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142397U - 变压器 - Google Patents

变压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142397U
CN202142397U CN201120239770.3U CN201120239770U CN202142397U CN 202142397 U CN202142397 U CN 202142397U CN 201120239770 U CN201120239770 U CN 201120239770U CN 202142397 U CN202142397 U CN 2021423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
inboard
outside
connection terminals
external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23977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朴根泳
徐祥准
刘忠植
崔兴均
姜武宗
慎辉范
李英旼
金钟海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000637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032231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000927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133294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1423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14239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01F27/325Coil bobb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2Coils wound on non-magnetic supports, e.g. formers
    • H01F2005/025Coils wound on non-magnetic supports, e.g. formers wound on coaxial 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以应用于LCD显示装置和LED显示装置等薄型显示装置的变压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变压器,包含:由多个绕线轴构成的绕线轴部,该绕线轴具有在内部设有贯通孔的管状主体部、在主体部的两端垂直向外突出的凸缘部、从形成于主体部下端的凸缘部(下面称为下部凸缘)的一侧突出而形成的外部连接端子;铁心,被插入到绕线轴的贯通孔中而形成磁路;线圈部,具有分别卷绕在多个绕线轴上的线圈。绕线轴部包含内侧绕线轴和外侧绕线轴,内侧绕线轴结合于外侧绕线轴时,使内侧绕线轴的外部连接端子和外侧绕线轴的外部连接端子朝相反的方向布置。

Description

变压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以应用于LCD显示装置和LED显示装置等薄型显示装置的薄型变压器。
背景技术
近些年,在显示器产业中,适用于具有高分辨率和大型画面等的多媒体系统的新技术-平板显示器(FPD:Flat Panel Display)代替CRT(Cathode RayTube:阴极射线管)受到人们瞩目。
尤其,在大型显示器中,如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TV和PDP(Plasma Display Panel)TV等薄型显示器受到人们瞩目,且预期日后在价格和市场前景方面将持续受到关注。
其中,LCD TV到目前为止使用冷阴极荧光灯(CCFL:Cold CathodeFluorescent Lamp)作为背光源(backlight),但最近考虑到消耗功率、寿命和环保等方面的多种优势,采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作为背光源的情况逐步增多。
随着LED的使用,背光单元(backlight unit)变得小型化,据此平板TV(Flat TV)的厚度也逐渐变薄。并且,实际上平板TV的内部供电模块也被要求纤细化(SLIM)。
另外,现有的变压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非常多的劳动力。即,在生产工序中很多部分通过手工作业完成。因此,实际上在生产率的提高或品质的确保方面受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在薄型显示装置等中容易使用的薄型变压器。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进行自动生产的变压器。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结合自动进行了卷线的各绕线轴时,能容易确保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之间的绝缘距离的变压器。
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包含:由多个绕线轴构成的绕线轴部,该绕线轴具有在内部设有贯通孔的管状主体部、在主体部的两端垂直向外突出的凸缘部、从形成于主体部下端的凸缘部(下面称为下部凸缘)的一侧突出而形成的外部连接端子;铁心,被插入到绕线轴的贯通孔中形成磁路;线圈部,具有分别卷绕在多个绕线轴上的线圈;其中,绕线轴部包含内侧绕线轴和外侧绕线轴,内侧绕线轴结合于外侧绕线轴时,使内侧绕线轴的外部连接端子和外侧绕线轴的外部连接端子朝相反方向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内侧绕线轴插入到外侧绕线轴的贯通孔中与外侧绕线轴进行结合时,可以使内侧绕线轴的凸缘部和外侧绕线轴的凸缘部布置在同一个平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个绕线轴中至少一个绕线轴可以形成为凸缘部的宽度大于主体部的厚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个绕线轴可以分别具有从下部凸缘的一侧向下突出而形成的端子固定部,用于固定多个外部连接端子。