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18753A - 卡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卡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18753A
CN1918753A CNA2005800041335A CN200580004133A CN1918753A CN 1918753 A CN1918753 A CN 1918753A CN A2005800041335 A CNA2005800041335 A CN A2005800041335A CN 200580004133 A CN200580004133 A CN 200580004133A CN 1918753 A CN1918753 A CN 19187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d
recess
connector
pedestal
hook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041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21394C (zh
Inventor
田中博久
山本利弘
饭田满
稻叶佳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9187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87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2139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2139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4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with a single cantilevered bea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8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 G06K13/085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using an arrangement for locking the inserted car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0013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galvanic contacts, e.g. card connectors for ISO-7816 compliant smart cards or memory cards, e.g. SD card readers
    • G06K7/002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galvanic contacts, e.g. card connectors for ISO-7816 compliant smart cards or memory cards, e.g. SD card readers for reading/sensing record carriers having surface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卡的连接器,其易于进行卡的安装和分离,该连接器具有简单的结构并且比较紧凑。连接器(1)具有:本体(2),其具有用于容置IC卡(100)的凹部(2a);六个接触弹簧(6),其从凹部(2a)的底面(3a)突出,所述六个接触弹簧(6)上设置有IC卡(100)且分别与该IC卡(100)的各接触端子(101)弹性接触;固定钩部(20),其设置在本体(2)的后面侧;可移动钩构件(5),其设置在本体(2)的前面侧并可沿本体(2)的前后方向移动;及板簧(18),其用于使可移动钩构件(5)朝向本体(2)的后面侧推进。在钩部(5c)的后面侧形成倾斜面(5b),并且该倾斜面形成为随着该倾斜面与凹部(2a)的底面(3a)越近而与本体(2)的后表面越近。IC卡(100)的前端部夹持在固定钩构件(20)和凹部(2a)的底面(3a)之间,并且IC卡(100)的后端部夹持在设置在可移动钩构件(5)的后面侧上的钩部(5c)和凹部(2a)的底面(3a)之间。

Description

卡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诸如IC卡等卡连接到外部电路的卡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常,提供一种卡连接器,其将包括由存储器、CPU等构成的IC芯片的IC卡连接到诸如印刷电路板等的外部电路。
根据日本特许第2860362号公报,提出了一种卡连接器,其包括接触支撑IC卡的本体和可旋转地连接到该本体的盖子。
对于该卡连接器,由于盖子可旋转地连接到本体上,盖子需要与本体一起操作以将该连接器安装在印刷电路板等上。因此,很难将该连接器自动安装在印刷电路板等上。此外,对于该连接器,卡和连接器的连接保持为该卡的端面与本体的接合面直接接触。然而,该构造以使卡和连接器之间的连接不能保持稳固。因此,需要另外提供锁闭机构来保持该连接,用来确保连接器和卡之间的可靠连接,由此导致连接器的构造复杂,并致使连接器的尺寸较大。
另一方面,根据日本特许第3020020号公报,提出了一种卡连接器,其包括:形状为平矩形板的本体,其中在该本体的表面安装有六个连接端子;以及盖子,在该盖子的后表面上具有卡容置部并且该盖子为双层以用作沿本体的表面部可滑动地连接的卡的夹持器。
对于该卡连接器,通过在连接卡时本体与盖子分离的构造,解决了上述关于与印刷电路板自动连接等问题。然而,当连接连接器时,部件的拆卸(de-installation)引起了被拆卸的部件的损耗。此外,即使是该连接器也没有解决构造复杂和连接器尺寸较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传统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简单结构的、紧凑的连接器,通过该连接器,卡能够容易地插入和抽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卡连接器包括:本体,其包括凹部,在该凹部中设置有具有多个接触端子的卡,所述多个接触端子设置为露出于该卡的表面;多个接触弹簧,其从该凹部的底面突出并与该卡的各所述接触端子弹性接触;固定钩部,其设置在该本体的第一面侧,并且该固定钩部和该凹部的该底面夹持该卡的第一端部;可移动钩构件,其设置在该本体的第二面侧,该可移动钩构件的面向该本体的该第一面的一侧上具有钩部,并且该可移动钩构件可以沿连接该本体的该第一面和该第二面的方向移动;以及加载构件,其用于将该可移动钩构件压向该本体的该第一面侧,以便将该卡的第二端部夹持在该可移动钩构件的钩部和该凹部的该底面之间,其中,该钩部的面向该本体的该第一面的表面形成为斜面,随着该斜面接近该凹部的该底面,该斜面更靠近该本体的该第一面侧。
根据该构造,通过设置在本体上的固定钩部和可移动钩构件,该卡可以容置并保持在凹部中,从而不需要额外的盖子或卡夹持器,因此,可以获得具有简单结构的、紧凑的连接器。此外,通过沿连接本体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方向(例如,前后方向)移动可移动钩构件可以进行将卡连接到连接器上和从连接器上分离卡的操作,以使可以容易地进行卡的连接和分离操作。此外,由于在该可移动钩构件上形成有斜面,因此可以仅通过利用卡的第二端部推动斜面,来对抗加载构件的加载力使可移动钩构件朝向第二面侧移动。当卡的第二端部脱离可移动钩构件的斜面时,卡的第二端部自动地夹持在可移动钩构件的钩部和凹部的底面之间,以使通过单触操作就能够将卡置入连接器中。此外,当分离卡时,通过朝向第二面侧移动可移动钩构件,从而释放在可移动钩构件的钩部和凹部的底面之间的对卡的夹持,由接触弹簧的弹力,将卡从凹部的底面提升。因此,可以容易地将卡取出。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卡连接器(下文简称为“连接器”)的立体图,以及图1B是示出IC卡置入连接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构造的俯视图,图3B是该连接器的正视图,以及图3C是示出连接器省略可移动钩构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A是沿图3A中的A-A线的剖视图,以及图4B是沿图3A中的B-B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5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将IC卡置入连接器的状态的立体图,以及图5B是示出将IC卡置入卡连接器的另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6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连接器的立体图,以及图6B是示出IC卡置入连接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钩扣(hooking clasp)的立体图。
