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44503U - 显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44503U
CN204044503U CN201420352565.1U CN201420352565U CN204044503U CN 204044503 U CN204044503 U CN 204044503U CN 201420352565 U CN201420352565 U CN 201420352565U CN 204044503 U CN204044503 U CN 2040445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sion
development
sealing
developer roll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5256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清水贵司
徐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445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445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显影装置,能抑制第一密封从固定部剥落,包括:壳体,在内部容纳显影剂;显影辊,关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第一密封,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一方向与显影辊周面接触;支撑构件,与壳体夹着第一密封地支撑第一密封,壳体具有固定部用于固定第一密封,第一密封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固定到固定部,第二端部与第一端部相反,与显影辊周面接触,支撑构件具有第一延长部,第一延长部沿第一方向延伸,与第一端部抵接地相对于第一端部位于与固定部相反位置,在从第二端部朝第一端部的第二方向,固定部和第一密封的第二方向下游端部比第一延长部靠第二方向下游位置。本实用新型的显影装置,能抑制第一密封从固定部剥落。

Description

显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在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显影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方式的打印机中的显影盒。该显影盒具有:容纳调色剂的壳体;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的显影辊;以及用于抑制调色剂从壳体与显影辊之间泄漏的下片(lowerfilm)。
作为这种显影盒,例如提出了这样的显影盒:壳体具有开口部,显影辊配置成从开口部露出,下片配置在开口部的边缘部与显影辊之间,通过双面胶粘在开口部的边缘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这种显影盒中,通过由下片填塞显影辊与开口部的边缘部之间的间隙,来抑制调色剂从该间隙泄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17623号公报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希望显影盒的寿命长。但是,对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显影盒,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双面胶劣化,导致下片可能从开口部的边缘部剥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第一密封从固定部剥落的显影装置。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包括:壳体,构成为在内部容纳显影剂;显影辊,构成为关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第一密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配置为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显影辊的周面接触;以及支撑构件,以与所述壳体夹着所述第一密封的方式支撑所述第一密封。
所述壳体具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密封。所述第一密封具有: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固定到所述固定部;以及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是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反的端部,与所述显影辊的周面接触。
所述支撑构件具有第一延长部,所述第一延长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与所述第一端部抵接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部位于与所述固定部相反的位置。在从所述第二端部朝着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二方向上,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第一密封中的每个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下游端部比所述第一延长部更靠所述第二方向的下游位置。
根据以上结构,第一密封的第一端部固定到固定部,并且固定部和第一延长部夹着第一端部,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密封的第一端部从固定部剥落。
此外,固定部和第一密封中的每个的第二方向的下游端部比第一延长部更靠第二方向的下游位置,因此,能够确保第一延长部在与固定部之间夹着第一密封。
因此,即使在例如希望长寿命的情况下,也能够长期抑制第一密封从固定部剥落。
(2)所述第一延长部与所述第一端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抵接。
第一密封的第一端部的第一方向的端部与第一端部的其它部分相比容易从固定部剥落。
但是,根据以上结构,第一延长部与第一端部的第一方向的端部抵接,因此,能够确保第一延长部在与固定部之间夹着第一端部的第一方向的端部。
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端部的第一方向的端部从固定部剥落。
(3)所述显影辊具有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旋转轴。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支撑构件具有支撑所述旋转轴的轴支撑部。
根据以上结构,支撑构件具有支撑旋转轴的轴支撑部和夹着固定部和第一端部的第一延长部两者。因此,与轴支撑部和第一延长部分别由不同构件所具有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构件数量。
(4)所述支撑构件具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构成为当所述支撑构件安装到所述壳体时引导所述支撑构件的安装。
根据以上结构,当支撑构件安装到壳体时,引导部引导支撑构件的安装。因此,能够平顺地进行支撑构件相对于壳体的安装作业。
(5)所述显影装置具有第二密封,所述第二密封配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显影辊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的周面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密封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到所述第二密封。
根据以上结构,第二密封配置在壳体与显影辊的第一方向的端部的周面之间,第一密封的第一方向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到第二密封。即,第一密封的第一方向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夹在第二密封与显影辊的第一方向的端部的周面之间。
因此,第二密封和第一密封的第一方向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确保抑制显影剂从壳体与显影辊的第一方向的端部的周面之间泄漏。
但是,如果将第一密封的第一方向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到第二密封上,则由于第二密封,可能在第一密封的第一端部从固定部离开的方向上具有力。
但是,根据以上结构,因为固定部和第一延长部夹着第一密封的第一端部,因此,即使在第一密封的第一端部从固定部离开的方向上具有力,也能够抑制第一端部从固定部剥落。
因此,在能够确保抑制显影剂从壳体与显影辊的第一方向的端部的周面之间泄漏的同时,能够抑制第一密封的第一端部从固定部剥落。
(6)所述支撑构件具有第二延长部,所述第二延长部位于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延长部相反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延长部一起夹着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第一密封。
根据以上结构,第一延长部和第二延长部夹着固定部和第一密封,因此,能够提高支撑构件相对于固定部的相对位置精度,并且能够提高相对于固定在固定部上的第一密封的第一端部和第一延长部的相对位置精度。
因此,能够确保第一延长部和固定部夹着第一密封的第一端部,并且能够进一步确保抑制第一密封的第一端部从固定部剥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显影装置,能够抑制第一密封从固定部剥落。
