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3230A - 加热烹调系统、感应加热烹调器及烹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烹调系统、感应加热烹调器及烹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73230A
CN109073230A CN201680084362.0A CN201680084362A CN109073230A CN 109073230 A CN109073230 A CN 109073230A CN 201680084362 A CN201680084362 A CN 201680084362A CN 109073230 A CN109073230 A CN 1090732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heating
cooking
induction heating
heating coo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436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73230B (zh
Inventor
吉野勇人
文屋润
菅郁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073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32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732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32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C7/087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electric circuits regulating heat
    • F24C7/08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electric circuits regulating heat on sto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2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using microwav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H05B6/062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H05B6/062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 H05B6/065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using coordinated control of multiple induction co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36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adapted to induce current in a coil to supply power to a device and electrical heating devices powered in this wa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54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using conductive pieces to direct the induced magnetic field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72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with more than one coil or coil segment per heating zon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6/00Aspects relating to 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covered by group H05B6/00
    • H05B220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2206/022Special supports for the induction co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13/00Aspects relating both to resistive heating and to induction heating, covered by H05B3/00 and H05B6/00
    • H05B2213/05Heating plates with pan detection me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13/00Aspects relating both to resistive heating and to induction heating, covered by H05B3/00 and H05B6/00
    • H05B2213/06Cook-top or cookware capable of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加热烹调系统具备:感应加热烹调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产生用于进行感应加热的第一高频磁场的第一线圈、向所述第一线圈供给第一高频电流的第一逆变电路、产生第二高频磁场的第二线圈、和与所述第一逆变电路分开地设置并向所述第二线圈供给第二高频电流的第二逆变电路;以及烹调装置,所述烹调装置具有在配置于所述第二高频磁场内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二高频磁场非接触地接受电力的受电线圈、和由所述受电线圈接受到的电力进行驱动的烹调部件。

Description

加热烹调系统、感应加热烹调器及烹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感应加热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加热的加热烹调系统、感应加热烹调器及烹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高频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提出了如下的高频感应加热烹调器,所述高频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对烹调容器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接受来自供电线圈的电磁感应的受电线圈、以及通过受电线圈进行通电的加热部,并共用感应加热线圈及供电线圈的电源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3417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的高频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对加热线圈和供电线圈进行通电的电源部是共用的。即,以往的高频感应加热烹调器通过线圈切换用继电器而交替地切换从电源部向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和从电源部向供电线圈的通电。因此,存在如下课题:无法同时进行基于感应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和基于通过来自供电线圈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而接受到的电力的烹调。
另外,以往的高频感应加热烹调器将感应加热线圈与供电线圈串联连接,从一个电源部向感应加热线圈和供电线圈进行通电。因此,存在如下课题:无法单独地控制基于感应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和基于通过非接触电力传输而接受到的电力的烹调。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可以得到能够同时且单独地控制基于感应加热的加热、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烹调的加热烹调系统、感应加热烹调器及烹调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加热烹调系统具备:感应加热烹调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产生用于进行感应加热的第一高频磁场的第一线圈、向所述第一线圈供给第一高频电流的第一逆变电路、产生第二高频磁场的第二线圈、和与所述第一逆变电路分开地设置并向所述第二线圈供给第二高频电流的第二逆变电路;以及烹调装置,所述烹调装置具有在配置于所述第二高频磁场内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二高频磁场非接触地接受电力的受电线圈、和由所述受电线圈接受到的电力进行驱动的烹调部件。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加热烹调系统具备向第一线圈供给第一高频电流的第一逆变电路、和向第二线圈供给第二高频电流的第二逆变电路,所述第一线圈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所述第二线圈向受电线圈传输电力。
因此,能够同时进行基于感应加热的加热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烹调。另外,能够单独地控制基于感应加热的加热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烹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系统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一加热部件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一加热部件的驱动电路的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驱动电路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系统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和烹调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系统的烹调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系统中的烹调装置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另一驱动电路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另一驱动电路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另一第一加热部件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系统的烹调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系统的烹调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系统的烹调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一加热部件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二加热部件及第三加热部件的驱动电路的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系统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和烹调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系统中的烹调装置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8是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基于线圈电流与输入电流的关系的负载判别特性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结构)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系统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上部具有顶板4,所述顶板4载置锅等被加热物5或烹调装置200等负载。在图1中,对载置被加热物5作为负载的例子进行说明。在顶板4,作为用于对被加热物5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口,配备有第一加热口1、第二加热口2、第三加热口3,对应于各加热口,配备有第一加热部件11、第二加热部件12、第三加热部件13,能够相对于各个加热口载置被加热物5并进行感应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主体的近前侧,左右并列地设置有第一加热部件11和第二加热部件12,在主体的里侧大致中央,设置有第三加热部件13。
