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07133U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层叠型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907133U CN211907133U CN202020243539.0U CN202020243539U CN211907133U CN 211907133 U CN211907133 U CN 211907133U CN 202020243539 U CN202020243539 U CN 202020243539U CN 211907133 U CN211907133 U CN 21190713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laminated
- face
- external electrode
- condu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YXFVVABEGXRONW-UHFFFAOYSA-N Toluene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C1 YXFVVABEGXRON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01 zin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Zinc Chemical compound [Zn]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593 degra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70 dispers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06 doctor blade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12 glass ceramic composi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2 mixed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60 organic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037 poly(vinyl butyr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5 zin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41—Printed circuit coi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01F2027/2809—Printed windings on stacked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层叠型线圈部件。该层叠型线圈部件具备将层叠体、第1外部电极以及第2外部电极,层叠体的内部具备第1连结导体和第2连结导体,第1连结导体呈直线状使第1外部电极的将第1端面覆盖的部分与同该部分对置的线圈导体之间连接,第2连结导体呈直线状使第2外部电极的将第2端面覆盖的部分与同该部分对置的线圈导体之间连接,第1连结导体和第2连结导体为,在从层叠方向俯视时均与线圈导体重叠,并且位于比线圈的中心轴线靠安装面侧处,在从层叠方向俯视时,线圈导体相互重叠,在从与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侧视时,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不恒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层叠型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作为层叠型线圈部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具备电极部、卷绕部以及引出部的电感部件中,通过使卷绕部中的各匝的卷线间隔从一端朝向另一端单调减少,由此能够抑制阻抗的变化并减少信号的反射的产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89995号公报
与近年来的电气设备的通信速度的高速化以及小型化对应,而对层叠电感器要求高频段(例如,30GHz以上的GHz频段)中的高频特性为充分。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感部件特别是在30GHz以上的高频区域,对于使用为噪声吸收用部件存在特性不足。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层叠了将俯视形状形成1/2匝的线圈导体而成的层叠体的上下表面设置外部电极的电感部件,但存在因将外部电极设置于层叠体的端面与上下表面双方而使杂散电容增加,从而导致高频特性降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频特性优秀的层叠型线圈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具备:将多个绝缘层层叠而成并在内部内置线圈的层叠体、和与上述线圈电连接的第1外部电极和第2外部电极,上述层叠型线圈部件的特征在于,上述线圈是通过将与上述绝缘层一同层叠的多个线圈导体电连接而形成的,上述层叠体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的第1端面和第2端面、沿与上述长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相对的第1主面和第2主面、沿与上述长度方向和上述高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相对的第1侧面和第2侧面,上述第1外部电极配置为覆盖上述第1端面的局部,并且从上述第1端面延伸而覆盖上述第1主面的局部,上述第2外部电极配置为覆盖上述第2端面的局部,并且从上述第2端面延伸而覆盖上述第1主面的局部,上述第1主面