附图说明
图1中的(A)是从左后方看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显影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立体图,(B)是从左后方看(A)所示的驱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安装有图1中的(A)、(B)所示的显影盒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中央剖视图。
图3A是从右后方看图1(A)所示的显影盒的右部的立体图。
图3B是从右后方看图3A所示的供电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中的(A)是从左后方看图1(A)所示的显影盒的立体图,示出除去显影辊的状态,(B)是(A)所示的侧密封和下片的左端部的放大图。
图5A是显影辊本体的左端部和左侧的侧密封的侧剖视图。
图5B是显影辊本体的右端部和右侧的侧密封的侧剖视图。
图6A是从右前方看图1(B)所示的齿轮盖的立体图。
图6B是从左后方看图3B所示的显影电极单元的立体图。
图7中的(A)是从右下方看图6B所示的显影电极单元的立体图,(B)是从左后方看图3B所示的供给电极的立体图,(C)是从右后方看(A)所示的轴承构件和显影电极的立体图。
图8A是图3B所示的供给电极安装到右侧壁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8B是图8A所示的右侧壁的右侧视图。
图9A是图3A所示的供电单元安装到右侧壁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9B是图9A的A-A剖视图。
图10A是图9A的B-B剖视图。
图10B是图9A的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显影盒概要
作为显影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显影盒1,如图1(A)和图2所示,具有壳体2、显影辊4、供给辊5、以及层厚限制片6。
在以下说明中,将显影辊4所配置的地方作为显影盒1的后方,其相反方作为显影盒1的前方。此外,以从前方看显影盒1时为基准来规定左右。具体来说,关于显影盒1的方向,以各图所示的箭头方向为基准。左右方向是第一方向的一个例子。左右方向的内方是指在左右方向上朝着显影盒1的中央的方向,左右方向的外方是指在左右方向上从显影盒1的中央离开的方向。
如图1(A)所示,壳体2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盒状,壳体2的后端部在前后方向上开放。壳体2在其内部容纳作为显影剂的一个例子的调色剂。
显影辊4配置在壳体2的后端部。显影辊4的上方部分和后方部分从壳体2露出。显影辊4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2。
如图2所示,供给辊5配置在显影辊4的前下方。供给辊5的后上端部有压力地接触显影辊4的前下端部。供给辊5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2。
层厚限制片6配置在显影辊4的前上方。层厚限制片6在侧视图中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层厚限制片6以层厚限制片6的下端部与显影辊4的前上端部相接触的方式支撑在壳体2。
2、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打印机15是电子照相方式的黑白打印机。打印机15具有:本体壳16、处理盒17、扫描单元18、以及定影单元19。
本体壳16呈大体盒状。本体壳16具有开口部20、前盖21、供纸盘22、以及排纸盘23。
开口部20在前后方向上贯穿本体壳16的前壁,构成为允许处理盒17通过。前盖21呈侧视时大体L字形的板状。前盖21以其下端部为支点可转动地支撑在本体壳16的前壁。前盖21构成为能够打开和关闭开口部20。
供纸盘22配置在本体壳16的底部。供纸盘22构成为容纳纸张P。排纸盘23配置在本体壳16的上表面。
处理盒17构成为通过开口部20相对于本体壳16进行装拆。处理盒17具有鼓盒24和上述显影盒1。
鼓盒24具有感光鼓25、电晕型带电器26、以及转印辊27。
感光鼓25配置在鼓盒24的后端部,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感光鼓25可旋转地支撑在鼓盒24的框体。
电晕型带电器26在感光鼓25的后方与感光鼓25隔着间隔而配置。转印辊27配置在感光鼓25的下方。转印辊27与感光鼓25的下端部相接触。
显影盒1构成为相对于鼓盒24装拆。在显影盒1安装到鼓盒24的状态下,显影辊4的后端部与感光鼓25的前端部相接触。
扫描单元18配置在处理盒17的上方。如图2的虚线所示,扫描单元18构成为基于图像数据向感光鼓25发射激光束。
定影单元19配置在处理盒17的后方。定影单元19具有加热辊28和加压辊29。加压辊29相对于加热辊28配置在后下方,与加热辊28的后下端部有压力地接触。
打印机15在通过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控制而开始图像形成操作时,电晕型带电器26使感光鼓25的表面均匀带电。然后,扫描单元18使感光鼓25的表面曝光。由此,在感光鼓25的表面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
供给辊5将壳体2内的调色剂供给到显影辊4。由此,调色剂在显影辊4与供给辊5之间正极性摩擦带电,承载在显影辊4上。层厚限制片6将显影辊4上所承载的调色剂限制成一定厚度。
显影辊4将限制成一定厚度的调色剂供给到感光鼓25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由此,感光鼓25的表面上承载调色剂像。
纸张P通过各种辊的旋转在预定时刻每次一张地从供给盘22供给到感光鼓25与转印辊27之间。感光鼓25上的调色剂像在通过感光鼓25与转印辊27之间时转印到纸张P上。
然后,加热辊28和加压辊29对通过它们之间的纸张P加热和加压。由此,纸张P上的调色剂像被热定影到纸张P上。然后,纸张P被排出至排纸盘23。
3、显影盒的详细说明
(1)壳体
如图1(A)和图2所示,显影盒1具有上述壳体2。
壳体2具体来说具有左侧壁34、右侧壁35、下壁37、前壁36和上壁38。
如图1(A)所示,左侧壁34和右侧壁35分别配置在壳体2的左右两端部。左侧壁34和右侧壁35中的每个呈侧视时矩形的板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如图4(B)和图8B所示,左侧壁34和右侧壁35中的每个具有显影辊轴插通槽42和供给辊轴插通孔43。
显影辊轴插通槽42配置在左侧壁34和右侧壁35每个的后端部的上下方向大体中央部分。显影辊轴插通槽42呈朝着后方开放的侧视时大体C字形,从左侧壁34和右侧壁35每个的后端缘朝着前方凹。显影辊轴插通槽42的内径比后述显影辊轴11的直径长。
如图8B所示,供给辊轴插通孔43配置在显影辊轴插通槽42的前下方。供给辊轴插通孔43呈侧视时大体矩形,在左右方向上贯穿左侧壁34和右侧壁35中的每个。供给辊轴插通孔43的内尺寸比后述供给辊轴13的直径长。
右侧壁35的显影辊轴插通槽42和供给辊轴插通孔43,通过将右侧壁35的显影辊轴插通槽42与供给辊轴插通孔43之间的部分切去,在连接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方向上连通。
如图4(B)所示,左侧壁34具有圆柱部44。
圆柱部44配置在左侧壁34的左表面的后下端部,位于显影辊轴插通槽42下方且供给辊轴插通孔43的后方。圆柱部44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状,从左侧壁34的左表面朝着左方突出。
如图8B所示,右侧壁35一体地具有配合孔50、多个定位突起51、电极支撑轴52、多个引导突起57、以及供给电极引导部53。
配合孔50配置在右侧壁35的显影辊轴插通槽42的上方。配合孔50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在左右方向上贯穿右侧壁35。
多个定位突起51中的每个在右侧壁35的右表面中在显影辊轴插通槽42的后下方和显影辊轴插通槽42的前上方各配置一个。定位突起51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状,从右侧壁35的右表面朝着右方突出。
电极支撑轴52配置在右侧壁35的右表面中的供给辊轴插通孔43的前上方。电极支撑轴52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从右侧壁35的右表面朝着右方延伸。
多个引导突起57在右侧壁35的右表面中在电极支撑轴52的后下方和电极支撑轴52的前上方各配置一个。引导突起57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状,从右侧壁35的右表面朝着右方延伸。
供给电极引导部53配置在电极支撑轴52的上方,一体地具有板状部54和突条55。板状部54呈侧视时大体矩形的板状,与右侧壁35的上端缘的前后方向大体中央部分连续,朝着上方突出。突条55配置在板状部54的右表面。突条55侧视时在连接前上方和后下方的方向上延伸。如图10A所示,突条55呈俯视时矩形,从板状部54的右表面的侧视时中央处朝着右方突出。突条55的右端面56朝着前上方向左方倾斜。
如图2所示,下壁37配置在壳体2的下端部。下壁37一体地具有弯曲部60和半圆部61。
弯曲部60呈侧视时弯曲状,其前后方向大体中央处朝着下方凹。弯曲部60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弯曲部60的左右两端部与左侧壁34和右侧壁35的下端部连续。
半圆部61与弯曲部60的后方邻接。半圆部61呈朝着上方开放的侧视时大体半圆形。半圆部61的内周面沿着供给辊5的外周面弯曲。半圆部61的前端部与弯曲部60的后端部连续。半圆部61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半圆部61的左右两端部与后述密封容纳部65的左右方向的内方端部连续。
前壁36配置在壳体2的前端部。前壁36呈正视时大体矩形的板状,与弯曲部60的前端部连续,朝着上方延伸。前壁36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前壁36的左右两端部与左侧壁34和右侧壁35的前端部连续。
