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39447B - 重屏蔽容器的缓冲体 - Google Patents
重屏蔽容器的缓冲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39447B CN1839447B CN2005800007620A CN200580000762A CN1839447B CN 1839447 B CN1839447 B CN 1839447B CN 2005800007620 A CN2005800007620 A CN 2005800007620A CN 200580000762 A CN200580000762 A CN 200580000762A CN 1839447 B CN1839447 B CN 183944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pact
- casket
- absorption piece
- impact absorption
- absorbing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373 inden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8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975 Carbon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62 carbon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430 Fibre-reinforced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58 absorb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1 fibre-reinforced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58 nuclear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303 wrinkle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771208 Buchanania arboresce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125877 Gobio gobio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331 Pinus X rigitaed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613 Pinus bruti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018646 Pinus brut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92 diminish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887 fac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2 fo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51 gamma r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63 impact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32 intermediate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445 natur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9/00—Arrangements for treating, for handling, or for facilitating the handling of, fuel or other materials which are used within the reactor, e.g. within its pressure vessel
- G21C19/32—Apparatus for removing radioactive objects or materials from the reactor discharge area, e.g. to a storage place; Apparatus for handling radioactive objects or materials within a storage place or removing them therefrom
-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F—PROTECTION AGAINST X-RADIATION, GAMMA RADIATION, CORPUSCULAR RADIATION OR PARTICLE BOMBARDMENT; TREATING RADIOACTIVELY CONTAMINATED MATERIAL; DECONTAMINATION ARRANGEMENTS THEREFOR
- G21F5/00—Transportable or portable shielded containers
- G21F5/06—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to, the containers
- G21F5/08—Shock-absorbers, e.g. impact buffers for containers
-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F—PROTECTION AGAINST X-RADIATION, GAMMA RADIATION, CORPUSCULAR RADIATION OR PARTICLE BOMBARDMENT; TREATING RADIOACTIVELY CONTAMINATED MATERIAL; DECONTAMINATION ARRANGEMENTS THEREFOR
- G21F5/00—Transportable or portable shielded containers
- G21F5/06—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to, the contain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Buffer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发挥冲击吸收性能的重屏蔽容器的缓冲体。该重屏蔽容器的缓冲体(6)包含第1冲击吸收体(B1)、第2~第4冲击吸收体(B2~B4)以及第5~第8冲击吸收体(B5~B8),并且至少在第1冲击吸收体(B1)上设置了多个孔,其中,第1冲击吸收体(B1)使纤维方向与冲击输入方向平行地进行组合,吸收与重屏蔽容器端面(1tp)平行的方向上的冲击,并由第1材料构成;第2~第4冲击吸收体(B2~B4)由压缩强度比所述第1材料低并吸收与重屏蔽容器端面(1tp)垂直的方向上的冲击的第2材料构成;第5~第8冲击吸收体(B5~B8)由压缩强度比第2材料的压缩强度低并吸收与重屏蔽容器端面(1tp)垂直的方向上的冲击的第3材料构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重屏蔽容器内的缓冲体。
背景技术
将核燃料循环结束时燃烧完毕的核燃料集合体称作再循环燃料。由于再循环燃料包含FP等高放射能物质,而且需要进行热冷却,因而在原子能发电站的冷却坑冷却规定时间。然后,收容在屏蔽容器也就是重屏蔽容器内,由货车或船舶等搬运、贮存到再处理设施和中间贮存设置中。
将重屏蔽容器向再处理设施或中间处理设施搬运时,将含有高放射能物质的再循环燃料储存在重屏蔽容器内。因而如果没有必要,则不必对重屏蔽容器进行屏蔽和密封。因而,在搬运重屏蔽容器的过程中,利用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覆盖主体的两端部而进行保护,即使在重屏蔽容器意外落下等情况下,也不会破坏重屏蔽容器的屏蔽和密封。关于这种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内部填充有木材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
专利文献1:特开2003-3154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大多采用木材作为用于吸收冲击能的冲击吸收体,通过使木材压溃而吸收冲击能。由于木材是天然材料,并且是纤维集合体,缺乏压溃变化的再现性,因而难以发挥稳定的冲击吸收性。鉴于上述情况,提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发挥冲击吸收性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包括冲击吸收体,该冲击吸收体安装在用于储存再循环燃料的重屏蔽容器内,通过应变来吸收对上述重屏蔽容器的冲击,并且设置了用于调整冲击吸收特性的空间。
在该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中,在构成缓冲体的冲击吸收体上设置了用于调整冲击吸收特性的空间,以调整冲击吸收体的特性。因此,使冲击吸收特性一致,从而能够稳定地发挥冲击吸收性能。在这里,所谓冲击吸收特性就是对于冲击吸收体压缩量的冲击能量吸收特性。
如下述本发明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那样,上述空间可以是贯穿设置在上述冲击吸收体上的孔。因此,以该孔为基点使冲击吸收块发生剪断、龟裂、压溃,能够促进冲击吸收体对冲击能量的吸收。而且,由于上述空间可以使整个冲击吸收体的刚性下降,因而能够延迟冲击吸收体的锁止(ロツクアツプ)、即冲击吸收体的反作用力急剧增大。
如下述本发明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那样,上述孔的截面形状可以具有角部。在这里,该孔的截面形状是指与该孔的贯穿方向垂直的截面内的形状。
如下述本发明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那样,在上述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中,上述孔的面积朝上述冲击吸收体的冲击输入方向发生变化。
因此,当冲击输入冲击吸收体后不久,立即将冲击吸收体迅速压溃而充分吸收冲击能量,随着压溃的进行,冲击吸收体难以压溃,从而能够有效地使重屏蔽容器的运动停止。
也可以如下述本发明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那样,上述空间是楔形缺口,至少在上述冲击吸收体的上述冲击输入侧设置了上述缺口。
如下述本发明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那样,上述空间也可以是形成在上述冲击吸收块上的切槽。
如下述本发明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那样,在上述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内,将多个木材的冲击吸收块进行组合而构成上述冲击吸收体。
该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将多个木材冲击吸收块进行组合而构成形成缓冲体的冲击吸收体,并且在该冲击吸收块上设置空间,对冲击吸收体的冲击吸收特性进行调整。因此,即使采用碰撞瞬间产生过大初始应力等缺乏压溃变化再现性的材料特别是木材构成冲击吸收体时,也可以使冲击吸收特性一致,从而能够稳定地发挥冲击吸收性能。
