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79636U - 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879636U CN202879636U CN2012205036311U CN201220503631U CN202879636U CN 202879636 U CN202879636 U CN 202879636U CN 2012205036311 U CN2012205036311 U CN 2012205036311U CN 201220503631 U CN201220503631 U CN 201220503631U CN 202879636 U CN202879636 U CN 20287963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ng arm
- track frame
- rear side
- travel device
- crawler trav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9000000411 induc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5000013339 cereal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245 forear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306 harve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6—Endless track vehicles with tracks without ground wheels
- B62D55/065—Multi-track vehicles, i.e. more than two track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9/00—Ground-engaging vehicle fittings for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the vehicle, wholly or in part, e.g. built-in jacks
- B60S9/02—Ground-engaging vehicle fittings for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the vehicle, wholly or in part, e.g. built-in jacks for only lifting or supporting
- B60S9/04—Ground-engaging vehicle fittings for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the vehicle, wholly or in part, e.g. built-in jacks for only lifting or supporting mechanicall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5—Track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4/00—Optimising design; Manufacturing; Testing
- B60Y2304/05—Reducing production costs, e.g. by redesig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4/00—Optimising design; Manufacturing; Testing
- B60Y2304/07—Facilitating assembling or moun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通过履带行驶装置提高上下移动的机体的最高离地高度。履带(37)卷挂在驱动轮(36)、从前方依次支撑在履带架(32)上的多个转轮(33)、诱导轮(34)上,在绕横向轴芯摆动自如地支撑在机体侧的前后一对摆动臂(41,42)上连接有履带架(32),通过各摆动臂(41,42)的摆动,履带架(32)能够升降,在该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中,在前侧的摆动臂(41)上支撑连杆部件(47),该连杆部件(47)以朝向下方的姿势被支撑为前后摆动自如,在连杆部件(47)的下部摆动自如地连接有履带架(32)的前部,在后侧的摆动臂(42)上摆动自如地连接有履带架(3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联合收割机等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在具有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的联合收割机等作业机械中,履带行驶装置构成为:从机体前方向后方依次具有驱动轮、多个下部转轮、诱导轮,使下部转轮和诱导轮支撑在履带架上,履带卷挂在驱动轮、下部转轮及诱导轮上。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履带行驶装置中,在支撑于机体框架的前后一对摆动臂上连接履带架,用杆部件连接前后一对摆动臂使其同时上下摆动,由此使下部转轮和诱导轮与履带架一同升降,使行驶机体能够相对地上下移动。
在上述构成的履带行驶装置中,摆动连杆(以下称为消除连杆)连接在后侧的摆动臂与履带架上,该摆动连杆防止前后一对摆动臂等用于使履带架升降的连杆机构的构成零件的因制作误差或安装误差而引起的偏斜等。
在上述情况下,在前侧的摆动臂上没有安装消除连杆。
