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02738U - 从动构件、盒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从动构件、盒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02738U
CN203502738U CN201320560823.0U CN201320560823U CN203502738U CN 203502738 U CN203502738 U CN 203502738U CN 201320560823 U CN201320560823 U CN 201320560823U CN 203502738 U CN203502738 U CN 2035027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n
wall
specific direction
driven member
splen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6082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板桥奈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027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0273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从动构件、盒以及图像形成设备,其结构简单,可抑制被压部的弯曲变形和破损,同时可实现轻重量化。该从动构件由树脂形成,用于从外部接受使旋转体旋转的驱动力,包括:从动壁,其具有从动面和相反面,所述从动面具有用于接受所述驱动力的从动区域,所述相反面配置在在所述从动区域接受所述驱动力的从动方向上所述从动面的相反侧;以及补强壁,其从与所述从动面的所述从动区域相对应的所述从动壁的所述相反面沿所述从动方向延伸。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从动构件,结构简单且可抑制从动壁的弯曲变形和破损,同时可实现轻重量化。

Description

从动构件、盒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安装在该图像形成设备中的盒、以及该盒所具有的从动构件。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电子照相方式的打印机,其能装拆自如地安装盒。该盒具有显影辊等各种辊,以及被输入驱动力、以使各种辊旋转的输入齿轮。
作为这类盒,例如提出了一种显影盒,其输入齿轮由树脂形成,并且该显影盒具有圆筒状的外周壁,以及从外周壁的内周面朝径向向内突出的锁定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锁定部具有从外周壁朝径向向内延伸的第一壁、从第一壁的内侧端部沿周向延伸的内周壁、以及从内周壁的另一端朝外周壁延伸的第二壁。另外,在锁定部的中央部分,形成由第一壁、内周壁、第二壁和对应的外周壁划分而成的槽部。
在这类显影盒中,设置在打印机本体的联结构件的突出部从外周壁周向一侧接触第二壁,并且对第二壁施力,由此将来自联结构件的驱动力输入到输入齿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34330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显影盒中,在相对于第二壁周向另一侧形成有槽部(即空间)。因此,联结构件的突出部若从周向一侧对第二壁施力,则第二壁可能会变形(弯曲),导致从联结构件向输入齿轮的驱动力传递效率下降,或者第二壁破损。
另外,近年来,盒的轻重量化越来越受期待,因而对降低输入齿轮的厚度进行了研究。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显影盒中,从确保第二壁的刚性的观点出发,降低输入齿轮的厚度存在极限。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抑制从动壁的变形(弯曲)和破损、同时可实现轻重量化的从动构件,具有该从动构件的盒,以及具有该盒的图像形成设备。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从动构件,由树脂形成,用于从外部接受使旋转体旋转的驱动力,所述从动构件包括:从动壁,其具有从动面和相反面,所述从动面具有用于接受所述驱动力的从动区域,所述相反面配置在在所述从动区域接受所述驱动力的从动方向上所述从动面的相反侧;以及补强壁,其从与所述从动面的所述从动区域相对应的所述从动壁的所述相反面沿所述从动方向延伸。
根据该结构,从动构件具有补强壁,该补强壁从与从动面的从动区域相对应的从动壁的相反面沿从动方向延伸,因此,可提高从动壁的刚性。
因此,当从动壁的从动区域因来自外部的驱动力而被施力时,能够抑制从动壁变形(弯曲),并且抑制从动壁破损的情况。
另外,由于可提高从动壁的刚性,因此,能实现降低从动壁的厚度,进而能实现降低从动构件的厚度。
因此,结构简单且可抑制从动壁的变形(弯曲)和破损,同时可实现轻重量化。
(2)另外,所述从动构件具有沿特定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外周壁,所述从动壁设在比所述外周壁更靠内侧。
根据该结构,当将来自外部的驱动力输入至从动构件时,可以将用于向从动构件输入驱动力的构件(以下称为驱动输入构件)插入(嵌合)到外周壁内。
因此,当向从动构件输入来自外部的驱动力时,利用外周壁来限制驱动输入构件相对于从动构件的相对移动,可以将驱动输入构件与从动壁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固定。
其结果是,来自外部的驱动力可以确实地对从动区域施力,能够提高驱动输入构件向从动构件传递驱动力的传递效率。
(3)另外,所述从动壁形成为从所述外周壁的内侧面朝所述外周壁的径向内侧延伸。
根据该结构,从动壁连接到外周壁,因此,可确实提高从动壁的刚性。其结果是,当驱动力对从动区域施力时,可以确实抑制从动壁变形(弯曲),并且抑制从动壁破损的情况。
另外,由于可确实提高从动壁的刚性,因此能确实实现降低从动壁的厚度,进而能确实实现降低从动构件的厚度。
(4)另外,所述从动壁具有所述外周壁侧的第一端和在所述径向上所述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
所述从动构件具有相对壁,所述相对壁从所述从动壁的所述第二端延伸,隔开间隔地与所述外周壁相面对配置,所述补强壁架设在所述相对壁与所述外周壁之间。
根据该结构,补强壁连接到从动壁、相对壁和外周壁中的每个。因此,可以提高补强壁的刚性,进而可更进一步确实提高从动壁的刚性。
其结果是,当驱动力对从动区域施力时,可以更进一步确实抑制从动壁变形(弯曲),并且抑制从动壁破损的情况。
另外,由于可更进一步确实提高从动壁的刚性,因此能更进一步确实实现降低从动壁的厚度,进而可以更进一步确实实现降低从动构件的厚度。
