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06498U - 粉粒体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粉粒体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406498U
CN202406498U CN2011203780098U CN201120378009U CN202406498U CN 202406498 U CN202406498 U CN 202406498U CN 2011203780098 U CN2011203780098 U CN 2011203780098U CN 201120378009 U CN201120378009 U CN 201120378009U CN 202406498 U CN202406498 U CN 2024064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eing
powder
rotary body
see
guid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37800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尾康也
牧原邦充
尼崎乔士
斋藤成德
长谷川义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Saito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Saito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Saito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4064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40649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ertilizing (AREA)
  • Sow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以高的点播精度供给粉粒体的粉粒体供给装置,该装置能够抑制因送出引导件与粉粒体摩擦而引起的声音。该装置设置有送出引导件(80),该送出引导件沿着送出旋转体(52)的外周面(52s)设置,并对粉粒体起到导向作用,使得从送出旋转体(52)的上端侧进入送出凹部(58)中的粉粒体滞留在送出凹部(58)中,直到送出凹部(58)移动至送出旋转体(52)的下端侧并排出粉粒体为止。送出引导件(80)具有:引导件主体(82),形成有对粉粒体发挥作用的导向面(81);减振件(83),设置在引导件主体(82)的与导向面(8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对引导件主体(82)发挥减振作用。

Description

粉粒体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粉粒体供给装置,该粉粒体供给装置通过外周面设置有送出凹部且被能够自由旋转地驱动的送出旋转体,间歇性地将粉粒体箱中所贮存的粉粒体每次送出设定量,使送出的粉粒体落下至田地以实现供给。
背景技术
上述粉粒体供给装置具有沿着送出旋转体的外周面设置的送出引导件,该送出引导件对从送出旋转体的上端侧进入送出凹部的粉粒体进行导向,使得该粉粒体滞留在送出凹部内直到移动到送出旋转体的下端侧为止,因此进入送出凹部内的粉粒体移动到送出旋转体的下端侧之后才排出,从而能够以点播精度高的点播供给方式将粉粒体供给至田地。
以往,这种粉粒体供给装置例如曾记载在专利文献1中。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粉粒体供给装置具有作为粉粒体箱的种子箱、作为送出旋转体的播种辊、作为送出引导件的引导板。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5-49312号公报(第0013段,图2、5)
为了省去覆土的麻烦,可以通过上述粉粒体供给装置来将进行过覆铁膜处理的稻种(下面,称之为覆铁膜稻种)供给至田地。
尤其是,如果为了在供给覆铁膜稻种的情况下,使粉粒体相对于送出引导件的滑动变得顺畅,或者使送出引导件与粉粒体之间的接触磨损不易发生,而由金属等的硬质材料构成送出引导件,那么,易产生送出引导件和稻种相摩擦的声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以点播精度高的点播供给方式供给粉粒体的粉粒体供给装置,该粉粒体供给装置即使将送出引导件构成为使粉粒体容易滑动、不易磨损,也能够抑制因送出引导件与粉粒体摩擦而引起的声音。
本实用新型的第1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粉粒体供给装置,通过在外周面上设置有送出凹部且能够自由驱动旋转的送出旋转体,间歇性地将粉粒体箱中贮存的粉粒体每次送出设定量,使送出的粉粒体落下供给至田地,其特征在于,设置有送出引导件,该送出引导件沿着所述送出旋转体的外周面设置,并对粉粒体发挥导向作用,使得从所述送出旋转体的上端侧进入所述送出凹部中的粉粒体滞留在所述送出凹部中,直到所述送出凹部移动至所述送出旋转体的下端侧并排除粉粒体为止。所述送出引导件具有:引导件主体,形成有对粉粒体发挥作用的导向面;吸声件或减振件,设置在所述引导件主体的与所述导向面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对所述引导件主体发挥吸声或减振作用。
