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57668C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57668C
CN100357668C CNB028222423A CN02822242A CN100357668C CN 100357668 C CN100357668 C CN 100357668C CN B028222423 A CNB028222423 A CN B028222423A CN 02822242 A CN02822242 A CN 02822242A CN 100357668 C CN100357668 C CN 10035766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ction
absorptive element
stream
side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82224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85874A (zh
Inventor
薮知宏
菊池芳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5858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858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766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766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3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with a moving bed of solid desiccants, e.g. a rotary wheel supporting solid desicc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with both heat and humidity transfer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16Rotary wheel combined with another type of cooling principle, e.g. compression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32Desiccant whe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52Rotary wheel comprising a non-axial air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84Rotary wheel comprising two flow rotor seg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装置,具有吸附元件(81、82),该吸附元件(81、82)具有:通过吸附空气或再生空气的通过吸附或解吸水分的设置吸附剂的调湿侧通路(85);及让用于吸收调湿侧通路(85)中的吸附时的吸附热并冷却吸附空气的冷却空气通过的冷却侧通路(86),借助于该吸附元件(81、82)的调湿侧通路(85),对空气加湿或减湿,并向室内供给。在这种空调装置中,为了提高用冷却侧通路的冷却空气冷却吸附空气时的冷却效率,作为流过吸附元件(81、82)的冷却空气,采用室内空气(RA)、调和空气(CA)或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构成。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特别是,与使用吸附元件的除湿气方式的空调装置有关,该吸附元件具有借助于吸附空气的通过来吸附水分并借助于再生空气的通过解吸水分的调湿侧通路,及让用于吸收调湿侧通路中的吸附时的吸附热的冷却空气通过的冷却侧通路。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进行所谓去湿气的空气调节的空调装置已为人所知。这种空调装置采用这样的构成,即通过操纵空气湿度并向室内供给,实现空气调节。该空调装置具有吸附元件、加热器及制冷器等构成机构。上述吸附元件借助于吸附空气或再生空气的通过来吸附、解吸水分,例如在日本特开平9-318127号公报中,记载了使用2个这样的吸附元件的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采用以下构成,即在以下两个状态下进行切换,这两个状态的其一是:边利用一个吸附元件吸附吸附空气中的水分边让另一个吸附元件用再生空气进行再生的状态;其二是:边让一个吸附元件用再生空气进行再生边用另一吸附元件吸附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状态,而且该空调装置还把除湿空气或加湿空气向室内连续地供给。
但是,吸附元件在对吸附空气减湿时会产生吸附热。而且,伴随吸附空气温度的上升,会降低吸附性能。因此,针对这种问题,提出了用冷却空气冷却吸附元件的方案。
用冷却空气冷却的这种形式的吸附元件,具有让吸附空气或再生空气流动的调湿侧通路及让冷却空气流动的冷却侧通路。并且,冷却侧通路的构成是,用冷却空气吸收吸附空气经过调湿侧通路时所产生的吸附热。
在上述空调装置中,吸附空气在吸附元件的调湿侧通路中流动并减湿,进一步由冷却器冷却后,供给室内,借此,进行冷气设备运转。这时,冷却空气通过经由吸附元件的冷却侧通路的流动冷却吸附空气,之后,排出到室外。另外,在给定时间实施该动作、使吸附元件的水分吸收量增多时,通过让由上述加热器加热的高温再生空气流过调湿侧通路,使该元件再生。
在以往的装置中,冷却空气利用室外空气。因此,在例如酷暑季节的时期等,惟一可获得的也仅仅是低的冷却效率,而且还会出现不能充分地回收调湿侧通路的吸收热的问题。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还会导致装置的吸附性能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提出的,其目的是,可以提高用冷却空气来冷却吸附空气流经调湿侧通路时因吸附热导致温度上升的吸附元件时的冷却效率。
本发明涉及以下内容,作为流过吸附元件的冷却空气使用室内空气RA、调和空气CA或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
具体说,本发明所述的解决手段,是以下述空调装置为前提的,该空调装置具有吸附元件81、82、250,该吸附元件81、82、250具有:一方面借助于吸附空气的通过吸附水分另一方面借助于再生空气的通过解吸水分的设置吸附剂的调湿侧通路85;及让用于吸收调湿侧通路85中的吸附时的吸附热的冷却空气通过的冷却侧通路86,在上述吸附元件81、82、250的调湿侧通路85中对空气调湿并向室内供给。
第1解决手段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空气由室内空气RA构成。
在该第1解决手段中,通过吸附空气经过吸附元件81、82、250的设置吸附剂的调湿侧通路85的流动,吸附元件81、82、250吸附包含在该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并对该吸附空气减湿。这时,在该吸附元件81、82、250的冷却侧通路86中,室内空气RA作为冷却空气流动,由冷却空气回收在冷却侧通路86中所产生的吸附热。换句话说,由于吸附热使吸附空气的温度上升、导致相对湿度降低时,吸附元件81、82、250很难吸附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但是,由于冷却空气吸收吸附热,所以可抑制吸附空气的温度上升,抑制相对湿度的降低,由于这一原因,确保了吸附元件81、82、250所吸附的水分量。特别是,由于吸附元件出口侧的温度高于入口侧的温度,所以,与以往的出口侧可吸附的水分量少的情况相比,通过上述解决手段,缩小了从入口侧向出口侧的温度梯度,进而确保了吸附水分量。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由于冷却空气使用室内空气RA,因此,与使用室外空气OA的情况相比,能更有效地冷却上述调湿侧通路85。另一方面,如果调湿侧通路85水分吸附量变多,借助于再生空气经由该调湿侧通路85的流通,通过再生空气放出调湿侧通路85的水分,使吸附元件81、82、250再生。
另外,本发明所述的第2解决手段,其特征是,在与上述第1解决手段相同前提的空调装置中,冷却空气由经过冷却器冷却的调和空气CA构成。
在该第2解决手段中,由于使用调和空气CA作为冷却空气,因此,可用温度更低于室内空气RA的空气冷却吸附元件81、82、250。进而,可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
再者,本发明所述的第3解决手段,在与上述第1或第2解决手段中,其特征是,包括多个吸附元件81、82,同时,构成为交替地进行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上述的第一动作是,让吸附空气通过第一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流动,进行吸附动作的同时,让冷却空气通过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冷却侧通路86流动,进行冷却动作,并让再生空气通过第二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流动,进行再生动作,上述的第二动作是,让吸附空气通过第二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流动,进行吸附动作的同时,让冷却空气通过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冷却侧通路86流动,进行冷却动作,并让再生空气通过第一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流动,进行再生动作。
在该第3解决手段中,在空调装置中至少设置有两个吸附元件81、82,交替地进行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在第一动作中,进行有关第一吸附元件81的吸附动作与冷却动作,并进行有关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再生动作。另一方面,在第二动作中,与第一动作相反,进行有关第二吸附元件82的吸附动作与冷却动作,并进行有关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再生动作。而且,连续地进行把借助于吸附动作减湿的空气或借助于再生动作加湿的空气向室内供给的运转。
再者,本发明所述的第4解决手段,在与上述第3解决手段中,其特征是,包括:用于切换吸附空气、冷却空气及再生空气的流通通路的切换机构,借助于上述切换机构的动作及让吸附元件81、82仅以给定角度旋转的动作,进行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的切换。
在该第4解决手段中,在空调装置中设置有切换机构。借助于该切换机构的动作,切换空调装置的空气的流通通路。利用本解决手段的空调装置,在交替地切换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之时,上述切换机构动作,同时,进行吸附元件81、82仅以给定角度旋转的动作。
另外,本发明所述的第5解决手段,在上述第3解决手段中,其特征是,包括:用于切换吸附空气、冷却空气及再生空气的流通通路的切换机构,在把吸附元件81、82固定的状态下,通过上述切换机构的动作,进行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的切换。
在该第5解决手段中,在空调装置中设置有切换机构。借助于该切换机构的动作,切换空调装置的空气的流通通路。利用本解决手段的空调装置,在交替地切换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之时,上述切换机构动作,这时,吸附元件81、82被固定,不进行旋转等。
另外,本发明所述的第6解决手段,在上述第一或第二解决手段中,其特征是,上述吸附元件250形成圆盘状,并且,调湿侧通路85沿着吸附元件250的厚度方向贯通地形成,冷却侧通路86沿着吸附元件250的径向方向贯通地形成,同时,构成为:一边让上述吸附元件250进行围绕其中心轴旋转的动作,一边把吸附空气导入存在于上述吸附元件250的一部分的调湿侧通路85中,进行吸附动作,同时,让冷却空气经过对应的冷却侧通路86流动,进行冷却动作,进一步,把再生空气导入存在于上述吸附元件250的另一部分的调湿侧通路85中,进行再生动作。而且,吸附元件250也可以进行连续旋转的动作或进行断续旋转的动作。
在该第6解决手段中,由于一边让吸附元件250旋转,一边把吸附空气导入存在于该吸附元件250的一部分的调湿侧通路85中,进行吸附动作,同时,让冷却空气经过对应的冷却侧通路86流动,进行冷却动作,进一步,把再生空气导入存在于上述吸附元件250的另一部分的调湿侧通路85中,进行再生动作。因此,可同时并行地进行吸附动作与再生动作。
另外,本发明所述的第7解决手段,在上述第3解决手段中,其特征是,再生空气由对冷却空气加热的空气构成。
另外,本发明所述的第8解决手段,在上述第6解决手段中,其特征是,再生空气由对冷却空气加热的空气构成。
在该第7及第8解决手段中,通过吸收吸附元件81、82、250的调湿侧通路85的吸附热而被加热的冷却空气,进一步被加热后作为再生空气使用。因此,可使该吸附元件81、82、250再生。
另外,本发明所述的第9解决手段,在与上述第1解决手段相同前提的空调装置中,冷却空气由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构成。
在该第9解决手段中,通过吸附空气经过吸附元件81、82、250的设置吸附剂的调湿侧通路85的流动,吸附元件81、82、250吸附包含在该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并对该吸附空气减湿。这时,在该吸附元件81、82、250的冷却侧通路86中,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作为冷却空气流动,由冷却空气回收在调湿侧通路85中所产生的吸附热。换句话说,与上述第1、第2解决手段同样,由于冷却空气吸收吸附热,所以可抑制吸附空气的温度上升,抑制相对湿度的降低,确保了吸附元件81、82、250所吸附的水分量。
另外,本发明所述的第10解决手段,在上述第9解决手段中,其特征是,包括多个吸附元件81、82,同时,构成为交替地进行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上述的第一动作是,让吸附空气通过第一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流动,进行吸附动作的同时,让冷却空气通过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冷却侧通路86流动,进行冷却动作,并让再生空气通过第二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流动,进行再生动作,上述的第二动作是,让吸附空气通过第二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流动,进行吸附动作的同时,让冷却空气通过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冷却侧通路86流动,进行冷却动作,并让再生空气通过第一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流动,进行再生动作。
再者,本发明所述的第11解决手段,在与上述第10解决手段中,其特征是,包括:用于切换吸附空气、冷却空气及再生空气的流通通路的切换机构,借助于上述切换机构的动作及让吸附元件81、82仅以给定角度旋转的动作,进行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的切换。
还有,本发明所述的第12解决手段,在上述第10解决手段中,其特征是,包括:用于切换吸附空气、冷却空气及再生空气的流通通路的切换机构,在把吸附元件81、82固定的状态下,通过上述切换机构的动作,进行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的切换。
在上述第10~12解决手段中,在空调装置中至少设置有两个吸附元件81、82,交替地进行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在第一动作中,进行有关第一吸附元件81的吸附动作与冷却动作,并进行有关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再生动作。另一方面,在第二动作中,与第一动作相反,进行有关第二吸附元件82的吸附动作与冷却动作,并进行有关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再生动作。而且,连续地进行把借助于吸附动作减湿的空气或借助于再生动作加湿的空气向室内供给的运转。
