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54110U - 电路 - Google Patents
电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054110U CN216054110U CN202120661455.3U CN202120661455U CN216054110U CN 216054110 U CN216054110 U CN 216054110U CN 202120661455 U CN202120661455 U CN 202120661455U CN 216054110 U CN216054110 U CN 2160541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ductor
- signal line
- power supply
- constant voltage
- c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Iro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Fe]=O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480 nicke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YXFVVABEGXRONW-UHFFFAOYSA-N Toluene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C1 YXFVVABEGXRON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QPLDLSVMHZLSFG-UHFFFAOYSA-N Copper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Cu]=O QPLDLSVMHZLSF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KDLHZDBZIXYQEI-UHFFFAOYSA-N Palladium Chemical compound [Pd] KDLHZDBZIXYQE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AMWRITDGCCNYAT-UHFFFAOYSA-L hydroxy(oxo)manganese;manganese Chemical compound [Mn].O[Mn]=O.O[Mn]=O AMWRITDGCCNYAT-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2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Substances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GNRSAWUEBMWBQH-UHFFFAOYSA-N oxo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O GNRSAWUEBMWB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16 bismuth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354 calc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28 cobalt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IVMYJDGYRUAWML-UHFFFAOYSA-N cobalt(ii)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Co]=O IVMYJDGYRUAWM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TYIXMATWDRGMPF-UHFFFAOYSA-N dibismuth;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Bi+3].[Bi+3] TYIXMATWDRGMP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06 doctor blade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72 mangane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60 organic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3 palla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037 poly(vinyl butyr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50 screen-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LIVNPJMFVYWSIS-UHFFFAOYSA-N silic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Si-]#[O+] LIVNPJMFVYWSI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ti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n]=O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887 ti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46—Preventing or reducing leakage fiel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即使多个电感器接近而设置,该电路也能抑制高频特性的降低。上述电路(1)具备偏置电路,上述偏置电路具有信号线、恒压电源、电感器以及电容器,信号线包括第一信号线(20a)和第二信号线(20b),电感器包括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第一电感器(40a)连接于第一信号线(20a)以及恒压电源,第二电感器(40b)连接于第二信号线(20b)以及恒压电源,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的最短距离(D)为0.05mm以上1mm以下,第一电感器(40a)的线圈轴(C1)的方向和第二电感器(40b)的线圈轴(C2)的方向与安装面平行,并且形成大致90°的角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
