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88934U - 后围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围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88934U
CN209888934U CN201920639811.4U CN201920639811U CN209888934U CN 209888934 U CN209888934 U CN 209888934U CN 201920639811 U CN201920639811 U CN 201920639811U CN 209888934 U CN209888934 U CN 2098889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cross
cross beam
assembly
plat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3981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晓帅
汤玉军
孙焕勇
许净
刘竣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Foton Daimler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Foton Daimler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Foton Daimler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Foton Daimler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63981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889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889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8893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围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后围总成包括:后围外板,后围外板具有凹入部,凹入部包括后壁和侧壁;后横梁总成,后横梁总成包括后横梁内板总成和后横梁外板总成,后横梁内板总成包括第一后横梁内板和两个第二后横梁内板,第一后横梁内板设在凹入部的后壁上,两个第二后横梁内板沿凹入部的侧壁向前延伸,后横梁外板总成包括第一后横梁外板和两个第二后横梁外板,第一后横梁外板连接在第一后横梁内板的后方且位于第一后横梁内板和凹入部之间,两个第二后横梁外板分别连接在对应的第二后横梁内板的后方且位于对应的第二后横梁内板和凹入部之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围总成,可以增大驾驶空间,且可以提高驾驶室的后碰能力。

Description

后围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围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重卡销量快速增长,舒适性以及安全性能成为重卡车身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属性。相关技术中,重卡的生活区域空间小,无法满足长途司机对于舒适性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围总成,当后围总成应用于车辆时,可以扩大驾驶室空间,提高后碰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后围总成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围总成,包括:后围外板,所述后围外板具有向后凹入的凹入部,所述凹入部包括后壁和连接在所述后壁的外周缘且向前延伸的侧壁;后横梁总成,所述后横梁总成包括后横梁内板总成和后横梁外板总成,所述后横梁内板总成包括第一后横梁内板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横梁内板两端的两个第二后横梁内板,所述第一后横梁内板设在所述凹入部的所述后壁上,两个所述第二后横梁内板沿所述凹入部的所述侧壁向前延伸,所述后横梁外板总成包括第一后横梁外板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横梁外板两端的两个第二后横梁外板,所述第一后横梁外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横梁内板的后方且位于所述第一后横梁内板和所述凹入部之间,两个所述第二后横梁外板分别连接在对应的所述第二后横梁内板的后方且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后横梁内板和所述凹入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围总成,通过设置使后围外板具有向后凹入的凹入部,当后围总成应用于车辆时,可以增大驾驶空间,提高驾驶室舒适性。而且,通过设置使后横梁内板总成包括第一后横梁内板和两个第二后横梁内板、后横梁外板总成包括第一后横梁外板和两个第二后横梁外板,可以提高驾驶室的后碰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入部的深度为d,其中所述d满足:260mm≤d≤31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入部的所述后壁上设有后风窗,所述后风窗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凹入部的中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入部的所述后壁上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环绕在所述后风窗的外周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风窗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第一加强纵梁至第三加强纵梁,所述第一加强纵梁和第二加强纵梁设在所述凹入部的所述后壁上,所述第三加强纵梁设在所述凹入部的所述侧壁上,所述第一加强纵梁的上端与所述后横梁总成相连,所述凹入部的所述后壁的下部设有加强横梁,所述加强横梁与所述第二加强纵梁的下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后横梁内板与所述第二后横