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62297A - 调湿单元 - Google Patents

调湿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62297A
CN110462297A CN201880022689.4A CN201880022689A CN110462297A CN 110462297 A CN110462297 A CN 110462297A CN 201880022689 A CN201880022689 A CN 201880022689A CN 110462297 A CN110462297 A CN 1104622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eneration
fan
air
absorption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268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62297B (zh
Inventor
木泽敏浩
白井晶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anko Co Ltd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an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an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kan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622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22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622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22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实现背面与壁相向设置的调湿单元的薄型化。外壳(50)被设置成背面(50b)与沿着铅垂方向的壁面相向,且具有与背面(50b)相向的正面(50a)。吸附转子(32)绕沿着与背面(50b)垂直的垂直方向的第1旋转轴(32d)旋转。吸附用风扇(34)具有绕沿着垂直方向的第2旋转轴(34b)旋转的吸附用风扇转子(34a)。再生用风扇(35)具有绕沿着垂直方向的第3旋转轴(35b)旋转的再生用风扇转子(35a)。吸附转子(32)、吸附用风扇转子(34a)和再生用风扇转子(35a)被配置成,在沿着背面(50b)的一个方向上并排排列,在沿排列方向观察时,吸附转子(32)、吸附用风扇转子(34a)和再生用风扇转子(35a)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Description

调湿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调湿单元,特别涉及使外壳的背面与沿着铅垂方向的壁面相向设置的调湿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如下的加湿单元:与进行室内的空气调和的空调机分体构成,且对空调机的室内机供给加湿用空气。在这种加湿单元中,例如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29950号公报)记载的那样,还存在安装于安装有室内机的壁的加湿单元。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加湿单元在安装于壁的情况下,当从外气吸入口朝向开设于壁的贯通孔配置有加热器、吸附转子和风扇时,加湿单元变厚,加湿单元从壁大幅突出。在加湿单元这样从壁大幅突出的情况下,用户在设计上难以接受,并且,为了确保加湿单元的安装强度,用于采用加湿单元的成本增加。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实现使背面与壁相向设置的调湿单元的薄型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1观点的调湿单元具有:外壳,其被设置成背面与沿着铅垂方向的壁面相向,且具有与背面相向的正面;吸附转子,其收纳于外壳,构成为绕第1旋转轴旋转,该第1旋转轴沿着与背面垂直的垂直方向;吸附用风扇,其收纳于外壳,具有吸附用风扇转子,该吸附用风扇转子构成为绕沿着垂直方向的第2旋转轴旋转,所述吸附用风扇构成为,借助吸附用风扇转子将吸附前空气引导至吸附转子,并且,吹出在沿着第1旋转轴的方向上通过吸附转子而被吸附转子夺走水分的吸附后空气;以及再生用风扇,其收纳于外壳,具有再生用风扇转子,该再生用风扇转子绕沿着垂直方向的第3旋转轴旋转,所述再生用风扇构成为,借助再生用风扇转子将再生前空气引导至吸附转子,并且,吹出在沿着第1旋转轴的方向上通过吸附转子而被吸附转子赋予了水分的再生后空气,吸附转子、吸附用风扇转子和再生用风扇转子被配置成,在沿着背面的一个方向上并排排列,在沿吸附转子、吸附用风扇转子和再生用风扇转子的排列方向观察时,吸附转子、吸附用风扇转子和再生用风扇转子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在第1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在沿着背面的一个方向上并排排列的吸附转子、吸附用风扇转子和再生用风扇转子的排列方向观察时,吸附转子、吸附用风扇转子和再生用风扇转子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地配置,比较平坦地排列,因此,能够比在沿排列方向观察时吸附转子、吸附用风扇转子和吸附用风扇中的至少一方不重叠的情况下的厚度薄。
第2观点的调湿单元在第1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外壳在垂直方向上的尺寸比在与背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尺寸小。
在第2观点的调湿单元中,通过使用在与背面垂直的垂直方向上的尺寸比在与背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尺寸小的外壳,能够对外壳赋予从壁的突出较少的外观。
第3观点的调湿单元在第1观点或第2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外壳在正面具有取入吸附前空气的吸附前空气取入口。
在第3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吸附前空气取入口位于正面,能够将吸附前空气取入口增大至吸附转子的吸附区域向正面的投影面积的程度,因此,能够减小吸附前空气到达吸附转子之前的流路阻力,容易使吸附用风扇小型化。
第4观点的调湿单元在第3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外壳在正面具有取入再生前空气的再生前空气取入口。
在第4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将从吸附转子朝向吸附用风扇的流路和从吸附转子朝向再生用风扇的流路设置于相同侧,因此,容易减薄外壳的厚度。
第5观点的调湿单元在第3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外壳在背面与正面之间的侧面具有取入再生前空气的再生前空气取入口,吸附用风扇和再生用风扇被配置成,吸附前空气的气流和再生前空气的气流成为相向流。
在第5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吸附前空气的气流和再生前空气的气流成为相向流,由此能够提高调湿能力。
第6观点的调湿单元在第5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吸附转子相对于背面倾斜配置,外壳的再生前空气取入口包含倾斜切割部,该倾斜切割部是在侧面沿着吸附转子的倾斜斜着切割而成的。
在第6观点的调湿单元中,由于倾斜切割部,开口部扩展,相应地能够增大再生前空气取入口,能够减小再生前空气的流路阻力。
第7观点的调湿单元在第1观点~第6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调湿单元中,构成为能够进行如下安装:隔着吸附转子,再生用风扇位于上方,并且吸附用风扇位于下方。
在第7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再生用风扇位于上方,由此,容易使形成于壁面的上方的贯通孔和再生用风扇接近,能够缩短通过贯通孔的、从再生用风扇吹出到例如室内的再生后空气的流路即例如加湿软管。
第8观点的调湿单元在第1观点~第7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调湿单元中,构成为能够安装于具有室外机和室内机的空调装置,构成为外壳设置于室外,利用由再生用风扇向室内机吹出的再生后空气对室内进行加湿,并且,利用吸附用风扇向室外吹出吸附后空气。
在第8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外壳设置于室外,由此,在调湿单元进行的室内的加湿中,容易利用吸附用风扇从室外取入吸附前空气。
第9观点的调湿单元在第8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外壳配置于与室外机相比更接近室内机的位置。
在第9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外壳配置在与室外机相比更接近室内机的位置,由此,再生用风扇位于室内机的附近,因此,能够缩短将从再生用风扇吹出的再生后空气引导至室内机的流路即例如加湿软管。
