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0665B - 湿度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湿度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0665B
CN101790665B CN2008801045661A CN200880104566A CN101790665B CN 101790665 B CN101790665 B CN 101790665B CN 2008801045661 A CN2008801045661 A CN 2008801045661A CN 200880104566 A CN200880104566 A CN 200880104566A CN 101790665 B CN101790665 B CN 1017906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umidity
humidity sensor
dividing plate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456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90665A (zh
Inventor
成川嘉则
雪野贵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906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06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906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06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0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in which the humidity of the air is exclusively affected by contact with the evaporator of a closed-circuit cooling system or heat pump circ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0008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air-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9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alternatively operating a heat exchanger in an absorbing/adsorbing mode and a heat exchanger in a regeneration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24F2110/22Humidity of the outside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ntrol Of Non-Electrical Vari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湿度调节装置。在该湿度调节装置的壳体内,由隔板分隔形成有室外空气流经的第一空气通路和室内空气流经的第二空气通路。各个湿度传感器设置在面向各个空气通路的通路面中除隔板侧通路面以外的通路面上。

Description

湿度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壳体内的隔板分隔形成有室外空气流经的第一空气通路和室内空气流经的第二空气通路的湿度调节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在各个空气通路中分别设置有湿度传感器的湿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对室外空气及室内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将经湿度调节后的空气供向室内的湿度调节装置已为人所知。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包括表面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的湿度调节装置。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湿度调节装置中,设置有包括两个吸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交替进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成为蒸发器的动作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成为冷凝器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成为蒸发器的动作。在作为蒸发器工作的吸附热交换器中,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在作为冷凝器工作的吸附热交换器中,水分脱离开吸附剂被供给空气。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湿度调节装置将已通过各个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中的一方供向室内而将另一方排向室外。例如,在处于除湿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里设定有空气在壳体内流通的流通路径,以便将已通过第一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中作为蒸发器工作的一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供向室内,并将已通过作为冷凝器工作的另一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排向室外。
还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湿度调节装置将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吸入壳体内。例如,处于除湿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利用作为蒸发器工作的吸附热交换器对已吸入的室外空气进行除湿后将该室外空气供向室内,同时将已吸入的室内空气与从作为冷凝器工作的吸附热交换器中脱离出来的水分一起排向室外。由此,在调节室内湿度的同时对室内进行换气。
而且,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湿度调节装置中,根据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的空气湿度,对湿度调节能力进行调节。具体来说,在壳体内形成有已吸入的室外空气流经的室外空气侧流路(第一空气通路)和已吸入的室内空气流经的室内空气侧流路(第二空气通路)。室外空气侧流路和室内空气侧流路是由一张隔板分隔形成的。并且,在室外空气侧流路和室内空气侧流路中分别设置有湿度传感器。在湿度调节装置运转时,利用各个湿度传感器检测室外空气及室内空气的湿度,根据该检测湿度来控制吸附热交换器的湿度调节能力。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6-349304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像专利文献1那样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在第一空气通路中流动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和在第二空气通路中流动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具有很大的差异。具体来说,例如在夏季运转时室内空气的温度低于室外空气的温度,在冬季运转时室外空气的温度低于室内空气的温度。
在此,在专利文献1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将例如检测室外空气湿度的湿度传感器安装在隔板的表面。为此,例如在夏季运转时,湿度传感器的热就经由隔板传导到温度较低侧的通路(室内空气),有时会导致湿度传感器的周围变冷。其结果是,在湿度传感器的附近产生结露水,有可能导致湿度传感器被弄湿或湿度传感器的检测湿度产生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发明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在吸入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后进行湿度调节的湿度调节装置中,防止在湿度传感器附近产生结露水,从而避免湿度传感器被弄湿或检测湿度出现误差。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下述湿度调节装置为前提,即:该湿度调节装置包括壳体11、以在该壳体11内分隔形成室外空气流经的第一空气通路34和室内空气流经的第二空气通路32的方式设置在两空气通路32、34之间的隔板70、对在各个空气通路32、34中流动的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的湿度调节部件51、52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各个空气通路32、34中检测各空气湿度的湿度传感器96、97。并且,其特征在于:在该湿度调节装置中,所述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安装在面向所述各个空气通路32、34的通路面中除所述隔板70侧通路面以外的通路面上。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壳体11内设置有隔板70,由此在壳体11内将第一空气通路34和第二空气通路32隔开。利用湿度调节部件51、52对被吸入第一空气通路34的室外空气及被吸入第二空气通路32的室内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经湿度调节后的空气被例如供向室内空间用于室内的湿度调节。还有,在各个空气通路32、34中分别设置有湿度传感器96、97。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对各空气的湿度进行检测。已由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检测到的湿度被例如用于控制湿度调节部件51、52的湿度调节能力。