此外,各加热口的配置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三个加热口配置成呈大致直线状地横向排列。另外,也可以配置成使第一加热部件11的中心与第二加热部件12的中心在进深方向(日文:奥行き方向)上的位置不同。
顶板4的整体由耐热强化玻璃或结晶化玻璃等可使红外线透过的材料构成,在顶板4与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上表面开口外周之间经由橡胶制填料或密封材料而固定成水密状态。在顶板4,通过涂料的涂覆或印刷等而形成有与第一加热部件11、第二加热部件12及第三加热部件13的加热范围(加热口)对应地表示锅的大致的载置位置的圆形的锅位置显示标记。
在顶板4的近前侧,作为用于设定利用第一加热部件11、第二加热部件12及第三加热部件13对被加热物5进行加热时的输入火力(输入电力)和烹调菜单(烧水模式、油炸模式、烹调装置烹调模式等)的输入装置,设置有操作部40a、操作部40b及操作部40c(以下,有时总称为操作部40)。另外,在操作部40的附近,作为报知部件42,设置有对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动作状态和来自操作部40的输入/操作内容等进行显示的显示部41a、显示部41b及显示部41c。
此外,操作部40a~40c和显示部41a~41c并不被特别限定,可以是按每个加热口来设置操作部40a~40c和显示部41a~41c的情况、或针对加热口一并地设置操作部40和显示部41的情况等。此外,操作部40a~40c例如由按钮开关或轻触开关等机械开关、或者根据电极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来检测输入操作的触摸开关等构成。另外,显示部41a~41c例如由LCD(Liquid Crystal Device)或LED等构成。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设置一体地构成操作部40和显示部41的显示操作部43的情况进行说明。显示操作部43例如由在LCD的上表面配置有触摸开关的触摸面板等构成。
在顶板4的下方且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内部配备有第一加热部件11、第二加热部件12及第三加热部件13,各个加热部件由线圈构成。
此外,例如也可以由通过辐射进行加热的类型的电加热器(例如镍铬线或卤素加热器、辐射加热器)来构成第一加热部件11、第二加热部件12及第三加热部件13中的至少一个。
线圈是通过缠绕导线而构成的,所述导线由覆盖有绝缘皮膜的任意的金属(例如铜、铝等)构成。通过利用驱动电路50向各线圈供给高频电流,由此从各线圈产生高频磁场。
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内部设置有向第一加热部件11、第二加热部件12及第三加热部件13的线圈供给高频电力的驱动电路50、和用于对包括驱动电路50在内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45。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一加热部件的图。
在图2中,第一加热部件11包括配置于中央的内周线圈11a和配置在内周线圈11a的周围的外周线圈11b、11c。第一加热部件11的外周是与第一加热口1对应的大致圆形形状。
内周线圈11a包括被配置成大致同心圆状的内周内线圈111a和内周外线圈112a。内周内线圈111a及内周外线圈112a具有圆形的平面形状,是通过沿圆周方向卷绕导线而构成的,所述导线由进行了绝缘覆膜的任意的金属(例如铜、铝等)构成。内周内线圈111a及内周外线圈112a串联连接,且由一个驱动电路50进行驱动控制。此外,既可以将内周内线圈111a及内周外线圈112a并联连接,另外,也可以使用分别独立的驱动电路(逆变电路)进行驱动。
外周线圈11b包括外周左线圈111b和外周右线圈112b。外周线圈11c包括外周上线圈111c和外周下线圈112c。外周左线圈111b与外周右线圈112b串联连接,且由一个驱动电路50进行驱动控制。另外,外周上线圈111c与外周下线圈112c串联连接,且由一个驱动电路50进行驱动控制。
外周左线圈111b、外周右线圈112b、外周上线圈111c及外周下线圈112c(以下也称为“外周线圈”)大致沿着内周线圈11a的圆形的外形而配置于内周线圈11a的周边。
四个外周线圈具有大致1/4圆弧状(香蕉状或黄瓜状)的平面形状,是通过沿着外周线圈的1/4圆弧状的形状缠绕导线而构成的,所述导线由覆盖有绝缘皮膜的任意的金属(例如铜、铝等)构成。即,外周线圈构成为在与内周线圈11a相邻的1/4圆弧状区域中,实质上沿着内周线圈11a的圆形的平面形状延伸。此外,外周线圈的数量并不限定为四个。另外,外周线圈的形状也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使用多个圆形的外周线圈的结构。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一加热部件的驱动电路的框图。
如图3所示,第一加热部件11由驱动电路50a、50b、50c进行驱动控制。即,构成内周线圈11a的内周内线圈111a和内周外线圈112a由驱动电路50a进行驱动控制。另外,构成外周线圈11b的外周左线圈111b和外周右线圈112b由驱动电路50b进行驱动控制。另外,构成外周线圈11c的外周上线圈111c和外周下线圈112c由驱动电路50c进行驱动控制。
从一个交流电源供给部21a向驱动电路50a、50b、50c供给交流电源(商用电源)21。即,构成为仅由一个交流电源供给部21a进行向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交流电源21的供给。交流电源供给部21a由电源插头构成,所述电源插头连接于被供给交流电源21的插座。此外,交流电源供给部21a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与被供给交流电源21的电源线缆连接的连接端子构成。此外,作为连接端子,例如可以使用圆形端子等,可以使用将电源线缆的端部配置于圆形端子并通过螺纹紧固而进行固定的方式。
此外,在图3中,示出了经由一个交流电源供给部21a向驱动第一加热部件11的驱动电路50a、50b、50c供给交流电源21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经由一个交流电源供给部21a向驱动第一加热部件11、第二加热部件12及第三加热部件13的全部的驱动电路供给交流电源21的结构。
控制部45由微机或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等构成。控制部45基于来自显示操作部43的操作内容等,分别对驱动电路50a、50b、50c进行控制。另外,控制部45根据动作状态等,进行向显示操作部43的显示。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驱动电路的图。
此外,驱动电路50是按每个加热部件设置的,但其电路结构既可以相同,也可以按每个加热部件进行变更。在图4中,图示了驱动内周线圈11a的驱动电路50a。
如图4所示,驱动电路50a具备直流电源电路22、逆变电路23及共振电容器24a。
输入电流检测部件25a例如由电流传感器构成,对从交流电源21向直流电源电路22输入的电流进行检测,并向控制部45输出与输入电流值相当的电压信号。
直流电源电路22具备二极管电桥22a、电抗器22b及平滑电容器22c,将从交流电源21输入的交流电压转换成直流电压,并向逆变电路23输出。
逆变电路23是将作为开关元件的IGBT23a、23b与直流电源电路22的输出串联连接的所谓半桥式的逆变器,作为续流二极管,将二极管23c、23d分别与IGBT23a、23b并联连接。IGBT23a和IGBT23b根据从控制部45输出的驱动信号而进行接通/断开驱动。控制部45在使IGBT23a接通的期间,使IGBT23b为断开状态,在使IGBT23a断开的期间,使IGBT23b为接通状态,交替地输出接通/断开的驱动信号。由此,逆变电路23将从直流电源电路22输出的直流电力转换成20kHz~100kHz左右的高频的交流电力,并向包含有内周线圈11a和共振电容器24a的共振电路供给电力。
共振电容器24a与内周线圈11a串联连接,该共振电路具有与内周线圈11a的电感及共振电容器24a的电容等相应的共振频率。此外,在被加热物5(金属负载)进行磁耦合时,内周线圈11a的电感会根据金属负载的特性而变化,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会根据该电感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像这样构成,从而使数十A左右的高频电流向内周线圈11a流动,利用由流动的高频电流产生的高频磁通,对载置在内周线圈11a的正上方的顶板4上的被加热物5进行感应加热。作为开关元件的IGBT23a、23b由半导体构成,所述半导体例如由硅系材料构成,但也可以是使用碳化硅或氮化镓系材料等的宽带隙半导体的结构。
通过在开关元件中使用宽带隙半导体,从而能够减少开关元件的通电损失,另外,即便使开关频率(驱动频率)为高频(高速),也能够使驱动电路的散热良好,因此,能够将驱动电路的散热片设为小型,能够实现驱动电路的小型化及低成本化。
线圈电流检测部件25b连接于包含有内周线圈11a和共振电容器24a的共振电路。线圈电流检测部件25b例如由电流传感器构成,对向内周线圈11a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并向控制部45输出与线圈电流值相当的电压信号。
此外,在图4中,对驱动内周线圈11a的驱动电路50a进行了说明,但对于驱动外周线圈11b的驱动电路50b、驱动外周线圈11c的驱动电路50c而言,也能够应用同样的结构。此外,驱动电路50a、50b、50c也可以与交流电源21并联连接。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系统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和烹调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在图5中,加热烹调系统具备感应加热烹调器100和烹调装置200。此外,在图5中,示出了烹调装置200载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顶板4上的状态。另外,在图5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在烹调装置200载置在第一加热部件11上的状态下,从前表面侧观察感应加热烹调器100及烹调装置200的纵向截面。
在图5中,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顶板4的下方配置有内周线圈11a及外周线圈11b(外周左线圈111b、外周右线圈112b)。此外,在图5中,省略了构成外周线圈11c的外周上线圈111c、外周下线圈112c的图示。此外,在图5中,在内周线圈11a与磁性体60a的周围示出的箭头、及在外周左线圈111b、外周右线圈112b和受电线圈65的周围示出的箭头表示磁通线。
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设置有与烹调装置200进行通信的一次收发部30a。一次收发部30a例如由Wi-Fi(注册商标)、Bluetooth(注册商标)、红外线通信、NFC(近距离无线通信)等适合于任意的通信标准的无线通信接口构成。一次收发部30a与烹调装置200的二次收发部30b双向地进行信息通信。
烹调装置200例如是对鱼等被烹调物70进行烹调的设备。烹调装置200拆装自如地支承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0。例如,烹调装置200载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顶板4上。烹调装置200在框体的内部形成有收纳被烹调物70的加热室210。烹调装置200具备磁性体60a、烹调台60b、上表面加热器61、温度传感器62、受电线圈65、及二次收发部30b。
磁性体60a例如由铁等磁性材料形成,且配置在烹调装置200的底面。该磁性体60a在配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0内部的内周线圈11a所产生的高频磁场内时被感应加热。
