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67008A - 调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67008A
CN102967008A CN2012103168753A CN201210316875A CN102967008A CN 102967008 A CN102967008 A CN 102967008A CN 2012103168753 A CN2012103168753 A CN 2012103168753A CN 201210316875 A CN201210316875 A CN 201210316875A CN 102967008 A CN102967008 A CN 1029670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alve
heat exchanger
adsorption heat
divid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168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67008B (zh
Inventor
水野伸一
菅恒二
斋藤和也
佐藤大辅
夏目敏幸
成川嘉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898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5397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609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19495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670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70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670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700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湿装置。在调湿装置(10)中设置有下侧风阀隔板(45)和上侧风阀隔板(48)。该下侧风阀隔板(45)设置在吸附热交换器(33)的下侧,且使所述风阀(D1-D4)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吸附热交换器(33)中的很多翅片(34b)不重叠。上侧风阀隔板(48)横置地设置,使得所述风阀(D5-D8)在上下方向上与吸附热交换器(33)的很多翅片(34b)不重叠,且其板厚方向为上下方向。因此,提供的是上下方向能够小型化且能够避免在调湿室产生的冷凝水附着在各风阀上的调湿装置。

Description

调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吸附热交换器对空气调湿的调湿装置。
背景技术
至今,对室内空气除湿、加湿的调湿装置已为众人所知。这种调湿装置中有的调湿装置包括负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
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调湿装置构成为能够安装在壁橱内部等的落地式。该调湿装置具有近似长方体的箱状壳体,在壳体内部形成有空气流路。
具体而言,如该专利文献1中图1、图2等各图所示,在该调湿装置的壳体的上端部连接有与室内、室外相通的四根风管。从前面一侧看去,在壳体上部内侧的前侧靠左划分出内气(室内空气)吸入室;在前侧靠右划分出室内进气室;在后侧靠右划分出室外排气室;在后侧靠左划分出外气(室外空气)吸入室。在室外排气室内设置有排气风扇,在室内进气室内设置有进气风扇。在壳体内部形成有能够与壳体上部的各室连通的两个调湿室。在各调湿室内分别设置有负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
在该调湿装置的除湿运转下,室外空气经风管被吸入外气吸入室,该空气通过一吸附热交换器。在该吸附热交换器中,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附剂负载,该空气被除湿。该已被除湿的空气依次通过室内进气室、风管,被供向室内空间。在该除湿运转下,室内空气经风管被吸入内气吸入室,该空气通过另一吸附热交换器。在该吸附热交换器中,被吸附剂吸附的水蒸气放出到调湿室内的空气中,该吸附剂得以再生。用于对吸附热交换器中的吸附剂进行再生的空气依次通过室外排气室、风管,朝着室外空间排出。
在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调湿装置中,在两个调湿室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风阀隔板。在风阀隔板上设置有用以切断或者连接调湿室和空气流路的开关式风阀。在调湿装置中,通过切换各风阀的开关状态来交替进行室外空气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被供向室内且室内空气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后朝着室外排出的动作、室外空气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后被供向室内且室内空气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后朝着室外排出的动作。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9-922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调湿装置中,上下排成两行的各风阀隔板分别以纵置方式设置。因此存在以下问题:调湿装置的壳体高度过高,内部的构成部件(例如风扇)的保修变得很复杂,容易受上下安装空间的制约。
除上述问题以外,在这种调湿装置中还有可能出现以下问题:如果在调湿室产生的冷凝水(所谓的排水)附着在风阀上,风阀会出故障。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下方向能够小型化且能够避免在调湿室产生的排水附着在各风阀上的调湿装置。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一种调湿装置为对象。其包括吸附热交换器33和多个风阀隔板45、48、120,该吸附热交换器33具有主体部34b,表面负载有吸附剂的很多翅片34b排列着构成该主体部34b,空气在该主体部34b流动,该吸附热交换器33对空气除湿或加湿,所述多个风阀隔板45、48、120对着安装该吸附热交换器33的调湿室66设置且具有对空气流路进行切换的风阀D1-D8、D11-D18。所述吸附热交换器33被设置成空气沿上下方向通过所述主体部34。所述多个风阀隔板45、48、120包括下侧风阀隔板45和上侧风阀隔板48、120。所述下侧风阀隔板45设置在该吸附热交换器33的下侧,且使所述风阀D1-D4、D13-D16与所述吸附热交换器33的主体部34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所述上侧风阀隔板48、120被设置成该上侧风阀隔板48、120的下表面一侧朝着所述主体部34,且使所述风阀D5-D8、D11、D12、D17、D18与所述吸附热交换器33的主体部34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吸附热交换器33布置在调湿室66内,以便空气沿上下方向通过主体部34,该主体部34中排列有很多翅片34b。其结果是,调湿室66上下方向变小,进而调湿装置的高度变低。
另一方面,这样设置吸附热交换器33以后,在主体部34附近产生的冷凝水就容易朝下流。但是,在本发明中,因为下侧风阀隔板45上的风阀D1-D4、D13-D16被设置成与主体部34不重叠,所以能够抑制朝下流的冷凝水(排水)附着在D1-D4、D13-D16上。
在本发明中,上侧风阀隔板48、120的下面一侧面对吸附热交换器33的主体部34。因此,调湿装置的高度会更低。另一方面,因为在吸附热交换器33附近产生的冷凝水如上所述朝下流,所以也不会出现该冷凝水附着在上侧风阀隔板48、120的风阀D5-D8、D11、D12、D17、D18上的情况。
而且,在本发明中,上侧风阀隔板48、120上的D5-D8、D11、D12、D17、D18与主体部34上下重叠。因此,从主体部34到风阀D5-D8、D11、D12、D17、D18的距离缩短,能够减少其间的压力损失。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下侧风阀隔板45纵置地设置以形成所述调湿室66的侧壁。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因为下侧风阀隔板45以纵置方式设置,所以万一排水落在了下侧风阀隔板45的风阀D1-D4、D13-D16上,也能够迅速地使该排水朝着风阀D1-D4、D13-D16的下侧流去。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所述上侧风阀隔板48、120横置地设置以处于水平状态。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因为上侧风阀隔板48、120以水平状态横置方式设置,所以能够将调湿装置的高度抑制得较低。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在上侧风阀隔板48、120和下侧风阀隔板45二者中,都能够避免排水附着在风阀D1-D8、D11-D18上,而且能够使调湿装置的整体高度较低。
因为上侧风阀隔板48、120上的风阀D5-D8、D11、D12、D17、D18与吸附热交换器33的主体部34在上下方向上重叠,所以能够降低在该风阀D5-D8、D11、D12、D17、D18和吸附热交换器33之间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损失。其结果是,能够降低该调湿装置中运送空气的风扇的动力。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能够进一步防止排水附着在下侧风阀隔板45的风阀D1-D4、D13-D16上。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通过使上侧风阀隔板48、120成为水平状态,即能够进一步降低调湿装置的整体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立体图,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壳体构造。
图2是立体图,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框构造。
图3(A)到图3(D)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A)示出从上往下看到的调湿装置,图3(B)示出从前往后看到的调湿装置的内部构造,图3(C)示出从左侧面看到的调湿装置的内部构造,图3(D)示出从右侧面看到的调湿装置的内部构造。
图4(A)和图4(B)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A)是顺着图3(A)中的Y-Y箭头方向看到的调湿装置的内部构造;图4(B)是顺着图4(A)中的Z-Z箭头方向看到的调湿装置的内部构造。
图5是组装立体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内部构造,特别是下部空间的内部构造。
图6是组装立体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内部构造,特别是再热热交换器周围的构造。
图7是组装立体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内部构造,特别是下侧风阀周围的构造。
图8是组装立体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内部构造,特别是上侧风阀周围的构造。
图9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上,对其周围的调湿室加上双点划线后的情况。
图10是立体图,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内部构造,特别是上部空间的内部构造。
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略图。
图12(A)到图12(D)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在除湿运转时的第一动作或者加湿运转时的第一动作下空气的流动情况,相当于图3。
图13(A)和图13(B)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在除湿运转时的第一动作或者加湿运转时的第一动作下空气的流动情况,相当于图4。
图14(A)到图14(D)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在除湿运转时的第二动作或者加湿运转时的第二动作下空气的流动情况,相当于图3。