图8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构造的俯视图,图8B是该连接器的正视图,以及图8C是该连接器的右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透过IC卡观察的、将IC卡置入连接器的假想状态的立体图。
图10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改型的实例的构造的俯视图,图10B是该连接器的正视图,以及图10C是省略了连接器的一部分的仰视图。
图11A是根据上述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改型的实例的构造的右视图,图11B是沿图10A的A-A线的局部剖视图;以及图11C是沿图10A的B-B线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卡连接器(下文简称为“连接器”)1。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下面的各实施例中,例如在图3A中,向上的方向定义为连接器1的后面(第一面)侧或后方,向下的方向定义为连接器1的前面(第二面)侧或前方,向左的方向定义为连接器1的左侧,向右的方向定义为连接器1的右侧,以及图纸的表面的正面侧(front side)定义为连接器1的上方。此外,在图3A中,向上方向定义为IC卡100的前端(第一端部),向下方向定义为IC卡100的后端(第二端部),图纸的表面侧的正面侧定义为IC卡100的正面,以及图纸的表面的后侧定义为IC卡100的背面。此外,虽然在下面实施例的描述中,以IC卡作为例子,然而,本发明并不仅仅局限于应用于IC卡。
如图1B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IC卡100置入连接器1,在该IC卡中设置有露出于其底面的八个接触端子。对于IC卡100而言,可以使用例如微型通用集成电路卡(UICC)(通用用户识别模块(USIM)集成电路卡)。传统的UICC的尺寸大约是25mm×15mm,而微型UICC是具有尺寸大约为15mm×12mm的超微型IC卡。这种IC卡100利用例如合成树脂形成为基本上为矩形、中空、且平板形的形状,并且这种IC卡100包括:卡本体,其中,该卡本体的长边和短边之间的一个拐角被斜向切除;由存储器、CPU等构成的IC芯片,其包含在该卡本体中;以及接触端子101,用于将IC芯片连接到外部电路等上。所述接触端子101沿长边设置成两列,并且每四个接触端子101沿卡本体的底面的短边平行设置。
如图1A所示,连接器1由近似长方体的本体2构成,该本体2包括内部容置有IC卡100的凹部2a,并且其上不设置盖子。如图2所示,本体2由基座3、壳体4和可移动钩构件5这三个部件构成。如图1B所示,IC卡100置入连接器1,以使卡的底面朝向基座3的平板部3a,该平板部3a用作本体2的凹部2a的底面。在基座3的平板部3a上设置有六个接触弹簧6,其向上突出,六个接触弹簧6与IC卡100的八个接触端子101中的除了设置在最接近于IC卡100前端侧的两个接触端子101外的六个接触端子101分别弹性接触。另外,在如下的描述中,必要时,同一标记3a用于表示凹部2a的底面和基座3的平板部的情况。
在本体2的后面侧设置有平板状的固定钩部20。此外,在本体2的前面侧设置有可移动钩构件5和板簧(加载构件)18,其中,可移动钩构件5设置为可沿连接器1的前后方向移动,板簧18朝向本体2的后面侧挤压可移动钩构件5。如图4A所示,在可移动钩构件5的后面侧形成有基本上垂直于基座3的平板部3a的端面5e和形成为从端面5e的上端突出于基座3的平板部3a的上方的钩部5c。倾斜面5b形成于钩部5c的后面,以使IC卡100易于插入凹部2a。
在IC卡100置入本体2的凹部2a内的情况下,IC卡100的前端100a的附近区域夹持在固定钩部20和基座3的凹部2a的底面3a之间。此外,IC卡100的后端100b的附近区域夹持在可移动钩构件5的钩部5c和凹部2a的底面3a之间。
如图2所示,基座3与均具有接触弹簧6的第一端子构件11和第二端子构件12一起通过嵌入成型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基座3包括:矩形平板部3a,其用作本体2的凹部2a的底面;设置于平板部3a的右端部的侧壁部3b;以及压配合部3c和3d,其分别形成于平板部3a的前面侧、并沿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
在相对于沿连接器1的左右方向的平板部3a的中心的略靠近右侧的位置处,沿前后方向并列地形成左右方向较长的三个矩形通孔7a。类似地,在相对于沿连接器1的左右方向的平板部3a的中心的略靠近左侧的位置处,沿前后方向并列地形成左右方向较长的三个矩形通孔7b。接触弹簧6设置成允许在各通孔7a、7b内进行弹性变形。此外,如图3A所示,用于连接基座3和壳体4的凹部8a、8b、8c形成于后面、在平板部3a的右端侧和左端侧。此外,凹部8a、8b、8c形成在沿连接器1的前后方向与通孔7a、7b偏离的位置,以便连接左右两侧的各凹部8a、8b、8c的线与连接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的各通孔7a、7b的线不重叠。
侧壁部3b形成为近似长方体形,以使侧壁部3b沿连接器1的高度方向的厚度大于平板部3a的厚度。侧壁部3b在从平板部3a的前面侧到其后面侧的范围中、沿平板部3a的右端形成,侧壁部3b的上面设置为高于平板部3a的上面。此外,在侧壁部3b的左侧面(面向平板部3a侧的面)的上端的拐角部形成斜面。当IC卡100插入凹部2a时,该斜面用作引导件。
压配合部3c、3d形成为近似长方体形,以使压配合部3c、3d沿连接器1的高度方向的厚度大于平板部3a的厚度。压配合部3c、3d的上面设置为分别高于平板部3a的上面。此外,用于可滑动地支撑可移动钩构件5的滑轨(sliding rib)9a、9b分别形成在压配合部3c、3d的彼此相对的面的上端,以便沿左右方向突出。此外,分别形成用于将壳体4固定在基座3上的压配合孔10a、10b,以从压配合部3c、3d的底面贯通至上面。
如图3A所示,在基座3的平板部3a的右侧、沿前后方向设置的三个第一端子构件11和在基座3的平板部3a的左侧、沿前后方向设置的三个第二端子部12分别具有不同的形状,以使在各自通孔7a、7b内的接触弹簧6的取向相同。
各第一端子构件11形成为具有弹性的导电金属板的长板,并包括:上述接触弹簧6、连接到诸如印制板等的外部电路的端子11a、以及连接部11b,该连接部11b具有矩形平板形并将接触弹簧6的基底端一体连接到端子11a的基底端。接触弹簧6、连接部11b和端子11a从连接器1的左侧到右侧沿直线设置。随着接触弹簧6从其基底端向其前端部延伸,接触弹簧6朝左侧向上倾斜,并且该前端部弹性接触IC卡100的接触端子101。相反,随着端子11a从其基底端向前端部延伸,端子11a朝右侧向下倾斜。
第二端子构件12由具有弹性的导电金属板形成,并包括:上述接触弹簧6、连接到诸如印制板等的外部电路的端子12a、以及连接部12b,该连接部具有近似U形的平板,用于将接触弹簧6的基底端一体连接到端子12a的基底端。随着接触弹簧6从其基底端向其前端部延伸,接触弹簧6朝左侧向上倾斜,并且该前端部弹性接触IC卡100的接触端子101。相反,随着端子12a从其基底端向其前端部延伸,端子12a朝左侧向下倾斜。这样,在第二端子构件12中,接触弹簧6和端子12a形成为沿相同的方向突出,以使连接部12b形成为具有带直角拐角的近似U形,以避开通孔7b。
如上所述,第一端子构件11和第二端子构件12通过嵌件成型与基座3一体设置。换句话说,如图3A所示,各第一端子构件11均保持在成型模(molding die)上,以便使接触弹簧6从通孔7a的右侧面向左侧突出,并且还使端子11a从基座3的侧壁部3b的右侧面向右侧突出。此外,各第二端子构件12均保持在成型模上,以便使接触弹簧6从通孔7b的右内侧面向左侧突出,并且还使端子12a从基座3的平板部3a的左侧面向左侧突出。通过在此状态下将绝缘合成树脂注入到成型模内,模制出基座3,并且同时,第一端子构件11、第二端子构件12一体保持在基座3上。
以这样的方式包含在基座3上的第一端子构件11和第二端子构件12的各自的接触弹簧6,分别如图4A和图4B所示,其前端部设置为高于平板部3a,并且还可沿上下方向摆动地设置在相应的通孔7a、7b内。
