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03518U - 车身骨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骨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03518U
CN218703518U CN202223047462.8U CN202223047462U CN218703518U CN 218703518 U CN218703518 U CN 218703518U CN 202223047462 U CN202223047462 U CN 202223047462U CN 218703518 U CN218703518 U CN 2187035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nder
hole
reinforcing plate
pilla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4746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翔龙
马利
刘建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4746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035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035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035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骨架及具有其的车辆,车身骨架包括:包括:机舱盖、翼子板、A柱总成和密封结构,机舱盖的后端形成有延伸部,延伸部位于机舱盖的左右两端,翼子板设于机舱盖下方,A柱总成包括A柱和A柱下加强板,A柱下加强板沿上下方向延伸,A柱与A柱下加强板的顶部相连,A柱下加强板与翼子板的后端相连,A柱下加强板的顶部高于翼子板的顶部,延伸部覆盖翼子板的顶部,延伸部在由翼子板至A柱下加强板的方向上朝向上倾斜延伸,延伸部、翼子板以及A柱总成共同限定出前后贯穿的孔洞,密封结构设于孔洞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骨架,可以较好地降低车辆行驶中的风噪,从而可以提升车辆行驶的静谧性,利于提升驾乘人员的驾乘体验。

Description

车身骨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身骨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已逐步进入千家万户,在交通运输等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随着生产技术以及用户对车辆认知的不断提升,乘坐舒适度已经逐渐成为用户在购买车辆时重要的参考要素,其中,车辆在高速行驶时,风噪直接影响驾乘人员的驾乘感受,因此,如何抑制高速风噪已经成为丞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身骨架,所述车身骨架可以较好地减少风噪,利于提升驾乘人员乘坐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车身骨架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包括:机舱盖,所述机舱盖的后端形成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机舱盖的左右两端;翼子板,所述翼子板设于所述机舱盖下方;A柱总成,所述A柱总成包括A柱和A柱下加强板,所述A柱下加强板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A柱与A柱下加强板的顶部相连,所述A柱下加强板与所述翼子板的后端相连,所述A柱下加强板的顶部高于所述翼子板的顶部,所述延伸部覆盖所述翼子板的顶部,所述延伸部在由所述翼子板至所述A柱下加强板的方向上朝向上倾斜延伸,所述延伸部、所述翼子板以及所述A柱总成共同限定出前后贯穿的孔洞;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设于所述孔洞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密封结构设于延伸部、翼子板以及A柱总成限定出的孔洞内,使得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密封结构可以较好地防止气流从车头前部及机舱盖侧部穿过该孔洞进入翼子板后侧的空腔内所形成的风噪,即可以较好地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噪,从而可以提升车辆行驶的静谧性,利于提升驾乘人员的驾乘体验。此外,通过密封结构封堵孔洞可以较好地遮挡机舱内部结构,即防止机舱内部结构暴露在驾乘人员视野中,利于提升车辆的整洁度和美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孔洞包括沿周向排布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所述延伸部的朝向所述孔洞的侧壁构成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翼子板的上端朝向靠近所述A柱下加强板的方向折弯延伸形成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顶壁构成所述第二侧壁,所述A柱下加强板上端凸出所述翼子板的部分的朝向所述翼子板的侧壁构成所述第三侧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