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2664B - 调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2664B
CN101952664B CN2008801140488A CN200880114048A CN101952664B CN 101952664 B CN101952664 B CN 101952664B CN 2008801140488 A CN2008801140488 A CN 2008801140488A CN 200880114048 A CN200880114048 A CN 200880114048A CN 101952664 B CN101952664 B CN 1019526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dsorption heat
air
parts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404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52664A (zh
Inventor
成川嘉则
雪野贵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526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26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526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26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9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alternatively operating a heat exchanger in an absorbing/adsorbing mode and a heat exchanger in a regeneration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22Cleaning ducts or apparat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湿装置。在制冷剂回路(50)中连接有吸附热交换器(51、52)。吸附热交换器(51、52)经由多个连结部件(64、65、66、67)而能够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在吸附热交换器(51、52)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的状态下,能够通过壳体(11)的维修开口部(14a、73a)朝壳体(11)的外部抽出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

Description

调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对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的调湿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吸附热交换器的维修方法。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对室外空气及室内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将经湿度调节后的空气供向室内的调湿装置已为人所知。作为这种调湿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包括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的调湿装置。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调湿装置中,具有经由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在制冷剂回路中,压缩机、第一吸附热交换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膨胀阀和四通换向阀连接起来。压缩机设置在壳体内规定的收纳室中。还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分别设置在壳体内的两个热交换器室中。
在制冷剂回路中,能够进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成为蒸发器的动作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成为冷凝器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成为蒸发器的动作。在起蒸发器作用的吸附热交换器中,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在起冷凝器作用的吸附热交换器中,水分脱离开吸附剂被供给空气。
还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调湿装置将已通过一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供向室内,将已通过另一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排向室外。例如,在处于除湿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里,设定有空气在壳体内流通的流通路径,以便将已通过第一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中起蒸发器作用的一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供向室内,并将已通过起冷凝器作用的另一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排向室外。在该调湿装置中,利用多个风阀的开关动作来切换所述空气的流通路径。具体来说,在该调湿装置中,通过控制八个风阀的开关状态来改变流经各个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通路径,从而对除湿运转及加湿运转等进行切换。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6-349304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调湿装置中,根据需要有时要对所述吸附热交换器进行维修。具体来说,例如,因为在吸附热交换器的表面载有吸附剂,所以在该吸附剂经长期使用而劣化的情况下,就要对吸附剂进行维修。不过,在这种现有的调湿装置中,并未充分考虑到对该吸附热交换器的维修。因此,需求一种能够容易对吸附热交换器进行维修的调湿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发明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在利用吸附热交换器调节空气湿度的调湿装置中,谋求维修吸附热交换器的维修作业的简单化。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下述调湿装置为前提,该调湿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50和壳体11,在所述制冷剂回路50中连接有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并且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在所述壳体11中形成有设置有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热交换器室37、38;该调湿装置边用所述制冷剂回路50中的制冷剂加热或冷却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吸附剂,边让空气与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吸附剂接触,对该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并且,该调湿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上,形成有用来让所述热交换器室37、38的内部朝壳体11的外部露出的维修开口部14a、74a,在所述制冷剂回路50中,连接有用来使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的多个连结部件64、65、66、67,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构成为能够从所述维修开口部14a、74a朝壳体11的外部抽出。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在壳体11内的热交换器室37、38中设置有吸附热交换器51、52。在制冷剂回路50中,通过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从而能够进行吸附热交换器51、52成为蒸发器及冷凝器的动作。例如,在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吸附剂被制冷剂冷却。若空气接触到该状态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吸附剂,则空气中的水分就会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用作制冷剂的蒸发热。这样一来,被吸附而失去了水分的空气便被供向室内,从而能够进行室内的除湿。还有,例如,在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吸附剂被制冷剂加热。若空气接触到该状态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吸附剂,则从吸附剂脱离(脱附)出来的水分便被供到空气中。这样一来,获得了水分的空气便被供向室内,从而能够进行室内的加湿。
在本发明中,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经由连结部件64、65、66、67拆装自如地连接在制冷剂回路50中。在进行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维修之际,使维修开口部14a、74a成为开放状态,让吸附热交换器51、52朝热交换器室37、38的外部露出。还有,解除连结部件64、65、66、67的连结,使吸附热交换器51、52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通过将该状态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经由维修开口部14a、74a朝壳体11的外部抽出,而能够对吸附热交换器51、52进行维修。
在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维修结束后,通过维修开口部14a、74a将吸附热交换器51、52装入热交换器室37、38中,把吸附热交换器51、52设置在原来的位置上并经由连结部件64、65、66、67使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连接在制冷剂回路50中。由此,在调湿装置中就能够再开始进行所述的除湿运转及加湿运转。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调湿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冷剂回路50中,经由所述多个连结部件64、65、66、67以能够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的方式连接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所述壳体11中,从所述维修开口部14a、74a的跟前侧朝向里侧,依次排列着形成有设置有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第一热交换器室37和设置有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第二热交换器室38,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构成为能够从所述维修开口部14a、74a朝壳体11的外部抽出。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在制冷剂回路50中连接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设置在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进行将一吸附热交换器51、52作为蒸发器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将另一吸附热交换器52、51作为冷凝器进行吸附剂再生的动作。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都能够从同一维修开口部14a、74a装入和取出。具体来说,在进行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维修之际,解除连结部件64、65、66、67对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连结,使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并且,朝壳体11的外部抽出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由此,能够将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抽到壳体11的同一侧面侧并进行维修。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调湿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室37和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形成有划分出两个热交换器室37、38的隔板73,在所述隔板73上,形成有能让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通过的隔板开口部73a,以允许该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所述两个热交换器室37、38之间移动。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和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设置有隔板73。在该隔板73上,形成有能够让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通过的隔板开口部73a。因此,根据本发明,在将该隔板73安装在壳体11上的状态下,就能够从维修开口部14a、74a朝壳体11的外部抽出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
