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78727A - 具有面板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具有面板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78727A
CN104678727A CN201410717713.XA CN201410717713A CN104678727A CN 104678727 A CN104678727 A CN 104678727A CN 201410717713 A CN201410717713 A CN 201410717713A CN 104678727 A CN104678727 A CN 1046787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wall
lid
image forming
form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1771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78727B (zh
Inventor
藤川泰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482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10606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482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10606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78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787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787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787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19Fram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16User-machine interface; Display panels; Control consol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38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 G03G2215/0141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设置有壳体;面板单元,该面板单元设置有获得控制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的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排出托盘,该排出托盘被构造成接收从壳体排出的记录介质。壳体具有第一盖,该第一盖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上方并且构成壳体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第一盖包括:托盘部,该托盘部是排出托盘的至少一部分;围绕部,该围绕部被构造成包围托盘部。面板单元布置成插入围绕部中。

Description

具有面板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设置有面板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设备已经广泛使用。该电子照相印刷机通常设置有装饰性的覆盖物和控制面板。典型地,控制面板被一体地设置到装饰性的覆盖物。日本专利临时公报No.2002-351282公开了这样的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设备的实例。
发明内容
控制面板通常设置有:操作单元,该操作单元包括多个按钮和/或触摸面板;和例如LED(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显示单元。按钮的数量和按钮、触摸面板和LED显示器的布置可以依靠图像形成设备的类型/功能而改变。
然而,当装饰性的覆盖物和控制面板被一体地形成(如日本专利临时公报No.2002-351282所示的构造),为了改变控制面板的设计,也需要改变装饰性的覆盖物的整个形状。因此,当控制面板的设计改变时,生产成本可能不能被很好地抑制。
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图像形成设备,一方面该图像形成设备的设计自由度改进,另一方面能够实现生产成本降低。
根据本公开的各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设置有壳体;面板单元,该面板单元设置有获得控制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的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排出托盘,该排出托盘被构造成接收从壳体排出的记录介质。壳体具有第一盖,该第一盖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的上方并且构成壳体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第一盖包括:托盘部,该托盘部是排出托盘的至少一部分;围绕部,该围绕部被构造成围绕托盘部。面板单元被布置成插入围绕部中。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面板单元被布置成插入形成在第一盖上的开口中,所以当操作单元和/或显示单元的位置或数量改变时,仅改变面板单元的设计,并且改变的面板单元可以插入第一盖的围绕部而不改变开口的设计。
所以,即使面板单元的设计改变,也没有必要改变盖的设计。因此,能够抑制生产成本。
因此,设计自由度提高,并且实现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围绕部可以具有开口,该开口在围绕部的内部和围绕部的外部之间延伸,并且面板单元可以被布置在开口的位置。
利用该构造,面板单元可以被插入形成在围绕部上的开口中。
可选择地,壳体包括:可打开盖,该可打开盖被构造成能够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可旋转地移动,在闭合位置,可打开盖相对于壳体闭合,在打开位置,可打开盖相对于壳体打开;和盖操作构件,该盖操作构件设置到可打开盖,并且被构造成当可打开盖位于闭合位置时盖操作构件相对于壳体锁紧和解开可打开盖。第一盖可以具有凹入部,当可打开盖位于闭合位置时盖操作构件位于凹入部中,并且排出托盘、围绕部、面板单元和盖操作构件限定壳体的上表面。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位于闭合位置的盖操作单元被第一盖的凹入部容纳,所以即使图像形成设备设置有可打开盖,也能够抑制图像形成设备的尺寸增大。进一步,因为处于闭合位置的可打开盖的盖操作单元作为壳体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所以用户能够容易地使用盖操作单元。
进一步可选择地,第一盖具有传送引导部,该传送引导部被构造成引导指向排出托盘的记录介质。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传送引导部引导指向排出托盘的记录介质,所以保证记录介质从壳体排出到排出托盘。
因为第一盖具有传送引导部,与第一盖和传送引导部分离地设置的情况相比,部件的数量能够减少。
第一盖可以具有覆盖物接合部,该覆盖物接合部被布置在第一盖的下表面和在开口的周围,并且面板单元可以具有面板接合部,该面板接合部被构造成与覆盖物接合部接合。
根据上述构造,覆盖物接合部和面板接合部能够彼此接合,并且面板单元插入第一盖的开口中。所以,即使面板单元和第一盖是独立的构件,也可以维持其相对位置不变。
可选择地,面板单元可以具有:基板,该基板被构造成被电连接到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中至少一个;和面板框架,该面板框架被构造成基板和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中至少一个被附接到面板框架。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基板以及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中的至少一个被附接到面板框架,所以可以维持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面板基板的相对位置。所以,保证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与面板基板的电连接。
进一步,图像形成设备可以具有面板覆盖物,该面板覆盖物被布置在面板单元的下方并且被构造成附接到第一盖从而从下方覆盖面板单元。
因为面板覆盖物从下方覆盖面板单元,所以面板单元能够被很好地保护。
可选择地,与该基板不同的第二基板可以被进一步附接到面板覆盖物。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面板覆盖物支撑第二基板,所以面板单元的功能能够提高。
可选择地,壳体包括侧壁,该侧壁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该第一方向垂直于竖直方向,该侧壁设置有框架和第二盖,该第二盖布置成紧挨着框架并且在框架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该框架可以具有第一排出槽,该第一排出槽朝向第二盖、朝向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开口。第二盖可以具有接收部,该接收部从第二盖朝向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突出,并且该接收部可以布置在第一排出槽的下侧并且在竖直方向上与第一排出槽重叠。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框架具有排出槽,所以当液体浸湿壳体的上壁并且经由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紧挨着彼此布置的部分进入壳体内部时,液体被排出槽接收。因为排出槽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开口,所以被排出槽接收的液体被排出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即远离图像形成单元的方向上。则,从排出槽的排出的液体由接收部接收,该接收部被布置成从竖直方向看时与排出槽重叠。
即,液体经由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被布置成彼此紧挨着的部分进入壳体,被框架的排出槽接收,在远离图像形成单元的方向上流动,并且被传输到侧盖,该侧盖布置成相对于框架在图像形成单元的相反侧。
根据上述构造,即使液体经由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布置成紧挨着彼此的部分进入壳体,也能确保防止组件例如图像形成单元被液体浸湿。
可选择地,接收部可以包括:本体部,该本体部从第二盖朝向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突出;和突出部,该突出部从本体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向上突出。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接收部具有从本体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向上突出的突出部,所以从排出槽排出的液体沿着突出部行进并且被传输到本体部。所以,接收部能够稳定地接收从排出槽排出的液体。
进一步可选择地,本体部可以具有倾斜部分,随着倾斜部分朝向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前进,倾斜部分从本体部的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更向下倾斜,从而接近第二盖。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本体部具有倾斜部分,所以由接收部接收的液体沿着倾斜部分朝向第二盖流动。所以,保证由接收部接收的液体被朝向第二盖引导。
可选择地,突出部具有倾斜部,随着倾斜部朝向第二盖前进,倾斜部更向下倾斜,从而倾斜部基本上平行于倾斜部分。
因为突出部具有倾斜部,沿着突出部流动的液体沿着倾斜部分朝向第二盖行进。所以,保证沿着突出部行进的液体被朝向第二盖引导。