背景技术
在电路中使用各种电感器。作为这样的电感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层叠型线圈部件,其通过将多个绝缘层层叠而成,并具备在内部内置线圈的层叠体、和与线圈电连接的第一外部电极以及第二外部电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96819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层叠型线圈部件由于高频特性优异,因此适用于光通信电路内的偏置(Bias-Tee)电路等。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中,构成层叠体的绝缘层例如由铁氧体材料等磁性材料构成。在绝缘层由磁性材料构成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中,认为磁通难以泄漏到层叠体的外部。然而,若使用多个这样的层叠型线圈部件在电路内接近而设置,则接近而设置的层叠型线圈部件彼此容易磁耦合,因此在高频带(例如,20GHz以上的GHz频带)中磁通干扰,结果高频特性有可能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多个电感器接近而设置,也能抑制高频特性的降低的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的特征在于,具备偏置电路,上述偏置电路具有信号线、恒压电源、电感器以及电容器,上述信号线包括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上述电感器包括第一电感器和第二电感器,上述第一电感器连接于上述第一信号线以及上述恒压电源,上述第二电感器连接于上述第二信号线以及上述恒压电源,上述第一电感器与上述第二电感器的最短距离为0.05mm以上1mm以下,上述第一电感器的线圈轴的方向和上述第二电感器的线圈轴的方向与安装面平行,并且形成大致90°的角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即使多个电感器接近而设置,也能抑制高频特性的降低的电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的一个例子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电路中使用的电感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表示与图2中的线段A1-A2对应的部分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表示比较例1的电路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表示针对实施例1~6的电路,每个频率的透过系数S21的模拟结果的图表。
图6是表示针对比较例1~6的电路,每个频率的透过系数S21的模拟结果的图表。
附图标记说明
1、101…电路;10a…第一偏置电路;10b…第二偏置电路;10c…第三偏置电路;10d…第四偏置电路;20a…第一信号线;20b…第二信号线;21a、21b…输入部;22a、22b…输出部;30a…第一电源线;30b…第二电源线;30c…第三电源线;31a…第一恒压电源;31b…第二恒压电源;31c…第三恒压电源;40…电感器;40a…第一电感器;40b…第二电感器;40c…第三电感器;40d…第四电感器;50a…第一电容器;50b…第二电容器;60…层叠体;61a…第一端面;61b…第二端面;62a…第一侧面;62b…第二侧面;63a…第一主面;63b…第二主面;65…绝缘层;70a…第一外部电极;70b…第二外部电极;80…线圈;81、81a、81b…线圈导体;90a…第一连结导体;90b…第二连结导体;C、C1、C2、C3、C4…线圈轴;D…第一电感器和第二电感器的最短距离;L…长度方向;P1、P2、P3、P4、S1、S2…路径;T…高度方向;W…宽度方向;α…第一电感器的线圈轴的方向与第二电感器的线圈轴的方向所成的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进行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下的结构,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另外,将以下所记载的各个优选的结构进行多个组合的方案也是本实用新型。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的一个例子的平面示意图。
如图1所示,电路1具有第一偏置电路10a和第二偏置电路10b。
第一偏置电路10a具有第一信号线20a、第一电源线30a、第一电感器40a以及第一电容器50a。
第一信号线20a具有输入部21a和输出部22a。输入到第一信号线20a的输入部21a的输入信号在路径S1中传递,从第一信号线20a的输出部22a作为透过信号(输出信号)被输出。
第一电源线30a与第一恒压电源31a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偏置电路10a也具有第一恒压电源31a。
第一电感器40a与第一信号线20a以及第一电源线30a连接。第一电源线30a与第一恒压电源31a连接,因此第一电感器40a经由第一电源线30a与第一恒压电源31a电连接。通过这样设置第一电感器40a,如路径P1所示,第一恒压电源31a的电源电压被施加到第一信号线20a的输入部21a。若在第一信号线20a的输入部21a例如连接有驱动IC,则第一恒压电源31a的电源电压被施加到驱动IC。另外,通过设置第一电感器40a,在第一信号线20a中传递的信号不传递到第一电源线30a。