第10观点的调湿单元在第1观点~第7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调湿单元中,构成为外壳设置于室内,利用由吸附用风扇吹出的吸附后空气对室内进行除湿,并且,利用再生用风扇向室外吹出再生后空气。
在第10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外壳设置于室内,由此,在调湿单元进行的室内的除湿中,容易利用吸附用风扇从室内取入吸附前空气,容易使吸附用风扇小型化。
发明效果
在第1观点的调湿单元中,能够实现薄型化。
在第2观点的调湿单元中,能够具有容易使背面与壁面相向设置的外观。
在第3观点、第8观点或第10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容易使吸附用风扇小型化而提高调湿单元的薄型化。
在第4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容易提高调湿单元的薄型化。
在第5观点的调湿单元中,能够提供调湿能力高且薄型化的调湿单元。
在第6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容易实现再生用风扇的小型化,由此容易实现调湿单元的薄型化。
在第7观点或第9观点的调湿单元中,缩短从再生用风扇吹出的再生后空气的流路,能够抑制由于再生后空气而引起的结露导致的不良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的空调装置的回路图。
图2是图1所记载的加湿单元的概念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的主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I线的加湿单元的剖视图。
图5是包含安装于壁的图1所记载的加湿单元的空调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加湿单元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8是去除了格栅的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的主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位置关系的吸附转子、吸附用风扇转子和再生用风扇转子的概念图。
图10是变形例1A的加湿单元的剖视图。
图11是变形例1A的加湿单元的主视图。
图12是第2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的主视图。
图13是图12的加湿单元的右侧视图。
图14是图12的加湿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15是图12的加湿单元的仰视图。
图16是沿着图12的II-II线切断并从右侧观察的加湿单元的剖视图。
图17是沿着图12的II-II线切断并从左侧观察的加湿单元的剖视图。
图18是用于说明位置关系的吸附转子、吸附用风扇转子和再生用风扇转子的概念图。
图19是变形例2A的加湿单元的剖视图。
图20是包含第3实施方式的除湿单元的空调装置的回路图。
图21是图20所记载的除湿单元的概念图。
图22是包含安装于壁的图20所记载的除湿单元的空调装置的示意图。
图23是包含变形例3A的除湿单元的空调装置的回路图。
图24是包含第4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的空调装置的回路图。
图25是图24所记载的加湿单元的概念图。
图26是包含安装于壁的图24所记载的加湿单元的空调装置的示意图。
图27是用于说明变形例4A的调湿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28是包含第5实施方式的除湿单元的空调装置的回路图。
图29是图28所记载的除湿单元的概念图。
图30是包含安装于壁的图28所记载的除湿单元的空调装置的示意图。
图31是用于说明变形例5A的调湿单元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调湿单元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举出装入空调装置中的加湿单元作为调湿单元的例子进行说明。
(1)整体结构
图1中示出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此外,图2中示出图1所示的加湿单元30的结构的概念。图1所示的空调装置1具有室外机2、室内机4和制冷剂联络管5、6,在空调装置1安装有加湿单元30。在第1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室外机2设置于室外OD,室内机4安装于室内ID(参照图5),室外机2和室内机4借助制冷剂联络管5、6等联络。室外机2具有压缩机21、四通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电动阀24、截止阀25、截止阀26、室外风扇27和气液分离器28。此外,室内机4具有室内热交换器42和室内风扇41。
室外机2和室内机4借助制冷剂联络管5、6连接,由此,在空调装置1中形成有进行蒸汽压缩式冷冻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在制冷剂回路10装入有压缩机21。压缩机21吸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对所吸入的气体制冷剂进行压缩,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压缩机21例如是能够进行基于变频器的转速控制的容量可变的变频压缩机。压缩机21的运转频率越高,则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循环量越多,相反,当运转频率变低时,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循环量减少。
四通阀22是用于在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切换时对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进行切换的阀。四通阀22的第1阀口与压缩机21的排出侧(排出管21a)连接,在第2阀口连接有室外热交换器23,在第3阀口连接有气液分离器28,在第4阀口经由截止阀26连接有制冷剂联络管6。该四通阀22能够对虚线所示的状态和实线所示的状态进行切换,该虚线所示的状态是制冷剂在第1阀口与第2阀口之间流动、并且制冷剂在第3阀口与第4阀口之间流动的状态,该实线所示的状态是制冷剂在第1阀口与第4阀口之间流动、并且制冷剂在第2阀口与第3阀口之间流动的状态。
加湿单元30的详细结构在后面叙述,但是,加湿单元30具有再生用热交换器31,该再生用热交换器31被插入到制冷剂联络管6。因此,在制热运转状态时,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以高温高压的状态直接被送到再生用热交换器31。该加湿单元30利用再生用热交换器31对送入吸附转子32的再生前空气进行加热,由此能够生成湿度较高的再生后空气,因此,主要在制热运转状态时对室内ID进行加湿。
在配置于四通阀22的第2阀口与电动阀24之间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在传热管(未图示)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23在制冷运转时作为从制冷剂释放热的散热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对制冷剂提供热的蒸发器发挥功能。
电动阀24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23与室内热交换器42之间。电动阀24是膨胀阀,具有使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与室内热交换器42之间流动的制冷剂膨胀来进行减压的功能。电动阀24构成为能够对膨胀阀开度进行变更,通过减小膨胀阀开度,能够增加通过电动阀24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通过增大膨胀阀开度,能够减小通过电动阀24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这种电动阀24在制热运转中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2朝向室外热交换器23流动的制冷剂膨胀来进行减压,在制冷运转中使从室外热交换器23朝向室内热交换器42流动的制冷剂膨胀来进行减压。
此外,在室外机2设置有室外风扇27,室外风扇27将室外空气吸入到室外机2的内部,向室外热交换器23供给室外空气后,向室外机2的外部排出热交换后的空气。借助该室外风扇27,促进将室外空气作为冷却源或加热源而使制冷剂冷却或蒸发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功能。室外风扇27被能够变更转速的室外风扇马达27a驱动。通过对该室外风扇27的转速进行变更,来变更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空气的风量。
此外,在室内机4设置有室内风扇41,该室内风扇41将室内空气吸入到室内机4的内部,向室内热交换器42供给室内空气后,向室内机4的外部排出热交换后的空气。借助该室内风扇41,促进将室内空气作为冷却源或加热源而使制冷剂冷却或蒸发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功能。室内风扇41被能够变更转速的室内风扇马达41a驱动。
另外,在截止阀25、26关闭的状态下进行加湿单元30的设置。而且,在加湿单元30的设置结束时,截止阀25、26成为打开状态。
(2)基本动作