可选择地,接收部可以包括延伸部,该延伸部被连接到倾斜部分并且沿着第二盖向下延伸。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延伸部被连接到倾斜部分并且从此处朝向第二盖向下延伸,所以由接收部接收的液体沿着倾斜部分流动并且沿着侧盖通过延伸部向下流动。即,由接收部接收的液体能够通过上述构造被很好地引导。
进一步可选择地,框架可以包括板,该板在竖直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延伸,第二方向正交于竖直方向和第一方向;第一壁,该第一壁从板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突出并且在第二方向上延伸,该第一壁设置有第一排出槽;和第二壁,该第二壁从第一壁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向上突出。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第二壁从第一壁的一端部向上突出,所以当经由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被布置成紧挨着彼此的部分进入壳体的液体落到第一壁上时,第二壁防止液体从第一壁落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所以,保证经由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被布置成紧挨着彼此的部分进入壳体的液体能够由设置到第一壁的排出槽接收。
可选择地,第一壁可以包括: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具有第一排出槽;和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被连接到第一部分。第二壁可以从第二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向上突出。
当经由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被布置成紧挨着彼此的部分进入壳体的液体落到第一壁的第二部分上时,第二部分朝向设置有排出槽的第一部分引导液体。进一步,因为第二壁从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向上突出,所以保证落到第二壁上的液体被朝向排出槽引导。
进一步可选择地,框架可以包括第三壁,该第三壁被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第一排出槽布置在第二部分的相反侧,该第三壁从第一壁向上突出并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从第一壁向上突出的第三壁相对于排出槽在第二方向上布置在第二部分的相反侧,即第三壁和第二部分分别在排出槽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所以,可以抑制液体在第二方向上从排出槽流走,并且保证液体被排出槽接收。
还可选择地,图像形成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面板覆盖物,该面板覆盖物布置在面板单元的下方并且在第一排出槽的上方,并且被构造成附接到第一盖从而从下方覆盖面板单元,该面板覆盖物具有第二排出槽,该第二排出槽在竖直方向上与第一排出槽重叠。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面板覆盖物被附接到第一盖从而从下方覆盖面板单元,所以经由第一盖和面板单元被布置成紧挨着彼此的部分进入的液体最初被面板覆盖物接收。
进一步,面板覆盖物具有液体出口,从竖直方向看,该液体出口在与排出槽重叠的位置,因此,被面板覆盖物接收的液体经由液体出口落到排出槽上。
因此,经由第一盖和面板单元被布置成紧挨着彼此的部分进入壳体的液体能够被可靠地导向排出槽。
可选择地,面板单元可以包括:基板,该基板被构造成被电连接到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和面板框架,该面板框架被构造成基板与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中至少一个被附接到面板框架。在该情况下,面板覆盖物可以具有基板布置部,与基板不同的第二基板布置在基板布置部。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基板与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中至少一个被附接到面板框架,所以可以维持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中至少一个相对于面板基板的相对位置。所以,保证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中至少一个与面板基板的电连接。进一步,因为与基板不同的第二基板布置在面板覆盖物的基板布置部,所以面板单元的功能能够被提高。
进一步可选择地,围绕部可以具有开口,该开口在围绕部的内部和围绕部的外部之间延伸。进一步,面板框架可以设置有:面板部,该面板部布置在开口的位置;和阶梯部,该阶梯部从面板部的外周向下延伸,然后弯曲并在与面板部分离的方向上延伸。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面板框架具有阶梯部,所以经由在面板部和第一盖的外周之间的间隙进入壳体的液体通过阶梯部行进得远离面板部。因此,可以防止附接到面板框架的面板基板被经由该间隙进入的液体浸湿。
还可选择地,面板覆盖物可以具有壁部,该壁部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且布置在基板和基板布置部之间。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壁部布置在基板和基板布置部之间,所以可以防止被面板覆盖物接收的液体向基板布置部移动。因此,还可以防止布置在基板布置部上的第二基板被液体浸湿。
进一步可选择地,基板布置部可以被布置成位于在竖直方向上与面板单元不重叠的位置,并且壁部可以布置在面板单元和基板布置部之间。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基板布置部被布置成位于在从竖直方向看与面板单元不重叠的位置,所以可以防止第二基板被经由面板单元和第一盖被布置成紧挨着彼此的部分进入壳体的液体浸湿。
可选择地,壁部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壁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可以与开口相邻。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从竖直方向看,壁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被布置成紧挨该出口,所以被壁部限制移动的液体沿着壁部流动到壁部在第一方向上的端部,然后经由出口从面板覆盖物朝向排出槽排出。所以,可以将被面板覆盖物接收的液体朝向排出槽引导,并且防止第二基板被液体浸湿。
进一步可选择地,壁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可以位于第二壁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壁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位于相对于第二壁在第一方向上,所以保证被壁部限制移动的液体沿着壁部流动到壁部在第一方向上的端部,然后经由出口落到第一壁上。所以,可以将被面板覆盖物接收的液体朝向第一壁引导,并且防止第二基板被液体浸湿。
还可选择地,第二壁可以在第二方向上延伸,并且第二壁在第二方向上的一端可以相对于壁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另一端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一侧。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第二壁在第二方向上的一端相对于壁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另一端布置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所以当液体经由出口落到第一壁上时防止被壁部限制移动的液体落到相对于第二壁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所以,确保促使被壁部限制移动的液体落到第一壁上。
进一步可选择地,第二壁可以在第二方向上延伸,并且第二壁在第二方向上的一端可以布置成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与基板布置部相邻以致在第一方向上与基板布置部重叠。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第二壁在第二方向上的一端相对于基板布置部布置成紧挨着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从而从第一方向看时与基板布置部重叠,可以防止布置在基板布置部上的第二基板被具有第二壁的一端的第一壁上的液体浸湿。
还可选择地,操作单元可以包括橡胶键,该橡胶键由橡胶制成并且具有多个按钮。进一步,橡胶键可以具有平面部,该平面部布置成与基板相邻并且在基板的上方,并且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延伸;和外周壁,该外周壁从平面部的外周向上突出。
当上壁被液体浸湿时,液体可能经由在多个按钮和面板框架之间的间隙进入壳体。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上述构造,因为橡胶键具有平面部和外周壁,经由形成在多个按钮和面板框架之间的间隙进入的液体被平面部和外周壁接收。所以,可以防止布置在平面部下方并且紧挨着平面部的面板基板被经由间隙进入的液体浸湿。
进一步可选择地,外周壁可以包括:出口,该出口在竖直方向上与第二排出槽重叠的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穿透外周壁;和延伸部,该延伸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从出口延伸。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外周壁具有在竖直方向上看时与开口重叠的出口,所以保证被橡胶键接收的液体经由出口和开口落向排出槽。所以,保证经由在多个按钮和面板框架之间的间隙进入壳体的液体被向排出槽引导。
进一步,延伸部可以包括一对延伸侧部,该延伸侧部从出口在第二方向上的侧端延伸,并且在第二方向上彼此面对并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隔;和延伸底部,该延伸底部被连接在一对延伸侧部的下端之间。延伸侧部可以布置在延伸底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延伸侧部布置在延伸底部的一侧,所以延伸侧部防止从延伸底部掉下来的液体相对于延伸侧部洒在前后方向上。所以,液体能够相对于延伸底部在左侧或下侧被引导。
可选择地,延伸底部可以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弯曲,然后向下延伸,并且延伸底部的下部可以布置在基板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并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隔,当从第一方向看时,延伸底部的下部实质上与基板的下表面重叠。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与基板隔开的延伸底部的下部和基板的下表面实质上位于相同的平面,所以确保防止基板被从延伸底部掉下来的液体浸湿。
利用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能够实现设计自由度提高和生产成本降低。
进一步,即使液体洒在壳体的上壁上,也能够防止组件例如图像形成单元被液体浸湿。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打印机的截面侧视图。
图2是从上左侧看的,图1所示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3显示从右前侧看的,打印机的上壁和左壁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左上侧看的,图3所示的上壁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左下侧看的,图3所示的上壁的分解立体图。
图6A是从左上侧看的,图4所示的顶盖、面板单元和面板覆盖物的立体图。
图6B是从左下侧看的,图6A所示的顶盖、面板单元和面板覆盖物的立体图。
图7是从右下侧看的,图3所示的上壁的立体图。
图8是从左上侧看的,在除去面板框架的状态下,图6A所示的面板单元和面板覆盖物的立体图。
图9A是图9B中的圈出部分的放大图。
图9B是从左下侧看的,图3所示的上壁的立体图。
图10A是图10B中的圈出部分的放大图。
图10B是从右前侧看的,图3所示的侧盖的立体图。
图11A是图2所示的打印机的平面图。
图11B是沿图11A中的A-A线的打印机的截面图。
