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09340U - 调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09340U
CN202709340U CN 201220435968 CN201220435968U CN202709340U CN 202709340 U CN202709340 U CN 202709340U CN 201220435968 CN201220435968 CN 201220435968 CN 201220435968 U CN201220435968 U CN 201220435968U CN 202709340 U CN202709340 U CN 2027093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dsorption heat
heat exchanger
outdoor
suction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43596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水野伸一
夏目敏幸
成川嘉则
斋藤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093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0934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调湿装置。调湿装置(10)包括空气单元(11a)和调湿单元(11b)。两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水平排列着设置在调湿单元(11b)中。而且,调湿单元(11b)构成为:该调湿单元(11b)将吸附空气和再生空气中的一空气朝着两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上方引导,并将另一空气朝着两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引导,并且,再生空气朝向与吸附空气流经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流经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因此,能够在维持调湿装置的保养维修性能且不使调湿装置大型化、复杂化的状态下,使吸附热交换器内的空气在吸附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和在再生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

Description

调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调湿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吸附热交换器的设置方式。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下述调湿装置已为众人所知,即:该调湿装置包括连接有两个吸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对室外空气或室内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并向室内供给已调节湿度的空气。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调湿装置。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调湿装置中,通过可逆地切换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循环方向,从而交替进行下述两种动作,即:第一吸附热交换器起冷凝器的作用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起蒸发器的作用的动作、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起蒸发器的作用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起冷凝器的作用的动作。因此,在该调湿装置中,通过可逆地切换制冷剂的循环方向,来切换状态而交替成为下述两种状态,即:在一吸附热交换器内进行吸附动作且在另一吸附热交换器内进行再生动作的状态、和在该一吸附热交换器内进行再生动作且在该另一吸附热交换器内进行吸附动作的状态。在调湿装置中,将已通过各个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中的一空气供向室内,并将另一空气排向室外,由此进行除湿运转或加湿运转。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9-92299号公报
在上述种类的调湿装置中,优选在一吸附热交换器内的空气在吸附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和在再生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这是因为这样做以后,能够防止在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的出口一侧流动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变得过高,并能够防止各个路径之间的过热度产生偏差,因而能够有效地利用所述吸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潜热之故。
然而,在所述调湿装置中,若让流经一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动方向彼此相反,就需要将室外吸气口和室内吸气口中一个口设置在背面一侧。在该情况下,因为不再能够从正面对与室外吸气口和室内吸气口一一对应地设置在这两个口中的过滤器进行更换等,所以调湿装置的保养维修性能会下降。另一方面,若要在维持调湿装置的保养维修性能的状态下使空气在吸附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和在再生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空气管道就会增加。也就是说,若要在确保调湿装置的保养维修性能的状态下改变空气的流动方向,就会导致调湿装置本身的大型化和复杂化。这是一个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维持调湿装置的保养维修性能且不使调湿装置大型化、复杂化的状态下,使吸附热交换器内的空气在吸附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和在再生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以下述调湿装置作为对象,该调湿装置包括空气单元11a和调湿单元11b,在该空气单元11a上形成有与室外空间相通的室外吸气口50及室外排气口53、和与室内空间相通的室内吸气口52及室内供气口51,该调湿单元11b设置在该空气单元11a的下方,该调湿单元11b包括设置有两个负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制冷剂回路70,以已从所述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和已从所述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中的一空气作为吸附空气,并以另一空气作为再生空气,并且可逆地切换所述制冷剂回路70的制冷剂循环,交替进行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吸附剂的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来调节空气的湿度,室外吸气口50和室内吸气口52设置在所述空气单元11a上且前侧,两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水平排列着设置在所述调湿单元11b中,所述调湿单元11b构成为:该调湿单元11b将所述吸附空气和所述再生空气中的一空气朝着两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上方引导,并将另一空气朝着两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引导,并且,所述再生空气朝向与所述吸附空气流经各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流经各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已从室外吸气口50被吸入空气单元11a内的空气流向位于下方的调湿单元11b。在调湿单元11b内,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由吸附热交换器75、76调节湿度,再从室内供气口51供向室内。另一方面,已从室内吸气口52被吸入空气单元11a内的空气流向位于下方的调湿单元11b。在调湿单元11b内,已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由吸附热交换器75、76调节湿度,再从室外排气口53排向室外。
具体而言,在调湿单元11b内,通过可逆地切换制冷剂回路70的制冷剂循环方向,来交替进行吸附剂的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在制冷剂回路70中,交替进行下述两种动作,其中的一种动作是一吸附热交换器75起放热器(冷凝器)的作用且另一吸附热交换器76起蒸发器的作用的动作,另一种动作是一吸附热交换器75起蒸发器的作用且另一吸附热交换器76起放热器(冷凝器)的作用的动作。
