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57635U - 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57635U
CN208957635U CN201821217900.1U CN201821217900U CN208957635U CN 208957635 U CN208957635 U CN 208957635U CN 201821217900 U CN201821217900 U CN 201821217900U CN 208957635 U CN208957635 U CN 2089576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coil
cooking device
holding part
out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1790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德冈卓真
船越哲朗
山下大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ojirus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ojirus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ojirushi Corp filed Critical Zojirushi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576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576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线圈型的IH方式的烹调器,其能够抑制加热不均。电饭煲(1)具备:锅(10),其呈带底圆筒状,并具备锅底部(10a)、锅侧部(10b)及连接它们的弯曲部(10c);多个线圈(150),其在锅(10)的至少锅底部(10a)及弯曲部(10c)的外侧沿着锅(10)的周向配置;以及电力供给部(145),其使多个线圈(150)中的一个线圈(150)通电并使其余的线圈(150)断开。线圈(150)各自的面积满足:在由电力供给部(145)供给预定的最大电力时,每平方厘米的单位面积通电10瓦以上。

Description

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调器。
背景技术
感应加热(IH)方式的电饭煲可抑制加热不均,从而实现均匀的煮熟。
专利文献1、2公开了一种具备多个用于感应加热的线圈的IH电饭煲、即多线圈型的IH电饭煲。在此种电饭煲中,在各个配置有线圈的区域,锅被局部地加热,结果在锅内产生局部的对流。由于这些局部的对流促进锅内的食用米的搅拌,因此可实现更加均匀的煮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3171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25305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多线圈型的IH方式的电饭煲中,根据线圈的形状、配置,加热方式会大幅变化。但是,在专利文献1、2的多线圈型的电饭煲中,对于线圈的形状、配置并没有详细地进行研究,从抑制加热不均的观点来看,线圈的形状、配置尚有改善的余地。
在多线圈型的IH方式的烹调器中,以抑制加热不均为课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调器,具备:锅,其为带底圆筒状,并具备锅底部、锅侧部及弯曲部,所述弯曲部连接所述锅底部与所述锅侧部;多个线圈,其在所述锅的至少所述锅底部及所述弯曲部的外侧,沿所述锅的周向配置;以及电力供给部,其使所述多个线圈中的一个线圈通电并使其余的线圈断开,且依次切换进行通电的所述线圈,所述线圈的面积满足:在由所述电力供给部供给预定的最大电力时,每平方厘米的单位面积通电10瓦以上。
根据该结构,由于多个线圈配置于锅的至少锅底部及弯曲部的外侧,因此线圈不是平面地配置而是立体地配置。通过以此方式实施立体的加热,从而能够抑制加热不均。尤其在电饭煲或进行煮炖的烹调器中,使锅内产生对流以充分地搅拌被烹调物对加热不均的抑制是有效的。为了产生对流,需要使每单位面积供给至线圈的电力(以下,也称为W密度)为一定以上。虽然W密度越大越能产生对流,但由于在普通家庭中可供给的最大电力是被规定的,因此在增大供给至线圈的电力方面是存在极限的。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将线圈的面积设定为预定以下,从而能够增加W密度,产生对流。另外,在多线圈型的IH方式的烹调器中,通过使多个线圈中的一个线圈通电并使其余的线圈断开,从而能够增加W密度。由于依次切换通电的线圈,因此能够在整个锅内高效地产生对流。另外,锅的“带底圆筒状”并不仅限于严格的圆筒,也包括在锅侧部具有倾斜度的圆锥状的形状。另外,锅底部、锅侧部及弯曲部为根据曲率区分的部分,各部分并不一定要平坦。而且,弯曲部也可以为将锅底部和锅侧部相连的R部(圆角部)等角部。
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线圈延伸至所述锅的所述锅侧部的外侧。
根据该结构,由于多个线圈配置于锅的锅底部、弯曲部及锅侧部的外侧,因此能够通过实施更立体的加热来抑制加热不均。