然而,如上所述,在将消除连杆安装在后侧的摆动臂上的情况下,存在作业机械利用履带行驶装置前进时,由于履带的张力使诱导轮向前侧按压,因此使所述杆部件受到压缩等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述构成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中,如专利文件1所述,不是在后侧的摆动臂上而是在前侧的摆动臂上安装所述消除连杆,由此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专利文件1:(日本)特公平7-108671号公报
在如上所述通过设置在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上的履带架的升降能够使行驶机体相对地上下移动的作业机械中,为了对应深水田等,希望提高行驶机体的最高离地高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利用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提高上下移动的机体的最高离地高度。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具有:
驱动轮,其被驱动而旋转自如;
多个转轮,其位于比所述驱动轮靠近机体后方侧的位置;
诱导轮,其位于比所述转轮靠近机体后方侧的位置;
履带架,其支撑所述转轮和所述诱导轮;
履带,其卷挂在所述驱动轮、所述转轮及所述诱导轮上;
在绕各自的横向轴芯摆动自如地支撑于机体侧的前侧的摆动臂和后侧的摆动臂上连接有履带架,所述前侧的摆动臂和所述后侧的摆动臂绕各自的所述横向轴芯上下摆动,由此所述转轮和所述诱导轮与所述履带架一同升降,该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侧的摆动臂上支撑连杆部件,该连杆部件以朝向下方的姿势被支撑为前后摆动自如;
在所述连杆部件的下部摆动自如地连接有所述履带架的前部;
在所述后侧的摆动臂上摆动自如地连接有所述履带架。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的基础上,
还具有支撑用托架部件,所述支撑用托架部件以朝向上方的姿势设置在所述履带架的后部;
所述后侧的摆动臂摆动自如地连接在所述托架部件上。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的基础上,
所述连杆部件与所述履带架连接为所述履带架夹在所述连杆部件的形成为两叉形状的部分之间。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的基础上,
在所述履带架的相邻的转轮之间的部分连接有所述连杆部件。
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的基础上,
在所述履带架的相邻的转轮之间的部分连接有所述连杆部件。
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的基础上,
所述连杆部件从机体上侧夹入所述履带架,并以两边夹持的方式支撑并连接所述履带架。
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的基础上,
所述后侧的摆动臂从机体上侧夹入所述支撑用托架,并以两边夹持的方式支撑并连接所述支撑用托架。
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的基础上,
所述支撑用托架在位于最后侧的所述转轮的上方固定在所述履带架上。
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的基础上,
还具有前侧的副臂和后侧的副臂,
所述前侧的副臂和所述后侧的副臂能够与所述前侧的摆动臂和所述后侧的摆动臂一体地摆动。
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的基础上,
还具有第一轴部件和第二轴部件,所述前侧的副臂和所述后侧的副臂利用被配置为沿机体左右方向的所述第一轴部件和所述第二轴部件连接在所述前侧的摆动臂和后侧的摆动臂上。
本实用新型第十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的基础上,
还具有被配置成沿机体前后方向的能够伸缩调整的杆部件,
所述前侧的副臂和所述后侧的副臂通过所述杆部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十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第十一方面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的基础上,
所述杆部件的前后的端部在所述前侧的副臂和所述后侧的副臂上被支撑为能够绕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轴芯摆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利用前侧的摆动臂和后侧的摆动臂的上下摆动,使履带架、转轮及诱导轮一同升降,因此能够改变履带行驶装置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由此能够使机体相对于履带架上下移动。
并且,在前侧的摆动臂上支撑连杆部件,该连杆部件以朝向下方的姿势被支撑为前后摆动自如,连杆部件的下部摆动自如地连接有履带架的前部。由此,与没有以朝向下方的姿势支撑连杆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履带架相对于机体下降得更低。即,与没有以朝向下方的姿势支撑连杆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机体的相对于地面的最高离地高度,因此也能够应对深水田等。
并且,连杆部件构成为以前后摆动自如的状态连接前侧的摆动臂和履带架。由此,能够通过使连杆部件处于朝向下方的姿势的同时向前后摆动,防止用于使履带架升降的连杆机构的构成零件即前侧的摆动臂和后侧的摆动臂的因制作误差或组装误差而引起的偏斜。
