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84148U - 湿度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湿度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84148U
CN218884148U CN202222628062.XU CN202222628062U CN218884148U CN 218884148 U CN218884148 U CN 218884148U CN 202222628062 U CN202222628062 U CN 202222628062U CN 218884148 U CN218884148 U CN 2188841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valve
air
cavity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2806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都学敏
周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2806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841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841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841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湿度调节装置,包括:外壳体,其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外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第一换向装置,其内部形成有四个阀腔;第二换向装置,其具有四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对应连接;全热交换芯体,其设置在第一换向装置内,用于将其中两个阀腔连通,以及将另外两个阀腔连通;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各风阀的开启状态以及第二换向装置的连通状态。本实用新型的湿度调节装置,通过控制第一换向装置,最终实现室外进风口最终所连通的换热腔以及气流路径,能够实现不同的空气调节模式,空气调节功能多。

Description

湿度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湿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室内环境的品质,需要对空气进行调节。空气调节包括温度调节和湿度调节,空气质量以及舒适度日益被每个家庭及各类商业、办公场所重视。
目前行业内大部分新风产品有除湿功能,而对于加湿,需要设置单独的加湿模块和相应的供水系统才能实现,比如湿膜加湿和蒸汽加湿都需要供水系统。而固体吸附加湿,材料贵,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湿度调节装置在加湿时需要设置单独的加湿模块和相应的供水系统才能实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湿度调节装置,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湿度调节装置,包括:
外壳体,其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外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
第一换向装置,其内部形成有四个阀腔,其中两个阀腔分别通过一个风阀与室外进风口连接,该两个阀腔不同时与室外进风口连通,另外两个阀腔分别通过一个风阀与室内回风口连接,该两个阀腔不同时与室内回风口连通,四个阀腔中的其中两个阀腔分别与两个换热腔对应连通;
第二换向装置,其用于将所述室内送风口与其中一个换热腔连通,以及用于将所述室外排风口与另外一个换热腔连通;
全热交换芯体,其设置在第一换向装置内,用于将其中两个阀腔连通,以及将另外两个阀腔连通;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各风阀的开启状态以及第二换向装置的连通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湿度调节装置还包括:
第一换热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腔中;
第二换热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腔中;
压缩机,其通过四通阀分别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湿度调节装置还包括:
第一吸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腔中,且在气流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游;
第二吸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腔中,且在气流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内部形成的四个阀腔分别为顺次设置的第一阀腔、第二阀腔、第三阀腔以及第四阀腔,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分别通过一个风阀与所述室外进风口连接,且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不同时与室外进风口连通,第三阀腔和第四阀腔分别通过一个风阀与室内回风口连接,且第三阀腔和第四阀腔不同时与室内回风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阀腔和第四阀腔分别与两个换热腔一一对应连通;