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分别设在内侧绕线轴和外侧绕线轴的端子固定部可以具有分别形成在多个外部连接端子之间的空间中的引出槽,线圈经由引出槽被引到绕线轴部的下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侧绕线轴的外部连接端子沿着内侧绕线轴的下部凸缘的外周边布置,并可以固定于内侧绕线轴的端子固定部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圈部包含卷绕在内侧绕线轴的一次线圈和卷绕在外侧绕线轴的二次线圈,一次线圈或二次线圈中的至少一个线圈可以包含相互电绝缘的多个线圈。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绕线轴部还可以包含位于外侧绕线轴和内侧绕线轴之间的至少一个中间绕线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中间绕线轴对应于所卷绕的线圈,可以使外部连接端子朝着与内侧绕线轴或外侧绕线轴中的某一个绕线轴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形成为具有单独分离的多个绕线轴(例如,内侧绕线轴和外侧绕线轴),且这些绕线轴进行结合的结构。因此,在各单独的绕线轴上分别进行绕线之后,通过结合卷绕有线圈的多个单独的绕线轴即可完成变压器,从而具有可以对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的优点。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在内侧绕线轴和外侧绕线轴进行结合时,内侧绕线轴的凸缘部和外侧绕线轴的凸缘部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因此,变压器可以维持整体上扁平的薄型形态,可以容易地应用于薄型显示装置等上。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由于外侧绕线轴的外部连接端子和内侧绕线轴的外部连接端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突出而布置,因此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的外部连接端子之间被充分隔开,可以容易地确保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之间的绝缘距离。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为大致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变压器的立体图。
图2为大致表示图1b中示出的变压器的绕线轴部的立体图。
图3为沿图1a中的A-A′线截取变压器的剖视图。
图4为大致表示图1中示出的变压器的内侧绕线轴的立体图。
图5为从另外的角度放大示出图4的B部分的部分立体图。
图6为大致表示图1中示出的变压器的外侧绕线轴的立体图。
图7为沿图6中的C-C′线截取外侧绕线轴的部分剖视图。
图8为大致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变压器的立体图。
主要符号说明:
100、200为变压器,10为绕线轴部,20、120为内侧绕线轴,30为外侧绕线轴,20a为内侧绕组部,30a为外侧绕组部,21、31为贯通孔,22、32、122为主体部,23、33为凸缘部,23a、33a为上部凸缘,23b、33b、123b为下部凸缘,24、34、124为端子固定部,25、35、125为引出槽,26、36、126为外部连接端子,27、37为绝缘肋,28为卡接凸起,29为支撑台,34a、124a为引导凸起,34b为隔离块,38为结合槽,38a为卡接槽,38b为引导槽,40为铁心,50为线圈,50a为一次线圈,50b为二次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之前应该明确以下几点,即,下面记载的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词语不能被限定地解释为一般的或词典上的意思,应当立足于以最佳的方式说明其实用新型可以用术语的概念适当地进行定义的原则,将其解释为符合本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意思和概念。因此,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实施例和附图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不完全代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申请时可以存在代替这些最佳实施例的多种等同物和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此时,应该留意,附图中相同的构成要素尽可能用相同的符号进行了表示。并且,将会省略可能导致混淆本实用新型要点的公知功能和结构的详细说明。根据同样的理由,在附图中一部分构成要素将被夸张、省略或概略地示出,各构成要素的大小并不能完全反应实际大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图1a和图1b为大致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变压器的立体图,图2为大致表示图1b中示出的变压器的绕线轴部的立体图,图3为沿图1a中的A-A′线截取变压器的剖视图。
并且,图4为大致表示图1中示出的变压器的内侧绕线轴的立体图,图5为从另外的角度放大示出图4的B部分的部分立体图,图6为大致表示图1中示出的变压器的外侧绕线轴的立体图,图7为沿图6中的C-C′线截取外侧绕线轴的部分剖视图。
参照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变压器100包括绕线轴部10、线圈50和铁心40。
绕线轴部10包括外侧绕线轴30和至少一个内侧绕线轴20。
如图4和图5所示,内侧绕线轴20具有在内部中心形成有贯通孔21的管状主体部22、从主体部22的两端朝主体部22的外径方向垂直伸展而形成的凸缘部23、与外部进行电连接和物理连接的外部连接端子26、以及用于固定外部连接端子26的端子固定部24。
形成在主体部22内部的贯通孔21将被用作后述的铁心40的一部分被插入的通道。在本实施例中,举出了贯通孔21的截面呈矩形的例子。这是根据被插入到贯通孔21的铁心40的形状而形成的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内侧绕线轴20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对应于被插入到贯通孔21的铁心40的形状而具有各种形态的贯通孔21。
