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92988U - 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92988U
CN211792988U CN201921722664.3U CN201921722664U CN211792988U CN 211792988 U CN211792988 U CN 211792988U CN 201921722664 U CN201921722664 U CN 201921722664U CN 211792988 U CN211792988 U CN 2117929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pipe
exhaust gas
treatment device
downstr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2266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原贵志
北村信树
野口耕作
丹后芳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011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0159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167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2995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929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929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5/00Harvesting of standing crops
    • A01D45/02Harvesting of standing crops of maize, i.e. kernel harvesting
    • A01D45/021Cornhea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1/00Monitoring or diagnostic devices for exhaust-gas treatment apparatus, e.g. for catalytic activ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18Construction facilitating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 F01N13/1805Fixing exhaust manifolds, exhaust pipes or pipe sections to each other, to engine or to vehicle bod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02Pumping cooling-air; Arrangements of cooling-air pumps, e.g. fans or blow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ombines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作业机。其中的一种作业机具备:发动机(E);散热器(53),其配置于发动机(E)的侧方;排气处理装置(3),其以与发动机(E)的上部相邻的状态配置,减少从发动机(E)排出的排气中所含的粒子状物质;下游侧排气管(4),其与排气处理装置(3)连接,供从排气处理装置(3)排出的排气流过;下游侧排气管(4)延伸到比散热器(53)更靠机体外侧的位置。由此,从发动机排放出来的排气难以与作业机中的各种装置等接触。

Description

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备发动机的作业机。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利用发动机的驱动力进行作业的作业机。
背景技术
<实用新型1的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作业机,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作业机。该作业机(在专利文献1中为“玉米收割机”)具备配置于发动机的侧方的散热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18153号公报
专利文献1并未详述用于处理从发动机排出的排气的机构。在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作业机中,考虑设置将从发动机排出的排气中所含的粒子状物质减少的排气处理装置。
在该情况下,从排气处理装置排出排气。因此,考虑设置供从排气处理装置排出的排气流动的下游侧排气管。
在此,根据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的位置,存在从下游侧排气管排放出来的排气容易与作业机中的比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更靠后侧的各种装置等接触的情况。由此,可预想到各种装置等的劣化进程加快的情况、各种装置等因附着排气中的成分而被污损的情况。
例如,在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位于比散热器更靠机体内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在机体中位于比较靠内侧的位置。由此,在机体中的比较靠内侧的位置排放排气。
在此,在发动机进行驱动时,作业机基本上都处于行驶中。因此,排放出来的排气向机体左右方向扩散,同时相对于机体而相对地朝向后侧移动。
其结果是,从下游侧排气管排放出来的排气容易与作业机中的比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更靠后侧的各种装置等接触。
<实用新型2的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结构的作业机,专利文献2中示出了如下的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利用发动机罩来覆盖发动机,在该发动机罩的上表面设置有驾驶座,在发动机罩的外端侧配置有散热器和冷却风扇,且在发动机罩内部的发动机室中配置有排气处理装置。
在这样构成的作业装置中,能够利用从冷却风扇流向送风路径的输送风来冷却排气处理装置。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99297号公报
在收割作物的作业机中,多使用柴油发动机,并且也有很多设置减少排气中所含的粒子状物质的排气处理装置的作业机。在这种作业机中,也有在伴随着收割而产生的叶、茎的碎片大量飞散的环境中进行收割的情况,例如,在包含叶、茎的碎片的飞散物附着于排气处理装置的情况下,飞散物变为高温,还能够想象出飞散物起火。
从这一角度来看,希望利用冷却风积极地冷却排气处理装置,也希望抑制包含叶、茎的碎片的飞散物的附着。针对这一技术问题,可考虑扩大发动机室的容积,但是在进行收割作业的作业机中,从抑制机体整体的大型化的角度来看,发动机室容积的扩大是有限的。另外,从积极地进行排气处理装置的冷却并抑制飞散物的附着的角度来看,希望冷却风在发动机室中顺畅地流动,但是在作业机中,还存在很多在从发动机室排出冷却风的部位配置作业所需的设备的情况,具有改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1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发动机排放出来的排气难以与作业机中的各种装置等接触的作业机。
<实用新型2的目的>
出于以上“实用新型2的背景技术”的理由,需要一种不扩大发动机室就能够良好地冷却排气处理装置的作业机。
<实用新型1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备:发动机;散热器,其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侧方;排气处理装置,其以与所述发动机的上部相邻的状态配置,减少从所述发动机排出的排气中所含的粒子状物质;下游侧排气管,其与所述排气处理装置连接,供从所述排气处理装置排出的排气流过;所述下游侧排气管延伸到比所述散热器更靠机体外侧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位于比散热器更靠机体外侧的位置。由此,在机体中的比较靠外侧的位置排放排气。因此,从下游侧排气管排放出来的排气难以与作业机中的比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更靠后侧的各种装置等接触。