烹调台60b的上表面例如具有波形的凹凸,在上表面例如载置有鱼等被烹调物70。烹调台60b例如与磁性体60a的上表面接触地配置,并载置有被烹调物70。烹调台60b例如由铝等非磁性的金属构成,并与磁性体60a热结合(接合)。此外,对于烹调台60b的位置而言,只要配置在能够传递来自磁性体60a的热量的位置即可,并不仅限定于磁性体60a的上表面。
此外,也可以为如下结构:代替磁性体60a及烹调台60b,而将作为被感应加热的被加热物的烹调盘或锅等拆装自如地收纳于加热室210。
另外,既可以例如利用铁等磁性材料来构成磁性体60a及烹调台60b这两方,也可以利用磁性材料设为一体的构造。
受电线圈65配置于烹调装置200的底面。受电线圈65是通过沿周向卷绕导线而构成的,所述导线由进行了绝缘覆膜的任意的金属(例如铜、铝等)构成。在配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0内部的外周线圈11b所产生的高频磁场内时,该受电线圈65通过电磁感应或磁场共振而接受电力。
上表面加热器61通过配线61a而与受电线圈65连接。上表面加热器61由利用受电线圈65接受到的电力进行发热(驱动)的发热体构成。上表面加热器61例如使用作为电阻发热体的护套式加热器。此外,上表面加热器61的具体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能够使用卤素加热器或远红外线加热器等任意的发热体。
温度传感器62配置在加热室210内,对加热室210内的温度进行检测。作为温度传感器62,例如能够使用铂测温电阻、热敏电阻、热电偶等。根据需要,也可以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62。另外,对于温度传感器62的配置而言,并不局限于加热室210的壁面,根据需要,也可以设置于顶面或底面、烹调台60b。另外,也可以具备通过检测从被烹调物70辐射的红外线的量来检测被烹调物70的表面温度的非接触式的温度传感器62。
二次收发部30b由适合于一次收发部30a的通信标准的无线通信接口构成。二次收发部30b与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一次收发部30a双向地进行信息通信。二次收发部30b向一次收发部30a发送温度传感器62检测到的温度信息、特定地附加于烹调装置200的信息、表示烹调装置200的设备种类的信息、或与烹调装置200的设备规格相关的信息等。
此外,也可以是将构成烹调装置200的加热室210的壁面的一部分敞开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为如下结构:仅由两侧面和上表面来构成烹调装置200的外廓,烹调装置200的前表面、背面、底面敞开。在该情况下,由烹调装置200的两侧面及上表面、和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顶板4围成的空间构成加热室210。
将烹调装置200的磁性体60a及受电线圈65配置于与被配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顶板4的下方的线圈对应的位置。
例如,配置于如下位置,该位置是磁性体60a与受电线圈65的位置关系同第一加热部件11的内周线圈11a与外周线圈11b、11c的位置关系对应的位置。通过图6来说明一例。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系统的烹调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如图6所示,在烹调装置200,例如在圆形的烹调台60b的下方配置有磁性体60a和受电线圈65。
磁性体60a形成为具有与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内周线圈11a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外径的圆盘状。即,在将烹调装置200载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顶板4的状态下,烹调装置200的磁性体60a被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与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内周线圈11a重叠。另外,磁性体60a是在上下方向上不与外周线圈11b、11c重叠的形状。
受电线圈65与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外周线圈11b、11c对应地在磁性体60a的周边设置有四个。四个受电线圈65具有与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外周线圈11b、11c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即,四个受电线圈65具有大致1/4圆弧状(香蕉状或黄瓜状)的平面形状,是通过沿着受电线圈65的1/4圆弧状的形状缠绕导线而构成的,所述导线由覆盖有绝缘皮膜的任意的金属(例如铜、铝等)构成。
此外,优选的是,将烹调装置200的受电线圈65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不与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内周线圈11a重叠,而仅与外周线圈11b、11c重叠。
此外,在将磁性体60a配置于内周线圈11a的上方时,受电线圈65的位置只要是配置于外周线圈11b、11c的至少一部分的上方的位置即可,并不限定于图6所示的位置。另外,受电线圈65的数量也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为至少一个即可。另外,也可以是相对于一个外周线圈而设置有多个受电线圈65的结构。
利用这样的结构,在将烹调装置200载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顶板4时,磁性体60a与内周线圈11a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地配置。并且,在从驱动电路50a向内周线圈11a供给高频电流时,利用从内周线圈11a产生的高频磁通(高频磁场),对磁性体60a进行感应加热。由磁性体60a产生的热量向与该磁性体60a热结合的烹调台60b进行热传导。由此,从下方对载置于烹调台60b的被烹调物70进行加热烹调。
另外,在将烹调装置200载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顶板4时,受电线圈65与外周线圈11b、11c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地配置。并且,在从驱动电路50b、50c向外周线圈11b、11c供给高频电流时,从外周线圈11b、11c产生高频磁通(高频磁场)。在从外周线圈11b、11c产生高频磁通(高频磁场)时,在烹调装置200的受电线圈65中会产生基于电磁感应的电力(电动势)。并且,向上表面加热器61供给在受电线圈65中产生的电力。由此,上表面加热器61发热,通过热辐射从上方对载置于烹调台60b的被烹调物70进行加热烹调。
像这样,将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内周线圈11a用作用于对烹调装置200的磁性体60a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另外,将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外周线圈11b、11c用作用于向烹调装置200的上表面加热器61进行非接触电力传输的供电线圈。
即,相对于一个被烹调物70,同时进行基于感应加热的加热烹调、和基于通过非接触电力传输而接受到的电力的加热烹调。
此外,从驱动电路50a向内周线圈11a供给的高频电流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高频电流”。
另外,从内周线圈11a产生的高频磁通(高频磁场)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高频磁场”。
此外,从驱动电路50b、50c向外周线圈11b、11c供给的高频电流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高频电流”。
另外,从外周线圈11b、11c产生的高频磁通(高频磁场)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高频磁场”。
此外,虽然在图5、图6中未进行图示,但优选的是,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内周线圈11a和外周线圈11b、11c的下表面设置铁氧体作为磁性体。另外,优选的是,在烹调装置200的受电线圈65的上表面也同样地设置铁氧体。
在使用外周线圈11b、11c作为供电线圈的情况下,通过设置铁氧体,从而使高频磁通容易交链,使漏磁通降低。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向受电线圈65供给高频电力,能够提高供电变换效率,能够减少损失。
而且,通过分别单独地设置内周线圈11a的下表面的铁氧体和外周线圈11b、11c的下表面的铁氧体,从而能够减小来自内周线圈11a的高频磁通与来自外周线圈11b、11c的高频磁通的干涉。因此,能够降低使用外周线圈11b、11c作为供电线圈的情况下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的损失,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力传输效率。
此外,内周线圈11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线圈”。
另外,驱动电路50a的逆变电路2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逆变电路”,另外,也可以包含有驱动电路50a的直流电源电路22。
另外,外周线圈11b、11c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线圈”。
另外,驱动电路50b、50c的逆变电路2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逆变电路”,另外,也可以包含有驱动电路50b、50c的直流电源电路22。
另外,磁性体60a相当于本发明的“被加热物”。
另外,上表面加热器61相当于本发明的“烹调部件”。
另外,控制部45相当于本发明的“控制装置”。
(动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动作进行说明。
使用者例如将鱼等被烹调物70载置在烹调装置200的内部的烹调台60b上。使用者将烹调装置200载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顶板4的加热口。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将烹调装置200载置于第一加热口1(第一加热部件11)的情况进行说明。
由使用者利用显示操作部43进行烹调开始(火力输入)的指示。此外,在显示操作部43装入有使烹调装置200动作的专用模式(菜单),通过选择专用模式,从而能够简单地进行烹调。
在进行烹调开始的指示时,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控制部45根据感应加热的火力来控制驱动电路50a,进行向内周线圈11a供给高频电力的加热动作。由此,对配置于烹调装置200的烹调台60b的下表面的磁性体60a进行感应加热。然后,基于感应加热的磁性体60a的发热向非磁性的烹调台60b进行热传递,从下表面对放置于烹调台60b的上表面的被烹调物70进行直接加热。
同时,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控制部45根据向受电线圈65输送的电力而分别控制驱动电路50b、50c,进行向外周线圈11b、11c供给高频电力的非接触电力传输动作。由此,从外周线圈11b、11c供给的高频电力由配置于烹调装置200的下表面的受电线圈65接受。向上表面加热器61供给接受到的电力,上表面加热器61发热。然后,上表面加热器61通过热辐射从上表面对放置在烹调台60b的上表面的被烹调物70进行加热。
此外,烹调装置200的额定功率例如为1500W。在该情况下,控制部45对驱动电路50b、50c的驱动进行控制,以使受电线圈65接受的电力成为额定功率(1500W)以下。
在上述那样的加热动作中,控制部45也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温度来控制驱动电路50a、50b、50c。
例如,控制部45经由一次收发部30a取得烹调装置200的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温度的信息。然后,控制部45根据由显示操作部43设定的设定温度或由烹调菜单预先设定的温度等,对驱动电路50a、50b、50c的驱动进行控制,以使烹调装置200的加热室210内的温度成为所期望的温度,从而对磁性体60a及上表面加热器61的发热量(火力)进行控制。