可移动钩构件5利用合成树脂形成预定形状,例如,如图2所示,形成分别与形成于基座3的压配合部3c、3d中的滑轨9a、9b可滑动地配合的一对凹槽5a,以使该对凹槽5a在可移动钩构件5的沿左右方向的两侧的下端沿前后方向贯通。此外,在可移动钩构件5的前面的上部,形成弧形的凹部5d。与壳体4一体成形的板簧18的前端部与该凹部5d接触,以便其承受板簧18的朝向后面的加载力。此外,如上所述,具有斜面5b的钩部5c形成于可移动钩构件5的后面的上部(参考图4A)。
如图2所示,壳体4包括一对彼此平行的第一侧板4a和第二侧板4b、将第一侧板4a的基底端与第二侧板4b的基底端一体连接的限位件4c、以及上述的板簧18,并且壳体4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形成为框架(casing trim)形状。壳体4的第一侧板4a形成为其长度与基座3的侧壁部3b的右侧面的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同。分别与基座3的平板部3a的右侧的凹部8a、8b配合的支撑突起13a、13b形成为在用作壳体4的第一侧板4a的基底端的后面侧的下端向左侧突出。此外,包括突起部14a的连接部14形成为在用作第一侧板4a的前端侧的前面侧的下端向左侧突出,其中,突起部14a将被压配合至基座3的压配合部3c的压配合孔10a。此外,如图2和图3B所示,形成突起部14a,以使其前端部的宽度大于其基底端的宽度,并且前端部的沿左右方向的两拐角斜向形成。因此,壳体4的突起部14a易于压配合入压配合孔10a内,并且,突起部14a难于从压配合孔10a拔出。
此外,形成有腿部15,其在第一侧板4a的前端的连接部14和靠近连接部14的一侧的支撑突起13a之间的下端向右侧突出。此外,用于防止各第一端子构件11的端子11a和壳体4之间短路的凹口16分别形成在第一侧板4a的腿部15和支撑突起13a之间、支撑突起13a和支撑突起13b之间、以及支撑突起13b和基底端之间的下端。
如图3A至图3C所示,壳体4的第二侧板4b形成为长于第一侧板4a,并且,其高度形成为大于基座3的平板部3a的厚度。分别与基座3的平板部3a的左端侧的凹部8a、8b、8c配合的支撑突起13a、13b、13c形成为在第二侧板4b的下端向右侧突出。此外,形成包括突起部17a的连接部17,其在用作第二侧板4b的边缘侧的前面的下端向右侧突出,其中,突起部17a可以压配合入基座3的压配合部3d的压配合孔10b。此外,与上述的第一侧板4a的连接部14的突起部14a类似,形成突起部17a,其前端部的宽度形成为大于其基底端的宽度,并且前端部的左右方向的两拐角斜向形成。因此,壳体4的突起部17a易于压配合至入压配合孔10b内,并且,突起部17a难于从压配合孔10b拔出。
此外,如图3C所示,分别形成腿部15,其在连接部17和最靠近连接部17的支撑突起13a之间的下端和第二侧板4b的基底端的下端向左侧突出。用于防止第二端子构件12的端子12a和壳体4之间短路的凹口16分别形成在第二侧板4b的边缘侧的腿部15和支撑突起13a之间、支撑突起13a和支撑突起13b之间、以及支撑突起13b和支撑突起13c之间的下端。此外,平板形导向件4d一体成形在第二侧板4b的上端,并且随着平板形导向件4d向上侧延伸,其朝向左侧倾斜。在IC卡100插入凹部2a时,该导向件4d用作引导件。
壳体4的限位件4c形成为与IC卡100的端部接触,并且壳体4包括:后壁19a,其形成为从第二侧板4b的基底端基本成直角弯曲,并平行于连接器1的左右方向;以及连接壁19b,其斜向连接该后壁19a的右端和第一侧板4a的基底端。形成平板形的固定钩部20,其向后壁19a的上端的前面侧突出。当IC卡100插入本体2的凹部时,IC卡100的前端100a的附近区域夹持在固定钩部20和凹部2a的底面3a之间。此外,固定钩部20的前端形成为向上弯曲,如图5A所示。因此,易于从固定钩部20的前端将IC卡100插入固定钩部20和凹部2a的底面3a之间的间隙中。此外,在连接壁19b的下端形成腿部15,其向右侧突出,并且,在平板部3a的右端形成与凹部8c配合的支撑突起13c,其向左侧突出。
用于朝向本体2的后面侧挤压可移动钩构件5的板簧18形成为从壳体4的第二侧板4b的端部朝向第一侧板4a侧弯曲。如图3A所示,板簧18形成为随着从其基底端延伸至其前端,而逐渐接近连接器1的后面。此外,板簧18的前端部形成为带有朝向后面侧弯曲的弧形。因此,当板簧18的前端部与可移动钩构件5的凹部5d的侧面接触时,板簧18的前端部可以在凹部5d的侧面顺利地滑动。
接下来,参考图2描述上述由基座3、壳体4和可移动钩构件5构成的连接器1的装配过程。
首先,可移动钩构件5的两侧部的凹槽5a分别滑动地置入基座3的压配合部3c、3d的滑轨9a、9b,以使可移动钩构件5的钩部5c取向为朝向连接器1的后面侧。其次,壳体4在基座3的下侧与基座3连接。此时,从基座3的右侧面突出的端子11a分别穿过在壳体4的第一侧板4a上的凹口16。类似地,从基座3的左侧面突出的端子12a分别穿过在壳体4的第二侧板4b上的凹口16。在壳体4的右侧的连接部14的突起部14a和在壳体4的左侧的连接部17的突起部17a分别从下面压配合入压配合部3c、3d的压配合孔10a、10b。此外,在基座3的右侧部内的凹部8a、8b、8c分别与壳体4的第一侧板4a的支撑突起13a、13b和连接壁19b的支撑突起13c配合。类似地,在基座3的左侧部内的凹部8a、8b、8c分别与第二侧板4b内的支撑突起13a、13b、13c配合。
此外,如图1A和图1B所示,在基座3和壳体4彼此连接的情况下,板簧18的前端部与可移动钩构件5内的凹部5d的侧面弹性接触。换句话说,当连接基座3和壳体4时,板簧18与在自然状态下置入基座3的可移动钩构件5发生空间干涉。因此,显然,当连接基座3和壳体4时,板簧18在拉至连接器1的前面侧,应当稍微变形,以便易于使基座3和壳体4连接。
当基座3和壳体4彼此连接时,可移动钩构件5通过板簧18的加载压力朝向连接器1的后面侧挤压,以使可移动钩构件5的后面侧的下端与平板部3a的前面侧的上端接触,并且,可移动钩构件5的钩部5c也设置在与基座3的平板部3a的上侧的与平板部3a重叠的位置。
如上所述,壳体4的第一侧板4a和第二侧板4b的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大于基座3的长度。因此,当连接基座3和壳体4时,在基座3的平板部3a的后面侧和壳体4的限位件4c之间形成预定间隙2b,如图1A、图4A等所示。因此,如图4A和图5A所示,当IC卡100插入本体2的凹部2a中时,间隙1a可以用作用于IC卡100的前端100a的附近区域的旋转空间。因此,可以防止由于IC卡100的前端100a的附近区域与本体2的凹部2a的底面3a的接触,造成的IC卡100的前端部的旋转的中断,并且,使IC卡100进入本体2的凹部2a的插入角变大。因此,IC卡100能够容易地插入连接器1中。此外,通过形成用于旋转的间隙2b,可以确保固定钩部20具有足够的长度,以使当IC卡100置入连接器1时,IC卡100的前端100a的附近区域被稳固地保持。
在连接器1的本体2中,用于IC卡的凹部2a由用作底面的基座3的平板部3a和作为外周壁的侧壁部3b、挤压部3c和3d、壳体4的第二侧板4b和限位件4c形成。本体2的凹部2a的平面形状几乎与IC卡100的平面形状相同,只是相应于尺寸公差,尺寸略大。此外,可移动钩构件5朝向限位件4挤压保存于本体2的凹部2a内的IC卡100,其中,可移动钩构件5处于板簧18朝向连接器1的后面的压力下。因此,当IC卡100保存在本体2的凹部2a内时,限位件4接触IC卡100的前端100a,由此使IC卡100定位。
此外,壳体4的第二侧板4b的上端的导向件4d弯曲,以向左上方突出,并且此外,在基座3的侧壁部3b的左侧面部形成斜面。当IC卡100插入本体2的凹部2a时,第二侧板4b的导向件4d和侧壁部3b的斜面用作沿连接器1的左右方向的引导件。因此,当将IC卡100插入本体2的凹部2a时,即使连接器1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有某种程度的偏离,通过这些引导件,IC卡100也能被导向至相对于本体2的凹部2a的正确的位置。
类似地,从上端至下端朝向后面侧突出的倾斜面5b形成于可移动钩构件5的后面的上部,并且,固定钩部20的前端形成为向上弯曲。当IC卡100插入本体2的凹部2a中时,可移动钩构件5的倾斜面5b和固定钩部20的前端用作沿连接器1的前后方向的引导件。因此,当IC卡100插入本体2的凹部2a时,利用这些导向件作为依据,通过将IC卡100的前端插入,可以容易地执行IC卡100的插入操作。
接下来,参考图4A、图5A和图5B描述当IC卡100置入连接器1时,连接器1的操作。
为了将IC卡100置入连接器1,如图5A所示,IC卡100的前端100a向下插入凹部2a的底面3a和固定钩部20之间的缝隙。然后,如图4A所示,IC卡100的前端进入凹部2a的底面3a的后面侧和壳体4的限位件4c之间的间隙1a。与此同时,IC卡100的后端100b被向下挤压。此时,如图4A中的双点划线所示,IC卡100的前端附近区域在上述间隙2b内旋转,并且如图4A和图5B所示,IC卡100的后端100b与可移动钩构件5的倾斜面5b接触。
