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60933B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60933B
CN105960933B CN201510614084.2A CN201510614084A CN105960933B CN 105960933 B CN105960933 B CN 105960933B CN 201510614084 A CN201510614084 A CN 201510614084A CN 105960933 B CN105960933 B CN 1059609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gas
engine
treatment device
gas treatment
exha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1408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60933A (zh
Inventor
米田豊
永翁和明
光原昌希
村山贤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512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1602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512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0486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9609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609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609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609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1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 F01N3/1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characterised by methods of operation; Control
    • F01N3/2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characterised by methods of operation;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catalytic conversion ; Methods of operation or control of catalytic converters
    • F01N3/2066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70/00Exhaust treating apparatus eliminating, absorbing or adsorbing specific elements or compounds
    • F01N2570/14Nitrogen oxi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90/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 F01N2590/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for heavy duty applications, e.g. trucks, buses, tractors, locomoti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610/00Adding substances to exhaust gases
    • F01N2610/02Adding substances to exhaust gases the substance being ammonia or ure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610/00Adding substances to exhaust gases
    • F01N2610/14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substances, e.g. condui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以不存在受到尘埃的不良影响的隐患的良好状态配备排气处理装置。具备:原动部(8),其位于机体前部侧,并且具备发动机(21);谷粒箱,其位于原动部(8)的后方侧,并储存脱粒后的谷粒;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其减少发动机(21)的排气中所含的粒子状物质;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其减少由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处理后的排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位于谷粒箱的前部下方,并且在俯视时以与谷粒箱重叠的状态配备。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具备用于对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净化的排气处理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减少发动机的排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的排气处理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在联合收割机中具备排气处理装置,该排气处理装置使用以尿素水作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而使排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NOx)减少。以往,这种排气处理装置在形成于沿机体横向排列配备的脱粒装置与谷粒箱的左右中间位置的空间内,设于机体下部侧的低的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联合收割机中,在机体前部具备驾驶部,利用该驾驶部的下方侧的空间搭载有发动机。以往,具备减少发动机的排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的排气处理装置,储存作为还原剂的尿素水的箱设置于发动机的机体后部侧且脱粒装置中的脱粒室的前部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668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以往结构中,排气处理装置设于形成在脱粒装置与谷粒箱的左右中间位置的空间内的低的位置,因此存在伴随着收割作业产生的秆屑等尘埃堆积于排气处理装置的上方侧的外表面的隐患。另一方面,排气处理装置的内部因被从发动机排出的燃料后的排气通过而成为高温。
其结果是,在上述以往结构中,存在伴随着收割作业产生的尘埃堆积于高温的排气处理装置的上方侧的外表面的隐患变大这一不利的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因此,期望在配备排气处理装置时,以不存在受到尘埃的负面影响的隐患的良好状态设置。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结构在于,该联合收割机具备:原动部,其位于机体前部侧,并且具备发动机;谷粒箱,其位于所述原动部的后方侧,并储存脱粒后的谷粒;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其减少所述发动机的排气中所含的粒子状物质;第二排气处理装置,其减少利用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处理后的排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位于所述谷粒箱的前部下方,并且在俯视时以与所述谷粒箱重叠的状态配备。
根据本发明,由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位于谷粒箱的前部下方,并且在俯视时以与谷粒箱重叠的状态配备,因此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上方侧成为被谷粒箱覆盖的状态。其结果是,即使秆屑等尘埃伴随着收获作业而飞散,尘埃堆积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上方侧的外表面的隐患也较小。
在联合收割机中,大多在机体前部的驾驶部的下方搭载有发动机,但由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位于谷粒箱的前部下方,因此能够在靠近搭载于机体前部的发动机的部位设置第二排气处理装置。
然而,为了避免伴随着收割作业产生的尘埃飞散而堆积,考虑将第二排气处理装置设置于机体后部侧部位,但是,在这种结构中,存在远离发动机、排气流通路径变长的不利点。但是,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在靠近发动机的部位设置第二排气处理装置,因此排气流通路径不会如将第二排气处理装置设置于机体后部侧部位的情况那样变长。其结果是,无需将排气流通路径加长至所需程度以上,受到尘埃的不良影响的隐患小。
因此,根据本发明,在配备排气处理装置时,能够以不存在受到尘埃的不良影响的隐患的良好状态设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以长度方向沿着机体上下方向的纵向姿态配备。
根据本结构,由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以长度方向沿着机体上下方向的纵向姿态配备,因此俯视时上部侧的外表面的面积变少,秆屑等堆积于上部侧的隐患进一步减小。与横向配备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情况相比,具有俯视时的设置空间小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谷粒箱在主视时形成为下方变窄状,并且在该下方变窄状的倾斜面部分形成有朝向箱内方凹入的凹入部,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以进入所述凹入部的状态配备。
根据本结构,为了朝向下端部所具备的输送绞龙等输送装置对收获物进行流下引导,将谷粒箱形成为下方变窄状的倾斜面部分。而且,在该倾斜面部分形成有用于供第二排气处理装置进入的凹入部。换句话说,为了对谷粒进行流下引导,能够预先利用倾斜的倾斜面部分的下方侧的空间将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以进入凹入部的状态配备。能够以不扩宽俯视时的设置空间为前提紧凑地配备第二排气处理装置。
因此,利用存在于倾斜面部分的下方的空间,从而能够尽可能避免谷粒箱的容量的减少,并且以不扩宽俯视时的设置空间为前提配备第二排气处理装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以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前后朝向姿态设置于所述原动部内,在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中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排气出口部和在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中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排气供给部经由连接部件连通并连接。
根据本结构,由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的排气出口部和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排气供给部一同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且利用连接部件使它们连通并连接,因此能够以尽可能短的路径高效地连接第一排气处理装置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配备于所述发动机的上部的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部位。
根据本结构,由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位于发动机的上部的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部位,因此能够将用于使排气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的排气出口部流动的连接部件以不从原动部向横侧外方突出、而是通过原动部内部的状态进行配备。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发动机经由弹性变形自如的弹性支承体支承于机体框架,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连结支承于所述发动机,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连结支承于所述机体框架,将在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中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排气出口部和在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中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排气供给部连通并连接的连接部件由具有挠性的筒体构成。
根据本结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连结支承于发动机,第二排气处理装置连结支承于机体框架。通过如此使连结部位不同,能够在原动部内的受限的空间内高效地配置第一排气处理装置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
发动机经由弹性支承体支承于机体框架,即使发动机伴随着工作而振动,机体框架也不会振动。换句话说,虽然连结支承于发动机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伴随着发动机的工作而振动,但即使发动机工作,连结支承于机体框架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也不会振动。因此,通过用具有挠性的筒体构成连接部件,能够吸收第一排气处理装置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相对的位置变动,并且能够避免连接部位的损伤。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从所述机体框架立设的纵向支承体,在所述原动部中具备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上方的发动机罩,所述发动机罩以在位于机体内方侧的通常姿态和向机体横外方侧突出的维护姿态之间绕上下轴芯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纵向支承体,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支承于所述纵向支承体。
