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18638U - 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及同轴连接器组 - Google Patents

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及同轴连接器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18638U
CN215418638U CN202090000286.2U CN202090000286U CN215418638U CN 215418638 U CN215418638 U CN 215418638U CN 202090000286 U CN202090000286 U CN 202090000286U CN 215418638 U CN215418638 U CN 2154186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rnal
terminal
connector
coaxial connector
ground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9000028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葵
幸西克己
冈田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73290006&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215418638(U)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186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186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2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mounted on a 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4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shield being mounted on a PCB and connecte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01R9/0518Connection to outer conductor by crimping or by crimping ferrule

Abstract

同轴连接器组(30)具备:第1连接器(10),其连接具有中心导体(42)和外部导体(41)的同轴线缆(40);和第2连接器(20),其安装于具有接地连接部(57)的电路基板(50),第1连接器具有第1外部端子(16),第2连接器具有第2外部端子(26),第1外部端子具备:外部导体夹紧部(16c);第1外部接触部(16b);以及末端围绕部(16m),其位于外部导体夹紧部与第1外部接触部之间,并围绕中心导体的末端部(42a),在末端围绕部与第2外部端子或者接地连接部之间形成有快捷连接路(16s、60、70)。

Description

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及同轴连接器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及同轴连接器组。
背景技术
例如,公开:专利文献1的同轴连接器具有绝缘体、中央端子、壳体,壳体具有:圆筒形状的主体部、板部、配置于板部的端部并夹紧同轴线缆的线缆夹紧部。
对于专利文献1的同轴连接器而言,在主体部与线缆夹紧部之间设置侧臂,绝缘体由侧臂围绕。而且,公开有:在侧臂的前表面侧设置圆弧面,圆弧面与主体部的外端部接触。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0/0041270号说明书(US 2010/0041270 A1)
对于专利文献1的同轴连接器(第1连接器)而言,仅公开构成壳体的主体部与侧臂之间的接触即同轴连接器的壳体内的接触,一点也没有公开与对象方连接器(第2连接器)的壳体之间的关系。
然而,在连接有同轴线缆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连接构造中,由于产生不必要的电位差,所以噪声容易辐射传播,妨碍高频带中的稳定的信号传输。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在高频带中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及同轴连接器组。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中,同轴连接器组具备:第1连接器,其连接具有中心导体和外部导体的同轴线缆;和第2连接器,其安装于具有接地连接部的电路基板,在该同轴连接器组中,上述第1连接器具有与上述外部导体连接的第1外部端子,上述第2连接器具有与上述第1外部端子连接的第2外部端子,上述第1外部端子具备:外部导体夹紧部,其夹紧上述外部导体;第1外部接触部,其与上述第2外部端子连接;以及末端围绕部,其位于上述外部导体夹紧部与上述第1外部接触部之间,并围绕上述中心导体的末端部,上述第2外部端子具备:第2外部接触部,其与上述第1外部接触部连接;和第2外部安装部,其安装于上述电路基板的接地连接部,在上述末端围绕部与上述第2外部端子之间或者上述末端围绕部与上述接地连接部之间形成有快捷连接路。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中,同轴连接器组具备:第1连接器,其连接具有中心导体和外部导体的同轴线缆;和第2连接器,其安装于具有接地连接部的电路基板,在该同轴连接器组中,上述第1连接器具有与上述外部导体连接的第1外部端子,上述第2连接器具有与上述第1外部端子连接的第2外部端子,上述第1外部端子具备:外部导体夹紧部,其夹紧上述外部导体;第1外部接触部,其与上述第2外部端子连接;末端围绕部,其位于上述外部导体夹紧部与上述第1外部接触部之间,并围绕上述中心导体的末端部;以及外部导体连接部,其将上述第1外部接触部与上述末端围绕部连接,上述第 2外部端子具备:第2外部接触部,其与上述第1外部接触部连接;和第 2外部安装部,其安装于上述电路基板的接地连接部,同轴连接器组中设置有连接部,上述连接部不经由上述外部导体连接部就将上述末端围绕部与上述第2外部端子或者将上述末端围绕部与上述接地连接部连接,上述连接部位于比上述外部导体连接部接近上述电路基板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一种同轴连接器组中,具备:第1 连接器,其连接具有中心导体和外部导体的同轴线缆;和第2连接器,其能够与所述第1连接器嵌合,所述第1连接器包括:外部导体夹紧部,其夹紧所述外部导体;第1外部接触部;末端围绕部,其位于所述外部导体夹紧部与所述第1外部接触部之间,并围绕所述中心导体的末端部;以及外部导体连接部,其将所述第1外部接触部与所述末端围绕部之间连接,所述第2连接器包括第2外部接触部,在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的嵌合状态下,所述第1外部接触部和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相互嵌合,形成有将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之间连接的连接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中,所述同轴连接器组具备:第1连接器,其连接具有中心导体和外部导体的同轴线缆;和第2连接器,其安装于具有接地连接部的电路基板,所述同轴连接器组中,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与所述外部导体连接的第1外部端子,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与所述第1外部端子连接的第2外部端子,所述第1 外部端子具备:外部导体夹紧部,其夹紧所述外部导体;第1外部接触部,其与所述第2外部端子连接;以及末端围绕部,其位于所述外部导体夹紧部与所述第1外部接触部之间,并围绕所述中心导体的末端部,所述第2 外部端子具备与所述第1外部接触部连接的第2外部接触部,所述同轴连接器组中,配设有用于将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之间电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从所述末端围绕部的下表面向斜上方延伸,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末端围绕部成为一体物。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中,所述同轴连接器组具备:第1连接器,其连接具有中心导体和外部导体的同轴线缆;和第2连接器,其安装于具有接地连接部的电路基板,所述同轴连接器组中,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与所述外部导体连接的第1外部端子,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与所述第1外部端子连接的第2外部端子,所述第1 外部端子具备:外部导体夹紧部,其夹紧所述外部导体;第1外部接触部,其与所述第2外部端子连接;以及末端围绕部,其位于所述外部导体夹紧部与所述第1外部接触部之间,并围绕所述中心导体的末端部,所述第2 外部端子具备与所述第1外部接触部连接的第2外部接触部,所述同轴连接器组中,配设有用于将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之间电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并构成为,从所述末端围绕部的下表面起向斜上方延伸,从所述末端围绕部延伸至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以在到与所述第 2外部接触部接触为止这段区间,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的在与所述电路基板的平面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在与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接触的接触部分处为最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通过快捷连接路,使第1外部端子的末端围绕部同第2外部端子或者电路基板的接地连接部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通过连接部,使第1外部端子的末端围绕部同第2外部端子或者电路基板的接地连接部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构成同轴连接器组的带同轴线缆的第1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带同轴线缆的第1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带同轴线缆的第1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构成同轴连接器组的第2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第2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使第2连接器嵌合于带同轴线缆的第1连接器的连接器嵌合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图6的连接器嵌合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沿着图6的VIII-VIII的剖视图。