第一电容器50a设置于第一信号线20a和第一电感器40a的连接部与第一信号线20a的输出部22a之间。通过这样设置第一电容器50a,第一恒压电源31a的电源电压不会被施加到第一信号线20a的输出部22a,而可靠地被施加到第一信号线20a的输入部21a。
第二偏置电路10b具有第二信号线20b、第一电源线30a、第二电感器40b以及第二电容器50b。
第二信号线20b具有输入部21b和输出部22b。输入到第二信号线20b的输入部21b的输入信号在路径S2中传递,从第二信号线20b的输出部22b作为透过信号(输出信号)被输出。
第一电源线30a与第一恒压电源31a连接,因此第二偏置电路10b也具有第一恒压电源31a。
第二电感器40b与第二信号线20b以及第一电源线30a连接。第一电源线30a与第一恒压电源31a连接,因此第二电感器40b经由第一电源线30a与第一恒压电源31a电连接。通过这样设置第二电感器40b,如路径P2所示,第一恒压电源31a的电源电压被施加到第二信号线20b的输入部21b。若在第二信号线20b的输入部21b例如连接有驱动IC,则第一恒压电源31a的电源电压被施加到驱动IC。另外,通过设置第二电感器40b,在第二信号线20b中传递的信号不传递到第一电源线30a。
第二电容器50b设置于第二信号线20b和第二电感器40b的连接部与第二信号线20b的输出部22b之间。通过这样设置第二电容器50b,第一恒压电源31a的电源电压不会被施加到第二信号线20b的输出部22b,而可靠地被施加到第二信号线20b的输入部21b。
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的最短距离D为0.05mm以上1mm以下,优选为0.05mm以上0.4mm以下。这样,通过将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接近而设置,从而能够使电路1小型化。
第一电感器40a具有线圈轴C1。第二电感器40b具有线圈轴C2。
第一电感器40a的线圈轴C1的方向和第二电感器40b的线圈轴C2的方向平行于安装面。
在本说明书中,各部件的安装面表示各部件中的安装于电路的面,更具体而言,表示各部件中的与电路基板对置的面。也就是说,第一电感器40a的安装面和第二电感器40b的安装面分别相当于与图1中看到的表面对置的背面。
第一电感器40a的线圈轴C1的方向和第二电感器40b的线圈轴C2的方向形成大致90°的角度。由此,如上述那样接近而设置的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不易磁耦合,因此在高频带中磁通不易产生干扰,结果抑制高频特性的降低。
在本说明书中,两个线圈轴的方向形成大致90°的角度表示两个线圈轴的方向所成的角度为80°以上且100°以下,优选为85°以上且95°以下,特别优选为90°。也就是说,第一电感器40a的线圈轴C1的方向和第二电感器40b的线圈轴C2的方向形成大致90°的角度表示第一电感器40a的线圈轴C1的方向和第二电感器40b的线圈轴C2的方向所成的角度α为80°以上且100°以下,优选为85°以上且95°以下,特别优选为90°。随着第一电感器40a的线圈轴C1的方向与第二电感器40b的线圈轴C2的方向所成的角度α接近90°,在第一电感器40a以及第二电感器40b中产生的磁通不易产生干扰。也就是说,若第一电感器40a的线圈轴C1的方向和第二电感器40b的线圈轴C2的方向形成90°的角度、即正交,则在第一电感器40a以及第二电感器40b中产生的磁通最不易产生干扰。
根据以上,在电路1中,即使多个电感器、在这里第一电感器40a以及第二电感器40b接近而设置,也能抑制高频特性的降低。
对于高频特性,40GHz的透过系数S21优选为-1dB以上0dB以下,50GHz的透过系数S21优选为-3dB以上0dB以下。透过系数S21根据透过信号相对于输入信号的功率之比而求出。更具体而言,电路1中的透过系数S21根据从第一信号线20a的输出部22a输出的透过信号相对于输入到第一信号线20a的输入部21a的输入信号的功率之比而求出。或者,根据从第二信号线20b的输出部22b输出的透过信号相对于输入到第二信号线20b的输入部21b的输入信号的功率之比而求出。每个频率的透过系数S21例如使用网络分析器而求出。
第一偏置电路10a和第二偏置电路10b共享第一电源线30a。也就是说,第一偏置电路10a和第二偏置电路10b共享第一恒压电源31a。由此,简化了电路1。
另一方面,第一偏置电路10a和第二偏置电路10b也可以具有各自的电源线。也就是说,第一偏置电路10a和第二偏置电路10b也可以具有各自的恒压电源。
电路1也可以还具有第三偏置电路10c和第四偏置电路10d。
第三偏置电路10c具有第一信号线20a、第二电源线30b、第三电感器40c以及第一电容器50a。
第二电源线30b与第二恒压电源31b连接。也就是说,第三偏置电路10c也具有第二恒压电源31b。
第三电感器40c与第一信号线20a以及第二电源线30b连接。第二电源线30b与第二恒压电源31b连接,因此第三电感器40c经由第二电源线30b与第二恒压电源31b电连接。通过这样设置第三电感器40c,如路径P3所示,第二恒压电源31b的电源电压被施加到第一信号线20a的输出部22a。若在第一信号线20a的输出部22a例如连接有激光二极管,则第二恒压电源31b的电源电压被施加到激光二极管。另外,通过设置第三电感器40c,从而在第一信号线20a中传递的信号不传递到第二电源线30b。
第三电感器40c具有线圈轴C3。第三电感器40c的线圈轴C3的方向与安装面平行。
在接近第三电感器40c而设置其他的电感器的情况下,更具体而言,在第三电感器40c和其他的电感器的最短距离为0.05mm以上1mm以下的情况下,优选第三电感器40c的线圈轴C3的方向和其他的电感器的线圈轴的方向形成大致90°的角度。由此,接近而设置的第三电感器40c和其他的电感器不易磁耦合,因此在高频带中磁通不易产生干扰。因此,与磁通在第一电感器40a与第二电感器40b之间不易产生干扰的效果相结合,进一步抑制高频特性的降低。
例如,在第三电感器40c和第一电感器40a的最短距离为0.05mm以上1mm以下的情况下,优选第三电感器40c的线圈轴C3的方向和第一电感器40a的线圈轴C1的方向形成大致90°的角度。
第一电容器50a设置于第一信号线20a和第三电感器40c的连接部与第一信号线20a的输入部21a之间。通过这样设置第一电容器50a,第二恒压电源31b的电源电压不会被施加到第一信号线20a的输入部21a,而可靠地被施加到第一信号线20a的输出部22a。
