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76441A - 盖体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盖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76441A
CN1876441A CNA200610083141XA CN200610083141A CN1876441A CN 1876441 A CN1876441 A CN 1876441A CN A200610083141X A CNA200610083141X A CN A200610083141XA CN 200610083141 A CN200610083141 A CN 200610083141A CN 1876441 A CN1876441 A CN 18764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ortion
lid body
line segment
lid
impe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8314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53366C (zh
Inventor
片桐胜广
大宫正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76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64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5336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5336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4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 B60R7/06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mounted on or below dashbo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盖体装置,通过推动件如螺旋弹簧驱动盖体本体的开启操作,并能可靠地开启盖体本体。在引导盖体装置推动件的接合端的引导部中,第一引导部用于在盖体本体从闭合位置到开启位置的移动中引导接合端,该第一引导部设有初期引导部与后期引导部,使得当接合端受初期引导部引导时,推动件释放较大的推动力。

Description

盖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开闭收纳结构开口的盖体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多种已知的盖体装置用于开闭收纳结构的开口,但盖体装置的开闭操作基于不同的收纳结构而给使用者增加负担。例如,车辆的杂物箱就是一种收纳结构,并且安装在狭小空间的乘员室内。因此,使用者需要在狭小空间内执行盖体的开闭操作,并且有时会觉得该操作比较困难。在这些情况下,已经开发了一种盖体装置,通过自动驱动能使盖体装置的开闭更加容易(例如,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No.H02-267038)。在该日本专利文献所披露的盖体装置中,在使用者手动施加作用力来启动盖体装置的开闭操作时,电动机起动,然后,电动机驱动盖体装置开启或者闭合。在这种盖体装置中,可以通过使用者的简单操作,执行盖体装置的开闭操作,而不会将负担强加于使用者。另一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因为电动机昂贵,使盖体装置的制造成本增加。
如果用如弹簧推动件取代电动机来驱动盖体装置的开闭操作,当然可以降低盖体装置的制造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果通过与盖体装置的开闭联动的推动件伸缩来蓄积推动力,所蓄积的推动力能驱动盖体装置至少一部分的开闭操作。
通常,盖体装置设有闭锁机构,并且通过闭锁机构将盖体装置锁定在闭合位置。在开启盖体装置时,操作闭锁机构,以解除盖体装置的锁定状态。为了简化盖体装置的开启操作,需要通过对闭锁机构的单次操作使盖体装置开启。因此,要求盖体装置具有这样的功能,在解除盖体装置的锁定状态的同时,通过推动件驱动盖体装置开启操作。顺便提及,取决于收纳结构的形状或位置,盖体本体的重心有时位于盖体本体的闭合侧。例如,当收纳结构为安装在车辆上的杂物箱,而车辆又停在斜坡上时,盖体本体的重心可能位于盖体本体的闭合侧。当盖体本体的重心位于盖体本体的闭合侧时,在其自重作用下,向闭合位置移动的作用力施加在盖体本体上,以及需要更大的推动力来驱动盖体本体的开启操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时通过对闭锁机构的单次操作并不能开启盖体本体。当闭锁机构具有某种机构时,有时不仅不能开启盖体本体,而且还会使盖体本体再次锁定在闭合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盖体装置,其通过推动力驱动盖体本体的开启操作,并且能可靠地开启盖体本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盖体装置,可实现上述目的,其包括:盖体本体,在开启收纳结构开口的开启位置和闭合收纳结构开口的闭合位置之间移动;闭锁机构,用于在闭合位置锁定盖体本体;引导部,在收纳结构中形成;以及,推动件,具有一端固定在盖体本体上以由盖体本体保持,而另一端与引导部接合并受其引导,以使推动件伸缩,从而与盖体本体的部分开闭移动联动而蓄积推动力,推动力至少驱动盖体本体的开启操作,
