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63743U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63743U
CN218763743U CN202222624138.1U CN202222624138U CN218763743U CN 218763743 U CN218763743 U CN 218763743U CN 202222624138 U CN202222624138 U CN 202222624138U CN 218763743 U CN218763743 U CN 2187637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cavity
air
heat
humidity adju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2413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都学敏
周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2413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637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637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637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外壳体,其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外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换热腔、第二换热腔和两个湿度调节腔;换热器;吸附件;换向装置,用于受控将室内送风口通过其中一个湿度调节腔与第二换热腔连通,以及将室外排风口通过另外一个湿度调节腔与第一换热腔连通;热回收芯体,其用于将室外进风口与第二换热腔连通,以及将室内回风口与第一换热腔连通。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节装置,各组成部分集成度高,占用空间小。此外,需要将吸附件再生时只需控制换向装置切换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所连接的湿度调节腔即可,无需同时进行冷媒流向切换,逻辑更加简单,执行更加可靠。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室内环境的品质,需要对空气进行调节。空气调节包括温度调节和湿度调节,空气质量以及舒适度日益被每个家庭及各类商业、办公场所重视。
目前行业内一些新风产品具有除湿功能,而对于加湿,需要设置单独的加湿模块和相应的供水系统才能实现,比如湿膜加湿和蒸汽加湿都需要供水系统。而固体吸附加湿存在材料贵、成本高、转轮体积大、用料多且在装置内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
另外,目前行业内大部分的全热交换器能够连续运动的温度下限约-5℃,低于-5℃时,大部分产品基本上是采用间歇送新风的控制,防止芯体被冻结,导致用户使用体验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湿度调节装置在加湿时需要设置单独的加湿模块和相应的供水系统才能实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调湿装置,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
外壳体,其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外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换热腔、第二换热腔和两个湿度调节腔;
换热器,其具有两个且一一对应设置在两个换热腔中;
吸附件,其具有两个且一一对应设置在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中;
换向装置,其具有两个,用于受控将室内送风口通过其中一个湿度调节腔与第二换热腔连通,以及将室外排风口通过另外一个湿度调节腔与第一换热腔连通;
热回收芯体,其用于将室外进风口与第二换热腔连通,以及将室内回风口与第一换热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
所述湿度调节腔包括第一湿度调节腔和第二湿度调节腔;
所述换热器包括:
第一换热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腔中;
第二换热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腔中;
所述吸附件包括:
第一吸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腔中;
第二吸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腔中;
所述换向装置包括:
第一换向装置,其具有四个连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腔、所述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腔、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腔对应连接;
第二换向装置,其具有四个连接口,分别与所述室外排风口、所述室内送风口、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腔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腔对应连接;
所述室内回风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连通,所述室外进风口与所述第二换热腔连通;
压缩机,其通过四通阀分别与两个换热器连接;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两个换向装置分别与各湿度调节腔和换热腔的连通状态,和/或冷媒循环流路的冷媒流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
送风机,其设置在所述室内送风口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之间;