主要在室内ID干燥时利用加湿单元30对室内ID进行加湿,利用加湿单元30对室内ID进行加湿的时期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在日本,多数情况下在冬季室内干燥,因此,多数情况下在制热运转时利用加湿单元30进行加湿。
(2-1)制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中,四通阀22成为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此外,截止阀25、26成为打开状态,电动阀24以对制冷剂进行减压的方式进行开度调节。
在这种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0中,当压缩机21被驱动后,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吸入管21b被吸入到压缩机21,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而从压缩机21的排出侧(排出管21a)排出。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的第1阀口、第4阀口、截止阀26和制冷剂联络管6被送到再生用热交换器31。在再生用热交换器31中进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联络管6和连接管71进入室内热交换器42。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借助与从室内风扇41吹出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进行散热。散热后的高压的制冷剂通过连接管72、制冷剂联络管5和截止阀25被送到电动阀24。通过了电动阀24的制冷剂在电动阀24中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电动阀24出来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进入室外热交换器23。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借助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进行蒸发。从室外热交换器23出来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的第2阀口、第3阀口和气液分离器28再次被送到压缩机21的吸入侧(吸入管21b)。
(2-2)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中,四通阀22成为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此外,截止阀25、26成为打开状态,电动阀24以对制冷剂进行减压的方式进行开度调节。
在这种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0中,当压缩机21被驱动后,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吸入管21b被吸入到压缩机21,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而从压缩机21的排出侧(排出管21a)排出。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的第1阀口和第2阀口被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借助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进行散热。散热后的高压的制冷剂被送到电动阀24。通过了电动阀24的制冷剂在电动阀24中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该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截止阀25、制冷剂联络管5和连接管72被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借助与从室内风扇41吹出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进行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42出来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连接管71、插入有再生用热交换器31的制冷剂联络管6、截止阀26、四通阀22(从第4阀口到第3阀口)和气液分离器28再次被送到压缩机21的吸入侧(吸入管21b)。
(3)详细结构
(3-1)加湿单元30
图3中示出从加湿单元30的正面观察的外观。图3所示的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X轴方向是左右方向。图3所示的加湿单元30安装于壁面WS。壁面WS与XZ平面平行地扩展。
如图1所示,加湿单元30具有再生用热交换器31、吸附转子32、转子用马达33、吸附用风扇34、再生用风扇35和加湿软管36。再生用热交换器31、吸附转子32、转子用马达33、吸附用风扇34和再生用风扇35收纳于图3所示的外壳50的内部。
在加湿单元30中,如图2所示,吸附前空气从吸附前空气取入口52被取入而被送到吸附转子32中的吸附区域。在吸附转子32中的吸附区域被夺走水分的吸附后空气从吸附用风扇吹出口56吹出。这些吸附前空气和吸附后空气的气流借助吸附用风扇34产生。此外,再生前空气从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4被取入,在通过再生用热交换器31时被加热而被送到吸附转子32中的再生区域。在吸附转子32中的再生区域中被赋予水分的再生后空气通过再生后空气用管道35e和加湿软管36被吹出到室内机4的内部。这些再生前空气和再生后空气的气流借助再生用风扇35产生。
(3-1-1)外壳50
图4中示出沿着图3的I-I线的加湿单元30的截面。在图4中,Y轴方向是前后方向。另外,在图4等剖视图中,为了容易观察附图而省略一部分斜线等剖面线。如图3和图4所示,加湿单元30的外壳50的形状是以长方体为基础进行设计的。因此,在外壳50中,正面50a、背面50b、上侧面50c、下侧面50d、右侧面50e、左侧面50f占据外观的大部分。正面50a是与背面50b相向的面。上侧面50c、下侧面50d、右侧面50e和左侧面50f是位于正面50a与背面50b之间的侧面。另外,在右侧面50e与背面50b之间存在斜着倾斜的右倾斜面50g,在左侧面50f与背面50b之间存在斜着倾斜的左倾斜面50h(参照图6)。
图5所示的加湿单元30以背面50b与沿着铅垂方向的壁面WS接触的方式进行安装。但是,外壳50也可以不以与壁面WS接触的方式进行安装,以外壳50的背面50b与壁面WS相向的方式进行安装即可。例如,也可以在与壁面WS平行配置的框体安装外壳50。在图5所示的壁100形成有贯通孔101。制冷剂联络管5、6和加湿软管36在该贯通孔101中通过。
外壳50在图4所示的与背面50b垂直的垂直方向(Y轴方向)上的尺寸M1(正面50a与背面50b之间的距离)比与背面50b平行的方向(与XZ平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尺寸小。在与背面50b平行的方向上,正面50a的尺寸最小的是右侧面50e与左侧面50f之间的距离(X轴方向上的尺寸M2(参照图3))。对图3和图4进行比较可知,正面50a与背面50b之间的距离(尺寸M1)比右侧面50e与左侧面50f之间的距离(尺寸M2)小。即,外壳50被薄型化。
在图3和图4所示的外壳50中,外壳50的最长的边沿着Z轴方向配置,从上侧起依次(从接近上侧面50c的一侧起依次)排列有再生用风扇35、吸附转子32和吸附用风扇34。
如图3所示,在外壳50的正面50a安装有格栅51。图6中示出从加湿单元30的正面50a去除了格栅51的外观。图6所示的外壳50是从左斜下方观察的。在外壳50的正面50a,在正面50a的比中央部稍微靠下的部位形成有半圆形状的吸附前空气取入口52。吸附前空气取入口52的长度方向与X轴方向平行(参照图8)。能够从吸附前空气取入口52看到露出的吸附转子32。
在外壳50的左侧面50f安装有配管连接部罩53。图7中放大示出去除了配管连接部罩53的状态的加湿单元30的外观的一部分。配管连接部罩53覆盖配管连接部31a、31b。配管连接部31a与制冷剂联络管6连接,该制冷剂联络管6与截止阀26连接。配管连接部31b与制冷剂联络管6连接,该制冷剂联络管6与室内机4的室内热交换器42连接。在外壳50的左侧面50f形成有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4,此外,形成有用于将加湿软管36从外壳50的内部取出到外部的开口部55。虽省略图示,但是,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4还形成于右侧面50e。在外壳50的下侧面50d形成有吸附用风扇吹出口56。
(3-1-2)吸附转子单元39
吸附转子单元39构成为包含再生用热交换器31、吸附转子32和转子用马达33。吸附转子32是圆盘状的部件。在从吸附转子32的圆形的表面32a到圆形的里面32b为止的转子主体32c形成有多个贯通的孔(未图示),构成为空气从表面32a到里面32b在吸附转子32中穿过。在该吸附转子32包含有高分子的吸附材料。吸附材料具有从穿过吸附转子32的空气吸附水分的功能,具有在被加热到比常温高的温度的空气在吸附转子32中通过时将水分脱离到该被加热的空气中的功能。在配置有吸附转子32的圆盘状的区域中,从吸附前空气取入口52取入的空气在从吸附用风扇吹出口56吹出之前通过的区域是吸附区域,从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4取入的空气在通过加湿软管36被送到室内机4之前通过的区域是再生区域。这些吸附区域和再生区域以不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在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中,吸附区域大致占据圆盘状的区域的下半部分,再生区域大致占据圆盘状的区域的上半部分。另外,吸附区域和再生区域的占有比例能够适当设计,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设再生区域为扇形,设其余区域为吸附区域。