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包括在其轴线方向上交错布设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
全热交换芯体的芯体外壳上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芯体外壳上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
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阀腔和第三阀腔连通;
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阀腔和第四阀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全热交换芯体为六棱柱状结构,且全热交换芯体其中相对的四个棱面一一对应地设置在第一阀腔、第二阀腔、第三阀腔以及第四阀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阀腔和第三阀腔分别与两个换热腔一一对应连通;
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包括在其轴线方向上交错布设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
芯体外壳上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芯体外壳上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
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阀腔和第三阀腔连通;
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阀腔和第四阀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全热交换芯体为四棱柱状结构,且全热交换芯体的四条棱面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阀腔、第二阀腔、第三阀腔和第四阀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湿度调节装置还包括:
送风机,其设置在所述室内送风口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之间,用于将室外进风送至室内;
排风机,其设置在所述室外排风口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之间,用于将室内回风送至室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
第一过滤网,其设置在所述室外进风口处;
第二过滤网,其设置在所述室内回风口处。
本实用新型的湿度调节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室外进入的新风和室内排出的排风分别经过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能够对进入新风进行湿度调节后送入室内。通过设置第一换向装置和第二换向装置,能够用于将新风和排风分别所经过的换热腔进行切换,实现吸附件的再生,进而实现持续加湿或者除湿的目的。第一换向装置能够受控切换其各阀腔分别与室外进风口和室内回风口的连通状态,而全热交换芯体用于将其中两个阀腔连通,以及将另外两个阀腔连通,四个阀腔中的其中两个阀腔分别与两个换热腔对应连通,通过控制第一换向装置,最终实现室外进风口最终所连通的换热腔,以及气流路径,能够实现不同的空气调节模式,空气调节功能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湿度调节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湿度调节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湿度调节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向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湿度调节装置的再一种实施例的全热交换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湿度调节装置的再一种实施例的全热交换芯体的内部换热通道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湿度调节装置的一种调节模式的气流方向示意图;