(5)另外,所述从动构件具有连接壁,所述连接壁配置在所述外周壁的比所述特定方向的一端更靠所述特定方向的另一端侧,并且连接所述外周壁,所述从动壁和所述相对壁形成为从所述连接壁沿所述特定方向延伸。
根据该结构,从动壁和相对壁中的每个连接到与外周壁相连接的连接壁。也就是说,从动壁、补强壁、相对壁、外周壁和连接壁是一体构成的。因此,可实现从动壁的刚性的进一步提高。
(6)另外,所述补强壁在所述特定方向上配置在所述从动壁的所述特定方向的所述一端与所述连接壁之间的中央处。
根据该结构,配置在与补强壁所连续的部分的相反侧的从动区域在从动面中配置在特定方向的一端与连接壁的中央处。
因此,与从动区域在从动面中配置在特定方向的一端侧或特定方向的另一端侧的情况相比,来自外部的驱动力可以确实对从动区域施力。其结果是,可以进一步提高来自外部的驱动力向从动构件的传递效率。
(7)另外,所述补强壁在与所述特定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长度比在所述特定方向上的长度长。
根据该结构,由于补强壁的正交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特定方向的长度长,因此补强壁形成为向从动方向的下游侧延伸,并且沿正交方向延伸。
因此,可以确实提高从动壁在从动方向上的刚性。其结果是,当驱动力对从动区域施力时,可以确实抑制从动壁变形(弯曲),并且抑制从动壁破损的情况。
另外,由于可确实提高从动壁的刚性,因此能够确实实现降低从动壁的厚度,进而能够确实实现降低从动构件的厚度。
因此,可以确实抑制从动壁的变形(弯曲)和破损,同时可确实实现轻重量化。
另外,由于补强壁形成为沿正交方向延伸,因此从动区域也可以形成为沿正交方向延伸。
因此,可以实现从动区域的面积的增大,并且来自外部的驱动力可以更进一步确实对从动区域施力。
尤其时,根据该结构,当外部的驱动输入构件沿正交方向与从动区域接触时,可以确保驱动输入构件与从动区域确实接触,同时可以更进一步确实抑制从动壁的变形(弯曲)和破损。
(8)另外,所述补强壁在所述特定方向上的长度比在与所述特定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长度长。
根据该结构,由于补强壁的特定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与特定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长度长,因此补强壁形成为向从动方向的下游侧延伸,并且沿着特定方向延伸。
因此,可确实提高从动壁在从动方向上的刚性。其结果是,当驱动力对从动区域施力时,可以确实抑制从动壁变形(弯曲),以及从动壁破损。
另外,由于可确实提高从动壁的刚性,因此能确实实现降低从动壁的厚度,进而能确实实现降低从动构件的厚度。
因此,可以确实抑制从动壁的变形(弯曲)和破损,同时可确实实现轻重量化。
另外,由于补强壁形成为沿着特定方向延伸,因此从动区域也可以形成为沿着特定方向延伸。
因此,可以实现从动区域的面积的增大,并且来自外部的驱动力可以更进一步确实对从动区域施力。
(9)另外,所述从动构件具有连接壁,所述连接壁配置在所述外周壁的比所述特定方向的一端更靠所述特定方向的另一端侧,并且连接所述外周壁。
所述从动壁形成为从所述连接壁沿所述特定方向延伸。
因此,可以提高补强壁的刚性,进而可以更进一步确实提高从动壁的刚性。
其结果是,当来自外部的驱动力对从动壁的从动区域施力时,可以更进一步确实抑制从动壁的变形(弯曲),并且抑制从动壁破损的情况。
另外,由于可更进一步确实提高从动壁的刚性,因此能更进一步确实实现降低从动壁的厚度,进而能更进一步确实实现降低从动构件的厚度。
(1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盒,所述盒包括:壳体,其用于容纳显影剂;上述从动构件;以及所述旋转体,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
根据该结构,由于具有上述从动构件,因此结构简单且可抑制从动壁的变形(弯曲)和破损,同时可实现轻重量化。
(1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上述从动构件;以及所述旋转体。
根据该结构,由于具有上述从动构件,因此结构简单且可抑制从动壁的变形(弯曲)和破损,同时可实现轻重量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从动构件,结构简单且可抑制从动壁的变形(弯曲)和破损,同时可实现轻重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打印机一个实施方式的中央剖面图。
图2是从左上侧看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盒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立体图,其中,(a)示出本体联结部配置在退避位置的状态,(b)示出本体联结部配置在前进位置的状态。
图3中的(a)是从左下侧看图2(a)所示的显影联结部的立体图,(b)是图3(a)所示的显影联结部的左侧视图,(c)是图3(b)所示的显影联结部的A-A剖面图。
图4中的(a)是图2(b)所示的显影联结部(本体联结部的嵌合部已插入的状态)的左侧视图,(b)是图4(a)所示的显影联结部(本体联结部的嵌合部已插入的状态)的B-B剖面图。
图5是从左前侧看图2(a)所示的显影联结部的立体图。
图6中的(a)是从左下侧看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盒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显影联结部的立体图,(b)是图6(a)所示的显影联结部的左侧视图,(c)是图6(b)所示的显影联结部的C-C剖面图。
图7中的(a)是图6(a)所示的显影联结部(本体联结部的嵌合部已插入的状态)的左侧视图,(b)是图7(a)所示的显影联结部(本体联结部的嵌合部已插入的状态)的D-D剖面图。
图8是从左前侧看图6(a)所示的显影联结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作为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例子的打印机1是横置直接串列(direct tandem)型彩色打印机。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当言及打印机1的方向时,以打印机1水平放置的状态作为上下的基准,具体来说,以各图所示的箭头方向为基准。
打印机1具有大体呈盒状的本体壳2(外部的一个例子)。本体壳2的上端部设有上盖4,该上盖4能够以其后端部为支点,在打开本体开口部3的打开位置(未图示)和关闭本体开口部3的关闭位置(参照图1)之间摆动。
打印机1具有多个(4个)处理盒5。
全部处理盒5可装拆地设置在本体壳2内,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并排配置。另外,多个(4个)处理盒5分别对应于多种(4种)颜色(黑、黄、品红、青)中的一种。
处理盒5具有鼓盒6,以及作为盒的一个例子的显影盒7。
鼓盒6具有感光鼓8,以及带栅极电晕(scorotron)型带电器9。