吸附转子单元39以吸附转子32绕第1旋转轴32d旋转的方式支承吸附转子32。第1旋转轴32d在与背面50b垂直的垂直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吸附转子32例如1小时旋转30圈。当吸附转子32绕第1旋转轴32d旋转1圈时,通过吸附区域和再生区域,进行水分的吸附和水分的脱离。因此,吸附转子单元39保持再生用热交换器31,并且形成在通过了再生用热交换器31后进一步通过再生区域的空气的路径,以使得通过再生用热交换器31而被加热的再生前空气能够全部通过吸附转子32。
(3-1-3)吸附用风扇34
这里,示出吸附用风扇34使用西洛克风扇的例子,但是,吸附用风扇34能够使用的风扇不限于西洛克风扇。但是,优选吸附用风扇34使用容易满足占有体积和送风量的条件的离心风扇。吸附用风扇34具有绕第2旋转轴34b旋转的吸附用风扇转子34a、吸附用马达34c、吸附用风扇壳体34d和吸附后空气用管道34e。第2旋转轴34b在与背面50b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延伸。吸附用马达34c使吸附用风扇转子34a旋转。吸附用风扇34借助吸附用风扇转子34a将吸附前空气从吸附前空气取入口52引导至吸附转子32。然后,吸附前空气被吸附用风扇转子34a输送而通过吸附转子32的吸附区域。通过吸附转子32而被吸附转子32夺走水分的空气成为吸附后空气。此时通过吸附转子32的空气与吸附转子32的第1旋转轴32d平行地通过吸附转子32。这样,当空气与第1旋转轴32d平行地通过吸附转子32时,与空气相对于第1旋转轴32d倾斜、例如倾斜大于30度地通过吸附转子32的情况相比,通过吸附转子32的空气受到的阻力较小。
在吸附转子32的里面32b的一侧配置有吸附后空气用管道34e。从正面观察时,吸附后空气用管道34e比吸附转子32和吸附区域重叠的部分大,此外,比吸附用风扇34的喇叭口34g的吸入圆孔34f大。而且,从正面观察时,吸附后空气用管道34e以覆盖吸附转子32和吸附区域重叠的部分以及喇叭口34g的吸入圆孔34f的方式进行配置。从吸附后空气用管道34e通过吸附用风扇34的喇叭口34g的吸入圆孔34f被吸入到吸附用风扇34的吸附后空气从吸附用风扇吹出口56吹出。
(3-1-4)再生用风扇35
这里,示出再生用风扇35使用涡轮风扇的例子,但是,再生用风扇35能够使用的风扇不限于涡轮风扇。但是,优选再生用风扇35使用容易满足占有体积和送风量的条件的离心风扇。再生用风扇35具有绕第3旋转轴35b旋转的再生用风扇转子35a、再生用马达35c、再生用风扇壳体35d和再生后空气用管道35e。第3旋转轴35b在与背面50b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延伸。再生用马达35c使再生用风扇转子35a旋转。再生用风扇35借助再生用风扇转子35a将再生前空气从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4引导至吸附转子32。然后,再生前空气被再生用风扇转子35a输送而通过吸附转子32的再生区域。通过吸附转子32而对吸附转子32赋予水分的空气成为再生后空气。再生前空气在到达吸附转子32的里面32b之前被再生用热交换器31加热。此时通过吸附转子32的空气与吸附转子32的第1旋转轴32d平行地通过吸附转子32。这样,当空气与第1旋转轴32d平行地通过吸附转子32时,与空气相对于第1旋转轴32d倾斜、例如倾斜大于30度地通过吸附转子32的情况相比,通过吸附转子32的空气受到的阻力较小。
在吸附转子32的表面32a的一侧配置有再生后空气用管道35e。从正面观察时,再生后空气用管道35e比吸附转子32和再生区域重叠的部分大,此外,比再生用风扇35的吸入口35f大。而且,从正面观察时,再生后空气用管道35e以覆盖吸附转子32和再生区域重叠的部分以及吸入口35f的方式进行配置。从再生后空气用管道35e通过再生用风扇35的吸入口35f被吸入到再生用风扇35的再生后空气通过加湿软管36吹出。
(3-1-5)吸附转子32、吸附用风扇34和再生用风扇35的位置关系
吸附转子32、吸附用风扇34的吸附用风扇转子34a和再生用风扇35的再生用风扇转子35a沿着背面50b在一个方向(Z轴方向)上并排排列。更详细地讲,如图8所示,吸附转子32的第1旋转轴32d、吸附用风扇转子34a的第2旋转轴34b和再生用风扇转子35a的第3旋转轴35b以与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一条直线L1正交的方式排列。在图8中,利用虚线示出正面观察时的吸附转子32、吸附用风扇34和再生用风扇35的配置。在沿吸附转子32、吸附用风扇转子34a和再生用风扇转子35a的排列方向观察时,即沿着直线L1从下侧面50d向上侧面50c观察时,如图9所示,吸附转子32的一部分和吸附用风扇转子34a的一部分重叠,它们重叠的部分和再生用风扇转子35a重叠。因此,能够沿着背面50b平坦地并排配置吸附转子32、吸附用风扇34和再生用风扇35,加湿单元30能够薄型化。
此外,第1旋转轴32d、第2旋转轴34b和第3旋转轴35b以与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一条直线L1正交的方式排列,因此,吸附用风扇转子34a和再生用风扇转子35a不会从吸附转子32在X轴方向上露出,因此,能够减小X轴方向上的外壳50的尺寸M2。
在吸附转子32中,在吸附区域中,空气从吸附转子32的表面32a朝向里面32b流动,在再生区域中,空气从吸附转子32的里面32b朝向表面32a流动。即,吸附用风扇34和再生用风扇35被配置成,吸附前空气的气流和再生前空气的气流成为相向流。吸附前空气的气流和再生前空气的气流成为相向流,由此,与这些气流向相同方向流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加湿能力。
(4)变形例
(4-1)变形例1A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吸附用风扇34和再生用风扇35被配置成,吸附前空气的气流和再生前空气的气流成为相向流,但是,也可以如图10和图11所示,吸附用风扇34和再生用风扇35被配置成,吸附前空气的气流和再生前空气的气流朝向相同方向流动。在图11所示的加湿单元30A中,在正面50a形成有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7。从正面观察时,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7形成为具有与再生用热交换器31实质上相同的大小的长方形状。在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7安装有格栅58。另外,在正面50a形成有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7的情况下,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也可以使再生前空气取入口接近正面50a而设置于右侧面50e和左侧面50f。
(4-2)变形例1B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变形例1A中,以外壳50、50A的长度方向(尺寸M4的边延伸的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的方式安装有加湿单元30、30A,但是,也可以将加湿单元30、30A安装成,在与背面50b平行的面内旋转,例如外壳50、50A的长度方向在X轴方向上延伸。
(5)特征
(5-1)
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和变形例1A的加湿单元30A是调湿单元的一例。在这些加湿单元30、30A中被配置成,在沿着背面50b的一个方向(Z轴方向)上并排排列的吸附转子32、吸附用风扇转子34a和再生用风扇转子35a的排列方向观察时,吸附转子32、吸附用风扇转子34a和再生用风扇转子35a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因此,吸附转子32、吸附用风扇34和再生用风扇35沿着背面50b平坦地排列,因此,与沿排列方向观察时吸附转子32、吸附用风扇转子34a和再生用风扇转子35a中的至少一方不重叠的情况下的厚度相比,能够减薄加湿单元30、30A的厚度,能够使加湿单元30、30A薄型化。
另外,说明了第1旋转轴32d、第2旋转轴34b和第3旋转轴35b在与背面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延伸的情况,但是,它们只要沿着垂直方向即可,在本发明中,在第1旋转轴32d、第2旋转轴34b和第3旋转轴35b中,倾斜20度以下的方式包含在沿着垂直方向的方式中。
此外,在沿排列方向观察时,再生用风扇转子35a与吸附转子32完全重叠,再生用风扇转子35a与吸附用风扇转子34a完全重叠,但是,例如,也可以以再生用风扇转子35a的一部分与吸附转子32重叠、再生用风扇转子35a的一部分与吸附用风扇转子34a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例如,如果使再生用风扇转子35a以接近背面50b的方式偏移,则能够以再生用风扇转子35a的一部分与吸附转子32重叠、再生用风扇转子35a的一部分与吸附用风扇转子34a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例如,也可以使再生用风扇转子35a以接近正面50a的方式偏移,以再生用风扇转子35a的一部分与吸附转子32重叠、再生用风扇转子35a的整体与吸附用风扇转子34a重叠的方式配置吸附转子32、吸附用风扇34和再生用风扇35。此外,例如,还能够以再生用风扇转子35a的全部与吸附转子32重叠、再生用风扇转子35a的一部分与吸附用风扇转子34a重叠的方式配置吸附转子32、吸附用风扇34和再生用风扇35。进而,也可以使吸附转子32的直径比吸附用风扇转子34a的直径小,以吸附转子32的全部与吸附用风扇转子34a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