凸缘部23根据其形成位置而分为上部凸缘23a和下部凸缘23b。并且,形成在主体部22的外周表面、上部凸缘23a和下部凸缘23b之间的空间被用作后述的线圈50被卷绕的内侧绕组部20a。因此,凸缘部23起到从两侧面支撑卷绕到内侧绕组部20a的线圈50的作用,同时起到从外部保护线圈50,确保外部和线圈50之间的绝缘性的作用。
另外,本实施例的凸缘部23的内侧面(即,形成内侧绕组部的面)倾斜而形成,因此凸缘部23朝着外径方向厚度逐渐变薄。图7中示出了这种凸缘部的结构。这里,虽然图7中示出了外侧绕线轴30的凸缘部33,但凸缘部23、33的内侧面倾斜而形成的结构同样适用于内侧绕线轴20和外侧绕线轴30的凸缘部23、33。
形成这种结构的理由在于,本实施例的内侧绕线轴20(或外侧绕线轴)的内侧绕组部20a,其深度远远比现有的变压器的绕线轴深,因此在制造绕线轴部10的过程中,为了解决绕线轴部10不容易从模具分离的问题,提出了这样的结构。
并且,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形成为凸缘部23的宽度大于绕线轴部10(即,主体部)的厚度。这是由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形成为薄型而导致的形状。即,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100为其厚度非常薄的薄型变压器100,例如包括外部连接端子26、36的变压器100整体的竖直厚度可以形成为约12mm以下。
为了在厚度如此薄的变压器100中确保输出电压,本实施例的内侧绕线轴20形成为用于卷绕线圈50的内侧绕组部20a的深度较深。即,本实施例的内侧绕线轴20形成为凸缘部23的宽度大于主体部22的厚度(这同样可适用于外侧绕线轴)。在此,凸缘部23的宽度是指从主体部22的贯通孔21的内周边至凸缘部23的外周边的水平距离。
内侧绕线轴20的下部凸缘23b的一侧面形成有用于固定外部连接端子26的端子固定部24。端子固定部24在下部凸缘23b朝下方突出而形成,并可以具有引出槽25,用于引出卷绕到内侧绕组部20a的线圈50的引线。
外部连接端子26固定于端子固定部24,呈从端子固定部24向主体部22的外径方向或下方突出的形态。尤其,本实施例的外部连接端子26沿着下部凸缘23b的外周边固定于端子固定部24。
另外,为了形成薄型变压器100,内侧绕线轴20上所具有的凸缘部23的厚度也应该尽可能地薄。但是,本实施例的内侧绕线轴20由绝缘性材料的树脂材料形成,因此当凸缘部23形成得过薄时,可能会发生凸缘部23不能维持其形状而发生挠曲的问题。尤其,本实施例的凸缘部23其厚度朝着凸缘部23的外径方向逐渐减小,因此这种问题显得更为严重。
因此,为了防止凸缘部23发生挠曲并加强凸缘部23的刚性,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在凸缘部23的外表面具有绝缘肋27。绝缘肋27可以形成在内侧绕线轴20所具有的两个凸缘部23的外表面,也可以根据需要而选择性地形成于某一个凸缘部23的外表面。
如上所述,由于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形成为薄型形态,因此绝缘肋27也不能从凸缘部23过度地突出形成。因此,本实施例的绝缘肋27沿着凸缘部23的外周表面向外竖直突出而形成,且其突出的厚度与凸缘部23的厚度大致相同。通过这种绝缘肋27的形状,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变压器100在尽可能减小绝缘肋27的突出长度的同时确保凸缘部23的刚性。
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实施多种应用方式,例如后述的外侧绕线轴30的绝缘肋37那样,可以根据爬电距离(沿面距离)来设定突出长度。
并且,虽然附图中示出了内侧绕线轴20上只有一个绝缘肋27沿凸缘部23的外周边形成的情况,但为了进一步确保凸缘部23的刚性或者确保爬电距离,可以增设绝缘肋27。此时,增设的绝缘肋27可以根据凸缘部23的形状而突出形成为环状。
并且,本实施例的绝缘肋27只形成在内侧绕线轴20中不与后述的铁心40接触的部分。即,绝缘肋27沿着露在铁心40外部的凸缘部23的外周表面形成。这是为了提高绕线轴与铁心40之间的贴附力而形成的结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即,绝缘肋27可以形成在整个凸缘部23上。并且,可以有多种应用方式,例如在露在铁心40外部的凸缘部23上突出而形成较多的绝缘肋27,而在与铁心40接触的凸缘部23上突出而形成少量绝缘肋27。
本实施例的这种内侧绕线轴20的凸缘部23将与后述的外侧绕线轴30结合,为此,凸缘部23的外周边具有至少一个卡接凸起28和支撑台29。
卡接凸起28形成在上部凸缘23a的外周边上,在外周边上分开距离最大的两端分别朝外径方向突出而形成。此时,卡接凸起28可以从绝缘肋27突出而构成。
支撑台29形成在下部凸缘23b上,且形成在与卡接凸起28的形成位置对应的位置上。更具体来讲,支撑台29从形成在下部凸缘23b的绝缘肋27突出而形成。在本实施例中,端子固定部24还起到支撑台29的作用。因此,支撑台29仅形成在下部凸缘23b中不设有端子固定部24的一侧。
如此,通过在上部凸缘23a和下部凸缘23b上形成卡接凸起28和支撑台29,从而在内侧绕线轴20与后述的外侧绕线轴30结合时,内侧绕线轴20不会从外侧绕线轴30容易脱离。关于该部分内容,将会在后述的对外侧绕线轴30的说明中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这种卡接凸起28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可以有多种应用方式,例如采用卡接凸起28在凸缘部23的外周边上的多个不同位置设有多个(两个以上)等方式。
如图6和图7所示,外侧绕线轴30具有与内侧绕线轴20类似的形状,具有与内侧绕线轴20大致相同的厚度,但其大小具有差异。
外侧绕线轴30与内侧绕线轴20相同,具有在内部中心形成有贯通孔31的管状主体部32、凸缘部33、端子固定部34和外部连接端子36。因此,对于与内侧绕线轴20相同的结构省略具体的说明,与内侧绕线轴20不同的结构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形成在主体部32内部的贯通孔31被利用为插入内侧绕线轴20进行结合的空间。因此,设在外侧绕线轴30的贯通孔31形成为与内侧绕线轴20的凸缘部33的外周边形状相对应的形状。
并且,形成在外侧绕线轴30的主体部32外周表面和凸缘部33之间的空间被用作卷绕后述的线圈50的外侧绕组部30a。