为安装面,上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和上述线圈的轴向平行于上述安装面,并且在上述层叠体的内部具备第1连结导体和第2连结导体,上述第1连结导体呈直线状对上述第1外部电极的将上述第1端面覆盖的部分与同该部分对置的上述线圈导体之间进行连接,上述第2连结导体呈直线状将上述第2外部电极的将上述第2端面覆盖的部分与同该部分对置的上述线圈导体之间进行连接,上述第1连结导体和上述第2连结导体均为在从上述层叠方向俯视时与上述线圈导体重叠,并且位于比上述线圈的中心轴线靠上述安装面侧处,在从上述层叠方向俯视时,上述线圈导体相互重叠,在从与上述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侧视时,上述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不恒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高频特性优秀的层叠型线圈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叠型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图2的(a)是图1所示的层叠型线圈部件的侧视图,图2的(b)是图1所示的层叠型线圈部件的主视图,图2的(c)是图1所示的层叠型线圈部件的仰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层叠型线圈部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层叠型线圈部件;10…层叠体;11…第1端面;12…第2端面;13…第1主面;14…第2主面;15…第1侧面;16…第2侧面;21…第1外部电极;22…第2外部电极;30a、30b、30c、30d、30e、30f、30g、30h、30i、30j…线圈导体;41…第1连结导体;42…第2连结导体;g1、g2、g3、g4、g5、g6、g7、g8、g9…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进行说明。
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而应用。此外,将以下记载的各个优选的结构组合2个以上而得的技术方案也是本实用新型。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叠型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图2的(a)是图1所示的层叠型线圈部件的侧视图,图2的(b)是图1所示的层叠型线圈部件的主视图,图2的(c)是图1所示的层叠型线圈部件的仰视图。
图1、图2的(a)、图2的(b)以及图2的(c)所示的层叠型线圈部件1具备层叠体10、第1外部电极21、第2外部电极22。层叠体10呈具有6个面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层叠体10的结构后述,但通过将多个绝缘层层叠而成,并在内部内置线圈。第1外部电极21和第2外部电极22分别与线圈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和层叠体中,将长度方向、高度方向、宽度方向设为图1中的x方向、y方向、z方向。这里,长度方向(x方向)、高度方向(y方向)、宽度方向(z方向)相互正交。
如图1、图2的(a)、图2的(b)以及图2的(c)所示,层叠体10具有:沿长度方向(x方向)相对的第1端面11和第2端面12、沿与长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y方向)相对的第1主面13和第2主面14、沿与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z方向)相对的第1侧面15和第2侧面16。
虽未示于图1,但层叠体10优选对角部和棱线部赋予圆角。角部是层叠体的3个面相交的部分,棱线部是层叠体的2个面相交的部分。
如图1和图2的(b)所示,第1外部电极21配置为覆盖层叠体10的第1端面11的局部,并且如图1和图2的(c)所示,从第1端面11延伸而覆盖第1主面13的局部。如图2的(b)所示,第1外部电极21覆盖第1端面11中的包含与第1主面13相交的棱线部的区域,但不覆盖包含与第2主面14相交的棱线部的区域。因此,在包含与第2主面14相交的棱线部的区域,第1端面11暴露。另外,第1外部电极21不覆盖第2主面14。
第1端面11中的局部未被第1外部电极21覆盖,因此,与通过第1外部电极覆盖第1端面全部的层叠型线圈部件相比,能够使杂散电容降低,而提高高频特性。
此外,在图2的(b)中,第1外部电极21的覆盖层叠体10的第1端面11的部分的高度E2为恒定,但只要覆盖层叠体10的第1端面11的局部,则第1外部电极21的形状不被特别地限定。例如,在层叠体10的第1端面11,第1外部电极21也可以呈从端部朝向中央部增高的鼓出形状。另外,在图2的(c)中,第1外部电极21的覆盖层叠体10的第1主面13的部分的长度E1为恒定,但只要覆盖层叠体10的第1主面13的局部,则第1外部电极21的形状不被特别地限定。例如,在层叠体10的第1主面13,第1外部电极21也可以呈从端部朝向中央部增长的鼓出形状。
如图1和图2的(a)所示,第1外部电极21也可以进一步配置为从第1端面11和第1主面13延伸而覆盖第1侧面15的局部和第2侧面16的局部。在该情况下,如图2的(a)所示,第1外部电极21的覆盖第1侧面15和第2侧面16的部分优选为均相对于与第1端面11相交的棱线部以和与第1主面13相交的棱线部形成为倾斜。此外,第1外部电极21也可以不是配置为覆盖第1侧面15的局部和第2侧面16的局部。
第2外部电极22配置为覆盖层叠体10的第2端面12的局部,并且从第2端面12延伸而覆盖第1主面13的局部。与第1外部电极21相同,第2外部电极22覆盖第2端面12中的包含与第1主面13相交的棱线部的区域,但不覆盖包含与第2主面14相交的棱线部的区域。因此,在包含与第2主面14相交的棱线部的区域,第2端面12暴露。另外,第2外部电极22不覆盖第2主面14。
第2端面12中的局部没有被第2外部电极22覆盖,因此与第2端面全部被第2外部电极覆盖的层叠型线圈部件相比,能够使杂散电容降低,而提高高频特性。
与第1外部电极21相同,只要覆盖层叠体10的第2端面12的局部,则第2外部电极22的形状不被特别地限定。例如,在层叠体10的第2端面12,第2外部电极22也可以呈从端部朝向中央部增高的鼓出形状。另外,只要覆盖层叠体10的第1主面13的局部,则第2外部电极22的形状不被特别地限定。例如,在层叠体10的第1主面13,第2外部电极22也可以呈从端部朝向中央部增长的鼓出形状。
