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70539U - 机舱盖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机舱盖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70539U
CN209870539U CN201920626814.4U CN201920626814U CN209870539U CN 209870539 U CN209870539 U CN 209870539U CN 201920626814 U CN201920626814 U CN 201920626814U CN 209870539 U CN209870539 U CN 2098705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nacelle
cabin
nacelle cove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2681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群
郝金松
王朋波
张江
张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 Auto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62681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705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705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705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舱盖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该机舱盖组件包括:机舱遮盖部、左侧翼子板部和右侧翼子板部,机舱遮盖部位于机舱上方,左侧翼子板部与所述机舱遮盖部的左端相连且位于所述机舱的左侧,右侧翼子板部与所述机舱遮盖部的右端相连且位于所述机舱的右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机舱盖组件,翼子板集成在机舱盖组件上,消除了传统翼子板与机舱盖之间的缝隙,提升车辆前部防水性能,保证了整车的外观美观性。

Description

机舱盖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机舱盖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的机舱盖较大,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所需模具大,导致成本较高;虽然机舱盖被锁在车头上,但经过颠簸路段时,机舱盖移动会出现向下跳动,可靠性不好,而且又影响机舱盖的使用寿命。
此外,传统翼子板一般都是钣金冲压件,与车辆前门、侧围上A柱、机舱盖、前大灯及前保险杠都要搭接,这就使得翼子板与其他部件的安装配合结构复杂、间隙面差配合要求高,并且所需模具复杂、成本高,传统翼子板与机舱盖之间存在缝隙,影响车辆美观,且密封性能不好,雨水等易从该缝隙处进入机舱内部或积聚在该缝隙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机舱盖组件,以改进传统机舱盖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机舱盖组件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盖组件包括:机舱遮盖部、左侧翼子板部和右侧翼子板部,机舱遮盖部位于机舱上方,左侧翼子板部与所述机舱遮盖部的左端相连且位于所述机舱的左侧,右侧翼子板部与所述机舱遮盖部的右端相连且位于所述机舱的右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舱盖组件包括:左机舱盖和右机舱盖,所述左侧翼子板部为所述左机舱盖的一部分,所述右侧翼子板部为所述右机舱盖的一部分,机舱遮盖部分为位于所述左机舱盖上的左遮盖部以及位于所述右机舱盖上的右遮盖部,所述左机舱盖和所述右机舱盖直接或间接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左机舱盖和所述右机舱盖中的每一个均包括:机舱盖本体和机舱盖加强梁,所述机舱盖加强梁设置在所述机舱盖本体的朝向机舱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机舱盖加强梁与所述机舱盖本体之间设置有胶粘层。
具体地,所述机舱盖加强梁包括:内侧加强梁,所述内侧加强梁设置在所述左机舱盖和所述右机舱盖的靠近彼此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内侧加强梁上设置有多个减重槽。
