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76560A - 显影盒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影盒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76560A
CN103676560A CN201310425716.1A CN201310425716A CN103676560A CN 103676560 A CN103676560 A CN 103676560A CN 201310425716 A CN201310425716 A CN 201310425716A CN 103676560 A CN103676560 A CN 1036765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t
layer thickness
regulating member
thickness regulating
delevoping cartri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257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76560B (zh
Inventor
板桥奈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765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65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765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65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developer regulating means, e.g. structure of doctor blad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1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mean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e.g. attachment, positioning of parts with each other, pressure/distance regul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实现小型化的显影盒及其制造方法。所述显影盒,包括:壳体,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的一对侧壁;显影剂承载体,其设置在一对所述侧壁之间,用于承载显影剂;以及层厚限制构件,用于限制承载在所述显影剂承载体的表面上的所述显影剂的层厚,所述层厚限制构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设置的定位部,一对所述侧壁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贯穿所述侧壁的贯穿孔,在所述贯穿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一侧的表面,形成向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延伸的第一突起,所述第一突起对所述定位部向所述贯穿孔的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的表面施力。

Description

显影盒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在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显影盒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图像形成设备,已知一种打印机,其具有图像承载体和向该图像承载体供给显影剂的显影盒。
作为此类打印机所具有的显影盒,提出了一种显影盒(例如,专利文献1),该显影盒具有:容纳显影剂的显影框体;可旋转地支撑在该显影框体、承载调色剂的显影辊;限制显影辊的表面所承载的调色剂的层厚的层厚限制构件。
在此类显影盒中,通过将层厚限制构件的两端部用螺钉固定到框体,来将层厚限制构件相对于显影框体定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50268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显影盒中,为了将层厚限制构件在显影框体定位,在层厚限制构件的两端部所形成的安装孔中插穿在显影框体的侧壁所设置的突起,并在形成于该突起的螺纹孔中螺合螺钉。换言之,通过螺钉来进行层厚限制构件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定位。因此,在层厚限制构件的两端部需要形成较大的安装孔以插穿比螺钉直径大的突起,导致难以实现在短边方向上层厚限制构件的小型化。由此,如果层厚限制构件的尺寸大,则存在显影盒的小型化变得困难的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实现小型化的显影盒。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显影盒,包括:壳体,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的一对侧壁;显影剂承载体,其设置在一对所述侧壁之间,用于承载显影剂;以及层厚限制构件,用于限制承载在所述显影剂承载体的表面上的所述显影剂的层厚。
所述层厚限制构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设置的定位部,一对所述侧壁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贯穿所述侧壁的贯穿孔,在所述贯穿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一侧的表面,形成向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延伸的第一突起。
所述第一突起对所述定位部向所述贯穿孔的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的表面施力。
根据该结构,通过由在侧壁的贯穿孔的第二方向一侧的表面设置的第一突起对定位部向第二方向另一侧的表面施力,来将层厚限制构件相对于第二方向定位。
因此,由于层厚限制构件相对于第二方向定位,因此,不在层厚限制构件设置安装孔,也不在侧壁设置比螺纹孔直径大的突起,形成在第一方向上贯穿侧壁的贯穿孔,并且在该贯穿孔设置向贯穿孔的另一侧的表面施力的第一突起,从而能进行层厚限制构件的第二方向上的定位。
其结果是,能使层厚限制构件在第二方向上小型化,并且能实现显影盒的小型化。
(2)此外,所述定位部具有:第一突出部,其从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向所述第一方向外侧突出;以及第二突出部,其从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另一侧的端部向所述第一方向外侧突出,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互不相同。
根据该结构,在层厚限制构件的第一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有互相之间长度不同的突出部。
因此,对于壳体的贯穿孔,能首先组装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中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相对较长的一个。此时,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中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相对较长的一个通过插穿贯穿孔而由壳体可靠地支撑,因此,能随后将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中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相对较短的一个可靠地组装。
其结果是,能将层厚限制构件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对于壳体的贯穿孔高效且可靠地组装。