若采用本第1技术方案的结构,则从送出旋转体的上端侧进入送出凹部中的粉粒体,一边以滞留在送出凹部中的方式被送出引导件导向一边移动至送出旋转体的下端侧,在移动到送出旋转体的下端侧之后从送出凹部排出,因而能够将通过送出旋转体来间歇性地每次送出设定量的粉粒体,在送出旋转体的下端侧每次从送出凹部一次性地落下设定量,从而能够将粉粒体以点状集中落下至田地的状态供给至田地。
由金属板等硬质材料构成送出引导件的引导件主体等,这样即使形成了使粉粒体易于滑动且不易产生因与粉粒体的接触而引起的磨损的引导件主体,但由于所供给的粉粒体是如覆铁膜稻种那样的粉粒体,所以会产生引导件主体与粉粒体摩擦的摩擦声,即使是这样,也能够通过吸声件来使伴随着声音的空气振动得到衰减,或者通过减振件来吸收掉伴随着声音的引导件主体的振动,从而能够抑制声音向周边传递。
因而,在能够以点播精度高的状态将粉粒体点播在田地上,并且能够使粉粒体相对于送出引导件易于滑动或者使送出引导件的磨损得以抑制的情况下,即使是如覆铁膜稻种那样的粉粒体,也能够在使因引导件主体与粉粒体摩擦而在周边产生的声音得以抑制的良好的状态下进行作业。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2技术方案中,所述引导件主体由金属板构成,并在所述引导件主体的与形成所述导向面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紧贴设置有所述吸声件或所述减振件。
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第2技术方案的结构,则能够利用金属板来低价地得到有效防止导向面磨损的送出引导件,并且通过吸声件或减振件与引导件主体的紧密粘贴,能够有效地抑制引导件主体和粉粒体的摩擦声。
因而,能够低价地实现送出引导件的引导件主体不易磨损的优异的耐久性,并能够在有效地抑制了引导件主体和粉粒体的摩擦声的良好的粉粒体送出状态下进行作业。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4技术方案中,所述送出引导件被支撑为,使所述送出引导件的位于送出旋转体旋转方向上的上方侧的一侧,将该送出引导件的位于送出旋转体旋转方向上的下方侧的一侧作为摆动支点侧,在所述送出旋转体的半径方向上摆动。
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第4技术方案的结构,则从送出旋转体的上端侧进入送出凹部的粉粒体,在沿着受到送出引导件的导向作用的移动路径移动的情况下,从与送出引导件的摆动支点侧相反的一侧进入移动路径,并沿着移动路径朝向送出引导件的摆动支点侧移动。因而,进入移动路径时的粉粒体,即使未充分地容置在送出凹部中而粉粒体的一部分处于从送出凹部向外侧突出的高耸状态,也能够向从送出旋转体离开的一侧按压送出引导件的与摆动支点侧相反的一侧使其容易地进行摆动,从而使粉粒体进入。沿着移动路径朝向送出引导件的摆动支点一侧移动的粉粒体,一边受到送出引导件的在送出引导件的按压作用逐渐变强的状态下的导向作用而消除高耸状态,一边移动,由此能够将沿着受到送出引导件的导向作用的移动路径移动的粉粒体与送出引导件的摩擦抑制为弱的状态。
因而,通过将送出引导件支撑为使该送出引导件如上所述那样摆动的支撑结构,也能够将送出引导件和粉粒体的摩擦抑制为弱的状态,从这一方面也能够抑制摩擦声。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9技术方案中,在容置有所述送出旋转体的送出箱的内部配置有流下导向板,该流下导向板位于所述送出旋转体的上方,并使所述粉粒体箱中贮存的粉粒体流下至所述送出旋转体,将所述流下导向板能够装拆地安装在所述送出箱上的连接装置具有:第二支撑体,其配置在所述送出箱内,并位于以规定的安装姿势安装在所述送出箱的内部的状态下的所述流下导向板的上方;连接钩,其设置在所述流下导向板上,且位于所述流下导向板的导向面的上方,并通过将所述流下导向板从上方插入所述送出箱的内部的操作,该连接钩与所述第二支撑体相卡合。
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第9技术方案的结构,则在将流下导向板从上方插入送出箱的内部进行组装时,通过该组装操作,能够使连接钩与支撑体相卡合,从而使连接装置处于连接状态。此时,能够从送出箱的上方用肉眼观察连接钩以及支撑体,从而能够识别连接钩与支撑体的卡合状态,所以通过确认连接装置已处于规定的连接状态,能够正确地连接流下导向板与送出箱。
因而,仅通过将流下导向板插入送出箱的操作,能够以简单的操作将流下导向板正确地安装在送出箱上,从而能够获得通过送出旋转体正确地送出粉粒体的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10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流下导向板上安装有刮平体,该刮平体对进入所述送出旋转体的所述送出凹部中的粉粒体发挥刮平作用,并在所述送出箱的内部与所述流下导向板组装在一起。
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第10技术方案的结构,则通过将流下导向板安装在送出箱上的操作,能够将刮平体也一起组装,并且通过从送出箱的上方用肉眼观察确认连接装置已处于规定的连接状态,能够确认刮平体处于对送出旋转体正确地发挥作用的规定的安装状态。
因而,仅通过将流下导向板安装成规定的安装状态的操作,能够以简单的操作将刮平体安装为规定的安装状态,从而获得通过送出旋转体正确地送出粉粒体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业机的整体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作业部的整体的后视图。
