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74141U - 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74141U
CN209074141U CN201821217954.8U CN201821217954U CN209074141U CN 209074141 U CN209074141 U CN 209074141U CN 201821217954 U CN201821217954 U CN 201821217954U CN 209074141 U CN209074141 U CN 2090741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electric wire
pot
holding part
cook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1795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akuma Tokuoka
德冈卓真
Hiroshi Shimada
岛田博司
Yutaka Ito
伊藤裕
Hirotaka Yamashita
山下大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ojirus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ojirus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ojirushi Corp filed Critical Zojirushi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741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741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线圈型的IH方式的烹调器,其能够以相同的规格来设计各线圈。电饭煲(1)具备:锅容置部(131),其呈带底圆筒状,并具有底部(131a)、侧部(131b)及连接它们的曲部(131c);线圈(150a~150c),在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及曲部(131c)的外侧且在锅容置部(131)周向上分离配置;控制基板(141),其与线圈(150a、150c)相邻配置;控制基板(140),其与线圈(150b)相邻配置;电线(151a),其将线圈(150a)与控制基板(141)电连接,并布线于线圈(150a)与线圈(150c)之间;电线(151c),其将线圈(150c)与控制基板(141)电连接,并布线于线圈(150a)与线圈(150c)之间;以及电线(151b),其将线圈(150b)与控制基板(140)电连接。

Description

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调器。
背景技术
感应加热(IH)方式的电饭煲可抑制加热不均,从而实现均匀的煮熟。
专利文献1、2公开了一种具备多个用于感应加热的线圈的IH电饭煲,即多线圈型的IH电饭煲。在此种电饭煲中,在各个配置有线圈的区域,锅被局部地加热,结果在锅内产生局部的对流。由于这些局部的对流促进锅内的食用米的搅拌,因此可实现更加均匀的煮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3171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25305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多线圈型的电饭煲中,由于使用多个线圈,因此电线的布线容易复杂化。尤其是连接多个线圈与基板的电线,根据线圈的配置可进行各种各样的布线。根据线圈的配置,需要具有各种长度的电线的线圈,有时会无法以相同的规格来设计多个线圈。在专利文献1、2中,关于这种连接线圈与基板的电线的布线的方式并没有特别的研究,从而难以以相同的规格来设计多个线圈。
本实用新型以在多线圈型的IH方式的烹调器中,能够以相同的规格来设计各线圈为课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调器,具备:锅容置部,其呈带底圆筒状,并具有底部、侧部及曲部,所述曲部连接所述底部与所述侧部;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在所述锅容置部的至少所述底部及所述曲部的外侧且在所述锅容置部的周向上分离配置;第一基板,其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相邻配置;第一电线,其将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一基板电连接,并布线于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之间;以及第二电线,其将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基板电连接,并布线于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之间。
根据该结构,由于多个线圈配置于锅容置部的底部及曲部的外侧,因此线圈不是平面地配置而是立体地配置。通过以此方式实施立体的加热,从而能够抑制加热不均。另外,由于第一电线及第二电线布线于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因此能够线对称地配置第一线圈及第一电线与第二线圈及第二电线,从而能够利用相同长度的第一电线及第二电线与第一基板连接。因此,能够分别以相同的规格来设计第一、第二电线和第一、第二线圈。但是,并不一定要完全以相同的规格来设计,也可以以具有些许差异的方式进行设计。这一点在以后的其他电线与线圈中也相同。另外,第一电线可以为第一线圈的一部分,第二电线可以为第二线圈的一部分。此时,例如第一电线可以为第一线圈的绕组的两端部(两条线),但只需这两条线中的任意一条或两条布线于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即可。这一点在第二电线中也相同。
所述烹调器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还具备:第三线圈,其在所述锅容置部的至少所述底部及所述曲部的外侧且在所述锅容置部的周向上与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分离配置;第二基板,其与所述第三线圈相邻配置;以及第三电线,其将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第二基板电连接。