如下述本发明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那样,在上述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内,对多个木材冲击吸收块进行组合而形成环状的冲击吸收体,并且将块约束装置缠绕在向上述环状冲击吸收体外周部而形成的朝向圆周方向的槽内,从而使上述冲击吸收块形成一体。
如果这样对构成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的冲击吸收块进行约束,则借助块约束装置的张力,能够牢固地固定各个冲击吸收,而且以槽为基点使冲击吸收块发生剪断、龟裂、压溃,能够促进冲击吸收块对冲击能量的吸收。
如下述本发明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那样,在上述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内,上述冲击吸收体是将多个木材的冲击吸收块以环状组合而构成的环状冲击吸收体,上述冲击吸收块由径向外侧面积比径向内侧面积小的冲击吸收块A、径向外侧面积比径向内侧面积大的冲击吸收块B构成,而且上述冲击吸收块A的压缩强度比上述冲击吸收块B的压缩强度高。
如上所述,采用压缩强度高的材料(例如橡木)构成的冲击吸收块A,使其径向外侧面积比径向内侧面积小,在施加冲击负荷时,冲击吸收块A内的反作用力缓慢地增加。利用冲击吸收块B能够抑制冲击吸收块A向冲击吸收体周向的动作。其结果是,能够将容易在冲击初期产生的峰值负荷抑制得较小,能够以规定的压溃量来吸收冲击负荷。
如下述本发明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那样,在上述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内,上述空间被设置成切断或贯穿构成上述冲击吸收块的木材的纤维。
如上所述,由于切断或贯穿对木材压溃特性影响较大的纤维形成方向地设置空间,所以可以使冲击吸收特性一致,并稳定地发挥冲击吸收特性。
如下述本发明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那样,在上述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内,与构成上述冲击吸收块的木材的纤维大致平行地设置上述空间。
如上所述,由于与木材的纤维方向平行地设置空间,所以相对于压缩负荷,能够容易地引发冲击吸收块的压溃。由此,在冲击负荷作为压缩负荷而发挥作用时,能够更容易地吸收冲击负荷。
如下述本发明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那样,上述空间也可以是贯穿设置在上述冲击吸收体上的孔。由此,通过以孔为基点使冲击吸收体发生剪断、龟裂、压溃,能够促进冲击吸收体对冲击能量的吸收。
如下述本发明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那样,在上述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内,上述孔的截面形状具有角部。
该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通过以孔所具有的角部为基点、使由木材构成的冲击吸收块发生剪断、龟裂、压溃,能够促进冲击吸收体对冲击能量的吸收。
如下述本发明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那样,在上述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内,上述角部形成在上述冲击吸收体的冲击输入侧。
如上所述,由于角部形成在上述冲击吸收体的冲击输入侧,所以通过以该角部为基点、使由木材构成的冲击吸收体有效地发生剪断、龟裂、压溃,能够促进冲击吸收体对冲击能量的吸收。
如下述本发明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那样,在上述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内,上述空间是楔形缺口,至少在上述冲击吸收体的上述冲击输入侧设置了上述缺口,并且使上述缺口的顶部朝向上述冲击吸收体的冲击输入方向。
如上所述,由于缺口的顶部朝向上述冲击吸收体的冲击输入方向地形成,所以通过以该缺口的顶部为基点、使由木材构成的冲击吸收体有效地发生剪断、龟裂、压溃,能够促进冲击吸收体对冲击能量的吸收。
如下述本发明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那样,在上述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内,上述空间是朝向上述冲击吸收体的冲击输入方向而设置的切槽。
由于具有该切槽,所以减小了冲击吸收体的外观截面积,因而能够降低冲击作用初期的峰值负荷。
如下述本发明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那样,在上述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内,上述空间是与上述木材的纤维方向垂直而设置的切槽。
由于具有该切槽,所以能够使整个冲击吸收体的刚性下降,能够延迟冲击吸收体的锁定、即延迟冲击吸收体内部的反作用力急剧增大。
如下述本发明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那样,在上述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内,上述冲击吸收体由第1冲击吸收体组、第2冲击吸收体组以及第3冲击吸收体组构成,并且至少在上述第1冲击吸收体组上设置了上述空间;其中,第1冲击吸收体组使木材的纤维方向与冲击输入方向平行地对冲击吸收体进行组合,以便吸收与上述重屏蔽容器端面平行方向上的冲击,并且由第1材料构成;第2冲击吸收体组由压缩强度比第1材料的压缩强度低并吸收与上述重屏蔽容器端面垂直方向或倾斜方向上的冲击的第2材料构成;第3冲击吸收体组由压缩强度比第2材料的压缩强度低并吸收与上述重屏蔽容器端面垂直方向上的冲击的第3材料构成。
该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在由压缩强度最高的第1材料(木材)构成的第1冲击吸收体组上设置了孔或缺口等空间。由此,能够对第1冲击吸收体组的冲击吸收特性进行调整,从而能够稳定地发挥冲击吸收性能。
在本发明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上,能够稳定地发挥冲击吸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重屏蔽容器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运输时重屏蔽容器的形态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运输时重屏蔽容器的形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由火车运输重屏蔽容器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4-1是表示重屏蔽容器中心轴的定义的说明图;
图4-2是表示重屏蔽容器的落下或碰撞形态的说明图;
图4-3是表示重屏蔽容器的落下或碰撞形态的说明图;
图4-4是表示重屏蔽容器的落下或碰撞形态的说明图;
图5-1是实施例1的缓冲体的整体正视图;
图5-2是实施例1的缓冲体的整体侧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缓冲体内部结构的说明图;
图7是图6的X-X剖视图;
图8是图7的A-A剖视图;
图9是图7的B-B剖视图;
图10是图7的C-C向视图;
图11-1是安装孔的放大剖视图;
图11-2是表示安装孔的其他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12-1是表示将木材叠合而构成的第1冲击吸收块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2-2是表示将木材叠合而构成的第2冲击吸收块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木材的应力-应变关系的一个示例的应力-应变曲线图;
图14-1是表示孔相对于冲击吸收块的设置方式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4-2是表示孔相对于冲击吸收块的设置方式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5-1是表示设置孔作为设置在冲击吸收块上的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5-2是表示设置孔作为设置在冲击吸收块上的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5-3是表示设置孔作为设置在冲击吸收块上的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5-4是表示设置孔作为设置在冲击吸收块上的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5-5是表示设置孔作为设置在冲击吸收块上的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5-6是表示设置孔作为设置在冲击吸收块上的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5-7是表示设置孔作为设置在冲击吸收块上的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5-8是表示设置孔作为设置在冲击吸收块上的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5-9是表示设置切槽作为设置在冲击吸收块上的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5-10是表示设置切槽作为设置在冲击吸收块上的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5-11是表示设置楔形缺口作为设置在冲击吸收块上的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5-12是表示设置楔形缺口作为设置在冲击吸收块上的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5-13是表示对不同形状进行组合而设置第1冲击吸收块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5-14是表示对不同形状进行组合而设置第1冲击吸收块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5-15是表示对不同形状进行组合而设置第1冲击吸收块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5-16是表示对不同形状进行组合而设置第1冲击吸收块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5-17是表示对不同形状进行组合而设置第1冲击吸收块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5-18是表示使设置在第1冲击吸收块上的孔的种类或数量或面积的说明图;
图15-19是表示使设置在第1冲击吸收块上的孔的种类或数量或面积的说明图;
图15-20是表示使设置在第1冲击吸收块上的孔的种类或数量或面积的说明图:
图15-21是表示设有与木纹平行的槽孔的第1冲击吸收块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5-22是表示设有与木纹平行的槽孔的第1冲击吸收块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采用防偏移部件与第1冲击吸收体进行组合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7-1是表示采用防偏移部件与第1冲击吸收体进行组合的另一示例的说明图;
