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36135A - 湿度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湿度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36135A CN1836135A CNA2004800230667A CN200480023066A CN1836135A CN 1836135 A CN1836135 A CN 1836135A CN A2004800230667 A CNA2004800230667 A CN A2004800230667A CN 200480023066 A CN200480023066 A CN 200480023066A CN 1836135 A CN1836135 A CN 18361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bsorptive element
- mentioned
- action
- flow pa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with both heat and humidity transfer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9—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alternatively operating a heat exchanger in an absorbing/adsorbing mode and a heat exchanger in a regeneration m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包括具有从第1空气吸附水分和向第2空气释放水分可能的湿度调节通路(85)的吸附元件(81、82),在由该吸附元件(81、82)将空气湿度调节后提供给室内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在吸附元件(81、82)上设置了从湿度调节通路(85)向第2空气释放水分复原该吸附元件(81、82)时使加热用流体流过的辅助通路(86),加热复原时的吸附元件(81、82)。通过这样做,由向第2空气释放水分在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增加其水分释放量,提高装置的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吸附元件调节空气湿度的湿度调节装置,特别是有关使用可以从第1空气吸取水分和向第2空气释放水分的吸附元件的湿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用含吸附剂的吸附元件进行空气的湿度调节的湿度调节装置已为所知(例如,参照特开平10-9633号公报(1998年))。该公报中,展示了包括两个吸附元件进行下述间歇式动作的湿度调节装置。该湿度调节装置中,还设置了进行冷冻循环的致冷剂回路。
上述吸附元件,通过吸附第1空气的水分降低该第1空气的湿度,另一方面,通过向第2空气释放水分进行复原(吸湿能力)。并且,上述湿度调节装置,进行交替转换由第1吸附元件降低第1空气的湿度的同时将第2吸附元件用第2空气进行复原的第1动作、和将第1吸附元件由第2空气复原的同时由第2吸附元件降低第1空气的湿度的第2动作的间歇式运行动作,成为向室内连续提供除湿空气(第1空气)或加湿空气(第2空气)的构成。
例如,在除湿运行时,第1空气,由吸附元件减湿后,再由致冷剂回路的蒸发器冷却后提供给室内。这时,第2空气,由致冷剂回路的冷却器加热后提供给吸附元件。并且,从提供给高温第2空气的吸附元件脱离水封复原该吸附元件。
且,要将减湿了的第1空气提供给室内就要进行除湿运行,但是,这时候第2空气被加湿了,所以,不将第1空气提供给室内而是将第2空气提供给室内的话,也可以进行加湿运行。
—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吸附元件的复原中,因为伴随高温时的水分释放吸附元件在放热,吸附元件就被冷却。也就是,复原中要多释放水分(复原量)的话使吸附元件高温化是必要的,相对于此,相反地吸附元件还要被冷却,复原量就会变得不充分。这样的话,下一次吸附第1空气的水分时的吸附量也就会减少,装置的性能就会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些问题点而发明的,其目的为于使用吸附元件的湿度调节装置中,通过增加吸附元件复原中的水分释放量,提高装置的性能。
本发明,采用在从吸附元件(81、82)向第2空气释放水分之际,用加热流体加热吸附元件(81、82)的构成。
具体地讲,第1发明,是以包括具有可从第1空气吸收水分和向第2空气释放水分的湿度调节通路(85)的吸附元件(81、82),由该湿度调节通路(85)将空气湿度调节以后提供给室内的湿度调节装置为前提的。并且,该湿度调节装置,是以包括通过上述吸附元件(81、82)从上述湿度调节通路(85)释放水分复原该吸附元件(81、82)时加热用流体流通的辅助通路(86)为特征的。
该第1发明中,将由湿度调节通路(85)从第1空气吸附的水分向第2空气释放复原吸附元件(81、82)时,辅助通路(86)中加热用流体在流通。通过使该加热用流体流通,吸附元件(81、82)被加热。因此,伴随着水分的释放即便是吸附元件(81、82)放热也能够保持该吸附元件(81、82)的高温,所以,与以前相比能够增大水分释放量(复原量)。因此,也可以增大下一次吸附第1空气的水分时的吸附量。
第2发明,是在第1发明的湿度调节装置中,以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通过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第2空气全部作为加热用流体流入辅助通路(86)的构成为特征。
该第2发明中,在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通过温度调节通路(85)前的第2空气全部作为加热用流体流入辅助通路(86)。第2空气是为了复原吸附元件(81、82)的空气,因为它是高温的,由该第2空气流过辅助通路(86)加热吸附元件(81、82)后流过湿度调节通路(85),能够抑制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在复原时降低。由此,就可以充分地确保复原量,还可以防止吸附量的降低。
第3发明,是在第1发明的湿度调节装置中,以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通过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第2空气的一部分作为加热用流体流入辅助通路(86),再与剩余的第2空气汇合流过湿度调节通路(85)的构成为特征。
该第3发明中,在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通过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第2空气一部分作为加热用流体流入辅助通路(86)。第2空气是为了复原吸附元件(81、82)的空气,因为它是高温的,由该第2空气的一部分流过辅助通路(86)加热吸附元件(81、82),然后与剩余的第2空气汇合再流过湿度调节通路(85),能够抑制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在复原时降低。由此,就可以充分地确保复原量,还可以防止吸附量的降低。
第4发明,是在第2或第3发明的湿度调节装置中,以包括加热流入湿度调节通路(85)及辅助通路(86)前的第2空气的复原用加热器(72)为特征。
该第4发明中,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流入湿度调节通路(85)及辅助通路(86)前的第2空气被复原用加热器(72)加热。因此,可将吸附元件(81、82)在辅助通路(86)和湿度调节通路(85)中充分地加热,确实可以防止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降低。由此,就可以充分地确保复原量,还可以防止吸附量的降低。
第5发明,是在第4发明的湿度调节装置中,以包括进行循环致冷剂的冷冻循环的致冷剂回路(70),复原用加热器(72)是由该致冷剂回路(70)的加热用热交换器构成为特征的。
该第5发明中,通过由致冷剂回路(70)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复原用加热器(72)使致冷剂放热,第2空气及加热用流体被加热。并且,吸附元件(81、82),被加热用流体加热的同时由第2空气复原,所以,就可以充分地确保复原量,还可以防止吸附量的降低。
第6发明,是在第2或第3发明的湿度调节装置中,以包括加热流入湿度调节通路(85)及辅助通路(86)前的第2空气的复原用加热器(72)和,使流过辅助通路(86)的第2空气在向湿度调节通路(85)流入前加热的辅助加热器(78、79)为特征。
该第6发明中,在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流入湿度调节通路(85)及辅助通路(86)前的第2空气被复原用加热器(72)加热的同时,使流过辅助通路(86)的第2空气在向湿度调节通路(85)流入前再次被辅助加热器(78、79)加热。因此,可将吸附元件(81、82)在辅助通路(86)和湿度调节通路(85)中充分地加热,确实可以防止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降低。由此,就可以充分地确保复原量,还可以防止吸附量的降低。
第7发明,是在第6发明的湿度调节装置中,以包括进行循环致冷剂的冷冻循环的致冷剂回路(70),复原用加热器(72)及辅助加热器(78、79)是由该致冷剂回路(70)的加热用热交换器构成为特征的。
该第7发明中,通过由致冷剂回路(70)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复原用加热器(72)及辅助加热器(78、79)使致冷剂放热,第2空气及加热用流体被加热。并且,吸附元件(81、82),被加热用流体加热的同时由第2空气复原,所以,就可以充分地确保复原量,还可以防止吸附量的降低。
第8发明,是在第2或第3发明的湿度调节装置中,以包括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的同时,构成为能够交替转换由第1吸附元件(81)吸附第1空气的水分由第2吸附元件(82)向第2空气释放水分的第1动作和,由第2吸附元件(82)吸附第1空气的水分由第1吸附元件(81)向第1空气释放水分的第2动作的间歇式运行动作,还构成为可能进行在吸附第1空气水分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中流通冷却用流体的冷却吸附动作和,在向第2空气释放水分的吸附元件(82、81)的辅助通路(86)中流通加热用流体的加热复原动作为特征。
该第8发明中,在交替转换由第1吸附元件(81)吸附第1空气的水分由第2吸附元件(82)向第2空气释放水分的第1动作和,由第2吸附元件(82)吸附第1空气的水分由第1吸附元件(81)向第1空气释放水分的第2动作的同时,还可以将第1空气提供给室内进行除湿运行,也可以将第2空气提供给室内进行加湿运行。
在此,以夏季的除湿运行时为例,就边加热吸附元件(81、82)边进行复原的作用用图28的空气温度-湿度曲线图具体说明。且,该空气温度-湿度曲线图,是概念性表示空气状态变化的,并非准确地表示实际的除湿量或加湿量,以及温度变化等。
首先,位于减湿对象空气的A点的第1空气(室外空气),在通过其中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之际降低绝对湿度的同时温度上升变化到B点。并且,B点的空气,尽管没有图示,根据需要被冷却,提供给室内。另一方面,为了复原吸附元件(81、82)的C点的第2空气(室内空气),吸收其中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的吸附热被加热到D点,再由复原用加热器(72)加热到E点。该第2空气在通过另一个吸附元件(81、82)之际复原该吸附元件(81、82),在此之际绝对湿度上升的同时温度下降变化到F点,被排出室外。
在此,除湿运转时,吸附元件(81、82)的复原一侧,不会发生超过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相对湿度线(等湿度线)1的变化。也就是,室内空气,即便是F点为最大也只能使室外空气的A点变化到通过相对湿度线1为止,该室外空气的相对湿度线1上的点F1成为复原的界限。因此,这种情况下的复原量就成为ΔX。另一方面,边加热边进行复原的话F点的温度会上升到上述相对湿度线φ1以上,ΔX就扩大到ΔX’。为此,复原量就变得增大。
这样,在复原中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中流通加热用流体的话,通过抑制该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降低,可以确保充分地复原量。
另一方面,以冬季的加湿运转为例,就边冷却边吸附的作用以图29的空气温度-湿度曲线图说明。这种情况下,A点的第1空气(如室内空气),在通过其中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之际从A点变化到B点,被释放到室外。加湿对象空气的C点的第2空气(室外空气),由其中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和复原用加热器(72)加热到E点。该第2空气在流过另外一个吸附元件(81、82)之际复原该吸附元件(81、82),在此之际被加湿变化到F点,提供给室内。
在此,以根据原理的吸附脱离过程的状态点为F点,实际的吸附脱离过程为F1点,加湿量变少。对此,只要进行冷却吸附动作增加吸附量,该情况的空气状态就变成F2点,加湿量增大。还有,进行加热复原动作的情况成为F3点,与吸附冷却动作同时进行加热复原动作的情况成为F4点,任何一种情况加湿量都增大。
总而言之,在进行吸附动作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中流过冷却用流体的话,由于水分的吸附产生的吸附热可由该冷却用流体吸收,所以,不流过冷却用流体的情况下由于吸附热使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上升而降低吸附性能,所以,由流过冷却用流体可以防止吸附性能的降低,增大加湿量。
第9发明,是在第8发明的湿度调节装置中,以构成为在吸附第1空气水分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中流通冷却用流体的冷却吸附动作和,向第2空气释放水分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中流通加热用流体的加热复原动作同时进行为特征。
该第9发明中,在包括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装置中进行间歇式运行动作时,边由其中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进行冷却吸附动作,边由其中另外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进行加热复原动作。由此,可以提高吸附性能和复原性能两方面,整个性能得到提高。
第10发明,是在第8发明的湿度调节装置中,以构成为在吸附第1空气水分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中流通冷却用流体的冷却吸附动作和,向第2空气释放水分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中流通加热用流体的加热复原动作有选择地转换进行为特征。
该第10发明中,在包括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装置中进行间歇式运行动作时,有选择地转换由其中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进行冷却吸附动作和,由其中另外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进行加热复原动作。由此,可以提高吸附性能和复原性能两方面,整个性能得到提高。
第11发明,是在第8发明的湿度调节装置中,以包括加热流入其中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及辅助通路(86)前的第2空气的复原用加热器(72)和,冷却流入其中另外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冷却用流体的冷却器(79、78)为特征。
该第11发明中,流入复原一侧的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及辅助通路(86)前的第2空气被复原用加热器(72)加热。因此,可将吸附元件(81、82)在辅助通路(86)和湿度调节通路(85)中充分地加热,确实可以防止复原时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降低。由此,就可以充分地确保复原量,还可以防止吸附量的降低。还有,流入吸附一侧的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冷却用流体被冷却器冷却。因此,可以确实防止吸附时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上升。
第12发明,是在第11发明的湿度调节装置中,以包括进行循环致冷剂的冷冻循环的致冷剂回路(70),复原用加热器(72)是由该致冷剂回路(70)的加热用热交换器构成,冷却器(79、78)由该致冷剂回路(70)的冷却用热交换器构成为特征的。
该第12发明中,通过由致冷剂回路(70)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复原用加热器(72)使致冷剂放热,第2空气及加热用流体被加热。并且,复原一侧的吸附元件(81、82),被加热用流体加热的同时由第2空气复原,所以,就可以充分地确保复原量,还可以防止吸附量的降低。还有,通过由致冷剂回路(70)的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冷却器(79、78)的致冷剂吸热,冷却用流体被冷却。并且,吸附一侧的吸附元件(81、82),是由冷却用流体减湿被冷却了的第1空气,就可以确保充分地吸附量。