此外,也可以沿加热室210内的上下方向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62。在该情况下,控制部45根据设置于下侧的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温度来控制对磁性体60a进行感应加热的火力(向内周线圈11a的供给电力)。另外,控制部45根据设置于上侧的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温度来控制上表面加热器61的火力(向外周线圈11b、11c的供给电力)。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中,感应加热烹调器100具备:驱动电路50a,所述驱动电路50a向内周线圈11a供给高频电流;以及驱动电路50b、50c,所述驱动电路50b、50c与驱动电路50a分开地设置,并向外周线圈11b、11c供给高频电流。另外,烹调装置200具备:受电线圈65,所述受电线圈65从外周线圈11b、11c接受电力;以及上表面加热器61,所述上表面加热器61利用受电线圈65接受到的电力进行发热。
因此,能够同时进行基于感应加热的烹调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烹调。另外,能够单独地控制基于感应加热的烹调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烹调。因此,能够得到能够短时间地美味地进行烹调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即,由于能够利用单独地设置的驱动电路50a和驱动电路50b、50c来单独地控制基于上表面加热器61的上表面加热和基于来自磁性体60a的热量的下表面加热,因此,能够得到能够短时间地美味地进行烹调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设置有对烹调装置200的加热室210内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62、和发送检测到的温度的信息的二次收发部30b。控制部45经由一次收发部30a取得温度传感器62检测到的温度的信息。然后,控制部45根据温度传感器62检测到的温度,分别对驱动电路50a和驱动电路50b、50c的驱动进行控制。
因此,控制部45能够根据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温度来单独地控制基于感应加热的加热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加热。因此,能够精细地控制烹调装置200的内部温度和烹调盘的温度,能够失败较少地简单地进行烹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具备与交流电源21连接的交流电源供给部21a,经由一个交流电源供给部21a向多个驱动电路供给交流电源21。因此,能够改善设置感应加热烹调器100时的施工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外周线圈11b、11c为四个线圈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线圈的个数并不局限于此。另外,利用两个驱动电路50对四个线圈进行驱动,但线圈与驱动电路(逆变电路)的组合并不被特别限定,即使分别单独地对四个线圈进行驱动,也能发挥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第一加热部件11具备内周线圈11a和配置于该内周线圈11a的周边的外周线圈11b、11c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利用单独的驱动电路50(逆变电路)分别驱动对烹调装置200的磁性体60a进行感应加热的线圈和向受电线圈65传输电力的线圈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将烹调装置200载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顶板4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载置锅等被加热物5并将内周线圈11a及外周线圈11b、11c用作感应加热线圈,从而对加热口的整个面进行感应加热。通过像这样对加热口的整个面进行感应加热,从而能够增加感应加热部的面积,能够得到即便在使用大锅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充分的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而且,在载置锅等被加热物5并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能够单独地控制内周线圈11a和外周线圈11b、11c的输入电力。因此,能够依次切换向内周线圈11a和外周线圈11b、11c的通电,能够对感应加热部位进行切换。通过这样的控制,能够在炖煮烹调时实现对流炖煮,能够得到能够美味地进行烹调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具备感应加热烹调器100和烹调装置200的加热烹调系统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感应加热烹调器100具备烹调装置200的各结构的全部而省略烹调装置200。另外,感应加热烹调器100也可以具备烹调装置200的结构的一部分。
(变形例1)
对由受电线圈65接受到的电力进行驱动的烹调部件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系统中的烹调装置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作为由受电线圈65接受到的电力进行驱动的烹调部件,图7所示的烹调装置200具备搅拌装置80。搅拌装置80具备电动机81、轴82以及叶片部83。电动机81例如设置于烹调装置200的框体的上部,由受电线圈65接受到的电力进行驱动并旋转。轴82的旋转轴沿上下方向配置,且一端连接于电动机81,传递电动机81的驱动力。叶片部83安装于轴82,通过轴82的旋转驱动来搅拌被烹调物70。
另外,图7所示的烹调装置200的构成外廓的框体中的底面的至少一部分敞开。例如,对于烹调装置200的框体的底面而言,至少在与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内周线圈11a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范围,底面敞开。
在这样的结构中,例如在将放入有炖品或炒物等被烹调物70的锅或煎锅等被加热物5以与内周线圈11a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载置于顶板4时,搅拌装置80的叶片部83被配置在被加热物5内。然后,在从驱动电路50a向内周线圈11a供给高频电流时,利用从内周线圈11a产生的高频磁通(高频磁场),对被加热物5进行感应加热。由此,从下方对被加热物5内的被烹调物70进行加热烹调。
另外,在从驱动电路50b、50c向外周线圈11b、11c供给高频电流时,从外周线圈11b、11c产生高频磁通(高频磁场)。在从外周线圈11b、11c产生高频磁通(高频磁场)时,在烹调装置200的受电线圈65中会产生基于电磁感应的电力(电动势)。然后,在向搅拌装置80供给在受电线圈65中产生的电力时,电动机81进行驱动,并经由轴82而驱动叶片部83旋转。由此,对被加热物5内的被烹调物70进行搅拌烹调。
利用以上的结构,能够同时进行基于感应加热的加热烹调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搅拌烹调。另外,能够单独地控制基于感应加热的加热烹调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搅拌烹调。因此,能够得到能够短时间地美味地进行烹调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此外,在本变形例1的结构中,受电线圈65也可以构成为仅与外周线圈11b及外周线圈11c的一部分对应地设置。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仅具备与外周左线圈111b、外周右线圈112b、外周上线圈111c及外周下线圈112c中的至少一个线圈对应的受电线圈65。在该情况下,对于与受电线圈65对应的线圈以外的线圈而言,可以使其作为对被加热物5进行感应加热的线圈进行动作。
此外,除了形成于顶板4的加热口的显示标记之外,或者代替形成于顶板4的加热口的显示标记,也可以通过涂料的涂覆或印刷等来形成表示被加热物5的载置位置的位置显示标记和表示受电线圈65的载置位置的位置显示标记。
此外,在本变形例1中,对由受电线圈65接受到的电力驱动搅拌装置8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烹调部件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
作为由受电线圈65接受到的电力进行驱动的烹调部件,例如也可以具备具有珀耳帖元件(日文:ペルチェ素子)的冷却装置。由此,能够同时或依次进行基于感应加热的加热烹调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冷却烹调。因此,能够进行可大范围地对施加于被加热物5及被烹调物70的温度的范围进行调整的大范围的烹调。
另外,作为由受电线圈65接受到的电力进行驱动的烹调部件,例如也可以具备使被加热物5上的被烹调物70上下翻转的装置。由此,能够使被烹调物70的上下的两面与被加热物5接触。因此,例如能够将由于被加热物5与被烹调物70接触而产生的焦痕等附着于被烹调物70的两面。
(变形例2)
接下来,对驱动电路50的另一结构例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另一驱动电路的图。
图8所示的驱动电路50a是由相对于图4的逆变电路23追加连接有作为开关元件的IGBT232a、232b和作为续流二极管的二极管232c、232d的所谓全桥式的逆变器构成的。此外,其他结构与图4相同,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控制部45输出对逆变电路23的各开关元件(IGBT231a、231b、232a、232b)进行驱动的驱动信号,并与上述动作同样地进行控制,以使向内周线圈11a输入的电力成为在加热动作中设定的电力。在这样的结构中,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图8的例子中,示出了驱动内周线圈11a的驱动电路50a的例子,但并不局限于此,也能够应用于其他驱动电路。
(变形例3)
进一步地对驱动电路50的另一结构例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另一驱动电路的图。
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为如下的结构:利用全桥式的逆变电路来构成驱动外周线圈11b的驱动电路50b和驱动外周线圈11c的驱动电路50c,且将构成全桥的支路的一个设为共用支路。
如图9所示,驱动电路50b、50c与图8同样地由全桥式的逆变器构成。为如下的结构:使用包含有IBGT234a和234b这两个IBGT的支路作为共用支路,利用IGBT233a、233b和共用支路对外周线圈11b(供电线圈)进行驱动控制,利用IGBT235a、235b和共用支路对外周线圈11c(供电线圈)进行驱动控制。
在这样的结构中,也能够分别对外周线圈11b和外周线圈11c进行驱动控制,能够得到与上述效果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4)
接下来,对构成第一加热部件11的线圈的另一结构例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另一第一加热部件的图。
图10所示的第一加热部件11包括配置于加热口的中央的内周线圈11a和与该内周线圈11a呈大致同心圆状地配置的外周线圈11d。
与上述说明同样地,内周线圈11a具有内周内线圈111a和内周外线圈112a,并分别串联连接,且由驱动电路50a进行驱动控制。
外周线圈11d具有分别与内周线圈11a呈同心圆状地形成的外周内线圈111d和外周外线圈112d。外周内线圈111d与外周外线圈112d分别串联连接,并由驱动电路50d进行驱动控制。此外,驱动电路50d的结构与上述驱动电路50a相同。
此外,该结构例中的烹调装置200的受电线圈65对应于外周线圈11d的形状而与磁性体60a的中心呈同心圆状地形成。
在这样的结构中,也将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内周线圈11a用作用于对烹调装置200的磁性体60a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另外,通过将外周线圈11d用作用于向烹调装置200的上表面加热器61进行非接触电力传输的供电线圈,从而能够得到与上述效果同样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结构,与上述图2的线圈结构相比,线圈结构简单,因此,能够利用廉价的结构得到同等的效果。
实施方式2.
