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74751U - 一种立柱结构以及汽车举升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立柱结构以及汽车举升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74751U
CN211574751U CN202020136920.7U CN202020136920U CN211574751U CN 211574751 U CN211574751 U CN 211574751U CN 202020136920 U CN202020136920 U CN 202020136920U CN 211574751 U CN211574751 U CN 2115747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folded edge
hem
edge
upright p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3692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晓光
王玉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ngkou Ark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ngkou Tian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ngkou Tianzho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ngkou Tian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3692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74751U/zh
Priority to US16/816,123 priority patent/US11673778B2/en
Priority to DE202020101354.8U priority patent/DE202020101354U1/de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747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747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7/00Lifting frames, e.g. for lifting vehicles; Platform lifts
    • B66F7/02Lifting frames, e.g. for lifting vehicles; Platform lifts with platforms suspended from ropes, cables, or chains or screws and movable along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7/00Lifting frames, e.g. for lifting vehicles; Platform lifts
    • B66F7/28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end stops, pivoting supporting members, sliding runners adjustable to load dim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13/00Common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r accessori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2/00Towers; Masts or poles; Chimney stacks; Water-towers; Methods of erecting such structur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2/00Towers; Masts or poles; Chimney stacks; Water-towers; Methods of erecting such structures
    • E04H12/02Structures made of specified materials
    • E04H12/08Structures made of specified materials of met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2700/00Lifting apparatus
    • B66F2700/12Lifting platforms for vehicles or motorcycles or similar lifting apparatus