(3)此外,所述层厚限制构件在其所述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具有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两者均正交的第三方向切口的切口部,所述第一方向一侧的所述侧壁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切口部相配合的第二突起。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层厚限制构件的沿第三方向切口的切口部和在一侧的侧壁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突起相配合,能进行对于层厚限制构件的第一方向的定位。
因此,能在不同的部位进行对于层厚限制构件的第二方向的定位和对于第一方向的定位。
其结果是,能实现显影盒的小型化,并提高设计自由度。
(4)此外,一对所述侧壁具有被螺钉经所述层厚限制构件螺合的螺纹孔,所述第二突起设在比所述螺纹孔更靠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
根据该结构,层厚限制构件通过螺合螺钉而组装到壳体。在比螺合螺钉的螺纹孔靠第二方向另一侧设置第二突起,因此,能将被向第二方向另一侧施力的层厚限制构件的切口部和第二突起可靠地配合。
因此,能可靠地进行对于层厚限制构件的第一方向的定位。
(5)此外,所述层厚限制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部具有沿所述第三方向贯穿所述层厚限制构件、并且被所述螺钉插穿的插穿孔。
根据该结构,通过经层厚限制构件将螺钉螺合到一对侧壁的螺纹孔,能进行对于层厚限制构件的第三方向的定位。
因此,能分别在不同的部位进行对于层厚限制构件的第二方向的定位、对于第一方向的定位及对于第三方向的定位。
其结果是,能够实现显影盒的小型化,并且进一步提高设计自由度。
(6)此外,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两端部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中央部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长。
根据该结构,在层厚限制构件中,可使第一方向的中央部处的第二方向长度比第一方向的两端部处的第二方向长度短。
因此,在层厚限制构件的第一方向的两端部,能确保设置插穿孔的空间,并且能使层厚限制构件小型化。
其结果是,能将层厚限制构件对于壳体用螺钉可靠地固定,并能实现显影盒的小型化。
(7)此外,所述层厚限制构件具有:片,其与所述显影剂承载体的表面接触;以及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其从所述第三方向两侧夹持所述片,所述第一构件具有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构件具有所述切口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由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夹持片,能确保层厚限制构件的强度。
另外,由于能在不同构件分别形成第一突出部及第二突出部和切口部,因此与在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两者均形成第一突出部及第二突出部和切口部的情况相比,能较小地形成层厚限制构件。
因此,能确保层厚限制构件的强度,并能实现显影盒的小型化。
(8)此外,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中的一个具有沿所述第三方向突出的第三突起,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中的另一个具有通过与所述第三突起相配合来限制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的配合孔。
根据该结构,能通过将第三突起和配合孔相配合来限制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因此,能使用简单的结构来限制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移动。
(9)一种显影盒的制造方法,所述显影盒包括:壳体,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的一对侧壁;显影剂承载体,其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撑在一对所述侧壁,用于承载显影剂;以及层厚限制构件,用于限制承载在所述显影剂承载体的表面上的所述显影剂的层厚。所述层厚限制构件具有:第一突出部,其从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向所述第一方向外侧突出;以及第二突出部,其从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另一侧的端部向所述第一方向外侧突出,所述第二突出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第一突出部不同。一对所述侧壁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贯穿所述侧壁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具有从所述贯穿孔的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一侧的表面向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延伸、对所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第一突出部向所述贯穿孔的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的表面施力的施力突起。所述显影盒的制造方法包括:第一插穿步骤,将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相对较长的一个插穿一对所述侧壁中的任一个;第二插穿步骤,将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相对较短的另一个插穿一对所述侧壁中的另一个;以及定位步骤,以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被所述施力突起向所述贯穿孔的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的表面施力的方式,将所述层厚限制构件向所述壳体的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两者均正交的第三方向一侧施力,从而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定位。
根据该结构,在层厚限制构件的第一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有互相之间长度不同的突出部。
因此,能首先对壳体的贯穿孔组装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中第一方向长度相对较长的一个。此时,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中第一方向长度相对较长的一个通过插穿贯穿孔而由壳体可靠地支撑,因此,能随后将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中第一方向长度相对较短的一个可靠地组装。
此外,从将第一突出部及第二突出部组装到贯穿孔中的状态,将层厚限制构件向第三方向一侧压入,从而由设置在贯穿孔的施力突起将第一突出部及第二突出部向贯穿孔的另一侧的表面施力。这样,能将层厚限制构件相对于第二方向定位。
其结果是,能将第一突出部及第二突出部相对于贯穿孔高效且可靠地组装,并且能在层厚限制构件的第二方向上定位。
另外,由于将层厚限制构件相对于第二方向定位,因此不在层厚限制构件设置安装孔,也不在侧壁设置比螺纹孔直径大的突起,在在第一方向上贯穿侧壁的贯穿孔,设置对层厚限制构件的第一突出部及第二突出部向贯穿孔的另一侧的表面施力的施力突起,从而能在层厚限制构件的第二方向上进行定位。
因此,能使层厚限制构件在第二方向上小型化,并且能实现显影盒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显影盒及其制造方法,能实现显影盒的小型化。
此外,对于层厚限制构件,能高效且可靠地进行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打印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侧剖视图。
图2是从右上侧看图1所示的显影盒的立体图。
图3是从右上侧看图2所示的显影框体的立体图。
