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83954B - 湿度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湿度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83954B
CN101883954B CN2008800253328A CN200880025332A CN101883954B CN 101883954 B CN101883954 B CN 101883954B CN 2008800253328 A CN2008800253328 A CN 2008800253328A CN 200880025332 A CN200880025332 A CN 200880025332A CN 101883954 B CN101883954 B CN 1018839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valve
spike
enclosure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2533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83954A (zh
Inventor
神野亮
松井伸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83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839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839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8395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9/22Ioni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9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alternatively operating a heat exchanger in an absorbing/adsorbing mode and a heat exchanger in a regeneration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9/13Dispensing or storing means for active compounds
    • A61L2209/134Distributing means, e.g. baffles, valves, manifolds, nozz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9/16Connections to a HVAC uni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20Method-related aspects
    • A61L2209/22Treatment by sorption, e.g. absorption, adsorption, chemisorption, scrubbing, wet clea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2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teril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湿度调节装置。封闭空间形成部件(41~48)在载有吸附和脱附水分的吸附剂的吸附部件(51、52)的周围形成封闭空间(37、38)。活性种生成部件(101、102)将用来分解臭气成分的活性种供向封闭空间(37、38)。

Description

湿度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吸附和脱附水分的吸附剂来调节室内湿度的湿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利用吸附剂来调节空气湿度的湿度调节装置已为人所知。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包括表面载有吸附剂的吸时热交换器的湿度调节装置。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湿度调节装置中,设置有包括两个吸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交替进行第一吸附热吏换器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成为蒸发器的动作和第二吸时热交换器成为冷凝器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成为蒸发器的动作。在作为蒸发器工作的吸附热交换器中,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在作为冷凝器工作的吸附热交换器中,水分脱离开吸附剂被供给空气。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湿度调节装置将已通过各个吸附热吏换器的空气中的一方供向室内而将另一方排向室外。例如,在处于除湿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里设定有空气在壳体内流通的流通路径,以便将已通过第一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中作为蒸发器工作的吸附热吏换器的空气供向室内,并将已通过作为冷凝器工作的另一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排向室外(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4、图5)。
还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湿度调节装置对室内进行换气。例如,处于除湿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利用作为蒸发器工作的吸附热交换器对已吸入的室外空气进行除湿后将该室外空气供向室内,同时将已吸入的室内空气与从作为冷凝器工作的吸附热吏换器中脱离出来的水分一起排向室外。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6-078108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这种湿度调节装置中,由于已吸入的空气长时间通过吸附热交换器,因而空气中所含的臭气成分(例如氨及烟味等)有时会被吸附剂吸附。还有,在吸附热交换器周围繁殖出霉菌及细菌的情况下,霉味等有时也会被吸附剂吸附。若如上所述臭气成分被吸附剂吸附的话,则之后在进行湿度调节的运转时,浓缩的臭气成分有时会脱离到空气中。其结果是,含有臭气成分的空气被供向室内,有可能破坏室内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发明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在利用吸附剂调节空气湿度的湿度调节装置中,防止吸附剂中的臭气成分被供向室内的情况于未然。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下述湿度调节装置为前提,即:该湿度调节装置包括壳体11和吸附部件51、52,在所述壳体11的内部形成有空气进行流动的空气通路,所述吸附部件51、52设置在该壳体11内的空气通路中并载有既能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又能使水分脱离到空气中的吸附剂,该湿度调节装置将由该吸附部件51、52进行了湿度调节的空气供向室内。并且,其特征在于:该湿度调节装置连一步包括封闭空间形成部件41~48和活性种生成部件101、102,所述封闭空间形成部件41~48用来在所述吸附部件51、52的周围形成封闭空间37、38,以将该吸附部件51、52密封起来,所述活性种生成部件101、102将用来分解臭气成分的活性种供向所述封闭空间37、38。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壳体11内的空气通路中设置有吸附部件51、52。在吸附部件51、52中载有能吸附和脱附水分的吸附剂。若在空气通过吸附部件51、52之际,例如空气中的水分被吸时剂吸附,则该空气被除湿。还有,若在空气通过吸附部件51、52之际,例如吸附剂中的水分脱离到空气中,则该空气被加湿。在湿度调节装置中,将上述那样已被除湿或已被加湿的空气供向室内,由此来对室内的湿度进行调节。
此外,如上所述臭气成分有时会被吸附部件51、52中的吸附剂吸附。因此,为了对上述那样被吸附部件51、52吸附的臭气成分进行分解,在本发明的湿度调节装置中设置有封闭空间形成部件41~48和活性种生成部件101、102。具体来说,封闭空间形成部件41~48在吸附部件51、52的周围形成封闭空间37、38,以将吸附部件51、52密封起来。由此,将吸附部件51、52与壳体11的外部隔断。并且,活性种生成部件101、102将活性种供向上述所形成的封闭空间37、38。能够列举出的该活性种有高速电子、离子、臭氧、羟自由基等自由基及其它受激分子(excited molecule)(受激氧分子、受激氮分子、受激水分子等)。
若活性种被供向将吸附部件51、52密封起来的封闭空间37、38,则该活性种就与被吸附剂吸附的臭气成分发生反应。其结果是臭气成分被分解。在此,因为吸附部件51、52的周围成为封闭空间37、38,所以能够使供向封闭空间37、38的活性种维持高浓度。因此,由于活性种和臭气成分的反应得到促进,所以臭气成分确实地被进行分解。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温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内设置有多个开关式风阀(damper)41~48,所述多个开关式风阀41~48使所述吸附部件51、52的流入侧及流出侧的空气通路连通和断开,由此能够切换空气进行流动的流路,所述封闭空间形成部件41~48由所述多个开关式风阀41~48构成,通过使该多个开关式风阀41~48成为关闭状态而在所述吸附部件51、52的周围形成封闭空间37、38。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壳体11内的空气通路中设置有多个开关式风阀41~48。开关式风阀41~48设置在吸附部件51、52的流入侧及流出侧。根据各个开关式风阀41~48的开关状态,使吸附部件51、52的流入侧及流出侧的空气通路连通和断开,由此来适当改变空气进行流动的流路。