图3是表示作业部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作业部的一部分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粉粒体供给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6是表示粉粒体供给装置的纵剖后视图。
图7是表示粉粒体供给装置的一部分的纵剖侧视图。
图8是表示刮平体以及送出引导件的开放姿势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刮平体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送出引导件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1A是送出引导件的拆下状态的立体图,图11B是表示送出引导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粉粒体供给装置A的作业机的整体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作业机包括:自行式车,通过左右一对前车轮1、1和左右一对能够自由驱动的后车轮2、2自动行驶,其中,对上述一对前车轮1、1能够自由进行转向操作以及驱动;作业部S,经由连杆机构L连接于该自行式车的车体架3的后部;施肥装置C,具有配置于自行式车的车体后部的肥料箱71。
自行式车具有设置于车体前部的发动机5,并将该发动机5输出的驱动力输入至位于车体前部的变速箱体6,输入至该变速箱体6的驱动力从位于变速箱体6的内部的行驶变速器传递至前轮驱动箱7来驱动左右一对前车轮1、1,输入至变速箱体6的来自发动机5的驱动力从所述行驶变速器经由旋转轴8传递至位于车体后部的后轮驱动箱9来驱动左右一对后车轮2、2。自行式车具有驾驶部4,该驾驶部4具有位于车体后部的驾驶座4a,从而形成能够坐在该驾驶部4上进行驾驶的乘坐型车。在自行式车中,已输入至所述变速箱体6的来自发动机5的驱动力,从位于变速箱体6的内部的作业变速器经由位于车体架3的下方的旋转轴11和从该旋转轴11的后端部向车体后方延伸的传动轴12传递至作业部S的驱动机构D的输入轴42(参照图3)。
图2是表示作业部S的整体的后视图。图3是表示作业部S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作业部S的一部分的后视图。如图2、3、4及图1所示,作业部S具有:作业部支架25,前端部与连杆机构L的后部连杆17的下端部相连接;4个接地船体20,沿着车体宽度方向排列安装在作业部支架25的下部;6个粉粒体供给装置A,沿着车体宽度方向排列安装在作业部支架25的支撑架26上;播撒药剂装置B,安装在作业部支架25的支柱66上;左右一对作沟体F、F,安装在作业部支架25的前部。
连杆机构L具有:上部连杆15以及下部连杆16,分别从车体架3的后部朝向后方延伸,并且均能够上下自由摆动;后部连杆17,与上部连杆15和下部连杆16的后端部相连接。在后部连杆17上连接着作业部支架25,连杆机构L被连接在车体架3和后部连杆17之间的油压缸13操作,从而相对于车体架3进行上下摆动,由此操作作业部S使其在下降作业位置和上升非作业位置之间升降,该下降作业位置是4个接地船体20与田地接触的位置,该上升非作业位置是各接地船体20已从田地上升的位置。
后部连杆17支撑作业部支架25并使该作业部支架25能够围绕沿着车体前后方向设置的横摆轴心X自由地摆动,所以作业部S能够围绕横摆轴心X相对于自行式车进行摆动,使得无论自行式车是否处于左右倾斜的状态,该作业部S在车体宽度方向上都处于水平状态。
当使作业部S下降至下降作业位置并使自行式车行驶时,作业机进行播种作业、施肥作业、播撒药剂作业和作沟作业,其中,所述播种作业是指,通过6个粉粒体供给装置A以沿着6条线供给的方式将作为稻子的稻种的、进行过覆铁膜处理的覆铁膜稻种a(下面,简称为稻种a)供给至田地的作业,所述施肥作业是指,通过施肥装置C对位于6条线上的稻种a供给肥料的作业,所述播撒药剂作业是指,通过播撒药剂装置B向田地播撒防止杂草等的药剂的作业,所述作沟作业是指,通过左右一对作沟体F、F在田地上形成排水沟的作业。通过各粉粒体供给装置A来供给的稻种a,被供给至因接地船体20通过而变为平整的位置。
下面,说明施肥装置C。
如图1、2、3、4所示,施肥装置C除了具有所述肥料箱71之外,还具有连接设置在该肥料箱71的下部的肥料送出机构73、经由送风管76与该肥料送出机构73的肥料排出部连接的电动鼓风机75。肥料送出机构73具有沿车体宽度方向排列的6个肥料排出口(未图示)。肥料送出机构73的各肥料排出口,分别经由肥料供给软管74与6个作沟施肥器77相连接,上述6个作沟施肥器77沿车体宽度方向排列设置在作业部S的下部。通过输入轴78向肥料送出机构73输入来自行驶变速器的驱动力,来驱动该肥料送出机构73。
施肥装置C通过肥料送出机构73将贮存于肥料箱71中的粒状的肥料从肥料箱71送出至各肥料排出口,并借助由电动鼓风机75供给的搬送风将送出至各肥料排出口的肥料经由肥料供给软管74供给至作沟施肥器77。如图2、3、4所示,6个作沟施肥器77配置为在从各粉粒体供给装置A所具有的筒状体56稍偏向车体宽度方向一侧且稍偏向前方一侧的位置各具有一个作沟施肥器77,而且,各作沟施肥器77用于在从粉粒体供给装置A从筒状体56供给至田地的稻种a偏向车体宽度方向一侧的位置附近的田地上形成沟,并向所形成的沟中供给来自肥料供给软管74的肥料。
下面,说明播撒药剂装置B。