图4示出图3所示的显影框体,其中,(a)是从左上侧看显影框体的右侧部分的立体图,(b)是从右下侧看显影框体的右侧部分的立体图,(c)是从左下侧看显影框体的左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5示出图2所示的层厚限制片,其中,(a)是从右上侧看层厚限制片的立体图,(b)是从右下侧看层厚限制片的立体图,(c)是从右上侧看层厚限制片的右侧部分的立体图,(d)是从左上侧看层厚限制片的左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图3所示的层厚限制片的组装的说明图。
图7是说明层厚限制片向图2所示的显影框体组装时的第一插穿步骤的说明图,其中,(a)是从左下侧看显影框体及层厚限制片的立体图,(b)是显影框体及层厚限制片的右端部的俯视图。
图8是说明层厚限制片向图2所示的显影框体组装时的第二插穿步骤的说明图,其中,(a)是从右上侧看显影框体及层厚限制片的立体图,(b)是显影框体及层厚限制片的右视图。
图9是说明层厚限制片向图2所示的显影框体组装时的定位步骤的说明图,其中,(a)是示出层厚限制片向显影框体压入途中的状态的右视图,(b)是示出层厚限制片已完成向显影框体的压入的状态的右视图,(c)是显影框体及层厚限制片的右端部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c)所示的显影框体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打印机1是横置式直接串列(direct tandem)型彩色打印机。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当言及打印机1的方向时,以将打印机1水平放置的状态为上下的基准。
即,图1的纸面上侧是上(上下方向(第四方向)一侧),纸面下侧是下(上下方向(第四方向)另一侧)。此外,图1的纸面左侧是前(前后方向(第五方向)一侧),图1的纸面右侧是后(前后方向(第五方向)另一侧)。此外,以从前侧看打印机1时为左右的基准。即,图1的纸面近侧是右(左右方向(第一方向)一侧),纸面远侧是左(左右方向(第一方向)另一侧)。
打印机1具有大体盒状的本体壳2。在本体壳2的上端部,设有开闭本体开口部3的上盖4,该上盖4设置成能以其后端部为支点进行摆动。打印机1具有多个(四个)处理盒5。
全部处理盒5可装拆地设置在本体壳2内,互相之间隔着间隔地并排配置。此外,多个(四个)处理盒5分别与多个(四个)颜色(黑色、黄色、品红色、青色)中的一个对应。
处理盒5具有鼓盒6和可装拆地安装在鼓盒6的显影盒7。
鼓盒6具有感光鼓8和带栅极电晕(scorotron)型带电器9。
感光鼓8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体圆筒状,可旋转地设置在鼓盒6。
电晕型带电器9在感光鼓8的后上侧相面对地配置。
显影盒7具有:作为壳体的一个例子的显影框体27;作为显影剂承载体的一个例子的显影辊11;以及向显影辊11供给调色剂的供给辊12。
显影辊11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显影辊轴13;以及覆盖该显影辊轴13的橡胶辊14。
显影辊轴13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圆柱状。
橡胶辊14设置成覆盖显影辊轴13,并且使显影辊轴13的左右方向两端部露出。
显影辊11设置成显影辊轴13的左右方向两端部由轴承构件(未图示)可旋转地支撑,并且从前上侧接触感光鼓8。
供给辊12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供给辊轴15;以及覆盖该供给辊轴15的海绵辊16。
供给辊轴15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圆柱状。
海绵辊16设置成覆盖供给辊轴15,并且使供给辊轴15的左右方向两端部露出。
供给辊12设置成供给辊轴15的两端部由显影框体27的两侧壁35(后述)可旋转地支撑,并且从前上侧接触显影辊11。
此外,显影盒7具有限制向显影辊11供给的调色剂的厚度、作为层厚限制构件的一个例子的层厚限制片17。此外,在显影盒7中,在显影辊11及供给辊12的上侧,设有容纳作为显影剂的一个例子的调色剂的调色剂容纳室25。
调色剂容纳室25内的调色剂在供给辊12和显影辊11之间摩擦带正极性电,通过层厚限制片17以一定厚度的薄层承载在显影辊11的表面。
另一方面,感光鼓8的表面在由电晕型带电器9均匀带电后,由与感光鼓8的上侧相面对配置的LED单元10基于预定的图像数据来曝光。这样,在感光鼓8的表面,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通过向感光鼓8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供给显影辊11所承载的调色剂,在感光鼓8的表面上承载调色剂像(显影剂像)。
纸张P容纳在在本体壳2的底部设置的供纸盘18内,由各种辊来反转向后上侧输送,在预定的时刻一张张地供给到感光鼓8和输送带19之间。通过输送带19在全部感光鼓8和全部转印辊20之间从前侧向后侧输送。此时,在纸张P转印调色剂像。
纸张P在通过加热辊21和加压辊22之间时被加热及加压。此时,调色剂像被热定影在纸张P。
然后,反转向前上侧输送纸张P,以排出到设置在上盖4的排纸盘23。
2、显影框体的结构
如图2所示,显影盒7如上所述具有显影框体27。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显影盒7的说明中,当言及方向时,显影辊11的配置侧是显影盒7的后侧(前后方向(第三方向)另一侧),其相反侧是前侧(前后方向(第三方向)一侧)。此外,层厚限制片17配置侧为上侧(上下方向(第二方向)另一侧),其相反侧为下侧(上下方向(第二方向)一侧)。即,关于显影盒7的上下前后方向与关于打印机1的上下前后方向稍有不同,显影盒7以使其后侧为打印机1的后下侧、其前侧为打印机1的前上侧的方式安装到打印机1和鼓盒6。
如图3所示,显影框体27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为朝后上侧开放的大体盒状,具有下框体32和与下框体32相组合的上框体33。
(1)下框体
下框体32具有:一对侧壁35;下壁36;以及前壁37(参照图8)。
一对侧壁35形成为沿上下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平板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隔着间隔地相面对配置。此外,在侧壁35,设有显影辊轴露出槽42、供给辊轴露出孔41、片嵌合部40和片螺合部39。
显影辊轴露出槽42在侧壁35的后端部形成为在后上侧开放的侧视时大体U形。显影辊轴露出槽4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得比显影辊11的显影辊轴13的左右方向端部的直径大。显影辊轴13的左右方向端部经由显影辊轴露出槽42从侧壁35向左右方向外侧露出(参照图2)。
供给辊轴露出孔41在侧壁35的显影辊轴露出槽42的前下侧贯穿形成为侧视时大体矩形形状。供给辊轴露出孔41的内部尺寸比供给辊12的供给辊轴15的左右方向端部的直径大。供给辊轴15的左右方向端部经由供给辊轴露出孔41从侧壁35向左右方向外侧露出。
如图4所示,片嵌合部40由显影辊轴露出槽42的前上侧和供给辊轴露出孔41的上侧划分。在片嵌合部40,形成有作为贯穿孔的一个例子的嵌合孔55。
如图8(b)所示,嵌合孔55在与侧壁35的上表面稍隔着间隔的部分贯穿形成为侧视时大体矩形形状。嵌合孔55的下表面由从嵌合孔55的后表面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的第一水平面56、与第一水平面56的前端部连续且随着朝前方而向上侧倾斜的倾斜面57、以及从倾斜面57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到嵌合孔55的前表面的第二水平面58(一侧的表面的一个例子)划分,嵌合孔55的上表面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表面59(另一侧的表面的一个例子)划分。在第二水平面58,形成有作为第一突起的一个例子的施力突起61。
施力突起61形成为从第二水平面58的左右方向内侧部分朝上表面59朝上侧延伸的主视时大体三角形形状(参照图4(a)放大图)。
此外,如图4所示,在右侧的片嵌合部40,形成有接受槽60。
接受槽60从右侧的侧壁35的左表面向右侧凹,形成为左侧开放的俯视时大体“コ”形,接受槽60的下端部与右侧的嵌合孔55的后侧部分连通。
片螺合部39形成为在嵌合孔55的前侧部分从侧壁35的左右方向内侧面向左右方向内侧突出。片螺合部39的后表面配置成沿上下左右方向平坦地形成,并且比嵌合孔55的前表面稍靠后方。此外,在片螺合部39,形成有作为螺纹孔的一个例子的框体螺纹孔47。
框体螺纹孔47形成为从片螺合部39的后表面向前方凹的后视时大体圆形状。在框体螺纹孔47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齿。