在本发明中,将该开关式风阀41~48用作封闭空间形成部件41~48。也就是说,若使开关式风阀41~48成为关闭状态,则在吸附部件51、52的周围就形成封闭空间37、38。将活性种供向该封闭空间37、38,由此对被吸附部件51、52中的吸附剂吸附的臭气成分进行分解。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活性种生成部件101、102将活性种供向所述封闭空间37、38的动作结束后,进行将该封闭空间37、38中的空气排向室外的动作。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将活性种供向封闭空间37、38的动作结束后,进行将封闭空间37、38中的空气排向室外的动作。即:在吸附剂所吸附的臭气成分被分解后,在封闭空间37、38中有时会残留有未反应的活性种,在本发明中将上述未反应的活性种与空气一起排向室外。因此,能够确实地防止残留下来的活性种残存在壳体11内及该活性种随后被供向室内的情况出现。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种生成部件由通过流光放电生成活性种的流光放电装置101、102构成。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用流光放电装置作为活性种生成部件。在流光放电中,随着低温等离子体的生成,能够产生高浓度的活性种。因此,能够利用活性种高效地分解被吸附剂吸附的臭气成分。还有,在流光放电装置中,随着流光放电而生成所谓的离子风。能够利用该离子风在封闭空间37、38中生成气流。其结果是,因为使活性种和臭气成分的接触效率提高,所以臭气成分的分解效率进一步提高。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设置有在吸附部件51、52的周围形成封闭空间37、38的封闭空间形成部件41~48和将活性种供向该封闭空间37、38的活性种生成部件101、102。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活性种对被吸附部件51、52中的吸附剂吸附的臭气成分进行分解,所以能够防止被吸附剂吸附的臭气成分浓缩。其结果是,在进行调节室内湿度的运转时,能够事先防止已浓缩的臭气成分脱离吸附剂而被供向室内。因此,能够充分保持室内的舒适性。
还有,在本发明中,使吸附部件51、52的周围成为封闭空间37、38,由此能够提高封闭空间37、38内的活性种的浓度。因而,能够提高臭气成分的分解效率。还有,如上所述通过使吸附部件51、52的周围成为封闭空间37、38,还能够防止残存下来的活性种漏向室内等。
而且,在本发明中,能够利用活性种防止吸附部件51、52附近的细菌及霉菌进行繁殖。因此,在进行调节室内湿度的运转时,能够将清新的空气供向室内。还有,也能够防止因霉菌等在吸附剂表面繁殖而导致吸附剂的吸附及脱附性能下降。
特别是,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利用切换空气流路的开关式风阀41~48,在吸附部件51、52的周围形成封闭空间37、38。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用必需的最小数量的部件形成封闭空间37、38,并且能够发挥上述的作用和效果。
还有,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向封闭空间37、38供给活性种的动作结束后,进行将该封闭空间37、38中的空气排向室外的动作。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将残存在封闭空间37、38中的活性种排向室外,从而能够确实地防止在之后的运转中活性种被供向室内。
而且,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利用流光放电装置101、102生成活性种。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向封闭空间37、38供给高浓度的活性种,并且能够利用离子风提高活性种和臭气成分的接触效率。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确实地分解被吸附剂吸附的臭气成分,从而能够使室内的舒适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正面一侧所看到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在图1中省略图示壳体的顶板。
图2是表示从正面一侧所看到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在图2中省略图示壳体的一部分及电气设备箱。
图3是表示湿度调节装置的俯视图,在图3中省略图示壳体的顶板。
图4是表示从背面一侧所看到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在图4中省略图示壳体的顶板。
图5是表示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视图,在图5中省略图示湿度调节装置的一部分。
图6是表示制冷剂回路结构的管道系统图,图6(a)表示第一动作中的动作情况,图6(b)表示第二动作中的动作情况。
图7是吸附热交换器的示意立体图。
图8是表示放电单元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9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视图,示出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0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视图,示出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1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视图,示出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2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视图,示出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3(a)是运转停止时的控制流程示意图,图13(b)是运转刚开始后不久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图14是运转停止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视图。
图15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视图,示出室外空气循环运转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一符号说明一
10温度调节装置
11壳体
37第一热交换器室(封闭空间)
38第二热交换器室(封闭空间)
41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开关式风阀、封闭空间形成部件)
42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开关式风阀、封闭空间形成部件)
43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开关式风阀、封闭空间形成部件)
44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开关式风阀、封闭空间形成部件)
45第一供气侧风阀(开关式风阀、封闭空间形成部件)
46第二供气侧风阀(开关式风阀、封闭空间形成部件)
47第一排气侧风阀(开关式风阀、封闭空间形成部件)
48第二排气侧风阀(开关式风阀、封闭空间形成部件)
51第一吸附热交换器(吸附部件)
52第二吸附热交换器(吸附部件)
101第一放电单元(流光放电装置、活性种生成部件)
102第二放电单元(流光放电装置、活性种生成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是在调节室内湿度的同时对室内进行换气的装置,对所吸入的室外空气OA的湿度进行调节后将该室外空气OA供向室内,同时将所吸入的室内空气RA排向室外。
(湿度调节装置的整体结构)
一边适当参照图1至图5,一边对湿度调节装置10进行说明。此外,只要没有特别注明,这里说明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近”、“远”都指的是从正面一侧观察湿度调节装置10时的位置关系。
湿度调节装置10包括壳体11。还有,在壳体11内收纳有制冷剂回路50。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设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压缩机53、四通换向阀54以及电动膨胀阀55。在下文中对制冷剂回路50进行详细的说明。
壳体11形成为略扁平且高度较小的长方体形状。该壳体11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其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大一些(参照图3)。在壳体11中,形成图1中偏左的较近侧面(即:正面)的部分成为正面板部12,形成图1中偏右的较远侧面(即:背面)的部分成为背面板部13。还有,在该壳体11中,形成图1中偏右的较近侧面的部分成为第一侧面板部14,形成图1中偏左的较远侧面的部分成为第二侧面板部15。
在壳体11中,正面板部12和背面板部13彼此相向,第一侧面板部14和第二侧面板部15彼此相向。还有,在壳体11中,第一侧面板部14及第二侧面板部15构成侧板部。
在壳体11上形成有室外空气吸入口24、室内空气吸入口23、供气口22及排气口21。
室外空气吸入口24及室内空气吸入口23位于背面板部13(参照图3、图4)。室外空气吸入口24设置在背面板部13的下侧部分。还有,室外空气吸入口24设置在背面板部1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偏向第二侧面板部15一侧的位置。室内空气吸入口23设置在背面板部13的上侧部分。还有,室内空气吸入口23设置在背面板部1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偏向第一侧面板部14一侧的位置。
