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88765U - 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488765U CN204488765U CN201520158626.5U CN201520158626U CN204488765U CN 204488765 U CN204488765 U CN 204488765U CN 201520158626 U CN201520158626 U CN 201520158626U CN 204488765 U CN204488765 U CN 2044887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coil
- baffle
- wedge
- box
- clump we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安全防护、紧急制动及防碰撞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及车辆,包括:缓冲箱、反冲配重块、触发杆和锁定机构;反冲配重块滑设在缓冲箱内,反冲配重块与缓冲箱之间设置有弹力件,弹力件用于将反冲配重块从缓冲箱的一侧推动至另一侧;锁定机构设置在缓冲箱上,用于将反冲配重块固定在缓冲箱靠近弹力件的一侧,以压缩弹力件;触发杆设置在缓冲箱体外,触发杆的一端与锁定机构抵接,另一端用于与刹车踏板抵接,触发杆用于将锁定机构与反冲配重块分离。反冲配重块在弹力件的作用下对车本体产生向后的反冲作用,主动缩短了有效刹车距离,从而减少了对路人和驾乘人员的侵害,提高了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安全防护、紧急制动及防碰撞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活条件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之一。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而汽车能够运行,除了要有原动力部分,还要有传动部分和执行部分,以及控制系统。其中,刹车系统对于汽车行驶安全至关重要,是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相关技术中的刹车系统,只能通过灵敏的刹车装置刹住车轮的转动,然后依靠汽车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使汽车停下来。但是对于快速行驶的汽车,只能是刹住车轮刹不住车,惯性作用的前冲力定 然使车体继续向前滑动一段距离,甚至发生前冲飞出或前冲翻车,给路人及驾乘人员带来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快速行驶的车辆急刹车或碰撞时不能够克服惯性前冲力及滑动,给路人、车及驾乘人员带来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包括:缓冲箱、反冲配重块、触发杆和锁定机构;反冲配重块设在缓冲箱内,反冲配重块与缓冲箱之间设置有弹力件,弹力件用于将反冲配重块从缓冲箱的一侧推动至另一侧;锁定机构设置在缓冲箱上,用于将反冲配重块固定在缓冲箱靠近弹力件的一侧,以压缩弹力件;触发杆设置在缓冲箱体外,触发杆的一端与锁定机构抵接,另一端用于与刹车踏板抵接,触发杆用于将锁定机构与反冲配重块分离。
进一步地,锁定机构包括第一楔形块、第一弹簧和第一锁壳;缓冲箱靠近弹力件的一端设置有用于穿设第一楔形块的第一插口;第一锁壳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壳体,第一锁壳的开口端设置在缓冲箱上,且第一锁壳的开口端与第一插口连通;第一锁壳的侧壁上,与 触发杆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穿设第一楔形块的第一腰形孔;第一腰形孔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锁壳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一楔形块设置在第一锁壳的开口端,且所第一楔形块的斜面靠近触发杆;第一弹簧设置在第一锁壳内,第一弹簧的一端与第一楔形块抵接,另一端与第一锁壳抵接;触发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楔形块,且第一楔形块的斜面与第二楔形块的斜面抵接。
进一步地,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还包括防回弹卡扣;防回弹卡扣设置在缓冲箱远离锁定机构的一端,以将反冲配重块固定在缓冲箱远离锁定机构的一侧。
进一步地,防回弹卡扣包括第三楔形块、第四楔形块和第二弹簧和第二锁壳;缓冲箱远离锁定机构的一端设置有用于穿设第三楔形块的第二插口;第二锁壳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壳体,第二锁壳的开口端设置在缓冲箱上,且第二锁壳的开口端与第二插口连通;第二锁壳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腰形孔;第三楔形块设置第二锁壳的开口端,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第三楔形块抵接,另一端与第二锁壳抵接;第三楔形块用于与反冲配重块抵接,以将反冲配重块固定在远离锁定机构的一侧;第四楔形块设置在所述第二锁壳外,第四楔形块的侧壁设置有连杆,连杆的一端与第四楔形块的侧壁连接,另一端穿 过第二腰形孔与第三楔形块的侧壁连接;第三楔形块的斜面靠近锁定机构,第四楔形块的斜面远离锁定机构。