在例如吸附动作中,成为在制冷剂回路70中流动的制冷剂对一吸附热交换器75、76中的吸附剂进行冷却的状态。若吸附空气通过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空气中的水分就被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吸附剂吸附,此时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其结果是,空气由于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而被除湿。
在再生动作中,成为在制冷剂回路70中流动的制冷剂对一吸附热交换器75、76中的吸附剂进行加热的状态。若再生空气通过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水分就从已被加热的吸附剂上脱离,脱离出的水分提供给空气。其结果是,空气由于吸附热交换器75、76而被加湿。
因此,在该调湿装置中,通过可逆地切换制冷剂的循环方向,来切换状态而交替成为下述两种状态,即:在一吸附热交换器75内进行吸附动作且在另一吸附热交换器76内进行再生动作的状态、和在该一吸附热交换器75内进行再生动作且在该另一吸附热交换器76内进行吸附动作的状态。
在此,空气单元11a设置在调湿单元11b的上方。在该调湿单元11b内,两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水平排列着设置。已从空气单元11a的室外吸气口50和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流入位于下方的调湿单元11b内。之后,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和已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中的一空气被引向两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上方。另一方面,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和已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中的另一空气被引向两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和已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根据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之间的切换沿上下方向彼此逆向流经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
例如当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作为吸附空气从上方流经进行吸附动作的一吸附热交换器75时,已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作为再生空气从下方流经进行再生动作的另一吸附热交换器76。而在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切换后,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就会作为吸附空气从上方流经进行吸附动作的另一吸附热交换器76,已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就会作为再生空气从下方流经进行再生动作的一吸附热交换器75。这么一来,在调湿单元11b内,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和已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根据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之间的切换沿上下方向彼此逆向流经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
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是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中,所述调湿单元11b构成为已从所述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从上方供向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所述调湿单元11b包括将已从所述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朝着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下方引导的空气通路25,并构成为将该空气从下方供向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从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上方供向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另一方面,已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由空气通路25朝着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引导。已被引导到吸附热交换器75、76下方的空气从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供向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这么一来,在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内,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和已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沿上下方向彼此逆向流经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
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是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中,所述调湿单元11b构成为已从所述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从上方供向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所述调湿单元11b包括将已从所述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朝着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引导的空气通路,并构成为将该空气从下方供向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
根据上述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已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从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上方供向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另一方面,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由空气通路朝着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引导。已被引导到吸附热交换器75、76下方的空气从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供向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这么一来,在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内,已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和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沿上下方向彼此逆向流经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
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是在上述第一到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中,所述室外吸气口50、室外排气口53、室内吸气口52和室内供气口51形成在所述空气单元11a的上表面上。
根据上述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室外吸气口50、室外排气口53、室内吸气口52和室内供气口51形成在空气单元11a的上表面上。因此,能够很容易地将朝向设置调湿装置的房间的天花板延伸的风管连接在空气单元11a的室外吸气口50、室外排气口53、室内吸气口52和室内供气口51上。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两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水平排列着设置,构成为: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和已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根据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在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之间的切换而沿上下方向彼此逆向流经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