感光鼓8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大体圆筒状,可旋转地设在鼓盒6的下端部。
电晕型带电器9配置在感光鼓8的后上侧,与感光鼓8隔开间隔并且相对。
显影盒7配置在感光鼓8的前上侧,可装拆地安装在鼓盒6。另外,显影盒7具有作为旋转体的一个例子的显影辊11,以及供给辊12。
显影辊11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显影辊轴14,以及覆盖该显影辊轴14的橡胶辊15。
显影辊轴14由金属形成,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圆柱状。橡胶辊15设置为以显影辊轴14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分别露出的方式覆盖显影辊轴14。
显影辊11以橡胶辊15相对于感光鼓8从前上侧接触感光鼓8的方式,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盒7的下端部。
供给辊12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供给辊轴16,以及覆盖该供给辊轴16的海绵辊17。
供给辊轴16由金属形成,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圆柱状。海绵辊17设置为以供给辊轴16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露出的方式覆盖供给辊轴16。
供给辊12以海绵辊17相对于橡胶辊15从前上侧接触橡胶辊15的方式,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盒7。
另外,显影盒7具有对供给至显影辊11的调色剂的厚度进行限制的层厚限制片13。另外,在显影盒7内,在比供给辊12更靠上侧的部分容纳作为显影剂的一个例子的调色剂。
显影盒7内的调色剂在供给辊12与显影辊11之间摩擦带正极性的电,利用层厚限制片13来作为一定厚度的薄层承载在显影辊11的橡胶辊15的表面。
另一方面,在感光鼓8的表面利用电晕型带电器9均匀带电后,利用相面对地配置在感光鼓8上侧的LED单元10基于特定的图像数据进行曝光。由此,在感光鼓8的表面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影。通过将承载在显影辊11的调色剂供给至感光鼓8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影,使感光鼓8的表面上承载调色剂像(显影剂像)。
纸张P容纳在设在本体壳2的底部的供纸盘18内,利用各种辊反转向后上侧输送,在特定时刻逐张供纸到感光鼓8与输送带19之间。利用输送带19,将纸张P从前侧向后侧地输送到全部感光鼓8与全部转印辊20之间。此时,将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P。
然后,当纸张P通过加热辊21与加压辊22之间时,对其进行加热和加压。此时,调色剂像被热定影到纸张P。
然后,纸张P反转向前上侧输送,排出到设在上盖4的排纸盘23。
2、显影盒
如图2(a)和图2(b)所示,显影盒7具有作为壳体的一个例子的显影框体27。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显影盒7的说明中,当言及方向时,配置显影辊11的一侧为显影盒7的后侧(前后方向(第一方向)一侧),其相反侧为前侧(前后方向(第一方向)另一侧)。另外,配置层厚限制片13的一侧为上侧(上下方向(第二方向)一侧),其相反侧为下侧(上下方向(第二方向)另一侧)。另外,以从前侧看显影盒7时作为左右的基准,配置驱动单元36(后述)的一侧为显影盒7的左侧(特定方向(第三方向)一侧),配置供电单元35(后述)的一侧为显影盒7的右侧(特定方向(第三方向)另一侧)。
即,关于显影盒7的上下前后方向与关于打印机1的上下前后方向略有不同,显影盒7以其后侧为打印机1的后下侧、前侧为打印机1的前上侧的方式安装到打印机1和鼓盒6。
(1)显影框体
如图2(a)所示,显影框体27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盒状(参照图1)。
另外,显影框体27具有一对侧壁28、前壁29(参照图1)、底壁31(参照图1)、以及上壁30。
一对侧壁28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相面对配置。另外,一对侧壁28分别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状的大体平板状。
如图1所示,前壁29形成为沿上下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平板状,与一对侧壁28一体地架设在一对侧壁28各自的前端部之间。
底壁31形成为沿前后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平板状,架设在一对侧壁28各自的下端部之间。另外,底壁31的前端部和前壁29的下端部连接。
如图2(a)所示,上壁30形成为沿前后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平板状,架设在一对侧壁28各自的上端部之间。另外,上壁30的前端部与前壁29的上端部连接(参照图1)。
另外,在显影框体27的后端部形成朝后方开放的开放口34。具体来说,开放口34由一对侧壁28的后端部、上壁30的后端部和底壁31的后端部划分而成。
另外,如图1所示,显影框体27的内部空间的前侧部分被划分为调色剂容纳室32,后侧部分被划分为显影室33。
在调色剂容纳室32内,容纳与多种颜色(黑、黄、品红、青)分别对应的调色剂。
另外,在显影室33内,设有显影辊11和供给辊12。
如图2(a)所示,显影辊11以橡胶辊15配置在一对侧壁28之间的方式配置在显影室33的后端部。另外,橡胶辊15的上侧和后侧部分从开放口34露出。
显影辊11以显影辊轴14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可旋转地支撑在对应的侧壁28的方式,被可相对于显影框体27旋转地支撑。另外,显影辊轴14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从对应的侧壁28朝左右方向向外突出。
供给辊12以海绵辊17配置在一对侧壁28之间、并且海绵辊17从前上侧接触橡胶辊15的方式,配置在显影室33中的显影辊11的前上侧(参照图1)。
供给辊12以供给辊轴16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可旋转地支撑在对应的侧壁28的方式,被可相对于显影框体27旋转地支撑(参照图1)。另外,供给辊轴16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从对应的侧壁28朝左右方向向外突出。
(2)供电单元
在显影框体27的右侧设有供电单元35。
供电单元35设在右侧的侧壁28的外侧表面(右表面),与显影辊轴14和供给辊轴16各自的右端部电连接。