图11、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系统的烹调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系统的烹调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在图11、图12中,示出了将烹调装置200载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顶板4上的状态。另外,在图11中,示意性地示出了从前表面侧观察感应加热烹调器100及烹调装置200的纵向截面。另外,在图12中,示意性地示出了从侧面侧观察感应加热烹调器100及烹调装置200的纵向截面。
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1~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2的磁性体60a及烹调台60b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长方形形状。磁性体60a及烹调台60b的长边的长度例如形成为加热口的宽度以上的长度,短边的长度形成为与内周线圈11a的宽度(外径)大致同等的长度。
例如,在以使磁性体60a及烹调台60b的长边朝向左右方向的方式载置于顶板4的情况下,如图11、图12所示,磁性体60a及烹调台60b的左侧的端部被配置在比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外周左线圈111b的端部靠外侧的位置,右侧的端部被配置在比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外周右线圈112b靠外侧的位置。另外,磁性体60a及烹调台60b的前后方向的宽度与内周线圈11a的宽度大致相等。即,磁性体60a及烹调台60b是不与外周上线圈111c、外周下线圈112c重叠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2的受电线圈65例如被配置成夹着磁性体60a及烹调台60b的两侧的长边。该受电线圈65与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外周上线圈111c、外周下线圈112c对应地设置有两个。两个受电线圈65具有大致1/4圆弧状(香蕉状或黄瓜状)的平面形状,是通过沿着受电线圈65的1/4圆弧状的形状缠绕导线而构成的,所述导线由覆盖有绝缘皮膜的任意的金属(例如铜、铝等)构成。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一加热部件的图。
在图14中,第一加热部件11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但控制部45的驱动控制不同。
即,控制部45根据感应加热的火力来控制对内周线圈11a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50a和对外周线圈11b(外周左线圈111b、外周右线圈112b)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50b,进行供给高频电力的加热动作。由此,对配置于烹调装置200的烹调台60b的下表面的磁性体60a进行感应加热。然后,基于感应加热的磁性体60a的发热向非磁性的烹调台60b进行热传递,从下表面对放置于烹调台60b的上表面的被烹调物70进行直接加热。
同时,控制部45根据向受电线圈65输送的电力而分别控制驱动电路50c,进行向外周线圈11c(外周上线圈111c、外周下线圈112c)供给高频电力的非接触电力传输动作。由此,从外周线圈11c供给的高频电力由配置于烹调装置200的下表面的受电线圈65接受。向上表面加热器61供给接受到的电力,上表面加热器61发热。然后,上表面加热器61通过热辐射从上表面对放置在烹调台60b的上表面的被烹调物70进行加热。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2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比,增长磁性体60a及烹调台60b的宽度,利用内周线圈11a及外周线圈11b对磁性体60a进行感应加热。因此,通过增加基于感应加热的下表面加热的面积,从而能够从下表面生成适当的焦痕等。例如,即使在被烹调物70为鱼等较长的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被烹调物70载置于烹调台60b,能够通过下表面加热而美味地对鱼等被烹调物70进行烹调。
此外,在此,用于向烹调装置200的上表面加热器61进行电力供给的供电线圈为外周上线圈111c及外周下线圈112c,与图4相比,向受电线圈65供给电力的线圈的数量减少。因此,增加向外周上线圈111c及外周下线圈112c供给的电力,以避免向上表面加热器61的供给电力的下降。由此,能够得到能够短时间地美味地进行烹调而不损失烹调时间的烹调装置200。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3中,对使用多个加热部件进行基于感应加热的烹调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烹调的结构进行说明。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结构)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二加热部件及第三加热部件的驱动电路的框图。
如图15所示,第二加热部件12由驱动电路50e进行驱动控制。另外,第三加热部件13由驱动电路50f进行驱动控制。即,构成第二加热部件12的线圈(未图示)由驱动电路50e进行驱动控制,构成第三加热部件13的线圈(未图示)由驱动电路50f进行驱动控制。
此外,第二加热部件12、第三加热部件13既可以为具备一个线圈的结构,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为具备内周线圈和配置于该内周线圈的周边的外周线圈的结构,或为将多个线圈配置成同心圆状的结构。另外,在为具备多个线圈的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为针对一个加热部件配备多个驱动电路的结构。
从一个交流电源供给部21a向驱动电路50e、50f供给交流电源(商用电源)21。即,构成为仅由一个交流电源供给部21a进行向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交流电源21的供给。交流电源供给部21a由电源插头构成,所述电源插头连接于被供给交流电源21的插座。此外,交流电源供给部21a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与被供给交流电源21的电源线缆连接的连接端子构成。此外,作为连接端子,例如可以使用圆形端子等,可以使用将电源线缆的端部配置于圆形端子并通过螺纹紧固而进行固定的方式。
此外,在图15中,示出了经由一个交流电源供给部21a向驱动第二加热部件12的驱动电路50e和驱动第三加热部件13的驱动电路50f供给交流电源21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经由一个交流电源供给部21a向驱动第一加热部件11、第二加热部件12及第三加热部件13的全部的驱动电路供给交流电源21的结构。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系统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和烹调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在图16中,加热烹调系统具备感应加热烹调器100和烹调装置200。此外,在图16中,示出了将烹调装置200载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顶板4上的状态。另外,在图16中,在将被加热物5载置于第二加热部件12的上方并将烹调装置200载置于第二加热部件12及第三加热部件13的上方的状态下,示意性地示出了从前表面侧观察感应加热烹调器100及烹调装置200的纵向截面。此外,被加热物5及烹调装置200的配置位置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配置于多个加热部件中的任意的加热部件。
烹调装置200具备上表面加热器61、受电线圈65及支承部件220。
受电线圈65配置于烹调装置200的底部。受电线圈65是通过沿周向卷绕导线而构成的,所述导线由进行了绝缘覆膜的任意的金属(例如铜、铝等)构成。在配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0内部的线圈所产生的高频磁场内时,该受电线圈65通过电磁感应或磁场共振而接受电力。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受电线圈65通过构成第三加热部件13的线圈所产生的高频磁场而接受电力。