即,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从发动机排放出来的排气难以与作业机中的各种装置等接触的作业机。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具备上游侧排气管,该上游侧排气管与所述排气处理装置连接,供向所述排气处理装置供给的排气流过,所述排气处理装置以所述排气处理装置的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状态配置,所述下游侧排气管及所述上游侧排气管都与所述排气处理装置的外周部中的、所述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所处的一侧连接。
在下游侧排气管与排气处理装置的外周部中的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所处的一侧连接,且上游侧排气管与排气处理装置的外周部中的与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连接的情况下,需要在排气处理装置的外周部的两侧确保用于连接下游侧排气管及上游侧排气管的空间。由此,容易增大搭载发动机排气系统所需的空间。
另外,在下游侧排气管与排气处理装置的外周部中的与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连接,且上游侧排气管与排气处理装置的外周部中的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所处的一侧连接的情况下,也同样容易增大搭载发动机排气系统所需的空间。
在此,根据上述结构,下游侧排气管及上游侧排气管都与排气处理装置的外周部中的、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所处的一侧连接。因此,不需要在排气处理装置的外周部中的、与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确保用于连接下游侧排气管及上游侧排气管的空间。由此,发动机排气系统较为紧凑。
而且,根据上述结构,相比于下游侧排气管与排气处理装置的外周部中的、与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连接的情况,缩短了下游侧排气管与排气处理装置之间的连接部和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之间的距离。因此,容易使下游侧排气管较短。由此,容易抑制制造成本。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排气处理装置相对于所述发动机的中央位置配置在与所述散热器相反的一侧。
通常,在散热器的附近配置中冷器、风扇等装置。并且,这些装置,包含散热器在内,都连接有各种配线及配管。即,在散热器的附近,配置有各种配线及配管。
在此,在排气处理装置相对于发动机的中央位置配置在与散热器相同的一侧的情况下,排气处理装置被配置在离散热器较近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为了防止各种配线及配管与排气处理装置干涉,容易产生使各种配线及配管较长的必要性。由此,制造成本容易上升。
在此,根据上述结构,排气处理装置相对于发动机的中央位置配置在与散热器相反的一侧。由此,排气处理装置被配置在离散热器较远的位置。因此,难以如上述那样地产生使各种配线及配管较长的必要性。由此,容易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具备检测所述排气处理装置的状态的状态传感器,所述状态传感器在所述排气处理装置的外周部中的、所述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所处的一侧,配置在所述下游侧排气管与所述上游侧排气管之间。
根据该结构,在排气处理装置的外周部中的、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所处的一侧,能够将下游侧排气管与上游侧排气管之间的空间有效地用作状态传感器的配置空间。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散热器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机体左右方向外方,所述下游侧排气管以在所述散热器的后方通过的状态延伸。
根据该结构,与散热器配置在比发动机更靠机体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散热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更外侧的位置。其结果是,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也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更外侧的位置。由此,排放排气的位置也更靠外侧。
因此,从下游侧排气管排放出来的排气难以与作业机中的比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更靠后侧的各种装置等接触。
另外,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的位置越是靠后侧,在作业机的机体中,比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更靠后侧的部分的范围就越窄。因此,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的位置越是靠后侧,从下游侧排气管排放出来的排气就越难以与作业机中的各种装置等接触。
在此,根据上述结构,下游侧排气管以在散热器的后方通过的状态延伸。由此,与下游侧排气管以在散热器的前方通过的状态延伸的情况相比,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容易位于更后侧。因此,从下游侧排气管排放出来的排气难以与作业机中的各种装置等接触。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下游侧排气管延伸到比所述散热器更高的位置。
通常,从排气管的出口排放出来的排气一边扩散一边上升。因此,排气管的出口的位置越高,排放出来的排气就越难以与作业机中的各种装置等接触。
在此,根据上述结构,从下游侧排气管排放排气的位置容易变得较高。因此,从下游侧排气管排放出来的排气难以与作业机中的各种装置等接触。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下游侧排气管具有与所述排气处理装置连接的第一管、与所述第一管连接的第二管和与所述第二管连接的第三管,所述第一管与所述发动机的上部中的、相对于所述发动机的中央位置位于与所述散热器相反的一侧的部分相邻,所述第二管延伸到比所述发动机更靠机体外侧的位置,所述第三管向上方延伸,在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二管之间的连接部分,所述第一管插入于所述第二管,并且,在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二管之间形成有径向上的间隙,在所述第二管与所述第三管之间的连接部分,所述第二管插入于所述第三管,并且,在所述第二管与所述第三管之间形成有径向上的间隙。
根据该结构,形成于第一管与第二管之间的径向上的间隙朝向第一管的上游侧开口。因此,如果排气从第一管流向第二管,则通过喷射作用从该间隙吸入外部气体。由此,能够降低排气的温度。
另外,如果排气从第二管流向第三管,则与上述相同,从间隙吸入外部气体。由此,能够降低排气的温度。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在俯视下,在相对于所述发动机而与所述下游侧排气管相反的一侧,配置有空气滤清器。
根据该结构,与在俯视下相对于发动机在与下游侧排气管相同的一侧配置空气滤清器的情况相比,容易延长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与空气滤清器之间的距离。因此,容易避免从下游侧排气管排放出来的排气被吸入空气滤清器。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空气滤清器的上方,在比所述散热器更高的位置配置有预滤器。
通常,在作业机的下部,行驶装置等容易导致沙尘等飞扬。因此,预滤器的位置越低,预滤器越容易吸入沙尘等。
在此,根据上述结构,预滤器配置在比散热器更高的位置。因此,与预滤器配置在比散热器更低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容易避免预滤器吸入沙尘等。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具备覆盖所述发动机的第一罩,在所述第一罩上设置有贯通孔,所述下游侧排气管以通过所述贯通孔的状态延伸,具备第二罩,所述第二罩覆盖所述下游侧排气管中的、相对于所述第一罩位于与所述发动机相反的一侧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利用第一罩及第二罩来保护发动机及下游侧排气管。