图15(A)和图15(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在除湿运转时的第二动作或者加湿运转时的第二动作下空气的流动情况,相当于图4。
图16是沿着图8中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结构略图。
图18(A)到图18(E)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结构略图,图18(A)是俯视图,图18(B)是顺着图18(A)的W-W箭头方向看到的结构略图,图18(C)是顺着图18(A)的X-X箭头方向看到的结构略图,图18(D)是顺着图18(A)的Y-Y箭头方向看到的结构略图,图18(E)是顺着图18(A)的Z-Z箭头方向看到的结构略图。
图19是立体图,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除湿换气运转和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下,从室外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图20是立体图,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除湿换气运转及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下,从室内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图21是立体图,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除湿换气运转及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下,从室外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图22是立体图,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除湿换气运转及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下,从室内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图23是说明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室外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情况的示意图。
图24是说明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室内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情况的示意图。
图25是管道系统图,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制冷剂回路。
图26是立体图,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附热交换器的结构。
-符号说明-
33-吸附热交换器,34-主体部,34a-传热管,34b-翅片,45-下侧风阀隔板(风阀隔板),48-上侧风阀隔板(风阀隔板),66-调湿室,120-上部隔板(上侧风阀隔板),D1-D8-风阀,D11-D18-风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说明。此外,以下实施方式仅仅是本质上的优选示例而已,并无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使用对象或本发明的用途等意图。
(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10是一种设置在室内的地板上、对室内的湿度进行调节的落地式调湿装置。调湿装置10构成为能够设置在例如用于收纳衣物等的壁橱的收纳空间里等。
参照附图对调湿装置10的构成做说明。应予说明,以下说明中表示“上”、“下”、“右”、“左”、“前”、“后”各方向的记载原则上以从前面一侧看到的图1所示的调湿装置10为基准。图3(A)到图3(D)以及图4(A)和图4(B)示意地示出了调湿装置10,图3(A)示出了调湿装置10的上表面,图3(B)示出了调湿装置10前侧的内部构造,图3(C)示出了调湿装置10左侧的内部构造,图3(D)是示出了调湿装置10右侧的内部构造。图4(A)示出了顺着Y-Y箭头方向看到的图3(A)中的调湿装置的内部构造,图4(B)示出了顺着Z-Z箭头方向看到的的图4(A)中的调湿装置的内部构造。
〈壳体构造〉
如图1所示,调湿装置10包括纵高的长方体箱形壳体11。壳体11包括矩形的板状底板12、顶板13以及与底板12和顶板13各自的四条边相对应的四块矩形的板状面板14、15、16、17。这些面板14、15、16、17由前面一侧的前面板14、后面一侧的后面板15、右侧的右侧面板16以及左侧的左侧面板17构成。就壳体11而言,由底板12、顶板13、后面板15、右侧面板16和左侧面板17构成在前侧形成了开放面的壳体主体11a。前面板14构成为能够通过小螺钉等紧固部件安装在壳体主体11a上,还能够从壳体主体11a上卸下来。壳体11中的后面板15设置在室内墙壁附近。
前面板14由遮盖壳体11的下部空间S1的下部面板14a、遮盖壳体11的上部空间S3的上部面板14b以及遮盖壳体11的中间空间S2的中间面板14c构成。进一步而言,在下部面板14a左下侧角部设置有过滤器保修面板14d。前面板14构成为这些面板14a、14b、14c、14d分别可以单独地卸下来。
顶板13上设置有四个风管连接口18。具体而言,在顶板13上前侧靠右的位置设置有进气连接口18a;在后侧靠右的位置设置有排气连接口18b;在后侧靠左的位置设置有外气连接口18c;在前侧靠左的位置设置有内气连接口18d。进气连接口18a和内气连接口18d分别经风管与室内空间连通;排气连接口18b和外气连接口18c分别经风管与室外空间连通。也就是说,在调湿装置10中,与室内空间相连的进气连接口18a和内气连接口18d集中设置在壳体11的前侧,与室外空间相连的排气连接口18b和外气连接口18c集中布置在壳体11的后侧。室外空气OA被吸入外气连接口18c,室内空气RA被吸入内气连接口18d。供给空气SA被从进气连接口18a吹向室内;排出空气EA被从排气连接口18b吹向室外。
〈框构造〉
如图2所示,在壳体11的内部设置有与底板12的四个角相对应的4根纵框(支柱部件)21。这些纵框21由前侧靠右的第一纵框21a、后侧靠右的第二纵框21b、后侧靠左的第三纵框21c以及前侧靠左的第四纵框21d构成。各纵框21垂直延伸到壳体11的高度方向中间部位稍微靠上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壳体11内部,在从顶板13到各纵框21上端之间的空间内未设置与底板12直接连接的纵框。
在各纵框21的上部架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4根横框22(梁部件)。这些横框22由第一纵框21a和第二纵框21b之间的第一横框22a、第二纵框21b和第三纵框21c之间的第二横框22b、第三纵框21c和第四纵框21d之间的第三横框22c以及第四纵框21d和第一纵框21a之间的第四横框22d构成。第二、第三、第四横框22b、22c、22d连结在所对应的各纵框21的上端部。相对于此,第一横框22a连结在比第一和第二纵框21a、21b上端稍低的部位。
在横框22的下侧设置有三根水平延伸的中间框23。这些中间框23由形成在第一横框22a下侧的第一中间框23a、形成在第二横框22b下侧的第二中间框23b以及形成在第三横框22c下侧的第三中间框23c构成。
调湿装置10的构成部件中重量较大的重量物(详细而言,后述的风阀隔板45、48、吸附热交换器33)的载重作用于纵框21、横框22以及中间框23上,纵框21、横框22以及中间框23构成支撑这些重量物的支撑部件。
〈壳体的内部空间〉
如图2所示,壳体11的内部可以大体分为形成在下部面板14a的背面一侧的下部空间S1、形成在中间面板14c的背面一侧的中间空间S2以及形成在上部面板14b的背面一侧的上部空间S3。
〈下部空间的构成部件〉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下部空间S1里沿着左侧面板17设置有下部划分部件41。下部划分部件41由聚苯乙烯等树脂材料制成,形成为上侧和下侧开放的框状。下部划分部件41具有将下部空间S1划分为左右空间的下部划分部41a、靠近第三纵框21c设置且横断面近似矩形的小筒部41b以及靠近第四纵框21d设置且横断面近似矩形的大筒部41c。在小筒部41b的内部成为外气流入通路61。大筒部41c的内部成为再热室63。外气流入通路61和再热室63经连阀口62相互连通(参照图6)。
在再热室63内设置有与下部划分部件41形成为一体的上侧支撑板41d。上侧支撑板41d与大筒部41c的左侧内壁相接且被支撑为与底板12平行的水平状态。在再热室63中,在上侧支撑板41d的下侧形成有与连阀口62相连接的下部外气流路63a,在上侧支撑板41d的上侧形成有与下部外气流路63a相连接的上部外气流路63b(参照图15(B)和图18)。也就是说,在再热室63中,纵断面近似“コ”字形(“U”字形)的空气流路从下部外气流路63a的流入侧形成到上部外气流路63b的流出侧。
如图6等所示,在下部外气流路63a按照从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顺序依次设置有滤虫器26、皱褶过滤器27以及再热单元28。
滤虫器26是捕捉室外空气中的虫子、较大的尘埃等的网状部件。皱褶过滤器27是具有比滤虫器26还细的网眼的空气净化用过滤器,捕捉室外空气中较小的尘埃。在下部划分部件41中上述过滤器保修面板14d的背面一侧设置有保修盖41e(参照图17)。保修盖41e构成为能够将滤虫器26和皱褶过滤器27的保修口打开,还能够将滤虫器26和皱褶过滤器27的保修口关闭。也就是说,如果取下过滤器保修面板14d,接着再打开保修盖41e的话,滤虫器26、皱褶过滤器27的前端部就会暴露在壳体主体11a的外部。
再热单元28具有框体29和固定在该框体29内部的再热热交换器35。框体29具有一对侧面撑杆(stay)29a和被一对侧面撑杆29a夹着其内壁朝向斜下方的框体主体29b。在框体主体29b上形成有斜向倾斜的开口面29c,沿着该开口面29c设置有再热热交换器35。再热热交换器35构成利用制冷剂对室外空气加热的加热热交换器。
如图5所示,在下部空间S1的右侧大约一半的空间(下部划分部件41的外侧)划分出机械室60。在机械室60中前面板14的背面一侧设置有电气电子元器件箱90。电气电子元器件箱90中安装有压缩机31中的马达的供电电路即印刷电路板、与该印刷电路板上的电路电连接的电抗器等电气电子元器件。在机械室60中电气电子元器件箱90的背面一侧设置有压缩机31、四通换向阀32等。也就是说,卸下前面板14的下部面板14a时,电气电子元器件箱90就会暴露在壳体主体11a的外部。而且,当将电气电子元器件箱90卸下并拿到外部以后,压缩机31、四通换向阀32就会暴露在壳体主体11a的外部。
〈中间空间〉
在中间空间S2按照从下侧朝向上侧的顺序依次设置有第一中间划分部件43、第二中间划分部件44和第三中间划分部件47。这些中间划分部件43、44、47中的任一中间划分部件都是一体成型的聚苯乙烯等树脂部件。
如图7所示,第一中间划分部件43将机械室60的上侧开放部封起来。在第一中间划分部件43的上面形成有突出设置成的矩形框部43a和形成在该框部43a的左右外侧的一对凹槽43c、43c。框部43a从第一中间划分部件43前形成到第一中间划分部件43后。在框部43a的内侧形成有用于接收在调湿室66a、66b产生的冷凝水的接水部。接水部从第一中间划分部件43前形成到第一中间划分部件43后。接水部的底面比水平面稍微朝着斜上方倾斜。也就是说,贮存在接水部的水被沿着倾斜的底面朝前方引导。凹槽43c、43c沿着框部43a的左右侧壁前后延伸。
如图8所示,第二中间划分部件44一边被第一中间框23a和第二中间框23b支撑,一边与第一中间划分部件43之间保持规定的间隔地设置在第一中间划分部件43的上侧。在第二中间划分部件44上与第一中间划分部件43上的各凹槽43c、43c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凹槽44a、44a。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在第一中间划分部件43和第二中间划分部件44之间形成有两块下侧风阀隔板45和一块横隔板46。两块下侧风阀隔板45和一块横隔板46被设置成各自的板厚方向成为水平方向那样的纵置方式。两块下侧风阀隔板45由外气风阀隔板45a和排气风阀隔板45b构成。
外气风阀隔板45a的下端部嵌入第一中间划分部件43上的左侧凹槽43c里,其上端部嵌入第二中间划分部件44上的左侧凹槽44a里。排气风阀隔板45b的下端部嵌入第一中间划分部件43上的右侧凹槽43c里,其上端部嵌入第二中间划分部件44上的左侧凹槽44a里。下侧风阀隔板45的前端部位于前面板14的背面一侧。也就是说,卸下前面板14以后,下侧风阀隔板45的前端部就会暴露在壳体主体11a的外部。在已将前面板14卸下的状态下,能够沿着各凹槽43c、44a将侧风阀隔板45沿前后方向拉出来或推进去。
