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69335U - 一种吹脚风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吹脚风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69335U
CN208069335U CN201820140610.5U CN201820140610U CN208069335U CN 208069335 U CN208069335 U CN 208069335U CN 201820140610 U CN201820140610 U CN 201820140610U CN 208069335 U CN208069335 U CN 2080693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ot air
port
foot
blows
b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4061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进
赵娇子
芮虎军
刘昌权
代立宏
鲍思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ry Commercial Vehicle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ry Commercial Vehicle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ry Commercial Vehicle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4061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693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693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693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吹脚风道结构,包括吹脚风道本体Ⅰ和吹脚风道本体Ⅱ,吹脚风道本体Ⅰ和吹脚风道本体Ⅱ均包括与空调出风口连接的吹脚风管Ⅰ、将冷暖风输送到第二排座椅脚部空间的吹脚风管Ⅱ和将冷暖风输送到第三排座椅脚部空间的吹脚风管Ⅲ,吹脚风管Ⅱ的一端与吹脚风管Ⅰ,吹脚风管Ⅱ的另一端与吹脚风管Ⅲ连接。吹脚风道本体Ⅰ和吹脚风道本体Ⅱ布置在车身底板上的中间通道的两侧。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将冷暖风输送到第三排座椅脚部空间的吹脚风管Ⅲ,且吹脚风道本体Ⅰ和吹脚风道本体Ⅱ左右分开设置,贴合车身底板,不影响各排乘客的脚部舒适性;解决了第三排乘客的需求,即在夏季可实现快速制冷和在冬季可实现快速取暖,提高了乘车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吹脚风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涉及汽车空调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取暖的吹脚风道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品的飞速发展,消费者对于汽车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大主机厂对于如何提高乘客乘坐舒适性做了比较多的工作。汽车空调系统提高了乘客乘坐舒适性,吹脚风道是汽车空调风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其主要功能是将空调的冷热风送到车内后排脚部空间,以到达给后排乘客腿部和脚部降温或采暖的目的。目前,一般后排吹脚风管布置在主驾驶座椅和副驾驶座椅的下方,可满足二排乘客空调需求,对于目前流行的七座车,三排乘客需求无法得不到满足,因此,需要一种可满足第三排乘客的需求的汽车空调吹脚风道,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及乘车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吹脚风道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能给第三排乘客提供冷暖风的吹脚风道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吹脚风道只能为前排和第二排乘客提供冷暖风而无法为第三排乘客提供冷暖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吹脚风道结构,包括吹脚风道