上壁38配置在壳体2的上端部。上壁38呈俯视时大体矩形的板状,与前壁36的上端部连续,朝着后方延伸。上壁38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上壁38的左右两端部与左侧壁34和右侧壁35的上端部连续。
如图4(A)所示,壳体2一体地具有密封配置部39、以及作为固定部的一个例子的粘贴部40。
密封配置部39与后述显影辊本体12左右方向两端部中的每个相对应地有两个。各密封配置部39配置在相对于左侧壁34和右侧壁35中的每个左右方向的内方。如图5A和图5B所示,密封配置部39具有密封容纳部65、第一支撑部66和第二支撑部67。
密封容纳部65呈侧视时朝着后上方开放的大体U字形,从供给辊轴插通孔43的周缘朝着左右方向的内方延伸。密封容纳部65的左右方向的内方端部与半圆部61的左右方向的端部连续。
在右方的密封配置部39中,如图8A和图8B所示,密封容纳部65一体地具有配合突起68。配合突起68从密封配置部39的底壁的下表面朝着下方突出。配合突起68侧视时沿着密封配置部39的底壁的下表面沿着连接前上方和后下方的方向延伸。
如图5A和图5B所示,第一支撑部66与密封容纳部65的前壁的上端部连续,朝着上方延伸。第一支撑部66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第一支撑部66的左右方向的外方端部与左侧壁34和右侧壁35中的每个的左右方向的内方表面连续。
第二支撑部67与密封容纳部65的后壁的上端部连续,朝着后方延伸。第二支撑部67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第二支撑部67的左右方向的外方端部与左侧壁34和右侧壁35中的每个的左右方向的内方表面连续。
如图4(A)和图4(B)所示,粘贴部40具有凸出部70、杆状部71、以及凸部72。
如图2所示,凸出部70配置在半圆部61的后方。凸出部70呈在连接前上方和后下方的方向上延伸的大体板状,与半圆部61的后端部连续,朝着后下方延伸。如图4(A)和图4(B)所示,凸出部70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其左右方向的端部与第二支撑部67的左右方向的内方端部连续。凸出部70的后端部位于比第二支撑部67的后端部更靠后方的位置。
凸出部7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第二支撑部67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大。因此,凸出部70的上表面位于比第二支撑部67的上表面更靠上方的位置。由此,在凸出部70的上表面与第二支撑部67的上表面之间,配置有未图示的台阶面。未图示的台阶面是凸出部70的左右方向的端面,与凸出部70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的外方端缘和第二支撑部67的上表面连续。
如图4(B)所示,凸出部70具有第一粘贴面76。第一粘贴面76是凸出部70的上表面的后方部分,侧视时在连接前上方和后下方的方向上延伸。
杆状部71与凸出部70的后端部中比第二支撑部67更靠后方位置的部分相对,与左右方向的两方邻接。各杆状部71相对于相应的第二支撑部67在后方邻接。
杆状部71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杆状。杆状部71的左右方向的内方端部与凸出部70的后端部中左右方向的端部连续,杆状部71的前端部与第二支撑部67的后端部中左右方向的内方部分连续。
如图5A和图5B所示,杆状部71具有第二粘贴面77。第二粘贴面77是杆状部71的上表面,在连接前上方和后下方的方向上延伸。如图4(B)所示,第二粘贴面77和第一粘贴面76在左右方向上连续,并且大体平齐。
凸部72配置在第二支撑部67的上表面,相对于杆状部71的左右方向的外方部分配置在前方。
如图5A和图5B所示,凸部72呈侧视时大体梯形形状,从第二支撑部67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凸部72具有第三粘贴面78。第三粘贴面78是凸部72的后表面,在连接前上方和后下方的方向上延伸。第二粘贴面77和第三粘贴面78在连接前上方和后下方的方向上连续,并且大体平齐。即,第一粘贴面76、第二粘贴面77和第三粘贴面78大体平齐,位于同一虚拟平面上。
如图4(B)所示,凸部72相对于凸出部70未图示的台阶面在左右方向的外方隔着间隔而配置。由此,未图示的台阶面、凸部72的左右方向的内方表面、位于它们之间的第二支撑部67的上表面划定出凹部79。
凹部79在后视图中呈朝着上方开放的大体U字形。凹部79在俯视图中呈朝着前方开放的大体U字形,围绕第一粘贴面76、第二粘贴面77和第三粘贴面78。
(1-1)调色剂容纳室
如图2B所示,上述壳体2的前方部分划定为调色剂容纳室7,后方部分划定为显影室8。而且,调色剂容纳室7与显影室8在前后方向上连通。
具体来说,调色剂容纳室7呈朝着后方开放的大体盒状,由左侧壁34的前方部分、右侧壁35的前方部分、弯曲部60、前壁36和上壁38的前方部分划定出。
调色剂容纳室7容纳非磁性单组分正带电聚合调色剂。调色剂容纳室7具有搅拌器3。
搅拌器3配置在调色剂容纳室7的侧视时大体中央部分。搅拌器3具有搅拌器轴9和搅拌叶片10。
搅拌器轴9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状。搅拌叶片10从搅拌器轴9朝着搅拌器轴9的径向外方延伸。搅拌器3以搅拌器轴9的左右两端部可旋转地支撑在左侧壁34和右侧壁35上的方式支撑在壳体2上。
(1-2)显影室
显影室8具体来说由左侧壁34的后方部分、右侧壁35的后方部分、半圆部61、凸出部70和上壁38的后方部分划定出。
如图2、图4(A)和图5A所示,显影室8具有显影辊4、供给辊5、层厚限制片6、供给密封82、作为第二密封的一个例子的侧密封83、作为第一密封的一个例子的下片84。
如图2所示,显影辊4配置在显影室8的后端部、凸出部70的上方。显影辊4具有作为旋转轴的一个例子的显影辊轴11和显影辊本体12。显影辊轴11由金属制成,呈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圆柱状。如图1(B)和图3B所示,显影辊轴11的左右方向端部插通左侧壁34和右侧壁35每个的显影辊轴插通槽42,从左侧壁34和右侧壁35每个朝着左右方向的外方突出。
显影辊本体12由具有导电性的橡胶制成,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显影辊本体12不覆盖显影辊轴11的左右两端部,覆盖显影辊轴11的左右方向大体中央部分。显影辊本体12的上方部分和后方部分从壳体2露出。如图5A和图5B所示,显影辊本体12的左右方向端部配置在密封配置部39的后上方。
如图2所示,供给辊5配置在半圆部61内。供给辊5具有供给辊轴13和供给辊本体14。
供给辊轴13由金属制成,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状。如图1(B)和图3B所示,供给辊轴13的左右方向端部插通左侧壁34和右侧壁35每个的供给辊轴插通孔43,从左侧壁34和右侧壁35每个朝着左右方向的外方突出。
供给辊本体14由具有导电性的海绵制成,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供给辊本体14不覆盖供给辊轴13的左右两端部,覆盖供给辊轴13的左右方向大体中央部分。供给辊本体14的后上端部与显影辊本体12的前下端部接触。
如图1(A)所示,层厚限制片6配置在相对于上壁38的后端部的后方。层厚限制片6由具有弹性的薄金属板制成,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后视时大体矩形。如图2所示,层厚限制片6以层厚限制片6的下端部沿左右方向接触显影辊本体12的前端部的方式固定在上壁38的后端部。
如图5A和图5B所示,供给密封82与供给辊轴13的左右两端部相对应地有两个。各供给密封82容纳在相应的密封容纳部65内。
供给密封82由海绵构件等弹性构件制成,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棱柱状。供给密封82的后表面呈侧视时大体圆弧形,沿着显影辊本体12的周面。供给密封82的后表面与第一支撑部66的后表面和第二支撑部67的上表面连续。
供给密封82具有轴插通孔73。轴插通孔73配置在供给密封82的侧视时大体中央部分,在左右方向上贯穿供给密封82。轴插通孔73能相对旋转地接受供给辊轴13的左右方向端部。
如图4(A)和图4(B)所示,侧密封83与两个密封配置部39的每个相对应地有两个。如图5A和图5B所示,侧密封83配置在密封配置部39与显影辊本体12左右方向端部的周面之间。
如图4(B)所示,侧密封83具有基材85和接触部86。
基材85由海绵构件或硅橡胶、天然橡胶等弹性体的弹性构件制成,一体地具有密封本体88和突部87。
密封本体88呈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大体棱柱状。突部87配置在基材85的下端部。突部87呈大体棱柱状,从密封本体88的下表面的左右方向的内方端部朝着下方突出。
接触部86相对于基材85在后方邻接。接触部86由开司米类纤维构件、聚四氟乙烯(PTFE)纤维、聚酯类纤维等织物、不织物制成。接触部86在后视图中与基材85具有大体相同的形状和尺寸。接触部86粘贴到基材85的后表面。
如图5A和图5B所示,侧密封83弯曲成朝着后上方开放的侧视时C字形,配置在密封配置部39。当侧密封83配置在密封配置部39时,密封本体88的前表面与第一支撑部66的后表面、供给密封82的后表面和第二支撑部67的上表面直接接触,接触部86的后表面与显影辊本体12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周面直接接触。如图4(B)所示,突部87配置在凹部79内。
如图2所示,下片84配置在凸出部70的上表面。如图4(A)所示,下片84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片制成,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俯视时大体矩形。
如图4(B)所示,下片84具有粘贴层89。粘贴层89由已知的双面胶带等制成。粘贴层89配置在作为下片84的第一端部的一个例子的后方部分90的下表面,并且配置在下片84的整个左右方向。
如图4(A)和图4(B)所示,通过粘贴层89整体粘贴在第一粘贴面76、第二粘贴面77、第三粘贴面78和突部87的上表面,下片84支撑到壳体2。即,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由粘贴层89固定到粘贴部40,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的一部分由粘贴层89固定到突部87的上表面。