进一步地,缓冲箱内还设置有复位挡板、复位电机和螺杆;复位挡板位于第三楔形块远离锁定机构的一侧;复位挡板上设置有用于穿设螺杆的螺纹孔,螺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锥形齿轮,复位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设置有与第一锥形齿轮啮合的第二锥形齿轮,复位电机用于带动复位挡板朝反冲配重块方向移动,以使反冲配重块复位。
进一步地,缓冲箱上壁上,沿着反冲配重块移动的方向,设置有第三腰形孔;复位挡板上设置有三角形块,三角形块位于缓冲箱外且滑设在第三腰形孔内;三角形块的靠近弹力件的一侧斜面用于与第四楔形块的斜面抵接,以将第三楔形块与反冲配重块分离。
进一步地,反冲配重块远离弹力件一侧与缓冲箱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刹车踏板、刹车连杆和车本体,以及上述的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设置在车本体上,且反冲配重块移动的方向与车本体行驶方向一致;触发杆远离锁定机构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挡块;刹车连杆上设置有凸起,凸起用于与第一挡块抵接。
进一步地,车辆包括前保险杠和雷达测距及测速系统;触发杆远离锁定机构的一端端面与前保险杠抵接;前保险杠上还设置有安全气囊系统,雷达测距及测速系统与安全气囊系统及电刹车系统电连接。
进一步地,车辆还包括备胎架、推动杆和转动连杆;车本体上设置有滑轨,且滑轨延伸的方向与反冲配重块移动的方向一致;备胎架滑设在滑轨上;触发杆靠近锁定机构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挡块;转动连杆与缓冲箱转动连接,转动连杆的一端与推动杆的一端铰接,推动杆的另一端与备胎架连接;转动连杆远离推动杆的一端用于与第二挡块抵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及车辆,在缓冲箱内设置了反冲配重块,且在反冲配重块与缓冲箱之间设置了弹力件,再利用锁定机构将反冲配重块固定在缓冲箱的一侧,且将弹力件压紧;在缓冲箱外还设置了触发杆,触发杆的一端与锁定机构抵接,另一端用于与刹车踏板抵接。当车辆在行进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危险状况而紧急刹车时,驾驶人员会将刹车踏板下压,刹车踏板下压至预设位置后会与触发杆抵接,并将触发杆向锁定机构推动,从而将锁定机构与反冲配重块分离。此时,反冲配重块在弹力件的作用下向前快速移动,从而对车本体产生向后的反冲作用,反冲作 用力克服传统刹车无法克服的惯性的前冲和滑动,主动缩短了有效刹车距离,从而减少了对路人和驾乘人员的侵害,提高了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缓冲箱; 2-触发杆; 3-锁定机构;
4-刹车踏板; 5-防回弹卡扣; 6-复位挡板;
7-前保险杠; 8-备胎架; 9-螺杆;
10-复位电机; 11-弹力件; 12-缓冲弹簧;
21-第二楔形块; 22-第一挡块; 41-刹车连杆;
411-凸起; 51-第三楔形块; 52-第四楔形块;
61-三角形块; 71-安全气囊系统; 81-推动杆;
82-转动连杆; 13-反冲配重块; 14-第二挡块;
91-第一锥形齿轮; 101-第二锥形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的侧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包括:缓冲箱1、反冲配重块13、触发杆2和锁定机构3;反冲配重块13滑设在缓冲箱1内,反冲配重块13与缓冲箱1之间设置有弹力件11,弹力件11用于将反冲配重块13从缓冲箱1的一侧推动至另一侧;锁定机构3设置在缓冲箱1上,用于将反冲配重块13固定在缓冲箱1靠近弹力件11的一侧,以压缩弹力件11;触发杆2设置在缓冲箱1体外,触发杆2的一端与锁 定机构3抵接,另一端用于与刹车踏板4抵接,触发杆2用于将锁定机构3与反冲配重块13分离。
其中,缓冲箱1的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缓冲箱1可以呈圆柱体,也可以呈长方体等等。
缓冲箱1的材质也可以为多种,例如:不锈钢、塑料或者铝合金等等。
反冲配重块13的形状也可以为多种,例如:长方体、正方体或者圆柱体等等。
反冲配重块13的材质也可以为多种,例如:不锈钢、铅块或者铁块等等质量重的材质。
弹力件11可以为多种,例如:螺旋弹簧、弹簧片或者扭臂弹簧等等。
锁定机构3的结构形式可以为多种,例如:锁定机构3包括弹性凸起,弹性凸起的上端设置在缓冲箱1外,下端用于插设在缓冲箱1内并与反冲配重块13抵接;在弹性凸起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档杆,该档杆与弹性凸起垂直;在触发杆2靠近锁定机构3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二档杆,且第二档杆与触发杆2呈锐角。当触发杆2向锁定机构3移动的时候,第二档杆从而第一档杆下面穿过,并将第一 档杆顶起,从而将弹性凸起的下端移出缓冲箱1,从而使反冲配重块13在弹力件11的作用下释放。
