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026616U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026616U
CN202026616U CN2011200499581U CN201120049958U CN202026616U CN 202026616 U CN202026616 U CN 202026616U CN 2011200499581 U CN2011200499581 U CN 2011200499581U CN 201120049958 U CN201120049958 U CN 201120049958U CN 202026616 U CN202026616 U CN 2020266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ecting box
auger
grain collecting
lateral transfer
no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4995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下直树
朝仓定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0266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02661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其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集谷箱容量的增大化。该联合收割机具有:配置在机体后部的集谷箱(6)及脱粒装置(5)、配置在机体前部的驾驶部(4),横跨集谷箱(6)的顶壁与后壁而形成具有纵向面与底面的第一切口部(34),并且,集谷箱(6)的顶壁与第一切口部(34)的纵向面的接合部(35)构成为阻止排出绞龙(7)的横向输送绞龙(9)的倒伏移动,横跨集谷箱(6)的顶壁、集谷箱(6)的侧壁与第一切口部(34)的纵向面而形成有使横向输送绞龙(9)进入的第二切口部(36)。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有:左右分开地配置在机体后部的集谷箱及脱粒装置;配置在所述机体前部且位于所述集谷箱前方的驾驶部;配置在所述集谷箱后方并将存积在该集谷箱中的谷粒排出至外部的排出绞龙;在所述脱粒装置的上方支撑所述排出绞龙的支承部。所述排出绞龙具有:纵向输送绞龙;与该纵向输送绞龙相连接并能够绕纵轴芯旋转移动且能够绕横轴芯起伏移动的横向输送绞龙。
背景技术
为了向卡车的车箱等装载谷粒而需要使横向输送绞龙旋转移动至联合收割机的横向侧的排出位置,为了由支承部支撑排出绞龙而需要使横向输送绞龙旋转移动至脱粒装置上方的支撑位置。
目前,已知一种在横向输送绞龙旋转移动时用于防止横向输送绞龙与驾驶部接触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结构,即,如果按下自动排出按钮,则横向输送绞龙从联合收割机的后方通过而旋转移动至联合收割机横向侧的排出位置,如果按下自动收纳按钮,则横向输送绞龙从联合收割机的后方通过而旋转移动至脱粒装置上方的支撑位置。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以下结构,即,如果按下设定按钮,则在横向输送绞龙充分竖起移动后,横向输送绞龙从联合收割机的后方或驾驶部的上方通过而旋转移动至联合收割机横向侧的排出位置。
近年来,提出了在集谷箱的顶壁上设置抵接部件来替代如上所述控制横向输送绞龙的旋转移动或起伏移动的方案,根据该方案,在横向输送绞龙向驾驶部进行倒伏移动时,抵接部件与横向输送绞龙抵接而阻止进一步的倒伏移动,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防止横向输送绞龙与驾驶部相接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07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127153号公报