密封结构与所述翼子板以及所述A柱下加强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翼子板朝向所述孔洞内的侧壁上形成贯穿的第一装配孔,所述A柱加强板朝向所述孔洞内的侧壁上形成贯穿的第二装配孔,所述密封结构上形成与所述第一装配孔对应的第一配合孔和与所述第二装配孔对应的第二配合孔,所述密封结构还包括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所述第一卡扣穿设于所述第一配合孔和所述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二卡扣穿设于所述第二配合孔和所述第二装配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密封结构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于所述孔洞内且与所述翼子板以及所述A柱下加强板连接;柔性件,所述柔性件设于所述支撑件的外周壁,所述柔性件适于填充所述支撑件与延伸部以及所述A柱下加强板之间的间隙,所述柔性件的硬度小于所述支撑件的硬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柔性件二次注塑于所述支撑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件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垂直于前后方向;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设于所述主体部邻近所述A柱下加强板的一端且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A柱下加强板连接;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设于所述主体部的下端且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翼子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翼子板的上端朝向靠近A柱下加强板的方向折弯形成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贴合连接且与所述A柱下加强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朝向所述A柱下加强板的一端向下倾斜延伸形成下沉部,所述下沉部与所述主体部以及所述第一连接板均连接,所述下沉部的前端向下折弯延伸形成遮挡部,所述下沉部以及所述遮挡部均位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A柱下加强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件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前侧壁上且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车身骨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密封结构设于延伸部、翼子板以及A柱总成限定出的孔洞内,使得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密封结构可以较好地防止气流从车头前部及机舱盖侧部穿过该孔洞进入翼子板后侧的空腔内所形成的风噪,即可以较好地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噪,从而可以提升车辆行驶的静谧性,利于提升驾乘人员的驾乘体验。此外,通过密封结构封堵孔洞可以较好地遮挡机舱内部结构,即防止机舱内部结构暴露在驾乘人员视野中,利于提升车辆的整洁度和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的第一卡扣(第二卡扣)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的密封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的密封结构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的密封结构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的密封结构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车身骨架100;孔洞10;
机舱盖1;延伸部11;第一侧壁12;
翼子板2;连接部21;第二侧壁22;
A柱总成3;A柱31;A柱下加强板32;第三侧壁321;
密封结构4;第一配合孔40a;第二配合孔40b;
支撑件41;主体部411;第一连接板412;第二连接板413;
下沉部414;遮挡部415;加强筋416;连接座417;
柔性件42;第一柔性部421;第二柔性部422;
第一卡扣43;第二卡扣4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100。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100,包括:机舱盖1、翼子板2、A柱总成3以及密封结构4,具体地,机舱盖1的后端形成有延伸部11,延伸部11位于机舱盖1的左右两端,即,延伸部11向后延伸,机舱盖1的后端的左右两端均形成有延伸部11,如位于两端的延伸部11在左右方向上对称设置。其中,翼子板2设于机舱盖1下方,A柱总成3包括A柱31和A柱下加强板32,A柱下加强板32沿上下方向延伸,A柱31与A柱下加强板32的顶部相连,A柱下加强板32与翼子板2的后端相连,A柱下加强板32的顶部高于翼子板2的顶部,即,A柱下加强板32的顶部凸出翼子板2的顶部,延伸部11覆盖翼子板2的顶部,延伸部11在由翼子板2至A柱下加强板32的方向上朝向上倾斜延伸,即,延伸部11邻近翼子板2的一端低于延伸部11邻近A柱下加强板32的一端,延伸部11、翼子板2以及A柱总成3共同限定出前后贯穿的孔洞10。即,孔洞10形成于延伸部11下侧且位于翼子板2与A柱下加强板31之间。