第13发明,是在第8发明的湿度调节装置中,以包括加热流入其中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及辅助通路(86)前的第2空气的复原用加热器(72)和,使流过辅助通路(86)的第2空气在流入湿度调节通路(85)前加热的辅助加热器(78、79)和,冷却流入其中另外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冷却用流体的冷却器(79、78)为特征。
该第13发明中,流入复原一侧的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及辅助通路(86)前的第2空气被复原用加热器(72)加热的同时,使流过辅助通路(86)的第2空气在流入湿度调节通路(85)前再次被辅助加热器(78、79)加热。因此,可将吸附元件(81、82)在辅助通路(86)和湿度调节通路(85)中充分地加热,确实可以防止复原时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降低。由此,就可以充分地确保复原量,还可以防止吸附量的降低。还有,流入吸附一侧的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冷却用流体被冷却器冷却。因此,确实可以防止吸附时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上升。
第14发明,是在第13发明的湿度调节装置中,以包括进行循环致冷剂的冷冻循环的致冷剂回路(70),复原用加热器(72)及辅助加热器(78、79)是由该致冷剂回路(70)的加热用热交换器构成,冷却器(79、78)是由该致冷剂回路(70)的冷却用热交换器构成为特征的。
该第14发明中,通过由致冷剂回路(70)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复原用加热器(72)及辅助加热器(78、79)使致冷剂放热,加热用流体及第2空气被加热。并且,复原一侧的吸附元件(81、82),被加热用流体加热的同时由第2空气复原,所以,就可以充分地确保复原量,还可以防止吸附量的降低。还有,由致冷剂回路(70)的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冷却器(79、78),冷却用流体被冷却。并且,吸附一侧的吸附元件(81、82),由冷却用流体减湿冷却了的第1空气,所以可以确保充分地吸附量。
第15发明,是在第12发明的湿度调节装置中,构成为致冷剂回路(70)中的致冷剂的循环方向是可逆的,在间歇式运行动作中对应吸附一侧和复原一侧的转换进行致冷剂回路(70)的循环方向的转换为特征。
第16发明,是在第14发明的湿度调节装置中,构成为致冷剂回路(70)中的致冷剂的循环方向是可逆的,在间歇式运行动作中对应吸附一侧和复原一侧的转换进行致冷剂回路(70)的循环方向的转换为特征。
该第15、第16发明中,在进行湿度调节装置的间歇式转换动作时,复原一侧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中流通加热用流体,吸附一侧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中流通冷却用流体,同时,能够在致冷剂回路(70)中转换致冷剂的循环方向。并且,这种情况下,也是由于进行加热复原或冷却吸附能够谋求性能的提高。
—效果—
根据上述的第1发明,因为在吸附元件(81、82)上设置了复原该吸附元件(81、82)时流通加热用流体的辅助通路(86),在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由流过辅助通路(86)的加热用流体加热吸附元件(81、82)。这样,因为能够保持该吸附元件(81、82)的高温,所以,与以前相比能够增大水分释放量(复原量)。因此,也可以增大下一次吸附第1空气的水分时的吸附量,提高装置的性能。
根据上述的第2发明,因为在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为复原吸附元件(81、82)的高温第2空气全部作为加热用流体流入辅助通路(86)加热了该吸附元件(81、82)后流过湿度调节通路(85),所以,就能够抑制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在复原时降低。因此,就可以充分地确保复原量,还可以防止吸附量的降低。
根据上述第3发明,在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由通过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第2空气的一部分作为加热用流体流入辅助通路(86)加热吸附元件(81、82),再与剩余的第2空气汇合流过湿度调节通路(85),吸附元件(81、82)在温度不降低情况下复原。因此,就可以充分地确保复原量,还可以防止吸附量的降低。
根据上述第4发明,由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流入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第2空气被复原用加热器(72)加热,可将吸附元件(81、82)充分地加热,就确实可以防止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降低。由此,就可以充分地确保复原量,还可以防止吸附量的降低。
根据上述第5发明,通过由致冷剂回路(70)的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复原用加热器(72)使第2空气及加热用流体被加热,复原吸附元件(81、82),所以,就可以充分地确保复原量,还可以防止吸附量的降低。
根据上述第6发明,由在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流入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第2空气被复原用加热器(72)加热的同时,使流过辅助通路(86)的第2空气在流入湿度调节通路(85)前被辅助加热器(78、79)加热,可将吸附元件(81、82)充分地加热,所以,确实可以防止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降低。由此,就可以充分地确保复原量,还可以防止吸附量的降低。
根据上述第7发明,通过由致冷剂回路(70)的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复原用加热器(72)及辅助加热器(78、79)使第2空气及加热用流体加热,复原吸附元件(81、82),所以,就可以充分地确保复原量,还可以防止吸附量的降低。
根据上述第8发明,在交替转换由第1吸附元件(81)吸附第1空气的水分由第2吸附元件(82)向第2空气释放水分的第1动作和,由第2吸附元件(82)吸附第1空气的水分由第1吸附元件(81)向第1空气释放水分的第2动作的间歇式运行动作之际,因为还可能进行在向第2空气释放水分的吸附元件(82、81)的辅助通路(86)中流通加热用流体的加热复原动作和,在吸附第1空气水分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中流通冷却用流体的冷却吸附动作,所以,由确保充分地复原量提高复原性能的同时,也确保充分地吸附量提高吸附性能。
根据上述第9发明,在包括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装置中进行间歇式运行动作时,因为由其中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进行冷却吸附动作的同时,由其中另外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进行着加热复原动作,所以,可以同时提高吸附性能和复原性能两方面的性能,整个性能得到提高。
根据上述第10发明,在包括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装置中进行间歇式运行动作时,因为有选择地转换由其中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进行的冷却吸附动作和,由其中另外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进行的加热复原动作,所以,可以提高吸附性能和复原性能的任何一方。
根据上述第11发明,因为设置了加热流入其中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第2空气的复原用加热器(72)和,冷却流入其中另外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冷却用流体的冷却器(79、78),所以,复原一侧的吸附元件(81、82)可由复原用加热器(72)加热,吸附一侧的吸附元件(81、82)可由冷却器冷却。因此,确实可以防止复原时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降低,充分地确保复原量,还可以确实防止吸附时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上升,也可确保吸附性能。
根据上述第12发明,因为由致冷剂回路(70)加热第2空气及加热用流体,所以,就可以充分地确保复原量,还可以防止吸附量的降低。还有,因为由冷却器(79、78)冷却冷却用流体,所以,就可以确保充分地吸附量。
根据上述第13发明,因为设置了加热流入其中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第2空气的复原用加热器(72)和,使流过该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的第2空气在流入湿度调节通路(85)前加热的辅助加热器(78、79)和,冷却流入其中另外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冷却用流体的冷却器(79、78),所以,可将复原一侧的吸附元件(81、82)由复原用加热器(72)和辅助加热器(78、79)加热,吸附一侧的吸附元件(81、82)可由冷却器冷却。因此,可以确实防止复原时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降低,充分地确保复原量,还可以确实防止吸附时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上升,确保吸附量。
根据上述第14发明,因为是由复原用加热器(72)及辅助加热器(78、79)加热加热用流体及第2空气,所以,就可以充分地确保复原量,还可以防止吸附量的降低。还有,因为是由冷却器(79、78)冷却冷却用流体,所以可以确保充分地吸附量。
根据上述第15、第16发明,在湿度调节装置中进行间歇式转换动作时,复原一侧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中流通加热用流体,吸附一侧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中流通冷却用流体,同时,能够在致冷剂回路(70)中转换致冷剂的循环方向,由进行加热复原或冷却吸附能够谋求性能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湿度调节装置的概略构成图,图1(a)是平面图,图1(b)是左立面图,图1(c)是右立面图,图1(d)是背立面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湿度调节装置的吸附元件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概念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湿度调节装置运转动作的说明图,图3(a)表示第1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图3(b)表示第2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湿度调节装置的除湿运行时第1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湿度调节装置的除湿运行时第2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湿度调节装置的加湿运行时第1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湿度调节装置的加湿运行时第2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的说明图。
图8,是概念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湿度调节装置运转动作的说明图,图8(a)表示第1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图8(b)表示第2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
图9,是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湿度调节装置的概略构成图,图9(a)是平面图,图9(b)是左立面图,图9(c)是右立面图,图9(d)是背立面图。
图10,是概念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湿度调节装置的构成及运转动作的说明图,图10(a)表示第1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图10(b)表示第2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
图11,是概念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4变形例所涉及湿度调节装置的构成及运转动作的说明图,图11(a)表示第1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图11(b)表示第2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
图12,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湿度调节装置的概略构成图,图12(a)是平面图,图12(b)是左立面图,图12(c)是右立面图,图12(d)是背立面图。
图13,是概念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湿度调节装置的构成及运转动作的说明图,图13(a)表示第1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图13(b)表示第2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湿度调节装置的除湿运行时第1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湿度调节装置的除湿运行时第2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湿度调节装置的加湿运行时第1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湿度调节装置的加湿运行时第2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的说明图。
图18,是概念表示实施方式2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湿度调节装置运转动作的说明图,图18(a)表示第1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图18(b)表示第2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
图19,是实施方式2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湿度调节装置的概略构成图,图19(a)是平面图,图19(b)是左立面图,图19(c)是右立面图,图19(d)是背立面图。
图20,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除湿运行中第1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除湿运行中第2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湿度调节装置的致冷剂回路的回路图。
图24,是概念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湿度调节装置运转动作的说明图,图24(a)表示第1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图24(b)表示第2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湿度调节装置的加湿运行时第1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湿度调节装置的加湿运行时第2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的分解立体图。
图27,是表示致冷剂回路变形例的回路图。
图28,是表示夏季除湿运转时空气状态变化的空气温度-湿度曲线图。
图29,是表示冬季加湿运转时空气状态变化的空气温度-湿度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发明的实施方式1》
—湿度调节装置的构成—
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构成为进行转换向室内提供减湿了的空气的除湿运行,和向室内提供加湿了的空气的加湿运行。还有,该湿度调节装置(1),包括两个吸附元件(81、82),构成为进行交替转换吸附一侧和复原一侧的间歇式运行动作。在此,就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的构成,参照图1、图2加以说明。且,在本实施方式1的说明中,“上”、“下”、“左”、“右”、“前”、“后”、“跟前”、“里面”等用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意味着是从图1(a)所示的湿度调节装置(1)的正面一侧(图的下方一侧)所看的情况的方向性。