在现有的联合收割机中,存在因需要在集谷箱的顶壁上另行设置抵接部件等而导致结构复杂化的问题。而且存在问题,即为了在联合收割机的顶壁上设置抵接部件而需要使集谷箱的上下高度降低与抵接部件的高度相应的量等,从而导致集谷箱容量减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横向输送绞龙与驾驶部相接触并能够实现结构简单化、集谷箱容量增大化的联合收割机。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具有:集谷箱及脱粒装置,其左右分开地配置在机体的后部;驾驶部,其配置在所述机体的前部且位于所述集谷箱的前方;排出绞龙,其配置在所述集谷箱的后方,将存积在该集谷箱中的谷粒排出至外部;以及支承部,其在所述脱粒装置的上方支撑所述排出绞龙,所述排出绞龙具有纵向输送绞龙和横向输送绞龙,该横向输送绞龙与所述纵向输送绞龙相连接并且能够绕纵轴芯旋转移动且能够绕横轴芯起伏移动,横跨所述集谷箱的顶壁与后壁而在所述集谷箱的大致整个宽度范围形成有第一切口部,该第一切口部具有纵向面与底面,在所述横向输送绞龙向所述驾驶部倒伏移动时,所述集谷箱的顶壁和所述第一切口部的纵向面接合的接合部,与所述横向输送绞龙抵接而阻止所述横向输送绞龙进一步的倒伏移动。横跨所述集谷箱的顶壁、所述集谷箱的脱粒装置侧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切口部的纵向面而形成有第二切口部,在由所述支承部支撑所述横向输送绞龙的状态下,所述横向输送绞龙进入所述第二切口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横跨集谷箱的顶壁与后壁而形成具有纵向面与底面的第一切口部,因此在横向输送绞龙旋转移动时,纵向输送绞龙与横向输送绞龙连接的连接部分、以及使横向输送绞龙起伏移动的液压缸等进入第一切口部。从而能够防止连接部分或液压缸等与集谷箱抵接。
而且,由于横跨集谷箱的顶壁与第一切口部的纵向面而形成有接合部,所以在横向输送绞龙向驾驶部倒伏移动时,横向输送绞龙与集谷箱的接合部抵接而阻止进一步的倒伏移动。因此,利用用于避开所述连接部分或液压缸等的第一切口部而形成的接合部能够防止横向输送绞龙与驾驶部接触。
并且,由于集谷箱的接合部具有阻止横向输送绞龙倒伏移动的功能,因此无需在第一切口部另行设置抵接部件等,从而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而且,由于未在第一切口部设置抵接部件,因此能够相应地增加集谷箱的上下高度等,从而实现集谷箱的容量增大化。此外,若使集谷箱的上下高度增加,则横向输送绞龙的上限位置与集谷箱的接合部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缩短,从而能够减小接合部与横向输送绞龙抵接时的速度。其结果是,即使集谷箱的接合部与横向输送绞龙抵接,也难以使接合部产生凹陷等。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横跨集谷箱的顶壁、集谷箱的脱粒装置侧的侧壁与第一切口部的纵向面而形成有第二切口部,因此在横向输送绞龙旋转移动至由支承部支撑横向输送绞龙的支撑位置时,横向输送绞龙进入第二切口部。因此,在由支承部支撑横向输送绞龙时,能够防止横向输送绞龙与集谷箱抵接。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二切口部具有:沿着机体宽度方向形成的纵向面、沿着前后方向形成的纵向面、横跨这些纵向面的底面。
根据该结构,由于所述第二切口部具有沿着机体宽度方向形成的纵向面、沿着前后方向形成的纵向面、横跨这些纵向面的底面,因此即使横向输送绞龙从支撑位置向驾驶部侧旋转移动,也能够因集谷箱的脱粒装置侧的侧壁和第二切口部的沿着机体宽度方向形成的纵向面接合的接合部、或者第一切口部的纵向面和第二切口部的沿着前后方向形成的纵向面接合的接合部与横向输送绞龙抵接而阻止该横向输送绞龙进一步的旋转移动。因此能够防止横向输送绞龙与驾驶部接触。
本实用新型在所述横向输送绞龙的与所述集谷箱的接合部相对的位置设有保护部件。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横向输送绞龙的与所述集谷箱的接合部相对的位置设有保护部件,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所述集谷箱的接合部与横向输送绞龙抵接时横向输送绞龙的外壳产生凹陷、横向输送绞龙的横向输送螺旋杆等发生歪斜而引起横向输送绞龙动作出现异常。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横向侧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后部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集谷箱的横向侧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集谷箱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集谷箱及排出绞龙的后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集谷箱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集谷箱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集谷箱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2机体
4驾驶部
5脱粒装置
6集谷箱
6c后壁
6d脱粒装置侧的侧壁