上表面加热器61通过配线(未图示)而与受电线圈65连接。上表面加热器61由利用受电线圈65接受到的电力进行发热(驱动)的发热体构成。上表面加热器61例如使用作为电阻发热体的护套式加热器。此外,上表面加热器61的具体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能够使用卤素加热器或远红外线加热器等任意的发热体。另外,上表面加热器61通过支承部件220而被支承于被加热物5的上方。
支承部件220例如由构成烹调装置200的外廓的框体形成。支承部件220形成为在从收纳受电线圈65的底面部向上方延伸之后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截面L字形。即,支承部件220将上表面加热器61支承为在将受电线圈65配置于第三加热部件13的上方(第三加热口3)时,使上表面加热器61位于第二加热部件12的上方(第二加热口2)且被加热物5的上方。
此外,将烹调装置200配置在顶板4上时的顶板4与上表面加热器61的距离被设定为比设想为被加热物5的锅或煎锅等的高度高。此外,支承部件220也可以为能够沿上下方向驱动上表面加热器61的结构。
(动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6所示,对将被加热物5载置于第二加热口2并将烹调装置200的受电线圈65载置于第三加热口3的情况进行说明。
使用者例如将煎锅等被加热物5载置于顶板4的第二加热口2。使用者将烹调装置200的受电线圈65(框体的底部)载置于顶板4的第三加热口3。
由使用者利用显示操作部43进行针对第二加热口2的烹调开始(火力输入)的指示。利用显示操作部43进行针对第三加热口3的烹调开始(供电开始)的指示。
此外,在显示操作部43装入有使烹调装置200动作的专用模式(菜单),通过选择专用模式,从而能够简单地进行烹调。
在进行烹调开始的指示时,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控制部45根据感应加热的火力来控制驱动电路50e,进行向第二加热部件12的线圈供给高频电力的加热动作。由此,对载置于第二加热口2的被加热物5进行感应加热。然后,从下表面对放置在被加热物5内的被烹调物70进行直接加热。
同时,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控制部45根据向受电线圈65输送的电力来控制驱动电路50f,进行向第三加热部件13的线圈供给高频电力的非接触电力传输动作。由此,从第三加热部件13的线圈供给的高频电力由配置于烹调装置200的底部的受电线圈65接受。向上表面加热器61供给接受到的电力,上表面加热器61发热。然后,上表面加热器61通过热辐射从上表面对载置于第二加热口2的被加热物5内的被烹调物70进行加热。
此外,第二加热部件12的额定功率为例如3000W。在该情况下,控制部45对驱动电路50e的驱动进行控制,以使向构成第二加热部件12的线圈输入的电力成为额定功率(3000W)以下。
另外,烹调装置200的额定功率例如为1500W。在该情况下,控制部45对驱动电路50f的驱动进行控制,以使受电线圈65接受的电力成为额定功率(1500W)以下。
即,能够使对被加热物5进行感应加热的电力与向受电线圈65输送的电力的合计电力大于一个加热部件的额定功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对将烹调装置200载置于第三加热口3并向受电线圈65进行非接触电力传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未载置烹调装置200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被加热物5配置于第三加热口3并进行基于第三加热部件13的加热动作。
另外,也可以将第一加热口1、第二加热口2及第三加热口3中的任意的加热口设为进行非接触电力传输的专用的加热口。即,构成进行非接触电力传输的专用的加热口的顶板4的显示标记作为表示受电线圈65的载置位置的位置显示标记发挥功能。
此外,载置被加热物5并进行加热动作的加热口的显示标记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位置显示标记”,表示受电线圈65的载置位置的位置显示标记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位置显示标记”。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3中,感应加热烹调器100具备:驱动电路50e,所述驱动电路50e向第二加热部件12的线圈供给高频电流;以及驱动电路50f,所述驱动电路50f与驱动电路50e分开地设置,并向第三加热部件13的线圈供给高频电流。另外,烹调装置200具备:受电线圈65,所述受电线圈65从第三加热部件13的线圈接受电力;以及上表面加热器61,所述上表面加热器61利用受电线圈65接受到的电力进行发热。
因此,能够同时进行基于感应加热的烹调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烹调。另外,能够单独地控制基于感应加热的烹调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烹调。因此,能够得到能够短时间地美味地进行烹调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即,由于能够利用单独地设置的驱动电路50e和驱动电路50f来单独地控制基于上表面加热器61的上表面加热和基于来自被加热物5的热量的感应加热,因此,能够得到能够短时间地美味地进行烹调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具备与交流电源21连接的交流电源供给部21a,经由一个交流电源供给部21a向多个驱动电路供给交流电源21。因此,能够改善设置感应加热烹调器100时的施工性。
另外,在与多个加热口对应的加热部件中,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部件与进行非接触电力传输的加热部件不同,因此,能够使对被加热物5进行感应加热的电力与向受电线圈65输送的电力的合计电力大于一个加热部件的额定功率。
另外,由于使构成一个加热部件的全部的线圈都作为加热线圈进行动作,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对大尺寸的被加热物5进行感应加热。
(变形例1)
对由受电线圈65接受到的电力进行驱动的烹调部件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系统中的烹调装置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作为由受电线圈65接受到的电力进行驱动的烹调部件,图17所示的烹调装置200具备搅拌装置80。此外,搅拌装置8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相同,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图17所示的烹调装置200中,例如在将放入有炖品或炒物等被烹调物70的锅或煎锅等被加热物5载置于第二加热口2时,搅拌装置80的叶片部83被配置在被加热物5内。然后,在从驱动电路50e向第二加热部件12的线圈供给高频电流时,利用从线圈产生的高频磁通(高频磁场),对被加热物5进行感应加热。由此,从下方对被加热物5内的被烹调物70进行加热烹调。
另外,在从驱动电路50f向第三加热部件13的线圈供给高频电流时,从线圈产生高频磁通(高频磁场)。在从第三加热部件13的线圈产生高频磁通(高频磁场)时,在烹调装置200的受电线圈65中会产生基于电磁感应的电力(电动势)。然后,在向搅拌装置80供给在受电线圈65中产生的电力时,电动机81进行驱动,并经由轴82而驱动叶片部83旋转。由此,对被加热物5内的被烹调物70进行搅拌烹调。
利用以上的结构,能够同时进行基于感应加热的加热烹调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搅拌烹调。另外,能够单独地控制基于感应加热的加热烹调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搅拌烹调。因此,能够得到能够短时间地美味地进行烹调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此外,在本变形例1中,对由受电线圈65接受到的电力驱动搅拌装置8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烹调部件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
作为由受电线圈65接受到的电力进行驱动的烹调部件,例如也可以具备具有珀耳帖元件的冷却装置。由此,能够同时或依次进行基于感应加热的加热烹调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冷却烹调。因此,能够进行可大范围地对施加于被加热物5及被烹调物70的温度的范围进行调整的大范围的烹调。
作为由受电线圈65接受到的电力进行驱动的烹调部件,例如也可以具备使被加热物5上的被烹调物70上下翻转的装置。由此,能够使被烹调物70的上下方向的两面与被加热物5接触。因此,例如能够将由于被加热物5与被烹调物70接触而产生的焦痕等附着于被烹调物70的两面。
实施方式4.
