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24568U - 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24568U
CN216924568U CN202123145706.1U CN202123145706U CN216924568U CN 216924568 U CN216924568 U CN 216924568U CN 202123145706 U CN202123145706 U CN 202123145706U CN 216924568 U CN216924568 U CN 2169245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pipeline
humidity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4570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江彬
顾超
宋强
何建奇
任滔
李银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4570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245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245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245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湿度调节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通过调湿回路使调湿换热器与水氟换热器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调湿换热器表面的除湿材料的加热或冷却,以对流经调湿换热器的空气加湿或除湿。这样,利用冷媒回路的热量进行加湿或除湿,不需消耗额外的能源,实现节能。此外,在排风口设置第一风机以调节从风道排出至室外的用于脱附再生或者吸附除湿的风量。在送风口设置第二风机以调节从风道送入至室内的用于吸附除湿或者脱附再生的风量。实现了分别对脱附再生侧的风量和吸附除湿侧的风量的单独调节,避免风量受到用户需求限制,提高了加湿或者除湿的效果。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器。

Description

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湿度控制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空调器。
背景技术
秋冬季节,国内大部分地区空气含湿量较低,室内空气湿度较低,会导致身体水分流失及引起呼吸道疾病等。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采用加湿器对室内空调加湿,但加湿器加湿范围小,易产生白粉且容易滋生细菌。
相关技术中,存在通过在调湿换热器上涂覆除湿材料,控制风道与冷媒系统配合,使调湿换热器完成吸附除湿和脱附再生,以调节室内湿度的技术方案。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现有技术的脱附再生侧的风量和吸附除湿侧的风量通常为相同的,脱附再生侧的风量和吸附除湿侧的风量受到用户需求限制,无法主动进行调节,导致加湿或者除湿效果不佳,并且调湿装置在湿度调节过程中,对调湿回路的温度要求严格,采用现有技术需要耗费较多的能源才能实现再生循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和空调器,以较好的满足用户对新风需求的同时,保证良好的加湿效果并降低能源的浪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于调节湿度装置包括:冷媒回路,由压缩机、第一水氟换热器、第二水氟换热器、节流机构和四通阀连接形成;风道,包括换热腔体和管路组件;换热腔体内设有第一调湿换热器、第二调湿换热器和可切换方向的换向板;第一调湿换热器和第二调湿换热器均涂覆有除湿材料;管路组件用于将气体引入换热腔体;换向板通过切换方向改变流入换热腔体的气体的流向,以使第一调湿换热器吸附除湿且第二调湿换热器脱附再生,或者,第一调湿换热器脱附再生且第二调湿换热器吸附除湿;第一水氟换热器用于与第一调湿换热器热交换,第二水氟换热器用于与第二调湿换热器热交换;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第一风机设置于排风口,第二风机设置于送风口,排风口和送风口均与管路组件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和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中,利用冷媒回路中水氟换热器的热量和冷量,形成包括第一水氟换热器和第一调湿换热器的调湿回路,及包括第二水氟换热器和第二调湿换热器形成的调湿回路。