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54317A - 同轴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同轴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54317A
CN117254317A CN202311338282.1A CN202311338282A CN117254317A CN 117254317 A CN117254317 A CN 117254317A CN 202311338282 A CN202311338282 A CN 202311338282A CN 117254317 A CN117254317 A CN 1172543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device
conductive
contact member
ground contact
coaxial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3828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弘树
山内贵生
杉浦伊知朗
林立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p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p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p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p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2543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543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01R9/0524Connection to outer conductor by action of a clamping member, e.g. screw fasten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5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cables except for flat or ribbon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mounted on a 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01R9/0512Connections to an additional grounding condu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及外部导体所连接到的信号接触部件20及接地接触部件21由绝缘壳体部件22支撑。所述接地接触部件21具有装配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接地接触部分的环形装配部分25。所述环形装配部分25具备用于安置所述信号接触部件20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的开口。接地接触部件21的外壳部分27或绝缘壳体部件22具备被赋予接地电势的导电部件30。所述导电部件30部分填充所述环形装配部分25中的所述开口。

Description

同轴连接器装置
分案申请的相关信息
本案是分案申请。该分案的母案是申请日为2020年2月27日、申请号为202080021905.0、发明名称为“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装置。所述同轴连接器装置包含彼此绝缘的信号接触部件及接地接触部件,并连接到作为另一连接器装置的对接连接器装置。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及外部导体分别连接到彼此绝缘的所述信号接触部件及所述接地接触部件。所述同轴电缆经配置使得中心导体及经由内部绝缘体环绕所述中心导体的外部导体被外部绝缘体覆盖。
背景技术
同轴电缆通常用于在多个电气组件、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之间传输射频信号。所述同轴电缆经配置使得中心导体及经由内部绝缘体环绕所述中心导体的外部导体被外部绝缘体覆盖。中心导体及经由内部绝缘体环绕中心导体的外部导体形成不易受外部噪声影响的信号传输路径。例如,同轴电缆连接到处置射频信号的电路板。射频信号通过同轴电缆从电路板传输到外部,或射频信号通过同轴电缆从外部传输到电路板。
当同轴电缆连接到电路板时,同轴连接器装置附接到同轴电缆的一端,且同轴连接器装置经机械及电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同轴连接器装置包含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所连接到的信号接触部件及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所连接到的接地接触部件。对接连接器装置包含信号接触部分及环形接地接触部分,并附接到电路板。在电路板中处置的射频信号被供应到信号接触部分。环形接地接触部分经安置以环绕信号接触部分,并被提供接地电势。因此,例如,同轴连接器装置的接地接触部件经装配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环形接地接触部分,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信号接触部件经接触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信号接触部分,且同轴连接器装置经机械及电耦合到对接连接器装置。
同轴连接器装置如下般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附接到电路板的对接连接器装置经定位,例如,其中其信号接触部分及环形接地接触部分面向电路板的组件安装表面的上方。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在从电路板的组件安装表面的上方朝向组件安装表面的方向上与对接连接器装置接合。同轴连接器装置的接地接触部件经装配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环形接地接触部分,且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信号接触部件经接触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信号接触部分。因此,在对接连接器装置所附接到的电路板上,同轴连接器装置从电路板上的组件安装表面突出。
如上所述,作为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并连接到附接到电路板的对接连接器装置的同轴连接器装置,例如,已提出在第2005-183212号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案中公开的同轴连接器装置。
在第2005-183212号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案中公开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同轴连接器(10))经配置使得信号接触部件(端子(13))及接地接触部件(外部导体(11))由绝缘壳体部件(电介质(12))保持于互相绝缘状态。信号接触部件(端子(13))具有同轴电缆(电缆(C))的中心导体(芯线(C1))所连接到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连接部分(24))。接地接触部件(外部导体(11))连接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屏蔽线(C2))。同轴连接器装置所连接到的对接连接器装置(对接连接器(60))经配置使得信号接触部分(中心导体(62))及接地接触部分(外部导体(61))由绝缘壳体部件(电介质(63))保持于绝缘状态。信号接触部分(中心导体(62))连接到电路板中的信号端子部分。接地接触部分(外部导体(61))环绕信号接触部分的接触连接部分(接触部分(62A))。
同轴连接器装置的接地接触部件的环形装配部分(装配圆柱形部分(14))通过将金属板弯曲成环形而形成。环形装配部分(装配圆柱形部分(14))具有一对开口(14A)。所述一对开口(14A)经安置成彼此面对并形成用于安置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所连接到的信号接触部件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的开口。一对臂部(15)分别从所述一对开口部分(14A)延伸。所述一对臂部(15)彼此面对,其中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位于其间。
另外,同轴连接器装置的接地接触部件具有从环形装配部分的一端弯曲并延伸的外壳部分(盖部分(16))。外壳部分具备第一夹持部分(环绕部分(17))及第二夹持部分(固持部分(20))。第一夹持部分(环绕部分(17))及第二夹持部分(固持部分(20))夹持同轴电缆,其中中心导体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第一夹持部分从外部缠绕所述一对臂部(15)以夹持同轴电缆。因此,具有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的中心导体的同轴电缆被固定到同轴连接器装置。
进一步来说,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绝缘壳体部件具有安置在接地接触部件的环形装配部分内的主体(21)。主体(21)安置在接地接触部件的环形装配部分内。在主体21的中心处形成通孔(孔(21A)),且信号接触部件的接触连接部分(接触部分(25))安置在通孔中。
因此,当同轴连接器装置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时,同轴连接器装置的接地接触部件的环形装配部分经装配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接地接触部分。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信号接触部件的接触连接部分经接触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信号接触部分。同轴连接器装置的接地接触部件及对接连接器装置的接地接触部分各自被提供接地电势。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第2005-183212号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案
发明内容
[要通过本发明解决的问题]
在传统同轴连接器装置中,同轴连接器装置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且接地接触部件的环形装配部分经装配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接地接触部分。在接地接触部件的环形装配部分中形成的开口与接地接触部件的外壳部分的第一夹持部分之间存在间隙。信号接触部件的接触连接部分安置在形成在绝缘壳体部件的主体的中心部分的通孔中。射频信号被传输到安置在绝缘壳体部件的主体中的信号接触部件的接触连接部分。主体通过开口及间隙面向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外部,而不插入被提供接地电势的导电部件。因此,相关技术中提出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具有射频信号通过开口及间隙泄漏到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外部,以引起与其它电子组件、电子装置及其类似者的噪声干扰的缺点。
一种同轴连接器装置包含信号接触部件、接地接触部件及以绝缘状态支撑所述信号接触部件及所述接地接触部件的绝缘壳体部件,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连接到所述信号接触部件。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连接到所述接地接触部件。所述接地接触部件具有环形装配部分,所述环形装配部分经装配并连接到所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接地接触部分,并在所述环形装配部分中提供开口。在所述开口中,安置所述同轴电缆的所述中心导体所连接到的所述信号接触部件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或连接到所述信号接触部件的所述中心导体连接部分的所述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为了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减少穿过信号接触部件的射频信号通过接地接触部件的环形装配部分的开口到外部的泄漏的同轴连接器装置。