供气口22设置在第一侧面板部14的靠正面板部12一侧的端部附近。排气口21设置在第二侧面板部15的靠正面板部12一侧的端部附近。
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设置有上游侧隔板71、下游侧隔板72、中央隔板73、第一隔板74及第二隔板75。这些隔板71至75都直立地设置在壳体11的底板上,从壳体11的底板一直到顶板将壳体11的内部空间整个地隔开。
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被设置成与正面板部12及背面板部13平行。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上游侧隔板71设置在靠向背面板部13的位置,下游侧隔板72设置在靠向正面板部12的位置。
上游侧隔板7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壳体1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小。上游侧隔板71的右端部接合在第一侧面板部14上。另一方面,在上游侧隔板71的左端部和第二侧面板部15之间形成有缝隙。
下游侧隔板7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上游侧隔板7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小。在下游侧隔板72的右端部和第一侧面板部14之间形成有缝隙。还有,在下游侧隔板72的左端部和第二侧面板部15之间也形成有缝隙。
第一隔板74设置为从右侧封住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空间。具体来说,第一隔板74被设置为与第一侧面板部14平行且与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正交。第一隔板74的前端部接合在下游侧隔板72的右端部。第一隔板74的后端部接合在上游侧隔板71上。
第二隔板75设置为从左侧封住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空间。具体来说,第二隔板75被设置为与第二侧面板部15平行且与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正交。第二隔板75的前端部接合在下游侧隔板72的左端部。第二隔板75的后端部接合在背面板部13上。还有,上游侧隔板71的左端部接合在该第二隔板75上。
中央隔板73以与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正交的形态设置在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中央隔板73从上游侧隔板71一直设置到下游侧隔板72,将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空间左右隔开。还有,中央隔板73设置在比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略靠向第二侧面板部15一侧的位置处。
在壳体11内,上游侧隔板71和背面板部13之间的空间被隔成上下两个空间(参照图2、图4、图5)。在被上下隔开的该空间中,上侧空间构成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下侧空间构成室外空气侧通路34。
室内空气侧通路32经由连接着室内空气吸入口23的导管与室内连通。在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设置有用来从空气中去除尘埃等的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形成为长边朝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形板状,是以横穿室内空气侧通路32的形态直立地设置的。室内空气侧通路32被该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前后隔开。在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的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前侧(下游侧)部分收纳有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该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安装在壳体11的顶板上,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
室外空气侧通路34经由连接着室外空气吸入口24的导管与室外空间连通。在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设置有用来从空气中去除尘埃等的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形成为长边朝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形板状,是以横穿室外空气侧通路34的形态直立地设置的。室外空气侧通路34被该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前后隔开。在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的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前侧(下游侧)部分收纳有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该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安装在壳体11的底板上,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
如上所述,壳体11内的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空间被中央隔板73左右隔开。在被左右隔开的该空间中,中央隔板73的右侧空间构成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央隔板73的左侧空间构成第二热交换器室38(参照图1、图3)。
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收纳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收纳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各个吸附热吏换器51、52整体上形成为长方形的厚板状或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在下文中对吸附热交换器51、52进行详细的说明。
还有,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收纳有第一放电单元101,在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收纳有第二放电单元102。第一放电单元101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靠向第一隔板74且设置在第一吸附热吏换器51的前侧。也就是说,第一放电单元101设置在第一吸附热吏换器51的空气流出侧。第二放电单元102在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靠向第二隔板75且设置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前侧。也就是说,第二放电单元102设置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空气流出侧。在下文中对各个放电单元101、102进行详细的说明。
吸附热交换器51、52以该吸附热交换器的正面及背面与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平行的形态直立地设置在热交换器室37、38内。也就是说,吸附热吏换器51、52是以横穿热交换器室37、38的形态设置的。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被吸附热交换器51、52前后隔开。在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中,吸附热交换器51、52设置在比热交换器室37、38的前后方向的中央更为靠向上游侧隔板71的位置处。还有,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沿着左右方向排列设置在大致一条直线上。
在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设置有液体侧分流器61和气体侧集管(header)62。包含液体侧分流器61及气体侧集管62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整个被收纳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另一方面,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包含所有肋片57在内的大部分被收纳在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但该第三吸附热交换器52的一部分则贯穿中央隔板73后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露出。具体来说,附属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分流器61及气体侧集管62位于第一热吏换器室37内。还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位于连接着液体侧分流器61及气体侧集管62的端部侧的U字管部59也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内露出。还有,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收纳有制冷剂回路50的电动膨胀阀55。