根据本结构,发动机罩以绕上下轴芯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纵向支承体,通过将该发动机罩切换为维护姿态,能够使原动部的上方较大地开放。通过如此使原动部的上方开放,能够高效地对原动部进行维护作业。
在纵向支承体支承有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纵向支承体为了将作为大型部件的发动机罩支承为旋转自如而具有大的支承强度,能够有效利用这种纵向支承体而稳定地支承第二排气处理装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将由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处理后的排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管以朝向后方延伸的状态设置,在所述谷粒箱形成有供所述排气管进入的凹槽。
根据本结构,由第二排气处理装置处理后的排气通过排气管向外部排出。因发动机的排气在内部流动而成为高温的排气管以进入形成于谷粒箱的凹槽的状态设置。
其结果是,不仅是第二排气处理装置,对于排气管也能够避免伴随着收割作业产生并飞散的秆屑等尘埃落下而堆积于排气管的上部,并且能够进一步减小尘埃带来的不良影响。
此外,
上述排气处理装置通过将储存于还原剂箱的还原剂(尿素水)供给到排气中并使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进行还原处理,从而使排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减少。由于储存于箱的还原剂(尿素水)伴随着发动机工作而被消耗,因此若余量变少则需要进行补充。
但是,在上述以往结构中,由于箱设置于进入发动机的机体后部侧的机体内方侧的部位,因此存在难以进行补充还原剂的作业这一不利的方面。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在面向箱的机体外侧的部位存在有脱粒装置的供给链,不能使箱的横侧外方侧较大地开放,因此难以进行还原剂的补充作业。
因此,期望容易对还原剂箱进行还原剂的补充作业。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构成在于,该联合收割机具备:驾驶部,其位于机体前部侧;原动部,其位于所述驾驶部的下方;排气处理装置,其减少所述原动部所具备的发动机的排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还原剂箱,其储存用于向所述排气处理装置供给的还原剂;所述还原剂箱设置于比所述发动机更靠机体前部侧。
根据本发明,在位于机体前部侧的驾驶部的下方具备原动部,在该原动部中具备发动机。换句话说,发动机位于驾驶部的下方。在比该发动机更靠机体前部侧具备还原剂箱。
驾驶部在发动机的上方具备驾驶座,驾驶员乘坐于该驾驶座,这种驾驶部的下方侧成为空区域。因此,利用位于该驾驶部的机体前部侧部位的下方的空区域配备有还原剂箱。
驾驶部在机体横侧部位形成有用于供驾驶员坐入的空间,而且,底板部的上方侧为了供驾驶员放置脚而被开放。换句话说,在收纳还原剂箱的驾驶部的外方侧部位,成为不具备其他装置而是被开放的空间。因此,通过使还原剂箱位于驾驶部的下方且发动机的机体前部侧,能够容易进行还原剂的补充作业。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地对还原剂箱进行还原剂的补充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还原剂箱设置于所述驾驶部的底板部的下方侧。
根据本结构,能够通过为了载置驾驶员而支承强度大的驾驶部的底板部保护还原剂箱的上方。由于还原剂箱设置于上方侧较大地开放的驾驶部的底板部的下方侧,因此在从机体外侧部进行还原剂的补充作业的情况下,能够从底板部的上方侧进行作业,容易进行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针对所述还原剂箱的检查用开口形成于所述原动部的横侧部。
根据本结构,驾驶部的机体横侧部位的外方侧为了供驾驶员坐入而被开放。由于在原动部的横侧部形成有检查用开口,因此在从机体外方侧进行还原剂的补充作业的情况下,能够以不存在作业的阻碍的状态容易地进行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针对所述还原剂箱的检查用开口形成于所述驾驶部的底板部。
根据本结构,驾驶部中的底板部的上方侧为了供驾驶员放置脚而被开放。由于在驾驶部的底板部形成有检查用开口,因此在从机体外方侧进行还原剂的补充作业的情况下,能够以不存在作业的阻碍的状态容易地进行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能够在覆盖所述检查用开口的作用状态与使所述检查用开口开放的开放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盖体。
根据本结构,在补充还原剂时,通过将盖体切换为开放状态而使检查用开口开放,能够通过该检查用开口进行还原剂的补充作业。在补充作业结束之后,通过利用盖体覆盖检查用开口,能够防止伴随着作业产生的尘埃等下落到还原剂箱。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排气处理装置设置于比所述发动机更靠机体后方侧。
根据本结构,将来自发动机的排气送至位于比发动机更靠机体后方侧的排气处理装置,进行减少排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的处理。在设置排气处理装置时,例如在将排气处理装置设置于发动机的机体横侧的结构中,为了避免与位于发动机的横侧的收割部、谷秆输送装置的干涉,需要变更机体各部分的装置的配置结构等大幅度的构造改进,但由于位于比发动机更靠机体后方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发动机的后方侧的区域,以不变更其他装置的配置结构为前提配备排气处理装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以位于所述驾驶部的后方的状态设置谷粒箱,所述排气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谷粒箱的前部下方。
根据本结构,由于排气处理装置位于谷粒箱的前部下方,因此谷粒箱将覆盖排气处理装置的上方。其结果是,能够避免伴随着收割作业产生的秆屑等尘埃下落到排气处理装置。
虽然排气处理装置存在因发动机的排气在内部流通而成为高温的隐患,但根据本结构,能够以秆屑等不会下落并堆积于该排气处理装置的良好状态进行收获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将所述还原剂箱与所述排气处理装置连接的还原剂输送管以通过所述发动机的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位置的状态设置。
根据本结构,在发动机的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部位设置还原剂输送管。由于设置该还原剂输送管的部位处于靠近机体横宽方向外端部的位置,因此在从机体外方侧进行作业的情况下,手容易到达。因此,容易进行还原剂输送管的检查修理等维护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将储存于所述还原剂箱的还原剂通过所述还原剂输送管输送至所述排气处理装置的泵以在俯视时位于所述发动机与所述还原剂箱之间的状态设置。
根据本结构,通过泵的工作,将储存于还原剂箱的还原剂通过还原剂输送管输送至排气处理装置。泵被有效地利用发动机与还原剂箱之间的空间而配备,而且能够朝向设置于靠近发动机的位置的排气处理装置而高效地输送还原剂。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泵安装于支承在机体框架上的托架。
根据本结构,能够将泵稳定地支承于机体框架。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供循环供给到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的发动机冷却水循环流通的冷却水流通路以通过所述还原剂箱的内部的状态设置。
根据本结构,若通过冷却水流通路使发动机冷却水循环流通,则冷却水流通路通过还原剂箱的内部,因此储存于还原剂箱的还原剂被加热。
其结果是,通过有效地利用发动机冷却水的热量,例如能够不设置电气式加热器等专用的加热装置而使结构复杂化,即使在寒冷地等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还原剂的冻结。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右侧视图。
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4是联合收割机前部的侧视图。
图5是原动部的左侧视图。
图6是驾驶部以及原动部的横剖俯视图。
图7是原动部的纵剖主视图。
图8是原动部的排气处理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排气管的立体图。
图10(a)是图5的Xa-Xa线剖视图,图10(b)是图5的Xb-Xb线剖视图,图10(c)是图5的Xc-Xc线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安装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谷粒箱的立体图。
图13是谷粒箱的立体图。
图14是拆卸了驾驶室的状态的驾驶部构造体的立体图。
图15(a)是谷粒箱的后视图,图15(b)是谷粒箱的俯视图。
图16是拆卸了驾驶室的状态的驾驶部构造体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冷却水流通路的立体图。
图18是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19是联合收割机的右侧视图。
图20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21是联合收割机前部的侧视图。
图22是原动部的左侧视图。
图23是驾驶部以及原动部的横剖俯视图。
图24是原动部的纵剖主视图。
图25是原动部的排气处理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排气管的立体图。
图27(a)是图22的Xa’-Xa’线剖视图,图27(b)是图22的Xb’-Xb’线剖视图,图27(c)是图22的Xc’-Xc’线剖视图。
图28是表示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安装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29是谷粒箱的立体图。
图30是谷粒箱的立体图。
图31是拆卸了驾驶室的状态的驾驶部构造体的立体图。
图32(a)是谷粒箱的后视图,图32(b)是谷粒箱的俯视图。
图33是拆卸了驾驶室的状态的驾驶部构造体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冷却水流通路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应用于半喂入型的联合收割机的情况。
〔整体结构〕
如图1、2、3所示,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在通过左右一对的履带行驶装置1、1自行的行驶机体的前部具备对种植谷秆进行收割的收割部2。在行驶机体的前部右侧具备利用驾驶室3覆盖了周围的驾驶部4,在行驶机体的后部以沿横向排列的状态具备对利用收割部2收割的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5、以及储存由脱粒处理获得的谷粒的谷粒箱6。以位于行驶机体的驾驶部4中的驾驶座7的下方的状态具备原动部8,并具备将储存于谷粒箱6的谷粒向机外排出的卸谷装置9。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以沿机体前进方向上的行进方向观察为基准规定右侧或者左侧。具体而言,在图3中,收割部2所在的部位为机体前部,脱粒装置5所在的一侧为机体左侧,谷粒箱6所在的一侧与机体右侧对应。
收割部2具备:对成为收割对象的种植谷秆的茎秆进行分禾引导的分禾器10、将分禾后的种植谷秆扶起为纵姿态的多个扶禾装置11、切断扶起的种植谷秆的茎秆的推子型的收割装置12、一边将收割谷秆以从纵姿态逐渐变为横倒姿态的方式变更姿态一边向后方进行输送的纵向输送装置13等。
收割部2整体被从机体框架14延伸的收割部框架15支承。收割部框架15以绕横轴芯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机体框架14、并且朝向机体前方延伸设置。通过升降缸16对该收割部框架15进行摆动操作,从而能够在分禾器10下降到地面附近的下降作业状态和分禾器10从地面升高的上升非作业状态之间进行升降操作。
通过使收割部2为下降作业状态而使行驶机体行驶,从而收割部2利用分禾器10将收割对象的种植谷秆导入到后方的扶禾装置11而进行扶起处理。然后,利用推子形的收割装置12对扶起处理的种植谷秆进行收割处理,利用纵向输送装置13将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并供给到脱粒装置5的脱粒供给链5a。
脱粒装置5一边利用脱粒供给链5a朝向机体后方夹持输送供给的收割谷秆的茎秆侧,一边将穗尖侧供给到脱粒室并进行脱粒处理。虽然未图示,利用下方的清选部将在脱粒室中进行脱粒处理后的处理物清选为谷粒与秆屑等,在利用未图示的一次处理物输送绞龙将谷粒向脱粒装置5的右横侧外方输送出之后,利用扬送输送装置17扬送并输送到谷粒箱6内部。谷粒箱6储存从脱粒装置5送入的谷粒。之后,利用卸谷装置9向外部送出储存于谷粒箱6的谷粒。
如图3所示,驾驶部4具备驾驶室3,并且具备驾驶座7、位于驾驶座7的前方的前板18、位于该前板18与驾驶座7之间的底板部19、位于驾驶座7的收割部2侧的横侧方的侧板20等。驾驶座7支承于将原动部8所具备柴油型式的发动机21的上方覆盖的发动机罩22的上部。
如图13所示,发动机罩22具备位于发动机21的机体前方侧的前板部22a、位于发动机21的机体上方侧的顶板部22b、以与顶板部22b的后方相连的状态形成于驾驶座7的后方的供气室构成部22c等,形成了在机体横向上朝内以及朝机体下方开口的发动机室。
如图3所示,驾驶部4与发动机罩22一体地以绕左后部侧的上下轴芯Y1摆动开闭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机体框架14。即,如图6所示,将发动机罩22、前板18、侧板20、底板部19、驾驶座7、驾驶室3等一体地连结而形成驾驶部构造体23。
如图4~6所示,在驾驶部4的左后部侧的部位,从机体框架14立设有作为纵向支承体的方筒状的支柱24。
驾驶部构造体23经由支承部25以绕上下轴芯Y1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支柱24。支承部25具备:从驾驶部构造体23的机体后方侧的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臂部25a、以及连结于该臂部25a的后端部并具有朝向上下的贯通孔的枢轴支承突起部25b。枢轴支承突起部25b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外嵌支承于设于支柱24的上端侧的枢轴支承轴部24a(参照图11)。枢轴支承突起部25b的上端被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壁的托架5b支承为旋转自如。支柱24具有将发动机罩22以及驾驶室3等大型的构造物支承为旋转自如所需的支承强度。
因此,驾驶部构造体23被支承为绕上下轴芯Y1旋转自如,且驾驶部构造体23构成为,在如图3的实线所示那样以覆盖原动部8的上方的方式位于机体内方侧的通常姿态、以及如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那样以开放原动部8的上方的方式向机体外方侧突出的维护姿态之间切换自如。通过切换为维护姿态,从而较大地开放原动部8的上方,因此容易进行原动部8的维护作业。