与第1外部电极21相同,第2外部电极22也可以进一步配置为从第2端面12和第1主面13延伸而覆盖第1侧面15的局部和第2侧面16的局部。在该情况下,第2外部电极22的覆盖第1侧面15和第2侧面16的部分的优选为均相对于与第2端面12相交的棱线部和与第1主面13相交的棱线部形成为倾斜。此外,第2外部电极22也可以不是配置为覆盖第1侧面15的局部和第2侧面16的局部。
如以上那样,配置有第1外部电极21和第2外部电极22,因此在将层叠型线圈部件1安装于基板上的情况下,层叠体10的第1主面13成为安装面。
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的尺寸不被特别地限定,但优选为0603尺寸、0402尺寸或者1005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603尺寸的情况下,层叠体的长度(在图2的(a)中,为由双向箭头L1表示的长度)优选为0.63mm以下,优选为0.57mm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603尺寸的情况下,层叠体的宽度(在图2的(c)中,为由双向箭头W1表示的长度)优选为0.33mm以下,优选为0.27mm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603尺寸的情况下,层叠体的高度(在图2的(b)中,为由双向箭头T1表示的长度)优选为0.33mm以下,优选为0.27mm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603尺寸的情况下,层叠型线圈部件的长度(在图2的(a)中,为由双向箭头L2表示的长度)优选为0.63mm以下,优选为0.57mm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603尺寸的情况下,层叠型线圈部件的宽度(在图2的(c)中,为由双向箭头W2表示的长度)优选为0.33mm以下,优选为0.27mm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603尺寸的情况下,层叠型线圈部件的高度(在图2的(b)中,为由双向箭头T2表示的长度)优选为0.33mm以下,优选为0.27mm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603尺寸的情况下,第1外部电极的覆盖层叠体的第1主面的部分的长度(在图2的(c)中,为由双向箭头E1表示的长度)优选为0.12mm以上且0.22mm以下。相同地,第2外部电极的覆盖层叠体的第1主面的部分的长度优选为0.12mm以上且0.22mm以下。
此外,在第1外部电极的覆盖层叠体的第1主面的部分的长度和第2外部电极的覆盖层叠体的第1主面的部分的长度不恒定的情况下,优选最长的部分的长度在上述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603尺寸的情况下,第1外部电极的覆盖层叠体的第1端面的部分的高度(在图2的(b)中,为由双向箭头E2表示的长度)优选为0.10mm以上且0.20mm以下。相同地,第2外部电极的覆盖层叠体的第2端面的部分的高度优选为0.10mm以上且0.20mm以下。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少外部电极所引起的杂散电容。
此外,在第1外部电极的覆盖层叠体的第1端面的部分的高度和第2外部电极的覆盖层叠体的第2端面的部分的高度不恒定的情况下,优选最高的部分的高度在上述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402尺寸的情况下,层叠体的长度优选为0.38mm以上且0.42mm以下,层叠体的宽度优选为0.18mm以上且0.22mm以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402尺寸的情况下,层叠体的高度优选为0.18mm以上且0.22mm以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402尺寸的情况下,层叠型线圈部件的长度优选为0.42mm以下,优选为0.38mm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402尺寸的情况下,层叠型线圈部件的宽度优选为0.22mm以下,优选为0.18mm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402尺寸的情况下,层叠型线圈部件的高度优选为0.22mm以下,优选为0.18mm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402尺寸的情况下,第1外部电极的覆盖层叠体的第1主面的部分的长度优选为0.08mm以上且0.15mm以下。相同地,第2外部电极的覆盖层叠体的第1主面的部分的长度优选为0.08mm以上且0.15mm以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402尺寸的情况下,第1外部电极的覆盖层叠体的第1端面的部分的高度优选为0.06mm以上且0.13mm以下。相同地,第2外部电极的覆盖层叠体的第2端面的部分的高度优选为0.06mm以上且0.13mm以下。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少外部电极所引起的杂散电容。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1005尺寸的情况下,层叠体的长度优选为0.95mm以上且1.05mm以下,层叠体的宽度优选为0.45mm以上且0.55mm以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1005尺寸的情况下,层叠体的高度优选为0.45mm以上且0.55mm以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1005尺寸的情况下,层叠型线圈部件的长度优选为1.05mm以下,优选为0.95mm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1005尺寸的情况下,层叠型线圈部件的宽度优选为0.55mm以下,优选为0.45mm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1005尺寸的情况下,层叠型线圈部件的高度优选为0.55mm以下,优选为0.45mm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1005尺寸的情况下,第1外部电极的覆盖层叠体的第1主面的部分的长度优选为0.20mm以上且0.38mm以下。相同地,第2外部电极的覆盖层叠体的第1主面的部分的长度优选为0.20mm以上且0.38mm以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1005尺寸的情况下,第1外部电极的覆盖层叠体的第1端面的部分的高度优选为0.15mm以上且0.33mm以下。相同地,第2外部电极的覆盖层叠体的第2端面的部分的高度优选为0.15mm以上且0.33mm以下。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少外部电极所引起的杂散电容。