此外,片螺合部39的上表面沿框体螺纹孔47的内周面弯曲,并且在右侧的片螺合部39的上表面设有作为第二突起的一个例子的片限制部51。
片限制部51形成为从右侧的片螺合部39的前侧部分的左右方向大体中央部分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突条。
如图3所示,下壁36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平板状,并且一体地架设在两侧壁35的下端部之间。
前壁37形成为与下壁36的前端部连续,一体地架设在侧壁35的前端部之间,并且随着朝上方而朝后方倾斜。
(2)上框体
上框体33一体地具有上框体本体部71和上密封保持部72。
上框体本体部71覆盖调色剂容纳室25的上侧部分,形成为沿前后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平板状。
上密封保持部72形成为与上框体本体部71的后端部连续、朝后方延伸的大体平板状。上密封保持部7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形成得比上框体本体部7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短,并且与左右的片嵌合部40之间的长度大体相同。在上密封保持部72,形成有多个(四个)螺钉容纳部76。
多个螺钉容纳部76互相之间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并排配置。螺钉容纳部76形成为后侧开放的俯视时大体“コ”形,从上密封保持部72的上表面向下方凹。
此外,在上密封保持部72的后表面,粘贴有上密封85。
上密封85由聚氨酯海绵构件等弹性泡沫体形成,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主视时大体矩形的平板状。在上密封85,形成有多个(四个)螺钉接受部86。
多个螺钉接受部86在在前后方向上与螺钉容纳部76重合的位置处从上密封85的上表面向下方呈主视时大体矩形形状地切口而形成。
上框体33在上框体本体部71的周端缘熔接在两侧壁35及前壁37的上端部。
3、层厚限制片
如图2所示,层厚限制片17配置成覆盖上框体33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整个区域(上密封85的后表面)及两侧壁35的片螺合部39的后表面。如图6所示,层厚限制片17具有:作为片的一个例子的片构件90;作为第一构件的一个例子的支撑构件91;以及作为第二构件的一个例子的补强构件92。
片构件90由具有弹性的薄金属板等形成,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主视时大体矩形的平板状。片构件90具有:多个(两个)作为插穿孔的一个例子的片构件插穿孔94;多个(三个)片鼓起部96;多个(三个)第一配合孔95;以及接触部97。
多个片构件插穿孔94在片构件90的左右方向两端部的上侧部分处沿前后方向贯穿形成。此外,右侧的片构件插穿孔94是圆孔,左侧的片构件插穿孔94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孔。
多个片鼓起部96在比两片构件插穿孔94靠左右方向内侧部分处在左右方向中央部和左右方向两端部各形成一个。片鼓起部96形成为从片构件9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另外,右侧的片鼓起部96是主视时大体半圆形状,中央及左侧的片鼓起部96是主视时大体矩形形状。
第一配合孔95在与多个片鼓起部96对应的部分处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形成。此外,右侧的第一配合孔95是圆孔,中央及左侧的第一配合孔95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孔。
接触部97由硅橡胶等弹性树脂形成,并且在片构件90的下端部的后表面处沿左右方向设置,形成为向后方突出的侧视时大体圆弧形状。
支撑构件91由比片构件90厚的金属板等形成,并且形成为侧剖视时大体L形。支撑构件91一体地具有第一支撑部100和第二支撑部101。
第一支撑部100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俯视时大体矩形的平板状。第一支撑部100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两个片螺合部39之间的长度稍短。在第一支撑部100,形成有多个(三个)第一支撑切114、多个(四个)层厚限制螺纹孔104、以及多个(四个)第二支撑切口115。
多个第一支撑切114在左右方向中央部和左右方向两端部各形成一个。第一支撑切114形成为从第一支撑部100的后端部朝前方切口的俯视时大体“コ”形。
多个层厚限制螺纹孑104在比左右方向两端的第一支撑切114靠左右方向内侧部分互相之间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形成。层厚限制螺纹孔104呈俯视时大体圆形形状地贯穿形成,在其内周面形成有螺纹齿。
多个第二支撑切115的每个在前后方向上在多个层厚限制螺纹孔104的各自的后侧各配置有一个。第二支撑切口115形成为从第一支撑部100的后端部朝前方切口的俯视时大体“コ”形。
第二支撑部101形成为与第一支撑部100的后端部连续、并且朝下方延伸的大体平板状。第二支撑部101具有第一片夹持部105和一对支撑构件端部106。
第一片夹持部105与第一支撑部100的后端部连续。第一片夹持部105具有多个(三个)支撑鼓起部109和多个(三个)作为第三突起的一个例子的配合突起108。
多个支撑鼓起部109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与片构件90的片鼓起部96重合。支撑鼓起部109形成为从第一片夹持部105的上缘向上方突出。此外,右侧的支撑鼓起部109呈主视时大体半圆形状,中央及左侧的支撑鼓起部109呈主视时大体矩形形状。
多个配合突起108配置成在与第二支撑部101的多个支撑鼓起部109对应的部分且在前后方向上与片构件90的多个第一配合孔95重合。配合突起108形成为从第二支撑部101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的大体圆柱状。配合突起108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是与片构件90的厚度(前后方向长度)及第二补强部118(后述)的厚度(前后方向长度)之和大体相同的长度。
一对支撑构件端部106形成为从第一片夹持部105的左右方向两端部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主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平板状。支撑构件端部106其上侧部分从第一片夹持部105的上侧部分向上方鼓出,其下侧部分从第一片夹持部105的下侧部分向下方鼓出。在支撑构件端部106,形成有作为插穿孔的一个例子的第一插穿孔111。
第一插穿孔111在支撑构件端部106的上下前后方向大体中央部分处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形成。此外,右侧的第一插穿孔111是圆孔,左侧的第一插穿孔111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孔。
此外,右侧的支撑构件端部106具有作为第一突出部的一个例子的右侧突出部112,左侧的支撑构件端部106具有作为第二突出部的一个例子的左侧突出部113。
右侧突出部112从右侧的支撑构件端部106的右端部的上下方向大体中央部分向右侧突出形成。右侧突出部112形成为主视时大体矩形的平板状。
左侧突出部113从左侧的支撑构件端部106的左端部的上下方向大体中央部分向左侧突出形成。左侧突出部113形成为主视时大体矩形的平板状。左侧突出部113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右侧突出部11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长。
右侧突出部112和左侧突出部113构成定位部103。
补强构件92与支撑构件91同样由比片构件90厚的金属板等形成,并且形成为侧剖视时大体L形。补强构件92一体地具有第一补强部117和第二补强部118。
第一补强部117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俯视时大体矩形的平板状。第一补强部117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两个片螺合部39之间的长度长,并且比两侧壁35间的长度稍短。第一补强部117具有:多个(两个)第一补强切口133;多个(三个)第二补强切口134;多个(四个)层厚限制螺钉贯穿孔121;以及作为切口部的一个例子的切口槽122。
多个第一补强切133形成在第一补强部117的左右方向两端部。第一补强切口133形成为被切口成从第一补强部117的后端部朝前方的俯视时大体“コ”形。