在此,本发明中的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安装在面向各个空气通路32、34的通路面中除隔板70侧通路面以外的通路面上。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在因空气通路32、34之间存在温差而容易传热的隔板70侧通路面上并未安装湿度传感器96、97,湿度传感器96、97被安装在该隔板70侧通路面以外的通路面上。因此,能够避免湿度传感器96、97的热经由隔板70传导到其它空气通路32、34中,从而能够防止在湿度传感器96、97的附近产生结露水。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该湿度调节装置进一步包括支撑台101和安装部件120,所述支撑台101支撑所述湿度传感器96、97,所述安装部件120设置在所述空气通路32、34的通路面上,在该安装部件120上拆装自如地安装有所述支撑台101。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在空气通路32、34的隔板70侧通路面以外的通路面上设置有安装部件120。另一方面,湿度传感器96、97被支撑台101支撑,并经由该支撑台101拆装自如地安装在安装部件120上。根据该结构,很容易拆下湿度传感器96、97,所以也很容易进行湿度传感器96、97的维修及更换。还有,通过用支撑台101支撑湿度传感器96、97,从而能够使湿度传感器96、97与通路面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即使隔板70侧通路面以外的通路面变冷,也能抑制在湿度传感器96、97和通路面之间进行传热,因而能够防止在湿度传感器96、97的附近产生结露水。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装部件120中形成有轨道部122,该轨道部122沿所述空气通路32、34的通路面延伸并以从长度方向的一端一直通到另一端的形态形成有引导槽123;在所述支撑台101的端部形成有引导部104,该引导部104嵌入所述轨道部122的引导槽123而进退自如地被保持在该轨道部122中。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在安装部件120中形成有轨道部122,在支撑台101中形成有嵌入轨道部122的引导槽123中的引导部104。通过使支撑台101的引导部104嵌入引导槽123中,从而将湿度传感器96、97安装在安装部件120上。根据该结构,很容易将支撑台101安装在安装部件120上并很容易从该安装部件120上取下该支撑台101。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的一侧面14,形成有面向所述第一空气通路34及第二空气通路32这两个空气通路的维修用开放部14a;所述湿度传感器96、97都设置在靠向壳体11的所述一侧面14的位置。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在壳体11的一侧面14形成有维修用开放部14a。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设置在各个空气通路32、34中靠向所述壳体11的一侧面14即靠向维修用开放部14a的位置。因此,很容易就能够从壳体11的一侧面14侧通过维修用开放部14a对两个湿度传感器96、97进行维修及更换。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或第三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的一侧面14,形成有面向所述第一空气通路34及第二空气通路32这两个空气通路的维修用开放部14a;所述湿度传感器96、97都设置在靠向壳体11的所述一侧面14的位置;在所述安装部件120中形成有用来将所述支撑台101固定在安装部件120上的连结部125,该连结部125面向所述维修用开放部14a一侧。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与第四方面的发明相同,在壳体11的一侧面14形成有维修用开放部14a,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设置在靠向维修用开放部14a的位置。而且,在本发明的安装部件120中形成有用来固定支撑台101的连结部125,该连结部125面向维修用开放部14a一侧。根据该结构,很容易就能通过维修用开放部14a将支撑台101经由连结部125固定在安装部件120上。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的一侧面14,形成有面向所述第一空气通路34及第二空气通路32这两个空气通路的维修用开放部14a;所述湿度传感器96、97都设置在靠向壳体11的所述一侧面14的位置;在所述轨道部122的靠向所述维修用开放部14a一侧的端部竖立地设置有板部124,该板部124与所述支撑台101抵接;在所述板部124形成有用来将所述支撑台101固定在安装部件120上的连结部125。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与第四方面的发明相同,在壳体11的一侧面14形成有维修用开放部14a,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设置在靠向维修用开放部14a的位置。而且,本发明的安装部件120在轨道部122的靠向维修用开放部14a的端部竖立地设置有板部124。该板部124构成防脱离部件,使板部124与沿着轨道部122进退的支撑台101抵接,由此来防止引导部104脱离开轨道部122。
还有,在板部124形成有用来将支撑台101固定在安装部件120上的连结部125。在此,板部124设置在维修用开放部14a一侧。因此,很容易就能通过维修用开放部14a将支撑台101经由连结部125固定在安装部件120上。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中形成有湿度调节室37、38和风阀侧隔板71,在所述湿度调节室37、38中设置有所述湿度调节部件51、52,所述风阀侧隔板71将该湿度调节室37、38和所述各个空气通路34、32隔开并具有分别使该湿度调节室37、38与各个空气通路34、32之间连通和断开的多个风阀(damper)41~44;所述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中的一个湿度传感器或两个湿度传感器安装在面向所述各个空气通路32、34的通路面中的风阀侧隔板71一侧的通路面上。
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第一空气通路34及第二空气通路32与湿度调节室37、38被风阀侧隔板71隔开。在风阀侧隔板71上设置有多个风阀41~44。通过开关这些风阀41~44,来切换湿度调节室37、38与第一空气通路34及第二空气通路32之间的连通和断开状态,由此改变壳体11内空气的流动情况。
在本发明中,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中的一个湿度传感器或两个湿度传感器安装在各个空气通路34、32的通路面中的风阀侧隔板71一侧的通路面上。由此,能够将风阀41~44的布线和湿度传感器96、97的布线汇总在一起,从而能够简化这些布线的布置作业。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分别安装在面向所述各个空气通路32、34的通路面中的与所述隔板70相向的通路面上。
根据第八方面的发明,在各个空气通路32、34中,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被安装在与隔板70相向的通路面上。也就是说,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被设置在较为远离隔板70的地方。其结果是,因为能够抑制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向隔板70传热,所以能够进一步确实地防止在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的附近产生结露水。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将设置在各个空气通路32、34中的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安装在隔板70侧通路面以外的通路面上。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的热传向隔板70,因而能够防止在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的表面附近产生结露水。其结果是,能够避免结露水附着在湿度传感器96、97上或者湿度传感器96、97附近的湿度局部增大。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产生结露水而导致湿度传感器96、97故障或湿度传感器96、97的检测湿度产生误差的情况出现。结果能够确保该湿度调节装置的可靠性。
还有,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用支撑台101支撑湿度传感器96、97,并将支撑台101拆装自如地安装在设于通路面上的安装部件120上。由此,根据本发明,很容易安装及取下湿度传感器96、97,因而维修性提高。还有,因为能够在设置有安装部件120的通路面到湿度传感器96、97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所以湿度传感器96、97的热很难传至通路面一侧。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确实地避免在湿度传感器96、97的附近产生结露水,从而能够防止因结露水导致湿度传感器96、97被弄湿或产生检测误差。
而且,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在设置于通路面上的安装部件120中形成轨道部122,使支撑台101的引导部104嵌入轨道部122的引导槽123中,从而将支撑台101安装在安装部件120上。由此,通过使支撑台101沿着轨道部122滑动,很容易就能进行将支撑台101安装在安装部件120上的作业和从该安装部件120上取下该支撑台101的作业。
还有,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将两个湿度传感器96、97设置在壳体11的一侧面14的维修用开放部14a一侧,因此很容易就能够从同一方向对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进行维修。
而且,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让用来将支撑台101固定在安装部件120上的连结部125面向维修用开放部14a一侧,因此作业人员容易进行将支撑台101和安装部件120固定起来的固定作业。
而且,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通过在安装部件120的轨道部122的端部形成板部124,从而能够利用板部124防止支撑台101的引导部104从轨道部122的端部脱离。还有,因为将形成有连结部125的板部124设置在靠向维修用开放部14a的位置,所以作业人员容易进行将支撑台101和安装部件120固定起来的固定作业。还有,在进行固定作业时,使支撑台101的引导部104和板部124抵接,从而能够在准确地对支撑台101进行定位后再将支撑台101固定在安装部件120上。
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因为将湿度传感器96、97安装在风阀侧隔板71一侧的通路面上,所以能将各个风阀41~44及湿度传感器96、97的布线汇总在一起,从而能够简化这些布线的布置作业。还有,若像上述那样将湿度传感器96、97安装在风阀侧隔板71上,则能够在取下构成面向各个空气通路34、32的其它通路面的壳体板(例如顶板)的状态下确认好风阀41~44及湿度传感器96、97的布线和动作后,再装上顶板等壳体板。因此,能够简化该湿度调节装置的组装作业及维修作业等。
还有,根据第八方面的发明,因为将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安装在与隔板70相向的通路面上,所以能够充分确保隔板70和湿度传感器96、97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更进一步抑制湿度传感器96、97向隔板70传热,因而能够进一步确实地防止在湿度传感器96、97的附近产生结露水。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确实地防止结露水附着在湿度传感器96、97上或湿度传感器96、97附近的湿度局部增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正面一侧所看到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在图1中省略图示壳体的顶板。
图2是表示从正面一侧所看到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在图2中省略图示壳体的一部分及电气设备箱。
图3是表示湿度调节装置的俯视图,在图3中省略图示壳体的顶板。
图4是表示从背面一侧所看到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在图4中省略图示壳体的顶板。
图5是表示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视图,在图5中省略图示湿度调节装置的一部分。
图6是表示制冷剂回路结构的管道系统图,图6(a)表示第一动作中的动作情况,图6(b)表示第二动作中的动作情况。
图7是吸附热交换器的示意立体图。
图8是表示在已安装好传感器单元的状态下传感器单元附近的立体图。
图9是传感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视图,示出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1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视图,示出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2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视图,示出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3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视图,示出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4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视图,示出单纯换气运转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5是表示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从背面一侧所看到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在图15中省略图示壳体的顶板。