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下片84固定到粘贴部40的状态下,下片84的后端部80位于比第二粘贴面77的后端缘81更靠前方的位置。即,在从下片84的前方部分91朝着后方部分90的方向上即在作为第二方向的一个例子的倾斜方向X上,下片84的倾斜方向X的下游端部即后端部80比第二粘贴面77的倾斜方向X的下游端部即后端缘81更靠上游位置。更具体地,倾斜方向X是从前上方朝着后下方的方向。
作为下片84的第二端部的一个例子的前方部分91与显影辊本体12的周面的下端部沿着左右方向接触。如图4(B)、图5A和图5B所示,下片84的前方部分91的左右方向端部夹在接触部86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的内方部分与显影辊本体12的左右方向端部的周面之间。
(2)驱动单元
如图1(A)、图1(B)、图3A和图3B所示,显影盒1具有配置在壳体2左方的驱动单元32和配置在壳体2右方的供电单元33。
如图1(B)所示,驱动单元32具有轴承构件93、齿轮系94、以及作为支撑构件的一个例子的齿轮盖95。
轴承构件93呈侧视时大体矩形板状,安装在左侧壁34的左表面。轴承构件93可旋转地支撑供给辊轴13的左端部,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轴11的左端部。即,供给辊轴13和显影辊轴11每个的左端部均通过轴承构件93可相对旋转地支撑到左侧壁34。
供给辊轴13的左端部和显影辊轴11的左端部每个从轴承构件93朝着左方突出。
齿轮系94具有显影联结97、显影齿轮98和供给齿轮99。
显影联结97配置在左侧壁34的左表面的后方部分。显影联结97被能以未图示的轴部为中心旋转地支撑。未图示的轴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到左侧壁34。
显影联结97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状,一体地具有联结齿轮部100和联结部101。
联结齿轮部100是显影联结97的右方部分,其整个周面具有齿轮齿。
联结部101是显影联结97的左方部分,呈中心轴线与联结齿轮部100一致的大体圆柱状。联结部101的外径比联结齿轮部100的外径小。
联结部101具有结合凹部102。结合凹部102配置在联结部101的左端面。结合凹部102呈侧视时大体圆形,从联结部101的左端面朝着右方凹。结合凹部102构成为当被后述本体联结200插入时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配合到后述本体联结200。
显影齿轮98配置在显影联结97的后方。显影齿轮98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其整个周面具有齿轮齿。显影齿轮98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到显影辊轴11的左端部。显影齿轮98的前端部与显影联结97的联结齿轮部100的后端部相啮合。
供给齿轮99配置在显影联结97的后下方。供给齿轮99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其整个周面具有齿轮齿。供给齿轮99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到供给辊轴13的左端部。供给齿轮99的前上端部与联结齿轮部100的后下端部相啮合。
如图1所示,齿轮盖95从左方覆盖显影联结97、显影齿轮98和供给齿轮99。如图1(B)所示,齿轮盖95呈朝着右方开放的大体盒状,一体地具有基板105和第一施压部106。
基板105呈侧视时大体矩形板状,具有能整个覆盖显影联结97、显影齿轮98和供给齿轮99的尺寸。
如图6A所示,基板105在上下方向上剖时的剖面形状呈大体曲柄状。具体来说,基板105一体地具有第一覆盖部107、台阶部108和第二覆盖部109。
第一覆盖部107是基板105的上方部分,呈侧视时大体矩形板状。第一覆盖部107具有联结开口113、联结套环110、作为轴支撑部的一个例子的显影轴插通口111和显影轴套环112。
联结开口113配置在第一覆盖部107的前方部分。联结开口113呈侧视时大体圆形,在左右方向上贯穿第一覆盖部107。联结开口113的内径与联结部101的外径大体相同。
如图1(B)所示,联结套环110配置在第一覆盖部107的左表面。如图6A所示,联结套环110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从联结开口113的周缘朝着左方突出。
显影轴插通口111配置在第一覆盖部107的联结开口113的后下方。显影轴插通口111呈侧视时大体圆形,在左右方向上贯穿第一覆盖部107。显影轴插通口111的内径与显影辊轴11的外径大体相同。
如图1(B)所示,显影轴套环112配置在第一覆盖部107的左表面。如图6A所示,显影轴套环112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从显影轴插通口111的周缘朝着左方延伸。显影轴套环112的左端面是封闭的。
台阶部108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俯视时大体矩形板状,与第一覆盖部107的下端部连续,朝着右方突出。
第二覆盖部109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板状,与台阶部108的右端部连续,朝着下方突出。
第一施压部106配置在第二覆盖部109的右表面的后方部分。第一施压部106一体地具有配合部114、第一延长部115和第二延长部116。
配合部114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棱柱筒状,从第二覆盖部109的右表面的后方部分朝着右方延伸。配合部114的右端面被封闭壁121封闭。封闭壁121呈侧视时大体矩形板状。封闭壁121具有插通孔120。插通孔120配置在封闭壁121的侧视时大体中央部分。插通孔120呈侧视时大体圆形,在左右方向上贯穿封闭壁121。插通孔120的内径与圆柱部44的外径大体相同。
第一延长部115和第二延长部116配置在封闭壁121的右表面。
第一延长部115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后视时大体矩形板状。第一延长部115与封闭壁121的右表面的后端部连续,朝着右方延伸。
第二延长部116具有第一部分119和第二部分117。
第一部分119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俯视时大体矩形板状,与封闭壁121的右表面的下端部连续,朝着右方延伸。第二延长部116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比第一延长部115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短。
第二部分117配置在第一部分119的后端部与第一延长部115的下端部之间。第二部分117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与封闭壁121的右表面的后下端部连续,朝着右方延伸。第二部分117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与第一部分119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体相同。
第二部分117在上下方向上剖时的剖面形状沿着连接前下方和后上方方向延伸。第二部分117的上端部与第一延长部115的下端部连续,第二部分117的下端部与第一部分119的后端部连续。
第一延长部115和第二部分117具有切口部118。切口部118配置在第一延长部115与第二部分117的连续部分的右方部分。切口部118呈主视时大体矩形。具体来说,切口部118从第一延长部115的后端缘的下端部朝着左方主视时大体矩形地切口,同时从第二部分117的右端缘的上方部分朝着左方主视时大体矩形地切口。
切口部118的上表面具有作为引导部的一个例子的第一引导面123和倾斜面126,切口部118的下表面具有作为引导部的一个例子的第二引导面124和平坦面127。
第一引导面123是切口部118的上表面的右端部。第一引导面123在主视图中在连接右上方和左下方的方向上延伸,从第一延长部115的右端缘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分朝着下方向左方倾斜。
倾斜面126在切口部118的上表面中与第一引导面123的左方邻接。如图5A所示,倾斜面126在侧视图中在连接前上方和后下方的方向上延伸,沿着杆状部71的第二粘贴面77。
如图6A所示,第二引导面124是切口部118的下表面的右端部。第二引导面124在主视图中在连接左上方和右下方的方向上延伸,从第二部分117的右端缘的下端部朝着上方向左方倾斜。
平坦面127在切口部118的下表面中与第二引导面124的左方邻接。平坦面127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
(3)齿轮盖相对于左侧壁的安装
如图1(A)和图1(B)所示,上述齿轮盖95由操作者安装到左侧壁34。当将齿轮盖95安装到左侧壁34时,首先,相对于安装了齿轮系94的左侧壁34,从左方安装齿轮盖95。
这时,如图1(B)所示,第一延长部115的第一引导面123和第二延长部116的第二引导面124引导左方的杆状部71的左端部,切口部118接受左方的杆状部71的左端部。由此,第一引导面123和第二引导面124引导齿轮盖95相对于左侧壁34的安装。
然后,如图5A所示,第一延长部115的倾斜面126到达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的左端部的上方,与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的左端部沿着左右方向抵接。具体来说,倾斜面126与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中的比左方的突部87更靠左方位置的部分195抵接。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中的比左方的突部87更靠左方位置的部分195是第一端部的第一方向的端部的一个例子。
由此,第一延长部115的倾斜面126在与杆状部71的第二粘贴面77之间夹着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的左端部。这时,第一延长部115位于比下片84的后端部80更靠倾斜方向X上游的位置。