多个第二补强切口134在比多个第一补强切口133靠左右方向内侧部分在左右方向中央部和左右方向两端部各形成一个。第二补强切口134形成为从第一补强部117的后端部朝前方切口的俯视时大体“コ”形。
多个层厚限制螺钉贯穿孔121在比左右方向两端的第二补强切口134靠左右方向内侧部分处互相之间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地配置。
层厚限制螺钉贯穿孔121贯穿形成为俯视时大体圆形形状。
切口槽122在第一补强部117的右端部配置在第一补强切口133的前侧。切口槽122形成为从第一补强部117的前端部朝后方切口的大体直线状。切口槽122的前端部形成为随着朝前方而使其左右方向的长度变长。
第二补强部118形成为与第一补强部117的后端部连续、向下方延伸的大体平板状。第二补强部118具有第二片夹持部124和一对补强构件鼓出部125。
第二片夹持部124其左右方向的长度比两第一补强切133之间的长度稍短。第二片夹持部124具有:多个(三个)补强鼓起部129;以及多个(三个)作为配合孔的一个例子的第二配合孔128。
多个补强鼓起部129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与片构件90的片鼓起部96及轴承构件91的支撑鼓起部109重合。补强鼓起部129形成为从第二片夹持部124的上缘向上方突出。此外,右侧的补强鼓起部129是随着朝上方而使左右方向两侧面向左右方向内侧倾斜的主视时大体梯形形状,中央及左侧的补强鼓起部129形成为其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右侧的补强鼓起部129的左右方向的长度长的主视时大体梯形形状。
多个第二配合孔128配置成在与第二补强部118的多个补强鼓起部129对应的部分且在前后方向上与片构件90的多个第一配合孔95及支撑构件91的多个配合突起108重合。第二配合孔128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形成。此外,右侧的第二配合孔128是圆孔,中央及左侧的第二配合孔128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孔。
一对补强构件鼓出部125由第二补强部118的左右方向两端划分,并且形成为在比第二片夹持部124靠下方处较长的主视时大体矩形的平板状。在补强构件鼓出部125,形成有作为插穿孔的一个例子的第二插穿孔131。
第二插穿孔131在补强构件鼓出部125的上下左右方向大体中央部分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形成。此外,右侧的第二插穿孔131是圆孔,左侧的第二插穿孔131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孔。
4、显影盒的组装
接下来,对显影盒7的组装进行说明。
(1)层厚限制片的组装
在组装显影盒7时,首先,组装层厚限制片17。
在组装层厚限制片17时,首先,从后侧将片构件90安装到支撑构件91。具体地,在片构件90的第一配合孔95中插穿安装支撑构件91的配合突起108。
接着,对于支撑构件91及片构件90,从后侧安装补强构件92。具体地,在补强构件92的第二配合孔128中,经由片构件90的第一配合孔95,插穿安装支撑构件91的配合突起108。
于是,由支撑构件91的第一片夹持部105及补强构件92的第二片夹持部124从前后方向夹持片构件90,并且在上下方向上使支撑构件91的层厚限制螺纹孔104和补强构件92的层厚限制螺钉贯穿孔121对齐。
在该状态下,对于层厚限制螺钉贯穿孔121,将螺钉140从上侧插穿,以与层厚限制螺纹孔104螺合。
这样,如图5所示,将片构件90在支撑构件91和补强构件92夹持片构件90的状态下通过螺钉紧固来固定。
这样,完成层厚限制片17的组装。
此时,片构件90的片构件插穿孔94、支撑构件91的第一插穿孔111和补强构件92的第二插穿孔131在前后方向上对齐。此外,片构件90的片鼓起部96及支撑构件91的支撑鼓起部109从补强构件92的第二补强切口134露出。
(2)层厚限制片对显影框体的组装
接下来,如图7、图8及图9所示,将层厚限制片17组装到显影框体27。
如图7所示,在将层厚限制片17组装到显影框体27时,使层厚限制片17的左端部向左下方倾斜,对于左侧的侧壁35的嵌合孔55将左侧突出部113以支撑在第一水平面56上的方式从右侧向左侧插穿。
(第一插穿步骤)
接着,使层厚限制片17的右端部以左侧突出部113与第一水平面56的抵接部分为支点向下方摆动。于是,如图8所示,层厚限制片17的右侧突出部112经右侧的侧壁35的接受槽60插穿右侧的嵌合孔55并被接受在其中,支撑在第一水平面56上(第二插穿步骤)。
以显影框体27的片限制部51和层厚限制片17的切口槽122在前后方向上对齐的方式,调整层厚限制片17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并对显影框体27将层厚限制片17向前方压入。于是,如图9(b)所示,层厚限制片17的右侧突出部112及左侧突出部113从第一水平面56滑动,沿嵌合孔55的倾斜面57一边向上方一边由第二水平面58导引。而且,在将层厚限制片17向前方压入时,右侧突出部112及左侧突出部113通过削去形成在第二水平面58的施力突起61的上部而被向嵌合孔55的上表面59施力(定位步骤)。
此时,与层厚限制片17螺合的螺钉140的下端部经上密封85的螺钉接受部86容纳在上框体33的螺钉容纳部76中。
这样,如图9(c)所示,在切口槽122内配置片限制部51。具体地,如图10所示,在切口槽122内,在配置了片限制部51的状态下,由于支撑构件91的第一支撑部100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两个片螺合部39之间的长度短,因此片螺合部39的上缘配置在比第一支撑部100的上表面靠上方处。这样,可实现节省层厚限制片17的上下方向的空间。
这样,如图9所示,在对显影框体27压入层厚限制片17的状态下,经第一插穿孔111、片构件插穿孔94及第二插穿孔131而将螺钉141插穿到框体螺纹孔47中。这样,层厚限制片17的支撑构件91的支撑构件端部106的前表面抵接显影框体27的片螺合部39的后表面。
通过以上操作,层厚限制片17对于显影框体27的组装完成。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在将层厚限制片17向前方压入时,右侧突出部112及左侧突出部113通过将形成在第二水平面58的施力突起61的上部削去而被向嵌合孔55的上表面59施力,但是,也不是必须削去。例如,也可另外设置橡胶等弹性变形构件来代替施力突起61,以在不削去施力突起的情况下,使右侧突出部112及左侧突出部113由施力突起向嵌合孔55的上表面59施力。
(3)显影辊对于显影框体的组装
接下来,如图2所示,将显影辊11组装到显影框体27。
在将显影辊11组装到显影框体27时,将显影辊轴13的左右方向两端部由两侧壁35的显影辊轴露出槽42可旋转地支撑。于是,显影辊11的橡胶辊14与片构件90的接触部97的后侧部分相面对地接触。
这样,显影辊11对于显影框体27的组装完成。
通过以上操作,显影盒7的组装完成。
5、有益效果
(1)如图9所示,根据该显影盒7,通过由设置在侧壁35的嵌合孔55的第二水平面58上的施力突起61对定位部103向上表面59施力,将层厚限制片17相对于上下方向(第二方向)定位。
因此,由于层厚限制片17相对于上下方向定位,因此,不在层厚限制片17设置安装孔,或者不在侧壁35设置比框体螺纹孔47直径大的突起,而是形成在左右方向(第一方向)上贯穿侧壁35的嵌合孔55,并且在该嵌合孔55处设置向嵌合孔55的上表面59施力的施力突起61,从而能进行层厚限制片17在上下方向上的定位。
其结果是,能使层厚限制片17在上下方向上小型化,并且能实现显影盒7的小型化。
(2)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5所示,在层厚限制片17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有互相之间左右方向的长度不同的右侧突出部112和左侧突出部113。
因此,如图7所示,对于显影框体27的片嵌合部40的嵌合孔55,能首先组装左右方向长度相对较长的左侧突出部113。此时,左侧突出部113通过插穿嵌合孔55来由显影框体27可靠地支撑,因此,能随后将左右方向长度相对较短的右侧突出部112经接受槽60可靠地组装到嵌合孔55。
其结果是,能将层厚限制片17的右侧突出部112及左侧突出部113对于显影框体27的嵌合孔55高效且可靠地组装。
(3)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9所示,通过将沿层厚限制片17的前后方向(第三方向)切口的切口槽122与从右侧(第一方向一侧)的侧壁35向上方延伸的片限制部51相配合,能进行对于层厚限制片17的左右方向的定位。
因此,能在不同的位置进行对于层厚限制片17的上下方向的定位和左右方向的定位。
其结果是,能实现显影盒7的小型化,并提高设计自由度。