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沿着下游侧隔板72正面的部分被上下隔开(参照图2、图3、图5)。在被上下隔开的该空间中,上侧空间构成供气侧通路31,下侧空间构成排气侧通路33。
在上游侧隔板71上设置有四个开关式风阀41~44(参照图3、图5)。各个风阀41~44形成为大致横长的长方形。各个风阀41~44构成为能够使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流入侧的空气通路连通和断开。具体来说,在上游侧隔板71的面向室内空气侧通路32的部分(上侧部分),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的位置,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的位置。还有,在上游侧隔板71的面向室外空气侧通路34的部分(下侧部分),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的位置,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安装在比中央隔极73更靠左侧的位置。
若打开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断开。
在上游侧隔板71上,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位于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的正下方。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及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设置在使该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及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比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为靠向中央隔板73(即:更靠向第二侧面板部15)的位置(参照图3)。
还有,在上游侧隔板71上,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位于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的正下方。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及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设置在使该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及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比第二热交换器室38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为靠向中央隔板73(即:更靠向第一侧面板部14)的位置(参照图3)。
在下游侧隔板72上设置有四个开关式风阀45~48(参照图3、图5)。各个风阀45~48形成为大致横长的长方形。各个风阀45~48构成为能够使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流出侧的空气通路连通和断开。具体来说,在下游侧隔板72的面向供气侧通路31的部分(上侧部分),第一供气侧风阀45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的位置,第二供气侧风阀46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的位置。还有,在下游侧隔板72的面向排气侧通路33的部分(下侧部分),第一排气侧风阀47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的位置,第二排气侧风阀48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的位置。
若打开第一供气侧风阀45,供气侧通路31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供气侧风阀45,供气侧通路31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二供气侧风阀46,供气侧通路31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供气侧风阀46,供气侧通路31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一排气侧风阀47,排气侧通路33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排气侧风阀47,排气侧通路33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二排气侧风阀48,排气侧通路33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排气侧风阀48,排气侧通路33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断开。
在下游侧隔板72上,第一排气侧风阀47位于第一供气侧风阀45的正下方。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设置在使该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比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为靠向中央隔板73(即:更靠向第二侧面板部15)的位置(参照图3)。
还有,在下游侧隔板72上,第二排气侧风阀48位于第二供气侧风阀46的正下方。第二排气侧风阀48及第二供气侧风阀46设置在使该第二排气侧风阀48及第二供气侧风阀46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比第二热交换器室38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为靠向中央隔板73(即:更靠向第一侧面板部14)的位置(参照图3)。
上述各个风阀41~48构成能够对在壳体11内的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的路径进行切换的切换部件。风阀41~48还兼作封闭空间形成部件,通过让风阀41~48都成为关闭状态,来使吸附热吏换器51、52的周围成为封闭空间以将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密封起来。
在壳体11内,供气侧通路31及排气侧通路33与正面板部12之间的空间被隔板77左右隔开。在该被左右隔开的空间中,隔板77右侧的空间构成供气扇室36,隔板77左侧的空间构成排气扇室35。该隔板77直立地设置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向第二侧面板部15的位置。供气扇室36及排气扇室35都是从壳体11的底板一直通到顶板的空间。
在供气扇室36中收纳有供气扇26。还有,在排气扇室35中收纳有排气扇25。供气扇26及排气扇25都是离心型多叶风扇(所谓的西罗克风扇(sirocco fan))。
具体来说,这些风扇25、26具有风扇转子、风扇壳体86及风扇马达89。虽未图示出来,不过风扇转子形成为该风扇转子的轴向长度比直径小的圆筒状,在该风扇转子的周侧面形成有多个叶片。风扇转子被收纳在风扇壳体86中。吸入口87开在风扇壳体86的侧面(与风扇转子的轴向正交的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上。还有,在风扇壳体86形成有从该风扇壳体86的周侧面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吹出口88位于该部分的突出端。风扇马达89安装在风扇壳体86的与吸入口87相反一侧的侧面上。风扇马达89联结在风扇转子上,驱动风扇转子旋转。
在供气扇26及排气扇25中,若风扇马达89驱动风扇转子旋转,则空气经由吸入口87被吸入到风扇壳体86内,风扇壳体86内的空气就从吹出口88被吹出。
供气扇26以风扇壳体86的吸入口87与下游侧隔板72相向的形态设置在供气扇室36中。还有,该供气扇26的风扇壳体86的吹出口88以与供气口22连通的状态位于第一侧面板部14。
排气扇25以风扇壳体86的吸入口87与下游侧隔板72相向的形态设置在排气扇室35中。还有,该排气扇25的风扇壳体86的吹出口88以与排气口21连通的状态位于第二侧面板部15。
在供气扇室36中收纳有制冷剂回路50的压缩机53和四通换向阀54。压缩机53及四通换向阀54设置在供气扇室36中的供气扇26和隔板77之间。
从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气体侧集管62开始延伸出来的连接管道65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上。该连接管道65贯穿下游侧隔板72。具体来说,连接管道65贯穿下游侧隔板72的面向供气侧通路31的部分(上侧部分)中位于中央隔板73右侧的部分(即:面向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部分)。此外,吸附热交换器51的液体侧分流器61连接在电动膨胀阀55的一端上,而吸附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分流器61则连接在电动膨胀阀55的另一端上。
在壳体11内,第一隔板74和第一侧面板部14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一副空气通路即第一旁通通路81(参照图2、图3)。还有,在壳体11内,第二隔板75和第二侧面板部15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副空气通路即第二旁通通路82(参照图3、图4)。第一旁通通路81及第二旁通通路82是从壳体11的底板一直通到顶板的空间。
第一旁通通路81的起始端(背面板部13一侧的端部)仅与室外空气侧通路34连通,而与室内空气侧通路32断开。该第一旁通通路81与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的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下游侧部分连通。第一旁通通路81的终止端(正面板部12一侧的端部)与供气侧通路31、排气侧通路33及供气扇室36之间被隔板78隔开。在隔板78的面向供气扇室36的部分设置有第一旁通用风阀83。第一旁通用风阀83形成为大致纵长的长方形。若打开第一旁通用风阀83,第一旁通通路81与供气扇室36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旁通用风阀83,第一旁通通路81与供气扇室36之间便断开。