在本实施例中,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不仅可以安装在汽车上,还可以安装在电动车、摩托车或者三轮车上等等。
另外,在安装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时,需要使反冲配重块13快速移动的方向,即反冲配重块13释放的方向与车辆行驶的方向一致。
本实施例提供的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在缓冲箱1内设置了反冲配重块13,且在反冲配重块13与缓冲箱1之间设置了弹力件11,再利用锁定机构3将反冲配重块13固定在缓冲箱1的一侧,且将弹力件11压紧;在缓冲箱1外还设置了触发杆2,触发杆2的一端与锁定机构3抵接,另一端用于与刹车踏板4抵接。
当车辆在行进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危险状况而紧急刹车时,驾驶人员会将刹车踏板4下压,刹车踏板4下压至预设位置后会与触发杆2抵接,并将触发杆2向锁定机构3推动,从而将锁定机构3与反冲配重块13分离。此时,反冲配重块13在弹力件11的作用下向前快速移动,从而对车本体产生向后的反冲作用力,进而使快速行驶的车辆能够快速停下并减少前冲力而防止惯性滑动,减少了 对路人和驾乘人员的侵害,主动避免和预防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安全性能。
如图1-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锁定机构3包括第一楔形块、第一弹簧和第一锁壳;缓冲箱1靠近弹力件1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穿设第一楔形块的第一插口;第一锁壳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壳体,第一锁壳的开口端设置在缓冲箱1上,且第一锁壳的开口端与第一插口连通;第一锁壳的侧壁上,与触发杆2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穿设第一楔形块的第一腰形孔;第一腰形孔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锁壳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一楔形块设置在第一锁壳的开口端,且所第一楔形块的斜面靠近触发杆2;第一弹簧设置在第一锁壳内,第一弹簧的一端与第一楔形块抵接,另一端与第一锁壳抵接;触发杆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楔形块21,且第一楔形块的斜面与第二楔形块21的斜面抵接。
当刹车踏板4没有到达预设位置时,第一楔形块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插入至第一插口内,并与反冲配重块13抵接,从而将反冲配重块13固定缓冲箱1的一侧,此时弹力件11处于压缩状态。当刹车踏板4达到预设的位置后,刹车踏板4会推动触发杆2移动,从而使第二楔形块21向第一楔形块移动,从而将第一楔形块从第一插口中移出,从而将第一楔形块与反冲配重块13分离。反冲配 重块13在没有第一楔形块的阻挡下,弹力件11恢复原状并将反冲配重块13弹出,反冲作用使车辆能够快速停止下来,有效的缩短了刹车距离、主动防止了惯性滑动和前冲。
如图1-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还包括防回弹卡扣5;防回弹卡扣5设置在缓冲箱1远离锁定机构3的一端,以将反冲配重块13固定在缓冲箱1远离锁定机构3的一侧。
其中,防回弹卡扣5的机构的形式可以为多种,例如:防回弹卡扣5可以为弹性凸起,利用弹性凸起将反冲配重块13卡住;也可以为弹性摩擦块,利用具有弹性的材料将反冲配重块13压紧并固定。
当反冲配重块13在弹力件11的作用下,向远离锁定机构3的方向移动,当反冲配重块13移动至防回弹卡扣5的位置后,防回弹卡扣5将反冲配重块13固定在缓冲箱1远离锁定机构3的一侧,从而避免反冲配重块13回弹后对车体产生向前的作用力,进而保证了车辆向后的反冲力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刹车和防惯性滑动及防前冲的性能。
如图1-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防回弹卡扣5包括第三楔形块51、第四楔形块52和第二弹簧和第二锁壳; 缓冲箱1远离锁定机构3的一端设置有用于穿设第三楔形块51的第二插口;第二锁壳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壳体,第二锁壳的开口端设置在缓冲箱1上,且第二锁壳的开口端与第二插口连通;第二锁壳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腰形孔;第三楔形块51设置第二锁壳的开口端,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第三楔形块51抵接,另一端与第二锁壳抵接;第三楔形块51用于与反冲配重块13抵接,以将反冲配重块13固定在远离锁定机构3的一侧;第四楔形块52设置在所述第二锁壳外,第四楔形块52的侧壁设置有连杆,连杆的一端与第四楔形块52的侧壁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二腰形孔与第三楔形块51的侧壁连接;第三楔形块51的斜面靠近锁定机构3,第四楔形块52的斜面远离锁定机构3。