如图15所示,在主视时,谷粒箱6的底部形成为大致V形的下方变窄状,在谷粒箱6的最下端部具备将储存于箱内的谷粒向机体后部侧外方输送的输送绞龙26。利用输送绞龙26输送到机体后部侧外方的谷粒被卸谷装置9输送而向机体外侧排出。
如图1所示,卸谷装置9具备:纵向传送绞龙输送装置27,其将利用输送绞龙26输送的谷粒朝向上方纵向传送并输送;横向传送绞龙输送装置29,其连接于该纵向传送绞龙输送装置27的上部,并且将谷粒横向传送并输送到前端的排出口28。卸谷装置9被设为绕纵向传送绞龙输送装置27的中心轴即纵轴芯Y2旋转自如,并被设为通过未图示的旋转马达的驱动在横向传送绞龙输送装置29收纳于机体内方侧而位于机体上部侧的收纳位置、以及向机体横外侧方突出的排出位置之间旋转自如。
〔谷粒箱〕
对谷粒箱6进行说明。
如图12、13、15所示,谷粒箱6在沿机体主视时形成为下方变窄状,并且在下方变窄状的底部倾斜面部分6a中的机体前部侧形成有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状且在沿机体主视时呈大致菱形的第一凹入部Q1。第一凹入部Q1是被纵向且前后朝向姿态的内侧纵面6b、纵向姿态且从内侧纵面6b的前端起越靠机体内侧越位于机体前部侧的倾斜姿态的后侧纵面6c、与底部倾斜面部分6a大致平行的倾斜姿态的上侧面6d的各面包围的凹入部。以进入该第一凹入部Q1的状态配备有后述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
在第一凹入部Q1的上侧形成有鼓出部6A,所述鼓出部6A由处于靠近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的状态的纵向姿态的前部左侧面6e、从该前部左侧面6e的上端部朝向脱粒装置5的上方向左斜上方延伸的上部斜面6f、从该上部斜面6f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的纵向姿态的延长侧纵面6g、位于前面侧的前部面6h、以及位于后部侧的后部面6i形成。通过如此形成朝向脱粒装置5的上方鼓出的鼓出部6A,能够增多谷粒储存量。
以与第一凹入部Q1的机体后方侧相连、且越靠机体后部侧越位于上方的状态形成有作为凹槽的第二凹入部Q2。第二凹入部Q2形成为由内里侧纵面6k、倾斜姿态的底部面6l、倾斜姿态的上部面6m的各面包围的槽状,该内里侧纵面6k以从自底部倾斜面部分6a的上端部纵向形成的右侧纵面6j进入箱内方侧的状态形成,该底部面6l越靠机体后部侧越位于上方,该上部面6m越靠机体后部侧越位于上方。以进入该第二凹入部Q2的状态配备有后述的排气管92。
以与第二凹入部Q2的机体后方侧相连、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形成有第三凹入部Q3。第三凹入部Q3在谷粒箱6的右侧部以沿上下方向从底部倾斜面部分6a较长地遍及箱上端部、且向箱内方侧(机体右侧)凹入的状态形成。第三凹入部Q3被鼓出部6A的后部面(前部侧纵面)6i、位于后部侧且越靠机体左侧越位于机体后部侧的倾斜姿态的后部侧纵面6n、以及位于最内里侧的宽度窄的内里侧纵面6o包围而形成。以进入该第三凹入部Q3的状态配备有扬送输送装置17。
以与第三凹入部Q3的机体后方侧相连、且切掉第二凹入部Q2的后部侧纵面6n及后部侧的左侧面6p的下部侧部位的状态形成有俯视时大致菱形(参照图15)的第四凹入部Q4。第四凹入部Q4成为由纵向且前后朝向姿态的内侧纵面6q、纵向姿态且从内侧纵面6q的前端起越靠机体内侧越位于机体前部侧的倾斜姿态的后侧纵面6r、与底部倾斜面部分6a大致平行的倾斜姿态的上侧面6s的各面包围的凹入部。以进入该第四凹入部Q4的状态配备有将在脱粒装置5的清选部产生的带枝稻谷等二次处理物还原于脱粒室的二次还原装置(未图示)。在谷粒箱6的后部左侧部位形成有用于允许未图示的排秆输送装置通过的第五凹入部Q5。如图13所示,横跨后部侧的左侧面6p与位于后面侧的后部面6t地具备越靠机体后部侧越位于机体右侧的倾斜姿态的倾斜面6u,从而形成了第五凹入部Q5。
前部左侧面部6e与后部侧的左侧面6p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设于大致相同的位置,鼓出部6A的延长侧纵面6g设于比前部左侧面6e与后部侧的左侧面6p更向机体右方突出的位置。第二凹入部Q2的内里侧纵面6k和第四凹入部Q4的内侧纵面6q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设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如图3所示,谷粒箱6被支承为绕纵向传送绞龙输送装置27的旋转轴芯即上下轴芯Y2旋转自如,并被设为在向机体内方侧后退的常规作业位置(图3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和向机体横侧外侧突出的维护位置(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的状态)之间自如地变更姿态。在将驾驶部构造体23切换为维护姿态时,需要将谷粒箱6切换为维护位置。
〔原动部〕
以下,对原动部8进行说明。
如图5~7所示,在原动部8中以装于发动机罩22内的状态具备发动机21,该发动机21以曲柄轴向为机体横向的搭载姿态经由作为弹性支承体的橡胶式安装机构30搭载并支承于机体框架14。
如图7所示,在发动机罩22的机体横外侧端部具备进气壁31。在发动机21与该进气壁31之间,以支承于机体框架14的状态具备经由冷却水循环管32连接于发动机21的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33。在散热器33与发动机21之间设有冷却风扇34,利用冷却风扇34所供给的风使循环的冷却水冷却,从而进行发动机21的冷却。
进气壁31具备连结于发动机罩22的支承框体35和以开闭自如的方式支承于该支承框体35的防尘部36。防尘部36具备:周框36a,其经由设于防尘部36的后端部的未图示的铰链以绕上下轴芯开闭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支承框体35;多孔状的吸气板36b,其架设于该周框36a,并兼作除尘体。
如图1~4所示,在驾驶室3的顶部3a的后方附近,以支承于顶部3a的状态设有预净化器38,在形成于驾驶座7的后方的供气室构成部22c设有滤清器39。如图7所示,在发动机罩22的内部的发动机21上部的机体前方侧附近具备增压器40,在发动机罩22的内部的进气壁31与散热器33之间具备中间冷却器41。
通过发动机21所排出的排气驱动增压器40,利用预净化器38以及滤清器39对外部的空气进行除尘,使增压器40吸引该除尘后的空气而产生压缩空气,将该压缩空气送入中间冷却器41而进行冷却处理,将冷却后的压缩空气作为燃烧用空气供给到发动机21。
如图4、7、8所示,在进气壁31与散热器33之间具备用于将供给到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HST)的工作油冷却的第一油冷却器42、用于将供给到变速箱体所具备的未图示的液压离合器等液压装置的工作油冷却的第二油冷却器44。在进气壁31与散热器33之间,以与第二油冷却器44的前部侧邻接的状态,具备夹设于针对第二油冷却器44的工作油通路的油过滤器45。
在原动部8中具备:减少发动机21的排气中所含的粒子状物质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减少被该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处理后的排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
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具备作为捕获排气所含的柴油颗粒的公知技术的柴油颗粒捕获过滤器(DPF)(未图示),通过使排气通过,从而进行排气的净化处理,以使颗粒减少。
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是使用了作为公知技术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的处理装置,具体而言,将作为还原剂的一个例子的尿素水喷射到排气中而使其水解而生成氨,该氨(NH3)与排气所含的氮氧化物(NOx)化学反应,还原为氮(N2)与水(H2O),从而进行排气的净化处理,以使排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减少。
〔第一排气处理装置〕
对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进行说明。
如图5~8所示,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配备于发动机罩22的内部,其整体相对于驾驶座7偏向收割部2侧即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并配备于侧板20的下方且发动机21的上部的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的位置。
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以位于发动机21的上部的状态、并且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状态,通过位于机体前后两侧部的一对支承部48、49连结支承于发动机21。一对支承部48、49相对于发动机21的曲柄轴21a分散配置地设于机体前后两侧。
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在机体前部侧的下侧部位具备排气导入口50,在机体后部侧的右侧位置具备排气出口部51。排气导入口50与从增压器40延伸的发动机21侧的排气管52连接。
〔第二排气处理装置〕
对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进行说明。
如图3~6所示,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以位于发动机罩22的外侧的方式设为俯视时位于驾驶部4的机体后方侧的状态。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以位于谷粒箱6的前部下方、并且俯视时与谷粒箱6重叠的状态配备。
如上述那样,谷粒箱6在主视时形成为下方变窄状,并且在该下方变窄状的底部倾斜面部分6a形成有朝向箱内侧凹入的第一凹入部Q1。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以进入第一凹入部Q1的状态配备。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以长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状态配备为纵置姿态。
如图4~8所示,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具备对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供给的排气喷射供给尿素水的圆筒形状的投放部56、以及呈比投放部56大径的圆筒形状并且进行还原处理的主体处理部57。投放部56与主体处理部57在下部一体地连结,并在该连结位置将两者连通并连接,以便将在投放部56中被喷射供给尿素水的排气供给到主体处理部57。
主体处理部57以使沿圆筒形状的中心轴的方向沿着机体上下方向的姿态配备。圆筒形状的投放部56相对于主体处理部57位于机体右侧,并以平行于主体处理部57地排列的状态配备为沿圆筒形状的中心轴的方向沿着机体上下方向的姿态。因此,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以长度方向即沿圆筒形状的主体处理部57以及投放部56的圆筒形状的中心轴的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状态配备为纵置姿态。
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利用上部侧的连结支承部58以及下部侧的连结支承部59分别支承于支柱24的上部侧部位以及下部侧部位。
对上部侧的连结支承部58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上部侧的连结支承部58具备一体地连结于支柱24的上部侧连结托架60。上部侧连结托架60具备沿机体横向长的带状的纵向连结部60a、以及沿机体横向长的带状的横向连结部60b,由剖面L形的板体构成。在上部侧连结托架60形成有供支柱24进入的缺口凹部60c,以用宽的接触面积抵接于该缺口凹部60c的状态通过焊接一体地连结有支柱24。在上部侧连结托架60的横向连结部60b中的长度方向、即沿机体横向分离的两个部位焊接固定有连结螺栓61。连结螺栓61以头部位于下侧、螺纹部位于上侧的朝上姿态设置。
在主体处理部57的上部侧的外周部,以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一体地形成有板状支承部62。在该板状支承部62载置于上部侧连结托架60的上方侧的状态下,上部侧连结托架60与板状支承部62利用一对连结螺栓61连结。以从板状支承部62的上下两侧夹住的状态设置上下一对的加强用板体63,提高了螺栓连结部位的支承强度。
一对连结螺栓61中的距投放部56近的一侧的连结螺栓61以除了上部侧连结托架60以及板状支承部62之外还将用于支承投放部56的支承托架64拧紧的状态被紧固。支承托架64连结于后述的配管连接位置。
接下来,对下部侧的连结支承部59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下部侧的连结支承部59具备下部侧连结托架66。该下部侧连结托架66由沿机体侧视时呈大致U形的板体构成,通过焊接一体地固定于支柱24的右侧部,并朝向右侧方以悬臂状延伸设置。
在主体处理部57的下部侧的外周部,与上部侧的板状支承部62相同地以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一体地形成有板状支承部67。该板状支承部67与侧视时L形的安装用板体68利用沿着上下方向的一对连结螺栓69连结。安装用板体68利用沿着前后方向的一对连结螺栓70连结于下部侧连结托架66。
在将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安装于支柱24时,预先利用上下朝向连结螺栓69连结下部侧的板状支承部67与安装用板体68。然后,将上部侧的板状支承部62一边插入上下朝向的连结螺栓61一边载置于上部侧连结托架60,将螺母紧固连结于连结螺栓61。将下部侧的安装用板体68抵靠于下部侧连结托架66,将螺母紧固连结于朝向前后的一对连结螺栓69。与上部侧的连结支承部58相同地,以从板状支承部67的上下两侧夹住的状态设置上下一对的加强用板体63,提高了螺栓连结部位的支承强度。
如图6所示,在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以位于机体后部侧的机体右侧(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状态形成有排气出口部51。另一方面,在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中,在相对于主体处理部57位于机体右侧(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投放部56的上部侧部位形成有排气供给部54。
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的排气出口部51和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排气供给部54经由作为连接部件的连通连接管65连通并连接。连通连接管65凸缘连结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的排气出口部51,并且凸缘连结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排气供给部54。
在连通连接管65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中的排气供给部54的凸缘连结部位拧紧连结有支承托架64。因此,通过该连结将投放部56的上部位置支承于主体处理部57。