根据该结构,由于相对于第二基板而独立于第一电线及第二电线来布线第三电线,因此能够将第三电线的长度设为与第一电线及第二电线相同的长度。因此,能够将第一至第三电线全部以相同的规格进行设计,并且能够将第一至第三线圈全部以相同的规格进行设计。
所述烹调器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还具备:第四线圈,其在所述锅容置部的至少所述底部及所述曲部的外侧且在所述锅容置部的周向上与所述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线圈及所述第三线圈分离配置,并与所述第三线圈及所述第二基板相邻配置;以及第四电线,其将所述第四线圈与所述第二基板电连接,并布线于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第四线圈之间,所述第三电线布线于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第四线圈之间。
根据该结构,与前述相同地,能够使第一至第四电线的长度相同,因此能够将第一至第四电线全部以相同的规格进行设计,并且能够将第一至第四线圈全部以相同的规格进行设计。此时,例如第三电线可以为第三线圈的绕组的两端部(两条线),但只需这两条线中的任意一条或两条布线于第三线圈与第四线圈之间即可。这一点在第四电线中也相同。
所述烹调器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还具备风扇,该风扇为空冷用的风扇,并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之间送风。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一个空冷用的风扇高效地冷却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而且,由于在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形成空气流,因此在具备第三线圈、第四线圈的情况下,也能够向第三线圈、第四线圈一并送风。
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还具备端子罩,该端子罩覆盖所述第一基板上的与所述第一电线及所述第二电线连接的端子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端子罩覆盖端子部,从而能够抑制灰尘或水分附着在端子部的情况。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多线圈型的IH方式的烹调器中,能够以相同的规格来设计各线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饭煲的从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2为打开了盖体的状态下的电饭煲的从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3为从图2的状态取出了锅的状态下的电饭煲的从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4为电饭煲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锅容置构件的立体图。
图6为电饭煲主体的一部分内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取下了主体壳体的电饭煲的仰视图。
图8为取下了主体壳体的电饭煲的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9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饭煲的线圈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10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饭煲的线圈的配置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 电饭煲(烹调器)
10 锅
11 上端开口
20 把手
100 电饭煲主体
111、112 侧面面板
113 前表面面板
114 主体壳体
114a 开口部
114b 进气口
114c 排气口
120 肩体
121 铰链连接部
122 卡合孔
125 内壳
130 锅容置构件
131 锅容置部(保护框)
131a 底部
131b 侧部
131c 曲部
131d 凸部
132、133 基板支承部
134 托架部
135 中央支承部
136 卡定部
140、141 控制基板(第二基板、第一基板)
140a、141a 端子部
142风扇
143 端子罩
150、150a、150b、150c、150d 线圈(第一线圈、第三线圈、第二线圈、第四线圈)
151a、151b、151c、151d 电线(第一电线、第三电线、第二电线、第四电线)
160、160a、160b、160c 铁氧体保持架
161 基部
162 延伸部
1621 限制部
1622 施力部
163 贯穿孔
164 凸部接受件
165 铁氧体磁芯
166 熔丝容置部
166a、166b 切口部
166c 肋
167 温度熔丝
170、170a、170b、170c 反射板
171 底板
172 侧板
173 连续部
173a 开口部
173b 高低差部
173b1 第一部分
173b2 第二部分
173c 螺纹紧固部
173d 螺纹孔
173e 突片
173f 开口
200 盖体
210 操作部
211 操作按钮
212 打开按钮
220 显示部
230 蒸气排出口
240 内盖
241 密封构件
250 锁止爪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饭煲(烹调器)1的从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2为打开了盖体200的状态下的电饭煲1的从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3为从图2的状态取出了锅10的状态下的电饭煲1的从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参照图1~3,电饭煲1具备:可拆装地容置对食用米进行加热的带底筒状的锅10的电饭煲主体100;以及配置为可相对于电饭煲主体100进行转动的盖体200。