图1中,图1(a)是平面图,图1(b)是左立面图,图1(c)是右立面图,图1(d)是背立面图。如图1所示那样,上述湿度调节装置(1),包括一个有些扁平的立方体外壳(10)。在该外壳(10)中,形成了吸入室外空气提供给室内的第1空气通路,和吸入室内空气排向室外的第2空气通路。还有,外壳(10)中,收纳了两个吸附元件(81、82)和复原热交换器(复原用加热器)(72)。吸附元件(81、82),在每条空气通路上设置一个。复原用加热器(72)是在内部流通温水加热空气的热交换器,设置在两个吸附元件(81、82)之间。
如图2所示那样,上述吸附元件(81、82),是由平板状的平板部件(83)和波形状的波形板部件(84)交替叠层而构成的。波形板部件(84),相邻两块波形板部件(84)的波脊棱线的方向相互成90°交错的形式叠层。并且,吸附元件(81、82),并非立方体形而是形成为四棱柱状。
上述吸附元件(81、82)中,在平板部件(83)和波形板部件(84)的叠层方向,夹着湿度调节通路(85)和辅助通路(86)交替分隔形成。该吸附元件(81、82)中,平板部件(83)的长边一侧的侧面上开着湿度调节通路(85)的口,平板部件(83)的短边一侧的侧面上开着辅助通路(86)的口。
上述吸附元件(81、82)中,邻近湿度调节通路(85)的平板部件(83)的表面,或设置在湿度调节通路(85)上的波形板部件(84)表面上,涂布了为吸附水蒸气的吸附材料。作为这种吸附材料,举出了氧化硅胶(德Silikagel)、沸石(zeo-lite)、离子交换树脂等。
如图1所示那样,上述外壳(10)中,最跟前设置了第1挡板(11),最里面设置了第2挡板(12)。第1挡板(11)上,在其靠左端的下部形成了给气口(14),在其靠右端的下部形成了排气口(16)。另一方面,第2挡板(12)上,靠左端下部形成了室内一侧吸入口(13),靠右端下部形成了室外一侧吸入口(15)。
上述外壳(10)的内部,从跟前的第1挡板(11)向里面的第2挡板(12)的方向上分隔成两个空间。
首先,说明上述外壳(10)的第2挡板(12)一侧,也就是,外壳(10)的里面一侧形成的空间。该空间,由右侧分隔板(20)和左侧分隔板(30)分隔为左右方向的三个空间。
上述右侧分隔板(20)的右侧空间,由右侧上下分隔板(28)分隔为上下。并且,该空间,上侧空间构成右上部流通路(65),下侧空间构成右下部流通路(66)。上述右下部流通路(66),介于室外侧吸入口(15)连通于室外。
上述左侧分隔板(30)的左侧空间,再由左侧上下分隔板(38)分隔为上下。并且,该空间,上侧空间构成左上部流通路(67),下侧空间构成左下部流通路(68)。上述左下部流通路(68),介于室内侧吸入口(13)连通于室内。
上述右侧分隔板(20)和左侧分隔板(30)之间的空间,设置了两个吸附元件(81、82)。这些吸附元件(81、82),介于所规定的间隔前后排列设置。具体地讲,靠跟前一侧的第1挡板(11)设置了第1吸附元件(81),靠里面第2挡板(12)设置了第2吸附元件(82)。
上述各吸附元件(81、82),设置为平板部件(83)及波形板部件(84)的叠层方向与外壳(10)的左右方向一致。并且,上述各吸附元件(81、82),湿度调节通路(85)向着外壳(10)的上下方向开口,辅助通路(86)向着外壳(10)的前后方向开口。
还有,上述右侧分隔板(20)和左侧分隔板(30)之间的空间,分隔了第1流通路(51)、第2流通路(52)、第1上部流通路(53)、第1下部流通路(54)、第2上部流通路(55)、第2下部流通路(56)及中央流通路(57)。
上述第1流通路(51),形成在第1吸附元件(81)的跟前一侧,连通于第1吸附元件(81)的辅助通路(86)。上述第2流通路(52),形成在第2吸附元件(82)的里面一侧,连通于第2吸附元件(82)的辅助通路(86)。
上述第1上部流通路(53),形成在第1吸附元件(81)的上侧,连通于第1吸附元件(81)的湿度调节通路(85)。上述第1下部流通路(54),形成在第1吸附元件(81)下侧,连通于第1吸附元件(81)的湿度调节通路(85)。另一方面,上述第2上部流通路(55),形成于第2吸附元件(82)上侧,连通于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上述第2下部流通路(56),形成在第2吸附元件(82)下侧,连通于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
上述中央流通路(57),形成在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之间,连通于双方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该中央流通路(57)上,设置了基本处于平躺状态的复原用热交换器(72)。复原用热交换器(72),设置为上表面与第1吸附元件(81)及第2吸附元件(82)的上表面基本处于相同的高度。该复原用热交换器(72),构成为流过中央流通路(57)的空气与温水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
上述中央流通路(57)和第1下部流通路(54)之间的分隔处,设置了内侧第1遮挡板(61)。另一方面,上述中央流通路(57)和第2下部流通路(56)之间的分隔处,设置了内侧第2遮挡板(62)。上述内侧第1遮挡板(61)及内侧第2遮挡板(62),任何一个的构成都是开闭自由的。
上述第1流通路(51)和第1下部流通路(54)之间的分隔处,设置了外侧第1遮挡板(63)。另一方面,上述第2流通路(52)和第2下部流通路(56)之间的分隔处,设置了外侧第2遮挡板(64)。上述外侧第1遮挡板(63)及外侧第2遮挡板(64),任何一个的构成都是开闭自由的。
上述右侧分隔板(20)上,形成了第1右上开口(23)、第1右下开口(24)、第2右上开口(25)、第2右下开口(26)及第3右上开口(27)。这些开口(23、24、25、26、27),构成为各自包括开闭遮挡板且开闭自由。
上述第1右上开口(23),设置在右侧分隔板(20)的邻接第1吸附元件(81)部分的上部。该第1右上开口(23)的开闭遮挡板处于开口状态时,第1上部流通路(53)和右上部流通路(65)相互连通。上述第1右下开口(24),设置在右侧分隔板(20)的邻接第1吸附元件(81)部分的下部。该第1右下开口(24)的开闭遮挡板处于开的状态时,第1下部流通路(54)和右下部流通路(66)相互连通。
上述第2右上开口(25),设置在右侧分隔板(20)的邻接第2吸附元件(82)部分的上部。该第2右上开口(25)的开闭遮挡板处于开的状态时,第2上部流通路(55)和右上部流通路(65)相互连通。上述第2右下开口(26),设置在右侧分隔板(20)的邻接第2吸附元件(82)部分的下部。该第2右下开口(26)的开闭遮挡板处于开口状态时,第2下部流通路(56)和右下部流通路(66)相互连通。
上述第3右上开口(27),形成在第1右上开口(23)和第2右上开口(25)之间,位于右侧分隔板(20)的邻接复原用热交换器(72)部分的上部。上述第3右上开口(27)的周围,设置了将与中央流通路(57)连通的右侧空气导入路(69)与右侧分隔板(20)之间分隔的右侧分隔壁(29)。该右侧分隔壁(29)内的右侧空气导入路(69),与右上部流通路(65)隔开的同时,通过右侧上下分隔板(28)的开口与右下部流通路(66)连通。
上述左侧分隔板(30)上,形成了第1左上开口(33)、第1左下开口(34)、第2左上开口(35)、第2左下开口(36)及第3左上开口(37)。这些开口(33、34、35、36、37),构成为各自包括开闭遮挡板且开闭自由。
上述第1左上开口(33),设置在左侧分隔板(30)的邻接第1吸附元件(81)部分的上部。该第1左上开口(33)的开闭遮挡板处于开口状态时,第1上部流通路(53)和左上部流通路(67)相互连通。上述第1左下开口(34),设置在左侧分隔板(30)的邻接第1吸附元件(81)部分的下部。该第1左下开口(34)的开闭遮挡板处于开的状态时,第1下部流通路(54)和左下部流通路(68)相互连通。
上述第2左上开口(35),设置在左侧分隔板(30)的邻接第2吸附元件(82)部分的上部。该第2左上开口(35)的开闭遮挡板处于开的状态时,第2上部流通路(55)和左上部流通路(67)相互连通。上述第2左下开口(36),设置在左侧分隔板(30)的邻接第2吸附元件(82)部分的下部。该第2左下开口(36)的开闭遮挡板处于开的状态时,第2下部流通路(56)和左下部流通路(68)相互连通。
上述第3左上开口(37),形成在第1左上开口(33)和第2左上开口(35)之间,位于左侧分隔板(30)的邻接复原用热交换器(72)部分的上部。上述第3左上开口(37)的周围,设置了将与中央流通路(57)连通的右侧空气导入路(69)与右侧分隔板(20)之间分隔的右侧分隔壁(29)。该左侧分隔壁(39)内部的左侧空气导入路(70),与左上部流通路(67)隔开的同时,通过左侧上下分隔板(38)的开口与左下部流通路(68)连通。
接下来,说明形成在上述外壳(10)的第1挡板(11)一侧,也就是,外壳(10)的跟前一侧的空间。该空间,由设置在中央的两块分隔板(40)分隔为左右方向的三个空间。并且,上述空间中,右侧的空间构成排气室(41),左侧的空间构成给气室(42)。
上述排气室(41),与上述右上部流通路(65)连通的同时,介于排气口(16)连通于室外。该排气室(41)中,设置了排气扇(96)。上述排气扇(96),从排气口(16)向室外送出被处理空气。
上述给气室(42),与左上部流通路(67)连通的同时,介于给气口(14)连通于室内。该给气室(42)中,设置了给气扇(95)。上述给气扇(95),从给气口(14)向室内送出被处理空气。
—运行动作—
接下来,说明以上叙述了的湿度调节装置(1)的运行动作。该湿度调节装置(1),取入第1被处理空气的第1空气和第2被处理空气的第2空气,转换进行除湿运行和加湿运行。还有,上述湿度调节装置(1),通过交替反复进行以下所叙述的第1动作和第2动作,连续进行除湿运行或加湿运行。
首先,参照图3简单说明除湿运行时的动作。
图3(a)表示第1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图3(b)表示第2动作的空气流动方向。第1动作中,第1空气通过第1吸附元件(81)的湿度调节通路(85)被减湿,提供给室内。另一方面,第2空气,由复原用热交换器(72)加热后,通过第2吸附元件(82)的辅助通路(86)加热该吸附元件(82),再通过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通路复原该第2吸附元件(82)。第2动作中,第1空气由第2吸附元件(82)减湿,第2空气复原第1吸附元件(81)。并且,留给吸附元件(81、82)水分而减湿了的第1空气提供给室内,带走吸附元件(81、82)的水分而复原了该吸附元件(81、82)后的第2空气被排出室外。
加湿运行时,带走吸附元件(81、82)的水分而被加湿了的第2空气提供给室内,留给吸附元件(81、82)水分的第1空气被排出室外。
且,图3(a)、图3(b)中表示了在各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中第1空气和第2空气以同样的方向流动的例子,但是,由虚线箭头所示的那样第1空气和第2空气在湿度调节通路(85)中逆向流动(对向流动)也是可以的。对向流动型装置的构成,在后述的实施方式3中说明。
<除湿运行>
如图4、图5所示那样,该除湿运行中,驱动给气扇(95)的话,室外空气(OA)作为第1空气通过室外侧吸入口(15)取入外壳(10)内的右下部流通路(66)。另一方面,驱动上述排气扇(96)的话,室内空气(RA)作为第2空气通过室内侧吸入口(13)取入外壳(10)内的左下部流通路(68)。
还有,在该除湿运行时,复原用热交换器(72)中流过温水,给通过该复原用热交换器(72)的空气温水的热量。
(第1动作)
如图3(a)及图4所示那样,该第1动作中,进行由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动作,和由第2吸附元件(82)的复原动作。也就是,上述第1动作中,由第1吸附元件(81)减湿空气,复原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剂。
如图4所示那样,上述右侧分隔板(20)中,第1右下开口(24)及第2右上开口(25)成为开口状态,剩下的开口(23、26、27)成为关闭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由第1右下开口(24)连通右下部流通路(66)和第1下部流通路(54),由第2右上开口(25)连通和第2右上部流通路(55)和第2右上部流通路(65)。
上述左侧分隔板(30)上,第1左上开口(33)及第3左上开口(37)成为开口状态,剩下的开口(34、35、36)成为关闭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由第3左上开口(37)介于左侧分隔壁(39)内部的左侧空气导入路(70)连通左下部流通路(68)和中央流通路(57),由第1左上开口(33)连通第1上部流通路(53)和左上部流通路(67)。
上述内侧第1遮挡板(61)、内侧第2遮挡板(62)、及外侧第1遮挡板(63),成为关闭状态,外侧第2遮挡板(64)成为开口状态。这种状态下,第2流通路(52)和第2下部流通路(56)介于外侧第2遮挡板(64)连通。
取入上述右下部流通路(66)的第1空气,从第1右下开口(24)流入第1下部流通路(54)。如图3(a)所示那样,流入上述第1下部流通路(54)的第1空气,流入第1吸附元件(81)的湿度调节通路(85)。在流过该湿度调节通路(85)的期间,第1空气所含水蒸气被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剂吸附。由该第1吸附元件(81)减湿了的第1空气,流入第1上部流通路(53)。
流入了上述第1上部流通路(53)的减湿后的第1空气,从第1左上开口(33)流入左上部流通路(67),其后,流入给气室(42)。流入该给气室(42)的第1空气,由给气扇(95)从给气口(14)提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取入上述左下部流通路(68)的第2空气,从左侧分隔壁(39)内部的左侧空气导入路(70)通过第3左上开口(37),流入中央流通路(57)。该第2空气,从复原用热交换器(72)的上方流到下方被加热后,通过第2吸附元件(82)的辅助通路(86)。通过了第2吸附元件(82)的辅助通路(86)的第2空气,流入第2流通路(52),再通过外侧第2遮挡板(64)的开口流入第2下部流通路(56)。该第2空气,从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的下方流向上方。该湿度调节通路(85)中,由第2空气加热吸附剂,从吸附剂水蒸气脱离。也就是,上述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剂被复原。从上述吸附剂脱离了的水蒸气,与第2空气一起流入第2上部流通路(55)。
流入了上述第2上部流通路(55)的第2空气,从第2右上开口(25)流入右上部流通路(65),其后,流入排气室(41)。流入了该排气室(41)的第2空气,被排气扇(96)从排气口(16)排出室外。
(第2动作)
如图3(b)及图5所示那样,该第2动作中,与第1动作相反,进行由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动作,和由第1吸附元件(81)的复原动作。也就是,上述第2动作中,由第2吸附元件(82)减湿空气,由第1吸附元件(81)复原吸附剂。
如图5所示那样,上述右侧分隔板(20)中,第1右上开口(23)及第2右下开口(26)处于开口状态,剩余的开口(24、25、27)处于关闭状态。这种状态下,由第1右上开口(23)连通第1上部流通路(53)和右上部流通路(65),由第2右下开口(26)连通右下部流通路(66)和第2下部流通路(56)。
上述左侧分隔板(30)中,第2左上开口(35)及第3左上开口(37)成为开口状态,剩余的开口(33、34、36)成为关闭状态。这种状态下,由上述第3左上开口(37)左下部流通路(68)和中央流通路(57)介于左侧分隔壁(39)内部的左侧空气导入路(70)连通,由第2左上开口(35)连通第2上部流通路(55)和左上部流通路(67)。
上述内侧第1遮挡板(61)、内侧第2遮挡板(62)、及外侧第2遮挡板(64)成为关闭状态,外侧第1遮挡板(63)成为开口状态。该状态下,第1流通路(51)和第1下部流通路(54)就与外侧第1遮挡板(63)连通。
取入了上述右下部流通路(66)的第1空气,从第2右下开口(26)流入第2下部流通路(56)。如图3(b)所示那样,流入第2下部流通路(56)的第1空气,流入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在流过该湿度调节通路(85)期间,包含在第1空气中的水蒸气被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剂吸附。由该第2吸附元件(82)减湿了的第1空气,流入第2上部流通路(55)。
流入上述第2上部流通路(55)的减湿后的第1空气,从第2左上开口(35)流入左上部流通路(67),其后,流入给气室(42)。流入了该给气室(42)的第1空气,由给气扇(95)从给气口(14)提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取入了上述左下部流通路(68)的第2空气,从左侧分隔壁(39)内部的左侧空气导入路(70)通过第3左上开口(37),流入中央流通路(57)。该第2空气,从复原用热交换器(72)的上方流向下方被加热后,通过第1吸附元件(81)的辅助通路(86)。通过了第1吸附元件(81)的辅助通路(86)的第2空气,流入第1流通路(51),再通过外侧第1遮挡板(63)的开口流入第1下部流通路(54)。该第2空气,从第1吸附元件(81)的湿度调节通路(85)的下方流向上方通过。该湿度调节通路(85)中,由第2空气加热吸附剂,从吸附剂脱离水蒸气。也就是,上述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剂被复原。从上述吸附剂脱离的水蒸气,与第2空气一起流入第2上部流通路(55)。
流入了上述第1上部流通路(53)的第2空气,从第1右上开口(23)流入右上部流通路(65),其后,流入排气室(41)。流入了该排气室(41)的第2空气,由排气扇(96)从排气口(16)排出室外。
<加湿运行>
如图6、图7所示那样,该加湿运行中,驱动给气扇(95)的话,室外空气(OA)作为第2空气通过室外侧吸入口(15)取入外壳(10)的右下部流通路(66)。另一方面,驱动上述排气扇(96)的话,室内空气(RA)作为第1空气通过室内侧吸入口(13)取入外壳(10)内左下部流通路(68)。
还有,在该加湿运行中,复原用热交换器(72)中流过温水,给通过该复原用热交换器(72)的空气温水的热量。
(第1动作)
如图3(a)及图6所示那样,该第1动作中,由第1吸附元件(81)进行吸附动作,由第2吸附元件(82)进行复原动作。也就是,上述第1动作中,由第2吸附元件(82)加湿空气,由第1吸附元件(81)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
如图6所示那样,上述右侧分隔板(20)中,第1右上开口(23)及第3右上开口(27)成为开口状态,剩下的开口(24、25、26)成为关闭状态。这种状态下,由第1右上开口(23)连通右上部流通路(65)和第1上部流通路(53),右下部流通路(66)和中央流通路(57)介于右侧分隔壁(29)内部的右侧空气导入路(69)和第3右上开口(27)连通。