图9是夹设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夹设构件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对夹设构件进行夹设配置并且将第2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的侧视图。
图13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夹设构件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夹设构件的俯视图。
图15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同轴线缆的第1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配设桥接连接部并且将第2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第 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的侧视图。
图18是屏蔽构件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配设屏蔽构件并且将第2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第4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的立体图。
图20是沿着图19的XX-XX的剖视图。
图21是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同轴线缆的第1连接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为了方便说明,各图中示出相互正交的X轴、Y轴和Z轴。
在本实用新型中,快捷连接路,是指在第1外部端子16的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外部端子26(包括第2外部接触部26b、第2外部安装部 26a)或者在第1外部端子16的末端围绕部16m与电路基板50的接地连接部57之间,在考虑到弹性、接触构造的基础上以尽可能短的距离即以近路连接的路径。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连接部是指位于比外部导体连接部16a靠近电路基板50的位置,换言之位于外部导体连接部16a的相反一侧(即接近电路基板50这侧)的位置,不经由外部导体连接部16a,就将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外部端子26或者末端围绕部16m与接地连接部57电连接的其他构件。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围绕”是指在接触状态下或者在非接触状态下某个部件包围其他部件的周围。
〔同轴连接器组〕
图6是表示使第2连接器20嵌合于带同轴线缆40的第1连接器10 的连接器嵌合状态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图6的连接器嵌合状态的侧视图。图8是沿着图6的VIII-VIII的剖视图。
如图6~图8所示,同轴连接器组30具备第1连接器10和第2连接器20。同轴连接器组30构成为,使第1连接器10能够相对于对象方的第2连接器20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插拔地与对象方的第2连接器 20嵌合。第1连接器10连接于同轴线缆40,相对于此,第2连接器20 安装于电路基板50。图7和图8的同轴连接器组30示出:通过在使第1 连接器10相对于安装于电路基板50的第2连接器20对置的状态下使第 1连接器10朝向第2连接器20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移动,从而使第1连接器10和第2连接器20相互嵌合的连接器嵌合状态。
〔第1连接器〕
图1是表示构成图6~图8所示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带同轴线缆40 的第1连接器10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带同轴线缆40的第1连接器10的俯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带同轴线缆40的第1连接器10的侧视图。
如图1~图3所示,第1连接器10是具有第1绝缘构件(衬套)12、第1内部端子(中央插座)14、第1外部端子(壳体)16的L型同轴连接器。从插拔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第1连接器10构成为针对电连接所涉及的构成要素,相对于同轴线缆40的轴向大致具有对称性。
第1内部端子14是与同轴线缆40的中心导体42连接的端子。第1 内部端子14通过第1绝缘构件12来与第1外部端子16电绝缘。
第1内部端子14由具有导电性的构件构成。第1内部端子14例如由一张铜合金材料那样的金属板制成,在其表面实施有镍和金的镀敷。第1 内部端子14通过嵌件成形而与第1绝缘构件12一体化。根据该结构,能够正确地进行第1绝缘构件12与第1内部端子14之间的定位。另外,虽要求精度,但该一体化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在第1绝缘构件12嵌入第1内部端子14而形成。
第1内部端子14具备第1内部接触部14a和中心导体连接部14b。如图8所示,剖视时第1内部端子14以L字状屈曲。
第1内部接触部14a在与同轴线缆4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即插拔方向 (Z轴方向)上延伸。第1内部接触部14a成为在周向上局部设有缺口的大致圆筒状。
第1内部接触部14a与第2连接器20的第2内部端子24的第2内部接触部24a电接触。图1和图2所示的第1内部接触部14a作为在内周部具有接触面的雌型(插座型)而构成。
中心导体连接部14b在同轴线缆40的轴向上即与插拔方向正交的横向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中心导体连接部14b是从第1内部接触部14a 起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端子部分。中心导体连接部14b与同轴线缆 40的中心导体42的末端部42a电连接。中心导体连接部14b的靠同轴线缆40侧的端部与中心导体42的末端部42a通过软钎焊而固定且电连接。此外,可以在中心导体连接部14b的靠同轴线缆40侧的端部形成有分叉的分叉部。此时,分叉部夹着中心导体连接部14b,从而连接进一步得到强化。
第1外部端子16是与同轴线缆40的外部导体41连接的端子。第1 外部端子16由具有导电性的构件构成。第1外部端子16例如由一张铜合金材料那样的金属板制成,且在其表面实施有镍和金的镀敷。
第1外部端子16具备外部导体连接部16a、第1外部接触部16b、外部导体夹紧部16c、防脱部16e、末端围绕部16m、线缆夹紧部16n。
外部导体连接部16a成为从第1外部接触部16b起在横向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板状。外部导体连接部16a沿着第1绝缘构件12和同轴线缆40而存在,对第1绝缘构件12和同轴线缆40进行保持。
第1外部接触部16b成为圆筒形状,并与第2连接器20的第2外部端子26嵌合。第1外部接触部16b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从插拔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第1外部接触部16b在同轴线缆40这侧具有开口部。第1绝缘构件12的内部保持部12a通过第1外部接触部16b 的开口部插入第1外部接触部16b内地装配。根据该结构,与通过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狭缝而由多个弹簧片构成的外部端子相比,第1外部接触部16b不易产生变形,因此,得到稳定的嵌合。第1内部端子14的第1内部接触部14a位于第1外部接触部16b的内侧。此时,在从插拔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第1外部接触部16b定位成与第1内部接触部14a同轴。
第1外部接触部16b成为周向中的同轴线缆40这侧具有以圆弧状开设缺口的缺口部的大致圆筒状。通过该缺口部,插入并装配第1绝缘构件 12的中心导体保持部12b。
外部导体夹紧部16c从外部导体连接部16a起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 上延伸。外部导体夹紧部16c由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对置地形成的一对板状构件构成。外部导体夹紧部16c通过朝向假想中心线折弯并敛缝隙,从而与同轴线缆40的外部导体41接触。由此,第1外部端子16与外部导体41电连接,并且同轴线缆40被第1外部端子16夹紧(保持/固定)。
防脱部16e设置于从第1外部接触部16b起向同轴线缆40这侧延伸的侧方延伸部。防脱部16e从侧方延伸部起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防脱部16e由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对置地形成的一对板状构件构成。通过使防脱部16e朝向假想中心线折弯并敛缝,从而防脱部16e的末端部与中心导体保持部12b的防脱凹部12e卡合。根据该结构,通过防脱部16e,防止第1绝缘构件12的中心导体保持部12b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脱落,使第1绝缘构件12保持/固定于第1外部端子16。
线缆夹紧部16n位于比外部导体夹紧部16c靠与第1外部接触部16b 相反一侧,并从外部导体连接部16a起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线缆夹紧部16n由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对置地形成的一对板状构件构成。线缆夹紧部16n通过朝向假想中心线折弯并敛缝,从而与同轴线缆 40的外皮43接触。由此,同轴线缆40夹紧(保持/固定)于第1外部端子16。
末端围绕部16m位于第1外部接触部16b与外部导体夹紧部16c之间,并从外部导体连接部16a起向插拔方向(Z轴方向)延伸。末端围绕部16m由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对置地形成的一对板状构件构成。末端围绕部16m通过朝向假想中心线折弯,从而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 的剖视时形成矩形形状。通过矩形形状的末端围绕部16m,对同轴线缆 40的中心导体42中的在外部暴露的末端部42a进行围绕。
第1绝缘构件12配置于第1内部端子14与第1外部端子16之间。第1绝缘构件12由电绝缘性的树脂(例如液晶聚合物等)构成,并使第 1内部端子14与第1外部端子16相互电绝缘。
第1绝缘构件12具备内部保持部12a和中心导体保持部12b。