梁内板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一后横梁外板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后横梁外板的连接处错开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后横梁内板、两个所述第二后横梁内板、所述第一后横梁外板以及两个所述第二后横梁外板共同限定出中空的后横梁空腔,两个所述第二后横梁内板与两个所述第二后横梁外板的前端分别设有向前延伸的两个侧围上横梁总成,每个所述侧围上横梁总成具有与所述后横梁空腔连通的上横梁空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入部的上部设有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纵梁,每个所述纵梁的下端均与所述第一后横梁内板的前表面相连,每个所述纵梁的所述下端从上到下倾斜向前延伸,所述第一后横梁内板的上部从下到上倾斜向后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入部形成在所述后围外板的上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围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围总成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围总成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后围总成;
1:后围外板;11:凹入部;
111:后壁;1111:后风窗;112:侧壁;
211:第一后横梁内板;212:第二后横梁内板;
221:第一后横梁外板;222:第二后横梁外板;
3:加强板;41:第一加强纵梁;
42:第二加强纵梁;43:第三加强纵梁;
5:加强横梁;6:侧围上横梁总成;7: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围总成100。后围总成100可以应用于车辆例如重卡(图未示出)。在本申请下面的描述中,以后围总成100应用于重卡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后围总成100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车辆,而不限于重卡。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围总成100,包括后围外板1和后横梁总成。
具体而言,后围外板1具有向后凹入的凹入部11,凹入部11包括后壁111和连接在后壁111的外周缘且向前延伸的侧壁112。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方向“后”可以理解为车辆例如重卡的朝向车尾的方向,其相反方向被定义为“前”,即车辆例如重卡的朝向车头的方向。例如,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凹入部11可以由后围外板1的前表面的一部分向后凹入形成,后壁111连接在侧壁112的后端,且侧壁112的横截面积可以从后向前逐渐增大。
可选地,后围外板1上的凹入部11可以通过深冲成型。其中,“深冲”可以理解为金属板材在压力机的模具上被冲压成深度大的零件的金属塑性加工方法。由此,通过设置使凹入部11的深度较深,当后围总成100应用于重卡时,可以扩大生活区域空间,提高驾驶室的舒适性,从而可以很好地满足长途司机对于舒适性以及超大卧铺的要求。
后横梁总成包括后横梁内板总成和后横梁外板总成,具体地,例如,参照图1和图2,后横梁内板总成和后横梁外板总成可以均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后横梁内板总成包括第一后横梁内板211和连接在第一后横梁内板211两端的两个第二后横梁内板212,第一后横梁内板211设在凹入部11的后壁111上,两个第二后横梁内板212沿凹入部11的侧壁112向前延伸,后横梁外板总成包括第一后横梁外板221和连接在第一后横梁外板221两端的两个第二后横梁外板222,第一后横梁外板221连接在第一后横梁内板211的后方且位于第一后横梁内板211和凹入部11之间,两个第二后横梁外板222分别连接在对应的第二后横梁内板212的后方且位于对应的第二后横梁内板212和凹入部11之间。
由此,通过采用由第一后横梁内板211和两个第二后横梁内板212构成的三段式的后横梁内板总成、以及由第一后横梁外板221和两个第二后横梁外板222构成的三段式的后横梁外板总成,可以很好地防止后横梁总成发生扭转,具体地,根据重卡驾驶室受力情况分析,驾驶室高度升高,中心增高,通过纵梁7与悬置螺接,行驶过程中受到作用于重心的惯性力与悬置安装点的铰接力,造成对驾驶室扭转作用,当后围总成100前后方向上的深度增大后,可以有效增大扭转力矩力臂,减少上述悬置安装点的受力,减少驾驶室失效,即有效提高了驾驶室的扭转与弯曲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围总成100,通过设置使后围外板1具有向后凹入的凹入部11,当后围总成100应用于车辆例如重卡时,可以增大驾驶空间,提高驾驶室舒适性。而且,通过设置使后横梁内板总成包括第一后横梁内板211和两个第二后横梁内板212、后横梁外板总成包括第一后横梁外板221和两个第二后横梁外板222,可以提高驾驶室的后碰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凹入部11的深度为d,其中d满足:260mm≤d≤310mm。当凹入部11的深度d(即在前后方向上的深度)小于260mm时,凹入部11的深度较浅,使得驾驶室的生活区域空间较小,不能很好地满足长途司机对于舒适性的要求;当凹入部11的深度d大于310mm时,可能会增加后围外板1的加工难度。也就是说,通过设置使凹入部11的深度d介于260mm至310mm之间,在扩大驾驶室的生活区域空间、满足长途司机对舒适性要求的同时,方便了后围外板1的加工,易于实现,且可以节约成本。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凹入部11的后壁111上设有后风窗1111,后风窗111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凹入部11的中央。由此,由于凹入部11的深度d较深,通过将后风窗1111布置在左右方向上的正中间,可以极大地改善驾驶室的后视野。而且,后风窗1111的面积可以设置得较大,从而可以进一步扩大驾驶室的后视野。可以理解的是,车辆例如重卡的高位进气系统可以重新布置,以使后风窗1111可以顺利地布置在凹入部11左右方向上的中央。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凹入部11的后壁111上设有加强板3,加强板3环绕在后风窗1111的外周侧。