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7976B - 调湿装置以及空气调节系统 - Google Patents

调湿装置以及空气调节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7976B
CN103717976B CN201180072577.8A CN201180072577A CN103717976B CN 103717976 B CN103717976 B CN 103717976B CN 201180072577 A CN201180072577 A CN 201180072577A CN 103717976 B CN103717976 B CN 1037179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ath
water adsorption
desorption apparatus
contro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725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17976A (zh
Inventor
伊藤慎
伊藤慎一
丰岛正树
亩崎史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179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79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179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79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0008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air-humidific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01D53/265Drying gases or vapours by refrigeration (conden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9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alternatively operating a heat exchanger in an absorbing/adsorbing mode and a heat exchanger in a regeneration mo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stationary adsorbents
    • B01D53/0454Controlling adsorp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得到不降低运转效率就能根据室内热负荷来控制潜热处理量和显热处理量的调湿装置以及空气调节系统。每当将空气路径切换到空气路径(A)或空气路径(B)时,基于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热负荷来设定该被切换侧的空气路径的路径维持时间,控制切换装置(34a、34b)的切换以便达成该设定的路径维持时间。

Description

调湿装置以及空气调节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室内湿度调节的调湿装置和具备该调湿装置的空气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向室内供应经过湿度调节的空气以处理室内的潜热负荷的装置,已知有具有除湿功能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将承载了吸附水分的吸附剂的热交换器设置在制冷剂回路上的调湿装置(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设置了热源侧的室外热交换器和利用侧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使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并且,空气调节装置通过将室内热交换器处的制冷剂蒸发温度设定成低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使室内空气中的水分冷凝,从而进行室内的除湿。
另外,专利文献2的调湿装置设置两个添装了吸附剂的热交换器,将一个作为高压高温的热交换器使用以进行水分的解吸,同时,将另一个作为低压低温的热交换器使用以进行水分的吸附,按规定时间间隔切换四通阀,使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反转,调换高低压,从而反复进行吸附解吸。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3540530号公报(第7页、图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21912号公报(权利要求1、图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的装置在控制除湿量时,为了使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进行变化或使制冷剂回路反转,必须控制制冷剂回路。但是,在进行这样的控制的情况下,在制冷循环稳定、能力上升之前需要花费时间,存在运转效率降低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进行室内空气调节时,当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时,不仅是室内的潜热负荷,也需要对显热负荷进行处理。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形成的,目的是得到不降低运转效率就能根据室内热负荷来控制潜热处理量和显热处理量的调湿装置以及空气调节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调湿装置具备:本体,所述本体具有从除湿对象空间吸入空气的吸入口和向除湿对象空间供应空气的排出口;风路,所述风路被设置在本体内,将吸入口和排出口连通;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被配置在风路内,向湿度相对低的空气排湿,从湿度相对高的空气吸湿;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与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隔开地被配置在风路内,向湿度相对低的空气排湿,从湿度相对高的空气吸湿;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被配置在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与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之间,对利用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或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的排湿而被加湿的空气进行冷却;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被配置在风路内,交替地切换成使从吸入口被吸入的空气按照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冷却装置、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的顺序通过的第一空气路径,和使从吸入口被吸入的空气按照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冷却装置、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的顺序通过的第二空气路径;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每当将空气路径切换成第一空气路径或第二空气路径时,基于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热负荷来设定该被切换侧的空气路径的路径维持时间,控制切换装置的切换以便达成该设定的路径维持时间。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仅改变空气路径的路径维持时间就可以改变显热处理能力和潜热处理能力的平衡,控制显热处理量和潜热处理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图1的调湿装置的风路结构说明图。
图3是图1的调湿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4是表示图2的调湿装置动作时的空气状态变化的湿空气线图。
图5是室内空气RA通过调湿装置内的各处后成为调湿空气SA之前的干球温度图。
图6是表示图1的水分吸附解吸装置所使用的吸附剂的相对湿度与平衡吸附量的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延长了路径维持时间Tda的情况下的输入和热处理量的变化的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的控制流程图。
图8A是图8的路径维持时间设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图1的水分吸附解吸装置所使用的吸附剂的通过风速和吸附、解吸速度的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框图。
图13是表示蒸发温度与能效的关系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在利用调湿装置进行除湿的情况下与利用室内机进行除湿的情况下的各自的蒸发温度与除湿量的关系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图2是用于说明图1的调湿装置上的空气流的说明图。在图1、图2以及后述的图中,标注了相同附图标记的部件是相同的或与其相当的部件,这在整篇说明书中通用。而且,出现在整篇说明书中的构成要素的形式仅仅是范例,并不限于这些说明。
以下参考图1和图2就调湿装置30进行说明。
调湿装置30设有:本体1,该本体1具有从除湿对象空间即室内吸入室内空气RA的吸入口3和向室内供应调湿空气SA的排出口4;风路2,该风路2连通吸入口3和排出口4,供空气在内部流动。在该风路2内,具备:吸附空气中所含的水分或向空气中解吸水分的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冷却空气的冷却装置32;输送风路2内的空气的室内送风装置35(参考后述的图3);切换在风路2内流动的空气的路径的切换装置34a、34b。另外,调湿装置30具有调湿装置控制基板36。