对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的层叠体内置的线圈进行说明。
线圈是通过将与绝缘层一同层叠的多个线圈导体电连接而形成的。
图3是图1所示的层叠型线圈部件的剖视图。
如图3所示,构成层叠型线圈部件1的层叠体10包含线圈导体30a、30b、30c、30d、30e、30f、30g、30h、30i、30j。
线圈导体30a、30b、30c、30d、30e、30f、30g、30h、30i、30j均为相同的形状的线圈导体,在从层叠方向俯视时相互重叠。
线圈导体30a与线圈导体30b之间的距离为由双向箭头g1表示的长度。
线圈导体30b与线圈导体30c之间的距离为由双向箭头g2表示的长度。
线圈导体30c与线圈导体30d之间的距离为由双向箭头g3表示的长度。
线圈导体30d与线圈导体30e之间的距离为由双向箭头g4表示的长度。
线圈导体30e与线圈导体30f之间的距离为由双向箭头g5表示的长度。
线圈导体30f与线圈导体30g之间的距离为由双向箭头g6表示的长度。
线圈导体30g与线圈导体30h之间的距离为由双向箭头g7表示的长度。
线圈导体30h与线圈导体30i之间的距离为由双向箭头g8表示的长度。
线圈导体30i与线圈导体30j之间的距离为由双向箭头g9表示的长度。
如根据图3明确的那样,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为g1<g2<g3<g4<g5<g6<g7<g8<g9的关系。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在从与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侧视时,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不恒定。
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从第1端面11朝向第2端面12顺序增大。
杂散电容与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比例。因此,若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不恒定,则杂散电容散乱,而使谐振频率的峰值降低,因此能够提高高频特性。另外,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动,由此各线圈导体之间的耦合系数也发生变化,因此能够提高高频特性。
另外,在图3所示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中,第1外部电极21与同它对置的线圈导体被第1连结导体41呈直线状连接,第2外部电极22与同它对置的线圈导体被第2连结导体42呈直线状连接。第1连结导体41和第2连结导体42分别与线圈导体的最接近成为安装面的第1主面13的部分连接。
第1连结导体41和第2连结导体42均在从层叠方向俯视时与线圈导体重叠,并且位于比线圈的中心轴线靠成为安装面的第1主面13侧处。
第1连结导体41和第2连结导体42均与线圈导体的最接近安装面的部分连接,因此能够减小外部电极的大小而提高高频特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中,从与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侧视时的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不恒定。
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为恒定,意味着全部的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相等,即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为1种。
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的线圈导体的配置,只要是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存在两种以上,则可以存在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相同的部位,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相同的部位也可以邻接。
对于线圈导体的配置顺序而言,例如,如图3所示,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可以从第1端面11朝向第2端面12顺序增长,相反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从第1端面11朝向第2端面12顺序缩短。
另外,最初,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从第1端面朝向第2端面顺序增长,但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从中途顺序缩短。
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可以规则地配置,也可以随机地配置。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意味着在制成层叠体时使用的形成于线圈薄板的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即,绝缘层的厚度),并非构成线圈的导体之间的层叠方向上的物理的距离。