在IC卡100的后端100b与可移动钩构件5的倾斜面5b接触之后,当IC卡100的后端100b进一步向下挤压,IC卡100的后端100b沿可移动钩构件5的倾斜面5b相对向下滑动。通过挤压IC卡100的外力对抗板簧18的加载力,可移动钩构件5沿滑轨9a、9b朝向连接器1的前侧移动。当IC卡100的后端100b到达可移动钩构件5的倾斜面5b的下端附近时,在设置成从IC卡100的底面100c露出的八个接触端子101中的最接近IC卡100的前端位置的接触端子101从形成于凹部2a的后面侧的间隙2b露出于基座3的后面侧,并且,剩余的六个接触端子101与从凹部2a的底面3a朝向上侧突出的接触弹簧6接触。
当IC卡100的后端100b进一步朝下对抗板簧18的加载力以及接触弹簧6的弹性时,IC卡100的后端100b与可移动钩构件5的倾斜面5b的下端分离,然后,其位于悬于凹部2a的底面3a之上的钩部5c的下方。通过板簧18的加载力,可移动钩构件5移向连接器1的后面侧,并且因此,其移动到钩部5c沿连接器1的高度方向、与IC卡100的后端100b的附近区域的表面重叠的位置。因此,IC卡100容置于本体2的凹部2a内,并且由此置入连接器1中。
虽然包含在本体2的凹部2a的IC卡100试图通过各自的接触弹簧6的加载力从平板部3a浮动,但是,其在连接器1的高度方向的运动受到凹部2a的底面3a、固定钩部20和可移动钩构件5的钩部5c的阻碍,这样,IC卡100牢固地置于凹部2a内,而不从凹部2a的底面3a浮动。
为了将IC卡100与连接器1分离,通过对抗板簧18的加载力朝向连接器1的前面侧移动可移动钩构件5,通过接触弹簧6的弹力,IC卡100被提升至连接器1的上方,以便释放在钩部5c和凹部2a的底面3a之间的对IC卡100的后端100b的夹持。当施加到可移动钩构件5的力在此状态下释放时,通过板簧18的加载力使可移动钩构件5返回到原始位置,钩部5c的后端进入IC卡100的底面100c的下方,并且IC卡100的后端100b接触倾斜面5b。因此,IC卡100可以容易地与该连接器1分离。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通过设置在本体2的固定钩部20和可移动钩构件5,IC卡100可以保持在凹部2a内,以使不需要另外提供盖子或卡夹持器,因此,可以获得具有简单结构的紧凑的连接器1。此外,通过IC卡100的后端100b推动倾斜面5b,仅通过单触操作,IC卡100的前端100a以及由此IC卡100就可以置入连接器1中。此外,为了将IC卡100与连接器1分离,仅通过朝向连接器1的前侧移动可移动钩构件5,释放可移动钩构件和凹部2a的底面3a之间的IC卡100的夹持,就能够实现,因该IC卡100通过接触弹簧6的弹性从凹部2a的底面3a自动提升,从而IC卡100易于与连接器1分离。此外,连接器1可以仅由三个部件构成,即,基座3、壳体4和可移动钩构件5,因此,通过部件数量的减少,能够使结构简化,易于装配和降低成本。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卡连接器1。在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中,连接器1仅由本体2构成,并且本体2仅由三个部件、即基座3、壳体4和可移动钩构件5构成。然而,在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21中,进一步降低了部件的数量,以使本体26仅由钩扣22和基座27这两个部件构成。此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类似的构造,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7所示,钩扣22包括一体的可移动钩构件23和一对板簧24,并且其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形成。钩扣22相对于可移动钩构件23的中心左右对称,并且板簧24的长边部24a分别沿可移动钩构件23的基部23a的两侧连续形成。当仅参看可移动钩构件23的基部23a和板簧24的各自的长边部24a时,其是长的薄板形构件。压配合部24b是通过在板簧24的长边部24a的各端部、将垂直于长边部24a的并具有矩形开口的短边朝向连接器1的前侧弯曲成倒V形来形成。
可移动钩构件23具有钩部23b和斜边23c,其中:钩部23b形成为从基部23a的上端朝向本体26的后面突出;倾斜边23c形成为随着从钩部23b的后面侧的端部向上延伸而向前面侧倾斜。此外,矩形开口25在从钩部23b至倾斜边23c的范围内形成。
如图8A所示,基座27具有近似长方体的盒状,其通过合成树脂的嵌件成型来形成,并且基座27具有形成在其基本中心部的用于IC卡100的凹部26a。此外,三个第一端子构件11、三个第二端子构件12和一对固定钩构件28一体设置在基座27上。固定钩构件28等同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固定钩部20。
基座27的凹部26a具有几乎与IC卡100的外形相同的形状,只是以略大的尺寸形成。凹部26a的后面侧的内周表面与IC卡100的前端接触,并用作定位IC卡100的限位件。如图8C所示,随着其向后面侧延伸而向下倾斜的倾斜面27b形成于凹部26a的底面27a的后面。当将IC卡100置入凹部26a时,通过倾斜面27b保留有用于使IC卡100的前端100a的附近区域旋转的间隙。此外,在各倾斜面27b朝向固定钩构件28的位置、形成贯通基座27的前面至后面的矩形开口27c。
在相对于基座27的凹部26a的底面27a的中心的略靠近右侧的位置处,沿前后方向并列地形成左右方向较长的三个矩形通孔29a。类似地,在相对于凹部26a的底面27a的中心的略靠近左侧的位置处,沿前后方向并列地形成左右方向较长的三个矩形通孔29b。接触弹簧6分别设置在通孔29a、29b内,以允许进行弹性变形。此外,如图8A所示,在凹部26a的开口的端部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和基座27的前面侧、形成朝向底面27a倾斜的斜面27d。当IC卡100插入凹部26a时,这些斜面27d用作引导件。
如图8A和图8B所示,在本体26的前面侧的下部形成安装孔30,钩扣22通过该安装孔安装在本体26上。安装孔30具有:一对第一孔部30a,其形成在沿左右方向的两端部,用作板簧24的底端的压配合部24b分别压配合至该对第一孔部内;以及第二孔部30b,其在该对第一孔部30a之间形成,并且该对板簧24的各自的长边部24a和可移动钩构件23以变形的形式插入到第二孔部内。
如图8C所示,第一孔部30a具有矩形截面形状,从其基座27的前面贯通至其后面。形成第一肋31a,其在第一孔部30a的内周表面中的连接器21的后面侧的内周表面的上端的附近、朝向前面突出,其中,板簧24的压配合部24b的弯曲部与第一肋31a的下面部接触。此外,形成第二肋31b,其在第一孔部30a的内周表面中的连接器21的前面侧的内周表面的下端的附近、朝向后面突出,其中,板簧24的压配合部24b的前端部与第二肋31b的上面部接触。第一肋31a和第二肋31b用作钩扣22的保持限位件。
如图8A所示,第二孔部30b与在基座27的沿左右方向的两端部的各自的第一孔部30a连通,其后面侧形成具有平行于左右方向的线性形状,并且其前面侧形成为具有圆弧形状。换句话说,第二孔部30b沿前后方向的的宽度在基座27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部变成最大,因此,保留了允许钩扣22的可移动钩构件23朝向本体26的前面侧的翘曲的空间。此外,第二孔部30b的中心部在从基座27的前面侧至凹部26a的底面27a的范围中敞开,以便使可移动钩构件23向凹部26a的上方突出。
在基座27的前面侧,在基座27的左右方向的基本中心的上面部上,一体成形矩形突起33。与可移动钩构件23的倾斜边23c类似,随着从其下侧到上侧延伸,突起33的后面33a朝向本体26的前面倾斜,并且,矩形保持肋33b形成为在突起部33的后面33a突起,其中,当可移动钩构件23向前错位时,保持肋33b进入形成于可移动钩构件23的开口25内。
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相同,对于第一端子构件11和第二端子构件12,如图8A所示,各第一端子构件11均保持在成型模上,以便使接触弹簧6从通孔29a的右侧面向左侧突出,并且还使端子11a从基座27的右侧面向右侧突出。此外,各第二端子构件12均保持在成型模上,以便使接触弹簧6从通孔29b的右内侧面向左侧突出,并且还使端子12a从基座27的左侧面向左侧突出。通过在此状态下将绝缘合成树脂注入到成型模内,模制出基座27,并且同时,第一端子构件11和第二端子构件12一体保持在基座27上。
以这样的方式包含在基座27上的第一端子构件11和第二端子构件12的各自的接触弹簧6,分别如图8B和图8C所示,其前端部设置为高于凹部26a的底面27a,并且还可沿高度方向摆动地设置在相应的通孔29a、29b内。
各固定钩构件28由具有弹性的导电金属板形成,并包括:平板部28a和端子28b,其中,平板部用于将IC卡100的前端100a夹持在凹部26a的底面27a和平板部之间;长板形的端子28b形成为从平板部28a的基部向右侧或左侧突出。平板部28a的前端形成为朝向上侧的翘曲,以使IC卡100能够容易地插入凹部26a,如图8C所示。