图12A是图11B所示的面板单元和框架的平面图。
图12B是沿图12A中的B-B线的,图12A所示的面板单元和框架的截面图。
图12C是图12A中的圈出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沿图12A中的C-C线的,图12A所示面板单元和框架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打印机的整体构造
如图1所示,根据说明性实施例的打印机1是所谓的直接串联式彩色激光打印机。打印机1具有壳体2、片状物馈送单元3、图像形成单元4和片状物排出单元5。
壳体2具有箱形的形状,并且在其中容纳片状物馈送单元3、图像形成单元4和片状物排出单元5。
在以下描述中,相对于打印机1的方向定义如下。上下方向基于打印机水平放置的状态定义。即,在图1中,例如,图的上侧是打印机1的上侧,而图的下侧是打印机1的下侧。图1的右手侧是打印机1的前侧,而图1的左手侧是打印机1的后侧。进一步,当从前侧看打印机1时定义打印机的左右侧。所以,相对于图1的平面的近侧是打印机1的左侧,而相对于图1的平面的远侧是打印机1的右侧。换句话说,打印机1的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是水平方向,而上下方向是竖直方向。基于以上定义,在其它图中指示方向。注意,左右方向是第一方向的实例,其中,左侧是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而右侧是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进一步,前后方向是第二方向的实例,其中,前侧是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而后侧是在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
壳体2具有开口9、前盖10和排出托盘11。开口9布置在壳体2的前端部,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穿透壳体2的前壁。换句话说,经由开口9,壳体2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在前后方向上连通。如图2所示,前盖10被构造成能够绕着其下端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旋转,其中,在关闭位置,前盖10闭合开口9,在打开位置,前盖10让开口9打开。在图2中,实线表示的前盖10表示其闭合位置,而双点划线表示的前盖表示其打开位置。注意,开口9是第二开口的实例,前盖10是开/关盖的实例,而排出托盘11是排出托盘的实例。
排出托盘11布置在壳体2的上壁59的后部。排出托盘11形成为从壳体2的上表面向下凹入从而片状物P能够被堆叠在其上。注意,片状物P是记录介质的实例。
片状物馈送单元3被构造成朝向图像形成单元4馈送片状物P。片状物馈送单元3具有片状物馈送托盘12,该片状物馈送托盘被可拆卸地附接在壳体2的底部并且以堆叠方式容纳多个片状物P。
图像形成单元4被构造成在片状物P上形成图像,并且设置有扫描单元20、处理单元21、转印单元22和定影单元23。
扫描单元20布置在壳体2内侧的上部。扫描单元20被构造成向多个感光鼓28(稍后描述)中的每一个发射基于图像数据修正的激光束。
处理单元21布置在壳体2内在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并且布置在扫描单元20的下方。处理单元21被构造成在前后方向上可滑动,并且构造成通过开口9从壳体2拉出。处理单元21具有抽屉单元27和显影盒30。
抽屉单元27包括多个感光鼓28和电晕式充电器29。
多个感光鼓28设置成分别对应于多个颜色组件。多个感光鼓28被沿着前后方向布置,并且其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具体地,根据本说明性实施例,有用于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图像组件的四个感光鼓28,并且以该次序在抽屉单元27中从前侧向后侧布置。感光鼓28中的每一个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形状(即圆筒的轴线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抽屉单元27的下部从而曝光于从下方入射的激光束。
根据本说明性实施例,有分别对应于本四个感光鼓28的四个电晕式充电器29。电晕式充电器29中的每一个被布置在相对于对应的感光鼓28的上后侧,并且其间具有间隙。
四个显影盒30分别对应于四个感光鼓28。显影盒30中的每一个被布置在相对于对应的感光鼓28的前上侧,从而每个显影盒30被可拆卸地附接到抽屉27。每个显影盒30设置有显影辊31、供给辊32和厚度调节片33。
显影辊31中的每一个布置在每个显影盒30的下端部。显影辊31的下后部从显影盒30暴露于外侧。显影辊31的后下部接触对应的感光鼓28的前上部。供给辊32布置在显影辊31的前上侧并且供给辊32的后下部接触对应的显影辊31的前上部。厚度调节片33布置在显影辊31的上方,并且接触对应的显影辊31的上端部。显影盒30在形成在供给辊上方的空间内分别包含各个颜色的调色剂。
转印单元22布置在上下方向上在片状物托盘12和处理单元21之间,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转印单元22包含驱动辊37、从动辊38、传送带39和转印辊41。驱动辊37和从动辊38沿着前后方向布置,并且其间具有一定的间隔。传送带39是盘绕着驱动辊37和从动辊38的环形带。注意,有分别对应于四个感光鼓28的四个转印辊41,并且这四个转印辊41布置在各个感光鼓28的下方从而盘绕的传送带39的上部分被四对感光鼓28和转印辊41夹住。
定影单元23布置在转印单元22的后侧,并且其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定影单元23包括加热辊43和加压辊44。加压辊44的上前部与加热辊43的下后部压力接触。
片状物排出单元5被构造成将在其上通过图像形成单元4形成图像的每个片状物P排出到壳体2外。片状物排出单元5布置在定影单元23的上侧,并且设置有排出辊50。排出辊50被壳体2可旋转地支撑并且被布置在片状物排出托盘11的后侧。
在如上构造的打印机1中,在控制单元(未显示)的控制下,图像形成操作如下进行。开始,电晕式充电器29在感光鼓28的圆周表面上均匀地充电。然后,感光鼓28的带电的圆周表面分别曝光于暴露于通过扫描单元20发射的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束。由于曝光于激光束,静电潜像被分别形成在感光鼓28的圆周表面上。
在每个显影盒30中,调色剂被供应到供给辊32,然后供给辊32将调色剂供应到显影辊31。在调色剂从供给辊32转印到显影辊31期间,调色剂被摩擦充正电。供给到显影辊31上的调色剂通过厚度调节片33调节以具有预定厚度。随着显影辊31旋转,显影辊31承载的调色剂被供给到形成在对应的感光鼓28的圆周表面上的潜像上。因此,潜像被显影成调色剂图像,该调色剂图像由感光鼓28的圆周表面承载。
容纳在片状物馈送托盘12中的片状物P随着各种辊旋转,在每个预定时刻逐一地朝向感光鼓28和传送带39之间的位置供给。传送带39将感光鼓28和传送带39之间供给的片状物P从后侧向前侧传送。在这个阶段,感光鼓28和转印辊41相继地将各个颜色成分的图像形成在由传送带39传送的片状物P上,从而彩色图像形成在片状物P上。
随着传送带39行进,在其上已经形成彩色图像的片状物P被传送到加热辊43和加压辊44之间的夹持部。加热辊43和加压辊44将热量和压力施加到穿过其间的夹持部的片状物P,从而已经被转印在片状物P上的彩色图像被热定影到片状物P上。其后,片状物P由传送引导部的引导肋82引导并且向排出辊50传送。排出辊50将片状物从后侧向前侧传送,并且将片状物P排出到片状物排出托盘11上。排出的片状物P被堆叠在已经堆叠在片状物排出托盘11上的片状物P的顶上。
2.壳体
如图1和2所示,壳体2具有上壁59、左壁61、右壁60、后壁62和前盖10。注意,左壁61是侧壁的实例。
上壁59设置在如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单元4的上方。
如图4和6A所示,上壁59具有顶盖63、面板单元64、面板覆盖物74、USB(通用串行总线)基板72和通信基板73。注意,顶盖63是第一构件的实例,面板单元64是第二构件和一部分面板单元的实例,面板覆盖物74是面板覆盖物的实例,并且USB基板72和通信基板是不同的基板的实例。
顶盖63具有一体地形成的具有实质上矩形平面的板状构件、托盘部65和围绕部66。
当在上下方向上看时,托盘部65布置在顶盖63的后部,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并且形成为从顶盖63的上表面向下凹入。具体地,托盘部65形成有片状物放置部67和一对侧壁68。
片状物放置部67是托盘部65的底部,并且是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实质上矩形平面的板状构件。如图1所示,片状物放置部67从围绕部66延伸,并且随着向其后侧前进而向下倾斜。一对侧壁68在上下方向上将片状物放置部67的左右端连接到围绕部66。根据该构造,一对侧壁68布置在左右方向上以彼此面对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在其间具有一定的间隔。
托盘部65设置到打印机1的内槽69一起构成片状物排出托盘11,如图1所示。内槽69具有底部70和一对侧部71。当在左右方向上看时底部70是板状部分并且大致为L形。底部70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底部70的后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底部70的前部与底部70的后部的下端连接,该底部70的前部朝向前上方向延伸。一对侧部71布置在左右方向上,并且其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并且彼此面对。侧部71是板状部,每个板状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侧视图,并且在左右方向上被连接到端部。内槽69被固定到壳体2从而底部70的前部位于片状物放置部67的后下侧,并且一对侧部71分别布置在一对侧壁68的后侧。根据该构造,托盘部65和内槽69构成片状物排出托盘11。
当从上方看时,围绕部66是O形部,如图11A所示,围绕部66围绕托盘部65。围绕部66,如图4所示,具有面板露出开口75和凹入部76。面板露出部是开口部的实例。
面板露出开口75布置在围绕部66的左部的前侧,并且被布置在托盘部65的前左侧。面板露出开口75是开口,该开口穿透围绕部66从而在围绕部的内部和围绕部的外部之间延伸。
凹入部76布置在围绕部66的前端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心位置。凹入部76布置在面板露出开口75的右前侧。凹入部76具有U形的平面图,朝向前侧开口,并且从围绕部66的前端向后凹入。
如图5所示,围绕部66在其下表面一体地具有多个卡扣78、一对覆盖物接合部79、接合板80和传送引导部77。
具体地,根据本说明性实施例,在围绕部66的下表面上,面板露出开口75的左右外周部(一个面板露出开口分别有两个)有四个卡扣78。布置在面板露出开口75的左侧的两个卡扣78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隔开。同样,布置在面板露出开口75的右侧的两个卡扣78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隔开。
当在左右方向上看时每个卡扣78具有矩形的板状构件,并且该板状构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从围绕部66的下表面向下延伸。每个卡扣78被构造成弹性变形以在左右方向上弯曲。每个卡扣78的下端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向内突出的钩形截面。
一对覆盖物接合部79布置在围绕部66的下表面上,面板露出开口75的外周部的后部,并且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覆盖物接合部79具有朝上打开的大致U形的前视图,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覆盖物接合部79的上端部被连接到围绕部66的下表面。
接合板80布置在围绕部66的下表面上,面板露出开口75的后外周部,在左右方向上在一对覆盖物接合部79之间。接合板80为具有大致矩形的前视图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板形构件,并且板形构件从围绕部66的下表面向下突出。接合板80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于覆盖物接合部79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
接合板80具有接合孔81,当从前侧看时,接合孔81布置在接合板的大致中心位置。当从前侧看时,接合孔81形成为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进一步,接合孔81在前后方向上穿透接合板80。