本体Ⅰ和吹脚风道本体Ⅱ,所述吹脚风道本体Ⅰ与所述吹脚风道本体Ⅱ均包括与空调出风口连接的吹脚风管Ⅰ、将冷暖风输送到第二排座椅脚部空间的吹脚风管Ⅱ和将冷暖风输送到第三排座椅脚部空间的吹脚风管Ⅲ,所述吹脚风管Ⅱ的一端与所述吹脚风管Ⅰ,所述吹脚风管Ⅱ的另一端与所述吹脚风管Ⅲ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吹脚风道本体Ⅰ和吹脚风道本体Ⅱ布置在车身底板上的中间通道的两侧,所述吹脚风道本体Ⅰ与所述吹脚风道本体Ⅱ的结构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吹脚风管Ⅰ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吹脚风管Ⅱ包括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吹脚风管Ⅲ包括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空调出风口密封连接,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密封连接,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五端口密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端口插入到所述第二端口内,所述第五端口插入到所述第四端口内,在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之间的空隙内和所述第五端口与所述第四端口之间的空隙内均设有密封海绵。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的连接处,所述第二端口的内表面上设有凹槽,所述第三端口的外表面上设有凸起,在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五端口的连接处,所述第四端口的内表面上设有凹槽,所述第五端口的外表面上设有凸起。
进一步的,在所述吹脚风道本体Ⅱ上的第三端口处设有吹风支管Ⅰ和吹风支管Ⅱ,所述吹脚风管Ⅲ上的第六端口为Y型出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吹脚风道本体Ⅰ和吹脚风道本体Ⅱ上均设有安装支脚,所述车身底板设有与所述安装支脚对应的安装孔,在所述安装孔内设置螺钉座,所述安装支脚通过螺钉与所述螺钉座配合安装在所述车身底板上。
进一步的,在所述车身底板的前排座椅横梁上设有使所述吹脚风管Ⅱ通过的孔,所述吹脚风管Ⅲ从所述车身底板上的二排座椅横梁的顶部通过。
进一步的,所述吹脚风管Ⅲ上设有与所述车身底板上的二排座椅横梁配合的斜坡Ⅰ,所述吹脚风管Ⅲ还设有与所述车身底板上的后部凸台配合的斜坡Ⅱ。
进一步的,所述斜坡Ⅰ与所述车身底板之间锐角的角度小于60°,所述斜坡Ⅱ与所述车身底板之间锐角的角度小于80°。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为:
1.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将冷暖风输送到第三排座椅脚部空间的吹脚风管Ⅲ,且吹脚风道本体Ⅰ和吹脚风道本体Ⅱ左右分开设置,贴合车身底板,不影响各排乘客的脚部舒适性;解决了第三排乘客的需求,即在夏季可实现快速制冷和在冬季可实现快速取暖,提高了乘车舒适性。
2.本实用新型在各吹脚风管上设置凹槽或凸起:一是,凹槽和凸起相当于加强筋,可加强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的强度;二是,使密封海绵根据凹槽和凸起的结构改变形状,使密封效果更好。
3.本实用新型在吹各脚风管与车身底板配合需要跨越其它部件的地方(例如座椅横梁)设置斜坡,斜坡的设置一是为了将各吹脚风管安装在车身底板上时,避让座椅横梁或其它部件;二是,为了避免出现直角而使各个吹脚风管内的风阻增大的情况。
4.本实用新型吹脚风道与车身底板紧固处设置螺钉座,不仅使车身底板上的安装孔加工工艺简单,而且还能有效的防止螺钉滑丝现象的出现,使安装更加牢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吹脚风道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吹脚风管Ⅰ与吹脚风管Ⅱ连接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吹脚风管Ⅱ与吹脚风管Ⅲ连接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吹脚风道结构安装在车身底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吹脚风道与车身底板的安装固定方式示意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分别为:1.吹脚风道本体Ⅰ;11.安装支脚;2.吹脚风道本体Ⅱ;3.车身底板;31.