在现有调湿装置中,因为两个吸附热交换器上下排列着设置,所以需要将从室外吸气口吸入的空气的通路和从室内吸气口吸入的空气的通路分别分支成上侧通路和下侧通路,然后又将任一空气的通路分支成前侧通路和后侧通路,来使空气在吸附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和在再生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因此,用来让上述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会增加,会导致调湿装置大型化。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空气从上方或下方供向吸附热交换器75、76。因此,能够很容易地使空气在吸附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和在再生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其结果是,能够在维持调湿装置10的保养维修性能且不使调湿装置10大型化、复杂化的状态下,使在吸附热交换器75、76内流动的空气在吸附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和在再生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
因为水平排列着设置两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所以能够仅设置一个滴水盘。也就是说,在现有调湿装置中,因为两个吸附热交换器上下排列着设置,所以需要针对两个吸附热交换器分别设置滴水盘。然而,在本实用新型中,因为两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水平排列着设置,所以能够用一个滴水盘对在两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上凝结出的水分等进行贮存。由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少滴水盘的数量。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从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上方朝向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供给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另一方面,从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朝向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供给已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因此,能够使在吸附热交换器75、76内流动的空气在吸附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和在再生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
根据上述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从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上方朝向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供给已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另一方面,从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朝向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供给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因此,能够使在吸附热交换器75、76内流动的空气在吸附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和在再生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
根据上述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室外吸气口50、室外排气口53、室内吸气口52和室内供气口51形成在空气单元11a的上表面上。因此,能够很容易地将朝向设置调湿装置的房间的天花板延伸的风管连接在空气单元11a的室外吸气口50、室外排气口53、室内吸气口52和室内供气口51上。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结构略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的内部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3的(A)~(E)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结构略图,图3的(A)是俯视图,图3的(B)是顺着图3的(A)中的W-W箭头方向看到的图,图3的(C)是顺着图3的(A)中的X-X箭头方向看到的图,图3的(D)是顺着图3的(A)中的Y-Y箭头方向看到的图,图3的(E)是顺着图3的(A)中的Z-Z箭头方向看到的图。
图4是立体图,用来说明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所进行的除湿换气运转和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所产生的空气流中从室外吸气口吸入的空气流的流动情况。
图5是立体图,用来说明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所进行的除湿换气运转和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所产生的空气流中从室内吸气口吸入的空气流的流动情况。
图6是立体图,用来说明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所进行的除湿换气运转和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所产生的空气流中从室外吸气口吸入的空气流的流动情况。
图7是立体图,用来说明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所进行的除湿换气运转和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所产生的空气流中从室内吸气口吸入的空气流的流动情况。
图8是立体图,示出实施方式中的吸附热交换器的结构。
图9是管道系统图,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制冷剂回路。
图10是示意图,用来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内已从室外吸气口吸入的空气流的流动情况。
图11是示意图,用来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内已从室内吸气口吸入的空气流的流动情况。
-符号说明-
11a-空气单元;11b-调湿单元;50-室外吸气口;51-室内供气口;52-室内吸气口;53-室外排气口;70-制冷剂回路;75-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6-第二吸附热交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加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的(A)~(E)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10是设置在室内的地板面上并对室内的湿度进行调节的落地式调湿装置。调湿装置10构成为可设置在例如收纳衣服等的壁橱的收纳空间内等。
所述调湿装置10包括形成为纵高的长方体状的壳体11。应予说明,以下说明中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是指从图1中的壳体11的前面一侧看到时的各个方向。所述壳体11由从上方依次排列的空气单元11a和调湿单元11b构成。
所述壳体11包括前盖12,该前盖12覆盖该壳体11的前面一侧,可装卸地安装在壳体11上。在所述壳体11的后面一侧安装有背面板15。
在所述壳体11的上端部安装有顶板16,在该壳体11的下端部安装有底板17。在壳体11的右端部安装有右侧板13,在该壳体11的左端部安装有左侧板14。
在所述顶板16上形成有四个风管连接口50~53。所述风管连接口50~53形成为与顶板16的四个角一一对应且彼此相邻。具体而言,四个风管连接口50~53由室外吸气口50、室内供气口51、室内吸气口52和室外排气口53构成,该室外吸气口50形成在顶板16上靠近前左侧的位置上,该室内供气口51形成在顶板16上靠近后右侧的位置上,该室内吸气口52形成在顶板16上靠近前右侧的位置上,该室外排气口53形成在顶板16上靠近后左侧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壳体11的上表面上集中地形成有室外吸气口50、室内供气口51、室内吸气口52和室外排气口53。而且,所述室外吸气口50和室内吸气口52设置在前侧(正面一侧)。
各个风管连接口50~53上分别安装有空气可流通的风管(未图示)。各根风管向室内的天花板一侧朝上延伸,再在天花板的上面沿天花板延伸,设置到规定的空间内。室外吸气口50和室外排气口53经所述风管与室外空间连通,室内吸气口52和室内供气口51经所述风管与室内空间连通。所述室外吸气口50经过滤单元54与风管连接。过滤单元54设置在室外吸气口50的上部,在该过滤单元54内收纳有外部空气过滤器56。也就是说,流经风管的室外空气流经过滤单元54的内部,通过外部空气过滤器56,然后从室外吸气口50被吸入壳体11内。室外吸气口50构成用来将室外空气OA引入壳体11内部的开口,室内吸气口52构成用来将室内空气RA引入壳体11内部的开口。室外排气口53构成用来将壳体11内部的空气作为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的开口,室内供气口51构成用来将壳体11内部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的开口。