-符号说明-
10湿度调节装置
11壳体
14第一侧面板部(壳体的一侧面)
14a第一维修用开放部(维修用开放部)
32室内空气侧通路(第二空气通路)
34室外空气侧通路(第一空气通路)
41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风阀)
42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风阀)
43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风阀)
44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风阀)
51第一吸附热交换器(湿度调节部件)
52第二吸附热交换器(湿度调节部件)
70内外通路隔板(隔板)
71上游侧隔板(风阀侧隔板)
96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
97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
101支撑台
104引导部
120安装部件
122轨道部
123引导槽
124第二连结板(板部)
125第二螺丝孔(连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是在调节室内湿度的同时对室内进行换气的装置,对所吸入的室外空气OA的湿度进行调节后将该室外空气OA供向室内,同时将所吸入的室内空气RA排向室外。
(湿度调节装置的整体结构)
一边适当参照图1至图5,一边对湿度调节装置10进行说明。此外,只要没有特别注明,这里说明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近”、“远”都指的是从正面一侧观察湿度调节装置10时的位置关系。
湿度调节装置10包括壳体11。还有,在壳体11内收纳有制冷剂回路50。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设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压缩机53、四通换向阀54以及电动膨胀阀55。在下文中对制冷剂回路50进行详细的说明。
壳体11形成为略扁平且高度较小的长方体形状。该壳体11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其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大一些(参照图3)。在壳体11中,形成图1中偏左的较近侧面(即:正面)的部分成为正面板部12,形成图1中偏右的较远侧面(即:背面)的部分成为背面板部13。还有,在该壳体11中,形成图1中偏右的较近侧面的部分成为第一侧面板部14,形成图1中偏左的较远侧面的部分成为第二侧面板部15。在壳体11中,正面板部12和背面板部13彼此相向,第一侧面板部14和第二侧面板部15彼此相向。
在壳体11上形成有室外空气吸入口24、室内空气吸入口23、供气口22及排气口21。
室外空气吸入口24及室内空气吸入口23位于背面板部13(参照图3、图4)。室外空气吸入口24设置在背面板部13的下侧部分。还有,室外空气吸入口24设置在背面板部1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偏向第二侧面板部15一侧的位置。室内空气吸入口23设置在背面板部13的上侧部分。还有,室内空气吸入口23设置在背面板部1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偏向第一侧面板部14一侧的位置。
供气口22设置在第一侧面板部14的靠正面板部12一侧的端部附近。排气口21设置在第二侧面板部15的靠正面板部12一侧的端部附近。
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设置有上游侧隔板71、下游侧隔板72、中央隔板73、第一隔板74及第二隔板75。这些隔板71~75都竖立地设置在壳体11的底板上,从壳体11的底板一直到顶板将壳体11的内部空间整个地隔开。
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设置为与正面板部12及背面板部13平行。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上游侧隔板71设置在靠向背面板部13的位置,下游侧隔板72设置在靠向正面板部12的位置。
上游侧隔板7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壳体1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小。上游侧隔板71的右端部接合在第一侧面板部14上。另一方面,在上游侧隔板71的左端部和第二侧面板部15之间形成有缝隙。
下游侧隔板7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上游侧隔板7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小。在下游侧隔板72的右端部和第一侧面板部14之间形成有缝隙。还有,在下游侧隔板72的左端部和第二侧面板部15之间也形成有缝隙。
第一隔板74设置为从右侧封住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空间。具体来说,第一隔板74设置为与第一侧面板部14平行且与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正交。第一隔板74的前端部接合在下游侧隔板72的右端部。第一隔板74的后端部接合在上游侧隔板71上。
第二隔板75设置为从左侧封住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空间。具体来说,第二隔板75设置为与第二侧面板部15平行且与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正交。第二隔板75的前端部接合在下游侧隔板72的左端部。第二隔板75的后端部接合在背面板部13上。还有,上游侧隔板71的左端部接合在该第二隔板75上。
中央隔板73以与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正交的形态设置在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中央隔板73从上游侧隔板71一直设置到下游侧隔板72,将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空间左右隔开。还有,中央隔板73设置在比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略靠向第二侧面板部15一侧的位置。
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还形成有内外通路隔板70(参照图2、图4、图5)。内外通路隔板70以与上游侧隔板71及背面板部13正交的水平形态设置在上游侧隔板71和背面板部13之间。并且,内外通路隔板70将上游侧隔板71和背面板部13之间的空间隔成上下两个空间。在被上下隔开的该空间中,上侧空间构成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下侧空间构成室外空气侧通路34。也就是说,内外通路隔板70构成以分隔形成室内空气侧通路32和室外空气侧通路34的方式设置在两通路32、34之间的隔板。
室外空气侧通路34经由连接着室外空气吸入口24的导管与室外空间连通。也就是说,室外空气侧通路34构成被吸入到壳体11内的室外空气流经的第一空气通路。在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设置有用来从空气中去除尘埃等的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形成为长边朝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形板状,是以横穿室外空气侧通路34的形态竖立地设置的。室外空气侧通路34被该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前后隔开。在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的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前侧(下游侧)部分,收纳有对在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流动的室外空气的湿度进行检测的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
室内空气侧通路32经由连接着室内空气吸入口23的导管与室内连通。也就是说,室内空气侧通路32构成被吸入到壳体11内的室内空气流经的第二空气通路。在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设置有用来从空气中去除尘埃等的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形成为长边朝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形板状,是以横穿室内空气侧通路32的形态竖立地设置的。室内空气侧通路32被该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前后隔开。在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的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前侧(下游侧)部分,收纳有对在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流动的室内空气的湿度进行检测的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已由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检测到的湿度被用于控制湿度调节装置10的调节能力。在下文中,对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及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上所述,壳体11内的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空间被中央隔板73左右隔开。在被左右隔开的该空间中,中央隔板73的右侧空间构成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央隔板73的左侧空间构成第二热交换器室38(参照图1、图3)。这些热交换器室37、38构成用来调节空气湿度的湿度调节室。
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收纳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收纳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整体上形成为长方形的厚板状或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在下文中对吸附热交换器51、52进行详细的说明。
吸附热交换器51、52以该吸附热交换器的正面及背面与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平行的形态竖立地设置在热交换器室37、38内。也就是说,吸附热交换器51、52是以横穿热交换器室37、38的形态设置的。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被吸附热交换器51、52前后隔开。在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中,吸附热交换器51、52设置在比热交换器室37、38的前后方向的中央更为靠向上游侧隔板71的位置。还有,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沿着左右方向排列设置在大致一条直线上。