具体来说,在进行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维修之际,使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在该状态下,通过维修开口部14a、74a朝壳体11的外部抽出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还有,通过隔板73的隔板开口部73a将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朝第一热交换器室37抽出,进而通过维修开口部14a、74a朝壳体11的外部抽出该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由此,不用将隔板73从壳体11上拆下来就能够进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维修。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调湿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设置有沿所述两个热交换器室37、38的排列方向延伸的多根传热管58和支撑该多根传热管58的所述隔板73侧的端部的管板60a,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隔板73侧的管板60a构成为:在该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设置在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的状态下,兼作封堵所述隔板73的隔板开口部73a的封堵部件。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设置在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的规定位置的状态下,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管板60a封堵住隔板73的隔板开口部73a。也就是说,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管板60a不仅是用来支撑传热管58的部件,在通常的设置位置上还兼作用来封堵隔板开口部73a的封堵部件。由此,因为能够利用所述管板60a抑制第一热交换器室37和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产生漏气,所以能够在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中获得所希望的空气调湿效果。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调湿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冷剂回路50中,连接有第一连结部件64、第二连结部件67以及第三连结部件65,所述第一连结部件64连接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气体侧管道61上,所述第二连结部件67连接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气体侧管道63上,所述第三连结部件65连接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之间的液体侧管道62上。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制冷剂回路50中设置有至少三个连结部件64、67、65。具体来说,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气体侧管道61上设置有第一连结部件64,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气体侧管道63上设置有第二连结部件67,在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之间的液体侧管道62上设置有第三连结部件65。
在本发明中,通过解除各个连结部件64、67、65的连结,能够单独地抽出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具体来说,若分别解除第一连结部件64及第三连结部件65的连结,则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就会与制冷剂回路50中的气体侧管道61及液体侧管道62分开。由此,能够通过维修开口部14a、74a朝壳体11的外部单独抽出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还有,若分别解除第二连结部件67及第三连结部件65的连结,则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就会与制冷剂回路50中的气体侧管道63及液体侧管道62分开。由此,能够通过维修开口部14a、74a朝壳体11的外部单独抽出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五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调湿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液体侧管道62上,从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一侧朝向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一侧,依次连接有所述第三连结部件65和第四连结部件66,所述第三连结部件65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靠向所述维修开口部14a、74a一侧,所述第四连结部件66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靠向与维修开口部14a、74a相反的一侧。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在制冷剂回路50的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之间的液体侧管道62上设置有第三连结部件65和第四连结部件66。第三连结部件65连接在距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较近侧的管道上,且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靠向维修开口部14a、74a一侧。因此,在维修时,能够很容易地进行第三连结部件65的连结及连结的解除作业。
另一方面,第四连结部件66连接在距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较近侧的管道上,且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靠向与维修开口部14a、74a相反的一侧。因此,在维修时,能够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一侧进行第四连结部件66的连结及连结的解除作业。还有,若对第三连结部件65和第四连结部件66的连结都进行解除的话,则能够使第三连结部件65和第四连结部件66之间的管道(液体侧管道)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
在此,第三连结部件65和第四连结部件66之间的液体侧管道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从维修开口部14a、74a一侧一直设置到其相反侧,所以该管道的长度较长。因此,在假如无法使该管道脱离开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情况下,就不仅需要在壳体11的外部确保用来抽出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空间,还要在该壳体11的外部确保该管道的抽出空间。其结果是,致使设置该调湿装置的位置受到限制。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通过在液体侧管道62上设置第三连结部件65和第四连结部件66,能够使这些连结部件65、66之间的管道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从而能够分别朝壳体11的外部抽出该管道和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因此,能够将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抽出空间抑制到最小限度。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调湿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连结部件64、65、66、67都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
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用来使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的连结部件64、65、66、67都集中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在此,因为第一热交换器室37位于维修开口部14a、74a的跟前侧,所以从维修开口部14a、74a一侧能够很容易地进行所有连结部件64、65、66、67的连结及连结的解除作业。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调湿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交换器室37中,夹着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在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划分出空间37a、37b,所述上游侧的空间37a与所述下游侧的空间37b中的任一空间37b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大于另一空间37a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所述连结部件64、65、66、67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室37中所述宽度尺寸较大的空间37b里。
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在热交换器室37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划分出空间。并且,在这两个空间中,其中的一个空间的宽度尺寸(空气流动方向上的距离)大于另一个空间的宽度尺寸。在此,根据本发明,在这些空间中宽度尺寸较大的空间里设置有所述连结部件64、65、66、67。因此,因为连结部件64、65、66、67周围的空间较大,所以容易进行连结部件64、65、66、67的连结及连结的解除作业。
第九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八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调湿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交换器室37中,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的下游侧空间37b的所述宽度尺寸大于该吸附热交换器51的上游侧空间37a的所述宽度尺寸。
在第九方面的发明中,热交换器室37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的下游侧空间37b的宽度大于上游侧空间37a的宽度。并且,连结部件64、65、66、67设置在所述下游侧空间37b中。因此,在吸附热交换器51的下游侧空间37b中,因为连结部件64、65、66、67周围的空间较大,所以容易进行连结部件64、65、66、67的连结及连结的解除作业。
第十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至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调湿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交换器室37、38中,设置有沿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抽出方向延伸并用来将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引导到所述维修开口部14a、74a一侧的导轨部件102、102。
在第十方面的发明中,在热交换器室37、38中设置有导轨部件102、102。在进行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维修之际,沿着导轨部件102、102将吸附热交换器51、52抽出到维修开口部14a、74a一侧。由此,容易进行将吸附热交换器51、52装入到壳体11中及从壳体11中取出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作业。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构成为能够使吸附热交换器51、52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并且能够通过维修开口部14a、74a朝壳体11的外部抽出热交换器室37、38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因此,很容易就能够将吸附热交换器51、52取出到壳体11的外部并进行维修。
还有,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能够在通过维修开口部14a、74a朝壳体11的外部取出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后,对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进行维修。在此,因为能够将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从同一维修开口部14a、74a取出,所以能够将壳体11周围的维修空间抑制到最小限度,且能够谋求装置结构的简化。
进而,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在划分出两个热交换器室37、38的隔板73上形成能够让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通过的隔板开口部73a。由此,根据本发明,不用将隔板73从壳体11上拆下来,就能够使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通过隔板开口部73a朝第一热交换器室37移动,进而能够通过维修开口部14a、74a从第一热交换器室37将该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朝壳体11的外部抽出。因此,用比较简单的构造,就能够进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维修。
特别是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通常设置状态下,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管板60a兼作隔板开口部73a的封堵部件。由此,根据本发明,在没有导致部件数量增多的情况下,就能够抑制从隔板开口部73a产生漏气,从而能够用该调湿装置获得所希望的调湿能力。