第二旁通通路82的起始端(背面板部13一侧的端部)仅与室内空气侧通路32连通,而与室外空气侧通路34断开。该第二旁通通路82经由形成在第二隔板75上的连通口76与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的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下游侧部分连通。第二旁通通路82的终止端(正面板部12一侧的端部)与供气侧通路31、排气侧通路33及排气扇室35之间被隔板79隔开。在隔板79的面向排气扇室35的部分设置有第二旁通用风阀84。第二旁通用风阀84形成为大致纵长的长方形。若打开第二旁通用风阀84,第二旁通通路82与排气扇室35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旁通用风阀84,第二旁通通路82与排气扇室35之间便断开。
此外,在图5的右侧视图及左侧视图中,省略图示第一旁通通路81、第二旁通通路82、第一旁通用风阀83以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
在湿度调节装置10中,第一旁通用风阀83、第二旁通用风阀84、第一供气侧风阀45、第二供气侧风阀46、第一排气侧风阀47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构成切换机构。也就是说,在第一供气侧风阀45、第二供气侧风阀46、第一排气侧风阀47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关闭,而第一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打开的状态下,流经壳体11内的空气就通过第一旁通通路81或第二旁通通路82而不通过第一热交换器室37及第二热交换器室38。还有,在第一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关闭,而供气侧风阀45、46中的一个供气侧风阀和排气侧风阀47、48中的一个排气侧风阀打开的状态下,流经壳体11内的空气就通过第一热交换器室37或第二热交换器室38而不通过第一旁通通路81及第二旁通通路82。
壳体11的第一侧面板部14的面向室内空气侧通路32及室外空气侧通路34的部分由过滤器用开关面板17构成。还有,该第一侧面板部14的面向第一旁通通路81的部分由主开关面板16构成。过滤器用开关面板17及主开关面板16能自如地安装在壳体11上并能自如地从壳体11上取下来。
在壳体11的正面板部12的靠右侧部分安装有电气设备箱90。此外,在图2及图5中省略图示电气设备箱90。电气设备箱90是长方体形状的箱子,在该电气设备箱90的内部收纳有控制用基板91和电源用基板92。控制用基板91及电源用基板92安装在电气设备箱90的侧板中的与正面板部12邻接的侧板(即:背面板)的内侧面上。在电源用基板92的变换器(inverter)部设置有散热片93。该散热片93突出设置在电源用基板92的背面,并贯穿电气设备箱90的背面板和壳体11的正面板部12在供气扇室36中露出(参照图3、图4)。
在壳体11内,连接在压缩机53、风扇25、26、风阀41~48及湿度传感器96、97等上的引线朝电气设备箱90的内部延伸。其中,与安装在上游侧隔板71上的风阀41~44的驱动马达相连的引线及与湿度传感器96、97相连的引线通过第一旁通通路81朝电气设备箱90延伸。
(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一边参照图6,一边说明所述制冷剂回路50。
所述制冷剂回路50是设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压缩机53、四通换向阀54及电动膨胀阀55的闭合回路。该制冷剂回路50通过使已填充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蒸气压缩制冷循环。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50中,压缩机53的喷出侧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第一通口上,该压缩机53的吸入侧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第二通口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一端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第三通口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另一端经由电动膨胀阀55连接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一端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另一端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第四通口上。
所述四通换向阀54能够在第一通口和第三通口连通且第二通口和第四通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图6(a)所示的状态)与第一通口和第四通口连通且第二通口和第三通口连通的第二状态(图6(b)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如图7所示,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都由横向肋片(cross fin)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所述吸附热吏换器51、52具有铜制传热管58和铝制肋片57。设置在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多个肋片57分别形成为长方形板状,并以一定的间隔排列。还有,传热管58成为沿着肋片57的排列方向来回弯曲的蛇形形状。也就是说,该传热管58构成为:交替地形成有贯穿各个肋片57的直管部和连接相邻的两个直管部的U字管部59。
所述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构成在各个肋片57的表面载有吸附剂的吸附部件。在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通过肋片57之间的空气与肋片57所担载的吸附剂接触。由此,吸附剂吸时空气中的水分,或者将吸附剂所吸附的水分放出(脱离)到空气中。能够用沸石、硅胶、活性炭、具有亲水性官能基的有机高分子材料等能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汽的物质作为所述吸附剂。
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制冷剂回路50构成载热体回路。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高压气态制冷剂作为加热用裁热流体被供向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作为冷凝器工作的一吸时热交换器,而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则作为冷却用载热流体被供向作为蒸发器工作的另一吸附热交换器。
(放电单元的结构)
上述各个放电单元101、102构成将活性种供向已成为封闭空间的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的活性种生成部件。也就是说,第一放电单元101将活性种供向第一热交换器室37,第二放电单元102将活性种供向第二热交换器室38。
各个放电单元101、102构成通过进行流光放电在空气中产生活性种的流光放电装置。具体来说,如图8所示,各个放电单元101、102分别具有放电侧支撑板105、电极支撑部106、放电电极107和相对电极108。
放电侧支撑板105形成为较长的平板状。放电侧支撑板105呈铅直状态被支撑在热交换器室37、38内。在放电侧支撑板105一侧的平面部突出设置有电极支撑部106。棒状或线状的放电电极107被支撑在电极支撑部106的顶端部。放电电极107以与放电侧支撑板105平行的形态沿上下方向延伸。放电电极107由例如钨材料构成。
相对电极108形成为较长的平板状。相对电极108被支撑在热交换器室37、38内,与放电侧支撑板105及放电电极107相向。相对电极108的平面部与放电电极107平行。也就是说,在相对电极108和放电电极107之间,沿着该相对电极108和放电电极107的长边方向保持有一定间隔(例如5mm)。
还有,未图示出来的电源与各个放电单元101、102相连。该电源的正极侧与放电电极107电气连接,而接地侧(或负极侧)与相对电极108电气连接。若电源向放电电极107及相对电极108施加规定的电压,则放电电极107就朝着相对电极108进行流光放电。
在此,在第一放电单元101中,放电电极107朝相对电极108进行放电的放电方向(等离子体的前进方向)朝向第一吸附热吏换器51侧或中央隔板73侧。在第二放电单元102中,放电电极107朝相对电极108进行放电的放电方向(等离子体的前进方向)朝向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侧或中央隔板73侧。在下文中,对放电单元101、102中的流光放电动作进行详细的说明。
-运转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进行除湿换气运转和加湿换气运转。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及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对已吸入的室外空气OA的湿度进行调节后将该室外空气OA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同时将已吸入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另一方面,处于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将已吸入的室外空气OA作为供给空气SA原封不动地供向室内,同时将已吸入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原封不动地排向室外。