在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设置有液体侧分流器61和气体侧集管(header)62。包含液体侧分流器61及气体侧集管62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整个被收纳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另一方面,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包含所有肋片57在内的大部分被收纳在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但该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一部分则贯穿中央隔板73后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露出。具体来说,附属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分流器61及气体侧集管62位于第一热交换器室37内。还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位于连接着液体侧分流器61及气体侧集管62的端部侧的U字管部59也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内露出。还有,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收纳有制冷剂回路50的电动膨胀阀55。
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沿着下游侧隔板72正面的部分被上下隔开(参照图2、图3、图5)。在被上下隔开的该空间中,上侧空间构成供气侧通路31,下侧空间构成排气侧通路33。
上游侧隔板71构成分别将所述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与所述室内空气侧通路32及室外空气侧通路34隔开并具有多个风阀41~44的风阀侧隔板。具体来说,在上游侧隔板71上设置有四个开关式风阀41~44,该开关式风阀41~44用来使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与室内空气侧通路32及室外空气侧通路34之间连通和断开(参照图3、图5)。各个风阀41~44形成为大致横长的长方形。具体来说,在上游侧隔板71的面向室内空气侧通路32的部分(上侧部分),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的位置,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的位置。还有,在上游侧隔板71的面向室外空气侧通路34的部分(下侧部分),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的位置,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的位置。
若打开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断开。
在上游侧隔板71上,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位于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的正下方。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及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设置在使该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及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比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为靠向中央隔板73(即:更靠向第二侧面板部15)的位置(参照图3)。
还有,在上游侧隔板71上,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位于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的正下方。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及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设置在使该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及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比第二热交换器室38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为靠向中央隔板73(即:更靠向第一侧面板部14)的位置(参照图3)。
在下游侧隔板72上设置有四个开关式风阀45~48(参照图3、图5)。各个风阀45~48形成为大致横长的长方形。具体来说,在下游侧隔板72的面向供气侧通路31的部分(上侧部分),第一供气侧风阀45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的位置,第二供气侧风阀46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的位置。还有,在下游侧隔板72的面向排气侧通路33的部分(下侧部分),第一排气侧风阀47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的位置,第二排气侧风阀48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的位置。
若打开第一供气侧风阀45,供气侧通路31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供气侧风阀45,供气侧通路31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二供气侧风阀46,供气侧通路31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供气侧风阀46,供气侧通路31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一排气侧风阀47,排气侧通路33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排气侧风阀47,排气侧通路33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二排气侧风阀48,排气侧通路33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排气侧风阀48,排气侧通路33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断开。
在下游侧隔板72上,第一排气侧风阀47位于第一供气侧风阀45的正下方。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设置在使该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比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为靠向中央隔板73(即:更靠向第二侧面板部15)的位置(参照图3)。
还有,在下游侧隔板72上,第二排气侧风阀48位于第二供气侧风阀46的正下方。第二排气侧风阀48及第二供气侧风阀46设置在使该第二排气侧风阀48及第二供气侧风阀46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比第二热交换器室38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为靠向中央隔板73(即:更靠向第一侧面板部14)的位置(参照图3)。
在壳体11内,供气侧通路31及排气侧通路33与正面板部12之间的空间被供排气隔板77左右隔开。在该被左右隔开的空间中,供排气隔板77右侧的空间构成供气扇室36,供排气隔板77左侧的空间构成排气扇室35。该供排气隔板77竖立地设置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向第二侧面板部15的位置。供气扇室36及排气扇室35都是从壳体11的底板一直通到顶板的空间。
在供气扇室36中收纳有供气扇26。还有,在排气扇室35中收纳有排气扇25。供气扇26及排气扇25都是离心型多叶风扇(所谓的西罗克风扇(sirocco fan))。
具体来说,这些风扇25、26具有风扇转子、风扇壳体86及风扇马达89。虽未图示出来,不过风扇转子形成为该风扇转子的轴向长度比直径小的圆筒状,在该风扇转子的周侧面形成有多个叶片。风扇转子被收纳在风扇壳体86中。吸入口87开在风扇壳体86的侧面(与风扇转子的轴向正交的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上。还有,在风扇壳体86形成有从该风扇壳体86的周侧面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吹出口88位于该部分的突出端。风扇马达89安装在风扇壳体86的与吸入口87相反一侧的侧面上。风扇马达89联结在风扇转子上,驱动风扇转子旋转。
在供气扇26及排气扇25中,若风扇马达89驱动风扇转子旋转,则空气经由吸入口87被吸入到风扇壳体86内,风扇壳体86内的空气从吹出口88被吹出。
供气扇26以风扇壳体86的吸入口87与下游侧隔板72相向的形态设置在供气扇室36中。还有,该供气扇26的风扇壳体86的吹出口88以与供气口22连通的状态位于第一侧面板部14。
排气扇25以风扇壳体86的吸入口87与下游侧隔板72相向的形态设置在排气扇室35中。还有,该排气扇25的风扇壳体86的吹出口88以与排气口21连通的状态位于第二侧面板部15。
在供气扇室36中收纳有制冷剂回路50的压缩机53和四通换向阀54。压缩机53及四通换向阀54设置在供气扇室36中的供气扇26和供排气隔板77之间。
从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气体侧集管62开始延伸出来的连接管道65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上。该连接管道65贯穿下游侧隔板72。具体来说,连接管道65贯穿下游侧隔板72的面向供气侧通路31的部分(上侧部分)中位于中央隔板73右侧的部分(即:面向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部分)。此外,吸附热交换器51的液体侧分流器61连接在电动膨胀阀55的一端上,吸附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分流器61则连接在电动膨胀阀55的另一端上。
在壳体11内,第一隔板74和第一侧面板部14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一旁通通路81(参照图2、图3)。还有,在壳体11内,第二隔板75和第二侧面板部15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旁通通路82(参照图3、图4)。第一旁通通路81及第二旁通通路82是从壳体11的底板一直通到顶板的空间。第一旁通通路81的通路宽度大于第二旁通通路82的通路宽度。
第一旁通通路81的起始端(背面板部13一侧的端部)仅与室外空气侧通路34连通,而与室内空气侧通路32断开。该第一旁通通路81与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的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下游侧部分连通。第一旁通通路81的终止端(正面板部12一侧的端部)与供气侧通路31、排气侧通路33及供气扇室36之间被隔板78隔开。在隔板78的面向供气扇室36的部分设置有第一旁通用风阀83。第一旁通用风阀83形成为大致纵长的长方形。若打开第一旁通用风阀83,第一旁通通路81与供气扇室36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旁通用风阀83,第一旁通通路81与供气扇室36之间便断开。
第二旁通通路82的起始端(背面板部13一侧的端部)仅与室内空气侧通路32连通,而与室外空气侧通路34断开。该第二旁通通路82经由形成在第二隔板75上的连通口76与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的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下游侧部分连通。第二旁通通路82的终止端(正面板部12一侧的端部)与供气侧通路31、排气侧通路33及排气扇室35之间被隔板79隔开。在隔板79的面向排气扇室35的部分设置有第二旁通用风阀84。第二旁通用风阀84形成为大致纵长的长方形。若打开第二旁通用风阀84,第二旁通通路82与排气扇室35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旁通用风阀84,第二旁通通路82与排气扇室35之间便断开。
此外,在图5的右侧视图及左侧视图中,省略图示第一旁通通路81、第二旁通通路82、第一旁通用风阀83以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