(4)另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2所示,层厚限制片17通过螺合螺钉141来组装到显影框体27。如图10所示,在比螺合螺钉141的框体螺纹孔47靠上侧(第二方向另一侧)设置片限制部51,因此能将被向上方施力的层厚限制片17的切口槽122与片限制部51可靠地配合。
因此,能可靠地进行对于层厚限制片17的左右方向的定位。
(5)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9所示,通过经层厚限制片17将螺钉141螺合到一对侧壁35的框体螺纹孔47,使片螺合部39的后表面与支撑构件端部106的前表面相抵接,能够进行对于层厚限制片17的前后方向的定位。
因此,能分别在不同的位置进行对于层厚限制片17的上下方向的定位、对于左右方向的定位、以及对于前后方向的定位。
其结果是,可实现显影盒7的小型化,并且进一步提高设计自由度。
(6)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6所示,在层厚限制片17的支撑构件91及补强构件92中,可使左右方向中央部处的上下方向长度比左右方向两端部处的上下方向长度短。
因此,在层厚限制片17的左右方向两端部,能确保设置插穿孔(第一插穿孔111及第二插穿孔131)的空间,并且能使层厚限制片17小型化。
其结果是,能将层厚限制片17对于显影框体27用螺钉141可靠地固定,并能实现显影盒7的小型化。
(7)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5所示,通过用支撑构件91及补强构件92夹持片构件90,能确保层厚限制片17的强度。
另外,由于能在不同构件分别形成定位构件103(右侧突出部112及左侧突出部113)和切口槽122,因此,与在支撑构件91及补强构件92两者均形成定位构件103(右侧突出部112及左侧突出部113)和切口槽122的情况相比,能形成较小的层厚限制片17。
因此,能确保层厚限制片17的强度,并能实现显影盒7的小型化。
(8)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6所示,通过将配合突起108和第二配合孔128配合,能够限制支撑构件91和补强构件92向左右方向移动。
因此,能用简单的结构来限制支撑构件91和补强构件92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对移动。
(9)根据该显影盒7的制造方法,如图5所示,在层厚限制片17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有互相之间长度不同的右侧突出部112和左侧突出部113。
因此,如图7所示,能首先对显影框体27的嵌合孔55组装左右方向长度相对较长的左侧突出部113。此时,左侧突出部113通过插穿嵌合孔55而由显影框体27可靠地支撑,因此,能随后将左右方向长度相对较短的右侧突出部112经接受槽60可靠地组装到嵌合孔55中。
此外,如图9所示,从右侧突出部112及左侧突出部113已组装到嵌合孔55的状态,将层厚限制片17向前方(第三方向一侧)压入,从而由设置在嵌合孔55的施力突起61对右侧突出部112及左侧突出部113向嵌合孔55的上表面59施力。这样,能将层厚限制片17相对于上下方向定位。
其结果是,能将右侧突出部112及左侧突出部113相对于嵌合孔55高效且可靠地组装,并且能够在层厚限制片17的上下方向上定位。
另外,由于将层厚限制片17相对于上下方向定位,因此不在层厚限制片17设置安装孔,也不在侧壁35设置比框体螺纹孔47直径大的突起,而是在在左右方向上贯穿侧壁35的嵌合孔55处设置对层厚限制片17的右侧突出部112及左侧突出部113向嵌合孔55的上表面59施力的施力突起61,从而能在层厚限制片17的上下方向上进行定位。
因此,能使层厚限制片17在上下方向上小型化,并且能实现显影盒7的小型化。
附图标记说明
7    显影盒
11   显影辊
17   层厚限制片
27   显影框体
35   侧壁
47   框体螺纹孔
51   片限制部
55   嵌合孔
58   第二水平面
59   上表面
61   施力突起
90   片构件
91   支撑构件
92   补强构件
103  定位部
108  配合突起
111  第一插穿孔
112  右侧突出部
113  左侧突出部
122  切口槽
128  第二配合孔
141  螺钉

Claims (9)

1.一种显影盒,包括:
壳体,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的一对侧壁;
显影剂承载体,其设置在一对所述侧壁之间,用于承载显影剂;以及
层厚限制构件,用于限制承载在所述显影剂承载体的表面上的所述显影剂的层厚,
所述层厚限制构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设置的定位部,
一对所述侧壁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贯穿所述侧壁的贯穿孔,
在所述贯穿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一侧的表面,形成向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延伸的第一突起,
所述第一突起对所述定位部向所述贯穿孔的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的表面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具有:
第一突出部,其从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一侧的
端部向所述第一方向外侧突出;以及
第二突出部,其从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另一侧
的端部向所述第一方向外侧突出,
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互不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厚限制构件在其所述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具有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两者均正交的第三方向切口的切口部,
所述第一方向一侧的所述侧壁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切口部相配合的第二突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侧壁具有被螺钉经所述层厚限制构件螺合的螺纹孔,
所述第二突起设在比所述螺纹孔更靠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厚限制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部具有沿所述第三方向贯穿所述层厚限制构件、并且被所述螺钉插穿的插穿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两端部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中央部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长。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厚限制构件具有:
片,其与所述显影剂承载体的表面接触;以及
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其从所述第三方向两侧夹持所述片,
所述第一构件具有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
所述第二构件具有所述切口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中的一个具有沿所述第三方向突出的第三突起,
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中的另一个具有通过与所述第三突起相配合来限制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的配合孔。
9.一种显影盒的制造方法,所述显影盒包括:壳体,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的一对侧壁;显影剂承载体,其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撑在一对所述侧壁,用于承载显影剂;以及层厚限制构件,用于限制承载在所述显影剂承载体的表面上的所述显影剂的层厚,
所述层厚限制构件具有:第一突出部,其从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向所述第一方向外侧突出;以及第二突出部,其从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另一侧的端部向所述第一方向外侧突出,所述第二突出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第一突出部不同,