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线圈的形状在俯视时为椭圆形状,所述线圈以所述椭圆形状的长轴沿着所述锅的周向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线圈的椭圆形状的长轴沿着锅的周向配置,因此能够缩窄锅的周向上的线圈彼此间的间隔。由此,在线圈的面积以前述方式被规定的前提下,缩窄线圈彼此间的间隔,能够确保在整个周向对锅进行加热的面积。
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椭圆形状的短轴方向的宽度为92mm以上且110mm以下。
根据该结构,在线圈的面积以前述方式被规定的前提下,规定了短轴方向的宽度的上下限,因此能够具体地设计线圈的形状。尤其在短轴方向的宽度处于上述范围时,在电饭煲或进行煮炖的烹调器中,会使锅内产生对流,从而能够充分搅拌被烹调物,这一点已由本实用新型的发明者通过实验进行了确认。
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相邻的所述线圈间设置有间隙。
根据该结构,由于线圈彼此不接触,因此在线圈彼此间不会导热。因此,能够通过各线圈对各部分进行加热。另外,由于线圈彼此不重叠,因此能够使来自各线圈的感应加热量固定。换言之,若存在线圈彼此重叠的部分,则在重叠的部分处,到保护框的距离会根据线圈而有所不同,因此感应加热量可能变得不固定,但本实用新型能够防止该问题。
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间隙为10mm以上且50mm以下。
根据该结构,由于线圈间的间隙为10mm以上,从而配置各线圈的区域通过该间隙而被划分。因此,能够通过各线圈对各部分进行加热。另外,由于线圈间的间隙为50mm以下,从而能够减少非加热区域而均匀地进行加热。
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烹调器还具备锅容置部,该锅容置部容置所述锅,呈带底圆筒状,并具备底部、侧部和曲部,所述底部配置于所述锅底部的外侧,所述侧部配置于所述锅侧部的外侧,所述曲部配置于所述弯曲部的外侧,并连接所述底部与所述侧部,在所述锅容置部的所述曲部设置有沿着所述线圈的内部形状的圆弧状的线圈安装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线圈安装于保护框的曲部从而能够主动地对锅的弯曲部进行加热,因此能够实现立体的加热。特别是由于线圈安装部为与线圈的内部形状相对应的圆弧状,因此能够准确地定位并安装线圈。另外,锅容置部的“带底圆筒状”并不仅限于严格的圆筒,也包括在侧部具有倾斜度的圆锥状的形状。另外,底部、侧部及曲部为根据曲率区分的部分,各部分并不一定要平坦。而且,曲部也可以为将底部和侧部相连的R部(圆角部)等角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多线圈型的IH方式的烹调器中,通过将线圈的面积设定为预定以下,从而增加W密度,产生对流,因此能够抑制加热不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饭煲的从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2为打开了盖体的状态下的电饭煲的从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3为从图2的状态取出了锅的状态下的电饭煲的从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4为电饭煲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锅容置构件的立体图。
图6为电饭煲主体的一部分内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表示锅、锅容置部与线圈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8为表示线圈的配置的锅的仰视图。
图9为表示线圈的配置的锅容置部的仰视图。
图10为表示电气布线的框图。
(符号说明)
1 电饭煲(烹调器)
10 锅
10a 锅底部
10b 锅侧部
10c 弯曲部
11 上端开口
20 把手
100 电饭煲主体
111、112 侧面面板
113 前表面面板
114 主体壳体
114a 开口部
120 肩体
121 铰链连接部
122 卡合孔
125 内壳
130 锅容置构件
131 锅容置部(保护框)
131a 底部
131b 侧部
131c 曲部
131d 凸部
131e 线圈安装部
132、133 基板支承部
134 托架部
135 中央支承部
136 卡定部
140、141 控制基板
142 风扇
143 IH电路
144 切换部
145 电力供给部
146 电源部
150、150a、150b、150c 线圈
160、160a、160b、160c 铁氧体保持架
161 基部
162 延伸部
163 贯穿孔
164 凸部接收件
165 铁氧体磁芯
166 熔丝容置部
167 温度熔丝
170、170a、170b、170c 反射板
171 底板
172 侧板
173 连续部
173a 开口部
173b 高低差部
173c 螺纹紧固部
173d 螺纹孔
200 盖体
210 操作部
211 操作按钮
212 打开按钮
220 显示部
230 蒸气排出口
240 内盖
241 密封构件