这时,第二延长部116相对于左方的杆状部71位于与第一延长部115相反的位置。第二部分117的平坦面127到达左方的杆状部71的下方,与左方的杆状部71的下表面抵接。
由此,第二部分117的平坦面127与第一延长部115的倾斜面126一起夹着左方的杆状部71和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的左端部。
由此,完成了齿轮盖95相对于左侧壁34的安装。
这时,配合部114的插通孔120接受左侧壁34的圆柱部44。由此,齿轮盖95定位在左侧壁34。
联结开口113和联结套环110接受显影联结97的联结部101。
显影轴插通口111和显影轴套环112接受显影辊轴11的左端部。由此,显影轴插通口111可相对旋转地支撑显影辊轴11的左端部。
接着,使用螺钉构件125将齿轮盖95螺固到左侧壁34。由此,将齿轮盖95固定到左侧壁34。
(4)供电单元
如图3B所示,供电单元33具有供给电极130和显影电极单元131。
(4-1)供给电极
如图7(B)和图8A所示,供给电极130由导电性树脂材料制成,在侧视图中在连接前上方和后下方的方向上延伸。供给电极130一体地具有供给接触部132、连接部133和供给轴插通部134。
供给接触部132配置在供给电极130的上端部。如图7(B)所示,供给接触部132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棱柱筒状,供给接触部132的右端部封闭,供给接触部132的左端部开放。
供给接触部132的右壁具有肋135。如图10A所示,肋135从供给接触部132的右壁的左表面朝着左方突出。如图7(B)所示,肋135在侧视图中在连接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方向上延伸。
连接部133呈侧视时大体L字形。具体来说,连接部133与供给接触部132的下端部的左端部连续,朝着下方延伸,然后弯曲,朝着后下方延伸。
连接部133具有贯穿孔136、多个长孔137和电极侧突条138。如图8A所示,贯穿孔136配置在连接部133的上下方向大体中央部分。贯穿孔136呈侧视时大体圆形,在左右方向上贯穿连接部133。贯穿孔136的内径比电极支撑轴52的外径大。贯穿孔136的内径与电极支撑轴52的外径之差比供给轴插通部134的内径与供给辊轴13的外径之差大。
多个长孔137与多个引导突起57中的每个相对应地在贯穿孔136的前上方和贯穿孔136的后下方各配置一个。各长孔137呈在连接前上方和后下方的方向上延伸的侧视时大体椭圆形,在左右方向上贯穿连接部133。长孔137的长径比引导突起57的外径大,长孔137的短径与引导突起57的外径大体相同。
电极侧突条138配置在连接部133的右表面。电极侧突条138在侧视图中在连接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方向上延伸。如图10B所示,电极侧突条138呈越朝右方越窄的俯视时大体梯形,从连接部133的右表面朝着右方突出。电极侧突条138的后表面139朝着右方向右上方倾斜。
如图7(B)所示,供给轴插通部134配置在供给电极130的下端部。供给轴插通部134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供给轴插通部134的内径与供给辊轴13的外径大体相同。供给轴插通部134的外周面的前上端部与连接部133的下端部连续。
(4-2)显影电极单元
如图7(A)和图7(C)所示,显影电极单元131具有作为支撑构件的一个例子的轴承构件141和显影电极142。
轴承构件141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制成。如图6B、图7(A)和图7(C)所示,轴承构件141一体地具有轴承部143、绝缘部144和第二施压部145。
如图7(C)所示,轴承部143具有本体板146。
如图7(C)所示,本体板146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板状。如图6B所示,本体板146具有作为轴支撑部的一个例子的显影轴插通口156、多个定位孔158、供给轴插通口157和第一螺孔159。
显影辊插通口156配置在轴承构件141的后方部分的上下方向大体中央。显影轴插通口156呈侧视时大体圆形,在左右方向上贯穿本体板146。显影轴插通口156的内径与显影辊轴11的外径大体相同。
多个定位孔158与多个定位突起51中的每个相对应地在显影轴插通口156的前上方和显影轴插通口156的后下方各配置一个。各定位孔158呈侧视时大体矩形,在左右方向上贯穿本体板146。定位孔158的内尺寸与定位突起51的外径大体相同。
如图6B所示,供给轴插通口157配置在显影轴插通口156的前下方。供给轴插通口157呈侧视时大体圆形,在左右方向上贯穿本体板146。供给轴插通口157的内径与供给辊轴13的外径大体相同。
如图7(C)所示,第一螺孔159配置在本体板146的前方部分的上下方向大体中央部分。第一螺孔159呈侧视时大体圆形,在左右方向上贯穿本体板146。第一螺孔159的内径与电极支撑轴52的右端部的外径大体相同。
轴承部143在本体板146的左表面具有槽插通筒152、接触筒部155、轴承侧突条160、第一搭扣150和第二搭扣151。
如图6B所示,槽插通筒152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从显影轴插通口156的周缘朝着左方突出。
接触筒部155配置在本体板146的左表面的槽插通筒152的前下方。接触筒部155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从供给轴插通口157的周缘朝着左方突出。
轴承侧突条160配置在本体板146的左表面的供给轴插通口157的前上方。轴承侧突条160在侧视图中在连接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方向上延伸。如图10B所示,轴承侧突条160呈越向左方越窄的俯视时大体梯形,从本体板146的左表面朝着左方突出。轴承侧突条160的前表面161朝着左方向后下方倾斜。
如图6B所示,第一搭扣150配置在本体板146的左表面的接触筒部155的前下方。第一搭扣150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具体来说,第一搭扣150在侧视图中在连接前上方和后下方的方向上延伸,从本体板146的左表面朝着左方突出。由此,第一搭扣150能够以在连接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方向上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第一搭扣150的左端部呈剖面朝着后上方弯曲的钩状。
第二搭扣151配置在本体板146的左表面的槽插通筒152的上方。第二搭扣151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俯视时大体矩形板状,从本体板146的左表面朝着左方突出。由此,第二搭扣151能够以在上下方向上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第二搭扣151的左端部呈剖面朝着上方弯曲的钩状。
轴承部143在本体板146的右表面具有供给轴套环153、引导肋154、凸缘部147、配合止动部148和钩部149。
如图7(C)所示,供给轴套环153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从显影轴插通口156的周缘朝着右方突出。供给轴套环153的右端部是封闭的。
引导肋154配置在本体板146的右表面与供给轴套环153的后方邻接。引导肋154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体杆状,与供给轴套环153的后端部连续,朝着后方延伸。如图7(A)所示,引导肋154的左端部与本体板146的右表面连续。
凸缘部147配置在本体板146的右表面的前端部的上方部分。凸缘部147从本体板146的右表面朝着右方突出,沿着本体板146的前端缘,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配合止动部148配置为与凸缘部147的下端部的后方邻接。配合止动部148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体杆状,与凸缘部147的下端部的右方部分连续,朝着后方延伸。由此,配合止动部148能够以在左右方向上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配合止动部148的后端部呈剖面朝着左方弯曲的钩状。
钩部149配置在本体板146的右表面的显影轴插通口156的上方。钩部149呈后视时大体L字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具体来说,后壁149从本体板146的右表面的后上端部朝着右方延伸,然后弯曲,朝着下方延伸。
绝缘部144配置在轴承构件141的前上端部。绝缘部144呈侧视时大体L字形,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棱柱筒状。绝缘部144的右端部是封闭的。
绝缘部144一体地具有第一绝缘部165和第二绝缘部166。
第一绝缘部165是绝缘部144的前方部分,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第一绝缘部165的下方部分的左端部与本体板146的右表面的前上端部连续。
第二绝缘部166是绝缘部144的后方部分,呈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第二绝缘部166的前下端部与第一绝缘部165的后端部连续。
如图6B所示,第二施压部145配置在本体板146的左表面的后下端部。第二施压部145呈侧视时大体L字形的板状,具有第一延长部170和第二延长部171。
第一延长部170是第二施压部145的后方部分,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后视时大体矩形板状。第一延长部170与本体板146的左表面的后端部的下端部连续,朝着左方延伸。
第二延长部171是第二施压部145的前方部分,具有第一部分172和第二部分173。
第一部分172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俯视时大体矩形板状。第一部分172与本体板146的左表面的下端部的后端部连续,朝着右方延伸。第一部分172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比第一延长部17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短。