所述前盖12覆盖壳体11的前面一侧的开放部分而安装在壳体11上,并构成为能够将该前盖12从壳体11上取下。在前盖12上设置有为供调湿装置10的使用者等切换调湿装置10的运转状态而设置的操作开关(未图示)。在前盖12的上部设置有开口部和可打开、关闭该开口部的开闭盖,通过该开口部将过滤器55、56取出,也通过该开口部安装过滤器55、56。开闭盖构成为相对于前盖12装卸自如。也就是说,调湿装置10是从壳体11的前面一侧进行过滤器55、56的取出和安装等保养维修作业的方式的装置。
在所述壳体11的内部形成有长方体状空间。在壳体11的内部设置有上下排列的上隔板20和下隔板21。上隔板20和下隔板21形成为矩形板状,在壳体11的内部被支承为水平的状态。所述空气单元11a由壳体11内部的比上隔板20还靠近上侧的部分构成。调湿单元11b由壳体11内部的比上隔板20还靠近下侧的部分构成。
在下隔板21和底板17之间划分有扁平长方体状机械室60。在机械室60内收纳有与后述的制冷剂回路70连接的压缩机72、四通换向阀73和控制基板61等。压缩机72构成为纵置(portrait)式压缩机,安装在壳体11的底板17上。压缩机72构成为具有例如涡旋式或回转式压缩机构。
在下隔板2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对在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内凝结出的水分进行贮存的滴水盘102。该滴水盘102跨在后述的第一调湿室27和第二调湿室28上而形成。
在所述上隔板20和顶板16之间划分有扁平长方体状空间。在该空间内设置有纵隔板18和横隔板19。纵隔板18形成为其较长的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横隔板19形成为其较长的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该纵隔板18和该横隔板19被壳体11支承为沿铅垂方向竖立的状态。纵隔板18和横隔板19将上隔板20和顶板16之间的空间划分成四个小室45、46、47、48。所述四个小室由第一~第四室45、46、47、48构成。所述第一室45形成在壳体11内部的靠近前左侧的位置上,第二室46形成在壳体11内部的靠近前右侧的位置上。第三室47形成在壳体11内部的靠近后右侧的位置上,第四室48形成在壳体11内部的靠近后左侧的位置上。
如图3的(A)~(E)和图4~图7所示,在所述纵隔板18的将所述第一室45和第二室46隔开的部分稍靠后侧的位置上形成有第一开口41,在所述纵隔板18的将第三室47和第四室48隔开的部分稍靠前侧的位置上形成有第四开口44。该第一开口41使第一室45和第二室46相连通,该第四开口44使第三室47和第四室48相连通。
如图3的(A)~(E)和图4~图7所示,在所述上隔板20上形成有第一、第二、第七及第八流通口31、32、37、38和第二及第三开口42、43。第一流通口31形成在上隔板20上且面向第一室45的部位。第二开口42形成在上隔板20上且面向第二室46的部分靠近前侧的位置上。第二流通口32形成在上隔板20上且面向第二室46的部分靠近后侧的位置上。第七流通口37形成在上隔板20上且面向第三室47的部分靠近前侧的位置上。第三开口43形成在上隔板20上且面向第三室47的部分靠近后侧的位置上。第八流通口38形成在上隔板20上且面向第四室48的部位。
在所述第一室45内顶板16和上隔板20之间设置有利用安装板29安装的辅助热交换器94。所述安装板29是呈跨在前后两侧延伸的近似长方形的、形成为矩形的框状物。安装板29以倾斜的状态设置在第一室45内,辅助热交换器94嵌入该安装板29的下侧。在安装板29的侧面部分形成有用来将再热用制冷剂管道85a设置到辅助热交换器94的空气下游一侧的管连通部30。管连通部30是沿安装板29的一侧面部分延伸的开口。再热用制冷剂管道85a通过管连通部30与辅助热交换器94的传热管连接。
所述辅助热交换器94对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室外空气进行预加热。辅助热交换器94由横向翅片(cross fin)型热交换器构成。辅助热交换器94包括铜制传热管和铝制翅片。辅助热交换器94嵌入形成为矩形框状物的安装板29内。也就是说,第一室45的内部由辅助热交换器94和安装板29划分成空气上游侧空间和空气下游侧空间。应予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辅助热交换器94由横向翅片型热交换器构成,但并不需要限于此。辅助热交换器也可以由例如板式热交换器或管壳式热交换器等构成。
如图2所示,在所述第一室45内安装板29和辅助热交换器94的空气下游一侧设置有再热用制冷剂管道85a、第一电动阀95、旁路管97和第二电动阀98。
在所述第二室46内顶板16和上隔板20之间的靠近下侧的位置上设置有外部空气通路盖62。外部空气通路盖62形成与第一开口41和第二流通口32都连通的空间。外部空气通路盖62设置在第二室46内,将第一开口41及第二流通口32、和第二开口42隔开。
在第二室46内的第二流通口32内设置有内部空气过滤器55。内部空气过滤器55设置在室内吸气口52的下侧。内部空气过滤器55形成为板状或薄片状等,该内部空气过滤器55覆盖着第二流通口32安装好。该内部空气过滤器55构成为能够在第二室46内沿前后方向自由进退。
在所述第三室47内顶板16和上隔板20之间的靠近下侧的位置上设置有排气通路盖63。排气通路盖63形成与第四开口44和第七流通口37都连通的空间。排气通路盖63设置在第三室47内,将第四开口44及第七流通口37、和第三开口43隔开。
在第三室47内所述排气通路盖63的上部设置有供气风扇57,在第四室48内设置有排气风扇58。所述风扇57、58分别由离心式多叶片风扇(所谓的西洛克风扇(sirocco fan))构成。供气风扇57将已从第三开口43引入的空气送向室内供气口51。排气风扇58将已从第七流通口37或第八流通口38引入的空气送向室外排气口53。
在下隔板21和上隔板20之间划分有长方体状空间。在该空间内设置有前侧隔板23和后侧隔板24。前侧隔板23和后侧隔板24从下隔板21上形成到上隔板20上,由壳体11支承为与壳体11的右侧板13和左侧板14平行的、沿铅垂方向竖立的状态。前侧隔板23和后侧隔板24将下隔板21和上隔板20之间的空间划分成三个空间。
在所述前侧隔板23上形成有第三流通口33和第四流通口34。第三流通口33形成在前侧隔板23下部的靠近左侧的位置上,对应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第四流通口34形成在前侧隔板23下部的靠近右侧的位置上,对应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
在所述后侧隔板24上形成有第五流通口35和第六流通口36。第五流通口35形成在后侧隔板24下部的靠近左侧的位置上。第五流通口35对应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第六流通口36形成在后侧隔板24下部的靠近右侧的位置上。第六流通口36对应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
所述三个空间中靠近前侧的那一空间构成第一中间通路25。第一中间通路25形成在前侧隔板23和壳体11的前盖12之间,构成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气通路。三个空间中靠近后侧的那一空间构成第二中间通路26。第二中间通路26形成在后侧隔板24和壳体11的背面板15之间。
所述第一中间通路25的上端与第二开口42连通,该第一中间通路25的下端被下隔板21封闭。第二中间通路26的上端与第三开口43连通,该第二中间通路26的下端被下隔板21封闭。
所述三个空间中位于中央的空间被中央隔板22划分为左右两侧空间。该左右两侧的空间中位于左侧的空间构成第一调湿室27,位于右侧的空间构成第二调湿室28。也就是说,第一调湿室27和第二调湿室28夹着中央隔板22彼此相向地左右排列而形成。
在第一调湿室27内收纳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在第二调湿室28内收纳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吸附热交换器75、76分别设置在调湿室27、28中所对应的调湿室内,分别设置成水平的状态。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串联连接在后述的制冷剂回路70中。也就是说,所述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设置在所述辅助热交换器94的空气下游一侧。
所述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由横向翅片型热交换器构成。如图8所示,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包括铜制传热管77和铝制翅片78。设置在吸附热交换器75、76中的多个翅片78分别形成为矩形,以固定的间隔排列。传热管77呈沿翅片78的排列方向弯弯曲曲地延伸的形状。也就是说,在该传热管77中交替构成有贯穿各个翅片78的直管部和使相邻的直管部彼此连接的“U”字形管部。
在所述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中,在各个翅片78的表面上负载有吸附剂,通过翅片78之间的空气与翅片78所负载的吸附剂接触。作为所述吸附剂使用的是沸石、硅胶、活性炭、具有亲水性官能团的有机高分子材料等对空气中的水分具有规定的吸附、解吸附性能的物质。
应予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吸附热交换器75、76由横向翅片型热交换器构成,但并不需要限于此。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也可以由例如板式热交换器或管壳式热交换器等构成。
