CN217583091U - 车辆驱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驱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83091U
CN217583091U CN202221715252.9U CN202221715252U CN217583091U CN 217583091 U CN217583091 U CN 217583091U CN 202221715252 U CN202221715252 U CN 202221715252U CN 217583091 U CN217583091 U CN 2175830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haft
wheel
input shaft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1525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高阳
寇博朝
左贝贝
王东风
罗聪聪
闫鹤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1525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830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830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830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驱动机构,其发动机通过控制机构与第一输入轴和/或第二输入轴连接;第一输入轴通过第二齿轮单元与第一中间轴传动连接,第二输入轴通过第一齿轮单元与第一中间轴传动连接;输出轴包括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第一半轴上设有第三齿轮单元和第四齿轮单元,第二半轴上设有选择性地连接第三齿轮单元或第四齿轮单元的第四同步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驱动机构结构紧凑,与现有结构在占用同样空间的基础上,可使得挡位模式数量大量增加,且各挡位模式均具有对应的超低速挡位模式,以提升车辆的越野性能,并通过设置有倒挡机构,使该变速器在任何工况下都具有倒挡,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车辆驱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变速箱又称变速器,其能固定或分挡改变输出轴和输入轴传动比,是用来改变来自发动机的转速和转矩的机构。混动变速器是一种适用于发动机和驱动电机共同驱动的变速器,其能将发动机与驱动电机的动力以一定的方式耦合在一起,并能实现变速、变扭的功能。
现有的混动变速器,其整体结构较长,导致整车布置较为困难,且其一般越野性能差,而不能很好地满足使用需求。此外,对于存在两个输入轴的电机,其两个动力输入轴分别向后传递动力,挡位模式较少。另外,现有的混动变速器多通过电机反转实现倒挡功能,在低电量工况下,电机无法反转,电机无法反转,导致倒挡功能无法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驱动机构,以利于提升其使用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驱动机构,包括发动机,还包括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第一中间轴、第二中间轴和输出轴;所述发动机通过控制机构与所述第一输入轴和/或所述第二输入轴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穿置于所述第二输入轴中;所述第一输入轴通过第二齿轮单元与所述第一中间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输入轴通过第一齿轮单元与所述第一中间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通过倒挡机构选择性的连接所述第一中间轴;
所述第二输入轴或所述第一中间轴通过所述第一齿轮单元与所述第二中间轴上的第五齿轮单元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或所述第一中间轴通过所述第二齿轮单元与所述第五齿轮单元传动连接;所述输出轴包括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所述第一中间轴和所述第二中间轴分别与所述第一半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半轴上设有第三齿轮单元和第四齿轮单元;所述第二半轴上设有选择性地连接所述第三齿轮单元或所述第四齿轮单元的第四同步器。
进一步的,所述倒挡机构包括第四中间轴,设于第四中间轴上的第一从动齿轮和空套于所述第四中间轴上的第二主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主动齿轮于所述第四中间轴的轴向间隔;所述第四中间轴上设有选择性的连接所述第二主动齿轮的第五同步器;所述第一输入轴上设有第一主动齿轮,所述第一中间轴上设有第二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五齿轮单元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二中间轴上的第七从动轮、第八从动轮,以及设于所述第二中间轴上的第三同步器;所述第三同步器用于可选择地连接所述第七从动轮或所述第八从动轮;所述第七从动轮通过所述第一齿轮单元连接所述第二输入轴或所述第一中间轴,所述第八从动轮通过所述第一齿轮单元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或所述第一中间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轮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输入轴上的第一主动轮和第二主动轮,设于所述第一中间轴上的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和用于可选择性地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轮或所述第二从动轮的第一同步器;所述第一主动轮和所述第一从动轮传动相连,所述第二主动轮和所述第二从动轮传动相连;所述第一主动轮、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和所述第二从动轮中其一与所述第七从动轮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齿轮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输入轴上的第三主动轮和第四主动轮,设于所述第一中间轴上的第三从动轮、第四从动轮和用于可选择性地连接所述第三从动轮或所述第四从动轮的第二同步器;所述第三主动轮和所述第三从动轮传动相连,所述第四主动轮和所述第四从动轮传动相连;所述第三主动轮、第四主动轮、所述第三从动轮和所述第四从动轮中其一与所述第八从动轮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中间轴上设有第六主动轮和/或驻车齿轮,所述第六主动轮和所述驻车齿轮分别靠近所述第一中间轴的两端布置;所述输出轴上设有第六从动轮;所述第二中间轴上设有第七主动轮;所述第六从动轮与所述第六主动轮和所述第七主动轮分别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齿轮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半轴上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二半轴上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单元传动连接;所述第四同步器用于选择性的连接所述第一齿轮或所述第二齿轮。