    • B66F2700/123Details concerning the support members or devices not related to the lifting itsel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Ge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 Road Signs Or Road Marking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举升机领域,一种立柱结构,其为板材弯折形成的多边形柱状结构,立柱结构包括背板,背板宽度方向的两端向背板的同侧垂直延伸形成侧板,侧板远离背板的端部对向延伸形成前板;立柱结构还包括以下特征之一或至少二者的组合:侧板和前板的连接处倒斜角,该倒斜角处形成的延展面为前斜板,前板和侧板的夹角处具有缓冲结构,该缓冲结构用于减缓侧板受外力变形的可能性或变形程度;背板具有用于增强立柱强度及安装立柱走线、电磁锁的第一凹槽;以及侧板具有用于增强立柱强度的回折结构,回折结构为凸起结构或凹槽结构。这样,立柱结构受到水平外力时,局部受力转移,可以增加强度。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使用该立柱结构的汽车举升机。

Description

一种立柱结构以及汽车举升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承力结构件领域,特别是涉及立柱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举升机是汽车保修服务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辅助设备,是汽车修理、维护和保养的基础。它可以通过将汽车提升起一定的高度,使汽车轮胎脱离地面,使操作人员可以对轮胎进行作业;或者使汽车底盘离开地面足够的空间,使人员可以在汽车底部进行作业。因此,汽车在升降过程中,以及举升机将汽车举升到所需高度后汽车静止在半空中的安全性是汽车举升机最重要的性能指标。而在汽车升降过程中和汽车静止在半空中时,汽车本身的重量,通过力的传递,最终作用于举升机的立柱上。因此,举升机立柱的强度是举升机安全性能的先决条件。
现有的汽车举升机立柱结构结构设计样式繁多,总结起来大致有两种主要的设计方向,一种是通过增加汽车举升机立柱结构材料的厚度来达到增加立柱强度的目的,另一种是通过在立柱结构上增加一些加强筋的方式来增加立柱的强度。这两种方式共同的缺点都会增加对原材料的损耗。因此,开发出一种既节约原材料损耗,又可以增加立柱强度的立柱结构,是推动汽车举升机技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立柱结构,其通过立柱结构弯折形成的多个夹角,使得立柱结构受到外力提供的水平方向的分力时,均可通过多个夹角以及折边分解,使立柱局部受力转移,减小局部受力,以立柱结构变化的方式增加立柱强度。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使用该立柱结构的汽车举升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在第一个技术方案中,一种立柱结构,该立柱结构为板材弯折形成的多边形柱状结构,所述立柱结构包括背板,背板宽度方向的两端向背板的同侧垂直延伸形成侧板,侧板远离背板的端部对向延伸形成前板;
所述立柱结构还包括以下特征之一或至少二者的组合:
所述侧板和前板的连接处倒斜角,该倒斜角处形成的延展面为前斜板,所述前板和侧板的夹角处具有缓冲结构,该缓冲结构用于减缓侧板受外力变形的可能性或变形程度;
所述背板具有用于增强立柱强度及安装立柱走线、电磁锁的第一凹槽;以及
所述侧板具有用于增强立柱强度的回折结构,所述回折结构为凸起结构或凹槽结构。
在第一个技术方案中,作为优选的,所述立柱结构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前板和侧板的夹角处的折边,所述前板、侧板、以及折边围成闭合结构,以形成所述缓冲结构,所述折边的末段或部分延伸段抵接在侧板或前板。
在第一个技术方案中,作为优选的,所述前板的内侧向垂直于背板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折边,所述第一折边朝向背板一侧向侧板方向延伸形成第二折边,所述第二折边朝向侧板一侧向前板方向延伸形成第三折边,且第三折边贴靠在侧板的内壁,所述第一折边、第二折边和第三折边形成缓冲结构。
在第一个技术方案中,作为优选的,所述立柱结构包括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所述背板、侧板和前板形成的柱状体为第一结构件,所述前板的内侧向垂直于背板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折边,所述第二结构件为板材弯折形成的柱状结构,第二结构件包括第四折边、第五折边、第六折边和第七折边,其中第四折边一侧向垂直于第四折边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五折边,所述第五折边远离第四折边一侧向垂直于第五折边方向弯折形成第六折边,且第六折边和第四折边位于第五折边的同侧,所述第六折边远离第五折边一侧垂直于第六折边方向弯折形成第七折边,且第七折边与第五折边位于第六折边的同侧;
所述第二结构件可插装在侧板、前板和第一折边围合成的半包围结构处,且第四折边抵接在前板的内侧,第五折边抵接在第一折边的内侧,第七折边抵接在侧板的内侧。
在第一个技术方案中,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结构件与第一结构件配合安装时,所述第七折边的自由端部位于侧板和前斜板的连接处。
在第一个技术方案中,作为优选的,所述回折结构所形成的侧壁与其所在的主延伸面之间夹角具有倒角结构。
在第一个技术方案中,作为优选的,所述立柱结构为沿垂直于背板纵向中心所在面的对称式结构。
在第一个技术方案中,作为优选的,所述立柱不具有前斜板时,所述前板的末端向背向背板的方向弯折形成第八折边,第八折边远离前板的端部向远离侧板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九折边,第九折边远离侧板的边缘朝向背板方向弯折形成第十折边,第十折边靠近背板的边缘向侧板方向弯折形成第十一折边,第十一折边贴靠在前板的背面,第八折边、第九折边、第十折边、以及第十一折边的部分段围合成矩形结构,第十一折边的自由端部抵接在侧板的内侧壁。