而且,根据该结构,仅通过拆下第二罩,就能够够到下游侧排气管中的、相对于第一罩位于与发动机相反的一侧的部分。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下游侧排气管的维护等的作业。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具备横跨所述发动机中的汽缸盖和所述发动机中的飞轮壳的托架,所述排气处理装置载置支承于所述托架。
通常,在作业机中,发动机的振动特性与发动机以外的部分的振动特性不同。因此,在排气处理装置支承于发动机以外的部分的情况下,在排气处理装置与发动机之间的连接部,容易产生振动的差异。其结果是,可预想到在排气处理装置与发动机之间的连接部施加应力的情况。并且,为了防止该应力使排气处理装置与发动机之间的连接部破损,需要由强度较高的材料来形成排气处理装置与发动机之间的连接部。由此,制造成本容易上升。
在此,根据上述结构,排气处理装置经由托架支承于发动机。因此,难以在排气处理装置与发动机之间的连接部产生振动的差异。因此,能够避免为了防止排气处理装置与发动机之间的连接部破损而使制造成本上升。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具备:收割部,其收割田地的收割物;输送装置,其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设置,并且对由所述收割部收割到的收割物进行输送;作业装置,其对由所述输送装置输送来的收割物进行处理;在侧视下,所述排气处理装置位于所述发动机与所述输送装置之间,在俯视下,所述下游侧排气管以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作业装置之间通过的状态延伸。
在输送装置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设置且发动机比输送装置更靠下侧配置的作业机中,容易在输送装置与发动机之间形成空间。
在此,根据上述结构,排气处理装置位于发动机与输送装置之间。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形成于输送装置与发动机之间的空间。而且,可利用发动机和输送装置来保护排气处理装置。
而且,根据上述结构,下游侧排气管以在发动机与作业装置之间通过的状态延伸。由此,可利用发动机和作业装置来保护下游侧排气管。
<实用新型2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作业机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发动机;冷却风扇,其冷却所述发动机;发动机室,利用所述冷却风扇从该发动机室的一端部侧向该发动机室的内部供给冷却风,在该发动机室的内部配置有所述发动机;排气处理装置,其在所述发动机室中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上侧,净化所述发动机的排气;在所述发动机室中的、与所述冷却风扇为相反一侧的另一端部侧,形成有排出冷却风的排出口,在所述排出口中的上侧,以越位于离开所述排出口的位置则突出端越朝向下方的姿态,设置有引导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冷却风的引导板。
根据该特征结构,被冷却风扇吸入发动机室的冷却风在与发动机的外表面和排气处理装置的外表面接触后从排出口排出。如此排出的冷却风与设置于排出口的引导板接触而被向下方引导,并且排出到外部。通过如此设置引导板,即使在比排出口更靠外方的位置配置有变速箱的外壁等,该外壁等也不会妨碍冷却风的流动,能够向下方送出冷却风,并且不会降低在发动机室内与排气处理装置的外表面接触的冷却风的流速。
因此,构成了不扩大发动机室就能够良好地冷却排气处理装置的作业机。特别是,在该结构中,例如还可抑制伴随着收割而切断的细小叶、茎等飞散物附着于排气处理装置的外表面的现象。
作为向上述结构中加入的结构,可以为:所述排出口以上下并列的状态设置有多个,对每个所述排出口都设置有所述引导板。
由此,对于从上下并列的多个排出口分别排出的冷却风,利用对每个排出口分别设置的引导板将冷却风向下方引导,因此能够在不降低从多个排出口排出的冷却风的流速的情况下将其送出。
作为向上述结构中加入的结构,可以为:所述排气处理装置的一部分进入所述引导板的下方。
由此,由于在俯视下引导板和排气处理装置为重合的位置关系,因此使由引导板引导的冷却风向排气处理装置的外周附近流动,从而能够有效地冷却排气处理装置。另外,由于在如此重合的位置换气,因此还能够实现机体在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上的小型化。
作为向上述结构中加入的结构,可以为:具备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将由机体前部的收割部收割到的收割物向后上方输送,所述发动机配置在所述输送装置的后部的下方,在所述输送装置的后部的下表面,设置有向由所述输送装置输送来的收割物供给分选风的送风部,在所述送风部的下方,在比所述发动机更靠上方的位置配置有所述排气处理装置。
由此,通过在设置于输送装置的后部的下表面的送风部壳体的下方且在发动机的上方配置排气处理装置,从而能够将送风部的下表面用作发动机室的上壁的一部分,例如,与在送风部的下侧配置发动机室的上壁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发动机室的大型化。
作为向上述结构中加入的结构,可以为:所述引导板支承于所述输送装置的壳体。
由此,由于输送装置配置在发动机的上方,因此通过在输送装置的壳体上支承引导板,不需要为了支承引导板而特别设置框架或托架等。
作为向上述结构中加入的结构,可以为:在比所述发动机室的所述排出口更靠外侧的位置,配置有收纳向所述送风部传递驱动力的环状旋转带的驱动箱,所述驱动箱的纵壁与所述排出口对置,所述引导板配置在所述纵壁与所述排出口之间,在所述引导板与所述纵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由此,由于在传动箱的纵壁与排出口之间具备引导板,因此即使例如在与发动机室的排出口的外侧接近的位置配置传动箱,由引导板向下方引导的冷却风也能够从传动箱的纵壁的下端排出到外方。另外,沿纵壁的内表面向下侧流动的冷却风能够在纵壁与引导板之间的间隙中通过,其流动不会被引导板抑制。
作为向上述结构中加入的结构,可以为:在所述引导板上,形成有供所述环状旋转带通过的缺口部。
由此,由于在传动箱的内部配置有环状旋转带,且为引导部件的一部分向配置环状旋转带的空间中的一部分进入的位置关系,因此不会导致引导部件的小型化,而能够利用较大的面引导冷却风。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玉米收割机的侧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玉米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排气处理装置等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排气处理装置等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排气处理装置等的结构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托架等的结构的后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托架等的结构的左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一罩及第二罩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一罩及第二罩的结构的后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玉米收割机的侧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2的玉米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发动机室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输送装置与驱动箱的配置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驱动箱与引导板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的VI-VI线剖视图。
图16是图14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引导板与排气处理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实施方式1>
1 玉米收割机(作业机)
2 上游侧排气管
3 排气处理装置
4 下游侧排气管
4a 下游侧端部
6 托架
8 第一罩
9 第二罩
13 输送装置
14 剥皮装置(作业装置)
15 存储箱(作业装置)