盖体200可转动地安装于电饭煲主体100的铰链连接部121,在相对于电饭煲主体100关闭时,封堵电饭煲主体100的开口部。盖体200在其前方侧具有用于操作电饭煲1的操作部210和显示操作状况,工作状况的显示部220,在其后方侧具有作为排气通道的出口的蒸气排出口230。操作部210具有多个操作按钮211、打开按钮212。操作按钮211为用于切换电饭煲1的工作状态的按钮,例如开始煮饭的按钮,取消动作的按钮及电源按钮等。打开按钮212为用于将通过锁止机构而被维持在闭锁状态的盖体200打开的按钮。
在电饭煲主体100的侧面安装有U字型的把手20。把手20以安装部为支点进行转动。
如图2、3所示,在盖体200的内侧安装有在封堵状态下封堵锅10的上端开口11的内盖240。内盖240具有紧贴锅10的上端开口11的内周部而密封上端开口11的密封构件241。内盖240可拆装地安装于盖体200。
图4为电饭煲1的分解立体图。
电饭煲主体100中,作为外装,具备:配置于侧方的两张对置的侧面面板111、112;配置于前方的前表面面板113;以及在上端具有开口部114a的箱状的主体壳体114。侧面面板111、112,前表面面板113分别安装于主体壳体114的两侧面及前表面。
肩体120以覆盖开口部114a的方式从上方安装于主体壳体114。在肩体120的后方侧,设置有用于可转动地安装盖体200的铰链连接部121。在肩体120的前方侧,设置有与在盖体200的前部所设置的锁止爪250(参照图3)卡合的卡合孔122(参照图3)。在肩体120的下方配置有容置锅10的内壳125及锅容置构件130。内壳125为具有比锅10稍大的直径的圆筒状,并由金属材料构成。
图5为锅容置构件130的立体图。
锅容置构件130具备:容置锅10的锅容置部131;以及支承控制基板140、141的基板支承部132、133。锅容置构件130(更直接地为锅容置部131)也被称为保护框,并由非导电性材料(例如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锅容置部131呈带底圆筒状,并具有圆板状的底部131a、圆筒状的侧部131b以及连接它们的曲部131c。详细而言,底部131a呈沿左右方向大致平坦地延伸的圆形。侧部131b呈沿上下方向且向外方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曲部131c呈将底部131a与侧部131b相连的曲面形状。在曲部131c设置有螺纹孔,并设置有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凸部131d。
基板支承部132、133分别设置于锅容置部131的前方侧及后方侧。容置到基板支承部132、133的控制基板140、141对后述的感应加热等进行控制。特别地,控制基板141通过相邻配置的风扇142(参照图4)而被冷却。
在锅容置构件130的上侧周缘部设置有多个托架部134。托架部134被用于相对于肩体120进行螺纹紧固。在锅容置构件130的底面中央设置有中央支承部135(明确示于图6)。中央支承部135呈大致圆筒状并向下方突出,抵接并支承所对置的主体壳体114的底板。
图6为电饭煲主体100的一部分内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6相对于图1~5是将上下颠倒表示的。当以此种方式从下方观察电饭煲主体100时,锅容置构件130、线圈150a~150c、铁氧体保持架160a~160c、反射板170a~170c以按照该顺序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图6中,虽然示出了3组线圈150a~150c、铁氧体保持架160a~160c以及反射板170a~170c,但仅分解示出了其中一组线圈150a、铁氧体保持架160a以及反射板170a。以下,在不需要区分它们时,分别简称为线圈150、铁氧体保持架160和反射板170。另外,在图4、6中,为了使图示明确且简洁,示意性地示出了线圈150的形状。实际上,如之后参照图7所说明的那样,线圈150为,在甜甜圈状的区域内卷绕多个绕组构成的螺旋形状。
在锅容置部131的外周面配置有在俯视时呈椭圆形状(详细而言是外部形状为椭圆形的甜甜圈形状)的线圈150。在本实施方式中,3个线圈150a~150c沿着锅容置部131的外周面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线圈150被通电高频电流而产生电磁波,由此经由锅容置构件130而对锅10进行感应加热。
在线圈150的正下方(图6中为上方),配置有对用于使来自线圈150的磁通收敛的铁氧体磁芯165进行容置的铁氧体保持架160。
一并参照图5、6,铁氧体保持架160具有基部161和从基部161以放射状延伸的4个延伸部162。即,铁氧体保持架160在俯视时为大致十字形。详细而言,4个延伸部162中的3个沿着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配置,剩余的1个沿着侧部131b配置。两个延伸部162沿着锅容置部131的周向延伸,并以按压线圈150的椭圆形状的长径部的方式配置。两个延伸部162沿着锅容置部131的径向延伸,并以按压线圈150的短径部的方式配置。尤其是沿着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配置的延伸部162卡定于锅容置构件130的上部的卡定部136。4个延伸部162分别具有槽形形状,在该槽容置有铁氧体磁芯165。在基部161设置有凸部接受件164,在该凸部接受件164形成有螺纹紧固用的贯穿孔163。在铁氧体保持架160设置有熔丝容置部166,该熔丝容置部166与沿着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延伸的延伸部162相邻并沿同向延伸。熔丝容置部166具有凹形形状,在熔丝容置部166容置有圆柱状的温度熔丝167。另外,在图6中,从熔丝容置部166取出了温度熔丝167。
在铁氧体保持架160的正下方(图6中为上方),配置有用于对由线圈150产生的高频磁场带给周边设备不良影响的情况进行抑制的反射板170。反射板170呈对一张板金进行弯曲加工形成的一体结构。反射板170的材质为电阻值比锅10低的铜或铝等。
反射板170具有:与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对置配置的底板171;与侧部131b对置配置的侧板172;以及连接它们的连续部173。底板171及侧板172分别为大致半椭圆形的平板。该椭圆形状的曲率与所对应的线圈150的椭圆形状的曲率大致相同。在连续部173的中央设置有与线圈150的内部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的开口部173a。开口部173a通过冲裁底板171和侧板172而形成,在开口部173a的中央架设有螺纹紧固部173c。因此,开口部173a具有通过螺纹紧固部173c所划分出的两个开口。螺纹紧固部173c为底板171的延伸至连续部173的部分。在螺纹紧固部173c设置有螺纹紧固用的螺纹孔173d。另外,在连续部173,以隔着开口部173a的方式设置有两个高低差部173b。高低差部173b以在完成组装时靠近线圈150的方式形成,即具有朝向线圈150凸出的高低差形状。