图10是图9全热交换芯体中的气流方向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湿度调节装置的再一种调节模式的气流方向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全热交换芯体中的气流方向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湿度调节装置的又一种调节模式的气流方向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全热交换芯体中的气流方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和实施方式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于术语的简要说明,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接下来描述的实施方式,而不是意图限定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说明,这些术语应当按照其普通和通常的含义理解。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湿度调节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外壳体10、第一换向装置11、第二换向装置12、全热交换芯体20以及控制模块(图中未示出),其中,外壳体10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OA、室外排风口EA、室内送风口SA以及室内回风口RA。外壳体10内形成有第一换热腔13和第二换热腔14。
第一换向装置11的内部形成有四个阀腔,其中两个阀腔分别通过一个风阀与室外进风口OA连接,该两个阀腔不同时与室外进风口OA连通,另外两个阀腔分别通过一个风阀与室内回风口RA连接,该两个阀腔不同时与室内回风口RA连通,四个阀腔中的其中两个阀腔分别与两个换热腔对应连通。
第二换向装置12分别与室外排风口EA、室内送风口SA、第一换热腔13和第二换热腔14对应连接,用于将室内送风口SA与其中一个换热腔连通,以及用于将室外排风口EA与另外一个换热腔连通。可以理解的,第二换向装置12能够将室外排风口EA与第一换热腔13连通,以及将室内送风口SA与第二换热腔14连通,或者,第二换向装置12能够将室外排风口EA与第二换热腔14连通,以及将室内送风口SA与第一换热腔13连通。
全热交换芯体20设置在第一换向装置11内,用于将其中两个阀腔连通,以及将另外两个阀腔连通。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各风阀的开启状态以及第二换向装置12连通状态。
该湿度调节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换热腔13和第二换热腔14,室外进入的新风和室内排出的排风分别经过第一换热腔13和第二换热腔14,能够对进入新风进行湿度调节后送入室内。通过设置第一换向装置11和第二换向装置12,能够用于将新风和排风分别所经过的换热腔进行切换,吸附件能够再生,进而实现持续加湿或者除湿的目的。第一换向装置11能够受控切换其各阀腔分别与室外进风口OA和室内回风口RA的连通状态,而全热交换芯体20用于将其中两个阀腔连通,以及将另外两个阀腔连通,四个阀腔中的其中两个阀腔分别与两个换热腔对应连通,通过控制第一换向装置11,最终实现室外进风口OA最终所连通的换热腔,以及气流路径,能够实现不同的空气调节模式,空气调节功能多。
在一些实施例中,湿度调节装置还包括第一换热器15和第二换热器16,第一换热器15设置在第一换热腔13中,第二换热器16设置在第二换热腔14中。
如图2所示,压缩机17通过四通阀18分别与第一换热器15和第二换热器16连接,第一换热器15和第二换热器16连接之间还连接有电子膨胀阀19。
压缩机17受控制模块的控制,实现控制冷媒的流向,通过控制冷媒的流向,可实现第一换热器15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6作为冷凝器,或者第一换热器15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6作为蒸发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湿度调节装置还包括第一吸附件31和第二吸附件32,第一吸附件设置在第一换热腔13中,且在气流方向上位于第一换热器15的下游。
第二吸附件设置在第二换热腔14中且在气流方向上位于第二换热器16的下游。
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并且能够将吸附的水分进行锁存,而且还可以在高温下将锁存的水烘成水蒸气释放出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第一换向装置11内部形成的四个阀腔分别为顺次设置的第一阀腔111、第二阀腔112、第三阀腔113以及第四阀腔114,第一阀腔111和第二阀腔112分别通过一个风阀与室外进风口OA连接,且第一阀腔111和第二阀腔112不同时与室外进风口OA连通。也即,在任一时刻,仅第一阀腔111和第二阀腔112的其中一个与室外进风口OA连通,第一阀腔111和第二阀腔112所连接的风阀不同时开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阀腔113和第四阀腔114分别通过一个风阀与室内回风口RA连接,且第三阀腔113和第四阀腔114不同时与室内回风口RA连通。也即,在任一时刻,仅第一阀腔111和第二阀腔112的其中一个与室内回风口RA连通,第三阀腔113和第四阀腔114所连接的风阀不同时开启。
为了方便说明,如图4所示,第一阀腔111所连接的风阀为第一风阀21、第二阀腔112所连接的风阀为第二风阀22、第三阀腔113所连接的风阀为第三风阀23以及第四阀腔114所连接的风阀为第四风阀24。
在一些实施例中篇二阀腔112和第四阀腔114分别与两个换热腔一一对应连通。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以第二阀腔112通过第二换热腔连接口14a与第二换热腔14连通,第四阀腔114通过第一换热腔连接口13a与第一换热腔13连通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5、图6所示,全热交换芯体20全热交换芯体20包括在其轴线方向上交错布设的第一换热通道201和第二换热通道202。也即,假如第一层的换热通道为第一换热通道201,则第二层的换热通道为第二换热通道202,第三层的换热通道为第一换热通道201,第四层的换热通道为第二换热通道202......,以此类推。可以理解的,第一换热通道201可以具有多个,第二换热通道202可以具有多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芯体外壳上与第一换热通道201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二端口20b和第四端口20d,芯体外壳上与第二换热通道202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一端口20a和第三端口20e。第一换热通道20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阀腔112和第三阀腔113连通,第二换热通道20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阀腔111和第四阀腔114连通。