22 第二温度传感器(状态传感器)
23 第三温度传感器(状态传感器)
24 差压传感器(状态传感器)
41 第一管
42 第二管
43 第三管
51 预滤器
52 空气滤清器
53 散热器
71 汽缸盖
72 飞轮壳
83a 贯通孔
CE 中央位置
E 发动机
H 收割部
S1、S2 间隙
<实施方式2>
4 发动机
6 收割部
7 输送装置
11 送风部
11a 送风部壳体
21 冷却风扇
25 排气处理装置
34 驱动箱
34W 纵壁
35 驱动带(环状旋转带)
40 引导板
40a 缺口部
G 间隙
S 发动机室
Se 排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进行说明。注意,在以下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图1、图2、图4、图7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设为“前”,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后”,将图2、图4至图6、图9所示的箭头L的方向设为“左”,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右”。另外,图1、图5至图7、图9所示的箭头U的方向设为“上”,将箭头D的方向设为“下”。
〔玉米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在玉米收割机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作业机”)的机体前部设置有收割部H。在收割部H的后方,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设置有输送装置13。另外,在玉米收割机1的机体后部,设置有剥皮装置1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作业装置”)及存储箱1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作业装置”)。
收割部H从植立于田地的中玉米植物体上收割玉米穗状体(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收割物”)。然后,利用输送装置13,将收割了的玉米穗状体移送到剥皮装置14。移送到剥皮装置14的玉米穗状体在剥皮装置14中被进行了剥皮处理后,被存储于存储箱15。
这样,玉米收割机1具备收割田地的玉米穗状体的收割部H。另外,玉米收割机1具备输送装置13,该输送装置13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设置,并且对由收割部H收割到的玉米穗状体进行输送。另外,玉米收割机1具备对由输送装置13输送来的玉米穗状体进行处理的剥皮装置14及存储箱15。注意,剥皮装置14中的剥皮处理和存储箱15中的存储都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处理”。
另外,在玉米收割机1的机体前部设置有驾驶部16。在驾驶部16,操作员能够进行各种驾驶操作。注意,输送装置13的前部位于驾驶部16的下方。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玉米收割机1具备发动机E、左右的前轮11、左右的后轮12。从发动机E输出的动力经由动力传递机构传递至左右的前轮11。由此,左右的前轮11进行旋转驱动。另外,左右的后轮12构成为能够进行转向操作。
〔与排气处理装置有关的结构〕
如图3至图5所示,玉米收割机1具备上游侧排气管2、排气处理装置3、下游侧排气管4、预滤器51、空气滤清器52、散热器53、中冷器54、风扇(未图示)。
上游侧排气管2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并且,上游侧排气管2将发动机E的排气出口EX与排气处理装置3的前部连接。
排气处理装置3具有圆筒状的形状。并且,排气处理装置3以排气处理装置3的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状态配置。另外,排气处理装置3以与发动机E的上部相邻的状态配置。
下游侧排气管4与排气处理装置3的后部连接。并且,下游侧排气管4从排气处理装置3向右侧延伸。
在此,下游侧排气管4及上游侧排气管2都与排气处理装置3的外周部中的、下游侧排气管4的下游侧端部4a所处的一侧连接。注意,下游侧排气管4的下游侧端部4a位于比排气处理装置3更靠机体右侧的位置。即,下游侧排气管4及上游侧排气管2都与排气处理装置3的外周部中的右侧连接。
预滤器51及空气滤清器52配置在比发动机E更靠前侧的位置。并且,预滤器51和空气滤清器52经由第一进气管56连接。另外,空气滤清器52和发动机E的进气入口IN经由第二进气管57连结。
在此,如图4所示,下游侧排气管4配置在比发动机E更靠后侧的位置。另外,空气滤清器52配置在比发动机E更靠前侧的位置。即,在俯视时,空气滤清器52相对于发动机E配置在与下游侧排气管4相反的一侧。
另外,如图3至图5所示,预滤器51配置在空气滤清器52的上方。另外,预滤器51配置在比散热器53更高的位置。
这样,在空气滤清器52的上方,在比散热器53更高的位置配置有预滤器51。
散热器53配置在发动机E的侧方。更具体而言,散热器53配置在发动机E的机体左右方向外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53配置在发动机E的右方。另外,如图2所示,散热器53配置在玉米收割机1中的机体右侧。
并且,如图3至图5所示,下游侧排气管4延伸到比散热器53更靠机体外侧的位置。更具体而言,下游侧排气管4延伸到比散热器53更靠机体右侧的位置。另外,下游侧排气管4以在散热器53的后方通过的状态延伸。
另外,如图4所示,排气处理装置3相对于发动机E的中央位置CE配置在与散热器53相反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处理装置3配置在比发动机E的中央位置CE更靠左侧的位置。另外,散热器53配置在比发动机E的中央位置CE更靠右侧的位置。
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位置CE是发动机E中的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中央的位置。
另外,如图5所示,下游侧排气管4的下游侧端部4a的上端比散热器53的上端高。即,下游侧排气管4延伸至比散热器53高的位置。
另外,如图1所示,在侧视下,排气处理装置3位于发动机E与输送装置13之间。另外,如图2所示,在俯视下,下游侧排气管4以在发动机E与剥皮装置14及存储箱15之间通过的状态延伸。
发动机E经由预滤器51及空气滤清器52从进气入口IN导入进气。
详细而言,导入到预滤器51的空气被预滤器51内的过滤器净化。然后,被预滤器51净化后的空气通过第一进气管56到达空气滤清器52。到达空气滤清器52的空气被空气滤清器52内的过滤器进一步净化。之后,空气通过第二进气管57,从进气入口IN流入发动机E内。
即,利用空气滤清器52及预滤器51,对进入发动机E的进气进行净化。
并且,流入到发动机E内的空气通过中冷器54而被冷却。注意,中冷器54被通过驱动风扇而产生的冷却风冷却。
另外,散热器53也被通过驱动风扇而产生的冷却风冷却。散热器53构成为,冷却来自发动机E的冷却水并使其返回发动机E。
另外,发动机E从排气出口EX排出排气。从排气出口EX排出的排气流过上游侧排气管2,被供给到排气处理装置3的前部。
这样,玉米收割机1具备上游侧排气管2,上游侧排气管2与排气处理装置3连接,并且供向排气处理装置3供给的排气流过。
如图4所示,排气处理装置3具有DOC31及DPF32。注意,“DOC”是柴油氧化催化剂的简称。另外,“DPF”是柴油颗粒过滤器的简称。
DOC31配置在排气处理装置3的前部。另外,DPF32配置在DOC31的后方。即,DOC31配置在比DPF32更靠上游侧的位置。
供给到排气处理装置3的前部的排气到达DOC31。在DOC31中,将排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及一氧化碳氧化。之后,排气到达DPF32。
DPF32捕获收集排气中所含的粒子状物质。由此,排气中所含的粒子状物质减少。通过了DPF32的排气被从排气处理装置3的后部排出,流入下游侧排气管4。即,从排气处理装置3排出的排气在下游侧排气管4中流过。
这样,玉米收割机1具备排气处理装置3,排气处理装置3以与发动机E的上部相邻的状态配置,减少从发动机E排出的排气中所含的粒子状物质。另外,玉米收割机1具备下游侧排气管4,下游侧排气管4与排气处理装置3连接,并且供从排气处理装置3排出的排气流过。
在此,如图3至图5所示,下游侧排气管4具有第一管41、第二管42、第三管43。第一管41与排气处理装置3连接。另外,第二管42与第一管41连接。另外,第三管43与第二管42连接。
即,在下游侧排气管4中,从排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起,依次排列有第一管41、第二管42、第三管43。并且,下游侧排气管4的下游侧端部4a是第三管43的端部。
流入下游侧排气管4的排气通过第一管41、第二管42、第三管43,从下游侧端部4a排放到大气中。
〔传感器的结构〕