在从插拔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内部保持部12a大致成为圆形。内部保持部12a成为如下尺寸:能够通过第1外部接触部16b的开口部而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装配于第1外部接触部16b的内侧。在内部保持部12a中,第1内部端子14的第1内部接触部14a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鼓出。第1内部接触部14a与内部保持部12a同轴地和内部保持部12a一体化。例如,通过嵌件成形,使第1内部接触部14a与内部保持部12a一体化,中心导体连接部14b的局部与内部保持部12a一体化。根据该结构,能够正确地进行第1绝缘构件12与第1内部端子14之间的定位。
中心导体保持部12b从内部保持部12a起向同轴线缆40这侧延伸。在从插拔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中心导体保持部12b成为大致矩形。中心导体连接部14b的残留部埋设于中心导体保持部12b,并且从中心导体保持部12b暴露。中心导体连接部14b的暴露的端部作为上述的分叉部而与中心导体42的末端部42a电连接。在中心导体保持部12b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上表面部形成有一对防脱凹部12e。此外,中心导体连接部14b也能够成为如下方式:在同轴线缆40的轴向上即与插拔方向正交的横向方向(X轴方向)上以平坦的面状延伸。
〔第2连接器〕
如图4和图5所示,作为第1连接器10的对象方连接器而发挥作用的第2连接器20具备:第2内部端子(中央销)24、第2外部端子26、配置于第2内部端子24与第2外部端子26之间的第2绝缘构件(树脂模制件)22。
如图8所图示的那样,第2内部端子24是与电路基板50的信号用焊盘部56连接的端子。第2内部端子24通过第2绝缘构件22来与第2外部端子26电绝缘。
第2内部端子24由具有导电性的构件构成。第2内部端子24例如由一张铜合金材料那样的金属板制成,在其表面实施有镍和金的镀敷。第2 内部端子24通过嵌件成形而与第2绝缘构件22一体化。根据该结构,能够正确地进行第2绝缘构件22与第2内部端子24之间的定位。
第2内部端子24具备第2内部接触部24a和第2内部安装部24b。如图8所示,在剖视时,第2内部端子24以L字状屈曲。
第2内部接触部24a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第2内部接触部24a大致成为圆筒状。第2内部接触部24a与第1连接器10的第1内部端子14的第1内部接触部14a接触而电连接。图4和图5所示的第2 内部接触部24a作为在外周部具有接触面的雄型(销型)而构成。如图8 图示的那样,第2内部安装部24b通过焊料等导电构件与电路基板50的信号用焊盘部56电连接。此外,也能够使第2内部接触部24a成为雌型,并且使第1内部接触部14a成为雄型。
如图11所图示的那样,第2外部端子26是与电路基板50的接地用焊盘部57连接的端子。第2外部端子26由具有导电性的构件构成。第2 外部端子26例如由一张铜合金材料那样的金属板制成,在其表面实施有镍和金的镀敷。第2外部端子26通过嵌件成形而与第2绝缘构件22一体化。根据该结构,能够正确地进行第2绝缘构件22与第2外部端子26之间的定位。
第2外部端子26具备第2外部安装部26a和第2外部接触部26b。如图11所图示的那样,第2外部安装部26a通过焊料等导电构件来与电路基板50的接地用焊盘部57电连接。
第2外部接触部26b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第2外部接触部26b大致成为圆筒状。第2外部接触部26b与第2内部接触部24a同轴地配置。第2外部接触部26b与第1连接器10的第1外部端子16的第1 外部接触部16b接触而进行电连接。在第2外部接触部26b的外周面形成有嵌合凹部26h。在使第1连接器10嵌合于第2连接器20时,第2外部接触部26b的嵌合凹部26h与第1外部接触部16b的嵌合凸部16h嵌合。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9~图12,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进行说明。
图9是夹设构件60的立体图。图10是图9所示的夹设构件60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对夹设构件60进行夹设配置并且将第2连接器20安装于电路基板50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的侧视图。
如图9和图10所示,夹设构件60具备:板状的主干部61、从主干部61的端部起以倒J字状弯曲的形状的两个弹性支承部62、62、在弹性支承部62的内表面形成的接触部65。两个弹性支承部62、62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分离距离成为如下尺寸:接收并且弹性支承末端围绕部16m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部分。由两个弹性支承部62、62产生的弹性支承力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作用。具备接触部65的弹性支承部62具有弹性支承功能和电连接功能。
夹设构件60由具有导电性和弹性的其他构件构成,例如,由铜合金材料那样的一个金属板制成。在接触部65及其周边部分的表面实施有镍和金的镀敷。接触部65设置于以倒J字状弯曲的弹性支承部62,因此,接触部65以曲面状接触。
如图11所示,夹设构件60在主干部61沿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状态下,通过焊料等导电构件来与电路基板50的接地用焊盘部57电连接。另外,夹设构件60安装/固定于电路基板50的接地用焊盘部57。同时,第2连接器20的第2外部安装部26a通过焊料等导电构件而与电路基板50的接地用焊盘部57电连接。因此,第2连接器20安装/固定于电路基板50的接地用焊盘部57。
在该状态下,通过使第1连接器10朝向第2连接器20在插拔方向(Z 轴方向)上移动,来进行嵌合动作。此时,第1连接器10的第1外部接触部16b和第2连接器20的第2外部接触部26b卡合,第1外部接触部 16b和第2外部接触部26b电连接。同时,第1连接器10的末端围绕部 16m和夹设构件60的两个弹性支承部62、62卡合,夹设构件60的两个接触部65、65与末端围绕部16m的侧面弹性接触。由此,末端围绕部16m 和两个接触部65、65电连接。
然而,即便第1外部接触部16b和末端围绕部16m连接于相同的接地处,也在高频带下,在第1外部接触部16b与末端围绕部16m之间,形成有沿着第1外部端子16迂回的迂回连接路。因此,在第1外部端子 16中,在第1外部接触部16b与末端围绕部16m之间产生电位差,由此,噪声容易辐射传播,妨碍高频带下的稳定的信号传输。
对于在第1连接器10的末端围绕部16m与电路基板50的接地用焊盘部57之间作为其他构件而配设的夹设构件60而言,作为将末端围绕部 16m与电路基板50的接地用焊盘部(接地连接部)57之间连接的快捷连接路或者连接部而发挥作用。因此,通过作为快捷连接路或者连接部发挥作用的夹设构件60,将电路基板50的接地连接部57与第1外部端子16 的末端围绕部16m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这是由于通过快捷连接路或者连接部能够抑制末端围绕部16m与接地连接部57之间的电位差的产生。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13和图14,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除去夹设构件60中接触部65的位置不同之外,其他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3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夹设构件60的立体图。图14是图13 所示的夹设构件60的俯视图。夹设构件60具备板状的主干部61、两个弹性支承部62、62、多个弹性接触部64、多个接触部65。多个弹性接触部64在主干部61这一侧的多个部位在横向方向(X轴方向)上局部开设缺口,以悬臂梁方式被支承,因此,具有弹性作用力。多个弹性接触部 64的弹性作用力作用于插拔方向(Z轴方向)。具备接触部65的弹性接触部64提供弹性的电连接。多个接触部65形成于弹性接触部64的上表面。在接触部65及其周边部分的表面实施有镍和金的镀敷。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形成有三个弹性接触部64、64、64和三个接触部65、65、65。
接触部65在弹性接触部64中沿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线状的缘部设置,因此,接触部65能够提供线状的接触。因此,能够提高接触部65的接触压。另外,与将接触部65设置于弹性支承部62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由于因连接器的插拔动作产生的磨损引起的接触部65的电阻的增加。
通过使第1连接器10朝向第2连接器20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移动来进行嵌合动作。此时,第1连接器10的第1外部接触部16b和第 2连接器20的第2外部接触部26b卡合,第1外部接触部16b和第2外部接触部26b电连接。同时,第1连接器10的末端围绕部16m和夹设构件60的两个弹性支承部62、62卡合。此时,夹设构件60的三个接触部 65、65、65与末端围绕部16m的底面弹性接触。由此,在末端围绕部16m 和三个接触部65、65、65之间,得到稳定的电连接。
对于在第1连接器10的末端围绕部16m与电路基板50的接地用焊盘部57之间作为其他构件而配设的夹设构件60而言,作为将末端围绕部 16m与电路基板50的接地用焊盘部(接地连接部)57之间连接的快捷连接路或者连接部而发挥作用。因此,通过作为快捷连接路或者连接部而发挥作用的夹设构件60,将电路基板50的接地连接部57与第1外部端子 16的末端围绕部16m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这是由于通过快捷连接路或者连接部能够抑制末端围绕部16m与接地连接部57之间的电位差的产生。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15~图17对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的特征在于,配设有桥接连接部16s,作为将末端围绕部16m同第2外部接触部26b或者第2外部安装部26a之间连接的快捷连接路。
图15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同轴线缆40的第1连接器的俯视图。图16是表示配设桥接连接部16s并且将第2连接器20安装于电路基板50 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的立体图。图 17是图16所示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的侧视图。
如图15~图17所示,两个桥接连接部16s、16s配设于末端围绕部16m。具体而言,桥接连接部16s从第1外部接触部16b这侧的侧端面至第2外部接触部26b在横向方向(X轴方向)上以板状延伸。即,桥接连接部16s 作为末端围绕部16m的局部而设置。
第2外部端子26的与桥接连接部16s连接这侧的部分是与末端围绕部16m对面的位置且与电路基板50的接地用焊盘部(接地连接部)57电连接的部分。具体而言,第2外部端子26的与桥接连接部16s连接这侧的部分是第2外部接触部26b的靠同轴线缆40这侧的侧面或者第2外部安装部26a的靠同轴线缆40这侧的上表面。