排风机,其设置在所述室外排风口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回收芯体还包括:
芯体外壳,所述芯体外壳的内腔在其长度方向上交错布设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
所述芯体外壳上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芯体外壳上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
第一换热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与所述室内回风口和第一换热腔连通,且第二换热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与所述室外进风口和第二换热腔连通,或者,
第一换热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与所述室外进风口和第二换热腔连通,且第二换热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与室内回风口和第一换热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内还形成有:
进风腔,所述进风腔与所述室外进风口连通;
回风腔,所述回风腔与所述室内回风口连通;
所述芯体外壳分别与所述进风腔、回风腔、第一换热腔以及第二换热腔相邻近,所述进风腔、回风腔、第一换热腔以及第二换热腔环所述芯体外壳布设。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在所述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之间延伸;
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在所述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之间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芯体外壳为圆柱状,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
驱动电机,其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用于驱动所述芯体外壳绕轴转动,将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所连通的气流通道进行互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芯体外壳的外表面上形成有限位部,用于对所述芯体外壳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
第一过滤网,其设置在所述室外进风口处;
第二过滤网,其设置在所述室内回风口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
进风温湿度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室外进风口处,用于检测进风的温度和含湿量;送风温湿度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室内送风口处,用于检测送风的温度和含湿量。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节装置,通过设置换向装置,其能够受控切换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所连接的湿度调节腔,当进风所经过的湿度调节腔中的吸附件除湿能力或者加湿能力降低时,通过控制切换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所连接的湿度调节腔,原进风所经过的吸附件变成排风经过,排风可以对该吸附件进行再生,也即除湿模式时对所经过的吸附件进行干燥,加湿模式时对所经过的吸附件进行加湿,而原排风所经过的吸附件被重生之后切换至由进风通过,可以持续保持较高的除湿能力或加湿能力。本方案各组成部分集成度高,占用空间小。此外,需要将吸附件再生时只需控制换向装置切换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所连接的湿度调节腔即可,无需同时进行冷媒流向切换,逻辑更加简单,执行更加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冷媒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热回收芯体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热回收芯体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热回收芯体的再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一种实施例的气流方向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再一种实施例的气流方向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热回收芯体的一种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热回收芯体的再一种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热回收芯体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和实施方式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于术语的简要说明,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接下来描述的实施方式,而不是意图限定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说明,这些术语应当按照其普通和通常的含义理解。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如图1、图2所示,包括外壳体10、热回收芯体20、两个换热器、两个吸附件以及两个换向装置,压缩机17以及控制模块(图中未示出)。其中,外壳体10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OA、室外排风口EA、室内送风口SA以及室内回风口RA,外壳体10内形成有第一换热腔18、第二换热腔19和两个湿度调节腔,其中一个换热器设置在第一换热腔18中,另外一个换热器设置在第二换热腔19中,两个吸附件一一对应设置在两个湿度调节腔中。