传送引导部77布置在围绕部66的下表面的后侧,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心位置。传送引导部77设置有多个引导肋82。多个引导肋82沿着左右方向平行地布置并且其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如图1所示,每个引导肋82为板形构件,该板形构件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的侧视图,并且每个引导肋82从围绕部66的下表面向下突出。每个引导肋82具有弯曲侧83,当从左右方向看时,该弯曲侧83是引导肋82的下侧并且具有曲线形状,该弯曲侧朝向后上侧凹入。
面板单元64具有面板框架90、橡胶键91、显示单元92和面板基板93。注意,橡胶键91是操作单元的一部分的实例,面板基板93是基板的实例。
面板框架90具有面板部95和阶梯部96。面板部95是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平面图的板形构件,并且具有与面板露出开口75大致相同的尺寸。
面板部95具有多个按钮孔97和显示器孔99。多个按钮孔97对应于设置到橡胶键91的多个按钮111,并且形成在面板部95的前部从而其间具有一定的间隔。每个按钮孔97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椭圆平面图或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平面图,并且在上下方向上穿透面板部95。显示器孔99布置面板部95的后部。显示器孔99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平面图并且在上下方向上穿透面板部95。
面板部95在其下表面上一体地设置有多个按钮领100、多个第一钩部101和第二钩部102,如图5所示。
多个按钮领100设置成分别对应于多个按钮孔97,并且布置在面板部95的前部,面板部95的下表面上。按钮领100中的每一个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筒形形状,并且其从对应的按钮孔97的外周向下延伸。进一步,从下方看时,每个按钮领100的形状与对应的按钮孔97的形状大致相同。
具体地,多个第一钩部101布置成两个第一钩部101布置在面板部95的下表面的左右端部的每一个上。布置在面板部95的下表面的左侧部的第一钩部101布置成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隔开,并且布置在面板部95的下表面的右侧部的第一钩部101也被布置成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隔开。
每个第一钩部101是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矩形侧视图的板状构件,并且从面板部95的下表面向下延伸。进一步,每个第一钩部101的下端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向内突出的钩形截面。
第二钩部102布置在面板部95的下表面的后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心位置,并且布置在显示器孔99的后外周部。第二钩部102是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后视图的板状构件,并且从面板部95的下表面向下延伸。第二钩部102被构造成弹性变形以在前后方向上弯曲。进一步,第二钩部102的下端具有向前突出的钩状形状。第二钩部102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一钩部101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致相同。
阶梯部96形成为从面板部50的整个外周向下突出。从而,面板框架90的沿着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的截面为朝向下侧的U形开口。
阶梯部96具有如11B所示的丁字形截面。阶梯部96从面板部95的外周向下突出。
阶梯部96具有切口部98和一对面板接合部103,如图4所示。
切口部98形成在阶梯部96的左壁的前下部。切口部98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矩形侧视图,并且通过向上切去阶梯部96的左壁的下端的前部形成。
一对面板接合部103设置成对应于一对覆盖物接合部79,并且布置在阶梯部96的后壁的后表面上。一对面板接合部103在左右方向上面对彼此,并且其间具有一定的间隔。面板接合部103中的每一个具有棱形形状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平面图。面板接合部103中的每一个从阶梯部96的后壁的后表面向后突出。
橡胶键91布置在面板部95的前部的下方。橡胶键91由橡胶制成,并且具有平面部110、多个按钮111、外周壁112和延伸部113。
平面部110是具有矩形平面图的板形部。换句话说,平面部110在前后方向上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如图5所示,平面部110具有多个通孔114,该通孔114对应于多个按钮111。多个通孔114中的每一个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椭圆形状或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形状,并且在上下方向上穿透平面部110。
如图8所示,多个按钮111布置在平面部110的上表面上。每个按钮111包括,如图5和8所示,按钮本体115和传导构件116。
按钮本体115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筒形形状,如图8所示,并且从对应的通孔114的外周部向上延伸。在平面图中,每个按钮本体115的形状与对应的通孔114的形状大致相同,按钮本体115的上端是闭合的。
传导构件116由导电橡胶制成并且被容纳在每个按钮本体115中,如图5所示。
外周壁112从平面部110的整个外周向上突出,如图8所示。从而,平面部110和外周壁112的沿着左右和前后方向的截面图形成朝向上侧开口的U形形状。
外周壁112具有多个出口118。根据本说明性实施例,有两个出口118,该出口布置在外周壁112的右壁上,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其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如图12B所示,当在左右方向上看时,每个出口118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并且沿着外周壁112在上下方向上的整个长度延伸。即,每个出口118是缝隙部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穿透外周壁112的右壁。
存在多个延伸部113。根据本说明性实施例,对应于出口118,设置两个延伸部113,该延伸部113沿着前后方向布置,并且在其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在以下描述中,当分别描述两个延伸部113时,前侧延伸部113称为前延伸部113F,而后一个称为后延伸部113R。
每个延伸部113为如图12B所示朝向上侧开口的U形形状。延伸部113从出口118的前外周、后外周和下外周向左突出,如图8所示。
具体地,如图8和13所示,延伸部113具有一对延伸侧部119和延伸底部117。如图8所示,一对延伸侧部119是延伸部113的前后侧部并且沿着前后方向面对彼此,并且其间具有一定的间隔。一对延伸侧部119被构造成都是具有大致矩形侧视图的板形形状,并且分别从出口118的前后外周向左突出。
如图13所示,延伸底部117是延伸部113的下端,并且被桥接在一对延伸侧部119的下端部之间。延伸底部117是具有L形侧视图的板状部分。延伸底部117从出口118的下外周向左延伸,并且相对于延伸侧部119的左端部向右侧弯曲并且朝向下侧延伸。即,延伸侧部119被布置在延伸底部117在左右方向上的左侧。
如图4所示,显示单元92布置在面板部95的后部的下侧。显示单元92具有支撑框架121和LED(发光二极管)显示器120。
支撑框架121具有向上延伸的矩形柱状。支撑框架12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平面图,和朝向前侧变窄的梯形侧视图。
LED显示器120是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设置有布置在左右和前后方向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并且被构造成显示打印机1的操作状态。LED显示器120是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平面图的板形装置。LED显示器120被支撑框架121支撑在其中。
面板基板93布置在橡胶键91和显示单元92的下方,并且被电连接到设置到打印机1的包括CPU等的控制单元。面板基板93被构造成对应于图像形成单元4的操作传输从CPU(未显示)传输过来的电信号并且将该电信号传输到LED显示器120。面板基板93也被构造成将对应于橡胶键91的按钮111的操作的电信号传输到CPU(未显示)。
面板基板93具有板状,其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平面图,并且具有多个按钮触头123和LED触头124。多个按钮触头123对应于多个按钮111并且布置在面板基板93的上表面上的前部。多个按钮触头123被布置成彼此分开一定的间隔。LED触头124对应于LED显示器120并且被布置在面板基板93的上表面上的后部。
如图6A所示,面板覆盖物74布置在面板单元64的下方。面板覆盖物74具有足够的尺寸以从下方覆盖面板单元64,如图7中仰视图所示。
面板覆盖物74具有覆盖物板部125、隔片132、覆盖物外周壁126、适配突起129、调节壁128和基板布置部127。注意,调节壁是壁部的实例。
覆盖物板部125是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平面图的板状部分。覆盖物板部125具有液体出口130和切口部137。注意,液体出口130是开口的实例。
多个液体出口(例如排出槽)130设置成对应于多个延伸部113。根据本说明性实施例,存在两个液体出口130。在以下描述中,当分别描述两个液体出口时,前液体出口130称为前液体出口130F,而后液体出口130称为后液体出口130R。
后液体出口130R布置在覆盖物板部125的左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心位置。后液体出口130R具有大致矩形平面图并且在上下方向上穿透覆盖物板部125。
前液体出口130F布置在覆盖物板部125的左部,并且与后液体出口130R稍微向后隔开。前液体出口130F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平面图,并且从覆盖物板部125的左侧端向右凹入。即,前液体出口130F在上下方向上穿透覆盖物板部125。
切口部137布置在覆盖物板部125的左部,并且相对于前液体出口130F向前隔开。切口部137形成为切去覆盖物板部125的左部的前端部,从而在上下方向上看时切口部具有大致矩形形状。
如图4所示,多个隔片132布置在覆盖物板部125的上表面上,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部分。根据本说明性实施例,多个隔片132沿着前后方向布置并且彼此隔开。每个隔片132为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前视图的板状,并且从覆盖物板部125的上表面向上突出。
覆盖物外周壁126具有如图8所示朝向前侧开口的大致U形的平面图,并且从覆盖物板部125的左端、后端和右端突出。具体地,覆盖物外周壁126包括一体地形成到覆盖物外周壁126的左外周壁126A、后外周壁126B和右外周壁126C。
左外周壁126A在覆盖物板部125的左端从前液体出口130F的后部向上突出,并且为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侧视图的板形形状。
后外周壁126B从覆盖物板部125的后端向上突出,并且为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前视图的板形形状。后外周壁126B的左端部与左外周壁126A的后端部连接。
右外周壁126C具有大致曲柄状前视图,其从覆盖物板部125的右端向上突出,向右弯曲然后向上弯曲。右外周壁126C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右外周壁126C的后端部连接到后外周壁126B的右端部。
适配突起129布置在后外周壁126B的后表面上,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分。适配突起129是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的平面图的板状部分,并且从后外周壁126B的后表面向后突出。
调节壁128在多个隔片132的前侧的位置处布置在覆盖物板部125的上表面上,并且调节壁128和多个隔片13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如图4所示。调节壁128形成为从如图8所示覆盖物板部的上表面向上突出并且具有大致L形的平面图。.