一对所述侧壁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贯穿所述侧壁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具有从所述贯穿孔的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一侧的表面向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延伸、对所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第一突出部向所述贯穿孔的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的表面施力的施力突起,
所述显影盒的制造方法包括:
第一插穿步骤,将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相对较长的一个插穿一对所述侧壁中的任一个;
第二插穿步骤,将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相对较短的另一个插穿一对所述侧壁中的另一个;以及
定位步骤,以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被所述施力突起向所述贯穿孔的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的表面施力的方式,将所述层厚限制构件向所述壳体的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两者均正交的第三方向一侧施力,从而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定位。
CN201310425716.1A 2012-09-21 2013-09-18 显影盒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6765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2-208909 2012-09-21
JP2012208909A JP5962379B2 (ja) 2012-09-21 2012-09-21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208909 2012-09-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76560A true CN103676560A (zh) 2014-03-26
CN103676560B CN103676560B (zh) 2016-08-31

Family

ID=50314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25716.1A Active CN103676560B (zh) 2012-09-21 2013-09-18 显影盒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995891B2 (zh)
JP (1) JP5962379B2 (zh)
CN (1) CN10367656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88742A (zh) * 2014-08-29 2016-03-09 佳能株式会社 盒及其制造方法
CN108780294A (zh) * 2016-03-16 2018-11-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CN113376990A (zh) * 2016-03-31 2021-09-1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调色剂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31800B2 (ja) * 2013-09-20 2017-05-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221906B2 (ja) * 2014-03-31 2017-11-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現像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960247B2 (ja) * 2017-05-31 2021-11-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保持機構
JP7225932B2 (ja) * 2019-03-06 2023-02-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JP2022070360A (ja) * 2020-10-27 2022-05-13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ユニット、画像形成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50971A (ja) * 2021-03-26 2022-10-07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回収容器及び粉体塗装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70635A (en) * 1992-04-16 1995-11-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Blade member having a flat-surface side and an angled-surface side
US20060024085A1 (en) * 2004-07-29 2006-02-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10158709A1 (en) * 2009-12-25 2011-06-3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70120B2 (ja) * 1992-06-30 2002-04-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9138584A (ja) * 1995-11-10 1997-05-27 Ricoh Co Ltd 現像ローラの位置決め装置
JP3492109B2 (ja) * 1996-09-26 2004-02-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327801B2 (ja) * 1996-12-25 2002-09-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組み立て方法及びトナー容器の組み立て方法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554164B2 (ja) * 1997-11-07 2004-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ル部材
JPH11161133A (ja) * 1997-11-28 1999-06-18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H11282326A (ja) * 1998-03-26 1999-10-15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825939B2 (ja) * 1998-10-22 2006-09-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31945A (ja) * 1998-10-26 2000-05-12 Canon Inc 現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0194248A (ja) * 1998-12-28 2000-07-14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トリッジ及び帯電ユニット及び現像ユニット
US6088564A (en) * 1999-08-13 2000-07-11 Xerox Corporation Translating tribocharging blade