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齿轮单元包括行星齿轮机构;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轮设于所述第一半轴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齿圈或行星架与所述第二齿轮连接;所述第一半轴和所述第二半轴同轴布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通过齿轮系与所述第一齿轮单元或所述第二齿轮单元或所述第五齿轮单元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齿轮系包括第三中间轴,以及设于所述第三中间轴上的中间轮;所述中间轮与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的第五主动轮传动连接,所述中间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单元、所述第二齿轮单元和所述第五齿轮单元中其一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电机和用作所述第二电机的电机轴的第三输入轴;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和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一离合器设于所述第三输入轴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输入轴之间,所述第二离合器设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输入轴之间,所述第三离合器设于所述第三输入轴的第二端和所述发动机之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通过设置控制机构,可实现发动机的动力向第一输入轴和/或第二输入轴传输,而便于多种挡位模式的实现,且通过设置有第一齿轮单元和第二齿轮单元,可分别便于第二输入轴及第一输入轴的动力向第一中间轴传输,且第一输入轴承接的动力还能经由第二齿轮单元及第五齿轮单元传输至第二中间轴,第二输入轴上承接的动力能够经由第一齿轮单元及第五齿轮单元传输至第二中间轴,如此设置,便于多种不同的挡位模式的实现。
另外,通过使第一输入轴穿置于第二输入轴中,可使得该整车结构更加紧凑,而利于该车辆驱动机构的布置,且该车辆驱动机构通过优化个齿轮单元的布置形式,使其在与现有结构在占用同样空间的基础上,可使得挡位模式数量大量增加,且各挡位模式均具有对应的超低速挡位模式,以提升车辆的越野性能,通过设置有倒挡机构,使该变速器在任何工况下都具有倒挡,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使用需求
(2)倒挡机构包括第四中间轴、第一从动齿轮及第二主动齿轮,并使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从动齿轮传动连接,第二主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连接,通过使第五同步器与第二从动齿轮连接,而能够使该变速器处于倒挡挡位,且通过使该倒挡机构与输入轴传动相连,有利于增加倒挡机构的动力传递效率,同时,倒挡机构单独设计,利于实现多种倒挡速比选择。
(3)第五齿轮单元包括第七从动轮、第八从动轮和第三同步器,并通过第三同步器可选择地连接地七从动轮或第八从动轮,便于第二输入轴或第一输入轴承接的动力向第二中间轴传递,从而便于实现多种不同的挡位模式,且便于实现挡位的变化。
(4)第一齿轮单元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二主动轮、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和第一同步器,并通过第一同步器可选择性地连接第一从动轮或第二从动轮,而实现第二输入轴的动力向第一中间轴传输,方便布置,且便于挡位的变速和车速的调整。
(5)第二齿轮单元包括第三主动轮、第四主动轮、第三从动轮、第四从动轮和第二同步器,并通过第二同步器可选择性地连接第三从动轮或第四从动轮,而实现第一输入轴的动力向第一中间轴传输,方便布置,且便于挡位的变速和车速的调整。
(6)在第一中间轴上布置驻车齿轮,其和第六主动轮分别靠近第一中间轴的两端布置,可充分利用动力系统内部空间,而便于整体布置。通过设置第六主动轮、第六从动轮、第七主动轮,并使第六从动轮与第六主动和第七主动轮分别传动连接,便于第一中间轴上的动力经第六主动轮、第六从动轮向输出轴传递,或者便于第二中间轴上的动力经第七主动轮、第六从动轮向输出轴传递。
(7)通过设置在第一半轴上的第一齿轮,在第二半轴上设置第二齿轮,以及设置与第一齿轮或第二齿轮连接的第四同步器,便于第一半轴承接的动力可直接向第二半轴传输,或者便于第一半轴承接的动力经第四齿轮单元、第二齿轮、第四同步器向第二半轴传输。
(8)第四齿轮单元包括行星齿轮机构,并将太阳轮设于第一半轴上,行星机构的齿圈或行星架与第二齿轮连接,便于第一半轴承接的动力经太阳轮、齿圈或行星架、第二齿轮向第二半轴传递,便于实现超低速挡位模式。
(9)第一电机通过齿轮系与第一齿轮单元或第二齿轮单元或第五齿轮单元传动连接,便于第一电机的动力经第二输入轴或第一输入轴向第一中间轴传递,或者便于第一电机的动力经齿轮系和第五齿轮单元向第二中间轴传递,由此,可实现发动机单独驱动、电机单独驱动以及发动机和电机共同驱动等多种驱动模式,从而便于实现多种不同的挡位模式,第一电机还可集成于车辆驱动机构中,而便于整车装配和布置。
(10)通过设置第三中间轴和中间轮,使得中间轮与第五主动轮传动相连,利于第一电机的动力经第五主动轮、中间轮向第一齿轮单元或第二齿轮单元或第五齿轮单元传输,而第三中间轴和中间轮的设置,也方便改变传动比,利于提升啮合效率,从而利于提升动力传输的平稳性。
(11)第三输入轴上也可作为第二电机的电机轴,相当于在车辆驱动机构上增加第二电机,便于实现多种驱动模式,而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第一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第二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第三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第四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第五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第六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超低速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倒挡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在电机驱动时处于第一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在电机驱动时处于第二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在电机驱动时处于第三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在电机驱动时处于第四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在电机驱动时处于第五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在电机驱动时处于第六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在电机驱动时处于倒挡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控制机构;101、第一离合器;102、第二离合器;103、第三离合器;
2、第一输入轴;201、第三主动轮;202、第四主动轮;203、第一主动齿轮;
3、第二输入轴;301、第一主动轮;302、第二主动轮;
1a、第三输入轴;