第一调湿换热器和第二调湿换热器的表面涂覆除湿材料,通过调湿回路使调湿换热器与水氟换热器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调湿换热器表面的除湿材料的加热或冷却,以对流经调湿换热器的空气加湿或除湿。这样,利用冷媒回路的热量进行加湿或除湿,不需消耗额外的能源,实现节能。此外,在排风口设置第一风机以调节从风道排出至室外的用于脱附再生或者吸附除湿的风量。在送风口设置第二风机以调节从风道送入至室内的用于吸附除湿或者脱附再生的风量。实现了分别对脱附再生侧的风量和吸附除湿侧的风量的单独调节,避免风量受到用户需求限制,提高了加湿或者除湿的效果。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另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压缩机;12:第一调湿换热器;13:第二调湿换热器;14:节流机构;15:四通阀;16:第一水氟换热器;17:第二水氟换热器;18:第一水泵;19:第二水泵;21:换热腔体;22:管路组件;221:第一管路;222:第二管路;223:第三管路;224:第四管路;23:换向板;31:第一风机;32:第二风机;41:排风口;42:送风口;43:第一新风口;44:第二新风口;45:回风口;51:第一三通阀;52:第二三通阀;61:二通阀;71:换热集管;72:换热分支管;81:换热支管;82:换热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包括冷媒回路、风道和风机组件。冷媒回路由压缩机11、第一水氟换热器16、第二水氟换热器13、节流机构14和四通阀15连接形成;风道包括换热腔体21和管路组件22;换热腔体21内设有第一调湿换热器12、第二调湿换热器13和可切换方向的换向板23;第一调湿换热器12和第二调湿换热器13均涂覆有除湿材料;管路组件22用于将气体引入换热腔体21;换向板23通过切换方向改变流入换热腔体21的气体的流向,以使第一调湿换热器12吸附除湿且第二调湿换热器13脱附再生,或者,第一调湿换热器12脱附再生且第二调湿换热器13吸附除湿;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第一风机31设置于排风口41,第二风机32设置于送风口42,排风口41和送风口42均与管路组件22连通。
其中,换向板23为可转动的部件。
本公开实施例中,利用冷媒回路中水氟换热器的热量和冷量,形成包括第一水氟换热器16和第一调湿换热器12的调湿回路,及包括第二水氟换热器17和第二调湿换热器13形成的调湿回路。其中,冷媒回路工作状态下,第一水氟换热器16为蒸发器或冷凝器,第二水氟换热器17为冷凝器或蒸发器。
此外,需要说明地是,调湿回路中流通的载冷剂不局限于水,也可以是其他的载冷剂。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调湿回路使调湿换热器与水氟换热器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调湿换热器表面的除湿材料的加热或冷却,以对流经调湿换热器的空气加湿或除湿。这样,利用冷媒回路的热量进行加湿或除湿,不需消耗额外的能源,实现节能。
此外,在排风口41设置第一风机31以调节从风道排出至室外的用于脱附再生或者吸附除湿的风量。在送风口42设置第二风机32以调节从风道送入至室内的用于吸附除湿或者脱附再生的风量。实现了分别对脱附再生侧的风量和吸附除湿侧的风量的单独调节,避免风量受到用户需求限制,提高了加湿或者除湿的效果。
具体的,在换向板23为第一方向,且第一水氟换热器16为蒸发器,第二水氟换热器17为冷凝器的情况下,第一水氟换热器16中的冷媒蒸发吸收该调湿回路中水的热量,使得第一调湿换热器12表面的除湿材料冷却,吸附流经第一调湿换热器12的空气中的水分,实现对流通的气体的吸附除湿;此时,通过在送风口42设置的第二风机32可以单独控制将吸附除湿后的气体从送风口42进入室内,实现室内的除湿。同时,第二水氟换热器17中的冷媒冷凝释放热量,该调湿回路中的水被加热,使得第二调湿换热器13表面的除湿材料被加热,向流经第二调湿换热器13的空气释放水分以对空气加湿,实现了除湿材料的脱附再生。