因此,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也能够称为是将线圈导体之间在层叠方向上连接的导通导体的长度。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中,将线圈导体之间连接的导通导体的长度不恒定。
线圈导体的形状不被特别地限定,但可以呈圆形,也可以呈多边形。在线圈导体的形状为多边形的情况下,将相当于多边形的面积的圆的直径设为线圈直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603尺寸的情况下,线圈导体的内径优选为5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402尺寸的情况下,线圈导体的内径优选为30μm以上且70μm以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1005尺寸的情况下,线圈导体的内径优选为80μm以上且170μm以下。
从层叠方向俯视时的线圈导体的线宽不被特别地限定,但优选为,相对于层叠体的宽度,为10%以上且30%以下。若线圈导体的线宽不足层叠体的宽度的10%,则存在直流电阻Rdc增大的情况。另一方面,若线圈导体的线宽超过层叠体的宽度的30%,则存在线圈的电容增大,从而高频特性恶化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603尺寸的情况下,线圈导体的线宽优选为30μm以上且90μm以下,更加优选为30μm以上且70μm以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402尺寸的情况下,线圈导体的线宽优选为20μm以上且60μm以下,更加优选为20μm以上且50μm以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1005尺寸的情况下,线圈导体的线宽优选为5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更加优选为50μm以上且120μm以下。
从层叠方向俯视时的线圈导体的内径相对于层叠体的宽度优选为15%以上且40%以下。
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优选线圈导体之间的在层叠方向上的距离为3μm以上且21μm以下。将线圈导体之间的在层叠方向上的距离设为3μm以上且21μm以下,由此能够增多线圈的匝数,因此能够增大阻抗。另外,后述的高频段中的透射系数S21也增大,由此能够减少电极之间的杂散电容。
在构成层叠型线圈部件的层叠体的内部具备第1连结导体和第2连结导体。
第1连结导体和第2连结导体的形状为,呈直线状将外部电极与线圈导体之间连接。
从线圈导体至外部电极呈直线状连接,由此能够使引出部变得简便,并且能够提高高频特性。
层叠体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成为线圈、第1连结导体、第2连结导体的长度的合计。
这里,长度方向上的线圈的长度优选为,层叠体的长度的85.0%以上且94.0%以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603尺寸的情况下,第1连结导体和第2连结导体的长度优选为15μm以上且45μm以下,更加优选为15μm以上且30μm以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402尺寸的情况下,第1连结导体和第2连结导体的长度优选为10μm以上且30μm以下,更加优选为10μm以上且25μm以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1005尺寸的情况下,第1连结导体和第2连结导体的长度优选为25μm以上且75μm以下,更加优选为25μm以上且50μm以下。
此外,在从层叠方向俯视时,若构成连结导体的导通导体相互重叠,则构成连结导体的导通导体彼此严格来说也可以不呈直线状并排。
第1连结导体的宽度和第2连结导体的宽度优选为,层叠体的宽度的8%以上且20%以下。
此外,连结导体的宽度是指连结导体中的最狭窄的部分的宽度。即,即便在连结导体包含连接盘的情况下,将除了连接盘之外部分的形状形成连结导体的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603尺寸的情况下,连结导体的宽度优选为30μm以上且60μm以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0402尺寸的情况下,连结导体的宽度优选为20μm以上且40μm以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为1005尺寸的情况下,连结导体的宽度优选为4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中,第1连结导体和第2连结导体的长度,均优选为层叠体的长度的2.5%以上且7.5%以下,更加优选为3.0%以上且7.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上且5.0%以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中,第1连结导体和第2连结导体也可以存在2个以上。
连结导体存在2个以上的情况是指外部电极的覆盖端面的部分与同它对置的线圈导体被连结导体在2个部位以上连接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的高频段(特别是30GHz以上且80GHz以下)中的高频特性优秀。具体而言,40GHz下的透射系数S21优选为-1dB以上且0dB以下,50GHz下的透射系数S21优选为-2dB以上且0dB以下。透射系数S21根据透射信号比输入信号之电力比求得。透射系数S21基本上为无量纲量,但通常,取常用对数,并以dB单位表示。
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例如,能够适当地使用于光通信电路内的偏置器(Bias-Tee)电路等。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制成成为绝缘层的陶瓷印刷电路基板。
例如,向铁氧体原料添加聚乙烯醇缩丁醛系树脂等有机粘合剂、乙醇、甲苯等有机溶剂以及分散剂等并进行混炼,形成浆状。之后,通过刮板涂装法等方法,获得厚度12μm左右的磁性体片。