第二部分173配置在第一部分172的后端部与第一延长部170的下端部之间。第二部分173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与本体板146的左表面的后下端部连续,朝着左方延伸。第二部分173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与第一部分172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体相同。
第二部分173当在上下方向上剖时的剖面形状在连接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方向上延伸。第二部分173的上端部与第一延长部170的下端部连续,第二部分173的下端部与第一部分172的后端部连续。
如图7(C)所示,第一延长部170和第二部分173具有切口部174。切口部174配置在第一延长部170与第二部分173相连续的部分的左方部分。切口部174呈后视时大体矩形。具体来说,切口部174从第一延长部170的左端缘的下端部朝着右方后视时大体矩形地切口,同时,从第二部分173的左端缘的上方部分朝着右方后视时大体矩形地切口。
如图3B所示,切口部174的上表面具有作为引导部的一个例子的第一引导面175和倾斜面176,切口部174的下表面具有作为引导部的一个例子的第二引导面177和平坦面178。
第一引导面175是切口部174的上表面的左端部。第一引导面175在后视图中在连接左上方和右下方的方向上延伸。从第一延长部170的左端缘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分朝着下方向右方倾斜。
倾斜面176与切口部174的上表面的第一引导面175的右方邻接。如图5B所示,倾斜面176在侧视图中在连接前上方和后下方的方向上延伸,沿着杆状部71的第二粘贴面77。
如图3B所示,第二引导面177是切口部174的下表面的左端部。第二引导面177在主视图中在连接右上方和左下方的方向上延伸,从第二部分173的左端缘的下端部朝着上方向右方倾斜。
如图5B所示,平坦面178与切口部174的下表面的第二引导面177的右方邻接。平坦面178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
如图7(C)所示,显影电极142由导电性树脂材料制成。显影电极142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一体地具有显影接触部180、平板部181、显影轴插通部182、上方延社部183和下方延设部184。
显影接触部180配置在显影电极142的前后方向大体中央位置。显影接触部180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棱柱筒状,显影接触部180的右端部是封闭的。显影接触部180呈在连接前上方和后下方的方向上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
平板部181是显影电极142的前方部分,与显影电极142的前方相邻接。平板部181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板状,与显影接触部180的左端部的前下部分连续,朝着前方延伸。平板部181具有第二螺孔186和配合止动突起187。第二螺孔186配置在平板部181的前方部分,第二螺孔186呈侧视时大体圆形,在左右方向上贯穿平板部181。第二螺孔186的内径与电极支撑轴52的右端部的外径大体相同。
配合止动突起187在下方与平板部181的前方部分邻接。配合止动突起187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板状,从平板部181的下端缘的前方部分朝着下方突出。
显影轴插通部182是显影电极142的后方部分,与显影接触部180的后方邻接。显影轴插通部182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显影轴插通部182的内径与显影辊轴11的外径大体相同。显影轴插通部182的外周面的前端部与显影接触部180的后端部连续。
上方延设部183在上方与显影轴插通部182邻接。上方延设部183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板状。上方延设部183俯视时呈曲柄状,上方延设部183的前方部分位于比上方延设部183的后方部分更靠左方的位置。上方延设部183与显影轴插通部182的左端部的上方部分连续,朝着上方突出。
下方延设部184在下方与显影轴插通部182邻接。下方延设部184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板状。下方延设部184与显影轴插通部182的左端部的下方部分连续,朝着下方突出。
(5)供电单元相对于右侧壁的安装
如图3A、图3B、图8A和图8B所示,上述供电单元33由操作者安装到右侧壁35。当将供电单元33安装到右侧壁35时,首先,如图8A和图8B所示,相对于右侧壁35,从右侧安装供给电极130。
这时,贯通孔136接受电极支撑轴52的右端部,多个长孔137中的每个接受相应的引导突起57。
供给轴插通部134能够相对旋转地接受供给辊轴13的右端部。由此,供给轴插通部134与供给辊轴13电连接。
由此,完成了供给电极130向右侧壁35的安装。
在供给电极130安装到了右侧壁35的状态下,如图10A所示,供给接触部132配置为与供给电极引导部53的板状部54的右方略微隔着间隔,其内部空间容纳突条55。肋135的左端部与突条55的右端面56接触。
接下来,相对于安装了供给电极130的右侧壁35,安装显影电极单元131。
当将显影电极单元131安装到右侧壁35时,首先,如图7(C)所示,将显影电极142安装到轴承构件141,构成显影电极单元131。
当将显影电极142安装到轴承构件141时,将平板部181插入第一绝缘部165与配合止动部148的上下方向之间,从而显影电极142从后方安装到轴承构件141。
换句话说,配合止动突起187的前端部与配合止动部148的后端部抵接,配合止动部148朝着右方弹性变形。
显影电极142朝着后方进一步移动时,配合止动突起187与配合止动部148的后端部之间的抵接解除,配合止动部148恢复。由此,配合止动突起187与配合止动部148相配合。
这时,上方延设部183的前方部分从前方插入钩部149。
由此,完成了显影电极142向轴承构件141的安装,构成显影电极单元131。
这时,如图7(A)所示,显影电极142的下方延设部184配置在轴承构件141的引导肋154的上方,显影电极142的显影接触部180配置在绝缘部144的后下方。
显影电极142的第二螺孔186与轴承构件141的第一螺孔159在左右方向上连通,显影轴插通部182的内部空间与轴承构件141的显影轴插通口156在左右方向上连通。
接下来,如图3B所示,显影电极单元131以从右方覆盖供给电极130的连接部133和供给轴插通部134的方式从右方安装到右侧壁35。
这时,第一延长部170的第一引导面175和第二延长部171的第二引导面177引导右方的杆状部71的右端部,切口部174接受右方的杆状部71的右端部。由此,第一引导面175和第二引导面177引导显影电极单元131相对于右侧壁35的安装。
如图5B所示,第一延长部170的倾斜面176到达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的右端部的上方,与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的右端部在上下方向上抵接。具体来说,倾斜面176与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的比右方的突部87更靠右方位置的部分196抵接。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的比右方的突部87更靠右方位置的部分196是第一端部的第一方向的端部的一个例子。
由此,第一延长部170的倾斜面176在与杆状部71的第二粘贴面77之间夹着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的右端部。这时,第一延长部170位于比下片84的后端部80更靠倾斜方向X的上游的位置。
第二延长部171相对于右方的杆状部71位于与第一延长部170相反的位置。第二延长部171的平坦面178到达右方的杆状部71的下方,与右方的杆状部71的下表面抵接。由此,第二延长部171的平坦面178与第一延长部170的倾斜面176一起夹着右方的杆状部71和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的右端部。
这时,如图5B所示,第一搭扣150与配合突起68相配合,第二搭扣151插入配合孔50,与配合孔50的周缘相配合。
由此,显影电极单元131安装到右侧壁35。
在显影电极单元131安装到了右侧壁35的状态下,如图3B所示,槽插通筒152插入显影辊轴插通槽42,同时,槽插通筒152、显影轴插通口156和显影轴插通部182能相对旋转地接受显影辊轴11的右端部。
由此,显影辊轴11的右端部通过轴承构件141可旋转地支撑到右侧壁35。因此,如图3A所示,显影辊4构成为以显影辊轴11的中心轴线A为中心相对于壳体2旋转。显影辊轴11的中心轴线A是旋转轴线的一个例子。
因为显影辊轴11与显影轴插通部182接触,因此,显影辊轴11与显影轴插通部182电连接。
如图3B和图6B所示,供给轴插通口157与接触筒部155能相对旋转地接受供给辊轴13的右端部。
由此,供给辊轴13的右端部通过轴承构件141可旋转地支撑到右侧壁35。因此,供给辊5构成为以供给辊轴13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壳体2旋转。
如图9B所示,接触筒部155与供给轴插通部134的右方邻接。尽管图未示,在供给电极130和显影电极单元131固定到右侧壁35之前的状态,接触筒部155的左端部与供给轴插通部134的右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略微隔着间隔地配置。
如图3B和图6B所示,多个定位孔158中的每个接受相应的定位突起51。由此,显影电极单元131在右侧壁35定位。
如图10A所示,轴承侧突条160的前表面161与电极侧突条138的后表面139接触。
如图9A所示,第一绝缘部165配置在供给接触部132的下方,第二绝缘部166配置在供给接触部132的后方。即,绝缘部144配置在供给接触部132与显影接触部180之间。本体板146配置在连接部133和供给轴插通部134与显影电极142之间。即,在供给电极130与显影电极142之间,有轴承构件141。因此,供给电极130和显影电极142由于轴承构件141而相互绝缘。