250 锁止爪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饭煲(烹调器)1的从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2为打开了盖体200的状态下的电饭煲1的从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3为从图2的状态取出了锅10的状态下的电饭煲1的从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参照图1~3,电饭煲1具备:可拆装地容置对食用米进行加热的带底筒状的锅10的电饭煲主体100;以及配置为可相对于电饭煲主体100进行转动的盖体200。
锅10具有圆板状的锅底部10a、圆筒状的锅侧部10b及连接它们的弯曲部10c。详细而言,锅底部10a呈沿左右方向大致平坦地延伸的圆形。锅侧部10b呈沿上下方向且向外方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弯曲部10c呈将锅底部10a的径向外端和锅侧部10b的下端相连的曲面形状。
盖体200可转动地安装于电饭煲主体100的铰链连接部121,在相对于电饭煲主体100关闭时,封堵电饭煲主体100的开口部。盖体200在其前方侧具有用于操作电饭煲1的操作部210和显示操作状况、工作状况的显示部220,在其后方侧具有作为排气通道的出口的蒸气排出口230。操作部210具有多个操作按钮211、打开按钮212。操作按钮211为用于切换电饭煲1的工作状态的按钮,例如开始煮饭的按钮、取消动作的按钮及电源按钮等。打开按钮212为用于将通过锁止机构而被维持在闭锁状态的盖体200打开的按钮。
在电饭煲主体100的侧面安装有U字型的把手20。把手20以安装部为支点进行转动。
如图2、3所示,在盖体200的内侧安装有在封堵状态下封堵锅10的上端开口11的内盖240。内盖240具有紧贴锅10的上端开口11的内周部而密封上端开口11的密封构件241。内盖240可拆装地安装于盖体200。
图4为电饭煲1的分解立体图。
电饭煲主体100中,作为外装,具备:配置于侧方的两张对置的侧面面板111、112;配置于前方的前表面面板113;以及在上端具有开口部114a的箱状的主体壳体114。侧面面板111、112、前表面面板113分别安装于主体壳体114的两侧面及前表面。
肩体120以覆盖开口部114a的方式从上方安装于主体壳体114。在肩体120的后方侧,设置有用于可转动地安装盖体200的铰链连接部121。在肩体120的前方侧,设置有与在盖体200的前部所设置的锁止爪250(参照图3)卡合的卡合孔122(参照图3)。在肩体120的下方配置有容置锅10的内壳125及锅容置构件130。内壳125为具有比锅10稍大的直径的圆筒状,并由金属材料构成。
图5为锅容置构件130的立体图。
锅容置构件130具备:容置锅10的带底圆筒状的锅容置部131;以及支承控制基板140、141的基板支承部132、133。锅容置构件130(更直接地为锅容置部131)也被称为保护框,并由非导电性材料(例如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一并参照图4、5,锅容置部131具有:配置于锅底部10a的外侧的圆板状的底部131a;配置于锅侧部10b的外侧的圆筒状的侧部131b;以及配置于弯曲部10c的外侧,并连接底部131a和侧部131b的曲部。详细而言,底部131a呈沿左右方向大致平坦地延伸的圆形。侧部131b呈沿上下方向且向外方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曲部131c呈将底部131a和侧部131b相连的曲面形状。在曲部131c设置有螺纹孔,并设置有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凸部131d。
基板支承部132、133分别设置于锅容置部131的前方侧及后方侧。容置到基板支承部132、133的控制基板140、141对后述的感应加热等进行控制。特别地,控制基板141通过邻接配置的风扇142(参照图4)而被冷却。
在锅容置构件130的上侧周缘部设置有多个托架部134。托架部134被用于相对于肩体120进行螺纹紧固。在锅容置构件130的底面中央设置有中央支承部135(明确示于图6)。中央支承部135呈大致圆筒状并向下方突出,抵接并支承所对置的主体壳体114的底板。
图6为电饭煲主体100的一部分内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6相对于图1~5是将上下颠倒表示的。当以此种方式从下方观察电饭煲主体100时,锅容置构件130、线圈150a~150c、铁氧体保持架160a~160c、反射板170a~170c以按照该顺序重叠的方式配置。图6中,虽然示出了3组线圈150a~150c、铁氧体保持架160a~160c以及反射板170a~170c,但仅分解示出了其中一组线圈150a、铁氧体保持架160a以及反射板170a。以下,在不需要区分它们时,分别简称为线圈150、铁氧体保持架160和反射板170。另外,图4、6中,为了使图示明确且简洁,示意性地示出了线圈150的形状。实际上,线圈150为卷绕多个绕组构成的螺旋形状。
在锅容置部131的外周面配置有在俯视时呈椭圆形状(详细而言为外部形状为椭圆形的甜甜圈形状)的线圈150。在本实施方式中,3个线圈150a~150c沿着锅容置部131的外周面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线圈150被通电高频电流而产生电磁波,由此经由锅容置构件130而对锅10进行感应加热。
在线圈150的正下方(图6中为上方),配置有对用于使来自线圈150的磁通收敛的铁氧体磁芯165进行容置的铁氧体保持架160。