还有,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通过在制冷剂回路50中设置至少三个连结部件64、67、65,而能够使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分别单独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因此,能够单独抽出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并将该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取出到壳体11的外部,从而能够谋求维修性的提高。还有,与同时抽出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壳体11周围的维修空间的减小。
特别是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将第三连结部件65和第四连结部件66连接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之间的液体侧管道62上。并且,将距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侧较近的第三连结部件65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靠向维修开口部14a、74a一侧,将距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侧较近的第四连结部件66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靠向与维修开口部14a、74a相反的一侧。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很容易地从维修开口部14a、74a一侧进行第三连结部件65的连结及连结的解除作业。还有,能够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一侧进行第四连结部件66的连结及连结的解除作业。
而且,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因为能够使第三连结部件65和第四连结部件66之间的管道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所以能够从维修开口部14a、74a分别抽出该管道和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因此,能够进一步削减壳体11周围的维修空间。
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因为将所有的连结部件64、65、66、67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一侧,所以能够很容易地从维修开口部14a、74a一侧进行各个连结部件64、65、66、67的连结及连结的解除作业。
而且,在第八方面及第九方面的发明中,将连结部件64、65、66、67设置在热交换器室37、38的吸附热交换器51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空间37a、37b中宽度较大的空间37b里。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充分地确保用来进行连结部件64、65、66、67的连结及连结的解除作业的空间,因而维修性会进一步提高。
根据第十方面的发明,因为在热交换器室37、38中设置有用来引导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导轨部件102、102,所以能够很容易地进行装入和取出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作业,因而维修性会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正面一侧所看到的调湿装置的立体图,在图1中省略图示壳体的顶板。
图2是表示从正面一侧所看到的调湿装置的立体图,在图2中省略图示壳体的一部分及电气设备箱。
图3是表示调湿装置的俯视图,在图3中省略图示壳体的顶板。
图4是表示从背面一侧所看到的调湿装置的立体图,在图4中省略图示壳体的顶板。
图5是表示调湿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视图,在图5中省略图示调湿装置的一部分。
图6是表示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图6(A)表示第一动作中的动作情况,图6(B)表示第二动作中的动作情况。
图7是吸附热交换器的示意立体图。
图8是吸附热交换器的设置结构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9是表示两个吸附热交换器和其周围管道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调湿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视图,示出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1是调湿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视图,示出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2是调湿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视图,示出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3是调湿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视图,示出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4是调湿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视图,示出单纯换气运转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5是相当于图9的图,表示已抽出了第一吸附热交换器的状态。
图16是相当于图9的图,表示已抽出了直管的状态。
图17是相当于图9的图,表示已抽出了第二吸附热交换器的状态。
-符号说明-
10     调湿装置
11     壳体
14a    第一开关面板(维修开口部)
37     第一热交换器室(热交换器室)
37a    第一上游侧空间(上游侧的空间)
37b    第一下游侧空间(下游侧的空间)
38     第二热交换器室(热交换器室)
50     制冷剂回路
51     第一吸附热交换器(吸附热交换器)
52     第二吸附热交换器(吸附热交换器)
58     传热管
60a    管板
61     第一连接管道(气体侧管道)
62     中间管道(液体侧管道)
63     第二连接管道(气体侧管道)
64     第一连结部件
65     第三连结部件
66     第四连结部件
67     第二连结部件
73     隔板
73a    隔板开口部
74a    第二开关面板(维修开口部)
102    导轨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是在调节室内湿度的同时对室内进行换气的装置,对所吸入的室外空气OA的湿度进行调节后将该室外空气OA供向室内,同时将所吸入的室内空气RA排向室外。
(调湿装置的整体结构)
一边适当参照图1至图5,一边对调湿装置10进行说明。此外,只要没有特别注明,这里说明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近”、“远”都指的是从正面一侧观察调湿装置10时的位置关系。
调湿装置10包括壳体11。还有,在壳体11内收纳有制冷剂回路50。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设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压缩机53、四通换向阀54以及电动膨胀阀55。在下文中对制冷剂回路50进行详细的说明。
壳体11形成为略扁平且高度较小的长方体形状。该壳体11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其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大一些(参照图3)。在壳体11中,形成图1中偏左的较近侧面(即:正面)的部分成为正面板部12,形成图1中偏右的较远侧面(即:背面)的部分成为背面板部13。还有,在该壳体11中,形成图1中偏右的较近侧面的部分成为第一侧面板部14,形成图1中偏左的较远侧面的部分成为第二侧面板部15。在壳体11中,正面板部12和背面板部13彼此相向,第一侧面板部14和第二侧面板部15彼此相向。
在壳体11上形成有室外空气吸入口24、室内空气吸入口23、供气口22及排气口21。
室外空气吸入口24及室内空气吸入口23位于背面板部13(参照图3、图4)。室外空气吸入口24设置在背面板部13的下侧部分。还有,室外空气吸入口24设置在背面板部1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偏向第二侧面板部15一侧的位置。室内空气吸入口23设置在背面板部13的上侧部分。还有,室内空气吸入口23设置在背面板部1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偏向第一侧面板部14一侧的位置。
供气口22设置在第一侧面板部14的靠正面板部12一侧的端部附近。排气口21设置在第二侧面板部15的靠正面板部12一侧的端部附近。
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设置有上游侧隔板71、下游侧隔板72、中央隔板73、第一隔板74及第二隔板75。这些隔板71~75都竖立地设置在壳体11的底板上,对壳体11的内部空间从壳体11的底板到顶板进行划分。
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设置为:与正面板部12及背面板部13平行。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上游侧隔板71设置在靠向背面板部13的位置,下游侧隔板72设置在靠向正面板部12的位置。
上游侧隔板7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壳体1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小。上游侧隔板71的右端部接合在第一侧面板部14上。另一方面,在上游侧隔板71的左端部和第二侧面板部15之间形成有缝隙。
下游侧隔板7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上游侧隔板7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小。在下游侧隔板72的右端部和第一侧面板部14之间形成有缝隙。还有,在下游侧隔板72的左端部和第二侧面板部15之间也形成有缝隙。
第一隔板74设置为:从右侧封住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空间。具体来说,第一隔板74设置为:与第一侧面板部14平行且与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正交。第一隔板74的前端部接合在下游侧隔板72的右端部上。第一隔板74的后端部接合在上游侧隔板71上。
第二隔板75设置为:从左侧封住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空间。具体来说,第二隔板75设置为:与第二侧面板部15平行且与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正交。第二隔板75的前端部接合在下游侧隔板72的左端部上。第二隔板75的后端部接合在背面板部13上。还有,上游侧隔板71的左端部接合在该第二隔板75上。
中央隔板73以与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正交的状态设置在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中央隔板73从上游侧隔板71一直设置到下游侧隔板72,将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空间左右隔开。还有,中央隔板73设置在比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略靠向第二侧面板部15一侧的位置。
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还形成有内外通路隔板70(参照图2、图4、图5)。内外通路隔板70以与上游侧隔板71及背面板部13正交的水平状态,设置在上游侧隔板71和背面板部13之间。并且,内外通路隔板70将上游侧隔板71和背面板部13之间的空间隔成上下两个空间。在被上下隔开的该空间中,上侧空间构成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下侧空间构成室外空气侧通路34。也就是说,内外通路隔板70构成以分隔形成室内空气侧通路32和室外空气侧通路34的方式设置在两通路32、34之间的隔板。
室外空气侧通路34经由连接着室外空气吸入口24的导管与室外空间连通。也就是说,室外空气侧通路34构成被吸入到壳体11内的室外空气流经的第一空气通路。在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设置有用来从空气中去除尘埃等的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形成为长边朝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形板状,是以横穿室外空气侧通路34的状态竖立地设置的。室外空气侧通路34被该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前后隔开。在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的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前侧(下游侧)部分,收纳有对在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流动的室外空气的湿度进行检测的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参照图2)。
室内空气侧通路32经由连接着室内空气吸入口23的导管与室内连通。也就是说,室内空气侧通路32构成被吸入到壳体11内的室内空气流经的第二空气通路。在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设置有用来从空气中去除尘埃等的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形成为长边朝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形板状,是以横穿室内空气侧通路32的状态竖立地设置的。室内空气侧通路32被该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前后隔开。在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的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前侧(下游侧)部分,收纳有对在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流动的室内空气的湿度进行检测的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参照图3、图4)。