图17-2是图17-1的E-E剖视图;
图17-3是表示图17-1的E-E剖面的另一剖视图;
图18-1是表示在第1冲击吸收块本身上形成防偏移部分并进行组合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8-2是表示在第1冲击吸收块本身上形成防偏移部分并进行组合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8-3是表示在第1冲击吸收块本身上形成防偏移部分并进行组合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9-1是表示在第1冲击吸收块本身上形成防偏移部分并进行组合的另一示例的说明图;
图19-2是表示在第1冲击吸收块本身上形成防偏移部分并进行组合的另一示例的说明图;
图20-1是表示在第1冲击吸收块本身上形成防偏移部分并进行组合的另一示例的说明图;
图20-2是表示在第1冲击吸收块本身上形成防偏移部分并进行组合的另一示例的说明图;
图20-3是表示在第1冲击吸收块本身上形成防偏移部分并进行组合的另一示例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采用固定部件与第1冲击吸收体进行组合的另一示例的说明图;
图22-1是表示采用块连接装置的块组合结构的说明图;
图22-2是表示采用块连接装置的块组合结构的说明图;
图23-1是表示采用块约束装置的块组合结构的说明图;
图23-2是图23-1的F-F剖视图;
图23-3是表示另一示例的图23-1的F-F剖面的剖视图;
图24-1是表示第1冲击吸收体的组合结构示例的说明图;
图24-2是表示第1冲击吸收体的组合结构示例的说明图;
图24-3是表示第1冲击吸收体的组合结构示例的说明图;
图24-4是表示第1冲击吸收体的组合结构示例的说明图;
图25-1是表示对径向外侧面积大的第1冲击吸收体进行组合后的组合结构受到冲击负荷时的应力变化的说明图;
图25-2是表示对径向外侧面积小的第1冲击吸收块和径向外侧面积大的第1冲击吸收体组合后的组合结构收到冲击负荷时的应力变化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重屏蔽容器
1t端部
1tp端面
1b主体
4tp第二盖端面(有时为第三盖端面)
6w外板
6缓冲体
7安装孔
10p单板
10h1板材
10s板片
10、10a、10b、10c、10d、10e、10f、10g、10h、10i、10j、10k、10k’、10l、10m、10n、10o、10p、10q、10r、10s(10s1、10s2)、10t、10x、10y、10z、10A、10B第1冲击吸收块
11第2冲击吸收块
12第3冲击吸收块
13第4冲击吸收块
14第5冲击吸收块
15第6冲击吸收块
16第7冲击吸收块
17第8冲击吸收块
20、22、23孔
21盲孔
24具有角部的孔
25切槽
26槽
27槽孔
B1第1冲击吸收体
B2第2冲击吸收体
B3第3冲击吸收体
B4第4冲击吸收体
B5第5冲击吸收体
B6第6冲击吸收体
B7第7冲击吸收体
B8第8冲击吸收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而且,在下述实施例的构成元件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元件或实质相同的元件。而且,本发明虽然特别适用于采用木材作为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的冲击吸收体的情况,但是本发明的适用对象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于采用金属材料或FRP(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纤维增强塑料)等作为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的冲击吸收体的情况。或者,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构成第2冲击吸收体组的木材的纤维方向与重屏蔽容器的倾斜落下方向平行或垂直的情况。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重屏蔽容器结构的说明图。重屏蔽容器1在内部储存再循环燃料,用于输送或储存再循环燃料。在重屏蔽容器1的主体1b内形成了被称作内腔(1c)的空间。将桶2收容在该内腔1c内。例如对截面形状为正方形的角管进行捆扎而构成桶2,桶2包括多个格状的单元。再循环燃料集合体5收容在桶2所具有的上述格状的单元内。
主体1b是由具有γ射线屏蔽功能的碳素钢制造的锻造产品。而且替代碳素钢,也可以使用不锈钢。将收容有再循环燃料集合体5的桶2收容到内腔1c内,将第一盖3和第二盖4安装在主体1b的开口部上,对内腔1c进行密封。此时,为了确保密封性能,预先在主体1b和第一盖3之间以及主体1b和第二盖4之间设置了垫圈。另外,根据重屏蔽容器的种类,有时还具有第三盖。
图2-1和2-2是表示运输时重屏蔽容器的形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以火车运输重屏蔽容器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对重屏蔽容器1进行运输时,将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下文简称为缓冲体)6安装在重屏蔽容器1的两端部上,防备在输送过程中意外落下或碰撞等。在以火车运输重屏蔽容器1时,将两端部安装有缓冲体6的重屏蔽容器1放置在运输架台9上,并装载到专用货车50上。而且,将设置在重屏蔽容器1上的耳轴8固定到运输架台9上并进行输送。缓冲体6除了如图2-1所示的以圆弧形成正方形角部的缓冲体以外,也可以使用图2-2所示的圆形缓冲体6’。而且,能够对应重屏蔽容器1的种类,使用各种缓冲体。
图4-1是表示重屏蔽容器的中心轴的定义的说明图。在实施例1中,重屏蔽容器1的中心轴Z是与重屏蔽容器1的长度方向(也就是收容在重屏蔽容器1内的状态下的再循环燃料的长度方向)平行的轴,是与重屏蔽容器1的端面1tp垂直的轴。中心轴Z通过与重屏蔽容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内的中心。下面对重屏蔽容器1的落下或碰撞形态进行说明。图4-2~图4-4是表示重屏蔽容器的落下或碰撞形态的说明图。
重屏蔽容器的落下或碰撞形态主要存在三种形态。图4-2所示的重屏蔽容器的落下或碰撞形态是水平落下或水平碰撞形态。也就是重屏蔽容器1的中心轴大致与地面L或碰撞面平行地落下或碰撞的形态。图4-3所示的重屏蔽容器的落下或碰撞形态是垂直落下或垂直碰撞形态,也就是重屏蔽容器1的中心轴基本与地面L或碰撞面垂直地落下或碰撞的形态。图4-4所示的重屏蔽容器的落下或碰撞形态是倾斜落下或倾斜碰撞的形态,也就是重屏蔽容器1的中心轴与地面L或碰撞面倾斜地落下或碰撞的形态。此时的倾角是θ,当倾角θ大致是90度时则为垂直落下或垂直碰撞;当倾角θ大致是0度时则为水平落下或水平碰撞。
图5-1是实施例1的缓冲体的整体正视图。图5-2是实施例1的缓冲体的整体侧视图。如图5-1和图5-2所示,实施例1的缓冲体6是将后述冲击吸收体收容在由不锈钢或碳素钢等钢板制作的外板6w内而构成的。从正面也就是从与缓冲体6的中心轴(下文称作缓冲体中心轴)Z1平行的方向观察时,实施例1的缓冲体6呈由4个圆弧和4条直线构成的圆板状形状。即,将正方形的四个角形成圆弧形状。由此,使相对边彼此之间的距离小于相对的圆弧之间的距离小,能够减小缓冲体6的外形尺寸。此时,缓冲体中心轴Z1等同于重屏蔽容器1的中心轴Z,与图5-2所示的重屏蔽容器1的端面1tp(在这里为第二盖端面4tp)垂直。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图5-1所示的缓冲体6,从与缓冲体中心轴Z1平行方向观察时的形状除了圆形之外,还可以对应重屏蔽容器1的形态采用各种形状的缓冲体。而且,从与缓冲体中心轴Z1平行的方向观察时,缓冲体6的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形状。例如,从与缓冲体中心轴Z1平行的方向观察时,缓冲体6的形状除了圆形之外,也可以形成具有一部分直线部分(即具有平坦面)的形状等、与重屏蔽容器1的形态对应的各种形状。
如图5-1所示在实施例1的缓冲体6上,在以缓冲体中心轴Z1为中心的圆周上设置了多个与缓冲体中心轴Z1平行的安装孔7。如图5-1和图5-2所示,在实施例1的缓冲体6上设置有开口部6o,将所述开口部6o被重屏蔽容器的端部1t(在这里为第二盖4)覆盖。通过将连接装置(例如螺栓)插入上述安装孔7内并拧入重屏蔽容器的端部1t,从而将缓冲体6安装到重屏蔽容器1的端部1t上。另外,在实施例1中,虽然将缓冲体6连接在第二盖4上,但是也可以将缓冲体6连接或固定在重屏蔽容器1的主体1b上。而且,缓冲体6除了通过连接装置直接安装到重屏蔽容器的端部1t上之外,例如还可以通过安装板之类的安装部件安装到重屏蔽容器1上。而且还可以在重屏蔽容器1端部1t的外侧和缓冲体6开口部6o内侧之间,通过垫片尽可能地减小两者之间的空隙而安装缓冲体6。下文对实施例1的缓冲体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缓冲体的内部结构的说明图,图7是图6的X-X剖视图,图8是图7的A-A剖视图,图9是图7的B-B剖视图,图10是图7的C-C向视图。实施例1的缓冲体6使用木材作为冲击吸收材料。而且,图6~图10中的箭头表示构成冲击吸收材料的木材的纤维方向。
从图7和图8可知,实施例1的缓冲体6将用于吸收重屏蔽容器落下或碰撞时的冲击的冲击吸收体设置在外板(图5-1、图5-2)的内部。如上所述,在实施例1的缓冲体6中,由木材构成冲击吸收体,并且改变冲击吸收体的种类或纤维方向进行设置,从而能够发挥作为重屏蔽容器1的缓冲体所要求的功能。
如图7所示,对第1冲击吸收体B1、第2冲击吸收体B2、第3冲击吸收体B3、第4冲击吸收体B4、第5冲击吸收体B5、第6冲击吸收体B6、第7冲击吸收体B7以及第8冲击吸收体B8进行组合而构成缓冲体6。在这里,在实施例1中,第1冲击吸收体B1相当于“第1冲击吸收体组”,第2~第4冲击吸收体B2~B4相当于“第2冲击吸收体组”,第5~第8冲击吸收体B5~B8相当于“第3冲击吸收体组”。通过对多个冲击吸收块进行组合而构成这些冲击吸收体。而且,通过将连接装置即螺栓50插入到安装孔7内,并将上述螺栓50拧入设置在重屏蔽容器1上的螺栓孔内,而将缓冲体6安装在重屏蔽容器1的两端部或重屏蔽容器1的端板1p(参照图1)上。设置在重屏蔽容器1上的螺栓孔例如设置在重屏蔽容器1的主体1b(参照图1)或重屏蔽容器1的端面1tp(在图7中为第二盖端面4tp)上。
图11-1是安装孔的放大剖视图,图11-2是表示安装孔的其他结构的放大剖视图。两个图都表示了图7的区域D。实施例1的缓冲体6的安装孔7由折皱7s构成,以便可以沿缓冲体中心轴Z1方向进行伸缩。由于具有该折皱7s,在重屏蔽容器1垂直落下或垂直碰撞时,安装孔7几乎无阻力地向缓冲体中心轴Z1方向应变。而且,在重屏蔽容器1垂直落下或垂直碰撞而使缓冲体6开始应变时,能够抑制因安装孔7应变所引起的冲击负荷急剧增加。其结果是,在重屏蔽容器1垂直落下或垂直碰撞时,能够抑制过大的力作用在位于第一盖3及第二盖4与主体1b(参照图1)之间并对第一盖3和第二盖4进行固定的螺栓上,维持垫圈的密封状态。而且,如图11-2所示,可以使直径不同的2个圆筒部件7s1和7s2的端部分别配合而构成安装孔7,并通过缓冲体中心轴Z1方向上的负荷使安装孔7的全长变短。
第1冲击吸收体B1对重屏蔽容器1水平落下或发生碰撞时的冲击进行吸收。当重屏蔽容器1水平落下或发生碰撞时,由于缓冲体6外周部的一部分与地面等碰撞,有助于吸收冲击的第1冲击吸收体B1的面积变小。因此,第1冲击吸收体B1,在构成实施例1的缓冲体6的所有第1~第8冲击吸收体B1~B8中,由压缩强度最高的第1材料制造。在使用木材时,例如使用橡木(橡树)。这里所说的压缩强度是指对冲击吸收体进行压缩时的杨氏弹性模量或压缩强度等。
第2~第4冲击吸收体B2~B4对重屏蔽容器1垂直落下或碰撞时、或倾斜落下或倾斜碰撞时的冲击进行吸收。在垂直落下等情况下,吸收在与缓冲体中心轴Z1垂直的面内垂直落下等情况下的冲击。即,由于在垂直落下的情况下,缓冲体6以比水平落下时大的面积与地面等发生碰撞,并对冲击进行吸收,因而有助于吸收冲击的第2~第4冲击吸收体B2~B4的面积比第1冲击吸收体B1的面积大。因而,第2~第4冲击吸收体B2~B4由压缩强度比第1冲击吸收体B1低的第2材料制造。在使用木材的情况下,例如使用红洋衫(美国衫木)。