6f顶壁
7排出绞龙
8纵向输送绞龙
9横向输送绞龙
33支承部
34第一切口部
34a纵向面
34b底面
35接合部
36第二切口部
36a沿着机体宽度方向形成的纵向面
36b沿着前后方向形成的纵向面
36c底面
39保护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如图1、图2所示,联合收割机具有履带行驶装置1、设置在该履带行驶装置1上部的机体框架2(机体的一例)、设置在该机体框架2前部的收割部3等。在机体框架2上配置有作业者进行驾驶的驾驶部4、对收割的谷秆进行脱粒及筛选的脱粒装置5、对从该脱粒装置5排出的谷粒进行扬送的扬送绞龙31、存积从该扬送绞龙31供给的谷粒的集谷箱6、将谷粒从该集谷箱6排出至外部的排出绞龙7、固定支撑该排出绞龙7的支承部33。
(排出绞龙)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排出绞龙7配置在集谷箱6的后方,具有:将存积在集谷箱6中的谷粒向上输送的纵向输送绞龙8、将由纵向输送绞龙8输送的谷粒排出至卡车等的车箱的横向输送绞龙9、将纵向输送绞龙8与横向输送绞龙9连结的连接部件10等。
所述纵向输送绞龙8具有筒状外壳8a、配置在该筒状外壳8a内部的纵向输送螺旋杆8b。所述横向输送绞龙9具有筒状外壳9a、配置在该筒状外壳9a内部的横向输送螺旋杆9b。所述连接部件10具有筒状外壳10a、配置在该筒状外壳10a内部的横向输送螺旋杆10b。
在所述集谷箱6的下部配置有排出螺旋杆11。在集谷箱6后侧安装有底壳体12。排出螺旋杆11可旋转地支撑于底壳体12及集谷箱6。排出螺旋杆11的后端部与纵向输送螺旋杆8b的下端部经由锥齿轮式联动机构(未图示)而联动连结,纵向输送螺旋杆8b的上端部与横向输送螺旋杆10b的另一端部经由锥齿轮式联动机构(未图示)而联动连结,横向输送螺旋杆10b的一端部与横向输送螺旋杆9b的基端部经由锥齿轮式联动机构(未图示)而联动连结。
排出螺旋杆11、纵向输送螺旋杆8b、横向输送螺旋杆10b、横向输送螺旋杆9b经发动机E驱动而旋转。此时,集谷箱6的谷粒通过排出螺旋杆11的旋转而被输送至后方,之后通过纵向输送螺旋杆8b的旋转而从纵向输送绞龙8中通过并被输送至上方,之后通过横向输送螺旋杆9b的旋转而从横向输送绞龙9中通过并被输送至前端侧,此后从设置在横向输送绞龙9前端的排出口9c通过而被排出。另外,在集谷箱6的前侧设有使从发动机E传递至排出螺旋杆11的动力断续的带式离合机构16。
如图3所示,在所述纵向输送绞龙8的外壳8a上固定有环形齿轮21。纵向输送绞龙8的外壳8a的下端部可相对旋转地内嵌于底壳体12的上侧筒部。环形齿轮21载置并支撑于底壳体12的上侧筒部。在竖立设置于机体框架2的纵框架(未图示)的上部,设置有可旋转保持纵向输送绞龙8的中间部的第二安装部件28。在集谷箱6上设有可旋转保持纵向输送绞龙8的上部的第三安装部件29。在纵框架的中间部,经由托架B而安装有电动机M。电动机M具有与环形齿轮21啮合的齿轮23。纵向输送绞龙8经电动机M驱动而绕纵轴芯X1旋转,且连接部件10及横向输送绞龙9绕纵轴芯X1旋转移动。
横跨连接部件10的外壳10a与横向输送绞龙9的外壳9a而设有液压缸CY。横向输送绞龙9通过液压缸CY的伸缩而绕横轴芯X2在上下方向上起伏摆动。
(驾驶部)
如图1、图2所示,所述驾驶部4装配在机体框架2的前部右侧(集谷箱6前方),具有:驾驶座位4a、由安装在集谷箱6前侧的支撑管52支撑的树脂制遮阳部件53(顶盖)、设置在驾驶座位4a前方的前部操纵台56、设置在驾驶座位4a横向左侧的侧部操纵台57。遮阳部件53覆盖驾驶座位4a的上方。在驾驶部4的左后端部配置有空气滤清器55及预清机54。
(支承部)
如图1、图2所示,在机体框架2的前部(脱粒装置5的前部中央、驾驶部4的横向左侧)装配有在脱粒装置5的上方固定支撑排出绞龙7的横向输送绞龙9的支承部33。支承部33具有竖立设置在机体框架2上的支柱33a、安装在该支柱33a上端并固定支撑排出绞龙7的横向输送绞龙9的绞龙支撑部33b。
(扬送绞龙)
如图1至图5所示,在配置于机体框架2的后部左侧的脱粒装置5与配置于机体框架2的后部右侧的集谷箱6之间,设置有将从脱粒装置5排出的谷粒中的一次处理物扬送并供给至集谷箱6的扬送绞龙31。扬送绞龙31的上部具有排出部31a,所述一次处理物从该排出部31a的排出口31b经过形成于集谷箱6上部的矩形孔部32而供给至集谷箱6内。
(集谷箱)
如图1至图7所示,集谷箱6具有剖面呈大致V形的底壁6a、前壁6b、后壁6c、左侧壁6d(脱粒装置5侧的侧壁的一例)、右侧壁6e、顶壁6f。
(第一切口部)
如图1至图4及图7所示,横跨所述集谷箱6的顶壁6f与后壁6c而在集谷箱6的大致整个宽度范围(整个宽度范围中除左端部之外的区域)形成有第一切口部34。该第一切口部34具有纵向面34a与底面34b,使连接部件10与横向输送绞龙9的连接部分、以及横跨连接部件10与横向输送绞龙9而设置的液压缸CY等进入该第一切口部34。第一切口部34的纵向面34a沿从垂直方向向前方倾斜的方向延伸。第一切口部34的底面34b沿从水平方向向上前方倾斜的方向延伸。
(第一接合部)