如图3、图7和图8所示,与再热室63连通的中间外气流路64前后延伸着形成在外气风阀隔板45a的左侧。在外气风阀隔板45a上靠前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风阀D1,在靠后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风阀D2。中间排气流路65前后延伸着形成在排气风阀隔板45b的右侧。在排气风阀隔板45b上靠前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三风阀D3,在靠后的位置上设置有第四风阀D4。
如图7、图9所示,外气风阀隔板45a和排气风阀隔板45b之间的空间由横隔板46划分出前后两个调湿室66。这些调湿室66中靠前的空间构成第一调湿室66a,靠后的空间构成第二调湿室66b。第一调湿室66a形成在与第一风阀D1和第三风阀D3相对应的位置,第二调湿室66b形成在与第二风阀D2和第四风阀D4相对应的位置。第一调湿室66a和第二调湿室66b跨越第二中间划分部件44的内部而形成。
如图9所示,两个吸附热交换器33由安装在第一调湿室66a内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和安装在第二调湿室66b内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构成。吸附热交换器33是通过在横向翅片型管片式热交换器34的表面上负载吸附剂而构成的。
吸附热交换器33的热交换器主体34具有铜制的传热管34a和铝制的很多翅片34b。传热管34a由直管部分和“U”字部分交替连续地形成为蛇行状。翅片34b形成为纵高的板状,传热管34a的直管部分沿着翅片34b的厚度方向贯穿翅片34b。也就是说,很多翅片34b沿着传热管34a中的直管部分的轴向平行排列。
吸附剂由很多翅片34b和传热管34a的表面负载。在吸附剂与空气的界面,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或者被吸附的水分朝着空气中解吸附(吸附剂被再生)。作为吸附剂能够使用沸石、硅胶、活性炭、具有亲水性官能基团的有机高分子材料等。而且,作为吸附剂还可以使用不仅具有吸附水分之功能还具有吸收水分之功能的材料(所谓的吸附吸收剂)。
在吸附热交换器33中,在由最前一排翅片34b到最后一排翅片34b之间形成主体部34。也就是说,在吸附热交换器33中,很多翅片34b排列着设置而构成主体部34,该主体部34构成为空气通过的部位。该吸附热交换器33以横置状态设置好,保证空气沿上下方向通过主体部34。也就是说,吸附热交换器33安装在安装室67内,保证翅片34b的短边一侧呈铅直状态,且传热管34a的“U”字部位于翅片34b的左右两侧。
如图8所示,第三中间划分部件47摞着放置在第二中间划分部件44的上侧。在第三中间划分部件47的上面且左右形成有宽度较宽的一对宽槽47a、47a。一对上侧风阀隔板48沿厚度方向嵌入这些宽槽47a中。这些上侧风阀隔板48呈各自的板厚方向垂直的横置布置方式。上侧风阀隔板48的前端部位于前面板14的背面一侧。也就是说,如果将前面板14卸下来,上侧风阀隔板48的前端部就会暴露在壳体主体11a外部。在已将前面板14卸下的状态下,能够沿各宽槽47a将上侧风阀隔板48沿前后方向拉出来或推进去。
一对上侧风阀隔板48由靠左的内气风阀隔板48a和靠右的进气风阀隔板48b构成。在内气风阀隔板48a上靠前的位置设置有第五风阀D5,靠后的位置设置有第六风阀D6。在进气风阀隔板48b上靠前的位置设置有第七风阀D7;靠后的位置设置有第八风阀D8。第五风阀D5和第七风阀D7形成在对应于第一调湿室66a的位置上,第六风阀D6和第八风阀D8形成在对应于第二调湿室66b的位置上。
在第二中间划分部件44和第三中间划分部件47右后侧的角部形成有前后延伸的横向尺寸大的通孔,这些通孔相连而形成排气联络流路68。
在中间空间S2的左后侧的角部,第一上部划分部件51的室外空气风管部53上下延伸(参照图8和图10)。室外空气风管部53的下端与下部划分部件41的大筒部41c相接。在中间空间S2且第一调湿室66a的前侧设置有间隔部件24。间隔部件24设置在第一中间划分部件43和第一中间框23a之间,确保二者间具有规定的间隔。
〈上部空间〉
如图10所示,在上部空间S3设置有第一上部划分部件51、第二上部划分部件54和第三上部划分部件80。这些划分部件51、54、80中的任一划分部件使用的都是一体成型的聚苯乙烯制树脂材料。上部空间S3由这些划分部件51、54、80划分出四个上部室19。这些上部室19由前侧靠右的室内进气室19a、后侧靠右的室外排气室19b、后侧靠左的外气吸入室19c和前侧靠左的内气吸入室19d构成。室内进气室19a与进气连接口18a连通,室外排气室19b与排气连接口18b连通,外气吸入室19c与外气连接口18c连通,内气吸入室19d与内气连接口18d连通。室内进气室19a内设置有进气风扇单元84;室外排气室19b内设置有排气风扇单元87。
第一上部划分部件51设置在上部空间S3靠左的位置。第一上部划分部件51具有沿着左侧面板17跨越壳体11的前后两端而形成的左侧壁部52和沿着第三纵框21c上下延伸的筒状室外空气风管部53。室外空气风管部53具有大风管部53a和小风管部53b,该大风管部53a设置在上部空间S3,在内部划分出外气吸入室19c;该小风管部53b与大风管部53a的下端相接地设置在中间空间S2内,直径比大风管部53a小。
在上部空间S3中,在大风管部53a的内部形成有外气吸入室19c,在大风管部53a外的前侧形成有内气吸入室19d。上部空间S3中从大风管部53a外的下侧到前面板14成为上部内气流路69。上部内气流路69的上端与内气吸入室19d连通。内气风阀隔板48a的第五风阀D5和第六风阀D6位于上部内气流路69中。在小风管部53b的内部形成有与外气流入通路61相通的风管内流路71(参照图3(B))。
第二上部划分部件54具有沿着壳体11的右侧面板16跨越壳体11的前后两端而形成的右侧壁部55、将上部空间S3划分为左右空间的中央划分部56以及与右侧壁部55和与中央划分部56各自的后端部相接的后侧壁部57。
在右侧壁部55的内侧形成有基座部55a。基座部55a形成为纵断面呈“L”字形,从后侧壁部57一直到前面板14一侧前后延伸。在基座部55a的上端面上形成有第一设置面55c,各台风扇单元84、87和第三上部划分部件80设置在该第一设置面55c上,由该第一设置面55c引导着各台风扇单元84、87和第三上部划分部件80前后移动。
在右侧壁部55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位形成有上下延伸的柱状第一接触部55b。第三上部划分部件80的后端部与第一接触部55b的前端接触。在第一接触部55b的与第三上部划分部件80接触的接触面上形成有密封材(图示省略)。
中央划分部56具有铅直的第一纵壁56a、从该第一纵壁56a的下端水平弯曲的横壁56b以及从该横壁56b的右端垂直弯曲的第二纵壁56c。在中央划分部56的上端面形成有第二设置面56d,该第二设置面56d上设置有各台风扇单元84、87和第三上部划分部件80,该第二设置面56d引导着各台风扇单元84、87和第三上部划分部件80前后自由移动。
中央划分部56构成沿壳体11的前后延伸的主划分部,中央划分部56进行左右划分而划分出前后排列的外气吸入室19c和内气吸入室19d、前后排列的室外排气室19b和室内进气室19a。因为中央划分部56与沿壳体11形成的右侧壁部55和后侧壁部57一体成形,所以不能够与其它部件独立地仅将中央划分部56卸下来。
在中央划分部56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位形成有上下延伸的柱状的第二接触部56e。第三上部划分部件80的后端部与第二接触部56e的前端相接触。在第二接触部56e的与第三上部划分部件80接触的接触面上形成有密封材(图示省略)。
在第二上部划分部件54上右侧壁部55与后侧壁部57之间的角部、中央划分部56和后侧壁部57之间的角部分别形成有插入部58。加强肋75插入各插入部58内。各加强肋75的上端固定在壳体11的顶板13上。这些加强肋75构成固定且支撑排气风扇单元87的安装部件。
在第二上部划分部件54上排气风扇单元87的下侧,横划分部59与第二上部划分部件54形成为一体(参照图4(A))。上部空间S3中该横划分部59的上侧形成为室外排气室19b,上部空间S3中从横划分部59的下侧一直到前面板14形成为上部进气流路70。室外排气室19b与图20所示的排气联络流路68相连通。上部进气流路70的上端与室内进气室19a相连通。进气风阀隔板48b的第七风阀D7和第八风阀D8位于上部进气流路70中。
在横划分部59的前缘上面形成有左右延伸的柱状的第三接触部59a。第三上部划分部件80的后端部与第三接触部59a的前端接触。在第三接触部59a的与第三上部划分部件80接触的接触面上形成有密封材(图示省略)。
如图10所示,第三上部划分部件80具有:沿着第二上部划分部件54的右侧壁部55形成的第一侧板部81、沿着第二上部划分部件54的中央划分部56形成的第二侧板部82以及从第一侧板部81的后端部一直形成到第二侧板部82的后端部的中间侧板部83。也就是说,第三上部划分部件80的横断面形状形成为在前侧具有开放部的近似“コ”字形(“U”字形)。
第三上部划分部件80上各侧板部81、82的下端分别设置在第二上部划分部件54的各设置面55c、56d上,而且,中间侧板部83的左右两端部被设置成与第二上部划分部件54上的各接触部55b、56e、59a接触。这样设置第三上部划分部件80以后,右侧壁部55和中央划分部56之间的空间就被划分为前后两个空间(即室内进气室19a和室外排气室19b)。第三上部划分部件80构成进排气划分部,可装卸地安装在壳体11上,在它的前后划分出室内进气室19a和室外排气室19b。
进气风扇单元84由进气风扇85和用于支撑该进气风扇85的进气侧安装板86构成。进气风扇85是离心式多叶片风扇(所谓的西洛可风扇)。进气侧安装板86由用来安装进气风扇85的马达的主体部86a、形成在主体部86a的左右两侧的侧板部86b以及形成在主体部86a的上侧的上板部86c构成。进气侧安装板86上的各侧板部86b设置在第二上部划分部件54的各设置面55c、56d上。进气侧安装板86中右侧的侧板部86b和上板部86c经小螺钉等紧固部件固定在上述前面板14(参照图1)上。
排气风扇单元87由排气风扇88和用于支撑该排气风扇88的排气侧安装板89构成。排气风扇88是离心式多叶片风扇(所谓的西洛可风扇)。排气侧安装板89由用于安装排气风扇88的马达的主体部89a、形成在该主体部89a左右两侧的侧板部89b构成。排气侧安装板89上的各侧板部89b设置在第二上部划分部件54的各设置面55c、56d上。这些侧板部89b经上述加强肋75固定在顶板13上。
〈制冷剂回路的构成〉
调湿装置10包括将上述的压缩机31和吸附热交换器33等连接起来而构成的制冷剂回路30。参考图11对该制冷剂回路30的构成做说明。
制冷剂回路30是由制冷剂管道连接而成的闭合回路,制冷剂填充在其内部。在制冷剂回路30中,制冷剂循环而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制冷剂回路30中压缩机31、四通换向阀32、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相互连接。
压缩机31构成为:工作能力(工作频率)利用所谓的变频控制而可以变化。也就是说,压缩机31的马达构成为转速能够根据供来的交流电的输出频率(工作频率)调节。
四通换向阀32具有第一到第四阀口,这些阀口的连通状态能够切换。四通换向阀32的第一阀口与压缩机31的喷气管31a相连接,四通换向阀32的第三阀口与压缩机31的吸入管31b相连接。四通换向阀32的第二阀口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的一端部相连接,四通换向阀32的第四阀口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的一端部相连接。四通换向阀32构成为:能够在第一阀口和第四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连通的状态(如图11中实线所示的第一状态)、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连通且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连通的状态(如图11中虚线所示的第二状态)切换。亦即,四通换向阀32构成对制冷剂回路30的流路进行切换的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这些流路是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中制冷剂放热且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中制冷剂蒸发的流路、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中制冷剂放热且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中制冷剂蒸发的流路。
制冷剂回路30中设置有即使四通换向阀32的状态切换,也仍会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是一个方向的单向回路36。在该单向回路36中设置有四个止回阀CV-1、CV-2、CV-3、CV-4桥状连接而构成的桥接回路36a、以及并列连接在桥接回路36a的流入端和流出端之间的主回路36b和再热回路36c。