如图1、2所示,播撒药剂装置B具有:电动播撒机62,其在所述支柱66的上端部连接有播撒机箱;药剂箱61,其安装在电动播撒机62的上部。电动播撒机62具有设置于播撒机箱的内部且能够自由地驱动旋转的送出盘63以及旋转播撒体64,通过送出盘63以及旋转播撒体64使药剂箱61中贮存的药剂飞散到播撒机箱的外部,从而将药剂播撒到通过各粉粒体供给装置A供给了稻种a后的田地上。
下面,说明粉粒体供给装置A。
6个粉粒体供给装置A具有相同的结构。如图1、2、3、4所示,粉粒体供给装置A具有:送出箱51,其上端部与形成于粉粒体箱32的底部的漏斗部32a相连接;筒状体56,其安装在送出箱51的下端部。作业部左侧的3个粉粒体供给装置A用的粉粒体箱32以及作业部右侧的3个粉粒体供给装置A用的粉粒体箱32分别构成为由对应的3个粉粒体供给装置A共享的一个箱体。
图5是表示粉粒体供给装置A的纵剖侧视图。图6是表示粉粒体供给装置A的纵剖后视图。如图5、6以及图3、4所示,送出箱51具有前壁板部51a、后壁板部51b、左右一对横壁板部51c、51c,这些前壁板部51a、后壁板部51b、左右一对横壁板部51c、51c处于由树脂原材料一体成形的状态,该送出箱51具有由树脂制作的上下方向的筒状形状,并在上侧与粉粒体箱32的漏斗部32a连通,在下侧与筒状体56连通,其中,前壁板部51a具有通过连接螺栓21能够自由装拆地与作业部支架25的支撑架26连接的连接部51d,后壁板部51b具有维护开口108,左右一对横壁板部51c、51c各自具有旋转体支撑部51e。维护开口108通过盖体107的拆装来实现开/闭。
如图5、6所示,在送出箱51的内部设置有:送出旋转体52;一对刮平体53、54,沿着送出旋转体52的周向分散配置在送出旋转体52的上侧;送出引导件80,沿着送出旋转体52的外周面52s配置在特定位置,该特定位置是指,相对于一对刮平体53、54中的下方侧的刮平体54的刷毛部54a,位于在送出旋转体旋转方向上的下方侧的位置,上述下方侧的刮平体54位于在送出旋转体旋转方向上的下方侧;流下导向板57,配置在送出旋转体52的上方。
送出旋转体52经由旋转支撑轴59以及轴套构件51f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撑在左右一对横壁板部51c、51c上,所述轴套构件51f安装在旋转支撑轴59与左右一对横壁板部51c、51c的旋转体支撑部51e之间。送出旋转体52被旋转支撑轴59驱动,围绕旋转支撑轴59的沿着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轴心即旋转轴心P,向旋转方向F(参照图5)旋转。在送出旋转体52的外周面52s上,在送出旋转体52的旋转方向F上相隔规定间隔地排列配置有4个送出凹部58。
通过一对刮平体53、54中的上方侧的刮平体53和与送出箱51一体成形且位于送出箱51的内侧的壁体51g,在送出旋转体52的上端侧的上方形成有供给空间50,该供给空间50处于与送出旋转体52的外周面52s相面对的状态,而且用于向送出旋转体52的送出凹部58供给稻种,上述上方侧的刮平体53位于在送出旋转体旋转方向上的上方侧。
流下导向板57具有倾斜姿势的导向面57a,通过导向面57a对贮存在粉粒体箱32中并从漏斗部32a的底部内安装的格子体45的粉粒体流通孔流下的稻种a进行导向,使得该稻种a不流下到一对刮平体53、54之间,而流下到供给空间50。
图10是表示送出引导件80的作用的说明图。图11B是送出引导件80的安装状态下的立体图。如图10、11B以及图5所示,送出引导件80具有沿着送出旋转体52的外周面52s设置的导向面81,通过导向面81对进入送出旋转体52的送出凹部58内并向设置于送出旋转体52的下端侧的排出位置Z移动的稻种a进行导向。即,送出引导件80对稻种a发挥如下的导向作用:从送出凹部58通过了下方侧的刮平体54的刷毛部54a起到达排出位置Z为止,即使送出凹部58朝向变为横向或向下,也使稻种a滞留在送出凹部58中而不从送出凹部58溢出;而当送出凹部58到达排出位置Z而朝向变为向下时,使稻种a从送出凹部58落下并排出。
如图5所示,上游侧的刮平体53具有:刷毛支撑部53b,设置在流下导向板57的下端部;刷毛部53a,植入设置在该刷毛支撑部53b上。下游侧的刮平体54具有:刷毛支撑部54b,通过旋转支撑轴72设置于送出箱51上;刷毛部54a,植入设置在该刷毛支撑部54b上。图9是表示下游侧的刮平体54的作用的说明图。如图9以及图5、6所示,一对刮平体53、54通过刷毛部53a、54a对进入送出旋转体52的送出凹部58中的稻种a发挥刮平作用。
因而,粉粒体供给装置A,通过驱动机构D将动力传递至能够与旋转支撑轴59一体自由旋转地设置于旋转支撑轴59的一端部上的驱动齿轮86,来驱动旋转支撑轴59旋转,并通过旋转支撑轴59向旋转方向F驱动送出旋转体52,利用旋转的送出旋转体52,将粉粒体箱32中贮存的稻种a经由供给空间50来间歇性地送出,每次送出的稻种a的量为由送出凹部58的容积设定的设定量,由此使送出旋转体52送出的稻种a落下至田地,以实现点播供给方式的稻种a的供给。
也就是说,通过流下导向板57的流下导向作用,使贮存在粉粒体箱32中并从安装于漏斗部32a的格子体45的粉粒体流通孔流下的稻种a,流下并滞留在供给空间50内。通过向旋转方向F驱动送出旋转体52,使各送出凹部58在供给空间50和排出位置Z之间移动。当送出凹部58位于供给空间50时,供给空间50的稻种a流入并容置在送出凹部58中。容置有稻种a的送出凹部58通过上方侧及下方侧的刮平体53、54的刷毛部53a、54a时受到刷毛部53a、54a的刮平作用,然后,在沿着送出引导件80的移动路径上进行下降移动。此时,即使送出凹部58的朝向变为横向或向下,稻种a也因送出引导件80的导向面81对稻种a的导向作用而不会从送出凹部58溢出。当送出凹部58到达了排出位置Z时,送出凹部68的朝向变为向下,并且送出引导件80的导向作用被解除,所以容置于送出凹部58中的稻种a从送出凹部58落下至筒状体56的内部。从送出凹部58落下的稻种a沿着由筒状体56形成的落下路径,在通过筒状体56实现了防风以免被风分散的状态下落下至田地上的特定位置,该特定位置是指,位于从作沟施肥器77偏向稍后方一侧且稍偏向车体宽度方向一侧的位置。