(5-2)
在上述加湿单元30、30A中,通过使用在与背面50b垂直的垂直方向上的尺寸M1(参照图4)比在与背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尺寸M2(参照图3)小的外壳50、50A,能够对外壳50、50A赋予从壁100的突出较少的外观。其结果是,在加湿单元30、30A中,外壳50、50A具有容易使背面50b与壁面WS相向设置的外观。
(5-3)
在上述加湿单元30、30A中,外壳50、50A在正面50a具有取入吸附前空气的吸附前空气取入口52。这样,吸附前空气取入口52位于正面50a,能够形成与吸附转子32的吸附区域向正面的投影面积相同大小的吸附前空气取入口52,因此,能够减小吸附前空气到达吸附转子32之前的流路阻力,吸附用风扇34能够使用小型的风扇。其结果是,通过吸附用风扇34的小型化,能够提高加湿单元30、30A的薄型化。
(5-4)
如变形例1A的加湿单元30A(调湿单元的一例)的外壳50A那样,取入再生前空气的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7形成于外壳50A的正面50a的情况下,从吸附转子朝向吸附用风扇的流路和从吸附转子朝向再生用风扇的流路设置于相同侧,因此,容易减薄外壳50A的厚度(容易减小在与背面50b垂直的垂直方向上的尺寸M3)。
(5-5)
在上述加湿单元30中,吸附前空气取入口52形成于正面50a,因此,再生前空气从吸附转子32的表面32a进入并从里面32b离开,因此,外壳50在背面50b与正面50a之间的侧面即右侧面50e和左侧面50f取入再生前空气的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4,吸附用风扇34和再生用风扇35能够以吸附前空气的气流和再生前空气的气流成为相向流的方式进行配置。吸附前空气的气流和再生前空气的气流成为相向流,由此能够提高加湿单元30的加湿能力,能够提供调湿能力较高且薄型化的作为调湿单元的加湿单元30。
(5-6)
在上述加湿单元30、30A中,构成为能够进行如下安装:隔着吸附转子32,再生用风扇35位于上方,并且吸附用风扇34位于下方。这样,再生用风扇35位于上方,由此,容易使形成于壁面WS的上方的贯通孔101和再生用风扇35接近,能够缩短通过贯通孔101的、从再生用风扇35吹出到例如室内的再生后空气的流路即例如加湿软管36。其结果是,缩短从再生用风扇35吹出的再生后空气的流路,能够抑制由于再生后空气而引起的结露导致的不良情况。
(5-7)
上述加湿单元30、30A构成为能够安装于具有室外机2和室内机4的空调装置1。在加湿单元30、30A中,外壳50、50A设置于室外OD,利用借助再生用风扇35向室内机4吹出的再生后空气对室内ID进行加湿,并且,借助吸附用风扇34将吸附后空气吹出到室外OD。外壳50、50A设置于室外OD,由此,在作为调湿单元的加湿单元30、30A进行的室内ID的加湿中,容易借助吸附用风扇34从室外OD取入吸附前空气,容易使吸附用风扇34小型化,使加湿单元30、30A薄型化。
(5-8)
在上述加湿单元30、30A中,外壳50、50A配置于与室外机2相比更接近室内机4的位置。在与室外机2相比更接近室内机4的位置配置有外壳50、50,由此,跟加湿单元与室外机2一体化的现有例相比,再生用风扇35位于室内机4的附近,因此,能够缩短将从再生用风扇35吹出的再生后空气引导至室内机4的流路即例如加湿软管36。其结果是,缩短从再生用风扇35吹出的再生后空气的流路,能够抑制由于再生后空气而引起的结露导致的不良情况。
<第2实施方式>
(6)整体结构
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装入空调装置1中的加湿单元的另一个方式进行说明。图12中示出从正面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B的状态,图13中示出加湿单元30B的右侧面50e,图14中示出加湿单元30B的左侧面50f,图15中示出加湿单元30B的下侧面50d。此外,图16中示出沿着图12的II-II线切断加湿单元30B而从右侧观察的状态,图17中示出沿着图12的II-II线切断加湿单元30B而从左侧观察的状态。
观察图16和图17可知,在第2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外壳50B的背面倾斜配置有吸附转子32。吸附转子32倾斜配置,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的外壳50在Z轴方向上的尺寸M4相比,能够减小第2实施方式的外壳50B在Z轴方向上的尺寸M5。
装入有第2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B的空调装置例如能够在装入有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的空调装置1中替换加湿单元30和加湿单元30B,这样替换的情况下的空调装置的结构与图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B装入空调装置中时的结构。同样,装入有第2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B的空调装置的动作也相同,因此,省略说明装入有第2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B的空调装置的动作。
与加湿单元30同样,加湿单元30B具有再生用热交换器31、吸附转子32、转子用马达33、吸附用风扇34、再生用风扇35和加湿软管36。在加湿单元30B和加湿单元30中,吸附转子32倾斜,因此,再生用热交换器31、吸附转子32、转子用马达33、吸附用风扇34、再生用风扇35和加湿软管36的配置和构造不同,因此,下面对这些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7)详细结构
(7-1)各部的配置和构造
如图17所示,吸附转子32绕相对于背面50b倾斜的第1旋转轴32d旋转。例如,以第1旋转轴32d和X轴所成的角α成为10度~30度的方式配置有吸附转子32。这里,以第1旋转轴32d和X轴所成的角α成为大约15度的方式进行配置。与这样配置的吸附转子32的里面32b平行地配置有再生用热交换器31。例如,再生用热交换器31的翅片的正面侧端部的包络面31P实质上与吸附转子32的里面32b平行。关于再生用热交换器31,为了使再生用热交换器31接近吸附转子32来减小热能的损失,优选沿着吸附转子32倾斜地配置。该情况下,相对于吸附转子32的里面32b倾斜±10度的方式也包含在沿着吸附转子32的方式中。该再生用热交换器31以重心位于与外壳50B的正面50a相比更接近背面50b的点的方式进行配置。当再生用热交换器31的重心位于接近外壳50B的背面50b的点时,与重心位于接近正面50a的部位的情况相比,在使加湿单元30B从壁100分离的方向上作用的力的力矩减小,因此,容易使背面50b与壁面WS相向设置。
被送到再生用热交换器31的再生前空气是从形成于右侧面50e和左侧面50f的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4被取入的。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4包含沿着吸附转子32的倾斜斜着切割而成的倾斜切割部54a。由于这种倾斜切割部54a,开口部扩展,相应地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4增大,再生前空气的流路阻力减小。
吸附用风扇转子34a的第2旋转轴34b和再生用风扇转子35a的第3旋转轴35b均在与背面50b垂直的垂直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换言之,以吸附用风扇转子34a和再生用风扇转子35a均在与背面50b平行的面内旋转的方式配置有吸附用风扇34和再生用风扇35。此外,吸附用风扇34和再生用风扇35被配置成,各自的重心位于与外壳50B的正面50a相比更接近背面50b的点。当作为重物的吸附用风扇34的重心和再生用风扇35的重心位于接近外壳50B的背面50b的点时,与重心位于接近正面50a的部位的情况相比,在使加湿单元30B从壁100分离的方向上作用的力的力矩减小,因此,容易使背面50b与壁面WS相向设置。
如图16所示,吸附用风扇34被配置成,从正面观察时,喇叭口34g的吸入圆孔34f的区域RE1和吸附转子32的一部分区域RE2重叠。吸附转子32的一部分区域RE2配置于吸附用风扇34与外壳50B的正面50a之间。由于吸附转子32的一部分区域RE2配置在吸附用风扇34与外壳50B的正面50a之间,能够将在向吸附转子引导吸附前空气时的流路阻力抑制为较低,能够实现吸附用风扇34的小型化。
而且,图16所示的吸附转子32的里面32b中的、离喇叭口34g的吸入圆孔34f最远的最远部位P1离开吸入圆孔34f的半径r1的60%。关于吸附用风扇34的喇叭口34g的吸入圆孔34f中的不与吸附转子32重叠的区域,为了使空气容易在吸附转子32与吸附用风扇34之间流动,优选以离开半径r1的10%以上的方式进行配置。此外,若吸附转子32离吸附用风扇34过远时,加湿单元30B难以薄型化,因此,吸附转子32例如以如下方式进行设定:在最远部位P1离开吸入圆孔34f的半径r1的40%以上的情况下,离吸入圆孔34f最近的最近部位P2离开的距离小于吸入圆孔34f的半径r1的40%。这里,从吸入圆孔34f到最近部位P2的距离成为吸入圆孔34f的半径r1的大约35%。
再生用风扇35利用沿着外壳50B的正面50a配置的再生后空气用管道35e,将从再生用热交换器31按照吸附转子32的里面32b、表面32a的顺序通过的再生后空气送到吸附转子32的吸入口35f。再生后空气在从正面50a朝向背面50b的方向上被吸入到再生用风扇35的再生用风扇转子35a。该情况下,在吸附转子32中,在吸附区域中,空气从吸附转子32的表面32a朝向里面32b流动,在再生区域中,空气从吸附转子32的里面32b朝向表面32a流动。即,吸附用风扇34和再生用风扇35以吸附前空气的气流和再生前空气的气流成为相向流的方式进行配置。
