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76565U -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76565U
CN203876565U CN201420176734.0U CN201420176734U CN203876565U CN 203876565 U CN203876565 U CN 203876565U CN 201420176734 U CN201420176734 U CN 201420176734U CN 203876565 U CN203876565 U CN 2038765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rib
starter
engine
fron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7673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莲见伸吾
藏本隆充
大渕泰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otor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otors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765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7656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其可以在碰撞时抑制燃油系统装置受损。所述车辆的前部结构,在具有缸体(31)和缸盖(32)的发动机本体(30)的进气歧管(40)附近,配置有喷嘴(41)与燃油分配管(42)等燃油系统装置(43)。在发动机本体(30)的前部安装有发动机配件的一例即起动机(50)。起动机(50)的前端(50a)位于比燃油系统装置(43)更靠近车辆前侧位置。在缸体(31)的前壁(31c)设有防撞凸部(90)。防撞凸部(90)由在缸体(31)上所形成的接收肋(91、92)构成,朝向起动机(50)向车辆前侧突出。根据碰撞从前方输入碰撞负荷,如果前部结构体(81)等碰撞起动机(50),则向起动机(50)输入的负荷通过防撞凸部(90)而被缸体(31)阻挡。根据起动机(50)和防撞凸部(90),确保用于保护燃油系统装置(43)的燃油系统保护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备发动机的车辆的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假设安装有使用燃油的发动机的车辆发生了碰撞的情况下,为了将燃油系统的损坏控制在最小限度,最好是采用保护燃油系统的结构。例如,如果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发动机舱由于从车辆前方输入的负荷而变形,则障碍物会朝向发动机移动而来。据此,配置于缸盖的进气歧管附近的燃油系统有可能因障碍物而受损。或者,在假设偏置碰撞(重叠碰撞)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到,由于发动机舱因从车辆前方移动而来的障碍物而变形,配置于进气歧管附近的燃油分配管等燃油系统会受损。
作为保护燃油系统的手段,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述,提出了通过在燃油喷射阀附近的发动机本体一侧设置突起等保护构件,并且在与该保护构件相对的进气歧管一侧设置棒状构件,而从障碍物中保护燃油分配管的方案。或者,如专利文献2所述,还提出了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将驱动散热器的电动机设置于能够避免与发动机配件之间干涉的位置的方案。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许第40018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1-233066号公报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果将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防撞用棒状构件安装在进气歧管或发动机本体,则部件数量也会与其相应地增加,并且结构也变得复杂、重量也会增加。如专利文献2所述,即使将散热器的电动机设置于避免与发动机配件之间的干涉的位置,也无法避免在碰撞时朝向发动机移动而来的散热器等前部结构体与进气歧管附近的燃油系统发生碰撞,因此无法保护燃油系统。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碰撞时可以保护发动机燃油系统的车辆的前部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具备:发动机本体,其安装于在车辆的前部配置的发动机舱,包括缸体和缸盖;进气歧管,其配置于所述发动机本体的车辆前侧;燃油系统装置,其配置于比所述进气歧管的前端靠近车辆后侧;发动机配件,其配置于所述发动机舱内,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燃油系统装置靠近所述车辆前侧,接收来自所述车辆前方的碰撞而产生的输入负荷;以及防撞凸部,其在所述发动机配件和所述发动机本体相对的范围内设置于所述发动机本体。
所述防撞凸部,在与所述发动机配件相对的所述缸体的前壁,被设置成朝向所述发动机配件突出。
所述防撞凸部,由形成于所述缸体的第1接收肋和形成于该第1接收肋下侧的第2接收肋构成。
所述发动机配件,形成为具有向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的圆筒形,所述第1接收肋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形成于比所述旋转轴更上侧,所述第2接收肋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形成于比所述旋转轴更下侧。
所述缸体具有连接所述第1接收肋和第2接收肋的纵肋。
所述缸体具有收纳曲轴的曲轴箱部和形成于该曲轴箱部上方的气缸部,设于所述曲轴箱部的所述防撞凸部的比所述第1接收肋靠近上侧的部分,具有随着从所述曲轴箱部靠近所述气缸部而向车辆后方弯曲的弯曲部。