在从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侧视时,桥接连接部16s成为L字形状。桥接连接部16s中靠第1外部接触部16b这侧的末端部在第1外部接触部 16b这侧的侧面或者第2外部安装部26a这侧的下表面处具有接触部16t。在接触部16t及其周边部分的表面实施有镍和金的镀敷。
桥接连接部16s在第1外部接触部16b这侧的侧端面,以悬臂梁方式受到支承,因此,具有弹性作用力。桥接连接部16s的弹性作用力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作用。具备接触部16t的桥接连接部16s通过提供弹性的接触,从而提供稳定的电连接。
通过使第1连接器10朝向第2连接器20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移动,来进行嵌合动作。此时,第1连接器10的第1外部接触部16b和第2连接器20的第2外部接触部26b卡合,第1外部接触部16b和第2 外部接触部26b电连接。同时,两个桥接连接部16s、16s的接触部16t、 16t与第2外部接触部26b中靠同轴线缆40这侧的侧面弹性接触。由此,在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外部接触部26b之间,得到稳定的电连接。
对于在第1连接器10的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连接器20的第2外部接触部26b之间配设的桥接连接部16s而言,作为将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外部接触部26b之间连接的快捷连接路发挥作用。因此,通过作为快捷连接路发挥作用的桥接连接部16s,将第2外部接触部26b与第1外部端子16的末端围绕部16m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这是由于能够通过快捷连接路抑制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外部接触部26b之间的电位差的产生。
因桥接连接部16s的形状,而在与插拔方向(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X-Y平面方向)中任一个方向上第1连接器10均延伸,并使第1连接器10嵌合于第2连接器20,保证快捷连接路的连接性。
此外,也能够成为如下方式:桥接连接部16s中第1外部接触部16b 这侧的末端部在第2外部安装部26a这侧的下表面具有接触部16t而与第 2外部安装部26a中同轴线缆40这侧的上表面弹性接触。由此,在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外部安装部26a之间,得到稳定的电连接。
另外,也能够成为两个桥接连接部16s、16s配设于第2外部安装部26a的方式。具体而言,也能够成为如下方式:两个桥接连接部16s、16s 从第2外部安装部26a中同轴线缆40这侧的上表面起至末端围绕部16m 为止在横向方向(X轴方向)上以板状延伸。即,桥接连接部16s能够作为第2外部安装部26a的局部而设置。该桥接连接部16s中同轴线缆40 这侧的末端部能够具有接触部而与末端围绕部16m的上表面、下表面或者侧端面弹性接触。通过作为快捷连接路或者连接部发挥作用的桥接连接部16s,在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外部安装部26a之间,得到稳定的电连接。
而且,也能够成为两个桥接连接部16s、16s配设于第2外部接触部 26b的方式。具体而言,也能够成为如下方式:两个桥接连接部16s、16s 从第2外部接触部26b中同轴线缆40这侧的侧端部起至末端围绕部16m 在横向方向(X轴方向)上以板状延伸。即,桥接连接部16s能够作为第 2外部接触部26b的局部而设置。该桥接连接部16s中同轴线缆40这侧的末端部能够具有接触部而与末端围绕部16m的上表面、下表面或者侧端面弹性接触。通过作为快捷连接路发挥作用的桥接连接部16s,将第1外部端子16的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连接器20的第2外部接触部26b电连接,并且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18~图20,对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进行说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的特征在于,配设有屏蔽构件70,作为将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外部接触部26b之间或者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外部安装部26a之间连接的快捷连接路。
图18是屏蔽构件70的立体图。图19是表示配设屏蔽构件70并且将第2连接器20安装于电路基板50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的立体图。图20是沿着图19的XX-XX的剖视图。
如图18所示,屏蔽构件70具有主干部71、屏蔽部72、第1弹性接触部73、第1接触部74、第2弹性接触部75、第2接触部76。屏蔽构件 70由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对置地形成的一对板状构件构成。屏蔽构件70由具有导电性和弹性的构件构成,例如,由一张铜合金材料那样的金属板制成。屏蔽构件70通过朝向假想中心线折弯,从而与外部导体连接部16a的上表面卡合。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剖视时,折弯的屏蔽构件70形成矩形形状。矩形形状的屏蔽构件70的上表面部分、侧面部分和下表面部分作为对形成于第1外部接触部16b与末端围绕部16m之间的间隙进行覆盖的屏蔽部72发挥作用。通过由屏蔽部72对形成于第1外部接触部16b与末端围绕部16m之间的间隙进行覆盖,能够减少噪声在该间隙的进出。
在屏蔽构件70的下表面部分配设有第1弹性接触部73和第2弹性接触部75。第1弹性接触部73成为从主干部71中第1外部接触部16b这侧的侧端面起延伸而以J字状弯曲的形状。第1弹性接触部73在第1外部接触部16b这侧的面上,具有第1接触部74。在第1接触部74及其周边部分的表面实施有镍和金的镀敷。第1弹性接触部73在第1外部接触部16b这侧的侧端面,以悬臂梁方式受到支承,因此,具有弹性作用力。第1弹性接触部73的弹性作用力在横向方向(X轴方向)上作用。具备第1接触部74的第1弹性接触部73通过弹性的接触而提供稳定的电连接。
第2弹性接触部75成为从主干部71中同轴线缆40这侧的侧端面起延伸而以S字状弯曲的形状。第2弹性接触部75在电路基板50这侧的面上具有第2接触部76。在第2接触部76及其周边部分的表面实施有镍和金的镀敷。第2弹性接触部75在同轴线缆40这侧的侧端面,以悬臂梁方式受到支承,因此,具有弹性作用力。第2弹性接触部75的弹性作用力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作用。具备第2接触部76的第2弹性接触部 75通过弹性接触而提供稳定的电连接。
通过使第1连接器10朝向第2连接器20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移动,来进行嵌合动作。此时,第1连接器10的第1外部接触部16b和第2连接器20的第2外部接触部26b卡合,第1外部接触部16b和第2 外部接触部26b电连接。同时,第1弹性接触部73的第1接触部74与第2外部接触部26b中同轴线缆40这侧的侧面弹性接触,并且第2弹性接触部75的第2接触部76与末端围绕部16m中电路基板50这侧的对置壁部的内表面弹性接触。由此,在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外部接触部26b 之间,得到稳定的电连接。
对于在第1连接器10的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连接器20的第2外部接触部26b之间配设的屏蔽构件70而言,作为将末端围绕部16m与第 2外部接触部26b之间连接的快捷连接路发挥作用。因此,通过作为快捷连接路发挥作用的屏蔽构件70,将第1外部端子16的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连接器20的第2外部接触部26b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这是由于能够通过快捷连接路抑制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外部接触部26b之间的电位差的产生。
因屏蔽构件70的第1弹性接触部73的形状,而在与插拔方向(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X-Y平面方向)中任一个方向上第1连接器10均延伸,并使第1连接器10嵌合于第2连接器20,保证快捷连接路的连接性。
此外,也能够成为如下方式:屏蔽构件70的第1弹性接触部73在第 2外部安装部26a这侧的对置面上具有第1接触部74而与第2外部安装部 26a中同轴线缆40这侧的上表面弹性接触。通过作为快捷连接路发挥作用的屏蔽构件70,将第1外部端子16的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连接器20 的第2外部安装部26a电连接并且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
〔第5实施方式〕
参照图21,对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进行说明。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的特征在于,配设有与末端围绕部16m不同的构件亦即桥接连接部16s,作为将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外部接触部26b之间连接或者末端围绕部16m 与第2外部安装部26a之间连接的快捷连接路或者连接部。
图21是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同轴线缆40的第1连接器10的俯视图。第5实施方式是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因此,以下,以两者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桥接连接部16s与末端围绕部16m独立地构成。桥接连接部16s是具有导电性的构件。桥接连接部16s例如由一张铜合金材料那样的金属板制成,在其表面实施有镍和金的镀敷。桥接连接部16s作为连接部发挥作用,并位于比外部导体连接部16a接近电路基板50的位置,换言之,位于外部导体连接部16a的相反一侧(即,接近电路基板50这侧)。而且,桥接连接部16s是不经由外部导体连接部16a就将末端围绕部16m同第2外部端子26或者接地连接部57电连接的构件。
桥接连接部16s从第1外部接触部16b的防脱部16e起至第2外部接触部26b为止在横向方向(X轴方向)上以板状延伸。桥接连接部16s中末端围绕部16m这侧的一端部夹在防脱部16e与第1绝缘构件12的中心导体保持部12b之间,并被通过防脱部16e敛缝。由此,桥接连接部16s 被防脱部16e固定并且同防脱部16e电连接。防脱部16e被末端围绕部16m 敛缝,并同末端围绕部16m电连接。
桥接连接部16s的与末端围绕部16m相反一侧(即第2外部端子26 这侧)的另一端部是沿着第2外部接触部26b的外形的形状,作为接触部 16t发挥作用。例如,如图4所示,当在从插拔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第2外部接触部26b具有圆形状的情况下,如图21所示在从插拔方向(Z 轴方向)观察时桥接连接部16s的与末端围绕部16m相反一侧的另一端部具有圆弧形状。由此,桥接连接部16s的另一端部同第2外部接触部26b 切实地电连接。桥接连接部16s的接触部16t同第2外部接触部26b中同轴线缆40这侧的侧面或者第2外部安装部26a中同轴线缆40这侧的上表面接触而进行电连接。