即,由于连杆部件兼做所述消除连杆,因此能够在不增加零件数量和制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机体的最高离地高度。
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在以朝向上方的姿势安装在履带架的后部的托架部件上连接有后侧的摆动臂。由此,能够使前侧的摆动臂与连杆部件的连接位置的相对于履带架的高度和后侧的摆动臂与托架部件的连接位置的相对于履带架的高度大致相同。
即,能够用机体侧、前侧的摆动臂和后侧的摆动臂、履带架来形成平行连杆机构,由此能够使履带架以平衡地保持与机体侧平行的状态升降。
由于后侧的摆动臂的连接在履带架上的连接位置位于履带架的上侧,因此能够在组装后侧的摆动臂时,不影响支撑于履带架的转轮而流畅地组装。
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虽然在连杆部件与履带架的连接部分存在来自机体的重量的载荷,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用两叉形状的部分夹入履带架,使连杆部件连接在履带架上,因此能够具备耐受存在于连杆部件与履带架的连接部分的所述载荷的强度。
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将连杆部件和履带架的连接位置设定在相邻的转轮之间的空间内,因此具有容易将连杆部件安装在履带架上,并且在连杆部件摆动时不影响转轮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左视图。
图2是表示履带架位于最近位置的状态下的左侧的履带行驶装置的左视图。
图3是表示左侧履带行驶装置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4是表示履带架位于最远位置的状态下的左侧的履带行驶装置的左视图。
图5是表示左侧的履带行驶装置的前侧的摆动臂的纵剖后视图。
图6是表示左侧的履带行驶装置的后侧的摆动臂的纵剖后视图。
图7是表示集谷箱和卸谷装置的纵剖左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板状体的左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一板状体的后视图。
图10是表示传递机构和排出离合器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传递机构和排出离合器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中间输送装置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履带行驶装置
32履带架
32A托架部件(支撑用托架)
33转轮(下部转轮)
34诱导轮
36驱动轮
37履带
41前侧摆动臂
42后侧摆动臂
47连杆部件
47A以两叉形状形成在连杆部件的部分(连杆用两叉部)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业机械的整体构成)
以作为农用作业机械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为例说明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在利用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1行驶的行驶机体2的前部升降自如地设置有收割部3。
在联合收割机中,将供给有被收割部3收割的收割谷秆的脱粒装置4和储存从脱粒装置4输送到的谷粒的集谷箱5在左右方向上并排搭载在行驶机体2的机体框架7上。
另外,在联合收割机中,将排出谷粒的卸谷装置6设置在集谷箱5上,而且,在行驶机体2的前部的集谷箱5前侧设置有供操作人员搭乘的驾驶部1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是半喂入式,但也可以是全喂入式。
联合收割机构成为:在驾驶部10的下侧设置有发动机E(如图10所示),在进行收割作业时,能够利用发动机E的驱动力驱动收割部3和脱粒装置4,并且驱动履带行驶装置1以使行驶机体2行驶。
联合收割机用收割部3切断谷秆的茎根以进行谷秆的收割,将收割谷秆输送到脱粒装置4进行脱粒处理,从经过该脱粒处理得到的处理物中清选谷粒并储存到集谷箱5。
(驾驶部)
如图1所示,驾驶部10具有:驾驶座11、能够使行驶机体2转向和旋转且能够使收割部3升降的操作杆12、主变速杆13、副变速杆(未图示)、排出杆15(如图11所示)。
排出杆15通过摆动操作来操作排出离合器C(如图10和图11所示),并且向设置于集谷箱5底部的后述的底部输送装置61(如图7和图10所示)和卸谷装置6传递发动机E的动力,从而能够将储存于集谷箱5的谷粒从卸谷装置6排出。
(履带行驶装置)
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1具有相同的构成,因此省略右侧的履带行驶装置1的说明,参照图2至图6说明左侧的履带行驶装置1的构成。
如图2和图4所示,左侧的履带行驶装置1具有:摆动自如地支撑在行驶机体2的机体框架7上的前后一对摆动臂41,42、连接在前后一对摆动臂41,42上的履带架32、多个下部转轮33、诱导轮34、上部转轮35、驱动轮36、履带37。
履带架32通过前后一对摆动臂41,42的摆动,以与机体框架7的朝向机体前后方向的左侧部7A大致平行的状态,在如图2所示的相对于行驶机体2最近的最近位置和如图4所示的相对于行驶机体2最远的最远位置之间能够升降,对此将在后面叙述。
(驱动轮)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机体框架7的左侧部7A的前端部的下部,固定有向前方延伸的第一框架部件8A。并且,在机体框架7的前端部侧配置有被传递来自发动机E(在图2至图4中未表示)的动力的变速箱9(如图3所示)。
在车轴9A(如图3所示)的前端部支撑驱动轮36,该车轴9A从变速箱9向机体左右方向延伸,并且贯穿形成于第一框架部件8A的前端部的凸台部。