所述发动机配件为起动机。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如果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从车体前方朝向发动机移动而来的障碍物与发动机配件接触而向后方移动,则该发动机配件被防撞凸部支撑。并且,碰撞负荷通过发动机配件与防撞凸部而传递至缸体一侧。起动机等发动机配件,相对于从车辆前方施加的压缩负荷来说实际上为刚性体,因此可以通过该发动机配件确保燃油系统保护空间,而且还可以保护配置于进气歧管附近的燃油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前部结构的车辆的斜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的部分平面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发动机的部分纵截面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发动机的部分斜视图;
图5是从图2所示的发动机上卸下起动机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显示向车辆前部施加碰撞负荷的状态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0     车辆
11     发动机
22     发动机舱
30     发动机本体
31     缸体
31a    曲轴箱部
31b    气缸部
31c    前壁
31d    弯曲部
32     缸盖
35     曲轴
40     进气歧管
41     喷嘴
42     燃油分配管
43     燃油系统装置
50     起动机(发动机配件)
50a    前端
60a    起动机法兰
61     起动机本体
65     起动机安装部
90     防撞凸部
91     第1接收肋
92     第2接收肋
93     纵肋
S     燃油系统保护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6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结构。
图1是显示车辆(汽车)10的一例的斜视图。在该车辆10的前部,安装有包括发动机11和变速箱12等的动力传动系统13。
图2是显示车辆10前部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图2中的箭头A表示车辆前方,箭头B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汽车宽度方向)。如图2所示,车辆10包括车架构件的一例即一对侧梁20、21。所述侧梁20、21向车辆10的前后方向延伸。在侧梁20、21之间,形成有发动机舱22。在发动机舱22中,收纳有包括发动机11和变速箱12的动力传动系统13。
图2所示的发动机11是曲轴向车辆10的宽度方向(汽车宽度方向)延伸的所谓卧式发动机。发动机11和变速箱12在汽车宽度方向上相互连结在一起。发动机11,通过发动机架25而被一侧侧梁20所支撑。变速箱12,通过变速箱支撑胶垫26而被另一侧的侧梁21所支撑。
图3是显示发动机11的一部分的纵截面图。该发动机11,具有包括缸体31和缸盖32等的发动机本体30。缸体31和缸盖32,分别为由铝合金等金属构成的铸件,实际上均为刚性体。
缸体31,在图3中,具有位于下侧的曲轴箱部31a、以及位于上侧的气缸部31b。在曲轴箱部31a的下部,设有油盘33。通过曲轴箱部31a和油盘33,形成有曲轴室34。在曲轴室34中,收纳有曲轴35与曲柄等。在气缸部31b中收纳有活塞36。
在缸盖32的车辆前侧,配置有构成进气系统的一部分的进气歧管40。在进气歧管40的附近,具体地说,在进气歧管40的前端40a和缸盖32之间(进气歧管40弯曲部分的内侧),配置有喷嘴41和燃油分配管42。喷嘴41具有向发动机11的各汽缸内喷射燃油的功能。燃油分配管42向喷嘴41供给燃油。喷嘴41和燃油分配管42构成燃油系统装置43的一部分。
在缸盖32的车辆后侧,配置有构成排气系统的一部分的排气歧管45。另外,在发动机舱22内,还配置有发动机11工作必需的发动机配件(例如,图3所示的起动机50与交流发电机等旋转电机及泵类)。起动机50配置于发动机本体30的车辆前侧。
图4中显示发动机本体30的一部分和起动机50。起动机50,具备:具有由金属构成的高刚性的圆筒形壳体60的起动机本体61;包括配置于壳体60内部的电枢与换向器等的旋转体62(图3所示);以及设置于起动机本体61外侧的电磁开关63等。在壳体60的内侧,配置有由磁性金属构成的磁轭。
在起动机本体61的壳体60的一部分,设有起动机法兰60a。在发动机本体30,设有起动机安装部65。通过用螺栓66将起动机法兰60a固定在起动机安装部65上,起动机50被安装在发动机11的车辆前侧的规定位置。螺栓66插入形成于起动机安装部65上的孔67(图5所示)中。
如图3所示,在起动机50的旋转轴70上设有小齿轮71。启动时,电磁开关63工作,小齿轮71朝向飞轮的齿圈72突出,小齿轮71啮合于齿圈72,并且曲轴35通过小齿轮71和齿圈72的旋转而旋转,发动机11启动。
由于在起动机50内设有刚性与金属块相近的较大的磁轭与电枢等,因此对于从车辆前方施加的压缩负荷(图6中以箭头F表示的方向的负荷)具有可耐压坏的刚性。在该说明书中所说的“可耐压坏的刚性”是指具有即使通过从前方输入的碰撞负荷向起动机50施加径向压缩负荷,也由于变形的程度较小,可以确保图6所示的燃油系统保护空间S的刚性。
如图3所示,在发动机舱22内的起动机50前侧,配置有包括用于冷却发动机冷却液的散热器80和冷却扇等的前部结构体81。在前部结构体81的前方,配置有包括保险杠横梁85和保险杠罩面等的保险杠构件86。
在位于缸体31的曲轴箱部31a的车辆前侧的前壁31c,即在发动机配件和发动机本体相对的位置,形成有防撞凸部90。防撞凸部90的一例,由在曲轴箱部31a上一体地形成的第1接收肋91和第2接收肋92构成。这些接收肋91、92,形成于起动机50后侧的曲轴箱部31a的前壁31c,并朝向起动机50而向车辆前方延伸。即,防撞凸部90形成于前壁31c,使其与起动机50相对。另外,这些接收肋91、92,如图5所示,向汽车宽度方向延伸。第1接收肋和第2接收肋91、92是所谓的横肋。
如图3所示,第1接收肋91,形成于从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的起动机50的旋转中心(旋转轴)C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中心线L上侧。第2接收肋92形成于中心线L的下侧。即,为使接收肋91、92分别位于从起动机50的旋转中心C向后方延伸的中心线L的上侧和下侧,而设定有起动机50和接收肋91、92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接收肋91、92之间、接收肋91、92的上方和下方,分别形成有向纵向延伸的纵肋93。纵肋93与接收肋91、92相连。另外,曲轴箱部31a的上部即比第1接收肋91还上侧的部分,构成越靠近气缸部31b越向车辆后侧弯曲的弯曲部31d。