如图8A所示,如上所述,当基座27采用合成树脂嵌件成型时,固定钩构件28保持在成型模上,以使各平板部28a从后面侧向基座27的前面侧突出,以沿高度方向与凹部26a的各开口27a重叠,并且各端子28b从基座27的右侧面和左侧面突出。在模制基座27时,同时固定钩构件28也一体保持在基座27上。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21中,本体26由两个部件构成,即,钩扣22和基座27。钩扣22插入基座27下的安装孔30中,并且,可移动钩构件23从第二孔部30b的中心部朝向凹部26a的上侧突出,并且,两个板簧24的压配合部24b分别压配合入第一孔部30a内。钩扣22固定到基座27,板簧24的压配合部24b的弯曲部与第一孔部30a的第一肋31a的下面部接触。由此,完成本体26。
当钩扣22安装在基座27上时,当压配合时翘曲的压配合部24b恢复其原始形状,并且压配合部24b的前端部与第二肋31b的上面接触。因此,就可以防止钩扣22与基座27脱落。此外,在IC卡100夹持在固定钩构件28的平板部28a和凹部26a的底面27a之间的情况下,IC卡100承受由于接触弹簧6向上的弹性造成的加载力。然而,如图8C所示,由于设置在突起33上的保持肋33b与钩扣22的钩部23b的上面部接触,可移动钩构件23的钩部23b可不朝向上侧翘曲,从而可以防止钩部23b的变形。
接下来,描述当将IC卡100置入连接器21时连接器21的操作。
首先,如图9所示,IC卡100的前端100a朝向下,将IC卡100的前端100a插入固定钩构件28和凹部26a的底面27a之间。其次,IC卡100的后端100b被向下挤压。如上所述,形成在基座27上的斜面27d在IC卡100置入凹部26a时,用作引导件。如上所述,由于倾斜面27b在凹部26a的底面27a的后面侧形成,通过倾斜面27b保留有间隙,其用于当IC卡100置入凹部26a时使IC卡100的前端100a的附近区域旋转。因此,当IC卡100的后端100b被向下挤压时,IC卡100的前端100a的附近区域可以顺利地在该间隙中旋转,这样,就可能防止由于IC卡100的前端100a与凹部26a的底面27a接触造成的IC卡100的旋转或运动的中断。因此,可以容易地将IC卡100置入凹部26a中。
当挤压IC卡100进入时,IC卡100的后端100b的下端与可移动钩构件23的倾斜边23c接触。在IC卡100的后端100b与可移动钩构件23的倾斜边23c接触之后,当IC卡100的后端100b进一步向下挤压时,IC卡100的后端100b沿可移动钩构件23的倾斜边23c相对向下滑动。通过挤压IC卡100的外力对抗板簧24的加载力,可移动钩构件23朝向连接器21的前侧移动。
当IC卡100的后端100b到达可移动钩构件23的倾斜边23c的下端附近时,在设置成从IC卡100的底面100c露出的八个接触端子101中的最接近IC卡100的前端位置的接触端子101从形成于凹部26a的倾斜面27b的开口露出于基座27的后面侧,并且,剩余的六个接触端子101与从基座27的凹部26a的底面27a朝向上侧突出的接触弹簧6接触。此时,用于防止钩部23b变形的保持肋33b穿过形成于可移动钩构件23的开口25,从而不干涉可移动钩构件23的运动。
当IC卡100的后端100b进一步朝下对抗板簧24的加载力以及接触弹簧6的弹性时,IC卡100的后端100b与可移动钩构件23的倾斜边23c的下端分离,然后,其位于钩部23b的下方。通过板簧24的加载力,可移动钩构件23移向连接器21的后面侧,并且,钩部23b移动到沿连接器21的高度方向、与IC卡100的后端100b的附近区域的表面重叠的位置。因此,IC卡100保存在基座27的凹部26a内,然后置入连接器21中。
虽然由于各自的接触弹簧6的加载力,包含在基座27的凹部26a的IC卡100试图从凹部26a的底面27a浮动,然而,其在连接器21在高度方向的运动受到凹部26a的底面27a、固定钩构件28和可移动钩构件23的钩部23b的阻碍,这样,IC卡100牢固地置于凹部26a内,而不从凹部26a的底面27a浮动。
为了将IC卡100与连接器21分离,通过对抗板簧24的加载力朝向连接器21的前面侧移动可移动钩构件23、以及释放在可移动钩构件23的钩部23b和凹部26a的底面27a之间的IC卡100的后端100b被夹持的状况,通过接触弹簧6的弹力,IC卡100被提升至连接器21的上方。当施加到可移动钩构件23的力在此状态下释放时,通过板簧24的加载力使可移动钩构件23返回到原始位置,钩部23b的后端进入IC卡100的底面100c的下方,并且IC卡100的后端100b接触倾斜边23c。因此,IC卡100可以容易地与该连接器1分离。
如上所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21,通过设置在本体26的固定钩构件28和可移动钩构件23,IC卡100可以保持在凹部26a内,以使不需要另外提供盖子或卡夹持器,因此,可以获得具有简单结构的紧凑的连接器21。此外,通过IC卡100的后端100b推动可移动钩构件23的倾斜边23c,钩构件23可以对抗板簧24的加载力运动,因此,通过单触操作,IC卡100就可以置入连接器21中。此外,为了将IC卡100与连接器21分离,仅通过朝向连接器21的前侧移动可移动钩构件23、释放可移动钩构件23的钩部23b和凹部26a的底面27a之间的IC卡100的夹持,就能够实现,因此IC卡100通过接触弹簧6的弹性力从凹部26a的底面27a自动提升,从而IC卡100易于与连接器21分离。此外,连接器21可以仅由两个部件构成,即,基座27和包含可移动钩构件23的钩扣22,尽管基座27的嵌件成型略变得复杂,但是,通过部件数量的减少,能够使结构简化和降低成本。此外,由于仅通过将钩扣22压配合至基座27内,就可以将钩扣22安装在基座27,本体26也即连接器21可以被非常容易地制造出。
接下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卡连接器的改型的实例。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固定钩部20和在第二实施例中的固定钩构件28由金属板形成,然而,在该改型的实例中,固定钩部与本体由合成树脂一体成形。在图10A至图10C以及图11A至图11C中示出了根据该改型的实例的连接器21’  。
如图10A所示,基座35具有近似长方体的盒状,其通过嵌件成型由合成树脂形成,并且,其中,IC卡100的凹部34a基本形成在其中心部。此外,三个第一端子构件11和三个第二端子构件12一体设置在基座35上。
基座35的凹部34a具有几乎与IC卡100的外形相同的形状,只是以略大的尺寸形成。如图10A所示,沿左右方向尺寸较长、并且从基座35的前面贯通至其后面的矩形开口35b,形成在凹部34a的底面35a的后面侧。通过该开口35b保留有间隙,其用于当IC卡100置入凹部34a时,使IC卡100的前端100a的附近区域旋转。
左右方向较长的三个矩形通孔36a沿前后方向并列地形成,并且相对于基座35的凹部34a的底面35a的中心略靠近右侧。类似地,左右方向较长的三个矩形通孔36b沿前后方向并列地形成,并且相对于凹部34a的底面35a的中心略靠近左侧。接触弹簧6分别设置在通孔36a、36b内,以允许进行弹性变形。此外,在凹部35在基座35的后面的左侧形成矩形凹槽37,其设置为沿左右方向与各自的通孔36b平行。
如图10A所示,在凹部34a的开口的端部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和基座35的前面侧、形成朝向底面35a倾斜的斜面35c。当IC卡100插入凹部34a时,这些斜面35c用作引导件。此外,从基座35的后面侧的凹部34a的内面、固定钩部35d由合成树脂与基座35一体成形,以基本平行于凹部34a的底面35a向前面突出。如图11A所示,在固定钩部35d的前面的下端部形成斜面,从而可以使IC卡100的前端100a易于插入到固定钩部35d和凹部34的底面35a之间。
如图10C、图11A和图11B所示,在基座35的前面侧的下部形成安装孔30,钩扣22通过该安装孔安装在基座35上。此外,上述突起33一体成形在基座35的前面侧的上部。
如图10A所示,对于第一端子构件11和第二端子构件12,各第一端子构件11均保持在成型模上,以便使接触弹簧6从通孔36a的右侧面向左侧突出,并且还使端子11a从基座35的右侧面向右侧突出。此外,各第二端子构件12均保持在成型模上,以便使接触弹簧6从通孔36b的内右面向左侧突出,并且还使端子12a从相应于通孔36b的凹槽37的内右面向左侧突出。通过在此状态下将绝缘合成树脂注入到成型模内,模制出基座35,并且同时,第一端子构件11和第二端子构件12一体保持在基座35上。
以这样的方式包含在基座35上的第一端子构件11和第二端子构件12的各自的接触弹簧6,分别如图10B和图11A所示,其前端部设置为高于凹部34a的底面35a,并且还可沿高度方向摆动地设置在相应的通孔36a、36b内。
接下来,描述当将IC卡100置入连接器21’时连接器21’的操作。