图2(a)表示图1的空气路径A,图2(b)表示图1的空气路径B。空气路径A,是室内空气从吸入口3被吸入,通过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冷却装置32、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经过室内送风装置35作为调湿空气从排出口4向室内被供应的路径。空气路径B,是室内空气从吸入口3被吸入,通过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冷却装置32、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经过室内送风装置35作为调湿空气从排出口4向室内被供应的路径。
该空气路径A和空气路径B利用切换装置34a、34b切换。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该切换控制,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说明。切换装置34a、34b使用挡板等,虽然未图示,通过控制用于挡板动作的电机旋转动作来进行空气路径的切换。
风路2形成使连接吸入口3和排出口4的管路在中途向两个方向分支的结构。切换装置34a被配置在该分支开始的部位,切换装置34b被配置在分支结束的部位。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冷却装置32以及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被配置成被切换装置34a和切换装置34b夹持,且被配置成使空气在相对于从吸入口3向着排出口4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呈大致直角的方向流动的朝向。通过形成这样的风路结构,无需复杂的管路结构,只进行切换装置34a、34b的切换动作就可以在一个风路2内构成两个空气路径。
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为了得到更多的通风截面积,由沿着风路2上的配置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的部位的管路截面的多边形截面的多孔质平板等形成,以使空气可以在厚度方向通过的方式构成了孔。另外,由于在风路2内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是上述的配置结构,因此,在要增加通风截面积的情况下,扩大风路2内的切换装置34a和切换装置34b的间隔(图2的左右方向)来增加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的截面积即可,可以抑制本体1的宽度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的大型化。另外,多孔质平板只要是形成沿着管路截面的形状而可得到相同的效果,则并不限制其形状。
另外,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与冷却装置32在空气路径A、B的任意一个路径上都被配置成在空气流动的方向大致串联,冷却装置32被设置在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与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之间。通过使各自的空气通过的面相向地配置这些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和冷却装置32,可以在风路2内将这些装置收容在小的空间内,可以使调湿装置30小型化。另外,此处的相向也可以是角度稍微偏移,可以得到一样的效果。
在构成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的多孔质平板的表面,吸附剂被进行涂布、表面处理或浸渍,该吸附剂具有从湿度相对高的空气中吸附水分(吸湿),向湿度相对低的空气解吸水分(排湿)的特性。这些吸附剂具有针对空气的相对湿度可以进行吸附的水分量(平衡吸附量)。当吸附剂从某种相对湿度的空气中不断吸附水分而达到平衡吸附量时,吸附剂形成平衡状态,不能再吸附更多的水分量。因此,必须使水分向空气解吸,重新形成可吸附的状态,需要反复交替地进行吸附动作和解吸动作。
冷却装置32是为了将通过了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或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的空气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的同时,将空气中所含的水分作为冷凝水去除而设置的。在冷却装置32冷凝的水分虽然没有图示,但与一般的调湿装置一样,例如设置排水路径,被向本体1外部排出。
冷却装置32使用制冷循环的热泵的低温侧热交换器即蒸发器或载冷剂冷却器等。虽然没有图示,但在使用载冷剂冷却器的情况下,使利用载冷剂回路被冷却的载冷剂通过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的配管内,空气通过该热交换器后被冷却。在这里使用蒸发器,在与蒸发器连接的配管上连接作为膨胀装置的膨胀阀31。另外,在与蒸发器连接的配管上连接温度传感器2a、2b,根据由温度传感器2a、2b测量的温度信息,利用后述的调湿装置控制基板36控制膨胀阀31的开度,能够控制蒸发器的蒸发温度。
室内送风装置35由风扇等构成,可以根据空气条件设定在风路2内流动的空气的风量。使风扇旋转的电机如果使用DC电机,则通过使电流值变化控制转速来控制风量,如果使用AC电机,则通过变频器控制使电源频率进行变化来控制转速,从而可以控制风量。
另外,通过控制室内送风装置35的风量,通过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的空气的流速也发生变化。一旦通过吸附剂的空气的流速提高,则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所使用的吸附剂的吸附、解吸速度(吸附、解吸时的空气与吸附剂之间的水分移动速度)就增加,因此通过增加室内送风装置35的风量,可以提高吸附剂的吸附解吸能力。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室内送风装置35被配置在风路2内的最下游,但只要能获得空气路径A、B中的目标风量即可,因此,也可以配置在比图2的配置位置更靠上游的位置,例如风路2内的最上游等,而且,也可以在上游和下游等配置多个,并不限制室内送风装置35的配置位置和数量。
图3是图1的调湿装置的控制框图。
调湿装置30具有接受温度、湿度的设定操作并进行各种控制的控制器40,在该控制器40上连接温度传感器2a、2b、温度湿度传感器3a。并且,控制器40基于来自这些传感器的传感器信息经由调湿装置控制基板36进行膨胀阀31的控制、室内送风装置35的风量控制、切换装置34a、34b的切换控制等。
<除湿动作>
以下就调湿装置30的除湿动作进行说明。
下面,就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图2的调湿装置动作时的空气状态变化的湿空气线图。图4的湿空气线图的纵轴是空气的绝对湿度,横轴是空气的干球温度。另外,图4中的曲线表示饱和线(相对湿度100%)。在图4中,用(1)~(4)表示湿空气线图中的空气状态,分别与图2(a)的(1)~(4)、图2(b)的(1)~(4)对应。图5是室内空气RA通过调湿装置内的各处后成为调湿空气SA之前的干球温度(图5的虚线)和绝对湿度湿度(图5的实线)的变化状态的图,横轴是路径,纵轴是干球温度和绝对湿度湿度。
利用图2(a)、图4、图5说明空气路径A的情况下的空气状态变化。
(1)的状态的室内空气RA被引入风路2的吸入口3,流入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这里的引入空气多是在室内环境下相对湿度为40~60%,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根据此时的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的水分含量对水分进行解吸,换句话说是向空气中排出水分。因此,通过了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的空气被加湿,干球温度下降的同时绝对温度上升,成为(2)的状态。另外,由于绝对温度上升,露点温度上升。这里,干球温度降低是由于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在解吸时进行吸热反应。这样,在从(1)到(2)的状态变化中,通过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的解吸反应,对空气进行加湿使露点温度上升,向在接下来通过的冷却装置32中水分容易被冷凝的空气状态变化。
(2)的状态的空气流入冷却装置32。流入到冷却装置32的空气在通过冷却装置32时被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成为(3)的状态。通过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2)的状态的绝对湿度与(3)的状态的绝对湿度之差的水分被冷凝,空气被除湿。另外,利用该冷却,空气成为饱和空气,空气的相对湿度提高到100%左右。这样,在从(2)到(3)的状态变化中,对空气进行除湿的同时,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向接下来通过的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容易吸附水分的空气状态变化。
(3)的状态的空气流入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根据此时的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的水分含量从空气中吸附水分,因此通过了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的空气被除湿,干球温度上升的同时绝对湿度降低,成为(4)的状态。在此,干球温度的上升是因为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在吸附时进行放热反应。这样,在从(3)到(4)的状态变化中,利用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的吸附反应,向对空气进行除湿后提供给室内的调湿空气变化。
(4)的状态的空气经过室内送风装置35,由风路2的排出口4作为调湿空气向室内被提供。
以下利用图4、图5说明空气路径B的情况下的空气状态变化。
(1)的状态的室内空气被引入风路2的吸入口3,流入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这里,引入空气多是在室内环境下相对湿度为40~60%,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根据此时的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的水分含量对水分进行解吸,换句话说是向空气中排放水分。因此,通过了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的空气被加湿,干球温度下降的同时绝对温度上升,成为(2)的状态。另外,由于绝对温度上升,露点温度上升。这里,干球温度降低是由于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在解吸时进行吸热反应。这样,在从(1)到(2)的状态变化中,利用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的解吸反应,对空气进行加湿使露点温度上升,向在接下来通过的冷却装置32中水分容易被冷凝的空气状态变化。