(除湿换气运转)
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3分钟间隔)反复交替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在该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第一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总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运转供气扇26,则室外空气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被吸入到壳体11内。还有,若运转排气扇25,则室内空气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被吸入到壳体11内。
首先,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在该第一动作中,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打开状态,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该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如图6(a)所示,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在该状态的制冷剂回路50中,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50中,从压缩机53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电动膨胀阀55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
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除湿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二供气侧风阀46流入到供气侧通路31中,然后在通过供气扇室36以后经由供气口22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流入到第一热吏换器室37中,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获得水分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一排气侧风阀47流入到排气侧通路33中,然后在通过排气扇室35以后经由排气口21被排向室外。
其次,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在该第二动作中,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该第二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如图6(b)所示,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在该状态的制冷剂回路50中,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50中,从压缩机53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电动膨胀阀55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冷凝器。
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除湿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一供气侧风阀45流入到供气侧通路31中,然后在通过供气扇室36以后经由供气口22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流入到第二热吏换器室38中,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获得水分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二排气侧风阀48流入到排气侧通路33中,然后在通过排气扇室35以后经由排气口21被排向室外。
(加湿换气运转)
处于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3分钟间隔)反复交替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在该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第一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总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运转供气扇26,则室外空气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被吸入到壳体11内。还有,若运转排气扇25,则室内空气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被吸入到壳体11内。
首先,对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在该第一动作中,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该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如图6(a)所示,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并且,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的情况相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
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失去水分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二排气侧风阀48流入到排气侧通路33中,然后在通过排气扇室35以后经由排气口21被排向室外。
另一方面,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流入到第一热吏换器室37中,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加湿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一供气侧风阀45流入到供气侧通路31中,然后在通过供气扇室36以后经由供气口22被供向室内。
其次,对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在该第二动作中,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打开状态,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该第二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如图6(b)所示,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并且,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的情况相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冷凝器。
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失去水分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一排气侧风阀47流入到排气侧通路33中,然后在通过排气扇室35以后经由排气口21被排向室外。
另一方面,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流入到第二热吏换器室38中,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加湿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二供气侧风阀46流入到供气侧通路31中,然后在通过供气扇室36以后经由供气口22被供向室内。
(运转停止时的动作)
若持续进行上述除湿换气运转及加湿换气运转等运转(下面称作湿度调节运转)的话,臭气成分有时会吸附在各个吸附热吏换器51、52的吸附剂上。具体来说,在进行将含有例如烟味及氨等臭气成分的室内空气吸入后排向室外的动作时,这些臭气成分被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吸附剂吸附。其结果是,臭气成分有时在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吸附剂中积存并浓缩。
若在这样的状态下再开始湿度调节运转,则根据该运转条件,臭气成分有时会脱离开吸附剂而被供向室内。具体来说,若例如湿度极高的室外空气通过吸附剂的话,空气中的水分有时被吸时剂吸附而置换出臭气成分,从而高浓度的臭气成分从吸附剂中脱离出来。其结果是,因为浓度较高的臭气成分被供向室内,所以出现室内舒适性严重受损的问题。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为了预先防止臭气成分积存在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吸附剂中,在运转停止时进行下述动作(臭气分解动作)。
如图13(a)所示,若例如使用者对操作部(遥控器等)进行操作而从该操作部接收到让湿度调节装置10停止(OFF)的指令(步骤S1),则压缩机53、排气扇25及供气扇26便会停止(步骤S2)。在步骤S2之后,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周边的各个风阀41~48全被关闭(步骤S3)。其结果是,第一热交换器室37成为将第一吸附热吏换器51的周围密封起来的封闭空间,第二热交换器室38成为将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周围密封起来的封闭空间。也就是说,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成为与该各个热交换器室的外部完全断开的状态(参照图14)。