连通连接管65由具有挠性的筒体构成。具体而言,在中途部具备作为波纹形状的筒体即波纹管65A,形成能够挠曲变形的结构。通过具备波纹管65A,防止了发动机21的振动传向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从而以稳定的状态支承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
换句话说,发动机21经由橡胶式安装机构30支承于机体框架14,并且如上述那样,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连结支承于发动机21,相对于此,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经由支柱24支承于机体框架14。因此,通过用波纹管65A吸收振动,能够允许伴随着发动机21的振动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的振动,并且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支承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
接下来,对用于向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供给作为还原剂的尿素水的结构进行说明。
储存尿素水的尿素水箱71设于比发动机21更靠机体前部侧。具体而言,如图4、8所示,尿素水箱71以位于驾驶部4的底板部19的下方侧的状态支承于机体框架14。在比尿素水箱71更靠机体前部侧具备电池72。
在驾驶部的下方侧,在前后两侧,从机体框架14延伸设置有支承框架73A、73B,该支承框架73A、73B以绕过尿素水箱71以及蓄电池72的上方的方式形成为机体主视时大致逆向U状。在驾驶部构造体23处于关闭状态时,这些支承框架73A、73B作为承受并支承驾驶部4的底板部19的承受体而发挥功能。
如图4、6、8所示,具备将尿素水箱71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连接的尿素水输送管74、以及将储存于尿素水箱71的尿素水通过尿素水输送管74输送至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泵75。泵75以俯视时位于发动机21与尿素水箱71之间的状态安装于与支承框架73A连结的托架76。由于支承框架73A从机体框架14一体地延伸设置,因此托架76支承于机体框架14。
尿素水输送管74具备:吸引管77,其通过泵75的吸引将尿素水从尿素水箱71输送至泵75;供给管78,其从泵75将尿素水输送至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返回管79,其使剩余的尿素水返回至尿素水箱71。吸引管77将尿素水箱71与泵75连接。供给管78将位于发动机21的前部侧的泵75与位于发动机21的后部侧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连接。返回管79将位于发动机21的前部侧的尿素水箱71与位于发动机21的后部侧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连接。
如图8所示,尿素水输送管74中的供给管78以及返回管79被配备为通过发动机21与散热器33的机体横宽方向中间部、即发动机21的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机体右侧)位置且散热器33的机体横向内方侧(机体左侧)的冷却风扇34的下方侧位置。通过如此配备,不会成为散热器冷却风的流通的阻碍,而且由于位于比发动机21更靠机体横侧外方侧、即冷却风中的比发动机21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以难以受到发动机21的温度影响的状态配备。
若泵75工作,则从尿素水箱71的内部通过吸引管77吸引尿素水,将吸引的尿素水通过供给管78输送至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中的投放部56的喷射供给部80。然后,未被喷射而剩余的尿素水通过返回管79返回到尿素水箱71。
当在寒冷地等进行作业时,由于存在尿素水冻结的隐患,因此能够使用循环供给到散热器33的发动机冷却水防止冻结。即,如图17所示,在尿素水箱71的内部具备将管部件以螺旋状弯曲成形的加热器81,使发动机冷却水在该加热器81中循环流通,通过将储存的尿素水加热,能够防止冻结。利用加热器81形成供发动机冷却水循环流通的冷却水流通路82。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具备在对加热器81供给发动机冷却水的供给状态和停止供给的停止状态之间切换自如的切换装置。
由于尿素水伴随着发动机21运转而被消耗,因此储存于尿素水箱71的尿素水的储存量与发动机21的运转时间相应地减少。因此,在尿素水的储存量减少的情况下,需要向尿素水箱71补充尿素水。
如图12所示,在原动部8的横侧部、即驾驶部4的下方侧的横侧部形成有针对尿素水箱71的检查用开口83,以便能够不使作为包含驾驶室3的大型装置的驾驶部构造体23为打开状态而进行尿素水的补充作业。
在驾驶部构造体23中具备构成驾驶部4的底板部19的底板框架体84,在该底板框架体84的乘降部侧部位的下方侧具备用于供驾驶员搭乘的放脚台85。在放脚台85与底板框架体84之间具备纵向姿态的侧壁86。在该侧壁86形成有检查用开口83,能够通过该检查用开口83对尿素水箱71进行尿素水的补充作业。
在未进行补充作业时,检查用开口83被盖体87覆盖。该盖体87由平坦的板状体构成,并以绕下端部的前后朝向支点摆动开闭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侧壁86。盖体87在关闭的状态下因摆动端侧受到磁体的吸附作用而维持在关闭状态,并能够通过手动克服磁体的吸附力而向外侧操作从而使其开放。作为覆盖检查用开口83的盖体87,也可以取代用平坦的板状体形成的结构,例如像图16所示那样用沿机体前后方向观察时弯曲形成为成大致L形的板状体构成。
针对尿素水箱71的检查用的开口不仅形成于侧壁86,也形成于底板部19。如图14所示,底板框架体84形成为在其中央部具备较大地开放的检查用开口88的形状。在该底板框架体84的上部遍及底板部19整体地载置有底板部形成体89,构成了能够载置驾驶员的底板部19。
在对尿素水箱71进行尿素水的补充作业时,通过使底板部形成体89移动而使底板框架体84的上方开放,能够通过较大地开放的检查用开口88进行作业。
如图5所示,在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中的主体处理部57的上部侧且机体后部侧部位具备排气流出管90。排气流出管90具备: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排气出口部91朝向机体后方侧水平或者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基端侧部90a、以及从自该基端侧部90a的延伸端朝向机体后方的状态起朝向机体上方后方弯曲地延伸的弯曲前端侧部90b。
〔排气管〕
具备将被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以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处理并通过排气流出管90排出的排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管92。该排气管92在脱粒装置5与谷粒箱6之间,以前端位于比脱粒装置5的上端更靠上方的方式朝向后上方延伸设置。形成于排气管92的前端部的排气口93形成为横向开放状,以便朝向脱粒装置5的上方排出排气。
如图5、9所示,排气管92具备位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侧的第一排气管92A和位于排气口93侧的第二排气管92B。第一排气管92A以从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排气出口部91对应的部位向后上方倾斜的姿态延伸设置。第二排气管92B以从与第一排气管92A的排气出口部91对应的部位向上坡坡度比第一排气管92A的上坡坡度大的后上方倾斜的姿态延伸设置。因此,在侧视时,第一排气管92A的倾斜角度与第二排气管92B的倾斜角度不同,第二排气管92B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比第一排气管92A的倾斜角度大。
第一排气管92A从排气流出管90的出口部延伸至相当于脱粒装置5的上端部的位置。如图10所示,该第一排气管92A具备位于内侧的圆筒形状的内管94、位于外侧的圆筒形状的外管95、以及覆盖外管95的外方侧的剖面大致U形的罩部件96。
内管94以插入到外管95内的状态固定于外管95。外管95的机体前部侧部位经由安装托架97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的侧壁。外管95的机体后部侧部位经由安装托架98支承于用于将扬送输送装置17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的侧壁的连结部件99。罩部件96通过螺栓连结固定于外管95所具备的两个安装托架100。
内管94的排气上游侧端部从外管95的排气上游侧端部突出,形成有越向排气上游侧直径越大的扩径部101。扩径部101与排气流出管90沿排气流动方向重叠,在它们之间沿径向形成有间隙。通过如此构成,伴随着排气被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排气流出管90送入到第一排气管92A的内管94,能够通过喷射作用从这些间隙将外部空气吸引到内部而进行排气的冷却。
内管94的排气下游侧端部从外管95的排气下游侧端部突出,第二排气管92B所安装的部位在侧视时以与第二排气管92B的倾斜角度相同的角度倾斜。
如图10所示,第二排气管92B通过将左侧对开部103与右侧对开部104连结而构成为剖面形状为六边形。该第二排气管92B以朝向排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延伸的状态安装于第一排气管92A中的内管94的排气下游侧端部。如图10(b)所示,在内管94的排气下游侧端部通过焊接沿周向隔开等间隔地固定有三个大致L形的支板105。在这三个支板105螺栓连结有第二排气管92B。该第二排气管92B以位于比脱粒装置5的上端更靠上方的方式朝向后上方延伸设置。
如图10(a)所示,第二排气管92B中的左侧对开部103沿排气管长度方向(排气流动方向)形成为比右侧对开部104短的形状,在左侧对开部103的排气下游侧端部、即排气管92的后上方侧的前端部具备盖体106,以便阻止在排气管内部流动的排气的流动。其结果是,比左侧对开部103靠排气下游侧成为开放的状态,形成横向开放状的排气口93。因此,排气口93位于比脱粒装置5的上端更靠上方的位置,排气口93形成为横向开放状,以便朝向脱粒装置5的上方排出排气。
排气管92的前端部位于比谷粒箱6的上端更靠下方的位置,而且排气管92的前端部位于比处于收纳位置的卸谷装置9的横向传送绞龙输送装置29更靠下方的位置。因此,不仅是将卸谷装置9(横向传送绞龙输送装置29)收纳于收纳位置的状态,即使卸谷装置9(横向传送绞龙输送装置29)因机体振动等脱离收纳位置,也不存在排气管92与卸谷装置9干涉的隐患。
在谷粒箱6的脱粒装置5侧的侧面,以与第一凹入部Q1的机体后方侧相连、且越靠机体后部侧越位于上方的状态形成有第二凹入部Q2。该第二凹入部Q2以从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排气出口部91对应的位置向后上方倾斜的姿态延伸的状态而形成。
在排气管92中的进入谷粒箱6的第二凹入部Q2部位具备如上述那样覆盖外管95的外方侧的剖面大致U形的罩部件96。罩部件96在与外管95之间、以及与谷粒箱6之间以沿径向隔开间隔的状态设置,利用空气形成隔热层,使得来自排气的热量难以传递到谷粒箱6。
如图5、6所示,在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与谷粒箱6之间具备覆盖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外周部的罩体108。罩体108在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之间、以及与谷粒箱6之间以隔开间隔的状态设置,利用空气形成隔热层,使得来自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热量难以传递到谷粒箱6。罩部件96与罩体108在排气管92的通过部位连通并连接。
在上述结构中,进行如下净化处理,即,从排气导入口50将从发动机21排出而通过增压器40的排气导入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从而使柴油颗粒减少,并将结束净化处理的排气经由连通连接管65朝向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供给。
在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中,进行如下净化处理,即,将尿素水喷射到排气中而生成氨,使排气所含的氮氧化物与氨化学反应而还原为氮与水,从而使排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减少,并将结束净化处理的排气通过排气管92向机体外部排出。
〔另一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表示了以长度方向沿着机体上下方向的纵向姿态配备的结构,但也可以取代该结构,而是以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姿态、沿着横宽方向的姿态等各种姿态配备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谷粒箱6的下方变窄状的底部倾斜面部分6a形成有第一凹入部Q1、且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以进入第一凹入部Q1的状态配备的结构,但也可以取代该结构,采用不形成第一凹入部Q1、而是以进入谷粒箱6的下方变窄状的底部倾斜面部分6a的下方侧的状态配备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结构。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以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前后朝向姿态设置于原动部8内的结构,但也可以取代该结构,采用将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以长度方向沿着机体横向的横向姿态设置于原动部8内的结构。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的排气出口部51、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排气供给部54一同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结构,但也能够取代该结构,通过将排气出口部51与排气供给部54一同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或将排气出口部51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将排气供给部54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或将排气出口部51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将排气供给部54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等各种结构来实施。也可以将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排气供给部54形成于机体前方侧。作为连通连接管65,也可以取代具有挠性的筒体,用不会变形的材质的筒体构成。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第一排气处理装置配备于发动机的上部的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位置的结构,但也可以取代该结构,采用将第一排气处理装置配备于发动机的上部的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位置的结构。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第一排气处理装置连结支承于发动机、第二排气处理装置连结支承于机体框架的结构,但也可以取代该结构,采用第一排气处理装置以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连结支承于发动机的结构、或第一排气处理装置以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连结支承于机体框架的结构。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第二排气处理装置支承于发动机罩支承用的支柱的结构,但也可以取代该结构,采用将第二排气处理装置支承于专用的支承框架的结构。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应用于半喂入型的联合收割机的情况,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第二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应用于半喂入型的联合收割机的情况。
