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97329U - 一种用于减速车辆的自适应道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减速车辆的自适应道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797329U CN210797329U CN201921261005.4U CN201921261005U CN210797329U CN 210797329 U CN210797329 U CN 210797329U CN 201921261005 U CN201921261005 U CN 201921261005U CN 210797329 U CN210797329 U CN 2107973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ttom plate
- spring
- road
- plate
- top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速车辆的自适应道路,包括道路本体,沿所述道路本体宽度方向上设置有减速装置以及位于所述减速装置两侧的减速条,所述减速装置包括底板、与所述底板的两侧铰接的侧板以及位于所述侧板顶部的顶盖,所述底板、所述侧板以及所述顶盖之间形成有减震腔,所述减震腔内设置有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侧板之间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顶盖与所述底板之间的第二弹簧;所述减速条为多个,多个所述减速条沿所述道路本体宽度方向设置,所述减速条上粘接有橡胶条。道路上设置可多处减速减震,提高驾驶人员舒适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减速车辆的自适应道路。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蓬勃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车辆的使用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在建设路口道路时,往往都会在道路上设置具有减速作用的装置,特别在学校以及交通事故多发地段,减速装置的设置能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目前,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204510061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慢速行驶道路减震带,包括连接底板,所述连接底板上安装有缓冲座,所述连接底板与缓冲座之间安装有柔性缓冲垫;所述缓冲座上分别安装有第一缓冲坡、第二缓冲坡,所述第一缓冲坡与第二缓冲坡之间的缓冲座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安装有减速带,且所述减速带的高度大于缓冲坡的高度。
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仅仅通过缓冲垫对车辆进行缓冲,缓冲方式较为单一,减震效果有待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减速车辆的自适应道路,多处减震,提高驾驶人员舒适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减速车辆的自适应道路,包括道路本体,沿所述道路本体宽度方向上设置有减速装置以及位于所述减速装置两侧的减速条,所述减速装置包括底板、与所述底板的两侧铰接的侧板以及位于所述侧板顶部的顶盖,所述底板、所述侧板以及所述顶盖之间形成有减震腔,所述减震腔内设置有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侧板之间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顶盖与所述底板之间的第二弹簧;所述减速条为多个,多个所述减速条沿所述道路本体宽度方向设置,所述减速条上粘接有橡胶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道路本体上设置减速装置,当有车辆经过减速装置时,侧板会向减震腔一侧进行转动,并压缩第一弹簧,当车辆接触到顶盖时,顶盖会压缩第二弹簧,通过减震腔内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压缩,到达减震的效果;此外,在车辆经过减速装置之前,会经过减速条,减速条上的橡胶条也可对车辆起到缓冲作用,从而道路在对车辆进行减速的同时,提高了驾驶人员舒适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减速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凹槽,所述底板位于所述凹槽中,所述凹槽的底部与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三弹簧可以减缓底座上方的顶盖、侧板以及顶盖形成的整体向下的作用力,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减速装置的减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侧板靠近所述顶盖的一端延伸有与所述底板平行的延伸板,所述延伸板与所述顶盖之间设置有第四弹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四弹簧的设置保证顶盖的两侧均能缓冲车辆对顶盖两侧产生的作用力,进而可以保证顶盖在下压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底板上且朝向所述侧板一面为倾斜面的减震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减震座的斜面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侧板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侧板是铰接在底板上并与底板形成一定的角度,利用减震座可以将第一弹簧倾斜设置在底板与侧板之间,可以提高第一弹簧的减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与所述侧板铰接处设置有与所述底板顶部一体成型的限位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弹簧回缩时,限位边的设置可以对侧板的转动位置进行限位,保证第一弹簧为非压缩时,侧板始终与底板形成一定的角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接有下限位块,所述顶盖的下表面固接有上限位块,所述下限位块与所述上限位块相对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顶盖下压时,上限位块会抵接在下限位块上,可以对顶盖的下压高度进行限位,进而可以在减震组件进行减震的同时,保证减速装置不会压缩的过低,从而保证了减速装置的减速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限位块与所述下限位块之间相对的一面固定连接有橡胶垫。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垫的设置可以缓冲上限位块与下限位块之间的刚性接触,进而可以提高上限位块与下限位块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减速装置的上表面固定有荧光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车辆在夜间行驶时,荧光条可以通过车辆的灯光反射出亮光,可以起到提醒作用,为司机夜间行驶带来便利。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设置减震组件,当有车辆减速装置时,侧板会向减震腔一侧进行转动,并压缩第一弹簧,当车辆接触到顶盖时,顶盖会压缩第二弹簧,通过减震腔内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压缩,到达减震的效果,从而提高了驾驶人员舒适感。