如图5、7、11所示,送出引导件80具有:引导件主体82,其形成导向面81;减振件83,其设置在引导件主体82的与具有导向面8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图11A是送出引导件80的拆下状态的立体图。图11B是送出引导件80的安装状态下的立体图。如图11A、11B以及图5所示,引导件主体82具有:弯曲部,其形成沿着送出旋转体82的外周面82s延伸的导向面81;弯折端部82a,其构成与支撑体90连接的连接部;直线部82s,其位于弯折端部82a和弯曲部之间。送出引导件80由不锈钢板构成,该送出引导件80的弯折端部82a通过连接螺栓91连接在从下游侧的刮平体54的刷毛支撑部54b向下方延伸的支撑体90的下端部90a上。引导件主体82具有使稻种a容易进入送出旋转体52和引导件主体82之间的弯曲引导部82b。减振件83由板状橡胶构成,该板状橡胶紧贴于引导件主体82的与形成导向面8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的特定范围,该特定范围是指,除了引导件主体82的弯折端部82a以及弯曲引导部82b以外的整个区域或大致整个区域。在引导件主体82的上方侧的端部的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使引导板84进入的切缺部82c,其中,上述上方侧的端部位于在送出旋转体旋转方向上的上方侧。在减振件83的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也与引导件主体82的切缺部82c同样地形成有使引导板84进入的切缺部。
因而,由于稻种a是进行过覆铁膜处理的稻种,所以在送出引导件80会产生稻种a与导向面81摩擦的声音。送出引导件80一边通过减振件83来吸收因产生声音而引起的引导件主体82的振动,一边对稻种a发挥导向作用。
送出引导件80在引导件主体82的下端侧的弯折端部82a被支撑体90支撑,从而送出引导件80相对于支撑体90处于如下状态,即,送出引导件80的送出旋转体旋转方向上的上方侧将位于送出旋转体旋转方向上的下方侧的一侧作为摆动支点侧,在送出旋转体52的半径方向上摆动的状态。
因而,容置于送出凹部58的稻种a,在通过了下游侧的刮平体54的刷毛部54a之后,进入受到送出引导件80的导向作用的移动路径,沿着该移动路径向排出位置Z移动。就进入移动路径的稻种a而言,即使因刮平体53、54的刮平不良等而处于稻种a的一部分向送出凹部58的外侧突出的高耸状态,也能够容易地按压送出引导件80的位于送出旋转体旋转方向上的上方侧的一侧即与摆动支点侧相反的一侧,以使其向离开送出旋转体52的一侧摆动,由此一边将稻种a和引导件主体82的导向面81之间的摩擦抑制为弱的状态,一边使稻种a进入移动路径。沿着移动路径向排出位置Z移动的稻种a,一边受到引导件主体82的在引导件主体82的按压作用逐渐变强的状态下的导向作用而消除高耸状态,一边移动。
支撑体90由板金构件构成,所以将与刮平体54的刷毛支撑部54b相连接的部位作为摆动支点,易于在送出旋转体52的半径方向上摆动,所以送出引导件80利用支撑体90的摆动变形,也能够防止引导件主体82和送出旋转体52对稻种a的夹持力增大,从而能够抑制稻种a与导向面81之间的摩擦变弱。
如图9、图11B所示,在刮平体54的刷毛部54a的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以支撑在支撑体90上的状态设置有盖板84。盖板84能够防止如下情况:进入刷毛部54a的刷毛之间的稻种a从刷毛之间出来而进入送出旋转体52与送出箱51的横壁部51c之间。
下游侧的刮平体54通过旋转支撑轴72能够自由摆动操作地支撑在送出箱51上。图8示出了刮平体54以及送出引导件80被操作为开放姿势的状态。如图8所示,通过配置在送出箱51的外部且安装在旋转支撑轴72的端部的开闭杆100来操作旋转支撑轴72转动,由此刮平体54以及送出引导件80被切换为开放姿势,在送出旋转体52的外周侧形成排出路径101,从而能够将粉粒体箱32中残留的稻种a经由排出路径101排出到筒状体56的内部。
如图5、6所示,流下导向板57通过设置于流下导向板57和送出箱51上的连接装置95,能够自由装拆地安装在送出箱51的内部。
即,在检查或更换送出旋转体52以及刮平体53等时,拆下流下导向板57,从而在送出箱51的上部内确保作业用空间。另外,在代替稻种而供给粉粒状的肥料等时,拆下流下导向板57以及刮平体53,并通过壁体51g和下游侧的刮平体54,在送出旋转体52的上侧形成用于向送出旋转体52供给粉粒体的供给空间。也就是说,在取代稻种而供给肥料等时,使这种情况下的供给空间在送出旋转体旋转方向上的宽度,变得比供给稻种时的供给空间50在送出旋转体旋转方向上的宽度更宽,并使送出凹部58与供给空间相面对的时间变长,由此,即使肥料等的比重比稻种的比重小,也能够使肥料等以规定的设定量高精度地进入送出凹部58中。在供给稻种时,通过安装流下导向板57来使供给空间50在送出旋转体旋转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由此抑制作用于送出旋转体52的稻种的负载变小。
连接装置95具有:支撑体96,通过在送出箱51的内部设置杆而成的;连接钩97,与流下导向板57一体成形。
设置在送出箱51上的支撑体96位于流下导向板57的上方,该流下导向板57处于以规定的安装姿势安装在送出箱51的内部的状态。设置在流下导向板57上的连接钩97从流下导向板57向上方突出,位于流下导向板57的导向面57a的上方。