如上所述,在上隔板20上形成有第一第二、第七及第八流通口31、32、37、38和第二及第三开口42、43。第一流通口31使第一室45和第一调湿室27相连通,第二流通口32经第一开口41使第二调湿室28和第一室45相连通,第七流通口37经第四开口44使第二调湿室28和第四室48相连通,第八流通口38使第一调湿室27和第四室48相连通。应予说明,如上所述,第一开口41使第一室45和第二室46相连通,第四开口44使第三室47和第四室48相连通。
如图3的(A)~(E)和图4~图7所示,在前侧隔板23上形成有第三和第四流通口33、34。第三流通口33使第一中间通路25和第一调湿室27相连通,第四流通口34使第一中间通路25和第二调湿室28相连通。
在后侧隔板24上形成有第五和第六流通口35、36。第五流通口35使第二中间通路26和第一调湿室27相连通,第六流通口36使第二中间通路26和第二调湿室28相连通。
在所述上隔板20、前侧隔板23和后侧隔板24上设置有风阀,该风阀使所对应的流通口31~38成为开闭自如。具体而言,在上隔板20上设置有第一风阀D1、第二风阀D2、第七风阀D7和第八风阀D8,该第一风阀D1打开、关闭第一流通口31,该第二风阀D2打开、关闭第二流通口32,该第七风阀D7打开、关闭第七流通口37,该第八风阀D8打开、关闭第八流通口38。在前侧隔板23上设置有第三风阀D3和第四风阀D4,该第三风阀D3打开、关闭第三流通口33,该第四风阀D4打开、关闭第四流通口34。在后侧隔板24上设置有第五风阀D5和第六风阀D6,该第五风阀D5打开、关闭第五流通口35,该第六风阀D6打开、关闭第六流通口36。
各个风阀D1~D8具有例如两片挡板和使各片挡板以水平的轴为支点转动的电动机。也就是说,在各个风阀D1~D8中,两片挡板由于电动机的旋转而位移,在使所对应的流通口31~38开放的状态和使所对应的流通口31~38关闭的状态之间切换。
-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参照图9对安装在调湿装置10中的制冷剂回路70加以说明。制冷剂回路70由主回路71和旁路回路96构成。
所述主回路71,是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压缩机72、四通换向阀73、桥接回路88、辅助热交换器94和第一电动阀95通过制冷剂管道85彼此连接而构成的闭合回路。主回路71是制冷剂在制冷剂管道85的内部循环而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回路。所述制冷剂管道85中与辅助热交换器94连通的制冷剂管道85构成为再热用制冷剂管道85a。再热用制冷剂管道85a设置在第一室45内辅助热交换器94的空气下游一侧。因此,即使是在室外空气为低温的情况下,在再热用制冷剂管道85a的周围流动的也是已被辅助热交换器94事先加热的空气。
所述压缩机72的喷出一侧与四通换向阀73的第一阀口连接,该压缩机72的吸入一侧经气液分离器79与四通换向阀73的第二阀口连接。在连接压缩机72的喷出一侧和所述第一阀口的高压制冷剂管道系统86中设置有喷出温度传感器80、喷出压力传感器81和高压切断开关82,该喷出温度传感器80检测压缩机72的喷出一侧的制冷剂温度,该喷出压力传感器81检测压缩机72的喷出一侧的制冷剂压力,该高压切断开关82当压缩机72的喷出压成为比规定压力高的值时自动地使压缩机72停止运转。在连接压缩机72的吸入一侧和所述第二阀口的低压制冷剂管道系统87中设置有热变电阻器101、吸入温度传感器83和吸入压力传感器84,该吸入温度传感器83检测压缩机72的吸入一侧的制冷剂温度,该吸入压力传感器84检测压缩机72的吸入一侧的制冷剂压力。
所述四通换向阀73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状态,该第一状态是第一阀口和第四阀口相连通且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相连通的状态,该第二状态是第一阀口和第三阀口相连通且第二阀口和第四阀口相连通的状态。
从四通换向阀73的第三阀口向第四阀口依次连接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过滤器100、桥接回路88、辅助热交换器94、第一电动阀95、粗滤器(strainer)99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
所述桥接回路88,根据四通换向阀73的切换状态(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控制制冷剂的流动状况,以让向可逆的循环方向中的哪个方向循环的制冷剂都向同一方向通过第一电动阀95。
该桥接回路88设置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之间的液态制冷剂管道系统上。桥接回路88由第一到第四管道89、90、91、92,第一到第四止回阀89a、90a、91a、92a以及单向通路93构成,该第一到第四管道89、90、91、92彼此连接成电桥形状,该第一到第四止回阀89a、90a、91a、92a分别设置在管道89、90、91、92中所对应的管道上,该单向通路93将第一管道89及第三管道91的流出一侧、和第二管道90及第四管道92的流入一侧连接起来。该单向通路93,是在主回路71中流动的制冷剂中已在两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内冷凝的制冷剂单向流动的制冷剂通路。该单向通路93是制冷剂管道85的一部分。
第一管道89的流入一侧和第二管道90的流出一侧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连接。另一方面,第三管道91的流入一侧和第四管道92的流出一侧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连接。第二管道90和第四管道92的流入一侧与辅助热交换器94的流出一侧连接。另一方面,第一管道89和第三管道91的流出一侧与辅助热交换器94的流入一侧连接。
所述辅助热交换器94,用来使在制冷剂管道85中流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冷凝(放热)而对该制冷剂进行过冷却。已从桥接回路88中流出的制冷剂流入该辅助热交换器94内,另一方面,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室外空气OA通过该辅助热交换器94。也就是说,辅助热交换器94构成为:利用已从两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内流出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对通过的室外空气进行加热。
所述第一电动阀95构成使已从辅助热交换器94内流出的制冷剂膨胀的膨胀阀。第一电动阀95设置在辅助热交换器94的制冷剂下游一侧,使已从该辅助热交换器94内流出的制冷剂膨胀、减压。
所述旁路回路96,使已从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内流出的制冷剂在其中流动,来使该制冷剂旁路辅助热交换器94和第一电动阀95。旁路回路96是用旁路管97连接第二电动阀98而构成的回路。
所述旁路管97,使在桥接回路88的单向通路93中流动的制冷剂在其中流动。旁路管97形成为制冷剂在其内部循环的管状,该旁路管97的一端连接在桥接回路88的第一管道89及第三管道91的流出一侧和辅助热交换器94之间,该旁路管97的另一端连接在桥接回路88的第二管道90及第四管道92的流入一侧和第一电动阀95之间。在所述旁路管97的中途连接有第二电动阀98。
所述第二电动阀98构成使在旁路回路96中循环的制冷剂膨胀的膨胀阀。第二电动阀98设置在旁路管97的中途。流经旁路管97的制冷剂在通过第二电动阀98膨胀后流入第二管道90和第四管道92中。
-运转动作-
所述实施方式中的调湿装置10选择性地进行“除湿换气运转”和“加湿换气运转”。在“除湿换气运转”和“加湿换气运转”中,对已吸入的室外空气OA的湿度进行调节,然后将已调节湿度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同时将已吸入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以下,对以上运转进行详细说明。
〈除湿换气运转〉
在除湿换气运转时的调湿装置10中,以规定的时间间隔(间隔为例如三分钟)交替地重复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
在除湿换气运转时的调湿装置10中,一使供气风扇57运转,室外空气就作为第一空气(吸附空气)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壳体11内。一使排气风扇58运转,室内空气就作为第二空气(再生空气)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壳体11内。应予说明,在通常的运转时,第一电动阀95设定成关闭状态,利用第二电动阀98作为控制用阀。
首先,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加以说明。如图4和图5所示,在该第一动作中,通过切换各个风阀D1~D8的状态,来使第一流通口31、第四流通口34、第五流通口35和第七流通口37成为开放状态,并使第二流通口32、第三流通口33、第六流通口36和第八流通口38成为关闭状态。
如在图9中用实线所示的那样,在第一动作中的制冷剂回路70中,四通换向阀73设定成第一状态。在该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70中,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70中,已从压缩机72中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桥接回路88、旁路管97、第二电动阀98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成为冷凝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成为蒸发器。