与内侧绕线轴20相同,下部凸缘33b的一侧面形成用于固定外部连接端子36的端子固定部34。
端子固定部34在下部凸缘33b朝主体部32的外径方向突出而形成,并包含引导凸起34a、引出槽35和隔离块34b。
引导凸起34a并排地设有多个,并在端子固定部34的下表面朝主体部32的下侧突出而形成。引导凸起34a用于引导卷绕到外侧绕组部30a的线圈50的引线,以使其容易固定到外部连接端子36。因此,引导凸起34a最好以大于等于线圈50的引线直径的大小突出,从而可以可靠地引导线圈50。
引出槽35形成在多个引导凸起34a之间的空间,被用作卷绕到外侧绕组部30a的线圈50的引线移动到上述端子固定部34的下表面时的通道。
通过这种端子固定部34的结构,被卷绕到外侧绕组部30a的线圈50的引线经过引出槽35移动到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然后通过相邻而布置的多个引导凸起34a之间的空间,与外部连接端子36电连接。
隔离块34b用于确保外部连接端子36和内侧绕线轴20之间的爬电距离。为此,隔离块34b在引导凸起34a和内侧绕线轴20之间,朝着与引导凸起34a的布置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突出而形成。
外部连接端子36固定于端子固定部34,呈从端子固定部34的末端朝主体部32的外径方向或下方突出的形态。
并且,与内侧绕线轴20相同,外侧绕线轴30也形成为凸缘部33的宽度大于主体部32的厚度。因此,为了防止凸缘部33挠曲且加强凸缘部33的刚性,凸缘部33上具有至少一个绝缘肋37。
在此,如形成在内侧绕线轴20的绝缘肋那样,外侧绕线轴30的绝缘肋37也可以形成多个。并且,绝缘肋37的突出长度形成为既可以维持凸缘部33的刚性,又可以确保卷绕到外侧绕线轴30的线圈50和卷绕到内侧绕线轴20的线圈50之间的爬电距离。
下面对此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如图3所示,当内侧绕线轴20与外侧绕线轴30结合时,卷绕到外侧绕线轴30的二次线圈50b和卷绕到内侧绕线轴20的一次线圈50a之间的爬电距离沿着外侧绕线轴30的凸缘部33的外表面而形成。
因此,为了使外侧绕线轴30的大小最小化的同时确保爬电距离,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利用绝缘肋37。即,通过调节绝缘肋37的个数和绝缘肋37的突出长度,确保卷绕到外侧绕线轴30的线圈50和卷绕到内侧绕线轴20的线圈50之间的爬电距离。
此时,如果内侧绕线轴20的凸缘部23足够长,则卷绕到内侧绕组部20a的一次线圈50a的外表面与外侧绕线轴30的内周表面之间可以形成一定距离的间隙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确保一次线圈50a和二次线圈50b之间的距离,因此即使只具有一个绝缘肋37,也能确保爬电距离。这同样可适用于外侧绕线轴30的凸缘部33足够长的情况。
相反,当内侧绕线轴20或外侧绕线轴30的凸缘部23、33较短,仅通过凸缘部23、33的长度难以确保爬电距离时,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可以在外侧绕线轴30的凸缘部33上增设绝缘肋27,以此确保爬电距离。
因此,只要能确保爬电距离,形成在外侧绕线轴30的多个绝缘肋37其突出长度可以各不相同,当外侧绕线轴30上形成多个绝缘肋37时,各绝缘肋37的突出长度可以各不相同。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这种外侧绕线轴30具有至少一个结合槽38,用于固定插入到贯通孔31中进行结合的内侧绕线轴20。
结合槽38对应于内侧绕线轴20上所形成的卡接凸起28的个数、形成位置和形状而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卡接凸起28分别形成在内侧绕线轴20的凸缘部23的外周边上分开距离最大的两端。因此,结合槽38分别形成在外侧绕线轴30的贯通孔31的内周表面上分开距离最大的两端。
尤其,结合槽38在外侧绕线轴30的贯通孔31的内周表面以一定的宽度垂直地穿过贯通孔21,并包含卡接槽38a和引导槽38b。
卡接槽38a形成为在外侧绕线轴30的上端面对应于卡接凸起28的形状的槽。卡接槽38a是内侧绕线轴20的卡接凸起28被卡入的槽,由此最终结合内侧绕线轴20和外侧绕线轴30。因此,当卡接凸起28插入到卡接槽38a内时,内侧绕线轴20将完全插入到外侧绕线轴30的贯通孔31中,由此使内侧绕线轴20和外侧绕线轴30成为一体。
引导槽38b从外侧绕线轴30的下端面形成至卡接槽38a的下端部,引导槽38b的底面倾斜而形成。即,引导槽38b在主体部22的下端面部分深度最深,在与卡接槽38a相邻的位置深度最浅。这种引导槽38b在内侧绕线轴20结合于外侧绕线轴30时,被用作卡接凸起28移动的通道。
下面说明上述的卡接凸起28和结合槽38的结合过程。
在将内侧绕线轴20结合到外侧绕线轴30时,先将内侧绕线轴20中形成有支撑台29的一侧插入到外侧绕线轴30的贯通孔31中。此时,使内侧绕线轴20的卡接凸起28稍微卡入到外侧绕线轴30的结合槽38(即,卡接槽)中。
接着,将内侧绕线轴20中形成有端子固定部24的一侧推入到外侧绕线轴30的贯通孔31中。此时,形成有端子固定部24的一侧的卡接凸起28通过外侧绕线轴30的主体部32的下端面进入到引导槽38b中。在此,如上所述,由于引导槽38b形成为主体部22下端面部分的深度最深,因此卡接凸起28可以容易插入到引导槽38b中。
随着将内侧绕线轴20推入到外侧绕线轴30的贯通孔31中,卡接凸起28沿着引导槽38b移动到外侧绕线轴30的主体部22的上侧,由此被插入到卡接槽38a中。此时,内侧绕线轴20的端子固定部24与外侧绕线轴30的下端面接触,防止内侧绕线轴20移动到外侧绕线轴30的上侧。
随之,卡入到卡接槽38a的卡接凸起28被用来区分引导槽38b和卡接槽38a的台阶卡住,内侧绕线轴20朝下侧的移动被限制。并且,由于支撑台29和端子固定部24顶着外侧绕线轴30的下端面,因此内侧绕线轴20朝上侧的移动也被限制。因此,与外侧绕线轴30完成结合的内侧绕线轴20不易从外侧绕线轴30脱离。
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这种绕线轴中,内侧绕线轴20所具有的外部连接端子26与外侧绕线轴30所具有的外部连接端子36被最大程度地分开布置。因此,当内侧绕线轴20结合于外侧绕线轴30时,内侧绕线轴20的形成有端子固定部24的部分位于外侧绕线轴30的没有形成端子固定部34的部分,即位于相反的方向。
由此,外侧绕线轴30的外部连接端子36和内侧绕线轴20的外部连接端子26朝相反的方向突出而布置。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中,由于一次线圈50a和二次线圈50b的外部连接端子26之间被充分隔开,因此可容易确保一次线圈50a和二次线圈50b之间的绝缘距离。