图8示出了流下导向板57以及上游侧的刮平体53的安装要领。如图8以及图5所示,使粉粒体箱32处于拆下格子体45的状态,把持着从流下导向板57向上方突出设置的棒形的把手57b进行下降操作,以使支撑体96进入刮平体53的刷毛支撑部53b和连接钩97的前端部之间的方式从上方操作流下导向板57,由此使流下导向板57从粉粒体箱32的内部插入至送出箱51的内部。通过该插入操作,流下导向板57变为规定的安装姿势,流下导向板57的导向面57a的上端侧与漏斗部32a的内表面相连,刮平体53的刷毛部53a的刷毛前端与送出旋转体52的外周面52s相接触,那么,连接钩97外套卡合在支撑体96上且支撑体96进入连接钩97的里侧端部,使得连接装置95处于连接状态,而且,流下导向板57处于通过连接装置95以规定的安装姿势安装在送出箱51上的状态。连接装置95位于处于规定的安装姿势的流下导向板57的上方,所以能够从送出箱51的上方通过肉眼观察连接钩97以及支撑体96,从而能够判断连接钩97和支撑体96是否卡合为规定的卡合状态。在流下导向板57处于规定的安装姿势的状态下,将格子体45安装在粉粒体箱32上,那么,把手57b处于穿过格子体45上的一个粉粒体流通孔的状态。
使粉粒体箱32处于拆下格子体45的状态,并把持着支撑把手57b来进行提升操作,由此操作流下导向板57将其从送出箱51的内部向上方提升,那么,连接钩97从支撑体96脱离以使连接装置95处于连接解除状态,从而能够从送出箱51拆下流下导向板57。
如图6所示,送出旋转体52具有:送出旋转体主体52a,设置有4个送出凹部58;容量调整体52b,设置有分别卡入4个送出凹部58内的4个容量调整棒58a。设置在容量调整体52b的内周侧的操作螺纹部,与设置在调整筒轴59a的外周侧的进给螺纹部59b相啮合,并且该调整筒轴59a相对于旋转支撑轴59能够自由旋转地外套在该旋转支撑轴59上。通过配置在送出箱51的外部且能够与调整筒轴59a一体自由旋转地设置在该调整筒轴59a的端部的调节度盘59c,来操作调节筒轴59a旋转,由此借助进给螺纹部59b的进给作用来操作容量调整体52b使其相对于送出旋转体主体52a移动,从而使各容量调整棒58a相对于送出凹部58进行进退动作,来改变各容量调整棒58a进入送出凹部58内的进入长度。由此,送出旋转体52的各送出凹部58的容量得以改变,从而能够改变送出旋转体52送出稻种a的送出量。
如图5、6所示,筒状体56通过连接突起111和连接钩112能够自由装拆地与送出箱51相连接,所述连接突起111设置在筒状体56的上端侧的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所述连接钩112能够自由摆动操作地设置在送出箱51的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且能够与连接突起111卡合/脱离。
如图2、4、5所示,在筒状体56的下部形成有朝向车体后方的开口56a,能够从作业部S的后方经由开口56a用肉眼观察筒状体56的内部,从而能够判断是否正在供给稻种a。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示出了采用橡胶类的减振件83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塑料类、沥青(asphalt)类的减振件。
(2)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示出了采用减振件83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吸声件来代替减振件83。吸声件可以采用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玻璃棉等多孔材料。
(3)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示出了在引导件主体82的除了弯折端部82a以及弯曲引导部82b以外的整个区域或大致整个区域设置有减振件83的例子,但是可以在除了弯折端部82a以及弯曲引导部82b以外的部分的上部、下部或上下中间部,局部地设置减振件83。另外,也可以将减振件83设置在包括弯折端部82a以及弯曲引导部82b的整个区域或大致整个区域。另外,可以在引导件主体82上,安装在送出旋转体52的旋转方向或送出旋转体52的旋转轴心P方向上分割为多个的减振件83。
(4)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示出了由不锈钢板构成引导件主体82的例子,但也可以由铁板等各种金属板构成引导件主体82。
(5)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示出了通过引导件主体82的材料的表面来形成导向面81的例子,但也可以对引导件主体82的表面进行涂层处理来形成发挥优异的耐摩性和粉粒体滑动性的导向面81。
(6)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示出了以6条线供给的方式供给稻种a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以4条线供给、8条线供给等的除了6条线供给以外的条数进行供给的供给方式来供给稻种a。
(7)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示出了供给进行过覆铁膜处理的稻种a的例子,但也可以供给实施了覆过氧化钙膜处理的稻种、未进行过覆铁膜处理或覆过氧化钙膜处理的稻种。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设置用于在田地上形成沟以使来自粉粒体供给装置A的稻种供给至该沟的作沟器以及对所供给的稻种进行覆土的覆土器即可。