即,驱动轮36经由变速箱9和车轴9A被传递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由此能够绕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轴芯驱动旋转。
(下部转轮)
如图2至图4所示,下部转轮33(相当于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记载的“多个转轮”)在前后方向上并排配置在朝向机体前后方向的履带架32上,并且被支撑为绕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轴芯空转自如。下部转轮33被设置为位于驱动轮36的机体后方侧,最前方的下部转轮33支撑于履带架32的前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六个下部转轮33,但不限于该数量。
(诱导轮)
如图2至图4所示,在位于最后方的下部转轮33的机体后方侧即履带架32的后端部,经由张力调整用机构34A绕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轴芯空转自如地支撑诱导轮34,该张力调整用机构34A能够调整卷挂在各轮上的履带37的张力,对此将在后面叙述。通过操作张力调整用机构34A,能够向前后调整诱导轮34的位置。
(上部转轮)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机体框架7的所述左侧部7A的机体前后方向的后半部,固定有朝向下方延伸的第二框架部件8B。在第二框架部件8B的下端部的前部支撑上部转轮35,该上部转轮35被支撑为绕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轴芯空转自如。
(履带)
如图2至图4所示,履带37由橡胶制环状带形成。履带37卷挂在驱动轮36、所有下部转轮33、诱导轮34及上部转轮35上。
在卷挂有履带37的状态下,通过操作张力调整用机构34A调整诱导轮34的前后位置,能够使履带37变更为紧张状态和松弛状态。
(摆动臂)
如图2至图5所示,前侧的摆动臂41在第一框架部件8A中比驱动轮36靠近机体后方侧的位置被支撑为绕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横向轴芯P1能够向机体上下方向摆动。
即,如图5所示,在轴支撑于第一框架部件8A上的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第一轴部件41B的机体外侧的端部,支撑并固定有机体前侧的摆动臂41。
如图2至图4及图6所示,后侧的摆动臂42在第二框架部件8B中比上部转轮35靠近机体后方侧的位置被支撑为绕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横向轴芯P2能够向机体上下方向摆动。
即,如图6所示,在轴支撑于第二框架部件8B上的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第二轴部件42B的机体外侧的端部,支撑并固定有机体后侧的摆动臂42。
如图2至图6所示,第一轴部件41B和第二轴部件42B的机体内侧的另一端部,固定有作为臂部件的前侧和后侧的副臂43,44。即,前侧和后侧的副臂43,44构成为能够通过第一轴部件41B和第二轴部件42B与前侧和后侧的摆动臂41,42一体地摆动。
如图2所示,在各摆动臂41,42处于其姿势大致朝向后方的状态下,各副臂43,44的姿势大致朝向上方。
(杆部件)
如图2至图6所示,可伸缩调整的杆部件45的前后端部在各副臂43,44上被支撑为绕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轴芯摆动自如。即,前侧和后侧的副臂43,44是通过杆部件45连接的。
(缸装置)
如图2至图4及图6所示,在行驶机体2的机体框架7上配置有能够向机体前后方向伸缩的液压式缸装置46,缸装置46的活塞杆部46A连接在后侧的副臂44上。
即,根据上述构成,当驱动缸装置46的活塞杆部46A时,通过杆部件45能够使前侧和后侧的副臂43,44同时摆动,并且能够使前侧和后侧的摆动臂41,42同时摆动。
(前侧的摆动臂、连杆部件)
如图3和图5所示,前侧的摆动臂41的自由端部形成为具有左右侧部的两叉形状(以下将前侧的摆动臂41的两叉形状的自由端部称为前臂用两叉部41A)。如图2至图5所示,在前臂用两叉部41A支撑连杆部件47,该连杆部件47以朝向下方的姿势绕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轴芯P3向前后摆动自如。即,如图3和图5所示,连杆部件47以两边夹持的方式被支撑为夹在前臂用两叉部41A之间。
如图5所示,连杆部件47的自由端部形成为具有左右侧部的两叉形状(以下将连杆部件47的两叉形状的自由端部称为连杆用两叉部47A)。
如图2至图5所示,在连杆用两叉部47A上连接有履带架32的前部,该履带架32的前部绕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轴芯P4向机体前后方向摆动自如。即,如图5所示,连杆部件47构成为用连杆用两叉部47A从机体上侧夹入履带架32,以两边夹持的方式支撑并连接在履带架32的前部。
如图2至图4所示,连杆部件47连接在履带架32的前部的相邻下部转轮33之间的部分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连杆部件47连接在履带架32的从前侧起第二个下部转轮33和第三个下部转轮33之间的部分上。
进一步,在履带架32位于如图2所示的最近位置、如图4所示的最远位置、最近位置与最远位置之间的位置的状态下,连杆部件47维持大致朝向下方的姿势。
(后侧的摆动臂、支撑用托架)
如图3和图6所示,后侧的摆动臂42的自由端部形成为具有左右侧部的两叉形状(以下将后侧的摆动臂42的两叉形状的自由端部称为后臂用两叉部42A)。
如图2至图4及图6所示,在履带架32的后部固定配置有具有左右侧部的支撑用托架32A(相当于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所记载的“托架部件”),该支撑用托架32A被配置为呈朝向机体上方的姿势。在该支撑用托架32A上支撑摆动臂42的后臂用两叉部42A,该后臂用两叉部42A被支撑为绕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轴芯P5向机体前后方向摆动自如。