本发明的总结
根据本申请案的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的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以下称为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是一种同轴连接器装置,其包含:信号接触部件;接地接触部件,其经配置以被提供接地电势;及绝缘壳体部件,其以绝缘状态支撑所述信号接触部件及所述接地接触部件。所述信号接触部件包含:中心导体连接部分,其经配置以连接到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及接触连接部分,其经配置以被接触并连接到安装在电路板上的对接连接器装置的信号接触部分。所述接地接触部件包含:环形装配部分,其经配置以被装配并连接到所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接地接触部分;及外壳部分,其可折叠地从所述环形装配部分延伸,且经配置以连接到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所述同轴电缆具有连接到所述中心导体连接部分的所述中心导体。所述接地接触部件的所述环形装配部分具备开口,其中安置所述同轴电缆的所述中心导体所连接到的所述信号接触部件的至少中心导体连接部分或连接到所述信号接触部件的所述中心导体连接部分的所述同轴电缆的所述中心导体。所述接地接触部件或所述绝缘壳体部件的所述外壳部分具备导电部件,所述导电部件经配置以:被提供接地电势并部分填充提供在所述环形装配部分中的所述开口。
在根据本发明的所述同轴连接器装置中,所述开口被提供在所述接地电势所施加到的所述接地接触部件的所述环形装配部分中。在所述开口中安置所述同轴电缆的所述中心导体所连接到的所述信号接触部件的所述中心导体连接部分或连接到所述信号接触部件的所述中心导体连接部分的所述同轴电缆的所述中心导体。在所述接地接触部件的所述外壳部分中或在所述绝缘壳体部件中提供部分填充所述开口的导电部件。所述导电部件被提供接地电势。根据本发明的所述同轴连接器装置连接到安装在电路板上的对接连接器装置。所述信号接触部件的所述接触连接部分经接触并连接到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所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所述信号接触部分。同时,所述接地接触部件的所述环形装配部分经装配并连接到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所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所述接地接触部分。在这种状态下,被提供所述接地电势的所述导电部件部分填充提供在所述环形装配部分中的所述开口。
例如,在所述接地接触部件的外壳部分中提供夹持部分。所述夹持部分夹持具有连接到所述信号接触部件的所述中心导体连接部分的中心导体的同轴电缆。所述导电部件与所述夹持部分一体地形成。替代地,所述导电部件与所述接地接触部件的所述外壳部分分开提供,并固定到所述绝缘壳体部件。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同轴连接器装置连接到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所述对接连接器装置。所述信号接触部件的所述接触连接部分经接触并连接到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所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所述信号接触部分。被提供所述接地电势的所述接地接触部件的所述环形装配部分经装配并连接到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所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接地接触部分。在这种状态下,被提供所述接地电势的所述导电部件部分填充提供在所述环形装配部分中的所述开口。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所述同轴连接器装置,有效地减少射频信号通过所述信号接触部件通过所述接地接触部件的所述环形装配部分的所述开口到所述外部的泄漏是可能的。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一实例的透视图。
图2是说明其中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一实例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的过程的透视图。
图3是说明其中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一实例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的状态的从上面看的透视图。
图4是说明其中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一实例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的状态的从下面看的透视图。
图5是说明其中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一实例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6是沿图5中的线VI-VI获取的横截面图。
图7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一实例与电路板一起所连接到的对接连接器装置的实例的透视图。
图8是说明其中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一实例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对接连接器装置的实例安装在电路板上,及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一实例经机械及电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实例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9是沿图8中的线IX-IX获取的横截面图。
图10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例的透视图。
图11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包含在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例中的绝缘壳体及导电部件的透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包含在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例中的导电部件的从下面看的透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包含在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例中的导电部件的从上面看的透视图。
图14是说明其中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例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的过程的透视图。
图15是说明其中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例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的状态的从上面看的透视图。
图16是说明其中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例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的状态的从下面看的透视图。
图17是说明其中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例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8是沿图17中的线XVIII-XVIII获取的横截面图。
图19是说明其中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例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对接连接器装置的实例安装在电路板上,及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例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实例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0是沿图19中的线XX-XX获取的横截面图。
图21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三实例的透视图。
图22是其中省略图21中的绝缘壳体的透视图。
图23是说明其中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三实例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的过程的透视图。
图24是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的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三实例的从上面看的透视图。
图25是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的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三实例的从下面看的透视图。
图26是在夹持之前的图25的夹持部分的透视图。
图27是说明其中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三实例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8是沿图27中的线XXVIII-XXVIII获取的横截面图。
图29是说明其中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三实例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对接连接器装置的实例安装在电路板上,及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三实例经机械及电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实例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30是沿图29中的线XXX-XXX获取的横截面图。
图31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四实例的透视图。
图32是说明其中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四实例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的过程的透视图。
图33是说明其中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四实例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的状态的从上面看的透视图。
图34是说明其中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四实例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的状态的从下面看的透视图。
图35是沿图33中的线XXXV-XXXV获取的横截面图。
图36是从下面看的壳体的透视图。
图37是从上面看的导电部件的透视图。
图38是说明其中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四实例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上、对接连接器装置的实例安装在电路板上,及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四实例经机械及电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实例的状态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下面描述的本发明的实例1、实例2、实例3及实例4描述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模式。