具体的,在换向板23为第二方向时,四通阀切换方向,第一水氟换热器16为冷凝器,第二水氟换热器17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一水氟换热器16中的冷媒冷凝释放热量,使得该调湿回路中的水被加热,第一调湿换热器12表面的除湿材料加热再生,向流通该调湿换热器的空气释放水分,实现空气加湿。此时,通过在排风口41设置的第一风机31单独控制将脱附再生后的气体排出至室外。同时,第二水氟换热器17中的冷媒蒸发吸收热量,使得该调湿回路中的水被冷却,第二调湿换热器17表面的除湿材料冷却,吸附流经该调湿换热器的空气中的水分,实现空气除湿。此时,通过在送风口42设置的第二风机32可以单独控制将吸附除湿后的气体从送风口42进入室内,实现室内的除湿。
其中,第一风机31的转速越大,排出至室外的风量越大,相对的用于第一调湿换热器12处或者第二调湿换热器13处的除湿材料脱附再生的风量就越少;反之,第一风机31转速越大,用于除湿材料脱附再生的风量越大,能够极大地提高脱附再生的效果,使第一调湿换热器12和第二调湿换热器13表面的除湿材料保持吸收空气中水分的能力。实现了分别对脱附再生侧的风量和吸附除湿侧的风量的单独调节,避免风量受到用户需求限制,提高了加湿或者除湿的效果。
同样的,在换向板23为第一方向,第一水氟换热器16为冷凝器,第二水氟换热器17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一水氟换热器16中的冷媒冷凝释放热量,使得该调湿回路中的水被加热,第一调湿换热器12表面的除湿材料加热再生,向流通该调湿换热器的空气释放水分,实现空气加湿。此时,通过在送风口42设置的第二风机32可以单独控制将被加湿后的气体从送风口42进入室内,实现室内的加湿。同时,第二水氟换热器17中的冷媒蒸发吸收热量,使得该调湿回路中的水被冷却,第二调湿换热器17表面的除湿材料冷却,吸附流经该调湿换热器的空气中的水分,实现空气除湿。此时,通过在排风口41设置的第一风机31单独控制将吸附除湿后的气体排出至室外。
同样的,在换向板23为第二方向时,四通阀切换方向,第一水氟换热器16为蒸发器,第二水氟换热器17为冷凝器的情况下,第一水氟换热器16中的冷媒蒸发吸收该调湿回路中水的热量,使得第一调湿换热器12表面的除湿材料冷却,吸附流经第一调湿换热器12的空气中的水分,实现对流通的气体的吸附除湿。此时,通过在送风口42设置的第二风机32可以单独控制将被除湿后的气体从送风口42进入室内进行除湿。同时,第二水氟换热器17中的冷媒冷凝释放热量,该调湿回路中的水被加热,使得第二调湿换热器13表面的除湿材料被加热,向流经第二调湿换热器13的空气释放水分以对空气加湿,实现了除湿材料的脱附再生。此时,通过在排风口41设置的第一风机31单独控制将加湿后的气体排出至室外。
其中,第一风机31的转速越大,排出至室外的风量越大,相对的用于第一调湿换热器12或者第二调湿换热器13处的除湿材料进行吸附除湿的风量就越少;反之,第一风机31转速越小,用于除湿材料吸附除湿的风量越大,能够极大地提高吸附除湿的效果,提高该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的加湿性能。实现了分别对脱附再生侧的风量和吸附除湿侧的风量的单独调节,避免风量受到用户需求限制,提高了加湿或者除湿的效果。
可选地,该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还包括第一水:18和第二水泵19。第一水泵18设置于第一水氟换热器16和第一调湿换热器12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二水泵19设置于第二水氟换热器17和第二调湿换热器13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这样,调湿回路上还设有水泵,以保证回路中载冷剂的正常流通。此外,还可以通过水泵调节载冷剂的流速和流量,调节载冷剂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管路组件22包括第一管路221、第二管路222和第四管路224。第一管路221连接换热腔体21和第一新风口43;第二管路222通过第一三通阀51连接换热腔体21、排风口41和送风口42;第四管路224通过第二三通阀52连接换热腔体21、排风口41和送风口42;其中,换向板23将流经第一调湿换热器12和第二调湿换热器13的气体隔开。
具体的,在换向板23切换为第一方向,且第一水氟换热器16为蒸发器,第二水氟换热器17为冷凝器的情况下,第一三通阀51能够控制排风口41分别与换热腔体21和送风口42的第二管路222的流路断开,且换热腔体21和送风口42连通。
这样,第一管路221流入换热腔体21的新风在经过第一调湿换热器12吸附除湿后从第二管路222经过送风口42流入室内进行除湿,并且新风不会通过第二管路222的流路从排风口41流出。