第5~第8冲击吸收体B5~B8对重屏蔽容器1垂直落下或发生碰撞时、或倾斜落下或倾斜碰撞时的冲击进行吸收,从而可以充分缓和传递到第一盖3和第二盖4的冲击力。虽然在第一盖3及第二盖4与主体1b之间通过垫圈维持重屏蔽容器1的密封状态,但是为了防止因重屏蔽容器1垂直落下等而破坏该密封状态,通过第5~第8冲击吸收体B5~B8充分地缓和落下等时的冲击。因而,第5~第8冲击吸收体B5~B8由压缩强度比第2~第4冲击吸收体B2~B4低的第3材料制造。在使用木材时,例如使用巴尔沙轻质木材。在这里,对于第1~第3材料来说,除了木材之外,例如即使在使用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的情况下,只要满足第1材料的压缩强度>第2材料的压缩强度>第3材料的压缩强度的关系即可。下文将对各个冲击吸收体进行说明。
首先,对由第2材料构成的冲击吸收体进行说明。第2、第3以及第4冲击吸收体B2、B3、B4由第2材料构成。如图7所示,第3冲击吸收体B3和第4冲击吸收体B4设置在缓冲体中心轴Z1方向上的冲击负荷(冲击)输入侧、即缓冲体中心轴Z1方向上的开口部6o的相反侧。如图6所示,第3冲击吸收体B3和第4冲击吸收体B4从接近缓冲体中心轴Z1方向按照第4冲击吸收体B4、第3冲击吸收体B3的顺序设置在上述中心轴Z1的周围。而且如图7和图8所示,当在垂直于缓冲体中心轴Z1的截面内观察时,第2冲击吸收体B2设置在上述缓冲体中心轴Z1的周围,且设置在上述缓冲体6的最外周。此外,第2冲击吸收体B2设置在第1冲击吸收体B1、第3和第4冲击吸收体B3、B4之间。
对多个第2冲击吸收块11进行组合而构成第2冲击吸收体B2,对多个第3冲击吸收块12进行组合而构成第3冲击吸收体B3,对多个第4冲击吸收块13进行组合而构成第4冲击吸收体B4。例如对木材进行叠合而制成这些冲击吸收块。如图6和图7所示,第2、第3和第4冲击吸收体B2、B3、B4以纤维方向与缓冲体中心轴Z1垂直的方式进行设置。在重屏蔽容器1垂直落下或垂直碰撞时,将与纤维方向垂直的冲击负荷输入到第2、第3和第4冲击吸收体B2、B3、B4内。通过使第2、第3和第4冲击吸收体B2、B3、B4在与纤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压溃而吸收该冲击负荷。
下面对由第3材料构成的冲击吸收体进行说明。第5~第8冲击吸收体B5~B8由第3材料构成。如图7所示,第5冲击吸收体B5和第6冲击吸收体B6设置在缓冲体中心轴Z1方向上的冲击负荷输入侧、即缓冲体中心轴Z1方向上的开口部6o的相反一侧。第5冲击吸收体B5和第6冲击吸收体B6从接近缓冲体中心轴Z1的方向按照第6冲击吸收体B6、第5冲击吸收体B5的顺序设置在上述中心轴Z1的周围。而且如图7所示,第5冲击吸收体B5以纤维方向与缓冲体中心轴Z1平行的方式进行设置,第6冲击吸收体B6例如以纤维方向与缓冲体中心轴Z1垂直的方式进行设置。而且,例如可以对形成扇形的多个第5和第6冲击吸收块14、15进行组合而构成第5冲击吸收体B5和第6冲击吸收体B6。
如图7所示,从缓冲体6的冲击负荷输入方向、即缓冲体6的负荷输入侧向开口部6o,按照第7冲击吸收体B7、第8冲击吸收体B8的顺序进行设置。而且如图7、图8和图9所示,第7冲击吸收体B7和第6冲击吸收体B6是以缓冲体中心轴Z1为中心的圆筒形状。如图7和图8所示,第7冲击吸收体B7以纤维方向与缓冲体中心轴Z1垂直的方式进行设置(而且在图8中,并未图示第7冲击吸收体B7)。而且,如图7和图9所示,第8冲击吸收体B8以纤维方向与缓冲体中心轴Z1平行的方式进行设置(而且在图9中,并未图示第8冲击吸收体B8)。而且如图8和图9所示,对多个扇形的第7和第8冲击吸收块16、17进行组合而构成第7冲击吸收体B7和第8冲击吸收体B8。
当重屏蔽容器1垂直落下或垂直碰撞时,其冲击负荷输入到第5~第8冲击吸收体B5~B8。通过使第5~第8冲击吸收体B5~B8向冲击负荷输入方向压溃而吸收该冲击负荷。由此维持重屏蔽容器1的主体1b与第一盖3以及第二盖4之间的密封状态。
然后,对由第1材料构成的冲击吸收体进行说明。第1冲击吸收体B1由第1材料构成。如图7、图9和图10所示,第1冲击吸收体B1设置在缓冲体中心轴Z1方向上的缓冲体6的开口部6o一侧。而且,如图7、图9和图10所示,当从缓冲体6的开口部6o一侧观察时,第1冲击吸收体B1设置在缓冲体中心轴Z1的周围的、缓冲体6的最外周上。由此以与重屏蔽容器1的端部1t(在图7、图10中为第二盖4)叠合的方式设置第1冲击吸收体B1。通过这样设置第1冲击吸收体B1,由第1冲击吸收体B1吸收重屏蔽容器1水平落下或碰撞时的冲击。
如图10所示,对多个第1冲击吸收块10进行组合而构成第1冲击吸收体B1。例如将木材叠合而制成这些冲击吸收块。如图7、图9和图10所示,第1冲击吸收体B1以纤维方向与缓冲体中心轴Z1垂直的方式进行设置。在重屏蔽容器1水平落下或发生碰撞时,与第1冲击吸收体B1的纤维方向平行地输入冲击负荷。通过使第1冲击吸收体B1沿与纤维方向平行的方向压溃来吸收该冲击负荷。
在重屏蔽容器1水平落下或发生碰撞时,如图10所示,此时的冲击负荷从与缓冲体中心轴Z1垂直的方向输入。此时,从图10可知,可以有助于吸收冲击的第1冲击吸收体B1是以环状设置在重屏蔽容器1的端部1t周围的第1冲击吸收体B 1的一部分。因而,第1冲击吸收体B1由所有冲击吸收体中压缩强度最高的第1材料构成,并且以纤维方向与负荷输入方向平行的方式进行设置,在重屏蔽容器1水平落下或发生碰撞时,可以利用第1冲击吸收体B1的一部分充分地吸收冲击负荷。
下面对将冲击吸收块将木材叠合而构成冲击吸收块的情况进行说明,其中所述冲击吸收块构成冲击吸收体。图12-1是表示将木材叠合而构成的第1冲击吸收块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图12-2是表示将木材叠合而构成的第2冲击吸收块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两个图中的箭头方向为纤维方向。
如图12-1所示,使板片10s彼此粘合并叠合而制成单板10p,并进一步将上述3个单板10p粘合并叠合而制成实施例1的第1冲击吸收块10。此时,叠合后的板片10s彼此的纤维方向分别平行地排列。如图12-2所示,将三个板片11s彼此粘合并叠合,制造实施例1的第2冲击吸收块11。此时,相互叠合的板片11s彼此的纤维方向分别平行地排列。而且,第3和第4冲击吸收块12、13也与第2冲击吸收块11相同地制造。这样一来,对应于缓冲体6的部位,通过改变木材的叠合形态,能够获得与缓冲体6的形态对应的冲击吸收特性。
第1冲击吸收块10向板片10a的叠合方向以环状设置,构成第1冲击吸收体B1。因此,构成第1冲击吸收块10的板片10s向第1冲击吸收体B1的周向Co(参照图12-1、图10)叠合。与纤维方向大致平行地将冲击负荷输入到第1冲击吸收块10上,将叠合的板片10S彼此剥离的方向上(第1冲击吸收体B1的周向Co)的力作用在第1冲击吸收块10上。在实施例1的第1冲击吸收体B1上,由于将叠合的板片10S的叠合彼此剥离的方向上的力被邻接设置的第1冲击吸收块10抑制,所以即使冲击负荷输入到第1冲击吸收块10上,也可以抑制对叠合后的板片10s的剥离。
图13是表示在木材中应力-应变关系的一个示例的应力-应变曲线图。而且,图13的应力σ是压缩应力。图14-1和图14-2是表示孔相对于冲击吸收块的设置方式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构成第1冲击吸收块10的木材是纤维集合体。如上所述,在由木材构成这种冲击吸收块10的情况下,通过使木材的纤维发生剪断或局部压溃,来吸收冲击负荷的能量。由此,如图13所示,表示出随着木材的应变增大,其应力σ升高的压溃变化。
具体地说,当应力σ增大并且应变ε增大时,以某个应变值εc为界,应力σ急剧增大(图13中的单点划线)。而且,在冲击负荷作用的瞬间,产生过大的初始应力(图13中的虚线所示部分)。这样,在冲击负荷作用时,如果未显示均匀的压溃(应变)变化,则无法获得缓冲体6所必需的冲击吸收特性,因而有时作用在重屏蔽容器1上的冲击负荷过大。
而且由于重屏蔽容器1的全长达到数米,在重屏蔽容器1的落下或碰撞试验过程中,使用重屏蔽容器1和缓冲体6的按比例缩小模型。此时,如果采用木材作为缓冲体的冲击吸收体,则在缓冲体的按比例缩小模型和实际缓冲体6上,冲击吸收体的纤维宽度相同,仅是冲击吸收体的尺寸不同。即,缓冲体的按比例缩小模型的冲击吸收体与实际缓冲体6的冲击吸收体相比,纤维宽度相对变大。
在实施例1的第1冲击吸收块10上,以与纤维交叉的方式设置了多个作为空间的孔20。由于设有孔20,所以在冲击负荷输入到第1冲击吸收块10上时,在第1冲击吸收块10的整个区域上,能够使第1冲击吸收块10稳定地压溃。其结果是,即使在由木材构成第1冲击吸收块10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为均质材料进行使用。而且由于在设置了孔20的情况下将第1冲击吸收块10压溃时的应力(图1 3中的实线中×符号)比没有设置孔20的情况下的压溃应力(图13中的点划线中×符号)小,在吸收冲击负荷时,能够抑制过大的应力作用在重屏蔽容器1上。而且,即使尺寸不同的缓冲体(例如缓冲体的按比例缩小模型和按比例放大模型),也可以充分确保冲击吸收性能的再现性。
通过这种作用,由于不必通过增大缓冲体6的尺寸而使缓冲体的冲击吸收性能保持过大富裕,所以能够将缓冲体6的尺寸控制在所必需的最小限度的大小,并能够减小冲击加速度。因而,由于无需过分增大重屏蔽容器1主体的耐冲击性能,所以能够增加储存在重屏蔽容器1中的再循环燃料的储存量。而且,由于缓冲体6能够以必要的最小限度的尺寸充分发挥冲击吸收性能,所以可以适用于对于运输重屏蔽容器1的尺寸限制严格的情况。
而且在缓冲体6的按比例缩小模型和实际缓冲体6上,通过在对木材压溃特性影响大的纤维方向上保持孔间距Pt(图14-1),可以使缓冲体6的按比例缩小模型和实际缓冲体6上的整个第1冲击吸收块10的冲击吸收特性一致。由此,由于能够降低因尺寸不同所引起的木材特性的差异,根据由缓冲体6的按比例缩小模型所得出的冲击吸收特性,能够容易地预测实际缓冲体6中的冲击吸收特性。由此,实际缓冲体6的设计变得容易,并且能够使缓冲体6发挥冲击吸收性能。而且,即使在不同的缓冲体上,也可以充分确保冲击吸收性能的再现性。
而且,在实施例1中,仅在由压缩强度最高的第1材料构成的第1冲击吸收块10上设置孔20。这是因为,在实施例1中,作为第1材料使用的橡木材的压缩强度高,碰撞瞬间大多会产生过大的初始应力,设置孔20是用于避免此种情况,并且在产生压溃的整个区域内使压溃稳定。根据第2、第3冲击吸收体B2、B3等所要求的冲击吸收性能,可以在构成第2、第3冲击吸收体B2、B3的第2、第3冲击吸收块11、12等上设置孔。
当在第1冲击吸收块10上设置孔20时,必须考虑对木材压溃特性影响大的纤维方向。因而,如图14-1所示,最好以切断纤维的方式设置孔20。而且如图14-2所示,也可以在第1冲击吸收块10的内部以切断纤维的方式设置孔20。而且还可以对两者进行组合。此外,也可以对应缓冲体6的形态对孔20的个数和间距pt进行组合。
下面对实施例1的冲击吸收孔的另一示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虽然以构成第1冲击吸收体B1的第1冲击吸收块10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即使对构成第2和第3冲击吸收体B2、B3的第2、3冲击吸收块11、12,下述示例也可以适用(下同)。图15-1~图15-8是表示设置孔作为设置在冲击吸收块的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图中箭头方向是纤维方向。而且,P是输入到第1冲击吸收块上的冲击负荷。
图15-1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a,以切断纤维且与冲击负荷P输入方向垂直的方式设置了贯穿第1冲击吸收块10a的孔20。由此,能够对第1冲击吸收块10a的强度、刚性进行调整。而且,通过在第1冲击吸收块10a上设置孔20,并以孔20为基点使第1冲击吸收块10a发生剪断、龟裂、压溃,能够促进第1冲击吸收块10a对冲击能量的吸收。