换向装置具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换向装置15和第二换向装置16。湿度调节腔具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湿度调节腔21和第二湿度调节腔22。热回收芯体20用于将室外进风口OA与第二换热腔19连通,以及将室内回风口RA与第一换热腔18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向装置15具有四个连接口,分别与第一换热腔18、第二换热腔19、第一湿度调节腔21、第二湿度调节腔22对应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向装置16具有四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外排风口EA、室内送风口SA、第一湿度调节腔21和第二湿度调节腔22对应连接。
第一换向装置15和第二换向装置16受控制模块的控制可改变各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用于将室内送风口SA通过其中一个湿度调节腔与第二换热腔19连通,进而将室外进风口OA与室内送风口SA连通,形成新风通道,以及将室外排风口EA通过另外一个湿度调节腔与第一换热腔18连通,进而将室外排风口EA与室内回风口RA连通,形成排风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换热器分别为第一换热器11和第二换热器12,两个吸附件分别为第一吸附件13、第二吸附件14,其中,第一换热器11设置在第一换热腔18中,第二换热器12设置在第二换热腔19中,第一吸附件13设置在第一湿度调节腔21中,第二吸附件14置在第二湿度调节腔22中。
如图2所示,压缩机17通过四通阀32分别与第一换热器11和第二换热器12连接,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各换向装置的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和/或冷媒循环流路的冷媒流向。
具体而言,控制模块分别控制第一换向装置15和第二换向装置16各自的连接口,用于将第二换热腔19通过其中一个湿度调节腔与室内送风口SA连通,同时将第一换热腔18通过另外一个湿度调节强与室外排风口EA连通,由于室外进风口OA与第二换热腔19连通,以及室内回风口RA与第一换热腔18连通,进而实现将室外进风口OA、第二换热腔19、其中一个湿度调节腔以及室内送风口SA连通,组成进风气流通道,室外新风可经此进风气流通道进入室内。同时将室内回风口RA、第一换热腔18、另外一个湿度调节腔以及室外排风口EA组成排风气流通道,室内污风可经排风气流通道排出至室外。
进风气流通道和排风气流通道分别所经过的湿度调节腔可通过第一换向装置15和第二换向装置16控制,第一吸附件13和第二吸附件14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并且能够将吸附的水分进行锁存,而且还可以在高温下将锁存的水烘成水蒸气释放出来。
压缩机17根据空气调节模式通过控制四通阀32,实现控制冷媒的流向。空气调节模式至少包括除湿模式和加湿模式,当除湿模式时,使得位于第二换热腔19中的第二换热器12作为蒸发器,室外新风经过第二换热器12时被第二换热器12中的冷媒吸热,湿度降低,然后经过其中一吸附件,被吸附件进一步吸附掉空气中的水分,除湿后的进风经过室内送风口SA输送至室内,与此同时,位于第一换热腔18中第一换热器11作为冷凝器,室内回风经过第一换热器11时被第一换热器11中的冷媒加热,温度升高,然后经过另外一吸附件,将该吸附件中的水分烘出来,实现吸附件的再生。当位于进风通道中的吸附件饱和时,通过控制第一换向装置15和第二换向装置16换向,将进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分别所经过的湿度调节腔进行互换,进而所经过的吸附件互换,实现了持续的除湿能力。
当加湿模式时,使得位于第二换热腔19中的第二换热器12作为冷凝器,室外新风经过第二换热器12时被第二换热器12中的冷媒加热,温度升高,然后经过其中一个吸附件,将吸附件中的水分烘出来,湿度升高,随着气流经过室内送风口SA输送至室内,与此同时,位于第一换热腔18中第一换热器11作为蒸发器,室内回风经过第一换热器11时被第一换热器11中的冷媒吸热,气流中的水蒸气凝结,然后经过另外一吸附件,气流中的水分被将该吸附件吸附,吸附件处于吸附状态。当位于进风通道中的吸附件被烘干时,通过控制第一换向装置15和第二换向装置16换向,将进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分别所经过的吸附件互换,实现了持续的加湿能力。
进入室内的新风以及从室内排出的污风在加湿或者除湿之前,首先经过热回收芯体20进行换热。也即,当空气调节模式为除湿模式时,排风温度低于进风温度,进风在热回收芯体20内吸收排风的冷量后进入第二换热腔19。当空气调节模式为加湿模式时,排风温度高于进风温度,进风在热回收芯体20内吸收排风的热量后
进入第二换热腔19。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以及提高排风将吸附件再生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热回收芯体20包括芯体外壳203,芯体外壳203的内腔在其长度方向上交错布设有第一换热通道201和第二换热通道202。可以理解的,第一换热通道201可以具有多个,第二换热通道202可以具有多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芯体外壳203上与第一换热通道201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二端口20b和第四端口20d,芯体外壳203上与第二换热通道203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一端口20a和第三端口20c。
如图4所示,第一换热通道201的两个端口(第二端口20b和第四端口20d)可以分别与室内回风口RA和第一换热腔18连通,且第二换热通道202的两个端口(第一端口20a和第三端口20c)分别与室外进风口OA和第二换热腔19连通。