作为铁氧体原料,例如,通过将铁、镍、锌以及铜的氧化物原料进行混合,并以800℃预烧1个小时后,通过球磨机进行粉碎,并进行干燥,能够获得平均粒径约为2μm的Ni-Zn-Cu系的铁氧体原料(氧化物混合粉末)。
此外,作为成为绝缘层的陶瓷印刷电路基板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将铁氧体材料等磁性材料、玻璃陶瓷材料等非磁性材料,或者将这些磁性材料、非磁性材料混合而成的混合材料等。在使用铁氧体材料制成陶瓷印刷电路基板的情况下,为了获得较高的L值(电感),优选使用Fe2O3:40mol%以上49.5mol%以下,ZnO:5mol%以上35mol%以下,CuO:4mol%以上且12mol%以下,剩余部分:NiO和微量添加剂(包含不可避免的杂质)这种组成的铁氧体材料。
对制成的陶瓷印刷电路基板实施规定的激光加工,形成直径20μm以上且30μm以下左右的通孔。在具有通孔的特定的薄板上使用Ag膏,填充通孔,进一步对具有11μm左右的厚度的规定的线圈卷绕用的导体图案(线圈导体)进行丝网印刷,进行干燥,由此获得线圈薄板。
构成线圈薄板的陶瓷印刷电路基板的厚度只要与所希望的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对应地适当选择即可。调整陶瓷印刷电路基板的厚度,由此能够调整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
另外,不调整陶瓷印刷电路基板的厚度,而通过将在线圈薄板与线圈薄板之间形成有导通导体的导通薄板层叠,并调整该导通薄板的层叠张数以及/或者薄板厚度的方法,也能够调整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
在单片化得到在层叠体的内部形成有沿与安装面平行的方向具有卷绕轴线的线圈,并且按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成为所希望的配置的顺序层叠线圈薄板。另外,使形成有成为连结导体的导通导体的导通薄板上下层叠。此时,优选调整线圈薄板和导通薄板的层叠张数及它们的厚度,以便连结导体的长度均成为层叠体的长度的3.0%以上且7.5%以下。
在对层叠体进行热压接而获得压接体后,进行切断,以便成为规定的芯片尺寸,而获得单片化的芯片。对于单片化的芯片,进行旋转滚磨,而对角部和棱线部赋予规定的圆角。
以规定的温度、时间实施脱粘合剂和烧制,由此获得在内部内置了线圈的烧制体(层叠体)。
使芯片倾斜地浸渍于使Ag膏延长成规定的厚度的层,进行烧结,由此在层叠体的4个面(主面、端面以及两个侧面)形成外部电极的基底电极。
在上述的方法中,与将层叠体的主面与端面分2次形成基底电极的情况相比,能够1次形成基底电极。
通过镀敷,对于基底电极依次形成规定的厚度的Ni皮膜和Sn皮膜,而形成外部电极。
以上,能够制成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线圈部件。
Claims (3)
1.一种层叠型线圈部件,其具备:
将多个绝缘层层叠而成并在内部内置线圈的层叠体、和
与所述线圈电连接的第1外部电极和第2外部电极,
所述层叠型线圈部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是通过将与所述绝缘层一同层叠的多个线圈导体电连接而形成的,
所述层叠体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的第1端面和第2端面、沿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相对的第1主面和第2主面、沿与所述长度方向和所述高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相对的第1侧面和第2侧面,
所述第1外部电极配置为,覆盖所述第1端面的局部,并且从所述第1端面延伸而覆盖所述第1主面的局部,
所述第2外部电极配置为,覆盖所述第2端面的局部,并且从所述第2端面延伸而覆盖所述第1主面的局部,
所述第1主面为安装面,
所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和所述线圈的轴向平行于所述安装面,并且
在所述层叠体的内部具备第1连结导体和第2连结导体,
所述第1连结导体呈直线状使所述第1外部电极的将所述第1端面覆盖的部分与同该部分对置的所述线圈导体之间连接,
所述第2连结导体呈直线状使所述第2外部电极的将所述第2端面覆盖的部分与同该部分对置的所述线圈导体之间连接,
所述第1连结导体和所述第2连结导体为,在从所述层叠方向俯视时均与所述线圈导体重叠,并且位于比所述线圈的中心轴线靠所述安装面侧处,
在从所述层叠方向俯视时,所述线圈导体相互重叠,
在从与所述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侧视时,所述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不恒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型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导体之间的距离为,从所述第1端面朝向所述第2端面顺序增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型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所述线圈的长度为,所述层叠体的长度的85.0%以上且94.0%以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38544 | 2019-03-04 | ||
JP2019038544A JP7088083B2 (ja) | 2019-03-04 | 2019-03-04 | 積層型コイル部品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907133U true CN211907133U (zh) | 2020-11-10 |
Family
ID=72336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243539.0U Active CN211907133U (zh) | 2019-03-04 | 2020-03-03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610722B2 (zh) |