图15-2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b,是以切断纤维且与冲击负荷P输入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了贯穿第1冲击吸收块10b的孔20。由此,能够对第1冲击吸收块10b的强度、刚性进行调整。而且由于设有孔20,能够减小第1冲击吸收块10b的外观截面积,所以在冲击负荷P输入第1冲击吸收块10b后不久,立即可以降低向第1冲击吸收块10b产生的初始应力。
图15-3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c与图1 5-2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b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1冲击吸收块10c上设置的孔21不同于第1冲击吸收块10b的孔20,是并未贯穿第1冲击吸收块10c的盲孔21。即使这样,也可以获得与图15-2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b相同的作用和效果。而且,通过调节盲孔21的深度,能够调整第1冲击吸收块10c的强度和刚性。
在图15-4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d上,设置了切断纤维且与冲击负荷P输入方向垂直的第1孔201以及切断纤维且与冲击负荷P平行方向平行的第2孔202。由此,通过以第1孔201为基点使第1冲击吸收块10d发生剪断、龟裂、压溃,能够促进第1冲击吸收块10d对冲击能量的吸收。同时,由于设有第2孔202能够减小第1冲击吸收块10d的外观截面积,所以能够降低冲击负荷输入到第1冲击吸收块10d后所产生的初始应力。在该示例中,第1孔201和第2孔202虽然处于相互扭转的位置上,但是第1孔201和第2孔202也可以相互交叉。而且,可以使第1孔201或第2孔202至少一个孔形成盲孔。此外,第1孔201和第2孔202的直径可以根据缓冲体6的形态适当改变。
图15-5、图15-6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e、10f设置了切断纤维且与冲击负荷P输入方向平行地贯穿第1冲击吸收块10e或10f的通孔22或23,并且上述通孔22或23的截面积向冲击负荷P输入方向变小(d2 1/4>d2 2/4)。由此,冲击负荷输入第1冲击吸收块10e、10f后不久,立即迅速地将其压溃,从而充分地吸收冲击能量,并随着压溃的进行而变得难以压溃,以便可以有效地停止重屏蔽容器1的运动。另外,也可以如图15-5所示的孔22那样,可以向冲击负荷P的输入方向逐渐减小截面积,也可以如图15-6所示的孔23那样,向冲击负荷P的输入方向阶梯性地减小截面积。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则能够比较容易地形成孔23。
图15-7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g虽然与图15-1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a相同,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是设置了具有角部的孔(在该实施例中是四方形孔)24。这样,除了圆形孔以外,也可以设置具有角部的孔24。由此,通过以具有角部的孔24的角部24t为基点,使第1冲击吸收块10g发生剪断、龟裂、压溃,能够促进第1冲击吸收块10g对冲击能量的吸收。从此观点出发,具有角部的孔24的角部24t最好形成在冲击负荷P的输入侧。
虽然图15-8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h与图15-7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g相同,但是将设有截面大致呈三角形的槽24s的板材10h1、10h2、10h3粘合、叠合、使上述槽24a组合而形成具有角部的孔24。设置在图15-7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g上且具有角部的孔24可以由专用工具形成,但是也可以如图15-8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h那样,将预先形成有槽24s的板材10h1等粘合、叠合而成。
图15-9和图15-10是表示设置切槽作为设置在冲击吸收块上的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而且第1冲击吸收块10i、10j的冲击负荷P的作用方向都与纤维方向平行。图15-9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i设有与纤维方向平行的切槽25。由此,通过对第1冲击吸收块10i的强度和刚性进行调整,并减小第1冲击吸收块10i的外观截面积,可以降低作用有冲击负荷P时的初始应力。切槽25可以与纤维平行,也可以切断纤维,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则能够更有效地降低作用有冲击负荷P时的初始应力。图15-10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j设置有与纤维方向垂直的切槽25。由此,通过对第1冲击吸收块10j的强度和刚性进行调整,并且降低整个第1冲击吸收块10j的刚性,能够延迟锁定。因而,能够使第1冲击吸收块10j稳定地吸收冲击能量。
图15-11和图5-12是表示设置楔形缺口作为设置在冲击吸收块上的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而且图中的箭头表示纤维。图15-11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k在冲击负荷P的输入侧,使楔形顶部(缺口的顶部)朝向冲击负荷P的作用方向地形成楔形缺口26。由此,通过对第1冲击吸收块10k的强度和刚性进行调整,并减小第1冲击吸收块10k的外观截面积,能够减小作用有冲击负荷P时的初始应力。而且,通过以槽26的顶部为基点使第1冲击吸收块10k发生剪断、龟裂、压溃,能够促进第1冲击吸收块10k对冲击能量的吸收。另外,槽26也可以设置在第1冲击吸收块10k的冲击负荷输入侧的一部分上,如图15-11所示,也可以设置在冲击负荷整个输入侧部分上。
图15-12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k’与图15-11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k’相同,在冲击负荷P的输入侧形成楔形缺口26。而且,在邻接缺口26之间形成平面部26f。这样,通过设置上述平面部26f,能够使第1冲击吸收块10k’以较少的压溃量可靠地吸收冲击。
图15-13~图15-17是表示对不同形状进行组合而设置第1冲击吸收块空间的示例的说明图。图15-13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1设置有孔20和与纤维垂直的切槽25。由此,能够调整第1冲击吸收块101的强度和刚性。而且,通过以孔20为基点使第1冲击吸收块101发生剪断、龟裂、压溃,能够促进第1冲击吸收块101对冲击能量的吸收,并且减小了第1冲击吸收块101的外观截面积,能够降低作用有冲击负荷P时的初始应力。
图15-14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m设置有孔20和楔形缺口26。在冲击负荷P的输入侧,使楔形顶部朝向冲击负荷P的作用方向地形成有楔形缺口26。由此,能够调整第1冲击吸收块10m的强度和刚性。而且,通过以孔20为基点使第1冲击吸收块10m发生剪断、龟裂、压溃,能够促进第1冲击吸收块10m对冲击能量的吸收,并且减小了第1冲击吸收块10m的外观截面积,能够降低作用有冲击负荷P时的初始应力。
将设有与纤维平行的切槽25的第1块10n1和设有与纤维垂直的切槽25的第2块10n2叠合,构成图15-15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n。由此,能够调整第1冲击吸收块10n的强度和刚性。而且减小了第1冲击吸收块10n的外观截面积,能够降低作用有冲击负荷P时的初始应力,并且可以通过降低整个第1冲击吸收块10n的刚性来延迟锁定。
此时,也可以改变切槽25、25的间距或深度之一。例如,使设置在第2块10n2上且与纤维垂直的切槽25的深度向冲击负荷P的作用方向、即从第1冲击吸收体B1(参照图10)的外周侧向内周侧地依次减小。与在第1冲击吸收块上设置截面积向冲击负荷P的作用方向变小的孔的情况(参照图15-5、图15-6)相比,制造这种结构的冲击吸收块更为简单。因此,可以更为简单地获得与在第1冲击吸收块上设置截面积向冲击负荷P的作用方向变小的孔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
将设有孔20的第1块10s1和设有与纤维垂直的切槽25的第2块10s2叠合,构成图15-16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s。由此,能够调整第1冲击吸收块10s的强度和刚性。而且,通过以孔20为基点使第1冲击吸收块10s发生剪断、龟裂、压溃,能够促进第1冲击吸收块10s对冲击能量的吸收,并且可以通过降低整个第1冲击吸收块10s的刚性而延迟锁定。而且,即使不将两个块叠合,也可以由1个块构成该第1冲击吸收块10s。
将设有楔形缺口26的第1块10o1和设有与纤维垂直的切槽25的第2块10o2叠合,构成图15-17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o。由此,能够调整第1冲击吸收块10o的强度和刚性。而且减小了第1冲击吸收块10o的外观截面积,能够降低作用有冲击负荷P时的初始应力,并且可以通过降低整个第1冲击吸收块10o的刚性而延迟锁定。而且即使不将两个块叠合,也可以由1个块构成该第1冲击吸收块10o。
图15-18~图15-20是表示使设置在第1冲击吸收块上的孔的种类、数量或面积向冲击负荷输入方向发生变化的示例的说明图。在这些图中,纤维的方向都与冲击负荷P的输入方向(矢量X所示方向)平行。图15-18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p,每单位面积上的孔20的数量向冲击负荷输入方向减少。图15-19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q,使冲击负荷P输入侧的孔20的截面积大于与冲击负荷P输入侧相反一侧的孔20的截面积。图15-20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r,使冲击负荷P输入侧的孔20形成通孔,与冲击负荷P输入侧相反一侧的孔形成盲孔21。由此,能够调整第1冲击吸收块10p、10q、10r的强度和刚性。在冲击负荷刚输入第1冲击吸收块10p、10q、10r后不久,立即迅速地将第1冲击吸收块10p、10q、10r压溃,从而充分地吸收冲击能量,并且随着压溃的进行而变得难以压溃,因而能够有效地使重屏蔽容器1的运动停止。
图15-21和图15-22是表示设置了与木纹平行的槽孔的第1冲击吸收块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图15-22表示从箭头D所示方向观察图15-21时的状态。该第1冲击吸收块10t设置了与构成第1冲击吸收块的木材的纤维方向大致平行的空间也就是槽孔27。此时,纤维方向就是图15-21中两端带箭头的实线所示方向。而冲击负荷P的输入方向就是图15-21和图15-22中的箭头X所示方向。
由于在该第1冲击吸收块10t中设置了与木材的纤维方向平行的槽孔27,相对于压缩负荷,能够容易地引起剪断破坏。因而在冲击负荷P作为压缩负荷而发挥作用时,由于更易于更可靠地吸收冲击负荷P,所以即使在使用压缩强度高的材料的情况下,在重屏蔽容器1落下或发生碰撞时,也能够可靠地对重屏蔽容器1进行保护。
而且,如图15-22所示,槽孔27可以贯穿第1冲击吸收块10t,也可以不贯穿第1冲击吸收块10t。而且,也可以同时具有贯穿第1冲击吸收块10t的槽孔和不贯穿第1冲击吸收块10t的槽孔。槽孔27在木材的纤维方向上的长度、槽孔27在与木材的纤维方向垂直方向上的宽度或槽孔27的数量,可以对应第1冲击吸收块10t的材料或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的类型等进行适当改变。而且,也可以将上述第1冲击吸收块10a、10b等的结构与该第1冲击吸收块10t的结构进行组合。