如上所述,壳体11内的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空间被中央隔板73左右隔开。在被左右隔开的该空间中,中央隔板73的右侧空间构成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央隔板73的左侧空间构成第二热交换器室38(参照图1、图3)。
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收纳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收纳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整体上形成为长方形的厚板状或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在下文中,对吸附热交换器51、52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沿着下游侧隔板72正面的部分被上下隔开(参照图2、图3、图5)。在被上下隔开的该空间中,上侧空间构成供气侧通路31,下侧空间构成排气侧通路33。
上游侧隔板71构成分别将所述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与所述室内空气侧通路32及室外空气侧通路34隔开并具有多个风阀41~44的风阀侧隔板。具体来说,在上游侧隔板71上设置有四个开关式风阀41~44,该开关式风阀41~44用来使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与室内空气侧通路32及室外空气侧通路34之间连通和断开(参照图3、图5)。各个风阀41~44形成为大致横长的长方形。具体来说,在上游侧隔板71的面向室内空气侧通路32的部分(上侧部分),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的位置,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的位置。还有,在上游侧隔板71的面向室外空气侧通路34的部分(下侧部分),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的位置,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的位置。
若打开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断开。
在上游侧隔板71上,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位于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的正下方。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及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设置在使该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及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比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为靠向中央隔板73(即:更靠向第二侧面板部15)的位置(参照图3)。
还有,在上游侧隔板71上,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位于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的正下方。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及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设置在使该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及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比第二热交换器室38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为靠向中央隔板73(即:更靠向第一侧面板部14)的位置(参照图3)。
在下游侧隔板72上设置有四个开关式风阀45~48(参照图3、图5)。各个风阀45~48形成为大致横长的长方形。具体来说,在下游侧隔板72的面向供气侧通路31的部分(上侧部分),第一供气侧风阀45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的位置,第二供气侧风阀46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的位置。还有,在下游侧隔板72的面向排气侧通路33的部分(下侧部分),第一排气侧风阀47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的位置,第二排气侧风阀48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的位置。
若打开第一供气侧风阀45,供气侧通路31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供气侧风阀45,供气侧通路31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二供气侧风阀46,供气侧通路31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供气侧风阀46,供气侧通路31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一排气侧风阀47,排气侧通路33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排气侧风阀47,排气侧通路33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二排气侧风阀48,排气侧通路33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排气侧风阀48,排气侧通路33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断开。
在下游侧隔板72上,第一排气侧风阀47位于第一供气侧风阀45的正下方。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设置在使该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比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为靠向中央隔板73(即:更靠向第二侧面板部15)的位置(参照图3)。
还有,在下游侧隔板72上,第二排气侧风阀48位于第二供气侧风阀46的正下方。第二排气侧风阀48及第二供气侧风阀46设置在使该第二排气侧风阀48及第二供气侧风阀46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比第二热交换器室38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为靠向中央隔板73(即:更靠向第一侧面板部14)的位置(参照图3)。
在壳体11内,供气侧通路31及排气侧通路33与正面板部12之间的空间被供排气隔板77左右隔开。在该被左右隔开的空间中,供排气隔板77右侧的空间构成供气扇室36,供排气隔板77左侧的空间构成排气扇室35。该供排气隔板77竖立地设置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向第二侧面板部15的位置。供气扇室36及排气扇室35都是从壳体11的底板一直通到顶板的空间。
在供气扇室36中收纳有供气扇26。还有,在排气扇室35中收纳有排气扇25。供气扇26及排气扇25都是离心型多叶风扇(所谓的西罗克风扇(sirocco fan))。
具体来说,这些风扇25、26具有风扇转子、风扇壳体86及风扇马达89。虽未图示出来,不过风扇转子形成为该风扇转子的轴向长度比直径小的圆筒状,在该风扇转子的周侧面形成有多个叶片。风扇转子被收纳在风扇壳体86中。吸入口87开在风扇壳体86的侧面(与风扇转子的轴向正交的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上。还有,在风扇壳体86形成有从该风扇壳体86的周侧面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吹出口88位于该部分的突出端。风扇马达89安装在风扇壳体86的与吸入口87相反一侧的侧面上。风扇马达89联结在风扇转子上,驱动风扇转子旋转。
在供气扇26及排气扇25中,若风扇马达89驱动风扇转子旋转,则空气经由吸入口87被吸入到风扇壳体86内,风扇壳体86内的空气从吹出口88被吹出。
供气扇26以风扇壳体86的吸入口87与下游侧隔板72相向的状态设置在供气扇室36中。还有,该供气扇26的风扇壳体86的吹出口88以与供气口22连通的状态位于第一侧面板部14。
排气扇25以风扇壳体86的吸入口87与下游侧隔板72相向的状态设置在排气扇室35中。还有,该排气扇25的风扇壳体86的吹出口88以与排气口21连通的状态位于第二侧面板部15。
在供气扇室36中,收纳有制冷剂回路50的压缩机53和四通换向阀54。压缩机53及四通换向阀54设置在供气扇室36中的供气扇26和供排气隔板77之间。
在壳体11内,第一隔板74和第一侧面板部14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一旁通通路81(参照图2、图3)。还有,在壳体11内,第二隔板75和第二侧面板部15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旁通通路82(参照图3、图4)。第一旁通通路81及第二旁通通路82是从壳体11的底板一直通到顶板的空间。第一旁通通路81的通路宽度大于第二旁通通路82的通路宽度。
第一旁通通路81的起始端(背面板部13一侧的端部)仅与室外空气侧通路34连通,而与室内空气侧通路32断开。该第一旁通通路81与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的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下游侧部分连通。第一旁通通路81的终止端(正面板部12一侧的端部)与供气侧通路31、排气侧通路33及供气扇室36之间被隔板78隔开。在隔板78的面向供气扇室36的部分,设置有第一旁通用风阀83。第一旁通用风阀83形成为大致纵长的长方形。若打开第一旁通用风阀83,第一旁通通路81与供气扇室36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旁通用风阀83,第一旁通通路81与供气扇室36之间便断开。
第二旁通通路82的起始端(背面板部13一侧的端部)仅与室内空气侧通路32连通,而与室外空气侧通路34断开。该第二旁通通路82经由形成在第二隔板75上的连通口76与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的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下游侧部分连通。第二旁通通路82的终止端(正面板部12一侧的端部)与供气侧通路31、排气侧通路33及排气扇室35之间被隔板79隔开。在隔板79的面向排气扇室35的部分,设置有第二旁通用风阀84。第二旁通用风阀84形成为大致纵长的长方形。若打开第二旁通用风阀84,第二旁通通路82与排气扇室35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旁通用风阀84,第二旁通通路82与排气扇室35之间便断开。
此外,在图5的右侧视图及左侧视图中,省略图示第一旁通通路81、第二旁通通路82、第一旁通用风阀83以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
在壳体11的正面板部12的靠右侧部分,安装有电气设备箱90。此外,在图2及图5中省略图示电气设备箱90。电气设备箱90是长方体形状的箱子,在该电气设备箱90的内部收纳有控制用基板91和电源用基板92。控制用基板91及电源用基板92安装在电气设备箱90的侧板中的与正面板部12邻接的侧板(即:背面板)的内侧面上。在电源用基板92的变换器(inverter)部,设置有散热片93。该散热片93突出设置在电源用基板92的背面,并贯穿电气设备箱90的背面板和壳体11的正面板部12,在供气扇室36中露出(参照图3、图4)。
在壳体11内,连接在压缩机53、风扇25、26、风阀41~48及湿度传感器96、97等上的引线朝电气设备箱90的内部延伸。其中,与安装在上游侧隔板71上的风阀41~44的驱动马达相连接的引线及与湿度传感器96、97相连接的引线通过第一旁通通路81朝电气设备箱90延伸。
在壳体11的第一侧面板部14,形成有相对壳体11拆装自如的第一开关面板14a。第一开关面板14a面向第一旁通通路81并形成在第一侧面板部14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在取下第一开关面板14a的状态下,成为所述第一隔板74朝壳体11外部露出的状态(参照图2)。在第一隔板74,形成有相对壳体11拆装自如的第二开关面板74a。第二开关面板74a面向第一热交换器室37并形成在第一隔板74的靠后部。在取下第二开关面板74a的状态下,成为第一热交换器室37朝第一旁通通路81侧露出的状态。如上所述,第一开关面板14a及第二开关面板74a构成用来使第一热交换器室37朝壳体11的外部露出的维修开口部。
(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一边参照图6,一边说明所述制冷剂回路50。
所述制冷剂回路50是设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压缩机53、四通换向阀54及电动膨胀阀55的闭合回路。该制冷剂回路50通过使已填充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蒸气压缩制冷循环。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50中,压缩机53的喷出侧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第一通口上,该压缩机53的吸入侧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第二通口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一端经由第一连接管道61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第三通口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另一端经由中间管道62连接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一端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另一端经由第二连接管道63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第四通口上。
第一连接管道61构成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气体侧管道。在第一连接管道61上设置有第一连结部件64。第二连接管道63构成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气体侧管道。在第二连接管道63上设置有第二连结部件67。中间管道62构成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之间的液体侧管道。在中间管道62上,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侧朝向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侧,依次连接有所述电动膨胀阀55、第三连结部件65及第四连结部件66。各个连结部件64、65、66、67是由具有外螺纹部及形成在该外螺纹部顶端的锥形外周面的连结主体64a、65a、66a、67a和具有旋合在连结主体上的内螺纹部及与所述锥形外周面紧贴着的锥形内周面的扩口螺母(flarenut)64b、65b、66b、67b构成的、所谓扩口连结部件形成的(详情在下文中叙述)。