通过控制第一换向装置11的各风阀的连通状态,可以实现控制室外进风口OA所连通的阀腔以及换热腔,也即,可以控制进风所流经的气流通道。同时可以实现室内回风口RA所连通的阀腔以及换热腔,也即,可以控制回风所流经的气流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进行全热回收的模式,如图4、图5所示,此时控制第一风阀21开启、第二风阀22关闭、第三风阀23开启以及第四风阀24关闭,此时的进风的气流通道为:室外进风口OA→第一阀腔111→第二换热通道202→第四阀腔114→第一换热腔13→第二换向装置12→室内送风口SA。此时的回风的气流通道为:室内回风口RA→第三阀腔113→第一换热通道201→第二阀腔112→第二换热腔14→第二换向装置12→室外排风口EA。
进入室内的新风以及从室内排出的污风在加湿或者除湿之前,首先经过全热交换芯体20进行换热。也即,当空气调节模式为除湿模式时,排风温度低于进风温度,进风在全热交换芯体20内吸收排风的冷量后进入第一换热腔13。当空气调节模式为加湿模式时,排风温度高于进风温度,进风在全热交换芯体20内吸收排风的热量后进入第一换热腔13。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以及提高排风将吸附件再生的效率。
当进风通道所经过的第一换热腔13的除湿或者加湿能力下降时,此时可以控制第一换向装置11和第二换向装置12换向,如图4、图5所示,此时控制第一风阀21关闭、第二风阀22开启、第三风阀23关闭以及第四风阀24开启,此时的进风的气流通道为:室外进风口OA→第二阀腔112→第二换热腔14→第二换向装置12→室内送风口SA。此时的回风的气流通道为:室内回风口RA→第四阀腔114→第二换向装置12→室外排风口EA。也即:进风和回风所经过的换热腔进行了交换,进风经过第二换热腔14,回风经过第一换热腔13。同时控制四通阀18的冷媒流向。实现第一换热腔13和第二换热腔14中的制冷模式与相应的湿度调节模式相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17根据空气调节模式通过控制四通阀18,空气调节模式至少包括除湿模式和加湿模式,当除湿模式时,使得进风所连通的换热腔中的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室外新风经过蒸发器时被蒸发器中的冷媒吸热,湿度和温度均降低,然后经过位于蒸发器下游的吸附件,被吸附件进一步吸附掉空气中的水分,除湿后的进风经过室内送风口SA输送至室内,与此同时,回风所连通的换热腔中的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室内回风经过冷凝器时被冷凝器中的冷媒加热,温度升高,然后经过位于冷凝器下游的吸附件,将该吸附件中的水分烘出来,实现吸附件的再生。当进风所经过的吸附件饱和时,通过控制第一换向装置11和第二换向装置12换向,将进风和回风分别所经过的换热腔互换,进而所经过的吸附件进行交换,实现了持续的除湿能力。
同理的,当加湿模式时,压缩机17通过控制四通阀18,使得进风所连通的换热腔中的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室外新风经过冷凝器时被冷凝器中的冷媒加热,温度升高,然后经过位于冷凝器下游的吸附件,将吸附件中的水分烘出来,湿度升高,随着气流经过室内送风口SA输送至室内,与此同时,回风所连通的换热腔中的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室内回风经过蒸发器时被蒸发器中的冷媒吸热,气流中的水蒸气凝结,然后经过蒸发器下游的吸附件,气流中的水分被将该吸附件吸附,吸附件处于吸附状态。当进风所经过的吸附件被烘干时,通过控制第一换向装置11和第二换向装置12换向,将进风和回风分别所经过的换热腔互换,进而所经过的吸附件进行交换,实现了持续的加湿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全热交换芯体20还包括送风机25和排风机26,送风机25设置在室内送风口SA与第二换向装置12之间,用于将室外进风送至室内。
排风机设置在室外排风口EA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2之间,用于将室内回风送至室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滤网27和第二过滤网28。
第一过滤网27设置在室外进风口OA处,用于对室外进入的新风进行过滤,以便为室内提供清洁的空气。
第二过滤网28设置在室内回风口RA处,用于对室内回风进行过滤后排出,防止回风中含的粉尘在经过换热器以及吸附件时附着在换热器上导致降低换热性能,以及堵塞吸附件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延长气流在两个换热通道中的路径,提高换热效率,如图5-图8所示,全热交换芯体20为六棱柱状结构,且全热交换芯体20其中相对的四个棱面一一对应地设置在第一阀腔111、第二阀腔112、第三阀腔113以及第四阀腔114中。