根据实施例1,在构成缓冲体的冲击吸收体上设置了孔或缺口等空间,对冲击缓冲体的冲击吸收特性进行调整。由此,即使由碰撞瞬间产生过大初始应力且缺乏压溃变化再现性的材料尤其是木材构成冲击吸收体,也可以使冲击吸收特性一致,从而能够稳定地发挥冲击吸收性能。
而且,通过在构成缓冲体的木材的冲击吸收体上设置了孔或缺口等的空间,能够使木材冲击吸收体的整个区域被压溃,所以可以将冲击吸收体作为均质材料进行处理。因而,可以抑制刚承受冲击负荷后的过大初始应力,并且能够发挥具有再现性的稳定冲击吸收性能。此外,在实施例1中,虽然以第1冲击吸收体和第1冲击吸收块为主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其他冲击吸收体和冲击吸收块也相同。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对将第1、第2冲击吸收块10、10a、11等进行组合而构成第1、第2冲击吸收体B1、B2等时的块组合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虽然以构成第1冲击吸收体B1的第1冲击吸收块10为例,但是对于构成第2、第3冲击吸收体B2、B3的第2、第3冲击吸收块11、12来说,下述示例也适用。图16是表示采用防偏移部件与第1冲击吸收体进行组合的示例的说明图。在该块组合结构中,在第1冲击吸收块10上设置了槽H,在将第1冲击吸收块10彼此组合时,将防偏移部件30组装到该槽H内,以防止第1冲击吸收块10发生偏移。此时,如果使用与第1冲击吸收块10相同的材料制成防偏移部件30,则在冲击吸收时,可以使防偏移部件30的变化与第1冲击吸收块10相同。
图17-1是表示采用防偏移部件与第1冲击吸收体组合的另一示例的说明图。图17-2是图17-1的E-E剖视图。图17-3是表示图17-1的E-E截面的另一剖视图。在这种块组合结构中,在第1冲击吸收块10上设置了凹部H1。在将第1冲击吸收块10彼此组合时,将板状的防偏移部件31安装到该凹部H1内,利用固定装置即钉子32或螺栓进一步将防偏移部件31固定到第1冲击吸收块10彼此之间,以防止第1冲击吸收块10偏移。此时,如果使用铁板或铝板等金属板制造防偏移部件31,即使防偏移部件31的厚度较薄,也可以充分确保刚性。由此,使形成在第1冲击吸收块10上的凹部H1的深度变浅,能够将对第1冲击吸收块10的影响抑制在最小限度内。而且如图17-3所示,凹部H1的深度最好是不会使固定装置即钉子32或螺栓的顶部以及防偏移部件31突出于第1冲击吸收块10外周面之外的深度。由此,在重屏蔽容器1落下或发生碰撞时,可以通过固定装置即钉子32或螺栓的顶部以及防偏移部件31,抑制第1冲击吸收块10上所产生的初始冲击值升高。
图18-1~图18-3是表示在第1冲击吸收块本身上形成防偏移部分并进行组合的示例的说明图。该第1冲击吸收块10x在两侧面上交替地形成了凸部33t和凹部33v。凸部33t和凹部33v与冲击负荷P输入方向垂直地形成。在将第1冲击吸收块10x彼此组合时,相互组合凸部33t和凹部33v,防止第1冲击吸收块10x彼此之间发生偏移。此时,如图18-3所示,将防偏移部件30组装到形成在第1冲击吸收块10x上的槽内。而且,可以良好地抑制第1冲击吸收块10x相对于凸部33t和凹部33v的形成方向发生偏移。
图19-1和图19-2是表示在第1冲击吸收块本身上形成防偏移部分并进行组合的另一示例的说明图。该第1冲击吸收块10y在单侧的侧面上形成突起部34,并在相向的侧面上形成能够与上述突起部34组合的槽部35。突起部34和槽部35与冲击负荷P的输入方向平行地形成。在将第1冲击吸收块10y彼此组合时,使突起部34和槽部35相互组合,以防止第1冲击吸收块10y彼此之间发生偏移。此时,在与突起部34和槽部35的形成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形成了槽H1’、H2’,将防偏移部件30”组装到该槽内,可以良好地抑制第1冲击吸收块10y相对于突起部34和槽部35的形成方向发生偏移。
图20-1~图20-3是表示在第1冲击吸收块本身上形成防偏移部分并进行组合的另一示例的说明图。该第1冲击吸收块10z在单侧的侧面上形成凸部36t,在与其相对的侧面上形成能够与上述凸部36t组合的凹部36v。凸部36t和凹部36v与冲击负荷P的输入方向平行。在将第1冲击吸收块10z彼此组合时,使凸部36t和凹部36v相互组合,以防止第1冲击吸收块10z彼此之间发生偏移。此时,如图20-3所示,在与凸部36t和凹部36v的形成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形成槽,将防偏移部件30”组装到该槽内,可以良好地抑制第1冲击吸收块10z相对于凸部36t和凹部36v的形成方向发生偏移。
图21是表示使用固定部件并与第1冲击吸收体组合的另一示例的说明图。在这种块组合结构中,在将第1冲击吸收块10彼此组合后,使用固定部件即コ字形钉子37将第1冲击吸收块10彼此固定。在这种块组合结构中,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来防止第1冲击吸收块10彼此之间发生偏移。
图22-1和图22-2是表示使用块连接装置的块组合结构的说明图。在这种块组合结构中,设置了贯穿多个(在该示例中为3个)第1冲击吸收块10的通孔h。在组合多个第1冲击吸收块10以后,将连接装置即螺栓38插入到该通孔h内,对多个第1冲击吸收块10进行固定。在该结构中,可以利用连接装置将第1冲击吸收块10彼此牢固地固定。此时,一旦连接装置即螺栓38的强度过高,则两侧的第1冲击吸收块10阻碍中间的第1冲击吸收块10发生变形,中间的第1冲击吸收块10的压溃有可能不充分。因而,在使用螺栓作为连接装置时,最好避免使用过粗的螺栓,或使用容易变形的材料的螺栓。而且,例如采用万向接头结构的连接装置或金属丝之类的连接装置在中途弯曲的结构,可以良好地抑制对中间的第1冲击吸收块10的压溃变形的约束。
图23-1是表示使用块约束装置的块组合结构的说明图,图23-2是图23-1的F-F剖视图,图23-3是表示另一示例的图23-1的F-F截面的剖视图。在这种块组合结构中,在第1冲击吸收块10’的外周部上形成了槽s。使多个第1冲击吸收块10’以环状进行组合而形成第1冲击吸收体B1,将块约束装置即金属丝39围绕第1冲击吸收体B1全周地缠绕在上述槽s内,从而对各个第1冲击吸收块10’进行约束和固定。在该结构中,通过金属丝39的张力可以将各个第1冲击吸收块10’牢固地固定。
上述槽s相当于上述实施例1中说明的设置在第1冲击吸收块10’上的“空间”。因而在这种块组合结构中,在第1冲击吸收块10’上形成由槽s构成的空间。由此,通过以槽s为基点使第1冲击吸收块10’发生剪断、龟裂、压溃,能够促进第1冲击吸收块10’对冲击能量的吸收。此时,如果改变槽s的尺寸或形状,还可以调整第1冲击吸收块10’的剪断、龟裂、压溃的速度。而且,也可以如图23-3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那样,使相当于“空间”的截面形成楔状的槽s’,将金属丝39缠绕在该槽s’内。这样一来,能够抑制金属丝39的偏移,并且可以调整第1冲击吸收块10”的强度和刚性。而且,能够减小第1冲击吸收块10”的外观截面积,降低作用有冲击负荷P时的初始应力。而且,通过以槽s’的顶点为基点使第1冲击吸收块10”发生剪断、龟裂、压溃,能够促进第1冲击吸收块10”对冲击能量的吸收。
图24-1~图24-4是表示第1冲击吸收块组合结构的示例的说明图。图25-1是表示对径向外侧面积较大的第1冲击吸收块进行组合后的组合结构在承受冲击负荷时的应力变化的说明图。图25-2是表示对径向外侧面积较小的第1冲击吸收块和径向外侧面积较大的第1冲击吸收体进行组合后的组合结构在承受冲击负荷时的应力变化的说明图。
如上所述,构成第1冲击吸收体B1(参照图7)的第1冲击吸收块由压缩强度最高的第1材料制造。在使用木材时,例如使用橡木。由于橡木的压缩强度高,所以缓冲体发生变形而将第1冲击吸收块压溃时,容易引发锁定。例如图25-1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10C大致呈扇形,径向外侧O的面积大于径向内侧I的面积。在由橡木之类的压缩强度高的材料制造这种形状的第1冲击吸收块10C并进行组合的结构中,如果施加了冲击负荷P,则通过锁定使第1冲击吸收块10C内的反作用力从某个应变(εc)急剧增大。其结果是,在发生锁定后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吸收冲击负荷。
在这种第1冲击吸收块的组合结构中,由橡木之类的压缩强度高的材料构成径向内侧I的面积比径向外侧O的面积大的冲击吸收块A(以下称作第1冲击吸收块10A)(参照图24-1、图24-2)。而且,由压缩强度比构成第1冲击吸收块10A的材料低的材料构成(参照图24-1、图24-2)径向外侧O的面积比径向内侧I面积大的冲击吸收块B(下文称作第1冲击吸收块10B)。此时,第1冲击吸收块10A例如通过使负荷作用方向与纤维方向大致平行,可以提高在负荷作用方向上的刚度。第1冲击吸收块10B,通过使负荷作用方向与纤维方向大致垂直,可以降低负荷作用方向上的刚度,并提高周向上的刚度。由此,在冲击负荷P作用在第1冲击吸收块10A上时,可以抑制第1冲击吸收块10A的横倒(向第1冲击吸收块的组合结构的周向运动)。另外,在使用橡木制造第1冲击吸收块10A时,使用橡木、红洋衫、松木、云衫等材料制造第1冲击吸收块10B。此外,也可以在冲击吸收块B(第1冲击吸收块10B)的表面上设置上述图15-9等所示的切槽、缺口。
在图24-4所示的第1冲击吸收块组合结构中,由橡木之类的压缩强度高的材料构成径向内侧I的面积比径向外侧O的面积大的冲击吸收块A(以下称作第1冲击吸收块10A’) (参照图24-4)。由压缩强度比构成第1冲击吸收块10A’的材料低的材料构成(参照图24-4)径向外侧O的面积比径向内侧I面积大的冲击吸收块B(以下称作第1冲击吸收块10B’)。而且,在第1冲击吸收体B1(参照图7)的径向内侧I上,第1冲击吸收块10A’、10B’彼此以规定面积相接。这样一来,根据材料的硬度和缓冲体的要求性能,如图24-4所示,在吸收体B1的径向内侧I,可以使第1冲击吸收块10A’、10B’彼此以规定面积相接。
向这种第1冲击吸收块的组合结构施加冲击负荷P时(参照图25-2),应变ε增加,并且第1冲击吸收块10C内的反作用力缓慢增加。而且,也可以使锁定延迟。其结果是,由于能够有效地吸收冲击负荷,所以在重屏蔽容器1落下或发生碰撞时,能够可靠地保护重屏蔽容器1。在该第1冲击吸收块的组合结构中,也可以在第1冲击吸收块10A、10B上设置如上述实施例那样的将木材的纤维切断的空间或与木材的纤维平行的槽孔等。由于能够使冲击吸收块内的应力缓慢地增加,并且可以延迟锁定的发生,所以即使在没有设置上述空间或槽孔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吸收冲击负荷。
以上,根据实施例2,通过在冲击吸收块上设置防偏移部分等,能够抑制冲击吸收体彼此之间发生偏移,所以容易对冲击吸收体进行装配而制造出冲击吸收体。而且,容易将装配后的冲击吸收体装配到缓冲体外板上。此外,由于能够抑制构成冲击缓冲体的冲击缓冲块发生偏移,所以当因落下或碰撞所引起的冲击作用在缓冲体上时,能够发挥所希望的冲击吸收性能。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可以用于对储存再循环燃料的重屏蔽容器进行保护,尤其是能够稳定地发挥冲击吸收性能。
Claims (16)
1.一种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其特征在于:其是冲击吸收体,安装在用于储存再循环燃料的重屏蔽容器内,通过变形来吸收对所述重屏蔽容器的冲击,并且设置有用于调整冲击吸收特性的空间,
所述冲击吸收体是组合多个木材的冲击吸收块而构成的,
以切断或贯穿构成所述冲击吸收块的木材的纤维的方式设置所述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是贯穿设置在所述冲击吸收体上的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的截面形状具有角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的面积向所述冲击吸收体的冲击输入方向发生变化。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是楔形缺口,至少在所述冲击吸收体的所述冲击输入侧设置所述缺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是形成在所述冲击吸收体上的切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其特征在于:以环状组合多个木材的冲击吸收块而形成环状的冲击吸收体,并且通过将块约束装置缠绕在向所述环状冲击吸收体外周部所形成的朝向周向的槽内而使所述冲击吸收块形成一体,从而构成所述冲击吸收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收体是以环状组合多个木材的冲击吸收块而构成的环状冲击吸收体;