即,如图3和图6所示,后侧的摆动臂42构成为用后臂用两叉部42A从上侧夹入支撑用托架32A的左右侧部,以两边夹持的方式支撑并连接于支撑用托架32A(履带架32的后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4所示,支撑用托架32A在位于最后侧的下部转轮33的上方固定在履带架32上。
(履带架的升降)
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履带行驶装置1,由前侧和后侧的摆动臂41,42、机体框架7的左侧部7A、履带架32构成平行连杆机构。
由此,如图2和图4所示,通过驱动缸装置46的活塞杆部46A以使前侧和后侧的摆动臂41,42同时摆动,能够使经由连杆部件47和支撑用托架32A连接在前侧和后侧的摆动臂41,42上的履带架32以与机体框架7的左侧部7A大致平行的状态升降。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缸装置46缩短到极限位置的情况下,履带架32后退的同时相对于行驶机体上升到最近位置。即,行驶机体2通过相对地下降而位于距离履带37的接地面最低的位置。
另外,如图4所示,在缸装置46伸长到极限位置的情况下,履带架32前进的同时相对于行驶机体2下降到最远位置。即,行驶机体2通过相对地上升而位于距离履带37的接地面最高的位置。
(作用效果等)
如上所述,履带架32通过前后一对摆动臂41,42的摆动进行升降。如上所述,连杆部件47以前后摆动自如的状态连接履带架32与前侧的摆动臂42。
由此,连杆部件47起到作为消除连杆的作用,所述消除连杆防止用于使履带架32升降的平行连杆机构的构成零件即前后一对摆动臂41,42的因制作误差或组装误差等而引起的偏斜等。
并且,右侧的履带行驶装置1也具有与左侧的履带行驶装置1相同的结构,因此,在因地面的凹凸而使行驶机体2向左右方向中的某一方向倾斜的情况下,通过对设置有左侧和右侧的履带行驶装置1的履带架32调整相对于行驶机体2的升降位置,能够调整行驶机体2的右侧和左侧的相对于地面的高度,由此使行驶机体2在左右方向上保持水平。
(卸谷装置)
如图7所示,在集谷箱5的底部,将底部输送绞龙61B作为底部输送装置61配置在与底轴芯X同一的轴芯上,该底部输送绞龙61B将储存于集谷箱5的谷粒向卸谷装置6送出。
另外,如图7所示,卸谷装置6由肘形输送管62A、纵向输送装置63、中间输送装置64及排出输送装置65构成,该输送管62A将从底部绞龙61B送出的谷粒向上方引导,该纵向输送装置63将从输送管62A输送到的谷粒向上方输送,该中间输送装置64将从纵向输送装置63输送到的谷粒沿水平方向输送,该排出输送装置65输送从中间输送装置64输送到的谷粒并从排出部66(如图1所示)排出谷粒。
如图7所示,纵向输送装置63构成为:在纵向筒状的纵向输送管63A的内部设置有配置在与纵向轴芯Y同一的轴芯上的纵向输送绞龙63B。
纵向输送绞龙63B的下端部和底部输送绞龙61B的送出侧的端部位于输送管62A的内部,通过设置于输送管62A内部的第一锥齿轮机构G1使纵向输送绞龙63B与底部输送绞龙61B联动。
以下,在所述底部输送绞龙61B、所述纵向输送绞龙63B、后述的中间输送绞龙64B及后述的排出绞龙65B的旋转方向中,将谷粒向排出侧输送的旋转方向称为正旋转。
如图7所示,在底部输送绞龙61B的所述排出侧的端部设置有多个第一板状体61C,该第一板状体61C通过与底部输送绞龙61B一体地正旋转,将谷粒向纵向输送绞龙63B拢起。并且,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板状体61C被设置为相对于X轴芯倾斜,使得该第一板状体61C越接近排出侧越接近正旋转方向的下游侧。
由此,相比第一板状体61C与X轴芯平行地安装的情况,由于谷粒一边进一步朝向纵向输送绞龙63B推出一边拢起,因此能够提高谷粒的输送效率。
如图7所示,中间输送装置64具有中间输送绞龙64B,该中间输送绞龙64B在两端形成为肘形的中间输送管64A的内部被配置成与水平轴芯Z呈同一轴芯。
如图7所示,中间输送绞龙64B的排出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和纵向输送绞龙63B的上端部位于中间输送管64A的端部(肘形)的内部,通过位于中间输送管64A的端部的内部的第二锥齿轮机构G2,使纵向输送绞龙63B与中间输送绞龙64B联动。
如图7所示,纵向输送绞龙63B的上端部具有多个第二板状体63C,该第二板状体63C通过与纵向输送绞龙63B一体地正旋转,将谷粒向中间绞龙64B拢出。并且,第二板状体63C被安装为相对于纵向轴芯Y倾斜,使得该第二板状体63C越接近排出侧越接近正旋转方向的下游侧。
由此,相比第二板状体63C与Y轴芯平行地安装的情况,由于将谷粒一边进一步朝向中间输送绞龙64B推出一边拢出,因此能够提高谷粒的输送效率。
如图1和图7所示,排出输送装置65在筒状的排出管65A的内部具有排出绞龙65B,该排出绞龙65B配置在与沿着排出管65A的长边方向的W轴芯同一的轴芯上。
如图7所示,排出绞龙65B的排出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和中间输送绞龙64B的排出侧的端部位于中间输送管64A的端部(肘形)的内部,通过设置于中间输送管64A的端部的内部的第三锥齿轮机构G3,使排出绞龙65B与中间输送绞龙64B联动。
如图7所示,在中间输送绞龙64B的排出侧的端部设置有多个第三板状体64C,该第三板状体64C通过与中间输送绞龙64B一体地正旋转,将谷粒向排出绞龙65B拢出。并且,第三板状体64C被安装为相对于水平轴芯Z倾斜,使得该第三板状体64C越接近排出侧越接近正旋转方向的下游侧。
由此,相比第三板状体64C与Z轴芯平行地安装的情况,由于将谷粒一边进一步朝向排出绞龙65B推出一边拢出,因此能够提高谷粒的输送效率。
通过按照上述方式构成,能够经由联动的底部输送绞龙61B、第一板状体61C、纵向输送绞龙63B、第二板状体63C、中间输送绞龙64B、第三板状体64C及排出绞龙65C,将储存于集谷箱5的内部的谷粒输送到设置于排出管65A的前端部的排出部66(如图1所示)并将所述谷粒排出。
(传递机构、排出离合器)