实例1
图1说明构成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一实例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图1中所说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附接到同轴电缆的一端。同轴连接器装置11在一端处所附接到的同轴电缆在稍后将描述的图2中被说明为同轴电缆12。同轴电缆12包含中心导体13、紧密环绕中心导体13的内部绝缘体14、紧密环绕内部绝缘体14的外部导体15及紧密环绕外部导体15的表面绝缘体16。同轴连接器装置11附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一端。在这端处,表面绝缘体16被部分切除以暴露外部导体15,且外部导体15及内部绝缘体14中的每一者被部分切除以暴露中心导体13。
同轴连接器装置11包含信号接触部件20、接地接触部件21及绝缘壳体部件22作为主要组成元件。信号接触部件20由弹性导电材料形成,并电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接地接触部件21由弹性导电材料形成,并电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绝缘壳体部件22由绝缘材料(例如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以互相绝缘状态支撑信号接触部件20及接地接触部件21。
绝缘壳体部件22包含圆柱形部分23及中心导体支撑件24。圆柱形部分23固持信号接触部件20。中心导体支撑件24从圆柱形部分23延伸,并经由信号接触部件20支撑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20的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
接地接触部件21具有环形装配部分25,所述环形装配部分25部分环绕绝缘壳体部件22的圆柱形部分23。开口OP1形成在环形装配部分25中。开口OP1被彼此面对的环形装配部分25的一对端25a夹置。从所述一对端25a开始,一对臂部26沿着绝缘壳体部件22的中心导体支撑件24延伸。所述一对臂部26跨中心导体支撑件24彼此面对。绝缘壳体部件22的圆柱形部分23及部分环绕圆柱形部分23的接地接触部件21的环形装配部分25构成同轴连接器装置11中的装配连接部分。安装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处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通过装配连接部分装配并连接到作为另一连接器装置的对接连接器装置。此时,环形装配部分25经装配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接地接触部分。
除了环形装配部分25之外,接地接触部件21还具有外壳部分27。外壳部分27可折叠地从环形装配部分25的一端延伸。外壳部分27经折叠并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20。接地接触部件21的外壳部分27经配置以相对于环形装配部分25选择性地定位在展开的直立位置,并相对于环形装配部分25选择性地定位在折叠的弯曲位置。在图1中,接地接触部件21的外壳部分27安置在直立位置,且在稍后描述的图3到5中,接地接触部件21的外壳部分27安置在弯曲位置。在下文中,将描述其中外壳部分27处于弯曲位置的情况。外壳部分27位于环形装配部分25的外部(沿着环形装配部分25的外部周边的虚拟圆的外部)。外壳部分27容纳绝缘壳体部件22的端(中心导体支撑件24的端)及同轴电缆12的端的至少一部分。环形装配部分25的开口OP1(所述一对端25a之间的开口)将环形装配部分25的内部与外壳部分27的内部连通。外壳部分27具有延伸到环形装配部分25的外部的基底板27a及从基底板27a直立的一对侧板27b。一对夹持部分27c被提供在所述一对侧板27b的端处。所述一对夹持部分27c经折叠以将绝缘壳体部件22的端及同轴电缆12的端固持于外壳部分27中。例如,夹持部分27c与基底板27a协作固持绝缘壳体部件22的端及同轴电缆12的端。详细地说,夹持部分27c具有绝缘壳体部件22的端及插入夹持部分27c与基底板27a之间的同轴电缆12的端。每一夹持部分27c具有在远离环形装配部分25的方向上依序布置的第一夹持部分28及第二夹持部分29。夹持部分28夹持在同轴电缆12的端处暴露的中心导体支撑件24及外部导体15。特定来说,如图6中所说明,夹持部分29夹持在同轴电缆12的端处暴露的外部导体15。因此,接地接触部件21连接到外部导体15。
提供在接地接触部件21的外壳部分27中的一对第一夹持部分28具备一对导电部件30,所述一对导电部件30从每一第一夹持部分28的一端弯曲并延伸。所述一对导电部件30与第一夹持部分28一体地形成。如稍后将描述的图4中所说明,在其中所述一对第一夹持部分28中的每一者被弯曲以夹持同轴电缆12的状态下,所述一对导电部件30经安置为彼此靠近。
同轴连接器装置11中的信号接触部件20具有中心导体连接部分31及接触连接部分32(接触部分),如稍后描述的图6中所说明。接触连接部分32在稍后描述的图4中出现。中心导体连接部分31由绝缘壳体部件22的中心导体支撑件24支撑,并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接触连接部分32从中心导体连接部分31延伸,安置在绝缘壳体部件22的圆柱形部分23中,且经接触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信号接触部分。中心导体连接部分31从绝缘壳体部件22的中心导体支撑件24穿过开口OP1延伸到圆柱形部分23中。开口OP1形成在接地接触部件21的环形装配部分25中的所述一对端25a之间。绝缘壳体部件22的圆柱形部分23被接地接触部件21的环形装配部分25部分环绕。开口OP1经形成用于布置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所连接到的信号接触部件20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31。
当如上所述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附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一端时,首先,如图2中所说明,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处,部分切除表面绝缘体16以暴露外部导体15。外部导体15及内部绝缘体14中的每一者被部分切除以暴露中心导体13。具有一端的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被放置在信号接触部件20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31上,其中接地接触部件21的外壳部分27处于直立位置。信号接触部件20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31由绝缘壳体部件22的中心导体支撑件24支撑。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通过例如超声波焊接或钎焊连接并固定到信号接触部件20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31。
此后,安置在直立位置的接地接触部件21的外壳部分27相对于接地接触部件21的环形装配部分25弯曲,并安置在弯曲位置。因此,使外壳部分27与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接触。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20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31。
此后,所述一对第一夹持部分28中的每一者在安置在弯曲位置的外壳部分27处弯曲。所述一对第一夹持部分28中的每一者被紧固到所述一对臂部26上,以便从其外部缠绕所述一对臂部26,且被紧固到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所述一对臂部26各自从接地接触部件21的环形装配部分25中的所述一对端25a延伸。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20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31。一对第二夹持部分29中的每一者经折叠以将同轴电缆12夹持到外部导体15。因此,接地接触部件21的外壳部分27连接并固定到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因此,如图3、4、5及6中所说明,牢固地维持其中同轴连接器装置11安装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上的状态。图3是安装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上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从上面看的透视图,图4是安装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上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从下面看的透视图,图5是安装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上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平面图,且图6是沿图5中的线VI-VI获取的横截面图。
此时,如图4中所说明,所述一对导电部件30彼此靠近安置以部分填充开口OP1。所述一对导电部件30从所述一对第一夹持部分28中的每一者的一端弯曲并延伸。开口OP1形成在接地接触部件21的环形装配部分25中的所述一对端25a之间。圆柱形部分23被接地接触部件21的环形装配部分25及所述一对导电部件30环绕。在绝缘壳体部件22的圆柱形部分23内,安置信号接触部件20的接触连接部分32。导电部件30中的每一者包含第一导电部分30a及第二导电部分30b。第一导电部分30a填充开口OP1的至少一部分,并与环形装配部分25(环绕圆柱形部分23)一起环绕接触连接部分32。第二导电部分30b从第一导电部分30a延伸到环形装配部分25的外部(在远离环形装配部分25的中心轴的方向上),并连接到夹持部分27c。第一导电部分30a及第二导电部分30b固定到夹持部分28。例如,第一导电部分30a及第二导电部分30b通过单个板部件与夹持部分28一体地形成。
图7说明作为同轴连接器装置11所连接到的对接连接器装置的实例的对接连接器装置40,及对接连接器装置40所附接到的电路板41。对接连接器装置40固定在电路板41中的组件安装表面42上。
对接连接器装置40包含信号接触部分43及接地接触部分44。信号接触部分43由导电材料形成,且建立在电路板41中的组件安装表面42上。信号接触部分43电连接到提供在电路板41的组件安装表面42中的信号端子(未展示)。接地接触部分44由环形的导电材料形成,且接地接触部分44以从组件安装表面42突出并环绕信号接触部分43的状态固定到电路板41。接地接触部分44电连接到提供在组件安装表面42上的接地电势部分(图中未说明)。同轴连接器11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40。在接地接触部分44中,装配并连接包含在同轴连接器装置11中的接地接触部件21的环形装配部分25。
图3、4、5及6中所说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附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一端。图8及9说明其中图3、4、5及6中所说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连接到图7中所说明的对接连接器装置40的状态。如图8及9中所说明,当同轴连接器装置11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40时,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接地接触部件21的环形装配部分25经装配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40的接地接触部分44。进一步来说,一体地提供在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接地接触部件21的外壳部分27的第一夹持部分28中的导电部件30经接触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40的接地接触部分44。