上述左侧分隔板(30)中,第1左下开口(34)及第2左上开口(35)成为开口状态,剩余的开口(33、36、37)成为关闭状态。这种状态下、由第1左下开口(34)连通左下部流通路(68)和第1下部流通路(54),由第2左上开口(35)第2上部流通路(55)和左上部流通路(67)连通。
上述内侧第1遮挡板(61)、内侧第2遮挡板(62)、及外侧第1遮挡板(63)成为关闭状态,外侧第2遮挡板(64)成为开口状态。该状态下,第2流通路(52)和第2下部流通路(56)介于外侧第2遮挡板(64)连通。
取入上述左下部流通路(68)的第1空气,从第1左下开口(34)流入第1下部流通路(54)。如图3(a)所示那样,流入上述第1下部流通路(54)的第1空气,流入第1吸附元件(81)的湿度调节通路(85)。在流过该湿度调节通路(85)期间,第1空气所含水蒸气被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剂吸附。由该第1吸附元件(81)夺去水分了的第1空气,流入第1上部流通路(53)。
流入第1上部流通路(53)的第1空气,从第1右上开口(23)流入右上部流通路(65),其后,流入排气室(41)。流入该排气室(41)的第1空气,由排气扇(96)从排气口(16)排出室外。
另一方面,取入上述右下部流通路(66)的第2空气,从右侧分隔壁(29)内部的右侧空气导入路(69)通过第3右上开口(27),流入中央流通路(57)。该第2空气,从复原用热交换器(72)的上方流到下方被加热后,流过第2吸附元件(82)的辅助通路(86)。通过了第2吸附元件(82)的辅助通路(86)的第2空气,流入第2流通路(52),在流过外侧第2遮挡板(64)的开口流入第2下部流通路(56)。该第2空气,从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下方流到上方。该湿度调节通路(85)中,由第2空气吸附剂被加热,从吸附剂脱离水蒸气。也就是,上述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剂被复原。并且,从上述吸附剂脱离的水蒸气给了第2空气,第2空气被加湿。由该第2吸附元件(82)加湿了的第2空气,流入第2上部流通路(55)。
流入了第2上部流通路(55)的加湿后的第2空气,从第2左上开口(35)流入左上部流通路(67),其后,流入给气室(42)。流入了该给气室(42)的第2空气,由给气扇(95)从给气口(14)提供给室内。
(第2动作)
如图3(b)及图7所示那样,该第2动作中,与第1动作相反,第2吸附元件(82)进行吸附动作,第1吸附元件(81)进行复原动作。也就是,上述第2动作中,由第1吸附元件(81)空气被加湿,由第2吸附元件(82)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
如图7所示那样,上述右侧分隔板(20)中,第2右上开口(25)及第3右上开口(27)成为开口状态,剩余的开口(23、24、26)成为关闭状态。该状态中,由第2右上开口(25)右上部流通路(65)和第2上部流通路(55)连通,右下部流通路(66)和中央流通路(57)介于右侧分隔壁(29)内部的右侧空气导入路(6)和第3右上开口(27)连通。
上述左侧分隔板(30)中,第1左上开口(33)及第2左下开口(36)成为开口状态,剩余的开口(34、35、37)成为关闭状态。该状态中,由第2左下开口(36)连通左下部流通路(68)和第2下部流通路(56),由第1左上开口(35)连通第1上部流通路(53)和左上部流通路(67)。
上述内侧第1遮挡板(61)、内侧第2遮挡板(62)、及外侧第2遮挡板(64)成为关闭状态,外侧第1遮挡板(63)成为开口状态。该状态下,第1流通路(51)和第1下部流通路(54)介于外侧第1遮挡板(63)连通。
取入上述左下部流通路(68)的第1空气,从第2左下开口(36)流入第2下部流通路(56)。如图3(b)所示那样,流入上述第2下部流通路(56)的第1空气,流入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在该湿度调节通路(85)流动期间,包含在第1空气中的水蒸气被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剂吸附。由该第2吸附元件(82)夺去水分的第1空气,流入第2上部流通路(55)。
流入上述第2上部流通路(55)的第1空气,从第2右上开口(25)流入右上部流通路(65),其后,流入排气室(41)。流入该排气室(41)的第1空气,由排气扇(96)从排气口(16)被排出室外。
另一方面,取入上述右下部流通路(66)的第2空气,从右侧分隔壁(29)内部的右侧空气导入路(69)通过第3右上开口(27),流入中央流通路(57)。该第2空气,从复原用热交换器(72)的上方流到下方被加热后,通过第1吸附元件(81)的辅助通路(86)。通过了第1吸附元件(81)的辅助通路(86)的第2空气,流入第1流通路(51),再通过外侧第1遮挡板(63)流入第1下部流通路(54)。该第2空气,从第1吸附元件(81)的湿度调节通路(85)下方流向上方。该湿度调节通路(85)中,由第2空气吸附剂被加热,从吸附剂脱离水蒸气。也就是,上述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剂被复原。并且,从上述吸附剂脱离的水蒸气给与第2空气,第2空气被加湿。由该第1吸附元件(81)加湿了的第2空气,流入第2上部流通路(55)。
流入上述第2上部流通路(55)的加湿后的第2空气,从第1左上开口(33)流入左上部流通路(67),其后,流入给气室(42)。流入该给气室(42)的第2空气,由给气扇(95)从给气口(14)提供给室内。
且,该实施方式1中,由上所述的动作说明可以得知内侧第1遮挡板(61)及内侧第2遮挡板(62)为常关闭的。因此,该实施方式1中只要是进行如上所述的运转动作,内侧第1遮挡板(61)及内侧第2遮挡板(62)为固定分隔板亦可。
—实施方式1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只要根据该实施方式1,在各吸附元件(81、82)上,因为设置了复原该吸附元件(81、82)时加热用流体流过的辅助通路(86),在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由流过辅助通路(86)的加热用流体(第2空气)预先加热吸附元件(81、82),进行加热复原动作。通过这样做,因为能够保持吸附元件(81、82)处于高温,所以,可以比以前增加水分放出量(复原量)。因此,也可以增大下一次吸附第1空气的水分的吸附量,也就可以提高装置的性能。
特别是,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高温的第2空气全部作为加热用流体流过辅助通路(86)加热该吸附元件(81、82)后,流过湿度调节通路(85),所以确实可以抑制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降低,也就可以确保充分地复原量。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变形例1)
变形例1,是在与实施方式1相同构造的湿度调节装置中,改变第1动作和第2动作的空气流向的例子。该例子中,进行开闭内侧第1遮挡板(61)及内侧第2遮挡板(62)的操作。
参照图8简单说明除湿运行时的动作。
图8(a)表示第1动作的空气流向,图8(b)表示第2动作的空气流向。第1动作中,第1空气通过第1吸附元件(81)的湿度调节通路(85)被减湿,提供给室内。另一方面,第2空气,由复原用热交换器(72)加热后分流为二,其一通过第2吸附元件(82)的辅助通路(86)加热该吸附元件(82)后,与剩余的第2空气合流通过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复原该第2吸附元件(82)。第2动作中,第1空气被第2吸附元件(82)减湿,在第2空气复原第1吸附元件(81)时,第2空气的一部分通过辅助通路(86)后与所剩的第2空气合流后流入湿度调节通路(85)。并且,给了吸附元件(81、82)水分而被减湿了的第1空气提供给室内,从吸附元件(81、82)夺取了水分复原了该吸附元件(81、82)的第2空气被排出室外。
图1至图7所示的例中,内侧第1遮挡板(61)及内侧第2遮挡板(62)的任何一个均处于常关闭状态,但是,进行该变形例中图8的动作的情况下,进行在打开外侧第1遮挡板(63)的同时打开内侧第1遮挡板(61),在打开外侧第2遮挡板(64)的同时打开内侧第2遮挡板(62)的操作。通过这样做,通过复原用热交换器(72)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后,与剩余的空气汇合流入湿度调节通路(85)。
且,加湿运行时,从吸附元件(81、82)夺取了水分被加湿了的第2空气提供给室内,给了吸附元件(81、82)水分的第1空气被排出室外。
还有,即便是在该图8所示例中,表示了第1空气和第2空气流向流过各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的例子,但是,如虚线所示那样第1空气和第2空气逆向流过湿度调节通路(85)亦可。
该变形例1中,在吸附元件(81、82)的复原时,通过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第2空气的一部分作为加热用流体流入辅助通路(86)。第2空气是为了复原吸附元件(81、82)的空气,因为其高温,第2空气的一部分流过辅助通路(86)加热吸附元件(81、82),与剩余的第2空气汇合流过湿度调节通路(85),就可以抑制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在复原时的降低。由此,就可以确保充分地复原量,也可以防止吸附量的降低。
(变形例2)
变形例2,如图9所示那样,是在实施方式1的湿度调节装置上追加了致冷剂回路的例子。
致冷剂回路上,设置了复原用热交换器(72)、第1热交换器(73)、第2热交换器(74)、压缩机(71)、及膨胀阀(未图示)。该致冷剂回路中,通过使充填的致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还有,致冷剂回路,构成为可以转换第1热交换器(73)为蒸发器的运转和,第2热交换器(74)为蒸发器的运转。
该变形例中,复原用热交换器(72),不是流动温水的热交换器而是流动致冷剂的热交换器,流动在中央流通路(57)的空气通过与致冷剂回路的致冷剂的热交换被加热。
还有,排气室(41)和给气室(42)之间的空间中,设置了压缩机(71)。
排气室(41)中,加上排气扇(96),设置了第2热交换器(74)。上述第2热交换器(74),在加湿运行时流通致冷剂,将向排气扇(96)流动的被处理空气与致冷剂回路的致冷剂进行热交换使其冷却,而另一方面,在除湿运行时停止运行,被处理空气既不被加热也不被冷却。
给气室(42)中,加上给气扇(95),设置了第1热交换器(73)。第1热交换器(73),在除湿运行时致冷剂流通,将向排气扇(96)流动的被处理空气与致冷剂回路的致冷剂进行热交换使其冷却,而另一方面,在加湿运行时停止运行,被处理空气既不被加热也不被冷却。
该变形例2中,除湿运行时,从室外侧吸入口(15)导入外壳(10)内的室外空气(OA),在外壳(10)内与图4及图5同样流动之际由吸附元件(81、82)减湿,流入给气室(42)。流入该给气室(42)的第1空气,由第1热交换器(73)与致冷剂热交换而被冷却后,由给气扇(95)从给气口(14)提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从室内侧吸入口(13)导入外壳(10)内的室内空气(RA),在外壳(10)内与图4及图5同样流动之际复原吸附元件(81、82),流入排气室(41)。流入该排气室(41)的第2空气,通过第2热交换器(74),由排气扇(96)从排气口(16)排出室外。在此之际,第2热交换器(74)停止运行,第2空气既不被加热也不被冷却。
还有,在加湿运行时,从室外侧吸入口(15)导入外壳(10)内的室外空气(OA),在外壳(10)内与图6及图7同样流动之际由吸附元件(81、82)被加湿,流入给气室(42)。流入该给气室(42)的第2空气,通过第1热交换器(73),由给气扇(95)从给气口(14)提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从室内侧吸入口(13)导入外壳(10)内的室内空气(RA),在外壳(10)内与图6及图7同样流动之际由吸附元件(81、82)被减湿,流入排气室(41)。流入该排气室(41)的第1空气,通过第2热交换器(74)与致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后,由排气扇(96)从排气口(16)排出室外。
在该变形例2中,当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可以由流动在辅助通路(86)的加热用流体(第2空气)加热吸附元件(81、82)。由此,因为可以保持吸附元件(81、82)的高温,所以,比以前增大水分放出量(复原量)就成为可能。因此,在下一次吸附第1空气的水分时也可以增大吸附量,也就可以提高装置的性能。
还有,在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如图3的上述实施方式1那样,为复原吸附元件(81、82)的高温第2空气全部作为加热用流体流过辅助通路(86)加热该吸附元件(81、82)后,再使它流过湿度调节通路(85)亦可,如图8的上述变形例1那样,通过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第2空气的一部分作为加热用流体流过辅助通路(86)加热该吸附元件(81、82)后,与剩余的第2空气汇合并使其流过湿度调节通路(85)亦可。任何一种情况下,都可以确实防止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在复原时降低,也就可以确保充分地复原量。
(变形例3)
变形例3,是在实施方式1的湿度调节装置中,设置了如图10(a)、图10(b)所示那样的沿着吸附元件下表面的辅助加热器(78、79)的例子。辅助加热器(78、79),为只在复原侧接通加热第2空气,既可以是温水热交换器或电加热器,也可以是致冷剂回路的加热热交换器。
根据这样的构成,由复原用热交换器(72)加热了的第2空气,全部作为加热用流体流入其中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加热该吸附元件(81、82)后,由辅助加热器(78、79)再次加热后流过湿度调节通路(85)。为此,确实可以防止复原时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降低,也就可以确保充分地复原量。
(变形例4)
还有,在变形例1的湿度调节装置中,设置如图11(a)、图11(b)所示的沿着吸附元件(81、82)下表面的辅助加热器(78、79)亦可。
根据这样的构成,由复原用热交换器(72)加热了的第2空气,一部分作为加热用流体流过其中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后,与剩余的第2空气合流,由辅助加热器(78、79)加热流入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因此,这种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复原时吸附元件的温度降低,所以,可以确保充分地复原量。
《发明的实施方式2》
—湿度调节装置的构成—
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2),如图12所示那样,与实施方式1相比是改变了空气通路的构成或一部分机器的配置的例子。具体地讲,是通过改变右侧分隔板(20)和左侧分隔板(30)的开口(21、22、23、24、25、26)(31、32、33、34、35、36)的配置使空气通路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同时,也改变了复原用热交换器(72)的配置。
以下,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点。
复原用热交换器(72),是在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之间形成的中央流通路(57)上,与实施方式1不同,不是水平的而是几乎垂直状态设置的。该复原用热交换器(72),构成为使流过中央流通路(57)的空气与温水热交换而被加热。
上述右侧分隔板(20)上,形成了第1右侧开口(21)、第2右侧开口(22)、第1右上开口(23)、第1右下开口(24)、第2右上开口(25)及第2右下开口(26)。这些开口(21、22、23、24、25、26),各自构成为包括开闭遮挡板自由开闭。且,实施方式1的第3右上开口(27)没有形成。
上述第1右侧开口(21),设置在右侧分隔板(20)的跟前一侧的下部。当该第1右侧开口(21)的开闭遮挡板处于开口状态时,第1流通路(51)和右下部流通路(66)相互连通。上述第2右侧开口(22),设置在右侧分隔板(20)的里面一侧下部。当该第2右侧开口(22)的开闭遮挡板处于开口状态时,第2流通路(52)和右下部流通路(66)相互连通。上述第1右上开口(23)、第1右下开口(24)、第2右上开口(25)、及第2右下开口(26),各自为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
上述左侧分隔板(30)上,形成了第1左侧开口(31)、第2左侧开口(32)、第1左上开口(33)、第1左下开口(34)、第2左上开口(35)及第2左下开口(36)。这些开口(31、32、33、34、35、36),各自构成为包括开闭遮挡板自由开闭。且,实施方式1的第3左上开口(37)没有形成。
上述第1左侧开口(31),设置在左侧分隔板(30)的跟前一侧的下部。当该第1左侧开口(31)的开闭遮挡板处于开口状态时,第1流通路(51)和左下部流通路(68)相互连通。上述第2左侧开口(32),设置在左侧分隔板(30)的里面一侧下部。当该第2左侧开口(32)的开闭遮挡板处于开口状态时,第2流通路(52)和左下部流通路(68)相互连通。上述第1左上开口(33)、第1左下开口(34)、第2左上开口(35)、及第2左下开口(36),各自为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
还有,其他的部分与实施方式1标有相同的符号的部分与实施方式1具有同样的构成。因此,有关装置的构成,在此省略说明。
—运行动作—
接下来,说明以上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1)的运行动作。该湿度调节装置(1),取入第1被处理空气的第1空气和第2被处理空气的第2空气,转换进行除湿运行和加湿运行。还有,上述湿度调节装置(1),通过交替转换第1动作和第2动作,连续进行除湿运行或加湿运行。
首先,参照图13简单说明除湿运行时的动作。