桥接回路36a中的各止回阀CV-1、CV-2、CV-3、CV-4允许制冷剂沿着图1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动,禁止制冷剂沿着与该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在桥接回路36a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的液侧端部连接在第一止回阀CV-1和第一止回阀CV-2之间,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的液侧端部连接在第三止回阀CV-3和第四止回阀CV-4之间。主回路36b和再热回路36c并列连接在第一止回阀CV-1和第三止回阀CV-3的合流部、第二止回阀CV-2和第四止回阀CV-4的分流部之间。主膨胀阀37连接在主回路36b上。再热热交换器35连接在再热回路36c的上游侧,再热侧膨胀阀38连接在再热回路36c的下游侧。主膨胀阀37和再热侧膨胀阀38是开度能够变化的电动式流量调节阀,例如由电子膨胀阀构成。
〈控制部和传感器〉
如图11所示,调湿装置10包括控制器200和各种传感器。控制器200根据运转条件、各传感器的检测值调节压缩机31的工作能力、各膨胀阀37、38的开度。控制器200根据运转条件调节各风阀D1-D8的开闭状态、各台风扇85、88的风量。
如图3(B)示意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调湿装置10包括:内气传感器211、外气湿度传感器213、第一外气温度传感器214以及第二外气温度传感器215。
内气传感器211布置在上部内气流路69中。内气传感器211对被获取到内气吸入室19d内的室内空气RA的湿度(相对湿度)进行检测。
外气湿度传感器213和第一外气温度传感器214设置在下部外气流路63a中过滤器26、27和再热热交换器35之间。外气湿度传感器113对再热热交换器35的上游侧室外空气OA的湿度(相对湿度)进行检测,第一外气温度传感器214对再热热交换器35的上游侧室外空气OA的温度进行检测。第二外气温度传感器215设置在下部外气流路63a中再热热交换器35的下游侧。第二外气温度传感器215对再热热交换器35的下游侧室外空气OA的温度进行检测。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200,根据这些传感器211、213、214、215的检测值对需要调湿装置10提供的调湿能力(进行除湿运转时的除湿负荷、进行加湿运转时的加湿负荷)提出要求。控制器200为满足该调湿能力而对压缩机31的工作能力(即制冷剂回路30的制冷剂循环量)进行控制。
-运转动作-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调湿装置10的运转动作做说明。该调湿装置10能够切换进行对室内除湿的除湿运转和对室内加湿的加湿运转。
〈除湿运转〉
除湿运转是在夏季等室外的温度和湿度较高的条件下进行。在该除湿运转下,室外空气OA被除湿,已被除湿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同时,在除湿运转下,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朝着室外排出。在该除湿运转下,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以隔规定的时间交替进行,持续不断地将室内除湿。
在除湿运转的第一动作下,在图1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30中,四通换向阀32设定为第一状态,再热侧膨胀阀38处于接近几乎完全关闭的状态,主膨胀阀37以规定的开度打开。压缩机31开始工作以后,在压缩机31中已被压缩的制冷剂便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中放热,通过桥接回路36a,流入主回路36b。在主回路36b中制冷剂由主膨胀阀37减压。由主膨胀阀37减压了的制冷剂通过桥接回路36a,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中蒸发后,被吸入压缩机31。
在除湿运转的第二动作下,在图1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30中,四通换向阀32设定为第二状态,再热侧膨胀阀38处于接近几乎完全关闭的状态,主膨胀阀37以规定的开度打开。压缩机31开始工作以后,在压缩机31已被压缩的制冷剂便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放热,通过桥接回路36a,流入主回路36b。在主回路36b中,制冷剂由主膨胀阀37减压。由主膨胀阀37减压了的制冷剂通过桥接回路36a,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中蒸发后,被吸入压缩机31。
如上所述,在调湿装置10的除湿运转下,原则上制冷剂不会被供向再热回路36c。也就是说,在除湿运转下,再热热交换器35处于停止状态。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除湿运转的第一动作下,第一风阀D1、第四风阀D4、第六风阀D6和第七风阀D7处于开放状态,第二风阀D2、第三风阀D3、第五风阀D5和第八风阀D8处于关闭状态,进气风扇85和排气风扇88工作。此外,在图12到图15中,带阴影线的风阀表示该风阀处于关闭状态,白色的风阀表示该风阀处于打开状态。而且,在图12到图15中,白箭头表示从室外供向室内的空气(室外空气OA或者供给空气SA),黑箭头表示从室内向室外排出的空气(室内空气RA或排出空气EA)。
在除湿运转的第一动作下,经风管流入外气吸入室19c的室外空气OA依次流过风管内流路71、外气流入通路61后,流入下部外气流路63a。该空气依次流过滤虫器26和皱褶过滤器27并被净化后,通过再热热交换器35。在除湿运转下,如上所述,再热热交换器35处于停止状态。因此,在再热热交换器35中空气不会被加热。
已通过再热热交换器35的空气依次流过上部外气流路63b、中间外气流路64、第一风阀D1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在成为蒸发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中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作为制冷剂的蒸发热使用。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中已被吸附并被除湿的空气依次流过第七风阀D7、上部进气流路70、室内进气室19a,经风管被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空间。
在除湿运转的第一动作下,经由室内侧风管流入内气吸入室19d的室内空气RA依次流过上部内气流路69、第六风阀D6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在成为放热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中,水蒸气从吸附剂向空气中解吸附,吸附剂得到再生。被用于再生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中的吸附剂的空气依次流过第四风阀D4、中间排气流路65、排气联络流路68、室外排气室19b,经风管被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外空间排出。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除湿运转的第二动作下,第二风阀D2、第三风阀D3、第五风阀D5和第八风阀D8处于开放状态,第一风阀D1、第四风阀D4、第六风阀D6和第七风阀D7处于关闭状态,进气风扇85和排气风扇88工作。
在除湿运转的第二动作下,经风管流入外气吸入室19c的室外空气OA依次流过风管内流路71、外气流入通路61后,流入下部外气流路63a。该空气依次流过滤虫器26和皱褶过滤器27被净化后,通过再热热交换器35。在除湿运转下,如上所述,再热热交换器35处于停止状态。因此,在再热热交换器35中空气不会被加热。
已通过再热热交换器35的空气依次流过上部外气流路63b、中间外气流路64、第二风阀D2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在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中,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作为制冷剂的蒸发热使用。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中被吸附并被除湿的空气依次流过第八风阀D8、上部进气流路70、室内进气室19a,经风管被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空间。
在除湿运转的第二动作下,经室内侧风管流入内气吸入室19d的室内空气RA依次流过上部内气流路69、第五风阀D5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在成为放热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中,水蒸气从吸附剂向空气中解吸附,吸附剂得到再生。被用于对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中的吸附剂进行再生的空气通过第三风阀D3,依次流过中间排气流路65、排气联络流路68、室外排气室19b,经风管被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外空间排出。
〈加湿运转〉
加湿运转是在冬季等室外的温度和湿度较低的条件下进行。在该加湿运转下,室外空气OA被加湿,已被加湿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同时,在加湿运转下,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朝着室外排出。在该加湿运转下,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交替地进行而持续不断地将室内加湿。
在加湿运转的第一动作下,在图1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30中,四通换向阀32设定为第二状态,主膨胀阀37处于关闭状态,再热侧膨胀阀38以规定的开度打开。压缩机31工作以后,在压缩机31已被压缩的制冷剂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中放热,通过桥接回路36a。已通过桥接回路36a的气液两相状态的高压制冷剂流过再热热交换器35,该制冷剂向空气(室外空气OA)放热。在再热热交换器35中已放热的制冷剂被再热侧膨胀阀38减压。已被再热侧膨胀阀38减压的制冷剂通过桥接回路36a,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中蒸发后,被吸入压缩机31。
在加湿运转的第二动作下,在图1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30中,四通换向阀32设定为第一状态,主膨胀阀37处于关闭状态,再热侧膨胀阀38以规定的开度打开。压缩机31开始工作以后,在压缩机31中已被压缩的制冷剂压缩机31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中放热,通过桥接回路36a。已通过桥接回路36a的气液两相状态的高压制冷剂流过再热热交换器35,该制冷剂向空气(室外空气OA)放热。在再热热交换器35中已放热的制冷剂被再热侧膨胀阀38减压。已被再热侧膨胀阀38减压的制冷剂通过桥接回路36a,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中蒸发后,被吸入压缩机31。
如上所述,在调湿装置10的加湿运转下,制冷剂被供给再热热交换器35,再热热交换器35工作。该再热热交换器35的加热能力能够根据再热侧膨胀阀38的开度而适当地调节。如果在该加湿运转下室外空气OA的温度变得比规定温度高,再热侧膨胀阀38就会成为接近完全关闭的状态,主膨胀阀37以规定的开度打开。这样一来,则能够一边使再热热交换器35停下来,一边在各吸附热交换器33a、33b中将空气加湿。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加湿运转的第一动作下,第一风阀D1、第四风阀D4、第六风阀D6和第七风阀D7处于开放状态,第二风阀D2、第三风阀D3、第五风阀D5和第八风阀D8处于关闭状态,进气风扇85和排气风扇88工作。
在加湿运转的第一动作下,经风管流入外气吸入室19c的室外空气OA依次流过风管内流路71、外气流入通路61后,流入下部外气流路63a。该空气依次流过滤虫器26和皱褶过滤器27并被净化后,通过再热热交换器35。在加湿运转下,制冷剂被适当地供给该再热热交换器35,室外空气OA被再热热交换器35加热。
在再热热交换器35中已被加热的空气依次流过上部外气流路63b、中间外气流路64、第一风阀D1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在成为放热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中,水蒸气从吸附剂向空气中解吸附,该空气被加湿。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中已被加湿的空气依次流过第七风阀D7、上部进气流路70、室内进气室19a,经风管被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空间。