当反冲配重块13在弹力件11的作用下,向第三楔形块51的方向移动,由于第三楔形块51的斜面朝向锁定机构3,所以反冲配重块13会先将第三楔形块51顶起,当反冲配重块13通过第三楔形块51后,第三楔形块51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会插入至第二插口中,从而第三楔形块51与反冲配重块13抵接,将反冲配重块13固定在缓冲箱1远离锁定机构3的一侧,从而避免了反冲配重块13反弹后对车辆的影响。
如图1-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缓冲箱1内还设置有复位挡板6、复位电机10和螺杆9;复位挡板6位于第三楔形块51远离锁定机构3的一侧;复位挡板6上设置有用于穿设螺杆9的螺纹孔,螺杆9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锥形齿轮91,复位电机10的动力输出轴上设置有与第一锥形齿轮91啮合的第二锥形齿轮101,复位电机10用于带动复位挡板6朝反冲配重块13方向移动,以使反冲配重块13复位。
其中,为了便于安装,在反冲配重块13上留出供螺杆9穿过的通孔。
为了能够便于使用者重复利用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在缓冲箱1内设置了复位挡板6、复位电机10和螺杆9。利用复位电机10带动螺杆9转动,从而使复位挡板6在沿着螺杆9移动,从而使复位挡板6与反冲配重块13抵接,并将反冲配重块13推动至原始位置,锁定机构3将反冲配重块13固定并使弹力件11发生弹性形变。
当将反冲配重块13移动至原始位置后,复位电机10带动螺杆9再将复位挡板6移动至原始位置,当复位挡板6移动至第三楔形块51时,由于第三楔形块51的斜面朝向锁定机构3,从而将第三 楔形块51顶起并将第四楔形块52带起,从而使三角形块61能够从第四楔形块52的下方通过,使复位挡板6复位。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使用复位电机10与螺杆9配合移动复位挡板6,还可以使用液压缸或者气缸移动复位挡板6。
如图1-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缓冲箱1上壁上,沿着反冲配重块13移动的方向,设置有第三腰形孔;复位挡板6上设置有三角形块61,三角形块61位于缓冲箱1外且滑设在第三腰形孔内;三角形块61靠近弹力件11一侧的斜面用于与第四楔形块52的斜面抵接,以将第三楔形块51与反冲配重块13分离。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反冲配重块13远离弹力件11一侧与缓冲箱1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1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反冲配重块13远离弹力件11的一侧与缓冲箱1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12,不仅可以缓冲反冲配重块13在释放的过程中对缓冲箱1的冲击而产生噪音外,还可以进一步的增加反冲配重块13的反作用力。因为锁定机构3在将反冲配重块13固定在原始位置时,不仅是弹力件11发生弹性形变,也可以使缓冲弹簧12拉伸并发生弹性形变,这样不仅可以缓冲反冲配重块13与缓冲箱1之间的冲击,还可以增加反冲配重块13的反作用力。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刹车踏板4、刹车连杆41和车本体,以及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将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设置在车本体上,且反冲配重块13移动的方向与车本体行驶方向一致;触发杆2远离锁定机构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挡块22;刹车连杆41上设置有凸起411,凸起411用于与第一挡块22抵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在缓冲箱1内设置了反冲配重块13,且在反冲配重块13与缓冲箱1之间设置了弹力件11,再利用锁定机构3将反冲配重块13固定在缓冲箱1的一侧,且将弹力件11压紧;在缓冲箱1外还设置了触发杆2,触发杆2的一端与锁定机构3抵接,另一端用于与刹车踏板4抵接。
当车辆在行进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危险状况而紧急刹车时,驾驶人员会将刹车踏板4下压,刹车踏板4下压至预设位置后会与触发杆2抵接,并将触发杆2向锁定机构3推动,从而将锁定机构3与反冲配重块13分离。此时,反冲配重块13在弹力件11的作用下向前快速移动,从而对车本体产生向后的反冲作用力,进而使车辆能够通过克服前冲力防止惯性滑动而快速停止下来,减少了对路人和驾乘人员的侵害,主动预防事故发生,提高了安全性能。
如图1-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车辆包括前保险杠7和雷达测距及测速系统;触发杆2远离锁定机构3的一端端面与前保险杠7抵接;前保险杠7上还设置有安全气囊系统71,雷达测距与测速系统及电刹车系统与安全气囊系统71电连接。