此外,上述第11及第12解决手段的具体运转动作与上述第4及第5解决手段相同。
另外,本发明所述的第13解决手段,在上述第9解决手段中,其特征是,上述吸附元件250形成圆盘状,并且,调湿侧通路85沿着吸附元件250的厚度方向贯通地形成,冷却侧通路86沿着吸附元件250的径向方向贯通地形成,同时,构成为:一边让上述吸附元件250进行围绕其中心轴旋转的动作,一边把吸附空气导入存在于上述吸附元件250的一部分的调湿侧通路85中,进行吸附动作,同时,让冷却空气经过对应的冷却侧通路86流动,进行冷却动作,进一步,把再生空气导入存在于上述吸附元件250的另一部分的调湿侧通路85中,进行再生动作。在该第13解决手段中,与上述第6解决手段同样,由于一边让吸附元件250旋转,一边把吸附空气导入存在于该吸附元件250的一部分的调湿侧通路85中,进行吸附动作,同时,让冷却空气经过对应的冷却侧通路86流动,进行冷却动作,进一步,把再生空气导入存在于上述吸附元件250的另一部分的调湿侧通路85中,进行再生动作。因此,可同时并行地进行吸附动作与再生动作。
本发明所述的第14解决手段,在上述第9~13任一解决手段中,其特征是,冷却空气是,以对应于室内空气RA的温度与室外空气OA的温度的给定混合比例,混合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
另外,本发明所述的第15解决手段,在上述第9~13任一解决手段中,其特征是,冷却空气是,以对应于室内空气RA的温度与室内给气SA的温度的给定混合比例,混合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
在上述第14及第15解决手段中,通过改变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比例,可调整冷却性能。
另外,本发明所述的第16解决手段,在上述第9~13任一解决手段中,其特征是,冷却空气是,以对应于室内空气RA的湿度与室外空气OA的湿度的给定混合比例,混合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
在上述第16解决手段中,例如,在对冷却空气加热、使其变成再生空气的情况下,由于与再生侧若使用高湿度空气时再生能力会下降的情况相比,可利用对湿度作了调整的空气进行再生,因此,可抑制再生能力的降低。
另外,本发明所述的第17解决手段,在上述第10或第13解决手段中,其特征是,再生空气由对冷却空气加热的空气构成。
在该第17解决手段中,通过吸收第一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的吸附热而被加热的冷却空气,进一步被加热后作为再生空气导入第二吸附元件82中,使该吸附元件82再生。
根据上述第一解决手段,由于冷却空气使用室内空气RA,因此,用冷却空气可有效地回收借助于让吸附空气经过吸附元件81、82、250的调湿侧通路85流动所产生的吸附热,与把室外空气OA作为该冷却空气使用的情况相比,改善了冷却效果,进而,可抑制吸附性能的降低。
另外,例如,如果室内空气RA为高温低湿、室外空气OA为低温多湿,则仅以室外空气OA作为冷却空气使用时,理应获得冷却效果,增加吸附量,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再生空气使用对冷却空气加热的空气时,由于该空气为多湿空气,所以,会导致吸附量降低。另外,在严冬时等,如果冷却空气用温度过低的室外空气OA时,不能充分地再生,而且,由于再生温度一定会上升则导致COP降低。与之相反,如果冷却空气用室内空气RA,则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另外,根据上述第2解决手段,使用调和空气CA作为冷却空气,因此,可用温度更低于室内空气RA的空气冷却吸附元件81、82、250。进而,可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可靠地防止吸附时所产生的吸附热引起的吸附性能的降低。
再者,根据上述第3~第8解决手段,可具体地实现以室内空气RA或调和空气CA作为流过吸附元件81、82、250的冷却空气使用的空调装置。
还有,根据上述第9解决手段,由于使用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作为冷却空气,所以,与仅使用室外空气OA作为冷却空气的情况相比,可提高冷却性能。
另外,根据上述第10~第13解决手段,能获得与上述上述第3~第6解决手段同样的效果。
进一步,根据上述第14及第15解决手段,通过改变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比例,可调整冷却性能。例如,在将室外空气OA或室内空气RA的一方作为冷却空气使用的同时、像上述第17解决手段那样对冷却空气加热、使之成为再生空气的情况下,如果冷却空气的温度低,则可提高冷却性能,但相反,为了再生加热,却降低了COP。与之相比,如果使用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改变其混合比例,则可获得冷却性能与再生效率的平衡。此外,在上述混合比例基于室外空气OA与室内空气RA的温度差确定以及基于室内给气SA与室内空气RA的温度差确定的情况下,无论是那种情况,都能得到同样的效果。换句话说,在这些解决手段中,室外空气OA与室内给气SA基本上起等价作用。
另外,根据上述第16解决手段,在对冷却空气加热使其成为再生空气的情况下,与在再生侧若使用高湿空气使再生能力降低的情况相比,由于可用调整了湿度的空气进行再生,所以可抑制再生能力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形式1的空调装置的构成的概略透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形式1的空调装置旋转风门的概略透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形式1的空调装置吸附元件的概略透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形式1的空调装置主要部分的模式图。
图5是表示实施形式1的空调装置除湿运转中的第一动作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形式1的空调装置除湿运转中的第二动作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形式1的空调装置加湿运转中的第一动作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形式1的空调装置加湿运转中的第二动作的分解透视图。
图9是表示吸附元件作用的透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形式2的空调装置构成的概略透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形式2的空调装置主要部分的模式图。
图12是表示实施形式2的空调装置除湿运转中的第一动作的分解透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形式2的空调装置除湿运转中的第二动作的分解透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形式2的空调装置加湿运转中的第一动作的分解透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形式2的空调装置加湿运转中的第二动作的分解透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形式2的空调装置室外空气制冷设备运转中的动作的分解透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形式3的空调装置吸附元件的概略透视图。
图18是表示实施形式3的空调装置构成的概略透视图。
图19是表示空调装置风量调整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形式1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1。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上”、“下”、“左”、“右”、“前”、“后”、“正前方”、“里面”的任何一个,都意味着所参照的附图中“上”、“下”、“左”、“右”、“前”、“后”、“正前方”、“里面”。
该实施形式1的空调装置的构成为:可在除湿运转与加湿运转的这两个运转之间进行切换,除湿运转是,把经过减湿、冷却的室外空气OA向室内供给;加湿运转是将加热、加湿的室外空气OA向室内供给。并且,该空调装置具有2个吸附元件81、82,构成进行所谓的间隙式动作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图5说明该实施形式的空调装置的结构。如图1、图5所示,上述空调装置具有稍稍扁平的长方体状的壳体10。在该壳体10内容纳有4个旋转风门71、72、73、74,2个吸附元件81、82及1个制冷剂回路。在图1中省略上述旋转风门71~74的图示。
如图2所示,上述旋转风门71~74具有圆盘状的端面部分75和从该端面部分75的外周垂直延伸的周侧部分76。端面部分75,其一部分以中心角为90°的扇形形状切槽。在周侧部分76,也将对应于端面部分75的切槽部分加工成切槽。端面部分75与周侧部分76的切槽部分构成旋转风门71~74的切槽开口77。该旋转风门71~74构成为可围绕经过端面部分75的中心的轴旋转。并且,该旋转风门71~74构成用于切换空气流通通路的切换机构。
如图3所示,上述吸附元件81、82由正方形的平板部件83和波状板部件84相互层叠构成。波状板部件84与邻接的波状板部件84以在棱线方向上相互错开90°的方式层叠。并且,吸附元件81、82以四棱柱状形成。即是说,各个吸附元件81、82,其端面以与平板部件83同样的正方形形状形成。
在上述吸附元件81、82上,在平板部件83和波状板部件84的层叠方向上,以交替夹持平板部件83的方式划分形成调湿侧通路85和冷却侧通路86。在吸附元件81、82上,调湿侧通路85开口于对峙的一对侧面上,冷却侧通路86开口于与该一对侧面不同的另一相对峙的一对侧面上。在面对调湿侧通路85的平板部件83的表面或在设置在调湿侧通路85上的波状板部件84的表面上,涂敷有用于吸附水蒸气的吸附剂。作为这种吸附剂,有例如硅胶、沸石、离子交换树脂等。调湿侧通路85一方面借助于吸附空气的通过来吸附水分,另一面让再生空气通过来解吸水分,冷却侧通路86,为了吸收调湿侧通路85中吸附时的吸附热,让冷却空气通过。
上述制冷剂回路,是用配管把压缩机91、作为凝缩器的再生热交换器92、作为膨胀机构的膨胀阀、作为蒸发器的第一及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3、94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闭合回路。在该回路中,再生热交换器92构成加热器。并且,图中省略了制冷剂回路的整体构成及膨胀阀。
该制冷剂回路的构成是,让填充的制冷剂循环,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在制冷剂回路中,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与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并联连接。并且,制冷剂回路的构成为:在下述两个动作之间进行切换,这两个动作是只把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作为蒸发器且不向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导入制冷剂的动作,及只把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作为蒸发器且不向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导入制冷剂的动作。
如图1、图5所示,上述壳体10的最正前方侧设置有室外侧面板11,在最靠里侧设置有室内侧面板12。在室外侧面板11上,在其右上角部上形成有给气侧入口13,在其下部靠左的位置,形成有排气侧出口16。另一方面,在室内侧面板12上,在其右下角部形成给气侧出口14,在其左上角部形成有排气侧入口15。
在上述壳体10内部容纳有4块隔板21、24、34、31。这些隔板21、24、34、31从正前方向里侧顺次立设,沿前后方向分隔壳体10的内部空间。另外,由这些隔板21、24、34、31划分出的壳体10的内部空间,分别被进一步沿上下方向划分。
在室外侧面板11与第一隔板21之间,划分形成上侧的第一上部流路41和下侧的第一下部流路42。第一上部流路41通过给气侧入口13与室外空间相连。第一下部流路42通过排气侧出口16与室外空间相连。在该第一下部流路42上配置有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另外,在室外侧面板11与第一隔板21之间,靠其左边设置有压缩机91。
在第一隔板21与第二隔板24之间,左右并列地设置有两个旋转风门71、72。具体地,靠右边设置第一旋转风门71,靠左边设置第二旋转风门72。这两个旋转风门71、72的端面部分75以朝向第二隔板24这一方的姿势设置着。此外,这两个旋转风门71、72配置成边与第一隔板21及第二隔板24双方都接触边旋转的形式。
在第一隔板21与第二隔板24之间,在沿上下方向划分的同时,再借助于第一及第二旋转风门71、72进一步把上下各空间分隔成3个。在第一旋转风门71的右侧,划分形成上侧第二右上部流路43与下侧第二右下侧流路44。在第一旋转风门71与第二旋转风门72之间,划分形成上侧第二中央上部流路45和下侧第二中央上部流路46。在第二旋转风门72的左侧,划分形成上侧第二左上部流路47和下侧第二左下部流路48。
在上述第一隔板21上形成有两个开口。开口于右侧的第一右侧开口22是圆形开口,在对应于第一旋转风门71的位置形成。开口于左侧的第一左侧开口23是圆形开口,在对应于第二旋转风门72的位置形成。在第一右侧开口22与第一左侧开口23上分别设置有开闭挡板。通过操作该开闭挡板,让第一右侧开口22与第一左侧开口23只在其上半部分处于开口的状态和只在其下半部分处于开口的状态之间切换。该开闭挡板构成切换机构。
在第二隔板24与第三隔板34之间,沿左右并排设置有两个吸附元件81、82。具体地,靠右边设置有第一吸附元件81,靠左边设置有第二吸附元件82。这两个吸附元件81、82分别以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一致的姿势平行地配置着。另外,如图4所示,这两个吸附元件81、82是以其端面处于把正方形旋转45°后变成菱形的姿势配置。即是说,各吸附元件81、82以其端面一个对角线彼此在一条直线上并列的姿势配置。并且,各吸附元件81、82具有可围绕通过其端面中心的轴旋转的结构。
在第二隔板24与第三隔板34之间,在沿上下划分的同时,上下的各个空间通过第一吸附元件81及第二吸附元件82进一步分隔成3个区域。即是说,在第一吸附元件81的右侧,划分形成上侧第三右上部流路51和下侧第三右下部流路52。在第一吸附元件81及第二吸附元件82之间,划分形成上侧第三中央上部流路53和下侧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4。在第二吸附元件82的左侧,划分形成上侧第三左上部流路55和下侧第三左下部流路56。此外,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4构成再生用空气流路。制冷剂回路的再生热交换器92以横截该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4的姿势设置着。
在上述第二隔板24上形成有5个开口。开口于右上角的第二右上开口25把第二右上部流路43与第三右上部流路51连通。开口于右下角的第二右下开口26把第二右下部流路44与第三右下部流路52连通。开口于上部中央的第二中央开口27把第二中央上部流路45与第三中央上部流路53连通。开口于左上角的第二左上开口28把第二左上部流路47与第三左上部流路55连通。开口于左下角的第二左下开口29把第二左下部流路48与第三左下部流路56连通。
第二右上开口25、第二右下开口26、第二中央开口27、第二左上开口28及第二左下开口29上分别设置有开闭挡板,通过操作该开闭挡板,让第二右上开口25、第二右下开口26、第二中央开口27、第二左上开口28及第二左下开口29在连通状态与切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该开闭挡板构成切换机构。
在第三隔板34与第四隔板31之间,左右并列地设置有两个旋转风门73、74。具体地,靠右边设置第三旋转风门73,靠左边设置第四旋转风门74。这两个旋转风门73、74以端面部分75朝向第三隔板34这一方的姿势设置着。此外,这两个旋转风门73、74配置成边与第三隔板34及第四隔板31的双方接触边旋转的形式。
在第三隔板34与第四隔板31之间,在上下划分的同时,上下各空间借助于第三及第四旋转风门73、74进一步分隔成3个。换句话说,在第三旋转风门73的右侧,划分形成上侧第四右上部流路63与下侧第四右下侧流路64。在第三旋转风门73与第四旋转风门74之间,划分形成上侧第四中央上部流路65和下侧第四中央下部流路66。在第四旋转风门74的左侧,划分形成上侧第四左上部流路67和下侧第四左下部流路68。
在上述第三隔板34上形成有5个开口。开口于右上角的第三右上开口35把第三右上部流路51与第四右上部流路63连通。开口于右下角的第三右下开口36把第三右下部流路52与第四右下部流路64连通。开口于上部中央的第三中央开口37把第三中央上部流路53与第四中央上部流路65连通。开口于左上角的第三左上开口38把第三左上部流路55与第四左上部流路67连通。开口于左下角的第三左下开口39把第三左下部流路56与第四左下部流路68连通。