在组装好电饭煲主体100的状态下,通过在铁氧体保持架160与锅容置部131之间夹持线圈150,从而使线圈150的位置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铁氧体保持架160的凸部接受件164接受了锅容置部131的凸部131d的状态下,凸部131d、反射板170的螺纹孔173d、铁氧体保持架160的贯穿孔163被一起紧固,从而分别被固定。
图7为取下了主体壳体114的电饭煲1的仰视图。更详细而言,在图7中,示出了反射板170也被取下的状态。
线圈150配置于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侧部131b及曲部131c的外侧。详细而言,线圈150与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侧部131b及曲部131c的外表面抵接。从促进煮饭时的对流的观点出发,线圈150优选至少配置于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及曲部131c的外侧,即优选至少与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及曲部131c的外表面抵接。
线圈150a~150c为了通电及控制而经由电线151a~151c与控制基板140、141分别电连接。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为了便于说明,电线151a~151c被赋予与线圈150a~150c不同的符号,但实质上是线圈150a~150c的绕组的一部分。这一点在以后的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在电饭煲1的后方侧(图7中为下方侧),线圈150a、150c(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经由电线151a、151c(第一电线、第二电线)与相邻的控制基板(第一基板)141的端子部141a分别电连接。电线151a、151c为从线圈150a、150c的两端延伸出的引线。因此,虽然电线151a、151c各设置有两条,但其中的各一条分别布线于线圈150a、150c之间。电线151a、151c中的另外的各一条,以延伸部160a、160c为导向件而从线圈150a、150c各自的外侧布线至端子部141a。也可以替代该结构,而将两条电线151a及两条电线151c全部布线于线圈150a、150c之间。从线圈150a到端子部141a的距离与从线圈150c到端子部141a的距离相同,电线151a与电线151c为相同的长度。进一步而言,线圈150a及电线151a与线圈150c及电线151c形成为左右对称(线对称)。
在电饭煲1的前方侧(图7中为上方侧),线圈150b(第三线圈)经由电线151b(第三电线)与相邻的控制基板140的端子部140a电连接。电线151b为从线圈150b的两端延伸出的引线。两条电线151b与电线151a、151c同样地,以延伸部160b为引导件而布线至端子部140a。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50a~150c全部相同,电线151a~151c也全部为相同的长度。即,线圈150a~150c以相同的规格被设计,电线151a~151c也以相同的规格被设计。另外,能够经由电线151a~151c向线圈150a~150c分别独立地通电。
在控制基板141的端子部141a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有端子罩143。在图7中,图示了取下了端子罩143的状态。端子罩143在俯视时为具有可覆盖端子部141a的大小的平板状。
与端子部141a及端子罩143相邻地,在锅容置部131的相反侧配置有空冷用的风扇142。风扇142被配置为向线圈150a与线圈150c之间送风,形成电饭煲1的底部的空气流(参照箭头C)。风扇142的种类不被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轴流风扇。
图8为取下了主体壳体114的电饭煲1的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8中,为了图示清楚,示意性地示出了线圈150a~150c且省略了电线151a~151c(参照图7)的图示。
在主体壳体114的下表面(图8中为上表面)设置有通过风扇142而形成的空气流的进气口114b和排气口114c。进气口114b设置于电饭煲1的后部且设置于风扇142的正下方(图8中为正上方)。排气口114c设置于电饭煲1的前部且设置于线圈150b及控制基板140的大致正上方。进气口114b与排气口114c均呈由多个狭缝构成的形状,以防止异物的侵入。
通过风扇142而形成的主要的空气流由箭头C1~C3表示。首先,如箭头C1所示,空气从进气口114b导入(参照箭头C1)。接下来,如箭头C2所示,从进气口114b导入的空气从端子罩143上通过,进一步从线圈150a与线圈150c之间通过,到达线圈150b及控制基板140。然后,如箭头C所示,从排气口114c排气。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从电饭煲1的后方朝向前方流通,通过该空气流而对线圈150进行冷却。因此,能够抑制锅容置部131的热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由控制基板140、141向线圈150如以下那样在恰当的定时通电高频电流的方式进行控制。
参照图6,例如,当仅向线圈150a通电高频电流时,与线圈150a相对应的锅10(参照图4)的从底面部到侧面部的上下方向(纵向)上的较宽的区域被局部地感应加热。由于该加热区域被集中地加热,从而在锅10内的该加热区域中引起上下方向的大的对流。通过上下方向的大的对流可获得大的搅拌效果,从而能够在煮饭过程中,引出食用米中所含的美味成分(溶出糖分等)。另外,虽然为了对该加热区域集中地进行加热,依赖于线圈150的加热输出,但优选为至少通电0.5秒左右。例如,从0.5秒到30秒,仅对线圈150a通电。
同样地,当仅对线圈150b以上述时间通电高频电流时,与线圈150b相对应的锅10的从底面部到侧面部的上下方向(纵向)上的较宽的区域被局部地感应加热,从而在锅10内的该加热区域中引起上下方向的大的对流。另外,当仅对线圈150c以上述时间通电高频电流时,与线圈150c相对应的锅10的从底面部到侧面部的上下方向(纵向)上的较宽的区域被局部地感应加热,从而在锅10内的该加热区域中引起上下方向的大的对流。