其中,密封结构4设于孔洞10内,由此,通过密封结构4可以较好地封堵孔洞10,从而可以较好地阻拦气流通过孔洞10,因此,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密封结构4可以较好地防止气流从车头前部及机舱盖1侧部穿过该孔洞10进入翼子板2后侧的空腔内形成风噪,例如,车门组件与车身骨架100的连接位置通常位于翼子板2后侧与A柱下加强板32之间,密封结构4可以较好地防止气流进入翼子板2后侧空间内冲击车门组件产生的风噪。由此,通过密封结构4可以较好地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噪,从而可以提升车辆行驶的静谧性,利于提升驾乘人员的驾乘体验。此外,通过密封结构4封堵孔洞10可以较好地遮挡机舱内部结构,即防止机舱内部结构暴露在驾乘人员视野中,利于提升车辆的整洁度和美观性。经验证,通过设置密封结构4,车辆在高速行驶过程中,高速风噪的语言清晰度可提升2%AI。
这里以车身骨架100的左侧部分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延伸部11向后延伸且位于A柱总成3的左侧,左侧的延伸部11位于左侧的翼子板2的上方且临近翼子板2后端,延伸部11的左端邻近翼子板2的顶部设置,翼子板2的后端与A柱下加强板31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且连接,在由左向右的方向上,延伸部11向上倾斜延伸,延伸部11的右端高于延伸部11的左端且临近A柱下加强板32的顶部设置,从而在翼子板2的右侧、A柱下加强板31的左侧以及延伸部11的下侧之间形成前后贯穿的孔洞1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100,密封结构4设于延伸部11、翼子板2以及A柱总成3限定出的孔洞10内,使得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密封结构4可以较好地防止气流从车头前部及机舱盖1侧部穿过该孔洞10进入翼子板2后侧的空腔内形成风噪,即可以较好地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噪,从而可以提升车辆行驶的静谧性,利于提升驾乘人员的驾乘体验。此外,通过密封结构4封堵孔洞10可以较好地遮挡机舱内部结构,即防止机舱内部结构暴露在驾乘人员视野中,利于提升车辆的整洁度和美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孔洞10包括沿周向排布的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22和第三侧壁321,延伸部11的朝向孔洞10的侧壁构成第一侧壁12,翼子板2的上端朝向靠近A柱下加强板32的方向折弯延伸形成连接部21,连接部21的顶壁构成第二侧壁22,A柱下加强板32上端凸出翼子板2的部分的朝向翼子板2的侧壁构成第三侧壁321。也就是说,第一侧壁12侧壁在由A柱下加强板32朝向翼子板2的方向上向下延伸延伸,A柱下加强板32的顶部高于连接部21的上端面,连接部21与延伸部11的至少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即,连接部21位于延伸部11下侧,从而在第一侧壁12的下侧、第二侧壁22的上侧以及第三侧壁321的外侧,即A柱下加强板32朝向车身外部的一侧之间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孔洞10,三角形的结构较为稳定,利于提升车身骨架100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密封结构4与翼子板2以及A柱下加强板32连接。也就是说,密封结构4与翼子板2连接的同时与A柱下加强板32连接。由此,可以较好地增加密封结构4的固定连接位置,以保证密封结构4的牢固安装,使得密封结构4安装于孔洞10内后不易产生位置偏移,从而保证密封结构4对孔洞10的封堵效果以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噪。此外,密封结构4分别与翼子板2以及A柱下加强板32连接,使得翼子板2与A柱下加强板32之间可以通过密封结构4形成连接关系,从而可以增加翼子板2与A柱下加强板32之间的连接位置,进而可以提升翼子板2与A柱下加强板3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利于进一步提升车身骨架100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翼子板2朝向孔洞10内的侧壁上形成贯穿的第一装配孔,A柱下加强板31朝向孔洞10内的侧壁上形成贯穿的第二装配孔,密封结构4上形成与第一装配孔对应的第一配合孔40a和与第二装配孔对应的第二配合孔40b,密封结构4还包括第一卡扣43和第二卡扣44,第一卡扣43穿设于第一配合孔40a和第一装配孔,第二卡扣44穿设于第二配合孔40b和第二装配孔。