一并参照图5、6,铁氧体保持架160具有基部161和从基部161以放射状延伸的4个延伸部162。即,铁氧体保持架160在俯视时为大致十字形。详细而言,4个延伸部162中的3个沿着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配置,剩余的1个沿着侧部131b配置。两个延伸部162沿着锅容置部131的周向延伸,并以按压线圈150的椭圆形状的长径部的方式配置。两个延伸部162沿着锅容置部131的径向延伸,并以按压线圈150的短径部的方式配置。尤其是沿着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配置的延伸部162卡定于锅容置构件130的上部的卡定部136。4个延伸部162分别具有槽形形状,在该槽容置有铁氧体磁芯165。在基部161设置有凸部接收件164,在该凸部接收件164形成有螺纹紧固用的贯穿孔163。在铁氧体保持架160设置有熔丝容置部166,该熔丝容置部166与沿着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延伸的延伸部162邻接并沿同向延伸。熔丝容置部166具有凹形形状,在熔丝容置部166容置有圆柱状的温度熔丝167。另外,图6中,从熔丝容置部166取出了温度熔丝167。
在铁氧体保持架160的正下方(图6中为上方),配置有用于对由线圈150产生的高频磁场带给周边设备不良影响的情况进行抑制的反射板170。反射板170呈对一张板金进行弯曲加工形成的一体结构。反射板170的材质为电阻值比锅10低的铜或铝等。
反射板170具有:与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对置配置的底板171;与侧部131b对置配置的侧板172;以及连接它们的连续部173。底板171及侧板172分别为大致半椭圆形的平板。该椭圆形状的曲率与所对应的线圈150的椭圆形状的曲率大致相同。在连续部173的中央设置有与线圈150的内部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的开口部173a。开口部173a通过冲裁底板171和侧板172而形成,在开口部173a的中央架设有螺纹紧固部173c。因此,开口部173a具有通过螺纹紧固部173c所划分出的两个开口。螺纹紧固部173c为底板171的延伸至连续部173的部分。在螺纹紧固部173c设置有螺纹紧固用的螺纹孔173d。另外,在连续部173,以隔着开口部173a的方式设置有两个高低差部173b。高低差部173b以在完成组装时靠近线圈150的方式形成,即具有朝向线圈150凸出的高低差形状。
在组装好电饭煲主体100的状态下,通过在铁氧体保持架160与锅容置部131之间夹持线圈150,从而使线圈150的位置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铁氧体保持架160的凸部接收件164接收了锅容置部131的凸部131d的状态下,凸部131d、反射板170的螺纹孔173d、铁氧体保持架160的贯穿孔163被一起紧固,从而分别被固定。
图7为表示锅10、锅容置部131与线圈150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线圈150配置于锅10的锅底部10a、锅侧部10b及弯曲部10c的外侧。另外,线圈150与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侧部131b及曲部131c的外表面抵接。从促进煮饭时的对流的观点出发,线圈150优选至少配置于锅底部10a及弯曲部10c的外侧,即优选至少与锅容置部131的底部131a及曲部131c抵接。
图8为表示线圈150的配置的锅10的仰视图。图8中,为了表示线圈150与锅10的位置关系而未图示锅容置构件130,但原本如图7所示那样,锅容置构件130是介于线圈150与锅10之间的。线圈150以线圈150的椭圆形状的长轴沿着锅10的周向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50的短轴方向的宽度(短径w1)例如为97mm(毫米),长轴方向的宽度(长径w2)例如为120mm。线圈150的椭圆形状并不限定于该数值,优选为如以下所示那样,短轴方向的宽度为92mm以上且110mm以下。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者们通过实验确认了如下内容,即,通过将线圈150的短轴方向的宽度规定为92mm以上且110mm以下,被称为Brix值的米饭的美味成分会增大。实验中,使用5.5合容量和10合容量这两个容量的电饭煲,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150的配置下,仅改变线圈150的短轴方向的宽度并测量Brix值。在短轴方向的宽度的改变中,以在使配置有线圈150的锅10的径向上的最内点一致的状态向径向外侧增大线圈150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中,将线圈150的单线数设为45根,将匝数设为23匝。另外,虽然将线圈150的单线数设为25根,将匝数设为24匝而进行另外的实验,但未发现大的变化,从而也同时确认了成为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线圈150的面积。另外,线圈150的内部形状被设为短径34mm、长径62mm。将实验结果示于以下的表1、2。
(表1)
5.5合容量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样本4 样本5
短轴方向宽度 87mm 92mm 97mm 102mm 107mm
Brix值 1.36 1.46 1.46 1.48 1.34
(表2)
10合容量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样本4 样本5
短轴方向宽度 95mm 100mm 105mm 110mm 115mm
Brix值 1.46 1.62 1.60 1.60 1.46