以这种方式,附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一端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接地接触部件21的环形装配部分25经装配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40的接地接触部分44。进一步来说,如图9中所说明,在其中与接地接触部件21的外壳部分27的第一夹持部分28一体地提供的导电部件30经接触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40的接地接触部分44的状态下,接触连接部分32经接触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40的信号接触部分43。图9说明沿图8中的线IX-IX获取的横截面。信号接触部件20的接触连接部分32位于绝缘壳体部件22的圆柱形部分23内。信号接触部件20由同轴连接器装置11中的绝缘壳体部件22支撑。信号接触部件20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31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通过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信号接触部件20及对接连接器装置40的信号接触部分43连接到电路板41的组件安装表面42的信号端子。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通过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接地接触部件21及对接连接器装置40的接地接触部分44连接到电路板41的接地电势部分。
此时,所述一对导电部件30的第一导电部分30a彼此靠近安置以部分填充开口OP1。开口OP1形成在接地接触部件21的环形装配部分25中的所述一对端25a之间。第一导电部分30a通过对接连接器装置40的所述一对第一夹持部分28及接地接触部分44被赋予接地电势。所述一对导电部件30从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接地接触部件21的外壳部分27中的所述一对第一夹持部分28中的每一者的一端弯曲并延伸,且与第一夹持部分28一体地提供。由此,圆柱形部分23由被赋予接地电势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接地接触部件21的环形装配部分25及所述一对导电部件30环绕。因此,在同轴连接器装置11中,可有效地减少穿过信号接触部件20的射频信号通过接地接触部件21的环形装配部分25的开口OP1到外部的泄漏。同轴连接器装置11中的信号接触部件20的接触连接部分32安置在同轴连接器装置11中的绝缘壳体部件22的圆柱形部分23内。进一步来说,由于环形装配部分25与夹持部分27c之间的至少一部分由导电部件30的第二导电部分30b填充,因此穿过环形装配部分25与夹持部分27c之间的射频信号的泄漏可有效地减少。
实例2
图10说明构成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例的同轴连接器装置51。同轴连接器装置51也附接到同轴电缆的一端。同轴连接器装置51在一端处所附接到的同轴电缆与图2中所说明的同轴电缆12相同。如图2中所说明,在同轴连接器装置51所附接到的一端处,表面绝缘体16被部分切除以暴露外部导体15,且外部导体15及内部绝缘体14中的每一者被部分切除以暴露中心导体13。
同轴连接器装置51包含信号接触部件52、接地接触部件53及绝缘壳体部件54作为主要组成元件。信号接触部件52由弹性导电材料形成,并电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接地接触部件53由弹性导电材料形成,并电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绝缘壳体部件54由绝缘材料(例如塑料材料)形成,并以互相绝缘状态支撑信号接触部件52及接地接触部件53。接地接触部件53包含稍后描述的导电部件58。导电部件58与接地接触部件53的主体分开形成。
如图11中所说明,绝缘壳体部件54包含圆柱形部分55及中心导体支撑件56。圆柱形部分55固持信号接触部件52。中心导体支撑件56从圆柱形部分55延伸并支撑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52。可折叠的弯曲接触部分57从圆柱形部分55的一端延伸。弯曲接触部分57折叠并压抵信号接触部件52。
如图11中所说明,在绝缘壳体部件54中,由弹性导电材料形成的导电部件58附接到中心导体支撑件56的外表面部分。如图12及13中所说明,导电部件58例如通过冲压及弯曲金属板而形成。导电部件58在其一端处具有弹性接触部分59。在导电部件58中形成一对接合通孔60,并在绝缘壳体部件54中的中心导体支撑件56的外表面上提供突出的接合部分61。这些接合通孔60中的每一者与突出接合部分61接合,且导电部件58固定到绝缘壳体部件54的中心导体支撑件56的外表面。
同轴连接器装置51中的接地接触部件53具有环形装配部分65。环形装配部分65部分环绕绝缘壳体部件54的圆柱形部分55。在环形装配部分65中,形成由彼此面对的一对端65a夹置的开口OP2。开口OP2被彼此面对的环形装配部分65的所述一对端65a夹置。从所述一对端65a开始,一对臂部66沿着绝缘壳体部件54的中心导体支撑件56延伸。所述一对臂部66跨中心导体支撑件56彼此面对。绝缘壳体部件54的圆柱形部分55及部分环绕圆柱形部分55的接地接触部件53的环形装配部分65构成同轴连接器装置51中的装配连接部分。安装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处的同轴连接器装置51通过装配连接部分适当地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此时,环形装配部分65经装配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接地接触部分。
除了环形装配部分65之外,接地接触部件53还具有外壳部分67。外壳部分67可折叠地从环形装配部分65的一端延伸。外壳部分67经折叠并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52。接地接触部件53的外壳部分67经配置以相对于环形装配部分65选择性地定位在展开的直立位置,并相对于环形装配部分65选择性地定位在折叠的弯曲位置。在图10中,接地接触部件53的外壳部分67安置在直立位置,且在稍后描述的图15到17中,接地接触部件53的外壳部分67安置在弯曲位置。在下文中,将描述其中外壳部分67处于弯曲位置的情况。外壳部分67位于环形装配部分65的外部(沿着环形装配部分65的外部周边的虚拟圆的外部)。外壳部分67容纳绝缘壳体部件54的端(中心导体支撑件56)及同轴电缆12的端。环形装配部分65的开口OP2(所述一对端65a之间的开口)将环形装配部分65的内部与外壳部分67的内部连通。外壳部分67具有延伸到环形装配部分65的外部的基底板67a及从基底板67a直立的一对侧板67b。一对夹持部分67c被提供在所述一对侧板67b的端处。所述一对夹持部分67c经折叠以将绝缘壳体部件54的端及同轴电缆12的端固持于外壳部分67中。例如,夹持部分67c与基底板67a协作固持绝缘壳体部件54的端及同轴电缆12的端。详细地说,夹持部分67c具有绝缘壳体部件54的端及插入夹持部分67c与基底板67a之间的同轴电缆12的端。每一夹持部分67c具有第一弯曲接合部分68、第二弯曲接合部分69及第三弯曲接合部分70,其在远离环形装配部分65的方向上依序布置。弯曲接合部分68接合固定到绝缘壳体部件54的中心导体支撑件56的外表面的导电部件58。因此,导电部件58连接到夹持部分67c。如图18中所特别说明,弯曲接合部分69接合在同轴电缆12的端处暴露的外部导体15。因此,接地接触部件53连接到外部导体15。弯曲接合部分70在同轴电缆12的端处接合表面绝缘体16。
同轴连接器装置51中的信号接触部件52包含中心导体连接部分71及接触连接部分72(接触部分)。接触连接部分72在图16中出现。中心导体连接部分71可弯曲为基本上L形,且当其弯曲时,使其接触并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接触连接部分72从其中提供中心导体连接部分71的信号接触部件52的部分延伸。接触连接部分72安置在绝缘壳体部件54的圆柱形部分55中。绝缘壳体部件54的圆柱形部分55被接地接触部件53的环形装配部分65部分环绕。
当如上所述的同轴连接器装置51附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一端时,首先,如图14中所说明,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处,部分切除表面绝缘体16以暴露外部导体15。外部导体15及内部绝缘体14中的每一者被部分切除以暴露中心导体13。具有一端的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被放置在绝缘壳体部件54的中心导体支撑件56上,其中接地接触部件53的外壳部分67处于直立位置。
此后,安置在直立位置的接地接触部件53的外壳部分67相对于接地接触部件53的环形装配部分65弯曲,并安置在弯曲位置。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被放置在绝缘壳体部件54中的中心导体支撑件56上。绝缘壳体部件54的弯曲接触部分57与外壳部分67一起被折叠,抵邻信号接触部件52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71,移动中心导体连接部分71以便将其推向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并将中心导体连接部分71压抵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因此,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经机械及电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52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71。此时,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52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71的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通过开口OP2从绝缘壳体部件54的中心导体支撑件56延伸到绝缘壳体部件54的圆柱形部分55中。开口OP2形成在接地接触部件53的环形装配部分65中的所述一对端65a之间。绝缘壳体部件54的圆柱形部分55被接地接触部件53的环形装配部分65部分环绕。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52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71的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安置在接地接触部件53的环形装配部分65中的所述一对端65a之间形成的开口OP2中。
导电部件58固定到绝缘壳体部件54中的中心导体支撑件56的外表面部分。在安置在弯曲位置的外壳部分67中,一对第一弯曲接合部分68中的每一者经折叠以接合导电部件58。一对第二弯曲接合部分69中的每一者经折叠以接合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52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71。进一步来说,一对第三弯曲接合部分70中的每一者经折叠以接合同轴电缆12的表面绝缘体16。因此,接地接触部件53的外壳部分67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因此,如图15、16、17及18中所说明,牢固地维持其中同轴连接器装置51安装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上的状态。图15是安装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上的同轴连接器装置51的从上面看的透视图,图16是安装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上的同轴连接器装置51的从下面看的透视图,图17是安装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上的同轴连接器装置51的平面图,且图18是沿图17中的线XVIII-XVIII获取的横截面图。
如图18中所说明,导电部件58固定到绝缘壳体部件54中的中心导体支撑件56的外表面。在接地接触部件53中,开口OP2形成在环形装配部分65中的所述一对端65a之间。导电部件58安置在其中开口OP2被形成弹性接触部分59的部分部分填充的位置。因此,绝缘壳体部件54的圆柱形部分55被接地接触部件53的环形装配部分65及导电部件58环绕。在绝缘壳体部件54的圆柱形部分55内,安置信号接触部件52的接触连接部分72。因此,导电部件58包含第一导电部分58a(弹性接触部分59)及第二导电部分58b。第一导电部分58a(弹性接触部分59)填充开口OP2的至少一部分,并与环形装配部分65一起环绕接触连接部分72(环绕圆柱形部分55)。第二导电部分58b从第一导电部分58a延伸到环形装配部分65的外部(在远离环形装配部分65的中心轴的方向上),并连接到夹持部分67c。如上所述,第一导电部分58a及第二导电部分58b固定到绝缘壳体部件54,且第二导电部分58b接触夹持部分67c的弯曲接合部分68。