所述四通换向阀54能够在第一通口和第三通口连通且第二通口和第四通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图6(A)所示的状态)与第一通口和第四通口连通且第二通口和第三通口连通的第二状态(图6(B)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如图7所示,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都由横向肋片(cross fin)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构成调节室外空气OA及室内空气RA的湿度的调湿部件。这些吸附热交换器51、52具有铜制传热管58和铝制肋片57。设置在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多个肋片57分别形成为长方形板状,并以一定的间隔排列。还有,传热管58成为沿着肋片57的排列方向来回弯曲的形状。也就是说,该传热管58构成为:交替地形成有贯穿各个肋片57的直管部和连接相邻的两个直管部的U字管部59。还有,在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各个传热管58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管板60,在下文中对管板60的具体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在图7中省略图示管板60。
在所述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各个肋片57的表面载有吸附剂,通过肋片57之间的空气与肋片57所担载的吸附剂接触。能够用沸石、硅胶、活性炭、具有亲水性官能基的有机高分子材料等能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汽的物质作所述吸附剂。
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中,制冷剂回路50构成载热体回路。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高压气态制冷剂作为加热用载热流体被供向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作为冷凝器工作的一吸附热交换器,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则作为冷却用载热流体被供向作为蒸发器工作的另一吸附热交换器。
(吸附热交换器的安装结构)
下面,对热交换器室37、38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安装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所述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以使该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传热管58沿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的排列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竖立地设置在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中。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沿左右宽度方向排列设置在大致一条直线上。
如图8所示,在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的底板上,以横跨这些热交换器室37、38的方式铺设有台座101。也就是说,台座101是从第一隔板74沿左右方向一直延伸到第二隔板75而形成的。并且,在台座101的上端面101a上设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还有,在台座101的上端面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形成有导轨部件102。一对导轨部件102、102以彼此平行的状态从第一隔板74一直延伸到第二隔板75。并且,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嵌入到两个导轨部件102、102之间。也就是说,台座101的导轨部件102构成引导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自如滑动的引导部件。
进而,在所述台座101的上端面101a的表面,形成有由尼龙单纤维构成的所谓植绒材。利用该植绒材,能使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滑动动作顺利进行,并能够抑制台座101表面受到磨损。
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上游侧(后侧)的上端部设置有第一框架部件103(例如参照图1及图4)。第一框架部件103的纵剖面为“L”字形,是从第一隔板74一直延伸到中央隔板73而形成的。第一框架部件103的一侧面固定在壳体11的顶板上,另一侧面以面向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一侧的方式被壳体11支撑住。
还有,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上游端附近,设置有第一框部件104(例如参照图1及图9)。第一框部件104为沿着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上游侧的面的近似板状,并且形成为具有开口的框状,空气能够沿前后方向通过该开口。在第一框部件104,形成有使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上游侧的面几乎整个露出的开口(省略图示)。第一框部件104的上端部几乎与第一框架部件103的下端抵接,第一框部件104的下端部设置在壳体11的底面上。还有,第一框部件104的右端部与第一隔板74抵接,用两个螺钉104a、104a将第一框部件104和第一隔板74紧固在一起。另一方面,第一框部件104的左端部位于比中央隔板73略靠右侧的位置。
在第一框部件104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密封部件。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框部件104上游侧的空气在其外周侧流动,该空气经由第一框部件104的内部开口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还有,第一框部件104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被固定为一体。也就是说,第一框部件104构成为:能够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一起滑动。
在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上游侧(后侧)的上端部设置有第二框架部件105(例如参照图1及图4)。第二框架部件105的纵剖面为朝下侧开口的日语片假名“コ”字形,是从中央隔板73一直延伸到第二隔板75而形成的。第二框架部件105的上端面固定在壳体11的顶板上,并以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上端部位于其内部的状态被壳体11支撑住。
还有,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上游端附近,设置有第二框部件106(例如参照图1及图9)。第二框部件106为沿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上游侧的面的近似板状,并且形成为具有开口的框状,空气能够沿前后方向通过该开口。在第二框部件106,形成有使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上游侧的面几乎整个露出的开口(省略图示)。第二框部件106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二框架部件105的上端面抵接,第二框部件106的下端部设置在壳体11的底面上。还有,第二框部件106的右端部通过隔板开口部73a与所述第一框部件104的左端部抵接(参照图9),在下文中对隔板开口部73a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在第二框部件106的右端部,设置有夹住处于抵接状态的第一框部件104的端部来保持该第一框部件104的卡锁部件107(例如参照图15)。
在第二框部件106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密封部件。由此,能够抑制第二框部件106上游侧的空气在其外周侧流动,该空气经由第二框部件106的内部开口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还有,第二框部件106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被固定为一体。也就是说,第二框部件106构成为:能够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一起滑动。
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由所述第一框部件104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划分出前后两个空间。也就是说,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上游侧形成有第一上游侧空间37a,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下游侧形成有第一下游侧空间37b。同样地,在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由所述第二框部件106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划分出前后两个空间。也就是说,在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上游侧形成有第二上游侧空间38a,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下游侧形成有第二下游侧空间38b。
在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中,各自的下游侧空间37b、38b的空气流动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1的长度大于所对应的上游侧空间37a、38a的空气流动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2的长度(参照图3)。也就是说,在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中,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设置在比该热交换器室37、38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位更靠后方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中央隔板73上形成有隔板开口部73a。隔板开口部73a在中央隔板73上形成在能够沿左右方向与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并排排列的部位。在从第一侧面板部14一侧观察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及第二框部件106的情况下,隔板开口部73a具有与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及第二框部件106的外形轮廓相对应的形状。也就是说,隔板开口部73a形成为允许第二框部件106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通过的纵长的长方形。由此,第二框部件106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构成为:能够通过隔板开口部73a在第二热交换器室38和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移动。
还有,在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传热管58的两端部,设置有用来支撑该传热管58的管板60。这些管板60中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第一侧面板部14侧的管板60a构成封堵中央隔板73的隔板开口部73a的封堵部件。也就是说,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例如图3所示的通常设置状态下是靠近中央隔板73设置的。处于该状态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管板60a以与中央隔板73成为一个平面的方式,嵌合在隔板开口部73a中。其结果是,第一热交换器室37和第二热交换器室38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管板60a和中央隔板73隔开,所以能够抑制在两个热交换器室37、38之间产生漏气。
进而,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管板60a的外缘部,设置有框状间隔部件108。框状间隔部件108具有形成在管板60a的上端部的上侧凸部108a和沿着管板60a的整个前侧端部形成的侧方凸部108b。上侧凸部108a的纵剖面形成为近似“L”字形,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上侧凸部108a的侧方(左侧)端面固定在所述管板60a上。所述侧方凸部108b的上端弯向侧方,该弯曲了的上端面经由螺钉紧固在所述上侧凸部108a的下端面上。另一方面,侧方凸部108b的主体形成为上下延伸的板状,其靠后侧的部位固定在所述管板60a的前端部上。框状间隔部件108的外缘部位于比管板60a的外缘更靠外侧的位置。也就是说,框状间隔部件108具有这样的形状,即:以加长管板60a的上端部及前端部的方式向外侧延伸。还有,贯穿管板60a的传热管58及“U”字管部59位于框状间隔部件108的内部(在图9中省略图示传热管及“U”字管部)。
框状间隔部件108以面向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方式安装在管板60a上。也就是说,框状间隔部件108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一侧固定在处于插通隔板开口部73a的状态的管板60a上。并且,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通常设置状态下,所述框状间隔部件108与中央隔板73右侧的面中的隔板开口部73a的外缘部抵接。其结果是,该抵接部构成密封隔板开口部73a和管板60a之间的缝隙的密封部。还有,通过这样使框状间隔部件108与中央隔板73抵接,与框状间隔部件108成为一体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就不会从图3的通常设置位置再向里侧(第二侧面板部15一侧)移动。也就是说,框状间隔部件108还兼作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定位部件。此外,优选在框状间隔部件108和中央隔板73之间的抵接部设置规定的密封部件。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在两个热交换器室37、38之间产生漏气。