也就是说,第一卡扣43可以通过第一装配孔和第一配合孔40a将密封结构4固定在翼子板2上,从而实现密封结构4与翼子板2的连接,第二卡扣44可以通过第二装配孔和第二配合孔40b将密封结构4固定在A柱下加强板32上,从而实现密封结构4与A柱下加强板32的固定连接。由此,使得密封结构4与翼子板2之间之间的连接结构以及密封结构4与A柱下加强板31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可以较好地将降低密封结构4的装配难度,利于提升密封结构4的安装效率并利于降低密封结构4后期维护操作中的更换难度。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卡扣43和第二卡扣44相同,均为塑料卡扣,使得第一卡扣43和第二卡扣44的重量轻,成本低且便于安装拆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9所示,密封结构4包括:支撑件41和柔性件42,支撑件41设于孔洞10内且与翼子板2以及A柱下加强板32连接。即,支撑件41与翼子板2连接的同时与A柱下加强板32连接。由此,可以较好地增加支撑件41的固定连接位置,以保证支撑件41的牢固安装,使得支撑件41安装后不易产生位置偏移,从而保证密封结构4对孔洞10的封堵效果以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噪。此外,支撑件41分别与翼子板2以及A柱下加强板32连接,使得翼子板2与A柱下加强板32之间可以通过支撑件41形成连接关系,从而可以增加翼子板2与A柱下加强板32之间的连接位置,进而可以较好地提升翼子板2与A柱下加强板3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利于进一步提升车身骨架100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其中,柔性件42设于支撑件41的外周壁,柔性件42适于填充支撑件41与延伸部11以及A柱下加强板32之间的间隙,即,通过柔性件42可以较好地保证支撑件41与延伸部11之间的密封效果,同时保证支撑件41与A柱下加强板32之间的密封效果,从而可以较好地防止气流通过支撑件41与延伸部11之间的间隙或通过支撑件41与A柱下加强板32之间的间隙进入翼子板2后侧的空腔内形成风噪,从而可以较好地提升密封结构4的密封性能,以提升密封结构4对孔洞10的封堵效果。
进一步地,柔性件42的硬度小于支撑件41的硬度。由此,硬度较小的柔性件42较为柔软,可以较好地提升柔性件42的变形能力,从而使得柔性件42可以根据安装位置的形状需求,通过变形更好地与延伸部11以及A柱下加强板32朝向孔洞10内的侧壁抵接,利于进一步提升密封结构4的密封性能。此外,硬度较大的支撑件41不易形变,使得支撑件41与翼子板2以及A柱下加强板32连接的可靠性高,利于延伸支撑件41的使用寿命。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支撑件41为EPDM橡胶材质件,使得支撑件41具有良好的结构结构强度,不易变形,柔性件42为软胶,使得柔性件42可以更好地抵接在延伸部11以及A柱下加强板32上,以保证密封结构4的密封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柔性件42二次注塑于支撑件41。由此,通过二次注塑可以较好地降低硬度不同的支撑件41和柔性件42的组合难度,并且,在二次注塑的过程中,柔性件42可以更好地包裹在支撑件41的外周壁上,利于提升柔性件42与支撑件41的连接强度,使得柔性件42不易从支撑件41上脱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支撑件41包括:主体部411、第一连接板412和第二连接板413,其中,主体部411垂直于前后方向。由此,可以提升主体部411在孔洞10内气流方向即前后方向上的遮挡面积,从而可以提升主体部411以保障密封结构4对孔洞10的封堵效果。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板412设于主体部411邻近A柱下加强板32的一端且与主体部411之间具有夹角,第一连接板412与A柱下加强板32连接。也就是说,支撑件41通过第一连接板412与A柱下加强板32的连接,由此,通过第一连接板412可以较好地提升主体部411的抗形变能力以提升支撑件41的结构强度,并且,便于在第一连接板412上开孔等操作,从而可以较好地降低第一连接板412与A柱下加强板32的连接难度,此外,通过第一连接板412可以较好地增大支撑件41朝向A柱下加强板32的侧壁的面积,从而可以为柔性件42的布置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即可以根据A柱下加强板32朝向孔洞10内的侧壁的凹凸程度更灵活得布置柔性件42,以保证柔性件42对支撑件41与A柱下加强板32之间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板413,第二连接板413设于主体部411的下端且与主体部411之间具有夹角,第二连接板413与翼子板2连接。由此,通过第二连接板413可以较好地提升主体部411的抗形变能力以提升支撑件41的结构强度,并且,第二连接板413上便于开孔,从而可以较好地降低第二连接板413与翼子板2连接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翼子板2的上端朝向靠近A柱下加强板32的方向折弯形成连接部21,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板413贴合连接且与A柱下加强板32间隔设置。由此,可以较好地避免车辆行驶的过程中气流通过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板413之间的间隙进入翼子板2后侧的空腔内形成的风噪,从而保证密封结构4对孔洞10的封堵效果,并且,间隔设置的连接部21与A柱下加强板32可以较好地避免连接部21与A柱下加强板32之间因车身晃动产生的干涉风险,同时可以避免连接部21与A柱下加强板32接触摩擦产生的噪声,利于进一步提升车辆的静谧性。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板413朝向A柱下加强板32的一端向下倾斜延伸形成下沉部414,下沉部414与主体部411以及第一连接板412均连接,下沉部414的前端向下折弯延伸形成遮挡部415,下沉部414以及遮挡部415均位于连接部21与A柱下加强板32之间。由此,通过下沉部414和遮挡部415可以较好地阻挡气流通过连接部21与A柱下加强板32之间的空间向后流动至翼子板2后侧的空间内产生风噪,利于进一步提升密封结构4对翼子板2、机舱盖1以及A柱总成3之间的缺口的封堵效果。