在第一个技术方案中,作为优选的,所述立柱不具有前斜板时,所述前板的末端向背向背板的方向弯折形成第八折边,第八折边远离前板的端部向远离侧板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九折边,第九折边远离侧板的边缘朝向背板方向弯折形成第十折边,第十折边靠近背板的边缘向侧板方向弯折形成第十一折边。第十一折边的靠近侧板的端部向前板弯折形成第十二折边,且第十二折边的部分表面贴靠在侧板内侧,第十二折边的自由端部抵接在侧板和前板的夹角处。
在第二个技术方案中,一种汽车举升机,包括如第一个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立柱结构。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装置通过立柱结构的优化设计,使得立柱结构受到外力提供的水平方向的分力时,其受力点由一个到两个受力点,分解成多个受力点,使得外力被分散到立柱的各个组成板,应力集中现象不明显。通过这些折弯的设计来改变立柱各边的受力方向,利用力的分解与合成原理,可以将作用于立柱上的力分配到立柱的各个方向的边上,使立柱各个方向上的边实现整体受力的效果,防止立柱由于各边受力不均,造成某处受力过大超过该处立柱的承受极限,使其失去承载能力;立柱背板和侧板的折弯所形成的回折,对立柱背面和侧面具有加强作用;同时,立柱背面的凹槽,由于其内部空间足够大,还可用于汽车举升机其他配件的布置,合理利用空间使整机结构紧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柱结构实施例1中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柱结构实施例2中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立柱结构实施例2中第一结构件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立柱结构实施例2中第二结构件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立柱结构实施例1中侧板无第二凹槽横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立柱结构实施例2中侧板无第二凹槽横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立柱结构实施例3中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立柱结构实施例4中的横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背板,2-侧板,3-前板,41-前斜板,42-后斜板,5-第一折边,6-第二折边,7-第三折边,10-第一结构件,20-第二结构件,21-第四折边,22-第五折边,23-第六折边,24-第七折边;25-第八折边,26-第九折边,27-第十折边,28-第十一折边,29-第十二折边。
11-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方案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不是要限制本技术方案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立柱结构,立柱结构为板材弯折形成的柱状结构,立柱结构包括背板1,背板1宽度方向的两端向背板1的同侧垂直延伸形成侧板2,侧板2远离背板1的端部对向延伸形成前板3,背板1和侧板2的连接处倒斜角,该倒斜角处形成的延展面为后斜板42;侧板2和前板3的连接处倒斜角,该倒斜角处形成的延展面为前斜板41;背板1和后斜板42的连接处、后斜板42和侧板2的连接处、侧板2和前斜板41的连接处、前斜板41和前板3的连接处均形成非垂直的弯折角。
可以理解的,在立柱受到内部滑块挤压时,其受力产生的应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夹角D、夹角E、夹角F、夹角G处。立柱受到正面或背面撞击时,应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夹角F、夹角G、夹角E、夹角D处。使得应力被分散,应力集中现象不明显。
前板3和侧板2的夹角处具有缓冲结构,该缓冲结构用于减缓侧板2受外力变形的可能性或变形程度。
在本实施例中,前板3的内侧向垂直于背板1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折边5,第一折边5朝向背板1一侧向侧板2方向延伸形成第二折边6,第二折边6朝向侧板2一侧向前板3方向延伸形成第三折边7,且第三折边7贴靠在侧板2的内壁,第一折边5、第二折边6和第三折边7形成缓冲结构。其结构为图1所述。
此时立柱结构在附加缓冲结构后,在立柱受到内部滑块挤压时,其受力产生的应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夹角A、夹角D、夹角E、夹角F、夹角G处,部分应力分散在夹角B、夹角C处。立柱正面或背面受到内部滑块挤压时,应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夹角F、夹角G、夹角E、夹角D处,部分应力分散在夹角B、夹角C处。
作为优选的,背板1主延伸面具有回折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背板1上的回折结构即为第一凹槽11。侧板2主延伸面具有回折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侧板2上的回折结构即为第二凹槽12,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凹槽12的位置处可以为形成与凹槽对称的凸起结构。此时背板1在受到内部滑块挤压时,应力也会分布在凹槽和其所在的主延伸面的弯折处。以第一凹槽11为例,其受力又被分布在夹角H、夹角I处。在其他实施例中,回折结构也可以是凸起结构,其原理与凹槽结构一致,不再赘述。