在将第一偏置电路10a和第三偏置电路10c组合观察时,第一电容器50a设置于第一信号线20a和第一电感器40a的连接部与第一信号线20a和第三电感器40c的连接部之间。
第四偏置电路10d具有第二信号线20b、第三电源线30c、第四电感器40d以及第二电容器50b。
第三电源线30c与第三恒压电源31c连接。也就是说,第四偏置电路10d也具有第三恒压电源31c。
第四电感器40d与第二信号线20b以及第三电源线30c连接。第三电源线30c与第三恒压电源31c连接,因此第四电感器40d经由第三电源线30c与第三恒压电源31c电连接。通过这样设置第四电感器40d,如路径P4所示,第三恒压电源31c的电源电压被施加到第二信号线20b的输出部22b。若在第二信号线20b的输出部22b例如连接有激光二极管,则第三恒压电源31c的电源电压被施加到激光二极管。另外,通过设置第四电感器40d,从而在第二信号线20b中传递的信号不传递到第三电源线30c。
第四电感器40d具有线圈轴C4。第四电感器40d的线圈轴C4的方向与安装面平行。
在接近第四电感器40d设置有其他的电感器的情况下,更具体而言,在第四电感器40d和其他的电感器的最短距离为0.05mm以上1mm以下的情况下,优选第四电感器40d的线圈轴C4的方向和其他的电感器的线圈轴的方向形成大致90°的角度。由此,接近而设置的第四电感器40d和其他的电感器不易磁耦合,因此在高频带中磁通不易产生干扰。因此,与磁通在第一电感器40a与第二电感器40b之间不易产生干扰的效果相结合,进一步抑制高频特性的降低。
例如,在第四电感器40d和第二电感器40b的最短距离为0.05mm以上、1mm以下的情况下,优选第四电感器40d的线圈轴C4的方向和第二电感器40b的线圈轴C2的方向形成大致90°的角度。
第二电容器50b设置于第二信号线20b和第四电感器40d的连接部与第二信号线20b的输入部21b之间。通过这样设置第二电容器50b,第三恒压电源31c的电源电压不会施加到第二信号线20b的输入部21b,而被可靠地施加到第二信号线20b的输出部22b。
在将第二偏置电路10b和第四偏置电路10d组合观察时,第二电容器50b设置于第二信号线20b和第二电感器40b的连接部与第二信号线20b和第四电感器40d的连接部之间。
作为第一信号线20a以及第二信号线20b,能够使用公知的信号线。
作为第一电源线30a、第二电源线30b、以及第三电源线30c,能够使用公知的电源线。
作为第一恒压电源31a、第二恒压电源31b、以及第三恒压电源31c,能够使用公知的恒压电源。
第一恒压电源31a、第二恒压电源31b、以及第三恒压电源31c的电源电压可以相互相同,或者也可以相互不同。另外,在第一恒压电源31a、第二恒压电源31b、以及第三恒压电源31c中,也可以两个恒压电源的电源电压相同,且剩余一个恒压电源的电源电压不同。
作为第一电容器50a以及第二电容器50b,能够使用公知的电容器。
作为第一电感器40a、第二电感器40b、第三电感器40c以及第四电感器40d,能够使用公知的电感器。其中,优选具有层叠体、线圈、外部电极的电感器,该层叠体将由铁氧体材料构成的多个绝缘层层叠而成,该线圈设置于层叠体的内部,该外部电极设置于层叠体的表面上并与线圈电连接。关于这样的电感器的一个例子,在以下进行说明。在以下,在不特别区别第一电感器、第二电感器、第三电感器以及第四电感器的情况下,仅称为电感器。
图2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电路中使用的电感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2所示,电感器40具有层叠体60、第一外部电极70a、第二外部电极70b。虽然在图2中未示出,但如后述那样,电感器40也具有设置于层叠体60的内部的线圈。
在本说明书中,如图2等所示,将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分别设为由L、W以及T确定的方向。在这里,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以及高度方向T相互正交。
层叠体60是具有六个面的大致长方体。层叠体60具有在长度方向L上相对的第一端面61a及第二端面61b、在宽度方向W上相对的第一侧面62a及第二侧面62b、在高度方向T上相对的第一主面63a及第二主面63b。
在将电感器40安装于电路内时,层叠体60的第一主面63a成为安装面。
层叠体60优选在角部以及棱线部带有弧度。层叠体60的角部是层叠体60的三个面相交的部分。层叠体60的棱线部是层叠体60的两个面相交的部分。
第一外部电极70a设置于层叠体60的表面上。更具体而言,第一外部电极70a从层叠体60的第一端面61a的一部分遍及到第一侧面62a的一部分、第二侧面62b的一部分、第一主面63a的一部分地延伸。
第一外部电极70a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位置。例如,第一外部电极70a也可以仅设置于层叠体60的第一端面61a的一部分上。另外,第一外部电极70a也可以从层叠体60的第一端面61a的一部分仅遍及到第一主面63a的一部分地延伸。若第一外部电极70a设置于作为安装面的层叠体60的第一主面63a的一部分上,则电感器40的安装性提高。
第二外部电极70b设置于层叠体60的表面上。更具体而言,第二外部电极70b从层叠体60的第二端面61b的一部分遍及到第一侧面62a的一部分、第二侧面62b的一部分、第一主面63a的一部分地延伸。
第二外部电极70b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位置。例如,第二外部电极70b也可以仅设置于层叠体60的第二端面61b的一部分上。另外,第二外部电极70b也可以从层叠体60的第二端面61b的一部分仅遍及到第一主面63a的一部分地延伸。若第二外部电极70b设置于作为安装面的层叠体60的第一主面63a的一部分上,则电感器40的安装性提高。
第一外部电极70a以及第二外部电极70b分别可以是单层构造,或者也可以是多层构造。
在第一外部电极70a以及第二外部电极70b分别为单层构造的情况下,作为各外部电极的构成材料,例如,列举有银、金、铜、钯、镍、铝、含有这些金属的至少一种的合金等。
在第一外部电极70a以及第二外部电极70b分别为多层构造的情况下,各外部电极也可以从层叠体60的表面侧依次具有例如含有银的基底电极层、镀镍被膜、镀锡被膜。