如图10和图11所述,卸谷装置6的驱动系统由向集谷箱5的底部输送装置61的底部输送绞龙61B传递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的传递机构和能够连接或断开卸谷装置6的驱动的排出离合器C构成。
下面说明所述传递机构的构成。
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在输出皮带轮E2与齿轮箱用输入皮带轮71B上卷挂有由环状皮带构成的中间皮带72,该输出皮带轮E2设置在朝向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发动机E的输出轴E1上,该齿轮箱用输入皮带轮71B设置在与发动机E的输出轴E1平行地设置的齿轮箱71的箱用输入轴71A上。
并且,如图10所示,齿轮箱71设置有齿轮箱用输出轴71C,该齿轮箱用输出轴71C相对齿轮箱用输入轴71A呈正交姿势,动力从齿轮箱用输入轴71A经由设置于齿轮箱71内部的齿轮箱用锥齿轮机构71E传递到齿轮箱用输出轴71C。
并且,如图10所示,在齿轮箱用输出皮带轮71D和绞龙用输入皮带轮61D上卷挂有由环状皮带构成的排出皮带73,该齿轮箱用输出皮带轮71D设置于齿轮箱71的齿轮箱用输出轴71C,该绞龙用输入皮带轮61D设置于底部输送绞龙61B的与排出侧相反侧的端部。
由此,能够将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传递到底部输送绞龙61B以驱动卸谷装置6。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齿轮箱71的齿轮箱用输出皮带轮71D和底部输送绞龙61B的绞龙用输入皮带轮61D构成为两段式,卷挂有两根排出皮带73。
由此,即使在不改变底部输送绞龙61B的转速只增大底部输送绞龙61B的直径以使必要的驱动扭矩增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设置两根排出皮带73来应对。
排出离合器C作为张紧离合器机构而构成。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由张紧皮带轮80构成排出离合器C,该张紧皮带轮80构成为:通过操作驾驶部10的排出杆15,经由连接机构81可切换操作到对排出皮带73施力的施力姿势和离开排出皮带73的离开姿势。
即,通过使张紧皮带轮80处于施力姿势和离开姿势,能够使排出皮带73处于紧张状态和松弛状态,由此,能够连接或断开底部输送绞龙61B和卸谷装置6的动力。
〔另一实施方式〕
〔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能够使行驶机体2在左右方向上保持水平的履带行驶装置1的前侧的摆动臂41上支撑摆动连杆47,该摆动连杆47作为所述消除连杆以朝向下方的姿势被支撑。
作为另一实施方式,将履带行驶装置1构成为不仅能够在左右方向上使行驶机体2保持水平,还能够在前后方向上使行驶机体2保持水平,在该履带行驶装置1上也可以设置作为消除连杆的摆动连杆47。
为了构成如上所述的不仅能够在左右方向上使行驶机体2保持水平,还能够在前后方向上使行驶机体2保持水平的履带行驶装置1,只需使前后一对摆动臂41,42构成为不是同时而是独立地绕横向轴芯P1,P2上下摆动即可。
例如,除去杆部件45,在前侧的副臂43上也设置缸装置(未图示),通过缸装置的伸缩,使前侧的摆动臂41与副臂43一体地摆动。
由此,通过使前侧和后侧的摆动臂41,42独立地摆动,能够调整履带架32的上下方向上的角度,由此在前后方向上也能够使行驶机体2保持水平。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情况下,在前后一对摆动臂41,42中的一个摆动臂上以朝向下方的姿势支撑连杆部件47,在连杆部件47的连杆用两叉部47A上连接与履带架32的前部或后部对应的一方。
或者,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履带行驶装置1的前后一对摆动臂41,42这两者上以朝向下方的姿势支撑连杆部件47,在各连杆部件47的连杆用两叉部47A上连接履带架32的前部和后部。
〔2〕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卸谷装置6的中间输送装置64设置有输送谷粒的中间输送绞龙64B,但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
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除去中间输送绞龙64B,设置轴部件64E,该轴部件64E通过第二锥齿轮机构G2和第三锥齿轮机构G3绕水平轴芯Z与纵向输送绞龙63B和排出绞龙65B联动地旋转,并且,通过与轴部件64E一体地旋转的多个板状体(板状叶片64F)将输送到的谷粒向排出绞龙65B拢出。
在上述情况下,板状叶片64F被安装为相对于水平轴芯Z倾斜,使得越接近排出侧越接近将谷粒向排出侧输送时的旋转方向(正旋转)的下游侧。
由此,谷粒在中间输送装置64中的输送不是由中间输送绞龙64B来进行,而是由作为结构简单的板状体的板状叶片64F来进行,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如本实施方式所述,优选将第一板状体61C、第二板状体63C及第三板状体64C设置为相对于X轴芯、Y轴芯及Z轴芯倾斜,但也可以设置为相对于X轴芯、Y轴芯及Z轴芯平行。
〔3〕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机械以联合收割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和另一实施方式〔1〕所记载的履带行驶装置1的构成也能够适用于具有利用履带行驶装置行驶的行驶机体的其他作业机械。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联合收割机等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
Claims (12)
1.一种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具有:
驱动轮,其被驱动而旋转自如;
多个转轮,其位于比所述驱动轮靠近机体后方侧的位置;
诱导轮,其位于比所述转轮靠近机体后方侧的位置;
履带架,其支撑所述转轮和所述诱导轮;
履带,其卷挂在所述驱动轮、所述转轮及所述诱导轮上;
在绕各自的横向轴芯摆动自如地支撑于机体侧的前侧的摆动臂和后侧的摆动臂上连接有履带架,所述前侧的摆动臂和所述后侧的摆动臂绕各自的所述横向轴芯上下摆动,由此所述转轮和所述诱导轮与所述履带架一同升降;
该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侧的摆动臂上支撑连杆部件,该连杆部件以朝向下方的姿势被支撑为前后摆动自如;
在所述连杆部件的下部摆动自如地连接有所述履带架的前部;
在所述后侧的摆动臂上摆动自如地连接有所述履带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支撑用托架部件,所述支撑用托架部件以朝向上方的姿势设置在所述履带架的后部;
所述后侧的摆动臂摆动自如地连接在所述托架部件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部件与所述履带架连接为所述履带架夹在所述连杆部件的形成为两叉形状的部分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履带架的相邻的转轮之间的部分连接有所述连杆部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履带架的相邻的转轮之间的部分连接有所述连杆部件。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部件从机体上侧夹入所述履带架,并以两边夹持的方式支撑并连接所述履带架。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的摆动臂从机体上侧夹入所述支撑用托架,并以两边夹持的方式支撑并连接所述支撑用托架。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用托架在位于最后侧的所述转轮的上方固定在所述履带架上。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前侧的副臂和后侧的副臂,
所述前侧的副臂和所述后侧的副臂能够与所述前侧的摆动臂和所述后侧的摆动臂一体地摆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第一轴部件和第二轴部件,所述前侧的副臂和所述后侧的副臂利用被配置为沿机体左右方向的所述第一轴部件和所述第二轴部件连接在所述前侧的摆动臂和后侧的摆动臂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被配置成沿机体前后方向的能够伸缩调整的杆部件,
所述前侧的副臂和所述后侧的副臂通过所述杆部件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部件的前后的端部在所述前侧的副臂和所述后侧的副臂上被支撑为能够绕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轴芯摆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36443 | 2012-02-22 | ||
JP2012036443A JP5836153B2 (ja) | 2012-02-22 | 2012-02-22 | 作業機の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879636U true CN202879636U (zh) | 2013-04-17 |
Family
ID=48071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20503631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79636U (zh) | 2012-02-22 | 2012-09-27 | 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836153B2 (zh) |
KR (1) | KR101974222B1 (zh) |
CN (1) | CN202879636U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91636A (zh) * | 2015-04-01 | 2015-06-10 | 湖南农业大学 | 一种用于履带式农田作业车辆的履带越埂变形装置 |
CN107628136A (zh) * | 2016-07-18 | 2018-01-26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平行四杆悬架机构的履带拖拉机横向调平装置 |
CN108974163A (zh) * | 2018-08-13 | 2018-12-11 | 张祝 | 一种离地高度可调节的减振式履带驱动方法 |
CN108974158A (zh) * | 2018-08-13 | 2018-12-11 | 张祝 | 一种采用电液调节履带底盘水平与升降功能的控制方法 |
CN108974162A (zh) * | 2018-08-13 | 2018-12-11 | 张祝 | 一种离地高度可调节的履带行驶方法 |
CN111688831A (zh) * | 2020-05-19 | 2020-09-22 | 江苏大学 | 多点升降底盘液压自动调控系统及工作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12490A (zh) * | 2013-12-19 | 2015-04-15 | 柳州美纳机械有限公司 | 水稻收割机行走装置 |
CN110329375B (zh) * | 2019-07-04 | 2024-04-30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 | 履带型摆臂悬挂式行走机构及履带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08671B2 (ja) * | 1988-06-28 | 1995-11-22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コンバインの走行装置 |