(7-2)吸附转子32、吸附用风扇34和再生用风扇35的位置关系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吸附转子32、吸附用风扇转子34a和再生用风扇转子35a沿着背面50b在一个方向(Z轴方向)上并排排列。吸附转子32的第1旋转轴32d、吸附用风扇转子34a的第2旋转轴34b和再生用风扇转子35a的第3旋转轴35b在通过沿Z轴方向延伸的一条直线L2的YZ平面内排列。在沿吸附转子32、吸附用风扇转子34a和再生用风扇转子35a的排列方向观察时,即沿着直线L2从下侧面50d向上侧面50c观察时,如图18所示,吸附转子32的一部分和吸附用风扇转子34a的一部分与再生用风扇转子35a的一部分重叠,能够缩小正面50a与背面50b的距离并减小Y轴方向上的尺寸M6,加湿单元30B能够薄型化。
此外,第1旋转轴32d、第2旋转轴34b和第3旋转轴35b在通过沿Z轴方向延伸的一条直线L2的YZ平面内排列,因此,吸附用风扇转子34a和再生用风扇转子35a不会从吸附转子32在X轴方向上露出,因此,能够减小外壳50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M7。
(8)变形例
(8-1)变形例2A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吸附用风扇34和再生用风扇35被配置成,吸附前空气的气流和再生前空气的气流成为相向流,但是,也可以如图19所示,吸附用风扇34和再生用风扇35被配置成,吸附前空气的气流和再生前空气的气流朝向相同方向流动。在图19所示的加湿单元30C中,在外壳50C的正面50a形成有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7。从正面观察时,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7形成为具有与再生用热交换器31实质上相同的大小的长方形状。在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7安装有格栅58。另外,在正面50a形成有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7的情况下,也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同样,可以使再生前空气取入口与正面50a接近地设置于右侧面50e和左侧面50f。
(8-2)变形例2B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和变形例2A中,以外壳50B、50C的长度方向(尺寸M5的边延伸的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的方式安装有加湿单元30B、30C,但是,也可以将加湿单元30B、30C安装成,在与背面50b平行的面内旋转,例如外壳50B、50C的长度方向在X轴方向上延伸。
(9)特征
显而易见,第2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B具有与上述(5-1)~(5-3)和(5-5)~(5-8)中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相同的特征,因此,省略这些特征的说明。此外,显而易见,变形例2A的加湿单元30C具有与上述(5-1)~(5-4)和(5-6)~(5-8)中说明的变形例1A的加湿单元30A相同的特征,因此,省略这些说明。
(9-1)
第2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B和变形例2A的加湿单元30C是调湿单元的一例。加湿单元30B、30C的吸附转子32相对于背面50b倾斜配置,外壳50B、50C的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4包含倾斜切割部54a,该倾斜切割部54a是在右侧面50e和左侧面50f沿着吸附转子32的倾斜斜着切割而成的。由于这些倾斜切割部54a,开口部扩展,相应地增大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4,减小再生前空气的流路阻力,再生用风扇35的小型化容易,由此,加湿单元30B、30C的薄型化容易。
<第3实施方式>
(10)整体结构
上述加湿单元30、30A~30C作为装入空调装置1中进行室内ID的加湿的调湿单元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将与这些加湿单元30、30A~30C相同的单元设置于室内ID并将再生后空气排出到室外,由此能够用作除湿单元。
图20中示出安装有除湿单元30D的空调装置1。此外,图21中示出图20所示的除湿单元30D的结构的概念。该除湿单元30D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调湿单元的一例。与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同样,第3实施方式的除湿单元30D具有再生用热交换器31、吸附转子32、转子用马达33、吸附用风扇34、再生用风扇35和外壳50,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所具有的加湿软管36而具有排气软管37。关于排气软管37以外的结构,第3实施方式的除湿单元30D和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11)除湿单元30D的动作
图22中示出在室内ID安装有除湿单元30D的外壳50的状态。排气软管37从除湿单元30D通过贯通孔101延伸到室外OD。通过贯通孔101从室外机2配置到室内ID的制冷剂联络管6与除湿单元30D的配管连接部31a连接,通过贯通孔101从室外机2配置到室内ID的制冷剂联络管5与室内机4(连接管72)连接。室内机4(连接管71)和除湿单元30D的配管连接部31b借助在室内ID配置的制冷剂联络管6连接。除湿单元30D例如安装于与室内机4不同的房间,例如配置于干燥室。
在除湿单元30D进行除湿时,利用吸附用风扇34从室内ID通过吸附前空气取入口52取入吸附前空气并将其输送到吸附转子32。然后,被吸附转子32夺走水分而干燥的吸附后空气借助吸附用风扇34从吸附用风扇吹出口56吹出到室内ID。此外,利用再生用风扇35从室内ID通过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4取入再生前空气并将其输送到吸附转子32。被吸附转子32赋予水分后的再生后空气借助再生用风扇35通过排气软管37吹出到室外OD。
(12)变形例
(12-1)变形例3A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在图20中说明了一并使用室内机4和除湿单元30D的情况,但是,如图23所示,还能够去除室内机4,直接连接除湿单元30D和室外机2来使用。
<第4实施方式>
(13)整体结构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室内ID设置除湿单元30D而对室内ID进行除湿的情况,但是,还可以构成为将图24所示的加湿单元30E设置于室内ID而对室内ID进行加湿。另外,图25中示出图24所示的加湿单元30E的结构的概念。
该加湿单元30E是第4实施方式中的调湿单元的一例。与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同样,第4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E具有再生用热交换器31、吸附转子32、转子用马达33、吸附用风扇34、再生用风扇35、外壳50和加湿软管36。第4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E还具有:用于通过贯通孔101从室外OD取入吸附前空气的供气软管38;以及用于通过贯通孔101向室外OD排出吸附后空气的排气软管37。另外,加湿单元30E的加湿软管36是在室内ID中连接加湿单元30E和室内机4的软管。关于排气软管37和供气软管38以外的结构,第4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E和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14)加湿单元30E的动作
图26中示出在室内ID安装有加湿单元30E的外壳50的状态。在加湿单元30E进行加湿时,利用吸附用风扇34从室外OD通过供气软管38和吸附前空气取入口52(参照图25)取入吸附前空气并将其送到吸附转子32。然后,被吸附转子32夺走水分而干燥的吸附后空气借助吸附用风扇34从吸附用风扇吹出口56(参照图25)通过排气软管37吹出到室外OD。此外,利用再生用风扇35从室内ID通过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4取入再生前空气并将其送到吸附转子32。被吸附转子32赋予水分后的再生后空气借助再生用风扇35通过加湿软管36被送到室内机4。
(15)变形例4A
在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设置于室内ID的加湿单元30E。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设置于室内ID的除湿单元30D。通过设置对吸附用风扇34和再生用风扇35的吸排气进行切换的风门,还能够一并具有这些加湿功能和除湿功能的除湿加湿单元。