其中,安全气囊系统71与雷达测距及测速系统及电刹车系统均属于现有技术。
当车辆发生追尾或意外碰撞时,前保险杠7会与其他的车辆碰撞,此时前保险杠7会向后移动,从而推动触发杆2向锁定机构3移动,从而使第一楔形块与反冲配重块13分离,从而对车本体产生向后的反冲作用力,制止或减少了惯性前冲,抵消了碰撞能量,进而减轻了碰撞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当两车相撞时,除了会触发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同时还能够触发前保险杠7内的安全气囊系统71,从而使安全气囊打开,该安全气囊会置于两车之间并遮挡前风挡玻璃,进一步的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既保护本车和被撞车辆,又保护了驾乘人员的安全。
当然,当车辆撞到路人时,也可以触发安全气囊系统,使安全气囊打开,打开的气囊缓冲路人与车本体的碰撞,同时,由于触发反冲缓冲装置动作所需的触发力较小,碰撞路人的同时,也可触发反冲缓冲装置动作,减少前冲碰撞力,减少对被撞路人的损伤。
此外,行驶汽车的雷达测距及测速系统测量出两车之间距离、车人之间的距离或车物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且相对车速高于预设的起爆速度时,雷达测距及测速系统会控制车辆的刹车系统,迫使汽车刹车,此时雷达测距及测速系统会同时触发安全气囊系统71工作,不仅可以减少对驾乘人员的损伤,而且可以减少对本车及之外的车、人、物的损伤;与此同时,刹车惯性触发反冲缓冲装置工作,缩短有效刹车距离,更进一步提高了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或减少损失的安全性能。
如图1-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车辆还包括备胎架8、推动杆81和转动连杆82;车本体上设置有滑轨,且滑轨延伸的方向与反冲配重块13移动的方向一致;备胎架8滑设在滑轨上;转动连杆82与缓冲箱1转动连接,转动连杆82的一端与推动杆81的一端铰接,推动杆81的另一端与备胎架8连接;转动连杆82与触发杆2通过第二挡块14抵接。
当雷达测距及测速系统控制车辆的刹车系统,并迫使车辆刹车时,惯性会使备胎架8沿着滑轨向前移动,当备胎沿滑轨移动到预设位置后,会与推动杆81抵接,从而将推动杆81向前推动,从而推动转动连杆82的一端向前移动,而转动连杆82的另一端向后移动,进而使触发杆2向锁定机构3移动,反冲配重块13被释放, 反冲力克服了惯性前冲力,极大的缩短了有效刹车距离,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本装置再配以每车必备的车内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系统,则更能有效的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箱、反冲配重块、触发杆和锁定机构;
所述反冲配重块设在缓冲箱内,所述反冲配重块与所述缓冲箱之间设置有弹力件,所述弹力件用于将所述反冲配重块从所述缓冲箱的一侧推动至另一侧;
所述锁定机构设置在所述缓冲箱上,用于将所述反冲配重块固定在所述缓冲箱靠近所述弹力件的一侧,以压缩所述弹力件;
所述触发杆设置在所述缓冲箱体外,所述触发杆的一端与所述锁定机构抵接,另一端用于与刹车踏板抵接,所述触发杆用于将所述锁定机构与所述反冲配重块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包括第一楔形块、第一弹簧和第一锁壳;
所述缓冲箱靠近所述弹力件的一端设置有用于穿设所述第一楔形块的第一插口;
所述第一锁壳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壳体,所述第一锁壳的开口端设置在所述缓冲箱上,且所述第一锁壳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一插口连通;所述第一锁壳的侧壁上,与所述触发杆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穿设所述第一楔形块的第一腰形孔;所述第一腰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锁壳的延伸方向一致;
所述第一楔形块设置在所述第一锁壳的开口端,且所述第一楔形块的斜面靠近所述触发杆;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锁壳内,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楔形块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锁壳抵接;所述触发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楔形块,且所述第一楔形块的斜面与所述第二楔形块的斜面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回弹卡扣;
所述防回弹卡扣设置在所述缓冲箱远离所述锁定机构的一端,以将所述反冲配重块固定在所述缓冲箱远离所述锁定机构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回弹卡扣包括第三楔形块、第四楔形块和第二弹簧和第二锁壳;
所述缓冲箱远离所述锁定机构的一端设置有用于穿设所述第三楔形块的第二插口;