图15、16、17及18中所说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51附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一端。图19及20说明其中图15、16、17及18中所说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51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状态。
图20说明沿图19中的线XX-XX获取的横截面。如图20中所说明,对接连接器装置75固定在电路板76中的组件安装表面77上,并包含绝缘基体78。绝缘基体78由绝缘材料(例如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绝缘基体78被放置在对接连接器装置75所固定到的电路板76的组件安装表面77上。对接连接器装置75包含信号接触部分80。信号接触部分80由导电材料形成并组装到绝缘基体78。信号接触部分80包含接触连接部分81及信号连接部分82。接触连接部分81具有通过在绝缘基体78中形成的通孔穿透绝缘基体78的圆柱形部分。信号连接部分82从接触连接部分81延伸到绝缘基体78的外部。同轴连接器装置51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接触连接部分81经接触并连接到同轴连接器装置51的信号接触部件52的接触连接部分72。信号端子(未展示)被提供在电路板76的组件安装表面77中,其中安置有绝缘基体78。信号连接部分82通过例如焊接连接到信号端子。
进一步来说,对接连接器装置75包含接地接触部分85。接地接触部分85由导电材料形成,以便形成环形体。接地接触部分85从绝缘基体78向外突出。接地接触部分85以在信号接触部分80中环绕接触连接部分81的状态组装。接地接触部分85具备接地连接部分85a。接地连接部分85a从接地接触部分85延伸到绝缘基体78的外部。接地电势部分(未展示)被提供在其中安置绝缘基体78的电路板76的组件安装表面77中。接地连接部分85a例如通过焊接连接到接地电势部分。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同轴连接器装置51包含接地接触部件53。接地接触部件53的环形装配部分65经装配并连接到接地接触部分85。
如图19及20中所说明,安装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处的同轴连接器装置51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同轴连接器装置51的接地接触部件53的环形装配部分65经装配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接地接触部分85。导电部件58固定到包含在同轴连接器装置51中的绝缘壳体部件54的中心导体支撑件56的外表面部分。导电部件58在其一端处具有弹性接触部分59。导电部件58通过使弹性接触部分59抵邻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接地接触部分85被接触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接地接触部分85。因此,导电部件58连接到在电路板76的组件安装表面77中提供的接地电势部分。
以这种方式,同轴连接器装置51附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一端。同轴连接器装置51的接地接触部件53的环形装配部分65经装配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接地接触部分85。导电部件58固定到包含在同轴连接器装置51中的绝缘壳体部件54的中心导体支撑件56的外表面部分。导电部件58经接触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接地接触部分85。如图20中所说明,信号接触部件52由同轴连接器装置51的绝缘壳体部件54支撑。信号接触部件52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71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信号接触部件52的接触连接部分72安置在绝缘壳体部件54的圆柱形部分55内,且经接触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信号接触部分80的接触连接部分81。因此,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通过同轴连接器装置51的信号接触部件52及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信号接触部分80连接到电路板76的组件安装表面77的信号端子。另外,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通过同轴连接器装置51的接地接触部件53及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接地接触部分85连接到电路板76的接地电势部分。
此时,导电部件58固定到包含在同轴连接器装置51中的绝缘壳体部件54中的中心导体支撑件56的外表面部分。导电部件58通过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所述一对第一弯曲接合部分68及接地接触部分85被赋予接地电势。在接地接触部件53中,开口OP2形成在环形装配部分65中的所述一对端65a之间。导电部件58经定位以通过形成弹性接触部分59(第一导电部分58a)的部分来部分阻挡开口OP2。在同轴连接器装置51的绝缘壳体部件54的圆柱形部分55内,安置同轴连接器装置51的信号接触部件52的接触连接部分72。圆柱形部分55将由被赋予接地电势的同轴连接器装置51的接地接触部件53的环形装配部分65及导电部件58环绕。因此,在同轴连接器装置51中,可有效地减少穿过信号接触部件52的射频信号通过提供在接地接触部件53的环形装配部分65中的开口OP2到外部的泄漏。另外,由于环形装配部分65与夹持部分67c之间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由导电部件58的第二导电部分58b填充,因此环形装配部分65与夹持部分67c之间的射频信号的泄漏可有效地减少。
实例3
图21说明构成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三实例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1。同轴连接器装置111包含信号接触部件112、接地接触部件113及绝缘壳体部件114作为主要组成元件。信号接触部件112由弹性导电材料形成,并电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接地接触部件113由弹性导电材料形成,并电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绝缘壳体部件114由绝缘材料(例如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以互相绝缘状态支撑信号接触部件112及接地接触部件113。
绝缘壳体部件114具备圆柱形部分115及中心导体支撑件116。圆柱形部分115固持信号接触部件112。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112。中心导体支撑件116从圆柱形部分115延伸,并通过信号接触部件112支撑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可折叠的弯曲接触部分117从圆柱形部分115的一端延伸。弯曲接触部分117在折叠时压抵信号接触部件112。
接地接触部件113具有部分环绕绝缘壳体部件114的圆柱形部分115的环形装配部分118。开口OP3形成在环形装配部分118中。开口OP3被彼此面对的环形装配部分118的一对端118a夹置。从所述一对端118a开始,一对臂部119沿着绝缘壳体部件114的中心导体支撑件116延伸。所述一对臂部119跨中心导体支撑件116彼此面对。绝缘壳体部件114的圆柱形部分115及部分环绕圆柱形部分115的接地接触部件113的环形装配部分118构成同轴连接器装置111中的装配连接部分。安装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处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1通过装配连接部分装配并连接到作为另一连接器装置的对接连接器装置。此时,环形装配部分118经装配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接地接触部分。
除了环形装配部分118之外,接地接触部件113还具有外壳部分120。外壳部分120可折叠地从环形装配部分118的一端延伸。外壳部分120经折叠并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112。接地接触部件113的外壳部分120经配置以相对于环形装配部分118选择性地定位在展开的直立位置,并相对于环形装配部分118选择性地定位在折叠的弯曲位置。在图21中,接地接触部件113的外壳部分120安置在直立位置,且在稍后描述的图24到30中,接地接触部件113的外壳部分120安置在弯曲位置。在下文中,将描述其中外壳部分120安置在弯曲位置的情况。外壳部分120位于环形装配部分118的外部(沿着环形装配部分118的外部周边的虚拟圆的外部)。外壳部分120容纳绝缘壳体部件114的端(中心导体支撑件116的端)及同轴电缆12的端的至少一部分。环形装配部分118的开口OP3(由所述一对端118a夹置的开口OP3)将环形装配部分118的内部与外壳部分120的内部连通。外壳部分120具有延伸到环形装配部分118的外部的基底板120a及从基底板120a直立的一对侧板120b。一对夹持部分120c被提供在一对侧板120b的端处。所述一对夹持部分120c经折叠以将绝缘壳体部件114的端及同轴电缆12的端固持于外壳部分120中。例如,夹持部分120c与基底板120a协作固持绝缘壳体部件114的端及同轴电缆12的端。详细地说,夹持部分120c具有绝缘壳体部件114的端及插入夹持部分120c与基底板120a之间的同轴电缆12的端。每一夹持部分120c具有第一弯曲接合部分121、第二弯曲接合部分122及第三弯曲接合部分123,其在远离环形装配部分118的方向上依序布置。如图23、24及28中所特别说明,弯曲接合部分121接合绝缘壳体部件114的端。弯曲接合部分122在同轴电缆12的端处接合暴露的外部导体15。因此,接地接触部件113连接到外部导体15。弯曲接合部分123在同轴电缆12的端处接合表面绝缘体16。
同轴连接器装置111中的信号接触部件112包含中心导体连接部分126及接触连接部分127(接触部分)。接触连接部分127在图25中出现。中心导体连接部分126经提供为可弯曲为基本上L形,且当被弯曲时,使其接触并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接触连接部分127从其中提供中心导体连接部分126的信号接触部件112的部分延伸。接触连接部分127位于被接地接触部件113的环形装配部分118部分环绕的绝缘壳体部件114的圆柱形部分115中。
如图22中所说明,同轴连接器装置111的接地接触部件113包含第一导电部分124及第二导电部分125。第一导电部分124填充开口OP3的至少一部分,并与环形装配部分118(环绕圆柱形部分115)一起环绕接触连接部分127。第二导电部分125从第一导电部分124延伸到环形装配部分118的外部(在远离环形装配部分118的中心轴的方向上),并连接到夹持部分120c。第一导电部分124及第二导电部分125固定到环形装配部分118,且第二导电部分125与弯曲接合部分121接触。例如,同轴连接器装置111包含固定到环形装配部分118的所述一对端118a的一对第一导电部分124及连接到所述一对第一导电部分124的一对第二导电部分125。所述一对第一导电部分124及所述一对第二导电部分125通过一种板材料与环形装配部分118一体地形成。所述一对第一导电部分124沿着假想圆从所述一对端118a突出到开口OP3的中心。所述一对第二导电部分125分别连接到所述一对第一导电部分124的端,并从环形装配部分118向外突出。所述一对第二导电部分125的端由一对弯曲接合部分121与中心导体支撑件116一起夹持(参见图25、26及28)。因此,第二导电部分125接触弯曲接合部分121并连接到夹持部分120c。
当如上所述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1附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一端时,首先,如图23中所说明,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处,部分切除表面绝缘体16以暴露外部导体15。外部导体15及内部绝缘体14中的每一者被部分切除以暴露中心导体13。具有一端的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被放置在绝缘壳体部件114的中心导体支撑件116上,其中接地接触部件113的外壳部分120处于直立位置。