桥接连接部16s在末端围绕部16m这侧的一端部,以悬臂梁方式受到支承,因此,具有弹性作用力。桥接连接部16s的弹性作用力在插拔方向 (Z轴方向)上作用。具备接触部16t的桥接连接部16s提供弹性接触,由此提供稳定的电连接。并且,在从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侧视时,在桥接连接部16s中末端围绕部16m这侧设置有以台阶状折弯的折弯部 16y。由此,弹性接触性和电连接性提高。
桥接连接部16s不经由外部导体连接部16a就将末端围绕部16m同第 2外部端子26或者接地连接部57连接,并且位于比外部导体连接部16a 接近电路基板50的位置。对于在第1连接器10的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 连接器20的第2外部接触部26b之间配置并且作为其他构件而构成的桥接连接部16s而言,作为将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外部接触部26b之间连接的快捷连接路或者连接部发挥作用。因此,通过作为快捷连接路或者连接部发挥作用的桥接连接部16s,将第2外部接触部26b与第1外部端子 16的末端围绕部16m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这是由于能够通过快捷连接路或者连接部来抑制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外部接触部26b之间的电位差的产生。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其他构件构成的桥接连接部16s被通过防脱部16e敛缝,并经由防脱部16e而同末端围绕部16m电连接。然而,其他构件构成的桥接连接部16s还能够构成为同末端围绕部16m直接电连接。即,其他构件构成的桥接连接部16s还能够构成为不经由防脱部16e 就被通过末端围绕部16m敛缝并同末端围绕部16m电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由其他构件构成的桥接连接部16s不经由外部导体连接部16a就作为将末端围绕部16m同第2外部端子26或者接地连接部57连接的连接部 16s发挥作用,桥接连接部16s位于比外部导体连接部16a接近电路基板 50的位置。由此,通过由其他构件构成的桥接连接部16s,将第1外部端子16的末端围绕部16m同第2外部端子26或者电路基板50的接地连接部57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
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
若总结本实用新型和实施方式,则如以下那样。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的特征在于,同轴连接器组30具备:第1连接器10,其连接具有中心导体42 和外部导体41的同轴线缆40;和第2连接器20,其安装于具有接地连接部57的电路基板50,在该同轴连接器组30中,上述第1连接器10具有与上述外部导体41连接的第1外部端子16,上述第2连接器20具有与上述第1外部端子16连接的第2外部端子26,上述第1外部端子16具备:外部导体夹紧部16c,其夹紧上述外部导体41;第1外部接触部16b,其与上述第2外部端子26连接;以及末端围绕部16m,其位于上述外部导体夹紧部16c与上述第1外部接触部16b之间,并围绕上述中心导体42 的末端部42a,上述第2外部端子26具备:第2外部接触部26b,其与上述第1外部接触部16b连接;和第2外部安装部26a,其安装于上述接地连接部57,在上述末端围绕部16m与上述第2外部端子26之间或者上述末端围绕部16m与上述接地连接部57之间形成有快捷连接路16s、60、70。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快捷连接路16s、60、70,将第1外部端子16 的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外部端子26或者电路基板50的接地连接部57 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 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中,上述快捷连接路16s、70形成于上述末端围绕部16m与上述第2外部接触部26b 之间。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快捷连接路16s、70,将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外部接触部26b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中,上述快捷连接路形成于上述末端围绕部16m与上述第2外部安装部26a之间。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快捷连接路16s、70,将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外部安装部26a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中,配设有夹设构件60,作为将上述末端围绕部16m与上述接地连接部57之间连接的上述快捷连接路。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作为快捷连接路发挥功能的夹设构件60,将末端围绕部16m与电路基板50的接地连接部57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中,上述末端围绕部16m与上述夹设构件60之间构成为弹性接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提供夹设构件60与末端围绕部16m之间的稳定的电连接。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中,配设有桥接连接部16s,作为将上述末端围绕部16m同上述第2外部接触部26b 或者上述第2外部安装部26a之间连接的上述快捷连接路。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作为快捷连接路发挥功能的桥接连接部16s,将末端围绕部16m同第2外部接触部26b或者第2外部安装部26a以较短的距离连结,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中,使上述末端围绕部16m与上述桥接连接部16s之间或者上述第2外部接触部26b 或者上述第2外部安装部26a与上述桥接连接部16s之间构成为弹性接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提供末端围绕部16m与桥接连接部16s之间或者第2外部接触部26b或者第2外部安装部26a与桥接连接部16s之间的稳定的电连接。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中,配设有屏蔽构件70,作为将上述末端围绕部16m同上述第2外部接触部26b或者上述第2外部安装部26a之间连接的上述快捷连接路。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作为快捷连接路而发挥功能的屏蔽构件70,将末端围绕部16m同第2外部接触部26b或者第2外部安装部26a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中,上述屏蔽构件70具有屏蔽部72,上述屏蔽部72对形成于上述第1外部接触部 16b与上述末端围绕部16m之间的间隙进行覆盖。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由屏蔽部72对形成于第1外部接触部16b 与末端围绕部16m之间的间隙进行覆盖,能够减少噪声的进出。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中,上述第 1连接器10为L型同轴连接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1外部端子16的末端围绕部16m与电路基板 50的接地连接部57之间的距离变短,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
另外,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而言,同轴连接器组30具备:第1连接器10,其连接具有中心导体42和外部导体41的同轴线缆40;和第2连接器20,其安装于具有接地连接部57的电路基板50,在该同轴连接器组30中,上述第1连接器10具有与上述外部导体41连接的第1外部端子16,上述第2连接器 20具有与上述第1外部端子16连接的第2外部端子26,上述第1外部端子16具备:外部导体夹紧部16c,其夹紧上述外部导体41;第1外部接触部16b,其与上述第2外部端子26连接;末端围绕部16m,其位于上述外部导体夹紧部16c与上述第1外部接触部16b之间,并围绕上述中心导体42的末端部42a;以及外部导体连接部16a,其将上述第1外部接触部16b与上述末端围绕部16m连接,上述第2外部端子26具备:第2外部接触部26b,其与上述第1外部接触部16b连接;和第2外部安装部26a,其安装于上述电路基板50的接地连接部57,同轴连接器组30中设置有连接部16s,上述连接部16s不经由上述外部导体连接部16a就将上述末端围绕部16m同上述第2外部端子26或者上述接地连接部57连接,上述连接部16s位于比上述外部导体连接部16a接近上述电路基板50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连接部16s,将第1外部端子16的末端围绕部 16m同第2外部端子26或者电路基板50的接地连接部57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中,上述连接部16s形成于上述末端围绕部16m与上述第2外部接触部26b之间。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连接部16s,将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外部接触部26b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中,上述连接部16s的靠上述第2外部接触部26b这侧的端部具有沿着上述第2外部接触部26b的外形的形状。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连接部16s的另一端部同第2外部接触部26b切实地电连接。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中,在从插拔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上述第2外部接触部26b具有圆形状,在从插拔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上述连接部16s的靠上述第2外部接触部 26b这侧的上述端部具有圆弧形状。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连接部16s的另一端部同第2外部接触部26b切实地电连接。