(2)的状态的空气流入冷却装置32。流入到冷却装置32的空气在通过冷却装置32时被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成为(3)的状态。通过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2)的状态的绝对湿度与(3)的状态的绝对湿度之差的水分被冷凝,空气被除湿。另外,利用该冷却,空气成为饱和空气,空气的相对湿度提高到100%左右。这样,在从(2)到(3)的状态变化中,对空气进行除湿的同时,使空气的相对湿度提高,向接下来通过的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容易吸附水分的空气状态变化。
(3)的状态的空气流入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根据此时的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的水分含量从空气中吸附水分,因此通过了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的空气被除湿,干球温度上升的同时绝对湿度降低,成为(4)的状态。在此,干球温度的上升是因为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在吸附时进行放热反应。这样,在从(3)到(4)的状态变化中,利用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的吸附反应,向对空气进行除湿后提供给室内的调湿空气变化。
(4)的状态的空气经过室内送风装置35,由风路2的排出口4作为调湿空气向室内被提供。
通过使切换装置34a、34b动作,进行该空气路径A和空气路径B的切换。通过切换空气路径A和空气路径B,在空气路径A进行了解吸反应的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在空气路径B进行吸附反应,在空气路径A进行了吸附反应的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在空气路径B进行解吸反应。由于像这样通过切换装置34a、34b的切换动作来交替地进行吸附和解吸,因此可连续地进行除湿运转。
这里,作为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所使用的吸附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具有以下特性的吸附剂,即:相对湿度为80~100%时的平衡吸附量(相对空气的相对湿度可吸附的水分量)多,与相对湿度为40~60%时的平衡吸附量之差大。
图6是表示图1的水分吸附解吸装置所使用的吸附剂的相对湿度与平衡吸附量的关系的图。纵轴是平衡吸附量,横轴是相对湿度。实线的曲线(a)表示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所使用的吸附剂的特性,虚线的曲线(b)为了进行比较表示其他的吸附剂的特性。
如图6所示,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所使用的吸附剂具有这样的特性,即:针对相对湿度为40~100%的空气的平衡吸附量大致呈直线地增加,高湿度区域(相对湿度为80~100%)的平衡吸附量特别多。即,通过加大在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进行吸附时和解吸时通过的空气的相对湿度差,平衡吸附量的差也增大,可以提高吸附、解吸能力。
作为比较例所示的吸附剂,针对相对湿度上升的平衡吸附剂的增加减少。因此,使用比较例的吸附剂对一般的室内空间的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左右)进行除湿的情况下,为了使在吸附时和解吸时通过的空气的平衡吸附量有差异,需要设置加热装置等解吸热源,在解吸之前对空气进行加热,使空气的相对湿度降低到20%左右。
但是,由于在此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使用在高湿度区域(相对湿度为80~100%)的平衡吸附量特别多的吸附剂,因此与一般的室内空间的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左右)中的平衡吸附量可以产生足够大的差异。因此,通过使用具有这种特性的吸附剂,在风路2内即使无解吸热源也可以进行除湿运转。
作为具有这种特性的吸附剂,例如在有机类中具有聚丙烯酸钠交联体,在无机类中具有纳米管硅酸盐(伊毛缟石)或铝硅酸盐(HASclay,商品名)等。
如上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依靠切换装置34a、34b进行的空气路径A、B的切换控制。以下在说明切换控制之前就调湿装置30的热处理能力进行说明。以下,以室内利用与调湿装置30不同的空调机进行制冷、利用调湿装置30对同一空间进行除湿的状况为前提进行说明。
<调湿装置中的热负荷处理量>
图7是表示延长了路径维持时间Tda的情况下的输入和热处理量的变化的图,横轴表示路径维持时间Tda,纵轴表示输入和热处理能力。输入是指具有构成冷却装置32的蒸发器的制冷循环中的输入电力。热处理量有潜热处理量、显热处理量、全热处理量。潜热处理量是可以使处理对象的空气的湿度进行变化的能力量,显热处理量是可以使处理对象的空气的温度进行变化的能力量,全热处理量是潜热处理量和显热处理量的总和。
如图7所示,调湿装置30具有若使路径维持时间Tda越长则显热处理量越增加而潜热处理量越减少的特性。即,例如在初期设定时间Tdas的期间继续保持空气路径A的情况下和进一步延长了的情况下,延长了的情况下的显热处理量变多,潜热处理量减少。另外,根据图7明确了即使输入保持不变,根据路径维持时间Tda,显热处理量和潜热处理量的平衡也发生变化。
以下就这样根据路径维持时间Tda而显热处理量和潜热处理量发生变化的理由进行具体说明。
如果延长路径维持时间Tda,则吸附剂饱和,就不发生吸附反应,另外在解吸侧也不发生解吸反应,产生只由冷却装置32进行热处理的时间。具体是,例如就空气路径A的情况进行说明,产生在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不发生解吸反应、在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不发生吸附反应的时间。如果在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不发生解吸反应,则通过了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的空气的露点温度就不上升,因此就不能形成在接下来通过的冷却装置32中水分容易被冷凝的状态。从而除湿量降低。因此,如果比较刚切换路径后与接近饱和状态的状态,则接近饱和状态的状态的潜热处理量变少。
另一方面,在延长了路径维持时间Tda的情况下,根据以下理由显热处理量上升。这里也就空气路径A的情况进行说明。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如上所述地在吸附时进行放热反应,但越接近饱和状态则该放热反应越弱。因此,如果比较刚切换路径后与接近饱和状态的状态,则接近饱和状态的状态的显热处理量变多。
对于空气路径的切换初期通过冷却装置32的空气与吸附剂饱和后通过冷却装置32的空气,温度湿度是不同的,但空气的焓大致相同。这是由于空气和吸附剂在进行吸附、解吸反应时,空气温度湿度沿着大致相同的焓线上发生变化。因此,潜热处理量和显热处理量分别根据路径维持时间发生变化,但全热处理量不发生变化。参考图4就这点进行说明。
调湿空气SA在刚切换路径之后是(4)的状态,但随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趋于饱和而接近(3)的状态,当最终达到饱和状态时成为(3)的状态。这里,从图(4)可明确,(3)的状态与刚切换路径之后的(4)的状态的调湿空气SA相比,干球温度低,绝对湿度高。因此,随着路径维持时间Tda变长,比刚切换路径之后更潮湿且冷的调湿空气被向室内供应。因此,通过延长了路径维持时间Tda,与在短时间切换空气路径相比,冷却室内的速度上升,使湿度降低的速度减少。由此,在将室内环境形成舒适状态时,如果优先使室内湿度快速降低,则缩短路径维持时间Tda,尽早切换空气路径,而如果优先使室内温度Tra快速降低,则延长路径维持时间Tda,在加长进行在显热处理能力高的状态下的运转之后切换空气路径即可。
鉴于调湿装置30具有以上说明的特性,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以下控制。
<调湿装置控制>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的控制流程图。图8A是图8的路径维持时间设定处理的流程图。这里以室内利用与调湿装置30不同地设置的空调机的室内机进行制冷、为了对室内进行湿度调节而运转调湿装置30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另外,图8的控制流程图表示刚切换空气路径之后开始的处理流程。这里,首先作为被切换到空气路径A的状态进行说明。另外,使冷却装置32的冷却能力恒定。
这里,首先就调湿装置30中的控制概要进行说明。调湿装置30在湿度高于设定湿度的情况下开始运转。在开始运转时,在室内温度Tra为设定温度Tm以上的情况下,相比将湿度降低到设定湿度,优先使室内温度Tra降低到设定温度Tm地进行运转。这是因为人具有即使湿度高、如果室内温度是适当的温度就感觉舒适这样的性质。因此,如果室内温度高,就优先进行显热负荷处理,从而可以使室内环境迅速成为舒适的环境。
根据以上观点,调湿装置30在开始运转之后,在室内温度Tra为设定温度Tm以上的情况下,相比潜热负荷处理优先进行显热负荷处理地进行运行。另一方面,在室内温度Tra低于设定温度Tm的情况下,优先进行潜热负荷处理地进行运行。另外,在优先进行显热负荷处理的情况下,并不是不进行室内的潜热负荷处理,当然是进行显热负荷处理的同时也进行潜热负荷处理。
然后,通过以上的运转,如果室内绝对湿度AHra变成设定绝对湿度AHm以下,调湿装置30就停止运转。另外,作为优先进行潜热负荷处理的判断标准,在这里采用以室内温度Tra为设定温度Tm以上的情况,但不受此限制,例如也可以采用室内温度Tra比设定温度Tm高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
以下参考图8和图8A的流程图就调湿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基于室内绝对湿度AHra和设定绝对湿度AHm判断是开始还是停止调湿装置30的运转(S1)。另外,可以根据温度湿度传感器3a的测量结果计算室内绝对湿度AHra,可以根据由控制器(未图示)设定的室内的设定温度Tm和设定相对湿度计算设定绝对湿度AHm。
如果室内绝对湿度AHra高于设定绝对湿度AHm,就开始调湿运转(S2)。即,使配置在调湿装置30内部的室内送风装置35运转的同时使冷却装置32运转。冷却装置32的运转相当于控制膨胀阀31的开度、使所设定的蒸发温度的制冷剂在冷却装置32内部流动,这样可以冷却通过冷却装置32的空气。如果室内绝对湿度AHra为设定绝对湿度AHm以下,就停止调湿运转,即停止室内送风装置35和冷却装置32的运转(S3)。
接着,调湿装置30进行设定空气路径A的路径维持时间Tda的处理(S4)。
以下参考图8A就路径维持时间Tda的设定处理进行说明。
首先,对利用控制器40从外部设定的室内的设定温度Tm和根据温度湿度传感器3a的测量结果获得的室内温度Tra进行比较(S41)。然后,如果室内温度Tra低于设定温度Tm,就判断为优先进行室内的潜热负荷的处理,将路径维持时间Tda设定为初期设定时间Tdas(S42)。
另一方面,如果室内温度Tra为设定温度Tm以上,则为了使室内温度Tra尽快接近设定温度Tm,就以使路径维持时间Tda比初期设定时间Tdas更长为目的来决定延长时间ΔT(S43)。基于从当前时间点到吸附剂饱和所需要的时间(以下称为饱和剩余时间)来决定该延长时间ΔT。这里例如将饱和剩余时间的1/3决定为延长时间ΔT。