图3是表示与图2中的线段A1-A2对应的部分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3所示,层叠体60是将多个绝缘层65在长度方向L上层叠而成的。此外,在图3中,为了说明的方便,虽然示出了这些绝缘层65的边界,但实际上也可以不清楚地出现边界。
绝缘层65由铁氧体材料构成。由此,磁通不易漏到层叠体60的外部。
在以往,即使是绝缘层由铁氧体材料构成的电感器,若使用多个在电路内接近而设置,则接近而设置的电感器彼此容易磁耦合,因此在高频带中磁通产生干扰,结果,有可能高频特性降低。与此相对,在电路1中,虽然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接近而设置,但两者的线圈轴的方向形成大致90°的角度。由此,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不易磁耦合,因此在高频带中磁通不易产生干扰,结果,抑制高频特性的降低。该情况下,若第一电感器40a以及第二电感器40b的绝缘层由铁氧体材料构成,则磁通不易漏到第一电感器40a以及第二电感器40b的外部,因此进一步抑制高频特性的降低。
作为铁氧体材料,例如,列举出通过以下的方法而制作的材料。
首先,称量作为氧化物原料的氧化铁(Fe2O3)、氧化锌(ZnO)、氧化铜(CuO)、以及氧化镍(NiO),使其达到规定的比率。各氧化物原料中也可以含有不可避免的杂质。接下来,将这些氧化物原料以湿法混合后,进行粉碎。此时,也可以添加氧化锰(Mn3O4)、氧化钴(Co3O4)、氧化锡(SnO2)、氧化铋(Bi2O3)、氧化硅(SiO2)等添加剂。而且,在使所得到的粉碎物干燥后,进行预烧。关于预烧的温度,例如,设为700℃以上800℃以下。根据以上,可以获得粉末状的铁氧体材料。
从提高电感器40的电感的观点出发,铁氧体材料的组成优选:氧化铁(Fe2O3)为40mоl%以上49.5mоl%以下,氧化锌(ZnO)为5mоl%以上35mоl%以下,氧化铜(CuO)为6mоl%以上12mоl%以下,氧化镍(NiO)为8mоl%以上40mоl%以下。
在层叠体60的内部设置有线圈80。线圈80是将多个线圈导体81与绝缘层65一起在长度方向L上层叠且电连接而成,例如是螺线管状。电感器40具有这样的线圈80,因此也被称为层叠型线圈部件。此外,在图3中,没有严格示出线圈80的形状、线圈导体81的位置、线圈导体81的连接等。例如,在长度方向L上相邻的线圈导体81经由未图示的通孔导体相互电连接。
电感器40、更具体而言线圈80具有线圈轴C。电感器40的线圈轴C在长度方向L上延伸,并且贯通层叠体60的第一端面61a与第二端面61b之间。也就是说,电感器40的线圈轴C的方向与作为安装面的层叠体60的第一主面63a平行。
电感器40的线圈轴C通过从长度方向L观察时的线圈80的形状的重心。从长度方向L观察时,线圈80可以是圆形,或者也可以是多边形状。
第一外部电极70a经由第一连结导体90a与线圈80电连接。在这里,在多个线圈导体81中,在离层叠体60的第一端面61a最近的位置,设置有线圈导体81a。因而,第一外部电极70a经由第一连结导体90a,与线圈导体81a电连接。
第一连结导体90a通过未图示的通孔导体与绝缘层65一起在长度方向L上层叠且电连接而成。第一连结导体90a从层叠体60的第一端面61a露出。
优选第一连结导体90a以直线状连接第一外部电极70a与线圈80之间,在这里,连接第一外部电极70a与线圈导体81a之间。另外,在从长度方向L观察时,优选第一连结导体90a与线圈导体81a重叠,并且,位于比线圈轴C靠作为安装面的层叠体60的第一主面63a侧。通过这些,第一外部电极70a和线圈80的电连接变得容易。
第一连结导体90a以直线状连接第一外部电极70a与线圈80之间表示在从长度方向L观察时,构成第一连结导体90a的通孔导体彼此重叠。此外,构成第一连结导体90a的通孔导体彼此也可以不严格地以直线状排列。
优选第一连结导体90a与线圈导体81a中的、离层叠体60的第一主面63a最近的部分连接。由此,能够减小第一外部电极70a中的层叠体60的第一端面61a上的部分的面积。其结果,第一外部电极70a与线圈80之间的杂散电容变小,因此电感器40的高频特性提高。
第一连结导体90a可以仅设置有一个,或者也可以设置有多个。
第二外部电极70b经由第二连结导体90b与线圈80电连接。在这里,在多个线圈导体81中,在离层叠体60的第二端面61b最近的位置设置有线圈导体81b。因而,第二外部电极70b经由第二连结导体90b与线圈导体81b电连接。
第二连结导体90b通过将未图示的通孔导体与绝缘层65一起在长度方向L上层叠且电连接而成。第二连结导体90b从层叠体60的第二端面61b露出。
优选第二连结导体90b以直线状连接第二外部电极70b与线圈80之间,在这里,连接第二外部电极70b与线圈导体81b之间。另外,在从长度方向L观察时,优选第二连结导体90b与线圈导体81b重叠,并且,位于比线圈轴C靠作为安装面的层叠体60的第一主面63a侧。由此,第二外部电极70b和线圈80的电连接变得容易。
第二连结导体90b以直线状连接第二外部电极70b与线圈80之间表示在从长度方向L观察时,构成第二连结导体90b的通孔导体彼此重叠。此外,构成第二连结导体90b的通孔导体彼此也可以不严格地以直线状排列。
优选第二连结导体90b与线圈导体81b中的离层叠体60的第一主面63a最近的部分连接。由此,能够减小第二外部电极70b中的层叠体60的第二端面61b上的部分的面积。其结果,第二外部电极70b与线圈80之间的杂散电容变小,因此电感器40的高频特性提高。
第二连结导体90b可以仅设置有一个,或者也可以设置有多个。
电感器40例如通过以下的方法被制造。
首先,将铁氧体材料、聚乙烯醇缩丁醛系树脂等有机粘合剂、乙醇、甲苯等有机溶剂等混合之后,进行粉碎,从而制作陶瓷浆液。而且,通过刮刀法等将陶瓷浆液成形为片状后,以规定的大小进行冲裁,从而制作陶瓷生片。
接下来,在陶瓷生片的规定的部位进行激光照射,从而形成导通孔。而且,通过网板印刷等,将银糊剂等导电性糊剂填充到导通孔中并涂布在陶瓷生片的主面上。由此,对于陶瓷生片,将通孔导体用导体图案形成于导通孔,并且将与通孔导体用导体图案连接的线圈导体用导体图案形成于主面上。然后,使其干燥,从而获得在陶瓷生片上形成有线圈导体用导体图案和通孔导体用导体图案的线圈片。
另外,与线圈片不同,制作在陶瓷生片上形成有通孔导体用导体图案的通孔片。
接下来,按规定的顺序层叠了线圈片以及通孔片之后,通过热压接,制作层叠体块。