并且,在本实施例的绕线轴部10中,在内侧绕线轴20和外侧绕线轴30进行结合时,通过内侧绕线轴20的主体部22来确保卷绕到内侧绕组部20a的线圈50a和卷绕到外侧绕组部30a的线圈50b之间的绝缘。因此,可以使卷绕到内侧绕组部20a的线圈50a和卷绕到外侧绕组部30a的线圈50b尽可能相邻而布置。
然而,为了确保变压器100的输出特性或绝缘距离,可以在卷绕到内侧绕组部20a的线圈50a的外周表面与外侧绕线轴30的贯通孔31的内周面之间隔开一定距离。
并且,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绕线轴部10中,当内侧绕线轴20与外侧绕线轴30结合时,内侧绕线轴20的凸缘部23和外侧绕线轴30的凸缘部33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即,在由内侧绕线轴20和外侧绕线轴30结合而构成的绕线轴部10中,只有在形成有绝缘肋27、37或端子固定部24、34的部分存在一部分突出的部分,整体上维持扁平的薄型形态。因此,可以容易地应用于薄型显示装置等中。
此外,虽然本实施例以绕线轴部10由外侧绕线轴30和一个内侧绕线轴20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即,可以在一个外侧绕线轴30中插入多个绕线轴。例如,可以在外侧绕线轴30的贯通孔31中插入与外侧绕线轴30具有类似形状的另一个绕线轴(下面称为中间绕线轴),在中间绕线轴的贯通孔中插入内侧绕线轴20而形成绕线轴部10,在内侧绕线轴20的贯通孔21中插入铁心40。
此时,一次线圈50a(或二次线圈)最多可以卷绕在两个单独的绕线轴(内侧绕线轴、中间绕线轴和外侧绕线轴)上。
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的绕线轴部10的各绕线轴20、30可以通过射出成型而容易地制造,但并不限定于此,可以通过压力加工等多种方法制造。并且,本实施例的绕线轴部10中的各绕线轴20、30最好由绝缘性树脂材料构成,最好由具有高耐热特性和高耐电压特性的材料构成。作为构成各绕线轴20、30的材料,可以使用聚亚苯基硫醚(PPS)、液晶高分子聚合物(LCP)、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酚系树脂等。
线圈部50包含一次线圈50a和二次线圈50b。
一次线圈50a被卷绕在内侧绕线轴20上所形成的内侧绕组部20a中。
并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次线圈50a可以在一个内侧绕组部20a内卷绕相互电绝缘的多个线圈50。即,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可以由多个线圈50构成一次线圈50a而施加多种电压,对应于此,可以通过二次线圈50b输出多种电压。
为此,构成一次线圈50a的各线圈50可以构成为厚度各不相同,且匝数各不相同。并且,一次线圈50a可以使用一条电线,也可以使用缠绕几条而形成的绞合线(Ritz Wire)。
这种一次线圈50a其引线连接于内侧绕线轴20所具有的外部连接端子26上。
二次线圈50b被卷绕在外侧绕线轴30上形成的外侧绕组部30a上。
与上述的一次线圈50a相同,二次线圈50b也可以卷绕相互电绝缘的多个线圈50,图3中示出了这种例子。这种二次线圈50b的引线连接于外侧绕线轴30所具有的外部连接端子36上。
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以内侧绕组部20a上卷绕一次线圈50a,外侧绕组部30a上卷绕二次线圈50b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可以输出用户所期望的电压,可以有多种应用方式,例如在外侧绕组部30a上卷绕一次线圈50a,在内侧绕组部20a上卷绕二次线圈50b等。
铁心(core)40被插入到形成在内侧绕线轴20的内部的贯通孔21中。
本实施例的铁心40构成为一对,可以分别通过内侧绕线轴20的贯通孔21而插入,相互面对面地接触而进行结合。作为这种铁心40可以使用“EE”铁心40、“EI”铁心40等。
并且,铁心40可以由与其他材料相比具有高磁导率、低损失、高饱和磁通密度、稳定性和低生产成本的Mn-Zn系铁素体(ferrite)构成。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对铁心40的形态或材料进行限定。
图8为大致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变压器的立体图。本实施例的变压器200与上述实施例的变压器(图1的100)的结构类似,只在内侧绕线轴120的端子固定部124的结构上具有差异。因此,与上述的实施例具有相同结构的要素省略说明,在此重点对内侧绕线轴120的端子固定部124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内侧绕线轴120的端子固定部124在下部凸缘123b上朝主体部122的外径方向突出而形成,且以对应于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凸缘33b的外周表面的长度突出。
并且,本实施例的外侧绕线轴30没有在下部凸缘33b形成绝缘肋,呈整体上扁平的形状。因此,内侧绕线轴120结合于外侧绕线轴30时,内侧绕线轴120的端子固定部124的上表面与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凸缘33b的下表面接触。由此,可以避免变压器100的厚度变大,从而使其最小化。
这种端子固定部124与外侧绕线轴30的端子固定部34类似,具有引导凸起124a和引出槽125。
引导凸起124a在端子固定部124的下表面朝主体部122的下侧突出而形成,且引导凸起124a并排形成有多个。引导凸起124a用于引导引线,以使卷绕到外侧绕组部的线圈150的引线容易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126。因此,引导凸起124a最好以大于等于线圈50的引线直径的长度突出,从而可以可靠地引导线圈50。
引出槽125形成在多个引导凸起124a之间的空间,被用作卷绕到外侧绕组部的线圈50的引线移动到上述端子固定部124的下表面时的通道。
通过这种端子固定部124的结构,被卷绕到内侧绕组部的线圈50的引线经过引出槽125移动到内侧绕线轴120的下部,然后通过多个引导凸起124a之间的空间,与外部连接端子126进行电连接。