在加湿运转的第一动作下,经室内侧的风管流入内气吸入室19d的室内空气RA依次流过上部内气流路69、第六风阀D6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在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中,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水分赋予给该吸附剂。水分已赋予给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中的吸附剂的空气依次流过第四风阀D4、中间排气流路65、排气联络流路68、室外排气室19b,经风管被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外空间排出。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加湿运转的第二动作下,第二风阀D2、第三风阀D3、第五风阀D5和第八风阀D8处于开放状态,第一风阀D1、第四风阀D4、第六风阀D6和第七风阀D7处于关闭状态,进气风扇85和排气风扇88工作。
在加湿运转的第二动作下,经风管流入外气吸入室19c的室外空气OA依次流过风管内流路71、外气流入通路61后,流入下部外气流路63a。该空气依次流过滤虫器26和皱褶过滤器27并被净化后,通过再热热交换器35。在加湿运转下,制冷剂被适当地供给该再热热交换器35,室外空气OA被再热热交换器35加热。
在再热热交换器35中已被加热的空气依次流过上部外气流路63b、中间外气流路64、第二风阀D2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在成为放热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中,水蒸气从吸附剂向空气中解吸附,该空气被加湿。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中已被加湿的空气依次流过第八风阀D8、上部进气流路70、室内进气室19a,经由风管,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空间。
在加湿运转的第二动作下,经室内侧的风管流入内气吸入室19d的室内空气RA依次流过上部内气流路69、第五风阀D5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在成为蒸发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中,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水分被赋予该吸附剂。水分已赋予给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中的吸附剂的空气依次流过第三风阀D3、中间排气流路65、排气联络流路68、室外排气室19b,经风管被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外空间排出。
〈吸附热交换器、上侧风阀隔板以及下侧风阀隔板的布置情况〉
参照图16,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10中,吸附热交换器33、上侧风阀隔板45、下侧风阀隔板48的详细构造做详细的说明。图16是沿着图8中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此外,在图16中,示出的是第一调湿室66a(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一侧的纵向剖面,第二调湿室66b(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一侧的纵向剖面的结构基本上相同,所以对该部位的详细说明省略不提。
如该图所示,在第一中间划分部件41的上表面,形成有接水部(滴水盘43c)形成在其内部的框部43a。在该框部43a的左右侧壁43d、43d、和这些左右外侧的一对导轨部43e、43e之间形成有所述凹槽43b、43b。也就是说,框部43a兼作用于形成下侧风阀隔板45会嵌合在其中的凹槽43b、43b的导轨部。
在第二中间划分部件44中安装有吸附热交换器33a、33b,形成有成为调湿室66a、66b的一部分的安装室67。也就是说,在第二中间划分部件44中,与各调湿室66a、66b相对应的两个安装室67前后相邻形成。安装室67形成为上下扁平的长方体,沿轴向贯通第二中间划分部件44。
在第二中间划分部件47的下表面靠左侧,形成有一对外气侧导轨部44b、44b,在这些导轨部44b、44b之间形成有所述凹槽44a。同样,在第三中间划分部件47的下表面靠右侧,形成有一对排气侧导轨部44c、44c。在这些导轨部44c、44c之间形成有所述凹槽44a。这些凹槽44a从第三中间划分部件47前延伸到第三中间划分部件47后。各下侧风阀部材45能够自由滑动地嵌合在上下各凹槽43b、44a中。
在第三中间划分部件47的上表面靠左侧敷设有内气侧导轨部47b,在靠右侧敷设有进气侧导轨部47c,在内气侧导轨部47b和进气侧导轨部47c之间敷设有中间导轨部47d。这些导轨部47b、47c、47d从第三中间划分部件47前形成到第三中间划分部件47后。在内气侧导轨部47b和中间导轨部47d之间以及中间导轨部47d和进气侧导轨部47c之间分别形成有上侧风阀隔板48会嵌合在其中的宽槽47a。
本实施方式中的吸附热交换器33以横置方式设置,保证主体部34的空气的通过方向是上下方向。具体而言,以横置方式设置吸附热交换器33,使得吸附热交换器33中很多翅片34b的长边部分铅直,短边部分水平(前后)。因此,能够使安装室67上下缩小,从而能够使壳体11的高度降低。
上侧风阀隔板45和下侧风阀隔板48具有板状的隔板主体76、贯通隔板主体76的开口77以及将开口77打开、关闭的上述风阀D1-D8。这些风阀D1-D8包括一对由马达驱动、在将开口77打开和关闭的位置之间移动的挡板78。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纵置的方式设置下侧风阀隔板45,使得下侧风阀隔板45上的隔板主体76的板厚方向为水平方向,长边方向为前后方向。下侧风阀隔板45沿水平方向偏移以使该风阀D1-D4与吸附热交换器33的主体部34上下不重叠。亦即,如图16所示,设置下侧风阀隔板45,保证在将下侧风阀隔板45的风阀D1-D4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面设定为A-1,将吸附热交换器33的主体部34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面设定为A-3时,投影面A-1和投影面A-3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
在吸附热交换器33的翅片34b附近,会出现被制冷剂冷却的空气中的水蒸气结露而产生冷凝水的情况。该冷凝水顺着翅片34b朝下方流。但是通过这样设置下侧风阀隔板45,则能够可靠地避免冷凝水附着在下侧风阀隔板45的各风阀D1-D4上。此外,在已产生冷凝水的情况下,该冷凝水会被回收到接水部43b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风阀隔板48的隔板主体76被设置成其下表面一侧朝向吸附热交换器33的主体部34。也就是说,以横置方式设置上侧风阀隔板48,以使其板厚方向为上下方向,长边方向为前后方向。通过这样以横置方式设置上侧风阀隔板48,能够降低壳体11的高度。
上侧风阀隔板48被设置成其风阀D5-D8与吸附热交换器33的主体部34上下重叠。亦即,如图16所示,上侧风阀隔板48被设置成当设上侧风阀隔板48的风阀D5-D8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面为A-2,在吸附热交换器33的主体部34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面为A-3时,投影面A-2和投影面A-3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如上所述,在吸附热交换器33的翅片34b附近会产生冷凝水,该冷凝水朝下方流去,所以即使这样设置上侧风阀隔板48,也不会出现冷凝水附着在风阀D1-D4上的情况。如果这样设置上侧风阀隔板48,则从横置的吸附热交换器33连接到上侧风阀隔板48上的各开口77的流路成为直线状,该流路长度缩短。因此,能够减少该流路的压力损失,降低各台风扇85、88的动力。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所述风阀隔板45、48中,都能够避免在吸附热交换器33附近产生的冷凝水附着在风阀D1-D8上。因此,因此,能够防止因水附着在风阀D1-D8上而影响风阀D1-D8正常工作。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降低调湿装置10的壳体11的高度。因此,很容易地就能够对例如设置在上部空间S3的各台风扇85、88进行保修。还能够减少壳体11的上下安装空间的限制,将调湿装置10放在壁橱里等。
(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7到图19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10是一种设置在室内的地板上、对室内的湿度进行调节的落地式调湿装置。这里,以下说明中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指的是从图17所示的壳体111的前面一侧看到的方向。
本实施方式中的调湿装置10包括壳体111。在该壳体111中安装有制冷剂回路170、进气风扇157以及排气风扇158等。在该壳体111的内部安装有八个风阀D11-D18。此外,这些风阀D11-D18构成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部。在该壳体111的空气通路101、102的一部分中,安装有用来防止在该空气通路101、102中产生结露的绝热部件104。
-壳体-
所述壳体111形成为纵高的长方体状。该壳体111具有遮盖其前表面的前盖112,该前盖112能够安装在壳体111上,也能够从该壳体上卸下来。在该壳体111的后面一侧安装有背面板115;在该壳体111的上端部安装有顶板16;在该壳体111的下端部安装有底板117;在壳体111的右端部安装有右侧面板113;在该壳体111的左端部安装有左侧面板114。
在所述顶板116上形成有四个风管连接口150-153。这些风管连接口150-153分别形成在顶板116的四个角部且彼此相邻。具体而言,四个风管连接口150-153由形成在顶板116上且前方靠左侧的室外吸入口150、形成在顶板116上且后方靠右侧的室内供气口151、形成在顶板116上且前方靠右侧的室内吸入口152以及形成在顶板116上且后方靠左侧的室外排气口153构成。这里,所述室外吸入口150和所述室外排气口153构成本发明的室外空气吸排口,所述室内供气口151和室内吸入口152构成本发明的室内空气吸供口。
在各风管连接口150-153上分别安装有空气可在其中流通的管道(未图示)。各根管道朝着室内的天花板侧向上方延伸,再沿着天花板背面铺设至规定的空间。经由这些管道,室外吸入口150和室外排气口153与室外空间相通,室内吸入口152和室内供气口151与室内空间相通。所述室外吸入口150经由过滤器单元154与管道相连接。过滤器单元54设置在室外吸入口150的上部,在其内部安装有外气过滤器156。也就是说,流经风管的室外空气在过滤器单元154的内部流动,通过外气过滤器156后,从室外吸入口150被吸入到壳体111内。
所述前盖112构成为遮盖壳体111的前侧开放部,能够安装在壳体111上,也能够从壳体111上拆下来。在前盖112上设置有调湿装置10的使用者等用以切换调湿装置10的运转的操作开关(未图示)。
在所述壳体111的内部形成有长方体状空间。在壳体111内部,上部隔板120和下部隔板121上下排列着设置。上部隔板120和下部隔板121形成为矩形板材,在壳体111内部被支承为水平。
在下部隔板121与底板117之间形成有扁平的长方体状机械室160。在该机械室160中安装有下述压缩机172、四通换向阀173以及控制该调湿装置10的运转的控制器(未图示)等。
在所述上部隔板120与顶板116之间形成有扁平的长方体状空间。在该空间中设置有纵隔板118和横隔板119。纵隔板118形成为长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横隔板119以长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铅直状态被壳体111支撑住。纵隔板118和横隔板119将上部隔板120与顶板116之间的空间划分为第一室145、第二室146、第三室147和第四室148。
第一室145形成在壳体111内的前方靠左侧,第二室146形成在壳体111内的前方靠右侧,第三室147形成在壳体111内的后方靠右侧,第四室148形成在壳体111内的后方靠左侧。
如图19到图23所示,在所述纵隔板118的将所述第一室145和第二室146隔开的部分的略靠后方形成有第一开口141,在该纵隔板118的将第三室147和第四室148隔开的部分的略靠前方形成有第四开口144。该第一开口141将第一室145与第二室146连接起来,第四开口144将第三室147与第四室148连接起来。
如图19到图23所示,在所述上部隔板120上形成有第一、第二、第七、第八流通口131、132、137、138和第二、第三开口142、143。第一流通口131形成在上部隔板120上且面向第一室145的部位。第二开口142形成在上部隔板120上且面向第二室146的部位的前方侧。第二流通口132形成在上部隔板120上且面向第二室146的部位。第七流通口37形成在上部隔板120且面向第三室147的部位。第三开口143形成在上部隔板120且面向第三室147的部位的后方侧。第八流通口138形成在上部隔板120上且面向第四室148的部位。