〔整体结构〕
如图18、19、20所示,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在通过左右一对的履带行驶装置1’、1’自行的行驶机体的前部具备对种植谷秆进行收割的收割部2’。在行驶机体的前部右侧具备利用驾驶室3’覆盖周围的驾驶部4’,在行驶机体的后部,以沿横向排列的状态具备对由收割部2’收割的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5’、以及储存由脱粒处理获得的谷粒的谷粒箱6’。以位于行驶机体的驾驶部4’中的驾驶座7’的下方的状态具备原动部8’,并具备将储存于谷粒箱6’的谷粒向机外排出的卸谷装置9’。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以机体前进方向上的行进方向观察为基准规定右侧或者左侧。具体而言,在图20中,收割部2’所在的位置为机体前部,脱粒装置5’所在的一侧为机体左侧,谷粒箱6’所在的一侧与机体右侧对应。
收割部2’具备:对成为收割对象的种植谷秆的茎秆进行分禾引导的分禾器10’、将分禾后的种植谷秆扶起为纵姿态的多个扶禾装置11’、切断扶起的种植谷秆的茎秆的推子型的收割装置12’、一边将收割谷秆以从纵姿态逐渐成为横倒姿态的方式变更姿态一边向后方进行输送的纵向输送装置13’等。
收割部2’整体被从机体框架14’延伸的收割部框架15’支承。收割部框架15’以绕横轴芯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机体框架14’、并且朝向机体前方延伸设置。通过升降缸16’对该收割部框架15’进行摆动操作,从而能够在分禾器10’下降到地面附近的下降作业状态和分禾器10’从地面升高的上升非作业状态之间进行升降操作。
通过使收割部2’为下降作业状态而使行驶机体行驶,从而收割部2’利用分禾器10’将收割对象的种植谷秆导入到后方的扶禾装置11’而进行扶禾处理。然后,利用推子形的收割装置12’对扶禾处理的种植谷秆进行收割处理,并利用纵向输送装置13’将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并供给到脱粒装置5’的脱粒供给链5a’。
脱粒装置5’一边利用脱粒供给链5a’朝向机体后方夹持输送供给的收割谷秆的茎秆侧,一边将穗尖侧供给到脱粒室并进行脱粒处理。虽然未图示,利用下方的清选部将在脱粒室中进行脱粒处理后的处理物清选为谷粒与秆屑等,在利用未图示的一次处理物输送绞龙将谷粒向脱粒装置5’的右横侧外方送出之后,利用扬送输送装置17’扬送并输送到谷粒箱6’内部。谷粒箱6’储存从脱粒装置5’送入的谷粒。之后,利用卸谷装置9’向外部送出储存于谷粒箱6’的谷粒。
如图20所示,驾驶部4’具备驾驶室3’,并且具备驾驶座7’、位于驾驶座7’的前方的前板18’、位于该前板18’与驾驶座7’之间的底板部19’、位于驾驶座7’的收割部2’侧的横侧方的侧板20’等。驾驶座7’支承于将原动部8’所具备的柴油型式的发动机21’的上方覆盖的发动机罩22’的上部。
如图30所示,发动机罩22’具备位于发动机21’的机体前方侧的前板部22a’、位于发动机21’的机体上方侧的顶板部22b’、以与顶板部22b’的后方相连的状态形成于驾驶座7’的后方的供气室构成部22c’等,形成了在机体横向上朝内以及朝机体下方开口的发动机室。
如图20所示,驾驶部4’与发动机罩22’一体地以绕左后部侧的上下轴芯Y1’摆动开闭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机体框架14’。即,如图23所示,将发动机罩22’、前板18’、侧板20’、底板部19’、驾驶座7’、驾驶室3’等一体地连结而形成驾驶部构造体23’。
如图21~23所示,在驾驶部4’的左后部侧部位,从机体框架14’立设有作为纵向支承体的方筒状的支柱24’。
驾驶部构造体23’经由支承部25’以绕上下轴芯Y1’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支柱24’。支承部25’具备:从驾驶部构造体23’的机体后方侧的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臂部25a’、连结于该臂部25a’的后端部并具有朝向上下的贯通孔的枢轴支承突起部25b’。枢轴支承突起部25b’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外嵌支承于设于支柱24’的上端侧的枢轴支承轴部24a’(参照图28)。枢轴支承突起部25b’的上端被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壁的托架5b’支承为旋转自如。支柱24’具有将发动机罩22’以及驾驶室3’等大型的构造物支承为旋转自如所需的支承强度。
因此,驾驶部构造体23’被支承为绕上下轴芯Y1’旋转自如,且驾驶部构造体23’构成为,在如图20的实线所示那样以覆盖原动部8’的上方的方式位于机体内方侧的通常姿态、以及如图20的双点划线所示那样以开放原动部8’的上方的方式向机体外方侧突出的维护姿态之间切换自如。通过切换为维护姿态,从而较大地开放原动部8’的上方,因此容易进行原动部8’的维护作业。
如图32所示,在主视时,谷粒箱6’的底部形成为大致V形的下方变窄状,在谷粒箱6’的最下端部具备将储存于箱内的谷粒向机体后部侧外方输送的输送绞龙26’。利用输送绞龙26’输送到机体后部侧外方的谷粒被卸谷装置9’输送而向机体外侧排出。
如图18所示,卸谷装置9’具备:纵向传送绞龙输送装置27’,其将利用输送绞龙26’输送的谷粒朝向上方纵向传送并输送;横向传送绞龙输送装置29’,其连接于该纵向传送绞龙输送装置27’的上部,并且将谷粒横向传送并输送到前端的排出口28’。卸谷装置9’被设为绕纵向传送绞龙输送装置27’的中心轴即纵轴芯Y2’旋转自如,并被设为通过未图示的旋转马达的驱动在横向传送绞龙输送装置29’收纳于机体内方侧而位于机体上部侧的收纳位置、以及向机体横外侧方突出的排出位置之间旋转自如。
〔谷粒箱〕
对谷粒箱6’进行说明。
如图29、30、32所示,谷粒箱6’在沿机体主视时形成为下方变窄状,并且在下方变窄状的底部倾斜面部分6a’中的机体前部侧形成有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状且在沿机体主视时呈大致菱形的第一凹入部Q1’。第一凹入部Q1’是被纵向且前后朝向姿态的内侧纵面6b’、纵向姿态且从内侧纵面6b’的前端越靠机体内侧越位于机体前部侧的倾斜姿态的后侧纵面6c’、与底部倾斜面部分6a’大致平行的倾斜姿态的上侧面6d’的各面包围的凹入部。以进入该第一凹入部Q1’的状态配备有后述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
在第一凹入部Q1’的上侧形成有由处于靠近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的状态的纵向姿态的前部左侧面6e’、从该前部左侧面6e’的上端部朝向脱粒装置5’的上方向左斜上方延伸的上部斜面6f’、从该上部斜面6f’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的纵向姿态的延长侧纵面6g’、位于前面侧的前部面6h’、以及位于后部侧的后部面6i’形成的鼓出部6A’。通过如此形成朝向脱粒装置5’的上方鼓出的鼓出部6A’,能够增多谷粒储存量。
以与第一凹入部Q1’的机体后方侧相连、且越靠机体后部侧越位于上方的状态形成有作为凹槽的第二凹入部Q2’。第二凹入部Q2’形成为由内里侧纵面6k’、倾斜姿态的底部面6l’、倾斜姿态的上部面6m’的各面包围的槽状,该内里侧纵面6k’以从自底部倾斜面部分6a’的上端部纵向形成的右侧纵面6j’进入箱内方侧的状态形成,该底部面6l’越靠机体后部侧越位于上方,该上部面6m’越靠机体后部侧越位于上方。以进入该第二凹入部Q2’的状态配备有后述的排气管92’。
以与第二凹入部Q2’的机体后方侧相连、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形成有第三凹入部Q3’。第三凹入部Q3’在谷粒箱6’的右侧部,以沿上下方向从底部倾斜面部分6a’较长地遍及箱上端部、且向箱内方侧(机体右侧)凹入的状态形成。第三凹入部Q3’被鼓出部6A’的后部面(前部侧纵面)6i、位于后部侧且越靠机体左侧越位于机体后部侧的倾斜姿态的后部侧纵面6n、以及位于最内里侧的宽度窄的内里侧纵面6o’包围而形成。以进入该第三凹入部Q3’的状态配备有扬送输送装置17’。
以与第三凹入部Q3’的机体后方侧相连、且切掉第二凹入部Q2’的后部侧纵面6n以及后部侧的左侧面6p’的下部侧部位的状态形成有俯视时大致菱形(参照图31)的第四凹入部Q4’。第四凹入部Q4’成为由纵向且前后朝向姿态的内侧纵面6q’、纵向姿态且从内侧纵面6q’的前端越靠机体内侧越位于机体前部侧的倾斜姿态的后侧纵面6r’、与底部倾斜面部分6a’大致平行的倾斜姿态的上侧面6s’的各面包围的凹入部。以进入该第四凹入部Q4’的状态配备有将在脱粒装置5’的清选部产生的带枝稻谷等二次处理物还原于脱粒室的二次还原装置(未图示)。在谷粒箱6’的后部左侧位置形成有用于允许未图示的排秆输送装置通过的第五凹入部Q5’。如图30所示,横跨后部侧的左侧面6p’与位于后面侧的后部面6t地具备越靠机体后部侧越位于机体右侧的倾斜姿态的倾斜面6u’,从而形成了第五凹入部Q5’。
前部左侧面部6e与后部侧的左侧面6p’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设于大致相同的位置,鼓出部6A’的延长侧纵面6g’设于比前部左侧面6e’与后部侧的左侧面6p’更向机体右方突出的位置。第二凹入部Q2’的内里侧纵面6k’和第四凹入部Q4’的内侧纵面6q’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设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如图20所示,谷粒箱6’被支承为绕纵向传送绞龙输送装置27’的旋转轴芯即上下轴芯Y2’旋转自如,并被设为在向机体内方侧后退的常规作业位置(图20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和向机体横侧外方突出的维护位置(图20的双点划线所示的状态)之间自如地变更姿态。在将驾驶部构造体23’切换为维护姿态时,需要将谷粒箱6’切换为维护位置。
〔原动部〕
以下,对原动部8’进行说明。
如图22~24所示,在原动部8’中以装于发动机罩22’内的状态具备发动机21’,该发动机21’以曲柄轴向为机体横向的搭载姿态经由作为弹性支承体的橡胶式安装机构30’搭载并支承于机体框架14’。
如图24所示,在发动机罩22’的机体横外侧端部具备进气壁31’。在发动机21’与该进气壁31’之间,以支承于机体框架14’的状态具备经由冷却水循环管32’连接于发动机21’的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33’。在散热器33’与发动机21’之间设有冷却风扇34’,利用冷却风扇34’所供给的风使循环的冷却水冷却,从而进行发动机21’的冷却。
进气壁31’具备连结于发动机罩22’的支承框体35’和以开闭自如的方式支承于该支承框体35’的防尘部36’。防尘部36’具备:周框36a’,其经由设于防尘部36’的后端部的未图示的铰链以绕上下轴芯开闭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支承框体35’;多孔状的吸气板36b’,其架设于该周框36a’,并兼作除尘体。
如图18~21所示,在驾驶室3’的顶部3a’的后方附近,以支承于顶部3a’的状态设有预净化器38’,在形成于驾驶座7’的后方的供气室构成部22c’设有滤清器39’。如图24所示,在发动机罩22’的内部的发动机21’上部的机体前方侧附近具备增压器40’,在发动机罩22’的内部的进气壁31’与散热器33’之间具备中间冷却器41’。
通过发动机21’所排出的排气驱动增压器40’,利用预净化器38’以及滤清器39’对外部的空气进行除尘,使增压器40’吸引该除尘后的空气而产生压缩空气,将该压缩空气送入中间冷却器41’而进行冷却处理,将冷却后的压缩空气作为燃烧用空气供给到发动机21’。
如图21、24、25所示,在进气壁31’与散热器33’之间具备用于将供给到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HST)的工作油冷却的第一油冷却器42’、用于将供给到变速箱体所具备的未图示的液压离合器等液压装置的工作油冷却的第二油冷却器44’。在进气壁31’与散热器33’之间,以与第二油冷却器44’的前部侧邻接的状态,具备夹设于针对第二油冷却器44’的工作油通路的油过滤器45’。
在原动部8’中具备减少发动机21’的排气中所含的粒子状物质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以及减少被该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处理后的排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
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具备作为捕获排气所含的柴油颗粒的公知技术的柴油颗粒捕获过滤器(DPF)(未图示),通过使排气通过,从而进行排气的净化处理,以使颗粒减少。
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是利用了作为公知技术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的处理装置,具体而言,将作为还原剂的一个例子的尿素水喷射到排气中,使其水解而生成氨,该氨(NH3)与排气所含的氮氧化物(NOx)化学反应,还原为氮(N2)与水(H2O),从而进行排气的净化处理,以使排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减少。
〔第一排气处理装置〕
对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进行说明。
如图22~25所示,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配备于发动机罩22’的内部,其整体相对于驾驶座7’偏向收割部2’侧即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并配备于侧板20’的下方且发动机21’的上部的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部位。
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以位于发动机21’的上部的状态、并且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状态,通过位于机体前后两侧部的一对支承部48’、49’连结支承于发动机21’。一对支承部48’、49’相对于发动机21’的曲柄轴21a’分散配置地设于机体前后两侧。