另外,饱和剩余时间根据室内空气的当前湿度、冷却装置32的冷却能力而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在冷却装置(这里是蒸发器)32中流动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和温度湿度传感器3a的测量结果即空气的温度湿度进行计算。并且,将通过在Tda(初次是初期设定时间Tdas)加上延长时间ΔT而得的时间Tdas+ΔT设定为路径维持时间Tda(S44)。
并且,调湿装置30在如上所述地设定的路径维持时间Tda的期间维持空气路径A(S5),然后将空气路径切换到空气路径B。如上所述,关于空气路径A的一个循环的处理结束。然后,重新返回步骤S1,接下来就空气路径B进行与上述相同的处理。
以下用具体例子进行说明。这里,将室内绝对湿度AHra高于设定绝对湿度AHm为例进行说明。以下就刚切换到空气路径A之后起的调湿装置30的动作流程进行说明。另外,在此使初期设定时间Tdas为10分钟。
被切换到空气路径A后,首先比较室内绝对湿度AHra和设定绝对湿度AHm(S1),在此,由于室内绝对湿度AHra高于设定绝对湿度AHm,因此开始室内送风装置35和冷却装置32的运转(S2)。由此,开始室内的调温和调湿。
然后,这里,如果室内温度Tra为设定温度Tm以上(S41),接下来就决定延长时间ΔT(S43)。这里,如果算出饱和剩余时间例如为21分钟,就将其1/3的7分钟决定为延长时间ΔT,在初期设定时间Tdas上加上该7分钟的延长时间,将路径维持时间Tda设定为17分钟(S44),空气路径A持续17分钟(S5)。这样,如果室内温度Tra为设定温度Tm以上,就将路径维持时间Tda比初期设定时间Tdas的10分钟更为延长,与初期设定时间Tdas为10分钟的情况相比,可以积极地处理室内的显热负荷,可以迅速降低室内温度Tra。
另外,按照图8A的控制,由于在上一次求出的路径维持时间Tda上加上根据对应于当前的室内环境等求出的饱和剩余时间决定出的延长时间ΔT,因此有时加上了ΔT之后的路径维持时间Tda会超过饱和剩余时间。超过饱和剩余时间,是指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在饱和的状态下继续运转,但即便超过饱和剩余时间也没有问题。换句话说,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在饱和的状态下继续运转,相当于显热处理能力高的状态长时间持续,可以迅速处理显热负荷。因此,在室内温度Tra为设定温度Tm以上的状态时,为了积极处理显热负荷,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在饱和的状态下继续运转也没关系。另外,也可以形成这样的结构,即:如果加上了ΔT之后的路径维持时间Tda超过饱和剩余时间,就将路径维持时间Tda限制成饱和剩余时间,避免以饱和状态继续运转。可以任意进行任何一种控制。
然后,当经过了路径维持时间Tda的17分钟后,调湿装置30就将空气路径切换到空气路径B(S6),返回步骤S1。然后,开始有关空气路径B的一个循环的处理,首先进行步骤S1的判断,在这里判断为是,继续照此状态进行室内送风装置35和冷却装置32的运转(S2)。然后,进入到空气路径B的路径维持时间Tda的设定处理(S4)。在此,如果室内温度Tra仍然为设定温度Tm以上(S41),则为了决定空气路径B的延长时间ΔT,首先计算饱和剩余时间。
在该时间点,受到因进行到当前时间点为止的空气路径A上的调湿运转而使得室内温度Tra和绝对湿度AHra发生变化的影响,计算与上次不同的饱和剩余时间,在此例如算出30分钟。在这种情况下,调湿装置30将ΔT决定为10分钟(S43)。并且,将在上一次的空气路径A上的路径维持时间Tda的17分钟上加上了ΔT的10分钟而得的27分钟设定为空气路径B的路径维持时间Tda(S44),使空气路径B上的运转持续27分钟(S5)。通过这样比上次的空气路径A时更为延长空气路径B的路径维持时间Tda,可以更迅速地降低室内温度Tra。
然后,将空气路径B上的运转持续27分钟之后,重新切换到空气路径A(S6),返回步骤S1。然后,开始有关空气路径A的一个循环处理,首先进行步骤S1的判断,在这里判断为是,继续照此状态进行室内送风装置35和冷却装置32的运转(S2)。然后,进入到空气路径A的路径维持时间Tda的设定处理(S4)。在此,作为至此为止的空气路径A上的17分钟的运转、接下来的空气路径B上的27分钟的运转的结果,如果室内温度Tra低于设定温度Tm,就使路径维持时间Tda恢复到初期设定时间Tdas的10分钟,将空气路径A上的运转进行10分钟。
在室内绝对湿度AHra高于设定绝对湿度AHm的期间,反复进行上述步骤S2~S6的处理,如果室内绝对湿度AHra变成设定绝对湿度AHm以下,就停止调湿装置30本身的运转,即停止室内送风装置35和冷却装置32的运转(S3)。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只改变空气路径的路径维持时间Tda,就可以改变显热处理能力和潜热处理能力的平衡,控制显热处理量和潜热处理量。因此,在要提高潜热处理能力、增加除湿量的情况下,无需像以往那样提高制冷循环的压缩机的运转频率或降低蒸发温度或使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的流动反转等操作。因此,可以不破坏制冷循环的稳定地控制与设定温度湿度相应的空调能力。因此,可以抑制在制冷循环稳定之前不发挥能力、不舒适的状态长时间持续这样的不良状况,可以使室内环境迅速达到目标环境。
作为路径维持时间Tda的具体设定方法,在优先处理室内的潜热负荷的情况下,将路径维持时间Tda设成事先设定的初期设定时间Tdas,在优先处理显热负荷的情况下,将比初期设定时间Tdas更为延长了的时间设定为路径维持时间Tda即可。
另外,由于基于饱和剩余时间决定延长时间ΔT,因此可以缩短达到目标温度湿度为止的时间。
另外,在开始调湿装置30的运转、室内温度Tra为设定温度Tm以上的期间,为了积极处理显热负荷,每当切换空气路径时,都进行依次延长该空气路径的路径维持时间Tda的运转。由此,例如初期设定时间Tdas是10分钟,则与在将空气路径A保持了20分钟之后、在空气路径B再同样保持相同的20分钟的情况相比,可以缩短达到目标温度湿度的时间。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果室内温度Tra低于设定温度Tm,就将路径维持时间Tda初期化成初期设定时间Tdas,因此可以迅速提高显热处理能力,可以缩短达到目标湿度的时间。即,例如在室内温度Tra为设定温度Tm以上的期间持续、持续依次延长路径维持时间Tda之后、室内温度Tra变得低于设定温度Tm的情况下,例如与阶段性地缩短路径维持时间Tda的情况相比,通过初期化成初期设定时间Tdas,可以立即提高显热处理能力。因此,可以缩短达到目标湿度的时间。如上所述,如果室内温度Tra低于设定温度Tm就初期化成初期设定时间Tdas是有效的,但本发明并不受该方法的限制,也包括阶段性地缩短路径维持时间Tda的情况。
另外,调湿装置30即使在室内绝对湿度AHra高于设定绝对湿度AHm地开始了运转之后,在室内温度Tra为设定温度Tm以上的情况下,相比使室内绝对湿度AHra下降到设定绝对湿度AHm,优先进行使室内温度Tra下降到设定温度Tm地进行控制,因此,与优先进行降低湿度的控制相比,在调湿运转开始之后可以迅速使室内形成舒适的环境。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30如图6(a)所示,通过采用使用了在高湿度区域的平衡吸附量多的吸附剂的水分吸附解吸装置,从而只利用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或33b的水分含有量与由空气相对湿度决定的平衡吸附量之差就可以进行解吸。即,可进行无加热装置等解吸热源的解吸,可以省略解吸热源,可以使装置小型化。
另外,由于进行无加热装置等解吸热源的解吸,因此冷却装置32不用对通过空气由解吸热源获得的热量进行处理,因此可以只进行回气RA的热处理,可以节能减排。
另外,由于无解吸热源,因此切换空气路径时的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与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的温度差缩小的同时,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的温度与通过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的空气温度的温度差也缩小。因此,因与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的通过空气的温度差产生的吸附剂的热阻减少,可以高效率地进行除湿运转。
另外,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和冷却装置32被配置成在空气路径A、B的任意一个路径上都在空气流动的方向上大致串联,冷却装置32被设置在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与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b之间。通过使各自的空气通过的面相向地配置这些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和冷却装置32,可以在风路2内将这些装置收容在小的空间内,可以使调湿装置30小型化。另外,此处的相向也可以是角度稍微偏移,可以得到一样的效果。
另外,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所使用的吸附剂的吸附、解吸速度(吸附、解吸时空气与吸附剂之间的水分移动速度),除了有风速依赖性之外还有温度依赖性,温度越高则吸附、解吸速度就越高。
图9表示水分吸附解吸装置所使用的吸附剂的通过风速与吸附、解吸速度的关系。图9的纵轴是吸附剂的吸附、解吸速度,横轴是通过吸附剂的空气的通过风速。图9中的T1、T2是吸附时或解吸时通过吸附剂的空气的温度,T1高于T2,温度高的T1的吸附、解吸速度更高。
在此,在将T1作为解吸时的空气温度,将T2作为吸附时的空气温度,以某一恒定的风速进行除湿运转的情况下,由于T1与T2有温度差,因此在解吸时和吸附时产生吸附、解吸速度的差。此时,吸附、解吸时的在吸附剂和空气间移动的水分的总量在吸附、解吸速度较慢的一方平衡。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在解吸时未进行加热,因此与有加热装置的情况相比,吸附和解吸时的空气温度的差缩小,吸附速度与解吸速度的差缩小。因此,吸附、解吸速度变得彼此均匀地接近,可以高效率地利用吸附剂的潜能。
而且,由于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被固定在风路2内而静止,因此不像除湿转子那样为了进行旋转等动作而存在形状方面的限制,可以使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的通风面积符合风路2的形状。并且,也可以确保多的通风面积,减少风速,降低压力损失,或可以增加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的吸附剂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吸附解吸量。
另外,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在吸附时和解吸时空气的流入方向相反,吸附时和解吸时的通风方向反转,因此可以提高除加湿效率。