作为优选的,回折结构所形成的侧壁与其所在的主延伸面之间夹角具有倒角结构,即回折结构形成的壁和所在的主延伸面之间的应力进一步被分散。
本实施例中,立柱结构为沿垂直于背板1纵向中心所在面的对称式结构。其正面和侧面受到外力时,外力会被对称平均分配到立柱结构的左右两侧,避免单一侧板2上的夹角应力集中。
本实施例中,侧板2也可以去掉凹槽12,其结构如图5所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中的立柱结构原理类似,本实施例采用分体式结构实现实施例1中立柱结构的分解受力的效果。
立柱结构包括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其组合形式如图2所示,背板1、侧板2和前板3形成的柱状体为第一结构件10。
第一结构件10的结构,如图3所示,背板1宽度方向的两端向背板1的同侧垂直延伸形成侧板2,侧板2远离背板1的端部对向延伸形成前板3,背板1和侧板2的连接处倒斜角,该倒斜角处形成的延展面为后斜板42;侧板2和前板3的连接处倒斜角,该倒斜角处形成的延展面为前斜板41。
如图4所示,前板3的内侧向垂直于背板1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折边5,第二结构件20为板材弯折形成的柱状结构,第二结构件20包括第四折边21、第五折边22、第六折边23和第七折边24,其中第四折边21一侧向垂直于第四折边21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五折边22,第五折边22远离第四折边21一侧向垂直于第五折边22方向弯折形成第六折边23,且第六折边23和第四折边21位于第五折边22的同侧,第六折边23远离第五折边22一侧垂直于第六折边23方向弯折形成第七折边24,且第七折边24与第五折边22位于第六折边23的同侧;
第二结构件20可插装在侧板2、前板3和第一折边5围合成的半包围结构处,且第四折边21抵接在前板3的内侧,第五折边22抵接在第一折边5的内侧,第七折边24抵接在侧板2的内侧。
第二结构件20与第一结构件10配合安装时,第七折边24的自由端部位于侧板2和前斜板41的连接处。
如图2所示,在立柱受到内部滑块挤压时,其受力产生的应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夹角A、夹角D、夹角E、夹角F、夹角G处,部分应力分散在夹角B、夹角C、夹角H、夹角I处。立柱受到正面或背面撞击时,应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夹角F、夹角G、夹角E、夹角D处,部分应力分散在夹角B、夹角C处、夹角H、夹角I。
本实施例中,侧板2也可以去掉凹槽12,其结构如图6所示。
由以上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提出的立柱结构,在立柱结构受到任何方向水平方向分力时,其应力被分配到至少18个夹角处,因此本装置通过立柱结构的优化设计,使得立柱结构受到外力提供的水平方向的分力时,其受力点由一个到两个受力点,分解成多个受力点,使得外力被分散到立柱的各个组成板,应力集中现象不明显。通过这些折弯的设计来改变立柱各边的受力方向,利用力的分解与合成原理,可以将作用于立柱上的力分配到立柱的各个方向的边上,使立柱各个方向上的边实现整体受力的效果,防止立柱由于各边受力不均,造成某处受力过大超过该处立柱的承受极限,使其失去承载能力;立柱背板1和侧板2的折弯所形成的回折,对立柱背面和侧面具有加强作用;同时,立柱背面所形成的凹槽,由于其内部空间足够大,还可用于汽车举升机其他配件的布置,合理利用空间使整机结构紧凑。
实施例3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前板3远离侧板2的末端处具有缓冲结构,该缓冲结构用于减缓侧板2受外力变形的可能性或变形程度。
本实施例中,前板3的末端向背向背板1的方向弯折形成第八折边25,第八折边25远离前板3的端部向远离侧板2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九折边26,第九折边26远离侧板2的边缘朝向背板3方向弯折形成第十折边27,第十折边27靠近背板1的边缘向侧板2方向弯折形成第十一折边28。且第十一折边28贴靠在前板3的背面,第八折边25、第九折边26、第十折边27、以及第十一折边28的部分段围合成矩形结构。另外第十一折边28的自由端部抵接在侧板2的内侧壁。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的立柱结构与实施例3中的立柱结构类似,区别在于缓冲结构的具体结构。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立柱结构的前板3的末端向背向背板1的方向弯折形成第八折边25,第八折边25远离前板3的端部向远离侧板2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九折边26,第九折边26远离侧板2的边缘朝向背板3方向弯折形成第十折边27,第十折边27靠近背板1的边缘向侧板2方向弯折形成第十一折边28,第十一折边28的靠近侧板2的端部向前板3弯折形成第十二折边29,且第十二折边29的部分表面贴靠在侧板2内侧,第十二折边29的自由端部抵接在侧板2和前板3的夹角处。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汽车举升机,包括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中任一项的立柱结构,即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的立柱结构可以使用到汽车举升机技术领域内。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内容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可以作出许多变化,只要这些变化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属于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结构为板材弯折形成的多边形柱状结构,所述立柱结构包括背板,背板宽度方向的两端向背板的同侧垂直延伸形成侧板,侧板远离背板的端部对向延伸形成前板;