2.通过设置底座以及第三弹簧,可以减缓底座上方的顶盖、侧板以及顶盖形成的整体向下的作用力,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减速装置的减震效果。
3.通过设置减震座,由于侧板是铰接在底板上并与底板形成一定的角度,利用减震座可以将第一弹簧倾斜设置在底板与侧板之间,可以提高第一弹簧的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示意整体构造;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主要示意减速条的结构;
图3是图1中减速装置的剖面示意图,主要示意减速装置以及减震组件的构造;
图4是图3中减速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道路本体;2、减速装置;21、底板;211、限位边;212、下限位块;22、侧板;221、延伸板;23、顶盖;231、上限位块;24、底座;241、凹槽;3、减速条;31、橡胶条;4、减震腔;5、减震组件;51、第一弹簧;52、第二弹簧;53、第三弹簧;54、第四弹簧;55、减震座;6、橡胶垫;7、荧光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用于减速车辆的自适应道路,如图1所示,包括道路本体1、减速装置2以及减速条3,减速装置2沿道路本体1的宽度方向设置,减速条3为多个,多个减速条3两两沿道路本体1的宽度方向设置,并对称设置在减速装置2的两侧,减速条3的上表面粘接有橡胶条31(如图2所示),通过在道路上设置减速装置2和减速条3可以对道路上的车辆起到减速作用。
如3所示,减速装置2包括底板21、侧板22、顶盖23以及底座24,底座24的两侧面为倾斜面,下表面与地面抵接,上表面开设有凹槽241;底板21位于凹槽241中,底板21的两个侧壁与凹槽241的两侧壁抵接,并底板21两侧面为倾斜面,且倾斜角度与底座24的侧面的倾斜角度一致;侧板22与底板21的两侧壁的顶部铰接,侧板22为两个,两个侧板22对称铰接在底板21的两侧;顶盖23位于两个侧板22的上方,顶盖23的两侧为斜面,且倾斜角度与底座24的斜面的角度一致,并顶盖23的上表面为平面且与底座24的下表面平行;底板21、侧板22以及顶盖23之间形成有减震腔4,减震腔4内设置有减震组件5。
如图3所示,减震组件5包括第一弹簧51、第二弹簧52、第三弹簧53以及减震座55,减震座55固定连接在底板21上并位于底板21靠近顶盖23的一面,减震座55朝向侧板22的一面为斜面,且减震座55对称设置在底板21的两侧;第一弹簧5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减震座55倾斜的一面,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侧板22朝向减震腔4的一面;第二弹簧52一端固定在顶盖23朝向减震腔4的一面,另一端固定在底板21靠近顶盖23的一面,且第二弹簧52位于顶盖23的中间位置,第二弹簧52为多个,多个第二弹簧52沿顶盖23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第三弹簧53的中间线垂直于凹槽241的底面,且第三弹簧53的一端凹槽241的底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底板21靠近凹槽241底面的一面固定连接,第三弹簧53为多个,多个第三弹簧53均匀分布在底板21与凹槽241底面之间;当有车辆减速装置2时,侧板22会向减震腔4一侧进行转动,并压缩第一弹簧51,当车辆接触到顶盖23时,顶盖23会压缩第二弹簧52,通过减震腔4内的第一弹簧51和第二弹簧52的压缩,到达减震的效果,此外,利用第三弹簧53可以减缓底座24上方的顶盖23、侧板22以及顶盖23形成的整体向下的作用力,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减速装置2的减震效果,从而提高了驾驶人员舒适感。
如图3所示,侧板22靠近顶盖23的一端延伸有延伸板221,延伸板221与底板21平行,延伸板221与顶盖23之间设置有第四弹簧54,第四弹簧54为多个,多个第四弹簧54沿延伸板221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第四弹簧54的设置保证顶盖23的两侧均能缓冲车辆对顶盖23两侧产生的作用力,进而可以保证顶盖23在下压过程中的稳定性。进一步的,底板21与侧板22铰接处设置有与底板21顶部一体成型的限位边211,限位边211与底座24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一致,当第一弹簧51回缩时,限位边211的设置可以对侧板22的转动位置进行限位,保证第一弹簧51为非压缩状态时,侧板22始终与底板21形成一定的角度。
如图4和图5所示,底板21远离凹槽241底部的一面固定连接有下限位块212,下限位块212位于底板21的中间位置,且下限位块212为多个,多个下限位块212与多个第二弹簧52交错分布;顶盖23靠近底板21的一面固定连接有上限位块231,多个上限位块231与多个上限位块231相对设置,上限位块231与下限位块21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弹簧52的最大压缩距离,上限位块231与下限位块212之间相对的一面固定连接有橡胶垫6。当顶盖23下压时,上限位块231会抵接在下限位块212上,可以对顶盖23的下压高度进行限位,进而可以在减震组件5进行减震的同时,保证减速装置2不会压缩的过低,从而保证了减速装置2的减速作用。此外,橡胶垫6的设置可以缓冲上限位块231与下限位块212之间的刚性接触,进而可以提高上限位块231与下限位块212的使用寿命。
如图2所示,减速装置2的上表面固定有荧光条7,车辆在夜间行驶时,荧光条7可以通过车辆的灯光反射出亮光,可以起到提醒作用,为司机夜间行驶带来便利。