接下来,通过将层叠体块切断成规定的大小,从而制作分片化后的芯片。对分片化后的芯片例如实施滚磨,从而也可以在角部以及棱线部带有弧度。然后,烧制分片化后的芯片。此时,线圈片以及通孔片的陶瓷生片在烧制后成为绝缘层65,构成层叠体60。另外,线圈片的线圈导体用导体图案以及通孔导体用导体图案分别在烧制后成为线圈导体81以及通孔导体,构成线圈80。通过这些,制作将由铁氧体材料构成的多个绝缘层65层叠而成的层叠体60、设置于层叠体60的内部的线圈80。另一方面,通孔片的通孔导体用导体图案在烧制后成为通孔导体,构成第一连结导体90a以及第二连结导体90b。
接下来,将层叠体60倾斜地浸渍在将银糊剂等导电性糊剂拉伸到规定的厚度的层中。而且,通过烧结所得到的涂膜,从而在层叠体60的表面上形成基底电极层。更具体而言,形成从层叠体60的第一端面61a的一部分遍及到第一侧面62a的一部分、第二侧面62b的一部分、第一主面63a的一部分地延伸的基底电极层。另外,形成从层叠体60的第二端面61b的一部分遍及到第一侧面62a的一部分、第二侧面62b的一部分、第一主面63a的一部分地延伸的基底电极层。然后,通过电镀等,在各基底电极层上,依次形成镀镍被膜和镀锡被膜。通过这些,形成第一外部电极70a以及第二外部电极70b。
通过以上,制造电感器40。
【实施例】
以下,表示更具体地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的实施例。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作为实施例1的电路,使用了图1所示的电路1。作为第一电感器40a、第二电感器40b、第三电感器40c以及第四电感器40d,使用了图2以及图3所示的电感器40。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的最短距离D为0.05mm。第一电感器40a的线圈轴C1的方向和第二电感器40b的线圈轴C2的方向形成90°的角度。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电路除了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的最短距离D为0.1mm以外,与实施例1的电路相同。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电路除了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的最短距离D为0.2mm以外,与实施例1的电路相同。
[实施例4]
实施例4的电路除了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的最短距离D为0.3mm以外,与实施例1的电路相同。
[实施例5]
实施例5的电路除了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的最短距离D为0.4mm以外,与实施例1的电路相同。
[实施例6]
实施例6的电路除了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的最短距离D为1mm以外,与实施例1的电路相同。
[比较例1]
图4是表示比较例1的电路的平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比较例1的电路101除了第一电感器40a的线圈轴C1的方向和第二电感器40b的线圈轴C2的方向平行以外,与实施例1的电路相同。
[比较例2]
比较例2的电路除了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的最短距离D为0.1mm以外,与比较例1的电路相同。
[比较例3]
比较例3的电路除了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的最短距离D为0.2mm以外,与比较例1的电路相同。
[比较例4]
比较例4的电路除了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的最短距离D为0.3mm以外,与比较例1的电路相同。
[比较例5]
比较例5的电路除了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的最短距离D为0.4mm以外,与比较例1的电路相同。
[比较例6]
比较例6的电路除了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的最短距离D为1mm以外,与比较例1的电路相同。
[评价]
针对实施例1~6的电路、以及比较例1~6的电路,通过模拟求出每个频率的透过系数S21。此时,将第一恒压电源31a的电源电压设定为3.3V,将第二恒压电源31b的电源电压设定为-2.0V,将第三恒压电源31c的电源电压设定为-2.0V。
图5是表示针对实施例1~6的电路,每个频率的透过系数S21的模拟结果的图表。在实施例1~6的电路中,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接近而设置,更具体而言,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的最短距离D为0.05mm以上1mm以下,如图5所示,透过系数S21表示良好的值。另外,在实施例1~6的电路中,即使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的最短距离D变小,透过系数S21几乎不会变差,高频特性的降低也被抑制。
图6是表示针对比较例1~6的电路,每个频率的透过系数S21的模拟结果的图表。在比较例1~6的电路中,也与实施例1~6的电路同样,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的最短距离D为0.05mm以上1mm以下,如图6所示,随着第一电感器40a和第二电感器40b的最短距离D变小,透过系数S21较大地变差。
Claims (4)
1.一种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具备偏置电路,所述偏置电路具有信号线、恒压电源、电感器以及电容器,
所述信号线包括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
所述电感器包括第一电感器和第二电感器,
所述第一电感器连接于所述第一信号线以及所述恒压电源,
所述第二电感器连接于所述第二信号线以及所述恒压电源,
所述第一电感器和所述第二电感器的最短距离为0.05mm以上1mm以下,