如图所示,六棱柱状结构的六个棱面顺次为棱面a、棱面b、棱面c、棱面d、棱面e和棱面f,棱面a朝向第一阀腔111,棱面b朝向第二阀腔112,棱面d朝向第三阀腔113以及冷媒e朝向第四阀腔114,第一换热通道201的第二端口20b开设在棱面b上,第一换热通道201的第四端口20d开设在棱面d上,实现将第二阀腔112和第三阀腔113连通。第二换热通道202的第一端口20a开设在棱面a上,第二换热通道202的第三端口20e开设在棱面e上,实现将第一阀腔111和第四阀腔114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阀腔112和第三阀腔113还可以分别与两个换热腔一一对应连通。
本实施例中以第二阀腔112与第二换热腔14连通、第三阀腔113与第一换热腔13连通为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通道20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阀腔111和第三阀腔113连通,第二换热通道20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阀腔112和第四阀腔114连通。
采用本实施例的结构通过制各风阀的开启状态以及第二换向装置12各连接口的连通状态同样能够实现各种气流通道,以实现其空气调节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全热交换芯体20为四棱柱状结构,如图4所示,全热交换芯体20的四条棱面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阀腔111、第二阀腔112、第三阀腔113和第四阀腔114中。
实施例二
下面提出了湿度调节装置的一些具体的应用实施例。
1.1夏季除湿
状态1:控制四通阀18的冷媒流向,第一换热器15做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6做冷凝器。控制第一风阀21开启、第二风阀22关闭、第三风阀23开启以及第四风阀24关闭。
如图9、图10所示,进风气流路径:室外新风从OA口进入机组,先经过第一过滤网27净化,到达第一换向装置11的第一阀腔111,再经过全热交换芯体20(全热芯体为顺流式),这样新风到达第四阀腔114,第四阀腔114与第一换热腔13相通,此时第一换热器15做蒸发器,新风被蒸发器冷却降温,温度下降,湿度下降,再经过第一吸附件,湿度进一步下降,然后到达第二换向装置12,进风经过第二换向装置12到达送风机处,最后经过室内送风口SA送入室内。
排风气流路径:室内回风从RA口进入机组,先经过回风侧第二过滤网28净化,到达第一换向装置11的第三阀腔113,再经过全热交换芯体20(全热芯体为顺流式),这样新风到达第一换向装置11的第二阀腔112篇二阀腔112与第二换热腔14相通,此时第二换热器16做冷凝器,室内空气带走冷凝器的热量,温度升高,再经过第二吸附件,吸附材料中的水蒸气遇热释放出来,并随着排风到达第二换向装置12,排风井第二换向装置12到达排风机处,最后经过室外排风口EA排出到室外。
换向:当经过一段时间后,第二吸附件达到饱和,无法吸附更多水分,此时控制第一换向装置11和第二换向装置12换向,及制冷系统的四通阀18同时换向,即切换为状态2。
状态2:通过四通阀18控制冷媒流向,第二换热器16做蒸发器,第一换热器15做冷凝器。控制第一风阀21关闭、第二风阀22开启、第三风阀23关闭以及第四风阀24开启。
如图11、图12所示,进风气流路径:室外新风从OA口进入机组,先经过第一过滤网27净化,到达第一换向装置11的第二阀腔112,第二阀腔112与第二换热腔14连通,进而从第二阀腔112进入第二换热腔14,此时第二换热器16做蒸发器,新风被蒸发器冷却降温,温度下降,湿度下降,再经过第二吸附件,湿度进一步下降,然后到达第二换向装置12,从而新风经过第二换向装置12到达送风机处,最后经过室内送风口SA送入室内。
排风气流路径:室内空气从RA口进入机组,先经过回风侧第二过滤网28净化,到达第一换向装置11的第四阀腔114,第四阀腔114与第一换热腔13连通,从第四阀腔114进入第一换热腔13,此时第一换热器15做冷凝器,室内空气带走冷凝器的热量,温度升高,再经过第一吸附件,吸附材料中的水蒸气遇热释放出来,并随着排风到达第二换向装置12,排风经第二换向装置12到达排风机处,最后经过室外排风口EA排出到室外。
1.2冬季加湿
状态1:控制四通阀18的冷媒流向,第一换热器15做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6做蒸发器。此时控制第一风阀21开启、第二风阀22关闭、第三风阀23开启以及第四风阀24关闭。
如图9、图10所示,进风气流路径:室外新风从OA口进入机组,先经过第一过滤网27净化,到达第一换向装置11的第一阀腔111,再经过全热交换芯体20(全热芯体为顺流式),接着到达第四阀腔114,第四阀腔114与第一换热腔13相通,此时第一换热器15做冷凝器,冷凝器将热量传递给新风,新风温度升高,再经过第一吸附件,吸附材料中的水蒸气遇热释放出来,并随着排风到达第二换向装置12,经第二换向装置12到达送风机处,最后经过室内送风口SA送入室内。
排风气流路径:室内空气从RA口进入机组,先经过回风侧第二过滤网28净化,到达第一换向装置11的第三阀腔113,再经过全热交换芯体20(全热芯体为顺流式),接着到达第二阀腔112,第二阀腔112与第二换热腔14相通,此时第二换热器16做蒸发器,室内空气被蒸发器冷却降温,温度下降,湿度下降,再经过第二吸附件,携带的水分被吸附在第二吸附件的内部,然后到达第二换向装置12,从而室内空气经过第二换向装置12到达排风机处,最后经过室外排风口EA排出到室外。
当上述运行时间≥T1时,第一换热器15和第二换热器16所在制冷系统的四通阀18换向,同时控制第一换向装置11和第二换向装置12的风口也进行切换,进入状态2。
状态2:如图11、图12所示,第二换热器16做冷凝器,第一换热器15做蒸发器。换向后:第一风阀21关闭、第二风阀22开启、第三风阀23关闭以及第四风阀24开启。
进风气流路径:室外新风从OA口进入机组,先经过第一过滤网27净化,到达第一换向装置11的第二阀腔112,第二阀腔112与第二换热腔14连通,进风从第二阀腔112进入第二换热腔14,此时第二换热器16做冷凝器,冷凝器将热量传递给新风,新风温度升高,再经过第二吸附件,吸附材料中的水蒸气遇热释放出来,并随着排风到达第二换向装置12,进风经第二换向装置12到达送风机处,最后经过室内送风口SA送入室内。