在进行空气路径A和B的切换动作时,通过调湿装置30内时的风量暂时发生变化,但通过提高切换装置34a、34b所使用的电机的旋转速度等,可以相对于风路切换周期充分缩短切换装置34a、34b的动作时间。因此,可以不影响制冷循环地切换空气路径A和B。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了不设置解吸热源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设置解吸热源的结构。但是,由于不设置解吸热源时具有如上所述的各种效果,故而是优选的。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后,就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30和进行调温的室内机对同一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系统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尤其就利用一个制冷剂回路连接调湿装置30和室内机而构成空气调节系统、利用该制冷剂回路的低温侧热交换器即蒸发器构成调湿装置30的冷却装置32的构成例子进行说明。以下以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就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适用的变型例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同样适用。这点在后面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系统结构>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的图。
空气调节系统100具有室外机10a、室内机10b、调湿装置30以及控制器40A。室内机10b和调湿装置30分别经由分支管与从室外机10a伸出的液体侧主管102和气体侧主管103连接,并联连接于室外机10a。另外,室外机10a利用传输线101分别与室内机10b和调湿装置30连接。室外机10a与控制器40A之间也利用传输线101连接。
在图10中,室内机10b和调湿装置30的连接数量各为一台,但根据室外机能力、所需除湿量也可以个别地改变连接数量,并不限制数量。关于这点在后面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另外,由于调湿装置30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因此省略就调湿装置30上的空气流路侧的传感器配置、空气回路侧的动作说明、系统控制方法等的说明。关于这点在后面所述的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制冷剂回路结构>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图。
在室内机10a内,设置变频器驱动的容量可变型的压缩机11、制冷制暖切换用的四通阀13、室外热交换器12、储蓄器14。在室内机10b中,设置利用步进电机可脉冲控制阀开度的膨胀阀21和室内热交换器22。室内机10b的膨胀阀21及室内热交换器22与调湿装置30的膨胀阀31及冷却装置32相对于室外机10a并联连接,压缩机11、制冷制暖切换用的四通阀13、室外热交换器12、膨胀阀21、31、室内热交换器22、32、储蓄器14被依次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
<制冷循环动作>
[制冷运转]
参考图11就制冷循环的制冷动作进行说明。在进行制冷运转时,四通阀13被切换到图11的实线侧。
被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由四通阀13流向室外热交换器12,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时进行冷凝液化,由液体侧主管102向液体侧分支管104分支后流入膨胀阀21、31。然后,流入膨胀阀21、31的制冷剂在膨胀阀21、31被减压后,流向室内热交换器22、32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后蒸发。蒸发了的制冷剂由气体侧分支管105流入气体侧主管103后,经过四通阀13和储蓄器14后被重新吸入压缩机11。
[制暖运转]
参考图11就制冷循环的制暖动作进行说明。在进行制暖运转时,四通阀13被切换到图11的虚线侧。
被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由四通阀13从气体侧主管103向气体侧分支管105分支,然后流入室内热交换器22、32。流入室内热交换器22、32的制冷剂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时进行冷凝液化,由膨胀阀21、31被减压后流向液体侧主管102。形成低压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2中流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后蒸发,然后经过四通阀13和储蓄器14后被重新吸入压缩机11。
对在制冷剂回路使用的制冷剂并没有限制,有(1)二氧化碳、烃或氦那样的天然制冷剂,(2)HFC410A或HFC407C等不含氯的制冷剂,(3)现有产品使用的R22或R134a等氟利昂系制冷剂等。并且,使该制冷剂循环的压缩机等流体设备可以使用往复式、旋转式、滚动或螺旋等各种形式。
室外送风装置15和室内送风装置23、35可控制风量,例如可根据空气条件设定风量。风量控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即:使风扇旋转的电机使用DC电机并使转速进行变化,或者使用AC电机通过变频器控制使电源频率进行变化后使转速进行变化。利用控制器40A进行风量控制。
<系统结构设备>
室外机10a具有用于使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2的室外送风装置15(参考后述的图12)。另外,室外机10a在压缩机11的排出侧具有排出压力传感器1a,在吸入侧具有吸入压力传感器1b,在室外热交换器12的空气吸入侧具有外气温度传感器2c。室外机10a还具有室外机控制基板16,从设置在室外机10a上的各传感器获取传感器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压缩机11的转速控制、室外送风装置15的风量控制等。另外,在室外机控制基板16上连接控制器40A,接收来自控制器40A的例如制冷运转开始等运转控制信号。
室内机10b具有用于使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22的室内送风装置(未图示),从室内吸入空气,使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22进行温度调整之后,向室内送风。另外,室内机10b具有液体管温度传感器2a、气体管温度传感器2b以及检测室内热交换器22的空气吸入侧的温度的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2d。室内机10b还具有室内机控制基板24,从设置在室内机10b上的各传感器获取传感器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膨胀阀21的控制等。另外,在室内机控制基板24上连接控制器40A,接收来自控制器40A的例如制冷运转开始等运转控制信号。
<系统控制方法>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框图。
空气调节系统100具有接受温度或湿度的设定操作的同时进行各种控制的控制器40A,在该控制器40A上连接压力传感器1a、1b、温度传感器2a、2b以及温度湿度传感器3a。控制器40A可以这么说是作为结合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器40进行整个空气调节系统100控制的装置来构成,故被构成为可对室内机10b进行制暖或制冷运转的指示等。并且,控制器40A从这些传感器获取传感器信息,向室外机控制基板16、室内机控制基板24以及调湿装置控制基板36发送控制信号,从而进行压缩机11、膨胀阀21、31、室外送风装置15、室内送风装置23、35以及切换装置34a、34b的动作控制。
<运转效率>
图13是表示蒸发温度与能效的关系的图。
根据图13可以明确,为了高能效地运转制冷循环,只要提高蒸发温度即可。并且,蒸发温度超过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可以进行高能效的运转。
图14是利用调湿装置进行除湿时和利用室内机进行除湿时的各自的蒸发温度和除湿量的关系的说明图。在图15中,横轴是蒸发温度,纵轴是除湿量。
从图15可以明确,虽然室内机10b和调湿装置30都是随着蒸发温度的提高而除湿量降低,但室内机10b是一旦蒸发温度超过露点温度则除湿量就为零,而调湿装置30即使蒸发温度超过露点温度也不会立即为零,可以确保所需除湿量。由此可知,由于在调湿装置30上即使蒸发温度高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也可以确保所需除湿量,因此利用调湿装置30进行除湿时相比利用室内机10b确保所需除湿量时要更为有效。
如上所述构成的空气调节系统100可以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同时,由于利用调湿装置30进行除湿,因此无需利用显热处理用的室内机10b进行除湿,与利用室内机10b进行除湿的情况相比,可以进行提高蒸发温度的运转。因此,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可以降低耗电。另外,通过使用可利用高蒸发温度的制冷剂进行除湿的调湿装置30,负载生成源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可以高效率地进行调温、调湿。
另外,由于将调湿装置30与室外机10a连接并配置在室内,因此无需将压缩机11搭载在调湿装置30内,可以减少调湿装置30的重量。
另外,调湿装置30由于不具有用于从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3a、33b解吸水分的加热装置等解吸热源,因此可以进行与现有的室内机相同的连接,可以将已有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室内机更换成调湿装置30。
在相对室外机10a连接了多个室内机10b的情况下,可以改变室内机10b与调湿装置30的设置数量的平衡,根据环境改变除湿能力。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100一样,具有室外机10a、室内机10b、调湿装置30和控制器40A,利用室内机10b和调湿装置30进行同一空间的空气调节,这点是相同的,在以下方面不同。即,第二实施方式是利用一个制冷剂回路连接室外机10a、室内机10b和调湿装置30的,而第三实施方式是室内机10b和调湿装置30分别构成独立的制冷剂回路,在这点上有所不同。并且,由调湿装置30侧的制冷剂回路的蒸发器构成冷却装置32。以下以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的图。
在空气调节系统100A中,在室外机10a上连接室内机10b而构成空调机10。另外,在室外机30a上连接调湿装置30。室外机10a与室内机10b之间利用液体侧主管102和气体侧主管103的配管以及传输线101连接。另外,室外机30a与调湿装置30利用与空调机10侧不同的液体侧主管102和气体侧主管103的配管以及传输线101连接。另外,控制器40A与室外机10a以及室外机30a分别利用传输线101连接。