第三右上开口35、第三右下开口36、第三中央开口37、第三左上开口38及第三左下开口39上分别设置有开闭挡板,通过操作该开闭挡板,让第三右上开口35、第三右下开口36、第三中央开口37、第三左上开口38及第三左下开口39在连通状态与切断状态切换。该开闭挡板构成切换机构。
在上述第四隔板31上形成有两个开口。开口于右侧的第四右侧开口32是圆形开口,在对应于第三旋转风门73的位置形成。开口于左侧的第四左侧开口33是圆形开口,在对应于第四旋转风门74的位置形成。在第四右侧开口32与第四左侧开口33上分别形成有开闭挡板,通过操作该开闭挡板,让第四右侧开口32与第四左侧开口33只在其上半部分处于开口状态和只在其下半部分处于开口状态之间切换。该开闭挡板构成切换机构。
在第四隔板31与室内侧面板12之间,划分形成上侧第五上部流路61和下侧第五下部流路62。第五上部流路61通过排气侧入口15与室内空间连通。在该第五上部流路61上设置有排气风扇96。另一方面,第五下部流路62通过给气侧出口14与室内空间相连。在该第五下部流路62上设置有给气风扇95及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
-运转动作-
首先,说明吸附元件81、82的基本动作,之后,说明上述空调装置的具体的运转动作。
在图9中,在吸附元件81、82上,吸附空气经过调湿侧通路85流动,冷却空气经过冷却侧通路86流动。在这种状态下,在调湿侧通路85中,吸附空气的水分通过吸附剂吸附,对该吸附空气减湿。这时,虽然产生吸附热,但是,该吸附热由流过冷却侧通路86的冷却空气回收。
这里,冷却空气使用室外空气OA时,由于室外高温时会降低冷却效果,所以,元件81、82的温度上升,就不能赢得足够的除湿量。特别是,由于从吸附空气的入口侧到出口侧的温度上升大,所以出口侧的除湿量容易变得不充分。与此相对,当使用温度比室外空气OA更低的空气作为冷却空气时,由于能抑制吸附侧的温度上升,特别是从入口侧到出口侧的温度梯度会变小,因此,可赢得除湿量。
该这种冷却空气,可以使用例如室内空气RA。此外,冷却空气,也可以使用由虚线表示的冷却器等冷却的调和空气CA。使用调和空气CA时,由于用比室内空气RA温度低的空气冷却吸附元件81、82,因此,可更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赢得充分的除湿量。
此外,冷却空气也可以使用将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因此,下面,参照图4~图8,说明以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作为冷却空气使用的情况下的上述空调装置的具体运行动作。并且,图4模式地表示出壳体10内的第二隔板24与第三隔板34之间的部分。
《除湿运转》
在除湿运转时,一面对室外空气0A减湿并供给室内,一面通过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回收对室外空气OA减湿时吸附元件81、82所产生的吸附热,并将其排出。
如图5及图6所示,在除湿运转时,如果驱动给气风扇95,就会把室外空气OA通过给气侧入口13吸入壳体10内。该室外空气OA作为构成吸附空气的第一空气,流入第一上部流路41中。另一方面,如果驱动排气风扇96时,就能通过排气侧入口15,把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吸入壳体10内。该混合空气(RA+OA)作为构成冷却空气及再生空气的第二空气,向第五上部流路61内流入。
另外,在除湿运转中,在制冷剂回路中,以再生热交换器92作为凝缩器,以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作为蒸发器,进行制冷循环。即,在除湿运转中,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中没有制冷剂流过。并且,上述空调装置通过让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交替反复,进行除湿运转。
参照图5说明除湿运转的第一动作。在该第一动作中,进行有关第一吸附元件81的吸附动作与冷却动作及有关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再生动作。即是说,在第一动作中,在第一吸附元件81中对空气减湿的同时,冷却该元件81,同时,让第二吸附元件82的吸附剂再生。
并且,在该第一动作时,由第二隔板24关闭第二右上开口25、第二中央开口27及第二左下开口29。另外,由第三隔板34关闭第三右下开口36、第三左上开口38及第三左下开口39。
第一右侧开口22上半部分开口。第一旋转风门71的切槽开口77,变成位于右下位置的姿势,并开口于由第二右下部流路44。第二隔板24的第二右下开口26变成连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流入第一上部流路41的第一空气,顺次通过第一右侧开口22、第一旋转风门71的内部、第二右下部流路44及第二右下开口26,向第三右下部流路52流入。
第四右侧开口32上半部分开口。第三旋转风门73的切槽开口77变成位于右上位置的姿势,并开口于第四右上部流路63。第三隔板34的第三右上开口35变成连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流入第五上部流路61的第二空气顺次通过第四右侧开口32、第三旋转风门73的内部、第四右上部流路63及第三右上开口35,向第三右上部流路51流入。
第一吸附元件81,其调湿侧通路85把第三右下部流路52与第三中央上部流路53连通,其冷却侧通路86把第三右上部流路51与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4连通。另外,第二吸附元件82,其调湿侧通路85把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4与第三左上部流路55连通,其冷却侧通路86把第三中央上部流路53及第三左下部流路56连通。
如图4(a)所示,在这种状态,第一空气作为吸附空气,从第三右下部流路52流入第一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在经过该调湿侧通路85流动期间,含在第一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由调湿侧通路85减湿的第一空气向第三中央上部流路53流入。
另一方面,第二空气从第三右上部流路51向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冷却侧通路86流入。在经过该冷却侧通路86流动期间,第二空气对在调湿侧通路85中用吸附剂吸附水蒸气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进行吸热。即,第二空气作为冷却空气经过冷却侧通路86流动。夺取吸附热的第二空气向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4流入。在经过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4流动期间,第二空气通过再生热交换器92。在该再生热交换器92中,第二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吸附制冷剂的冷凝热。
由第一吸附元件81和再生热交换器92加热的第二空气,作为再生空气向第二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导入。在该调湿侧通路85中,由第二空气对吸附剂加热,从吸附剂中脱去水蒸气。即进行吸附剂的再生。从吸附剂脱离的水蒸气和第二空气一起向第三左上部流路55流入。
第三隔板34的第三中央开口37处于连通状态。第四旋转风门74的切槽开口77,变成位于右上位置的姿势,并开口于第四中央上部流路65。第四左侧开口33下半部分开口。在这种状态下,由第一吸附元件81减湿的第一空气,顺次通过第三中央上部流路53、第三中央开口37、第四中央上部流路65、第四旋转风门74的内部及第四左侧开口33,并向第五下部流路62流入。
在经过第五下部流路62流动期间,第一空气通过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在该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中,第一空气进行与制冷剂的热交换,相对制冷剂放热。从而,经过减湿并冷却的第一空气通过给气侧出口14向室内供给。
第二隔板24的第二左上部开口28处于连通状态。第二旋转风门72的切槽开口77变成位于左上位置的姿势,并开口于第二左上部流路47。第一左侧开口23下半部分开口。在这种状态下,从第二吸附元件82流出的第二空气,顺次通过第三左上部流路55、第二左上部开口28、第二左上部流路47、第二旋转风门72的内部及第一左侧开口23,向第一下部流路42流入。
在经过第一下部流路42流动期间,第二空气通过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这时,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中没有制冷剂流过。从而,第二空气只通过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既不吸热,也不放热。之后,第二空气通过排气侧出口16向室外排出。
参照图6说明除湿运转的第二动作。在该第二动作中,进行有关第二吸附元件82吸附动作与冷却动作及有关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再生动作。即是说,在第二动作时,由第二吸附元件82对空气减湿的同时,冷却元件81,并且让第一吸附元件81的吸附剂再生。
此外,在该第二动作中,由第二隔板24关闭第二右下开口26、第二中央开口27及第二左上开口28。而且,由第三隔板34关闭第三右上开口35、第三右下开口36及第三左下开口39。
第一左侧开口23上半部分开口。第二旋转风门72的切槽开口77变成位于左下位置的姿势,并开口于第二左下部流路48。第二隔板24的第二左下开口29变成连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流入第一上部流路41的第一空气,顺次通过第一左侧开口23、第二旋转风门72的内部、第二左下部流路48、第二左下开口29,向第三左下部流路56流入。
第四左侧开口33上半部分开口。第四旋转风门74的切槽开口77变成位于左上位置的姿势,并开口于第四左上部流路67。第三隔板34的第三左上开口38变成连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流入第五上部流路61的第二空气,顺次通过第四左侧开口33、第四旋转风门74的内部、第四左上部流路67、第三左上开口38,并向第三左上部流路55流入。
在从第一动作向第二动作切换时,第一吸附元件81及第二吸附元件82只旋转(参照图4(b))90°。而且,第二吸附元件82,其调湿侧通路85把第三左下部流路56与第三中央上部流路53连通,其冷却侧通路86把第三左上部流路55与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4连通。同样,第一吸附元件81,其调湿侧通路85把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4与第三右上部流路51连通,其冷却侧通路86连通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3及第三右下部流路52。
如图4(c)所示,在这种状态下,第一空气作为吸附空气从第三左下部流路56向第二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流入。在经过该调湿侧通路85流动期间,含在第一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由调湿侧通路85减湿的第一空气向第三中央上部流路53流入。
另一方面,第二空气从第三左上部流路55向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冷却侧通路86流入。在经过该冷却侧通路86流动期间,第二空气对于在调湿侧通路85中吸附剂吸附水蒸气时产生的吸附热进行吸热。即,第二空气作为冷却空气,经过冷却侧通路86流动。获得吸附热的第二空气向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4流入。在经过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4流动期间,第二空气通过再生热交换器92。在该再生热交换器92中,第二空气进行与制冷剂的热交换,吸附制冷剂的冷凝热。
由第二吸附元件82和再生热交换器92加热的第二空气,作为再生空气向第一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导入。在该调湿侧通路85中,由第二空气对吸附剂加热,从吸附剂中脱去水蒸气。即进行吸附剂的再生。从吸附剂脱离的水蒸气和第二空气一起向第三右上部流路51流入。
第三隔板34的第三中央开口37处于连通状态。第三旋转风门73的切槽开口77变成位于左上位置的姿势,并开口于第四中央上部流路65。第四右侧开口32下半部分开口。在这种状态下,由第二吸附元件82减湿的第一空气,顺次通过第三中央上部流路53、第三中央开口37、第四中央上部流路65、第三旋转风门73的内部、第四右侧开口32,并向第五下部流路62流入。
在经过第五下部流路62流动期间,第一空气通过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在该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中,第一空气进行与制冷剂的热交换,相对制冷剂放热。从而,经过减湿并冷却的第一空气通过给气侧出口14向室内供给。
第二隔板24的第二右上部开口25处于连通状态。第一旋转风门71的切槽开口77变成位于右上位置的姿势,并开口于第二右上部流路43。第一右侧开口22下半部分开口。在这种状态下,从第一吸附元件81流出的第二空气,顺次通过第三右上部流路51、第二右上部开口25、第二右上部流路43、第一旋转风门71的内部、第一右侧开口22,并向第一下部流路42流入。
在经过第一下部流路42流动期间,第二空气通过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这时,在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中,没有制冷剂流过。从而,第二空气只通过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既不吸热,也不放热。之后,第二空气通过排气侧出口16向室外排出。
如上述,在第一动作中,进行有关第一吸附元件81的吸附动作与冷却动作及有关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再生动作;在第二动作中,进行有关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再生动作和有关第二吸附元件82的吸附动作及冷却动作。
这时,在各吸附元件81、82的调湿侧通路85中所产生的吸附热,由流过冷却侧通路86的第二空气回收。因此,借助于第二空气冷却吸附元件81、82,抑制吸附元件的温度上升。即是说,通过吸附热使第一空气温度上升、降低相对湿度时,虽然第一空气中的水蒸气很难由吸附元件81、82吸附,但是,可通过第二空气吸收吸附热,借此,也抑制了第一空气的温度上升,并且抑制了相对湿度的降低,因此,能确保吸附元件81、82所吸附水分量。另外,在构成冷却空气的第二空气中,由于使用室内空气RA,所以,可进一步有效地冷却上述调湿侧通路85。
另一方面,调湿侧通路85的水分吸附量变多时,再生空气作为第二空气经过该调湿侧通路85流动时,该调湿侧通路85的水分放出到第二空气中,使吸附元件81、82再生。
这样,在制冷设备运转中,作为流过吸附元件81、82中的冷却空气,由于使用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可进一步有效地冷却上述吸附元件81、82,防止降低性能。
《加湿运转》
加湿运转时,对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加湿,并供给室内。如图7、图8所示,在加湿运转过程中,驱动给气风扇95时,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通过给气侧入口13,进入壳体10内。该混合空气(RA+OA)作为构成冷却空气及再生空气的第二空气,向第一上部流路41流入。另一方面,驱动排气风扇96时,室内空气RA通过排气侧入口15,进入壳体10内。该室内空气RA作为构成吸附空气的第一空气,向第五上部流路61流入。
此外,关于加湿运转,在制冷剂回路中,把再生热交换器92作为凝缩器,把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作为蒸发器,进行制冷循环。即,在加湿运转中,制冷剂不通过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流通。从而,借助于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的交替反复,上述空调装置进行加湿运转。