进一步地,所述机舱盖加强梁还包括:前侧加强梁、外侧加强梁和后侧加强梁,所述外侧加强梁设置在所述左机舱盖和所述右机舱盖的远离彼此的一端,所述前侧加强梁连接所述内侧加强梁和所述外侧加强梁的前端,所述后侧加强梁连接所述内侧加强梁和所述外侧加强梁的后端。
进一步地,所述前侧加强梁上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
可选地,所述内侧加强梁上设置有固定支臂,所述外侧加强梁和/或所述后侧加强梁上设置有多个车身连接支臂。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机舱盖组件。
可选地,所述左机舱盖和所述右机舱盖沿所述车辆的纵向中心线对称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盖组件,翼子板集成在机舱盖组件上,消除了传统翼子板与机舱盖之间的缝隙,提升车辆前部防水性能,保证了整车的外观美观性。
所述车辆与上述的机舱盖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左机舱盖与右机舱盖组成的机舱盖组件的示意图;
图2是左机舱盖、右机舱盖与中央机舱盖组成的机舱盖组件的示意图;
图3是左机舱盖的示意图;
图4是左机舱盖本体的示意图;
图5是左机舱盖加强梁的示意图;
图6是右机舱盖的示意图;
图7是左机舱盖加强梁、右机舱盖加强梁与前端安装支架的装配图;
图8是右机舱盖加强梁与前端安装支架的装配图;
图9是图8的C-C处断面图;
图10是图8的D处放大图;
图11是单块机舱盖的示意图;
图12是两块机舱盖的示意图;
图13是三块机舱盖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机舱盖组件10、机舱遮盖部101、左遮盖部1011、右遮盖部1012、中央遮盖部1013、左侧翼子板部102、右侧翼子板部103、左机舱盖1、左机舱盖本体11、左机舱盖加强梁12、左固定支臂121、左内侧加强梁13、左前侧加强梁14、左外侧加强梁15、左后侧加强梁16、右机舱盖2、右机舱盖本体21、右机舱盖加强梁22、右固定支臂221、右内侧加强梁23、右前侧加强梁24、右外侧加强梁25、右后侧加强梁26、中央机舱盖3、车身连接支臂6、前端安装支架7、滑槽71、槽口止挡限位结构72、滑块8、减重槽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13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盖组件10。
参照图1-图2、图11-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盖组件10集成有左侧翼子板和右侧翼子板。换言之,机舱盖组件10包括机舱遮盖部101、左侧翼子板部102和右侧翼子板部103,机舱遮盖部101位于机舱上方,具有传统机舱盖的功能;左侧翼子板部102与机舱遮盖部101的左端相连,且左侧翼子板部102位于机舱的左侧,左侧翼子板部102具有传统左侧翼子板的功能;右侧翼子板部103与机舱遮盖部101的右端相连,且右侧翼子板部103位于机舱的右侧,右侧翼子板部103具有传统右侧翼子板的功能。
机舱遮盖部101与左侧翼子板部102之间没有缝隙,机舱遮盖部101与右侧翼子板部103之间没有缝隙,有利于提升整车侧面美观度,且雨水等不会进入机舱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盖组件10,机舱盖与翼子板合二为一,减少了翼子板单独制作的工艺,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消除了传统翼子板与机舱盖之间的缝隙,使得车头行驶过程中产生更小的行驶阻力和噪声,也有利于提升车辆前部防水性能,并且使得车辆前部更加圆润平滑,提升了整车侧面美观度。
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机舱盖组件10仅包括一个机舱盖,机舱遮盖部101为整块板,该机舱遮盖部101连接有左侧翼子板和右侧翼子板。
在图12-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机舱盖组件10包括:左机舱盖1和右机舱盖2,左侧翼子板部102为左机舱盖1的一部分,右侧翼子板部103为右机舱盖2的一部分,机舱遮盖部101分为位于左机舱盖1上的左遮盖部1011以及位于右机舱盖2上的右遮盖部1012,换言之,机舱遮盖部101分为左遮盖部1011和右遮盖部1012,左遮盖部1011属于左机舱盖1的一部分,右遮盖部1012属于右机舱盖2的一部分。
左机舱盖1和右机舱盖2直接或间接相连接。即左遮盖部1011、右遮盖部1012直接或间接相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12所示,左机舱盖1和右机舱盖2可直接相连,即左机舱盖1的右端与右机舱盖2的左端利用紧固件相连接,或者通过焊接相连接,使左机舱盖1和右机舱盖2成为一个整体。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左机舱盖1和右机舱盖2间接相连接,如图2、图13所示,中央机舱盖3设置在左机舱盖1和右机舱盖2之间,左机舱盖1和右机舱盖2均与中央机舱盖3固定,左机舱盖1、右机舱盖2、中央机舱盖3共同组成机舱盖组件10。