如图4、图5、图10和图11所示,通过风管而通过外部空气过滤器56后的空气从室外吸气口50流入第一室45内。外部空气过滤器56捕获含在第一空气中的尘埃。已流入第一室45内的第一空气流经第一流通口31而流入第一调湿室27内。该第一空气流经第一调湿室27内而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内,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内除湿的第一空气从第五流通口35向第二中间通路26内流出。第一空气在第二中间通路26内流向右上方,从第三开口43流入第三室47内,流经第三室47而从室内供气口51向风管内流出,再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所述室内吸气口52流入第二室46内的第二空气通过内部空气过滤器55。内部空气过滤器55捕获含在第二空气中的尘埃。已通过内部空气过滤器55的第二空气从第二开口42流入第一中间通路25内,再从第四流通口34流入第二调湿室28内。该第二空气流经第二调湿室28内而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内,水分从已被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上脱离,该脱离出的水分提供给第二空气。已利用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的吸附剂再生的第二空气从第七流通口37流入第三室47内,通过第四开口44而流入第四室48内。第二空气流经第四室48内而从室外排气口53向风管内流出,再排向室外。
接着,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加以说明。如图6和图7所示,在该第二动作中,通过切换各个风阀D1~D8的状态,来使第二流通口32、第三流通口33、第六流通口36和第八流通口38成为开放状态,并使第一流通口31、第四流通口34、第五流通口35和第七流通口37成为关闭状态。
如在图9中用虚线所示的那样,在第二动作中的制冷剂回路70中,四通换向阀73设定成第二状态。在该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70中,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70中,已从压缩机72中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桥接回路88、旁路管97、第二电动阀98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成为蒸发器。
如图6、图7、图10和图11所示,通过风管而通过外部空气过滤器56后的空气从室外吸气口50流入第一室45内。外部空气过滤器56捕获含在第一空气中的尘埃。已流入第一室45内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一开口41而流向第二室46内,再流经第二流通口32而流入第二调湿室28内。该第一空气流经第二调湿室28内而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内,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内除湿的第一空气从第六流通口36向第二中间通路26内流出。第一空气在第二中间通路26内流向上方而流入第三室47内,流经第三室47而从室内供气口51向风管内流出,再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所述室内吸气口52流入第二室46内的第二空气通过内部空气过滤器55。内部空气过滤器55捕获含在第二空气中的尘埃。已通过内部空气过滤器55的第二空气从第二开口42流入第一中间通路25内,再从第三流通口33流入第一调湿室27内。该第二空气流经第一调湿室27内而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内,水分从已被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上脱离,该脱离出的水分提供给第二空气。已利用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的吸附剂再生的第二空气从第八流通口38流入第四室48内。第二空气流经第四室48内而从室外排气口53向风管内流出,再排向室外。
〈加湿换气运转〉
在加湿换气运转时的调湿装置10中,以规定的时间间隔(间隔为例如三分钟)交替地重复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
在加湿换气运转时的调湿装置10中,一使供气风扇57运转,室外空气就作为第一空气(再生空气)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壳体11内。一使排气风扇58运转,室内空气就作为第二空气(吸附空气)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壳体11内。应予说明,在通常的运转时,利用第一电动阀95作为控制用阀,第二电动阀98设定成关闭状态。
首先,对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加以说明。如图4和图5所示,在该第一动作中,通过切换各个风阀D1~D8的状态,来使第一流通口31、第四流通口34、第五流通口35和第七流通口37成为开放状态,并使第二流通口32、第三流通口33、第六流通口36和第八流通口38成为关闭状态。在第一动作中的制冷剂回路70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成为蒸发器。
如图4、图5、图10和图11所示,通过风管而通过外部空气过滤器56后的空气从室外吸气口50流入第一室45内。已流入第一室45内的第一空气流经第一流通口31而流入第一调湿室27内。该第一空气流经第一调湿室27内而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内,水分从已被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上脱离,该脱离出的水分提供给第一空气。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内加湿的第一空气从第五流通口35向第二中间通路26内流出。第一空气在第二中间通路26内流向右上方,从第三开口43流入第三室47内,流经第三室47而从室内供气口51向风管内流出,再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所述室内吸气口52流入第二室46内的第二空气通过内部空气过滤器55,从第二开口42流入第一中间通路25内,再从第四流通口34流入第二调湿室28内。该第二空气流经第二调湿室28内而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内,第二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内除湿的第二空气从第七流通口37流入第三室47内,再通过第四开口44而流入第四室48内。第二空气流经第四室48内而从室外排气口53向风管内流出,再排向室外。
接着,对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加以说明。如图6和图7所示,在该第二动作中,通过切换各个风阀D1~D8的状态,来使第二流通口32、第三流通口33、第六流通口36和第八流通口38成为开放状态,并使第一流通口31、第四流通口34、第五流通口35和第七流通口37成为关闭状态。在第二动作中的制冷剂回路70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成为蒸发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成为冷凝器。
如图6、图7、图10和图11所示,通过风管而通过外部空气过滤器56后的空气从室外吸气口50流入第一室45内。已流入第一室45内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一开口41而流向第二室46内,再流经第二流通口32而流入第二调湿室28内。该第一空气流经第二调湿室28内而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内,水分从已被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上脱离,该脱离出的水分提供给第一空气。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内加湿的第一空气从第六流通口36向第二中间通路26内流出。第一空气在第二中间通路26内流向上方而流入第三室47内,流经第三室47而从室内供气口51向风管内流出,再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所述室内吸气口52流入第二室46内的第二空气通过内部空气过滤器55,从第二开口42流入第一中间通路25内,再从第三流通口33流入第一调湿室27内。该第二空气流经第一调湿室27内而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内,第二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内除湿的第二空气从第八流通口38流入第四室48内。第二空气流经第四室48内而从室外排气口53向风管内流出,再排向室外。
〈冬季或室外温度较低时的运转动作〉
接着,对冬季或室外温度较低时的除湿换气运转或加湿换气运转加以说明。在冬季、室外气温较低(例如零下5℃以下)的环境下,由控制器等将第一电动阀95设定成开放状态,并将第二电动阀98设定成关闭状态。
首先,对图9中的实线所示的第一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70加以说明。在该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70中,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70中,已从压缩机72中喷出的制冷剂流向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在该制冷剂和周围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已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内流出的制冷剂流经桥接回路88而流入辅助热交换器94内。在辅助热交换器94内,在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第一室45内的空气和已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内流出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这么一来,已引入第一室45内的室外空气被加热。已从辅助热交换器94内流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一电动阀95、桥接回路88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内蒸发。