如此,例如当仅对线圈150a通电而使其他的线圈150b、150c非通电时,与通电的线圈150a相对应的锅10的从底面部到侧面部的上下方向(纵向)上的较宽的区域被局部地感应加热,从而在锅10内的该加热区域中引起上下方向的大的对流。即,通电的局部的加热区域与非通电的非加热区域之间的温度差变大,而引起大的对流,因此可获得大的搅拌效果。
接下来,当仅对位于线圈150a的旁边的线圈150b通电而使其他的线圈150a、150c非通电时,与通电的线圈150b相对应的从底面部到侧面部的上下方向(纵向)上的较宽的区域被局部地感应加热,从而在锅10内的该加热区域中引起上下方向的大的对流。而且,当仅对位于线圈150b的旁边的线圈150c通电而使其他的线圈150a、150b非通电时,与通电的线圈150c相对应的锅10的从底面部到侧面部的上下方向(纵向)上的较宽的区域被局部地感应加热,从而在锅10内的该加热区域中引起上下方向的大的对流。
因此,能够以依次在对多个线圈150中的某个线圈通电过后,对位于某个线圈的旁边的其他线圈通电且使其他线圈以外的线圈非通电的方式进行控制。根据该控制,由于局部的加热产生的上下方向的大的对流在锅10的周向上依次移动,从而能够在锅10内产生上下方向的对流及周向的对流复合后的对流。通过复合后的对流,能够在煮饭过程中,进一步引出食用米中所含的美味成分(溶出糖分等)。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具有以下的优点。
由于多个线圈150配置于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及曲部131c的外侧,线圈150不是平面地配置而是立体地配置。通过以此方式实施立体的加热,从而能够促进对流而抑制加热不均。另外,由于电线151a及电线151c布线于线圈150a与线圈150c之间,因此能够左右对称(线对称)地配置线圈150a及电线151a与线圈150b及电线151b,从而能够利用相同长度的电线151a及电线151c与控制基板141连接。因此,能够分别以相同的规格来设计电线151a、151c和线圈150a、150c。但是,并不一定要完全以相同的规格来设计,也可以以具有些许差异的方式进行设计。
由于针对控制基板140,也独立于电线151a、151c而布线电线151b,因此能够将电线151b的长度设为与电线151a、151c相同的长度。因此,能够将线圈150a及电线151a、线圈150b及电线151b与线圈150c及电线151c全部以相同的规格进行设计。
另外,如图8中箭头C1~C3所示,能够通过一个空冷用的风扇142高效地冷却线圈150a、150c。而且,由于在线圈150a与线圈150c之间形成空气流(参照箭头C2),因此也能够一并向线圈150b送风。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线圈150a~150c。
另外,通过利用端子罩143覆盖端子部141a,从而能够抑制灰尘或水分附着在端子部141a的情况。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与风扇142相邻地设置端子部141a,由于通过端子罩143的覆盖而使端子部141a不直接暴露于空气流,因此能够抑制灰尘或水分附着在端子部141a的情况。
(第二实施方式)
图9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饭煲1的线圈150的配置的示意图。详细而言,图9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7相对应的图,并且仅示出了锅容置部131附近。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除了与线圈150的配置相关的结构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是相同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锅容置部131的外周面,配置有在俯视时呈椭圆形状(详细而言是外形为椭圆形的甜甜圈形状)的两个线圈150a、150c。两个线圈150a、150c沿着锅容置部131的外周面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线圈150a、150c配置于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侧部131b及曲部131c的外侧。详细而言,线圈150a、150c与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侧部131b及曲部131c的外表面抵接。从促进煮饭时的对流的观点出发,线圈150a、150c优选至少配置于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及曲部131c的外侧,即优选至少与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及曲部131c的外表面抵接。
线圈150a、150c(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为了通电及控制而经由电线151a、151c(第一电线、第二电线)与相邻的控制基板(第一基板)141的端子部141a分别电连接。电线151a、151c为从线圈150a、150c的两端延伸出的引线。因此,虽然电线151a、151b设置有各两条,但其中的各一条分别布线于线圈150a、150c之间。从线圈150a到端子部141a的距离与从线圈150c到端子部141a的距离相同,电线151a与电线151c为相同的长度。进一步而言,线圈150a及电线151a与线圈150c及电线151c形成为左右对称(线对称)。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50a及电线151a与线圈150c及电线151c形成为左右对称(线对称)。线圈150a、150c相同,电线151a、151c也为相同的长度。经由电线151a~151d向线圈150a、150c分别独立地通电,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实施依次通电的控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使电线151a、151c的长度相同,因此能够将电线151a、151c全部以相同的规格进行设计,并且能够将线圈150a、150c全部以相同的规格进行设计。
(第三实施方式)