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线圈轴的方向和所述第二电感器的线圈轴的方向与安装面平行,并且形成90°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器包括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
所述第一电容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一电感器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的输出部之间,
所述第二电容器设置于所述第二信号线和所述第二电感器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信号线的输出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恒压电源包括第一恒压电源、第二恒压电源以及第三恒压电源,
所述电感器还包括第三电感器和第四电感器,
所述第一电感器连接于所述第一信号线以及所述第一恒压电源,
所述第二电感器连接于所述第二信号线以及所述第一恒压电源,
所述第三电感器连接于所述第一信号线以及所述第二恒压电源,
所述第四电感器连接于所述第二信号线以及所述第三恒压电源,
所述第一电容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三电感器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的输入部之间,
所述第二电容器设置于所述第二信号线和所述第四电感器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信号线的输入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感器具有:
层叠体,通过将由铁氧体材料构成的多个绝缘层层叠而成;
线圈,设置于所述层叠体的内部;以及
外部电极,设置于所述层叠体的表面上,与所述线圈电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69972A JP7424176B2 (ja) | 2020-04-08 | 2020-04-08 | 回路 |
JP2020-069972 | 2020-04-08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054110U true CN216054110U (zh) | 2022-03-15 |
Family
ID=7799793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349583.9A Active CN113496801B (zh) | 2020-04-08 | 2021-03-31 | 电路 |
CN202120661455.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6054110U (zh) | 2020-04-08 | 2021-03-31 | 电路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349583.9A Active CN113496801B (zh) | 2020-04-08 | 2021-03-31 | 电路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020851B2 (zh) |
JP (1) | JP7424176B2 (zh) |
CN (2) | CN11349680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96801A (zh) * | 2020-04-08 | 2021-10-12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电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40920A (ja) * | 1997-07-22 | 1999-02-12 | Taiyo Yuden Co Ltd | 複合部品 |
US20040179623A1 (en) | 2003-03-14 | 2004-09-16 | Huckeba William Harrell | Differential error detector |
JP2004281847A (ja) | 2003-03-18 | 2004-10-07 | Tdk Corp | 積層複合電子部品 |
JP2006279603A (ja) | 2005-03-29 | 2006-10-12 | Tdk Corp | 弾性表面波装置 |
JP5212648B2 (ja) | 2009-02-16 | 2013-06-19 |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 分波器 |
WO2012020613A1 (ja) * | 2010-08-09 | 2012-02-16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非可逆回路素子 |
CN104158500B (zh) * | 2013-05-14 | 2017-03-29 |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射频功率放大器 |
DE102014102521B4 (de) * | 2014-02-26 | 2023-10-19 | Snaptrack, Inc. | Abstimmbare HF-Filterschaltung |
DE102014102518B4 (de) * | 2014-02-26 | 2022-04-28 | Snaptrack, Inc. | Package für ein abstimmbares Filter |
JP6112075B2 (ja) * | 2014-06-27 | 2017-04-12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子部品 |
JP2017005087A (ja) | 2015-06-09 | 2017-01-05 | サムソン エレクトロ−メカニックス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 チップインダクタ |
CN210053650U (zh) | 2016-07-06 | 2020-02-11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电子设备 |