在作为壳体11的一侧面的第一侧面板部14中,面向室内空气侧通路32及室外空气侧通路34的部分构成第一维修用开放部14a,面向第一旁通通路81的部分构成第二维修用开放部14b(参照图2)。在第一维修用开放部14a拆装自如地安装有第一开关面板17,在第二维修用开放部14b拆装自如地安装有第二开关面板16(参照图1、图3)。
在壳体11的正面板部12的靠右侧部分安装有电气设备箱90。此外,在图2及图5中省略图示电气设备箱90。电气设备箱90是长方体形状的箱子,在该电气设备箱90的内部收纳有控制用基板91和电源用基板92。控制用基板91及电源用基板92安装在电气设备箱90的侧板中的与正面板部12邻接的侧板(即:背面板)的内侧面上。在电源用基板92的变换器(inverter)部设置有散热片93。该散热片93突出设置在电源用基板92的背面,并贯穿电气设备箱90的背面板和壳体11的正面板部12在供气扇室36中露出(参照图3、图4)。
在壳体11内,连接在压缩机53、风扇25、26、风阀41~48及湿度传感器96、97等上的引线朝电气设备箱90的内部延伸。其中,与安装在上游侧隔板71上的风阀41~44的驱动马达相连接的引线及与湿度传感器96、97相连接的引线通过第一旁通通路81朝电气设备箱90延伸。
(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一边参照图6,一边说明所述制冷剂回路50。
所述制冷剂回路50是设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压缩机53、四通换向阀54及电动膨胀阀55的闭合回路。该制冷剂回路50通过使已填充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蒸气压缩制冷循环。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50中,压缩机53的喷出侧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第一通口上,该压缩机53的吸入侧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第二通口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一端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第三通口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另一端经由电动膨胀阀55连接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一端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另一端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第四通口上。
所述四通换向阀54能够在第一通口和第三通口连通且第二通口和第四通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图6(a)所示的状态)与第一通口和第四通口连通且第二通口和第三通口连通的第二状态(图6(b)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如图7所示,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都由横向肋片(cross fin)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构成调节室外空气OA及室内空气RA的湿度的湿度调节部件。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具有铜制传热管58和铝制肋片57。设置在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多个肋片57分别形成为长方形板状,并以一定的间隔排列。还有,传热管58成为沿着肋片57的排列方向来回弯曲的形状。也就是说,该传热管58构成为:交替地形成有贯穿各个肋片57的直管部和连接相邻的两个直管部的U字管部59。
在所述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各个肋片57的表面载有吸附剂,通过肋片57之间的空气与肋片57所担载的吸附剂接触。能够用沸石、硅胶、活性炭、具有亲水性官能基的有机高分子材料等能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汽的物质作为所述吸附剂。
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制冷剂回路50构成载热体回路。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高压气态制冷剂作为加热用载热流体被供向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作为冷凝器工作的一吸附热交换器,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则作为冷却用载热流体被供向作为蒸发器工作的另一吸附热交换器。
(湿度传感器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设置有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在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设置有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安装在壳体11的底板的上表面侧,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安装在壳体11的顶板的下表面侧(参照图5中的右侧视图)。也就是说,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被安装在下述通路面上,即:该通路面是面向各个通路32、34的通路面中内外通路隔板70侧通路面以外的通路面,且与内外通路隔板70相向。
还有,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设置在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靠向第一侧面板部14的位置(参照图2)。也就是说,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设置在第一维修用开放部14a的附近。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设置在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靠向第一侧面板部14的位置。也就是说,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也设置在第一维修用开放部14a的附近。
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分别包含在传感器单元100中。一边参照图8及图9,一边对这些传感器单元100进行说明。此外,因为两个传感器单元100的基本结构相同,所以在此以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侧的传感器单元100为代表进行详细的说明。传感器单元100包括支撑台101、传感器罩110和安装部件120。
支撑台101构成支撑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的支撑部件。支撑台101形成为由纵剖视图来看该支撑台101的中间部位以日语片假名“コ”字形的形态鼓起来的板状。具体来说,支撑台101具有支撑板部102、脚部103和引导部104。
支撑板部102形成为近似长方形的板状。在支撑板部102的中央形成有用来保持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的保持部。支撑板部102以与壳体11的底板平行的形态受到支撑并与该底板保持规定的间隔。由此,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也与底板相距规定的距离。
脚部103形成为近似长方形的细长板状。脚部103是紧接着支撑板部102的宽度方向(图9中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形成的,并以与支撑板部102正交的形态向下方延伸。
引导部104形成为近似长方形的细长板状。引导部104是紧接着脚部103的下侧端部形成的,并以与脚部103正交且与支撑板部102平行的形态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
还有,在支撑台101形成有近似长方形的第一连结板105。第一连结板105是紧接着支撑板部102的长度方向上的靠向第一侧面板部14的端部形成的。第一连结板105以与支撑板部102正交且与第一侧面板部14平行的形态从支撑板部102向下方延伸。第一连结板105的高度与脚部103的高度大致相同。还有,在第一连结板105的中央部位形成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第一螺丝孔106。第一螺丝孔106面向第一维修用开放部14a。
所述传感器罩110构成将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罩起来的保护罩。传感器罩110形成为下侧面敞开的箱状。在传感器罩110中,与第一连结部105平行的一对侧板部111、111的高度小于剩余的一对侧板部113、113的高度。使传感器罩110的一对侧板部111、111的下端与支撑板部102抵接,使剩余的一对侧板部113、113的下端与引导部104抵接,由此将传感器罩110拆装自如地安装在支撑台101上。
在所述一对侧板部111、111分别形成有狭缝112、112。各个狭缝112、112是通过从下侧切掉各个侧板部111、111的中间部位而形成的,该各个狭缝112、112为长方形。在侧板部111和支撑板部102之间用这些狭缝112、112形成了一对空气流通口。经由该一对空气流通口将空气导入传感器罩110的内部或将空气排向外部。
所述安装部件120是用来将所述支撑台101安装在各个通路32、34的通路面上的部件。具体来说,在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安装部件120被固定在壳体11的底板侧通路面上。还有,在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安装部件120被固定在壳体11的顶板侧通路面上。此外,在这些通路面和安装部件120之间设置有隔热材,不过隔热材并未图示出来。
安装部件120具有基板121和一对轨道部122,该一对轨道部122形成在该基板12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基板121铺设在相应的通路面上且形成为长方形板状。基板121和支撑台101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致相同。一对轨道部122彼此平行,并且以与第一维修用开放部14a正交的形态延伸。轨道部122是通过将安装部件12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向内侧折回而形成的。也就是说,轨道部122的横截面形成为朝内侧敞开的日语片假名“コ”字形。并且,在各个轨道部122的内侧形成有引导槽123,支撑台101的引导部104嵌入该引导槽123中。引导槽123从轨道部12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一直形成到另一端。支撑台101的引导部104嵌入引导槽123而进退自如地被保持在轨道部122中。
还有,在安装部件120形成有作为板部的第二连结板124。第二连结板124形成为长方形,与所述第一连结板105的形状大致相同。第二连结板124是紧接着基板121的长度方向(即:轨道部122的长度方向)上的靠向第一维修用开放部14a的端部形成的。第二连结板124竖立地设置在基板121端部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位。并且,第二连结板124能够与进退自如地保持在引导槽123中的支撑台101的第一连结板105抵接。
还有,在第二连结板124的中央部位形成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第二螺丝孔125。第二螺丝孔125面向第一维修用开放部14a。第二螺丝孔125形成用来将支撑台101固定在安装部件120上的连结部。
而且,在传感器单元100中包括作为固定部件的螺丝130,该固定部件在安装部件120上装有支撑台101的状态下将支撑台101和安装部件120固定起来。在第一连结板105和第二连结板124抵接的状态下,螺丝130被拧入各个螺丝孔106、125中。此外,在下文中对上述支撑台101与安装部件120之间的拆装动作进行详细的说明。