图10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饭煲1的线圈150的配置的示意图。详细而言,图10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7相对应的图,并且仅示出了锅容置部131附近。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除了与线圈150的配置相关的结构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是相同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锅容置部131的外周面配置有在俯视时呈椭圆形状(详细而言是外形为椭圆形的甜甜圈形状)的4个线圈150a~150d。4个线圈150a~150d沿着锅容置部131的外周面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线圈150a~150d配置于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侧部131b及曲部131c的外侧。详细而言,线圈150a~150d与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侧部131b及曲部131c的外表面抵接。从促进煮饭时的对流的观点出发,线圈150a~150d优选至少配置于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及曲部131c的外侧,即优选至少与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及曲部131c的外表面抵接。
在电饭煲1的后方侧(图10中为下方侧),为了通电及控制,线圈150a、150c(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经由电线151a、151c(第一电线、第二电线)与相邻的控制基板(第一基板)141的端子部141a分别电连接。电线151a、151c为从线圈150a、150c的两端延伸出的引线。因此,虽然电线151a、151b各设置有两条,但其中的各一条分别布线于线圈150a、150c之间。从线圈150a到端子部141a的距离与从线圈150c到端子部141a的距离相同,电线151a与电线151c为相同的长度。进一步而言,线圈150a及电线151a与线圈150c及电线151c形成为左右对称(线对称)。
在电饭煲1的前方侧(图10中为上方侧),为了通电及控制,线圈150b、150d(第三线圈、第四线圈)经由电线151b、151d(第三电线、第四电线)与相邻的控制基板(第二基板)140的端子部140a分别电连接。电线151b、151d为从线圈150b、150d的两端延伸出的引线。因此,虽然电线151b、151d设置有各两条,但其中的各一条分别布线于线圈150b、150d之间。从线圈150b到端子部140a的距离与从线圈150d到端子部140a的距离相同,电线151b与电线151d为相同的长度。进一步而言,线圈150a及电线151a与线圈150c及电线151c形成为左右对称(线对称)。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50a、电线151a、线圈150c及电线151c与线圈150b、电线151b、线圈150d及电线151d形成为上下对称。线圈150a~150d全部相同,电线151a~151d也完全为相同的长度。经由电线151a~151d而向线圈150a~150d分别独立地通电,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实施依次通电的控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使电线151a~151d的长度相同,因此能够将电线151a~151d全部以相同的规格进行设计,并且能够将线圈150a~150d全部以相同的规格进行设计。
虽然通过以上内容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方式,而是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而实施。例如,可以将适当组合各个实施方式的内容所得到的方式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烹调器的一例而举出了对食用米进行烹煮的电饭煲1来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电饭煲1,例如也可应用于对其他的被烹调物(例如,炖牛肉、奶油浓汤之类的炖菜)进行加热烹调的烹调器,并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Claims (6)

1.一种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锅容置部,其呈带底圆筒状,并具有底部、侧部及曲部,所述曲部连接所述底部与所述侧部;
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在所述锅容置部的至少所述底部及所述曲部的外侧且在所述锅容置部的周向上分离配置;
第一基板,其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相邻配置;
第一电线,其将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一基板电连接,并布线于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之间;以及
第二电线,其将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基板电连接,并布线于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调器还具备:
第三线圈,其在所述锅容置部的至少所述底部及所述曲部的外侧且在所述锅容置部的周向上与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分离配置;
第二基板,其与所述第三线圈相邻配置;以及
第三电线,其将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第二基板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调器还具备:
第四线圈,其在所述锅容置部的至少所述底部及所述曲部的外侧且在所述锅容置部的周向上与所述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线圈及所述第三线圈分离配置,并与所述第三线圈及所述第二基板相邻配置;以及