接着,对图9中的虚线所示的第二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70加以说明。在该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70中,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70中,已从压缩机72中喷出的制冷剂流向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在该制冷剂和周围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已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内流出的制冷剂流经桥接回路88而流入辅助热交换器94内。在辅助热交换器94内,在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第一室45内的空气和已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内流出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这么一来,已引入第一室45内的室外空气被加热。已从辅助热交换器94内流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一电动阀95、桥接回路88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内蒸发。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两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水平排列着设置,构成为: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和已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根据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在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之间的切换而沿上下方向彼此逆向流经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
在现有调湿装置中,因为两个吸附热交换器上下排列着设置,所以需要将从室外吸气口吸入的空气的通路和从室内吸气口吸入的空气的通路分别分支成上侧通路和下侧通路,然后又将任一空气的通路分支成前侧通路和后侧通路,来使空气在吸附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和在再生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因此,用来让以上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会增加,会导致调湿装置大型化。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空气从上方或下方供向吸附热交换器75、76。因此,能够很容易地使空气在吸附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和在再生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其结果是,能够在维持调湿装置10的保养维修性能且不使调湿装置10大型化、复杂化的状态下,使在吸附热交换器75、76内流动的空气流在吸附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和在再生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应予说明,在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75、76内,出口一侧的制冷剂温度会较高。若流经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空气流在吸附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和在再生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同,在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出口一侧流动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就会变得过高,或者各个路径之间的过热度会产生偏差。然而,若流经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空气流在吸附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和在再生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就能够防止在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出口一侧流动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变得过高,并能够防止各个路径之间的过热度产生偏差。由此,能够充分利用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性能。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利用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制冷剂潜热。
因为水平排列着设置两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所以能够仅设置一个滴水盘102。也就是说,在现有调湿装置中,因为两个吸附热交换器上下排列着设置,所以需要针对两个吸附热交换器分别设置滴水盘。然而,在本实用新型中,两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水平排列着设置,所以能够用一个滴水盘102对在两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上凝结出的水分等进行贮存。由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少滴水盘的数量。
因为从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上方朝向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供给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另一方面,从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朝向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供给已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所以能够使流经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空气流在吸附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和在再生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
因为室外吸气口50、室外排气口53、室内吸气口52和室内供气口51形成在空气单元11a的上表面(即顶板16)上,所以能够很容易地将朝向设置调湿装置的房间的天花板延伸的风管连接在室外吸气口50、室外排气口53、室内吸气口52和室内供气口51上。
〈其它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构成为以下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沸石或硅胶等主要吸附蒸汽的材料作吸附剂,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用对蒸汽进行吸附和吸收的材料(所谓的吸附吸收剂(sorbent))作吸附剂。
具体而言,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作为吸附剂使用的是具有吸湿性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在用作吸附剂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中,多条在分子内具有亲水性极性基的高分子主链彼此交联在一起,彼此交联的多条高分子主链形成三维构造体。
本实施方式中的吸附剂通过捕获蒸汽(即吸湿)而膨润。可以推测该吸附剂通过吸湿而膨润的机理是这样的,也就是说,当该吸附剂吸湿时,蒸汽吸附在亲水性极性基的周围,通过亲水性极性基和蒸汽反应而产生的电学力作用于高分子主链,其结果是高分子主链变形。然后,蒸汽由于毛细作用力而被引入已变形的高分子主链之间的间隙中,多条高分子主链所构成的三维构造体由于蒸汽的引入而膨胀,其结果是吸附剂的体积会增加。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吸附剂中,会发生蒸汽被吸附剂吸附的现象和蒸汽被吸附剂吸收的现象。也就是说,该吸附剂吸附、吸收蒸汽。已被该吸附吸收剂捕获的蒸汽不仅吸附在彼此交联在一起的多条高分子主链所构成的三维构造体的表面上,也会进入该三维构造体的内部。其结果是,与仅在表面上附着蒸汽的沸石等相比该吸附剂所捕获的蒸汽量更多。