参照图7说明加湿运转的第一动作。在该第一动作中,进行有关第一吸附元件81的吸附动作与冷却动作和有关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再生动作。即是说,在第一动作时,由第二吸附元件82加湿空气,第一吸附元件81的吸附剂吸附水蒸气。
另外,在该第一动作时,由第二隔板24关闭第二右下开口26、第二左上开口28及第二左下开口29。此外,由第三隔板34关闭第三右上开口35、第三中央开口37及第三左上开口39。
第一右侧开口22处于上半部分的开口状态。第一旋转风门71的切槽开口77变成位于右上位置的姿势,并开口于第二右上部流路43。第二隔板24的第二右上开口25处于连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向第一上部流路41流入的第二空气,顺次通过第一右侧开口22、第一旋转风门71的内部、第二右上部流路43、第二右上部开口25,并向第三右上部流路51流入。
第四右侧开口32上半部分开口。第三旋转风门73的切槽开口77变成位于右下位置的姿势,并开口于第四右下部流路64。第三隔板34的第三右下开口36变成连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向第五上部流路61流入的第一空气,顺次通过第四右侧开口32、第三旋转风门73的内部、第四右下部流路64、第三右下开口36,并向第三右下部流路52流入。
也是如图4(a)所示,第一吸附元件81,其调湿侧通路85与第三右下部流路52及第三中央上部流路53连通,其冷却侧通路86与第三右上部流路51及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4连通。另外,第二吸附元件82,其调湿侧通路85与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4及第三左上部流路55连通,其冷却侧通路86与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3及第三左下部流路56连通。
在这种状态,第一空气作为吸附空气,从第三右下部流路52向第一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流入。在经过该调湿侧通路85流动期间,含在第一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由调湿侧通路85获取水分的第一空气向第三中央上部流路53流入。
另一方面,第二空气从第三右上部流路51向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冷却侧通路86流入。在经过该冷却侧通路86流动期间,第二空气对于在调湿侧通路85中由吸附剂吸附水蒸气时产生的吸附热进行吸热。即,第二空气作为冷却空气经过冷却侧通路86流动。获得吸附热的第二空气向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4流入。在经过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4流动期间,第二空气通过再生热交换器92。在该再生热交换器92中,第二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吸附制冷剂的冷凝热。
由第一吸附元件81和再生热交换器92加热的第二空气,作为再生空气向第二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导入。在该调湿侧通路85中,由第二空气对吸附剂加热,从吸附剂中脱去水蒸气。即进行吸附剂的再生。并且,将从吸附剂脱离的水蒸气付给第二空气,对第二空气加湿。在第二吸附元件82中经过加湿的第二空气向第三左上部流路55流入。
第三隔板34的第三左上开口38处于连通状态。第四旋转风门74的切槽开口77变成位于左上位置的姿势,并开口于第四左上部流路67。第四左侧开口33下半部分开口。在这种状态下,由第二吸附元件82加湿的第二空气,顺次通过第三左上部流路55、第三左上开口38、第四左上部流路67、第四旋转风门74的内部、第四左侧开口33,并向第五下部流路62流入。
在经过第五下部流路62流动期间,第二空气通过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这时,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内没有制冷剂流过。从而,第二空气只通过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既不吸热,也不放热。进而,加热并除湿的第二空气通过给气侧出口14,向室内供给。
第二隔板24的第二中央开口27处于连通状态。第二旋转风门72的切槽开口77变成位于右上位置的姿势,并开口于第二中央上部流路45。第一左侧开口23下半部分开口。在这种状态下,由第一吸附元件81获取水蒸气的第一空气,顺次通过第三中央上部流路53、第二中央开口27、第二中央上部流路45、第二旋转风门72的内部、第一左侧开口23,并向第一下部流路42流入。
在经过第一下部流路42流动期间,第一空气通过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在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中,第一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从第一空气吸热并蒸发。之后,第一空气通过排气侧出口16向室外排出。
参照图8说明加湿运转的第二动作。在该第二动作中,进行有关第二吸附元件82吸附动作与冷却动作及有关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再生动作。即是说,在第二动作时,由第一吸附元件81加湿空气,第二吸附元件82的吸附剂吸附水蒸气。
此外,在该第二动作时,由第二隔板24关闭第二右上开口25、第二右下开口26及第二左下开口29。另外,由第三隔板34关闭第三右下开口36、第三中央开口37及第三左上开口38。
第一左侧开口23上半部分开口。第二旋转风门72的切槽开口77变成位于左上位置的姿势,并开口于第二左上部流路47。第二隔板24的第二左上开口28变成连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向第一上部流路41流入的第二空气,顺次通过第一左侧开口23、第二旋转风门72的内部、第二左上部流路47、第二左上开口28,并向第三左上部流路55流入。
第四左侧开口33上半部分开口。第四旋转风门74的切槽开口77变成位于左下位置的姿势,并开口于第四左下部流路68。第三隔板34的第三左下开口39变成连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向第五上部流路61流入的第一空气,顺次通过第四左侧开口33、第四旋转风门74的内部、第四左下部流路68、第三左下开口39,并向第三左下部流路56流入。
在从第一动作向第二动作切换时,第一吸附元件81及第二吸附元件82只旋转90°(参照图4(b))。从而,也是如图4(c)所示,第二吸附元件82,其调湿侧通路85把第三左下部流路56与第三中央上部流路53连通,其冷却侧通路86把第三左上部流路55与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4连通。此外,第一吸附元件81,其调湿侧通路85把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4与第三右上部流路51连通,其冷却侧通路86把第三中央上部流路53与第三右下部流路52连通。
在这种状态下,第一空气作为吸附空气从第三左下部流路56向第二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流入。在经过该调湿侧通路85流动期间,含在第一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在调湿侧通路85中被吸附了水分的第一空气向第三中央上部流路53流入。
另一方面,第二空气从第三左上部流路55向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冷却侧通路86流入。在经过该冷却侧通路86流动期间,第二空气对于在调湿侧通路85中由吸附剂吸附水蒸气时产生的吸附热进行吸热。即,第二空气作为冷却空气经过冷却侧通路86流动。获得吸附热的第二空气向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4流入。在经过第三中央下部流路54流动期间,第二空气通过再生热交换器92。在该再生热交换器92中,第二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吸附制冷剂的冷凝热。
由第二吸附元件82和再生热交换器92加热的第二空气,作为再生空气向第一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导入。在该调湿侧通路85中,由第二空气对吸附剂加热,从吸附剂中脱去水蒸气。即进行吸附剂的再生。将脱离吸附剂的水蒸气付给第二空气,对第二空气加湿。在第一吸附元件81中经过加湿的第二空气向第三右上部流路51流入。
第三隔板34的第三右上开口35处于连通状态。第三旋转风门73的切槽开口77变成位于右上位置的姿势,并开口于第四右上部流路63。第四右侧开口32下半部分开口。在这种状态下,由第一吸附元件81加湿的第二空气,顺次通过第三右上部流路51、第三右上开口35、第四右上部流路63、第三旋转风门73的内部、第四右侧开口32,并向第五下部流路62流入。
在经过第五下部流路62流动期间,第二空气通过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这时,在该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中,没有制冷剂流过。从而,第二空气只通过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既不吸热,也不放热。进而,把经过加热并加湿的第二空气通过给气侧出口14向室内供给。
第二隔板24的第二中央开口27处于连通状态。第一旋转风门71的切槽开口77变成位于左上位置的姿势,并开口于第二中央上部流路45。第一右侧开口22下半部分开口。在这种状态下,被第二吸附元件82吸附了水蒸气的第一空气,顺次通过第三中央上部流路53、第二中央开口27、第二中央上部流路45、第一旋转风门71的内部、第一右侧开口22,并向第一下部流路42流入。
在经过第一下部流路42流动期间,第一空气通过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在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中,第一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从第一空气吸热并蒸发。之后,第一空气通过排气侧出口16向室外排出。
如上述,在第一动作中,进行有关第一吸附元件81的吸附动作与冷却动作及有关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再生动作;在第二动作中,进行有关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再生动作及有关第二吸附元件82的吸附动作与冷却动作。这时,在各吸附元件81、82的调湿侧通路85中所产生的吸附热,由流过冷却侧通路86的第二空气回收。因此,通过第二空气冷却吸附元件81、82,抑制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上升。
-实施形式1的效果-
在该实施形式1中,对第一空气减湿时在第一、第二吸附元件81、82的调湿侧通路85中所产生的吸附热,由作为第二空气的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回收。因此,即使在除湿运转时室外温度高的场合,通过利用比室外空气OA温度低的空气(RA+OA),能抑制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上升。由此,与以往装置相比,可以抑制吸附性能的降低,充分确保可由吸附元件81、82吸附的水分量。
此外,在极其寒冷时,如果对室外空气OA加湿,并向室内供给,再生热交换器92所产生的加热量就会变大,与此对比,在加湿运转中,由于要对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加湿,并向室内供给,所以,能抑制其加热量,进行高效率的运行。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式1中,虽然用作为冷却空气的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作为具体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作为除湿运转时的冷却空气,使用上述的室内空气RA或调和空气CA,也能提高吸附元件81、82的冷却性能,防止吸附性能的降低。特别是,在使用作为冷却空气的调和空气CA的场合,由于能用温度比室内空气RA更低的空气冷却吸附元件81、82、250,所以,可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确实防止吸附时产生的吸附热引起的吸附性能的降低。
-实施形式1的变形例-
以对应于室内空气RA的温度与室外空气OA的温度的给定混合比例,将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混合,确定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于是,通过改变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比例,可调整冷却性能。例如,将室外空气OA作为冷却空气使用的同时,加热冷却空气,使之变成再生空气的场合,如果降低冷却空气的温度低,虽然能提高冷却性能,但是,相反,却由于再生加热而降低了COP。与之相对,利用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改变其混合比例时,能得到冷却性能和再生效率平衡。
此外,冷却空气也可以以对应于室内空气RA的温度与室外空气OA的温度的给定混合比例,将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混合得到。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基于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温度差来设定混合比例的情况下基本相同的效果。
再者,冷却空气还可以根据对应于室内空气RA的湿度与室内给气SA的湿度的给定混合比例,将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混合得到。如果这样,与下述情况相比,即与在对冷却空气加热、使之成为再生空气的场合、在再生侧使用高湿度空气时、会降低再生能力的情况下相比,由于用调整湿度的空气可以再生,所以,能抑制再生能力的降低。
实施形式2
本实施形式的空调装置,具有2个吸附元件81、82,进行间隙式动作,并且具有除湿运转与加湿运转之间进行切换的结构。这一点,与上述实施形式1相同。此外,在本实施形式的空调装置中,其构成为,除了除湿运转与加湿运转外,还可以进行把引入的室外空气OA照原样供给室内的外部大气制冷设备运转。另外,本实施形式的空调装置还具有这样的构成,在照原样固定吸附元件81、82的条件下,进行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的切换。
如图10、图12所示,上述空调装置具有稍稍扁平的长方体状的壳体10。在该壳体10内容纳有2个吸附元件81、82及1个制冷剂回路。该吸附元件81、82及制冷剂回路与上述实施形式1具有同样的结构。
如图10、图12所示,在上述壳体10上,在最正前方侧设置有室外侧面板11,最靠里侧设置有室内侧面板12。在室外侧面板11上,靠其右端形成有给气侧入口13,靠其左端形成有排气侧出口16。另一方面,在室内侧面板12上,在其右上角部形成有给气侧出口14,在其左下角部形成有排气侧入口15。
在上述壳体10的内部,从正前方侧向里侧,顺次设置有第一分隔部件100、第二分隔部件120、第三分隔部件130及第四分隔部件140。通过这些第一~第四分隔部件将壳体10的内部空间沿前后进行分隔。
室外侧面板11与第一分隔部件100之间的空间,被划分成上侧第一上部流路171和下侧第一下部流路172。第一上部流路171通过排气侧出口16与室外空间相连。在该第一上部流路171中配置有排气风扇96和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第一下部流路172通过给气侧入口13与室外空间相连。在该第一下部流路172中设置有给气风扇95。
但是,室外侧面板11与第一分隔部件100之间的空间中的靠左的部分为封闭空间的机械室。制冷剂回路的压缩机91就设置在该机械室中。
上述第一分隔部件100由第一右前隔板101、第一左前隔板102、第一右侧隔板104、第一左侧隔板105及第一上下隔板103构成。
第一右前隔板101与第一左前隔板102,分别由长边大致等于壳体10的高度、短边为壳体10横宽的1/4程度的纵向长的长方形形状形成。第一右前隔板101以与室外侧面板11平行的姿势,靠壳体10的右边立设着。第一左前隔板102以与室外侧面板11平行的姿势,靠壳体10的左边立设着。