引导部包括:闭合端部,当盖体本体置于闭合位置时,接合端位于闭合端部;开启端部,当盖体本体置于开启位置时,接合端位于开启端部;第一引导部,连接闭合端部和开启端部,并且当盖体本体从闭合位置向开启位置移动时,第一引导部引导接合端;以及,第二引导部,连接闭合端部和开启端部,以及当盖体本体从开启位置向闭合位置移动时,第二引导部引导接合端,
第一引导部包括:与闭合端部连接的初期引导部、与开启端部连接的后期引导部、以及连接初期引导部和后期引导部的连接部,以及
推动件,与接合端受后期引导部引导时相比,在接合端受初期引导部引导时,推动件释放较大的推动力。
优选的是,根据本发明的盖体装置包括以下(1)的配置或者(1)和(2)的配置。
(1)当盖体本体置于闭合位置时,固定端位于闭合固定位置,当盖体本体置于开启位置时,固定端位于开启固定位置,连接闭合固定位置和开启固定位置的固定线段,与连接连接部和闭合端部的初期线段,在彼此相交的方向延伸;以及,由固定线段与初期线段所形成的角,大于由连接连接部和开启端部的后期线段与固定线段所形成的角。
(2)在上述(1)的配置中,初期线段比后期线段短。
根据本发明的盖体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在根据本发明的盖体装置中,通过盖体本体的开闭移动,在推动件中蓄积推动力,并且,所蓄积的推动力至少驱动盖体本体的开启操作。由于这样预先蓄积的推动力至少驱动盖体本体的开启操作,所以,可以容易地开启盖体本体,而不用另外设置电动机等,并且可以降低盖体装置的制造成本。
这里,推动件由盖体本体保持,并且有一端与引导部接合。因此,推动件与盖体本体的开闭移动关联移动,并且同时通过引导部引导推动件的接合端,从而使接合端在引导部上移动。所以,使推动件伸缩,从而与盖体本体的部分开闭移动联动来蓄积推动力,并且,所蓄积的推动力驱动盖体本体的开启操作。
在根据本发明的盖体装置中,用于在盖体本体从闭合位置向开启位置移动时引导接合端的第一引导部,包括与闭合端部连接的初期引导部、与开启端部连接的后期引导部、以及连接初期引导部和后期引导部的连接部。亦即,在盖体本体开启操作的初期阶段,通过初期引导部引导接合端,而在盖体本体开启操作的后期阶段,通过后期引导部引导接合端。当通过初期引导部引导接合端时(下文中称为在初期引导阶段)推动件释放的推动力,大于通过后期引导部引导接合端时(下文中称为在后期引导阶段)释放的推动力。因此,在盖体本体开启操作的初期阶段,由较大的力推动盖体本体的开启操作。这样,即使盖体本体的重心位于盖体本体的闭合侧时,也会将足够的推动力施加在盖体本体上,从而可靠地开启盖体本体。
当根据本发明的盖体装置具有(1)的配置时,通过一种简单机构,就可以将在初期引导阶段由推动件所释放的推动力,设定得大于在后期引导阶段由推动件所释放的推动力。
当根据本发明的盖体装置具有(2)的配置时,由固定线段和初期线段形成的角,可以设定得较大。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盖体装置实施方式的示意性说明图,其中,接合端置于闭合端部,而盖体本体则置于闭合位置;
图2是图示该实施方式的盖体装置的示意性说明图,其中,在盖体本体的开启操作期间,接合端置于连接部,而盖体本体则置于闭合位置与开启位置之间;
图3是图示该实施方式的盖体装置的示意性说明图,其中,接合端置于开启端部,而盖体本体则置于开启位置;
图4是图示该实施方式的盖体装置的示意性说明图,其中,在盖体本体的闭合操作期间,接合端置于第二引导部,而盖体本体则置于闭合位置与开启位置之间;
图5是示意性说明图,图示在该实施方式盖体装置中的引导部、固定线段、初期线段和后期线段;
图6是示意性说明图,图示在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盖体装置中的引导部、固定线段、初期线段和后期线段;以及
图7是示意性说明图,图示在本发明又一种实施方式盖体装置中的引导部、固定线段、初期线段和后期线段。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盖体装置,适合于用作这样一种装置,用于开闭收纳结构的开口,这种收纳结构为在小空间中使用的结构,例如车辆上的杂物箱,但其应用并不局限于此。收纳结构可以是多种家具产品和家用电器,而根据本发明的盖体装置则可以用作用于开闭这种结构开口的装置。例如,当收纳结构是橱柜时,橱柜门和抽屉可以看作盖体本体。此外,例如,当收纳结构是滑动桌时,滑动桌本身可以看作盖体本体。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盖体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盖体装置构成安装在车辆乘员室内的杂物箱的一部分,并且开闭收纳结构(在侧壁上具有开口的箱型杂物箱体)的开口。本实施方式的盖体装置具有上述(1)和(2)中的配置。图1至图5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盖体装置的示意性说明图。