在步骤S3之后,第一放电单元101和第二放电单元102进行流光放电(步骤S4)。具体来说,在各个放电单元101、102中,电源向放电电极107及相对电极108施加电压。其结果是,在各个放电单元101、102中,以放电电极107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作为放电的基点,朝相对电极108产生流光放电。更具体地说,喇叭形的微小电弧连续地从放电电极107的两端部进行扩展,形成伴有发光的等离子体柱。随着这样的流光放电,在空气中的放电场生成活性种。此外,能够列举出的该活性种有高速电子、离子、臭氧、羟自由基等自由基及其它受激分子(受激氧分子、受激氮分子、受激水分子等)。
还有,在各个放电单元101、102中,随着生成流光放电而产生离子风。该离子风的方向与流光放电的放电方向大致相同。其结果是,在第一放电单元101中,朝着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侧或中央隔板73侧生成气流。还有,在第二放电单元102中,朝着第二吸附热吏换器52侧或中央隔板73侧生成气流。
在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中,上述活性种被离子风运送着与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吸附剂接触。由此,已由吸附剂吸附的臭气成分被活性种氧化分解。还有,此时因为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成为封闭空间,所以活性种并没有漏到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的外部。因此,活性种的浓度提高,臭气成分被高效地分解。
(运转再开始时的动作)
另一方面,在上述臭气分解动作中,在成为封闭空间的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内有时残留有未反应的活性种。若在这样的状态下立即再开始进行湿度调节运转,则残留下来的活性种被供向室内,有时会产生不良现象。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在上述臭气分解动作之后,进行在湿度调节运转再开始前将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内的空气排向室外的室外空气循环运转(清除动作)。
如图13(b)所示,若例如使用者等对操作部(遥控器等)进行操作而从该操作部接收到让湿度调节装置10运转(ON)的指令(步骤S11),则各个放电单元101、102的流光放电成为停止状态,臭气分解动作结束(步骤S12)。在步骤S12之后,移向下述的室外空气循环运转。
在室外空气循环运转下,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供气侧风阀46为关闭状态不变,而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一排气侧风阀47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则成为打开状态。也就是说,在室外空气循环运转下,仅使与室外相连的空气通路连通和断开的室外侧风阀43、44、47、48成为打开状态(步骤S13,参照图15)。此后,在步骤S 14中,仅驱动排气扇25,供气扇26仍为停止状态不变。其结果是,室外空气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被吸入到壳体11内。
已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的第一空气分成两股,一股空气经由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流入第一热交换器室37,另一股空气经由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流入第二热交换器室38。已流入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空气带着残存的活性种经由第一排气侧风阀47流向排气侧通路33。已流入第二热交换器室38的空气带着残存的活性种经由第二排气侧风阀48流向排气侧通路33。在排气侧通路33中汇合起来的空气在通过排气扇室35以后经由排气口21被排向室外。
利用上述室外空气循环运转,将残存在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中的活性种确实地排到室外。从室外空气循环运转开始时算起规定的时间一过,就结束室外空气循环运转,进行上述通常的湿度调节运转。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湿度调节装置10的运转停止时使热吏换器室37、38成为封闭空间,在成为封闭空间的热交换器室37、38中,放电单元101、102产生活性种。由此,能够利用活性种对被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吸附剂吸附的臭气成分进行分解,从而能够防止臭气成分在吸附剂中积存并浓缩。其结果是,在此后的湿度调节运转下,能够事先防止已浓缩的臭气成分脱离吸附剂而被供向室内。因此,能够充分保持室内的舒适性。
还有,通过使热交换器室37、38成为封闭空间,从而能够提高该热交换器室37、38内部的活性种的浓度。因此,能够提高臭气成分的分解效率。还有,如上所述通过使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周围成为封闭空间,还能够防止残存下来的活性种漏向室内等。
而且,能够利用活性种防止细菌及霉菌在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附近进行繁殖。因此,在湿度调节运转时,能够将清新的空气供向室内。还有,也能够防止因霉菌等在吸附剂表面繁殖而导致吸附剂的吸附及脱附性能下降。
还有,因为利用切换空气流路的风阀41~48使热交换器室37、38成为封闭空间,所以不需要另外设置其它风阀等,能够将部件数减少到必需的最小限度。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臭气分解动作之后,进行在通常运转再开始前将热交换器室37、38中的空气排向室外的动作。因此,能够将残存在热交换器室37、38中的活性种确实地排到室外,从而能够确实地防止在此后的湿度调节运转中活性种被供向室内均情况出现。
(其它实施方式)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用流光放电装置作为活性种生成部件,不过作为该活性种生成部件也可以使用例如进行电晕放电及辉光放电等的其它放电装置,还可以使用臭氧发生装置等。
还有,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放电单元101、102设置在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流出侧,不过也可以将该放电单元101、102设置在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流入侧。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但并没有意图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它的用途和范围加以限制。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利用吸附和脱附水分的吸附剂来调节室内湿度的湿度调节装置是很有用的。

Claims (3)

1.一种湿度调节装置,包括壳体(11)、2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压缩机(53)、排气扇(25)和供气扇(26),在所述壳体(11)的内部形成有空气进行流动的空气通路,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设置在该壳体(11)内的空气通路中并载有既能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又能使水分脱离到空气中的吸附剂,该湿度调节装置将由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进行了湿度调节的空气供向室内,其特征在于:
该湿度调节装置,进一步包括:
封闭空间形成部件(41~48),用来分别在各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周围形成封闭空间(37、38),以将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密封起来,和
活性种生成部件(101、102),将用来分解臭气成分的活性种供向各个所述封闭空间(37、38)。
在所述壳体(11)内设置有多个开关式风阀(41~48),所述多个开关式风阀(41~48)使各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流入侧及流出侧的空气通路连通和断开,由此能够切换空气进行流动的流路,
所述封闭空间形成部件由所述多个开关式风阀(41~48)构成,通过使该多个开关式风阀(41~48)成为关闭状态而在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周围形成封闭空间(37、38),
所述封闭空间(37、38)为第一热交换器室(37)和第二热交换器室(38),
通过使用者操作操作部,若接收到停止湿度调节装置(10)的指令,则所述压缩机(53)、所述排气扇(25)和所述供气扇(26)停止,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室(37)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室(38)的周边的多个风阀(41~48)都关闭,该第一热交换器室(37)和第二热交换器室(38)成为封闭空间,
所述活性种生成部件向各个封闭空间分别供给活性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活性种生成部件(101、102)将活性种供向各个所述热交换器室(37、38)的动作结束后,同时进行将各个该热交换器室(37、38)中的空气排向室外的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性种生成部件由通过流光放电生成活性种的流光放电装置(101、102)构成。