4、第一中间轴;401、第一从动轮;402、第二从动轮;403、第三从动轮;404、第四从动轮;405、第一同步器;406、第二同步器;407、第六主动轮;408、第二从动齿轮;
5、第二中间轴;501、第七主动轮;502、第七从动轮;503、第三同步器;504、第八从动轮;
6、第三中间轴;601、中间轮;
7、输出轴;701、第一半轴;702、第二半轴;7010、第六从动轮;7011、太阳轮;7012、行星轮;7013、齿圈;7014、行星架;7015、第一齿轮;7016、第二齿轮;7021、第四同步器;
801、第五主动轮;
9、第四中间轴;901、第一从动齿轮;902、第二主动齿轮;903、第五同步器;
10、电机;20、发动机;30、差速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接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接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驱动机构,如图1所示,在整体构成上,该车辆驱动机构主要包括发动机20,还包括第一输入轴2、第二输入轴3、第一中间轴4、第二中间轴5和输出轴7。
其中,发动机20通过控制机构1与第一输入轴2和第二输入轴3连接,并可通过控制机构1选择性的向第一输入轴2或第二输入轴3传输动力。此外,第一输入轴2与第二输入轴3同轴设置,且第一输入轴2穿过第二输入轴3,如此,可使得车辆驱动机构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而利于整车布置。另外,第一输入轴2通过第二齿轮单元与第一中间轴4传动连接,便于第一输入轴2承接的动力经第二齿轮单元向第一中间轴4传递,第二输入轴3通过第一齿轮单元与第一中间轴4传动连接,便于第二输入轴3承接的动力向第一中间轴4传递。
另外,第一输入轴2通过第二齿轮单元与第二中间轴5上的第五齿轮单元传动连接,可实现第一输入轴2与第二中间轴5之间的动力传输。第二输入轴3通过第一齿轮单元与第二中间轴5上的第五齿轮单元传动连接,便于实现第二输入轴3与第二中间轴5之间的动力传输。如此设置,便于多种不同的挡位模式的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使第一输入轴2及第二输入轴3与第二中间轴5传动连接,仅是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另外,使第一中间轴4通过第二齿轮单元与第五齿轮单元传动连接,以及使第一中间轴4通过第一齿轮单元与第五齿轮单元传动连接也是可以的。
输出轴7可直接作为差速器30的输入轴,直接用于向差速器30输出动力。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输出轴7包括第一半轴701和第二半轴702,其中,第一半轴701和第一中间轴4传动连接,第一半轴701上设有第三齿轮单元和第四齿轮单元,第二半轴702上设有第四同步器,第四同步器选择性地连接第三齿轮单元或第四齿轮单元,第一中间轴4和第二中间轴5分别与第一半轴701传动连接。由此,可使得第一中间轴4上的动力或者第二中间轴5上的动力经第一半轴701、第三齿轮单元向第二半轴702传递,或者经第一半轴701、第四齿轮单元向第二半轴702传递。
并且,作为优选布置形式,本实施例的第一半轴701和第二半轴702采用同轴布置的形式,由此,利于齿轮单元的布置,使得本实施例的车辆驱动机构在结构上更为紧凑,占用空间较小。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倒挡机构包括第四中间轴9,固设于第四中间轴9上的第一从动齿轮901和空套于第四中间轴9上的第二主动齿轮902,第一从动齿轮901和第二主动齿轮902于第四中间轴9的轴向间隔,且第四中间轴9上设有选择性的连接第二主动齿轮902的第五同步器903。并于第一输入轴2上设有第一主动齿轮203,第一中间轴4上设有第二从动齿轮408。第一主动齿轮203与第一从动齿轮901采用齿轮啮合连接,第二主动齿轮902与第二从动齿轮408采用齿轮啮合连接。
如此设置,当第五同步器903与第二主动齿轮902连接时,便于实现第一输入轴2承接的动力经由第一主动齿轮203、第一从动齿轮901、第四中间轴9、第二主动齿轮902及第二从动齿轮408传输至第一中间轴4,从而便于倒挡挡位的实现。此外,通过设置单独的倒挡机构,能够使该车辆驱动机构于任何工况下都具有倒挡功能,从而更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且倒挡机构单独设计,利于实现多种倒挡速比选择,并且通过使倒挡机构与输入轴传动连接,能够缩短倒挡挡位时的动力传输路径,从而提升倒挡时的动力传输效率。
另外,作为一种优选的布置方式,如图1中所示,倒挡机构优选地设置在输入轴的后端,从而能够充分利用下述的第一电机后方的空间,使得该车辆驱动机构内部结构更为紧凑,体积小,成本低。
前述的第五齿轮单元,作为一种优选的可行的实施方式,第五齿轮单元包括空套在第二中间轴5上的第七从动轮502,第八从动轮504,以及固设在第二中间轴5上的第三同步器503。
其中,第三同步器503用于可选择地连接第七从动轮502和第八从动轮504,第七从动轮502通过第一齿轮单元连接第二输入轴3,而第八从动轮504通过第二齿轮单元连接第一输入轴2,如此设置,分别便于实现第二输入轴3及第一输入轴2上的动力向第二中间轴5传输,具体实施时,第七从动轮502和下述的第二主动轮302采用齿轮啮合相连,而便于实现第二输入轴3承接的动力经第二主动轮302、第七从动轮502及第三同步器503传输至第二中间轴5。第八从动轮504和下述的第三主动轮201采用齿轮啮合相连,而便于实现第一输入轴2承接的动力经由第三主动轮201、第八从动轮504及第三同步器503传输至第二中间轴5。
另外,除了使第七从动轮502和第二主动轮302传动相连,第八从动轮504和第三主动轮201传动相连,也可以使第七从动轮502和第一主动轮301传动相连,使第八从动轮504和第四主动轮202传动相连。
当然,除了使第七从动轮502通过第一齿轮单元连接第二输入轴3,而第八从动轮504通过第二齿轮单元连接第一输入轴2,此外,使第七从动轮502通过第一齿轮单元连接第一中间轴4,第八从动轮504通过第二齿轮单元也是可以的,如使第七从动轮502和第一从动轮401或第二从动轮402传动相连,使第八从动轮504和第三从动轮403或第四从动轮404传动相连。
前述的第一齿轮单元用于将来自第二输入轴3的动力向第一中间轴4传输,作为一种优选的可行的实施方式,第一齿轮单元包括固设于第二输入轴3上的第一主动轮301和第二主动轮302,空套于第一中间轴4上的第一从动轮401、第二从动轮402,以及固设于第一中间轴4上的第一同步器405。
其中,第一主动轮301和第一从动轮401传动相连,第二主动轮302和第二从动轮402传动相连,第一同步器405用于可选择性地连接第一从动轮401或第二从动轮402。由此,使得第二输入轴3承接的动力通过第一主动轮301及第一从动轮401向第一中间轴4传递,或者通过第二主动轮302及第二从动轮402向第一中间轴4传递。
前述的第二齿轮单元用于将来自第一输入轴2的动力向第一中间轴4传输,作为一种优选的可行的实施方式,第二齿轮单元包括固设于第一输入轴2上的第三主动轮201和第四主动轮202,空套于第一中间轴4上的第三从动轮403、第四从动轮404,以及固设于第一中间轴4上的第二同步器406。
其中,第三主动轮201和第三从动轮403传动相连,第四主动轮202和第四从动轮404传动相连,第二同步器406用于可选择性地连接第三从动轮403或第四从动轮404的第二同步器406。由此,使得第一输入轴2承接的动力通过第三主动轮201及第三从动轮403向第一中间轴4传递,或者通过第四主动轮202及第四从动轮404向第一中间轴4传递。
作为一种优选的布置形式,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中间轴4固设有第六主动轮407,在第二中间轴5上固设有第七主动轮501,并且,在输出轴7上也即在第一半轴701上固设有第六从动轮7010,第六从动轮7010与第六主动轮407和第七主动轮501分别采用齿轮啮合连接,由此,可使得第一中间轴4上的动力经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向第一半轴701也即输出轴7传输,或者使得第二中间轴5上的动力经第七主动轮501、第六从动轮7010向输出轴7传输。
作为一种优选的布置形式,在第一中间轴4上还设有图中未示出的驻车齿轮,第六主动轮407和驻车齿轮分别靠近第一中间轴4的两端布置,且第六主动轮407靠近第一中间轴4的靠近发动机20的一端布置,如此能够充分利用驱动机构内部空间,而便于整体布置。