更具体地说,图1是图示本实施方式的盖体装置的示意性说明图,其中,接合端置于闭合端部,而盖体本体则置于闭合位置。图3是图示本实施方式的盖体装置的示意性说明图,其中,接合端置于开启端部,而盖体本体则置于开启位置。图2是图示本实施方式的盖体装置的示意性说明图,其中,在盖体本体的开启操作期间,接合端置于连接部,而盖体本体则置于闭合位置与开启位置之间。图4是图示本实施方式的盖体装置的示意性说明图,其中,在盖体本体的闭合操作期间,接合端置于第二引导部,而盖体本体则置于闭合位置与开启位置之间。图5是示意性说明图,图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盖体装置中的引导部、固定线段、初期线段和后期线段。在本实施方式的以下说明中,参照图1中所示的方向使用诸如“上”、“下”、“前”、“后”等方向术语。
本实施方式的盖体装置包括盖体本体1、推动件2、以及引导部3。
盖体本体1在其下端具有枢轴方式支撑部10。枢轴方式支撑部10由收纳结构9的下端以枢轴方式支撑。盖体本体1围绕枢轴方式支撑部10转动,并且在图1中所示的闭合位置与图3中所示的开启位置之间移动。当置于图1中所示的闭合位置时,盖体本体1闭合开口90;当置于图3中所示的开启位置时,则开启开90。收纳结构9设有未示出的闭锁机构。盖体本体1具有与闭锁机构接合的凹进的钩部11。通过闭锁机构与钩部11的接合,使盖体本体1锁定在闭合位置上。闭锁机构具有未示出的操纵部,在盖体装置的外表面露出,并且,压下操纵部即解除闭锁。盖体本体1具有支柱部12,支柱部12与枢轴方式支撑部10相连接,并且在横跨盖体本体1表面的方向延伸。在支柱部12与枢轴方式支撑部10相反的端部设有轮状回转体13。回转体13与在收纳结构9上形成的导轨体91接合并且在其上转动。导轨体91呈圆弧形,圆弧圆心位于枢轴方式支撑部10上。因此,盖体本体1转动的方向受导轨体91与回转体13引导。
推动件2包括:弹簧部20,其是一种螺旋弹簧;结合部21,固定于弹簧部20的一端;以及销钉部22,由结合部21保持。推动件2固定在盖体本体1的支柱部12上。推动件2保持在中空限制件23的内部。限制件23具有长盒状外形,并且一个长表面为开口。限制件23的内部也具有长的形状。结合部21具有比限制件23短的框架形状,并且其一个较长的表面和从该较长的表面连续的一个较短的表面都为开口。由限制件23以这种方式保持结合部21,使其在纵向上能在限制件23内部移动。弹簧部20的一端固定在结合部21上,而另一端(固定端24)则固定在限制件23上。弹簧部20和结合部21一起保持在限制件23内部,其方式为弹簧部20的伸缩方向对应于限制件23的纵向。结合部21具有未示出的孔部。用销钉部22贯穿该孔部。销钉部22有一端穿透引导部3,从而使销钉部22与引导部3接合并可在其上移动。销钉部22由未示出的第二弹簧部推动,以与引导部3压接触。限制件23整体方式固定在盖体本体1的支柱部12上。利用限制件23使固定端24固定在盖体本体1上。
由于销钉部22与引导部3的接合,使得推动件2也受引导部3的引导。所以,在本实施方式的盖体装置中,销钉部22是推动件2的接合端。通过弹簧部20拉伸,在推动件2中蓄积推动力,然后再使被拉伸的弹簧20收缩,则释放推动力。
固定端24与盖体本体1的转动联动。因此,固定端24的移动轨迹A(在图中用长短交替的虚线表示;下文简称为轨迹A)画出圆心位于枢轴方式支撑部10上的圆弧。如图1所示,当盖体本体1置于闭合位置时,固定端24位于闭合固定位置A1。如图3所示,当盖体本体1置于开启位置时,固定端24位于开启固定位置A2。固定端24在闭合固定位置A1与开启固定位置A2之间移动。
在收纳结构9的侧壁上,整体方式形成槽状的引导部3。引导部3具有在其前侧下方位置的开启端部30、以及在其后侧上方位置的闭合端部31。通过第一引导部40和第二引导部50,使闭合端部31与开启端部30彼此连接。第一引导部40连接闭合端部31和开启端部30。第一引导部40包括初期引导部41、后期引导部42、以及连接部43。初期引导部41与闭合端部31连接。后期引导部42与开启端部30连接。连接部43连接初期引导部41和后期引导部42。如图5所示,初期线段X连接连接部43和闭合端部31,固定线段Z连接闭合固定位置A1和开启固定位置A2,初期线段X延伸以与固定线段Z相交。连接连接部43和开启端部30的后期线段Y也在与固定线段Z相交的方向延伸。从连接部43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短于从闭合端部31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从开启端部30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短于从连接部43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换而言之,从第一引导部40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由闭合端部31开始向开启端部30逐渐地变短。除此之外,由固定线段Z与初期线段X所形成的角θ1,大于由后期线段Y与固定线段Z所形成的角θ2。因此,从初期引导部41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由闭合端部31开始向连接部43急剧变短。从后期引导部42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由连接部43开始向开启端部30慢慢变短。此外,连接连接部43与闭合端部31的初期线段X,短于连接连接部43与开启端部30的后期线段Y。