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中,在上述连接部16s的上述末端围绕部16m这侧设置有折弯部16y,以使得上述连接部16s的靠上述第2外部接触部26b这侧的端部与上述第2外部接触部 26b弹性接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弹性的接触性和电连接性提高。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中,上述连接部16s形成于上述末端围绕部16m与上述第2外部安装部26a之间。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连接部16s,将末端围绕部16m与第2外部安装部26a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中,配设有夹设构件60,作为将上述末端围绕部16m与上述接地连接部57之间连接的上述连接部16s。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作为连接部16s而发挥功能的夹设构件60,将末端围绕部16m与电路基板50的接地连接部57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中,上述末端围绕部16m与上述夹设构件60之间构成为弹性接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提供夹设构件60与末端围绕部16m之间的稳定的电连接。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中,配设有桥接连接部16s,作为将上述末端围绕部16m同上述第2外部安装部26a 或者上述接地连接部57之间连接的上述连接部16s。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作为连接部16s而发挥功能的桥接连接部 16s,将末端围绕部16m同第2外部接触部26b或者第2外部安装部26a 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 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中,使上述末端围绕部16m与上述桥接连接部16s之间或者上述第2外部安装部26a 或者上述接地连接部57与上述桥接连接部16s之间构成为弹性接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提供末端围绕部16m与桥接连接部16s之间或者第2外部接触部26b或者第2外部安装部26a与桥接连接部16s之间的稳定的电连接。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接地连接构造中,上述第 1连接器10为L型同轴连接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1外部端子16的末端围绕部16m与电路基板 50的接地连接部57之间的距离变短,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面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组30的特征在于,同轴连接器组30具备:第1连接器10,其连接具有中心导体42和外部导体41的同轴线缆40;和第2连接器20,其能够与上述第1连接器10 嵌合,在该同轴连接器组30中,上述第1连接器10包括:外部导体夹紧部16c,其夹紧上述外部导体41;第1外部接触部16b;末端围绕部16m,其位于上述外部导体夹紧部16c和上述第1外部接触部16b之间,并围绕上述中心导体42的末端部42a;以及外部导体连接部16a,其将上述第1 外部接触部16b与上述末端围绕部16m之间连接,上述第2连接器20包括第2外部接触部26b,在上述第1连接器10和上述第2连接器20的嵌合状态下,上述第1外部接触部16b和上述第2外部接触部26b相互嵌合,形成有将上述末端围绕部16m与上述第2外部接触部26b之间连接的连接部16s。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连接部16s,将第1连接器10的末端围绕部16m 和第2连接器的第2外部接触部26b以较短的距离连结,因此,能够在高频带(例如兆赫兹带、千兆赫兹带)下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1连接器;12…第1绝缘构件;12a…内部保持部;12b…中心导体保持部;12e…防脱凹部;14…第1内部端子;14a…第1内部接触部; 14b…中心导体连接部;16…第1外部端子;16a…外部导体连接部;16b…第1外部接触部;16c…外部导体夹紧部;16e…防脱部;16h…嵌合凸部; 16m…末端围绕部;16n…线缆夹紧部;16s…桥接连接部(快捷连接路、连接部);16t…接触部;16y…折弯部;20…第2连接器;22…第2绝缘构件;24…第2内部端子;24a…第2内部接触部;24b…第2内部安装部; 26…第2外部端子;26a…第2外部安装部;26b…第2外部接触部;26h…嵌合凹部;30…同轴连接器组;40…同轴线缆;41…外部导体;42…中心导体;42a…末端部;43…外皮;44…电介质;50…电路基板;51…绝缘层;52…接地层;53…表面绝缘层;56…信号用焊盘部;57…接地用焊盘部(接地连接部);60…夹设构件(快捷连接路、连接部);61…主干部; 62…弹性支承部;64…弹性接触部;65…接触部;70…屏蔽构件(快捷连接路);71…主干部;72…屏蔽部;73…第1弹性接触部;74…第1接触部;75…第2弹性接触部;76…第2接触部。

Claims (34)

1.一种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同轴连接器组具备:第1连接器,其连接具有中心导体和外部导体的同轴线缆;和第2连接器,其安装于具有接地连接部的电路基板,在所述同轴连接器组中,
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与所述外部导体连接的第1外部端子,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与所述第1外部端子连接的第2外部端子,
所述第1外部端子具备:外部导体夹紧部,其夹紧所述外部导体;第1外部接触部,其与所述第2外部端子连接;以及末端围绕部,其位于所述外部导体夹紧部与所述第1外部接触部之间,并围绕所述中心导体的末端部,
所述第2外部端子具备:第2外部接触部,其与所述第1外部接触部连接;和第2外部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电路基板的接地连接部,
在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第2外部端子之间或者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接地连接部之间形成有快捷连接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快捷连接路形成于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快捷连接路形成于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第2外部安装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配设有夹设构件,作为将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接地连接部之间连接的所述快捷连接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夹设构件之间构成为弹性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配设有桥接连接部,作为将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第2外部安装部之间或者将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接地连接部之间连接的所述快捷连接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桥接连接部之间或者是使所述第2外部安装部或者所述接地连接部与所述桥接连接部之间构成为弹性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配设有屏蔽构件,作为将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第2外部安装部之间或者将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接地连接部之间连接的所述快捷连接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构件具有屏蔽部,所述屏蔽部对形成于所述第1外部接触部与所述末端围绕部之间的间隙进行覆盖。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接器为L型同轴连接器。
11.一种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同轴连接器组具备:第1连接器,其连接具有中心导体和外部导体的同轴线缆;和第2连接器,其安装于具有接地连接部的电路基板,
所述同轴连接器组中,
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与所述外部导体连接的第1外部端子,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与所述第1外部端子连接的第2外部端子,
所述第1外部端子具备:外部导体夹紧部,其夹紧所述外部导体;第1外部接触部,其与所述第2外部端子连接;末端围绕部,其位于所述外部导体夹紧部与所述第1外部接触部之间,并围绕所述中心导体的末端部;以及外部导体连接部,其将所述第1外部接触部与所述末端围绕部连接,
所述第2外部端子具备:第2外部接触部,其与所述第1外部接触部连接;和第2外部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电路基板的接地连接部,
所述同轴连接器组中,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不经由所述外部导体连接部就将所述末端围绕部同所述第2外部端子或者所述接地连接部连接,
所述连接部位于比所述外部导体连接部接近所述电路基板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形成于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的靠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这侧的端部具有沿着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的外形的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从插拔方向观察时,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具有圆形状,在从插拔方向观察时,所述连接部的靠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这侧的所述端部具有圆弧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部的靠所述末端围绕部这侧设置有折弯部,使所述连接部的靠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这侧的端部与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弹性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形成于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第2外部安装部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配设有夹设构件,作为将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接地连接部之间连接的所述连接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夹设构件之间构成为弹性接触。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配设有桥接连接部,作为将所述末端围绕部同所述第2外部安装部或者所述接地连接部之间连接的所述连接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桥接连接部之间或者所述第2外部安装部或者所述接地连接部与所述桥接连接部之间构成为弹性接触。