所述立柱结构还包括以下特征之一或至少二者的组合:
所述侧板和前板的连接处倒斜角,该倒斜角处形成的延展面为前斜板,所述前板和侧板的夹角处具有缓冲结构,该缓冲结构用于减缓侧板受外力变形的可能性或变形程度;
所述背板具有用于增强立柱强度及安装立柱走线、电磁锁的第一凹槽;以及
所述侧板具有用于增强立柱强度的回折结构,所述回折结构为凸起结构或凹槽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结构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前板和侧板的夹角处的折边,所述前板、侧板、以及折边围成闭合结构,以形成所述缓冲结构,所述折边的末段或部分延伸段抵接在侧板或前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的内侧向垂直于背板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折边,所述第一折边朝向背板一侧向侧板方向延伸形成第二折边,所述第二折边朝向侧板一侧向前板方向延伸形成第三折边,且第三折边贴靠在侧板的内壁,所述第一折边、第二折边和第三折边形成缓冲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结构包括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所述背板、侧板和前板形成的柱状体为第一结构件,所述前板的内侧向垂直于背板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折边,所述第二结构件为板材弯折形成的柱状结构,第二结构件包括第四折边、第五折边、第六折边和第七折边,其中第四折边一侧向垂直于第四折边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五折边,所述第五折边远离第四折边一侧向垂直于第五折边方向弯折形成第六折边,且第六折边和第四折边位于第五折边的同侧,所述第六折边远离第五折边一侧垂直于第六折边方向弯折形成第七折边,且第七折边与第五折边位于第六折边的同侧;
所述第二结构件可插装在侧板、前板和第一折边围合成的半包围结构处,且第四折边抵接在前板的内侧,第五折边抵接在第一折边的内侧,第七折边抵接在侧板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结构件与第一结构件配合安装时,所述第七折边的自由端部位于侧板和前斜板的连接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折结构所形成的侧壁与其所在的主延伸面之间夹角具有倒角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结构为沿垂直于背板纵向中心所在面的对称式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不具有前斜板时,所述前板的末端向背向背板的方向弯折形成第八折边,第八折边远离前板的端部向远离侧板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九折边,第九折边远离侧板的边缘朝向背板方向弯折形成第十折边,第十折边靠近背板的边缘向侧板方向弯折形成第十一折边,第十一折边贴靠在前板的背面,第八折边、第九折边、第十折边、以及第十一折边的部分段围合成矩形结构,第十一折边的自由端部抵接在侧板的内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不具有前斜板时,所述前板的末端向背向背板的方向弯折形成第八折边,第八折边远离前板的端部向远离侧板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九折边,第九折边远离侧板的边缘朝向背板方向弯折形成第十折边,第十折边靠近背板的边缘向侧板方向弯折形成第十一折边,第十一折边的靠近侧板的端部向前板弯折形成第十二折边,且第十二折边的部分表面贴靠在侧板内侧,第十二折边的自由端部抵接在侧板和前板的夹角处。
10.一种汽车举升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立柱结构。
CN202020136920.7U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立柱结构以及汽车举升机 Active CN2115747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36920.7U CN211574751U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立柱结构以及汽车举升机
US16/816,123 US11673778B2 (en) 2020-01-20 2020-03-11 Upright post structure and automobile elevator
DE202020101354.8U DE202020101354U1 (de) 2020-01-20 2020-03-11 Säulenstruktur und Fahrzeug-Hebebühn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36920.7U CN211574751U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立柱结构以及汽车举升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74751U true CN211574751U (zh) 2020-09-25