第一螺孔159与第二螺孔186接受电极支撑轴52的右端部。
接下来,如图9A所示,螺钉构件190通过第一螺孔159和第二螺孔186螺合到电极支撑轴52。由此,供给电极130和显影电极单元131通过相同的螺钉构件190固定到右侧壁35。
由此,完成了供电单元33相对于右侧壁35的安装。
在供电单元33安装到了右侧壁35的状态下,如图10B所示,供给电极130的供给轴插通部134的左端部插入密封容纳部65,与供给密封82的右端面抵接。由此,供给密封82的由于其弹力朝着右方对供给轴插通部134施力。因此,供给电极130的连接部133由于供给密封82的弹力朝着下方略微向右方弹性变形。由此,电极侧突条138伴随着连接部133的弹性变形而沿着轴承侧突条160的前表面161的倾斜朝着右方向前上方移动。由此,供给电极130跟随电极侧突条138的移动而整体向前上方移动。
由此,供给电极130的供给轴插通部134相对于供给辊轴13的中心轴线朝着前上方移动,供给轴插通部134的内周面的后下端部与供给辊轴13的外周面的后下端部接触。
4、本体壳的详细说明
如图1(A)和图9A所示,本体壳16具有本体联结200、第一本体电极201和第二本体电极202。
如图1(A)所示,本体联结200在显影盒1安装到本体壳16的状态下相对于显影联结97的结合凹部102隔着间隔配置在左方。本体联结200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状,其右端部构成为能够插入结合凹部102。
本体联结200由已知的连动机构与前盖21的开关动作连动,构成为在左右方向上移动。本体联结200构成为传递本体壳16所具有的未图示的马达等驱动源的驱动力,当传递驱动力时,延左视时顺时针方向旋转。
如图9A所示,第一本体电极201在显影盒1安装到本体壳16的状态下配置成与供给电极130的供给接触部132的左表面接触。第一本体电极201构成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位,并且总是被朝着左方施力。第一本体电极201与本体壳16所具有的未图示的电源电连接。
第二本体电极202在显影盒1安装到本体壳16的状态下配置为与显影电极142的显影接触部180的左表面接触。第二本体电极202构成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位,并且总是被朝着左方施力。第二本体电极202与本体壳16所具有的未图示的电源电连接。
5、显影盒向本体壳的安装以及显影盒的显影动作
接下来,说明显影盒1向本体壳16的安装动作,以及显影盒1的显影动作。
当将显影盒1安装到本体壳16时,如图2所示,操作者打开前盖21,通过开口部20将显影盒1从前方插入本体壳16。
由此,完成了将显影盒1安装到本体壳16。
这时,如图9A所示,供给电极130的供给接触部132的左表面与第一本体电极201接触。由此,供给电极130与第一本体电极201电连接。
如图10A所示,第一本体电极201当与供给电极130的供给接触部132的左表面接触时朝着左方对供给接触部132施力。由此,供给接触部132的肋135沿着突条55的右端面56的倾斜朝着左方向前上方移动。
由此,供给接触部132朝着左方向前上方移动,供给电极130跟随供给接触部132的移动整体向前上方移动。因此,供给轴插通部134相对于供给辊轴13向前上方移动,确保供给轴插通部134与供给辊轴13接触。
显影电极142的显影接触部180的左表面与第二本体电极202接触。由此,显影电极142与第二本体电极202电连接。
接下来,关闭前盖21。当关闭前盖21时,如图1(A)所示,通过未图示的已知的连动机构,本体联结200不能相对旋转地进入显影联结97的结合凹部102。
然后,如图2所示,由本体壳16所具有的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控制开始打印机15的图像形成动作。
在图像形成动作中,如图9A所示,来自本体壳16的未图示的电源的电力通过第一本体电极201和显影电极142供给到显影辊轴11,同时,通过第二本体电极202和供给电极130供给到供给辊轴13。由此,未图示的电源对显影辊4施加显影偏压,对供给辊5施加供给偏压。
如图1(B)所示,本体联结200将驱动力输入到显影联结97的联结部101。由此,显影联结97沿左视时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时,显影联结97将驱动力传递到与联结齿轮部100相啮合的各齿轮,具体来说,传递到显影齿轮98和供给齿轮99。
当显影齿轮98和供给齿轮99中的每个被传递了驱动力时,如图5B所示,显影辊4由于传递到显影齿轮98的驱动力而沿着左视时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方向R旋转,供给辊5由于传递到供给齿轮99的驱动力而沿着左视时逆时针方向旋转。
搅拌器3通过未图示的齿轮系被传递来自显影联结97的驱动力而旋转。
当搅拌器3旋转时,如图2所示,搅拌叶片10将调色剂容纳室7内的调色剂向显影室8输送。于是,调色剂从调色剂容纳室7供给到显影室8。
供给到显影室8的调色剂供给到供给辊5的供给辊本体14。供给辊5通过旋转将调色剂从供给辊本体14供给到显影辊4的显影辊本体12。
这时,显影辊本体12和供给辊本体14使调色剂正极性摩擦带电。由此,显影辊本体12承载调色剂。
接下来,伴随着显影辊4的旋转,层厚限制片6限制显影辊本体12所承载的调色剂的层厚。
这时,如图5A和图5B所示,侧密封83的接触部86与显影辊本体12的左右方向端部的周面接触,因此,抑制调色剂从显影辊4的左右方向的两方泄漏。
下片84的前方部分91沿着左右方向接触显影辊本体12的周面,因此,抑制调色剂从显影辊4与凸出部70之间泄漏。
6、有益效果
(1)在显影盒1中,如图4(A)和图4(B)所示,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固定到粘贴部40。如图5A所示,左方的杆状部71和第一延长部115夹着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因此,能够抑制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从粘贴部40剥落。
杆状部71的第二粘贴面77的后端缘81和下片84的后端部80中的每个位于比第一延长部115更靠倾斜方向X下游的位置。因此,第一延长部115与第二粘贴面77之间能够确保夹着下片84。
因此,即使在例如希望长寿命的情况下,也能够长期抑制下片84从粘贴部40剥落。
(2)如图5A所示,第一延长部115与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的左端部抵接,在与第二粘贴面77之间夹着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的左端部。因此,能够抑制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的左端部从粘贴部40剥落。
(3)如图6A所示,齿轮盖95具有支撑显影辊轴11的显影辊插通口111和在与杆状部71之间夹着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的第一延长部115两者。因此,与显影辊插通口111和第一延长部115分别由不同构件所具有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构件数量。
(4)如图6A所示,齿轮盖95具有第一引导面123和第二引导面124。如图1(B)所示,当齿轮盖95安装到左侧壁34时,第一引导面123和第二引导面124引导齿轮盖95的安装。因此,能够平顺地进行齿轮盖95相对于左侧壁34的安装作业。
(5)如图5A和图5B所示,侧密封83配置在密封配置部39与显影辊本体12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周面之间,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到突部87。即,下片84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夹在侧密封83与显影辊本体12的周面之间。
因此,侧密封83和下片84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确保抑制调色剂从密封配置部39与显影辊本体12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周面之间泄漏。
但是,如果将下片84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固定到侧密封83上,由于侧密封83的弹力,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可能从粘贴部40剥落。
但是,因为粘贴部40和第一延长部115夹着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因此,能够抑制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从粘贴部40剥落。
因此,在能够确保抑制调色剂从密封配置部39与显影辊本体12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周面之间泄漏的同时,能够抑制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从粘贴部40剥落。
(6)如图5A所示,齿轮盖95具有第二延长部116。第一延长部115和第二延长部116夹着左方的杆状部71和下片84,因此,能够提高齿轮盖95相对于杆状部71的相对位置精度,并且能够提高相对于固定在杆状部71上的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和第一延长部115的相对位置精度。
因此,能够确保第一延长部115和左方的杆状部71夹着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的左端部,并且能够进一步确保抑制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从杆状部71剥落。
7、变形例
上述显影盒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显影盒1构成为能够相对于鼓盒24装拆。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显影盒1还可以与鼓盒24一体地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一体地具有显影盒1和鼓盒24的处理盒17是显影装置的一个例子。