此后,安置在直立位置的接地接触部件113的外壳部分120相对于接地接触部件113的环形装配部分118弯曲,并安置在弯曲位置。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被放置在绝缘壳体部件114中的中心导体支撑件116上。绝缘壳体部件114的弯曲接触部分117与外壳部分120的弯曲一起弯曲,抵邻信号接触部件112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126,移动中心导体连接部分126以便将其推向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并将中心导体连接部分126压抵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因此,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经机械及电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112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126。此时,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112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126的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通过开口OP3从绝缘壳体部件114的中心导体支撑件116延伸到绝缘壳体部件114的圆柱形部分115中。开口OP3形成在接地接触部件113的环形装配部分118中的所述一对端118a之间。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112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126的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安置在接地接触部件113的环形装配部分118中的所述一对端118a之间形成的开口OP3中。
此后进一步来说,在安置在弯曲位置的外壳部分120中,一对第一弯曲接合部分121中的每一者被弯曲以分别与绝缘壳体部件114的中心导体支撑件116接合并与所述一对第二导电部分125接触(参见图25及26)。一对弯曲接合部分122中的每一者经折叠并与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接合。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112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126。进一步来说,一对第三弯曲接合部分123中的每一者经折叠以接合同轴电缆12的表面绝缘体16。因此,接地接触部件113的外壳部分120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因此,如图24、25、27及28中所说明,牢固地维持其中同轴连接器装置111安装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上的状态。图24是安装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上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1的从上面看的透视图,图25是安装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上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1的从下面看的透视图,图27是安装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上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1的平面图,且图28是沿图27中的线XXVIII-XXVIII获取的横截面图。
图24、25、27及28中所说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1附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一端。图29及30说明其中图24、25、27及28中所说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1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状态。安装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处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1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同轴连接器装置111的接地接触部件113的环形装配部分118经装配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接地接触部分85。同时,同轴连接器装置111的第一导电部分124经接触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接地接触部分85。
以这种方式,同轴连接器装置111附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一端。同轴连接器装置111的接地接触部件113的环形装配部分118经装配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接地接触部分85。第一导电部分124经接触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接地接触部分85。如图30中所说明,信号接触部件112由同轴连接器装置111的绝缘壳体部件114支撑。信号接触部件112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126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信号接触部件112的接触连接部分127安置在绝缘壳体部件114的圆柱形部分115内,且经接触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信号接触部分80的接触连接部分81。因此,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通过同轴连接器装置111的信号接触部件112及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信号接触部分80连接到电路板76的组件安装表面77的信号端子。另外,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通过同轴连接器装置111的接地接触部件113及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接地接触部分85连接到电路板76的接地电势部分。
此时,第一导电部分124安置在一个位置以部分填充环形装配部分118的开口OP3。第一导电部分124通过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接地接触部分85被赋予接地电势。在同轴连接器装置111的绝缘壳体部件114的圆柱形部分115内,安置同轴连接器装置111的信号接触部件112的接触连接部分127。圆柱形部分115由被赋予接地电势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1的接地接触部件113的环形装配部分118及第一导电部分124环绕。因此,在同轴连接器装置111中,可有效地减少穿过信号接触部件112的射频信号通过提供在接地接触部件113的环形装配部分118中的开口OP3到外部的泄漏。另外,由于环形装配部分118与弯曲接合部分121之间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由第二导电部分125填充,因此环形装配部分118与弯曲接合部分121之间的射频信号的泄漏可有效地减少。
实例4
图21说明构成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四实例的同轴连接器装置211。同轴连接器装置211包含信号接触部件212、接地接触部件213及绝缘壳体部件214作为主要组成元件。信号接触部件212由弹性导电材料形成,并电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接地接触部件213由弹性导电材料形成,并电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绝缘壳体部件214由绝缘材料(例如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以互相绝缘状态支撑信号接触部件212及接地接触部件213。
绝缘壳体部件214具备圆柱形部分215及中心导体支撑件216。圆柱形部分215固持信号接触部件212。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212。中心导体支撑件216从圆柱形部分215延伸,并通过信号接触部件212支撑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可折叠的弯曲接触部分217从圆柱形部分215的一端延伸。弯曲接触部分217经折叠并压抵信号接触部件212。
接地接触部件213具有环形装配部分218。环形装配部分218部分环绕绝缘壳体部件214的圆柱形部分215。开口OP4形成在环形装配部分218中。开口OP4被彼此面对的环形装配部分218的一对端218a夹置。绝缘壳体部件214的圆柱形部分215及部分环绕圆柱形部分215的接地接触部件213的环形装配部分218构成同轴连接器装置211中的装配连接部分。安装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处的同轴连接器装置211通过装配连接部分装配并连接到作为另一连接器装置的对接连接器装置。在下文中,将其中同轴连接器装置211适当地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状态称为“适当地连接的状态”。在适当地连接的状态下,环形装配部分218经装配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接地接触部分。圆柱形部分215具有在适当地连接的状态下面向对接连接器装置的第一端表面215a及在适当地连接的状态下背向对接连接器装置的第二端表面215b。环形装配部分218具有定向在与第一端表面215a相同的方向上的第一边缘218b及定向在与第二端表面215b相同的方向上的第二边缘218c。中心导体支撑件216具有定向在与第一端表面215a相同的方向上的第一表面216a、定向在与第二端表面215b相同的方向上的第二表面216b及与第一表面216a及第二表面216b垂直的一对侧表面216c。
沿着绝缘壳体部件214的中心导体支撑件216延伸的一对臂部221分别从环形装配部分218的所述一对端218a延伸。所述一对臂部221各自覆盖所述一对侧表面216c的至少一部分。臂部221具有定向在与圆柱形部分215的第一端表面215a相同的方向上的第一边缘221a及定向在与圆柱形部分215的第二端表面215b相同的方向上的第二边缘221b。从每一臂部221的第一边缘221a开始,内部夹持部分222朝向臂部221的另一者突出。内部夹持部分222覆盖中心导体支撑件216的第一表面216a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一对臂部221突出的一对内部夹持部分222的端在第一表面216a的中心处彼此面对。
除了环形装配部分218之外,接地接触部件213还具有以可折叠的方式从环形装配部分218的第二边缘218c延伸的外壳部分230。当从第二边缘218c折叠时,外壳部分230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212。接地接触部件213的外壳部分230经配置以相对于环形装配部分218选择性地定位在展开的直立位置,并相对于环形装配部分218选择性地定位在折叠的弯曲位置。在图31及32中,接地接触部件213的外壳部分230安置在直立位置,且在稍后描述的图33到35中,接地接触部件213的外壳部分230安置在弯曲位置。在下文中,将描述其中外壳部分230处于弯曲位置的情况。外壳部分230位于环形装配部分218的外部(沿着环形装配部分218的外部周边的虚拟圆的外部),并容纳绝缘壳体部件214的端(中心导体支撑件216的端)及同轴电缆12的端的至少一部分。环形装配部分218的开口OP4(所述一对端218a之间的开口)将环形装配部分218的内部与外壳部分230的内部连通。
外壳部分230包含基底板230a及一对侧板230b。基底板230a覆盖圆柱形部分215的第二端表面215b的至少一部分。基底板230a延伸出环形装配部分218,并进一步覆盖中心导体支撑件216的第二表面216b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一对侧板230b被提供在基底板230a的突出于环形装配部分218之外的部分中。所述一对侧板230b在与中心导体支撑件216的第一表面216a相同的方向上从基底板230a竖立,并彼此面对。每一侧板230b与中心导体支撑件216夹置臂部221。