所述第二锁壳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壳体,所述第二锁壳的开口端设置在所述缓冲箱上,且所述第二锁壳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二插口连通;所述第二锁壳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腰形孔;
所述第三楔形块设置在所述第二锁壳的开口端,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楔形块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锁壳抵接;所述第三楔形块用于与所述反冲配重块抵接,以将所述反冲配重块固定在远离所述锁定机构的一侧;
所述第四楔形块设置在所述第二锁壳外,所述第四楔形块的侧壁设置有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楔形块的侧壁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腰形孔与所述第三楔形块的侧壁连接;
所述第三楔形块的斜面靠近所述锁定机构,所述第四楔形块的斜面远离所述锁定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箱内还设置有复位挡板、复位电机和螺杆;
所述复位挡板位于所述第三楔形块远离所述锁定机构的一侧;所述复位挡板上设置有用于穿设所述螺杆的螺纹孔,所述螺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复位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锥形齿轮啮合的第二锥形齿轮,所述复位电机用于带动所述复位挡板朝所述反冲配重块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反冲配重块复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箱上壁上,沿着反冲配重块移动的方向,设置有第三腰形孔;
所述复位挡板上设置有三角形块,所述三角形块位于所述缓冲箱外且滑设在所述第三腰形孔内;
所述三角形块的靠近弹力件一侧的斜面用于与所述第四楔形块的斜面抵接,以将所述第三楔形块与所述反冲配重块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冲配重块远离所述弹力件一侧与所述缓冲箱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
8.一种车辆,包括刹车踏板、刹车连杆和车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所述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设置在所述车本体上,且所述反冲配重块移动的方向与所述车本体行驶方向一致;
所述触发杆远离所述锁定机构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挡块;所述刹车连杆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用于与所述第一挡块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包括前保险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雷达测距及测速系统;
所述触发杆远离所述锁定机构的一端端面与所述前保险杠抵接;所述前保险杠上还设置有安全气囊系统,所述雷达测距及测速系统与所述安全气囊系统及电刹车系统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备胎架、推动杆和转动连杆;
所述车本体上设置有滑轨,且所述滑轨延伸的方向与所述反冲配重块移动的方向一致;所述备胎架滑设在所述滑轨上;
所述触发杆靠近所述锁定机构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挡块;所述转动连杆与所述缓冲箱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推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推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备胎架连接;所述转动连杆远离推动杆的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二挡块抵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158626.5U CN204488765U (zh) | 2015-03-19 | 2015-03-19 | 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158626.5U CN204488765U (zh) | 2015-03-19 | 2015-03-19 | 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488765U true CN204488765U (zh) | 2015-07-22 |
Family