第二引导部50连接开启端部30和闭合端部31。第二引导部50包括蓄积部51、闭合引导部52、以及弯曲部53。蓄积部51与开启端部30连接。闭合引导部52与闭合端部31连接。弯曲部53连接蓄积部51和闭合引导部52。从弯曲部53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长于从开启端部30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从闭合端部31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短于从弯曲部53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换而言之,从蓄积部51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由开启端部30开始向弯曲部53逐渐变长。从闭合引导部52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由弯曲部53开始向闭合端部31逐渐变短。弯曲部53是第二引导部50具有到轨迹A最长距离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盖体装置的操作如下。
盖体本体1置于闭合位置,按压闭锁机构的操作部之后,则盖体本体1从锁定状态释放出来。如图1所示,当盖体本体1置于闭合位置时,推动件2的销钉部22(接合端)位于引导部3的闭合端部31处。在这种状态下,推动件2的弹簧部20为拉伸,并且在推动件2中蓄积有推动力。
从第一引导部40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由闭合端部31开始向开启端部30逐渐变短。另一方面,因为推动件2拉伸,并且在其中蓄积推动力,推动件2趋于通过收缩释放推动力。因此,在使推动件2收缩的方向上,推动件2的销钉部22在第一引导部40上滑动,也就是说,使得离轨迹A的最短距离变短。因此,销钉部22从闭合端部31向开启端部30移动,而固定于推动件2的盖体本体1,也通过推动件2的拉动而向开启端部30移动。这样,盖体本体1从闭合位置向开启位置移动,从而将其开启。
这里,从初期引导部41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由闭合端部31开始向连接部43急剧变短。所以,当销钉部22受初期引导部41引导时(在初期引导阶段),推动件2释放较大的推动力。据此,即使当盖体本体1的重心位于盖体本体1的闭合侧上(图1中后侧)时,也会将足够的推动力施加在盖体本体1上,并能使盖体本体1可靠地开启。
从后期引导部42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由连接部43开始向开启端部30缓慢变短。所以,当销钉部22受后期引导部42引导时(在后期引导阶段),由推动件2释放的推动力,小于在初期引导阶段由推动件2释放的推动力。即使这样,如果在初期引导阶段释放较大的推动力,至少将盖体本体1开启到销钉22在连接部43所处的位置(图2中所示的位置;下文中称为半开位置)。所以,可以避免不能适当开启盖体本体1并且再次将其锁定在闭锁位置的麻烦。此外,如果盖体本体1开启到半开位置,盖体本体1的重心移到开启方向(图1中前侧)。所以,与初期引导阶段相比,在后期引导阶段中,用较小的推动力就可使盖体本体1开启。
此外,当盖体本体1置于闭合位置时,推动件2拉伸,并且在其中蓄积推动力。在这种状态下,销钉部22难以在进一步拉伸推动件2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的盖体装置中,从与闭合端部31连接的闭合引导部52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由闭合端部31开始向弯曲部53为逐渐变长。所以,当销钉部22从闭合端部31移动到闭合引导部52时,会进一步拉伸推动件2。所以,位于闭合端部31的销钉部22不会向闭合引导部52移动,并且可靠地向初期引导部41移动。所以,更可靠地使盖体本体1开启。
除此之外,因为初期线段X短于后期线段Y,由固定线段Z与初期线段X形成的角θ1可以设定得较大。所以,初期引导部41可以成形为这样,使得离轨迹A的最短距离,由闭合端部31开始向连接部43急剧变短。由于这种配置,推动件2在初期引导阶段释放较大的推动力。
当从图3中所示的开启位置将盖体本体1闭合时,首先手动方式使盖体本体1向闭合位置转动。此时,与盖体本体1的闭合操作联动,销钉部22进入蓄积部51。因为从蓄积部51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由开启端部30开始向弯曲部53为逐渐变长,当销钉部22受到蓄积部51引导时,推动件2拉伸,并且在其中蓄积推动力。当使盖体本体1靠近于销钉部22在弯曲部53所处的位置时(如图4所示),推动件2被拉伸到最大程度,并且在推动件2中蓄积较大的推动力。从与弯曲部53连接的闭合引导部52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向闭合端部31逐渐变短。所以,当销钉部22到达闭合引导部52时,在使推动件2收缩的方向上,销钉部22在闭合引导部52上滑动。也就是说,销钉部22向闭合端部31滑动。