-运转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选择地进行除湿换气运转、加湿换气运转和单纯换气运转。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及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对已吸入的室外空气OA的湿度进行调节后将该室外空气OA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同时将已吸入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另一方面,处于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将已吸入的室外空气OA作为供给空气SA原封不动地供向室内,同时将已吸入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原封不动地排向室外。
(除湿换气运转)
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3分钟间隔)反复交替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在该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第一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总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运转供气扇26,则室外空气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被吸入到壳体11内。还有,若运转排气扇25,则室内空气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被吸入到壳体11内。
首先,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在该第一动作中,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打开状态,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该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如图6(a)所示,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在该状态的制冷剂回路50中,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50中,从压缩机53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电动膨胀阀55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
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除湿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二供气侧风阀46流入到供气侧通路31中,然后在通过供气扇室36以后经由供气口22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获得水分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一排气侧风阀47流入到排气侧通路33中,然后在通过排气扇室35以后经由排气口21被排向室外。
其次,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在该第二动作中,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该第二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如图6(b)所示,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在该状态的制冷剂回路50中,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50中,从压缩机53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电动膨胀阀55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冷凝器。
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除湿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一供气侧风阀45流入到供气侧通路31中,然后在通过供气扇室36以后经由供气口22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获得水分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二排气侧风阀48流入到排气侧通路33中,然后在通过排气扇室35以后经由排气口21被排向室外。
(加湿换气运转)
处于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3分钟间隔)反复交替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在该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第一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总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运转供气扇26,则室外空气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被吸入到壳体11内。还有,若运转排气扇25,则室内空气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被吸入到壳体11内。
首先,对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在该第一动作中,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该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如图6(a)所示,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并且,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的情况相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
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失去水分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二排气侧风阀48流入到排气侧通路33中,然后在通过排气扇室35以后经由排气口21被排向室外。
另一方面,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加湿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一供气侧风阀45流入到供气侧通路31中,然后在通过供气扇室36以后经由供气口22被供向室内。
其次,对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在该第二动作中,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打开状态,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该第二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如图6(b)所示,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并且,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的情况相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冷凝器。
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失去水分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一排气侧风阀47流入到排气侧通路33中,然后在通过排气扇室35以后经由排气口21被排向室外。
另一方面,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加湿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二供气侧风阀46流入到供气侧通路31中,然后在通过供气扇室36以后经由供气口22被供向室内。
(单纯换气运转)
一边参照图14,一边对处于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即使将室外空气原封不动地供向室内也不会损害室内舒适性的时期(例如,春季、秋季等中间期)进行该单纯换气运转。也就是说,在需要对室内进行换气但无需对供向室内的空气湿度进行调节的情况下执行该单纯换气运转。
在该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第一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一供气侧风阀45、第二供气侧风阀46、第一排气侧风阀47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关闭状态。还有,在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制冷剂回路50中的压缩机53成为停止状态。也就是说,在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制冷剂回路50中不进行制冷循环。
在处于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运转供气扇26,则室外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被吸入到壳体11内。已经由室外空气吸入口24流入到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的室外空气通过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后流入第一旁通通路81,然后经由第一旁通用风阀83流入到供气扇室36中。已流入到供气扇室36中的室外空气被吸入供气扇26,然后经由供气口22被供向室内。
还有,在处于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运转排气扇25,则室内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被吸入到壳体11内。已经由室内空气吸入口23流入到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后流入第二旁通通路82,然后经由第二旁通用风阀84流入到排气扇室35中。已流入到排气扇室35中的室内空气被吸入排气扇25,然后经由排气口21被排向室外。
-湿度传感器的防湿对策-
如上所述,在湿度调节装置10进行各种运转时,室外空气OA被吸入到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同时室内空气RA被吸入到室内空气侧通路32。也就是说,在壳体11内,夹着内外通路隔板70,室内空气RA在上侧流动,室外空气OA在下侧流动。在此,例如在夏季及冬季等,若室外空气OA与室内空气RA之间具有较大的温差,则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的热与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的热便容易经由内外通路隔板70进行传导。并且,在现有示例中,因为在上述隔板上安装有湿度传感器,所以湿度传感器的热就会传向隔板,有时在湿度传感器的附近会产生结露水。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在各个通路32、34中安装在内外通路隔板70侧通路面以外的通路面(即:壳体11的底板及顶板)上。因此,能够抑制热从湿度传感器96、97向内外通路隔板70传导,所以能够防止在湿度传感器96、97的附近产生结露水。由此,不存在该结露水附着在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上或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周围的湿度局部增大的情况。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避免因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被弄湿而导致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出现故障或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的检测湿度产生误差。由此,在湿度调节装置10中,能够根据这些湿度传感器96、97的检测湿度适当地控制湿度调节能力(例如经由控制压缩机53的运转频率来控制制冷剂循环量)。