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在机体前部侧的下侧部位具备排气导入口50’,在机体后部侧的右侧部位具备排气出口部51’。排气导入口50’与从增压器40’延伸的发动机21’侧的排气管52’连接。
〔第二排气处理装置〕
对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进行说明。
如图20~23所示,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以位于发动机罩22’的外侧的方式,设为俯视时位于驾驶部4’的机体后方侧的状态。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以位于谷粒箱6’的前部下方、并且俯视时与谷粒箱6’重叠的状态配备。
如上述那样,谷粒箱6’在主视时形成为下方变窄状,并且在该下方变窄状的底部倾斜面部分6a’形成有朝向箱内方凹入的第一凹入部Q1’。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以进入第一凹入部Q1’的状态配备。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以长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状态配备为纵置姿态。
如图21~25所示,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具备对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供给的排气喷射供给尿素水的圆筒形状的投放部56’、以及呈比投放部56’大径的圆筒形状且进行还原处理的主体处理部57’。投放部56’与主体处理部57’在下部一体地连结,并在该连结部位将两者连通并连接,以便将在投放部56’中被喷射供给尿素水的排气供给到主体处理部57’。
主体处理部57’以使沿圆筒形状的中心轴的方向沿着机体上下方向的姿态配备。圆筒形状的投放部56’相对于主体处理部57’位于机体右侧,并以平行于主体处理部57’地排列的状态配备为沿圆筒形状的中心轴的方向沿着机体上下方向的姿态。因此,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以长度方向即沿圆筒形状的主体处理部57’以及投放部56’的圆筒形状的中心轴的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状态配备为纵置姿态。
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利用上部侧的连结支承部58’以及下部侧的连结支承部59’分别支承于支柱24’的上部侧部位以及下部侧部位。
对上部侧的连结支承部58’进行说明。
如图28所示,上部侧的连结支承部58’具备一体地连结于支柱24’的上部侧连结托架60’。上部侧连结托架60’具备沿机体横向长的带状的纵向连结部60a’、以及沿机体横向长的带状的横向连结部60b’而由剖面L形的板体构成。在上部侧连结托架60’形成有供支柱24’进入的缺口凹部60c’,以用宽的接触面积抵接于该缺口凹部60c’的状态通过焊接一体地连结有支柱24’。在上部侧连结托架60’的横向连结部60b’中的长度方向、即沿机体横向分离的两个部位焊接固定有连结螺栓61’。连结螺栓61’以头部位于下侧且螺纹部位于上侧的朝上姿态设置。
在主体处理部57’的上部侧的外周部,以向径向外方突出的状态一体地形成有板状支承部62’。在该板状支承部62’载置于上部侧连结托架60’的上方侧的状态下,上部侧连结托架60’与板状支承部62’利用一对连结螺栓61’连结。以从板状支承部62’的上下两侧夹住的状态设置上下一对的加强用板体63’,提高了螺栓连结部位的支承强度。
一对连结螺栓61’中的距投放部56’近的一侧的连结螺栓61’以除了上部侧连结托架60’以及板状支承部62’之外还将用于支承投放部56’的支承托架64’拧紧的状态被紧固。支承托架64’连结于后述的配管连接部位。
接下来,对下部侧的连结支承部59’进行说明。
如图28所示,下部侧的连结支承部59’具备下部侧连结托架66’。该下部侧连结托架66’由沿机体侧视时呈大致U形的板体构成,通过焊接一体地固定于支柱24’的右侧部,并朝向右侧方以悬臂状延伸设置。
在主体处理部57’的下部侧的外周部,与上部侧的板状支承部62’相同地以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一体地形成有板状支承部67’。该板状支承部67’与侧视时L形的安装用板体68’利用沿着上下方向的一对连结螺栓69’连结。安装用板体68’利用沿着前后方向的一对连结螺栓70’连结于下部侧连结托架66’。
在将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安装于支柱24’时,预先利用上下朝向连结螺栓69’连结下部侧的板状支承部67’与安装用板体68’。然后,将上部侧的板状支承部62’一边插入上下朝向的连结螺栓61’一边载置于上部侧连结托架60’,将螺母紧固并连结于连结螺栓61’。将下部侧的安装用板体68’抵靠于下部侧连结托架66’,将螺母紧固并连结于朝向前后的一对连结螺栓69’。与上部侧的连结支承部58’相同地,以从板状支承部67’的上下两侧夹住的状态设置上下一对加强用板体63’,提高了螺栓连结部位的支承强度。
如图23所示,在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以位于机体后部侧的机体右侧(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状态形成有排气出口部51’。另一方面,在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中,在相对于主体处理部57’位于机体右侧(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投放部56’的上部侧部位形成有排气供给部54’。
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的排气出口部51’和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排气供给部54’经由作为连接部件的连通连接管65’而连通连接。连通连接管65’凸缘连结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的排气出口部51’,并且凸缘连结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排气供给部54’。
在连通连接管65’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中的排气供给部54’的凸缘连结部位拧紧连结有支承托架64’。因此,通过该连结将投放部56’的上部部位支承于主体处理部57’。
连通连接管65’由具有挠性的筒体构成。具体而言,在中途部具备作为波纹形状的筒体的波纹管65A’,形成能够挠曲变形的结构。通过具备波纹管65A’,防止发动机21’的振动传向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从而以稳定的状态支承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
换句话说,发动机21’经由橡胶式安装机构30’支承于机体框架14’,并且如上述那样,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连结支承于发动机21’,相对于此,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经由支柱24’支承于机体框架14’。因此,通过用波纹管65A’吸收振动,能够允许伴随着发动机21’的振动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的振动,并且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支承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
接下来,对用于向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供给作为还原剂的尿素水的结构进行说明。
储存尿素水的尿素水箱71’设于比发动机21’更靠机体前部侧。具体而言,如图21、25所示,尿素水箱71’以位于驾驶部4’的底板部19’的下方侧的状态支承于机体框架14’。在比尿素水箱71’更靠机体前部侧具备蓄电池72’。
在驾驶部的下方侧,在前后两侧从机体框架14’延伸设置有支承框架73A’、73B’,该支承框架73A’、73B’以绕过尿素水箱71’以及蓄电池72’的上方的方式形成为机体主视时大致逆向U状。在驾驶部构造体23’处于关闭状态时,这些支承框架73A’、73B’作为承受并支承驾驶部4’的底板部19’的承受体而发挥功能。
如图21、23、25所示,具备将尿素水箱71’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连接的尿素水输送管74’、以及将储存于尿素水箱71’的尿素水通过尿素水输送管74’输送至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泵75’。泵75’以俯视时位于发动机21’与尿素水箱71’之间的状态安装于与支承框架73A’连结的托架76’。由于支承框架73A’从机体框架14’一体地延伸设置,因此托架76’支承于机体框架14’。
尿素水输送管74’具备:吸引管77’,其通过泵75’的吸引将尿素水从尿素水箱71’输送至泵75’;供给管78’,其从泵75’将尿素水输送至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返回管79’,其使剩余的尿素水返回至尿素水箱71’。吸引管77’将尿素水箱71’与泵75’连接。供给管78’将位于发动机21’的前部侧的泵75’与位于发动机21’的后部侧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连接。返回管79’将位于发动机21’的前部侧的尿素水箱71’与位于发动机21’的后部侧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连接。
如图25所示,尿素水输送管74’中的供给管78’以及返回管79’被配备为通过发动机21’与散热器33’的机体横宽方向中间部、即发动机21’的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机体右侧)部位、并且是散热器33’的机体横向内方侧(机体左侧)的冷却风扇34’的下方侧部位。通过如此配备,不会成为散热器冷却风的流通的阻碍,而且,由于位于比发动机21’更靠机体横侧外方侧、即冷却风中的比发动机21’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以难以受到发动机21’的温度的影响的状态配备。
若泵75’工作,则从尿素水箱71’的内部通过吸引管77’吸引尿素水,将吸引的尿素水通过供给管78’输送至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中的投放部56’的喷射供给部80’。然后,未被喷射而剩余的尿素水通过返回管79’返回到尿素水箱71’。
当在寒冷地等进行作业时,由于存在尿素水冻结的隐患,因此能够使用循环供给到散热器33’的发动机冷却水防止冻结。即,如图34所示,在尿素水箱71’的内部具备将管部件以螺旋状弯曲成形的加热器81’,使发动机冷却水在该加热器81’中循环流通,将储存的尿素水加热,从而能够防止冻结。利用加热器81’形成供发动机冷却水循环流通的冷却水流通路82’。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具备在对加热器81’供给发动机冷却水的供给状态和停止供给的停止状态之间切换自如的切换装置。
由于尿素水伴随着发动机21’运转而被消耗,因此储存于尿素水箱71’的尿素水的储存量与发动机21’的驾驶时间相应地减少。因此,在尿素水的储存量减少的情况下,需要向尿素水箱71’补充尿素水。
如图29所示,在原动部8’的横侧部、即驾驶部4’的下方侧的横侧部形成有针对尿素水箱71’的检查用开口83’,以便能够不使作为包含驾驶室3’的大型装置的驾驶部构造体23’为打开状态而进行尿素水的补充作业。
在驾驶部构造体23’中具备构成驾驶部4’的底板部19’的底板框架体84’,在该底板框架体84’的乘降部侧部位的下方侧具备用于供驾驶员搭乘的放脚台85’。在放脚台85’与底板框架体84’之间具备纵向姿态的侧壁86’。在该侧壁86’形成有检查用开口83’,能够通过该检查用开口83’对尿素水箱71’进行尿素水的补充作业。
在未进行补充作业时,检查用开口83’被盖体87’覆盖。该盖体87’由平坦的板状体构成,并以绕下端部的前后朝向支点摆动开闭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侧壁86’。盖体87’在关闭的状态下因摆动端侧受到磁体的吸附作用而维持在关闭状态,并能够通过手动克服磁体的吸附力而向外侧操作从而使其开放。作为覆盖检查用开口83’的盖体87’,也可以取代由平坦的板状体形成的结构,例如像图33所示那样用沿机体前后方向观察时弯曲形成为成大致L形的板状体构成。
针对尿素水箱71’的检查用的开口不仅形成于侧壁86’,也形成于底板部19’。如图31所示,底板框架体84’形成为在中央部具备开放得很大的检查用开口88’的形状。在该底板框架体84’的上部遍及底板部19’整体地载置有底板部形成体89’,构成了能够载置驾驶员的底板部19’。
在对尿素水箱71’进行尿素水的补充作业时,通过使底板部形成体89’移动而使底板框架体84’的上方开放,能够通过较大地开放的检查用开口88’而进行作业。
如图22所示,在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中的主体处理部57’的上部侧且机体后部侧部位具备排气流出管90’。排气流出管90’具备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排气出口部91’朝向机体后方侧水平或者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基端侧部90a’、以及从自该基端侧部90a’的延伸端朝向机体后方的状态起朝向机体上方后方弯曲地延伸的弯曲前端侧部90b’。
〔排气管〕
具备将由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以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进行处理并通过排气流出管90’排出的排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管92’。该排气管92’在脱粒装置5’与谷粒箱6’之间,以前端位于比脱粒装置5’的上端更靠上方的方式朝向后上方延伸设置。形成于排气管92’的前端部的排气口93’形成为横向开放状,以便朝向脱粒装置5’的上方排出排气。
如图22、26所示,排气管92’具备位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侧的第一排气管92A’和位于排气口93’侧的第二排气管92B’。第一排气管92A’以从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排气出口部91’对应的部位向后上方倾斜的姿态延伸设置。第二排气管92B’以从与第一排气管92A’的排气出口部91’对应的部位向上坡坡度比第一排气管92A’的上坡坡度大的后上方倾斜的姿态延伸设置。因此,在侧视时,第一排气管92A’的倾斜角度与第二排气管92B’的倾斜角度不同,第二排气管92B’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比第一排气管92A’的倾斜角度大。
第一排气管92A’从排气流出管90’的出口部延伸至相当于脱粒装置5’的上端部的位置。如图27所示,该第一排气管92A’具备位于内侧的圆筒形状的内管94’、位于外侧的圆筒形状的外管95’、以及覆盖外管95’的外方侧的剖面大致U形的罩部件96’。
内管94’以插入到外管95’内的状态固定于外管95’。外管95’的机体前部侧部位经由安装托架97’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的侧壁。外管95’的机体后部侧部位经由安装托架98’支承于用于将扬送输送装置17’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的侧壁的连结部件99’。罩部件96’通过螺栓连结固定于外管95’所具备的两个安装托架100’。