在所述第二室146中,在顶板116与上部隔板120之间的靠下侧设置有外气通路盖162。外气通路盖162形成了与第一开口141和第二流通口32都连通的空间。外气通路盖162设置在第二室146中,将第一开口141和第二流通口132与第二开口142隔开。
在第二室146内的第二流通口132上设置有内气过滤器155。内气过滤器155设置在室内吸入口152的下侧。内气过滤器155形成为板状或者薄板状将第二流通口132遮盖起来。该内气过滤器155构成为在第二室146中能够沿前后方向进退。
在所述第三室147中且顶板116与上部隔板120之间靠下侧的位置上设置有排气通路盖163。排气通路盖163形成与第四开口144和第七流通口137都连通的空间。排气通路盖163设置在第三室147中,将第四开口144和第七流通口137与第三开口143隔开。
在第三室147中且所述排气通路盖163的上部设置有进气风扇57,在第四室148中设置有排气风扇158。这些风扇157、158分别由离心型多叶片式风扇(所谓的西洛克风扇)构成。
在下部隔板121和上部隔板120之间形成有长方体状空间。在该空间中设置有前侧隔板123和后侧隔板124。前侧隔板123和后侧隔板124从下部隔板121一直形成到上部隔板120,以与壳体111的前盖112和背面板115平行的铅直状态支承在壳体111上。前侧隔板123和后侧隔板124将下部隔板121和上部隔板120之间的空间划分为三个空间。
在所述前侧隔板123上形成有第三、第四流通口133、134。第三流通口133形成在前侧隔板123的下部靠左侧,第四流通口134形成在前侧隔板123的下部靠右侧。
在所述后侧隔板124上形成有第五、第六流通口135、136。第五流通口135形成在后侧隔板124的下部靠左侧。第五流通口135对应着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第六流通口136形成在后侧隔板124的下部靠右侧。第六流通口136对应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
所述三个空间中靠前侧的空间构成第一中间通路125。第一中间通路125形成在前侧隔板123和壳体111的前盖112之间;三个空间中靠后侧的空间构成第二中间通路126;第二中间通路126形成在后侧隔板124和壳体111的背面板115之间。
所述第一中间通路125的上端与第二开口142连通,该第一中间通路125的下端被下部隔板121封闭起来。第二中间通路126的上端与第三开口143连通,该第二中间通路126的下端被下部隔板121封闭起来。
所述三个空间里中间的空间由中间隔板122左右隔开。并且,左右空间中左侧的空间构成第一调湿室127,右侧的空间构成第二调湿室128。也就是说,第一调湿室127和第二调湿室128形成为夹着中央隔板122彼此邻接地左右排列。此外,在所述第一调湿室127中安装有下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在所述第二调湿室128中安装有下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
-制冷剂回路-
如图25所示,所述制冷剂回路170是用制冷剂管道185将压缩机172、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四通换向阀173以及电子膨胀阀195相互连接后而构成的闭合回路。此外,第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a、33b构成本发明的调湿部件。该制冷剂回路170借助制冷剂在制冷剂管道185的内部循环而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
所述压缩机172构成为纵置型压缩机,具有例如涡旋式或回转式压缩机构。如上所述,该压缩机172安装在壳体111的机械室60中。
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分别由吸附热交换器33构成。如图26所示,吸附热交换器33由横向翅片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这些吸附热交换器33包括铜制传热管34a和铝制翅片34b。设置在吸附热交换器33中的多个翅片34b分别形成为长方形,并以一定的间隔排列。传热管34a呈沿翅片34b的排列方向蛇行的形状。也就是说,该传热管34a由贯穿各翅片34b的直管部分和将相邻的直管部分之间连接起来的“U”字管部分构成。此外,翅片34b与翅片34b之间构成吸附热交换器33的空气流路174。
在所述各吸附热交换器33中,吸附剂负载在各翅片34b的表面上,通过翅片34b和翅片34b之间的空气与翅片34b负载的吸附剂接触。作为该吸附剂使用的是,沸石、硅胶、活性炭、具有亲水性官能团的有机高分子材料等相对于空气中的水分具有规定的吸附和解吸附性能的材料。
如上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安装在第一调湿室127中,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安装在第二调湿室128中。各吸附热交换器33a、33b在各自的调湿室127、128中呈水平状态设置。此时,所述第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a、33b沿水平方向排列在所述壳体111的中央隔板122的两侧。
所述四通换向阀173对在所述制冷剂回路17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循环方向进行切换。该四通换向阀173具有四个阀口。并且,该四通换向阀173能够在第一阀口和第四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连通的第一状态、第一阀口和第三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和第四阀口连通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此外,所述压缩机172的喷气部连接在四通换向阀173的所述第一阀口上,所述压缩机172的吸气部经气液分离器179连接在所述第二阀口上。还有,在将四通换向阀173的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道上,按照从第三阀口到第四阀口的顺序依次连接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电子膨胀阀195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
-风阀-
所述八个风阀D11-D18具有例如两个挡板和使各挡板以水平轴为支点旋转的马达。在各风阀D11-D18中,靠马达的驱动使两个挡板产生位移,从而将所对应的流通口131-138切换为开放状态和关闭状态。通过打开、关闭这些风阀D11-D18则能够对通过各吸附热交换器33a、33b的空气流进行切换。
如图18到图24所示,所述各风阀D11-D18设置在所述上部隔板120、前侧隔板123以及后侧隔板124上。在所述上部隔板120上设置有第一风阀D11、第二风阀D12、第七风阀D17以及第八风阀D18;所述上部隔板120构成上侧风阀隔板D14。在前侧隔板123上设置有第三风阀D13、第四风阀D14;前侧隔板123上形成有第三流通口133和第四流通口134的部分(即在吸附热交换器33a、33b下侧的部分)构成下侧风阀隔板45。在后侧隔板124上设置有第五风阀D15和第六风阀D16;后侧隔板124上形成有第五流通口135和第六流通口136的部分(即在吸附热交换器33a、33b下侧的部分)构成下侧风阀隔板45。
(室外吸入侧的外气风阀)
在所述壳体111的第一流通口131上安装有第一风阀D11,在第二流通口132上安装有第二风阀D12。这些第一、第二风阀D11、D12构成室外吸入侧的外气风阀D11、D12。
这里,所述第一风阀D11打开且所述第二风阀D12关闭的状态是室外吸入侧的外气风阀D11、D12的第一状态(参照图19)。在该第一状态下,所述室外吸入口150与所述第一调湿室127经所述第一室145和所述第一流通口131连通。此外,自所述室外吸入口150起到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的上表面80的通路构成本发明的外气通路101a(参照图23)。
另一方面,与所述第一状态相反,所述第一风阀D11关闭且所述第二风阀D12打开的状态是室外吸入侧的外气风阀D11、D12的第二状态(参照图21)。在该第二状态下,所述室外吸入口150和所述第二调湿室128经所述第一室145、所述第一开口141、所述第二室146中的外气通路盖162的内部空间以及所述第二流通口132相连通。此外,自所述室外吸入口150起到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的上表面的通路构成本发明的外气通路101a(参照图23)。
(室内吸入侧的内气风阀)
在所述壳体111的第三流通口133上安装有第三风阀D3,在第四流通口134上安装有第四风阀D14。这些第三、第四风阀D13、D14构成室内吸入侧的内气风阀D13、D14。
这里,所述第三风阀D13打开且所述第四风阀D14关闭的状态是室内吸入侧的内气风阀D13、D14的第一状态(参照图22)。在该第一状态下,所述室内吸入口152与所述第一调湿室127经所述第二室146中的外气通路盖162的内部空间、所述第二开口142、所述第一中间通路125和所述第三流通口133相连通。此外,自所述室内吸入口152起到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的下表面的通路构成本发明的室内空气通路102b(参照图24)。
另一方面,与所述第一状态相反,所述第三风阀D13关闭且所述第四风阀D14打开的状态是室内吸入侧的内气风阀D13、D14的第二状态(参照图20)。在该第二状态下,所述室内吸入口152与所述第二调湿室128经所述第二室146中的外气通路盖162的内部空间、所述第二开口142、所述第一中间通路125和所述第四流通口134相连通。此外,从所述室内吸入口152开始到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的下表面181为止的通路构成本发明的室内空气通路102b(参照图24)。
(室内进气侧的内气风阀)
在所述壳体111的第五流通口135上安装有第五风阀1D5,在第六流通口136上安装有第六风阀D16。这些第五、第六风阀D15、D16构成室内进气侧的内气风阀D15、D16。
这里,所述第五风阀D15打开且所述第六风阀D16关闭的状态是室内进气侧的内气风阀D15、D16的第一状态(参照图19)。在该第一状态下,所述室内供气口151与所述第一调湿室127经所述第五流通口135、所述第二中间通路126、所述第三开口143和所述第三室147中的排气通路盖163的外部空间相连通。此外,从所述室内供气口151开始到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的下表面为止的通路构成本发明的室内空气通路101b(参照图23)。
另一方面,与所述第一状态相反,所述第五风阀D15关闭且所述第六风阀D16打开的状态是室内进气侧的内气风阀D15、D16的第二状态(参照图21)。在该第二状态下,通过所述第六流通口136、所述第二中间通路126、所述第三开口143和所述第三室147中的排气通路盖163的外部空间,所述室内供气口151与所述第二调湿室128相通。此外,从所述室内供气口151开始到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的下表面181为止的通路构成本发明的室内空气通路101b(参照图23)。
(室外排气侧的外气风阀)
在所述壳体111的第七流通口137上安装有第七风阀D17,在第八流通口138上安装有第八风阀D18。这些第七、第八风阀D17、D18构成室外排气侧的外气风阀D17、D18。
这里,所述第八风阀D18打开且所述第七风阀D17关闭的状态是室外排气侧的外气风阀D17、D18的第一状态(参照图22)。在该第一状态下,所述室外排气口153与所述第一调湿室127经所述第八流通口138和所述第四室148相连通。此外,从所述室外排气口153开始到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的上表面180为止的通路构成本发明的外气通路102a(参照图24)。
另一方面,与所述第一状态相反,所述第八风阀D18关闭且所述第七风阀D17打开的状态是室外排气侧的外气风阀D17、D18的第二状态(参照图20)。在该第二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七流通口137、所述第三室147中的排气通路盖163的内部空间、所述第四开口144和所述第四室148,所述室外排气口153与所述第二调湿室128相通。此外,从所述室外排气口153开始到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的上表面为止的通路构成本发明的外气通路102a(参照图24)。
-绝热部件-