首先,如图11A所示,IC卡100的前端100a朝向下,将IC卡100的前端100a插入固定钩部35d和凹部34a的底面35a之间。其次,IC卡100的后端100b被向下挤压。如上所述,形成在基座35上的斜面35c在IC卡100置入凹部34a时,用作引导件。此外,由于开口35b在凹部34a的底面35a的后面侧形成,通过开口35b保留有间隙,其用于当IC卡100置入凹部34a时,使IC卡100的前端100a的附近区域旋转。因此,当IC卡100的后端100b被向下挤压时,IC卡100的前端100a的附近区域可以顺利地在该间隙中旋转,这样,就可能防止由于IC卡100的前端100a与凹部34a的底面35a接触造成的IC卡100的旋转或运动的中断。此外,可以采用在固定钩部35d和凹部34a的底面35a之间的IC卡100的前端100a的大范围的插入角。因此,可以容易地将IC卡100置入凹部34a中。此外,由于通过在凹部34a的底面35a的后面侧形成的开口35b,可以使用于旋转IC卡100的前端100a的附近区域的间隙增大,就可以增大固定钩部35d朝向前面侧的突起的尺寸。因此,当IC卡100置入连接器21’中时,IC卡100可以牢固地被保持在基座35的凹部34a内。
当挤压IC卡100进入时,IC卡100的后端100b的下端与可移动钩构件23的倾斜边23c接触。在IC卡100的后端100b与可移动钩构件23的倾斜边23c接触之后,当IC卡100的后端100b进一步向下挤压时,IC卡100的后端100b沿可移动钩构件23的倾斜边23c相对向下滑动。通过挤压IC卡100的外力对抗板簧24的加载力,可移动钩构件23朝向连接器21的前侧移动。
当IC卡100的后端100b到达可移动钩构件23的倾斜边23c的下端附近时,在设置成从IC卡100的底面100c露出的八个接触端子101中的最接近IC卡100的前端侧的接触端子101从形成于凹部34a的底面35a的开口35b露出于基座35的后面侧,并且,剩余的六个接触端子101与从基座35的凹部34a的底面27a朝向上侧突出的接触弹簧6接触。
当IC卡100的后端100b进一步朝下对抗板簧24的加载力以及接触弹簧6的弹性时,IC卡100的后端100b与可移动钩构件23的倾斜边23c的下端分离,然后,其位于钩部23b的下方。通过板簧24的加载力,可移动钩构件23移向连接器21’的后面侧,并且,钩部23c移动到沿连接器21’的高度方向、与IC卡100的后端100b的附近区域的表面重叠的位置。因此,IC卡100容置于基座35的凹部34a内,然后置入连接器21’中。
虽然包含在基座35的凹部34a的IC卡100试图通过各自的接触弹簧6的加载力从凹部34a的底面35a浮动,然而,其在连接器21’的高度方向的运动受到凹部34a的底面35a、固定钩部35d和可移动钩构件23的钩部23b的阻碍,以使IC卡100牢固地置于凹部34a内,而不从凹部34a的底面35a浮动。
为了将IC卡100与连接器21’分离,通过对抗板簧24的加载力朝向连接器21’的前面侧移动可移动钩构件23、以及释放在可移动钩构件23的钩部23b和凹部34a的底面35a之间的IC卡100的后端100b被夹持的状况,通过接触弹簧6的弹力,IC卡100被提升至连接器21’的上方。当施加到可移动钩构件23的力在此状态下释放时,通过板簧24的加载力使可移动钩构件23返回到原始位置,钩部23b的后端进入IC卡100的底面100c的下方,并且IC卡100的后端100b接触倾斜边23c。因此,IC卡100可以容易地与该连接器21’分离。
如上所述,根据改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21’可以获得与上述连接器21类似的效果。此外,虽然与由金属板形成的固定钩部或固定钩构件的连接器相比,机械强度略低,但是,由于固定钩部35d由合成树脂与本体34一体成形,因此可以保持较低的制造成本。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卡连接器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各实施例中描述的包括六个接触弹簧的情况。此外,采用的IC卡不仅局限于微型UICC,然而,也可用采用通常使用的IC卡或SIM卡。此外,显然,根据采用的IC卡的形状,可以形成卡连接器的适宜形状。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卡连接器不仅局限于上述各实施例的描述。然而,其只要包括:本体,其包括凹部,在该凹部中设置有具有多个接触端子的卡,所述多个接触端子设置为露出于该卡的表面;多个接触弹簧,其从该凹部的底面突出并与该卡的各所述接触端子弹性接触;固定钩部,其设置在本体的第一面(例如,后面)侧,并且该固定钩部和该凹部的底面夹持卡的第一端部(例如,前端);可移动钩构件,其设置在该本体的第二面(例如,前面)侧,该可移动钩构件面向该本体的该第一面的一侧上具有钩部,并且该可移动钩构件可以连接该本体的该第一面和该第二面的方向(例如,前后方向)移动;以及加载构件,其用于将可移动钩构件向本体的第一面侧加载,以便将卡的第二端部(例如,后端)夹持在可移动钩构件的钩部和凹部的底面之间,并且其中,面向本体第一面的表面形成为斜面,随着该斜面与凹部的底面不断接近,该倾斜面与本体的第一面侧逐渐靠近。
因此,通过设置在本体的固定钩部和可移动钩构件,将卡容置于凹部内,使卡连接到连接器上,从而不需要额外提供盖子或卡夹持器,因此,可以获得具有简单结构的紧凑的连接器。此外,通过本体的可移动钩构件沿连接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方向的运动,进行连接和分离卡的工作,从而可以容易地进行卡的连接和分离工作。
除了上述构造,还可以构造成:本体包括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基座和设置于基座的外表面的金属壳体;基座包括通过嵌件成型的一体成形的多个接触弹簧,并且可移动钩构件沿连接本体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方向可滑动地安装;壳体具有限位件,其与卡的第一端部接触并将卡定位在凹部内;以及固定钩部形成为从限位件伸向本体的第二面侧一体地突出。因此,可以降低部件的数量,简化构造,而且还进一步使连接器小型化。此外,由于包括用于定位卡的限位件,可以更容易地进行连接卡的工作。
此外,加载构件可以为与壳体一体成形的板簧。或者,可以构造成:可移动钩构件和加载构件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一体成形,并加载构件的前端安装在本体上。因此,可以更进一步降低部件的数量,因此连接器的构造更加简单。
此外,可以构造成:本体包括通过嵌件成型一体成形的多个接触弹簧和固定钩部。因此,连接器可以仅包括两个部件,即,具有一体成形的加载构件的可移动钩构件和本体,从而可获得具有更简化结构和廉价的连接器。
此外,可以构造成:在本体的第二面侧形成有安装孔,该安装孔用于将可移动钩构件和加载构件连接到本体上;并且该安装孔包括:第一孔部,加载构件的基底端压配合入该第一孔部;以及第二孔部,其与该第一孔部连通,并且可移动钩构件和加载构件的剩余部分插入该第二孔部,以使该可移动钩构件和该加载构件可以沿连接本体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方向(前后方向)移动。根据此构造,具有一体成形的加载构件的可移动钩构件可以通过单触操作连接到本体上,以使连接器的安装更容易。
此外,可在凹部的开口的端部设置有卡插入凹部的引导件。因此,当将卡置入连接器时,通过此引导件将卡引导到连接器的凹部,以使卡的连接更容易。
此外,在本体的第一面(后面)侧的凹部的底面上设置有间隙,其用于当卡置入时,使卡的第一端部(前端)的附近区域旋转。因此,当将卡插入凹部时,卡的第一端(前端)可利用此间隙旋转,以使卡的运动可以不会由于卡的第一端与凹部的底面接触而造成中断。因此,更易于将卡连接到连接器上。
本申请基于日本专利申请第2004-238742,通过参考上述对本专利申请的说明书和附图描述,其内容相应地并入本发明。
此外,通过参考附图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充分的描述,然而,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进行各种改型或变化。因而,此改型和变化应当解释为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而不是超出了其范围。

Claims (8)

1.一种卡连接器,其包括:
本体,其包括凹部,在该凹部中设置有具有多个接触端子的卡,所述多个接触端子设置为露出于该卡的表面;
多个接触弹簧,其从该凹部的底面突出并与该卡的各所述接触端子弹性接触;
固定钩部,其设置在该本体的第一面侧,并且该固定钩部和该凹部的该底面夹持该卡的第一端部;
可移动钩构件,其设置在该本体的第二面侧,该可移动钩构件的面向该本体的该第一面的一侧上具有钩部,并且该可移动钩构件可以沿连接该本体的该第一面和该第二面的方向移动;以及
加载构件,其用于将该可移动钩构件向该本体的该第一面侧加载,以便将该卡的第二端部夹持在该可移动钩构件的钩部和该凹部的该底面之间,其中,