(吸附热交换器周围的安装结构)
下面,一边参照图3、图6及图9,一边对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周围的制冷剂管道及安装在该制冷剂管道上的构成设备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吸附热交换器51、52周围的制冷剂管道以及安装在该制冷剂管道上的构成设备都集中地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
作为气体侧管道的所述第一连接管道61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上。第一连接管道61具有第一气体侧集管(header)61a、第一内侧管道61b和第一外侧管道61c。
第一气体侧集管61a的分流管连接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右侧(第一侧面板部一侧)的端部上。第一气体侧集管61a的合流管侧沿着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上部前表面弯曲,进而朝下方弯曲。并且,所述第一内侧管道61b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气体侧集管61a的合流管的下端部。第一内侧管道61b的另一端侧依次朝右侧、上方及前方弯曲。并且,在第一内侧管道61b的另一端部安装有所述第一连结部件64的扩口螺母64b。与此相对,第一连结部件64的连结主体64a贯穿所述下游侧隔板72后,面向第一热交换器室37(参照图3)。这样一来,第一连结部件64位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的靠第一侧面板部14一侧,扩口螺母64b和连结主体64a能够连结起来。
另一方面,在供气扇室36中,设置有与第一连结部件64的连结主体64a相连的所述第一外侧管道61c(参照图3)。第一外侧管道61c的终止端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上。
作为气体侧管道的所述第二连接管道63的一端连接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上。第二连接管道63具有第二气体侧集管63a、第二内侧管道63b和第二外侧管道63c。
第二气体侧集管63a的分流管连接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右侧(第一侧面板部一侧)的端部上。也就是说,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右侧管板60a通过所述隔板开口部73a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侧露出。因此,第二气体侧集管63a的分流管贯穿隔板开口部73a连接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上。第二气体侧集管63a的合流管侧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靠上部的位置朝下方延伸。并且,所述第二内侧管道63b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气体侧集管63a的合流管的下端部。第二内侧管道63b的另一端侧依次朝右侧、上方及前方弯曲。并且,在第二内侧管道63b的另一端部安装有所述第二连结部件67的扩口螺母67b。与此相对,第二连结部件67的连结主体67a贯穿所述下游侧隔板72后,面向第一热交换器室37(参照图3)。这样一来,第二连结部件67位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靠向中央隔板73一侧(与第一侧面板部相反的一侧),扩口螺母67b和连结主体67a能够连结起来。
另一方面,在供气扇室36中,设置有与第二连结部件67的连结主体67a相连的所述第二外侧管道63c(参照图3)。第二外侧管道63c的终止端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上。
还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经由所述中间管道62彼此连接起来。中间管道62具有第一液体侧分流器62a、直管62b和第二液体侧分流器62c。
第一液体侧分流器62a的分流管连接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右侧端部上。所述电动膨胀阀55连接在第一液体侧分流器62a的合流管侧。还有,在电动膨胀阀55的上游附近及下游附近的制冷剂管道上,分别设置有用来除去制冷剂中的杂质的过滤器68、68。第一液体侧分流器62a的合流管朝下方延伸,在其下端部安装有所述第三连结部件65的扩口螺母65b。
第二液体侧分流器62c的分流管连接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右侧端部上。与所述第二气体侧集管63a相同,第二液体侧分流器62c贯穿中央隔板73的隔板开口部73a连接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上。第二液体侧分流器62c的合流管侧朝下方延伸后弯向右侧。并且,在该已弯曲的部位上安装有第四连结部件66的连结主体66a。
所述直管62b沿着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底面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也就是说,直管62b从第一隔板74开始呈直线形状一直延伸到中央隔板73。还有,在直管62b的周围缠绕着绝热材等。在直管62b右侧的一端部上,安装有第三连结部件65的连结主体65a。这样一来,第三连结部件65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靠第一侧面板部14一侧,扩口螺母65b和连结主体65a能够连结起来。另一方面,在直管62b左侧的另一端部上,安装有第四连结部件66的扩口螺母66b。这样一来,第四连结部件66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靠中央隔板73一侧(与第一侧面板部相反的一侧),扩口螺母66b和连结主体66a能够连结起来。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能够单独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也就是说,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构成为:通过分别解除第一连结部件64及第三连结部件65的连结,而能够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还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构成为:通过分别解除第二连结部件67及第四连结部件66的连结,而能够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进而,在制冷剂回路50中,构成为:通过分别解除第三连结部件65及第四连结部件66的连结,而能够使两个连结部件65、66之间的直管62b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
-运转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选择地进行除湿换气运转、加湿换气运转和单纯换气运转。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及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对已吸入的室外空气OA的湿度进行调节后将该室外空气OA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同时将已吸入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另一方面,处于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将已吸入的室外空气OA作为供给空气SA原封不动地供向室内,同时将已吸入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原封不动地排向室外。
(除湿换气运转)
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3分钟间隔)反复交替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在该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第一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总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中,若运转供气扇26,则室外空气就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被吸入到壳体11内。还有,若运转排气扇25,则室内空气就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被吸入到壳体11内。
首先,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在该第一动作中,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打开状态,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该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如图6(A)所示,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在该状态的制冷剂回路50中,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50中,从压缩机53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电动膨胀阀55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
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除湿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二供气侧风阀46流入到供气侧通路31中,然后在通过供气扇室36以后经由供气口22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获得水分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一排气侧风阀47流入到排气侧通路33中,然后在通过排气扇室35以后经由排气口21被排向室外。
其次,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在该第二动作中,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该第二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如图6(B)所示,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在该状态的制冷剂回路50中,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50中,从压缩机53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电动膨胀阀55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冷凝器。
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除湿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一供气侧风阀45流入到供气侧通路31中,然后在通过供气扇室36以后经由供气口22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获得水分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二排气侧风阀48流入到排气侧通路33中,然后在通过排气扇室35以后经由排气口21被排向室外。
(加湿换气运转)
处于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3分钟间隔)反复交替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在该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第一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总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中,若运转供气扇26,则室外空气就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被吸入到壳体11内。还有,若运转排气扇25,则室内空气就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被吸入到壳体11内。
首先,对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在该第一动作中,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该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如图6(A)所示,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并且,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的情况相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
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失去水分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二排气侧风阀48流入到排气侧通路33中,然后在通过排气扇室35以后经由排气口21被排向室外。
另一方面,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加湿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一供气侧风阀45流入到供气侧通路31中,然后在通过供气扇室36以后经由供气口22被供向室内。