前述的第三齿轮单元,作为一种优选的可行的实施方式,第三齿轮单元包括固设于第一半轴701上的第一齿轮7015,其与第四同步器7021传动连接,便于第一半轴701承接的动力经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向第二半轴702传输。另外,第二半轴702上空套有第二齿轮7016,第二齿轮7016与第四齿轮单元传动连接。通过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或第二齿轮7016的连接,便于第一半轴701承接的动力经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向第二半轴702传递,或者便于第一半轴701承接的动力经第一齿轮7015、第四齿轮单元、第二齿轮7016、第四同步器7021向第二半轴702传递。
另外,前述的第四齿轮单元,作为一种优选的可行的实施方式,其包括行星齿轮机构,行星齿轮机构主要包括太阳轮7011、齿圈7013,以及分别与太阳轮7011和齿圈7013传动连接的行星轮7012,其中,太阳轮7011固设于第一半轴701上,齿圈7013固设于变速箱的壳体上,此时,第四同步器7021选择性的连接行星轮7012的行星架7014。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若行星齿轮机构的行星架7014固设于变速箱的壳体上,此时,可将第二齿轮7016可与齿圈7013连接,通过第四同步器7021可选择性地连接齿圈7013,如此也便于第四同步器选择性的连接行星齿轮机构。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布置形式,本实施例的车辆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电机,第一电机通过齿轮系与第一齿轮单元或第二齿轮单元或第五齿轮单元传动连接。由此可将来自第一电机的动力经齿轮系、第一齿轮单元向第二输入轴3传递,或者经齿轮系,第二齿轮单元向第一输入轴2传递动力,或者经齿轮系、第五齿轮单元向第二中间轴5传递动力。并且,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电机10与第二齿轮单元的第四主动轮202传动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轴除了与第一齿轮单元和第二齿轮单元连接外,其还可布置在第二中间轴5的任一端,而与第二中间轴5直接传动相连。或者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可与输入轴2或第一中间轴4直接连接。
而上述的齿轮系,作为一种优选的可行的实施方式,其包括第三中间轴6,和设于第三中间轴6上的中间轮601。其中,中间轮601与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的第五主动轮801采用齿轮啮合连接,中间轮601与第一齿轮单元或第二齿轮单元或第五齿轮单元传动连接。由此,使得电机10的动力经第五主动轮801、中间轮601向第一齿轮单元传输,或者经第五主动轮801、中间轮601向第二齿轮单元传输,或者经第五主动轮801、中间轮601向第五齿轮单元传输。并且,通过设置的第三中间轴6及中间轮601,也利于缩短车辆驱动机构的整体长度,第五主动轮801、中间轮601和第四主动轮202直径依次渐大,则有利于提升动力传递的平稳性。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中间轮601除了与第四主动轮202采用齿轮啮合相连,如此便于电机10的布置,中间轮601当然还可与第三主动轮201、第二主动轮302、第一主动轮301、第七从动轮502、第八从动轮504中任一轮体采用齿轮啮合相连,只是如此相较于图1所示的结构,可能不便于挡位布置或者挡位模式较少。
作为一种优选的布置形式,本实施例的车辆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三输入轴1a,上述的控制机构1具体包括第一离合器101、第二离合器102和第三离合器103。其中,第一离合器101设于第三输入轴1a的第一端和第一输入轴2之间,第二离合器102设于第一端和第二输入轴3之间,第三离合器103设于第三输入轴1a的第二端和发动机20之间,用于控制发动机20的动力输出端和第三输入轴1a之间的动力通断。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离合器101和第二离合器102可单独断开或单独接合,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控制策略使两者同时接合,而使得第一输入轴2和第二输入轴3联动,也即使得第一输入轴2上的动力能够经第三输入轴1a传递至第二输入轴3。
同样,作为优选布置形式,本实施例中,第三输入轴1a也可作为第二电机的电机轴。其中,需说明的是,下述挡位模式的传递路线是以图1所示的实施例为例来进行说明的,图1所示出的电机10即第一电机。
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可以连接第一输入轴2的挡位齿轮,也可以连接第二输入轴3的挡位齿轮,而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将第三输入轴1a可以作为第二电机的电机轴,也即使得动力系统具有两个电机10。或者,在第三输入轴1a作为第二电机的电机轴时,可省去第一电机。
本实施例的车辆驱动机构除发动机20和控制装置外,其余部分可称为变速器,其具有三种驱动模式,包括发动机20单独驱动模式、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模式以及电机10单独驱动模式,各驱动模式下的挡位模式具体可参照下文所述。
发动机20单独驱动模式下,各挡位模式如下:
a)发动机20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第一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2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断开,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一同步器405和第一从动轮401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接合。该挡位模式可作为车辆驱动机构的一挡使用。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一主动轮301→第一从动轮401→第一同步器405→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b)发动机20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第二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3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断开,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二同步器406和第三从动轮403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接合。该挡位模式可作为车辆驱动机构的二挡使用。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一离合器101→第一输入轴2→第三主动轮201→第三从动轮403→第二同步器406→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c)发动机20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第三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4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断开,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三同步器503和第七从动轮502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接合。