如图3至图6所示,玉米收割机1具备传感器支承部20、第一温度传感器21、第二温度传感器2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状态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2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状态传感器”)、差压传感器2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状态传感器”)。
另外,在排气处理装置3的外周部设置有第一插入部3a、第二插入部3b、第三插入部3c、第四插入部3d、第五插入部3e。如图4所示,第二插入部3b、第三插入部3c、第四插入部3d、第五插入部3e在排气处理装置3的外周部中的、下游侧排气管4的下游侧端部4a所处的一侧,都位于下游侧排气管4与上游侧排气管2之间。
另外,第一插入部3a设置在比DOC31更靠上游侧的位置。第二插入部3b及第四插入部3d设置在DOC31与DPF32之间。第三插入部3c及第五插入部3e设置在比DPF32更靠下游侧的位置。
另外,如图6所示,排气处理装置3具有向右上方突出的突出部33。传感器支承部20利用螺栓b1安装于突出部33。传感器支承部20具有第一支架20a及第二支架20b。注意,突出部33也作为在将排气处理装置3安装于发动机E时用于利用起重机等起吊的吊具而起作用。
第一支架20a以向右下方倾斜的状态配置。第二支架20b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
如图4所示,第一温度传感器21插入于第一插入部3a。并且,第一温度传感器21检测DOC31的上游侧的排气温度。
第二温度传感器22插入于第二插入部3b。另外,第二温度传感器22支承于第一支架20a。并且,第二温度传感器22检测DPF32的上游侧的排气温度。
第三温度传感器23插入于第三插入部3c。另外,第三温度传感器23支承于第一支架20a。并且,第三温度传感器23检测DPF32的下游侧的排气温度。
差压传感器24插入于第四插入部3d及第五插入部3e。另外,差压传感器24支承于第二支架20b。并且,差压传感器24基于DPF32的上游侧的排气压力和DPF32的下游侧的排气压力,检测DPF32的上游侧与下游侧之间的差压。
这样,玉米收割机1具备检测排气处理装置3的状态的第二温度传感器22、第三温度传感器23、差压传感器24。另外,第二温度传感器22、第三温度传感器23、差压传感器24在排气处理装置3的外周部中的、下游侧排气管4的下游侧端部4a所处的一侧,配置在下游侧排气管4与上游侧排气管2之间。注意,排气处理装置3中的排气温度、排气压力、差压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排气处理装置的状态”。
〔下游侧排气管的结构〕
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管41与发动机E的上部中的、比发动机E的中央位置CE更靠左侧的部分相邻。另外,如上所述,散热器53配置在比发动机E的中央位置CE更靠右侧的位置。即,第一管41与发动机E的上部中的、相对于发动机E的中央位置CE处于与散热器53相反的一侧的部分相邻。
另外,第二管42延伸到比发动机E更靠机体外侧的位置。更具体而言,第二管42延伸到比发动机E更靠机体右侧的位置。
另外,第三管43向上方延伸。
如图5所示,在第一管41与第二管42之间的连接部分,第一管41插入于第二管42。并且,在第一管41与第二管42之间形成有径向上的间隙S1。间隙S1朝向第一管41的上游侧开口。
另外,在第二管42与第三管43之间的连接部分,第二管42插入于第三管43。并且,在第二管42与第三管43之间形成有径向上的间隙S2。间隙S2朝向第二管42的上游侧开口。
如果排气从第一管41流向第二管42,则通过喷射作用从间隙S1向第二管42吸入外部气体。另外,如果排气从第二管42流向第三管43,则通过喷射作用从间隙S2向第三管43吸入外部气体。由此,能够使排气的温度降低。
〔托架的结构〕
如图6及图7所示,玉米收割机1具备托架6。另外,发动机E具有汽缸盖71及飞轮壳72。汽缸盖71位于发动机E的上端部。另外,飞轮壳72位于发动机E的左端部,并且收纳发动机E的飞轮(未图示)。
托架6具有第一支承部61及第二支承部62。第一支承部61和第二支承部62利用多个螺栓b2紧固在一起。
另外,托架6利用多个螺栓b3紧固于发动机E。详细而言,第一支承部61利用多个螺栓b3紧固于汽缸盖71的左端部。另外,第二支承部62利用多个螺栓b3紧固于飞轮壳72的上端部。
即,玉米收割机1具备托架6,托架6横跨发动机E中的汽缸盖71与发动机E中的飞轮壳72。
排气处理装置3载置支承于第一支承部61。另外,排气处理装置3和第一支承部61利用多个螺栓b4紧固在一起。
这样,排气处理装置3载置支承于托架6。
另外,在第一支承部61及第二支承部62,螺栓孔6a都具有比螺栓b2、螺栓b3、螺栓b4的外径更大的直径。由此,能够对排气处理装置3相对于发动机E的位置进行微调整。
〔第一罩及第二罩的结构〕
如图8及图9所示,玉米收割机1具备第一罩8及第二罩9。第一罩8具有前罩81、上罩82、后罩83。另外,在后罩83上设置有贯通孔83a。
前罩81从前侧覆盖发动机E的前部。上罩82从上侧覆盖发动机E的上部。后罩83从后侧覆盖发动机E的后部。即,第一罩8覆盖发动机E。
并且,下游侧排气管4以通过贯通孔83a的状态延伸。
详细而言,第一管41相对于第一罩8位于与发动机E相同的一侧。即,第一管41位于第一罩8的内侧。
另外,第三管43相对于第一罩8位于与发动机E相反的一侧。即,第三管43位于第一罩8的外侧。
并且,第二管42中的上游侧的部分相对于第一罩8位于与发动机E相同的一侧。另外,第二管42中的下游侧的部分相对于第一罩8位于与发动机E相反的一侧。
即,第二管42以通过贯通孔83a的状态延伸。另外,第二管42中的上游侧的部分位于第一罩8的内侧,并且第二管42中的下游侧的部分位于第一罩8的外侧。
并且,第二罩9覆盖下游侧排气管4中的、相对于第一罩8位于与发动机E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即,第二罩9覆盖下游侧排气管4中的、位于第一罩8的外侧的部分。
注意,第二罩9覆盖第二管42与第三管43之间的连接部分。
〔防振支承件的结构〕
如图4至图7所示,玉米收割机1具备机体框架10、第一防振支承件7a、第二防振支承件7b、第三防振支承件7c、第四防振支承件7d。发动机E经由第一防振支承件7a、第二防振支承件7b、第三防振支承件7c、第四防振支承件7d载置支承于机体框架10。
第一防振支承件7a位于发动机E的左前端部的下端部与机体框架10之间。第二防振支承件7b位于发动机E的右前端部的下端部与机体框架10之间。第三防振支承件7c位于发动机E的左后端部的下端部与机体框架10之间。第四防振支承件7d位于发动机E的右后端部的下端部与机体框架10之间。
如图4所示,在俯视时,发动机E及排气处理装置3的重心G位于发动机E的中央位置CE。另外,在俯视时,发动机E及排气处理装置3的重心G位于将第一防振支承件7a与第四防振支承件7d连结的直线L1和将第二防振支承件7b与第三防振支承件7c连结的直线L2之间的交点。
另外,如图7所示,第一防振支承件7a具有分割为第一橡胶部件91和第二橡胶部件92这两部分的构造。第一橡胶部件91与发动机E相接触。另外,第二橡胶部件92与机体框架10相接触。
第一橡胶部件91具有大径部分91a及小径部分91b。大径部分91a及小径部分91b都是圆板状。并且,大径部分91a具有大于小径部分91b的外径。
另外,第二橡胶部件92是圆板状。并且,第二橡胶部件92具有与大径部分91a相同的大小的外径。
注意,第一防振支承件7a、第二防振支承件7b、第三防振支承件7c、第四防振支承件7d分别具有相同的构造。即,第二防振支承件7b、第三防振支承件7c、第四防振支承件7d的构造与以上说明的第一防振支承件7a的构造相同。由此,能够通过部件通用化来降低制造成本。
根据以上说明的结构,下游侧排气管4的下游侧端部4a位于比散热器53更靠机体外侧的位置。由此,在机体中的比较靠外侧的位置排放排气。因此,从下游侧排气管4排放出来的排气难以与玉米收割机1中的比下游侧排气管4的下游侧端部4a更靠后侧的各种装置等接触。
即,根据以上说明的结构,能够实现从发动机E排放出来的排气难以与玉米收割机1中的各种装置等接触的玉米收割机1。
注意,以上记载的实施方式仅是一个例子而已,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能够进行适当改变。
〔其他实施方式〕
(1)玉米收割机1也可以具备履带式的行驶装置或半履带式的行驶装置来代替前轮11及后轮12。
(2)散热器53也可以配置于发动机E的左侧方。
(3)也可以不设置剥皮装置14。
(4)在侧视下,排气处理装置3也可以不位于发动机E与输送装置13之间。例如,发动机E及排气处理装置3也可以设置在比输送装置13更高的位置。
(5)下游侧排气管4也可以以在相对于发动机E而与剥皮装置14及存储箱15相反的一侧的位置通过的状态延伸。
(6)也可以不设置托架6。
(7)也可以不设置第一罩8。
(8)也可以不设置第二罩9。
(9)预滤器51也可以配置在比散热器53更低的位置。
(10)在俯视下,也可以在相对于发动机E而与下游侧排气管4相同的一侧配置空气滤清器52。
(11)下游侧排气管4也可以由单一的管状部件构成。
(12)下游侧排气管4也可以不延伸到比散热器53更高的位置。