在进行图像形成时,从设在本体壳2的本体电极(未图示)对供电单元35施加偏压。由此,来自本体电极(未图示)的偏压通过供电单元35分别供给到显影辊轴14和供给辊轴16。
(3)驱动单元
另外,在显影框体27的左侧设有驱动单元36。
驱动单元36设在左侧的侧壁28的外侧表面(左表面),具有齿轮系40,以及齿轮盖41。
(3-1)齿轮系
齿轮系40具有作为从动构件的一个例子的显影联结部42,显影齿轮43,以及供给齿轮(未图示)。
(3-1-1)显影联结部
如图3(a)~图3(c)所示,显影联结部42由树脂形成,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圆筒状。需要说明的是,显影联结部42的厚度形成为大体均匀的厚度(均厚)。
另外,显影联结部42一体地具有大径齿轮部44,小径齿轮部45,以及联结部46。
大径齿轮部44设在显影联结部42的右端部。在大径齿轮部44的整个周面形成有齿轮齿。
小径齿轮部45形成为其外径比大径齿轮部44的外径小的大体圆筒状,以中心轴线与大径齿轮部44的中心轴线一致的方式,从大径齿轮部44的左端部朝左突出而形成。在小径齿轮部45的整个周面形成有齿轮齿。
联结部46形成为其外径比小径齿轮部45的外径小的大体圆筒状,以中心轴线与大径齿轮部44的中心轴线一致的方式,从小径齿轮部45的左端部朝左突出而形成。
另外,在联结部46,一体地设有作为外周壁的一个例子的插入部48,作为连接壁的一个例子的封闭部47,以及配合部49。需要说明的是,封闭部47、插入部48和配合部49形成为厚度大体均匀(均厚)。
如图3(a)所示,插入部48形成为其外径与联结部46的外径相同的大体圆筒状,以中心轴线与联结部46的中心轴线一致的方式,从联结部46的左端部朝左突出而形成。也就是说,插入部48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
封闭部47形成为大体圆板状,设置为连接并封闭插入部48的右端部(特定方向另一端部)。由封闭部47与插入部48围成的空间被划分为结合凹部57。
另外,如图3(c)所示,在封闭部47形成有贯通孔50。
贯通孔50以在封闭部47径向外侧部分中相对于封闭部47的中心点呈点对称(180度旋转对称)的方式形成多个(2个)。另外,贯通孔50呈侧视时大体矩形状地贯通形成。
如图3(b)和图3(c)所示,配合部49以在插入部48的内部空间中相对于插入部48的中心(中心轴线)呈点对称(180度旋转对称)的方式设置多个(2个)。
具体来说,多个(2个)配合部49在插入部48的内部空间中设置在插入部48的径向(正交方向的一个例子,以下称为径向X)的外侧部分,在径向X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在插入部48的内部空间的后下侧和前上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配合部49的说明中,采用后下侧的配合部49来说明其结构,省略前上侧的配合部49的说明。
配合部49以从贯通孔50的周端部朝左突出的方式形成,其径向X外侧端部连接插入部48的内周面。另外,配合部49的左右方向长度形成为与插入部48的左右方向长度大体相同的长度。
配合部49一体地具有作为相对壁的一个例子的相对部51,作为从动壁的一个例子的被压部52,连接部53,以及作为补强壁的一个例子的补强部54。
相对部51形成为沿着插入部48的内周面侧视时大体圆弧状,在相对于插入部48径向X内侧隔开间隔地与插入部48相面对配置。另外,相对部51以从封闭部47的左表面朝左突出的方式形成。相对部51的左端部以越朝左越向径向X的外侧倾斜的方式倒角。
被压部52形成为从相对部51的下端部(旋转方向Y(后述)的上游侧端部)朝下(径向X朝外)延伸的大体平板状。
另外,被压部52的下端部(径向X外侧端部、第一端的一个例子)连接到插入部48的内周面,同时其右端部63(插入方向Z(后述)的下游侧端部)连接到封闭部47的左表面。也就是说,被压部52形成为从插入部48的内周面朝径向X朝内延伸,相对部51形成为从被压部52的上端部(径向X内侧端部、第二端的一个例子)沿径向X朝前上方延伸。
另外,如图5所示,被压部52具有作为从动面的一个例子的平面52A,以及作为相反面的一个例子的平面52B。
平面52A被划分为被压部52的前表面中左右方向大体中央部分,平面52B被划分为后表面中左右方向大体中央部分。
另外,被压部52的平面52A包含作为从动区域的一个例子的被压面58。被压面58是图5中以斜线表示的区域,被划分为沿径向X延伸、越朝径向X超外越宽的正面看时大体三角状。
如图3(b)所示,连接部53形成为从相对部51的上端部(旋转方向Y(后述)的下游侧端部)朝后(径向X朝外)延伸的大体平板状。另外,连接部53的后端部(径向X外侧端部)连接到插入部48的内周面(参照图3(b)),同时其右端部(插入方向Z(后述)的下游侧端部)连接到封闭部47的左表面。
如图4(b)所示,补强部54形成为与被压部52的平面52B(旋转方向Y(后述)的下游侧端面)连续、沿着插入部48的周向(旋转方向Y(后述))延伸的大体平板状(参照图5)。详细来说,补强部54形成为从平面52B与被压面58相对应的部分沿着插入部48的周向延伸。
也就是说,补强部54形成为与被压部52的左端部62(特定方向一端)(插入方向Z(后述)的上游侧端部)与右端部63(特定方向另一端)(插入方向Z(后述)的下游侧端部)之间的部分连续。换句话说,补强部54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被压部52的左端部62与封闭部47之间的大体中央处。
另外,如图4(a)所示,补强部54的径向X内侧端部连接到相对部51的径向X外侧表面,补强部54的径向X外侧端部连接到插入部48的内周面。另外,补强部54的上端部(旋转方向Y(后述)的下游侧端部)连接到连接部53的下表面(旋转方向Y(后述)的上游侧端面)。也就是说,补强部54设置为分别架设在相对部51与插入部48之间,以及被压部52与连接部53之间。另外,补强部54的径向X长度形成为比补强部54的厚度(左右方向长度)长。
如图3(c)所示,由相对部51的径向X外侧表面的左侧部分、被压部52的后表面的左侧部分、连接部53的下表面的左侧部分、补强部54的左表面、以及相应的插入部48的内周面,来划分出第一退出槽55。
另外,由相对部51的径向X外侧表面的右侧部分、被压部52的后表面的右侧部分、连接部53的下表面的右侧部分、补强部54的左表面、以及相应的插入部48的内周面,来划分出第二退出槽56。
显影联结部42在其内部空间被插入设在左侧的侧壁28的支撑轴(未图示),由此可相对旋转地支撑在左侧的侧壁28。由此,如图4(a)所示,当被输入驱动力时,显影联结部42相对于左侧的侧壁28以旋转轴线A1为中心沿箭头所示的旋转方向Y(左视时顺时针)旋转,详细内容下文说明。
这类显影联结部42例如可以通过注塑法来成形。
然而,当显影联结部42的厚度不均匀(有厚度厚的部分和薄的部分)时,在注塑成形的冷却步骤中,厚度厚的部分与薄的部分之间产生冷却速度差,因为该冷却速度差,可能引起显影联结部42变形(产生凹痕)。
相反,显影联结部42是以其厚度大体均匀(均厚)的方式成形,因此,在注塑成形的冷却步骤中,可抑制显影联结部42的变形。
尤其是,配合部49(相对部51、被压部52、连接部53和补强部54)以分别形成第一退出槽55和第二退出槽56的方式成形,因此,可确实使相对部51、被压部52、连接部53和补强部54各自的厚度大体均匀(均厚)。因此,在注塑成形的冷却步骤中,可确实抑制配合部49的变形。