该挡位模式可作为车辆驱动机构的三挡使用。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二主动轮302→第七从动轮502→第三同步器503→第二中间轴5→第七主动轮501→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d)发动机20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第四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5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断开,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二同步器406与第四从动轮404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接合。该挡位模式可作为车辆驱动机构的四挡使用。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一离合器101→第一输入轴2→第四主动轮202→第四从动轮404→第二同步器406→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e)发动机20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第五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6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断开,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一同步器405与第二从动轮402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接合。该挡位模式可作为车辆驱动机构的五挡使用。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二主动轮302→第二从动轮402→第一同步器405→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f)发动机20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第六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7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断开,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三同步器503与第八从动轮504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接合。该挡位模式可作为车辆驱动机构的六挡使用。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一离合器101→第一输入轴2→第三主动轮201→第八从动轮504→第三同步器503→第二中间轴5→第七主动轮501→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g)发动机20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超低速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8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断开,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一同步器405和第一从动轮401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和第二齿轮7016接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一主动轮301→第一从动轮401→第一同步器405→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太阳轮7011→行星轮7012→行星架7014→第二齿轮7016→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h)发动机20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倒挡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9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断开,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五同步器903与第二主动齿轮902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接合。该挡位模式可作为车辆驱动机构的倒挡使用。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一离合器101→第一输入轴2→第一主动齿轮203→第一从动齿轮901→第四中间轴9→第五同步器903→第二主动齿轮902→第二从动齿轮408→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电机10单独驱动模式下,各挡位模式如下:
a)电机10单独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第一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0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断开,第一同步器405和第一从动轮401接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一输入轴2→第一离合器101→第三输入轴1a→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一主动轮301→第一从动轮401→第一同步器405→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b)电机10单独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第二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1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断开,第二离合器102断开,第三离合器103断开,第二同步器406和第三从动轮403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接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一输入轴2→第三主动轮201→第三从动轮403→第二同步器406→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c)电机10单独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第三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2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断开,第三同步器503和第七从动轮502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接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一输入轴2→第一离合器101→第三输入轴1a→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二主动轮