此时,左侧翼子板部102为左机舱盖1的一部分,右侧翼子板部103为右机舱盖2的一部分,机舱遮盖部101分为位于左机舱盖1上的左遮盖部1011、位于右机舱盖2上的右遮盖部1012以及位于中央机舱盖3上的中央遮盖部1013,换言之,机舱遮盖部101分为左遮盖部1011、右遮盖部1012和中央遮盖部1013,左遮盖部1011属于左机舱盖1的一部分,右遮盖部1012属于右机舱盖2的一部分,中央遮盖部1013属于中央机舱盖3的一部分。
在其它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左机舱盖1和右机舱盖2间接相连接指的是左机舱盖1和右机舱盖2分别与车身相连,左机舱盖1再与右机舱盖2邻接,即左机舱盖1和右机舱盖2不直接相连接,只是位置邻接。
优选地,左机舱盖1和右机舱盖2沿车辆的纵向中心线对称布置,由此有利于保证机舱盖组件10的整体平衡,且车辆外形美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盖组件10,将传统的整块机舱盖至少分割成左右两部分,采用这种分体式机舱盖结构,减小了单个机舱盖的尺寸,所需模具尺寸较小,更加易于开模,从而有利于机舱盖组件10的生产制造,节省制作成本。由于意外导致机舱盖单边破损时,可以仅更换破损的左机舱盖1或右机舱盖2,使得更换成本降低,维护方便。
左机舱盖1集成有左侧翼子板,右机舱盖2集成有右侧翼子板。
左机舱盖1和右机舱盖2中的每一个均包括:机舱盖本体和机舱盖加强梁,机舱盖加强梁设置在机舱盖本体的朝向机舱的一侧。机舱盖本体在车辆的外表面,可以采用塑料和复合材料制作而成,有利于减轻车身重量,提高车身轻量化。机舱盖加强梁设置在机舱盖本体的内侧,以支撑机舱盖本体,并且对机舱盖本体的强度起到强化作用,防止机舱盖本体变形、损坏。
如图1、图3-图5所示,左机舱盖1包括:左机舱盖本体11和左机舱盖加强梁12,左机舱盖加强梁12设置在机舱盖本体的朝向机舱的一侧。如图1、图6所示,右机舱盖2包括:右机舱盖本体21和右机舱盖加强梁22,右机舱盖加强梁22设置在机舱盖本体的朝向机舱的一侧。
进一步地,机舱盖加强梁与机舱盖本体之间设置有胶粘层。即左机舱盖加强梁12与左机舱盖本体11之间设置有胶粘层,右机舱盖加强梁22与右机舱盖本体21之间设置有胶粘层,由此实现机舱盖加强梁与机舱盖本体的粘接固定,且粘接工艺简单、粘接牢固。胶粘层使机舱盖本体与机舱盖加强梁的连接处为面接触,由此,连接处能承受较大荷载,在增加车身的刚度和耐久性的同时提升车身的NVH性能。
具体地,机舱盖加强梁可以包括内侧加强梁,内侧加强梁设置在左机舱盖1和右机舱盖2的靠近彼此的一端,内侧加强梁上设置有多个减重槽9,以减轻机舱盖加强梁的重量。
具体而言,左机舱盖加强梁12包括左内侧加强梁13,左内侧加强梁13设置在左机舱盖1的靠近右机舱盖2的一端,即左内侧加强梁13设置在左机舱盖1的右端。右机舱盖加强梁22包括右内侧加强梁23,右内侧加强梁23设置在右机舱盖2的靠近左机舱盖1的一端,即右内侧加强梁23设置在右机舱盖2的左端,左内侧加强梁13和右内侧加强梁23上均设置有多个减重槽9。
进一步地,机舱盖加强梁还可以包括:前侧加强梁、外侧加强梁和后侧加强梁,外侧加强梁设置在左机舱盖1和右机舱盖2的远离彼此的一端,前侧加强梁连接内侧加强梁和外侧加强梁的前端,后侧加强梁连接内侧加强梁和外侧加强梁的后端。
具体而言,左机舱盖加强梁12包括左前侧加强梁14、左外侧加强梁15和左后侧加强梁16,左外侧加强梁15设置在左机舱盖1的左端,左前侧加强梁14设置在左机舱盖1的前端且用于连接左内侧加强梁13和左外侧加强梁15的前端,左后侧加强梁16设置在左机舱盖1的后端且用于连接左内侧加强梁13和左外侧加强梁15的后端。
右机舱盖加强梁22包括右前侧加强梁24、右外侧加强梁25和右后侧加强梁26,右外侧加强梁25设置在右机舱盖2的右端,右前侧加强梁24设置在右机舱盖2的前端且用于连接右内侧加强梁23和右外侧加强梁25的前端,右后侧加强梁26设置在右机舱盖2的后端且用于连接右内侧加强梁23和右外侧加强梁25的后端。
内侧加强梁、前侧加强梁、外侧加强梁和后侧加强梁合围成立体框架式结构,且机舱盖加强梁设置在机舱盖本体的边缘处,沿外轮廓对机舱盖本体进行结构加强,由此有利于在保证机舱盖加强梁轻量化的同时,显著增加机舱盖本体的强度和刚度。
可选地,内侧加强梁上设置有固定支臂,参照图5所示,左内侧加强梁13上设置有左固定支臂121,参照图6所示,右内侧加强梁23上设置有右固定支臂221。在一些实施例中,左固定支臂121与右固定支臂221相连接,以实现左机舱盖1和右机舱盖2的直接相连。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左固定支臂121、右固定支臂221均与中央机舱盖3相连接,以实现左机舱盖1和右机舱盖2的间接相连。具体而言,中央机舱盖3可以包括:中央机舱盖本体和中央机舱盖加强梁,中央机舱盖加强梁设置在中央机舱盖本体的朝向机舱的一侧。左固定支臂121、右固定支臂221适于与中央机舱盖加强梁相连接,以实现左机舱盖1与中央机舱盖3的连接、右机舱盖2与中央机舱盖3的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右内侧加强梁23的朝向左内侧加强梁13的表面上设置有右限位槽,左固定支臂121可以卡入右内侧加强梁23的右限位槽内;左内侧加强梁13的朝向右内侧加强梁23的表面上设置有左限位槽,右固定支臂221可以卡入左内侧加强梁13的左限位槽内,以此实现左内侧加强梁13与右内侧加强梁23的卡接配合。