(13)散热器53也可以配置在发动机E的机体左右方向内方。另外,散热器53也可以配置在发动机E的前方,还可以配置在发动机E的后方。
(14)下游侧排气管4也可以以在散热器53的前方通过的状态延伸,也可以以在散热器53的上方通过的状态延伸,还可以以在散热器53的下方通过的状态延伸。
(15)第二温度传感器22、第三温度传感器23、差压传感器24也可以配置在排气处理装置3的外周部中的、与下游侧排气管4的下游侧端部4a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16)也可以不设置传感器支承部20。
(17)也可以不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21。
(18)也可以不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22。
(19)也可以不设置第三温度传感器23。
(20)也可以不设置差压传感器24。
(21)中央位置CE也可以是发动机E中的机体前后方向上的中央的位置。
(22)排气处理装置3也可以配置在相对于发动机E的中央位置CE而与散热器53相同的一侧。
(23)排气处理装置3也可以以排气处理装置3的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左右方向的状态配置。
(24)下游侧排气管4也可以与排气处理装置3的外周部中的、位于与下游侧排气管4的下游侧端部4a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连接。
(25)上游侧排气管2也可以与排气处理装置3的外周部中的、位于与下游侧排气管4的下游侧端部4a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连接。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用于玉米收割机,还能够用于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拖拉机、建筑作业机等各种作业机。
<实施方式2>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0中示出了作为作业机的玉米收割机A的侧视图,图11中示出了玉米收割机A的俯视图,将这些图中所示的箭头F设为“前”,将箭头B设为“后”,将箭头L设为“左”,并将箭头R设为“右”,在以下说明中,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此为基准。
〔整体结构〕
如图10、图11所示,玉米收割机A在能够利用左右一对前车轮1和左右一对后车轮2行驶的机体3上具备发动机4,在机体3的前端配置有驾驶部5,在机体3的前端支承有收割部6。在机体3上具备将由收割部6收割到的玉米穗状体向机体3的后上方输送的输送装置7,在机体3的中央具备从由输送装置7输送的玉米穗状体上去除包叶的包叶去除部8,在机体3的后端部具备存储箱9。而且,在机体3的下部,在前车轮1与后车轮2的中间具备切碎型的残秆处理部10。注意,发动机4使用柴油发动机。
输送装置7是在截面形状为矩形的直线状的筒状壳体的内部具备输送机的结构,在输送装置7的后部的下表面,设置有向输送装置7的后端部供给分选风的送风部11。而且,在从输送装置7的终止端部到侧方的区域,设置有将由分选风吹飞的叶、茎的碎片排出的管道12。
在利用该玉米收割机A进行收割作业时,收割部6从植立的茎部掰下玉米穗状体而将其分离、收获,并利用输送装置7将收割到的玉米穗状体供给到包叶去除部8。在包叶去除部8中,去除玉米穗状体的包叶并将其回收到存储箱9。
在收割作业时会产生叶、茎的碎片,这些叶、茎的碎片在混入于玉米穗状体的状态下被输送装置7输送。为了吹飞被如此输送的叶、茎的碎片,在输送装置7的后端部设置送风部11,利用管道12将吹飞的叶、茎的碎片排出到外部。另外,在收割作业时,残留在田地中的茎部被残秆处理部10切碎,并被散落到地面上。
〔发动机室〕
如图10~图13所示,发动机4以使曲轴沿着机体3的左右方向的姿态收纳在发动机室S中。发动机室S形成在从机体3的右侧的外端侧到机体3中央附近的区域,发动机室S中的、机体3的中央附近的内端处的开口部分成为冷却风的排出口Se。注意,如图12、图17所示,该排出口Se以上下并列的状态形成有两个。另外,机体3是将沿着前后方向的姿态的机体框架和沿着左右方向的机体框架在俯视下连结成格子状而构成的,发动机室S的空气的一部分能够在该框架的间隙部流通。
发动机室S构成为由前壁15、后壁16及上壁17包围的空间。如图12、图13所示,输送装置7的后部配置在发动机室S的内端侧的上方。
另外,输送装置7的一部分和设置于输送装置7的后部的下表面的送风部11配置在进入发动机室S的位置。也就是说,为了不与输送装置7干涉,切开了前壁15、后壁16、上壁17的一部分。
如图10~图12所示,在形成发动机室S的前壁15、后壁16及上壁17的右外端部设置有防尘箱18。如图12所示,在防尘箱18中的靠机体3的内侧(在图12中为左侧)的位置设置有散热器19,在比散热器19更靠机体内侧的位置设置有护罩20和冷却风扇21。在防尘箱18的外表面上张设有防尘网18a。冷却风扇21被液压马达21M驱动。
如图12、图13所示,排气处理装置25整体上是圆柱状,且排气处理装置25以将其轴心方向设定为机体3的前后方向的姿态,在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比发动机4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另外,排气处理装置25配置在比送风部11的送风部壳体11a更靠下方的位置且比发动机4更靠上方的位置。因为如此配置的排气处理装置25的位置是比发动机4的上端部更高的位置,所以能够使来自冷却风扇21的冷却风较为直接。而且,因为是送风部壳体11a配置在排气处理装置25的上方的附近的位置关系,所以冷却风在被送风部壳体11a的下表面引导的状态下导向排气处理装置25,其结果是,提高了排气处理装置25的冷却效率。
也就是说,通过驱动冷却风扇21旋转而经由防尘箱18吸入外部气体,该外部气体被作为冷却风供给到散热器19,能够对发动机4的冷却水进行散热。另外,通过了散热器19的冷却风与发动机4和排气处理装置25的外表面接触而进行冷却,并且从排出口Se向外部排出。为了促进冷却风从该排出口Se排出,如图12~图14所示,设置了引导板40。关于该引导板40,见后述。
排气处理装置25作为减少排气中所含的粒子状物质的DPF(Diesel particulatefilter:柴油颗粒过滤器)而起作用。注意,排气处理装置25不限于DPF,能够使用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选择性催化还原器)、DOC(Diesel OxidationCatalyst:柴油氧化催化器)等,也能够将它们组合使用。
如图12所示,排气从发动机4经由上游侧排气管26供给到排气处理装置25。另外,对于经排气处理装置25处理的排气,经由下游侧排气管27将该排气排出到外部。
特别是,下游侧排气管27由第一管27a、第二管27b、第三管27c这三个管构成,在第一管27a的终止端与第二管27b的前端之间以及在第二管27b的终止端与第三管27c的前端之间具备喷射器部E。注意,下游侧排气管27除了第三管27c的终止端部分以外都收纳于发动机室S。
喷射器部E将第二管27b的前端及第三管27c的前端形成为越靠排气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则直径越大的扩径部27x,且将第一管27a的终止端及第二管27b的终止端形成为越靠排气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则直径越小的缩径部27y。也就是说,如果是不使第一管27a的终止端和第二管27b的终止端的直径缩小的结构,则将导致管路整体的大径化,但是通过如此形成缩径部27y,抑制了下游侧排气管27整体的大径化。
如图10、图11所示,在发动机室S的外部,设置有预滤器28、与该预滤器28连通的支柱状的外部进气管29和与该外部进气管29的下端连通的主空气滤清器30,在贯通前壁15的位置,设置有将该主空气滤清器30与发动机4连结的内部进气管31,从该内部进气管31向发动机4供给外部气体。
〔送风部和引导体〕
如图12所示,送风部11在送风部壳体11a的内部具备与横向姿态的送风驱动轴11b一体旋转的分选风机11c。通过将送风部壳体11a以向形成于发动机室S的上壁17的内端侧的空间中嵌入的方式进行配置,从而将送风部壳体11a配置在覆盖发动机室S上部的位置。另外,前述排气处理装置25配置在送风部11的送风部壳体11a的下侧。
输送装置7使对内部的输送机进行驱动的输送驱动轴(未图示)在后端的左侧面露出。如图12所示,在输送装置7的后端的左侧面设置有驱动部罩33,在驱动部罩33的下侧设置有驱动箱34。另外,在驱动箱34的前侧,以与输送装置7连结的方式设置有俯视下为三角形的辅助驱动箱34a。
如图12所示,在送风驱动轴11b的端部设置有送风带轮11p,在该送风带轮11p与利用发动机4的驱动力进行旋转驱动的输出带轮(未图示)上卷绕有作为环状旋转带的驱动带35。该驱动带35的一部分收纳于驱动箱34。向输送驱动轴(未图示)传递来自驱动带35的驱动力的传动系统设置在被驱动部罩33覆盖的位置,对此未在附图中示出。
如图12~图17所示,驱动箱34具有平坦的纵壁34W,并且形成有从纵壁34W的前后两端向机体右侧突出的弯曲部34T。注意,在图14、图16中,针对辅助驱动箱34a,也标注了纵壁34W和弯曲部34T的附图标记。