排风气流路径:室内空气从RA口进入机组,先经过回风侧第二过滤网净化,到达第一换向装置11的第四阀腔114,第四阀腔114与第一换热腔13连通,接着到达第一换热腔13,此时第一换热器15做蒸发器,室内空气被蒸发器冷却降温,温度下降,湿度下降,再经过第一吸附件,携带的水分被吸附在吸附材料的内部,然后到达第二换向装置12,经过第二换向装置12到达排风机处,最后经过室外排风口EA排出到室外。
1.3仅热回收模式
此时换热器不运行,如图9、图10所示,风阀装置不切换,此时第一风阀21开启、第二风阀22关闭、第三风阀23开启以及第四风阀24关闭,仅靠全热交换芯体20实现新风和回风之间的能量回收,排风气流路径和进风气流路径的风道流路如图,进入的新风在全热交换芯体20内与室内回风换热,用于对室内回风的冷量(除湿时)进行回收,以及对室内回风的热量(加湿时)进行回收,提高能源利用率。
1.4内循环模式
夏季室外温度较高时,此时该机组可作为空调使用,运行内循环模式。此时,控制第一风阀21关闭、第二风阀22开启、第三风阀23关闭以及第四风阀24开启。第一换热器15做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6做冷凝器。
进风气流路径:室内回风从RA口进入机组,先经过回风侧第二过滤网净化,到达第一换向装置11的第四阀腔114,第四阀腔114与第一换热腔13连通,从第四阀腔114进入第一换热腔13,此时第一换热器15做蒸发器,进风被蒸发器冷却降温,温度下降,湿度下降,再经过第一吸附件,湿度进一步下降,然后到达第二换向装置12,从而进风经过第二换向装置12到达送风机处,最后经过室内送风口SA送入室内。
排风气流路径:室外新风从OA口进入机组,先经过第一过滤网27净化,到达第一换向装置11的第二阀腔112,第二阀腔112与第二换热腔14连通,进而从第二阀腔112进入第二换热腔14,此时第二换热器16做冷凝器,空气带走冷凝器的热量,冷凝器中的冷媒降温,再经过第二吸附件,吸附材料中的水蒸气遇热释放出来,并随着排风到达第二换向装置12,排风经第二换向装置12到达排风机处,最后经过室外排风口EA排出到室外。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体,其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外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
第一换向装置,其内部形成有四个阀腔,其中两个阀腔分别通过一个风阀与室外进风口连接,该两个阀腔不同时与室外进风口连通,另外两个阀腔分别通过一个风阀与室内回风口连接,该两个阀腔不同时与室内回风口连通,四个阀腔中的其中两个阀腔分别与两个换热腔对应连通;
第二换向装置,其用于将所述室内送风口与其中一个换热腔连通,以及用于将所述室外排风口与另外一个换热腔连通;
全热交换芯体,其设置在第一换向装置内,用于将其中两个阀腔连通,以及将另外两个阀腔连通;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各风阀的开启状态以及第二换向装置的连通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度调节装置还包括:
第一换热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腔中;
第二换热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腔中;
压缩机,其通过四通阀分别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度调节装置还包括:
第一吸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腔中,且在气流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游;
第二吸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腔中,且在气流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内部形成的四个阀腔分别为顺次设置的第一阀腔、第二阀腔、第三阀腔以及第四阀腔,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分别通过一个风阀与所述室外进风口连接,且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不同时与室外进风口连通,第三阀腔和第四阀腔分别通过一个风阀与室内回风口连接,且第三阀腔和第四阀腔不同时与室内回风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阀腔和第四阀腔分别与两个换热腔一一对应连通;
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包括在其轴线方向上交错布设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
全热交换芯体的芯体外壳上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芯体外壳上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
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二阀腔和第三阀腔连通;
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两端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一阀腔和第四阀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为六棱柱状结构,且全热交换芯体其中相对的四个棱面一一对应地设置在第一阀腔、第二阀腔、第三阀腔以及第四阀腔中。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腔和第三阀腔分别与两个换热腔一一对应连通;