在本实施方式4中,对如下动作进行说明:检测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有烹调装置200的磁性体60a或受电线圈65中的任一方,根据其检测结果,对加热动作与非接触电力传输动作进行切换。
此外,本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烹调装置20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3中的任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由使用者将烹调装置200载置于加热口并对显示操作部43进行加热开始(火力输入)的指示时,控制部45(负载判定部)进行负载判定处理。
此外,本实施方式4的控制部45包含有本发明的“负载判定部”的功能。
图18是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基于线圈电流与输入电流的关系的负载判别特性图。
如图18所示,线圈电流与输入电流的关系根据载置在构成加热部件的线圈的上方的负载的材质而不同。控制部45预先在内部存储有将图18所示的线圈电流与输入电流的关系进行了表格化的负载判定表格。通过将负载判定表格存储于内部,从而能够以廉价的结构来构成负载判定部。
在负载判定处理中,控制部45针对各驱动电路中的每一个,分别以负载判定用的特定的驱动信号来驱动逆变电路23,并根据输入电流检测部件25a的输出信号来检测输入电流。另外,控制部45同时根据线圈电流检测部件25b的输出信号来检测线圈电流。控制部45根据检测到的线圈电流及输入电流和表示图18的关系的负载判定表格,对载置在线圈的上方的负载的材质进行判定。
在负载判定结果为磁性材料的情况下,控制部45判定为在该线圈的上方载置有烹调装置200的磁性体60a或被加热物5。另外,在负载判定结果为磁性材料以外的材质的情况下,判定为在该线圈的上方载置有受电线圈65。另外,在负载判定结果为无负载的情况下,判定为磁性体60a、被加热物5及受电线圈65均未载置。
接下来,控制部45控制对构成加热部件的各线圈中的判定为在上方载置有磁性体60a或被加热物5的线圈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50,进行供给与感应加热的火力相应的高频电力的加热动作。
同时,控制部45控制对构成加热部件的各线圈中的判定为在上方载置有受电线圈65的线圈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50,进行供给与向受电线圈65输送的电力相应的高频电力的非接触电力传输动作。
此外,控制部45使对判定为无负载的线圈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50的动作停止。
以后的动作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4中,检测在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有磁性体60a、被加热物5及受电线圈65中的任一方,根据其检测结果,进行基于该线圈的加热动作或非接触电力传输动作。因此,能够自动地进行与烹调装置200中的磁性体60a及受电线圈65的结构、配置相应的动作。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对基于输入电流与线圈电流的相关关系进行负载判定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能够使用任意的负载判定处理。例如,也可以是,使向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连续地变化,基于此时的输入电流的变化特性,进行负载判定。
实施方式5.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0在顶板4的下方大致均匀地分散配置有比较小型的多个线圈120。
多个线圈120分别由驱动电路50单独地驱动,或者,将多个线圈120中的相邻的几个线圈作为一个线圈组而进行驱动。此外,对线圈120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50的结构例如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驱动电路50a的结构相同。
另外,本实施方式5的控制部45针对多个线圈120中的每一个,分别对载置于上方的负载进行负载判定。此外,负载判定处理与上述实施方式4相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也可以设为在顶板4上不设置加热口的显示标记的结构。此外,线圈120的个数可以是任意个数。另外,对于线圈120的布局而言,并不局限于此,既可以配置成蜂巢状,也可以将大型的线圈120与小型的线圈120混杂地配置。
(动作)
在由使用者将烹调装置200载置于顶板4的任意位置并对显示操作部43进行加热开始(火力输入)的指示时,控制部45(负载判定部)进行负载判定处理。
控制部45利用与上述实施方式4同样的动作,针对多个线圈120中的每一个,分别进行判定载置于上方的负载的材质的负载判定处理。
在负载判定结果为磁性材料的情况下,控制部45判定为在该线圈120的上方载置有烹调装置200的磁性体60a或被加热物5。另外,在负载判定结果为磁性材料以外的材质的情况下,判定为在该线圈120的上方载置有受电线圈65。另外,在负载判定结果为无负载的情况下,判定为磁性体60a、被加热物5及受电线圈65均未载置。
接下来,控制部45控制对多个线圈120中的判定为在上方载置有磁性体60a或被加热物5的线圈120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50,进行供给与感应加热的火力相应的高频电力的加热动作。
同时,控制部45控制对多个线圈120中的判定为在上方载置有受电线圈65的线圈120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50,进行供给与向受电线圈65输送的电力相应的高频电力的非接触电力传输动作。
此外,控制部45使对判定为无负载的线圈120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50的动作停止。
以后的动作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5中,具备大致均匀地分散配置于顶板4的下方的多个线圈120。并且,控制部45针对多个线圈120中的每一个,分别检测在上方是否载置有磁性体60a、被加热物5及受电线圈65中的任一方。然后,控制部45根据其检测结果,进行基于线圈120的加热动作或非接触电力传输动作。因此,能够自动地进行与被加热物5及烹调装置200中的磁性体60a及受电线圈65的结构、配置相应的动作。
另外,能够将烹调装置200配置在顶板4的任意位置,能够提高便利性。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加热口,2第二加热口,3第三加热口,4顶板,5被加热物,11第一加热部件,11a内周线圈,11b外周线圈,11c外周线圈,11d外周线圈,12第二加热部件,13第三加热部件,21a交流电源供给部,21交流电源,22直流电源电路,22a二极管电桥,22b电抗器,22c平滑电容器,23逆变电路,23a、23b IGBT,23c、23d二极管,24a、24c、24d共振电容器,25a输入电流检测部件,25b、25c、25d线圈电流检测部件,30a一次收发部,30b二次收发部,40操作部,40a~40c操作部,41显示部,41a~41c显示部,42报知部件,43显示操作部,45控制部,50驱动电路,50a~50f驱动电路,60a磁性体,60b烹调台,61上表面加热器,61a配线,62温度传感器,65受电线圈,70被烹调物,80搅拌装置,81电动机,82轴,83叶片部,100感应加热烹调器,111a内周内线圈,111b外周左线圈,111c外周上线圈,111d外周内线圈,112a内周外线圈,112b外周右线圈,112c外周下线圈,112d外周外线圈,120线圈,200烹调装置,210加热室,220支承部件,231a、231b、232a、232b、233a、233b、234a、234b、235a、235b IGBT,231c、231d、232c、232d、233c、233d、234c、234d、235c、235d二极管。

Claims (20)

1.一种加热烹调系统,其中,所述加热烹调系统具备:
感应加热烹调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产生用于进行感应加热的第一高频磁场的第一线圈、向所述第一线圈供给第一高频电流的第一逆变电路、产生第二高频磁场的第二线圈、和与所述第一逆变电路分开地设置并向所述第二线圈供给第二高频电流的第二逆变电路;以及
烹调装置,所述烹调装置具有在配置于所述第二高频磁场内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二高频磁场非接触地接受电力的受电线圈、和由所述受电线圈接受到的电力进行驱动的烹调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所述烹调装置能够拆装地支承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所述烹调部件为加热器,所述加热器利用所述受电线圈接受到的电力进行发热,对配置在所述第一高频磁场内的被加热物进行加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所述烹调部件为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由所述受电线圈接受到的电力进行驱动而旋转,对配置在所述第一高频磁场内的被加热物中放入的被烹调物进行搅拌。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所述加热烹调系统具备与交流电源连接的交流电源供给部,
经由所述交流电源供给部向所述第一逆变电路及所述第二逆变电路供给所述交流电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所述交流电源供给部为电源插头,所述电源插头与被供给所述交流电源的插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所述交流电源供给部为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与被供给所述交流电源的电源线缆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所述加热烹调系统具备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根据对配置在所述第一高频磁场内的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的火力来控制所述第一逆变电路的驱动,根据向所述受电线圈输送的电力来控制所述第二逆变电路的驱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第二逆变电路的驱动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受电线圈接受的电力成为1500W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第一逆变电路的驱动进行控制,以使向所述第一线圈供给的电力成为3000W以下,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第二逆变电路的驱动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受电线圈接受的电力成为1500W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
顶板,所述顶板载置所述烹调装置;
线圈,所述线圈在所述顶板的下方设置有多个;以及
负载判定部,所述负载判定部检测在多个所述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有所述被加热物或所述受电线圈中的任一方,
所述控制装置使多个所述线圈中的在上方检测到了所述被加热物的载置状态的所述线圈作为所述第一线圈发挥功能,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
所述控制装置使多个所述线圈中的在上方检测到了所述受电线圈的载置状态的所述线圈作为所述第二线圈发挥功能,向所述受电线圈输送电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在所述顶板形成有表示所述被加热物的载置位置的加热口,
所述线圈相对于一个所述加热口而设置有多个。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多个所述线圈包括:
内周线圈,所述内周线圈配置于所述加热口的中央;以及
外周线圈,所述外周线圈配置于所述内周线圈的周边。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多个所述线圈的直径各不相同且呈同心圆状地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多个所述线圈均匀地分散配置于所述顶板的下方。
16.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载置所述烹调装置的顶板,
在所述顶板形成有表示被加热物的载置位置的第一位置显示标记和表示所述受电线圈的载置位置的第二位置显示标记,
所述第一线圈配置于所述顶板的所述第一位置显示标记的下方,
所述第二线圈配置于所述顶板的所述第二位置显示标记的下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线圈相对于一个所述第一位置显示标记而设置有一个或多个,
所述第二线圈相对于一个所述第二位置显示标记而设置有一个或多个。
18.根据权利要求1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所述加热烹调系统具备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载置于所述顶板,并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上方支承所述烹调部件。
19.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
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产生第一高频磁场;
第一逆变电路,所述第一逆变电路向所述第一线圈供给第一高频电流;
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产生第二高频磁场;
第二逆变电路,所述第二逆变电路与所述第一逆变电路分开地设置,并向所述第二线圈供给第二高频电流;以及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进行加热动作和非接触电力传输动作,所述加热动作是通过控制所述第一逆变电路的驱动而对配置在所述第一高频磁场内的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的动作,所述非接触电力传输动作是通过控制所述第二逆变电路的驱动而向配置在所述第二高频磁场内的受电线圈输送电力的动作。
20.一种烹调装置,支承于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所述烹调装置具备:
受电线圈,所述受电线圈被配置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产生的高频磁场内,通过电磁感应或磁场共振而接受电力;以及
烹调部件,所述烹调部件由所述受电线圈接受到的电力进行驱动,进行对所述被加热物的烹调动作。
CN201680084362.0A 2016-04-06 2016-04-06 加热烹调系统、感应加热烹调器及烹调装置 Active CN1090732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61201 WO2017175321A1 (ja) 2016-04-06 2016-04-06 加熱調理システム、誘導加熱調理器、及び調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3230A true CN109073230A (zh) 2018-12-21
CN109073230B CN109073230B (zh) 2019-12-06

Family