所述一对侧板230b的端具备一对外部夹持部分230c,所述一对外部夹持部分230c被弯曲以将绝缘壳体部件214的端及同轴电缆12的端固持于外壳部分230中。例如,外部夹持部分230c与基底板230a协作固持绝缘壳体部件214的端及同轴电缆12的端。详细地说,外部夹持部分230c具有绝缘壳体部件214的端及插入在外部夹持部分230c与基底板230a之间的同轴电缆12的端。每一外部夹持部分230c具有第一弯曲接合部分231、第二弯曲接合部分232及第三弯曲接合部分233,其在远离环形装配部分218的方向上依序布置。如图33、34及38中所特别说明,弯曲接合部231经由内部夹持部分222接合绝缘壳体部件214的端。弯曲接合部分232在同轴电缆12的端处接合暴露的外部导体15。因此,接地接触部件213连接到外部导体15。弯曲接合部分233在同轴电缆12的端处接合表面绝缘体16。
同轴连接器装置211中的信号接触部件212具有中心导体连接部分241及接触连接部分242(接触部分)。接触连接部分242在图34中出现。中心导体连接部分241经提供为可弯曲为基本上L形,且在被弯曲时,使其接触并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接触连接部分242从其中提供中心导体连接部分241的信号接触部件212的部分延伸。接触连接部分242位于被接地接触部件213的环形装配部分218部分环绕的绝缘壳体部件214的圆柱形部分215中。
如图34中所说明,同轴连接器装置211中的接地接触部件213具有第一导电部分234。第一导电部分234填充开口OP4的至少一部分,并与环形装配部分218(环绕圆柱形部分215)一起环绕接触连接部分242。第一导电部分234固定到环形装配部分218。例如,同轴连接器装置211具有固定到环形装配部分218的所述一对端218a的一对第一导电部分234。所述一对第一导电部分234通过一种板材料与环形装配部分218一体地形成。所述一对第一导电部分234从所述一对端218a沿着假想圆突出到开口OP4的中心。
如图36中所说明,在绝缘壳体部件214中,导电部件251(第二导电部分)附接到中心导体支撑件216的第一表面216a。导电部件251由弹性导电材料形成。导电部件251例如通过冲压并弯曲金属板而形成。如图37中所说明,导电部件251包含基底板252、接触部分253及一对爪部254。基底板252包含以弧形凹陷的端252a及与端252a相交的两个侧部252b。接触部分253被提供在端252a中,并垂直地立于基底板252。接触部253沿端252a弯曲成弧形,并构成接触表面253a的凹面。接触表面253a的曲率半径等于第一导电部分234的外表面(环形装配部分218的外表面)的曲率半径。所述一对爪部254被提供在两个侧部252b中的每一者中,并相对于基底板252直立于与接触部分253相同的方向上。导电部件251经安置使得接触表面253a面向圆柱形部分215并被固定到中心导体支撑件216。中心导体支撑件216具备敞开到第一表面216a的两个插入孔261,且所述一对爪部254被插入到两个插入孔261中的每一者中。固定到中心导体支撑件216的导电部件251的接触部分253接触所述一对第一导电部分234,且基底板252接触所述一对内部夹持部分222(参见图35)。
当如上所述的同轴连接器装置211附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一端时,首先,如图32中所说明,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处,部分切除表面绝缘体16以暴露外部导体15。外部导体15及内部绝缘体14中的每一者被部分切除以暴露中心导体13。具有一端的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被放置在绝缘壳体部件214的中心导体支撑件216上,其中接地接触部件213的外壳部分230处于直立位置。
此后,外壳部分230抵着接地接触部件213的环形装配部分218被折叠并被放置在弯曲位置。在绝缘壳体部件214中的中心导体支撑件216中,放置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绝缘壳体部件214的弯曲接触部分217与外壳部分230的弯曲一起弯曲,邻接在信号接触部件212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241上,移动中心导体连接部分241以便将其推向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并将中心导体连接部分241压抵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因此,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经机械及电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212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241。此时,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212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241的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通过接地接触部件213的环形装配部分218的开口OP4从绝缘壳体部件214的中心导体支撑件216延伸到绝缘壳体部件214的圆柱形部分215中。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212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241的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安置在开口OP4中。
此后,在安置在弯曲位置的外壳部分230中,一对第一弯曲接合部分231、一对弯曲接合部分232及一对弯曲接合部分233被弯曲,且绝缘壳体部件214的端及同轴电缆12的端被固持于外壳部分230中。一对弯曲接合部分231中的每一者经由内部夹持部分222接合到绝缘壳体部件214的中心导体支撑件216。因此,中心导体支撑件216通过内部夹持部分222及弯曲接合部分231固持于外壳部分230中。进一步来说,弯曲接合部分231与导电部件251经由内部夹持部分222电连接(参见图34及35)。所述一对弯曲接合部分232中的每一者与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接合。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连接到信号接触部件212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241。一对第三弯曲接合部分233中的每一者与同轴电缆12的表面绝缘体16接合。由此,接地接触部件213的外壳部分230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因此,如图33、34及35中所说明,牢固地维持其中同轴连接器装置211安装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上的状态。图33是附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一端的同轴连接器装置211的从上面看的透视图,图34是附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一端的同轴连接器装置211的从下面看的透视图,且图35是沿图33中的线XXXV-XXXV获取的横截面图。
图38说明其中图33、34及35中所说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211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状态。安装在同轴电缆12的一端处的同轴连接器装置211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同轴连接器装置211的接地接触部件213的环形装配部分218经装配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接地接触部分85。同时,同轴连接器装置211的第一导电部分234经接触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接地接触部分85。
以这种方式,同轴连接器装置211附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一端。同轴连接器装置211的接地接触部件213的环形装配部分218经装配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接地接触部分85。第一导电部分234经接触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接地接触部分85。信号接触部件212由同轴连接器装置211的绝缘壳体部件214支撑。信号接触部件212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241连接到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信号接触部件212的接触连接部分242安置在绝缘壳体部件214的圆柱形部分215内,且经接触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信号接触部分80的接触连接部分81。因此,同轴电缆12的中心导体13通过同轴连接器装置211的信号接触部件212及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信号接触部分80连接到电路板76的组件安装表面77的信号端子。另外,同轴电缆12的外部导体15通过同轴连接器装置211的接地接触部件213及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接地接触部分85连接到电路板76的接地电势部分。
此时,第一导电部分234安置在一个位置以部分填充环形装配部分218的开口OP4。第一导电部分234通过对接连接器装置75的接地接触部分85被赋予接地电势。在同轴连接器装置211的绝缘壳体部件214的圆柱形部分215内,安置同轴连接器装置211的信号接触部件212的接触连接部分242。圆柱形部分215由被赋予接地电势的同轴连接器装置211的接地接触部件213的环形装配部分218及第一导电部分234环绕。因此,在同轴连接器装置211中,可有效地减少穿过信号接触部件212的射频信号通过接地接触部件213的环形装配部分218的开口OP4到外部的泄漏。另外,由于环形装配部分218与内部夹持部分222之间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由导电部件251填充,因此环形装配部分218与内部夹持部分222之间的射频信号的泄漏可有效地减少。
尽管上文已描述实例1、实例2、实例3及实例4,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例,且可在不偏离其要点的情况下适当地改变。例如,第一导电部分可固定到环形装配部分,且第二导电部分可固定到夹持部分并接触第一导电部分。
产业适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包含信号接触部件、接地接触部件及绝缘壳体部件,并连接到对接连接器装置。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连接到所述信号接触部件。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连接到所述接地接触部件。所述绝缘壳体部件以绝缘状态支撑所述信号接触部件及所述接地接触部件。所述接地接触部件具有环形装配部分。所述环形装配部分经装配并连接到所述对接连接器装置接地接触部分。所述环形装配部分具备开口。在所述开口中,安置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所连接到的信号接触部件的中心导体连接部分或连接到所述信号接触部件的所述中心导体连接部分的所述同轴电缆的所述中心导体。即使在这个配置中,同轴连接器装置也可有效地减少穿过所述信号接触部件的射频信号通过所述接地接触部件的所述环形装配部分的所述开口到外部的泄漏,且因此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装置及其类似者。
参考符号列表
11、51、111、211:同轴连接器装置,12:同轴电缆,13:中心导体,14:内部绝缘体,15:外部导体,16:表面绝缘体,20、52、112、212:信号接触部件,21、53、113、213:接地接触部件,22、54、114、214:绝缘壳体部件,23、55、115、215:圆柱形部分,24、56、116、216:中心导体支撑件,25、65、118、218:环形装配部分,27、67、120、230:外壳部分,26、66、119、221:臂部,28:第一夹持部分,29:第二夹持部分,30、58:导电部件,30a、58a、124、234:第一导电部分,30b、58b、125:第二导电部分,251:导电部件(第二导电部分),31、71、126:中心导体连接部分,32、72、127、242:接触连接部分(接触部分),40、75:对接连接器装置,41、76:电路板,42、77:组件安装表面,43、80:信号接触部分,44、85:接地接触部分,57、117、217:弯曲接触部分,59:弹性接触部分,68、121:第一弯曲接合部分,69、122:第二弯曲接合部分,70、123:第三弯曲接合部分,78:绝缘基体,81:接触连接部分,82:信号连接部分,OP1、OP2、OP3、OP4:开口。

Claims (8)