省略了调湿装置30和空调机10各自的制冷剂回路的图示,都具有利用配管依次连接了压缩机、四通阀(仅空调机10侧)、热源侧热交换器、膨胀阀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结构。另外,设置在室外机10a和室外机30a各自上的压缩机与设置在利用一个制冷剂回路构成整体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0a上的压缩机相比,可以形成压缩机容量少的压缩机。因此,可以使得蒸发温度降低相同温度时的输入电力低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0a侧。
这样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100A可以得到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同时,由于调湿装置30与室内机10b各自的制冷剂回路是独立的,因此,可以分别设定调湿装置30侧的制冷剂回路的蒸发温度和室内机10b侧的制冷剂回路的蒸发温度。因此,在显热处理用的室内机10b侧的制冷剂回路中,可以仅以调温为目的设定蒸发温度,因此与利用一个制冷剂回路构成调湿装置30和室内机10b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相比可以进一步使蒸发温度上升,可以实现整个空气调节系统的高效率。
另外,如果室内产生的潜热负荷多,就降低调湿装置30侧的制冷剂回路的蒸发温度,增加除湿量,对于室内机10b侧使制冷剂回路的蒸发温度上升,高效率地进行显热处理,从而可以依旧保持舒适性地高效率进行空调负荷处理。因此,空气调节系统100A无论负荷状态如何都可以以高效率的运转进行应对。
<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是在图10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100上还连接外气处理装置,利用调湿装置30、室内机10b以及外气处理装置进行同一空间的空气调节的系统。以下以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的图。
空气调节系统100B是除了显热处理用的室内机10b和潜热处理用的调湿装置30以外还具有外气处理用的外气处理装置50的结构。
外气处理装置50是对从室外取入的外气进行调温和调湿后向室内供应的装置,具有利用步进电机可变频控制阀开度的膨胀阀(未图示)、室内热交换器52、全热交换器53、加湿装置54、供气用送风装置(未图示)、排气用送风装置(未图示)以及外处理控制基板(未图示)。
全热交换器53是利用外气OA和室内回气RA进行全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外气处理装置50的制冷剂回路与室内机10b一样,外气处理装置50的膨胀阀(未图示)以及室内热交换器52经由分支管与从室外机10b伸出的液体侧主管102和气体侧主管103连接,相对于室外机10a并联连接。另外,外气处理装置50与室外机10a利用传输线101连接。在图16中,外气处理装置50的连接数量是一台,但不局限于一台,也可以是两台以上。
在外气处理装置50的内部,外气OA依次通过全热交换器53、室内热交换器52、加湿装置54,被作为供气SA向室内供应。在外气处理装置50的内部,室内回气RA通过全热交换器53后被作为排气EA向室外排出。并且,在全热交换器53上,由于利用外气OA和室内回气RA进行全热交换,因此,与为了换气而将外气直接向室内供应的情况相比,可以降低在室内产生的负荷,可以减少室外机10a的压缩机11(参考图11)的输入。
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100B可以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同时,由于设置了外气处理装置50,因此与不设置外气处理装置50而直接将外气引入室内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室外机10a的压缩机11的输入。
另外,如果外气比室内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更高(室外机10a进行制冷运转),则通过了全热交换器53的外气比室内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更高。因此,在外气处理装置50上在室内热交换器52流动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与通过空气温度之差,与室内机10b的室内热交换器22的蒸发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之差相比有所增加,室内热交换器52与室内热交换器22相比可以高效率地进行热处理。
而且,如果外气比室内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更低(室外机10a进行制暖运转),则通过了全热交换器53的外气比室内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更低。因此,在外气处理装置50上在室内热交换器52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与通过空气温度之差,与室内机10b的室内热交换器22的蒸发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之差相比有所增加,室内热交换器52与室内热交换器22相比可以高效率地进行热处理。
在冬季进行制暖加湿运转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加湿装置54,可以对室内进行加湿。加湿装置54可以采用使用了供水型透湿膜的装置、超声波加湿器等。
由于外气处理装置50未搭载压缩机,因此,无需在配置于天花板背侧的所有设备(室内机10b、调湿装置30以及外气处理装置50)上搭载压缩机,可以达成轻量化及小型化。因此,可以减轻在设置空气调节系统100B时的作业负担。
另外,通过在外气处理装置50上设置检测外气的温度湿度的传感器,通过外气处理装置50获取外气的信息,如果外气是低于室内的低负荷,就通过外气处理装置50进行室内负荷处理,如果停止调湿装置30或室内机10b,就可以实现节能。
<第五实施方式>
第五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100C是通过调湿装置30、室内机10b以及外气处理装置50对同一空间进行空调的系统,这点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空气调节系统100C是在图16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100B上使调湿装置30独立,由与室内机10b和外气处理装置50侧不同的制冷剂回路构成。以下以第五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的图。
空气调节系统100C在室外机10a上连接室内机10b,构成空调机10,在该空调机10上还连接外气处理装置50。另外,在室外机30a上连接调湿装置30,构成独立于空调机10的制冷剂回路。室外机10a与室内机10b之间利用液体侧主管102和气体侧主管103的配管及传输线101连接。
另外,设置在室外机10a与室外机30a各自上的压缩机与设置在利用一个制冷剂回路形成整体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0a上的压缩机相比,可以形成压缩机容量少的压缩机,可以使得蒸发温度降低相同温度时的输入电力低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0a侧。另外,外部气体处理装置50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外气处理装置50相同,因此省略就结构和动作等的说明。
第五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100C可以得到与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还可以得到以下的效果。即,由于使连接有室内机10b和外气处理装置50的制冷剂回路与潜热处理用的调湿装置30侧的制冷剂回路分离,因此无需在空调机10侧进行除湿。因此,在空调机10侧只进行调温即可,可以进行进一步提高蒸发温度的运转,可以减少耗电。
附图标记说明
1本体,1a排出压力传感器,1b吸入压力传感器,2风路,2a液体管温度传感器,2b气体管温度传感器,2c外气温度传感器,2d空气温度传感器,3吸入口,3a温度湿度传感器,4排出口,10空调机,10a室外机,10b室内机,11压缩机,12室外热交换器,13四通阀,14储蓄器,15室外送风装置,16室外机控制基板,21膨胀阀,22室内热交换器,23室内送风装置,24室内机控制基板,30调湿装置,30a室外机,31膨胀阀,32冷却装置,33a、33b水分吸附解吸装置,34a、34b切换装置,35室内送风装置,36调湿装置控制基板,40控制器,40A控制器,50外气处理装置,52室内热交换器,53全热交换器,54加湿装置,100空气调节系统,100A空气调节系统,100B空气调节系统,100C空气调节系统,101传输线,102液体侧主管,103气体侧主管,104液体侧分支管,105气体侧分支管。

Claims (16)

1.一种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本体,所述本体具有从除湿对象空间吸入空气的吸入口和向该除湿对象空间供应空气的排出口;
风路,所述风路被设置在所述本体内,将所述吸入口和所述排出口连通;
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被配置在所述风路内,向湿度相对低的空气排湿,从湿度相对高的空气吸湿;
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与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隔开地被配置在所述风路内,向湿度相对低的空气排湿;
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被配置在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与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之间,对利用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或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的排湿而被加湿的空气进行冷却;
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被配置在所述风路内,交替地切换成使从所述吸入口被吸入的空气按照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所述冷却装置、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的顺序通过的第一空气路径,和使从所述吸入口被吸入的空气按照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所述冷却装置、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的顺序通过的第二空气路径;以及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每当将空气路径切换成所述第一空气路径或所述第二空气路径时,基于所述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热负荷来设定该被切换侧的空气路径的路径维持时间,控制所述切换装置的切换以便达成该设定的路径维持时间,