显影盒1还能够构成为相对于具有显影辊4的框体容纳调色剂的调色剂盒可装拆。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显影辊4的框体可以不能拆卸地固定到本体壳16,也可以能拆卸地安装到本体壳16。当具有显影辊的框体不能拆卸地固定到本体壳16时,打印机15是显影装置的一个例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齿轮盖95一体地具有具有显影轴插通口111的基板105和第一延长部115。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齿轮盖95还可以构成为分开具有基板105和第一延长部115。类似地,轴承构件141还可以构成为具有显影轴插通口156的本体板146与第一延长部170不是一体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侧密封83以密封本体88的前表面与第一支撑部66的后表面、供给密封82的后表面和第二支撑部67的上表面直接接触的方式配置在密封配置部39。即,侧密封83不是由例如双面胶带等粘贴到密封配置部39,而是配置到密封配置部39。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侧密封83还可以有双面胶带等粘贴到密封配置部3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的一部分由粘贴层89固定到突部87的上表面。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下片84的后方部分90的一部分还可以不固定到突部87的上表面。
代替上述显影辊4,还可以使用显影套筒。在这种情况下,显影套筒是显影辊的一个例子。
上述变形例可以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有益效果。
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可以适当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  显影盒
2  壳体
4  显影辊
11 显影辊轴
40 粘贴部
83  侧密封
84  下片
90  下片的后方部分
91  下片的前方部分
95  齿轮盖
111 显影轴插通口
115 第一延长部
116 第二延长部
123 第一引导面
124 第二引导面
141 轴承构件
170 第一延长部
171 第二延长部
175 第一引导面
177 第二引导面
195 下片的后方部分中比左方的突部更靠左方位置的部分
196 下片的后方部分中比右方的突部更靠右方位置的部分
A   中心轴线
X   倾斜方向

Claims (6)

1.一种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构成为在内部容纳显影剂;
显影辊,构成为关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
第一密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配置为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显影辊的周面接触;以及
支撑构件,以与所述壳体夹着所述第一密封的方式支撑所述第一密封,
所述壳体具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密封,
所述第一密封具有: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固定到所述固定部;以及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是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反的端部,与所述显影辊的周面接触,
所述支撑构件具有第一延长部,所述第一延长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与所述第一端部抵接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部位于与所述固定部相反的位置,
在从所述第二端部朝着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二方向上,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第一密封中的每个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下游端部比所述第一延长部更靠所述第二方向的下游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长部与所述第一端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辊具有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旋转轴,
所述支撑构件具有支撑所述旋转轴的轴支撑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件具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构成为当所述支撑构件安装到所述壳体时引导所述支撑构件的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装置具有第二密封,所述第二密封配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显影辊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的周面之间,
所述第一密封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到所述第二密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件具有第二延长部,所述第二延长部位于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延长部相反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延长部一起夹着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第一密封。
CN201420352565.1U 2013-06-28 2014-06-27 显影装置 Active CN20404450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7420 2013-06-28
JP2013137420A JP2015011230A (ja) 2013-06-28 2013-06-28 現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44503U true CN204044503U (zh) 2014-12-24

Family

ID=52245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52565.1U Active CN204044503U (zh) 2013-06-28 2014-06-27 显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011230A (zh)
CN (1) CN204044503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29118B2 (ja) * 2016-07-15 2020-07-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22099437A (ja) 2020-12-23 2022-07-0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68975A (ja) 2021-04-27 2022-11-0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11230A (ja) 2015-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16991B2 (en) Developer cartridge
CN100541347C (zh) 显影盒
CN104428721B (zh) 显影盒
US9454102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04044503U (zh) 显影装置
JP5510416B2 (ja) 現像装置
CN104685420A (zh) 盒及盒的制造方法
CN104950624A (zh) 感光体盒
US20140037327A1 (en) Developing Device
CN104298094A (zh) 显影盒和处理盒
JP5909931B2 (ja) 現像装置
US9471010B2 (en) Developing device having regulating portions that regulate movement of a seal member
CN103676559B (zh) 显影盒
US7403734B2 (en) Develop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developer supplying roller
JP6090010B2 (ja) 現像装置
JP5935356B2 (ja) 現像装置
JP5903805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09930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226312B (zh) 具有显影剂承载构件和层厚调节构件的显影装置
CN104395837A (zh)
CN104698784A (zh) 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盒
JP2002244428A (ja) 現像ブレードとそれを用いた現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