如图13所示,在侧视下,驱动箱34和辅助驱动箱34a的下端将驱动箱34和辅助驱动箱34a的下端位置设定为与排气处理装置25重叠。由此,能够将从排出口Se排出的冷却风从驱动箱34与辅助驱动箱34a的下端位置排出到外部。
在该结构中,由于驱动箱34和辅助驱动箱34a的纵壁34W配置在遮蔽冷却风的位置,因此可从发动机室S顺畅地排出冷却风。在纵壁34W的内表面(朝向发动机室S的面),设置有将从排出口Se排出的冷却风向下侧引导的一对引导板40。
在该玉米收割机A中,如图12、图17所示,采用了以上下并列的状态设置两个排出口Se的构造,引导板40分别设置在上下的排出口Se。
如图14、图16所示,在一对引导板40中的下侧的引导板40上一体地形成有主托架41,该主托架41的端部被弯曲而形成固定片41a,该固定片41a与输送装置7的壳体的下表面连结。另外,如图14、图15所示,在一对引导板40中的上侧的引导板40上一体地形成有副托架42,该副托架42与输送装置7的壳体的侧面连结。
如图12、图17所示,设定为排气处理装置25的一部分进入下侧的引导板40的下方的位置关系。由此,使由引导板40引导的冷却风沿排气处理装置25的外周流动,实现对排气处理装置25的有效冷却。另外,在该结构中,还能够机体3的左右方向上使发动机室S小型化。
通过如此支承于输送装置7,各个引导板40被设定为越靠下侧则越从排出口Se朝向外方倾斜的姿态(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为倾斜姿态),能够将从排出口Se排出的冷却风向下方引导。注意,也可以将引导板40构成为支承于驱动箱34的内表面。
下侧的引导板40承受冷却风的面积被设定为大于上侧的引导板40承受冷却风的面积。而且,如图17所示,一对引导板40被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规定的间隔M的位置关系。另外,如图15~图17所示,在一对引导板40各自的突出端与驱动箱34的纵壁34W的内表面(朝向发动机室S的面)之间形成有间隙G。通过如此形成间隙G,构成为使沿纵壁34W的内表面朝向下侧流动的冷却风不受抑制。
如前所述,在驱动箱34的内部配置有驱动带35,为了避免该驱动带35与下侧的引导板40的干涉,如图16所示,在下侧的引导板40上,形成有供驱动带35通过的缺口部40a。另外,如图14所示,在纵壁34W的内表面上,安装有引导驱动带35的引导体43。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该结构,被冷却风扇21从外部吸入到发动机室S的冷却风在与发动机4的外表面和排气处理装置25的外表面接触而进行冷却后,从发动机室S的排出口Se向驱动箱34的方向排出。如此排出的冷却风与一对引导板40接触而被向下方引导,并且从驱动箱34的下端排出到外部。由此,不会使向发动机室S流入的冷却风的流速降低,对发动机4和排气处理装置25的冷却效果不会降低。
在发动机室S的较高位置配置冷却风扇21,能够使从冷却风扇21供给的冷却风直接与排气处理装置25接触,能够进行良好的冷却。
通过将两个引导板40以规定的间隔M上下配置,从而提高冷却风的引导效率,将发动机室S内部的冷却风的流速维持得很高,例如,通过使由上侧的引导板40向下方引导的冷却风与下侧的引导板40接触,能够抑制扰乱气流的不良情况。另外,由于在引导板40与驱动箱34的纵壁34W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G,因此在冷却风沿纵壁34W的内表面向下方流动时,冷却风将通过间隙G,引导板40不会遮挡冷却风的流动。
由于在发动机室S中的、机体3的中央附近的内端部分的上侧嵌入输送装置7,因此能够将输送装置7的一部分以及设置于输送装置7的下表面的送风部11的壳体部分的一部分形成为发动机室S的内壁,例如,能够使用作发动机室S的前壁15、上壁17等的板材小型化。
排气处理装置25的一部分重叠地配置在下侧的引导板40的下侧,从而能够使被引导板40引导的冷却风沿排气处理装置25的外周流动,能够有效地进行排气处理装置25的冷却。另外,由于采用排气处理装置25配置在送风部壳体11a的下侧的结构,因此能够将送风部壳体11a用作覆盖发动机室S的上部的壳体。
而且,由于在下侧的引导板40上形成有缺口部40a,因此不需要在避开配置于驱动箱34的内部的驱动带35的位置配置引导板40。另外,由于在驱动箱34上形成有引导体43,因此还能够在驱动带35振动的情况下使引导体43限制振动。
〔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除上述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构成如下(对于具有与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结构,标注与实施方式相同的序号、附图标记)。
(a)在本实用新型中,不限于在发动机室S的排出口Se的外侧配置有驱动箱34的作业机,例如,可以在配置有变速箱、脱粒装置或集谷箱的作业机中,为了将从该排出口Se排出的冷却风向下方引导而设置引导板40。
(b)排出口Se也可以是单一的,还可以形成三个以上。因此,引导板40也可以设置一个或三个以上。另外,也可以针对一个排出口Se设置多个引导板40,还可以任意地设定引导板40的形状和大小。
(c)作为用于形成发动机室S的部件,也可以不使用输送装置7和送风部11,而单纯地使用壁体。
(d)也可以为了向发动机室S供给冷却风而使用专用的冷却风扇21,或者将该冷却风扇21与冷却散热器19的冷却风扇21组合使用。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用于利用发动机的驱动力来进行作业的作业机。

Claims (19)

1.一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动机;
散热器,其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侧方;
排气处理装置,其以与所述发动机的上部相邻的状态配置,减少从所述发动机排出的排气中所含的粒子状物质;
下游侧排气管,其与所述排气处理装置连接,供从所述排气处理装置排出的排气流过;
所述下游侧排气管延伸到比所述散热器更靠机体外侧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机具备上游侧排气管,该上游侧排气管与所述排气处理装置连接,供向所述排气处理装置供给的排气流过,
所述排气处理装置以所述排气处理装置的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状态配置,
所述下游侧排气管及所述上游侧排气管都与所述排气处理装置的外周部中的、所述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所处的一侧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处理装置相对于所述发动机的中央位置配置在与所述散热器相反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机具备检测所述排气处理装置的状态的状态传感器,
所述状态传感器在所述排气处理装置的外周部中的、所述下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端部所处的一侧,配置在所述下游侧排气管与所述上游侧排气管之间。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机体左右方向外方,
所述下游侧排气管以在所述散热器的后方通过的状态延伸。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侧排气管延伸到比所述散热器更高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侧排气管具有与所述排气处理装置连接的第一管、与所述第一管连接的第二管和与所述第二管连接的第三管,
所述第一管与所述发动机的上部中的、相对于所述发动机的中央位置位于与所述散热器相反的一侧的部分相邻,
所述第二管延伸到比所述发动机更靠机体外侧的位置,
所述第三管向上方延伸,
在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二管之间的连接部分,所述第一管插入于所述第二管,并且,在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二管之间形成有径向上的间隙,
在所述第二管与所述第三管之间的连接部分,所述第二管插入于所述第三管,并且,在所述第二管与所述第三管之间形成有径向上的间隙。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下,在相对于所述发动机而与所述下游侧排气管相反的一侧,配置有空气滤清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滤清器的上方,在比所述散热器更高的位置配置有预滤器。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机具备覆盖所述发动机的第一罩,
在所述第一罩上设置有贯通孔,
所述下游侧排气管以通过所述贯通孔的状态延伸,