(3-1-2)显影齿轮和供给齿轮
如图2(a)和图2(b)所示,显影齿轮43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圆筒状。显影齿轮43的整个周面形成有齿轮齿。
显影齿轮43以从后侧啮合显影联结部42的大径齿轮部44的方式,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在显影辊轴14的左端部。
供给齿轮(未图示)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圆筒状。供给齿轮(未图示)的整个周面形成有齿轮齿。
供给齿轮(未图示)以从后下侧啮合显影联结部42的小径齿轮部45(参照图3(a))的方式,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在供给辊轴16的左端部。
(3-2)齿轮盖
齿轮盖41形成为朝右开放的大体盒状,形成为可覆盖整个齿轮系40的尺寸(前后方向长度和上下方向长度)。
齿轮盖41形成有联结部露出口60。
联结部露出口60形成在齿轮盖41的左侧壁中前后方向大体中央部分,为了使显影联结部42的左表面(结合凹部57)露出,贯通形成为侧视时大体圆形。
齿轮盖41以覆盖整个齿轮系40、同时通过联结部露出口60露出显影联结部42的结合凹部57的方式,从相对于侧壁28的左侧安装到左侧的侧壁28。
3、本体壳
在本体壳2设置有作为驱动输入构件的一个例子的本体联结部70。
在显影盒7已安装到本体壳2(鼓盒6)的状态下(参照图1),本体联结部70设置为从左侧与显影联结部42的结合凹部57相面对。
本体联结部70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圆柱状,其右端部设有嵌合部71。
嵌合部71一体地具有轴部72和施压部73。
如图4(a)和图4(b)所示,轴部72形成为其外径比本体联结部70的外径小的大体圆柱状,以中心轴线与本体联结部70的中心轴线一致的方式,从本体联结部70的右端面朝右突出而形成
对应于多个(2个)被压部52,施压部73设有多个(2个)。施压部73形成为从轴部72的外周面的上端部和下端部朝上下方向朝外突出的正面看时大体矩形(参照图2(a))。
另外,在施压部73的右侧部分,一体地设有抵接部74。抵接部74形成为从施压部73的前后两表面朝前后方向朝外鼓出的俯视时大体圆弧状,并且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参照图2(a))。
另外,本体联结部70构成为传递来自设在本体壳2的马达(未图示)等驱动源(未图示)的驱动力。
当传递来自驱动源(未图示)的驱动力时,如图4(a)所示,本体联结部70以轴部72的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沿箭头所示的旋转方向Y(从动方向的一个例子)(左视时顺时针)旋转。
另外,如图2(a)和图2(b)所示,本体联结部70构成为随着上盖4的开闭,通过已知的连动机构沿左右方向在退避位置和前进位置移动。
具体来说,通过使上盖4从打开位置(未图示)移动到关闭位置(参照图1),本体联结部70从退避位置(参照图2(a))朝右前进(移动),并配置在前进位置(参照图2(b))。另外,通过使上盖4从关闭位置(参照图1)移动到打开位置(未图示),本体联结部70从前进位置(参照图2(b))朝左退避(移动),并配置在退避位置(参照图2(a))。
在本体联结部70配置在退避位置的状态下,如图2(a)所示,嵌合部71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与显影联结部42的结合凹部57相面对配置。
在本体联结部70配置在前进位置的状态下,如图2(b)所示,嵌合部71从左侧插入到显影联结部42的结合凹部57。
4、从本体联结部向显影联结部输入驱动力的输入动作
接下来,说明从本体联结部70向显影联结部42输入驱动力的输入动作。
从本体联结部70向显影联结部42输入驱动力时,首先,在显影盒7安装到本体壳2(鼓盒6)的状态下,将上盖4配置在关闭位置,将本体联结部70配置在前进位置。
这样,如图4(b)所示,本体联结部70沿着插入方向Z(具体来说,从左侧朝右侧的方向)朝右前进,本体联结部70的嵌合部71从左侧插入显影联结部42的插入部48内(结合凹部57)。
此时,如图4(a)所示,嵌合部71的轴部72配置在径向X的多个(2个)配合部49之间,与多个(2个)相对部51中的每个隔开微小间隔地相面对。另外,显影联结部42的旋转轴线A1与本体联结部70的轴部72的中心轴线配置成同轴状。
另外,嵌合部71的施压部73中的每个相对于多个(2个)被压部52中的每个配置在旋转方向Y的上游侧。详细来说,施压部73的抵接部74与被压部52的被压面58在旋转方向Y上相面对。
接着,当从驱动源(未图示)向本体联结部70传递驱动力时,本体联结部70沿着旋转方向Y旋转。这样,如图4(b)所示,施压部73的抵接部74从旋转方向Y的上游侧接触对应的被压部52的被压面58。由此,被压部52的被压面58因施压部73的抵接部74而被沿着旋转方向Y施力。
由此,来自驱动源(未图示)的驱动力通过本体联结部70而输入到显影联结部42。这样,显影联结部42与本体联结部70沿着旋转方向Y一体旋转。
输入至显影联结部42的驱动力通过显影联结部42分别传递至与大径齿轮部44啮合的显影齿轮43,以及与小径齿轮部45啮合的供给齿轮(未图示)。
此时,如图1所示,显影辊11和供给辊12分别沿着箭头所示的旋转方向(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旋转。也就是说,显影联结部42被构成为通过显影齿轮43向显影辊11传递驱动力,同时通过供给齿轮(未图示)向供给辊12传递驱动力。
5、有益效果
(1)在打印机1中,如图3(a)~图3(c)所示,显影联结部42的联结部46具有配合部49,配合部49具有被压部52和补强部54。
补强部54形成为与被压部52中的平面52B(旋转方向Y的下游侧端面)连续,朝旋转方向Y的下游侧延伸。另外,如图4(b)所示,在被压部52中,与连接补强部54的平面52B(被压部52的旋转方向Y的下游侧端面)相反侧的平面52A(被压部52的旋转方向Y的上游侧端面)包含被压面58(参照图5)。
根据该结构,由于补强部54形成为与与平面52A的被压面58相对应的平面52B连续,并且朝旋转方向Y的下游侧延伸,因此可提高被压部52的刚性。
因此,当被压部52的被压面58被来自本体联结部70的驱动力施力时,可抑制被压部52变形(弯曲)的情况,并且抑制被压部52破损的情况。
另外,由于可提高被压部52的刚性,因此可实现降低被压部52的厚度,进而可实现降低显影联结部42的厚度。
因此,结构简单,可抑制被压部52的变形(弯曲)和破损,同时可实现显影盒7的轻重量化。
(2)另外,如图3(a)~图3(c)所示,显影联结部42的联结部46具有插入部48。另外,被压部52配置在插入部48的内部空间(结合凹部57)。
当从本体联结部70向显影联结部42输入驱动力时,如图4(b)所示,本体联结部70的嵌合部71插入(嵌合)到插入部48的内部空间(结合凹部57)。
因此,嵌合部71相对于显影联结部42的相对移动被插入部48限制,从而可将嵌合部71与被压部52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固定。