内管94’的排气上游侧端部从外管95’的排气上游侧端部突出,形成有越向排气上游侧直径越大的扩径部101’。扩径部101’与排气流出管90’沿排气流动方向重叠,在它们之间沿径向形成有间隙。通过如此构成,伴随着排气被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排气流出管90’送入到第一排气管92A’的内管94’,能够通过喷射作用从这些间隙将外部空气吸引到内部而进行排气的冷却。
内管94’的排气下游侧端部从外管95’的排气下游侧端部突出,第二排气管92B’所安装的部位在侧视时以与第二排气管92B’的倾斜角度相同的角度倾斜。
如图27所示,第二排气管92B’通过将左侧对开部103’与右侧对开部104’连结而构成为剖面形状形成六边形。该第二排气管92B’以朝向排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延伸的状态安装于第一排气管92A’中的内管94’的排气下游侧端部。如图27(b)所示,在内管94’的排气下游侧端部通过焊接沿周向隔开等间隔地固定有三个大致L形的支板105’。在这三个支板105’螺栓连结有第二排气管92B’。该第二排气管92B’以位于比脱粒装置5’的上端更靠上方的方式朝向后上方延伸设置。
如图27(a)所示,第二排气管92B’中的左侧对开部103’沿排气管长度方向(排气流动方向)形成为比右侧对开部104’短的形状,在左侧对开部103’的排气下游侧端部、即排气管92’的后上方侧的前端部具备盖体106’,以便阻止在排气管内部流动的排气的流动。其结果是,比左侧对开部103’更靠排气下游侧成为开放的状态,形成了横向开放状的排气口93’。因此,排气口93’位于比脱粒装置5’的上端更靠上方的位置,排气口93’形成为横向开放状,以便朝向脱粒装置5’的上方排出排气。
排气管92’的前端部位于比谷粒箱6’的上端更靠下方的位置,而且排气管92’的前端部位于比处于收纳位置的卸谷装置9’的横向传送绞龙输送装置29’更靠下方的位置。因此,不仅是将卸谷装置9’(横向传送绞龙输送装置29’)收纳于收纳位置的状态,即使卸谷装置9’(横向传送绞龙输送装置29’)因机体振动等脱离收纳位置,也不存在排气管92’与卸谷装置9’干涉的隐患。
在谷粒箱6’的脱粒装置5’侧的侧面,以与第一凹入部Q1’的机体后方侧相连、且越靠机体后部侧越位于上方的状态形成有第二凹入部Q2’。该第二凹入部Q2’以从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排气出口部91’对应的部位向后上方倾斜的姿态延伸的状态形成。
在排气管92’中的进入谷粒箱6’的第二凹入部Q2’部位具备如上述那样覆盖外管95’的外方侧的剖面大致U形的罩部件96’。罩部件96’在与外管95’之间、以及与谷粒箱6’之间以沿径向隔开间隔的状态设置,利用空气形成隔热层,使得来自排气的热量难以传递到谷粒箱6’。
如图22、23所示,在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与谷粒箱6’之间具备覆盖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外周部的罩体108’。罩体108’在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之间、以及与谷粒箱6’之间以隔开间隔的状态设置,利用空气形成隔热层,使得来自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热量难以传递到谷粒箱6’。罩部件96’与罩体108’在排气管92’的通过部位连通并连接。
在上述结构中,进行如下净化处理,即,从排气导入口50’将从发动机21’排出而通过增压器40’的排气导入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6’,使柴油颗粒减少,并将结束净化处理的排气经由连通连接管65’朝向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供给。
在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中,进行如下净化处理,即,将尿素水喷射到排气中而生成氨,使排气所含的氮氧化物与氨化学反应而还原为氮与水,从而使排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减少,并将结束净化处理的排气通过排气管92’向机体外部排出。
〔另一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尿素水作为还原剂,但是作为还原剂,也可以使用无水氨、氨水等其他种类的还原剂。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针对还原剂(尿素水)箱71的检查用开口83’、88’分别形成于原动部8’的横侧部以及驾驶部4’的底板部19’的结构,但是可以具有它们中的任一个,也可以在开闭发动机罩的部件上不设置这样的检查口。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还原剂箱71’设置于驾驶部4’的底板部19’的下方侧的结构,但是只要是比发动机21’更靠机体前部侧即可,还原剂箱71’的设置部位可以限定为底板部19’的下方侧。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作为还原剂输送管的尿素水输送管74’以通过发动机21’的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部位的状态设置的结构,但是代替该结构,可以使还原剂输送管通过发动机21’的的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部位。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供给还原剂的泵75’以俯视时位于发动机21’与还原剂箱71’之间的状态设置的结构,但是代替该结构,也可以使泵75’设置在发动机21’的机体后方侧、即、还原剂箱71’的机体前方侧。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使发动机冷却水循环流通的冷却水流通路82’以通过还原剂箱71’的内部的状态设置的结构,但是可以不设置这样的冷却水流通路82’。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应用于半喂入型的联合收割机的情况,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用于净化发动机的排气的排气处理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此外,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减少发动机的排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的排气处理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附图标记说明
6 谷粒箱
6a 倾斜面部分
8 原动部
14 机体框架
21 发动机
22 发动机罩
24 纵向支承体
30 弹性支承体
46 第一排气处理装置
47 第二排气处理装置
51 排气出口部
54 排气供给部
65 连接部件
92 排气管
Q1 凹入部
Q2 凹槽
Y1 上下轴芯
4’ 驾驶部
6’ 谷粒箱
8’ 原动部
14’ 机体框架
19’ 底板部
21’ 发动机
47’ 排气处理装置
71’ 还原剂箱
74’ 还原剂输送管
75’ 泵
76’ 托架
82’ 冷却水流通路
83’ 检查用开口
87’ 盖体
88’ 检查用开口

Claims (31)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原动部,其位于机体前部侧,并且具备发动机;
谷粒箱,其位于所述原动部的后方侧,并储存脱粒后的谷粒;
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其减少所述发动机的排气中所含的粒子状物质;
第二排气处理装置,其减少由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处理后的排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
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位于所述谷粒箱的前部下方,并且在俯视时以与所述谷粒箱重叠的状态配备,
所述谷粒箱在主视时形成为下方变窄状,并且在该下方变窄状的倾斜面部分形成有朝向箱内方凹入的凹入部,
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以上部进入所述凹入部而下部延伸到所述凹入部的下方的方式,以长度方向沿着机体上下方向的纵向姿态配备,
在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与所述谷粒箱之间,设置有覆盖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外周部的罩体,
所述罩体以在该罩体与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之间以及在该罩体与所述谷粒箱之间隔开间隔的状态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原动部内,
在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中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排气出口部和在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中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排气供给部经由连接部件连通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以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前后朝向姿态设置于所述原动部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配备于所述发动机的上部的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经由弹性变形自如的弹性支承体支承于机体框架,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连结支承于所述发动机,
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连结支承于所述机体框架,
在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中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排气出口部和在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中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排气供给部连通并连接的连接部件由具有挠性的筒体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从所述机体框架立设的纵向支承体,
在所述原动部具备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上方的发动机罩,
所述发动机罩以在位于机体内方侧的通常姿态和向机体横外方侧突出的维护姿态之间绕上下轴芯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纵向支承体,
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支承于所述纵向支承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将由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处理后的排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管以朝向后方延伸的状态设置,
在所述谷粒箱形成有供所述排气管进入的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原动部内,
在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中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排气出口部和在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中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排气供给部经由连接部件连通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以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前后朝向姿态设置于所述原动部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配备于所述发动机的上部的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部位。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1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经由弹性变形自如的弹性支承体支承于机体框架,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连结支承于所述发动机,
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连结支承于所述机体框架,
在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中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排气出口部和在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中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排气供给部连通并连接的连接部件由具有挠性的筒体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从所述机体框架立设的纵向支承体,
在所述原动部具备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上方的发动机罩,
所述发动机罩以在位于机体内方侧的通常姿态和向机体横外方侧突出的维护姿态之间绕上下轴芯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纵向支承体,
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支承于所述纵向支承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将由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处理后的排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管以朝向后方延伸的状态设置,
在所述谷粒箱形成有供所述排气管进入的凹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经由弹性变形自如的弹性支承体支承于机体框架,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连结支承于所述发动机,