ID=53568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158626.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88765U (zh) | 2015-03-19 | 2015-03-19 | 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488765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70185A (zh) * | 2015-03-19 | 2015-06-03 | 于新堂 | 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及车辆 |
CN108621834A (zh) * | 2018-04-28 | 2018-10-09 | 黄河科技学院 |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桩 |
CN109185384A (zh) * | 2018-11-23 | 2019-01-11 | 高旭春 | 自由落体对对方牵制缓冲器 |
CN115489584A (zh) * | 2022-11-04 | 2022-12-20 | 江西志帮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建筑pc叠合楼板用运输防撞架 |
-
2015
- 2015-03-19 CN CN201520158626.5U patent/CN204488765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70185A (zh) * | 2015-03-19 | 2015-06-03 | 于新堂 | 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及车辆 |
CN108621834A (zh) * | 2018-04-28 | 2018-10-09 | 黄河科技学院 |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桩 |
CN108621834B (zh) * | 2018-04-28 | 2019-07-19 | 黄河科技学院 |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桩 |
CN109185384A (zh) * | 2018-11-23 | 2019-01-11 | 高旭春 | 自由落体对对方牵制缓冲器 |
CN109185384B (zh) * | 2018-11-23 | 2023-08-11 | 高旭春 | 自由落体对对方牵制缓冲器 |
CN115489584A (zh) * | 2022-11-04 | 2022-12-20 | 江西志帮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建筑pc叠合楼板用运输防撞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488765U (zh) | 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及车辆 | |
CN104670185A (zh) | 反冲式防碰撞缓冲装置及车辆 | |
CN204870864U (zh) | 一种多功能汽车前防撞梁 | |
CN105128786A (zh) | 汽车主动防碰撞缓冲装置 | |
CN104827999A (zh) | 汽车碰撞防护装置 | |
CN105216724B (zh) | 汽车碰撞缓冲装置 | |
CN203344875U (zh) | 汽车安全防撞梁 | |
CN204845821U (zh) |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 | |
CN203372173U (zh) | 汽车防碰撞缓冲装置 | |
CN205220517U (zh) | 防撞汽车 | |
CN108860027B (zh) | 一种汽车尾部反冲击安全防护装置 | |
CN203460818U (zh) | 一种汽车用铝合金保险杠 | |
CN100999212A (zh) | 智能缓冲式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 |
CN202728016U (zh) | 碰撞保护座椅 | |
CN102039881B (zh) | 汽车制动安全杠 | |
CN210554641U (zh) | 一种汽车一体化防撞系统 | |
CN207433454U (zh) |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装置 | |
CN210822123U (zh) | 一种汽车防碰撞保险杠 | |
CN202080225U (zh) | 新型汽车保险装置 | |
CN203567666U (zh) | 一种油罐车的防撞梁装置 | |
CN207374305U (zh) | 一种汽车保险杠缓冲装置 | |
CN2463237Y (zh) | 汽车液压缓冲防撞装置 | |
CN203864618U (zh) | 汽车碰撞三级缓冲装置 | |
CN207523626U (zh) | 一种汽车保险杠 | |
CN212921416U (zh) | 一种安全性高的汽车防撞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405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