其结果是,来自本体联结部70的驱动力可确实对被压面58施力,从而可以提高从本体联结部70向显影联结部42传递驱动力的传递效率。
(3)另外,如图3(a)所示,被压部52的径向X外侧端部连接到插入部48的内周面。
因此,可确实提高被压部52的刚性,当驱动力对被压面58施力时,可确实抑制被压部52变形(弯曲),并且抑制被压部52破损的情况。
另外,由于可确实提高被压部52的刚性,因此,可确实实现降低被压部52的厚度,进而可确实实现降低显影联结部42的厚度。
(4)如图3(b)所示,补强部54连接到被压部52、相对部51和插入部48中的每个。因此,可提高补强部54的刚性,进而可更进一步确实提高被压部52的刚性。
其结果是,当驱动力对被压面58施力时,可更进一步确实抑制被压部52变形(弯曲),并且抑制被压部52破损的情况。
另外,由于可更进一步确实提高被压部52的刚性,因此可更进一步确实降低被压部52的厚度,进而可更进一步确实降低显影联结部42的厚度。
(5)另外,如图3(b)和图3(c)所示,被压部52和相对部51分别连接到与插入部48相连接的封闭部47。也就是说,被压部52、补强部54、相对部51、插入部48和封闭部47一体地构成。因此,可实现被压部52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6)另外,如图4(b)所示,补强部54形成为与被压部52中的左端部62(插入方向Z的上游侧端部)和右端部63(插入方向Z的下游侧端部)之间的部分连续。也就是说,补强部54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左端部62和封闭部47之间的大体中央部分。
因此,如图5所示,位于与补强部54相连续的平面52B(旋转方向Y的下游侧端面)相反侧的平面52A(旋转方向Y的上游侧端面)所包含的被压面58配置在被压部52中的左端部62和右端部63之间。
其结果是,与被压面58配置在被压部52的左端部62(插入方向Z的上游侧端部)或右端部63(插入方向Z的下游侧端部)的情况相比,可以使来自本体联结部70的驱动力确实地对被压面58施力。其结果是,可实现从本体联结部70向显影联结部42传递驱动力的传递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7)另外,如图3(c)所示,补强部54形成为径向X的长度(与插入方向Z正交的正交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插入方向Z)的长度更长。
因此,如图3(b)所示,补强部54形成为从被压部52朝旋转方向Y的下游侧延伸,并且沿着径向X延伸。
其结果是,可确实提高被压部52在旋转方向Y上的刚性,并且当驱动力对被压面58施力时,可确实抑制被压部52变形(弯曲),并且抑制被压部52破损的情况。
另外,由于可确实提高被压部52的刚性,因此,可确实实现降低被压部52的厚度,进而可确实实现降低显影联结部42的厚度。
因此,可确实抑制被压部52的变形(弯曲)和破损,同时可确实实现显影盒7的轻重量化。
另外,由于补强部54形成为沿着径向X延伸,因此如图5所示,被压面58也形成为沿着径向X延伸。
因此,可实现被压面58的面积的增大,并且来自本体联结部70的驱动力可更进一步确实对被压面58施力。
尤其是,如图4(a)所示,本体联结部70的抵接部74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径向X)延伸,并且沿着径向X与被压面58接触,因此,可确保抵接部74和被压面58的确实相接触,同时可更进一步确实抑制被压部52的变形(弯曲)和破损。
(8)另外,如图3(c)所示,显影联结部42的配合部49在插入部48的内部空间具有相对部51,该相对部51在径向X的内侧隔开间隔地与插入部48相面对配置。补强部54架设在插入部48与相对部51之间。
因此,补强部54连接到被压部52、插入部48和相对部51中的每个(参照图3(b))。其结果是,可提高补强部54的刚性,进而可更进一步确实提高被压部52的刚性。
因此,如图4(b)所示,当驱动力对被压面58施力时,可更进一步确实抑制被压部52变形(弯曲),并且抑制被压部52破损的情况。
另外,由于可更进一步确实提高被压部52的刚性,因此,可更进一步确实实现降低被压部52的厚度,进而可更进一步确实实现降低显影联结部42的厚度。
6、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6(a)是从左下侧看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盒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显影联结部的立体图,图6(b)是图6(a)所示的显影联结部的左侧视图,图6(c)是图6(b)所示的显影联结部的C-C剖面图。
另外,图7(a)是图6(a)所示的显影联结部(本体联结部的嵌合部已插入的状态)的左侧视图,图7(b)是图7(a)所示的显影联结部(本体联结部的嵌合部已插入的状态)的D-D剖面图。
另外,图8是从左前侧看图6(a)所示的显影联结部的立体图。
在图6~图8中,对与图1~图5所示的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赋予与它们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a)~图3(c)所示,配合部49的补强部54连接到被压部52、插入部48和相对部51中的每个。
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6(a)~图6(c)所示,配合部49的补强部80连接到被压部52和封闭部47中的每个。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补强部80的说明中,采用设在后下侧的配合部49的补强部80来说明其结构,省略设在前上侧的配合部49的补强部80的说明。
如图7(a)和图7(b)所示,补强部80形成为与被压部52的后表面(旋转方向Y的下游侧端面)中的右侧部分的上下方向大体中央部分连续,并且沿着插入部48的周向(旋转方向Y)延伸的大体平板状。
具体来说,补强部80形成为沿着插入部48的内周面的侧视时大体圆弧状,相对于插入部48配置在径向X的内侧,并且相对于相对部51配置在径向X的外侧,隔开间隔地与插入部48和相对部51中的每个相面对。
另外,如图8所示,被压部52的与补强部80相连接的表面被划分为平面52B。另外,被压部52的与平面52B相反侧的表面被划分为平面52A。平面52A包含被压面58。
被压面58在图8中是以斜线表示的区域,被划分成沿着径向X延伸,并且越朝径向X朝外越宽的正面看时大体三角形。
另外,如图4(a)和图4(b)所示,补强部80的右端部(插入方向Z的下游侧端部)连接到封闭部47的左表面。
也就是说,补强部54连接到被压部52和封闭部47中的每个。
因此,可提高补强部54的刚性,进而可更进一步确实提高被压部52的刚性。
其结果是,当来自外部的驱动力对被压部52的被压面58施力时,可更进一步确实抑制被压部52变形(弯曲),并且抑制被压部52破损的情况。
另外,由于可更进一步确实提高被压部52的刚性,因此,可更进一步确实实现降低被压部52的厚度,进而可更进一步确实实现降低显影联结部42的厚度。