所述控制装置在基于所述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热负荷进行优先判断并判断为优先进行潜热负荷处理量的情况下,将事先设定的初期设定时间设定为路径维持时间,在基于所述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热负荷增加显热负荷处理量的情况下,将比所述初期设定时间更为延长了的时间设定为路径维持时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在室内温度为设定温度以上或室内温度比设定温度高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增加所述显热负荷处理量,在室内温度未达到设定温度的情况下或是在室内温度未达到比设定温度高出规定温度的温度情况下,增加所述潜热负荷处理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如果持续进行显热负荷处理,则每次都将比上次的路径维持时间更为延长了的时间决定为此次的路径维持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在进行所述潜热负荷处理的情况下,将比上次的切换时的路径维持时间更短的时间设定为此次的路径维持时间,在进行所述显热负荷处理的情况下,将比上次的切换时的路径维持时间更长的时间设定为此次的路径维持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和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被固定在所述风路内并静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和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是具有多个小通孔的通风体。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和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被配置成,各自的空气通过面与所述冷却装置的空气通过面相向。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所述冷却装置以及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被配置成,利用空气路径的切换使通过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所述冷却装置以及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的空气的通过方向反转。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路具有第一分支部和第二分支部,该第一分支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以及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的上游侧并将路径分支成两个方向,该第二分支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以及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的下游侧并将路径分支成两个方向,
所述切换装置被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一分支部和所述第二分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是制冷循环的蒸发器。
11.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被配置在除湿对象空间的一台以上的室内机与室外机之间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台以上的调湿装置,
将所述调湿装置的所述冷却装置作为与所述制冷剂回路的所述室外机并联连接的蒸发器。
12.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进行除湿对象空间的调温的一台以上的室内机与室外机之间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第一制冷剂回路;
与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独立的第二制冷剂回路;以及
将在所述第二制冷剂回路中发挥蒸发器功能的热交换器作为所述冷却装置设置的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台以上的调湿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将从室外取入的外气进行调温以及调湿之后供应到所述除湿对象空间内的一台以上的外气处理装置,利用所述外气处理装置、所述调湿装置和所述室内机进行同一空间的空气调节。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将从室外取入的外气进行调温以及调湿之后供应到所述除湿对象空间内的一台以上的外气处理装置,
所述外气处理装置具备:
形成从室外朝向室内的空气流的第一空气流路;
形成从所述室内朝向所述室外的空气流的第二空气流路;
在流经所述第一空气流路的空气与流经所述第二空气流路的空气之间进行全热交换的全热交换器;以及
在所述第一空气流路中被配置在所述全热交换器的下游且与所述制冷剂回路的所述室外机并联连接的热交换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将从室外取入的外气进行调温以及调湿之后供应到所述除湿对象空间内的一台以上的外气处理装置,
所述外气处理装置具备:
形成从室外朝向室内的空气流的第一空气流路;
形成从所述室内朝向所述室外的空气流的第二空气流路;
在流经所述第一空气流路的空气与流经所述第二空气流路的空气之间进行全热交换的全热交换器;以及
在所述第一空气流路中被配置在所述全热交换器的下游且与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的所述室外机并联连接的热交换器。
16.一种调湿装置的控制方法,该调湿装置具备:
本体,所述本体具有从除湿对象空间吸入空气的吸入口和向该除湿对象空间供应空气的排出口;
风路,所述风路被设置在所述本体内,将所述吸入口和所述排出口连通;
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被配置在所述风路内,向湿度相对低的空气排湿,从湿度相对高的空气吸湿;
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与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隔开地被配置在所述风路内,向湿度相对低的空气排湿;
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被配置在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与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之间,对利用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或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的排湿而被加湿的空气进行冷却;以及
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被配置在所述风路内,交替地切换成使从所述吸入口被吸入的空气按照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所述冷却装置、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的顺序通过的第一空气路径,和使从所述吸入口被吸入的空气按照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装置、所述冷却装置、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装置的顺序通过的第二空气路径;
该调湿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每当将空气路径切换成所述第一空气路径或所述第二空气路径时,基于所述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热负荷将该被切换侧的空气路径的路径维持时间设定成以下的(1)或(2),控制所述切换装置的切换以便达成该设定的路径维持时间,
(1)在基于所述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热负荷进行优先判断并优先进行潜热负荷处理量的情况下,将事先设定的初期设定时间设定为路径维持时间;
(2)在基于所述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热负荷增加显热负荷处理量的情况下,将比所述初期设定时间更为延长了的时间设定为路径维持时间。
CN201180072577.8A 2011-07-27 2011-07-27 调湿装置以及空气调节系统 Active CN1037179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04238 WO2013014708A1 (ja) 2011-07-27 2011-07-27 調湿装置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7976A CN103717976A (zh) 2014-04-09
CN103717976B true CN103717976B (zh) 2017-04-12

Family

ID=47600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72577.8A Active CN103717976B (zh) 2011-07-27 2011-07-27 调湿装置以及空气调节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97546B2 (zh)
EP (1) EP2741019B1 (zh)
JP (1) JP5822931B2 (zh)
CN (1) CN103717976B (zh)
WO (1) WO20130147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7589B (zh) * 2010-12-02 2015-11-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5310881B2 (ja) * 2012-01-12 2013-10-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制御装置
US10046371B2 (en) * 2013-03-29 2018-08-14 Semes Co., Ltd. Recycling unit, substrate treating apparatus and recycling method using the recycling unit