外部连接端子126固定于端子固定部124,呈从端子固定部124朝主体部122的外径方向或下方突出的形态。尤其,本实施例的外部连接端子126可以与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凸缘23b的外周边相对应的形态固定于端子固定部124。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为了确保内侧绕线轴120的外部连接端子126与卷绕在外侧绕线轴30的线圈50之间的绝缘性,可以实施多种应用形式,例如端子固定部124比外侧绕线轴30的凸缘部23的外周表面更加突出等。
如此,本实施例的变压器200由于内侧绕线轴120的外部连接端子126向外侧绕线轴30的外部突出而形成,因此可以更加确保与外侧绕线轴30的外部连接端子36的绝缘性,与将变压器200安装到基板(未图示)时相比,可以更容易地进行安装。
另外,本实施例的变压器200的结构还可以容易地适用于具有两个以上内侧绕线轴120的情况。即,如上所述,当在外侧绕线轴30的内部插入中间绕线轴,在中间绕线轴的内部再插入内侧绕线轴120而构成绕线轴部10时,一次线圈(或二次线圈)最多可以被卷绕在两个单独的绕线轴上。
如此,当一次线圈(或二次线圈)被卷绕到两个单独的绕线轴上时,对应的多个单独的绕线轴的外部连接端子可以均朝着相同的方向布置。即,在本实施例的变压器200中,使连接一次线圈的外部连接端子126和连接二次线圈的外部连接端子36以最大距离分开布置,但在不同的单独的绕线轴(即,中间绕线轴)上卷绕相同的一次线圈时,该单独的绕线轴的外部连接端子可以布置在与卷绕有一次线圈的内侧绕线轴120相同的方向。
由此构成的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形成为具有单独分离的多个绕线轴(例如,内侧绕线轴和外侧绕线轴),且这些绕线轴进行结合的结构。因此,在各单独的绕线轴上分别进行绕线之后,通过结合卷绕有线圈的多个单独的绕线轴即可完成变压器,从而可以对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形成为极其薄的薄型形态。因此可以容易地应用于薄型显示装置上。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可以基于绝缘肋的个数和突出长度等来确保卷绕在内侧绕线轴和外侧绕线轴上的线圈之间的爬电距离,因此可以将变压器的大小最小化的同时确保绝缘性。
另外,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变压器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多种应用。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利用卡接凸起和结合槽确保了内侧绕线轴和外侧绕线轴之间的结合力,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在内侧绕线轴的外周边或外侧绕线轴的内周边突出而形成支撑部,可以通过这种支撑部来支撑内侧绕线轴或外侧绕线轴来确保结合力。即,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只要可以确保内侧绕线轴和外侧绕线轴之间的结合力,可以使用多种结构。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以卡接凸起形成在内侧绕线轴,结合槽形成在外侧绕线轴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相反,可以将卡接凸起形成在外侧绕线轴的贯通孔的内周面,将结合槽形成在内侧绕线轴的外周边上。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绕线轴以角落部分呈圆角的矩形形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可以输出所期望的电压,可以形成为圆形或椭圆形等多种形状。
此外,本实施例以应用于显示装置的变压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具有线圈和用于连接线圈引线的外部连接端子的变压器或电子设备,可以广泛应用本实用新型。

Claims (9)

1.一种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由多个绕线轴构成的绕线轴部,该绕线轴具有在内部设有贯通孔的管状主体部、在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垂直向外突出的凸缘部、从形成于主体部下端的所述凸缘部的一侧突出而形成的外部连接端子;
铁心,被插入到所述绕线轴的贯通孔中形成磁路;
线圈部,具有分别卷绕在所述多个绕线轴上的线圈;
所述绕线轴部包含内侧绕线轴和外侧绕线轴,所述内侧绕线轴结合于所述外侧绕线轴时,使所述内侧绕线轴的所述外部连接端子和所述外侧绕线轴的所述外部连接端子朝相反的方向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侧绕线轴插入到所述外侧绕线轴的贯通孔中与所述外侧绕线轴进行结合时,使所述内侧绕线轴的凸缘部和所述外侧绕线轴的凸缘部布置在同一个平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绕线轴中至少一个绕线轴形成为所述凸缘部的宽度大于所述主体部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绕线轴分别具有从所述下部凸缘的一侧向下突出而形成的端子固定部,用于固定多个所述外部连接端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分别设在所述内侧绕线轴和所述外侧绕线轴的所述端子固定部具有分别形成在多个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之间的空间中的引出槽,所述线圈经由所述引出槽被引到所述绕线轴部的下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绕线轴的所述外部连接端子沿着所述内侧绕线轴的所述下部凸缘的外周边布置,并固定于所述内侧绕线轴的所述端子固定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部包含卷绕在所述内侧绕线轴的一次线圈和卷绕在所述外侧绕线轴的二次线圈,所述一次线圈或所述二次线圈中的至少一个线圈包含相互电绝缘的多个线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轴部还包含位于所述外侧绕线轴和所述内侧绕线轴之间的至少一个中间绕线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绕线轴对应于所卷绕的线圈,使外部连接端子朝着与所述内侧绕线轴或所述外侧绕线轴中的某一个绕线轴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布置。