如图3、图4及图7所示,横跨所述集谷箱6的顶壁6f与第一切口部34的纵向面34a而形成有第一接合部35(接合部的一例),该第一接合部35沿机体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截面形状呈钝角状。
(第二切口部)
如图1至图4及图7所示,横跨所述集谷箱6的顶壁6f及左侧壁6d与第一切口部34的纵向面34a而形成有第二切口部36。第二切口部36具有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纵向面36a(纵向面的一例)、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纵向面36b(纵向面的一例)、横跨该纵向面36a、36b的底面36c,在由支承部33支撑横向输送绞龙9的支撑位置P1,横向输送绞龙9进入第二切口部36。
所述第二切口部36的第一纵向面36a沿从垂直方向向前方倾斜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切口部36的第二纵向面36b沿垂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切口部36的底面36c沿从水平方向向前上方倾斜的方向延伸。第一切口部34的底面34b与第二切口部36的底面36c呈无台阶状连续连接。与第一切口部34的纵向面34a相比,第二切口部36的第一纵向面36a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度更小(接近垂直状态)。
(第二、第三接合部)
如图3、图4及图7所示,横跨所述第一切口部34的纵向面34a与第二切口部36的第二纵向面36b而形成有第二接合部37,该第二接合部37沿从垂直方向向前方倾斜的方向延伸且截面形状呈直角状。横跨集谷箱6的左侧壁6d与第二切口部36的第一纵向面36a而形成有第三接合部38,该第三接合部38沿从垂直方向向前方倾斜的方向延伸且截面形状呈直角状。
(保护部件)
如图6所示,在所述横向输送绞龙9的与集谷箱6的第一至第三接合部35、37、38相对的位置(预计抵接位置)设有保护部件39。具体地说,在横向输送绞龙9的外壳9a的从周向的右上部到左下部位置,固定有金属制板状保护部件39。
(接合部与横向输送绞龙抵接的结构)
在横向输送绞龙9朝驾驶部4倒伏移动时,集谷箱6的第一接合部35与横向输送绞龙9(保护部件39)抵接而阻止进一步的倒伏移动。从而能够防止横向输送绞龙9与驾驶部4的遮阳部件53或预清机54接触。
在横向输送绞龙9旋转移动至支撑位置P1时,即使横向输送绞龙9从支撑位置P1向驾驶部4侧旋转移动,也能够因集谷箱6的第二、第三接合部37、38与横向输送绞龙9(保护部件39)抵接而阻止进一步的旋转移动,从而能够防止横向输送绞龙9与驾驶部4的遮阳部件53或预清机54接触。
这样,由于集谷箱6的第一至第三接合部35、37、38具有阻止横向输送绞龙9的倒伏移动及旋转移动的功能,因此无需在第一、第二切口部34、36另行设置抵接部件等,从而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而且,由于未在第一至第三接合部35、37、38上设置抵接部件,因此能够使集谷箱6的上下高度增加与抵接部件的高度相应的量、使集谷箱6的宽度增加与抵接部件的宽度相应的量等,从而能够实现集谷箱6的容量增大化。
在集谷箱6的第一至第三接合部35、37、38与横向输送绞龙9抵接时,存在横向输送绞龙9受到较大冲击的情况,有可能导致横向输送绞龙9的外壳9a产生凹陷或横向输送绞龙9的横向输送螺旋杆9b等发生歪斜而引起横向输送绞龙9的动作出现异常。但是,在集谷箱6的第一至第三接合部35、37、38与横向输送绞龙9抵接时,如果使第一至第三接合部35、37、38压曲来吸收冲击,则能够减小横向输送绞龙9受到的冲击,从而能够抑制横向输送绞龙9的动作出现异常。因此优选在集谷箱6的第一至第三接合部35、37、38与横向输送绞龙9抵接时,在横向输送绞龙9受到较大冲击的情况下,使集谷箱6的第一至第三接合部35、37、38产生凹陷等。这样,即使集谷箱6的第一至第三接合部35、37、38产生了凹陷等,由于第一至第三接合部35、37、38位于集谷箱6的上部,因此也不会使集谷箱6内的谷粒散落至外部。
而且,由于在横向输送绞龙9的外壳9a上固定有保护部件39,因此即使第一至第三接合部35、37、38与横向输送绞龙9抵接,也能够抑制横向输送绞龙9的外壳9a产生凹陷、横向输送绞龙9的横向输送螺旋杆9b发生歪斜而引起横向输送绞龙的动作出现异常。
横向输送绞龙9的与集谷箱6的第一接合部35相对的位置是横向输送绞龙9的下端部。并且横向输送绞龙9的与集谷箱6的第二、第三接合部37、38相对的位置是横向输送绞龙9的右端部。因此,至少需要在与第一至第三接合部35、37、38相对的位置(横向输送绞龙9的下端部及右端部)固定保护部件39。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横向输送绞龙9的外壳9a的从周向的右上部至左下部位置固定保护部件39,以可靠地保护横向输送绞龙9的下端部及右端部。