或者,如图5所示的第一换热通道201的两个端口(第二端口20b和第四端口20d)可分别与室外进风口OA和第二换热腔19连通,且第二换热通道202的两个端口(第一端口20a和第三端口20c)分别与室内回风口RA和第一换热腔18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四通阀32的D端口与压缩机的排气口171连接,四通阀32的S端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172连接,四通阀32的C端口与第二换热器12连接,四通阀32的E端口与第一换热器11连接,第一换热器11通过电子膨胀阀26与第二换热器12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体10内还形成有进风腔101,进风腔101与室外进风口OA连通,回风腔102与室内回风口RA连通。
芯体外壳203分别与进风腔101、回风腔102、第一换热腔18以及第二换热腔19相邻近,进风腔101、回风腔102、第一换热腔18以及第二换热腔19环芯体外壳203布设。芯体外壳203上开设的各端口分别朝向各自所要连通的腔体。
为了能够使气流在热回收芯体内更加均匀的换热,第一换热通道201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导风板204,第一导风板204在第二端口20b和第四端口20d之间延伸,从第二端口20b进入的气流在气压作用下可均匀地进入各导风通道,进而可以均匀地与位于上层和/或下层的第二换热通道202中的气流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通道202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导风板205,第二导风板205在第一端口20a和第三端口20c之间延伸,可以提高与第一换热通道201中气流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块配置为根据空气调节模式控制冷媒循环流路的冷媒流向,根据空气调节模式控制四通阀32的各个端口之间的连通状态。空气调节模式至少包括除湿模式和加湿模式,当调节模式为除湿模式时,包括两种状态,状态1为室外进风经过第二湿度调节腔22,室内回风经过第一湿度调节腔21,状态2为室外进风经过第一湿度调节腔21,室内回风经过第二湿度调节腔22。
其中,除湿模式的状态1,控制模块配置为:
开启压缩机17,控制四通阀32动作,调节电子膨胀阀26的开度,使得第一换热器11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2作为蒸发器。
该模式下冷媒的流向为:压缩机的排气口→四通阀→第一换热器11(冷凝器)→电子膨胀阀26→第二换热器12(蒸发器)→四通阀→压缩机的吸气口。
控制第一换向装置15动作,使得第一换向装置15将第二换热腔19与第二湿度调节腔22连通,第一换热腔18与第一湿度调节腔21连通。同时控制第二换向装置16动作,使得第二换向装置16将室内送风口SA与第二湿度调节腔22连通,室外排风口EA与第一湿度调节腔21连通。
如图6所示,该模式下空气流向为:
进风侧:室外进风口OA→进风腔101→热回收芯体20→第二换热腔19(第二换热器为蒸发器)→第一换向装置15→第二湿度调节腔22→第二换向装置16→室内送风口SA。
排风侧:室内回风口RA→回风腔102→热回收芯体20→第一换热腔18(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第一换向装置15→第一湿度调节腔21→第二换向装置16→室外排风口EA。
进风在经过第二换热器12时,与第二换热器12换热,温度和湿度降低,实现初步除湿的效果。然后进入第二湿度调节腔22,被位于第二湿度调节腔22中的第二吸附件进一步吸收水分,除湿效果更好。
除湿模式的状态2,控制模块配置为:
开启压缩机17,控制四通阀32动作,调节电子膨胀阀26的开度,使得第一换热器11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2作为蒸发器。
如图7所示,该模式下空气流向为:
进风侧:室外进风口OA→进风腔101→热回收芯体20→第二换热腔19(第二换热器为蒸发器)→第一换向装置15→第一湿度调节腔21→第二换向装置16→室内送风口SA。
排风侧:室内回风口RA→回风腔102→热回收芯体20→第一换热腔18(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第一换向装置15→第二湿度调节腔22→第二换向装置16→室外排风口EA。
当调节模式为加湿模式时,控制模块配置为:
开启压缩机17,控制四通阀32动作,调节电子膨胀阀26的开度,使得第一换热器11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2作为冷凝器。
该模式下冷媒的流向为:压缩机的排气口→四通阀→第二换热器12(冷凝器)→电子膨胀阀26→第一换热器12(蒸发器)→四通阀→压缩机的吸气口。
进风在经过第二换热器12时,与第二换热器12换热,温度升高。
加湿模式时同样包括两种状态,状态1为室外进风经过第二湿度调节腔22,室内回风经过第一湿度调节腔21,状态2为室外进风经过第一湿度调节腔21,室内回风经过第二湿度调节腔22。
加湿模式的状态1,控制第一换向装置15动作,使得第一换向装置15将第二换热腔19与第二湿度调节腔22连通,第一换热腔18与第一湿度调节腔21连通。同时控制第二换向装置16动作,使得第二换向装置16将室内送风口SA与第二湿度调节腔22连通,室外排风口EA与第一湿度调节腔21连通。
该模式下空气流向为:
进风侧:室外进风口OA→进风腔101→热回收芯体20→第二换热腔19(第二换热器为冷凝器)→第一换向装置15→第二湿度调节腔22→第二换向装置16→室内送风口SA。
排风侧:室内回风口RA→回风腔102→热回收芯体20→第一换热腔18(第一换热器为蒸发器)→第一换向装置15→第一湿度调节腔21→第二换向装置16→室外排风口EA。
进风在经过第二换热器12时,与第二换热器12换热,温度和湿度升高,实现初步除湿的效果。然后进入第二湿度调节腔22,将位于第二湿度调节腔22中的第二吸附件中含有的水分进行蒸发,并散发至气流中,进一步提高进风的含湿量,加湿效果更好。
除湿模式的状态2,该模式下空气流向为:
进风侧:室外进风口OA→进风腔101→热回收芯体20→第二换热腔19(第二换热器为冷凝器)→第一换向装置15→第一湿度调节腔21→第二换向装置16→室内送风口SA。
排风侧:室内回风口RA→回风腔102→热回收芯体20→第一换热腔18→第一换向装置15(第一换热器为蒸发器)→第二湿度调节腔22→第二换向装置16→室外排风口EA。
为了防止在冬季加湿时由于进入热回收芯体20的室外空气温度较低,导致容易出现凝露的技术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驱动电机34,用于驱动圆柱状的芯体外壳绕轴转动,将第一换热通道201和第二通道201分别所连通的气流通道进行互换。
也即,由如图4所示的第一换热通道201的两个端口(第二端口20b和第四端口20d)分别与室内回风口RA和第一换热腔18连通,且第二换热通道202的两个端口(第一端口20a和第三端口20c)分别与室外进风口OA和第二换热腔19连通。切换至如图5所示的第一换热通道201的两个端口(第二端口20b和第四端口20d)分别与室外进风口OA和第二换热腔19连通,且第二换热通道202的两个端口(第一端口20a和第三端口20c)分别与室内回风口RA和第一换热腔18连通。或者反之。