CN201120239770.3U 2010-07-02 2011-07-04 变压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4239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0-0063720 2010-07-02
KR1020100063720A KR101032231B1 (ko) 2010-07-02 2010-07-02 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갖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010-0092701 2010-09-20
KR1020100092701A KR101133294B1 (ko) 2010-09-20 2010-09-20 트랜스포머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142397U true CN202142397U (zh) 2012-02-08

Family

ID=4539926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914891A Pending CN102376438A (zh) 2010-07-02 2011-07-04 变压器
CN201120239770.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42397U (zh) 2010-07-02 2011-07-04 变压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914891A Pending CN102376438A (zh) 2010-07-02 2011-07-04 变压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8698587B2 (zh)
CN (2) CN10237643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5047A (zh) * 2012-06-29 2014-01-15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线圈组件的安装结构以及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76282A1 (en) * 2010-01-20 2011-07-21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common mode filter used therefor
JP4881450B2 (ja) * 2010-02-17 2012-02-22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および車両
CN102867625B (zh) * 2012-09-13 2015-06-17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可调变压器骨架及使用该骨架的变压器
US10840005B2 (en) 2013-01-25 2020-11-17 Vishay Dale Electronics, Llc Low profile high current composite transformer
GB2511844B (en) * 2013-03-15 2015-12-23 Eisergy Ltd A magnetic component for a switching power supply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agnetic component
US10998124B2 (en) 2016-05-06 2021-05-04 Vishay Dale Electronics, Llc Nested flat wound coils forming windings for transformers and inductors
WO2018045007A1 (en) 2016-08-31 2018-03-08 Vishay Dale Electronics, Llc Inductor having high current coil with low direct current resistance
WO2020020106A1 (zh) * 2018-07-23 2020-01-30 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 电感骨架及电感装置
US11948724B2 (en) 2021-06-18 2024-04-02 Vishay Dale Electronics, Llc Method for making a multi-thickness electro-magnetic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52968A (en) 1971-01-26 1972-03-28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Telescoped electrical winding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3946350A (en) * 1975-03-26 1976-03-23 Katsuichi Goto Coil assembly for bobbin wound transformer
US3958328A (en) 1975-06-02 1976-05-25 Essex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of making a transformer coil assembly
US4250479A (en) 1979-04-09 1981-02-1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Transformer bobbin assembly
GB2112746B (en) 1981-12-21 1985-06-26 Tamura Seisakusho Kk Coil bobbin
NL8401185A (nl) 1984-04-13 1985-11-01 Philips Nv Transformator met coaxiale spoelkokers.