CN2008800253328A 2007-07-19 2008-06-10 湿度调节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839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88377A JP2009022879A (ja) 2007-07-19 2007-07-19 調湿装置
JP188377/2007 2007-07-19
PCT/JP2008/001478 WO2009011086A1 (ja) 2007-07-19 2008-06-10 調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83954A CN101883954A (zh) 2010-11-10
CN101883954B true CN101883954B (zh) 2013-05-08

Family

ID=40259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533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83954B (zh) 2007-07-19 2008-06-10 湿度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650890B2 (zh)
EP (1) EP2169323A4 (zh)
JP (1) JP2009022879A (zh)
KR (1) KR20100012039A (zh)
CN (1) CN101883954B (zh)
AU (1) AU2008277190B2 (zh)
WO (1) WO20090110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68519B (en) * 2009-03-12 2014-01-15 Steritrox Ltd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sterilisation and/or decontamination
KR101840588B1 (ko) * 2017-02-08 2018-03-22 주식회사 삼화에이스 히트파이프를 이용한 공기조화장치
US10670299B2 (en) * 2017-04-07 2020-06-02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Side-mounted electric heater
KR102660737B1 (ko) * 2019-01-15 2024-04-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11578481B (zh) * 2020-05-12 2022-09-0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除湿控制方法
CN111578468B (zh) * 2020-05-12 2022-09-0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1750452A (zh) * 2020-07-08 2020-10-09 坤创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灭菌空气净化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36135A (zh) * 2003-08-18 2006-09-2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湿度调节装置
WO2006126543A1 (ja) * 2005-05-24 2006-11-30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調システム
WO2006126605A1 (ja) * 2005-05-24 2006-11-30 Daikin Industries, Ltd. 調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641083B2 (en) * 1991-03-05 1993-09-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Humidity control apparatus
JP2000051643A (ja) * 1998-08-06 2000-02-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清浄装置
JP2001178803A (ja) * 1999-12-27 2001-07-03 Toyota Motor Corp 空気浄化器および空気浄化方法
JP2002343535A (ja) * 2001-05-21 2002-11-29 Daikin Ind Ltd ガス処理装置
JP2003236332A (ja) * 2002-02-14 2003-08-26 Daikin Ind Ltd ガス処理装置
US20040262241A1 (en) * 2003-06-27 2004-12-30 Jeffrey Socha High efficiency decontamin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door air
AU2004258010B2 (en) * 2003-07-22 2008-01-10 Daikin Industries, Ltd. Humidity control system
JP4496745B2 (ja) * 2003-09-25 2010-07-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JP3668785B2 (ja) * 2003-10-09 2005-07-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078108A (ja) 2004-09-10 2006-03-23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JP4692078B2 (ja) * 2005-05-30 2011-06-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4124218B2 (ja) * 2005-07-27 2008-07-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36135A (zh) * 2003-08-18 2006-09-2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湿度调节装置
WO2006126543A1 (ja) * 2005-05-24 2006-11-30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調システム
WO2006126605A1 (ja) * 2005-05-24 2006-11-30 Daikin Industries, Ltd. 調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011086A1 (ja) 2009-01-22
EP2169323A4 (en) 2010-09-08
US8650890B2 (en) 2014-02-18
CN101883954A (zh) 2010-11-10
KR20100012039A (ko) 2010-02-04
US20100170281A1 (en) 2010-07-08
AU2008277190B2 (en) 2011-07-21
EP2169323A1 (en) 2010-03-31
AU2008277190A1 (en) 2009-01-22
JP2009022879A (ja) 2009-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83954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1688675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1688676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2472513B (zh) 换气系统
EP2224181B1 (en) Humidity adjustment device
CN101688674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1842146B (zh) 调湿装置
JP2009109118A (ja) 調湿装置
CN101952664B (zh) 调湿装置
JP2008249211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1790666B (zh) 湿度调节装置
JP2005321116A (ja) 加湿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03202136A (ja) 空気調和機の加湿ユニット
JP6303375B2 (ja) 加湿装置
JP2024013907A (ja) 温度調節システム
JP4066984B2 (ja) 酸素富化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454783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5188886A (ja) 空気調和機
JPH03217731A (ja) 酸素富化機付空気調和装置
JP2008114224A (ja) 酸素富化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05201556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5233550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4077093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9019864A (ja) 調湿装置
JP2008064365A (ja) 調湿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08

Termination date: 2018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