例如,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后风窗1111大体形成为长方形形状,加强板3可以为四个,四个加强板3均设在凹入部11的前表面上,且四个加强板3分别布置在后风窗1111的四个侧边上。由此,通过在后风窗1111的外周侧设置加强板3,可以提高后风窗1111的结构强度,满足后风窗1111玻璃的粘接要求。可选地,加强板3可以焊接连接至凹入部11的后壁11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并结合图2,后风窗1111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第一加强纵梁41、第二加强纵梁42和第三加强纵梁43,第一加强纵梁41和第二加强纵梁42设在凹入部11的后壁111上,第三加强纵梁43设在凹入部11的侧壁112上,第一加强纵梁41的上端与后横梁总成相连,凹入部11的后壁111的下部设有加强横梁5,加强横梁5与第二加强纵梁42的下端相连。例如,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第一加强纵梁41、第二加强纵梁42和第三加强纵梁43分别邻近后风窗1111设置,且第一加强纵梁41、第二加强纵梁42和第三加强纵梁43位于加强板3的远离后风窗1111中心的一侧,第一加强纵梁41的长度相对较短且在上下方向上与后风窗1111的上部对应,第二加强纵梁42的长度相对较长,第二加强纵梁42的上端与第一加强纵梁41的下端相连,第二加强纵梁42的下端向下延伸至超过后风窗1111的下侧壁112,第三加强纵梁43的一端与第二加强纵梁42的下端相连,第二加强纵梁42的另一端沿凹入部11的内壁从凹入部11的后壁111逐渐向前延伸至凹入部11的侧壁112前部,第一加强纵梁41和第二加强纵梁42可以均沿竖直方向延伸,加强横梁5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后横梁总成的下方,此时后横梁总成和加强横梁5分别位于凹入部11的上部和下部。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第一加强纵梁41、第二加强纵梁42和第三加强纵梁43以及加强横梁5,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后围总成100的结构强度,当后围总成100应用于车辆例如重卡时,可以提高驾驶室的后围防撞性能,以及车身的扭转刚度和强度。可选地,第一加强纵梁41、第二加强纵梁42和第三加强纵梁43可以先焊接连接,再与后围外板1焊接。加强横梁5的左右两端可以与车身C柱烧焊相连。
可选地,第一后横梁内板211与第二后横梁内板212的连接处与第一后横梁外板221与对应的第二后横梁外板222的连接处错开布置。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后横梁内板211与第二后横梁内板212的连接处的接缝竖直布置,第一后横梁外板221与第二后横梁外板222的连接处的接缝竖直布置,左侧的上述对应的两个接缝在左右方向上错开设置,右侧的上述对应的两个接缝在左右方向上错开设置。由此,通过设置使第一后横梁内板211与第二后横梁内板212的连接处与第一后横梁外板221与对应的第二后横梁外板222的连接处错开布置,可以提高整个后横梁总成的连接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第一后横梁内板211、两个第二后横梁内板212、第一后横梁外板221以及两个第二后横梁外板222共同限定出中空的后横梁空腔,两个第二后横梁内板212与两个第二后横梁外板222的前端分别设有向前延伸的两个侧围上横梁总成6,每个侧围上横梁总成6具有与后横梁空腔连通的上横梁空腔。后横梁总成内限定出的后横梁空腔与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围上横梁总成6内限定出的上横梁空腔彼此连通。此时后横梁空腔与左右两个上横梁空腔共同构成贯通式的上横梁包围。由此,可以有效提高白车身整体扭转刚度与强度。
可选地,第一后横梁内板211和两个第二后横梁内板212可以焊接成后横梁内板总成,第一后横梁外板221和两个第二后横梁外板222可以焊接成后横梁外板总成,再将后横梁内板总成与后横梁外板总成焊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凹入部11的上部设有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纵梁7,每个纵梁7的上端可以从凹入部11的后壁111逐渐向上向前延伸至超出凹入部11的侧壁112顶部前端面,每个纵梁7的下端均与第一后横梁内板211的前表面相连。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两个纵梁7,这两个纵梁7可以与后横梁总成、第一加强纵梁41至第三加强纵梁43、加强横梁5一起大致呈“井”字形,从而可以提高后围总成100的后碰安全性能。
其中,每个纵梁7的下端从上到下倾斜向前延伸,第一后横梁内板211的上部从下到上倾斜向后延伸。例如,当纵梁7先焊接到后围外板1上、后横梁总成后焊接到后围外板1上时,通过设置使每个纵梁7的下端从上到下倾斜向前延伸,第一后横梁内板211的上部从下到上倾斜向后延伸,每个纵梁7的下端对第一后横梁内板211具有导向作用,且第一后横梁内板211的设置也使得后横梁总成便于插入到纵梁7与后围外板1之间,从而方便了后横梁总成的装配,提高了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后围外板1的凹入部11的水平横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此时凹入部11的左侧壁112和右侧壁112可以在从后向前的方向上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由此,可以极大地提高驾驶室的后碰能力,提高驾驶室的安全性能。
可选地,参照图1和图2,凹入部11形成在后围外板1的上部。由此,很好地实现了增大生活区域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例如重卡,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围总成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例如重卡,通过采用上述的后围总成100,增大了生活区域空间,可以满足驾乘人员对于舒适性以及超大卧铺的要求。而且,提高了驾驶室后围防撞性能、白车身扭转刚度和强度、以及整个后围总成100的模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例如重卡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围外板,所述后围外板具有向后凹入的凹入部,所述凹入部包括后壁和连接在所述后壁的外周缘且向前延伸的侧壁;