JPS61133614A (ja) 1984-12-04 1986-06-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ランスフオ−マ−
JPS625622A (ja) 1985-07-02 1987-01-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ランス
JPS63170915U (zh) 1987-04-27 1988-11-07
US4967121A (en) * 1987-05-27 1990-10-30 Rca Licensing Corporation Isolating high voltage transformer for video apparatus
US4857878A (en) 1988-01-19 1989-08-15 Eng Jr Benjamin Modular high frequency power transformer
JPH01156523U (zh) 1988-04-21 1989-10-27
JPH0828300B2 (ja) * 1990-03-30 1996-03-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
JPH0538845A (ja) 1991-08-06 1993-02-19 Eastman Kodak Japan Kk 発光ダイオードアレイプリンタヘツド
JPH06112058A (ja) 1992-09-25 1994-04-22 Toko Inc 昇圧トランス
JPH05283248A (ja) 1992-03-31 1993-10-29 Toko Inc 高周波昇圧トランス
JPH05304033A (ja) 1992-04-24 1993-11-16 Toko Inc 高周波昇圧トランス
JP3299307B2 (ja) 1992-06-25 2002-07-08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引掛シーリング
JPH07106158A (ja) 1993-09-29 1995-04-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変圧器
JPH06295828A (ja) 1993-04-09 1994-10-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ランス
JPH0722526A (ja) 1993-07-06 1995-01-24 Hitachi Ltd 半導体装置
JP3229512B2 (ja) 1994-05-30 2001-11-19 株式会社西本合成販売 変成器及び変成器用のコイルボビン
JP3156504B2 (ja) 1994-05-30 2001-04-1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
AU4617696A (en) * 1995-02-15 1996-09-04 Electronic Craftsmen Limited Transformer and method of assembly
US5534839A (en) * 1995-04-05 1996-07-09 Cramer Coil & Transformer Co., Inc. Miniature transformer
US5673013A (en) 1995-10-06 1997-09-30 Pontiac Coil, Inc. Bobbin concentrically supporting multiple electrical coils
JPH09129457A (ja) 1995-11-01 1997-05-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ランス
US6127912A (en) 1998-08-03 2000-10-03 Caterpillar Inc. Bobbin for an encapsulated coil of a solenoid assembly
JP2001250728A (ja) 2000-03-03 2001-09-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ランス
US6344786B1 (en) 2000-10-06 2002-02-05 Artesyn Technologies, Inc. Telescoping bobbin
IL139714A0 (en) 2000-11-15 2002-02-10 Payton Planar Magnetics Ltd A bobbin for hybrid coils in planar magnetic components
US6611189B2 (en) 2001-05-22 2003-08-26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Welding power supply transformer
JP3454801B2 (ja) 2001-08-08 2003-10-06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コイルボビン
JP4259084B2 (ja) 2002-10-16 2009-04-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表示体構造、表示体構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497296A (zh) 2002-10-16 2004-05-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显示体结构、显示体结构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仪器
KR100506005B1 (ko) 2002-12-31 2005-08-04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평판표시장치
KR100534375B1 (ko) 2003-05-26 2005-12-08 주식회사 파워넷 인버터용 변압기
JP2005158927A (ja) 2003-11-25 2005-06-16 Sumida Corporation リーケージトランス
JP4191097B2 (ja) 2004-06-14 2008-12-03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コイルボビンおよびトランス
JP4342471B2 (ja) 2005-05-12 2009-10-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装置
KR100624515B1 (ko) 2005-09-29 2006-09-15 정연강 플라즈마 방전형 램프용 트랜스의 구조 및 이에 대한제조방법
KR101150202B1 (ko) 2005-12-29 2012-06-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US7345565B2 (en) 2006-04-12 2008-03-18 Taipei Multipower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former structure
TW200832460A (en) 2007-01-31 2008-08-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Transformer structure
JP2009117660A (ja) 2007-11-07 2009-05-28 Funai Electric Co Ltd トランスの巻線構造
CN101241798B (zh) 2007-11-09 2012-02-01 光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制程可调漏感型变压器
CN201142269Y (zh) 2008-01-04 2008-10-29 帝闻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变压器及其子母式线架
CN101540227B (zh) 2008-03-21 2011-12-07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中心抽头式变压器
CN101673611B (zh) 2008-09-09 2011-12-28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以减少电磁干扰影响的变压器及其适用的电源转换电路
US8018314B2 (en) * 2008-09-18 2011-09-13 Silitek Electronic (Guangzhou) Co., Ltd. Center-tapped transformer
CN101521095B (zh) 2008-11-20 2011-07-20 武汉长江通信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频开关电源变压器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5047A (zh) * 2012-06-29 2014-01-15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线圈组件的安装结构以及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001717A1 (en) 2012-01-05
CN102376438A (zh) 2012-03-14
US8698587B2 (en) 2014-04-15
US20140077915A1 (en) 2014-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42397U (zh) 变压器
CN102376436B (zh) 变压器及具备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器装置
CN202142396U (zh) 变压器及具备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器装置
CN202142395U (zh) 变压器及具备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器装置
US7274282B2 (en) Transformer
CN102376432B (zh) 变压器及具有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
US20060197643A1 (en) Bobbin module of transformer
US7528694B2 (en) Transformer and core set thereof
CN102376433A (zh) 变压器
CN102376437A (zh) 变压器
CN101908411B (zh) 变压器结构
CN101261895A (zh) 变压器结构
US20220277888A1 (en) Transformer having reverse structure, power supply, and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5949841B2 (ja)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1133294B1 (ko) 트랜스포머
CN102163490B (zh) 线圈部件、变压器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KR101620060B1 (ko) 트랜스포머
KR101642078B1 (ko) 트랜스포머
KR20120030992A (ko) 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12783019U (zh) 设有线圈端部限位结构的变压器
JP3351010B2 (ja) 箔巻トランス
CN201608029U (zh) 变压器
CN104715907A (zh) 变压器
KR101642079B1 (ko) 트랜스포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127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Korea Suwon

Patentee after: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Korea Suwon

Patentee before: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0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