ID=60000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4362.0A Active CN109073230B (zh) 2016-04-06 2016-04-06 加热烹调系统、感应加热烹调器及烹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293644B2 (zh)
JP (1) JP6591049B2 (zh)
CN (1) CN109073230B (zh)
DE (1) DE112016006712T5 (zh)
GB (1) GB2564575B (zh)
WO (1) WO201717532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16159A (zh) * 2019-12-31 2021-07-16 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加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43071B1 (ko) * 2014-11-18 2017-06-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전송장치, 무선 전력 수신장치 및 무선 충전 시스템
EP3474629B1 (en) 2017-10-19 2020-12-02 LG Electronics Inc. -1- Induction heating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ring device having improved resonant current detection accuracy
WO2020145763A1 (ko) * 2019-01-11 2020-07-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조리기기
EP3698681B1 (en) * 2019-02-20 2021-11-17 LG Electronics Inc. Wireless induction heating cooker and wireless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 including same
KR20210078266A (ko) * 2019-12-18 2021-06-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취반 균일성을 향상시키는 무선 유도가열 밥솥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41790A (ja) * 1991-05-17 1992-11-27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高周波誘導加熱調理器
JPH0510529A (ja) * 1991-06-28 1993-01-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気暖房機
JPH07263132A (ja) * 1994-03-23 1995-10-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磁誘導加熱装置
JP2874506B2 (ja) * 1993-03-03 1999-03-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炊飯器
JP2003529184A (ja) * 1999-09-07 2003-09-30 サーマル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アイエヌシー. 加熱対象物の高周波識別を用いた磁気誘導加熱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1033313A (ja) * 2009-08-05 2011-02-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2113975A (ja) * 2010-11-25 2012-06-14 Rb Controls Co Ihクッキングヒータ用の焼き物調理器具
JP2012234758A (ja) * 2011-05-09 2012-11-29 Panason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3062173A (ja) * 2011-09-14 2013-04-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2015204213A (ja) * 2014-04-15 2015-11-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15688A (en) * 1943-05-05 1947-02-11 Mrs Helen J Hall Jr Induction device
JPS4922136B1 (zh) * 1969-11-27 1974-06-06
JPS514798B1 (zh) * 1970-12-29 1976-02-14
JPS51529B1 (zh) * 1971-03-19 1976-01-08
US3742175A (en) * 1971-12-29 1973-06-26 Gen Electric Induction cooking appliance including temperature sensing of food in inductively heated vessel with immersion-type temperature sensing means
US3761668A (en) * 1972-03-01 1973-09-25 Gen Electric Small electrical apparatus powered by induction cooking appliances
JPS5241769B2 (zh) * 1974-06-22 1977-10-20
JPS5296438A (en) * 1976-02-09 1977-08-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Induction cooking appliance
JPS5740896A (en) * 1980-08-22 1982-03-06 Sanyo Electric Co Electromagnetic cooking device and accessory device combination apparatus
US4617441A (en) * 1983-07-08 1986-10-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Temperature controlled induction heating and cooking apparatus
JPS60248923A (ja) * 1984-05-24 1985-12-09 Toshiba Corp 電磁調理器用かく拌器
IL90382A (en) * 1989-05-23 1992-08-18 Yahav Shimon Cooking system
IE903986A1 (en) * 1990-04-24 1991-11-06 Lancet Sa Cooking device
US7355150B2 (en) * 2006-03-23 2008-04-08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Food preparation system with inductive power
US8283812B2 (en) * 2007-10-09 2012-10-09 Powermat Technologies, Ltd. Inductive power providing system having moving outlets
JP4922136B2 (ja) * 2007-11-14 2012-04-25 株式会社東芝 誘導加熱調理器
AU2009254785A1 (en) * 2008-06-02 2009-12-10 Powermat Technologies Ltd. Appliance mounted power outlets
JP5104798B2 (ja) * 2009-03-31 2012-12-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EP2757658B1 (en) * 2011-09-14 2016-11-02 Panasonic Corporation Non-contact power feed device and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WO2014068648A1 (ja) * 2012-10-30 2014-05-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WO2014075923A1 (en) 2012-11-14 2014-05-22 Arcelik Anonim Sirketi A food preparation appliance operated on an induction heating cooktop
JP2014154533A (ja) 2013-02-14 2014-08-25 Panasonic Corp 電磁誘導機器
US9667092B2 (en) * 2013-03-20 2017-05-30 Halo International SEZC Ltd. Power charging kit with wireless and direct charging connectivity
JP2016007247A (ja) * 2014-06-23 2016-01-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撹拌アダプタ
KR101743071B1 (ko) * 2014-11-18 2017-06-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전송장치, 무선 전력 수신장치 및 무선 충전 시스템
KR102524092B1 (ko) * 2015-11-11 2023-04-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통신 프로토콜
CN106813276B (zh) * 2015-11-27 2020-04-1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炉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41790A (ja) * 1991-05-17 1992-11-27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高周波誘導加熱調理器
JPH0510529A (ja) * 1991-06-28 1993-01-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気暖房機
JP2874506B2 (ja) * 1993-03-03 1999-03-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炊飯器
JPH07263132A (ja) * 1994-03-23 1995-10-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磁誘導加熱装置
JP2003529184A (ja) * 1999-09-07 2003-09-30 サーマル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アイエヌシー. 加熱対象物の高周波識別を用いた磁気誘導加熱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1033313A (ja) * 2009-08-05 2011-02-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2113975A (ja) * 2010-11-25 2012-06-14 Rb Controls Co Ihクッキングヒータ用の焼き物調理器具
JP2012234758A (ja) * 2011-05-09 2012-11-29 Panason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3062173A (ja) * 2011-09-14 2013-04-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2015204213A (ja) * 2014-04-15 2015-11-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16159A (zh) * 2019-12-31 2021-07-16 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加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6006712T5 (de) 2018-12-20
US11293644B2 (en) 2022-04-05
GB2564575A (en) 2019-01-16
GB2564575B (en) 2020-11-25
US20190032922A1 (en) 2019-01-31
JPWO2017175321A1 (ja) 2018-11-01
JP6591049B2 (ja) 2019-10-16
CN109073230B (zh) 2019-12-06
WO2017175321A1 (ja) 2017-10-12
GB201812248D0 (en) 2018-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73230A (zh) 加热烹调系统、感应加热烹调器及烹调装置
KR102156220B1 (ko) 가열 조리 시스템, 유도가열 조리기, 및 전기기기
JP5358673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6403808B2 (ja)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20110253706A1 (en) Heating device with plural induction coils
KR101743495B1 (ko) 유도가열 조리기기
JP2008311058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6636168B2 (ja)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12335336A (zh) 桌台式烹调装置
KR102101898B1 (ko) 제어 알고리즘 및 회로 구조가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장치
US11324081B2 (en) Inductive heating cooker
CN109997413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KR20110092069A (ko) 유도가열 조리기기
JP2017183020A (ja) 加熱調理システム、受電装置、及び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7174531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843460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4017273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09726279U (zh) 烹饪炉具
EP4067748A1 (en) Electric cooker providing specific functions without user intervention
US20220412567A1 (en) Electric range of which heat power is controlled without user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KR20220139637A (ko) 무선전력전송장치 및 무선전력전송장치의 제어 방법
JP2020113394A (ja) 非接触受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