JP2001201940A (ja) * 2000-01-14 2001-07-27 Canon Inc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745231B2 (ja) * 2000-01-13 2006-0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6549736B2 (en) * 2000-01-19 2003-04-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engaging member therefor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developing roller and magnet
JP4677093B2 (ja) * 2000-12-25 2011-04-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6937835B2 (en) * 2002-08-28 2005-08-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eveloper charging unit, developing device, image-forming apparatus, and computer system
JP4314150B2 (ja) * 2004-05-14 2009-08-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641439B2 (ja) * 2004-03-31 2011-03-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969407B2 (ja) * 2004-07-29 2007-09-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39430A (ja) * 2004-07-29 2006-02-09 Brother Ind Ltd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96111B2 (ja) * 2005-03-14 2010-07-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40295B2 (ja) * 2007-10-31 2010-03-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JP4666070B2 (ja) * 2008-12-24 2011-04-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JP5621257B2 (ja) * 2009-12-25 2014-11-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JP2011242757A (ja) * 2010-04-20 2011-12-01 Canon Inc 規制部材、クリーニング部材、現像装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011605A (zh) * 2011-12-26 2014-08-27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处理盒和鼓单元
JP5967970B2 (ja) * 2012-02-20 2016-08-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70635A (en) * 1992-04-16 1995-11-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Blade member having a flat-surface side and an angled-surface side
US20060024085A1 (en) * 2004-07-29 2006-02-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10158709A1 (en) * 2009-12-25 2011-06-3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150268A (ja) * 2009-12-25 2011-08-04 Brother Industries Ltd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88742A (zh) * 2014-08-29 2016-03-09 佳能株式会社 盒及其制造方法
US10732565B2 (en) 2014-08-29 2020-08-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artridge
CN108780294A (zh) * 2016-03-16 2018-11-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CN108780294B (zh) * 2016-03-16 2021-01-1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CN113376990A (zh) * 2016-03-31 2021-09-1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调色剂盒
CN113376990B (zh) * 2016-03-31 2024-04-0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调色剂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63072A (ja) 2014-04-10
CN103676560B (zh) 2016-08-31
US20150160584A1 (en) 2015-06-11
US8995891B2 (en) 2015-03-31
US9329522B2 (en) 2016-05-03
US20140086642A1 (en) 2014-03-27
JP5962379B2 (ja) 2016-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6560A (zh) 显影盒及其制造方法
CN102968021B (zh) 具有壳和显影辊的显影盒
CN102109799A (zh) 显影装置
CN102736463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8909098B2 (en) Develop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developing roller and supply roller
CN104656392A (zh) 成像装置
EP2565720B1 (en) Developing device
CN104678727A (zh) 具有面板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CN103365147B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6056420B2 (ja)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
US20090169257A1 (en) Process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Cartridge
CN204044503U (zh) 显影装置
US8792802B2 (en) Developing device for preventing toner leakage
CN103676559A (zh) 显影盒
CN104950638A (zh)
US9471005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positioning portions for relative positioning of developing roller, supply roller and housing
CN104520774A (zh) 处理盒
JP5935356B2 (ja) 現像装置
US20160054679A1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CN103226312B (zh) 具有显影剂承载构件和层厚调节构件的显影装置
CN104520773B (zh)
CN104471489A (zh) 显影盒
US8837993B2 (en) Developing device capable of precisely positioning thickness-regulating member
CN104395837A (zh)
CN104698784A (zh) 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