第四电线,其将所述第四线圈与所述第二基板电连接,并布线于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第四线圈之间,
所述第三电线布线于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第四线圈之间。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调器还具备风扇,该风扇为空冷用的风扇,并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之间送风。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调器还具备端子罩,该端子罩覆盖所述第一基板上的与所述第一电线及所述第二电线连接的端子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调器还具备端子罩,该端子罩覆盖所述第一基板上的与所述第一电线及所述第二电线连接的端子部。
CN201821217954.8U 2018-04-03 2018-07-31 烹调器 Active CN20907414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1554A JP7164316B2 (ja) 2018-04-03 2018-04-03 調理器
JP2018-071554 2018-04-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74141U true CN209074141U (zh) 2019-07-09

Family

ID=67113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17954.8U Active CN209074141U (zh) 2018-04-03 2018-07-31 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64316B2 (zh)
CN (1) CN209074141U (zh)
TW (1) TWI7595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64492B2 (ja) 2020-02-20 2023-10-18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29188Y2 (zh) * 1974-06-06 1980-07-11
JP2004242912A (ja) 2003-02-14 2004-09-02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電気炊飯器
JP5430417B2 (ja) 2010-01-18 2014-02-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04181488U (zh) * 2014-09-26 2015-03-04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电磁加热的电饭煲
CN206560350U (zh) * 2016-11-29 2017-10-1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线圈盘座、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64316B2 (ja) 2022-11-01
TWI759519B (zh) 2022-04-01
JP2019180533A (ja) 2019-10-24
TW201941724A (zh) 2019-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77685A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及厨房装置
WO2016139942A1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963274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09074141U (zh) 烹调器
JP5402358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およびその取付け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厨房装置
JP2015011765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3681112B2 (ja) 炊飯器
JP5241629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9180534A (ja) 調理器
JP5418132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およびその取付け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厨房装置
CN208957635U (zh) 烹调器
JP7057193B2 (ja) 調理器
EP4082297A1 (en) Induction cooking device
JP5413126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473700B2 (ja) 加熱調理器
JP7302527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7103825B2 (ja) 調理器
JP2018061573A (ja) 加熱調理器
JP5501500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7396479B (zh) 一种多功能感应加热线架
CN214180137U (zh) 绕线盘、电磁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JP5353738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およびその取付け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厨房装置
CN211632761U (zh) 语音装置及烹饪器具
JP3613225B2 (ja) 炊飯器
JP2012094423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