所述冲击吸收块由径向外侧面积比径向内侧面积小的第一冲击吸收块和径向外侧面积比径向内侧面积大的第二冲击吸收块构成,并且,所述第一冲击吸收块的压缩强度高于所述第二冲击吸收块的压缩强度。
9.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其特征在于:与构成所述冲击吸收块的木材的纤维大致平行地设置所述空间。
10.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是贯穿设置在所述冲击吸收块上的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的截面形状具有角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角部形成在所述冲击吸收体的冲击输入侧。
13.如权利要求6~8的任一项所述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是楔形缺口,至少在所述冲击吸收体的所述冲击输入侧设置所述缺口,并且使所述缺口的顶部朝向所述冲击吸收体的冲击输入方向。
14.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是向所述冲击吸收体的冲击输入方向设置的切槽。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是与所述木材的纤维方向垂直地设置的切槽。
16.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重屏蔽容器用缓冲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吸收体,包括:第1冲击吸收体组,使木材的纤维方向与冲击输入方向平行地组合冲击吸收体,以便吸收与所述重屏蔽容器端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冲击,并由第1材料构成;
第2冲击吸收体组,由压缩强度比所述第1材料低并吸收与所述重屏蔽容器端盖垂直的方向或倾斜方向上的冲击的第2材料构成;以及
第3冲击吸收体组,由压缩强度比所述第2材料低并吸收与所述重屏蔽容器端盖垂直的方向上的冲击的第3材料构成;并且
至少在所述第1冲击吸收体组上设置所述空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233695 | 2004-08-10 | ||
JP233695/2004 | 2004-08-10 | ||
PCT/JP2005/014657 WO2006016606A1 (ja) | 2004-08-10 | 2005-08-10 | キャスクの緩衝体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39447A CN1839447A (zh) | 2006-09-27 |
CN1839447B true CN1839447B (zh) | 2010-11-17 |
Family
ID=35839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8000076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39447B (zh) | 2004-08-10 | 2005-08-10 | 重屏蔽容器的缓冲体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31129B2 (zh) |
EP (1) | EP1777710B1 (zh) |
JP (4) | JP4221029B2 (zh) |
KR (1) | KR100790661B1 (zh) |
CN (1) | CN1839447B (zh) |
TW (1) | TWI288936B (zh) |
WO (1) | WO200601660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30814B2 (ja) * | 2008-02-22 | 2012-09-19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キャスク用緩衝体 |
JP4638537B2 (ja) * | 2008-11-28 | 2011-02-23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燃料集合体の衝撃吸収装置及び燃料集合体収納容器 |
JP5535549B2 (ja) * | 2009-08-21 | 2014-07-02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放射性廃棄物収納容器 |
JP4681681B1 (ja) * | 2010-07-02 | 2011-05-11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キャスク用緩衝体 |
FR2996346B1 (fr) * | 2012-10-02 | 2014-10-31 | Tn Int | Emballage pour le transport et/ou l'entreposage de matieres radioactives, comprenant des moyens ameliores de fixation d'un capot amortisseur de chocs |
FR3010573B1 (fr) * | 2013-09-06 | 2017-12-22 | Tn Int | Element de protection amortisseur pour un emballage de transport et/ou entreposage de matieres radioactives |
JP2016017742A (ja) * | 2014-07-04 | 2016-02-01 | 日立Geニュークリア・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 キャスク用緩衝装置 |
US9272657B1 (en) | 2015-05-12 | 2016-03-01 | Armorworks Holdings, Inc. | Multi-stage inversion tube mounting system |
JP6546849B2 (ja) * | 2015-12-25 | 2019-07-17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輸送容器用緩衝体及びキャスク |
US9630550B1 (en) | 2016-03-01 | 2017-04-25 | Armorworks Holdings, Inc. | Energy attenuating container mounting system |
JP6722553B2 (ja) * | 2016-09-07 | 2020-07-15 |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 緩衝構造体 |
CN106251922B (zh) * | 2016-09-18 | 2024-06-14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核燃料运输容器用减震器 |
JP7065689B2 (ja) * | 2018-05-24 | 2022-05-12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衝撃吸収部材、及び緩衝体 |
JP7111590B2 (ja) * | 2018-11-26 | 2022-08-02 |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 衝撃吸収機構 |
JP7357025B2 (ja) * | 2021-07-19 | 2023-10-05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保護装置、保護装置の設計方法、放射性物質収納容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93341A (en) * | 1936-03-09 | 1937-09-14 | Robert A Reiche | Building block set |
US2493435A (en) * | 1946-05-31 | 1950-01-03 | Alcide J Arehambault | Building block |
US2567857A (en) * | 1947-05-05 | 1951-09-11 | John H Proctor | Reel |
US2506188A (en) * | 1947-05-13 | 1950-05-02 | Gustave A Alviset | Oil well shock absorber |
NL247684A (zh) * | 1960-01-18 | |||
US3500996A (en) * | 1968-10-28 | 1970-03-17 | Us Air Force | Shipping container |
US3886368A (en) * | 1973-02-27 | 1975-05-27 | Nuclear Fuel Services | Spent fuel shipping cask |
FR2288914A1 (fr) * | 1973-03-06 | 1976-05-21 |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 Dispositif mecanique amortisseur de chocs |
US4116337A (en) * | 1976-04-29 | 1978-09-26 | N L Industries, Inc. | Impact absorbing means for shipping cask |
US4190160A (en) * | 1979-03-06 | 1980-02-26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 Accident resistant transport container |
US4241810A (en) * | 1979-08-29 | 1980-12-30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 Device for absorbing mechanical shock |
DE3028424C2 (de) * | 1980-07-26 | 1984-05-30 | Transnuklear Gmbh, 6450 Hanau | Stoßdämpfer |
DE3207253A1 (de) * | 1982-03-01 | 1983-09-08 | Lutz 8000 München Kröber | Spielbaukasten |
IT1152714B (it) * | 1982-10-11 | 1987-01-07 | Aginucleare Spa | Assorbitore d'urto per contenitori di combustibile nucleare e/o sostanze chimiche pericolose |
DE3425512A1 (de) | 1984-07-11 | 1986-01-16 | Basf Ag, 6700 Ludwigshafen | Organische carbonate enthaltende fluessige farbstoffzubereitungen |