该吸附剂通过释放蒸汽(即放湿)而收缩。也就是说,当该吸附剂放湿时,因为已捕获在高分子主链之间的间隙中的水分量逐渐减少,多条高分子主链所构成的三维构造体的形状逐渐恢复为原状,所以吸附剂的体积会减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第一中间通路25,将已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朝着第一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引导,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将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朝着第一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引导的空气通路。在该情况下,已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从上方供向第一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5、76。
根据该方式,从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上方供给已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另一方面,从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供给已从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因此能够使流经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空气在吸附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和在再生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
应予说明,以上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之例,没有意图对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调湿装置很有用。

Claims (4)

1.一种调湿装置,其包括空气单元(11a)和调湿单元(11b),在该空气单元(11a)上形成有与室外空间相通的室外吸气口(50)及室外排气口(53)、和与室内空间相通的室内吸气口(52)及室内供气口(51),该调湿单元(11b)设置在该空气单元(11a)的下方,该调湿单元(11b)包括设置有两个负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制冷剂回路(70),以已从所述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和已从所述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中的一空气作为吸附空气,并以另一空气作为再生空气,并且可逆地切换所述制冷剂回路(70)的制冷剂循环,交替进行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吸附剂的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来调节空气的湿度,其特征在于:
室外吸气口(50)和室内吸气口(52)设置在所述空气单元(11a)上且前侧,
两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水平排列着设置在所述调湿单元(11b)中,
所述调湿单元(11b)构成为:该调湿单元(11b)将所述吸附空气和所述再生空气中的一空气朝着两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上方引导,并将另一空气朝着两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引导,并且,所述再生空气朝向与所述吸附空气流经各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流经各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湿单元(11b)构成为:已从所述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从上方供向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
所述调湿单元(11b)包括将已从所述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朝着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引导的空气通路(25),并构成为将该空气从下方供向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湿单元(11b)构成为:已从所述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从上方供向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
所述调湿单元(11b)包括将已从所述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朝着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引导的空气通路,并构成为将该空气从下方供向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吸气口(50)、室外排气口(53)、室内吸气口(52)和室内供气口(51)形成在所述空气单元(11a)的上表面上。
CN 201220435968 2011-08-31 2012-08-29 调湿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0934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9896 2011-08-31
JP2011189896 2011-08-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09340U true CN202709340U (zh) 2013-01-30

Family

ID=47589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43596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09340U (zh) 2011-08-31 2012-08-29 调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3064590A (zh)
CN (1) CN20270934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04509A (ja) * 2012-06-22 2014-01-16 Orion Mach Co Ltd 圧縮空気除湿装置
CN114294730A (zh) * 2021-11-24 2022-04-08 上岛(浙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式新风转轮恒温恒湿机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64590A (ja) 2013-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42490B2 (ja) 天井内液体乾燥剤空調システム
CN101815906B (zh) 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
CN102112813B (zh) 调湿装置
CN105358915B (zh) 除湿装置和除湿系统
CN101842638B (zh) 调湿装置
EP2770266B1 (en) Regeneration air mixing for a membrane based hygroscopic material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CN100357668C (zh) 空调装置
JP5786646B2 (ja) 調湿装置
CN101842641A (zh) 调湿装置
CA3186940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humidification and atmospheric water extraction with minimal energy consumption
CN103443553B (zh) 调湿换气装置
CN202709340U (zh) 调湿装置
CN101790666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2967012B (zh) 调湿装置
JP2011012846A (ja) 調湿装置
CN102967008B (zh) 调湿装置
CN102967007A (zh) 调湿装置
CN109084386A (zh) 一种空气调节系统
JP2013064585A (ja) 調湿装置
KR102639703B1 (ko) 공조 장치, 공조 시스템 및 이들의 동작 방법
CN110678698A (zh) 空调方法和装置
CN211844018U (zh) 车辆空调系统
JP7275920B2 (ja) 除湿装置
JP2017129318A (ja) 調湿装置
CN102967011B (zh) 调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30

Termination date: 2017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