-传感器单元的拆装作业-
下面,对包含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及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的传感器单元100的拆装动作进行说明。
在进行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的维修等之际,从壳体11上取下第一开关面板17(参照图1)。结果便成为下述状态,即:在作业人员面前露出了第一维修用开放部14a(参照图8)。
作业人员从第一连结板105及第二连结板124上卸下螺丝130,解除支撑台101和安装部件120之间的连结。并且,使支撑台101沿着图9所示的轨道部122朝作业人员一侧滑动,由此将引导部104从引导槽123中抽出。经由上述动作,便从安装部件120上取下支撑台101。
另一方面,当要在安装部件120上安装支撑台101之际,从引导槽123的靠向作业人员一侧的端部插入支撑台101的引导部104。并且,通过使支撑台101向远离作业人员一侧滑动,让第一连结板105与第二连结板124抵接。在该状态下,用螺丝130将第一连结板105及第二连结板124连结起来,由此连结固定好支撑台101和安装部件120。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设置在室外空气侧通路34及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的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安装在内外通路隔板70侧通路面以外的通路面上。由此,能够抑制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向内外通路隔板70传热,因而能够防止在湿度传感器96、97的附近产生结露水。由此,能够避免结露水附着在湿度传感器96、97上或湿度传感器96、97附近的湿度局部增大。因此,能够防止由于附着有结露水而导致湿度传感器96、97出现故障或湿度传感器96、97的检测湿度产生误差。其结果是能够确保该湿度调节装置10的可靠性。
特别是,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安装在壳体11的顶板的下表面,并将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安装在壳体11的底板的上表面。也就是说,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分别安装在与内外通路隔板70相向的通路面上。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内外通路隔板70和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湿度传感器96、97向内外通路隔板70传热。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防止结露水附着在湿度传感器96、97上或湿度传感器96、97附近的湿度局部增大。
还有,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用支撑台101支撑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并将支撑台101拆装自如地安装在设于通路面上的安装部件120上。由此,很容易安装及取下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因而维修性提高。而且,在安装部件120中形成轨道部122,使支撑台101的引导部104嵌入轨道部122的引导槽123中,从而将支撑台101安装在安装部件120上。由此,通过使支撑台101沿着轨道部122滑动,很容易就能进行将支撑台101安装在安装部件120上的作业和从该安装部件120上取下该支撑台101的作业。
还有,因为将两个湿度传感器96、97设置在靠向位于壳体11一侧的第一维修用开放部14a的位置,所以很容易就能够从同一方向对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进行维修。而且,因为让用来将支撑台101固定在安装部件120上的第二螺丝孔125面向第一维修用开放部14a一侧,所以作业人员容易进行将支撑台101和安装部件120固定起来的固定作业。还有,在轨道部122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侧形成第二连结板124,从而能够将第二连结板124作为防止引导部104脱离的部件。而且,在用螺丝130将第二连结板124和第一连结板105连结起来的时候,还能够将第二连结板124作为支撑台101的定位部件。
(其它实施方式)
也可以将所述实施方式设为下述结构。
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的安装位置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中的位置。也就是说,例如可以将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中的任一个湿度传感器或者两个湿度传感器安装在面向室外空气侧通路34及室内空气侧通路32的通路面中的背面板部13侧的通路面、第一开关面板17侧的通路面或者上游侧隔板71侧的通路面上。
具体来说,在图15所示的示例中,将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安装在上游侧隔板71侧的通路面上,另一方面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将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安装在壳体11的底板侧通路面上。此外,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包含在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传感器单元100中。还有,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设置在靠向第一维修用开放部14a的位置,在取下第一开关面板17的状态下,作业人员很容易就能够进行维修作业。还有,如该示例所示,在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设置在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的上游侧。由此,能够防止含在空气中的尘埃等附着在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上。
若如图15的示例所示的那样将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安装在上游侧隔板71上,则在组装该湿度调节装置10的时候,很容易进行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的布线作业。具体来说,组装湿度调节装置10之际,在取下壳体11的顶板的状态下,能够进行上游侧隔板71上的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及第一、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1、42的布线作业。此外,该布线通过第一旁通通路81被导入电气设备箱90。并且,在组装时,先检查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及第一、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1、42是否能正常工作,然后再将顶板安装在壳体11上。
与此相对,假如在顶板侧的通路面上设置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则取下壳体11的顶板时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也与该顶板一起被取下来,因此考虑到取下所述顶板的情况便需要使从电气设备箱90到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为止的布线具有富裕量。或者,需要在先检查好风阀41、42等后将顶板安装在壳体11上再进行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的布线作业。
如上所述,在图15所示的示例中,将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安装在具有风阀41、42的上游侧隔板71侧的通路面上,由此不管顶板的组装状态如何,都能够用比较短的布线将电气设备箱90和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之间连接起来。还有,能够以相同的路径布置风阀41、42的布线和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的布线,因而能够简化布线的布置作业。
还有,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内外通路隔板70的上侧划分为室内空气侧通路32,将下侧划分为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不过,与此相反也可以将上侧划分为室外空气侧通路34,将下侧划分为室内空气侧通路32。还有,也可以使内外通路隔板70成为竖立的形态,将该内外通路隔板70的左右两侧分别划分为室外空气侧通路34和室内空气侧通路32。在这些结构中,通过将湿度传感器96、97安装在内外通路隔板70侧通路面以外的通路面上,也能够发挥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用由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构成的湿度调节部件来调节空气的湿度。但是,湿度调节部件并不局限于此,还能用在旋转板上载有吸附剂的吸附转子或使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之间交换显热及潜热的全热交换器等作为该湿度调节部件。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但并没有意图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它的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用来调节室内湿度的湿度调节装置是很有用的。

Claims (7)

1.一种湿度调节装置,包括:壳体(11)、以在该壳体(11)内分隔形成室外空气流经的第一空气通路(34)和室内空气流经的第二空气通路(32)的方式设置在两空气通路(32、34)之间的隔板(70)、对在各个空气通路(32、34)中流动的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的湿度调节部件(51、52)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各个空气通路(32、34)中检测各空气湿度的湿度传感器(96、97),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11)中形成有湿度调节室(37、38)和风阀侧隔板(71),在所述湿度调节室(37、38)中设置有所述湿度调节部件(51、52),所述风阀侧隔板(71)将该湿度调节室(37、38)和所述各个空气通路(34、32)隔开并具有分别使该湿度调节室(37、38)与各个空气通路(34、32)之间连通和断开的多个风阀(41~44),
所述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安装在面向所述各个空气通路(32、34)的通路面中除所述隔板(70)侧通路面以外的通路面上,
所述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中的一个湿度传感器或两个湿度传感器安装在面向所述各个空气通路(32、34)的通路面中的风阀侧隔板(71)一侧的通路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湿度调节装置,进一步包括:
支撑台(101),支撑所述湿度传感器(96、97),和