JP2018078495A (ja) | 2016-11-10 | 2018-05-17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増幅回路および光送信装置 |
EP3327806B1 (en) | 2016-11-24 | 2021-07-21 | Murata Integrated Passive Solutions | Integrated electronic component suitable for broadband biasing |
JP6895062B2 (ja) | 2017-05-01 | 2021-06-30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インダクタ |
CN111164890B (zh) | 2017-09-29 | 2023-10-20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高频滤波器、多路复用器、高频前端电路以及通信装置 |
JP6780629B2 (ja) | 2017-11-27 | 2020-11-04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積層型コイル部品 |
JP7424176B2 (ja) | 2020-04-08 | 2024-01-30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回路 |
-
2020
- 2020-04-08 JP JP2020069972A patent/JP7424176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3-30 US US17/217,947 patent/US12020851B2/en active Active
- 2021-03-31 CN CN202110349583.9A patent/CN113496801B/zh active Active
- 2021-03-31 CN CN202120661455.3U patent/CN216054110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96801A (zh) * | 2020-04-08 | 2021-10-12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电路 |
CN113496801B (zh) * | 2020-04-08 | 2023-12-12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电路 |
US12020851B2 (en) | 2020-04-08 | 2024-06-25 |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 Circuit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1166370A (ja) | 2021-10-14 |
US20210319946A1 (en) | 2021-10-14 |
CN113496801A (zh) | 2021-10-12 |
JP7424176B2 (ja) | 2024-01-30 |
CN113496801B (zh) | 2023-12-12 |
US12020851B2 (en) | 2024-06-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986217B1 (ko) | 적층 코일 부품 | |
JP4849269B2 (ja) | 非可逆回路素子 | |
CN212659379U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JP5082858B2 (ja) | 非可逆回路素子 | |
CN213042743U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CN216054110U (zh) | 电路 | |
CN115394537A (zh) | 电子部件以及电子设备 | |
CN212461291U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CN212161442U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JP7476937B2 (ja) | 積層型コイル部品 | |
CN212461290U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CN211907133U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JP2006245258A (ja) | 複合積層型電子部品 | |
CN217114010U (zh) | 光通信模块和层叠型线圈部件 | |
CN114242417B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CN211907135U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JPH06291520A (ja) | 高周波多層集積回路 | |
CN211907134U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JP2012146940A (ja) | 電子部品および電子装置 | |
JP4348698B2 (ja) | 非可逆回路素子 | |
CN116453826A (zh) | 线圈部件 | |
WO2017010265A1 (ja) | 表面実装型フィルタ及び表面実装型フィルタアレ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3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212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3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