其次,对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在该第二动作中,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打开状态,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该第二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如图6(B)所示,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并且,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的情况相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冷凝器。
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失去水分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一排气侧风阀47流入到排气侧通路33中,然后在通过排气扇室35以后经由排气口21被排向室外。
另一方面,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加湿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二供气侧风阀46流入到供气侧通路31中,然后在通过供气扇室36以后经由供气口22被供向室内。
(单纯换气运转)
一边参照图14,一边对处于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即使将室外空气原封不动地供向室内也不会损害室内舒适性的时期(例如,春季、秋季等中间期)进行该单纯换气运转。也就是说,在需要对室内进行换气但无需对供向室内的空气湿度进行调节的情况下,执行该单纯换气运转。
在该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第一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一供气侧风阀45、第二供气侧风阀46、第一排气侧风阀47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关闭状态。还有,在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制冷剂回路50中的压缩机53成为停止状态。也就是说,在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制冷剂回路50中不进行制冷循环。
在处于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中,若运转供气扇26,则室外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被吸入到壳体11内。已经由室外空气吸入口24流入到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的室外空气通过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后流入第一旁通通路81,然后经由第一旁通用风阀83流入到供气扇室36中。已流入到供气扇室36中的室外空气被供气扇26吸入,然后经由供气口22被供向室内。
还有,在处于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中,若运转排气扇25,则室内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被吸入到壳体11内。已经由室内空气吸入口23流入到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后流入第二旁通通路82,然后经由第二旁通用风阀84流入到排气扇室35中。已流入到排气扇室35中的室内空气被排气扇25吸入,然后经由排气口21被排向室外。
-关于吸附热交换器的维修作业-
下面,对上述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以及连接在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周围的制冷剂管道及构成设备的维修作业进行说明。
在进行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维修之际,使例如图1中所示的第一侧面板部14的第一开关面板14a成为开放状态。其结果是,成为第一旁通通路81朝壳体11的外部露出的状态(参照图2)。接着,使第一隔板74的第二开关面板74a成为开放状态。其结果是,成为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内部朝壳体11的外部露出的状态。还有,此时将紧固第一隔板74和第一框部件104的两个螺钉104a、104a拆下来。由此,第一框部件104便成为与壳体11之间的固定已被完全解除的状态。
接着,进行使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的作业。具体来说,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解除面向第一侧面板部14一侧而设置的第三连结部件65的连结。还有,解除面向第一侧面板部14一侧而设置的第一连结部件64的连结。其结果是,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能在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后进行移动。
沿着上述导轨部件102、102将该状态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朝第一侧面板部14一侧抽出。若使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滑动,则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一体的各个构成部件就会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一起进行移动(参照图15)。具体来说,能够列举出的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一体移动的构成部件有:第一框部件104、第一气体侧集管61a、第一内侧管道61b、第一连结部件64的扩口螺母64b、第一液体侧分流器62a、电动膨胀阀55、过滤器68、68以及第三连结部件65的扩口螺母65b等。这样一来,通过朝壳体11的外部抽出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及与其成为一体的其它构成部件,便能够对它们进行维修。
之后,在进一步进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维修的情况下,先要解除第四连结部件66的连结。此外,这时,因为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内部确保了足够大的空间,所以能够很容易地解除第四连结部件66的连结。这样一来,若处于第四连结部件66和第三连结部件65的连结已被解除的状态,就成为直管62b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的状态。因此,能够单独地将该状态的直管62b朝壳体11的外部抽出(参照图16)。
接着,解除第二连结部件67的连结。其结果是,成为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的状态。沿着导轨部件102、102将该状态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朝第一侧面板部14一侧抽出。其结果是,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边通过中央隔板73的隔板开口部73a,边朝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一侧移动。这样一来,若使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滑动,则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一体的各个构成部件就会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一起进行移动(参照图17)。具体来说,能够列举出的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一体移动的构成部件有:第二框部件106、第二气体侧集管63a、第二内侧管道63b、第二连结部件67的扩口螺母67b、第二液体侧分流器62c以及第四连结部件66的连结主体66a等。这样一来,通过进一步抽出已移至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等,便能够对它们进行维修。此外,也可以在取出所述直管62b之前就解除第二连结部件67的连结,在稍微抽出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以后再解除所述第四连结部件66的连结。
根据上述方法完成了维修以后,便按照大致与上述顺序相反的顺序,使各个构成设备返回到原有位置。也就是说,沿着导轨部件102、102将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装入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以后,连结上第二连结部件67,进而将直管62b装入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然后再连结上第四连结部件66。接着,沿着导轨部件102、102将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装入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此时,让图15所示的卡锁部件107保持住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一体的第一框部件104的左端部。由此,第一框部件104和第二框部件106就一体地连结起来,各个框部件104、106的固定状态便稳定下来。接着,连结上第一连结部件64及第三连结部件65,再安装上第二开关面板74a。同时,用螺钉104a、104a将第一框部件104和第一隔板74紧固起来。之后,安装上第一开关面板14a,由此调湿装置10便成为图1所示的原有状态。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能够使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并且能够将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从第一开关面板14a及第二开关面板74a的维修开口部抽到壳体11的外部。因此,能够很容易地将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取出并进行维修。
还有,因为能够从壳体11的同一方向的侧面(即,第一侧面板部14)侧抽出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所以能够将壳体11外部的维修用空间抑制到最小限度,从而使壳体11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提高。
还有,因为能够分别单独地抽出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所以与例如一体抽出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所述维修用空间的抽出方向上的长度。
进而,因为设置了四个连结部件64、65、66、67并单独地抽出了直管62b,所以维修性得以提高。具体来说,例如在图9所示的结构中,假设在未设置第三连结部件65的情况下,当要抽出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之际,则需要解除靠中央隔板73一侧的第四连结部件66的连结。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的状态下,解除第四连结部件66的连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有,在图9所示的结构中,假设在未设置第四连结部件66的情况下,则需要在取出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以后,将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与直管62b一起朝壳体11的外部抽出。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使壳体11外部的维修空间的长度成为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抽出方向上的长度和直管62b的抽出方向上的长度之和。
另一方面,如所述实施方式那样,在直管62b的两端设置连结部件65、66,很容易就能进行两个连结部件65、66的连结及连结的解除作业;而且,通过单独地抽出直管62b,从而能够将所述维修空间的长度抑制到最小限度。
进而,通过使所有的连结部件64、65、66、67集中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从而能够从维修开口部一侧很容易地进行各个连结部件64、65、66、67的连结及连结的解除作业。还有,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因为使第一下游侧空间37b的宽度尺寸W1大于第一上游侧空间37a的宽度尺寸W2(参照图3),并将所有的连结部件64、65、66、67设置在较宽的第一下游侧空间37b中,所以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这些连结部件64、65、66、67的连结及连结的解除作业。
还有,通过在中央隔板73上形成隔板开口部73a,从而不将中央隔板73从壳体11上拆下来,就能够通过隔板开口部73a将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抽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在此,因为处于通常设置状态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管板60a兼作封堵隔板开口部73a的封堵部件,所以能够抑制在两个热交换器室37、38之间产生漏气。
(其它实施方式)
也可以将所述实施方式设为下述结构。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制冷剂回路50中设置了四个连结部件64、65、66、67,不过也可以设置两个或三个该连结部件。具体来说,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50中,去掉第三连结部件65及第四连结部件66。在这样的情况下,解除第一连结部件64及第二连结部件67的连结,就能够使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一体地脱离开制冷剂回路50。还有,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50中,仅去掉第三连结部件65和第四连结部件66中的任一连结部件。
还有,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使其下游侧空间37b的宽度大于上游侧空间37a的宽度,并在下游侧空间37b中设置各个连结部件64、65、66、67。不过,也可以使上游侧空间37a的宽度大于下游侧空间37b的宽度,在上游侧空间37a中设置连结部件64、65、66、67。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但并没有意图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它的用途范围加以限制。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利用吸附热交换器来调节空气湿度的调湿装置很有用。