例如,翼子板2上存在工艺缺口,通过下沉部414和遮挡部415可以较好地阻挡气流通过工艺缺口向后流动,密封结构4的密封效果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支撑件41还包括:加强筋416,加强筋416设于主体部411的前侧壁上且第一连接板412连接。即,加强筋416分别与主体部411和第一连接板412连接,通过加强筋416可以较好地提升主体部411与第一连接板412的连接位置,使得加强筋416可以较好地支撑在第一连接板412与主体部411之间,从而可以较好地防止第一连接板412和主体部411产生形变,利于提升支撑件41的结构强度。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加强筋416设有三个,三个加强筋416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布,加强件设于主体部411的后侧壁与第一连接板412朝向主体部411的侧壁之间,且分别与主体部411和第一连接板412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加强筋416可以根据支撑件41的强度需要灵活地调整加强筋416的数量以及位置,例如,可以在主体部411与第二连接板413的夹角位置设置加强筋416,还可以在第一连接板412和第二连接板413二挡夹角位置设置加强筋416等等,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以位于车身骨架100左侧的密封结构4为例,密封结构4在左右方向上尺寸为85.8mm,密封结构4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为81.4mm,密封结构4朝向延伸部11的侧边的长度尺寸为100.5mm,主体部411大致呈三角形,第一连接板412设于主体部411的左端且与主体部411垂直设置,第一连接板412的前端凸出主体部411的前侧壁,第一连接板412的后端凸出主体部411的后侧壁,主体部411的下端向前折弯延伸形成第二连接板413,第二连接板413的右端向下折弯后朝向右侧再次折弯后延伸形成下沉部414,下沉部414的前端与主体部411的下端连接,下沉部414的右端与第一连接板412的下端连接,下沉部414的后端向下折弯延伸形成遮挡部415,遮挡部415朝向左前侧呈弧形延伸并与第二连接板413的右端连接,下沉部414以及遮挡部415均位于A柱下加强板32与连接部21之间,第二连接板413与连接部21的上端面贴合,第二连接板413上形成沿上下方向贯穿的第一配合孔40a,连接部21上与第一配合孔40a相对的第一装配孔,第一卡扣43通过第一配合孔40a和第一装配孔将第二连接板413固定在连接部21上,第一连接板412的右侧壁上形成连接座417,连接座417上形成第二配合孔40b,A柱下加强板32上形成与第二配合孔40b对应的第二装配孔,第二卡扣44通过第二配合孔40b和第二装配孔将连接座417固定在A柱下加强板32上。进一步地,柔性件42包括第一柔性部421和第二柔性部422,第一柔性部421从左端主体部411朝向延伸部11的侧壁延伸至右端,第一柔性部421的宽度不低于3.9mm,第一柔性部421与延伸部11的干涉量不低于1mm,第二柔性部422设于第一连接板412朝向A柱下加强板32的侧壁上,第二柔性部422与第一柔性部421的右端连接,并从与第一柔性部421的连接位置,按照逆时针方向沿第一连接板412朝向A柱下加强板32的侧面的外周边沿延伸至下沉部414的右端,并继续向下折弯覆盖遮挡部415的右端,这里的逆时针方向指的是从第一连接板412右侧观测第一连接板412时的逆时针方向,从而可以较好地提升第二柔性部422在第一连接板412和A柱下加强板32之间的密封效果。其中,第二柔性部422的软胶宽度不低于5mm,干涉量不低于1mm,遮挡部415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为13.5mm,遮挡部415与设置在遮挡部415上的第二柔性部42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为30.5mm。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车身骨架100,这里以车辆左侧的车身骨架100为例进行详细描述。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只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车身骨架100包括:机舱盖1、翼子板2、A柱总成3和密封结构4。其中,机舱盖1设于翼子板2上侧,机舱盖1的后端邻近左侧边沿的位置形成向后延伸的延伸部11,延伸部11的后端与翼子板2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上大致平齐,A柱总成3包括A柱31和A柱下加强板32,A柱下加强板32连接于翼子板2后端的右侧,在由前向后的方向上,A柱31向上倾斜延伸,A柱下加强板32沿上下方向延伸,A柱下加强板32的顶部连接在A柱31的前端的下侧,A柱下加强板32的顶部高于翼子板2的顶部,延伸部11位于A柱下加强板32上端凸出翼子板2顶部的部分的左侧,翼子板2的上端朝向左侧折弯延伸形成连接部21,连接部21与A柱下加强板32间隔设置,延伸部11的左端邻近连接部21的固定端,在由左向右的方向上,延伸部11向上呈弧形延伸,延伸部11的右端临近A柱下加强板32的顶部,延伸部11、连接部21以及A柱下加强板32凸出翼子板2的部分之间共同限定出大致呈三角形的孔洞10,延伸部11朝向孔洞10内的侧壁构成第一侧壁12,连接部21的顶壁构成第二侧壁22,A柱下加强板32高于翼子板2的部分的左侧壁构成第三侧壁321,密封结构4设于孔洞10内用于封堵孔洞10。