所以,受推动件2的拉动,固定于推动件2的盖体本体1也向闭合端部31移动。这样,盖体本体1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从而被闭合。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盖体装置中,初期线段X与后期线段Y都在与固定线段Z相交的方向延伸。除此之外,因为从连接部43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设定为短于从闭合端部31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而从开启端部30到轨迹A的距离,设定为短于从连接部43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从第一引导部40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由闭合端部31开始向开启端部30逐渐变短。然而,例如,如图6所示,也可以如下方式构造盖体装置,使得只有初期线段X在与固定线段Z相交的方向延伸,后期线段Y则在与固定线段Z平行的方向延伸,而从初期引导部41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由闭合端部31开始向连接部43逐渐变短。在这种情况下,盖体本体的开启操作,只在初期引导阶段受到推动件推动,而在后期引导阶段则不受推动件推动。即使这样,如果盖体本体的开启操作在初期引导阶段受到推动件推动,就能避免盖体本体被再次锁定在闭合位置的麻烦。除此之外,如果以这样一种方式构造盖体本体,使得当盖体本体开启到半开位置时,盖体本体的重心移动到开启方向,则在后期引导阶段中使盖体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开启。
可选择地,例如,如图7所示,也可以下面的方式构造盖体装置,使得初期线段X和后期线段Y都在与固定线段Z相交的方向延伸,从初期引导部41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由闭合端部31开始向连接部43逐渐变短,而从后期引导部42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则由连接部43开始向开启端部30逐渐变长。在这种情况下,盖体本体在后期引导阶段的开启操作不受推动件的推动,但盖体本体在初期引导阶段的开启操作受到推动件的推动。所以,可避免盖体本体1被再次锁定在闭合位置的麻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由固定线段Z与初期线段X形成的角θ1,设定得大于由后期线段Y与固定线段Z形成的角θ2,从后期引导部42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由连接部43开始向开启端部30逐渐变长。所以,盖体本体在后期引导阶段的开启操作不需要过大的力。
在本发明的盖体装置中,可以根据盖体本体1的重量、盖体本体1在闭合位置的重心等,适当地确定由固定线段Z与初期线段X形成的角θ1。当由固定线段Z与初期线段X形成的角θ1较大时,由较大的推动力驱动盖体本体1在初期引导阶段的开启操作。
图1至图5所示实施方式的盖体装置采用了推动件2,推动件2通过拉伸蓄积推动力,并通过收缩释放推动力。然而,本发明的盖体装置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推动件2,其通过压缩蓄积推动力,并通过拉伸释放推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果初期线段X在与固定线段Z相交的方向延伸,并且从连接部43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设定为大于从闭合端部31到轨迹A的最短距离,也可以按照与图1至5所示实施方式的盖体装置相似的方式,通过推动件来推动盖体本体1在初期引导阶段的开启操作。
在图1至图5所示实施方式的盖体装置中,将闭合引导部52设置于第二引导部50,并且通过推动件2推动盖体本体1的一部分闭合操作。然而,在本发明的盖体装置中,第二引导部50也可以只由蓄积部51构成。
在本发明的盖体装置中,第二引导部50与第一引导部40可以共用。换而言之,当盖体本体1从闭合位置移动到开启位置、以及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接合端都可以通过第一引导部40引导。
还可以其他方式实践或者具体应用本发明,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因此,本文描述的优选实施方式是说明性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而不是由前述说明限定,而且所有落入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变更都包括于本发明。

Claims (3)

1.一种盖体装置,包括:
盖体本体,在开启收纳结构开口的开启位置和闭合所述收纳结构的所述开口的闭合位置之间移动;
闭锁机构,用于在所述闭合位置锁定所述盖体本体;
引导部,在所述收纳结构上形成;以及
推动件,具有一端固定在所述盖体本体上以由所述盖体本体保持,以及另一端与所述引导部接合并受其引导,以使所述推动件伸缩,从而与所述盖体本体的部分开闭移动联动而蓄积推动力,