302→第七从动轮502→第三同步器503→第二中间轴5→第七主动轮501→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d)电机10单独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第四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3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断开,第二离合器102断开,第三离合器103断开,第二同步器406和第四从动轮404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接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四从动轮404→第二同步器406→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e)电机10单独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第五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4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断开,第一同步器405和第二从动轮402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接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一输入轴2→第一离合器101→第三输入轴1a→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二主动轮302→第二从动轮402→第一同步器405→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f)电机10单独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第六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5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断开,第二离合器102断开,第三离合器103断开,第三同步器503和第八从动轮504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接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一输入轴2→第三主动轮201→第八从动轮504→第三同步器503→第二中间轴5→第七主动轮501→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g)电机10单独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倒挡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6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断开,第二离合器102断开,第三离合器103断开,第五同步器903和第二主动齿轮902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接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一输入轴2→第一主动齿轮203→第一从动齿轮901→第五同步器903→第四中间轴9→第二主动齿轮902→第二从动齿轮408→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模式下,各挡位模式如下:
a)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第一挡位模式下,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一同步器405和第一从动轮401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接合。
此时,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参照图2中所示,电机10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参照图10中所示。
b)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第二挡位模式下,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断开或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二同步器406和第三从动轮403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接合。
此时,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参照图3中所示,电机10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参照图11中所示。
c)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第三挡位模式下,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三同步器503和第七从动轮502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接合。
此时,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参照图4中所示,电机10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参照图12中所示。
d)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第四挡位模式下,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断开或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二同步器406与第四从动轮404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接合。
此时,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参照图5中所示,电机10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参照图13中所示。
e)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第五挡位模式下,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一同步器405和第二从动轮402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接合。
此时,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参照图6中所示,电机10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参照图14中所示。
f)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第六挡位模式下,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接合或断开,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三同步器503和第八从动轮504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接合。
此时,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参照图7中所示,电机10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参照图15中所示。