其中,密封结构4包括支撑件41设于支撑件41外周壁上的柔性件42,柔性件42的硬度小于支撑件41的硬度,支撑件41为一体成型件,支撑件41包括主体部411、第一连接板412、第二连接板413、下沉部414、遮挡部415、加强筋416和连接座417,具体地,主体部411的形状孔洞10的形状大致吻合呈三角形,第一连接板412连接于主体部411的左端且与第三侧壁321相对,第一连接板412的前端凸出主体部411的前侧壁,第一连接板412的后端凸出主体部411的后侧壁,主体部411的后侧壁上设有与第一连接板412左侧壁连接加强筋416,加强筋416设有多个,多个加强筋416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布。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板412的右侧壁上形成连接座417,连接座417上形成第二配合孔40b,第三侧壁321上形成第二装配孔,第二卡扣44通过第二配合孔40b和第二装配孔将第一连接板412固定在第三侧壁321上。
进一步地,主体部411的下侧边即朝向第二侧壁22的侧边向前折弯形成第二连接板413,第二连接板413的下端面与连接部21的上端面贴合,第二连接板413上形成上下方向贯穿的第一配合孔40a,连接部21上形成与第一配合孔40a相对的第一装配孔,第一卡扣43通过第一配合孔40a和第一装配孔将第二连接板413固定在连接部21上,第二连接板413的右端向下折弯后朝向右侧再次折弯后延伸形成下沉部414,下沉部414的前端与主体部411的下端连接,下沉部414的右端与第一连接板412的下端连接,下沉部414的后端向下折弯延伸形成遮挡部415,遮挡部415的左端延伸至第二连接板413延伸并与第二连接板413连接,下沉部414以及遮挡部415均位于连接部21与A柱下加强板32之间,以封堵连接部21与A柱下加强板32之间的缺口。
进一步地,柔性件42包括第一柔性部421和第二柔性部422,第一柔性部421从主体部411朝向第一侧壁12的侧壁的左端延伸至右端,第二柔性部422设于第一连接板412朝向第三侧壁321的侧壁上,第二柔性部422与第一柔性部421的右端连接,并从与第一柔性部421的连接位置,按照逆时针方向沿第一连接板412朝向第三侧壁321的侧面的外周边沿延伸至下沉部414的右端,这里的逆时针方向指的是从第一连接板412右侧观测第一连接板412时的逆时针方向,并继续向下折弯覆盖遮挡部415的右端。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身骨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密封结构4设于延伸部11、翼子板2以及A柱总成3限定出的孔洞10内,使得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密封结构4可以较好地防止气流从车头前部及机舱盖1侧部穿过该孔洞10进入翼子板2后侧的空腔内形成风噪,即可以较好地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噪,从而可以提升车辆行驶的静谧性,利于提升驾乘人员的驾乘体验。此外,通过密封结构4封堵孔洞10可以较好地遮挡机舱内部结构,即防止机舱内部结构暴露在驾乘人员视野中,利于提升车辆的整洁度和美观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舱盖(1),所述机舱盖(1)的后端形成有延伸部(11),所述延伸部(11)位于所述机舱盖(1)的左右两端;
翼子板(2),所述翼子板(2)设于所述机舱盖(1)下方;
A柱总成(3),所述A柱总成(3)包括A柱(31)和A柱下加强板(32),所述A柱下加强板(32)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A柱(31)与A柱下加强板(32)的顶部相连,所述A柱下加强板(32)与所述翼子板(2)的后端相连,所述A柱下加强板(32)的顶部高于所述翼子板(2)的顶部,所述延伸部(11)覆盖所述翼子板(2)的顶部,所述延伸部(11)在由所述翼子板(2)至所述A柱下加强板(32)的方向上朝向上倾斜延伸,所述延伸部(11)、所述翼子板(2)以及所述A柱总成(3)共同限定出前后贯穿的孔洞(10);
密封结构(4),所述密封结构(4)设于所述孔洞(1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洞(10)包括沿周向排布的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22)和第三侧壁(321),所述延伸部(11)的朝向所述孔洞(10)的侧壁构成所述第一侧壁(12),所述翼子板(2)的上端朝向靠近所述A柱下加强板(32)的方向折弯延伸形成连接部(21),所述连接部(21)的顶壁构成所述第二侧壁(22),所述A柱下加强板(32)上端凸出所述翼子板(2)的部分的朝向所述翼子板(2)的侧壁构成所述第三侧壁(3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结构(4)与所述翼子板(2)以及所述A柱下加强板(3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翼子板(2)朝向所述孔洞(10)内的侧壁上形成贯穿的第一装配孔,所述A柱下加强板(32)朝向所述孔洞(10)内的侧壁上形成贯穿的第二装配孔,所述密封结构(4)上形成与所述第一装配孔对应的第一配合孔(40a)和与所述第二装配孔对应的第二配合孔(40b),所述密封结构(4)还包括第一卡扣(43)和第二卡扣(44),所述第一卡扣(43)穿设于所述第一配合孔(40a)和所述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二卡扣(44)穿设于所述第二配合孔(40b)和所述第二装配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结构(4)包括:
支撑件(41),所述支撑件(41)设于所述孔洞(10)内且与所述翼子板(2)以及所述A柱下加强板(32)连接;