[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异的结构进行说明,省略对相同结构的说明。第二切口部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异。
(第二切口部)
如图8所示,横跨所述集谷箱6的顶壁6f及左侧壁6d与第一切口部34的纵向面34a而形成有第二切口部41。第二切口部41具有底面41b和沿从前后方向向脱粒装置5侧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纵向面41a,在由支承部33支撑横向输送绞龙9的支撑位置P1,横向输送绞龙9进入第二切口部41。第二切口部41的纵向面41a沿从垂直方向向右前方倾斜的方向延伸。第二切口部41的底面41b沿从水平方向向前上方倾斜的方向延伸。第一切口部34的底面34b与第二切口部41的底面41b呈无台阶状连续连接。
如果横向输送绞龙9朝支撑位置P1旋转移动,则第二切口部41的沿着从前后方向向脱粒装置5侧倾斜的方向的纵向面41a,换言之法线方向朝左后方向的纵向面41a构成靠近横向输送绞龙9的外壳9a的纵向面41a侧的部分的状态。因此能够使第二切口部41尽量伸展至横向输送绞龙9侧,从而能够实现集谷箱6容量的进一步增大化。
[第三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对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异的结构进行说明,省略对相同结构的说明。第二切口部的形状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异。
(第二切口部)
如图9所示,横跨所述集谷箱6的顶壁6f及左侧壁6d与第一切口部34的纵向面34a而形成有第二切口部42。第二切口部42具有沿从前后方向向脱粒装置5侧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纵向面42a,在由支承部33支撑横向输送绞龙9的支撑位置P1,横向输送绞龙9进入第二切口部42。第二切口部42的纵向面42a是将集谷箱6的顶壁6f及左侧壁6d与第一切口部34的纵向面34a的顶点部切掉而形成为三角形状,其沿从垂直方向向右前方倾斜的方向延伸。
如果横向输送绞龙9朝支撑位置P1旋转移动,则第二切口部42的沿着从前后方向向脱粒装置5侧倾斜的方向的纵向面42a,换言之法线方向为从左后方向向上侧倾斜的方向的纵向面42a构成靠近横向输送绞龙9的外壳9a的纵向面41a侧的部分的状态。因此,通过切掉集谷箱6的顶壁6f及左侧壁6d与第一切口部34的纵向面34a的顶点部的简单结构,能够使第二切口部42尽量伸展至横向输送绞龙9侧,从而能够实现集谷箱6容量的进一步增大化。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例示了保护部件39为金属的结构。但是保护部件39也可为橡胶等能够吸收冲击的材料。而且,也可为金属与能够吸收冲击的材料的复合材料。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例示了使第一切口部34的底面34b与第二切口部36的底面36c呈无台阶状连续连接的结构,但是也可使第一切口部34的底面34b位于第二切口部36的底面36c上侧。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例示了使第一切口部34的底面34b与第二切口部41的底面41b呈无台阶状连续连接的结构。但是也可使第一切口部34的底面34b位于第二切口部41的底面41b上侧。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例示了排出绞龙7具有能够绕纵轴芯X1旋转地设置于机体框架2的纵向输送绞龙8、以能够绕横轴芯X2上下摆动的方式与该纵向输送绞龙8连接的横向输送绞龙9的结构。但是排出绞龙7也可以具有:固定于机体框架2的纵向输送绞龙8、以能够绕纵轴芯X1旋转且绕横轴芯X2上下摆动的方式与该纵向输送绞龙8连接的横向输送绞龙9。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例示了在横向输送绞龙9的外壳9a的从右上部至左下部位置固定保护部件39的结构。但是也可在横向输送绞龙9的外壳9a的下端部及右端部这两个部位固定保护部件39。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除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外还能够适用于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

Claims (5)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集谷箱(6)及脱粒装置(5),其左右分开地配置在机体(2)的后部;
驾驶部(4),其配置在所述机体(2)的前部且位于所述集谷箱(6)的前方;