图27中示出一并具有加湿功能和除湿功能的调湿单元30F。调湿单元30F相对于加湿单元30E的结构还具有4个风门61~64。风门61、62以从室内ID取入吸附前空气和再生前空气中的一方、从室外OD取入另一方的方式进行切换。风门63、64以将借助吸附用风扇34吹出的吸附后空气和借助再生用风扇35吹出的再生后空气中的一方吹出到室内ID、将另一方吹出到室外OD的方式进行切换。在风门61、62成为图27的实线所示的状态时,利用吸附用风扇34通过供气软管38从室外OD取入吸附前空气并将其送到吸附转子32,利用再生用风扇35从室内ID取入再生前空气并将其送到吸附转子32。在风门63、64成为图27中实线所示的状态时,利用吸附用风扇34将吸附后空气通过排气软管37吹出到室外OD,利用再生用风扇35将再生后空气通过调湿软管36A吹出到室内ID,进行室内ID的加湿。
与此相对,在风门61、62成为图27的虚线所示的状态时,利用吸附用风扇34从室内ID取入吸附前空气并将其送到吸附转子32,利用再生用风扇35从室外OD通过供气软管38取入再生前空气并将其送到吸附转子32。而且,在风门63、64成为图27的虚线所示的状态时,利用吸附用风扇34将吸附后空气通过调湿软管36A吹出到室内ID,利用再生用风扇35将再生后空气通过排气软管37吹出到室外OD,进行室内ID的除湿。另外,风门61~64可以由挡板构成,此外,也可以设置于外壳之外。
<第5实施方式>
(16)整体结构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室外OD设置加湿单元30而对室内ID进行加湿的情况,但是,还可以构成为将图28所示的除湿单元30G设置于室外OD而对室内ID进行除湿。另外,图29中示出图28所示的除湿单元30G的结构的概念。
该除湿单元30G是第5实施方式中的调湿单元的一例。与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同样,第5实施方式的除湿单元30G具有再生用热交换器31、吸附转子32、转子用马达33、吸附用风扇34、再生用风扇35和外壳50。第5实施方式的除湿单元30G还具有用于通过贯通孔101(参照图30)从室内ID取入吸附前空气的供气软管38、以及用于通过贯通孔101向室内ID输送吸附后空气的调湿软管36A。关于调湿软管36A和供气软管38以外的结构,第5实施方式的除湿单元30G和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3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17)除湿单元30G的动作
图30中示出在室外OD安装有除湿单元30G的外壳50的状态。在除湿单元30G进行除湿时,利用吸附用风扇34从室内ID通过供气软管38和吸附前空气取入口52取入吸附前空气并将其送到吸附转子32。然后,被吸附转子32夺走水分而干燥的吸附后空气借助吸附用风扇34从吸附用风扇吹出口56通过调湿软管36A吹出到室内ID。此外,利用再生用风扇35从室外OD通过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4取入再生前空气并将其送到吸附转子32。被吸附转子32赋予水分后的再生后空气借助再生用风扇35被吹出到室外OD。
(18)变形例5A
在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设置于室外OD的除湿单元30G。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设置于室外OD的加湿单元30。通过设置对吸附用风扇34和再生用风扇35的吸排气进行切换的风门,还能够一并具有这些加湿功能和除湿功能的除湿加湿单元。
图31中示出一并具有加湿功能和除湿功能的调湿单元30H。调湿单元30H相对于加湿单元30的结构还具有4个风门66~69。风门66、67以从室内ID取入吸附前空气和再生前空气中的一方、从室外OD取入另一方的方式进行切换。风门68、69以将借助吸附用风扇34吹出的吸附后空气和借助再生用风扇35吹出的再生后空气中的一方吹出到室内ID、将另一方吹出到室外OD的方式进行切换。
在风门66、67成为图3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时,利用吸附用风扇34从室外OD取入吸附前空气并将其送到吸附转子32,利用再生用风扇35从室内ID通过供气软管38取入再生前空气并将其送到吸附转子32。在风门68、69成为图31中实线所示的状态时,利用吸附用风扇34将吸附后空气吹出到室外OD,利用再生用风扇35将再生后空气通过调湿软管36A吹出到室内ID,进行室内ID的加湿。
与此相对,在风门66、67成为图3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时,利用吸附用风扇34从室内ID通过供气软管38取入吸附前空气并将其送到吸附转子32,利用再生用风扇35从室外OD取入再生前空气并将其送到吸附转子32。在风门68、69成为图3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时,利用吸附用风扇34将吸附后空气通过调湿软管36A吹出到室内ID,利用再生用风扇35将再生后空气吹出到室外OD,进行室内ID的除湿。另外,风门66~69可以由挡板构成,也可以设置于外壳之外。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能够理解到可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方式和详细情况的多种变更。
标号说明
1空调装置
2室外机
4室内机
30、30A~30C、30E加湿单元(调湿单元的例子)
30D、30G除湿单元(调湿单元的例子)
30F、30H调湿单元
31再生用热交换器
32吸附转子
34吸附用风扇
34a吸附用风扇转子
35再生用风扇
35a再生用风扇转子
36加湿软管
37排气软管
38供气软管
50、50A~50C外壳
52吸附前空气取入口
54、57再生前空气取入口
54a倾斜切割部
56吸附用风扇吹出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29950号公报

Claims (10)

1.一种调湿单元,该调湿单元具有:
外壳(50、50A、50B、50C),其被设置成背面与沿着铅垂方向的壁面相向,且具有与所述背面相向的正面;
吸附转子(32),其收纳于所述外壳,构成为绕第1旋转轴旋转,该第1旋转轴沿着与所述背面垂直的垂直方向;
吸附用风扇(34),其收纳于所述外壳,具有吸附用风扇转子(34a),该吸附用风扇转子构成为绕沿着所述垂直方向的第2旋转轴旋转,所述吸附用风扇构成为,借助所述吸附用风扇转子将吸附前空气引导至所述吸附转子,并且,吹出在沿着所述第1旋转轴的方向上通过所述吸附转子而被所述吸附转子夺走水分的吸附后空气;以及
再生用风扇(35),其收纳于所述外壳,具有再生用风扇转子(35a),该再生用风扇转子绕沿着所述垂直方向的第3旋转轴旋转,所述再生用风扇构成为,借助所述再生用风扇转子将再生前空气引导至所述吸附转子,并且,吹出在沿着所述第1旋转轴的方向上通过所述吸附转子而被所述吸附转子赋予了水分的再生后空气,
所述吸附转子、所述吸附用风扇转子和所述再生用风扇转子被配置成,在沿着所述背面的一个方向上并排排列,在沿所述吸附转子、所述吸附用风扇转子和所述再生用风扇转子的排列方向观察时,所述吸附转子、所述吸附用风扇转子和所述再生用风扇转子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单元,其中,
所述外壳在所述垂直方向上的尺寸比在与所述背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尺寸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湿单元,其中,
所述外壳在所述正面具有取入所述吸附前空气的吸附前空气取入口(5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湿单元,其中,
所述外壳在所述正面具有取入所述再生前空气的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7)。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湿单元,其中,
所述外壳在所述背面与所述正面之间的侧面具有取入所述再生前空气的再生前空气取入口(54),
所述吸附用风扇和所述再生用风扇被配置成,所述吸附前空气的气流和所述再生前空气的气流成为相向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湿单元,其中,
所述吸附转子相对于所述背面倾斜配置,
所述外壳的所述再生前空气取入口包含倾斜切割部(54a),该倾斜切割部是在所述侧面沿着所述吸附转子的倾斜而斜着切割而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调湿单元,其中,
该调湿单元构成为能够进行如下安装:隔着所述吸附转子,所述再生用风扇位于上方,并且所述吸附用风扇位于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调湿单元,其中,
该调湿单元构成为能够安装于具有室外机(2)和室内机(4)的空调装置(1),
该调湿单元构成为,所述外壳设置于室外,利用由所述再生用风扇向所述室内机吹出的所述再生后空气对室内进行加湿,并且,借助所述吸附用风扇向室外吹出所述吸附后空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调湿单元,其中,
所述外壳配置于与所述室外机相比更接近所述室内机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调湿单元,其中,
该调湿单元构成为,所述外壳设置于室内,利用由所述吸附用风扇吹出的所述吸附后空气对室内进行除湿,并且,借助所述再生用风扇向室外吹出所述再生后空气。
CN201880022689.4A 2017-04-07 2018-04-02 调湿单元 Active CN1104622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6980 2017-04-07
JP2017076980A JP2018179362A (ja) 2017-04-07 2017-04-07 調湿ユニット
PCT/JP2018/014077 WO2018186336A1 (ja) 2017-04-07 2018-04-02 調湿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62297A true CN110462297A (zh) 2019-11-15