调节壁128一体地设置有第一调节部128A和第二调节部128B。第一调节部128A在左右方向上从右外周壁126C的左表面的前端部向前液体出口130F的右外周端的前端部延伸。
第二调节部128B与第一调节部128A的左端部连接并且沿着前液体出口130F的右外周部向后延伸。
如图4所示,基板布置部127是面板覆盖物74的前左部,并且布置在多个隔片132的相对侧,具体地在多个隔片132的左前侧。基板布置部127具有USB基板布置部135和通信基板布置部136。
如图8所示,USB基板布置部135布置在调节壁128的第一调节部128A的前侧。USB基板布置部135一体地包括侧板部138和底板部139。侧板部138是具有L形的前视图的板状部分,并且从覆盖物板部125的切口部137的右外周和后外周向下延伸。底板部139是具有大致矩形平面图的板状部分,并且其右端部和左端部被连接到侧板部138的下端部。
通信基板支撑部136布置在其后侧紧挨着USB基板布置部135的位置,并且在调节壁128的第二调节部128B的左侧,并且其间具有间隔。
通信基板支撑部136是具有大致矩形侧视图的板状部分,并且被构造成能够将通信基板73支撑在通信基板支撑部136的左表面上。
USB基板72被构造成利用外部构件连接打印机1,并且设置有USB连接部141,该USB连接部用于接收一个外部构件的USB端。USB基板72被电连接到CPU(未显示)。如图6B所示,USB基板72布置在围绕部66的下表面上,面板露出开口75的前侧和凹入部76的左侧。
通信基板73被构造成将打印机1与无线网(局域网)连接从而在其间可执行无线电通信。通信基板73被支撑在通信基板支撑部136的左表面上。
接下来,参照图4-6B,描述相对于顶盖63的面板单元64和面板覆盖物74的装配。注意,以下描述的装配操作由工人执行。
为了相对于顶盖63装配面板单元64,首先如图4和5所示装配面板单元64本身。
为了装配面板单元64,首先,橡胶键91和显示单元92被附接到面板框架90。橡胶键91被从下方附接到面板部95的前部,从而按钮本体115从下方插入按钮领100。显示单元92被从下方附接到面板部95的后部,从而支撑框架121的内部空间与显示器开口99连通。
然后,面板基板93被从下方附接到面板框架90。然后,面板基板93的左右端部分别接触四个第一钩部101的下端,并且面板基板93的后端部接触第二钩部102的下端。然后,四个第一钩部101中的每一个在左右方向上向外弹性变形,并且第二钩部102向后弹性变形。
然后,当面板基板93向上移动时,在面板基板93的左右端部和四个第一钩部101的下部之间的接触状态被解除,并且在面板基板93的后部和第二钩部102的下端部之间的接触状态被解除。
然后,四个第一钩部101由于其弹力被重新形成并且与面板基板93的左右端部接合,并且第二钩部102也被弹性地重新形成并且与面板基板93的后端部接合。
在该阶段,如图11B所示,除了按钮111的上端部,橡胶键91布置在上下方向上面板部95的前部和面板基板93的前部之间。
如图4和5所示,橡胶键91的平面部110布置成上方紧挨着面板基板93,并且多个传导构件116中的每一个布置在对应的按钮触头123的上方,并且与其稍微隔开。
当用户从上方按下按钮111的上端部时,按钮111的传导构件116接触对应的按钮触头123,从而传导构件116和对应的按钮触头123被电连接,并且电信号被从面板基板93输出到CPU(未显示)。如上,通过操作按钮111,能够控制图像形成单元4的操作。
如图6A所示,一对延伸部113中的每一个布置成从左看与切口部98重叠。如图13所示,延伸部113的延伸底部117布置在面板基板93的左侧,并且与其稍微隔开,并且从左右方向看与面板基板93重叠。进一步,当从左右方向看时,延伸底部117的下端部的位置与面板基板93的下表面的位置大致相同,并且当从上下方向看时布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
如图4所示,显示单元92布置在上下方向上在面板部95的后部和面板基板93的后部之间。显示单元92的LED显示器120从上方接触LED触头,并且布置成从上方看与显示器开口99重叠。
如上,橡胶键91、显示单元92和面板基板93被附接到面板框架90,并且面板单元64被装配。
注意,如图2所示,间隙C1限定在钮扣开口97的每个内周和对应的按钮本体115的外周之间。换句话说,在上壁59的上表面上形成多个间隙C1,并且每个间隙C1具有大致环形的平面图。
接下来,如图6A和6B所示,面板单元64被附接到顶盖63。
为了将面板单元64附接到顶盖63,面板单元64倾斜从而面板单元64的后部位于比面板单元64的前部更高的位置,并且面板接合部103分别从下前位置插入一对覆盖物接合部79中。
然后,当从左侧看时面板部64以面板接合部103作为支点被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面板框架90的面板部95插入面板露出开口75中。
然后,面板框架90的左右侧壁接触四个卡扣78的下端部,并且四个卡扣78在左右方向上向外弹性变形。
随着当从左看时面板单元64被进一步逆时针方向旋转,阶梯部96的左右侧壁和四个卡扣78的下端部的接触状态被解除。然后,四个卡扣78弹性地重新形成并且与阶梯部96的左右侧壁接合。
从而,面板单元64附接到顶盖63。
在该阶段,如图2所示,面板部95插入面板露出开口75。面板露出开口75的内周和面板部95的外周紧挨着彼此,并且其间限定间隙C2。间隙C2具有大致环形的平面图。
如图11B所示,面板部95的上表面和顶盖63的围绕部66的上表面大致在相同的平面上。阶梯部96的弯曲部在围绕部66处,位于面板露出开口75的下方并且与面板露出开口75相邻。
接下来,面板覆盖物74被附接到顶盖63从而附接到顶盖63的面板单元64被面板覆盖物74从下方覆盖,如图6A和6B所示。为了将面板覆盖物74附接到顶盖63,面板覆盖物74首先布置成倾斜从而面板覆盖物74的后端部位于高于其前端部的位置,并且适配突起129从下前位置插入接合板80的安装孔81中。
然后,当从左侧看时,面板覆盖物74以适配突起129为支点被逆时针方向旋转。其后,如图7所示,面板覆盖物74被螺丝固定在顶盖63的围绕部66的下表面上。从而,面板单元64被容纳在面板覆盖物74内侧。
在该阶段,多个隔片132如图11B和12B所示从下方接触面板基板93,并且面板基板93和覆盖物板部125在上下方向上面对彼此并且在其间具有间隔。
右外周壁126C的右端部位于间隙C2的右部的右侧,如图11B所示。虽然图11B中未显示,但是后外周壁126B位于间隙C2的后部的后侧,并且左外周壁126A位于间隙C2的左部的左侧。
如图12A和12C所示,调节壁128在前后方向上布置在面板单元64的面板基板93和基板布置部127的USB基板布置部135之间。调节壁128的第一调节部128A位于间隙C2的前部的前侧。
基板布置部127布置在面板单元64的左侧,并且其间具有间隔。即,当从上下方向看时,基板布置部127布置在与面板单元64不重叠的位置。基板布置部127的USB基板布置部135被构造成接收USB基板72从而底板部139从下方覆盖USB基板72,如图7所示。
如上,执行面板单元64和面板覆盖物74到顶盖63的附接。
前延伸部113F布置在前液体出口130F的上方并且在其间具有间隔,从而前延伸部113F与前液体出口130F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部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并且当在上下方向上看时前侧的出口118与前液体出口130F重叠。进一步,后延伸部113R布置在后液体出口130R的上方并且在其间具有间隔,从而当在上下方向上看时,后延伸部113R与后液体出口130R重叠,并且当在上下方向上看时,后侧的出口118与后液体出口130R重叠。
如图2所示,左壁61是壳体2的左端部,并且如图11B所示,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4的左侧。
如图2所示,左壁6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侧视图,并且如图3所示具有框架145和侧盖146。注意,侧盖146是盖子的实例。
框架145是左壁61的右部,并且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4的左侧和面板覆盖物74的下方,如图11B所示。
框架145由众所周知的树脂材料制成,并且如图3所示具有本体板部150和框架外周壁151。注意,本体板部150是板的实例。
本体板部150是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侧视图的板状构件。其竖直部159在上下方向上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如图11B所示,本体板部150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4的左侧。框架外周壁151从本体板部150的整个外周向左突出。框架145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朝向左侧开口的U形的截面。进一步,框架外周壁151的上壁的左端部如图11B所示布置在液体出口130的右侧。
如图9A和9B所示,框架145具有液体引导部152。如图11B所示,液体引导部152布置在本体板部150的左表面的上前部,和面板覆盖物74的前部的下方。
如图9A和9B所示,液体引导部152包括第一壁153、第二壁155和第三壁156。
第一壁153为具有曲柄形侧视图的板状部分,并且从本体板部150的左表面向左突出。第一壁153具有作为第一壁的后部的第一部分158和作为第一壁153的前部的第二部分154。
第一部分158为具有大致矩形平面图的板状部分,并且如图12B所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一部分158布置在液体出口130R的下方,并且其间具有间隔,从而当从上下方向看时第一部分158与后延伸部113R和后液体出口130R重叠。
第一部分158具有排出槽157。排出槽157布置在前液体出口130F的下方,并且其间具有间隔,从而当从上下方向看时,排出槽157与前液体出口130F的后端部重叠并且相对于后液体出口130R稍微向前偏移。排出槽157具有向上侧开口的半圆或U形的截面,相对于第一壁153的第一部分158的上表面向下凹入。排出槽157在第一壁153在左右方向上的整个长度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从而,排出槽157指向侧盖146向左开口。
如图12B所示,第二部分154布置在第一部分158的前侧。第二部分154是具有大致L形的侧视图的板状部分,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具体地,第二部分154一体地包括竖直部159、水平部160和倾斜部161。竖直部159被连接到第一部分158的前端部并且从此处向上延伸。水平部160被连接到竖直部159的上端部并且从此处向前延伸。倾斜部161被连接到水平部160的前端部并且随着它向前而倾斜得更高。
第二壁155是如图9A和9B所示具有大致曲柄状侧视图的板形形状。第二壁155从水平部160和倾斜部161的左端部向上突出,并且如图8所示布置在调节壁128的第二调节部128B的左侧。
第二壁15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一体地包括后部163和前部165。
后部163是从水平部160的左端部向上突出的部分,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侧视图,并且在平面图中如图12A和12C所示大致笔直地延伸。前部165是从水平部160的左端部向上突出的部分,具有大致矩形侧视图,并且如图9A和9B所示在侧视图中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进一步,前部165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曲柄形状。
具体地,前部165被连接到后部163的上前部,从此处向前延伸,向右弯曲然后向前弯曲。
根据上述构造,第二壁155的前部165的前端部被布置在通信基板支撑部136的后端部的右侧并且紧挨着该后端部,从而当在左右方向上看时,第二壁155的前端部165与通信基板支撑部136的后端部重叠。进一步,前部165的前端部被布置在调节壁128的第二调节部128B的后端部的前侧。
如图12B所示,第三壁156布置在第一壁153的上表面上,在排出槽157的后侧的位置,即在相对于排出槽157的第二部分154的相反侧,并且第三壁156和第二部分154之间具有间隔。第三壁156位于后液体出口130R的后侧。第三壁156具有大致矩形侧视图并且从第一壁153的上表面向上突出。进一步,如图9A和9B所示,第三壁156在第一壁153在左右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左右方向上延伸。
如图11B所示,侧盖146是左壁61的左部,并且被布置成在框架145的左侧紧挨着框架145。如图2所示,侧盖146从框架145的左侧覆盖框架145。侧盖146由众所周知的树脂材料制成并且形成为在其侧视图中具有与框架145大致相同的形状和尺寸的板状构件。
进一步,如图10A和10B所示,侧盖146具有侧盖本体169和接收部170。