另外,补强部80的左右方向(插入方向Z)的长度形成为比补强部80的厚度(径向X长度)更长。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如图7(a)和图7(b)所示,补强部80的左右方向(插入方向Z)的长度形成为比径向X(与插入方向Z正交的正交方向)的长度更长,因此,补强部80形成为朝驱动力的旋转方向Y(从动方向)的下游侧延伸,并且沿着插入方向Z延伸。
因此,可确实提高被压部52在旋转方向Y上的刚性。其结果是,当驱动力对被压面58施力时,可确实抑制被压部52变形(弯曲),并且抑制被压部52破损的情况。
另外,由于可确实提高被压部52的刚性,因此,可确实实现降低被压部52的厚度,进而可确实实现降低显影联结部42的厚度。
因此,可确实抑制被压部52的变形(弯曲)和破损,同时可确实实现显影盒7的轻重量化。
另外,由于补强部80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插入方向Z)延伸,因此,被压面58也可以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插入方向Z)延伸。
因此,可实现被压面58的面积的增大,来自本体联结部70的驱动力可更进一步确实对被压面58施力。
另外,补强部80的右端部(插入方向Z的下游侧端部)连接到封闭部47的左表面。
因此,补强部80连接到被压部52和封闭部47中的每个。
其结果是,可提高补强部80的刚性,进而可更进一步确实提高被压部52的刚性。
因此,当来自本体联结部70的驱动力(施压部73的抵接部74)对被压部52的被压面58施力时,可更进一步确实抑制被压部52变形(弯曲),并且抑制被压部52破损的情况。
另外,由于可更进一步确实提高被压部52的刚性,因此,可更进一步确实实现降低被压部52的厚度,进而可更进一步确实实现降低显影联结部42的厚度。
另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实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有益效果。
7、变形例
上述显影盒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安装显影盒7的打印机1除了可构成为上述直接方式的串列型彩色打印机外,还可以构成为具有多个感光体、中间转印体、以及转印构件的中间转印方式的串列型彩色打印机。另外,上述打印机1还可以配备图像读取部等,从而构成多功能机。
而且,打印机1除了可构成为上述彩色打印机外,还可以构成为黑白打印机。
另外,处理盒5除了可构成为如上所述的鼓盒6与显影盒7分离的分离型外,还可以构成为鼓盒6与显影盒7一体的一体型。
而且,还可以将感光鼓8设在本体壳2,从而仅显影盒7相对于本体壳2装拆。
而且,还可以将显影盒7构成为相对于具有显影盒7的框体,装拆自如地安装容纳调色剂的调色剂盒。
另外,代替上述感光鼓8,还可以使用例如感光带等感光体。
另外,代替上述显影辊11,还可以使用例如海绵辊或刷状辊、带、显影套筒(sleeve)等显影剂承载体。
另外,代替上述供给辊12,还可以使用例如刷状辊或带、供给套筒等显影剂供给体。
另外,代替上述转印辊20,还可以使用例如转印带、转印刷、转印片、胶片(film)型转印装置等接触型转印构件,或者例如电晕型等非接触型转印构件等。
另外,代替上述电晕型带电器9,还可以使用例如无栅极电晕(corotron)型带电器、锯齿状放电构件等非接触型带电器,或者带电辊等接触型带电器等。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显影辊11对应于旋转体的一个例子,但旋转体包含例如感光鼓8、供给辊12、转印辊20等。换句话说,由从动构件驱动的旋转体也可以是感光鼓8、供给辊12、转印辊20等。
这也可以实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有益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可以适当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   打印机
7   显影盒
11  显影辊
42  显影联结部
47  封闭部
48  插入部
51  相对部
52  被压部
52A 平面
52B 平面
62  左端部
63  右端部
70  本体联结部
80  补强部
X   径向
Y   本体联结部的旋转方向
Z   本体联结部的插入方向

Claims (11)

1.一种从动构件,由树脂形成,用于从外部接受使旋转体旋转的驱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构件包括:
从动壁,其具有从动面和相反面,所述从动面具有用于接受所述驱动力的从动区域,所述相反面配置在在所述从动区域接受所述驱动力的从动方向上所述从动面的相反侧;以及
补强壁,其从与所述从动面的所述从动区域相对应的所述从动壁的所述相反面沿所述从动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从动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构件具有沿特定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外周壁,
所述从动壁设在比所述外周壁更靠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从动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壁形成为从所述外周壁的内侧面朝所述外周壁的径向内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从动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壁具有所述外周壁侧的第一端和在所述径向上所述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
所述从动构件具有相对壁,所述相对壁从所述从动壁的所述第二端延伸,隔开间隔地与所述外周壁相面对配置,
所述补强壁架设在所述相对壁与所述外周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从动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构件具有连接壁,所述连接壁配置在所述外周壁的比所述特定方向的一端更靠所述特定方向的另一端侧,并且连接所述外周壁,
所述从动壁和所述相对壁形成为从所述连接壁沿所述特定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从动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补强壁在所述特定方向上配置在所述从动壁的所述特定方向的所述一端与所述连接壁之间的中央处。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从动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补强壁在与所述特定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长度比在所述特定方向上的长度长。