Family

ID=70469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36920.7U Active CN211574751U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立柱结构以及汽车举升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73778B2 (zh)
CN (1) CN211574751U (zh)
DE (1) DE202020101354U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09287A (en) * 1989-09-19 1991-04-23 Delaware Capital Formation, Inc. Vehicle lift
US5284226A (en) * 1991-12-11 1994-02-08 Daifuku Co., Ltd. Carriage guiding post in a transfer lifter
US5318154A (en) * 1992-06-16 1994-06-07 Hellman Jr Robert R Column for load lifting devices
US6279685B1 (en) * 1998-05-28 2001-08-28 Hydra-Lift Industries Ltd. Lifting apparatus
JP4851014B2 (ja) 2001-02-01 2012-01-11 株式会社スギヤス 車両整備用リフト
KR100703766B1 (ko) 2006-05-30 2007-04-09 서미란 리프트용 독립 지주식 가이드레일
DE102006039472A1 (de) * 2006-08-23 2008-03-27 Maha Maschinenbau Haldenwang Gmbh & Co. Kg Hub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für Kraftfahrzeuge
CN211569963U (zh) * 2020-01-20 2020-09-25 营口天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举升设备上车台板以及汽车举升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20101354U1 (de) 2020-03-31
US20210221661A1 (en) 2021-07-22
US11673778B2 (en) 2023-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08725B (zh) 一种控制车底架及控制车
CN102673663A (zh) 轻卡驾驶室地板总成
CN211574751U (zh) 一种立柱结构以及汽车举升机
CN201778514U (zh) 立体车库的车架后立柱、纵梁和后横梁的连接结构
CN102765423B (zh) 车架和工程车辆
CN205737702U (zh) 一种多功能车底盘系统
CN201357864Y (zh) 变截面边梁式梯形承载车架
CN215205063U (zh) 货车车架和具有其的载货车辆
CN211167096U (zh) 一种前副车架和车辆
CN211107695U (zh) 一种用于连接轻卡车架前横梁与纵梁的加强支架
CN204210581U (zh) 车辆及其车体挡泥结构
CN204527315U (zh) 车架及车辆
CN102941879A (zh) 用于全拖挂的卡车尾横梁
CN218948904U (zh) 一种不等厚的后背门内板焊接总成
CN114735085B (zh) 机舱骨架结构总成
CN205737701U (zh) 一种多功能车底盘副车架
CN110723213A (zh) 前副车架及汽车
CN2910725Y (zh) 公交客车底盘不对称梁车架总成
CN107444494B (zh) 顶盖支撑横梁及车身和汽车
CN220924312U (zh) 一种轻型载货车底板结构及汽车
CN220973844U (zh) 一种板簧安装支座、板簧总成及汽车
CN209888934U (zh) 后围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199904U (zh) 一种集装箱及其底横梁
CN216156682U (zh) 一种固定式底盘车架结构
CN211942938U (zh) 一种悬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27

Address after: 115000 No. 10 Hekou 1st Street, Yingkou District, China (Liaoning) pilot Free Trade Zone, Yingkou City, Liaoni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Yingkou Ark Science &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15000 116-094, No. 93, Bohai Street West, Yingkou City, Liaoni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Yingkou Tianzhou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