1.一种同轴连接器装置,其包括:导电信号接触部件;导电接地接触部件;及固持所述信号接触部件并容纳在所述接地接触部件中的绝缘壳体部件,
其中所述信号接触部件包括:
连接部分,其经配置以连接到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及
接触部分,其经配置以接触对接连接器装置的信号接触部分,
其中所述接地接触部件包括:
环形装配部分,其容纳所述接触部分并经配置以装配到所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接地接触部分;
外壳部分,其经配置以在所述环形装配部分的外部容纳所述绝缘壳体部件的端及所述同轴电缆的端的至少一部分;
夹持部分,其经配置以至少将所述绝缘壳体部件的端保持在所述外壳部分内;
开口,其被提供在所述环形装配部分中且将所述环形装配部分的内部与所述外壳部分的内部连接;
第一导电部分,其经配置以:
填充所述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及
当所述环形装配部分装配所述接地接触部分时,接触所述接地接触部分;及
第二导电部分,其经配置以:
填充所述第一导电部分与所述夹持部分之间的间隙的整个长度;及
电连接到所述夹持部分;且
其中所述第二导电部分与所述环形装配部分、所述外壳部分及所述夹持部分分开形成,且
其中所述第二导电部分固定到所述壳体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夹持部分用所述第二导电部分夹持所述绝缘壳体部件以接触所述第二导电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电部分与所述环形装配部分、所述外壳部分及所述夹持部分分开形成,且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部分与所述第二导电部分一体地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导电部分延伸以填充所述间隙,且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导电部分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导电部分延伸以填充所述间隙,且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部分被弯曲以形成弹性接触部分,所述弹性接触部分经配置以当所述环形装配部分装配所述接地接触部分时弹性地接触所述接地接触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电部分从所述环形装配部分延伸,且其中所述第二导电部分接触所述第一导电部分。
7.一种同轴连接器装置,其包括:导电信号接触部件;导电接地接触部件;及固持所述信号接触部件并容纳在所述接地接触部件中的绝缘壳体部件,
其中所述信号接触部件包括:
连接部分,其经配置以连接到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及
接触部分,其经配置以接触对接连接器装置的信号接触部分,
其中所述接地接触部件包括:
环形装配部分,其沿着虚拟圆环绕所述接触部分并经配置以装配到所述对接连接器装置的接地接触部分;
外壳部分,其经配置以在所述环形装配部分的外部容纳所述绝缘壳体部件的端及所述同轴电缆的端的至少一部分;
夹持部分,其经配置以至少将所述绝缘壳体部件的端保持在所述外壳部分内;
开口,其被提供在所述环形装配部分中且将所述环形装配部分的内部与所述外壳部分的内部连接;
导电部件,其经配置以:
填充所述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及
填充所述虚拟圆与所述夹持部分之间的间隙的整个长度;及
电连接到所述夹持部分;且
其中所述第二导电部分与所述环形装配部分、所述外壳部分及所述夹持部分分开形成,且
其中所述第二导电部分固定到所述壳体部分。
8.一种连接器系统,其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到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及
对接连接器装置。
CN202311338282.1A 2019-03-18 2020-02-27 同轴连接器装置 Pending CN1172543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0505 2019-03-18
JP2019050505 2019-03-18
PCT/JP2020/008183 WO2020189221A1 (ja) 2019-03-18 2020-02-27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CN202080021905.0A CN113574747B (zh) 2019-03-18 2020-02-27 同轴连接器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1905.0A Division CN113574747B (zh) 2019-03-18 2020-02-27 同轴连接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54317A true CN117254317A (zh) 2023-12-19

Family

ID=7252077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1905.0A Active CN113574747B (zh) 2019-03-18 2020-02-27 同轴连接器装置
CN202311338282.1A Pending CN117254317A (zh) 2019-03-18 2020-02-27 同轴连接器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1905.0A Active CN113574747B (zh) 2019-03-18 2020-02-27 同轴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9972B2 (zh)
JP (3) JP7151868B2 (zh)
CN (2) CN113574747B (zh)
TW (1) TWI845628B (zh)
WO (1) WO20201892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80689B2 (ja) * 2018-11-21 2020-11-04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JP6844760B1 (ja) 2019-05-10 2021-03-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同軸コネクタセットにおけるグランド接続構造
JP7407611B2 (ja) * 2020-02-10 2024-01-0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電気コネクタ
CN115411578A (zh) * 2021-05-27 2022-11-29 电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全屏蔽式高频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91979B2 (ja) 1992-02-19 2001-07-23 グンゼ株式会社 半導電性チューブ状フィルム
JP3186021B2 (ja) * 1995-02-15 2001-07-11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679651B2 (ja) 1999-07-30 2005-08-0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L型同軸コネクタ
CN2501194Y (zh) * 2000-06-21 2002-07-1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
JP4136924B2 (ja) * 2003-12-19 2008-08-2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電気コネクタ
CN102725921B (zh) * 2010-03-30 2015-08-19 株式会社藤仓 同轴连接器
CN101834391B (zh) * 2010-05-07 2012-04-25 深圳市电连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弯式同轴电连接器
JP5757153B2 (ja) * 2011-05-17 2015-07-29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JP5522410B2 (ja) * 2011-10-12 2014-06-1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JP5763007B2 (ja) * 2012-04-19 2015-08-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943806B2 (ja) * 2012-10-17 2016-07-0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JP5772900B2 (ja) * 2013-08-08 2015-09-0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軸型電気コネクタ
JP2016195087A (ja) * 2015-04-01 2016-11-17 佳穎精密企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同軸コネクタ
TWI648927B (zh) 2016-11-07 2019-01-21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L型同軸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CN108365360B (zh) 2017-01-20 2020-06-1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的锁定部件
JP6135834B1 (ja) * 2017-01-20 2017-05-3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のロック部材
JP6617816B2 (ja) * 2017-12-19 2019-12-1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4747B (zh) 2023-11-03
TWI845628B (zh) 2024-06-21
JP7160220B2 (ja) 2022-10-25
TW202042459A (zh) 2020-11-16
JP7151868B2 (ja) 2022-10-12
US11769972B2 (en) 2023-09-26
JPWO2020189221A1 (ja) 2021-09-13
JP2022036275A (ja) 2022-03-04
US20220006245A1 (en) 2022-01-06
JP2022179734A (ja) 2022-12-02
WO2020189221A1 (ja) 2020-09-24
JP7484989B2 (ja) 2024-05-16
CN113574747A (zh) 2021-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74747B (zh) 同轴连接器装置
KR101375039B1 (ko) 동축 커넥터 장치
KR101329404B1 (ko) 동축 커넥터 장치
JP3848300B2 (ja) コネクタ
KR101974328B1 (ko) 동축 케이블 커넥터 및 동축 케이블 접속 방법
KR20060047505A (ko) 동축 커넥터
JP2000113948A (ja) スイッチ付き同軸コネクタ
KR20180028386A (ko) 전기 커넥터
US2023006874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2913090A (zh) 同轴连接器装置
US20240170864A1 (en) Plug connector coupled to receptacle connector
CN117795780A (zh) 电连接器
JP5754593B2 (ja)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JP6573074B2 (ja)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装置
KR100599887B1 (ko) 커넥터
JPH0822851A (ja) 同軸プラグコネクタ
JPH0515733Y2 (zh)
JP2018006110A (ja)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JP2006040905A (ja) コネクタ
JP2007042336A (ja) プラ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