侧盖本体169是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侧视图的板状部分。侧盖本体169的下端部随着向下方向引导而向右弯曲,从而侧盖本体169的下端部覆盖框架145的下端部。
侧盖本体169具有切口槽180,该切口槽180布置在侧盖本体169的下端部的前部。切口槽180具有朝向右侧开口的U形平面图,并且从侧盖本体169的一侧的下端向左凹入。
接收部170布置在侧盖本体169的右表面上,在其上前端位置,并且在切口槽180的上方。如图11B所示,接收部170布置在液体引导单元152的左侧和下方。如图10A和10B所示,接收部170从侧盖本体169的右表面向右突出,并且一体地包括本体部171、突出部172和一对延伸部173。
本体部171具有朝向下侧开口的U形的侧视图,并且从侧盖本体169的右表面向右突出。当在上下方向上看时,本体部171的右端部与切口槽157的左端部重叠。
本体部171具有楔形部174和一对板部175。
楔形部174被定义为本体部171的上部并且具有指向上的顶点的楔形的侧视图。一对板部175是本体部171的下部并且面对彼此,并且在其间具有间隔。
板部175中的每一个是具有指向下的顶点的大致三角形的前视图的板状部分,并且从楔形部174的前后端中的每一个端向下延伸。一对板部175的左端部被连接到侧盖本体169的右表面。
一对板部175中的每一个具有倾斜端176。倾斜端176是板部175的下端并且在连接左下位置和右上位置的方向上延伸。即,每个倾斜端176随着向左接近侧盖本体169,而从其右端部更向下倾斜。
突出部172是板状部分,其具有楔形侧视图,其中楔形的顶点指向上,并且突出部172在楔形部174的上表面上从右端部向上突出。如图11B所示,突出部172布置在排出槽157的左端部的右侧。
如图10A和10B所示,突出部172具有倾斜部177。倾斜部177是突出部172的前后端并且在连接左下位置和右上位置的方向上延伸,从而倾斜部177大致平行于倾斜端176。即,倾斜部177中的每一个随着向左而更向下倾斜从而接近侧盖本体169。
一对延伸部173是接收部170的下端,分别被连接到一对板部175的左侧端,并且从此处向下延伸。一对延伸部173在前后方向上面对彼此,并且在其间具有间隔。具体地,每个延伸部173都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杆状,被连接到倾斜端176的左端部并且沿着侧盖本体169的右表面向下延伸。
如图1所示,右壁60是壳体2的右侧部,并且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4的右侧,从而图像形成单元4被右壁60和左壁61夹在中间。右壁6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侧视图。
后壁62是壳体2的后侧部并且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4的后侧。后壁62沿着左右方向与右壁60的后端部和左壁61的后端部连接。
如图2所示,前盖10布置在右壁60的前端部和左壁61的前端部之间。在以下关于前盖10的描述中,基于前盖10位于图2实线所示的闭合位置指示方向。
前盖10具有前盖本体185和握把构件186。注意,握把构件186是盖操作构件的实例。
前盖本体185为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前视图的平板状构件。前盖本体185被右壁60和左壁61可旋转地支撑从而前盖本体185能够以其下端部为支点(即旋转运动的轴线)旋转。
握把构件186布置在前盖本体185的上部,从而被支撑在前盖本体185的上部上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分。
握把构件186为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平面图的板形形状。当前盖10位于闭合位置时,握把构件186被接收在顶盖63的凹入部76内,该闭合位置是如图1中实线所示的前盖10的位置。在该阶段,握把构件186的上表面和围绕部66的上表面实质上在相同的平面上,并且排出托盘11、围绕部66、面板单元64的面板部95和握把部186实质上构成壳体2的上表面。
虽然由于其为众所周知的构造而没有提供详细说明,但是握把构件186被构造成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当前盖10位于闭合位置时,握把构件186在闭合位置与围绕部66接合并且锁紧前盖10。当用户从上方按下握把构件186时,握把构件186向下移动,从而握把构件186和围绕部66之间的接合被解除。然后,前盖10的锁紧被解除并且前盖10的旋转运动被允许。
3.液体的引导
如果用户无意中从壳体2的上方将液体例如水洒在打印机1上,洒出的液体可能浸湿壳体2的上壁59。
浸湿的液体可能进入多个按钮111和按钮孔97之间分别形成的间隙C1。进入间隙C1的液体在按钮本体115的外周和对应的按钮领100的内表面之间流动,并且到达如图11B所示的橡胶键91的平面部110。
因此,液体被橡胶键91的平面部和外周壁112接收。然后,如图8和13所示,液体沿着平面部110的上表面流动。其后,由橡胶键91接收的液体流过两个出口118,沿着延伸底部117流动并且从延伸部113排出。
具体地,如图12B所示,从前侧出口118排出的液体流过前延伸部113F并落下,并且流过前液体出口130F。然后,液体落在液体引导部152的水平部160的上表面上。其后,液体沿着水平部160流动,然后沿着竖直部159流动,并且向后流动。在液体到达第一壁153的上表面后,液体进入排出槽157。
从后侧出口118排出的液体流过后延伸部113R,落下并且流过后液体出口130R。然后,液体落到在第一壁153的上表面上,排出槽157的后部。从而,排出槽157被构造成接收进入壳体2的液体。
如图11B所示,排出槽157朝向侧盖146将进入排出槽157的液体向左引导。然后,液体被从排出槽157的左端部排出并且落到接收部170。
接收部170的突出部172接收从排出槽157向下落从而沿着突出部172的内表面行进的液体,并且将液体朝向本体部171引导。从而,液体被从液体引导部152转移到接收部170。然后,液体沿着本体部171的倾斜端176行进,并且朝向侧盖本体169的右表面流动。
然后,液体被从倾斜端176转移到延伸部173,并且沿着延伸部173流下。其后,液体沿着侧盖本体169的右表面向下流动,并且经由切口槽180被排出到壳体2外。
进一步,当液体浸湿上壁59的上表面时,如图2所示,液体可能进入面板框架90的面板部95和面板露出开口75之间限定的间隙C2。
如图11B所示,进入间隙C2的液体沿着阶梯部96的外表面行进并且在远离面板部95的方向上流动。即,阶梯部96引导液体从而使其远离面板基板93。其后,由阶梯部96引导的液体从阶梯部96的下端落到面板覆盖物74的上表面上。具体地,通过间隙C2的右部进入的部分液体被右外周壁126C的上表面接收,沿着覆盖物外周壁126流动并且到达覆盖物板部125的上表面。
到达覆盖物板部125的上表面的液体沿着覆盖物板部125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在覆盖物板部15和面板基板93之间流动,并且经由两个液体出口130朝向液体引导部152排出。
在该步骤,如图12B所示,从前液体出口130F的前部排出的液体落到液体引导部152的倾斜部161的上表面上。然后,倾斜部161向后引导液体从而利用其倾斜导向排出槽157。
其后,液体沿着水平部160、竖直部159和第一壁153行进并且到达排出槽157。
从前液体出口130F的后部排出的液体在排出槽157的前方的位置,落到水平部160上或第一壁153的上表面上,然后流入排出槽157中。
从后液体出口130R排出的液体落到第一壁153的上表面上,相对于排出槽157的后侧部,然后流入排出槽157。
进入排出槽157的液体,如图11B所示,被转移到接收部170,沿着侧盖本体169的右表面流动,然后经由如图10A和10B所示的切口槽180被从壳体2排出到外侧。
因为如图2所示,面板单元64布置成插入顶盖63的面板露出开口75中,当橡胶键91和/或显示单元92的位置或数量改变时,首先仅改变面板单元64的设计,之后改变的面板单元64可以插入顶盖63的面板露出开口75而不改变如图6A和6B所示的面板露出开口75的设计。
所以,即使面板单元64的设计被改变,也不需要改变顶盖63,改变面板单元64的设计的生产成本的增加能够被抑制。
位于闭合位置的前盖10的握把构件186被顶盖63的凹入部76接收,即使打印机1设置有前盖10,打印机1的大型化也能够被抑制。进一步,因为处于闭合位置的前盖10的握把构件186作为壳体2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用户能够容易地使用握把构件186。
如图5所示,顶盖63具有片状物传送引导部77,该片状物传送引导部77用于引导朝向片状物排出托盘11传送的片状物P。进一步,传送引导部77的肋82引导指向片状物排出托盘11的片状物P,保证片状物从壳体2排出到片状物排出托盘11。
因为顶盖63具有传送引导部77,与分别制造顶盖63和传送引导部77的情况相比,组件的数量能够减少。
覆盖物接合部79和面板接合部103能够彼此接合,并且如图4所示面板单元64插入面板露出开口75中。所以,即使面板单元64和顶盖63是独立的构件,也可以维持其相对位置不变。
因为橡胶键91、显示单元92和面板基板93能够如图6A和6B所示被附接到面板框架90,可以维持橡胶键91、显示单元92和面板基板93的相对位置。所以,橡胶键91、显示单元92和面板基板93之中的电连接被确保。
因为面板覆盖物74从下方覆盖面板单元64,所以面板单元64能够被很好地保护。
因为如图4所示面板覆盖物75支撑通信基板74,面板单元64的功能能够被提高。
如图11B所示,框架145具有排出槽157。所以,当液体浸湿壳体2的上壁59,并且经由形成在顶盖63和面板单元64之间的间隙C2进入壳体2内时,液体被排出槽157接收。因为排出槽157向左开口,指向侧盖146,由排出槽157接收的液体被排出到排出槽157的左侧,即远离图像形成单元4的一侧。然后,从排水槽157排出的液体被接收部170接收,该接收部170布置成当从上下方向看时与排出槽157重叠。
即,经由在顶盖63和面板单元64之间限定的间隙C2进入壳体2的液体被框架145的排出槽157接收,在远离图像形成单元4的方向上流动,并且被转移到侧盖146,该侧盖146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4相对于框架145的的相反侧。
根据上述构造,即使液体经由在顶盖63和面板单元64之间形成的间隙C2进入壳体,也保证防止组件例如图像形成单元4被液体浸湿。
因为如图11B所示,接收部170具有从本体171的右端部向上突出的突出部172,所以从排出槽157排出的液体沿着突出部172前进并且被转移到本体部171。因此,接收部170稳定地接收从排出槽157排出的液体。
因为如图11B所示,本体部171的板部175具有倾斜端176,由接收部170接收的液体朝向侧盖146沿着倾斜部176流动。所以,保证由接收部170接收的液体被朝向侧盖146引导。
因为如图10A和10B所示,突出部172具有倾斜部177,沿着突出部172流动的液体沿着倾斜部177朝向侧盖146行进。所以,保证沿着突出部172行进的液体被朝向侧盖146引导。
因为如图10A和10B所示,延伸部173被连接到倾斜部176并且从此处朝向侧盖146向下延伸,所以由接收部170接收的液体沿着倾斜部176流动并且沿着侧盖146通过延伸部173向下流动。即,由接收部170接收的液体能够很好地通过上述构造引导。
因为如图8所示,第二壁155从第一壁153的左端部向上突出,当经由间隙C2进入的液体落到第一壁153上时,第二壁155防止液体从第一壁153向左滴。所以,保证经由间隙C2进入壳体2的液体能够设置到第一壁153的排出槽157接收。
当经由间隙C2进入壳体2的液体落到第一壁153的第二部分154的倾斜部161时,倾斜部161朝向具有排出槽157的第一部分158引导液体。进一步,因为如图8所示,第二壁155从倾斜部161的左端部向上突出,所以保证落到第二壁155的液体被朝向排出槽157引导。
因为从第一壁153向上突出的第三壁156布置在第二部分154的竖直部159相对于排出槽157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反侧,即第三壁156和竖直部159分别被布置在排出槽157在前后方向上的两侧。所以,可以抑制液体从排出槽157流走,并且保证液体被导向排出槽157。
因为面板覆盖物74被附接到围绕部66从而从下方覆盖面板单元64,如图7所示,经由间隙进入的液体如图11B所示最初被面板覆盖物74接收。
因为面板覆盖物74在从上下方向看与排出槽157重叠的位置具有液体出口130,由面板覆盖物74接收的液体经由液体出口130落到排出槽157上。
因此,经由间隙C2进入壳体2的液体能够被可靠地导向排出槽157。
因为如图11B所示,面板框架90具有阶梯部96,使得经由间隙C2进入的液体通过阶梯部96远离面板部95。因此,可以防止附接到面板框架90的面板基板93被经由间隙C2进入的液体浸湿。
因为如图8所示,调节壁128布置在面板基板93和基板布置部127之间,所以防止被面板覆盖物74接收的液体向基板布置部127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布置在基板布置部127上的USB基板72和通信基板73被液体浸湿。
因为如图8所示,基板布置部127被布置在从上下方向看与面板单元64不重叠的位置,所以可以防止USB基板72和通信基板73被经由间隙C2进入壳体2的液体浸湿。