US9874360B2 (en) * 2013-05-14 2018-01-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TW201542986A (zh) * 2014-05-06 2015-11-16 Altrason Inc 濕度調整裝置
JP6071941B2 (ja) * 2014-05-16 2017-02-01 サンポット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JP6234574B2 (ja) * 2014-07-04 2017-11-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US10393393B2 (en) * 2014-09-26 2019-08-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Dehumidifier
TWI637129B (zh) 2015-07-07 2018-10-01 創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濕度調控系統
CN106016858B (zh) * 2016-05-12 2019-06-21 上海交通大学 空气调节装置
JP6881578B2 (ja) * 2017-06-14 2021-06-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ユニット
JP2020012603A (ja) * 2018-07-19 2020-01-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09323421B (zh) * 2018-09-30 2021-04-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CN113623934B (zh) * 2020-05-08 2022-10-28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风冷冰箱的控制方法与风冷冰箱
CN111706930B (zh) * 2020-07-02 2021-06-11 北京工业大学 模块化家用空气处理器
CN112413857B (zh) * 2020-11-23 2022-05-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CN113028602B (zh) * 2021-03-23 2022-06-07 江苏碳元舒适加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双冷源新风除湿机的运行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13531760B (zh) * 2021-06-03 2022-08-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湿度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59706A (en) * 1964-05-28 1967-12-26 Mc Graw Edison Co Adsorption gasd tre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00061251A (ja) * 1998-08-20 2000-02-29 Ebara Corp 除湿装置
CN1934393A (zh) * 2004-03-31 2007-03-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CN101699177A (zh) * 2009-01-08 2010-04-28 上海交通大学 再生式除湿换热器
CN102042645A (zh) * 2009-10-13 2011-05-04 株式会社山武 除湿空调系统及其运转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19761A (en) 1986-05-30 1988-01-19 Cromer Charles J Cooling system
JPH0339831A (ja) * 1989-07-04 1991-02-20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換気空調装置
US5758508A (en) * 1996-02-05 1998-06-02 Larouche Industr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ling warm moisture-laden air
JP3540530B2 (ja) 1996-12-13 2004-07-07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120118B2 (ja) * 1999-12-14 2008-07-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方法および空調装置
JP2002191971A (ja) * 2000-12-27 2002-07-10 Daikin Ind Ltd 吸着素子構造体及び調湿装置
JP2003161465A (ja) * 2001-11-26 2003-06-06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JP3695417B2 (ja) * 2002-02-04 2005-09-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4696482B2 (ja) * 2003-07-03 2011-06-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2005049059A (ja) 2003-07-31 2005-02-24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3646722B2 (ja) * 2003-08-18 2005-05-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2005131544A (ja) * 2003-10-30 2005-05-26 Kobe Steel Ltd 圧縮機のドライヤ設備及び四方切替え弁
JP4513382B2 (ja) * 2004-03-31 2010-07-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3712001B2 (ja) * 2004-03-31 2005-11-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JP4513380B2 (ja) 2004-03-31 2010-07-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2010084970A (ja) * 2008-09-30 2010-04-15 Daikin Ind Ltd 空調システムおよび熱交換ユニット
JP5487600B2 (ja) 2008-11-21 2014-05-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4942785B2 (ja) 2009-03-24 2012-05-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03237589B (zh) * 2010-12-02 2015-11-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59706A (en) * 1964-05-28 1967-12-26 Mc Graw Edison Co Adsorption gasd tre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00061251A (ja) * 1998-08-20 2000-02-29 Ebara Corp 除湿装置
CN1934393A (zh) * 2004-03-31 2007-03-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CN101699177A (zh) * 2009-01-08 2010-04-28 上海交通大学 再生式除湿换热器
CN102042645A (zh) * 2009-10-13 2011-05-04 株式会社山武 除湿空调系统及其运转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22931B2 (ja) 2015-11-25
EP2741019A4 (en) 2015-07-22
EP2741019A1 (en) 2014-06-11
JPWO2013014708A1 (ja) 2015-02-23
US9297546B2 (en) 2016-03-29
CN103717976A (zh) 2014-04-09
US20140157806A1 (en) 2014-06-12
WO2013014708A1 (ja) 2013-01-31
EP2741019B1 (en) 2019-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7976B (zh) 调湿装置以及空气调节系统
CN101403517B (zh) 空调系统
US7886556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KR100978441B1 (ko) 공조 시스템
CN103221752B (zh) 空气调节系统和调湿装置
KR100711625B1 (ko) 공기조화장치
JP4857901B2 (ja) デシカント空調システム
WO1999022182A1 (fr) Installation de climatisation avec deshumidification et procede de fonctionnement de cette installation
CN103890495B (zh) 制冷空调装置和调湿装置
US20200179867A1 (en) Ventilation system
JP5962201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2011017515A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2006329471A (ja) 空調システム
CN103827590A (zh) 调湿装置
JPH09329371A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H1144439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5805971B (zh) 除湿机、除湿机控制器和除湿方法
CN110678698B (zh) 空调方法和装置
JP2008224074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1182967A (ja) 除湿空調装置
JP2014126255A (ja) 調湿装置及び調湿装置を用いた除湿システム
CN111947237B (zh) 一种空调系统、除湿控制方法及装置
JP3712001B2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JP2005291585A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17419389A (zh) 空调机以及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