如图4所示,起动机50通过起动机法兰60a而固定在发动机本体30的起动机安装部65。起动机法兰60a和起动机安装部65构成起动机法兰紧固部。这样,在起动机50安装在发动机本体30上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起动机50的至少一部分(前端50a)位于比燃油系统装置43更靠近车辆前方的位置。换而言之,在起动机50前端50a的后侧配置有燃油系统装置43。
在假设碰撞对象物从车辆的前方朝向发动机11移动而来的正面碰撞或偏置碰撞的情况下,与保险杠构件86发生碰撞的碰撞对象物等朝向发动机舱22移动而来,并且前部结构体81朝向发动机本体30而来。
如图6示意性地显示,如果前部结构体81根据从前方输入的碰撞负荷F而朝向发动机本体30移动,前部结构体81等障碍物与起动机50碰撞,则起动机50根据输入至起动机50的碰撞负荷而相对地后退,并与接收肋91、92接触。因此,输入至起动机50的碰撞负荷被接收肋91、92所支撑,并且碰撞负荷传递至缸体31。
如上所述,由于碰撞而朝向发动机本体30移动的前部结构体81等障碍物被起动机50以及周围的构件所阻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抑制进气歧管40被挤坏,并且可以确保用于保护设置于进气歧管40附近的燃油系统装置43的燃油系统保护空间S。而且,由于喷嘴41与燃油分配管42等燃油系统装置43配置于进气歧管40弯曲部分的内侧,因此可以对从前方移动而来的障碍物,通过进气歧管40来保护燃油系统装置43。
如图3所示,第1接收肋91,形成于使起动机50的旋转中心C向后方延伸的中心线L的上侧。第2接收肋92形成在中心线L的下侧。因此,即使起动机法兰60a与起动机安装部65由于碰撞而受损,也可以通过接收肋91、92将起动机本体61固定在发动机本体30前侧的一定位置,从而可以通过上下接收肋91、92可靠地阻挡从起动机50的前方输入的碰撞负荷,还能够将输入至接收肋91、92的负荷传递至缸体31。
而且,缸体31前壁31c的上部即接收肋91上侧的部分,构成越向气缸部31b靠近的位置越为车辆后方侧的弯曲部31d。为此,设置有接收肋91、92的部分,对于来自前方的负荷的强度较大,而且为输入至接收肋91、92的负荷很容易通过弯曲部31d而传递至高刚性的气缸部31b的形状。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利用起动机50和接收肋91、92,在正面碰撞时能够确保燃油系统保护空间S,并且还可以抑制进气歧管40被挤坏。由于起动机50是发动机配件的一种,因此不会引起部件数量增加。防撞凸部90,可以在铸造缸体31时通过使接收肋91、92成形而解决,因此具有既不增加部件数量,也不使结构复杂化的优点。
此外,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理所当然地可以对发动机的具体结构与发动机配件以及防撞凸部等的具体形状以及配置实施各种变更。例如,即使发动机配件是起动机或交流发电机等旋转电机以外的设备,例如,内置有如压缩机或泵类等对于压缩负荷可以发挥较大刚性的金属等刚性体部件的设备,只要能够在由于碰撞负荷而被压缩的状态下确保燃油系统保护空间,就可以利用。另外,防撞凸部还可以设置于发动机配件一侧,也可以是防撞凸部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纵肋或肋以外形状的凸部。

Claims (7)

1.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动机本体,其安装于在车辆的前部配置的发动机舱,包括缸体和缸盖;
进气歧管,其配置于所述发动机本体的车辆前侧;
燃油系统装置,其配置于比所述进气歧管的前端靠近车辆后侧;
发动机配件,其配置于所述发动机舱内,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燃油系统装置靠近所述车辆前侧,接收来自所述车辆前方的碰撞而产生的输入负荷;以及
防撞凸部,其在所述发动机配件和所述发动机本体相对的范围内设置于所述发动机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凸部,在与所述发动机配件相对的所述缸体的前壁,被设置成朝向所述发动机配件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凸部,由形成于所述缸体的第1接收肋和形成于该第1接收肋下侧的第2接收肋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配件,形成为具有向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的圆筒形,
所述第1接收肋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形成于比所述旋转轴更上侧,
所述第2接收肋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形成于比所述旋转轴更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具有连接所述第1接收肋和第2接收肋的纵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具有收纳曲轴的曲轴箱部和形成于该曲轴箱部上方的气缸部,
设于所述曲轴箱部的所述防撞凸部的比所述第1接收肋靠近上侧的部分,具有随着从所述曲轴箱部靠近所述气缸部而向车辆后方弯曲的弯曲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配件为起动机。
CN201420176734.0U 2013-05-31 2014-04-11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7656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6369A JP6186894B2 (ja) 2013-05-31 2013-05-31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13-116369 2013-05-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76565U true CN203876565U (zh) 2014-10-15

Family

ID=51677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76734.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76565U (zh) 2013-05-31 2014-04-11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86894B2 (zh)
CN (1) CN20387656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53769A (zh) * 2016-10-17 2018-04-24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的排气装置