参照表1,在线圈150的短轴方向的宽度为92~102mm时可得到良好的Brix值。参照表2,在线圈150的短轴方向的宽度为100~110mm时可得到良好的Brix值。因此,优选为,线圈150的短轴方向的宽度为92~110mm,更优选为100~102mm。
在图8所示的线圈150a~150c的配置中,各线圈150a~150c互不接触,隔开间隙D而配置。优选为,该间隙D为10mm以上且50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间隙D例如为26mm。
图9为表示线圈150的配置的锅容置部131的仰视图。
在锅容置部131的曲部131c设置有沿着线圈150的内部形状的圆弧状的线圈安装部131e。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安装部131e沿着锅容置部131的周向设置有多个,针对各线圈150a~150c各设有两个,共计设有6个。与各线圈150a~150c分别对应的各两个线圈安装部131e相互对置,并与各线圈150a~150c的长轴方向的内端相抵。
线圈150a~150c为了通电及控制而经由未图示的电线与控制基板140、141(参照图5)分别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50a~150c全部相同。能够经由上述电线而对线圈150a~150c分别独立地通电。
图10为表示电饭煲1的电气布线的框图。
电饭煲1的控制基板140、141作为控制装置而发挥功能。在控制基板140、141设置有具备IH电路143和切换部144的电力供给部145。IH电路143为向线圈150供给预定的电力(高频电流)的部分。切换部144为如以下所详细说明的那样切换向各线圈150a~150c的通电的部分,例如可以为微型计算机。另外,切换部144可以设置于具有显示部的基板。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换部144例如能够以使3个线圈150中的一个线圈150通电并使剩余的线圈150断开的方式进行切换。3个温度熔丝167和电源部146以串联连接的方式插入设置于从IH电路143向切换部144延伸的电气布线。因此,当3个温度熔丝167中的一个断开时,向全部线圈150a~150c的通电便会断开。
线圈150分别优选为,当由电力供给部145供给了预定的最大电力时,每单位面积通电12.5(W/cm2)以上的面积,即,优选为将W密度设定为一定以上。由此,能够在煮饭时使锅10内产生对流。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线圈150的每平方厘米的单位面积通电12.5(W)。
一般家电中,由于配电板或插座的关系,供给电力存在限制,即,可供给的最大电力被规定。例如,在日本,从插座供给的电力通常被规定为1500W以下。另外,1500W的电力并不是全部供给至线圈150,还会分散供给至显示部220和其他电子部件。因此,供给至线圈150的电力例如最大为1200W左右。供给至一个线圈150的最大电力例如为1200W时,为了如前述那样将W密度设为预定以上,优选将一个线圈150的面积设为12cm2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线圈150的面积例如为9.6cm2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由控制基板140、141向线圈150如以下那样在恰当的定时通电高频电流的方式进行控制。
参照图6,例如,当仅向线圈150a通电高频电流时,与线圈150a相对应的锅10(参照图4)的从底面部到侧面部的上下方向(纵向)上的较宽的区域被局部地感应加热。由于该加热区域被集中地加热,从而在锅10内的该加热区域中引起上下方向的大的对流。通过上下方向的大的对流可获得大的搅拌效果,从而能够在煮饭过程中,引出食用米中所含的美味成分(溶出糖分等)。另外,虽然为了对该加热区域集中地进行加热,依赖于线圈150的加热输出,但优选为至少通电0.5秒左右。例如,从0.5秒到30秒,仅对线圈150a通电。
同样地,当仅对线圈150b以上述时间通电高频电流时,与线圈150b相对应的锅10的从底面部到侧面部的上下方向(纵向)上的较宽的区域被局部地感应加热,从而在锅10内的该加热区域中引起上下方向的大的对流。另外,当仅对线圈150c以上述时间通电高频电流时,与线圈150c相对应的锅10的从底面部到侧面部的上下方向(纵向)上的较宽的区域被局部地感应加热,从而在锅10内的该加热区域中引起上下方向的大的对流。
如此,例如当仅对线圈150a通电而使其他的线圈150b、150c非通电时,与通电的线圈150a相对应的锅10的从底面部到侧面部的上下方向(纵向)上的较宽的区域被局部地感应加热,从而在锅10内的该加热区域中引起上下方向的大的对流。即,通电的局部的加热区域与非通电的非加热区域之间的温度差变大,而引起大的对流,因此可获得大的搅拌效果。
接下来,当仅对位于线圈150a的旁边的线圈150b通电而使其他的线圈150a、150c非通电时,与通电的线圈150b相对应的从底面部到侧面部的上下方向(纵向)上的较宽的区域被局部地感应加热,从而在锅10内的该加热区域中引起上下方向的大的对流。而且,当仅对位于线圈150b的旁边的线圈150c通电而使其他的线圈150a、150b非通电时,与通电的线圈150c相对应的从底面部到侧面部的上下方向(纵向)上的较宽的区域被局部地感应加热,从而在锅10内的该加热区域中引起上下方向的大的对流。
因此,能够以依次在对多个线圈150中的某个线圈通电过后,对位于某个线圈的旁边的其他线圈通电且使其他线圈以外的线圈非通电的方式进行控制。根据该控制,由于局部的加热产生的上下方向的大的对流在锅10的周向上依次移动,从而能够在锅10内产生上下方向的对流及周向的对流复合后的对流。通过复合后的对流,能够在煮饭过程中,进一步引出食用米中所含的美味成分(溶出糖分等)。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具有以下的优点。