g)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时,车辆驱动机构处于倒挡挡位模式下,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接合或断开,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三同步器503和第七从动轮502接合,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接合。
此时,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参照图9中所示,电机10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参照图16中所示。
在此需要需说明的是,在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模式下的各挡位模式中,对于第一、第三及第五挡位模式,可控制第二离合器102断开,仍能实现共同驱动模式,只是在第一和第五挡位模式时,电机10的动力传递至第一中间轴4与发动机20的动力汇合,而在第三挡位模式时,电机10的动力需传递至输出轴7与发动机20的动力汇合。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中给出的各挡位模式中,如在发动机20驱动模式下,超低速挡位是对应于第一挡位的,超低速挡位和第一挡位的区别在于:第一挡位是在动力传输至第一半轴701后经第一齿轮7015和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向差速器30传输,而超低速挡位是在动力传输至第一半轴701后经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齿轮7016及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向差速器30传输。
然而,除了上述的两种挡位模式,其余的挡位模式也是各自存在与其自身对应的超低速的挡位,区别仅在于,在动力传输至第一半轴701后,动力并非经第一齿轮7015和第二同步器406、第二半轴702向差速器30传输,而是与前述的超低速挡位类似的,在动力传输至第一半轴701后经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齿轮7016及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向差速器30传输。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仅示例出电机10的动力输出端与第四主动轮202连接,也即与布置在第一输入轴2的挡位齿轮连接。当电机10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二输入轴3上的挡位齿轮连接时,各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与上述动力传递路线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电机10的动力先传递至第二输入轴3上,然后根据第一离合器101、第二离合器102和第三离合器103的接合和断开,向第一输入轴2、第一中间轴4或者第二中间轴5传递动力。
此外,还可将第三输入轴1a作为第二电机的电机轴,此时第一电机可以设置,也可以不设置,以不设置第一电机为例进行说明,当第三离合器103断开时,仅可实现电机10驱动模式。当第三离合器103接合时,实现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模式,可根据第一离合器101、第二离合器102的接合与断开,而控制动力经第一输入轴2或第二输入轴3向后传递,或者同时经第一输入轴2和第二输入轴3向后传递,当第三离合器103接合时,可控制电机10不工作,而实现发动机20单独驱动模式,各挡位模式动力传递路线依然可参照上文所述。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车辆驱动机构,控制装置还可不包括第三离合器103,仅包括第一离合器101和第二离合器102,如此设置,第一电机的布置位置仍可参照图1所示的,当第一电机不工作时,实现发动机20单独驱动模式,各挡位模式动力传递路线依然可参照上文所述。当第一离合器101和第二离合器102均断开时,实现电机10单独驱动模式,动力无法传输至第二输入轴3,动力传递路线仅有第二挡位模式、第四挡位模式及第六挡位模式,各挡位模式动力传递路线依然可参照上文所述。当第一电机工作时,实现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模式,动力传递路线仅有第二挡位模式、第四挡位模式及第六挡位模式,各挡位模式动力传递路线依然可参照上文所述。
此外,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还可与第二输入轴3连接,此时动力无法传输至第一输入轴2,在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模式下、以及电机10单独驱动模式下,没有第二挡位模式、第四挡位模式及第六挡位模式,其与驱动模式的各挡位模式动力传递路线依然可参照上文所述。
如上的结构中,车辆剩余电量较低的停车状态下,第一电机和/或第二电机发电,给车辆电池充电。
本实施例的车辆驱动机构可实现发动机20单独驱动、电机10单独驱动以及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等多种驱动模式,并且,各驱动模式均具有多种不同的挡位模式,能够更好的满足使用需求。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车辆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发动机(20),还包括第一输入轴(2)、第二输入轴(3)、第一中间轴(4)、第二中间轴(5)和输出轴(7);
所述发动机(20)通过控制机构(1)与所述第一输入轴(2)和/或所述第二输入轴(3)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2)穿置于所述第二输入轴(3)中;
所述第一输入轴(2)通过第二齿轮单元与所述第一中间轴(4)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输入轴(3)通过第一齿轮单元与所述第一中间轴(4)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2)通过倒挡机构选择性的连接所述第一中间轴(4);
所述第二输入轴(3)或所述第一中间轴(4)通过所述第一齿轮单元与所述第二中间轴(5)上的第五齿轮单元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2)或所述第一中间轴(4)通过所述第二齿轮单元与所述第五齿轮单元传动连接;
所述输出轴(7)包括第一半轴(701)和第二半轴(702);所述第一中间轴(4)和所述第二中间轴(5)分别与所述第一半轴(701)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半轴(701)上设有第三齿轮单元和第四齿轮单元;所述第二半轴(702)上设有选择性地连接所述第三齿轮单元或所述第四齿轮单元的第四同步器(70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倒挡机构包括第四中间轴(9),设于第四中间轴(9)上的第一从动齿轮(901)和空套于所述第四中间轴(9)上的第二主动齿轮(902),所述第一从动齿轮(901)和所述第二主动齿轮(902)于所述第四中间轴(9)的轴向间隔;
所述第四中间轴(9)上设有选择性的连接所述第二主动齿轮(902)的第五同步器(903);