第一右侧隔板104和第一左侧隔板105分别由长边大致等于壳体10的高度的纵向长的长方形形状形成。第一右侧隔板104,以其正前方侧长边与第一右前隔板101的左侧长边一致、并且以和第一右前隔板101正交的姿势立设着。在该第一右侧隔板104上,其上部形成有第一右上开口111,其下部形成有第一右下开口112。第一左侧隔板105,以其正前方侧长边与第一左前隔板102右侧长边一致、并且以与第一左前隔板102正交的姿势立设着。在该第一左侧隔板105上,其上部形成有第一左上开口114,其下部形成有第一左下开口115。
第一上下隔板103由长边大致等于壳体10横宽、短边与第一右侧隔板104或第一左侧隔板105的短边等长的横向长的长方形状形成。该第一上下隔板103以分别与第一右前隔板101、第一左前隔板102、第一右侧隔板104及第一左侧隔板105正交的姿势设置。此外,第一上下隔板103配置在壳体10的高度的中央。进一步,在该第一上下隔板103上,在第一右侧隔板104的更右侧的部分上形成有第一右上下开口113,在第一左侧隔板105的更靠左侧的部分上形成有第一左上下开口116。
通过上述第一分隔部件100,将壳体10内进一步分化成:第二右上部流路173、第二右下侧流路174、第二中央上部流路175、第二中央下部流路176、第二左上部流路177和第二左下部流路178。具体来说,在第一右侧隔板104的右侧,在第一上下隔板103的上侧形成第二右上部流路173,在其下侧形成第二右下侧流路174。在第一右侧隔板104与第一左侧隔板105之间,在第一上下隔板103的上侧形成第二中央上部流路175,在其下侧形成第二中央下部流路176。在第一左侧隔板105左侧,在第一上下隔板103的上侧形成第二左上部流路177,在其下侧形成第二左下部流路178。
第二右上部流路173与第二中央上部流路175通过第一右上开口111变成可以连通。第二右下侧流路174与第二中央下部流路176通过第一右下开口112变成可以连通。第二右上部流路173与第二右下侧流路174通过第一右上下开口113变成可以连通。这些开口111、112、113通过作为切换机构的开闭挡板,分别可以打开、关闭。
第二左上部流路177与第二中央上部流路175通过第一左上开口114变成可以连通。第二左下部流路178与第二中央下部流路176通过第一左下开口115变成可以连通。第二左上部流路177与第二左下部流路178通过第一左上下开口116变成可以连通。这些开口114、115、116通过作为切换机构的开闭挡板,分别可以打开、关闭。
第二中央上部流路175与第一上部流路171之间,及第二中央下部流路176与第一下部流路172之间,均不用第一分隔部件100分隔。从而,第二中央上部流路175和第一上部流路171通常处于连通状态,第二中央下部流路176与第一下部流路172通常处于连通状态。
在第二分隔部件120与第三分隔部件130之间,左右并排设置着两个吸附元件81、82。具体地,靠右边设置第一吸附元件81,靠左边设置第二吸附元件82。这两个吸附元件81、82,以各自的长度方向分别与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一致的姿势平行地配置着。另外,如图11所示,吸附元件81、82以其端面为通过把正方形旋转45°所成的菱形的姿势配置。即是说,各吸附元件81、82以其端面一个对角线彼此在一条直线上并列的姿势配置。
并且,在第二分隔部件120与第三分隔部件130之间,设置有制冷剂回路的再生热交换器92和切换挡板160。再生热交换器92以平板状形成。再生热交换器92的前后长度与吸附元件81、82的前后长度大致相等。该再生热交换器92在第一吸附元件81与第二吸附元件82之间大致以水平姿势设置着。另外,再生热交换器92配置在各吸附元件81、82的端面中心相互连接的直线上。在该再生热交换器92中,空气沿上下方向贯通流动。
切换挡板160具有挡板162和一对侧板161,构成切换机构。各侧板161均做成半圆盘形状。各侧板161的直径大致与再生热交换器92的左右宽度相同。该侧板161沿再生热交换器92的正前方侧和里侧的端面各设置有1个。另一方面,挡板162从一个侧板161开始向另一个侧板161延伸,以沿各侧板161周缘弯曲的曲面板状形成。该挡板162其曲面中心角为90°,覆盖再生热交换器92的左右方向的一半。另外,挡板162以沿侧板161的周缘移动的方式形成。从而,切换挡板160,在挡板162覆盖再生热交换器92的右半部分的状态(参照图11(a))与挡板162覆盖再生热交换器92的左半部分的状态(参照图11(b))之间切换。
在第二分隔部件120与第三分隔部件130之间,在沿上下划分的同时,上下的各个空间再通过第一吸附元件81、第二吸附元件82或切换挡板160进一步沿左右分隔。具体来说,在第一吸附元件81的右侧,划分形成上侧第三右上部流路181和下侧第三右下部流路182。在第一吸附元件81及第二吸附元件82之间的上侧,划分形成切换挡板160右侧的第三中央右上部流路183和切换挡板160左侧的第三中央左上部流路184。在第一吸附元件81及第二吸附元件82之间的下侧,划分形成第三中央下部流路185。在第二吸附元件82的左侧,划分形成上侧第三左上部流路186和下侧第三左下部流路187。
如上述,在各吸附元件81、82上,形成有调湿侧通路85及冷却侧通路86。而且,第一吸附元件81,以其调湿侧通路85把第三中央右上部流路183与第三右下部流路182连通、其冷却侧通路86把第三右上部流路181与第三中央下部流路185连通的姿势设置。另一方面,第二吸附元件82,以其调湿侧通路85把第三中央左上部流路184与第三左下部流路187连通、其冷却侧通路86把第三左上部流路186与第三中央下部流路185连通的姿势设置。
在第二分隔部件120上形成有6个开口。开口于其右上角的第二右上开口121把第二右上部流路173与第三右上部流路181连通。开口于其右下角的第二右下开口122把第二右下部流路174与第三右下部流路182连通。开口于其中央上部靠右的第二中央右开口123把第二中央上部流路175和第三中央右上部流路183连通。开口于其中央上部靠左的第二中央左开口124把第二中央上部流路175和第三中央左上部流路184连通。开口于其左上角的第二左上开口125把第二左上部流路177与第三左上部流路186连通。开口于其左下角的第二左下开口126把第二左下部流路178与第三左下部流路187连通。这些开口121…通过作为切换机构的开闭挡板,分别可以打开、关闭。
上述第四分隔部件140由第四右后隔板141、第四左后隔板142、第四右侧隔板144、第四左侧隔板145及第四上下隔板143构成。
第四右后隔板141与第四左后隔板142分别由长边大致等于壳体10的高度、短边为壳体10横宽的1/4程度的纵向长的长方形形状形成。第四右后隔板141以与室内侧面板12平行的姿势,靠壳体10右边立设。第四左后隔板142以与室内侧面板12平行的姿势,靠壳体10的左边立设。
第四右侧隔板144和第四左侧隔板145分别由长边大致等于壳体10的高度的纵向长的长方形形状形成。第四右侧隔板144,以其里侧长边与第四右后隔板141的左侧长边一致、并且以和第四右后隔板141正交的姿势立设着。在该第四右侧隔板144上,其上部形成有第四右上开口151,其下部形成有第四右下开口152。第四左侧隔板145,以其里侧长边与第四左后隔板142右侧长边一致、并且以和第四左后隔板142正交的姿势立设着。在该第四左侧隔板145上,其上部形成有第四左上开口154,其下部形成有第四左下开口155。
第四上下隔板143由长边大致等于壳体10横宽、短边和第四右侧隔板144或第四左侧隔板145的短边等长的横向长的长方形状形成。该第四上下隔板143以分别与第四右后隔板141、第四左后隔板142、第四右侧隔板144及第四左侧隔板145正交的姿势设置着。此外,第四上下隔板143配置在壳体10高度的中央。进一步,在该第四上下隔板143上,在第四右侧隔板144的更靠右侧的部分上,形成有第一右上下开口153,在第四左侧隔板145的更靠左侧的部分上,形成有第四左上下开口156。
通过上述第四分隔部件140,在壳体10的内部,进一步分化形成:第四右上部流路193、第四右下部流路194、第四中央上部流路195、第四中央下部流路196、第四左上部流路197和第四左下部流路198。具体来说,在第四右侧隔板144的右侧,在第四上下隔板143的上侧形成第四右上部流路193,在其下侧形成第四右下部流路194。在第四右侧隔板144与第四左侧隔板145之间,在第四上下隔板143的上侧形成第四中央上部流路195,在其下侧形成第四中央下部流路196。在第四左侧隔板145的左侧,在第四上下隔板143的上侧形成第四左上部流路197,在其下侧形成第四左下部流路198。
第四右上部流路193与第四中央上部流路195,通过第四右上开口151变成可以连通。第四右下部流路194与第四中央下部流路196,通过第四右下开口152变成可以连通。第四右上部流路193与第四右下部流路194,通过第四右上下开口153变成可以连通。这些开口151、152、153通过作为切换机构的开闭挡板,分别可以打开、关闭。
第四左上部流路197与第四中央上部流路195,通过第四左上开口154变成可以连通。第四左下部流路198与第四中央下部流路196,通过第四左下开口155变成可以连通。第四左上部流路197与第四左下部流路198,通过第四左上下开口156变成可以连通。这些开口154、155、156通过作为切换机构的开闭挡板,分别可以打开、关闭。
在第三隔板上形成有6个开口。开口于其右上角的第三右上开口131,把第三右上部流路181与第四右上部流路193连通。开口于其右下角的第三右下开口132,把第三右下部流路182与第四右下部流路194连通。开口于其中央上部靠右的第三中央右开口133,把第三中央上部流路183和第四中央上部流路195连通。开口于其中央上部靠左的第三中央左开口134,把第三中央左上部流路184和第四中央上部流路195连通。开口于其左上角的第三左上开口135,把第三左上部流路186与第四左上部流路197连通。开口于左下角的第三左下开口136,把第三左下部流路187与第四左下部流路198连通。这些开口151…通过作为切换机构的开闭挡板,分别可以打开、关闭。
室内侧面板12与第四分隔部件140之间的空间,由上侧第五上部流路191和下侧第五下部流路192划分。第五上部流路191通过给气侧出口14与室内空间连通。在该第五上部流路191中设置有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另一方面,第五下部流路192通过排气侧入口15与室内空间相连。
-运转动作-
参照图11~图17说明上述空调装置的运转动作。如上述,该空调装置可以进行除湿运转、加湿运转与室外空气制冷设备运转的切换。另外,室外空气制冷设备运转是在中间期的室外空气温度低于室内空气温度的场合进行。
《除湿运转》
也是在该实施形式2中,在除湿运转时,一方面,对室外空气OA减湿,并供给室内,另一方面,由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回收对室外空气OA减湿时由吸附元件81、82产生的吸附热。
如图12、图13所示,在除湿运转时,驱动给气风扇95,将室外空气OA通过给气侧入口13吸入壳体10内。该室外空气OA作为构成吸附空气的第一空气,向第一下部流路172流入。另一方面,驱动排气风扇96时,将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通过排气侧入口15进入壳体10内。该混合空气(RA+OA)作为构成冷却空气及再生空气的第二空气,向第五下部流路192内流入。
另外,在除湿运转过程中,在制冷剂回路中,将再生热交换器92作为凝缩器,把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作为蒸发器,进行制冷循环。即,在除湿运转中,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中没有制冷剂流过。而且,上述空调装置通过交替地反复进行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实施除湿运转。
下面,参照图11、图12说明除湿运转的第一动作。在该第一动作中,进行有关第一吸附元件81的吸附动作与冷却动作及有关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再生动作。即是说,在第一动作中,由第一吸附元件81对空气减湿的同时,让第二吸附元件82的吸附剂再生。
如图12所示,在第一分隔部件100中,第一右下开口112、第一左上开口114和第一左上下开口116成为连通状态,其余开口111、113、115变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一右下开口112,把第二中央下部流路176与第二右下部流路174连通,通过第一左上开口114,把第二左上部流路177和第二中央上部流路175连通,通过第一左上下开口116,把第二左上部流路177与第二左下部流路178连通。
在第二分隔部件120中,第二右下开口122、第二左下开口126成为连通状态,其余开口121、123、124、125变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二右下开口122把第二右下部流路174与第三右下部流路182连通,通过第二左下开口126把第二左下部流路178与第三左下部流路187连通。
利用切换挡板160,挡板162朝覆盖再生热交换器92的右半部分的位置移动。在这种状态下,第三中央下部流路185与第三中央左上部流路184通过再生热交换器92连通。
在第三分隔部件130中,第三右上开口131与第三中央右开口133成为连通状态,其余开口132、134、135、136变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三右上开口131把第三右上部流路181与第四右上部流路193连通,通过第三中央右开口133把第三中央右上部流路183与第四中央上部流路195连通。
在第四分隔部件140中,第三右下开口152与第四右上下开口153成为连通状态,其余开口151、154、155、156变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四右下开口152把第四中央下部流路196与第四右下部流路194连通,通过第四右上下开口153把第四右下部流路194与第四右上部流路193连通。
一方面,进入壳体10中的第一空气,顺次通过第一下部流路172、第二中央下部流路176、第二右下部流路174流动,并经过第二右下开口122向第三右下部流路182流入。另一方面,进入壳体10的第二空气,顺次通过第五下部流路192、第四中央下部流路196、第四右下部流路194、第四右上部流路193流动,并经过第三右上开口131向第三右上部流路181流入。
如图11(a)所示,第三右下部流路182的第一空气作为吸附空气向第一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流入。在经过该调湿侧通路85流动期间,含在第一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由第一吸附元件81减湿的第一空气向第三中央右上部流路183流入。
另一方面,第三右上部流路181的第二空气向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冷却侧通路86流入。在经过该冷却侧通路86流动期间,第二空气对于在调湿侧通路85中由吸附剂吸附水蒸气时产生的吸附热进行吸热。即,第二空气作为冷却空气经过冷却侧通路86流动。获得吸附热的第二空气向第三中央下部流路185流入。第三中央下部流路185的第二空气,通过再生热交换器92向第三中央左上部流路184流入。这时,在再生热交换器92中,第二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吸附制冷剂的冷凝热。
由第一吸附元件81和再生热交换器92加热的第二空气,作为再生空气向第二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导入。在该调湿侧通路85中,通过第二空气加热吸附剂,从吸附剂中脱去水蒸气。即进行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再生。从吸附剂脱离的水蒸气与第二空气一起向第三左下部流路187流入。
如图12所示,向第三中央右上部流路183流入的减湿后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三中央右开口133向第四中央上部流路195流入,之后,向第五上部流路191输送。在经过第五上部流路191流动期间,第一空气通过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在该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中,第一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对制冷剂放热。并且,经过经过减湿并冷却的第一空气通过给气侧出口14向室内供给。
另一方面,流入第三左下部流路187的第二空气,顺次通过第二左下部流路178、第二左上部流路177、第二中央上部流路175流动,之后,向第一上部流路171流入。在经过第一上部流路171流动期间,第二空气通过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这时,在该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中,没有制冷剂流过。从而,第二空气只通过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既不吸热,也不放热。进而,在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冷却和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再生中被利用的第二空气,通过排气侧出口16,向室外排出。
下面,参照图11、图13说明除湿运转的第二动作。在该第二动作中,与第一动作时相反,在第二吸附元件82中进行对空气减湿的同时,使第一吸附元件81的吸附剂再生。