所述推动力至少驱动所述盖体本体的开启操作,
所述引导部包括:闭合端部,当所述盖体本体置于所述闭合位置时,使所述接合端位于所述闭合端部中;开启端部,当所述盖体本体置于所述开启位置时,使所述接合端位于所述开启端部中;第一引导部,连接所述闭合端部和所述开启端部,以及当所述盖体本体从所述闭合位置向所述开启位置移动时,所述第一引导部引导所述接合端;以及,第二引导部,连接所述闭合端部和所述开启端部,以及当所述盖体本体从所述开启位置向所述闭合位置移动时,所述第二引导部引导所述接合端,
所述第一引导部包括:与所述闭合端部连接的初期引导部、与所述开启端部连接的后期引导部、以及连接所述初期引导部和所述后期引导部的连接部,以及
与所述接合端受所述后期引导部引导时相比,在所述接合端受所述初期引导部引导时,所述推动件释放较大的推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装置,其中,所述盖体本体置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固定端位于闭合固定位置,所述盖体本体置于所述开启位置时,所述固定端位于开启固定位置,连接该闭合固定位置和该开启固定位置的固定线段,与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闭合端部的初期线段,在彼此相交的方向延伸,以及
由所述固定线段与所述初期线段形成的角,大于由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开启端部的后期线段与所述固定线段形成的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体装置,其中,所述初期线段比所述后期线段短。
CNB200610083141XA 2005-06-03 2006-06-05 盖体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336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64257 2005-06-03
JP2005164257A JP4251498B2 (ja) 2005-06-03 2005-06-03 蓋体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6441A true CN1876441A (zh) 2006-12-13
CN100453366C CN100453366C (zh) 2009-01-21

Family

ID=37493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8314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3366C (zh) 2005-06-03 2006-06-05 盖体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703623B2 (zh)
JP (1) JP4251498B2 (zh)
CN (1) CN100453366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4955B (zh) * 2007-04-05 2011-06-08 株式会社利富高 盖体开闭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48531A1 (en) * 2008-09-12 2010-06-17 Evans Gregg S Automotive glove box hinge mechanism
JP5345085B2 (ja) * 2009-03-09 2013-11-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構造
US8388042B2 (en) * 2010-11-16 2013-03-05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Integrated door and shelving system
JP2013035529A (ja) * 2011-08-11 2013-02-21 Meiwa Kogyo Kk 小物入れ
DE102016117205B3 (de) * 2016-09-13 2018-02-08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Schließeinrichtung für ein Fach
US11124125B2 (en) * 2019-02-06 2021-09-2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storage compartment having a dampener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the vehicle storage compart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44338A (ja) 1984-08-09 1986-03-0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定荷重デジタル式硬さ計