在所述壳体11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绝热部件104。利用该绝热部件104,能够抑制在所述壳体111的空气通路101、102内产生结露。这里,因为容易在该空气通路101、102中与室外连通的部分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外气通路101a、102a中产生结露,所以在该外气通路101a、102a中设置有绝热部件104。具体而言,如图23和图24所示,在所述第一室145的内表面、所述第一、第二调湿室27、28的比各吸附热交换器33a、33b更靠上侧的内表面及所述第四室148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有绝热部件10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空气通路101、102形成为:所述外气通路101a、102a的长度比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01b、102b的长度短。具体而言,由该空气通路101、102形成被获取到壳体111内的空气通过所述吸附热交换器33a、33b并在该吸附热交换器33a、33b的下侧转个U形弯的空气流。并且,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01b、201b和所述外气通路101a、102a中的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01b、102b形成为:从所述调湿部件33a、33b的侧向下侧绕到所述调湿部件33a、33b的下表面。
这样一来,与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01b、102b不同,所述外气通路101a、102a比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01b、102b缩短该外气通路101a、102a不再绕到所述吸附热交换器33a、33b那么多。其结果是,所述外气通路101a、102a缩短了多少,就能够相应地节约多少绝热部件104。
-调湿装置的运转动作-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调湿装置10选择进行“除湿换气运转”和“加湿换气运转”。在“除湿换气运转”和“加湿换气运转”下,对已获取的室外空气OA的湿度进行调整后,再将该湿度已得以调整的室外空气OA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同时将已获取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朝着室外排出。下面对这些运转做详细的说明。
〈除湿换气运转〉
在进行除湿换气运转的调湿装置10中,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三分钟)交替重复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
在进行除湿换气运转的调湿装置10中,进气风扇157运转以后,室外空气即被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吸气口150获取到壳体111内。排气风扇158运转以后,室内空气即被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内吸气口152获取到壳体111内。
-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
首先,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做说明。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该第一动作中,室外吸入侧的外气风阀D11、D12和室内进气侧的内气风阀D15、D16都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室内吸入侧的内气风阀D13、D14和室外排气侧的外气风阀D17、D18都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其结果是,第一流通口131、第四流通口134、第五流通口135以及第七流通口137处于打开状态,第二流通口132、第三流通口133、第六流通口136以及和第八流通口138处于关闭状态。
在进行第一动作的制冷剂回路170中,如图25中实线所示,四通换向阀173被定为第一状态。在该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170中,从压缩机172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电子膨胀阀195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成为冷凝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成为蒸发器。
如图19、图20、图23和图24所示,通过风管且已通过外气过滤器156的空气从室外吸气口150流入第一室145。第一空气中所含的尘埃被外气过滤器156捕捉住。已流入第一室145的第一空气流过第一流通口131后,流入第一调湿室127。该第一空气流经第一调湿室127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75中已被除湿的第一空气从第五流通口135向第二中间通路126流出。第一空气在第二中间通路126中朝着右上方流去,从第三开口143流入第三室147内,流经第三室147后,从室内供气口151朝着风管流出而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所述室内吸气口152流入第二室146内的第二空气通过内气过滤器155。第二空气中所含的尘埃被内气过滤器155捕捉住。已通过内气过滤器155的第二空气从第二开口142流入第一中间通路125,从第四流通口134流入第二调湿室128。该第二空气流经第二调湿室128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中,水分从已被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上解吸附,该已解吸附的水分进入第二空气。用于使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中的吸附剂再生的第二空气从第七流通口37流入第三室147内,然后通过第四开口144流入第四室148内。第二空气流经第四室148后,再从室外排气口153流向管道被排向室外。
-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
接下来,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做说明。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该第二动作中,室外吸入侧的外气风阀D11、D12和室内进气侧的内气风阀D15、D16都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室内吸入侧的内气风阀D13、D14和室外排气侧的外气风阀D17、D18都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其结果是,第二流通口132、第三流通口133、第六流通口136和第八流通口138处于打开状态,第一流通口131、第四流通口134、第五流通口135和第七流通口137处于关闭状态。
在进行第二动作的制冷剂回路170中,如图25中虚线所示,四通换向阀173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在该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170中,从压缩机172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电子膨胀阀195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成为蒸发器。
如图21、图22、图23及图24所示,通过风管且已通过了外气过滤器156的空气从室外吸气口150流入第一室145。第一空气中所含的尘埃被外气过滤器156捕捉住。已流入第一室145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一开口141,向第二室146内流入,流过第二流通口132后,流入第二调湿室128。该第一空气流经第二调湿室128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中已被除湿的第一空气从第六流通口36流向第二中间通路126。第一空气朝着第二中间通路126的上方流去,流入第三室147内,流经第三室147后,从室内供气口151朝着风管流出而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所述室内吸气口152流入第二室146内的第二空气通过内气过滤器155。第二空气中所含的尘埃被内气过滤器155捕捉住。已通过内气过滤器155的第二空气从第二开口142流入第一中间通路125,从第三流通口133流入第一调湿室127。该第二空气流经第一调湿室127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中,水分从已被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上解吸附,该已解吸附的水分进入第二空气。用于使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的吸附剂再生的第二空气从第八流通口138流入第四室148内。第二空气在第四室148内流动,从室外排气口153朝着风管流出而被朝着室外排出。
〈加湿换气运转〉
在进行加湿换气运转的调湿装置10中,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三分钟)交替重复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
在进行加湿换气运转的调湿装置10中,进气风扇157运转以后,室外空气即被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吸气口150获取到壳体111内。排气风扇158运转以后,室内空气即被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内吸气口152获取到壳体111内。
-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
首先,对加湿换气运转一动作做说明。这里,因为各风阀D11-D8的切换状态与除湿换气运转一动作相同,所以说明省略。在正在进行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的制冷剂回路170中,如图25中虚线所示,四通换向阀173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其结果是,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成为蒸发器。
这里,因为在所述壳体111内流通的第一空气的流动情况与除湿换气运转一动作相同,所以省略说明。此外,在该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中,水分从已被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上解吸附,该已解吸附的水分进入第一空气。这样一来,第一空气即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加湿。
因为在所述壳体111内流通的第二空气的流动情况与除湿换气运转一动作相同,所以省略说明。此外,在该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中,第二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这样一来,第二空气即被用于对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的吸附剂进行再生。
-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
接下来,对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做说明。这里,因为各风阀D11-D18的切换状态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相同,所以省略说明。还有,如图25中实线所示,在进行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的制冷剂回路170中,四通换向阀173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其结果是,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成为蒸发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成为冷凝器。