在一些实施例中,芯体外壳203的外表面上形成有限位部(图中未示出),用于对芯体外壳203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当芯体外壳203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一定角度时,被其所邻近的腔体壁止挡,再次换向时,反向转动,实现了芯体外壳203能够双向转动角度精确。或者驱动电机34采用步进电机实现,可以实现精准的步数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还包括套设在芯体外壳203周向外侧的环形齿条206,其具有外齿,驱动电机34通过齿轮与环形齿条的外齿相啮合,用于带动环形齿条206绕轴转动,环形齿条206带动芯体外壳203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芯体外壳203设置有中心转轴207,驱动电机34通过传动机构208带动中心转轴207绕轴转动,进而带动芯体外壳203转动。传动机构208可以是但不限于传送带、传送链等。
热回收芯体20可以是多种形状,圆柱形、正方体、长方体,甚至异形截面的均可,只要满足双通道能实现热湿交换即可。芯体材料只要满足温度和湿度交换即可,实际应用热交换效率越高越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为热回收芯体20的另外一种实现方式,其包括圆柱筒状的芯体外壳203,位于内部的第一换热通道201和第二换热通道202呈如图11所示的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吸附件13、第二吸附件14可以做成一体的,且为圆形片状的转轮,在任意状态时,转轮一半探入至第一湿度调节腔21中,另外一半探入至第二湿度调节腔22中,通过设置转轮电机,用于驱动转轮转动,实现分别位于第一湿度调节腔21和第二湿度调节腔22中的转轮部分切换。进而实现持续的除湿或者加湿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进风温湿度传感器和送风温湿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进风温湿度传感器其设置在室外进风口OA处,用于检测进风的温度和含湿,送风温湿度传感器设置在室内送风口SA处,用于检测送风的温度和含湿量。
进风温湿度传感器和送风温湿度传感器分别将检测值发送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吸附件上游的温度以及下游的温湿度控制压缩机的运行状态以及四通阀的流向等。
室外进风口OA处设置有第一过滤网31座内回风口RA处设置有第二过滤网32,用于过滤气流中的粉尘。
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室内送风口SA处设置有送风机28,靠近室外排风口EA处设置有排风机29。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体,其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外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换热腔、第二换热腔和两个湿度调节腔;
换热器,其具有两个且一一对应设置在两个换热腔中;
吸附件,其具有两个且一一对应设置在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中;
换向装置,其具有两个,用于受控将室内送风口通过其中一个湿度调节腔与第二换热腔连通,以及将室外排风口通过另外一个湿度调节腔与第一换热腔连通;
热回收芯体,其用于将室外进风口与第二换热腔连通,以及将室内回风口与第一换热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
所述湿度调节腔包括第一湿度调节腔和第二湿度调节腔;
所述换热器包括:
第一换热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腔中;
第二换热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腔中;
所述吸附件包括:
第一吸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腔中;
第二吸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腔中;
所述换向装置包括:
第一换向装置,其具有四个连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腔、所述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腔、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腔对应连接;
第二换向装置,其具有四个连接口,分别与所述室外排风口、所述室内送风口、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腔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腔对应连接;
所述室内回风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连通,所述室外进风口与所述第二换热腔连通;
压缩机,其通过四通阀分别与两个换热器连接;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两个换向装置分别与各湿度调节腔和换热腔的连通状态,和/或冷媒循环流路的冷媒流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
送风机,其设置在所述室内送风口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之间;
排风机,其设置在所述室外排风口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回收芯体还包括:
芯体外壳,所述芯体外壳的内腔在其长度方向上交错布设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
所述芯体外壳上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芯体外壳上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