外侧加强梁和/或后侧加强梁上设置有多个车身连接支臂6。在一些实施例中,外侧加强梁和后侧加强梁上均设置有车身连接支臂6,例如参照图5所示,左外侧加强梁15和左后侧加强梁16上均设置有多个左车身连接支臂6,由此实现左机舱盖1在车身上的固定。参照图6所示,右外侧加强梁25和右后侧加强梁26上均设置有多个右车身连接支臂6,由此实现右机舱盖2在车身上的固定。当然,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车身连接支臂6可以仅设置在外侧加强梁上,或者仅设置在后侧加强梁上。
进一步地,前侧加强梁上设置有滑块8,滑块8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如图5-图6所示,左前侧加强梁14和右前侧加强梁24上均设置有滑块8,且滑块8位于左前侧加强梁14、右前侧加强梁24上。通过设置滑块8,可实现左机舱盖1和右机舱盖2在车身上的滑移。并且滑块8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可使左机舱盖1和右机舱盖2沿车辆的宽度方向滑移,滑块8为左机舱盖1和右机舱盖2的滑移提供导向作用,通过增加滑块8的长度,还有利于提升滑移的平稳性。
参照图7-图10所示,左机舱盖加强梁12和右机舱盖加强梁22在车辆前部方向设置有滑块8,车身前部设置有固定在车身上的前端安装支架7,前端安装支架7上设置有滑槽71,滑槽71包括与左机舱盖加强梁12的滑块8配合的左滑槽,以及与右机舱盖加强梁22的滑块8配合的右滑槽,滑槽71的左右边界处设置有槽口止挡限位结构72。换言之,槽口止挡限位结构72设置在每个滑槽71的入口处。
滑块8可以插入滑槽71内,滑槽71可以对滑块8进行限位,从而实现左前侧加强梁14和右前侧加强梁24与车身固定,槽口止挡限位结构72可以是弹簧滚珠式限位装置,左前侧加强梁14和右前侧加强梁24的滑块8在与滑槽71装配时,通过滑块8将滚珠下压进行安装,当滑块8通过槽口止挡限位结构72时,滚珠会弹起进行限位,从而实现机舱盖组件10被锁在车头上,进而有利于减少机舱盖组件10在颠簸路段向下跳动,提高机舱盖组件10的可靠性。
下面结合图1、图7描述一种将机舱盖组件10安装在车身上的实施例,首先将左机舱盖本体11、左机舱盖加强梁12利用胶粘层粘接,将右机舱盖本体21、右机舱盖加强梁22利用胶粘层粘接;随后将左机舱盖1从左向右滑移,左机舱盖1的滑块8与前端安装支架7上的左滑槽配合,直至滑块8滑到左滑槽的槽底;接着将右机舱盖2从右向左滑移,右机舱盖2的滑块8与前端安装支架7上的右滑槽配合,直至滑块8滑到右滑槽的槽底;左固定支臂121可以卡入右内侧加强梁23的右限位槽内,右固定支臂221可以卡入左内侧加强梁13的左限位槽内;此时,槽口止挡限位结构72将滑块8限制在滑槽71内,最后将车身连接支臂6与车身固定,以此实现机舱盖组件10在车身上的安装,且安装牢固、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机舱盖组件10。可选地,机舱盖组件10为复合材料机舱盖组件10,由此有利于实现车辆的美观和轻量化设计。对于车辆的其它构造,如底盘、变速器等均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公知技术,因此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机舱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舱遮盖部,位于机舱上方;
左侧翼子板部,与所述机舱遮盖部的左端相连且位于所述机舱的左侧;
右侧翼子板部,与所述机舱遮盖部的右端相连且位于所述机舱的右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盖组件包括:左机舱盖和右机舱盖,所述左侧翼子板部为所述左机舱盖的一部分,所述右侧翼子板部为所述右机舱盖的一部分,机舱遮盖部分为位于所述左机舱盖上的左遮盖部以及位于所述右机舱盖上的右遮盖部,所述左机舱盖和所述右机舱盖直接或间接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舱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机舱盖和所述右机舱盖中的每一个均包括:机舱盖本体和机舱盖加强梁,所述机舱盖加强梁设置在所述机舱盖本体的朝向机舱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舱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盖加强梁与所述机舱盖本体之间设置有胶粘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舱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盖加强梁包括:内侧加强