中间通道;32.安装孔;33.螺钉座;34.前排座椅横梁;341.孔;35.二排座椅横梁;36.凸台;4.吹脚风管Ⅰ;41.第一端口;42.第二端口;43.凹槽;5.吹脚风管Ⅱ;51.第三端口;511.吹风支管Ⅰ;512.吹风支管Ⅱ;52.第四端口;53.凸起;54.凹槽;6.吹脚风管Ⅲ;61.第五端口;62.第六端口;63.凸起;64.斜坡Ⅰ;65.斜坡Ⅱ;66.Y型出风口;7.密封海绵;8.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一种吹脚风道结构,包括吹脚风道本体Ⅰ1和吹脚风道本体Ⅱ2,吹脚风道本体Ⅰ1和吹脚风道本体Ⅱ2布置在车身底板3上的中间通道31的两侧,该吹脚风道本体Ⅰ1与吹脚风道本体Ⅱ2的结构一致。吹脚风道本体Ⅰ1和吹脚风道本体Ⅱ2均包括与空调出风口连接的吹脚风管Ⅰ4、将冷暖风输送到第二排座椅脚部空间的吹脚风管Ⅱ5和将冷暖风输送到第三排座椅脚部空间的吹脚风管Ⅲ6,吹脚风管Ⅱ5的一端与吹脚风管Ⅰ4,吹脚风管Ⅱ5的另一端与吹脚风管Ⅲ6连接。吹脚风道本体Ⅰ1和吹脚风道本体Ⅱ2左右分开设置,贴合车身底板3,不影响各排乘客的脚部舒适性;解决了第三排乘客的需求,即在夏季可实现快速制冷和在冬季可实现快速取暖,提高了乘车舒适性。
具体的连接方式为:吹脚风管Ⅰ4包括第一端口41和第二端口42,吹脚风管Ⅱ5包括第三端口51和第四端口52,吹脚风管Ⅲ6包括第五端口61和第六端口62。第一端口41与空调出风口密封连接,第二端口42与第三端口51密封连接,即将第三端口51插入到第二端口42内,在第三端口51与第二端口42之间的空隙内设有密封海绵7,具体为:具体操作方式为:先在第三端口51缠绕一定厚度的密封海绵7然后插入到第二端口42内。第四端口52与第五端口61密封连接,即将第五端口61插入到第四端口52内,在第五端口61与第四端口52之间的空隙内设有密封海绵7,具体操作方式为:先在第五端口61缠绕一定厚度的密封海绵7然后插入到第四端口52内。在吹脚风道本体Ⅱ2上的第三端口51处设有吹风支管Ⅰ511和吹风支管Ⅱ512,吹脚风管Ⅲ6上的第六端口62为Y型出风口66。
从空调出风口输出的冷风或暖风经吹脚风管Ⅰ4输入到吹脚风管Ⅱ5,输送到吹脚风管Ⅱ5的冷风或暖风一部分经吹脚风道本体Ⅱ2上第三端口51处的吹风支管Ⅰ511和吹风支管Ⅱ512输出,为第二排座椅乘客的腿部和/或脚部提供冷暖风;另一部分经过吹脚风道本体Ⅱ2输入到吹脚风管Ⅲ6,然后经吹脚风管Ⅲ6上第六端口62的Y型出风口66输出,为第三排座椅乘客的腿部和/或脚部提供冷暖风;以到达给第二排和第三排乘客腿部和脚部均能降温或采暖的目的。
优选的,在第二端口42与第三端口51的连接处,第二端口42的内表面上设有凹槽43,第三端口51的外表面上设有凸起53,密封海绵7填充在第三端口51与第二端口42之间的空隙内,可随第三端口51与第二端口42的结构而改变形状,例如密封海绵7可随凹槽43的形状填充凹槽43,凸起53压缩密封海绵7。所以设置凹槽43和凸起53的目的:一是,凹槽43和凸起53相当于加强筋,加强第二端口42和第三端口51的强度;二是,使密封海绵7根据凹槽43和凸起53的结构改变形状,使密封效果更好。出于相同的目的,在第四端口52与第五端口61的连接处,第四端口52的内表面上设有凹槽54,第五端口61的外表面上设有凸起63。
在车身底板3的前排座椅横梁34上设有使吹脚风管Ⅱ5通过的孔341,吹脚风管Ⅲ6从车身底板3上的二排座椅横梁35的顶部通过。吹脚风管Ⅲ6上设有与车身底板3上的二排座椅横梁35配合的斜坡Ⅰ64,吹脚风管Ⅲ6还设有与车身底板3上的后部凸台36配合的斜坡Ⅱ65。斜坡的设置一是为了将吹脚风道本体Ⅰ1和吹脚风道本体Ⅱ2安装在车身底板3上时,避让座椅横梁;二是,为了避免出现直角而使吹脚风道内的风阻增大的情况。
优选的,斜坡Ⅰ64与车身底板3之间锐角的角度小于60°,斜坡Ⅱ65与车身底板3之间锐角的角度小于80°。上述斜坡的角度可根据具体的车型而定,以满足避免干涉和吹脚风道内的风阻最小为目的。
吹脚风道本体Ⅰ1和吹脚风道本体Ⅱ2上均设有安装支脚11,车身底板3设有与安装支脚11对应的安装孔32,在安装孔32内设置螺钉座33,安装支脚11通过螺钉8与螺钉座33配合安装在车身底板3上。设置螺钉座33,不仅使车身底板3上的安装孔加工工艺简单,而且还能有效的防止螺钉8出现滑丝现象,使安装更加牢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吹脚风道结构,解决第三排乘客需求,在夏季可实现快速制冷和在冬季可实现快速取暖,提高了乘车舒适性。吹脚风道采用左右分开,贴合车身底板,穿过座椅下横梁,第二排吹脚出风口设置在前排座椅下方,第三排吹脚出风口设置在第二排座椅下方,吹脚风道的布置不影响各排乘客的脚部舒适性。