排出绞龙(7),其配置在所述集谷箱(6)的后方,将存积在该集谷箱(6)中的谷粒排出至外部;以及
支承部(33),其在所述脱粒装置(5)的上方支撑所述排出绞龙(7),
所述排出绞龙(7)具有纵向输送绞龙(8)和横向输送绞龙(9),该横向输送绞龙(9)与所述纵向输送绞龙(8)相连接并且能够绕纵轴芯旋转移动且能够绕横轴芯起伏移动,
横跨所述集谷箱(6)的顶壁(6f)与后壁(6c)而在所述集谷箱(6)的大致整个宽度范围形成有第一切口部(34),该第一切口部(34)具有纵向面(34a)与底面(34b),在所述横向输送绞龙(9)向所述驾驶部(4)倒伏移动时,所述集谷箱(6)的顶壁(6f)和所述第一切口部(34)的纵向面接合的接合部(35),与所述横向输送绞龙(9)抵接而阻止所述横向输送绞龙(9)进一步的倒伏移动。
2.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集谷箱(6)及脱粒装置(5),其左右分开地配置在机体(2)的后部;
驾驶部(4),其配置在所述机体(2)的前部且位于所述集谷箱(6)的前方;
排出绞龙(7),其配置在所述集谷箱(6)的后方,将存积在该集谷箱(6)中的谷粒排出至外部;以及
支承部(33),其在所述脱粒装置(5)的上方支撑所述排出绞龙(7),
所述排出绞龙(7)具有纵向输送绞龙(8)和横向输送绞龙(9),该横向输送绞龙(9)与所述纵向输送绞龙(8)相连接并且能够绕纵轴芯旋转移动且能够绕横轴芯起伏移动,
横跨所述集谷箱(6)的顶壁(6f)与后壁(6c)而在所述集谷箱(6)的大致整个宽度范围形成有第一切口部(34),该第一切口部(34)具有纵向面(34a)与底面(34b),横跨所述集谷箱(6)的顶壁(6f)、所述集谷箱(6)的脱粒装置(5)侧的侧壁(6d)与所述第一切口部(34)的纵向面(34a)而形成有第二切口部(36、41、42),在由所述支承部(33)支撑所述横向输送绞龙(9)的状态下,所述横向输送绞龙(9)进入所述第二切口部(36、41、42)。
3.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集谷箱(6)及脱粒装置(5),其左右分开地配置在机体(2)的后部;
驾驶部(4),其配置在所述机体(2)的前部且位于所述集谷箱(6)的前方;
排出绞龙(7),其配置在所述集谷箱(6)的后方,将存积在该集谷箱(6)中的谷粒排出至外部;以及
支承部(33),其在所述脱粒装置(5)的上方支撑所述排出绞龙(7),
所述排出绞龙(7)具有纵向输送绞龙(8)和横向输送绞龙(9),该横向输送绞龙(9)与所述纵向输送绞龙(8)相连接并且能够绕纵轴芯旋转移动且能够绕横轴芯起伏移动,
横跨所述集谷箱(6)的顶壁(6f)与后壁(6c)而在所述集谷箱(6)的大致整个宽度范围形成有第一切口部(34),该第一切口部(34)具有纵向面(34a)与底面(34b),在所述横向输送绞龙(9)向所述驾驶部(4)倒伏移动时,所述集谷箱(6)的顶壁(6f)和所述第一切口部(34)的纵向面接合的接合部(35),与所述横向输送绞龙(9)抵接而阻止所述横向输送绞龙(9)进一步的倒伏移动,
横跨所述集谷箱(6)的顶壁(6f)、所述集谷箱(6)的脱粒装置(5)侧的侧壁(6d)与所述第一切口部(34)的纵向面(34a)而形成有第二切口部(36、41、42),在由所述支承部(33)支撑所述横向输送绞龙(9)的状态下,所述横向输送绞龙(9)进入所述第二切口部(36、41、42)。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口部(36)具有:沿着机体宽度方向形成的纵向面(36a)、沿着前后方向形成的纵向面(36b)、横跨该纵向面(36a、36b)的底面(36c)。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向输送绞龙(9)的与所述集谷箱(6)的接合部(35)相对的位置设有保护部件(39)。
CN2011200499581U 2010-02-26 2011-02-28 联合收割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0202661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43088/10 2010-02-26
JP2010043088A JP5411746B2 (ja) 2010-02-26 2010-02-26 コンバイ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026616U true CN202026616U (zh) 2011-11-09

Family

ID=44689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49958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026616U (zh) 2010-02-26 2011-02-28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411746B2 (zh)