梁,所述内侧加强梁设置在所述左机舱盖和所述右机舱盖的靠近彼此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舱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加强梁上设置有多个减重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舱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盖加强梁还包括:前侧加强梁、外侧加强梁和后侧加强梁,所述外侧加强梁设置在所述左机舱盖和所述右机舱盖的远离彼此的一端,所述前侧加强梁连接所述内侧加强梁和所述外侧加强梁的前端,所述后侧加强梁连接所述内侧加强梁和所述外侧加强梁的后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舱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加强梁上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舱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加强梁上设置有固定支臂,所述外侧加强梁和/或所述后侧加强梁上设置有多个车身连接支臂。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2-9中任一项所述的机舱盖组件,所述左机舱盖和所述右机舱盖沿所述车辆的纵向中心线对称布置。
CN201920626814.4U 2019-04-30 2019-04-30 机舱盖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098705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26814.4U CN209870539U (zh) 2019-04-30 2019-04-30 机舱盖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26814.4U CN209870539U (zh) 2019-04-30 2019-04-30 机舱盖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70539U true CN209870539U (zh) 2019-12-31

Family

ID=68963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26814.4U Active CN209870539U (zh) 2019-04-30 2019-04-30 机舱盖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705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9089B (zh) 一种车门,特别是汽车尾门、及包含该车门的车辆和制作车门的方法
CN209870539U (zh) 机舱盖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8646566U (zh) 一种前门外板窗台加强板
CN110001789B (zh) 机舱盖组件和具有它的车辆
CN213262646U (zh) 车辆的导流板组件以及车辆
CN212889806U (zh) 一种汽车背门总成及车辆
CN212604327U (zh) 用于车辆悬架的控制臂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车辆
CN211335869U (zh) 一种冲压成型的汽车前保险杠
CN210283857U (zh) 一种汽车背门结构
CN219325874U (zh) 一种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1364453U (zh) 汽车后门三角窗装饰件
CN115432077B (zh) 车身及无人驾驶商用车辆
CN216886203U (zh) 一种背门铰链加强件及车辆
CN219467876U (zh) 一种皮卡车用扰流板总成
CN217864372U (zh) 行李箱缓冲块布置结构、缓冲块支撑结构及汽车行李箱
EP4071034A1 (en) Spoiler and vehicle tailgate assembly
CN220518157U (zh) 一种车顶行李架
CN210971060U (zh) 轨道车辆
CN217554094U (zh) 摩托车
CN217455868U (zh) 一种前风挡玻璃的摄像头与支架固定结构
CN218616892U (zh) 一种前端框架安装支架和前端框架安装结构
CN110325375A (zh) 车辆车轮
CN214396972U (zh) 翼子板腔体散热结构
CN220349800U (zh) 用于支撑车辆的前舱的支撑部件和车辆
CN218703518U (zh) 车身骨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