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吹脚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吹脚风道本体Ⅰ(1)和吹脚风道本体Ⅱ(2),所述吹脚风道本体Ⅰ(1)与所述吹脚风道本体Ⅱ(2)均包括与空调出风口连接的吹脚风管Ⅰ(4)、将冷暖风输送到第二排座椅脚部空间的吹脚风管Ⅱ(5)和将冷暖风输送到第三排座椅脚部空间的吹脚风管Ⅲ(6),所述吹脚风管Ⅱ(5)的一端与所述吹脚风管Ⅰ(4),所述吹脚风管Ⅱ(5)的另一端与所述吹脚风管Ⅲ(6)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吹脚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吹脚风道本体Ⅰ(1)和吹脚风道本体Ⅱ(2)布置在车身底板(3)上的中间通道(31)的两侧,所述吹脚风道本体Ⅰ(1)与所述吹脚风道本体Ⅱ(2)的结构一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吹脚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吹脚风管Ⅰ(4)包括第一端口(41)和第二端口(42),所述吹脚风管Ⅱ(5)包括第三端口(51)和第四端口(52),所述吹脚风管Ⅲ(6)包括第五端口(61)和第六端口(62),所述第一端口(41)与空调出风口密封连接,所述第二端口(42)与所述第三端口(51)密封连接,所述第四端口(52)与所述第五端口(61)密封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吹脚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端口(51)插入到所述第二端口(42)内,所述第五端口(61)插入到所述第四端口(52)内,在所述第三端口(51)与所述第二端口(42)之间的空隙内和所述第五端口(61)与所述第四端口(52)之间的空隙内均设有密封海绵(7)。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吹脚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端口(42)与所述第三端口(51)的连接处,所述第二端口(42)的内表面上设有凹槽(43),所述第三端口(51)的外表面上设有凸起(53),在所述第四端口(52)与所述第五端口(61)的连接处,所述第四端口(52)的内表面上设有凹槽(54),所述第五端口(61)的外表面上设有凸起(63)。
6.如权利要求3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吹脚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吹脚风道本体Ⅱ(2)上的第三端口(51)处设有吹风支管Ⅰ(511)和吹风支管Ⅱ(512),所述吹脚风管Ⅲ(6)上的第六端口(62)为Y型出风口(66)。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吹脚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吹脚风道本体Ⅰ(1)和吹脚风道本体Ⅱ(2)上均设有安装支脚(11),所述车身底板(3)设有与所述安装支脚(11)对应的安装孔(32),在所述安装孔(32)内设置螺钉座(33),所述安装支脚(11)通过螺钉与所述螺钉座(33)配合安装在所述车身底板(3)上。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吹脚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身底板(3)的前排座椅横梁(34)上设有使所述吹脚风管Ⅱ(5)通过的孔(341),所述吹脚风管Ⅲ(6)从所述车身底板(3)上的二排座椅横梁(35)的顶部通过。
9.如权利要求2或8所述的一种吹脚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吹脚风管Ⅲ(6)上设有与所述车身底板(3)上的二排座椅横梁(35)配合的斜坡Ⅰ(64),所述吹脚风管Ⅲ(6)还设有与所述车身底板(3)上的后部凸台(36)配合的斜坡Ⅱ(65)。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吹脚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坡Ⅰ(64)与所述车身底板(3)之间锐角的角度小于60°,所述斜坡Ⅱ(65)与所述车身底板(3)之间锐角的角度小于80°。
CN201820140610.5U 2018-01-25 2018-01-25 一种吹脚风道结构 Active CN2080693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40610.5U CN208069335U (zh) 2018-01-25 2018-01-25 一种吹脚风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40610.5U CN208069335U (zh) 2018-01-25 2018-01-25 一种吹脚风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69335U true CN208069335U (zh) 2018-11-09