图13(a)表示第1动作的空气的流动,图13(b)表示第2动作的空气的流动。第1动作中,第1空气通过第1吸附元件(81)的湿度调节通路(85)被减湿,提供给室内。另一方面,第2空气,在通过第1吸附元件(81)的辅助通路之际吸收第1空气的吸附热之后,由复原用热交换器(72)加热,再通过第2吸附元件(82)的辅助通路(86)加热了该吸附元件(82)后,通过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通路复原该第2吸附元件(82)。第2动作中,第1空气由第2吸附元件(82)减湿,由第2空气复原第1吸附元件(81)。并且,留给吸附元件(81、82)水分被减湿了的第1空气提供给室内,带走了吸附元件(81、82)的水分复原了该吸附元件(81、82)后的第2空气排出室外。
加湿运行时,带走吸附元件(81、82)的水分被加湿了的第2空气提供给室内,留给吸附元件(81、82)水分的第1空气排出室外。
且,图13(a)、图13(b)中表示了在各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中第1空气和第2空气以同样的方向流动的例子,但是,由虚线箭头所示的方向第1空气和第2空气在湿度调节通路(85)中逆向流动(对向流动)亦可。
<除湿运行>
如图14、图15所示那样,该除湿运行中,驱动给气扇(95)的话,室外空气(OA)作为第1空气通过室外侧吸入口(15)取入外壳(10)内的右下部流通路(66)。另一方面,驱动上述排气扇(96)的话,室内空气(RA)作为第2空气通过室内侧吸入口(13)取入外壳(10)内的左下部流通路(68)。
还有,在该除湿运行时,复原用热交换器(72)中流过温水,给通过该复原用热交换器(72)的空气温水的热量。
(第1动作)
如图13(a)及图14所示那样,该第1动作中,进行由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动作和,由第2吸附元件(82)的复原动作。也就是,上述第1动作中,由第1吸附元件(81)减湿空气,复原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剂。
如图14所示那样,上述右侧分隔板(20)上,第1右下开口(24)及第2右上开口(25)成为开口状态,剩下的开口(21、22、23、26)成为关闭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由第1右下开口(24)连通右下部流通路(66)和第1下部流通路(54),由第2右上开口(25)连通和第2上部流通路(55)和右上部流通路(65)。
上述左侧分隔板(30)上,第1左侧开口(31)及第1左上开口(33)成为开口的状态,剩下的开口(32、34、35、36)为关闭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由第1左侧开口(31)左下部流通路(68)和第1流通路(51)连通,由第1左上开口(33)第1上部流通路(53)和左上部流通路(67)连通。
上述内侧第1遮挡板(61)、内侧第2遮挡板(62)、及外侧第1遮挡板(63),成为关闭状态,外侧第2遮挡板(64)成为开口状态。这种状态下,第2流通路(52)和第2下部流通路(56)介于外侧第2遮挡板(64)连通。
取入上述右下部流通路(66)的第1空气,从第1右下开口(24)流入第1下部流通路(54)。另一方面,取入上述左下部流通路(68)的第2空气,从第1左侧开口(31)流入第1流通路(51)。
如图13(a)所示那样,流入上述第1下部流通路(54)的第1空气,流入第1吸附元件(81)的湿度调节通路(85)。在流过该湿度调节通路(85)的期间,第1空气所含水蒸气被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剂吸附。由该第1吸附元件(81)减湿了的第1空气,流入第1上部流通路(53)。
另一方面,流入了上述第1流通路(51)的第2空气,流入第1吸附元件(81)的辅助通路(86)。该第2空气,在流过辅助通路(86)的期间,吸收由湿度调节通路(85)水蒸气被吸附剂吸收之际产生的吸附热。夺得该吸附热的第2空气,流入中央流通路(57)通过复原用热交换器(72)。在此之际,上述复原用热交换器(72)上,第2空气通过与温水的热交换被加热。
由上述第1吸附元件(81)及复原用热交换器(72)加热了的第2空气,被从中央流通路(57)导入第2吸附元件(82)的辅助通路(86)。其后,第2空气,流入第2流通路(52)后,再通过外侧第2遮挡板(64)的开口流入第2下部流通路(56),导入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该湿度调节通路(85)中,由第2空气加热吸附剂,从吸附剂水蒸气脱离。也就是,上述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剂被复原。从上述吸附剂脱离了的水蒸气,与第2空气一起流入第2上部流通路(55)。
流入上述第1上部流通路(53)减湿后的第1空气,从第1左上开口(33)流入左上部流通路(67),其后,流入给气室(42)。流入了该给气室(42)的第1空气,由给气扇(95)从给气口(14)提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流入了上述第2上部流通路(55)的第2空气,从第2右上开口(25)流入右上部流通路(65),其后,流入排气室(41)。流入了该排气室(41)的第2空气,由排气扇(96)从排气口(16)排出室外。
(第2动作)
如图13(b)及图15所示那样,该第2动作中,与第1动作相反,进行由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动作和由第1吸附元件(81)的复原动作。也就是,上述第2动作中,由第2吸附元件(82)减湿空气的同时,由第1吸附元件(81)复原吸附剂。
如图15所示那样,上述右侧分隔板(20)中,第1右上开口(23)及第2右下开口(26)处于开口状态,剩余的开口(21、22、24、25)处于关闭状态。这种状态下,由第1右上开口(23)连通第1上部流通路(53)和右上部流通路(65),由第2右下开口(26)连通右下部流通路(66)和第2下部流通路(56)。
上述左侧分隔板(30)中,第2左侧开口(32)和第2左上开口(35)成为开口状态,剩余的开口(31、33、34、36)成为关闭状态。这种状态下,由上述第2左侧开口(32)连通左下部流通路(68)和第2流通路(52),由第2左上开口(35)连通第2上部流通路(55)和左上部流通路(67)。
上述内侧第1遮挡板(61)、内侧第2遮挡板(62)、及外侧第2遮挡板(64)成为关闭状态,外侧第1遮挡板(63)成为开口状态。该状态下,第1流通路(51)和第1下部流通路(54)介于外侧第1遮挡板(63)连通。
取入了上述右下部流通路(66)的第1空气,从第2右下开口(26)流入第2下部流通路(56)。另一方面,取入上述左下部流通路(68)的第2空气,从第2左侧开口(32)流入第2流通路(52)。
如图13(b)所示那样,流入上述第2下部流通路(56)的第1空气,流入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在流过该湿度调节通路(85)期间,包含在第1空气中的水蒸气被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剂吸附。由该第2吸附元件(82)减湿了的第1空气,流入第2上部流通路(55)。
另一方面,流入上述第2流通路(52)的第2空气,流入第2吸附元件(82)的辅助通路(86)。该第2空气,在流过辅助通路(86)的期间,吸收在湿度调节通路(85)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之际产生的吸附热。夺得该吸附热的第2空气,流入中央流通路(57)通过复原用热交换器(72)。在此之际,在上述复原用热交换器(72)上,第2空气通过与温水的热交换被加热。
由上述第2吸附元件(82)及复原用热交换器(72)加热了的第2空气,从中央流通路(57)导入第1吸附元件(81)的辅助通路(86)。其后,第2空气,流入第1流通路(51)后,再通过外侧第1遮挡板(63)的开口流入第1下部流通路(54),导入第1吸附元件(81)的湿度调节通路(85)。该湿度调节通路(85)中,由第2空气吸附剂被加热,从吸附剂脱离水蒸气。也就是,上述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剂被复原。从上述吸附剂脱离的水蒸气,与第2空气一起流入第1上部流通路(53)。
流入上述第2上部流通路(55)减湿后的第1空气,从第2左上开口(35)流入左上部流通路(67),其后,流入给气室(42)。流入该给气室(42)的第1空气,由给气扇(95)从给气口(14)提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流入了上述第1上部流通路(53)的第2空气,从第1右上开口(23)流入右上部流通路(65),其后,流入排气室(41)。流入了该排气室(41)的第2空气,由排气扇(96)从排气口(16)排出室外。
<加湿运行>
如图13(a)及图16所示那样,该加湿运行中,驱动给气扇(95)的话,室外空气(OA)作为第2空气通过室外侧吸入口(15)取入外壳(10)的右下部流通路(66)。另一方面,驱动上述排气扇(96)的话,室内空气(RA)作为第1空气通过室内侧吸入口(13)取入外壳(10)内左下部流通路(68)。
还有,在该加湿运行中,复原用热交换器(72)中流过温水,给通过该复原用热交换器(72)的空气温水的热量。
(第1动作)
如图13(a)及图16所示那样,该第1动作中,由第1吸附元件(81)进行吸附动作,由第2吸附元件(82)进行复原动作。也就是,上述第1动作中,由第2吸附元件(82)加湿空气,由第1吸附元件(81)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
如图16所示那样,上述右侧分隔板(20)中,第1右侧开口(21)及第1右上开口(23)成为开口状态,剩下的开口(22、24、25、26)成为关闭状态。这种状态下,由第1右上开口(23)连通右下部流通路(66)和第1流通路(51),由第1右上开口(23)连通第1上部流通路(53)和右上部流通路(65)。
上述左侧分隔板(30)中,第1左下开口(34)及第2左上开口(35)成为开口状态,剩余的开口(31、32、33、36)成为关闭状态。这种状态下,由第1左下开口(34)连通左下部流通路(68)和第1下部流通路(54),由第2左上开口(35)连通第2上部流通路(55)和左上部流通路(67)。
上述内侧第1遮挡板(61)、内侧第2遮挡板(62)、及外侧第1遮挡板(63)成为关闭状态,外侧第2遮挡板(64)成为开口状态。该状态下,第2流通路(52)和第2下部流通路(56)介于外侧第2遮挡板(64)连通。
取入上述左下部流通路(68)的第1空气,从第1左下开口(34)流入第1下部流通路(54)。另一方面,取入上述右下部流通路(66)的第2空气,从第1右侧开口(21)流入第1流通路(51)。
如图13(a)所示那样,流入上述第1下部流通路(54)的第1空气,流入第1吸附元件(81)的湿度调节通路(85)。在流过该湿度调节通路(85)期间,第1空气所含水蒸气被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剂吸附。由该第1吸附元件(81)夺去了水分的第1空气,流入第1上部流通路(53)。
另一方面,流入上述第1流通路(51)的第2空气,流入第1吸附元件(81)的辅助通路(86)。该第2空气,在流过辅助通路(86)的期间,吸收由湿度调节通路(85)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之际的吸附热。夺得该吸附热的第2空气,流入中央流通路(57)通过复原用热交换器(72)。在此之际,上述复原用热交换器(72)上,第2空气通过与温水的热交换被加热。
由上述第1吸附元件(81)及复原用热交换器(72)加热了的第2空气,被从中央流通路(57)导入第2吸附元件(82)的辅助通路(86)。其后,第2空气,流入第2流通路(52)后,再通过外侧第2遮挡板(64)的开口流入第2下部流通路(56),导入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该湿度调节通路(85)中,由第2空气加热吸附剂,从吸附剂水蒸气脱离。也就是,上述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剂被复原。并且,从上述吸附剂脱离了的水蒸气给了第2空气,第2空气被加湿。从上述吸附剂脱离了的水蒸气,与第2空气一起流入第2上部流通路(55)。
流入上述第1上部流通路(53)减湿后的第1空气,从第1右上开口(23)流入右上部流通路(65),其后,流入排气室(41)。流入了该排气室(41)的第1空气,由排气扇(96)从排气口(16)排出室外。
另一方面,流入了上述第2上部流通路(55)的第2空气,从第2左上开口(35)流入左上部流通路(67),其后,流入给气室(42)。流入了该给气室(42)的第2空气,由给气扇(95)从给气口(14)提供给室内。
(第2动作)
如图13(b)及图17所示那样,该第2动作中,与第1动作相反,第2吸附元件(82)进行吸附动作,第1吸附元件(81)进行复原动作。也就是,上述第2动作中,由第1吸附元件(81)空气被加湿,由第2吸附元件(82)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
如图17所示那样,上述右侧分隔板(20)中,第2右侧开口(22)及第2右上开口(25)成为开口状态,剩余的开口(21、23、24、26)成为关闭状态。该状态中,由第2右侧开口(22)连通右下部流通路(66)第2流通路(52),由第2右上开口(25)连通第2上部流通路(55)和右上部流通路(65)。
上述左侧分隔板(30)中,第1左上开口(33)及第2左下开口(36)成为开口状态,剩余的开口(31、32、34、35)成为关闭状态。该状态中,由第1左上开口(33)连通第1上部流通路(53)和左上部流通路(67),由第2左下开口(36)连通左下部流通路(68)和第2下部流通路(56)。
上述内侧第1遮挡板(61)、内侧第2遮挡板(62)、及外侧第2遮挡板(64)成为关闭状态,外侧第1遮挡板(63)成为开口状态。该状态下,第1流通路(51)和第1下部流通路(54)介于外侧第1遮挡板(63)连通。
取入上述左下部流通路(68)的第1空气,从第2左下开口(36)流入第2下部流通路(56)。另一方面,取入上述右下部流通路(66)的第2空气,从第2右侧开口(22)流入第2流通路(52)。
如图13(b)所示那样,流入上述第2下部流通路(56)的第1空气,流入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在该湿度调节通路(85)流动期间,包含在第1空气中的水蒸气被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剂吸附。由该第2吸附元件(82)夺去了水分的第1空气,流入第2上部流通路(55)。
另一方面,流入上述第2流通路(52)的第2空气,流入第2吸附元件(82)的辅助通路(86)。该第2空气,在流过辅助通路(86)的期间,吸收在湿度调节通路(85)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之际产生的吸附热。夺得该吸附热的第2空气,流入中央流通路(57)通过复原用热交换器(72)。在此之际,在上述复原用热交换器(72)上,第2空气通过与温水的热交换被加热。
由上述第2吸附元件(82)及复原用热交换器(72)加热了的第2空气,从中央流通路(57)导入第1吸附元件(81)的辅助通路(86)。其后,第2空气,流入第1流通路(51)后,再通过外侧第1遮挡板(63)的开口流入第1下部流通路(54),导入第1吸附元件(81)的湿度调节通路(85)。该湿度调节通路(85)中,由第2空气吸附剂被加热,从吸附剂脱离水蒸气。也就是,上述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剂被复原。并且,从上述吸附剂脱离的水蒸气给了第2空气,第2空气被加湿。从上述吸附剂脱离的水蒸气,与第2空气一起流入第1上部流通路(53)。
流入上述第2上部流通路(55)减湿后的第1空气,从第2右上开口(25)流入右上部流通路(65),其后,流入给气室(42)。流入该给气室(42)的第1空气,由给气扇(95)从给气口(14)提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流入了上述第1上部流通路(53)的第2空气,从第1左上开口(33)流入左上部流通路(67),其后,流入排气室(41)。流入了该排气室(41)的第2空气,由排气扇(96)从排气口(16)排出室外。
—实施方式2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只要根据该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一样,在各吸附元件(81、82)上,因为设置了复原该吸附元件(81、82)时加热用流体流过的辅助通路(86),在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由流过辅助通路(86)的加热用流体可加热吸附元件(81、82)(加热复原动作)。通过这样做,因为能够保持吸附元件(81、82)处于高温,所以,可以比以前增加水分放出量(复原量)。因此,也可以增大下一次吸附第1空气的水分的吸附量,也就可以提高装置的性能。
还有,在吸附元件(81、82)吸附时,由流动在辅助通路(86)的冷却用流体(第2空气)可冷却吸附元件(81、82)(冷却吸附动作)。通过这样做,抑制了吸附时的温度上升,提高了吸附性能。
再有,在包括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装置(2)中进行间歇式运行动作时,其中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进行着冷却吸附动作的同时,其中另外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进行着加热复原动作,因此能够提高吸附性能和复原性能的两方面性能,提高整个性能。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
(变形例1)
变形例1,是在与实施方式2相同构造的湿度调节装置中,改变第1动作和第2动作的空气流向的例子。该例子中,进行开闭内侧第1遮挡板(61)及内侧第2遮挡板(62)的操作。
参照图18简单说明除湿运行时的动作。
图18(a)表示第1动作的空气流向,图18(b)表示第2动作的空气流向。第1动作中,第1空气通过第1吸附元件(81)的湿度调节通路(85)被减湿,提供给室内。另一方面,第2空气,在通过第1吸附元件(81)的辅助通路(86)之际吸收第1空气的吸附热,再由复原用热交换器(72)加热后分流为二,其一通过第2吸附元件(82)的辅助通路(86)加热该吸附元件(82)的同时,其后,与剩余的第2空气合流通过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复原该第2吸附元件(82)。第2动作中,第1空气被第2吸附元件(82)减湿,在第2空气复原第1吸附元件(81)时,第2空气的一部分通过辅助通路(86)后与所剩的第2空气合流后流入湿度调节通路(85)。并且,给了吸附元件(81、82)水分而被减湿了的第1空气提供给室内,从吸附元件(81、82)夺取了水分复原了该吸附元件(81、82)的第2空气被排出室外。