21.根据权利要求1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接器为L型同轴连接器。
22.一种同轴连接器组,具备:第1连接器,其连接具有中心导体和外部导体的同轴线缆;和第2连接器,其能够与所述第1连接器嵌合,
所述同轴连接器组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接器包括:外部导体夹紧部,其夹紧所述外部导体;第1外部接触部;末端围绕部,其位于所述外部导体夹紧部与所述第1外部接触部之间,并围绕所述中心导体的末端部;以及外部导体连接部,其将所述第1外部接触部与所述末端围绕部之间连接,
所述第2连接器包括第2外部接触部,
在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的嵌合状态下,
所述第1外部接触部和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相互嵌合,
形成有将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之间连接的连接部。
23.一种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同轴连接器组具备:第1连接器,其连接具有中心导体和外部导体的同轴线缆;和第2连接器,其安装于具有接地连接部的电路基板,
所述同轴连接器组中,
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与所述外部导体连接的第1外部端子,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与所述第1外部端子连接的第2外部端子,
所述第1外部端子具备:外部导体夹紧部,其夹紧所述外部导体;第1外部接触部,其与所述第2外部端子连接;以及末端围绕部,其位于所述外部导体夹紧部与所述第1外部接触部之间,并围绕所述中心导体的末端部,
所述第2外部端子具备与所述第1外部接触部连接的第2外部接触部,
所述同轴连接器组中,配设有用于将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之间电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从所述末端围绕部的下表面向斜上方延伸,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末端围绕部成为一体物。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至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接触为止这段区间,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的在与所述电路基板的平面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在与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接触的接触部分处最大。
25.一种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同轴连接器组具备:第1连接器,其连接具有中心导体和外部导体的同轴线缆;和第2连接器,其安装于具有接地连接部的电路基板,
所述同轴连接器组中,
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与所述外部导体连接的第1外部端子,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与所述第1外部端子连接的第2外部端子,
所述第1外部端子具备:外部导体夹紧部,其夹紧所述外部导体;第1外部接触部,其与所述第2外部端子连接;以及末端围绕部,其位于所述外部导体夹紧部与所述第1外部接触部之间,并围绕所述中心导体的末端部,
所述第2外部端子具备与所述第1外部接触部连接的第2外部接触部,
所述同轴连接器组中,配设有用于将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之间电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并构成为,从所述末端围绕部的下表面起向斜上方延伸,从所述末端围绕部延伸至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以在到与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接触为止这段区间,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的在与所述电路基板的平面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在与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接触的接触部分处为最大。
26.根据权利要求23~25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延伸为在所述连接部从所述末端围绕部的下表面起至与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连接为止这段区间,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的与所述电路基板的平面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逐渐变大。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以直线状从所述末端围绕部的下表面起向斜上方延伸。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末端围绕部成为一体物。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具有:从所述末端围绕部的下表面起向斜上方以直线状延伸的第1部分;从所述第1部分起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第2部分;以及从第2部分起朝向下方弯曲并与所述第2外部接触部抵接的第3部分。
30.根据权利要求23~25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末端围绕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构成为弹性接触。
31.根据权利要求23~25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的末端部具有弯曲的形状。
32.根据权利要求23~25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接器为L型同轴连接器。
33.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以直线状从所述末端围绕部的下表面起向斜上方延伸。
34.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末端围绕部成为一体物。
CN202090000286.2U 2019-05-10 2020-05-08 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及同轴连接器组 Active CN21541863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9868 2019-05-10
JP2019089868 2019-05-10
PCT/JP2020/018712 WO2020230733A1 (ja) 2019-05-10 2020-05-08 同軸コネクタセットにおけるグランド接続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18638U true CN215418638U (zh) 2022-01-04

Family

ID=73290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90000286.2U Active CN215418638U (zh) 2019-05-10 2020-05-08 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及同轴连接器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870188B2 (zh)
JP (2) JP6844760B1 (zh)
KR (1) KR102499024B1 (zh)
CN (1) CN215418638U (zh)
WO (1) WO20202307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63228B2 (ja) * 2019-09-09 2023-10-18 I-Pex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構造
JP7161462B2 (ja) * 2019-10-07 2022-10-2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7407611B2 (ja) * 2020-02-10 2024-01-0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電気コネクタ
JP7232290B2 (ja) * 2021-07-20 2023-03-0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コネクタ及びケーブル組立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3871U (ja) * 1993-03-31 1994-10-18 富士通電装株式会社 被覆電線の配線用端子金具
JPH0817520A (ja) * 1994-06-30 1996-01-19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ケーブルの接続構造
JP3186021B2 (ja) * 1995-02-15 2001-07-11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679651B2 (ja) * 1999-07-30 2005-08-0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L型同軸コネクタ
JP3938701B2 (ja) * 2002-03-22 2007-06-27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ハウジング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同軸コネクタ