Claims (6)

1.一种调湿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和壳体,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连接有载有吸附剂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并且在该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在所述壳体中形成有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的第一热交换器室和第二热交换器室;该调湿装置边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加热或冷却第一吸附热交换器或第二吸附热交换器的吸附剂,边让空气与吸附热交换器的吸附剂接触,对该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用来让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室和第二热交换器室的内部朝壳体外部露出的维修开口部,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连接有用来使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脱离开制冷剂回路的第一连结部件、第二连结部件、第三连结部件和第四连结部件,
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构成为:能够从所述维修开口部朝壳体的外部抽出,
在所述壳体中,从所述维修开口部的跟前侧朝向里侧,依次排列着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室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室,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所述第一连结部件连接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的气体侧管道上,所述第二连结部件连接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的气体侧管道上,所述第三连结部件和第四连结部件连接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之间的液体侧管道上,
在所述液体侧管道上,从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一侧朝向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一侧,依次连接有所述第三连结部件和第四连结部件,
所述第一连结部件和第三连结部件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室中靠向所述维修开口部一侧,所述第二连结部件和第四连结部件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室中靠向与维修开口部相反的一侧,
经由所述第一连结部件、所述第二连结部件、所述第三连结部件和所述第四连结部件以能够脱离开制冷剂回路的方式连接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
所述第一连结部件、所述第二连结部件、所述第三连结部件和所述第四连结部件都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室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室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室之间,形成有划分出两个热交换器室的隔板,
在所述隔板上,形成有能让第二吸附热交换器通过的隔板开口部,以允许该第二吸附热交换器在所述两个热交换器室之间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中,设置有沿所述两个热交换器室的排列方向延伸的多根传热管和支撑该多根传热管的所述隔板侧的端部的管板,
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的隔板侧的管板构成为:在该第二吸附热交换器设置在第二热交换器室中的状态下,兼作封堵所述隔板的隔板开口部的封堵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室中,夹着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在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划分出空间,
所述上游侧的空间与所述下游侧的空间中的任一空间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大于另一空间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宽度尺寸,
所述第一连结部件、所述第二连结部件、所述第三连结部件和所述第四连结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室中所述宽度尺寸较大的空间里,
所述宽度尺寸为空气流动方向上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室中,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的下游侧空间的所述宽度尺寸大于该第一吸附热交换器的上游侧空间的所述宽度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室和第二热交换器室中,设置有沿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的抽出方向延伸并用来将该第一吸附热交换器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引导到所述维修开口部一侧的导轨部件。
CN2008801140488A 2007-10-31 2008-10-23 调湿装置 Active CN1019526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83632 2007-10-31
JP2007283632A JP5169149B2 (ja) 2007-10-31 2007-10-31 調湿装置
PCT/JP2008/003002 WO2009057264A1 (ja) 2007-10-31 2008-10-23 調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2664A CN101952664A (zh) 2011-01-19
CN101952664B true CN101952664B (zh) 2013-09-25

Family

ID=40590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40488A Active CN101952664B (zh) 2007-10-31 2008-10-23 调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200812B2 (zh)
EP (1) EP2221548A4 (zh)
JP (1) JP5169149B2 (zh)
KR (1) KR101311548B1 (zh)
CN (1) CN101952664B (zh)
AU (1) AU2008320254B2 (zh)
WO (1) WO20090572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7012B (zh) * 2011-08-31 2015-09-2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JP5353977B2 (ja) * 2011-08-31 2013-11-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CN105987453A (zh) * 2015-05-25 2016-10-05 上海净养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新风净化装置
KR101928480B1 (ko) 2017-06-08 2018-12-12 김성주 유해물질 제거장치
US11454420B2 (en) 2019-02-06 2022-09-27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Service plate for a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KR20210098019A (ko) * 2020-01-31 2021-08-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5349A (zh) * 2003-05-27 2006-06-2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湿度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52593Y2 (zh) * 1987-10-30 1992-12-10
US5140830A (en) * 1990-10-31 1992-08-25 Consolidate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elf-contained indo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H11223380A (ja) * 1998-02-04 1999-08-1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及び該室内機における熱交換器の取り扱い方法
JP3501678B2 (ja) * 1998-05-26 2004-03-0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保管・運送・設置方法
JP3567459B2 (ja) * 2001-10-24 2004-09-22 木村工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JP2005009767A (ja) 2003-06-19 2005-01-13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JP4161841B2 (ja) * 2003-07-11 2008-10-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KR100708628B1 (ko) * 2003-07-22 2007-04-18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조습장치
JP3757976B2 (ja) * 2004-04-15 2006-03-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ユニット
JP4493478B2 (ja) * 2004-11-25 2010-06-3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却貯蔵庫
JP4692078B2 (ja) * 2005-05-30 2011-06-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2006349304A (ja) 2005-06-20 2006-12-28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JP2007093125A (ja) * 2005-09-29 2007-04-12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KR100838881B1 (ko) * 2006-12-29 2008-06-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5349A (zh) * 2003-05-27 2006-06-2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湿度控制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30734A 2005.02.03
JP特开2006-329596A 2006.12.07
JP特开平11-223380A 1999.08.1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311548B1 (ko) 2013-09-26
AU2008320254A1 (en) 2009-05-07
EP2221548A4 (en) 2014-11-19
EP2221548A1 (en) 2010-08-25
CN101952664A (zh) 2011-01-19
US9200812B2 (en) 2015-12-01
AU2008320254B2 (en) 2011-08-11
US20100242521A1 (en) 2010-09-30
KR20100087189A (ko) 2010-08-03
JP5169149B2 (ja) 2013-03-27
WO2009057264A1 (ja) 2009-05-07
JP2009109123A (ja) 2009-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88675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1688676B (zh) 湿度调节装置
EP2787293B1 (en) Integrated membrane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CN101815906B (zh) 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
US10222078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ir conditioning with humidity control
CN101952664B (zh) 调湿装置
CN101790665B (zh) 湿度调节装置
EP2770266B1 (en) Regeneration air mixing for a membrane based hygroscopic material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CN101688674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0432554C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1842146B (zh) 调湿装置
EP1178266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1883954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1790666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205825281U (zh) 具有空调装置的空气净化系统
CN102967011B (zh) 调湿装置
CN102967012A (zh) 调湿装置
CN102967007A (zh) 调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