JP2691441B2 (ja) 1989-02-03 1997-12-17 株式会社ニフコ スライダの格納装置
JP2653875B2 (ja) 1989-04-07 1997-09-17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収納箱開閉制御装置
JPH06247203A (ja) 1993-02-22 1994-09-06 Nifco Inc 収納装置
DE4443521C1 (de) * 1994-12-07 1996-01-04 Daimler Benz Ag Abdeckbarer Behälter für Fahrzeuge
US20030017047A1 (en) * 1998-06-25 2003-01-23 Ebara Corporation Turbo-molecular pump
JP2000159251A (ja) * 1998-11-26 2000-06-13 Araco Corp 蓋付き収納容器
AT4669U1 (de) 2000-03-21 2001-10-25 Steyr Daimler Puch Ag Deckel eines kraftfahrzeuges
DE10014783B4 (de) * 2000-03-24 2005-03-24 Olho-Technik Oleff & Holtmann Ohg In ein Kraftfahrzeug einbaubares, mit einem Deckel versehenes Ablagefach
JP3953770B2 (ja) 2001-10-11 2007-08-08 株式会社ニフコ 開閉部材の制動機構、これを備えた容器ホルダー及び自動車用扉
JP3833925B2 (ja) * 2001-10-29 2006-10-18 株式会社ニフコ 扉体の開閉機構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開閉装置
JP2004175151A (ja) * 2002-11-25 2004-06-24 Nifco Inc ダンパユニット及びこのダンパユニットを用いたクローブボックス装置
JP4100197B2 (ja) * 2003-02-28 2008-06-1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収納ボックスの取付け構造
JP4274088B2 (ja) * 2004-09-14 2009-06-0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蓋体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4955B (zh) * 2007-04-05 2011-06-08 株式会社利富高 盖体开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251498B2 (ja) 2009-04-08
US20060273090A1 (en) 2006-12-07
CN100453366C (zh) 2009-01-21
US7703623B2 (en) 2010-04-27
JP2006335280A (ja) 2006-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76441A (zh) 盖体装置
CN102910209B (zh) 用于车辆的活动引擎罩装置
CN1788131B (zh) 用于引导门锁中的碰簧销锁死的装置
CN1847762A (zh) 门组件以及使用该门组件的冰箱
CN1858389A (zh) 发动机罩门的锁定及解锁装置
CN1654243A (zh) 用于天窗的装置
JP5296265B2 (ja) 多重引き式引戸装置
US5001861A (en) Automatic universal deadbolt locking device
CN114086838B (zh) 用于狭小空间多模式解锁的扁款应急门锁及其控制总成
CN107471979A (zh) 一种汽车顶装式全景天窗
JPH08244464A (ja) 乗物用の解放ルーフ
CN110847741B (zh) 自吸关窗式开合机构
CN109183358B (zh) 一种可自动开关门的工业用洗衣机
CN103030050B (zh) 三片式防扒门刀
CN1203243C (zh) 收纳柜
CN113445851A (zh) 多级伸缩门及其控制方法
CN1296544A (zh) 改进的安全装置
CN209240994U (zh) 一种可收纳式支架
CN220564052U (zh) 一种塔筒升降机开关门机构
JP4451141B2 (ja) 多重引き式引戸装置
KR101123789B1 (ko) 자동차용 글로브박스의 개폐장치
US11660947B2 (en) Flush glass apparatus
CN1991113A (zh) 耦合从致动器至机构的驱动
EP4001560B1 (en) Opening and closing structure of glove box
CN216690805U (zh) 一种动车组卫生间拉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21

Termination date: 201706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