本实用新型除了能够应用于供给稻种等的种子的种子供给装置之外,还能够应用于供给肥料、药剂等种子以外的粉粒体的粉粒体供给装置。

Claims (10)

1.一种粉粒体供给装置,通过在外周面上设置有送出凹部且能够自由驱动旋转的送出旋转体,间歇性地将粉粒体箱中贮存的粉粒体每次送出设定量,使送出的粉粒体落下供给至田地,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送出引导件,该送出引导件沿着所述送出旋转体的外周面设置,并对粉粒体发挥导向作用,使得从所述送出旋转体的上端侧进入所述送出凹部中的粉粒体滞留在所述送出凹部中,直到所述送出凹部移动至所述送出旋转体的下端侧并排除粉粒体为止,
所述送出引导件具有:
引导件主体,形成有对粉粒体发挥作用的导向面,
吸声件或减振件,设置在所述引导件主体的与所述导向面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对所述引导件主体发挥吸声或减振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粒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主体由金属板构成,并在所述引导件主体的与形成所述导向面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紧贴设置有所述吸声件或所述减振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粉粒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件或所述减振件由板状橡胶构成,并紧贴于在所述引导件主体的与形成所述导向面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的特定范围,该特定范围是指,所述引导件主体的与形成所述导向面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整个区域或大致整个区域。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粉粒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出引导件被支撑为,使所述送出引导件的位于送出旋转体旋转方向上的上方侧的一侧,将该送出引导件的位于送出旋转体旋转方向上的下方侧的一侧作为摆动支点侧,在所述送出旋转体的半径方向上摆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粉粒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出引导件的下端部与被送出箱支撑的第一支撑体的下端部相连接,使得所述送出引导件的位于送出旋转体旋转方向上的上方侧的一侧,将该送出引导件的位于送出旋转体旋转方向上的下方侧的一侧作为摆动支点侧,在所述送出旋转体的半径方向上摆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粉粒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体通过刷毛支撑部支撑为从所述送出箱向下方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粉粒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主体具有:
弯曲部,其形成沿着所述送出旋转体的所述外周面设置的所述导向面;
弯折端部,其构成与所述第一支撑体相连接的连接部;
直线部,其位于所述弯折端部和所述弯曲部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粉粒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主体具有弯曲引导部,该弯曲引导部使稻种容易进入所述送出旋转体和所述引导件主体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粒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容置有所述送出旋转体的送出箱的内部配置有流下导向板,该流下导向板位于所述送出旋转体的上方,并使所述粉粒体箱中贮存的粉粒体流下至所述送出旋转体,
将所述流下导向板能够装拆地安装在所述送出箱上的连接装置具有:
第二支撑体,其配置在所述送出箱内,并位于安装在所述送出箱的内部的状态下的所述流下导向板的上方,
连接钩,其设置在所述流下导向板上,且位于所述流下导向板的导向面的上方,并通过将所述流下导向板从上方插入所述送出箱的内部的操作,该连接钩与所述第二支撑体相卡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粉粒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流下导向板上安装有刮平体,该刮平体对进入所述送出旋转体的所述送出凹部中的粉粒体发挥刮平作用,并在所述送出箱的内部与所述流下导向板组装在一起。 
CN2011203780098U 2010-10-21 2011-09-28 粉粒体供给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0649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36665A JP5930578B2 (ja) 2010-10-21 2010-10-21 粉粒体供給装置