该钩部的面向该本体的该第一面的表面形成为斜面,随着该斜面接近该凹部的该底面,该斜面更靠近该本体的该第一面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
该本体包括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基座和设置于该基座的外表面上的金属壳体;
该基座包括通过嵌件成型一体成形的所述多个接触弹簧,并且该可移动钩构件沿所述连接该本体的该第一面和该第二面的方向可滑动地安装;
该壳体具有限位件,该限位件与该卡的该第一端部接触并将该卡定位在该凹部内;以及
该固定钩部形成为从该限位件向该本体的该第二面侧一体地突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
该加载构件为与该壳体一体成形的板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
该可移动钩构件和该加载构件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一体成形,并且该加载构件的前端安装在该本体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
该本体包括通过嵌件成型一体成形的所述多个接触弹簧和该固定钩部。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
在该本体的该第二面侧上形成有安装孔,该安装孔用于将该可移动钩构件和该加载构件连接到该本体上;以及
该安装孔包括:第一孔部,该加载构件的基底端压配合入该第一孔部;以及第二孔部,其与该第一孔部连通,并且该可移动钩构件和该加载构件的剩余部分插入该第二孔部,以使该可移动钩构件和该加载构件可以沿所述连接该本体的该第一面和该第二面的方向移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
在该凹部的开口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将该卡插入该凹部的引导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
在该本体的该第一面侧的该凹部的该底面上设置有间隙,其用于当置入该卡时使该卡的该第一端部的附近区域旋转。
CNB2005800041335A 2004-08-18 2005-08-17 卡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139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38742/2004 2004-08-18
JP2004238742A JP4039408B2 (ja) 2004-08-18 2004-08-18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18753A true CN1918753A (zh) 2007-02-21
CN100521394C CN100521394C (zh) 2009-07-29

Family

ID=35907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0413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1394C (zh) 2004-08-18 2005-08-17 卡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390204B2 (zh)
JP (1) JP4039408B2 (zh)
KR (1) KR100865610B1 (zh)
CN (1) CN100521394C (zh)
TW (1) TWI285002B (zh)
WO (1) WO200601911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9397A (zh) * 2014-09-24 2016-03-30 泰科电子公司 连接器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41614A (ja) * 2005-11-17 2007-06-07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電子回路素子接続具
CN2874813Y (zh) * 2005-12-23 2007-02-2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4710627B2 (ja) * 2006-01-26 2011-06-2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基板間接続コネクタ
KR100968327B1 (ko) * 2007-03-14 2010-07-08 파나소닉 전공 주식회사 다극동축커넥터
JP4717852B2 (ja) * 2007-03-27 2011-07-06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492631B2 (ja) * 2007-03-27 2010-06-30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386089B2 (ja) * 2007-03-27 2009-12-16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に対する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の実装構造
JP4412347B2 (ja) * 2007-04-24 2010-02-10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接続体
JP2008270085A (ja) * 2007-04-24 2008-11-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JP2008270076A (ja) * 2007-04-24 2008-11-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US7713069B2 (en) 2008-05-02 2010-05-11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ssembly
US7618273B1 (en) * 2008-08-12 2009-11-17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Memory card connector
CN101728712A (zh) * 2008-10-13 2010-06-09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芯片卡固持装置
US7913914B2 (en) * 2009-04-28 2011-03-29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Connector device
TWM366774U (en) * 2009-06-17 2009-10-11 Dragonstate Technology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DE102010028672B4 (de) * 2010-05-06 2015-07-02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Steckverbindung mit Spielausgleichseinrichtung
JP5642477B2 (ja) * 2010-09-28 2014-12-17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2012124040A (ja) * 2010-12-09 2012-06-28 Panasonic Corp 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オス側コネクタ
DE102011100338B4 (de) * 2011-05-04 2013-01-17 Amphenol-Tuchel Electronics Gmbh Kartenkontaktiervorrichtung für eine Mini UICC-Karte
FR2974947B1 (fr) * 2011-05-04 2014-01-24 Schneider Toshiba Inverter Dispositif de connexion rapide pour un appareil electrique