因为如图8所示调节壁128的第二调节部128B被布置成从上下方向看靠近前液体出口130F,被调节壁128限制移动的液体沿着第一调节部128A和第二调节部128B流动,然后经由前液体出口130F从面板覆盖物74朝向排出槽157排出。所以,可以将被面板覆盖物74接收的液体朝向排出槽175引导,并且防止USB基板72和通信基板73被液体浸湿。
因为如图8所示,调节壁128的第二调节部128B布置在第二壁155的右侧,被调节壁128限制移动的液体沿着调节壁128的第二调节部128B流动,然后经由前液体出口130F落到第二部分154上。所以,可以将被面板覆盖物74接收的液体朝向第二部分154引导,并且防止USB基板72和通信基板73被液体浸湿。
因为如图12A和12C所示,第二壁155的前端部布置在第二调节部128B的后端部的前侧,当液体落到第二部分154上时可以防止被限制壁128限制移动的液体落到第二壁155的左侧。所以,可以使得被限制壁128限制移动的液体落到第一壁153的第二部分154上。
因为如图12A和12C所示,第二壁155的前端部布置在通信基板支撑部136的右侧并且紧挨着通信基板支撑部136从而当从左右方向看时与基板布置部127的通信基板支撑部136的后端重叠,可以利用第二壁155的前端部防止布置在通信基板支撑部136上的通信基板73被第二部分154上的液体浸湿。
因为如图11A所示,橡胶键91具有平面部110和外周壁112,经由形成在多个按钮111和面板框架90之间的间隙C1进入的液体被平面部110和外周壁112接收。所以,可以防止布置在平面部110下方并且紧挨着平面部110的面板基板93被经由间隙C1进入的液体浸湿。
因为如图12B所示,外周壁112具有在竖直方向上看与液体出口130重叠的出口118,所以保证被橡胶键91接收的液体经由出口118和液体出口130落向排出槽157。所以,保证经由间隙C1进入壳体2的液体被导向排出槽157。
因为如图13所示,延伸侧部119布置在延伸底部117在左侧,所以延伸侧部119防止从延伸底部117落下的液体相对于延伸侧部119洒在前后方向上溅洒。所以,液体能够被引导到延伸底部117的左侧或下侧。
因为在左侧与面板基板93隔开的延伸底部117的下部和面板基板93的下表面大致位于相同的平面,所以确保防止面板基板93被从延伸底部117落下的液体浸湿。

Claims (28)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
壳体;
面板单元,所述面板单元设置有获得控制所述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的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中的至少一个;
排出托盘,所述排出托盘被构造成接收从所述壳体排出的记录介质;
其中,所述壳体包含第一盖,所述第一盖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的上方并且构成所述壳体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第一盖包括:
托盘部,所述托盘部是所述排出托盘的至少一部分;和
围绕部,所述围绕部被构造成围绕所述托盘部;并且
所述面板单元插入所述围绕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围绕部具有开口,所述开口在所述围绕部的内部和所述围绕部的外部之间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面板单元布置在所述开口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
可打开盖,所述可打开盖被构造成能够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可旋转地移动;在所述闭合位置,所述可打开盖相对于所述壳体闭合,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可打开盖相对于所述壳体打开;和
盖操作构件,所述盖操作构件设置到所述可打开盖,并且被构造成当所述可打开盖位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盖操作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锁住和解开所述可打开盖;
其中,所述第一盖具有凹入部,当所述可打开盖位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盖操作构件位于所述凹入部中;并且
其中,所述排出托盘、所述围绕部、所述面板单元和所述盖操作构件限定所述壳体的上表面。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盖具有引导肋,所述引导肋被构造成引导指向所述排出托盘的所述记录介质。
5.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盖具有覆盖物接合部,所述覆盖物接合部布置在所述第一盖的下表面并且与所述开口相邻;并且
其中,所述面板单元具有面板接合部,所述面板接合部被构造成与所述覆盖物接合部接合。
6.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面板单元包含:
基板,所述基板被构造成电连接到所述操作单元和所述显示单元中的所述至少一个;和
面板框架,所述面板框架被构造成所述基板与所述操作单元和所述显示单元中的所述至少一个被附接到所述面板框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面板覆盖物,所述面板覆盖物布置在所述面板单元的下方,并且被构造成附接到所述第一盖从而从下方覆盖所述面板单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基板不同的第二基板被进一步附接到所述面板覆盖物。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侧壁,所述侧壁布置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竖直方向,所述侧壁设置有框架和第二盖,所述第二盖布置成紧挨着所述框架并且在所述框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
其中,所述框架具有第一排出槽,所述第一排出槽朝向所述第二盖、朝向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开口;
其中,所述第二盖具有接收部,所述接收部从所述第二盖朝向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突出;并且
其中,所述接收部布置在所述第一排出槽的下侧并且在所述竖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排出槽重叠。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接收部包括:
本体部,所述本体部从所述第二盖朝向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突出;和
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本体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向上突出。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本体部具有倾斜部分,随着所述倾斜部分朝向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前进,所述倾斜部分从所述本体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另一端更向下倾斜,从而接近所述第二盖。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突出部具有倾斜部,随着所述倾斜部朝向所述第二盖前进,所述倾斜部更向下倾斜,从而所述倾斜部实质上平行于所述倾斜部分。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接收部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被连接到所述倾斜部分并且沿着所述第二盖向下延伸。
14.如权利要求9、10、11或1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框架包括:
板,所述板在竖直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方向正交于所述竖直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
第一壁,所述第一壁从所述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突出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壁设置有所述第一排出槽;和
第二壁,所述第二壁从所述第一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向上突出。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壁包括:
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所述第一排出槽;和
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被连接到所述第一部分;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壁从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向上突出。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框架包括第三壁,所述第三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排出槽布置在所述第二部分的相反侧,所述第三壁从所述第一壁向上突出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面板覆盖物,所述面板覆盖物布置在所述面板单元的下方并且在所述第一排出槽的上方,并且被构造成附接到所述第一盖从而从下方覆盖所述面板单元,所述面板覆盖物具有第二排出槽,所述第二排出槽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排出槽重叠。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面板单元包含:
基板,所述基板被构造成电连接到所述操作单元和所述显示单元中的所述至少一个;和
面板框架,所述面板框架被构造成所述基板与所述操作单元和所述显示单元中的所述至少一个被附接到所述面板框架;并且
其中,所述面板覆盖物具有基板布置部,与所述基板不同的第二基板布置在所述基板布置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围绕部具有开口,所述开口在所述围绕部的内部和所述围绕部的外部之间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面板框架包含:
面板部,所述面板部布置在所述开口的位置;和
阶梯部,所述阶梯部从所述面板部的外周向下延伸。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面板覆盖物具有壁部,所述壁部在所述竖直方向上延伸,并且布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基板布置部之间。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基板布置部布置成位于在所述竖直方向上与所述面板单元不重叠的位置;并且
其中,所述壁部布置在所述面板单元和所述基板布置部之间。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壁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壁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开口相邻。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二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端相对于所述壁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
25.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二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端布置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与所述基板布置部相邻,从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基板布置部重叠。