JP2010-236665 2010-10-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406498U true CN202406498U (zh) 2012-09-05

Family

ID=46257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378009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06498U (zh) 2010-10-21 2011-09-28 粉粒体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30578B2 (zh)
CN (1) CN20240649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9631A (zh) * 2018-02-28 2019-09-06 株式会社久保田 乘坐型作业机
CN110199630A (zh) * 2018-02-28 2019-09-06 株式会社久保田 乘坐型作业机
CN111688928A (zh) * 2019-03-15 2020-09-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粉粒体散布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91343B2 (ja) 2013-06-05 2017-03-08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機
JP6413183B2 (ja) * 2015-03-20 2018-10-31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農業用機械の繰出装置
JP2017000013A (ja) * 2015-06-04 2017-01-05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粒体供給装置
CN106888635A (zh) * 2017-02-28 2017-06-27 榆林学院 一种高原山区用播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33226Y2 (zh) * 1986-01-07 1991-07-15
JPH0531855Y2 (zh) * 1986-08-23 1993-08-17
JPH0730604U (ja) * 1993-12-02 1995-06-13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播種機のブロワ防音装置
JP2897018B2 (ja) * 1995-12-19 1999-05-31 みのる産業株式会社 播種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9631A (zh) * 2018-02-28 2019-09-06 株式会社久保田 乘坐型作业机
CN110199630A (zh) * 2018-02-28 2019-09-06 株式会社久保田 乘坐型作业机
CN111688928A (zh) * 2019-03-15 2020-09-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粉粒体散布装置
CN111688928B (zh) * 2019-03-15 2024-02-0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粉粒体散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85599A (ja) 2012-05-10
JP5930578B2 (ja) 2016-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06498U (zh) 粉粒体供给装置
CN102210208B (zh) 粉粒体供给装置
JP5237855B2 (ja) 農用供給装置
JP6650842B2 (ja) 水田作業車
JP6419007B2 (ja) 水田作業機
JP4926561B2 (ja) 移植機
JP2014183790A (ja) 施肥機
JP6671092B2 (ja) 水田作業機
JP5189479B2 (ja) 施肥装置
JP5395285B2 (ja) 施肥装置
JP4816001B2 (ja) 作業車両
JP4802840B2 (ja) 苗移植機
JP6115454B2 (ja) 苗移植機
JP2014230519A (ja) 施肥装置および施肥装置付作業機
JP2005160405A (ja) 施肥装置付き乗用型作業機
JP6253434B2 (ja) 作業機
JP2006034175A (ja) 苗移植機
JP2004298194A (ja) 施肥田植機
JP2006129838A (ja) 粉粒体繰出装置
JP2003061422A (ja) 施肥装置
JP3620285B2 (ja) 施肥装置
JP4635511B2 (ja) 施肥装置付き苗移植機
JP5421726B2 (ja) 水田作業機
JP3354787B2 (ja) 施肥装置付き田植機
JP2003143903A (ja) 乗用田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05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