CN111527298A (zh) * 2017-12-28 2020-08-1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发动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61710B2 (ja) 2016-09-07 2018-07-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補機支持構造
JP2020122485A (ja) * 2020-05-08 2020-08-13 ヤンマーパワ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7420Y2 (ja) * 1987-01-16 1996-11-2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騒音防止構造
JP2500827Y2 (ja) * 1989-11-24 1996-06-12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フュ―エルフィルタ―取付構造
JPH08127254A (ja) * 1994-10-31 1996-05-21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用エンジン
JP2003227346A (ja) * 2002-02-06 2003-08-15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補機取付構造
JP4001848B2 (ja) * 2003-01-24 2007-10-31 愛知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燃料分配管保護構造
JP4487941B2 (ja) * 2006-01-26 2010-06-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衝撃吸収構造
JP2007255274A (ja) * 2006-03-22 2007-10-04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
JP4918538B2 (ja) * 2008-12-26 2012-04-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クランクケース
JP5360044B2 (ja) * 2010-12-20 2013-12-04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衝突対応構造
JP6183584B2 (ja) * 2013-02-25 2017-08-23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内燃機関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53769A (zh) * 2016-10-17 2018-04-24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的排气装置
CN107953769B (zh) * 2016-10-17 2020-10-30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的排气装置
CN111527298A (zh) * 2017-12-28 2020-08-1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发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86894B2 (ja) 2017-08-30
JP2014234758A (ja) 2014-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76565U (zh)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
US8336657B2 (en) Support structure for inverter system controller module
JP6816664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5544388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8881853B2 (en) Battery pack mounting structure for electric car
JP4924671B2 (ja) 電気自動車の搭載構造
JP5446537B2 (ja) 電気自動車の搭載構造
CN103547470A (zh) 车辆用设备搭载构造
JP2011020624A (ja) 電気自動車の搭載構造
JP2011020623A (ja) 電気自動車の搭載構造
JP4706561B2 (ja) マスターシリンダー前端部構造
JP2018501138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および発電装置
JP2010000856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パワーユニット搭載構造
JP5418117B2 (ja) エンジン搭載の電気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CN110103701A (zh) 车辆用冷却器装置
KR101575464B1 (ko) 내연기관 및 전기 기계를 구비한 하이브리드 차량
CN109911028B (zh) 车辆用油盘防护件
JP2015166581A (ja) 車両用発電装置
CN102555953B (zh) 车辆的碰撞应对结构
JP2018111438A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7189716B2 (ja) 車両
US20180194406A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JP2008207618A (ja) 自動車用バッテリ配設構造
JP2020050179A (ja) 車両
KR101901299B1 (ko) 전기자동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Japan Tokyo port, 33 No. 8 Chicago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