CN110462297B CN110462297B (zh) 2021-05-28

Family

ID=63713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2689.4A Active CN110462297B (zh) 2017-04-07 2018-04-02 调湿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179362A (zh)
CN (1) CN110462297B (zh)
WO (1) WO2018186336A1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626A (zh) * 1995-05-30 1996-12-11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悬装式空调器
JPH0929053A (ja) * 1995-07-18 1997-02-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換気調湿装置
CN1494646A (zh) * 2001-11-29 2004-05-05 ͬ�Ϳ�ҵ��ʽ���� 调节湿度用的元件,湿度调节装置和空调装置的加湿部件
JP2005138021A (ja) * 2003-11-06 2005-06-02 Daikin Ind Ltd 除湿装置
CN1628230A (zh) * 2002-02-04 2005-06-1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CN1825009A (zh) * 2005-02-25 2006-08-30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JP2008073651A (ja) * 2006-09-22 2008-04-03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201416960Y (zh) * 2009-05-06 2010-03-03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一体化空调器
CN201636994U (zh) * 2010-03-12 2010-11-17 南京韩威南冷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除湿机
CN101900379A (zh) * 2010-06-29 2010-12-01 杭州松井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室温调节功能的节能除湿机
JP2011145030A (ja) * 2010-01-18 2011-07-28 Panasonic Corp 除湿機
JP5019261B2 (ja) * 2007-11-12 2012-09-05 日本エクスラン工業株式会社 デシカント空調装置
CN102967008A (zh) * 2011-08-31 2013-03-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JP2014129950A (ja) * 2012-12-28 2014-07-10 Daikin Ind Ltd 加湿ユニット
CN105579781A (zh) * 2013-09-30 2016-05-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外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72031U (zh) * 1980-10-20 1982-05-01
JPH06185793A (ja) * 1992-08-13 1994-07-08 Giichi Terasawa 調湿器
JP3660962B2 (ja) * 2000-09-22 2005-06-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加湿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626A (zh) * 1995-05-30 1996-12-11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悬装式空调器
JPH0929053A (ja) * 1995-07-18 1997-02-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換気調湿装置
CN1494646A (zh) * 2001-11-29 2004-05-05 ͬ�Ϳ�ҵ��ʽ���� 调节湿度用的元件,湿度调节装置和空调装置的加湿部件
CN1628230A (zh) * 2002-02-04 2005-06-1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JP2005138021A (ja) * 2003-11-06 2005-06-02 Daikin Ind Ltd 除湿装置
CN1825009A (zh) * 2005-02-25 2006-08-30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JP2008073651A (ja) * 2006-09-22 2008-04-03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5019261B2 (ja) * 2007-11-12 2012-09-05 日本エクスラン工業株式会社 デシカント空調装置
CN201416960Y (zh) * 2009-05-06 2010-03-03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一体化空调器
JP2011145030A (ja) * 2010-01-18 2011-07-28 Panasonic Corp 除湿機
CN201636994U (zh) * 2010-03-12 2010-11-17 南京韩威南冷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除湿机
CN101900379A (zh) * 2010-06-29 2010-12-01 杭州松井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室温调节功能的节能除湿机
CN102967008A (zh) * 2011-08-31 2013-03-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JP2014129950A (ja) * 2012-12-28 2014-07-10 Daikin Ind Ltd 加湿ユニット
CN105579781A (zh) * 2013-09-30 2016-05-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外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86336A1 (ja) 2018-10-11
JP2018179362A (ja) 2018-11-15
CN110462297B (zh) 2021-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13165B (zh) 除湿器
CN104937359A (zh) 具有循环结构的空气调节装置
CN105745499B (zh) 空调室外单元
CN101688676A (zh) 湿度调节装置
JP3786090B2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EP2159500B1 (en) Dehumidifier
CN107110528A (zh) 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KR101398897B1 (ko) 환기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공기조화기
JP2008249211A (ja) 空気調和機
WO2003048650A1 (fr) Ventilateur et dispositif d&#39;air conditionne
CN115956181A (zh) 空调机
JP6998501B2 (ja) 除湿装置
CN110476019A (zh) 调湿单元
JP2004077082A (ja) 換気装置
CN110462297A (zh) 调湿单元
WO2022264786A1 (ja) 除加湿ユニット
CN207299182U (zh)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外机
EP2116783A2 (en) Dehumidifier having dehimidifying rotor
JP4752429B2 (ja) 調湿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2018179364A (ja) 調湿ユニット
CN115698600A (zh) 空调机
JP3731570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加湿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08025923A (ja) 調湿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6304164B2 (ja) 加湿装置
KR20140143856A (ko) 제습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