26.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操作单元包括橡胶键,所述橡胶键由橡胶制成并且具有多个按钮;并且
其中,所述橡胶键具有:
平面部,所述平面部布置成与所述基板相邻并且在所述基板的上方,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和
外周壁,所述外周壁从所述平面部的外周向上突出。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外周壁包括:
出口,所述出口在所述竖直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排出槽重叠的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穿透所述外周壁;和
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从所述出口延伸;
其中,所述延伸部包括:
一对延伸侧部,所述一对延伸侧部从所述出口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侧端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面对并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隔;和
延伸底部,所述延伸底部连接在所述一对延伸侧部的下端之间;
其中,所述延伸侧部布置在所述延伸底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延伸底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弯曲,然后向下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延伸底部的下部布置在所述基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并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隔,当从所述第一方向看时,所述延伸底部的所述下部实质上与所述基板的所述下表面重叠。
CN201410717713.XA 2013-11-29 2014-12-01 具有面板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46787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48289 2013-11-29
JP2013248288A JP2015106063A (ja) 2013-11-29 2013-11-2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48288 2013-11-29
JP2013248289A JP2015106064A (ja) 2013-11-29 2013-11-29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78727A true CN104678727A (zh) 2015-06-03
CN104678727B CN104678727B (zh) 2019-01-22

Family

ID=53265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17713.XA Active CN104678727B (zh) 2013-11-29 2014-12-01 具有面板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483014B2 (zh)
CN (1) CN1046787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36739B2 (ja) * 2016-09-16 2021-03-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7119586B2 (ja) * 2018-05-30 2022-08-17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367355B2 (ja) 2019-06-26 2023-10-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7537252B2 (ja) * 2020-11-30 2024-08-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17861A (ja) 1990-01-24 1991-09-25 Tokyo Electric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の排水装置
JP4507387B2 (ja) 2000-10-31 2010-07-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JP3958520B2 (ja) 2000-12-11 2007-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オプション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51282A (ja) 2001-05-28 2002-12-06 Fuji Xerox Co Ltd 給紙装置
JP2005018011A (ja) 2003-06-02 2005-01-20 Seiko Epson Corp 外装カバー、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DE602005014911D1 (de) 2004-07-12 2009-07-30 Brother Ind Ltd Bilderzeugungsgerät und Fixiereinrichtung
JP3981888B2 (ja) 2004-07-12 2007-09-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14530B2 (ja) 2005-05-31 2009-08-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878666B2 (en) 2005-06-30 2011-02-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ulti-function device with pivoting display
DE602006000808T2 (de) 2005-08-09 2009-04-30 Seiko Epson Corp. Papierrollendrucker
JP2007062159A (ja) 2005-08-31 2007-03-15 Seiko Epson Corp 情報機器
JP2007292968A (ja) 2006-04-25 2007-11-08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175399B2 (ja) * 2006-07-14 2008-11-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26387B2 (ja) 2006-08-24 2011-1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84941B2 (ja) * 2007-03-13 2011-10-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4983520B2 (ja) 2007-10-02 2012-07-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42782B2 (ja) 2008-01-08 2013-11-1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69126A (ja) 2008-01-17 2009-07-3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69120A (ja) 2008-01-17 2009-07-3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03989A (ja) 2011-03-23 2012-10-22 Brother Ind Ltd 操作パネルの防水構造
JP5648651B2 (ja) 2012-04-16 2015-01-0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78727B (zh) 2019-01-22
US9483014B2 (en) 2016-11-01
US20150153700A1 (en) 2015-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82210B1 (en) Replaceable unit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a retract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92080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translation member for separating a photosensitive member from a developing member
EP2138908B1 (en) Tandem-type process unit removably loaded in image forming device
US7831168B2 (en) Imaging units and methods of insertion into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US834612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hotosensitive unit
CN103676560B (zh) 显影盒及其制造方法
CN104678727A (zh) 具有面板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EP1821158A2 (e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 developer cartridge
JP2013054058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02200728A (zh) 显影盒
US7826768B2 (en)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EP3355129A1 (en)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52780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991323B2 (en) Tandem type photosensitive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287676A2 (en) Image forming agent storag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535371B2 (en) Toner contain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o which toner container is attached
CN103365147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7826767B2 (en) Process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cartridge
CN101563656B (zh) 用于成像装置中的调色剂盒的电气接头
CN104520774A (zh) 处理盒
JP5919687B2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04656390A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20151060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3246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0606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