JPH035692U (zh) * | 1989-06-07 | 1991-01-21 | ||
JP3211176B2 (ja) | 1993-10-12 | 2001-09-25 |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冷却ロールの冷却水循環量制御方法 |
JP2004276671A (ja) * | 2003-03-13 | 2004-10-07 | Kubota Corp | 作業機 |
JP5706089B2 (ja) * | 2010-01-15 | 2015-04-22 |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 コンバイン |
JP5451431B2 (ja) * | 2010-02-01 | 2014-03-26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
2012
- 2012-02-22 JP JP2012036443A patent/JP5836153B2/ja active Active
- 2012-09-04 KR KR1020120097667A patent/KR10197422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09-27 CN CN2012205036311U patent/CN20287963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91636A (zh) * | 2015-04-01 | 2015-06-10 | 湖南农业大学 | 一种用于履带式农田作业车辆的履带越埂变形装置 |
CN107628136A (zh) * | 2016-07-18 | 2018-01-26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平行四杆悬架机构的履带拖拉机横向调平装置 |
CN108974163A (zh) * | 2018-08-13 | 2018-12-11 | 张祝 | 一种离地高度可调节的减振式履带驱动方法 |
CN108974158A (zh) * | 2018-08-13 | 2018-12-11 | 张祝 | 一种采用电液调节履带底盘水平与升降功能的控制方法 |
CN108974162A (zh) * | 2018-08-13 | 2018-12-11 | 张祝 | 一种离地高度可调节的履带行驶方法 |
CN111688831A (zh) * | 2020-05-19 | 2020-09-22 | 江苏大学 | 多点升降底盘液压自动调控系统及工作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169949A (ja) | 2013-09-02 |
KR101974222B1 (ko) | 2019-04-30 |
KR20130096622A (ko) | 2013-08-30 |
JP5836153B2 (ja) | 2015-12-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879636U (zh) | 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 | |
CN103477123A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205052184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1658094B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202722037U (zh) |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 |
CN203261777U (zh) | 联合收割机的前处理装置 | |
CN103260392B (zh) | 联合收割机 | |
JP5608131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KR20100105338A (ko) | 콤바인 | |
JP2011036210A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111836536B (zh) | 收割机 | |
JP4488335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2012235762A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7423503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2001008531A (ja) |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刈取前処理装置 | |
KR101324008B1 (ko) | 콤바인 | |
JP7412324B2 (ja) | 収穫機 | |
CN103327803A (zh) | 联合收割机 | |
JP7423504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2021040559A (ja) | サトウキビ収穫機 | |
JP2014068586A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7381439B2 (ja) | 作業車 | |
JP7381440B2 (ja) | 作業車 | |
JP7094198B2 (ja) | 収穫機 | |
JP7068987B2 (ja) | 収穫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