US6837743B2 (en) * 2002-04-05 2005-01-04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Cable end connector having good insulation function
DE102006006845B3 (de) * 2006-02-15 2007-07-19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Elektrische Außenleiterhülse für einen koaxialen Steckverbinder
TWM307242U (en) * 2006-07-14 2007-03-01 Insert Entpr Co Ltd Improved structure of microwave connector for RF communication
US7540774B1 (en) * 2008-04-28 2009-06-02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Coaxial connector
US8195466B2 (en) 2008-06-13 2012-06-0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ight impaired wireless capability
US20090318021A1 (en) * 2008-06-24 2009-12-24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Ultraminiature coax connector
US7950959B2 (en) 2008-07-15 2011-05-31 Chen Ten May Coaxial connector
JP2010080262A (ja) * 2008-09-26 2010-04-08 Murata Mfg Co Ltd L型同軸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03761B2 (ja) 2009-01-08 2011-10-26 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 コネクタ装置
JP4325885B1 (ja) * 2009-03-27 2009-09-02 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JP5080604B2 (ja) 2010-03-25 2012-11-2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用回転機構部品および同軸コネクタ
WO2011121855A1 (ja) * 2010-03-30 2011-10-06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同軸コネクタ
JP5757153B2 (ja) * 2011-05-17 2015-07-29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JP5790245B2 (ja) * 2011-07-26 2015-10-07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軸型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同軸型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522410B2 (ja) * 2011-10-12 2014-06-1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CN103165995B (zh) * 2011-12-13 2015-10-0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同轴连接器组合
TWI470882B (zh) 2012-07-17 2015-01-2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Coaxial connector
US9793623B2 (en) * 2012-09-29 2017-10-17 Harumoto Technology (Shen Zhen) Co., Ltd.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and a receptor connector
JP5943806B2 (ja) * 2012-10-17 2016-07-0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JP5772900B2 (ja) * 2013-08-08 2015-09-0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軸型電気コネクタ
JP5949838B2 (ja) * 2014-06-16 2016-07-13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軸型電気コネクタ
US9502834B2 (en) * 2015-01-28 2016-11-22 Dai-Ichi Seiko Co., Ltd. Coaxial-type electric connector
JP6427840B2 (ja) 2015-03-31 2018-11-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
JP2017091970A (ja) * 2015-11-16 2017-05-25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
JP6330851B2 (ja) * 2016-05-25 2018-05-3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JP6588403B2 (ja) * 2016-08-09 2019-10-0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
JP6447596B2 (ja) * 2016-09-08 2019-01-09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443637B2 (ja) * 2016-10-06 2018-12-2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同軸ケーブル接続方法
JP6443636B2 (ja) * 2016-10-06 2018-12-2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同軸ケーブル接続方法
JP6794831B2 (ja) 2016-12-29 2020-12-0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同軸コネクタ
CN108365360B (zh) * 2017-01-20 2020-06-1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的锁定部件
JP6583643B2 (ja) * 2017-04-27 2019-10-0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TWI680617B (zh) * 2017-05-29 2019-12-21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L型同軸連接器以及附有同軸電纜之l型同軸連接器
JP2019050091A (ja) 2017-09-08 2019-03-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同軸コネクタ及び同軸コネクタセット
JP6963447B2 (ja) * 2017-09-11 2021-11-10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無線伝送装置及び伝送方法
WO2020189221A1 (ja) * 2019-03-18 2020-09-24 I-Pex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499024B1 (ko) 2023-02-13
KR20210076115A (ko) 2021-06-23
JPWO2020230733A1 (ja) 2021-05-20
JP6844760B1 (ja) 2021-03-17
US20210320464A1 (en) 2021-10-14
JP7160122B2 (ja) 2022-10-25
WO2020230733A1 (ja) 2020-11-19
US11870188B2 (en) 2024-01-09
JP2021101424A (ja) 2021-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418638U (zh) 同轴连接器组的接地连接构造及同轴连接器组
US9960522B2 (en) Connector
KR101471283B1 (ko) 커넥터 장치
KR101375039B1 (ko) 동축 커넥터 장치
US9172194B2 (en) Coaxial connector plug
KR101974328B1 (ko) 동축 케이블 커넥터 및 동축 케이블 접속 방법
KR20060047505A (ko) 동축 커넥터
KR101802731B1 (ko) 스위치 부착 동축 커넥터
CN110663143B (zh) L型同轴连接器和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
KR20110085862A (ko) 커넥터 장치
CN112913090A (zh) 同轴连接器装置
CN216872292U (zh) 电连接器以及具备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套件
JP5787081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113795983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装置
CN217405861U (zh) 同轴连接器和同轴连接器套件
CN113412559A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
JP5754593B2 (ja)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CN113196591B (zh) L型同轴连接器中的绝缘性部件的定位构造
JP724386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および該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の実装された回路基板
JP2014143069A (ja) 同軸コネクタ
CN214542817U (zh) 开关连接器
JP518232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10635257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117795780A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