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包括在其轴线方向上交错布设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
全热交换芯体的芯体外壳上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芯体外壳上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
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阀腔和第三阀腔连通;
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阀腔和第四阀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为四棱柱状结构,且全热交换芯体的四条棱面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阀腔、第二阀腔、第三阀腔和第四阀腔中。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度调节装置还包括:
送风机,其设置在所述室内送风口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之间,用于将室外进风送至室内;
排风机,其设置在所述室外排风口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之间,用于将室内回风送至室外。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度调节装置还包括:
第一过滤网,其设置在所述室外进风口处;
第二过滤网,其设置在所述室内回风口处。
CN202222628062.XU 2022-09-30 2022-09-30 湿度调节装置 Active CN2188841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8062.XU CN218884148U (zh) 2022-09-30 2022-09-30 湿度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8062.XU CN218884148U (zh) 2022-09-30 2022-09-30 湿度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84148U true CN218884148U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39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28062.XU Active CN218884148U (zh) 2022-09-30 2022-09-30 湿度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841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9050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0507378C (zh) 调湿装置
US7905108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0432554C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2081440U (zh) 新风空调
CN217082837U (zh)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US20100170280A1 (en) Humidity controller
CN217082836U (zh)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CN218884148U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217654015U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11425939A (zh) 新风空调及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CN212299180U (zh) 空调系统
CN211575334U (zh) 一种新风除湿机
CN210801397U (zh) 新风空调
CN219063621U (zh) 空气调节装置
KR200404334Y1 (ko) 외기흡입장치가 구비된 코너 스탠드형 에어컨
CN220817954U (zh) 空气处理系统
CN216924568U (zh) 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空调器
JP3649203B2 (ja) 調湿装置
CN215336794U (zh) 调湿机
CN218763743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3687065U (zh)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
CN216924567U (zh) 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空调器
JPH07101113B2 (ja) 空調用床置形換気ユニット
CN218936531U (zh) 新风调湿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