如图13所示,在第一分隔部件100中,第一右上开口111、第一右上下开口113及第一左下开口115成为连通状态,其余开口112、114、116变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一右上开口111把第二中央上部流路175与第二右上部流路173连通,通过第一右上下开口113把第二右上部流路173和第二右下部流路174连通,通过第一左下开口115把第二左下部流路178与第二中央下部流路176连通。
在第二分隔部件120中,第二右下开口122与第二左下开口126成为连通状态,其余开口121、123、124、125变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二右下开口122把第二右下部流路174与第三右下部流路182连通,通过第二左下开口126把第二左下部流路178与第三左下部流路187连通。
在切换挡板160中,挡板162朝覆盖再生热交换器92的左半部分的位置移动。在这种状态下,第三中央下部流路185与第三中央右上部流路183通过再生热交换器92连通。
在第三分隔部件130中,第三左上开口135与第三中央左开口134成为连通状态,其余开口131、132、133、136变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三左上开口135把第三左上部流路186与第四左上部流路197连通,通过第三中央左开口134把第三中央左上部流路184与第四中央上部流路195连通。
在第四分隔部件140中,第四左下开口155与第四左上下开口156成为连通状态,其余开口151、152、153、154变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四左下开口155把第四中央下部流路196与第四左下部流路198连通,通过第四左上下开口156把第四左下部流路198与第四左上部流路197连通。
进入壳体10的第一空气,顺次通过第一下部流路172、第二中央下部流路176、第二左下部流路178流动,并经过第二右下开口126向第三左下部流路187流入。另一方面,进入壳体10的第二空气,顺次通过第五下部流路192、第四中央下部流路196、第四左下部流路198、第四左上部流路197流动,并经过第三左上开口135向第三左上部流路186流入。
如图11(b)所示,第三左下部流路187的第一空气,作为吸附空气向第二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流入。在经过该调湿侧通路85流动期间,含在第一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由第二吸附元件82减湿的第一空气向第三中央左上部流路184流入。
另一方面,第三左上部流路186的第二空气向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冷却侧通路86流入。在经过该冷却侧通路86流动期间,第二空气对于在调湿侧通路85中由吸附剂吸附水蒸气时产生的吸附热进行吸热。即,第二空气作为冷却空气经过冷却侧通路86流动。获得吸附热的第二空气向第三中央下部流路185流入。第三中央下部流路185的第二空气通过再生热交换器92向第三中央右上部流路183流入。这时,在再生热交换器92中,第二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吸附制冷剂的冷凝热。
由第二吸附元件82和再生热交换器92加热的第二空气,作为再生空气向第一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导入。在该调湿侧通路85中,由第二空气对吸附剂加热,从吸附剂中脱去水蒸气。即进行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再生。从吸附剂脱离的水蒸气与第二空气一起向第三右下部流路182流入。
如图13所示,向第三中央左上部流路184流入的减湿后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三中央左开口134向第四中央上部流路195流入,之后,向第五上部流路191输送。在经过第五上部流路191流动期间,第一空气通过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在该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中,第一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对制冷剂放热。并且,经过减湿并冷却的第一空气,通过给气侧出口14向室内供给。
另一方面,向第三右下部流路182流入的第二空气,顺次通过第二右下部流路174、第二右上部流路173、第二中央上部流路175流动,之后,向第一上部流路171流入。在经过第一上部流路171流动期间,第二空气通过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这时,在该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中,没有制冷剂流过。从而,第二空气仅仅通过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既不吸热,也不放热。进而,利用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冷却和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再生的第二空气,通过排气侧出口16,向室外排出。
如上述,在第一动作中,进行有关第一吸附元件81的吸附动作与冷却动作及有关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再生动作;在第二动作中,进行有关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再生动作及有关第二吸附元件82的吸附动作与冷却动作。这时,在各吸附元件81、82的调湿侧通路85中所产生的吸附热,由流过冷却侧通路86的第二空气回收。由此,借助于第二空气冷却吸附元件,可抑制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上升。
《加湿运转》
如图14、图15所示,在加湿运转时,如果驱动给气风扇95,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就会通过给气侧入口13,进入壳体10内。该混合空气(RA+OA)作为冷却空气及再生空气的第二空气,向第一下部流路172流入。另一方面,如果驱动排气风扇96,室内空气RA就会通过排气侧入口15,进入壳体10内。该室内空气RA作为构成吸附空气的第一空气,向第五下部流路192流入。
此外,在加湿运转中,在制冷剂回路中,把再生热交换器92作为凝缩器,把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作为蒸发器,进行制冷循环。即,在加湿运转过程中,在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中没有制冷剂流过。从而,上述空调装置借助于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的交替反复,进行加湿运转。
下面,参照图11、图14说明加湿运转的第一动作。在该第一动作中,进行有关第一吸附元件81的吸附动作与冷却动作及有关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再生动作。即是说,在第一动作时,由第二吸附元件82加湿空气,第一吸附元件81的吸附剂吸附水蒸气。
如图14所示,在第一分隔部件100中,第一右下开口112与第一右上下开口113成为连通状态,其余开口111、114、115、116变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一右下开口112,把第二中央下部流路176与第二右下部流路174连通,通过第一右上下开口113,把第二右上部流路173与第二右下部流路174连通。
在第二分隔部件120中,第二右上开口121与第二中央右开口123成为连通状态,其余开口122、124、125、126变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二右上开口121把第二右上部流路173与第三右上部流路181连通,通过第二中央右开口123把第二中央上部流路175与第三中央右上部流路183连通。
在切换挡板160中,挡板162朝覆盖再生热交换器92的右半部分的位置移动。在这种状态下,第三中央下部流路185与第三中央左上部流路184通过再生热交换器92连通。
在第三分隔部件130中,第三右下开口132与第三左下开口136成为连通状态,其余开口131、133、134、135变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三右下开口132把第三右下部流路182与第四右下部流路194连通,通过第三左下开口136把第三左下部流路187与第四左下部流路198连通。
在第四分隔部件140中,第四右下开口152、第四左上开口154及第四左下开口156成为连通状态,其余开口151、153、155变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四右下开口152把第四中央下部流路196与第四右下部流路194连通,通过第四左上开口154把第四中央上部流路195与第四左上部流路197连通,通过第四左上下开口156把第四左下部流路198与第四左上部流路197连通。
进入壳体10的第一空气,顺次通过第五下部流路192、第四中央下部流路196、第四右下部流路194流动,并通过第三右下开口132,向第三右下部流路182流入。另一方面,进入壳体10的第二空气,顺次通过第一下部流路172、第二中央下部流路176、第二右下部流路174、第二右上部流路173流动,并经过第二右上开口121向第三右上部流路181流入。
如图11(a)所示,第三右下部流路182的第一空气作为吸附空气,流向第一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在经过该调湿侧通路85流动期间,含在第一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被第一吸附元件81吸附了水分的第一空气,流向第三中央右上部流路183。
另一方面,第三右上部流路181的第二空气流向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冷却侧通路86。在经过该冷却侧通路86流动期间,第二空气对于在调湿侧通路85中由吸附剂吸附水蒸气时产生的吸附热进行吸热。即,第二空气作为冷却空气经过冷却侧通路86流动。获得吸附热的第二空气向第三中央下部流路185流入。第三中央下部流路185的第二空气通过再生热交换器92,流向第三中央左上部流路184。这时,在再生热交换器92中,第二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吸附制冷剂的冷凝热。
由第一吸附元件81和再生热交换器92加热的第二空气,作为再生空气向第二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导入。在该调湿侧通路85中,由第二空气对吸附剂加热,从吸附剂中脱去水蒸气。即进行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再生。将从吸附剂脱离的水蒸气付给第二空气,对该第二空气加湿。由第二吸附元件82加湿的第二空气,其后流向第三左下部流路187。
如图14所示,流向第三左下部流路187的加湿后的第二空气,顺次通过第四左下部流路198、第四左上部流路197、第四中央上部流路195流动,之后,向第五上部流路191流入。在经过第五上部流路191流动期间,第二空气通过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这时,在该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中,没有制冷剂流过。从而,第二空气只通过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并且,经过减湿并冷却的第一空气通过给气侧出口14向室内供给。
另一方面,被吸附了水分并向第三中央右上部流路183流入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二中央上部流路175流向第一上部流路171。在经过第一上部流路171流动期间,第一空气通过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在该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中,第一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对制冷剂放热。进而,被夺取了水分与热的第一空气,通过排气侧出口16,向室外排出。
下面,参照图11、图15说明加湿运转的第二动作。在该第二动作中,进行有关第二吸附元件82的吸附动作与冷却动作和有关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再生动作。即在第二动作中,由第一吸附元件81加湿空气,由第二吸附元件82的吸附剂吸附水蒸气。
如图15所示,在第一分隔部件100中,第一左下开口115和第一左上下开口116成为连通状态,其余开口111、112、113、114变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一左下开口115,把第二中央下部流路176与第二左下部流路178连通,通过第一左上下开口116,把第二左上部流路177和第二左下部流路178连通。
在第二分隔部件120中,第二左上开口125与第二中央左开口124成为连通状态,其余开口121、122、123、126变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二左上开口125,把第二左上部流路177和第三左上部流路186连通,通过第二中央左开口124,把第二中央上部流路175与第三中央左上部流路184连通。
在切换挡板160中,挡板162朝覆盖再生热交换器92的左半部分的位置移动。在这种状态下,第三中央下部流路185与第三中央右上部流路183通过再生热交换器92连通。
在第三分隔部件130中,第三右下开口132与第三左下开口136成为连通状态,其余开口131、133、134、135变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三右下开口132,把第三右下部流路182与第四右下部流路194连通,通过第三左下开口136,把第三左下部流路187与第四左下部流路198连通。
在第四分隔部件140中,第四右上开口151、第四右上下开口153及第四左下开口155成为连通状态,其余开口152、154、156变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四右上开口151,把第四右上部流路193与第四中央上部流路195连通,通过第四右上下开口153,把第四右下部流路194与第四右上部流路193连通,通过第四左下开口155,把第四中央下部流路196与第四左下部流路198连通。
进入壳体10的第一空气,顺次通过第五下部流路192、第四中央下部流路196、第四左下部流路198流动,并经过第三左下开口136流向第三左下部流路187。另一方面,进入壳体10的第二空气,顺次通过第一下部流路172、第二中央下部流路176、第二左下部流路178、第二左上部流路177流动,并经过第二左上开口125流向第三左上部流路186。
也是如图11(b)所示,第三左下部流路187的第一空气作为吸附空气向第二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流入。在经过该调湿侧通路85流动期间,含在第一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由第二吸附元件82获取水分的第一空气流向第三中央左上部流路184。
另一方面,第三左上部流路186的第二空气流向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冷却侧通路86。在经过该冷却侧通路86流动期间,第二空气对于在调湿侧通路85中由吸附剂吸附水蒸气时产生的吸附热进行吸热。即,第二空气作为冷却空气经过冷却侧通路86流动。获得吸附热的第二空气向第三中央下部流路185流入。第三中央下部流路185的第二空气通过再生热交换器92流向第三中央右上部流路183。这时,在再生热交换器92中,第二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吸附制冷剂的冷凝热。
由第二吸附元件82和再生热交换器92加热的第二空气,作为再生空气向第一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导入。在该调湿侧通路85中,由第二空气对吸附剂加热,从吸附剂中脱去水蒸气。即进行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再生。而且,将从吸附剂脱离的水蒸气付给第二空气,对该第二空气加湿。由第一吸附元件81加湿的第二空气,之后流向第三右下部流路182。
如图15所示,流向第三中央右下部流路182的加湿后的第二空气,顺次经过第四右下部流路194、第四右上部流路193、第四中央上部流路155流动,之后,流向第五上部流路191。在经过第五上部流路191流动期间,第二空气通过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这时,在该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中,没有制冷剂流过。从而,第二空气只通过第二冷却热交换器94,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并且,经过加热并加湿的第二空气,通过给气侧出口14向室内供给。