JPS6140368A (ja) | 1984-07-31 | 1986-02-26 | Sumitomo Chem Co Ltd | モノアゾ化合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染色または捺染法 |
JPS6140369U (ja) * | 1984-08-18 | 1986-03-14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緩衝材内蔵の包装構造 |
JPS6140368U (ja) * | 1984-08-18 | 1986-03-14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包装用緩衝材 |
FR2610907B1 (fr) * | 1987-02-16 | 1989-07-13 |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 Conteneur de transport aerien pour matieres dangereuses |
USD343427S (en) * | 1992-01-13 | 1994-01-18 | Sher Louis Y | Toy building block |
USD352077S (en) * | 1994-01-18 | 1994-11-01 | Sher Louis Y | Toy building block |
JPH10230973A (ja) | 1997-02-17 | 1998-09-0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梱包装置 |
JP3659008B2 (ja) * | 1998-08-07 | 2005-06-15 |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FR2786309B1 (fr) * | 1998-11-23 | 2001-01-26 | Transp S De L Ind Nucleaire Tr | Dispositif amortisseur de chocs pour conteneurs de matieres radioactives |
JP3150669B2 (ja) * | 1999-09-02 | 2001-03-26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キャスク |
JP2001083291A (ja) | 1999-09-09 | 2001-03-30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キャスク用緩衝体 |
JP3416657B2 (ja) * | 2001-01-25 | 2003-06-16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キャスクおよびキャスクの製造方法 |
JP2002098193A (ja) * | 2000-09-25 | 2002-04-05 | Tokai Rubber Ind Ltd | 筒型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
JP2002211649A (ja) | 2001-01-23 | 2002-07-31 | Honda Express Co Ltd | コンテナー |
JP3600535B2 (ja) * | 2001-02-26 | 2004-12-15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キャスク |
JP3411911B2 (ja) * | 2001-03-29 | 2003-06-03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使用済み燃料収納用角パイプ、バスケットおよび使用済み燃料収納容器 |
JP3982312B2 (ja) * | 2002-04-19 | 2007-09-2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燃料キャスク用衝撃緩衝体 |
US20050224729A1 (en) * | 2002-07-23 | 2005-10-13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 Cask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
US7327821B2 (en) * | 2003-03-03 | 2008-02-05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 Cask, composition for neutron shielding bod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neutron shielding body |
JP4111037B2 (ja) | 2003-04-04 | 2008-07-0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キャスク用緩衝体 |
JP4250474B2 (ja) | 2003-07-31 | 2009-04-08 | 株式会社東芝 | キャスク |
US20070138041A1 (en) * | 2005-12-19 | 2007-06-21 | Welsh Robert P | Carrying Case |
JP4681681B1 (ja) * | 2010-07-02 | 2011-05-11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キャスク用緩衝体 |
-
2005
- 2005-08-10 EP EP05770445.4A patent/EP1777710B1/en active Active
- 2005-08-10 CN CN2005800007620A patent/CN183944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8-10 TW TW094127165A patent/TWI288936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08-10 JP JP2006531682A patent/JP4221029B2/ja active Active
- 2005-08-10 KR KR1020067003607A patent/KR10079066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5-08-10 WO PCT/JP2005/014657 patent/WO200601660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5-08-10 US US10/569,226 patent/US8731129B2/en active Active
-
2008
- 2008-04-25 JP JP2008115717A patent/JP4523980B2/ja active Active
- 2008-04-25 JP JP2008115715A patent/JP4523979B2/ja active Active
- 2008-04-25 JP JP2008115716A patent/JP4476341B2/ja active Active
Non-Patent Citations (8)
Title |
---|
JP-昭61-040368(U) 1986.03.14 |
JP-昭61-040369(U) 1986.03.14 |
JP-特开2000-162386(A) 2000.06.16 |
JP-特开2001-083291(A) 2001.03.30 |
JP-特开2002-211649(A) 2002.07.31 |
JP-特开2003-315493(A) 2003.11.06 |
JP-特开平10-230973(A) 1998.09.02 |
同上.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0790661B1 (ko) | 2008-01-02 |
EP1777710A1 (en) | 2007-04-25 |
KR20060054447A (ko) | 2006-05-22 |
JP4523980B2 (ja) | 2010-08-11 |
CN1839447A (zh) | 2006-09-27 |
JP2008233096A (ja) | 2008-10-02 |
US8731129B2 (en) | 2014-05-20 |
JP4476341B2 (ja) | 2010-06-09 |
TW200627479A (en) | 2006-08-01 |
EP1777710A4 (en) | 2015-01-21 |
EP1777710B1 (en) | 2017-03-08 |
JP2008233097A (ja) | 2008-10-02 |
WO2006016606A1 (ja) | 2006-02-16 |
JP2008233098A (ja) | 2008-10-02 |
US20070108086A1 (en) | 2007-05-17 |
JP4221029B2 (ja) | 2009-02-12 |
JPWO2006016606A1 (ja) | 2008-05-01 |
TWI288936B (en) | 2007-10-21 |
JP4523979B2 (ja) | 2010-08-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39447B (zh) | 重屏蔽容器的缓冲体 | |
US5363835A (en) | Nose block assembly | |
US8286765B2 (en) | Vehicle structural element serving to absorb certain shocks by plastic deformation | |
CN106639469A (zh) | 分阶段屈服型软钢阻尼器 | |
CN114110068B (zh) | 一种基于竹子变竹节特征的仿生吸能管 | |
CN206189977U (zh) | 分阶段屈服型软钢阻尼器 | |
CN110395316A (zh) | 一种拱形汽车防撞组合梁 | |
CN212453342U (zh) | 一种减震防撞钢管混凝土柱 | |
JP6211502B2 (ja) | 車両前部構造 | |
CN2923613Y (zh) | 卸船机防撞缓冲器 | |
CN204384392U (zh) | 一种上料台及其上料台挡板装置 | |
CN215977673U (zh) | 一种基于橡胶混凝土阻尼层的减震梁结构 | |
CN207481824U (zh) | 一种皮卡车架用吸能盒 | |
CN212195361U (zh) | 一种车辆吸能盒 | |
CN116729308B (zh) | 一种高安全性的工程车辆驾驶室 | |
JP7394173B1 (ja) | 車体側部構造 | |
CN107476497A (zh) | 一种抗爆耗能的钢结构柱 | |
CN211722557U (zh) | 一种货架防撞桩 | |
CN108181074A (zh) | 一种具有水平减震结构的轻量化气动水平冲击台 | |
Ku et al. | Beneficial influence of the weldment rupture of cask impact limiter case on the impact absorbing behavior | |
JP2005075256A (ja) | 鉄道車両用衝撃吸収構造体 | |
CN113982629A (zh) | 隧道支护结构 | |
JP2021071176A (ja) | 衝撃吸収機構 | |
JPH0723535U (ja) | 緩衝材 | |
Ku et al. | Benefits of the S/F cask impact limiter weldment imperfec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7 Termination date: 20120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