CN (1) CN20202661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9722A (zh) * 2015-05-29 2018-01-02 株式会社久保田 收获机及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CN108684335A (zh) * 2017-03-31 2018-10-23 株式会社久保田 收割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01969B2 (ja) * 1986-03-15 1994-12-14 セイレイ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グレンタンク装置
JP2000175551A (ja) * 1998-12-14 2000-06-27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3268289B2 (ja) * 1999-03-31 2002-03-25 松山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農作業機
JP2001299075A (ja) * 2000-04-24 2001-10-30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グレンタンク装置
JP4324099B2 (ja) * 2004-12-28 2009-09-02 松山株式会社 農作業機
JP2007195416A (ja) * 2006-01-24 2007-08-09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9722A (zh) * 2015-05-29 2018-01-02 株式会社久保田 收获机及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CN108684335A (zh) * 2017-03-31 2018-10-23 株式会社久保田 收割机
CN108684335B (zh) * 2017-03-31 2021-12-28 株式会社久保田 收割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77078A (ja) 2011-09-15
JP5411746B2 (ja) 2014-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35137U (zh) 联合收割机的谷粒储存结构
JP7134268B2 (ja) コンバイン
CN202026616U (zh) 联合收割机
EP2042025B1 (en) A mower with a lateral conveyor
CA2512505A1 (en) Discharge arrangement of an agricultural harvesting machine
CN101472464B (zh) 联合收割机
CN202713984U (zh) 联合收割机的谷粒回收部构造
JP2014198009A (ja) トウモロコシ収穫機
CN105557186B (zh) 联合收割机
EP2485577A2 (en) Compression roll housing
JP2016178869A (ja) 収穫機
JP5022163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2845177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3814681A (zh)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卸粮机构及具有该卸粮机构联合收割机
JP4956299B2 (ja) コンバイン
CN203851491U (zh) 玉米收割机
CN107920469A (zh) 收割机以及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JP2017079609A (ja)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CN218072467U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6178872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5000028A (ja) トウモロコシ収穫機
JP2020103157A (ja) 収穫機
CN203661661U (zh) 联合收割机
CN205232806U (zh) 联合收割机
CN205320578U (zh) 联合收割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