第一换热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与所述室内回风口和第一换热腔连通,且第二换热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与所述室外进风口和第二换热腔连通,或者,
第一换热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与所述室外进风口和第二换热腔连通,且第二换热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与室内回风口和第一换热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内还形成有:
进风腔,所述进风腔与所述室外进风口连通;
回风腔,所述回风腔与所述室内回风口连通;
所述芯体外壳分别与所述进风腔、回风腔、第一换热腔以及第二换热腔相邻近,所述进风腔、回风腔、第一换热腔以及第二换热腔环所述芯体外壳布设。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在所述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之间延伸;
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在所述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之间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外壳为圆柱状,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
驱动电机,其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用于驱动所述芯体外壳绕轴转动,将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所连通的气流通道进行互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外壳的外表面上形成有限位部,用于对所述芯体外壳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
第一过滤网,其设置在所述室外进风口处;
第二过滤网,其设置在所述室内回风口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
进风温湿度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室外进风口处,用于检测进风的温度和含湿量;
送风温湿度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室内送风口处,用于检测送风的温度和含湿量。
CN202222624138.1U 2022-09-30 2022-09-30 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2187637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4138.1U CN218763743U (zh) 2022-09-30 2022-09-30 空气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4138.1U CN218763743U (zh) 2022-09-30 2022-09-30 空气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63743U true CN218763743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96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24138.1U Active CN218763743U (zh) 2022-09-30 2022-09-30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637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42074B1 (ko) 조습장치
JP370981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100855446B1 (ko) 열교환기
AU2004280429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0357668C (zh) 空调装置
JP4022549B2 (ja) 換気装置
US20160146479A1 (en)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and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JP2003093832A (ja) 吸着素子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217082837U (zh)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JP4639485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0424427C (zh) 湿度控制装置
CN218763743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7082836U (zh)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CN217654015U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213955462U (zh) 加湿装置、空调室外机与空调器
JP4165102B2 (ja) 調湿システム
JP2964843B2 (ja) 空質調節機
CN220817954U (zh) 空气处理系统
JP2017101898A (ja) デシカント調湿装置
CN219063621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8884148U (zh) 湿度调节装置
KR102580539B1 (ko) 공기조화장치
CN218936572U (zh) 新风调湿机组
JP3407735B2 (ja) 調湿装置
CN218495205U (zh)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