所述作业机具备第二罩,所述第二罩覆盖所述下游侧排气管中的、相对于所述第一罩位于与所述发动机相反的一侧的部分。
11.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机具备横跨所述发动机中的汽缸盖和所述发动机中的飞轮壳的托架,
所述排气处理装置载置支承于所述托架。
12.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收割部,其收割田地的收割物;
输送装置,其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设置,并且对由所述收割部收割到的收割物进行输送;
作业装置,其对由所述输送装置输送来的收割物进行处理;
在侧视下,所述排气处理装置位于所述发动机与所述输送装置之间,
在俯视下,所述下游侧排气管以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作业装置之间通过的状态延伸。
13.一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动机;
冷却风扇,其冷却所述发动机;
发动机室,利用所述冷却风扇从该发动机室的一端部侧向该发动机室的内部供给冷却风,在该发动机室的内部配置有所述发动机;
排气处理装置,其在所述发动机室中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上侧,净化所述发动机的排气;
在所述发动机室中的、与所述冷却风扇为相反一侧的另一端部侧,形成有排出冷却风的排出口,
在所述排出口中的上侧,以越位于离开所述排出口的位置则突出端越朝向下方的姿态,设置有引导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冷却风的引导板。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口以上下并列的状态设置有多个,对每个所述排出口都设置有所述引导板。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处理装置的一部分进入所述引导板的下方。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机具备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将由机体前部的收割部收割到的收割物向后上方输送,
所述发动机配置在所述输送装置的后部的下方,
在所述输送装置的后部的下表面,设置有向由所述输送装置输送来的收割物供给分选风的送风部,
在所述送风部的下方,在比所述发动机更靠上方的位置配置有所述排气处理装置。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板支承于所述输送装置的壳体。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比所述发动机室的所述排出口更靠外侧的位置,配置有收纳向所述送风部传递驱动力的环状旋转带的驱动箱,
所述驱动箱的纵壁与所述排出口对置,
所述引导板配置在所述纵壁与所述排出口之间,在所述引导板与所述纵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板上,形成有供所述环状旋转带通过的缺口部。
CN201921722664.3U 2018-10-25 2019-10-15 作业机 Active CN21179298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1118 2018-10-25
JP2018201118A JP7101592B2 (ja) 2018-10-25 2018-10-25 作業機
JP2019116727A JP7129951B2 (ja) 2019-06-24 2019-06-24 作業機
JP2019-116727 2019-06-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92988U true CN211792988U (zh) 2020-10-30

Family

ID=7042143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22664.3U Active CN211792988U (zh) 2018-10-25 2019-10-15 作业机
CN201910976838.7A Active CN111096145B (zh) 2018-10-25 2019-10-15 作业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76838.7A Active CN111096145B (zh) 2018-10-25 2019-10-15 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1179298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96145A (zh) * 2018-10-25 2020-05-05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57886B2 (ja) * 2010-03-03 2014-04-02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エンジンカッター
JP2016117391A (ja) * 2014-12-19 2016-06-30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トウモロコシ収穫機
JP2017131119A (ja) * 2016-01-25 2017-08-03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CN205727084U (zh) * 2016-04-28 2016-11-30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JP6869744B2 (ja) * 2017-02-22 2021-05-12 三菱マヒンドラ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CN211792988U (zh) * 2018-10-25 2020-10-30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96145A (zh) * 2018-10-25 2020-05-05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机
CN111096145B (zh) * 2018-10-25 2023-10-31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6145A (zh) 2020-05-05
CN111096145B (zh) 2023-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65604B (zh) 联合收割机
JP5968764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0063417A (ja) コンバイン
EP2698524B1 (en) Air intake configuration for an agricultural harvesting machine
CN105960933B (zh) 联合收割机
TWI681708B (zh) 聯合收割機
JP2016168975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6168022A (ja) コンバイン
CN211792988U (zh) 作业机
JP6367866B2 (ja) コンバイン
EP2698523B1 (en) Air intake configuration for an agricultural harvesting machine
JP2010084542A (ja) コンバイン
JP7094324B2 (ja) コンバイン
EP3530897B1 (en) Aspiration system for a work vehicle
JP7129951B2 (ja) 作業機
JP7101592B2 (ja) 作業機
JP6416025B2 (ja) コンバイン
AU2006203022B2 (en) Agricultural working vehicle with air scoop for air intake system
JP6817093B2 (ja) 作業車
KR102644733B1 (ko) 콤바인과 작업차
JP670757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8197109A (ja) コンバイン
CN111373921A (zh) 收割机
JP2015084734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2134199A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