安装部件(120),设置在所述各个空气通路(32、34)的通路面上,在该安装部件(120)上拆装自如地安装有所述支撑台(1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安装部件(120)中形成有轨道部(122),该轨道部(122)沿所述各个空气通路(32、34)的通路面延伸并以从长度方向的一端一直通到另一端的形态形成有引导槽(123),
在所述支撑台(101)的端部形成有引导部(104),该引导部(104)嵌入所述轨道部(122)的引导槽(123)而进退自如地保持在该轨道部(122)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11)的一侧面(14),形成有面向所述第一空气通路(34)及所述第二空气通路(32)这两个空气通路的维修用开放部(14a),
所述湿度传感器(96、97)都设置在靠向壳体(11)的所述一侧面(14)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11)的一侧面(14),形成有面向所述第一空气通路(34)及所述第二空气通路(32)这两个空气通路的维修用开放部(14a),
所述湿度传感器(96、97)都设置在靠向壳体(11)的所述一侧面(14)的位置,
在所述安装部件(120)中形成有用来将所述支撑台(101)固定在该安装部件(120)上的连结部(125),该连结部(125)面向所述维修用开放部(14a)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11)的一侧面(14),形成有面向所述第一空气通路(34)及所述第二空气通路(32)这两个空气通路的维修用开放部(14a),
所述湿度传感器(96、97)都设置在靠向壳体(11)的所述一侧面(14)的位置,
在所述轨道部(122)的靠向所述维修用开放部(14a)的端部竖立地设置有板部(124),该板部(124)与所述支撑台(101)抵接,
在所述板部(124)形成有用来将所述支撑台(101)固定在所述安装部件(120)上的连结部(12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个湿度传感器(96、97)分别安装在面向所述各个空气通路(32、34)的通路面中的与所述隔板(70)相向的通路面上。
CN2008801045661A 2007-08-28 2008-08-18 湿度调节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06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21090 2007-08-28
JP2007221090 2007-08-28
JP2007283633A JP4305555B2 (ja) 2007-08-28 2007-10-31 調湿装置
JP2007-283633 2007-10-31
PCT/JP2008/002225 WO2009028146A1 (ja) 2007-08-28 2008-08-18 調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0665A CN101790665A (zh) 2010-07-28
CN101790665B true CN101790665B (zh) 2012-11-07

Family

ID=40386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456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0665B (zh) 2007-08-28 2008-08-18 湿度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43748A1 (zh)
EP (1) EP2192356A4 (zh)
JP (1) JP4305555B2 (zh)
KR (1) KR101143158B1 (zh)
CN (1) CN101790665B (zh)
AU (1) AU2008293035B2 (zh)
WO (1) WO20090281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95744A1 (en) * 2011-10-17 2013-04-18 Lennox Industries Inc. Sensor mounting panel for an energy recovery ventilator unit
CN103512155B (zh) * 2013-09-30 2016-06-08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04251547B (zh) * 2014-09-23 2017-03-22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飞机空调系统的除水装置
CN106016514A (zh) * 2016-05-12 2016-10-12 上海交通大学 温湿度弱关联控制单元式空调系统及使用方法
JP6857802B2 (ja) * 2016-12-28 2021-04-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換気扇
CN106594879B (zh) * 2017-01-16 2022-06-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WO2018179248A1 (ja) * 2017-03-30 2018-10-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JP6954814B2 (ja) * 2017-11-28 2021-10-27 株式会社コロナ 除湿機
JP7025663B2 (ja) * 2019-10-29 2022-02-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CN117767150B (zh) * 2023-12-25 2024-05-28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台区环境智能监测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70475Y (zh) * 1993-08-09 1994-06-29 张肃明 小型半导体空气除湿器
CN1287253A (zh) * 1999-09-08 2001-03-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加湿器及装有此加湿器的空调
JP2004257588A (ja) * 2003-02-24 2004-09-16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除湿空調装置
JP2006349304A (ja) * 2005-06-20 2006-12-28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37A (ja) * 1982-06-28 1984-01-07 Toho Gas Kk 除湿機
JPH0587446U (ja) * 1990-12-29 1993-11-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風量調節装置
SE507315C2 (sv) * 1992-12-09 1998-05-11 Ulf Lundagaards Låsanordning för att låsa ett föremål i förhållande till ett underlag
JPH10339555A (ja) * 1997-06-09 1998-12-22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冷蔵庫
AU7726100A (en) * 1999-09-28 2001-04-30 Henny Penny Corporation Holding cabinet with closed-loop humidity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humidity in a holding cabinet
US6575228B1 (en) * 2000-03-06 2003-06-10 Mississippi State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Ventilating dehumidifying system
JP4224955B2 (ja) * 2001-06-28 2009-02-18 株式会社日立プラントテクノロジー ドライルーム設備
AU2002365545B2 (en) * 2001-11-30 2008-08-14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le-coil twin-fan variable-air volume (VAV) system for energy-efficient conditioning of independent fresh and return air streams
JP4496821B2 (ja) * 2003-12-03 2010-07-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3712000B2 (ja) * 2004-03-31 2005-11-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7010229A (ja) * 2005-06-30 2007-01-18 Daikin Ind Ltd 換気装置
JP2007010216A (ja) * 2005-06-30 2007-01-18 Daikin Ind Ltd 換気装置
ES2324365T3 (es) * 2005-10-11 2009-08-05 Fujitsu General Limited Aparato de aire acondicionado.
US8962200B2 (en) * 2006-02-15 2015-02-24 Ford Motor Company Humidity measuring device and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70475Y (zh) * 1993-08-09 1994-06-29 张肃明 小型半导体空气除湿器
CN1287253A (zh) * 1999-09-08 2001-03-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加湿器及装有此加湿器的空调
JP2004257588A (ja) * 2003-02-24 2004-09-16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除湿空調装置
JP2006349304A (ja) * 2005-06-20 2006-12-28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243748A1 (en) 2010-09-30
JP4305555B2 (ja) 2009-07-29
AU2008293035A1 (en) 2009-03-05
CN101790665A (zh) 2010-07-28
WO2009028146A1 (ja) 2009-03-05
EP2192356A4 (en) 2018-04-11
EP2192356A1 (en) 2010-06-02
KR101143158B1 (ko) 2012-05-08
JP2009074786A (ja) 2009-04-09
KR20100029252A (ko) 2010-03-16
AU2008293035B2 (en) 2011-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0665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1688675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1688676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1815906B (zh) 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
CN101688674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1842641A (zh) 调湿装置
JP4946800B2 (ja) 調湿装置
CN101952664B (zh) 调湿装置
CN101790666B (zh) 湿度调节装置
KR20120072863A (ko) 전산실 냉방장치
JP5141190B2 (ja) 調湿装置
CN102967008A (zh) 调湿装置
CN102967011B (zh) 调湿装置
JP2009019864A (ja) 調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07

Termination date: 2019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