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连结支承于所述机体框架,
在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中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排气出口部和在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中形成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排气供给部连通并连接的连接部件由具有挠性的筒体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从所述机体框架立设的纵向支承体,
在所述原动部具备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上方的发动机罩,
所述发动机罩以在位于机体内方侧的通常姿态和向机体横外方侧突出的维护姿态之间绕上下轴芯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纵向支承体,
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支承于所述纵向支承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将由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处理后的排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管以朝向后方延伸的状态设置,
在所述谷粒箱形成有供所述排气管进入的凹槽。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将由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处理后的排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管以朝向后方延伸的状态设置,
在所述谷粒箱形成有供所述排气管进入的凹槽。
18.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驾驶部,其位于机体前部侧;
原动部,其位于所述驾驶部的下方;
排气处理装置,其减少所述原动部所具备的发动机的排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
还原剂箱,其设于所述原动部,储存用于向所述排气处理装置供给的还原剂;
泵,其设于所述原动部,将储存于所述还原剂箱的还原剂输送至所述排气处理装置;
所述驾驶部以能够绕上下方向的轴芯在通常姿态和维护姿态之间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机体框架,所述通常姿态为所述驾驶部位于机体内方侧而将所述原动部的上方覆盖的姿态,所述维护姿态为所述驾驶部突出到机体外方侧而将所述原动部的上方敞开的姿态,
在所述机体框架上,立设有对所述通常姿态时的所述驾驶部的底板部进行支承的支承框架,
所述还原剂箱设置于比所述原动部的所述发动机更靠机体前部侧的位置,
所述泵在所述原动部中以在俯视时位于所述发动机与所述还原剂箱之间的状态支承于所述支承框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还原剂箱设置于所述驾驶部的所述底板部的下方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针对所述还原剂箱的检查用开口形成于所述原动部的横侧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针对所述还原剂箱的检查用开口形成于所述驾驶部的所述底板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能够在覆盖所述检查用开口的作用状态与使所述检查用开口开放的开放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盖体。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处理装置设置于比所述发动机更靠机体后方侧。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以位于所述驾驶部的后方的状态设置谷粒箱,
所述排气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谷粒箱的前部下方。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还原剂箱与所述排气处理装置连接的还原剂输送管以通过所述发动机的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部位的状态设置。
26.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安装于支承在机体框架上的托架。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供循环供给到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的发动机冷却水循环流通的冷却水流通路以通过所述还原剂箱的内部的状态设置。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还原剂箱与所述排气处理装置连接的还原剂输送管以通过所述发动机的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部位的状态设置。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安装于支承在机体框架上的托架。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供循环供给到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的发动机冷却水循环流通的冷却水流通路以通过所述还原剂箱的内部的状态设置。
31.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供循环供给到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的发动机冷却水循环流通的冷却水流通路以通过所述还原剂箱的内部的状态设置。
CN201510614084.2A 2015-03-13 2015-09-23 联合收割机 Active CN1059609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1205A JP6416025B2 (ja) 2015-03-13 2015-03-13 コンバイン
JP2015-051203 2015-03-13
JP2015-051205 2015-03-13
JP2015051203A JP6504866B2 (ja) 2015-03-13 2015-03-13 コンバイ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60933A CN105960933A (zh) 2016-09-28
CN105960933B true CN105960933B (zh) 2021-08-10

Family

ID=56988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14084.2A Active CN105960933B (zh) 2015-03-13 2015-09-23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3) KR102607688B1 (zh)
CN (1) CN1059609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71318B1 (ko) * 2016-12-22 2024-06-03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콤바인 및 탈곡 장치
KR102644733B1 (ko) * 2017-01-31 2024-03-07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콤바인과 작업차
JP6842950B2 (ja) * 2017-02-28 2021-03-17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JP2019000079A (ja) * 2017-06-19 2019-01-10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6256817B1 (ja) * 2017-06-29 2018-01-10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CN111918545A (zh) * 2018-04-27 2020-11-10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JP2020099283A (ja) * 2018-12-25 2020-07-02 株式会社クボタ 収穫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24510A (ja) * 2009-07-28 2011-02-10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5522360B2 (ja) * 2009-08-28 2014-06-18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2015007397A (ja) * 2013-06-25 2015-01-15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14384B2 (ja) * 2008-02-26 2012-04-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JP5373412B2 (ja) 2009-01-26 2013-12-18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5443027B2 (ja) * 2009-03-16 2014-03-19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装置
JP5698543B2 (ja) * 2011-01-14 2015-04-08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尿素水タンク構造
JP5908222B2 (ja) * 2011-06-10 2016-04-26 株式会社クボタ 収穫機
KR101512682B1 (ko) * 2012-03-29 2015-04-16 이세키노우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콤바인
CN104244700B (zh) * 2012-08-24 2017-10-13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JP6066787B2 (ja) * 2013-03-15 2017-01-25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エンジン装置
JP6343119B2 (ja) * 2013-03-15 2018-06-13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エンジン装置
US9003779B2 (en) * 2013-03-26 2015-04-14 Komatsu Ltd. Wheel loader
JP6016122B2 (ja) * 2013-03-28 2016-10-26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KR101993720B1 (ko) * 2013-05-30 2019-06-27 대동공업주식회사 콤바인
JP2015008638A (ja) * 2013-06-26 2015-01-19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5806711B2 (ja) * 2013-07-05 2015-11-10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搭載用のエンジン装置
JP5761402B2 (ja) * 2014-02-28 2015-08-12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24510A (ja) * 2009-07-28 2011-02-10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5522360B2 (ja) * 2009-08-28 2014-06-18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2015007397A (ja) * 2013-06-25 2015-01-15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165176A (ko) 2023-12-05
KR102649574B1 (ko) 2024-03-21
KR102607688B1 (ko) 2023-11-30
KR20160110029A (ko) 2016-09-21
KR20240038686A (ko) 2024-03-25
CN105960933A (zh) 2016-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60933B (zh) 联合收割机
JP6504866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437353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6465604B (zh) 联合收割机
US9752478B2 (en) Engine device of working vehicle
JP2016185128A (ja) コンバイン
KR20180034574A (ko) 콤바인
JP6416025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921887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512995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807763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355787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523865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10892820B (zh) 联合收割机
JP2021175404A5 (zh)
JP6817093B2 (ja) 作業車
KR20160102155A (ko) 콤바인
JP7197454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908100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39270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465412B2 (ja) コンバイン
KR102644733B1 (ko) 콤바인과 작업차
JP2023028710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0099293A (ja) 収穫機
JP2018082631A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