后横梁总成,所述后横梁总成包括后横梁内板总成和后横梁外板总成,所述后横梁内板总成包括第一后横梁内板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横梁内板两端的两个第二后横梁内板,所述第一后横梁内板设在所述凹入部的所述后壁上,两个所述第二后横梁内板沿所述凹入部的所述侧壁向前延伸,所述后横梁外板总成包括第一后横梁外板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横梁外板两端的两个第二后横梁外板,所述第一后横梁外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横梁内板的后方且位于所述第一后横梁内板和所述凹入部之间,两个所述第二后横梁外板分别连接在对应的所述第二后横梁内板的后方且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后横梁内板和所述凹入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的深度为d,其中所述d满足:260mm≤d≤3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的所述后壁上设有后风窗,所述后风窗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凹入部的中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的所述后壁上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环绕在所述后风窗的外周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风窗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第一加强纵梁至第三加强纵梁,所述第一加强纵梁和第二加强纵梁设在所述凹入部的所述后壁上,所述第三加强纵梁设在所述凹入部的所述侧壁上,所述第一加强纵梁的上端与所述后横梁总成相连,
所述凹入部的所述后壁的下部设有加强横梁,所述加强横梁与所述第二加强纵梁的下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横梁内板与所述第二后横梁内板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一后横梁外板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后横梁外板的连接处错开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横梁内板、两个所述第二后横梁内板、所述第一后横梁外板以及两个所述第二后横梁外板共同限定出中空的后横梁空腔,两个所述第二后横梁内板与两个所述第二后横梁外板的前端分别设有向前延伸的两个侧围上横梁总成,每个所述侧围上横梁总成具有与所述后横梁空腔连通的上横梁空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的上部设有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纵梁,每个所述纵梁的下端均与所述第一后横梁内板的前表面相连,
每个所述纵梁的所述下端从上到下倾斜向前延伸,所述第一后横梁内板的上部从下到上倾斜向后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形成在所述后围外板的上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围总成。
CN201920639811.4U 2019-05-06 2019-05-06 后围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8889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39811.4U CN209888934U (zh) 2019-05-06 2019-05-06 后围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39811.4U CN209888934U (zh) 2019-05-06 2019-05-06 后围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88934U true CN209888934U (zh) 2020-01-03

Family

ID=690204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39811.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888934U (zh) 2019-05-06 2019-05-06 后围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889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21672B2 (ja) 車両用フロア構造
US8905466B2 (en) Structure for front of vehicle body
EP2565107A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vehicle body
EP2689972B1 (en) Structure of vehicle end section
EP3150467B1 (en) Vehicle framework structure
CN110040186B (zh) 下部车身结构
WO2019198753A1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10435774B (zh) 一种电动汽车前地板结构
CN108556924A (zh) 一种提高40%偏置碰安全性能的a柱结构
US20230072159A1 (en) Vehicle
WO2012153425A1 (ja) 車両用構造体
CN209888934U (zh) 后围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5205063U (zh) 货车车架和具有其的载货车辆
CN112109811B (zh) 车身结构和包括该车身结构的车辆
CN210101759U (zh) 一种汽车车身下车体
CN210634646U (zh) 一种电动汽车地板横梁弯曲刚度加强结构
CN211252286U (zh) 一种三排座椅横梁总成
KR20130005871A (ko) 전기 자동차 차체
CN212950857U (zh) 电动汽车的前地板
CN218892608U (zh) 一种纯电动重卡车架总成及卡车
CN218751021U (zh) 一种车辆的a柱总成及车辆
CN203876843U (zh) 一种汽车后地板前横梁加强结构
CN218548678U (zh) 边梁、框架、电池包及车辆
CN210971299U (zh) 车辆地板总成和车辆
CN219948348U (zh) 前围板加强结构、前部车身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