具体工作原理:当车辆经过减速装置2时,车辆的轮子会接触侧板22,侧板22会发生转动并压缩第一弹簧51,接触车辆的轮子会接触顶盖23,顶盖23会下压第二弹簧52以及第四弹簧54,在减震腔4内的第一弹簧51、第二弹簧52以及第四弹簧54压缩的同时,会对底板21进行下压,底板21会对第三弹簧53进行压缩,从而实现了减震的效果,且有多方位进行减震,从而提高了驾驶人员舒适感。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用于减速车辆的自适应道路,包括道路本体(1),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道路本体(1)宽度方向上设置有减速装置(2)以及位于所述减速装置(2)两侧的减速条(3),所述减速装置(2)包括底板(21)、与所述底板(21)的两侧铰接的侧板(22)以及位于所述侧板(22)顶部的顶盖(23),所述底板(21)、所述侧板(22)以及所述顶盖(23)之间形成有减震腔(4),所述减震腔(4)内设置有减震组件(5),所述减震组件(5)包括位于所述底板(21)与所述侧板(22)之间的第一弹簧(51)、位于所述顶盖(23)与所述底板(21)之间的第二弹簧(52);所述减速条(3)为多个,多个所述减速条(3)沿所述道路本体(1)宽度方向设置,所述减速条(3)上粘接有橡胶条(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减速车辆的自适应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装置(2)包括底座(24),所述底座(24)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凹槽(241),所述底板(21)位于所述凹槽(241)中,所述凹槽(241)的底部与所述底板(21)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5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减速车辆的自适应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22)靠近所述顶盖(23)的一端延伸有与所述底板(21)平行的延伸板(221),所述延伸板(221)与所述顶盖(23)之间设置有第四弹簧(5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减速车辆的自适应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5)包括固定在所述底板(21)上且朝向所述侧板(22)一面为倾斜面的减震座(55),所述第一弹簧(5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减震座(55)的斜面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侧板(22)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减速车辆的自适应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1)与所述侧板(22)铰接处设置有与所述底板(21)顶部一体成型的限位边(2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减速车辆的自适应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1)的上表面固接有下限位块(212),所述顶盖(23)的下表面固接有上限位块(231),所述下限位块(212)与所述上限位块(231)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减速车辆的自适应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限位块(231)与所述下限位块(212)之间相对的一面固定连接有橡胶垫(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减速车辆的自适应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装置(2)的上表面固定有荧光条(7)。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61005.4U CN210797329U (zh) | 2019-08-05 | 2019-08-05 | 一种用于减速车辆的自适应道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61005.4U CN210797329U (zh) | 2019-08-05 | 2019-08-05 | 一种用于减速车辆的自适应道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797329U true CN210797329U (zh) | 2020-06-19 |
Family
ID=71231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261005.4U Active CN210797329U (zh) | 2019-08-05 | 2019-08-05 | 一种用于减速车辆的自适应道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797329U (zh) |
-
2019
- 2019-08-05 CN CN201921261005.4U patent/CN21079732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820551U (zh) | 一种改进型汽车减震装置 | |
CN210797329U (zh) | 一种用于减速车辆的自适应道路 | |
CN220785948U (zh) | 一种电瓶车的悬架底板 | |
CN210363699U (zh) | 一种结构改进的遥控车避震器 | |
CN109537436B (zh) | 一种公路桥梁减震降噪装置 | |
CN208981179U (zh) | 液体媒介减速带 | |
CN111873874A (zh) | 一种减震型新能源汽车座椅 | |
CN210002290U (zh) | 一种市政道路降噪隔离带 | |
CN215154430U (zh) | 一种轿车前部碰撞吸能缓冲装置 | |
CN211288564U (zh) | 一种汽车减震器 | |
CN111828520A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车架的减震辅助装置 | |
CN210949663U (zh) | 一种高性能缓冲器 | |
CN207916643U (zh) | 一种汽车减震座椅 | |
CN201377081Y (zh) | 一种折叠式减速板 | |
CN112706726A (zh) | 一种电动后双桥环卫车底盘结构 | |
CN2152938Y (zh) | 避震器 | |
CN215165848U (zh) | 一种低噪音井盖 | |
CN213839391U (zh) | 一种抗侧倾功能的减震器 | |
CN110626135B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轮胎的减震装置 | |
CN206092794U (zh) | 改善聚氨酯缓冲块冲击噪音的零件结构 | |
CN211223390U (zh) | 一种景点电动观光牵引车的四轮制动结构 | |
CN215214524U (zh) | 一种汽车减振器压缩阀系的缓冲结构 | |
CN211858749U (zh) | 一种电动汽车锂电池用防护箱 | |
CN212612076U (zh) | 一种减震型减速垄 | |
CN213920759U (zh) | 一种汽车座椅安装板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