由于多个线圈150配置于锅10的至少锅底部10a及弯曲部10c的外侧,因此线圈150不是平面地配置而是立体地配置。通过以此方式实施立体的加热,从而能够抑制加热不均。在电饭煲1中,使锅10内产生对流以充分地搅拌食用米对加热不均的抑制是有效的。为了产生对流,需要使每单位面积供给至线圈150的电力(以下,也称为W密度)为一定以上。虽然W密度越大越能够产生对流,但由于在普通家庭中可供给的最大电力是被规定的,因此在增大供给至线圈150的电力方面是存在极限的。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将线圈150的面积设为预定以下,从而能够增加W密度,产生对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切换部144使多个线圈150中的一个线圈150通电并使其余的线圈150断开,因此增加了W密度。只需依次切换通电的线圈150即可,由此,能够在整个锅10内高效地产生对流。
由于3个线圈150配置于锅10的锅底部10a、弯曲部10c及锅侧部10b的外侧,因此能够通过实施更立体的加热来抑制加热不均。
由于线圈150的椭圆形状的长轴沿着锅10的周向配置,因此能够缩窄锅10的周向上的线圈150彼此间的间隔。由此,在线圈150的面积以前述方式被规定的前提下,缩窄线圈150彼此间的间隔,能够确保在整个周向对锅10进行加热的面积。
由于线圈150彼此不接触,因此在线圈150彼此间不会导热。因此,能够通过各线圈150对锅10的对应部分进行加热。另外,由于线圈150彼此不重叠,因此能够使来自各线圈150的感应加热量固定。换言之,若存在线圈150彼此重叠的部分,则到锅10的距离会根据线圈150而有所不同,因此感应加热量可能变得不固定,但本实用新型防止了该问题。
由于线圈150间的间隙为10mm以上,从而配置各线圈150的区域通过该间隙而被划分。因此,能够通过各线圈150对锅10的对应部分进行加热。另外,由于线圈150间的间隙在50mm以下,从而能够减少非加热区域而均匀地进行加热。
通过将线圈150安装于锅容置部131的曲部131c,从而能够主动地对曲部131c进行加热,因此能够实现立体的加热。特别是由于线圈安装部131e为沿着线圈150的内部形状的圆弧状,因此能够准确地定位并安装线圈150。
虽然通过以上内容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方式,而是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并实施。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烹调器的一例而举出了对食用米进行烹煮的电饭煲1来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电饭煲1,例如也可应用于对其他的被烹调物(例如,炖牛肉、奶油浓汤之类的炖菜)进行加热烹调的烹调器,并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Claims (10)

1.一种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锅,其呈带底圆筒状,并具备锅底部、锅侧部及弯曲部,所述弯曲部连接所述锅底部与所述锅侧部;
多个线圈,其在所述锅的至少所述锅底部及所述弯曲部的外侧沿所述锅的周向配置;以及
电力供给部,其使所述多个线圈中的一个线圈通电并使其余的线圈断开,且依次切换进行通电的所述线圈,
所述线圈的面积满足:在由所述电力供给部供给预定的最大电力时,每平方厘米的单位面积通电10瓦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延伸至所述锅的所述锅侧部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的形状在俯视时为椭圆形状,
所述线圈以所述椭圆形状的长轴沿着所述锅的周向的方式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椭圆形状的短轴方向的宽度为92mm以上且110mm以下。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相邻的所述线圈之间设置有间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为10mm以上且50mm以下。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调器还具备锅容置部,该锅容置部容置所述锅,呈带底圆筒状,并具备底部、侧部和曲部,所述底部配置于所述锅底部的外侧,所述侧部配置于所述锅侧部的外侧,所述曲部配置于所述弯曲部的外侧,并连接所述底部与所述侧部,
在所述锅容置部的所述曲部设置有沿着所述线圈的内部形状的圆弧状的线圈安装部。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调器还具备锅容置部,该锅容置部容置所述锅,呈带底圆筒状,并具备底部、侧部和曲部,所述底部配置于所述锅底部的外侧,所述侧部配置于所述锅侧部的外侧,所述曲部配置于所述弯曲部的外侧,并连接所述底部与所述侧部,
在所述锅容置部的所述曲部设置有沿着所述线圈的内部形状的圆弧状的线圈安装部。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调器还具备锅容置部,该锅容置部容置所述锅,呈带底圆筒状,并具备底部、侧部和曲部,所述底部配置于所述锅底部的外侧,所述侧部配置于所述锅侧部的外侧,所述曲部配置于所述弯曲部的外侧,并连接所述底部与所述侧部,