图12至图17所示的例中,内侧第1遮挡板(61)及内侧第2遮挡板(62)的任何一个均处于常关闭状态,但是,进行该图18的动作的情况下,进行在打开外侧第1遮挡板(63)的同时打开内侧第1遮挡板(61),在打开外侧第2遮挡板(64)的同时打开内侧第2遮挡板(62)的操作。通过这样做,通过复原用热交换器(72)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后,与剩余的空气汇合流入湿度调节通路(85)。
且,加湿运行时,从吸附元件(81、82)夺取了水分被加湿了的第2空气提供给室内,给了吸附元件(81、82)水分的第1空气被排出室外。
还有,图18(a)、图18(b)中表示了第1空气和第2空气同向流过各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的例子,但是,如虚线所示那样第1空气和第2空气逆向流过湿度调节通路(85)亦可。
该变形例1中,在吸附元件复原时,通过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第2空气的一部分作为加热用流体流入辅助通路(86)。第2空气是为了复原吸附元件(81、82)的空气,因为其高温,该第2空气的一部分流过辅助通路(86)加热吸附元件(81、82),后与剩余的第2空气汇合流过湿度调节通路(85),就可以抑制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在复原时的降低。由此,就可以确保充分地复原量,也可以防止吸附量的降低。
还有,该变形例中也是,在包括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装置(2)中进行间歇式运行动作时,其中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进行着冷却吸附动作的同时,其中另外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进行着加热复原动作,因此能够提高吸附性能和复原性能的两方面性能而提高整个性能。
(变形例2)
变形例2,如图19所示那样,是在实施方式2的湿度调节装置上追加了致冷剂回路的例子。
致冷剂回路上,设置了复原用热交换器(72)、第1热交换器(73)、第2热交换器(74)、压缩机(71)、及膨胀阀(未图示)。该致冷剂回路中,通过使充填的致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还有,致冷剂回路,构成为可以转换第1热交换器(73)为蒸发器的运转和,第2热交换器(74)为蒸发器的运转。
该变形例中,复原用热交换器(72),不是流动温水的热交换器而是流动致冷剂的热交换器,流动在中央流通路(57)的空气通过与致冷剂回路的致冷剂的热交换被加热。
还有,排气室(41)和给气室(42)之间的空间中,设置了压缩机(71)。
排气室(41)中,加上排气扇(96),设置了第2热交换器(74)。上述第2热交换器(74),在加湿运行时流通致冷剂,将向排气扇(96)流动的被处理空气与致冷剂回路的致冷剂进行热交换使其冷却,而另一方面,在除湿运行时停止运行,被处理空气既不被加热也不被冷却。
给气室(42)中,加上给气扇(95),设置了第1热交换器(73)。上述第1热交换器(73),在除湿运行时致冷剂流通,将向给气扇(95)流动的被处理空气与致冷剂回路的致冷剂进行热交换使其冷却,而另一方面,在加湿运行时停止运行,被处理空气既不被加热也不被冷却。
该变形例2中,除湿运行时,从室外侧吸入口(15)导入外壳(10)内的室外空气(OA),在外壳(10)内与图14及图15同样流动之际由吸附元件(81、82)减湿,流入给气室(42)。流入该给气室(42)的第1空气,由第1热交换器(73)与致冷剂热交换而被冷却后,由给气扇(95)从给气口(14)提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从室内侧吸入口(13)导入外壳(10)内的室内空气(RA),在外壳(10)内与图14及图15同样流动之际复原吸附元件(81、82),流入排气室。流入该排气室(41)的第2空气,通过第2热交换器(74),由排气扇(96)从排气口(16)排出室外。在此之际,第2热交换器(74)停止运行,第2空气既不被加热也不被冷却。
还有,在加湿运行时,从室外侧吸入口(15)导入外壳(10)内的室外空气(OA),在外壳(10)内与图16及图17同样流动之际由吸附元件(81、82)被加湿,流入给气室(42)。流入该给气室(42)的第2空气,通过第1热交换器(73),由给气扇(95)从给气口(14)提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从室内侧吸入口(13)导入外壳(10)内的室内空气(RA),在外壳(10)内与图16及图17同样流动之际由吸附元件(81、82)被减湿,流入排气室(41)。流入该排气室(41)的第1空气,通过第2热交换器(74)与致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后,由排气扇(96)从排气口(16)排出室外。
在该变形例2中也是,当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可以由流动在辅助通路(86)的加热用流体(第2空气)加热吸附元件(81、82)。由此,因为可以保持吸附元件(81、82)的高温,所以,比以前增大水分放出量(复原量)就成为可能。因此,在下一次吸附第1空气的水分时也可以增大吸附量,也就可以提高装置的性能。
还有,在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如图13的上述实施方式2那样,为复原吸附元件(81、82)的高温第2空气全部作为加热用流体流过辅助通路(86)加热该吸附元件(81、82)后,再使它流过湿度调节通路(85)亦可,如图18的上述变形例1那样,通过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第2空气的一部分作为加热用流体流过辅助通路(86)加热该吸附元件(81、82)后,与剩余的第2空气汇合并使其流过湿度调节通路(85)亦可。任何一种情况下,都可以确实防止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在复原时降低,也就可以确保充分地复原量。
《发明的实施方式3》
—湿度调节装置的构成—
如图20所示那样,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3),包括稍稍扁平的长方体外壳(100)、吸入室外空气的室外侧吸入口(115)、向室内吹出空气的给气口(114)、吸入室内空气的室内侧吸入口(113)、向室外吹出空气的排气口(116)。
如图21所示那样,外壳(100)内,收纳了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第1吸附元件(81)及第2吸附元件(82),和实施方式1及2一样,构成为如图2所示那样。还有,在外壳(100)内,设置了复原用热交换器(72)、第1辅助加热器(78)及第2辅助加热器(79)。这些热交换器(72、78、79)设置在后述的致冷剂回路中,为内部流通致冷剂的构成。
如图21所示那样,上述外壳(100)中,最跟前一侧设置了室外侧挡板(111),最里面设置了室内侧挡板(112)。室外侧吸入口(115)设置在室外侧挡板(111)的靠左端,排气口(116)设置在室外侧挡板(111)的靠右端。给气口(11
4)设置在室内侧挡板(112)靠左端,室内侧吸入口(113)设置在室内侧挡板(112)靠右端。
外壳(100)的内部,按照从跟前到里面的顺序,设置了第1分隔板(120)、第2分隔板(130)、第3分隔板(140)、第4分隔板(150)。外壳(100)内部的空间,由这些分隔板(120、130、140、150)分隔为前后空间。
室外侧挡板(111)和第1分隔板(120)之间的空间,分隔为室外侧上侧空间(161)和室外侧下侧空间(162)。室外侧上侧空间(161),通过排气口(116)与室外空间连通。室外侧下侧空间(162),通过室外侧吸入口(115)与室外空间连通。在室外侧上侧空间(161)靠右侧,设置了排气扇(96)。
第1分隔板(120)和第2分隔板(130)之间的空间,按照从左侧向右侧的顺序,分隔为左端空间(171)、左侧中央空间(172)、右侧中央空间(173)、右端空间(174)。
第1分隔板(120)上,形成了右侧开口(121)、左侧开口(122)、右上开口(123)、右下开口(124)、左上开口(125)、及左下开口(126)。这些开口(121、122、123、124、125、126),各自构成为包括开闭遮挡板开闭自由。
左上开口(125),连通室外侧上侧空间(161)和左侧中央空间(172)。右上开口(123),连通室外侧上侧空间(161)和右侧中央空间(173)。左侧开口(122),连通室外侧下侧空间(162)和左端空间(171)。左下开口(126),连通室外侧下侧空间(162)和左侧中央空间(172)。右下开口(124),连通室外侧下侧空间(162)和右侧中央空间(173)。右侧开口(121),连通室外侧下侧空间(162)和右端空间(174)。
第2分隔板(130)上,也形成了右侧开口(131)、左侧开口(132)、右上开口(133)、右下开口(134)、左上开口(135)、及左下开口(136)。这些开口(131、132、133、134、135、136),各自构成为包括开闭遮挡板开闭自由。
第2分隔板(130)和第3分隔板(140)之间,设置了第1吸附元件(81)及第2吸附元件(82)。这些吸附元件(81、82),按照所规定的间隔成左右配置的状态。具体地讲,靠右设置了第1吸附元件(81),靠左设置了第2吸附元件(82)。
第1吸附元件(81)及第2吸附元件(82),在各自中平板部件(83)及波形板部件(84)的叠层方向与外壳(100)的长向(图20、图21中从跟前向里面的方向)一致的同时,设置为各自中的平板部件(83)的叠层方向相互平行。再有,各吸附元件(81、82),设置为左右侧面与外壳(100)的侧面,上下表面与外壳(100)的上下顶板,前后端面与室外侧挡板(111)或室内侧挡板(112)各自成近似平行的方式。
第1吸附元件(81)的下表面上,设置了第1辅助加热器(78)。第2吸附元件(82)的下表面上,设置了第2辅助加热器(79)。第1辅助加热器(78)及第2热交换器,是所谓的交叉型的片管热交换器,在成为冷却第1空气的同时,成为加热第2空气的辅助加热器。
外壳(100)中设置的各吸附元件(81、82)上,在其左右侧面开口了辅助通路(86)。也就是,第1吸附元件(81)上向辅助通路(86)开口的一个侧面,与第2吸附元件(82)上向辅助通路(86)开口的一个侧面相对。
第2分隔板(130)和第3分隔板(140)之间的空间,分隔为右侧流通路(181)、左侧流通路(182)、右上流通路(183)、右下流通路(184)、左上流通路(185)、左下流通路(186)、及中央流通路(187)。
右侧流通路(181),形成在第1吸附元件(81)的右侧,连通于第1吸附元件(81)的辅助通路(86)。左侧流通路(182),形成在第2吸附元件(82)的左侧,连通于第2吸附元件(82)的辅助通路(86)。
右上流通路(183),形成在第1吸附元件(81)的上侧,连通于第1吸附元件(81)的湿度调节通路(85)。右下流通路(184),形成在第1吸附元件(81)的下侧(严密地说是第1辅助加热器(78)的下侧),连通于第1吸附元件(81)的湿度调节通路(85)。左上流通路(185),形成在第2吸附元件(82)的上侧,连通于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左下流通路(186),形成在第2吸附元件(82)的下侧(严密地说是第2辅助加热器(79)的下侧),连通于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
中央流通路(187),形成在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之间,连通于两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该中央流通路(187),显现在图20的流通路断面形状为八角形。
第2分隔板(130)的左侧开口(132),连通左端空间(171)和左侧流通路(182)。右侧开口(131),连通右端空间(174)和右侧流通路(181)。左上开口(135),连通左侧中央空间(172)和左上流通路(185)。左下开口(136),连通左侧中央空间(172)和左下流通路(186)。右上开口(133),连通右侧中央空间(173)和右上流通路(183)。右下开口(134),连通右侧中央空间(173)和右下流通路(184)。
复原用热交换器(72),是所谓的交叉型片管热交换器,构成为加热流动在中央流通路(187)中的空气。该复原用热交换器(72),设置在中央流通路(187)上。也就是,复原用热交换器(72),设置在左右排列的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之间。再有,复原用热交换器(72),设置为基本处于垂直状态,将中央流通路(187)分隔为左右。
第1吸附元件(81)和复原用热交换器(72)之间,设置了分隔中央流通路(187)上的复原用热交换器(72)的右侧部分和右上流通路(183)的右侧分隔板(191)。另一方面,第2吸附元件(82)和复原用热交换器(72)之间,设置了分隔中央流通路(187)上的复原用热交换器(72)的左侧部分和左上流通路(185)的左侧分隔板(192)。
还有,右侧流通路(181)和右下流通路(184)之间,由右下遮挡板(193)成为开闭自由。左侧流通路(182)和左下流通路(186)之间,由左下遮挡板(194)成为开闭自由。
第3分隔板(140),与第2分隔板(130)具有同样的构成。第3分隔板(140)上,也形成了右侧开口(141)、左侧开口(142)、右上开口(143)、右下开口(144)、左上开口(145)、及左下开口(146)。左上开口(145)、左下开口(146)、右上开口(143)、及右下开口(144),各自构成为包括开闭遮挡板开闭自由。
第3分隔板(140)和第4分隔板(150)之间的空间,按照从左侧向右侧的顺序,分隔为左端空间(176)、左侧中央空间(177)、右侧中央空间(178)、右端空间(179)。
左侧开口(142),连通左侧流通路(182)和左端空间(176)。右侧开口(141),连通右侧流通路(181)和右端空间(179)。左上开口(145),连通左上流通路(185)和左侧中央空间(177)。右上开口(143),连通右上流通路(183)和右侧中央空间(178)。右下开口(144),连通右下流通路(184)和右侧中央空间(178)。
第4分隔板(150)和室内侧挡板(112)之间的空间,分隔为室内侧上侧空间(166)和室内侧下侧空间(167)。室内侧上侧空间(166),通过给气口(114)与室内空间连通。室内侧下侧空间(167),通过室内侧吸入口(113)与室内空间连通。在室内侧上侧空间(166)靠左端,设置了给气扇(95)。
第4分隔板(150),具有与第1分隔板(120)相同的构成。第4分隔板(150)上,也形成了右侧开口(151)、左侧开口(152)、右上开口(153)、右下开口(154)、左上开口(155)、及左下开口(156)。这些开口(151、152、153、154、155、156),各自构成为包括开闭遮挡板开闭自由。
左侧开口(152),连通左端空间(176)和室内侧下侧空间(167)。左下开口(156),连通左侧中央空间(177)和室内侧下侧空间(167)。右下开口(154),连通右侧中央空间(178)和室内侧下侧空间(167)。右侧开口(151),连通右端空间(179)和室内侧下侧空间(167)。左上开口(155),连通左侧中央空间(177)和室内侧上侧空间(166)。右上开口(153),连通右侧中央空间(178)和室内侧上侧空间(166)。
—致冷剂回路的构成—
致冷剂回路(70),构成为如图23所示那样。
该致冷剂回路(70),由压缩机(71)、复原用热交换器(72)、第1辅助加热器(78)、第2辅助加热器(79)、膨胀阀(75)、四通转换阀(76)、及方向控制回路(77)构成。
方向控制回路(77)是由四个逆止阀(CV1、CV2、CV3、CV4)组合成的桥接回路,包括四个连接端(C1、C2、C3、C4)。该桥接回路(77)中,设置了只允许致冷剂从第1连接端(C1)流向第3连接端(C3)的第2逆止阀(CV2)、只允许致冷剂从第2连接端(C2)流向第3连接端(C3)的第2逆止阀(CV2)、只允许致冷剂从第4连接端(C4)流向第1连接端(C1)的第3逆止阀(CV3)、只允许致冷剂从第4连接端(C4)流向第2连接端(C2)的第4逆止阀(CV4)。
上述致冷剂回路(70)中,压缩机(71)的吐出一侧连通于四通转换阀(76)的第1通道(P1),四通转换阀(76)的第2通道(P2)介于第1辅助加热器(78)连通于桥接回路(77)的第1连接端(C1)。桥接回路(77)的第3连接端(C3)介于复原用热交换器(72)和膨胀阀(75)连通于桥接回路(77)的第4连接端(C4)。桥接回路(77)的第2连接端(C2)介于第2辅助加热器(79)连通于四通转换阀(76)的第3通道(P3),该四通转换阀(76)的第4通道(P4)连通于压缩机(71)的吸入一侧。
上述四通转换阀(76),构成为可转换第1通道(P1)和第2通道(P2)连通的同时第3通道(P3)和第4通道(P4)连通的第1状态和第1通道(P1)和第3通道(P3)连通的同时第2通道(P2)和第4通道(P4)连通的第2状态。
该致冷剂回路(70)中,将四通转换阀(76)转换为第1状态的话,从压缩机(71)吐出的致冷剂,经过第1辅助加热器(78)、复原用热交换器(72)、膨胀阀(75)、第4逆止阀(CV4)、及第2辅助加热器(79)再被吸入压缩机(71),重复以上的循环。这时,第1辅助加热器(78)和复原用热交换器(72)成为冷却器,第2辅助加热器(79)成为蒸发器。
另一方面,将四通转换阀(76)转换为第2状态的话,从压缩机(71)吐出的致冷剂,经过第2辅助加热器(79)、第2逆止阀(CV2)、复原用热交换器(72)、膨胀阀(75)、第3逆止阀(CV3)、及第1辅助加热器(78)再被吸入压缩机(71),重复以上的循环。这时,第2辅助加热器(79)和复原用热交换器(72)成为冷却器,第1辅助加热器(78)成为蒸发器。
—湿度调节装置的运行动作—
<除湿运行>
接下来,说明湿度调节装置(3)的运行动作。该湿度调节装置(3),进行重复交替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和第2吸附元件(82)的复原的第1动作(参照图21)、和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和第1吸附元件(81)的复原的第2动作(参照图22)。也就是,湿度调节装置(3),进行所谓的间歇式运行。这样,湿度调节装置(3)通过交替重复第1动作和第2动作,连续实行室内的除湿。