柔性件(42),所述柔性件(42)设于所述支撑件(41)的外周壁,所述柔性件(42)适于填充所述支撑件(41)与延伸部(11)以及所述A柱下加强板(32)之间的间隙,所述柔性件(42)的硬度小于所述支撑件(41)的硬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件(42)二次注塑于所述支撑件(4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41)包括:
主体部(411),所述主体部(411)垂直于前后方向;
第一连接板(412),所述第一连接板(412)设于所述主体部(411)邻近所述A柱下加强板(32)的一端且与所述主体部(411)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一连接板(412)与所述A柱下加强板(32)连接;
第二连接板(413),所述第二连接板(413)设于所述主体部(411)的下端且与所述主体部(411)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二连接板(413)与所述翼子板(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翼子板(2)的上端朝向靠近A柱下加强板(32)的方向折弯形成连接部(21),所述连接部(2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413)贴合连接且与所述A柱下加强板(32)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413)朝向所述A柱下加强板(32)的一端向下倾斜延伸形成下沉部(414),所述下沉部(414)与所述主体部(411)以及所述第一连接板(412)均连接,所述下沉部(414)的前端向下折弯延伸形成遮挡部(415),所述下沉部(414)以及所述遮挡部(415)均位于所述连接部(21)与所述A柱下加强板(3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41)还包括:
加强筋(416),所述加强筋(416)设于所述主体部(411)的前侧壁上且与所述第一连接板(412)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骨架(100)。
CN202223047462.8U 2022-11-15 2022-11-15 车身骨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87035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47462.8U CN218703518U (zh) 2022-11-15 2022-11-15 车身骨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47462.8U CN218703518U (zh) 2022-11-15 2022-11-15 车身骨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03518U true CN218703518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619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47462.8U Active CN218703518U (zh) 2022-11-15 2022-11-15 车身骨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035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290169A1 (en)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US7118169B2 (en) Front pillar garnish
JP2007001521A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6637806B2 (en) Rear spoiler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CN107757725B (zh) 汽车的整流构造
JP2017065422A (ja) 車両の風切音低減構造
EP2439131B1 (en) Air guide plate for the underside of a motor vehicle
CN218703518U (zh) 车身骨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JP2010058628A (ja) 後部車体構造
JP4308212B2 (ja) 車体の後部構造
JP6621635B2 (ja) 車両の風切音低減構造
CN110294028B (zh) 车身侧面结构
CN210555165U (zh) 一种车身结构及其翼子板
US20210309175A1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10816670B (zh) 一种汽车车身构造和具有其的汽车
JP2009107446A (ja) 車両用サイドステップモール
JP2019189229A (ja) 車両の風切音低減構造
CN220199427U (zh) 一种车辆机罩总成及车辆
JP7347370B2 (ja) 車両の後部構造
CN1184098C (zh) 载重汽车的整流装置
CN209813881U (zh) 通风盖板及汽车
JP7444033B2 (ja) 車両用マッドガード
KR0122511Y1 (ko) 자동차의 카울 구조
JPH10305784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10478832U (zh) 乘用车前舱挡泥板及其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