8.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从动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补强壁在所述特定方向上的长度比在与所述特定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长度长。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从动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构件具有连接壁,所述连接壁配置在所述外周壁的比所述特定方向的一端更靠所述特定方向的另一端侧,并且连接所述外周壁,
所述从动壁形成为从所述连接壁沿所述特定方向延伸。
10.一种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包括:
壳体,其用于容纳显影剂;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从动构件;以及
所述旋转体,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
1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从动构件;以及
所述旋转体。
CN201320560823.0U 2012-09-21 2013-09-11 从动构件、盒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0273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08907A JP6098088B2 (ja) 2012-09-21 2012-09-21 受動部材、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08907 2012-09-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02738U true CN203502738U (zh) 2014-03-26

Family

ID=50333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60823.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02738U (zh) 2012-09-21 2013-09-11 从动构件、盒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98088B2 (zh)
CN (1) CN20350273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05353A1 (zh) * 2017-11-30 2019-06-06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97090B2 (ja) * 1998-10-26 2005-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47351B2 (ja) * 2005-03-10 2011-03-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654109B2 (ja) * 2005-10-27 2011-03-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167894B2 (ja) * 2008-03-24 2013-03-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88762B2 (ja) * 2008-12-08 2011-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05353A1 (zh) * 2017-11-30 2019-06-06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63070A (ja) 2014-04-10
JP6098088B2 (ja) 2017-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68023B (zh) 有检测体的盒
CN102968021B (zh) 具有壳和显影辊的显影盒
US8532536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CN104765257A (zh) 具有驱动力接收构件的显影盒
CN103034093B (zh) 调色剂容器
CN103676560A (zh) 显影盒及其制造方法
CN101750950B (zh) 处理盒和显影盒
CN203502738U (zh) 从动构件、盒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US898962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artridge
CN102968024B (zh) 显影盒
US9158271B2 (en) Photosensitive member cartridge
CN202583700U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203502739U (zh)
CN204044503U (zh) 显影装置
CN102408020B (zh) 记录介质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9417557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including housing having opening for filling housing with developer
CN203799182U (zh) 显影装置
CN103135426A (zh) 具有用于保护感光鼓的盖的处理盒
JP5983233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CN102968025B (zh) 显影装置和安装显影装置的方法
CN103135413B (zh) 转印装置、处理单元、图像形成装置及轴承部件
CN102968028B (zh) 设有厚度限制构件的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3186070A (zh) 显影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4471489A (zh) 显影盒
JP5321611B2 (ja)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