CN202111341U (zh) * 2011-05-16 2012-01-1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CN102820570B (zh) * 2011-06-07 2015-05-2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JP5925484B2 (ja) * 2011-12-22 2016-05-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接続部品
US8968029B2 (en) * 2013-03-18 2015-03-03 Uju Electronics Co. Ltd. Socket for nano SIM card
US9553624B2 (en) 2014-08-14 2017-01-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ard socket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5990762B (zh) * 2015-02-13 2018-08-3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8346877A (zh) * 2017-01-25 2018-07-3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卡用连接器
US10807995B2 (en) 2018-07-13 2020-10-20 Alkermes Pharma Ireland Limited Thienothiophene compounds for long-acting injectable compositions and related metho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262274A (en) 1986-06-20 1989-10-10 Randall D. Kun Isdn d channel handler
JPS6313496U (zh) * 1986-07-10 1988-01-28
JPH0320020A (ja) 1989-06-16 1991-01-29 Matsushita Electron Corp 半導体ウエハの熱処理装置及び半導体製造方法
US5320552A (en) 1990-03-17 1994-06-14 Amphenol-Tuchel Electronics Gmbh Contacting apparatus, in particular a contacting apparatus for a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JPH11176516A (ja) * 1997-12-10 1999-07-0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部材装着装置
JP2948795B2 (ja) * 1998-02-23 1999-09-13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Icカードコネクタ
JP3554667B2 (ja) * 1998-04-24 2004-08-18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カードコネクタ
FR2803110B1 (fr) * 1999-12-22 2002-05-17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 Connecteur pour carte a microcircuit et procede de montage d'une telle carte dans ce connecteur
FR2805401A1 (fr) 2000-02-18 2001-08-24 Itt Mfg Enterprises Inc Connecteur electrique ergonomique pour carte a circuit(s) integre(s)
FR2805635B1 (fr) * 2000-02-24 2003-12-12 Mitsubishi Electric France Lecteur de carte et equipement mobile le comportant
JP2003178846A (ja) * 2001-12-12 2003-06-27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カードコネクタ
EP1418527A1 (en) * 2002-11-08 2004-05-12 Motorola, Inc. Multiple SIM card holding apparatus
JP3818256B2 (ja) * 2002-12-26 2006-09-06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メモリ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JP4535710B2 (ja) * 2003-10-31 2010-09-01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カード固定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携帯端末機
US7182618B1 (en) * 2005-09-12 2007-02-27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PC board assembly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9397A (zh) * 2014-09-24 2016-03-30 泰科电子公司 连接器模块
CN105449397B (zh) * 2014-09-24 2019-09-10 泰连公司 连接器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285002B (en) 2007-08-01
JP2006059600A (ja) 2006-03-02
KR20060115914A (ko) 2006-11-10
CN100521394C (zh) 2009-07-29
US7390204B2 (en) 2008-06-24
WO2006019115A1 (ja) 2006-02-23
US20070161274A1 (en) 2007-07-12
KR100865610B1 (ko) 2008-10-27
TW200618403A (en) 2006-06-01
JP4039408B2 (ja) 2008-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18753A (zh) 卡连接器
CN1280955C (zh) 卡用连接装置
CN1216441C (zh) 卡连接器
CN1770565A (zh) 电连接器
CN1178159C (zh) 卡接插件
CN1770562A (zh) 基座连接器
CN1497787A (zh) 连接器
CN1501319A (zh) 用于安装各种闪存卡的通用插槽
CN1156943C (zh) 卡用插接装置
CN1738102A (zh) 存储卡用插槽
CN1770563A (zh) 带自动聚焦功能的相机模块与模块用连接器的连接结构
CN1677753A (zh) 柔性板连接器以及电路板和柔性板之间的连接结构
CN1331879A (zh) 携带式信息终端
CN101038991A (zh) 卡连接器
US2006024676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ielding shell
US7442082B2 (en) Shielded connector with folding arrangement ensuring perpendicularity between sidewall and bottom wall of the metal housing
CN1701340A (zh) 存储卡适配器
CN1881695A (zh) 连接器
CN1610493A (zh) 带开关的卡锁
CN1542249A (zh) 带开关的插销
CN101030680A (zh) 连接器
CN2724239Y (zh) 电连接器
CN1202596C (zh) 电子部件用插座
CN1720643A (zh) 改进的存储卡连接器
CN2694530Y (zh) 挠性印刷线路板连接用连接器及连接用挠性印刷线路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29

Termination date: 201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