Family

ID=64034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40610.5U Active CN208069335U (zh) 2018-01-25 2018-01-25 一种吹脚风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6933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1066A (zh) * 2019-04-17 2019-06-28 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车辆吹脚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1559223A (zh) * 2020-05-27 2020-08-21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空调风道结构及车辆
CN113199924A (zh) * 2020-01-30 2021-08-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构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1066A (zh) * 2019-04-17 2019-06-28 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车辆吹脚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3199924A (zh) * 2020-01-30 2021-08-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构造
CN113199924B (zh) * 2020-01-30 2023-08-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构造
CN111559223A (zh) * 2020-05-27 2020-08-21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空调风道结构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069335U (zh) 一种吹脚风道结构
CN206446406U (zh) 一种空调管道及车辆
CN201201496Y (zh) 一种客车空调的出风通道
CN108001155B (zh) 一种通用型空调蒸发箱结构
CN203651722U (zh) 汽车除霜风道
CN102216108A (zh) 车辆用内部装饰部件以及其制造方法和其成形金属模
CN205440058U (zh) 一种汽车扶手箱及汽车
CN108357324A (zh) 车辆结构空气管道
CN204567222U (zh) 一种后排吹脚风道结构、车用空调系统及汽车
CN208452733U (zh) 汽车空调通风管
CN205292219U (zh) 一种带有导流板的吹脚风道
CN210591286U (zh) 用于车辆的前排吹脚风道及具有其的车辆
KR20140002333A (ko) 자동차용 에어덕트
CN205706075U (zh) 一种侧置式多功能敞篷客车空调风道
CN204488958U (zh) 一体式车用仪表台
CN208232743U (zh) 一种双通道副仪表板风道
CN106541801B (zh) 空调风道、空调系统及清扫车
CN202158637U (zh) 汽车空调壳体风口防水机构
CN206171346U (zh) 一种具有风道的汽车顶篷
CN202573724U (zh) 汽车中控箱风道结构
CN203876534U (zh) 车载空调的蒸发器箱体总成的出风、回风系统
CN205706072U (zh) 一种适用于敞篷客车的空调蒸发器总成
CN203876535U (zh) 一种车载空调的蒸发器箱体总成的出风、回风系统
CN206124688U (zh) 汽车座椅下风口导流罩
CN205504226U (zh) 一种汽车前围空调管路过孔密封装置和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Bao Siyu

Inventor after: Zhou Jin

Inventor after: Zhao Jiaozi

Inventor after: Rui Hujun

Inventor after: Liu Changquan

Inventor after: Dai Lihong

Inventor before: Zhou Jin

Inventor before: Zhao Jiaozi

Inventor before: Rui Hujun

Inventor before: Liu Changquan

Inventor before: Dai Lihong

Inventor before: Bao Siyu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41000 No. 8 Buil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717 Zhongshan South Road, Yijiang District, Wuh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ery Commercial Vehicles (Anhui) Co., Ltd.

Address before: 241009 Changchun Road, Wuh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Wuhu, Anhui Province, No. 16

Patentee before: Chery Commercial Vehicles (Anhui)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26

Address after: 241000 No. 8, Changchun Road, Wuh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nhui, China

Patentee after: CHERY AUTOMOBIL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41000 Building 8,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717 Zhongshan South Road, Yijiang District, Wuh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ery Commercial Vehicles (Anhui) Co., 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