这里,因为在所述壳体111内流通的第一空气的流动情况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相同,所以省略说明。此外,在该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中,水分从已被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解吸附,该已解吸附的水分进入第一空气。这样一来,第一空气即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b加湿。
因为在所述壳体111内流通的第二空气的流动情况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相同,所以省略说明。此外,在该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中,第二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这样一来,第二空气便用于对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3a的吸附剂进行再生。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所有的风阀隔板45、120中,能够避免在吸附热交换器33a、33b附近产生的冷凝水附着在风阀D11-D18上。因此,能够防止因水附着在风阀D11-D18上而影响风阀D11-D18正常工作。
根据本实施方式,借助所述空气通路101、102,在所述壳体111内形成通过所述吸附热交换器33a、33b并在该吸附热交换器33a、33b的下侧转个U形弯的空气流。这里,与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01b、102b不同,能够使所述空气通路101、102的外气通路101a、102a缩短不再绕过所述吸附热交换器33a、33b那么多。
这样一来,在为防止在所述空气通路101、102内产生结露而在所述外气通路101a、102a中设置绝热部件104的情况下,该外气通路101a、102a缩短了多少,相应地就能够节约多少绝热部件104,从而能够低成本地防止在空气通路101、102内产生结露。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具有所述流路切换部D11-D18的调湿装置的情况下,与第一方面的发明相同,也能够使所述外气通路101a、102a比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01b、102b短。这样一来,能够节约设置在所述外气通路101a、102a中的绝热部件104,从而能尽可能低成本地防止在空气通路101、102内产生结露。
根据本实施方式,使所述室外空气口150、153的开口方向与所述外气风阀D11、D12、D17、D18的开口方向一致。这样一来,与所述室外空气口150、153的开口方向和所述外气风阀D11、D12、D17、D18的开口方向不一致的情况相比,更容易使所述室外空气口150、153与所述外气风阀D11、D12、D17、D18之间的部分实现最短化,从而能够缩短所述外气通路101a、102a。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节约设置在所述外气通路101a、102a中的绝热部件104。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所述室内空气口151、152的开口方向和所述内气风阀D13、D14、D15、D16的开口方向平行的情况相比,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01b、102b更容易绕到吸附热交换器33a、33b。这样一来,易于在所述壳体111内形成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01b、102b。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01b、102b的通路宽度比各调湿室127、128的宽度宽。这样一来,能够增大从各调湿室127、128流向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01b、102b的空气流,从而能够减小对通过该室内空气通路101b、102b的空气造成的阻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所述第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3a、33b的高度不等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所述壳体111的高度尺寸。这样一来,便能够将所述壳体111小型化,同时能够低成本地防止在空气通路101、102内产生结露。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吸附热交换器33以水平状态设置好,保证其中的翅片34的长边部分位于上下方向。只要将吸附热交换器33设置成空气能够沿上下方向通过该吸附热交换器33即可,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稍微倾斜地设置吸附热交换器3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上侧风阀隔板48使得该上侧风阀隔板48的厚度方向成为铅直方向。但是,只要上侧风阀隔板48的下表面一侧朝向吸附热交换器33即可,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稍微倾斜地设置上侧风阀隔板48。
-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对于利用吸附热交换器将空气调湿的调湿装置有用。

Claims (3)

1.一种调湿装置,其包括吸附热交换器(33)和多个风阀隔板(45、48、120),该吸附热交换器(33)具有主体部(34b),表面负载有吸附剂的很多翅片(34b)排列着构成该主体部(34b),空气在该主体部(34b)流动,该吸附热交换器(33)对空气除湿或加湿,所述多个风阀隔板(45、48、120)对着安装该吸附热交换器(33)的调湿室(66)设置且具有对空气流路进行切换的风阀(D1-D8、D11-D18),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附热交换器(33)被设置成空气沿上下方向通过所述主体部(34),
所述多个风阀隔板(45、48、120)包括下侧风阀隔板(45)和上侧风阀隔板(48、120),
所述下侧风阀隔板(45)设置在该吸附热交换器(33)的下侧,且使所述风阀(D1-D4、D13-D16)与所述吸附热交换器(33)的主体部(34)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
所述上侧风阀隔板(48、120)被设置成该上侧风阀隔板(48、120)的下表面一侧朝着所述主体部(34),且使所述风阀(D5-D8、D11、D12、D17、D18)与所述吸附热交换器(33)的主体部(34)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风阀隔板(45)纵置地设置以形成所述调湿室(66)的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风阀隔板(48、120)横置地设置以处于水平状态。
CN201210316875.3A 2011-08-31 2012-08-30 调湿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670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9879A JP5353977B2 (ja) 2011-08-31 2011-08-31 調湿装置
JP2011-189879 2011-08-31
JP2012-060989 2012-03-16
JP2012060989A JP2013194958A (ja) 2012-03-16 2012-03-16 調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67008A true CN102967008A (zh) 2013-03-13
CN102967008B CN102967008B (zh) 2015-10-21

Family

ID=47797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1687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67008B (zh) 2011-08-31 2012-08-30 调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6700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62297A (zh) * 2017-04-07 2019-11-1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单元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05819A (ja) * 1997-01-21 1998-08-04 Ebara Corp 空調機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JP2000171057A (ja) * 1998-12-04 2000-06-23 Ebara Corp 除湿空調システム
CN101815906A (zh) * 2007-10-05 2010-08-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
CN101821555A (zh) * 2007-10-05 2010-09-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112813A (zh) * 2008-09-10 2011-06-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05819A (ja) * 1997-01-21 1998-08-04 Ebara Corp 空調機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JP2000171057A (ja) * 1998-12-04 2000-06-23 Ebara Corp 除湿空調システム
CN101815906A (zh) * 2007-10-05 2010-08-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
CN101821555A (zh) * 2007-10-05 2010-09-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112813A (zh) * 2008-09-10 2011-06-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62297A (zh) * 2017-04-07 2019-11-1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单元
CN110462297B (zh) * 2017-04-07 2021-05-2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67008B (zh) 2015-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8263367B2 (en) Humidity controller
AU2008263370A1 (en) Humidity controller
CN103375858A (zh) 调湿装置
AU2008263368A1 (en) Humidity controller
AU2005227459B2 (en) Humidity control system
JP2014196879A (ja) 調湿装置
JP4325716B2 (ja) 調湿装置
CN101790666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2967008B (zh) 调湿装置
JP369297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078108A (ja) 調湿装置
JP5810993B2 (ja) 調湿装置
CN203100041U (zh) 调湿装置
CN102967012B (zh) 调湿装置
CN202709340U (zh) 调湿装置
JP2003202128A (ja) 調湿装置
JP2013064586A (ja) 調湿装置
CN102967007A (zh) 调湿装置
JP5786773B2 (ja) 調湿装置
JP2006023079A (ja) 調湿装置
JP2014119180A (ja) 調湿装置
JP2013228167A (ja) 調湿装置
CN102967011B (zh) 调湿装置
JP3742895B2 (ja) 調湿装置
JP2017129317A (ja) 調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1

Termination date: 2017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