JP (1) | JP7088083B2 (zh) |
CN (1) | CN21190713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86880A (zh) * | 2019-05-24 | 2020-11-24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41163A (ja) * | 1996-07-24 | 1998-02-13 | Taiyo Yuden Co Ltd | チップ形インダクタ |
JPH10335143A (ja) | 1997-06-04 | 1998-12-18 | Murata Mfg Co Ltd | 積層型インダクタ |
JP3500319B2 (ja) * | 1998-01-08 | 2004-02-23 |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 |
JP2956687B1 (ja) * | 1998-04-20 | 1999-10-0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積層インダクタ |
JPH11329844A (ja) * | 1998-05-15 | 1999-11-30 | Tokin Corp | 積層型インピーダンス素子 |
JP2001196240A (ja) | 2000-01-14 | 2001-07-19 | Fdk Corp | 積層インダクタ |
JP4579515B2 (ja) | 2003-08-22 | 2010-11-10 | 東光株式会社 | チップ型電子部品 |
JP4582196B2 (ja) | 2008-05-29 | 2010-11-17 | Tdk株式会社 | インダクタ部品の実装構造 |
JP4888544B2 (ja) | 2009-11-20 | 2012-02-29 | Tdk株式会社 | インダクタ部品 |
JP2016139742A (ja) | 2015-01-28 | 2016-08-04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イル部品 |
WO2017095890A1 (en) * | 2015-11-30 | 2017-06-08 | Eagle Harbor Technologies, Inc. | High voltage transformer |
JP6740817B2 (ja) | 2016-08-30 | 2020-08-19 | Tdk株式会社 | フェライト組成物,フェライト焼結体、電子部品およびチップコイル |
JP2018142644A (ja) | 2017-02-28 | 2018-09-13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インダクタ |
-
2019
- 2019-03-04 JP JP2019038544A patent/JP7088083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3-02 US US16/806,926 patent/US11610722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3-03 CN CN202020243539.0U patent/CN21190713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86880A (zh) * | 2019-05-24 | 2020-11-24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US11469033B2 (en) | 2019-05-24 | 2022-10-11 |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 Multilayer coil component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0145222A (ja) | 2020-09-10 |
JP7088083B2 (ja) | 2022-06-21 |
US20200286676A1 (en) | 2020-09-10 |
US11610722B2 (en) | 2023-03-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659379U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CN212461292U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CN213042743U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JP2024125409A (ja) | 積層型コイル部品 | |
CN212461291U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CN212161442U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CN211907133U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CN111986877B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CN212434376U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CN211907135U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CN211907134U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CN211907132U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JP7326871B2 (ja) | 積層型コイル部品 | |
CN212659380U (zh)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
US11728088B2 (en) | Multilayer coil componen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