另一方面,被吸附了水分并流向第三左上部流路184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二中央中央上部流路175流向第一上部流路171。在经过第一上部流路171流动期间,第一空气通过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在该第一冷却热交换器93中,第一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对制冷剂放热。进而,被夺取了水分和热的第一空气,通过排气侧出口16,向室外排出。
如上述,在第一动作中,进行有关第一吸附元件81的吸附动作与冷却动作及有关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再生动作;在第二动作中,进行有关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再生动作及有关第二吸附元件82的吸附动作与冷却动作。这时,在各吸附元件81、82的调湿侧通路85中所产生的吸附热,由流过冷却侧通路86的第二空气回收。由此,借助于第二空气冷却吸附元件81、82,可抑制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上升。
《室外空气制冷设备运转》
在室外空气制冷设备运转时,进入壳体10内的室外空气OA不通过任何吸附元件81、82,供给室内,另一方面,进入壳体10内的室内空气RA也不通过任何吸附元件81、82,向室外排出。此外,停止制冷剂回路的压缩机91的运转,不进行制冷循环。
参照图16说明该室外空气制冷设备运转。另外,在图16中,虽然切换挡板160的挡板162成为覆盖再生热交换器92的左半部分的状态,但是,这与室外空气制冷设备运转时切换挡板160的状态无关。
在第一分隔部件100中,第一右上开口111、第一右上下开口113及第一左下开口115成为连通状态,其余开口112、114、116变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一右上开口111把第二中央上部流路175与第二右上部流路173连通,通过第一右上下开口113把第二右上部流路173和第二右下部流路174连通,通过第一左下开口115把第二左下部流路178与第二中央下部流路176连通。
在第二分隔部件120中,第二右下开口122与第二左下开口126成为连通状态,其余开口121、123、124、125变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二右下开口122,把第二右下部流路174与第三右下部流路182连通,通过第二左下开口126,把第二左下部流路178与第三左下部流路187连通。
在第三分隔部件130中,第三右下开口132与第三左下开口136成为连通状态,其余开口131、133、134、135变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三右下开口132把第三右下部流路182与第四右下部流路194连通,通过第三左下开口136把第三左下部流路187与第四左下部流路198连通。
在第四分隔部件140中,第四右下开口152、第四左上开口154及第四左上下开口156成为连通状态,其余开口151、153、155变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四右下开口152把第四中央下部流路196与第四右下部流路194连通,通过第四左上开口154把第四中央上部流路195与第四左上部流路197连通,通过第四左下开口156把第四左下部流路198与第四左上部流路197连通。
在驱动给气风扇95时,室外空气OA通过给气侧入口13,进入壳体10内。之后,室外空气OA顺次通过第一下部流路172、第二中央下部流路176、第二左下部流路178、第三左下部流路187、第四左下部流路198、第四左上部流路197、第四中央上部流路195、第五上部流路191流动,通过给气侧出口14向室内供给。
另一方面,驱动排气风扇96时,室内空气RA通过排气侧入口15,进入壳体10内。之后,该室内空气RA顺次经过第五下部流路192、第四中央下部流路196、第四右下部流路194、第三右下部流路182、第二右下部流路174、第二右上部流路173、第二中央上部流路175、第一上部流路171流动,通过排气侧出口16,向室外排出。
-实施形式2的效果-
在该实施形式2中,对第一空气减湿时,第一、第二吸附元件81、82的调湿侧通路85中产生的吸附热,由作为第二空气的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回收,冷却吸附元件81、82。因此,即使在除湿运转时室外温度高的场合,由于利用比室外空气OA温度低的空气(RA+OA),所以能抑制吸附元件81、82的温度上升。由此,与以往装置相比,可以抑制吸附性能的降低,充能分确保吸附元件81、82可吸附的水分量。此外,在加湿运转时,能防止极其寒冷时的COP的降低。
-实施形式2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形式2中,也与实施形式1同样,冷却空气还可以使用室内空气RA或调和空气CA等。另外,在使用上述混合空气(RA+OA)的场合,室外空气OA与室内空气RA的混合比例也与实施形式1同样,是可调整的。
实施形式3
本发明实施形式3的空调装置具有1个吸附元件250。而且,该空调装置的构成是,可进行吸附动作、冷却动作及再生动作,同时并行进行吸附元件250的空气减湿与吸附元件250的吸附剂的再生动作。
如图17所示,本实施形式的吸附元件250以环状或者厚壁的圆筒状形成。在该吸附元件250上,在其圆周方向上,交替地划分形成调湿侧通路85与冷却侧通路86。调湿侧通路85沿该吸附元件250的轴向贯通。即,调湿侧通路85开口于吸附元件250的前面与背面。另外,在调湿侧通路85的内壁上涂敷有吸附剂。另一方面,冷却侧通路86沿该吸附元件250的半径方向贯通。即是说,冷却侧通路86开口于吸附元件250的外周面及内周面。
如图18所示,在上述空调装置中,吸附元件250跨越吸附区域251与再生区域252设置着。该吸附元件250围绕通过其中心的轴被连续或断续地旋转驱动。
另外,上述空调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是封闭回路,通过配管连接压缩机91、作为冷凝器的再生热交换器92、作为膨胀机构的膨胀阀及作为蒸发器的冷却热交换器93而构成。其中,再生热交换器92构成加热器。制冷剂回路让填充的制冷剂循环,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还有,在图18中,只表示出了再生热交换器92及冷却热交换器93。
在上述空调装置中,利用位于吸附区域251的吸附元件250的部分,把室外空气OA作为构成吸附空气的第一空气,向该部分的调湿侧通路85导入,把室内空气RA作为构成冷却空气的第二空气,向该部分的冷却侧通路86导入。这时,把第二空气从吸附元件250的内周面向冷却侧通路86送入。
在吸附区域251中,在吸附元件250的调湿侧通路85中,通过吸附剂吸附包含在第一空气(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调湿侧通路85中由吸附剂吸附水蒸气时,会产生吸附热。该吸附热被流过吸附元件250的冷却侧通路86的第二空气(冷却空气)吸收。
在吸附区域251被吸附了水分并减湿的第一空气,通过冷却热交换器93。第一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对制冷剂放热。并且,如果进行除湿运转,将减湿并冷却的第一空气供向室内。此外,如果进行加湿运转,将被吸附了水分并放热的第一空气向室外排出。
另一方面,在吸附区域251获取吸附热的第二空气,作为再生空气通过再生热交换器92。在再生热交换器92中,第二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吸收制冷剂的冷凝热。由吸附区域251及再生热交换器92加热的第二空气,向位于再生区域252的吸附元件250的调湿侧通路85导入。随着吸附元件250的旋转移动,位于吸附区域251的吸附元件250的部分向该再生区域252移动。
在位于再生区域252的吸附元件250的部分中,在该部分的调湿侧通路85中,借助于第二空气加热吸附剂,从吸附剂中脱离水蒸气。即,进行吸附剂的再生。从吸附剂脱离的水蒸气付给第二空气。并且,如果在除湿运转中,将第二空气与从吸附剂中脱离的水蒸气一起向室外排出。另外,如果是加湿运转,则将加热并加湿的第二空气向室内供给。
如上述,在吸附区域251中,进行吸附元件250的吸附动作,在再生区域252中,进行吸附元件250的再生动作。这时,在吸附元件250的调湿侧通路85中产生的吸附热,靠流过冷却侧通路86的第二空气回收。由此,通过第二空气冷却吸附元件250,抑制吸附元件250的温度上升。
在本实施形式中,对第一空气减湿时,在第一、第二吸附元件81、82的调湿侧通路85中产生的吸附热,通过作为第二空气的室内空气RA回收,冷却吸附元件81、82。从而,即使在室外温度高的场合,由于能利用比室外空气OA温度低的室内空气RA,所以,能抑制吸附元件250的温度上升。另外,与以往装置相比,可抑制吸附性能的降低,能充分地确保吸附元件81、82可吸附的水分量。
另外,在本实施形式中,作为构成冷却空气的第二空气,也可以利用调和空气CA,还可以利用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
(其他实施形式)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形式,也可利用其他各种形式实施。
例如,吸附元件的形状并不限于实施形式1、2说明的长方体形状或实施形式3说明的圆形状等,也可以是六棱柱等其他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式中,向室内的给气量与向室外的排气量可以是等量的,也不一定是等量的。
例如,图19(a)例示了作为第一空气的室外空气OA与作为第二空气的混合空气(RA+OA)的风量比例相同,给气SA与排气EA比例也相同的系统。即是说,如果作为第一空气的室外空气OA的风量为100的话,混合空气(RA+OA)、给气SA及排气EA的风量也为100。这时,当混合空气(RA+OA)内不含室外空气OA时,构成更换同量的室外空气OA与室内空气RA的系统,当混合空气(RA+OA)内含有室外空气OA时,构成给气多的系统。
此外,在图19(b)的例子是,如果作为第一空气的室外空气OA为100时,混合空气(RA+OA)为100+α、给气SA为100、排气EA为100+α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变成更换同量的室外空气OA与室内空气RA。
再者,图19(c)的例子是,如果作为第一空气的室外空气OA为100时,混合空气(RA+OA)为50+α、给气SA为100、排气EA为50+α。在这种情况下,变成给气多的系统。
另外,变更图19(b)与图19(c)的系统构成,也可以如图19(d)与图19(e)所示,将第二空气的一部分排出。由此,能调整再生风量。
此外,在图19所示的各个例子中,虽然表示了除湿运转中的风量调整,但是,也可以在加湿运转时调整风量。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除湿气方式的空调装置是可用的。

Claims (17)

1、一种空调装置,具有吸附元件(81、82、250),该吸附元件(81、82、250)具有:设置吸附剂的调湿侧通路(85),其一方面借助于吸附空气的通过来吸附水分而另一方面借助于再生空气的通过来解吸水分;及冷却侧通路(86),其使冷却空气通过,所述冷却空气用于吸收调湿侧通路(85)中的在吸附时的吸附热;在所述吸附元件(81、82、250)的调湿侧通路(85)中对空气调湿并将其向室内供给,其特征是,
冷却空气由室内空气(RA)构成。
2、一种空调装置,具有吸附元件(81、82、250),该吸附元件(81、82、250)具有:设置吸附剂的调湿侧通路(85),其一方面借助于吸附空气的通过来吸附水分而另一方面借助于再生空气的通过来解吸水分;及冷却侧通路(86),使冷却空气通过,所述冷却空气用于吸收调湿侧通路(85)中的在吸附时的吸附热;在所述吸附元件(81、82、250)的调湿侧通路(85)中对空气调湿并将其向室内供给,其特征是,
冷却空气由经过冷却器冷却的调和空气(CA)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多个吸附元件(81、82),其构成为:交替地进行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所述的第一动作是,让吸附空气通过第一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流动来进行吸附动作的同时,让冷却空气通过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冷却侧通路(86)流动来进行冷却动作,并让再生空气通过第二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流动来进行再生动作,所述的第二动作是,让吸附空气通过第二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流动来进行吸附动作的同时,让冷却空气通过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冷却侧通路(86)流动来进行冷却动作,并让再生空气通过第一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流动来进行再生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用于切换吸附空气、冷却空气及再生空气的流通通路的切换机构,
借助于所述切换机构的动作及让吸附元件(81、82)以给定角度旋转的动作,进行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的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用于切换吸附空气、冷却空气及再生空气的流通通路的切换机构,
在把吸附元件(81、82)固定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切换机构的动作,进行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的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是,构成为:所述吸附元件(250)形成圆盘状,并且,调湿侧通路(85)沿着吸附元件(250)的厚度方向贯通地形成,冷却侧通路(86)沿着吸附元件(250)的径向方向贯通地形成,
所述吸附元件(250)进行围绕其中心轴旋转的动作,
把吸附空气导入存在于所述吸附元件(250)的一部分的调湿侧通路(85)中,进行吸附动作,同时,让冷却空气经过对应的冷却侧通路(86)流动,进行冷却动作,进一步,把再生空气导入存在于所述吸附元件(250)的另一部分的调湿侧通路(85)中,进行再生动作。
7、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是,再生空气由对冷却空气加热的空气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6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是,再生空气由对冷却空气加热的空气构成。
9、一种空调装置,具有吸附元件(81、82、250),该吸附元件(81、82、250)具有:设置吸附剂的调湿侧通路(85),一方面借助于吸附空气的通过来吸附水分而另一方面借助于再生空气的通过来解吸水分;及冷却侧通路(86),使冷却空气通过,所述冷却空气用于吸收调湿侧通路(85)中的在吸附时的吸附热;在所述吸附元件(81、82、250)的调湿侧通路(85)中对空气调湿并将其向室内供给,其特征是,
冷却空气由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的混合空气(RA+OA)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多个吸附元件(81、82),
其构成为:交替地进行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所述的第一动作是,让吸附空气通过第一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流动来进行吸附动作的同时,让冷却空气通过第一吸附元件(81)的冷却侧通路(86)流动来进行冷却动作,并让再生空气通过第二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流动来进行再生动作,所述的第二动作是,让吸附空气通过第二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流动来进行吸附动作的同时,让冷却空气通过第二吸附元件(82)的冷却侧通路(86)流动来进行冷却动作,并让再生空气通过第一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流动,进行再生动作。
11、根据权利要求10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是,具有:用于切换吸附空气、冷却空气及再生空气的流通通路的切换机构,