首先,参照图21说明第1动作。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第1动作中,同时进行第1吸附元件(81)中的吸附作用和第2吸附元件(82)中的复原动作。
第1分隔板(120)上,右下开口(124)和左上开口(125)开放,右侧开口(121)、右上开口(123)和左侧开口(122)关闭。第2分隔板(130)上,右下开口(134)和左下开口(136)关闭,右上开口(133)和左上开口(135)开放。且,右侧开口(131)及左侧开口(132)开放。第3分隔板(140)上,右下开口(144)开放,右上开口(143)、左上开口(145)和左下开口(146)关闭。且,右侧开口(141)左侧开口(142)开放。第4分隔板(150)上,右上开口(153)和右侧开口(151)开放,右下开口(154)、左上开口(155)、左下开口(156)和左侧开口(152)关闭。
从室外侧吸入口(115)吸入的室外空气(以下称第1空气),按照室外侧下侧空间(162)、第1分隔板(120)的右下开口(124)、右侧中央空间(173)、第2分隔板(130)的右上开口(133)的顺序通过,导入右上流通路(183)。
导入了右上流通路(183)的第1空气,向下通过第1吸附元件(81)的湿度调节通路(85)及第1辅助加热器(78),流入右下流通路(184)。在此之际,第1空气,如图24(a)所示那样,由于水分被第1吸附元件(81)吸附而减湿的同时,由这时成为蒸发器的第1辅助加热器(78)冷却。
流入了右下流通路(184)的第1空气,按照第3分隔板(140)的右下开口(144)、右侧中央空间(178)、第4分隔板(150)的右上开口(153)、室内侧上侧空间(166)的顺序通过。并且,该第1空气,从给气口(114)提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从室内侧吸入口(113)吸入的室内空气(以下称为第2空气),按照室内侧下侧空间(167)、第4分隔板(150)的右侧开口(151)、右端空间(179)、第3分隔板(140)的右侧开口(141)的顺序通过,被导入右侧流通路(181)。
被导入了右侧流通路(181)的第2空气,流入第1吸附元件(81)的辅助通路(86)。该第2空气,在辅助通路(86)流过之际,吸收湿度调节通路(85)中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时的吸附热。也就是,第2空气,作为冷却用流体流过辅助通路(86),冷却第1吸附元件(81)。通过了辅助通路(86)的第2空气,接下来通过复原用热交换器(72)。在此之际,复原用热交换器(72)中,第2空气通过与致冷剂的热交换被加热。其后,第2空气,从中央流通路(187)流入第2吸附元件(82)的辅助通路(86),加热第2吸附元件(82)。
通过了第2吸附元件(82)的辅助通路(86)的第2空气,流出左侧流通路(182),从那里通过左下遮挡板(194)流入左下流通路(186)。该第2空气,在通过第2辅助加热器(辅助加热器)(79)之际与致冷剂回路(70)的致冷剂热交换被加热。
被加热了的第2空气,被导入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向上通过湿度调节通路(85)流入左上流通路(185)。在该湿度调节通路(85)中,由第2空气吸附剂被加热,水蒸气从吸附剂脱离。也就是,进行了第2吸附元件(82)的复原。
流入了左上流通路(185)的第2空气,按照第2分隔板(130)的左上开口(135)、左侧中央空间(172)、第1分隔板(120)的左上开口(125)、室外侧上侧空间(161)的顺序流过,被从排气口(116)排出室外。
在所规定的时间连续进行了上述第1动作后,进行以下的第2动作。在此,参照图22说明第2动作。
(第2动作)
第2动作中,与第1动作相反,进行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动作和第1吸附元件(81)的复原动作。
如图22所示的那样,第1分隔板(120)中,右上开口(123)和左下开口(126)开放,右侧开口(121)、右下开口(124)、左上开口(125)和左侧开口(122)关闭。在第2分隔板(130)中,右下开口(134)和左下开口(136)关闭,右上开口(133)和左上开口(135)开放。且,右侧开口(131)及左侧开口(132)开放。在第3分隔板(140)中,左下开口(146)开放,左上开口(145)、右上开口(143)和右下开口(144)关闭。且,右侧开口(141)和左侧开口(142)开放。在第4分隔板(150)中,左上开口(155)和左侧开口(152)开放,左下开口(156)、右上开口(153)、右下开口(154)和右侧开口(151)关闭。
从室外侧吸入口(115)吸入了的室外空气(以下称为第1空气),按照室外侧下侧空间(162)、第1分隔板(120)的左下开口(126)、左侧中央空间(172)、第2分隔板(130)的左上开口(135)的顺序通过,被导入左上流通路(185)。
导入了左上流通路(56)的第1空气,向下通过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及第2辅助加热器(79),流入左下流通路(186)。在此之际,第1空气,如图24(b)所示那样,水分由第2吸附元件(82)吸附而被减湿的同时,被这时成为蒸发器的第2辅助加热器(冷却器)(79)冷却。
流入了左下流通路(186)的第1空气,按照第3分隔板(140)的左下开口(146)、左侧中央空间(177)、第4分隔板(150)的左上开口(155)、室内侧上侧空间(166)的顺序通过。并且,该第1空气,从给气口(114)提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从室内侧吸入口(113)吸入的室内空气(以下称为第2空气),按照室内侧下侧空间(167)、第4分隔板(150)的左侧开口(152)、左端空间(176)、第3分隔板(140)的左侧开口(142)的顺序通过,被导入左侧流通路(182)。
导入了左侧流通路(182)的第2空气,流入第2吸附元件(82)的辅助通路(86)。该第2空气,在流过辅助通路(86)之际,吸收湿度调节通路(85)中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时的吸附热。也就是,第2空气,作为冷却用流体流过辅助通路(86),冷却第2吸附元件(82)。通过了辅助通路(86)的第2空气,接下来通过复原用热交换器(72)。在此之际,复原用热交换器(72)中,第2空气通过与致冷剂的热交换被加热。其后,第2空气,从中央流通路(187)流入第1吸附元件(81)的辅助通路(86),加热第1吸附元件(81)。
通过了第1吸附元件(81)的辅助通路(86)的第2空气,流出右侧流通路(181),从那里通过右下遮挡板(193)流入右下流通路(184)。该第2空气,在通过第1辅助加热器(辅助加热器)(78)之际与致冷剂回路(70)的致冷剂热交换而被加热。
被加热了的第2空气,被导入第1吸附元件(81)的湿度调节通路(85),向上通过湿度调节通路(85)流入右上流通路(183)。在该湿度调节通路(85)中,由第2空气吸附剂被加热,水蒸气从吸附剂脱离。也就是,进行了第1吸附元件(81)的复原。
流入了右上流通路(183)的第2空气,按照第2分隔板(130)的右上开口(133)、右侧中央空间(173)、第1分隔板(120)的第1分隔板(120)、室外侧上侧空间(161)的顺序流过,被从排气口(116)排出室外。
<加湿运行>
该湿度调节装置(3)中,加湿运行时也是交替重复第1动作和第2动作,进行间歇式运行。
在此,省略各开口的遮挡板状态或空气流动方向的详细叙述,但是,第1动作时,如图25所示那样,室外空气作为第2空气,按照第2吸附元件(82)的辅助通路(86)、复原用热交换器(72)、第1吸附元件(81)的辅助通路(86)、第1辅助加热器(78)、并且第1吸附元件(81)的湿度调节通路(85)的顺序流动,被加湿/加热后提供给室内。还有,室内空气作为第1空气,流过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将水分留给该第2吸附元件(82)后被排出室外。
还有,第2动作时,如图26所示那样,室外空气作为第2空气,按照第1吸附元件(81)的辅助通路(86)、复原用热交换器(72)、第2吸附元件(82)的辅助通路(86)、第2辅助加热器(79)、并且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的顺序流动,被加湿/加热后提供给室内。还有,室内空气作为第1空气,流过第1吸附元件(81)的湿度调节通路(85),将水分留给第1吸附元件(82)后被排出室外。
—实施方式3的效果—
该实施方式3中也是,使由复原用热交换器(72)加热了的空气通过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后,再由第1辅助加热器(78)或第2辅助加热器(79)加热后流过湿度调节通路(85),复原吸附元件(81、82)。通过这样做,可保持吸附元件(81、82)的高温,与以前相比可多放出水分放出量(复原量),因此,在下一次吸附第1空气的水分时也可以增大吸附量,也就可以提高装置的性能。
还有,在进行吸附动作中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中作为冷却用流体流动复原前的第2空气,所以,可由该冷却用流体吸收水分吸收时产生的吸附热而被加热。当不流动冷却用流体的情况下由于吸附热会使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上升而降低吸附性能,但是,由于冷却用流体的流过就可以防止吸附性能的降低。
并且,该实施方式中,包括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的湿度调节装置(3)中进行间歇式运行动作时,因为边由其中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进行冷却吸附动作,边由其中另外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进行加热复原动作,所以,提高吸附性能和复原性能就成为可能,也就提高了整个性能。
—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致冷剂回路(70)构成为如图27所示那样亦可。
图示的致冷剂回路(70),与图23的例一样,由压缩机(71)、复原用热交换器(72)、第1辅助加热器(78)、第2辅助加热器(79)、膨胀阀(75)、四通转换阀(76)、及方向控制回路(桥接回路)(77)构成。
该致冷剂回路(70)中,压缩机(71)的吐出一侧介于复原用热交换器(72)连通于四通转换阀(76)的第1通道(P1)。四通转换阀(76)的第2通道(P2)介于第1辅助加热器(78)连通于桥接回路(77)的第1连接端(C1),桥接回路(77)的第3连接端(C3)介于膨胀阀(75)连通于桥接回路(77)的第4连接端(C4)。还有,桥接回路(77)的第2连接端(C2)介于第2辅助加热器(79)连通于四通转换阀(76)的第3通道(P3),四通转换阀(76)的第4通道(P4)连通于压缩机(71)的吸入一侧。
该致冷剂回路(70)中,将四通转换阀(76)转换为第1状态的话,从压缩机(71)吐出的致冷剂,经过复原用热交换器(72)、第1辅助加热器(78)、第1逆止阀(CV1)、膨胀阀(75)、第4逆止阀(CV4)、及第2辅助加热器(79)再被吸入压缩机(71),重复以上的循环。这时,复原用热交换器(72)和第1辅助加热器(78)成为冷却器,第2辅助加热器(79)成为蒸发器。
另一方面,将四通转换阀(76)转换为第2状态的话,从压缩机(71)吐出的致冷剂,经过复原用热交换器(72)、第2辅助加热器(79)、第2逆止阀(CV2)、膨胀阀(75)、第3逆止阀(CV3)、及第1辅助加热器(78)再被吸入压缩机(71),重复以上的循环。这时,复原用热交换器(72)和第2辅助加热器(79)成为冷却器,第1辅助加热器(78)成为蒸发器。
在这样的构成中也是,将复原用热交换器(72)作为冷却器的同时,还将第1辅助加热器(78)和第2辅助加热器(79)中的一个作为冷却器(辅助加热器),将另外一个作为蒸发器(冷却器)进行冷冻循环,所以,与上述例相同的运行成为可能。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上述的实施方式,还可以是以下的构成。
例如,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复原吸附元件的热源采用了温水热交换器或致冷剂回路的冷却器(复原热交换器),但是,使用电加热器等也可,只要是适宜地选择可以加热的机器即可。还有,作为冷却吸附元件的热源,还可以使用致冷剂回路的蒸发器以外的冷水热交换器等,只要是适宜地选择可以冷却的机器即可。
还有,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包括两个吸附元件的间歇式湿度调节装置,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适用于使用叶轮式吸附元件的湿度调节装置中该吸附元件的一部分进行吸附动作的同时复原另一部分的类型的机器,适用于只有一个吸附元件的间歇式运行的湿度调节装置也是可能的。
还有,上述实施方式2、3中,进行间歇式运行动作之际,构成为同时进行在吸附第1空气的水分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中流动冷却用流体的冷却吸附动作,向第2空气放出水分在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中流过加热用流体的加热复原动作,但是,冷却吸附动作和加热复原动作,通过转换空气通路有选择地进行其中之一亦可。这种情况下,也提高了吸附性能和复原性能的任何一个,所以性能提高。
再有,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室外空气作为第1空气(或者是第2空气)湿度调节后提供给室内的同时将室内空气作为第2空气(或者是第1空气)排出室外的湿度调节装置的构成(所谓的换气扇构成),但是,本发明的湿度调节装置,还可以适用于给气扇、排气扇、或者是循环扇。且,给气扇,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于第1空气和第2空气的双方的室外空气的,这种情况下,室外空气,作为第1空气(或者是第2空气)被湿度调节后提供给室内的同时,还被使用于第2空气(或者是第1空气)再次排出室外。还有,排气扇,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于第1空气和第2空气双方的室内空气的,这种情况下,室内空气,作为第1空气(或者是第2空气)湿度调节后再次提供给室内的同时,也使用于第2空气(或者是第1空气)排出室外。再有,循环扇,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于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的逆转,这种情况下,室内空气作为第1空气(或者是第2空气)湿度调节后再次提供给室内的同时,也用于室外空气作为第2空气(或者是第1空气)再次排出室外。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如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对于重复进行由吸附元件的水分吸附和复原的湿度调节装置是有用的。
Claims (16)
1.一种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为:
包括吸附元件(81、82),上述吸附元件(81、82)具有可从第1空气吸附水分和向第2空气释放水分的湿度调节通路(85),并由上述吸附元件(81、82)将空气湿度调节后提供给室内,
上述吸附元件(81、82)包括辅助通路(86),当从上述湿度调节通路(85)释放水分而复原上述吸附元件(81、82)时,加热用流体流过上述辅助通路(8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为:
构成为在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通过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第2空气全部作为加热用流体流入辅助通路(8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为:
构成为在吸附元件(81、82)复原时,通过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第2空气的一部分作为加热用流体流过辅助通路(86),后再与剩余的第2空气汇合流过湿度调节通路(85)。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为:
包括复原用加热器(72),在上述复原用加热器(72)中加热流入湿度调节通路(85)及辅助通路(86)前的第2空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为:
包括致冷剂回路(70),致冷剂在上述致冷剂回路(70)中循环而进行冷冻循环,
复原用加热器(72),由上述致冷剂回路(70)的加热用热交换器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为:
包括复原用加热器(72)和辅助加热器(78、79),在上述复原用加热器(72)中加热流入湿度调节通路(85)及辅助通路(86)前的第2空气,在上述辅助加热器(78、79)中加热流过辅助通路(86)后并在流入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第2空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为:
包括致冷剂回路(70),致冷剂在上述致冷剂回路(70)中循环而进行冷冻循环,
复原用加热器(72)及辅助加热器(78、79),由上述致冷剂回路(70)的加热用热交换器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为:
在包括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的同时,构成为能够交替转换第1动作和第2动作的间歇式运行动作,上述第1动作,由第1吸附元件(81)吸附第1空气的水分由第2吸附元件(82)向第2空气释放水分,上述第2动作,由第2吸附元件(82)吸附第1空气的水分由第1吸附元件(81)向第1空气释放水分,
还构成为可能进行冷却吸附动作和加热复原动作,上述冷却吸附动作,是在吸附第1空气水分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中流通冷却用流体,上述加热复原动作,是在向第2空气释放水分的吸附元件(82、81)的辅助通路(86)中流通加热用流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为:
构成为同时进行冷却吸附动作和加热复原动作,上述冷却吸附动作,是在吸附第1空气水分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中流通冷却用流体,上述加热复原动作,是向第2空气释放水分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中流通加热用流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为:
构成为有选择地转换进行冷却吸附动作和加热复原动作,上述冷却吸附动作,是在吸附第1空气水分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中流通冷却用流体,上述加热复原动作,是向第2空气释放水分的吸附元件(81、82)的辅助通路(86)中流通加热用流体。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为:
包括复原用加热器(72)和冷却器(79、78),在上述复原用加热器(72)上加热流入其中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及辅助通路(86)前的第2空气,在上述冷却器(79、78)上冷却流入其中另外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冷却用流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为:
包括致冷剂回路(70),致冷剂在上述致冷剂回路(70)中循环而进行冷冻循环,
复原用加热器(72)是由上述致冷剂回路(70)的加热用热交换器构成,冷却器(79、78)是由上述致冷剂回路(70)的冷却用热交换器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为:
包括复原用加热器(72)、辅助加热器(78、79)和冷却器(79、78),在上述复原用加热器(72)上加热流入其中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及辅助通路(86)前的第2空气,在上述辅助加热器(78、79)上加热流过辅助通路(86)后的并在流入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第2空气,在上述冷却器(79、78)上冷却流入其中另外之一的吸附元件(81、82)的湿度调节通路(85)前的冷却用流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为:
包括致冷剂回路(70),致冷剂在上述致冷剂回路(70)中循环而进行冷冻循环,
复原用加热器(72)及辅助加热器(78、79)是由上述致冷剂回路(70)的加热用热交换器构成,冷却器(79、78)是由上述致冷剂回路(70)的冷却用热交换器构成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为:
构成为致冷剂回路(70)中的致冷剂的循环方向是可逆的,
在间歇式运行动作中,对应于吸附一侧和复原一侧的转换而进行致冷剂回路(70)的循环方向的转换。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为:
构成为致冷剂回路(70)中的致冷剂的循环方向是可逆的,
在间歇式运行动作中,对应于吸附一侧和复原一侧的转换而进行致冷剂回路(70)的循环方向的转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294140A JP3646722B2 (ja) | 2003-08-18 | 2003-08-18 | 調湿装置 |
JP294140/2003 | 2003-08-18 | ||
PCT/JP2004/011773 WO2005017417A1 (ja) | 2003-08-18 | 2004-08-17 | 調湿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36135A true CN1836135A (zh) | 2006-09-20 |
CN1836135B CN1836135B (zh) | 2010-12-29 |
Family
ID=34191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48002306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36135B (zh) | 2003-08-18 | 2004-08-17 | 湿度调节装置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568355B2 (zh) |
EP (1) | EP1672290A4 (zh) |
JP (1) | JP3646722B2 (zh) |
KR (1) | KR100708290B1 (zh) |
CN (1) | CN1836135B (zh) |
AU (1) | AU2004264477B2 (zh) |
WO (1) | WO2005017417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83954A (zh) * | 2007-07-19 | 2010-11-10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湿度调节装置 |
CN101981385A (zh) * | 2008-04-21 | 2011-02-23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调湿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S2636539T3 (es) * | 2004-03-31 | 2017-10-06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Sistema de acondicionamiento de aire |
JP3807408B2 (ja) * | 2004-03-31 | 2006-08-0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 |
JP5089254B2 (ja) * | 2007-06-11 | 2012-12-05 | 新日本空調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調湿空調システム |
JP4466774B2 (ja) * | 2008-09-10 | 2010-05-2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SE533955C2 (sv) | 2008-12-23 | 2011-03-15 | Cellomatic Ab | En ventilationsanordning |
SE534485C2 (sv) * | 2009-01-26 | 2011-09-06 | Cellomatic Ab | En ventilationsansordning |
CN103717976B (zh) * | 2011-07-27 | 2017-04-1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调湿装置以及空气调节系统 |
EP2772696B1 (en) * | 2011-10-28 | 2020-07-1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friger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device |
US10843119B2 (en) * | 2015-09-29 | 2020-11-24 | Linde Aktiengesellschaft | Valve arrangement and adsorber station |
CN106016514A (zh) * | 2016-05-12 | 2016-10-12 | 上海交通大学 | 温湿度弱关联控制单元式空调系统及使用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03961A (en) * | 1988-02-05 | 1991-04-02 | Besik Ferdinand K | Apparatus for ultra high 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cooling and dehumidifying of air |
JPH06251642A (ja) * | 1993-02-26 | 1994-09-09 | Hitachi Chem Co Ltd | 配線板用同軸ワイヤとその同軸ワイヤを使用した配線板の製造法 |
CN1119261A (zh) * | 1994-06-02 | 1996-03-27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除湿装置及除湿方法 |
JP2630746B2 (ja) | 1994-09-21 | 1997-07-16 | 株式会社カンキョー | 全熱交換換気装置 |
JPH09229506A (ja) | 1996-02-20 | 1997-09-05 | Daikin Ind Ltd |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
JPH109633A (ja) | 1996-06-20 | 1998-01-16 | Ebara Corp | 空調システム |
TW343264B (en) * | 1996-07-30 | 1998-10-21 | Sharp Kk | Air conditioner having a humidifying function |
JP2001201106A (ja) * | 2000-01-18 | 2001-07-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3711834B2 (ja) * | 2000-03-23 | 2005-11-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システム |
JP2002029065A (ja) * | 2000-07-18 | 2002-01-29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
TW564770U (en) * | 2000-08-17 | 2003-12-01 | Daikin Ind Ltd | Dehumidifying device and a device for dehumidifying local space |
JP2002115869A (ja) * | 2000-10-12 | 2002-04-19 | Daikin Ind Ltd | 調湿装置 |
US6428608B1 (en) * | 2000-12-22 | 2002-08-06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ir quality |
JP2003139349A (ja) * | 2001-10-31 | 2003-05-14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JP3991654B2 (ja) | 2001-11-05 | 2007-10-17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 |
JP2003161465A (ja) * | 2001-11-26 | 2003-06-06 | Daikin Ind Ltd | 調湿装置 |
JP3800092B2 (ja) * | 2002-01-07 | 2006-07-1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JP3807319B2 (ja) * | 2002-02-06 | 2006-08-0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JPWO2004013541A1 (ja) * | 2002-08-05 | 2006-09-2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
2003
- 2003-08-18 JP JP2003294140A patent/JP364672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
- 2004-08-17 KR KR1020067002218A patent/KR100708290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8-17 EP EP04771734A patent/EP1672290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4-08-17 WO PCT/JP2004/011773 patent/WO2005017417A1/ja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4-08-17 CN CN2004800230667A patent/CN183613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8-17 US US10/568,313 patent/US756835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8-17 AU AU2004264477A patent/AU2004264477B2/en not_active Ceas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83954A (zh) * | 2007-07-19 | 2010-11-10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湿度调节装置 |
CN101883954B (zh) * | 2007-07-19 | 2013-05-0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湿度调节装置 |
US8650890B2 (en) | 2007-07-19 | 2014-02-18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Humidity control system |
CN101981385A (zh) * | 2008-04-21 | 2011-02-23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调湿系统 |
CN101981385B (zh) * | 2008-04-21 | 2013-07-10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调湿系统 |
US8596551B2 (en) | 2008-04-21 | 2013-12-03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Humidity control syste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568355B2 (en) | 2009-08-04 |
EP1672290A1 (en) | 2006-06-21 |
CN1836135B (zh) | 2010-12-29 |
US20060207429A1 (en) | 2006-09-21 |
AU2004264477A1 (en) | 2005-02-24 |
JP3646722B2 (ja) | 2005-05-11 |
KR100708290B1 (ko) | 2007-04-16 |
EP1672290A4 (en) | 2008-10-22 |
AU2004264477B2 (en) | 2008-03-13 |
WO2005017417A1 (ja) | 2005-02-24 |
JP2005061732A (ja) | 2005-03-10 |
KR20060031875A (ko) | 2006-04-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64033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864035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671999A (zh) | 空调装置 | |
CN1930423A (zh) |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527923A (zh) | 吸附部件与空调装置 | |
CN1304803C (zh) | 冷冻循环装置、空调装置、节流装置、流量控制装置 | |
CN101031758A (zh) | 换气装置、空调系统、换气系统及建筑物 | |
CN1585874A (zh) | 空调装置 | |
CN1795349A (zh) | 湿度控制装置 | |
CN1836135A (zh) | 湿度调节装置 | |
CN1527925A (zh) | 空调装置 | |
CN1926388A (zh) | 空调系统 | |
CN1513101A (zh) | 空调器的室内机 | |
CN1654903A (zh) | 加热/冷却系统 | |
CN101056690A (zh) | 除湿装置 | |
CN1926387A (zh) | 空调系统 | |
CN1946974A (zh) | 空调机及空调机的控制方法 | |
CN101031755A (zh) | 换气装置及建筑物 | |
CN1930427A (zh) | 调湿装置 | |
CN1605804A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871481A (zh) | 冷冻装置的施工方法及其冷冻装置 | |
CN1864034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628230A (zh) | 调湿装置 | |
CN1719034A (zh) | 压缩系统、多汽缸旋转压缩机以及使用它的冷冻装置 | |
CN1494649A (zh) | 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和制冷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9 Termination date: 20160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