在所述锅容置部的所述曲部设置有沿着所述线圈的内部形状的圆弧状的线圈安装部。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调器还具备锅容置部,该锅容置部容置所述锅,呈带底圆筒状,并具备底部、侧部和曲部,所述底部配置于所述锅底部的外侧,所述侧部配置于所述锅侧部的外侧,所述曲部配置于所述弯曲部的外侧,并连接所述底部与所述侧部,
在所述锅容置部的所述曲部设置有沿着所述线圈的内部形状的圆弧状的线圈安装部。
CN201821217900.1U 2018-04-03 2018-07-31 烹调器 Active CN20895763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1548 2018-04-03
JP2018071548A JP7108446B2 (ja) 2018-04-03 2018-04-03 調理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57635U true CN208957635U (zh) 2019-06-11

Family

ID=66749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17900.1U Active CN208957635U (zh) 2018-04-03 2018-07-31 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08446B2 (zh)
CN (1) CN208957635U (zh)
TW (1) TWI762689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42912A (ja) * 2003-02-14 2004-09-02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電気炊飯器
CN204181488U (zh) * 2014-09-26 2015-03-04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电磁加热的电饭煲
JP6700035B2 (ja) * 2015-12-22 2020-05-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炊飯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1722A (zh) 2019-11-01
JP2019180530A (ja) 2019-10-24
TWI762689B (zh) 2022-05-01
JP7108446B2 (ja) 2022-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57265B2 (en) Smart kettle using induction heating
KR101307594B1 (ko) 유도가열 히터가 구비된 전기 조리기기
CN111513545B (zh) 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CN109073230A (zh) 加热烹调系统、感应加热烹调器及烹调装置
CN208957635U (zh) 烹调器
WO2017038153A1 (ja) 温度制御システム
CN208957636U (zh) 烹饪器
JP2010153060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AU689535B2 (en) Induction heating element
KR20200101825A (ko) 무선 유도가열 밥솥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유도가열 시스템
CN209074141U (zh) 烹调器
JP2001078881A (ja) 炊飯器
JP2012110636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用調理容器
JP5326554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WO2018211745A1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20200101804A (ko) 열전도 효율이 향상된 무선 유도가열 밥솥
EP4082297A1 (en) Induction cooking device
JP4843460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1070873A (ja) 誘導加熱装置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8137247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101813279B1 (ko) 전기 호브
WO2019073574A1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9180531A (ja) 調理器
KR19980024662U (ko) 유도가열기를 갖는 전자렌지
JPH03237915A (ja) 加熱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