所述第一输入轴(2)上设有第一主动齿轮(203),所述第一中间轴(4)上设有第二从动齿轮(408);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203)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901)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主动齿轮(902)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408)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齿轮单元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二中间轴(5)上的第七从动轮(502)、第八从动轮(504),以及设于所述第二中间轴(5)上的第三同步器(503);
所述第三同步器(503)用于可选择地连接所述第七从动轮(502)或所述第八从动轮(504);
所述第七从动轮(502)通过所述第一齿轮单元连接所述第二输入轴(3)或所述第一中间轴(4),所述第八从动轮(504)通过所述第一齿轮单元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2)或所述第一中间轴(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输入轴(3)上的第一主动轮(301)和第二主动轮(302),设于所述第一中间轴(4)上的第一从动轮(401)、第二从动轮(402)和用于可选择性地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轮(401)或所述第二从动轮(402)的第一同步器(405);
所述第一主动轮(301)和所述第一从动轮(401)传动相连,所述第二主动轮(302)和所述第二从动轮(402)传动相连;
所述第一主动轮(301)、第二主动轮(302)、所述第一从动轮(401)和所述第二从动轮(402)中其一与所述第七从动轮(502)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齿轮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输入轴(2)上的第三主动轮(201)和第四主动轮(202),设于所述第一中间轴(4)上的第三从动轮(403)、第四从动轮(404)和用于可选择性地连接所述第三从动轮(403)或所述第四从动轮(404)的第二同步器(406);
所述第三主动轮(201)和所述第三从动轮(403)传动相连,所述第四主动轮(202)和所述第四从动轮(404)传动相连;
所述第三主动轮(201)、第四主动轮(202)、所述第三从动轮(403)和所述第四从动轮(404)中其一与所述第八从动轮(504)传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间轴(4)上设有第六主动轮(407)和/或驻车齿轮,所述第六主动轮(407)和所述驻车齿轮分别靠近所述第一中间轴(4)的两端布置;
所述输出轴(7)上设有第六从动轮(7010);
所述第二中间轴(5)上设有第七主动轮(501);
所述第六从动轮(7010)与所述第六主动轮(407)和所述第七主动轮(501)分别传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齿轮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半轴(701)上的第一齿轮(7015);
所述第二半轴(702)上设有第二齿轮(7016),所述第二齿轮(7016)与所述第四齿轮单元传动连接;
所述第四同步器(7021)用于选择性的连接所述第一齿轮(7015)或所述第二齿轮(701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齿轮单元包括行星齿轮机构;
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轮(7011)设于所述第一半轴(701)上;
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齿圈(7013)或行星架(7014)与所述第二齿轮(7016)连接;
所述第一半轴(701)和所述第二半轴(702)同轴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电机(10),所述第一电机(10)通过齿轮系与所述第一齿轮单元或所述第二齿轮单元或所述第五齿轮单元传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系包括第三中间轴(6),以及设于所述第三中间轴(6)上的中间轮(601);
所述中间轮(601)与所述第一电机(10)的动力输出轴上的第五主动轮(801)传动连接,所述中间轮(601)与所述第一齿轮单元、所述第二齿轮单元和所述第五齿轮单元中其一传动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电机(10)和用作所述第二电机(10)的电机轴的第三输入轴(1a);
所述控制机构(1)包括第一离合器(101)、第二离合器(102)和第三离合器(103),所述第一离合器(101)设于所述第三输入轴(1a)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输入轴(2)之间,所述第二离合器(102)设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输入轴(3)之间,所述第三离合器(103)设于所述第三输入轴(1a)的第二端和所述发动机(20)之间。
CN202221715252.9U 2022-06-29 2022-06-29 车辆驱动机构 Active CN2175830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15252.9U CN217583091U (zh) 2022-06-29 2022-06-29 车辆驱动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15252.9U CN217583091U (zh) 2022-06-29 2022-06-29 车辆驱动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83091U true CN217583091U (zh) 2022-10-14

Family

ID=83534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15252.9U Active CN217583091U (zh) 2022-06-29 2022-06-29 车辆驱动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830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583091U (zh) 车辆驱动机构
CN217481869U (zh) 动力机构
CN217653167U (zh) 混动专用变速器及动力装置和车辆
CN218718537U (zh) 变速箱及混动动力系统
CN217481870U (zh) 驱动装置
CN217502470U (zh) 混动专用变速器及车辆动力装置
CN217502474U (zh) 混动专用变速器及混动驱动系统
CN217271712U (zh) 变速箱及动力装置
CN217481872U (zh) 变速器及车辆动力机构和车辆
CN217502473U (zh) 混动专用变速箱及动力系统
CN217842541U (zh) 变速器及车辆驱动装置
CN218031280U (zh) 混动动力系统
CN217271710U (zh) 变速箱及动力机构
CN217271708U (zh) 变速箱及驱动机构和车辆
CN217653165U (zh) 混动专用变速器及混动动力机构
CN217271711U (zh) 变速箱及动力装置和车辆
CN217477078U (zh) 变速箱及车辆动力系统
CN217502469U (zh) 混动专用变速箱及车辆驱动装置
CN217898666U (zh) 混动专用变速器及混动驱动装置
CN217477077U (zh) 动力系统
CN217653169U (zh) 混动专用变速机构及车辆动力装置
CN217653168U (zh) 混动专用变速器及车辆驱动装置
CN218031279U (zh) 车辆动力装置及车辆
CN217271707U (zh) 变速器及动力系统和车辆
CN218913607U (zh) 车辆动力机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