借助于所述切换机构的动作及让吸附元件(81、82)以给定角度旋转的动作,进行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的切换。
12、根据权利要求10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用于切换吸附空气、冷却空气及再生空气的流通通路的切换机构,
在把吸附元件(81、82)固定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切换机构的动作,进行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的切换。
13、根据权利要求9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是,构成为:所述吸附元件(250)形成圆盘状,并且,调湿侧通路(85)沿着吸附元件(250)的厚度方向贯通地形成,冷却侧通路(86)沿着吸附元件(250)的径向方向贯通地形成,
所述吸附元件(250)进行围绕其中心轴旋转的动作,
把吸附空气导入存在于所述吸附元件(250)的一部分的调湿侧通路(85)中,进行吸附动作,同时,让冷却空气经过对应的冷却侧通路(86)流动,进行冷却动作,进一步,把再生空气导入存在于所述吸附元件(250)的另一部分的调湿侧通路(85)中,进行再生动作。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项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是,冷却空气是以对应于室内空气(RA)的温度与室外空气(OA)的温度的给定混合比例将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混合而成。
15、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项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是,冷却空气是以对应于室内空气(RA)的温度与室内给气(SA)的温度的给定混合比例将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混合而成。
16、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任一项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是,冷却空气是以对应于室内空气(RA)的湿度与室外空气(OA)的湿度的给定混合比例将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混合而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0或13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是,再生空气由对冷却空气加热的空气构成。
CNB028222423A 2001-11-09 2002-09-12 空调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766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44057/2001 2001-11-09
JP2001344057A JP3680149B2 (ja) 2001-11-09 2001-11-09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85874A CN1585874A (zh) 2005-02-23
CN100357668C true CN100357668C (zh) 2007-12-26

Family

ID=19157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2224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7668C (zh) 2001-11-09 2002-09-12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7104077B2 (zh)
EP (2) EP1443281B1 (zh)
JP (1) JP3680149B2 (zh)
KR (1) KR100572109B1 (zh)
CN (1) CN100357668C (zh)
AT (2) ATE399294T1 (zh)
AU (1) AU2002330393B2 (zh)
DE (2) DE60234219D1 (zh)
ES (1) ES2307783T3 (zh)
WO (1) WO20030406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19198B1 (ko) * 2001-11-08 2004-02-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2003161465A (ja) * 2001-11-26 2003-06-06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JP3624910B2 (ja) * 2003-05-27 2005-03-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4341358B2 (ja) * 2003-09-30 2009-10-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100707448B1 (ko) * 2005-03-22 2007-04-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NL1028830C2 (nl) * 2005-04-21 2006-10-24 Level Holding Bv Recuperatief klimaatbeheerssysteem.
JP3864982B2 (ja) * 2005-05-30 2007-01-1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US8820028B2 (en) * 2007-03-30 2014-09-02 Certainteed Corporation Attic and wall insulation with desiccant
JP4585011B2 (ja) * 2008-03-24 2010-11-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湿空気搬送ダクトおよび加湿装置並びに空気調和機
JP2010196997A (ja) * 2009-02-26 2010-09-09 Toyota Motor Corp 建物
DE102009017630A1 (de) * 2009-04-16 2010-10-21 Klingenburg Gmbh Wasserabscheider für eine Luftbefeuchtungsvorrichtung
US20120056006A1 (en) * 2010-09-03 2012-03-08 David Bendah Global warming letter
DE102011110862A1 (de) * 2011-08-17 2013-02-21 Klingenburg Gmbh Kühlvorrichtung für zur Erzeugung eines Zuluftstroms verwendete Außenluft und Verfahren zur Kühlung derselben
JP5542777B2 (ja) * 2011-10-27 2014-07-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9115498B2 (en) 2012-03-30 2015-08-25 Certainteed Corporation Roofing composite including dessicant and method of thermal energy management of a roof by reversible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moisture
US9140396B2 (en) 2013-03-15 2015-09-22 Water-Gen Ltd. Dehumidification apparatus
CN103335364B (zh) * 2013-05-28 2015-09-16 无锡市天兴净化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Ap1000核电专用组合式空调机组
EP3117166B1 (en) * 2014-03-11 2020-04-08 Watergen Ltd Closed-cycle condenser dryer with heat regeneration
JP6468911B2 (ja) * 2015-03-27 2019-02-13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6570345B2 (ja) * 2015-07-06 2019-09-04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CN106016514A (zh) * 2016-05-12 2016-10-12 上海交通大学 温湿度弱关联控制单元式空调系统及使用方法
IL255877B (en) * 2017-11-23 2019-12-31 Dulberg Sharon A device for extracting water from the air, and for drying the air using high energy and methods for its production
KR102265397B1 (ko) * 2018-09-18 2021-06-15 주식회사 아모그린텍 환기장치용 열교환 유닛
EP3754263B1 (en) * 2019-04-09 2023-09-06 Tempeff Inc. Energy exchange apparatus for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KR102326656B1 (ko) * 2020-04-27 2021-11-15 한양대학교 에리카산학협력단 공기 조화 장치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39434U (zh) * 1978-09-06 1980-03-13
JPS6268520A (ja) * 1985-09-20 1987-03-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乾式除湿機
JPH06147546A (ja) * 1992-11-13 1994-05-27 Toshiba Corp オゾン発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36335B2 (zh) 1974-12-28 1977-09-14
JPS5833454B2 (ja) * 1978-09-06 1983-07-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S56132471U (zh) * 1980-03-07 1981-10-07
US4729774A (en) * 1986-03-10 1988-03-08 Gas Research Institute Nonuniform regeneration system for desiccant bed
US5649428A (en) * 1993-01-08 1997-07-22 Engelhard/Icc Hybri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improved recovery evaporator and subcool condenser coils
JPH08313186A (ja) * 1995-05-24 1996-11-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器
JPH09318127A (ja) * 1996-05-24 1997-12-12 Ebara Corp 空調システム
JP3711834B2 (ja) 2000-03-23 2005-11-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システム
JP2001263764A (ja) 2000-03-24 2001-09-26 Daikin Ind Ltd 調湿システム
JP2003097825A (ja) * 2001-07-18 2003-04-03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3709815B2 (ja) * 2001-07-18 2005-10-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3139348A (ja) * 2001-10-30 2003-05-14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3139349A (ja) * 2001-10-31 2003-05-14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39434U (zh) * 1978-09-06 1980-03-13
JPS6268520A (ja) * 1985-09-20 1987-03-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乾式除湿機
JPH06147546A (ja) * 1992-11-13 1994-05-27 Toshiba Corp オゾン発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443281B1 (en) 2008-06-25
JP3680149B2 (ja) 2005-08-10
KR20040058019A (ko) 2004-07-02
CN1585874A (zh) 2005-02-23
US20040250557A1 (en) 2004-12-16
ES2307783T3 (es) 2008-12-01
US7104077B2 (en) 2006-09-12
EP1717523A1 (en) 2006-11-02
ATE399294T1 (de) 2008-07-15
ATE447145T1 (de) 2009-11-15
EP1717523B1 (en) 2009-10-28
JP2003148768A (ja) 2003-05-21
DE60227274D1 (de) 2008-08-07
EP1443281A1 (en) 2004-08-04
KR100572109B1 (ko) 2006-04-17
AU2002330393B2 (en) 2006-08-03
EP1443281A4 (en) 2005-05-04
WO2003040629A1 (fr) 2003-05-15
DE60234219D1 (de) 2009-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57668C (zh) 空调装置
CN100476308C (zh) 调湿装置
JP3596549B2 (ja) 調湿装置
KR100742074B1 (ko) 조습장치
KR101228748B1 (ko) 드레인리스 공기 조화 장치
CN189050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370981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7905108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H11118192A (ja) 除湿空調装置
US20160146479A1 (en)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and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CN100470148C (zh) 空调装置
EP1624256B1 (en) Humidity control device
JP4225181B2 (ja) 調湿装置
JP6559055B2 (ja) デシカント調湿装置
JP200514037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5134005A (ja) 調湿装置
JP4179052B2 (ja) 調湿装置
JP2016084982A (ja) 除湿装置
JP2005164220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8763743U (zh) 空气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226

Termination date: 201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