具体的,在换向板23切换为第二方向时,切换四通阀15,第一水氟换热器16为冷凝器,第二水氟换热器17为蒸发器,第二三通阀52能够控制排风口41分别与换热腔体21和送风口42的第四管路224的流路断开,且换热腔体21和送风口42连通。
这样,第一管路221流入换热腔体21的新风在经过第二调湿换热器13吸附除湿后从第四管路224经过送风口42流入室内进行除湿,并且新风不会通过第四管路224的流路从排风口41流出。
同样的,在换向板23切换为第一方向,且第一水氟换热器16为冷凝器,第二水氟换热器17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一三通阀51能够控制排风口41分别与换热腔体21和送风口42的第二管路222的流路断开,且换热腔体21和送风口42连通。
这样,第一管路221流入换热腔体21的新风在经过第一调湿换热器12脱附再生后从第二管路222经过送风口42流入室内进行加湿,并且新风不会通过第二管路222的流路从排风口41流出。
同样的,在换向板23切换为第二方向时,切换四通阀15,第一水氟换热器16为蒸发器,第二水氟换热器17为冷凝器,第二三通阀52能够控制排风口41分别与换热腔体21和送风口42的第四管路224的流路断开,且换热腔体21和送风口42连通。
这样,第一管路221流入换热腔体21的新风在经过第二调湿换热器13脱附再生后从第四管路224经过送风口42流入室内进行加湿,并且新风不会通过第四管路224的流路从排风口41流出。
可选地,管路组件22还包括第三管路223。第三管路223连接回风口45和换热腔体21;其中,在换向板23切换为第一方向时,第三管路223流入换热腔体21的回风在流经第二调湿换热器13后从第四管路224排出;在换向板23切换为第二方向时,第三管路223流入换热腔体21的回风在流经第一调湿换热器12后从第二管路222排出。
具体的,在换向板23切换为第一方向,且第一水氟换热器16为蒸发器,第二水氟换热器17为冷凝器的情况下,第一三通阀51能够控制排风口41分别与换热腔体21和送风口42的第二管路222的流路断开,且换热腔体21和送风口42连通。第二三通阀52能够控制送风口42分别与换热腔体21和排风口41的第四管路224的流路断开,且换热腔体21和排风口41连通。
这样,从图2中的虚线可以看到,新风从第一新风口43流入第一管路221,第一管路221流入换热腔体21的新风在经过第一调湿换热器12吸附除湿后从第二管路222经过送风口42流入室内进行除湿,并且新风不会通过第二管路222的流路从排风口41流出。同时,从图2的另一条虚线可以看到,回风从回风口45流入第三管路223,第三管路223流入换热腔体21的回风在对第二调湿换热器13的除湿材料脱附再生后从第四管路224经过排风口41排出,并且回风不会通过第四管路224的流路从送风口42回到室内。
具体的,在换向板23切换为第二方向时,切换四通阀15,第一水氟换热器16为冷凝器,第二水氟换热器17为蒸发器,第一三通阀51能够控制排风口41分别与换热腔体21和送风口42的第二管路222的流路断开,且换热腔体21和排风口41连通。第二三通阀52能够控制送风口42分别与换热腔体21和排风口41的第四管路224的流路断开,且换热腔体21和送风口42连通。
这样,从图3中的虚线可以看到,新风从第一新风口43流入第一管路221,第一管路221流入换热腔体21的新风在经过第二调湿换热器13吸附除湿后从第四管路224经过送风口42流入室内进行除湿,并且新风不会通过第四管路224的流路从排风口41流出。同时,从图3的另一条虚线可以看到,回风从回风口45流入第三管路223,第三管路223流入换热腔体21的回风在对第一调湿换热器12的除湿材料脱附再生后从第二管路222经过排风口41排出,并且回风不会通过第二管路222的流路从送风口42回到室内。
同样的,在换向板23切换为第一方向,且第一水氟换热器16为冷凝器,第二水氟换热器17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一三通阀51能够控制排风口41分别与换热腔体21和送风口42的第二管路222的流路断开,且换热腔体21和送风口42连通。第二三通阀52能够控制送风口42分别与换热腔体21和排风口41的第四管路224的流路断开,且换热腔体21和排风口41连通。
这样,第一管路221流入换热腔体21的新风在经过第一调湿换热器12脱附再生后从第二管路222经过送风口42流入室内进行加湿,并且新风不会通过第二管路222的流路从排风口41流出。同时,第三管路223流入换热腔体21的回风在对第二调湿换热器13的除湿材料吸附除湿后从第四管路224经过排风口41排出,并且回风不会通过第四管路224的流路从送风口42回到室内。
同样的,在换向板23切换为第二方向时,切换四通阀15,第一水氟换热器16为蒸发器,第二水氟换热器17为冷凝器,第一三通阀51能够控制排风口41分别与换热腔体21和送风口42的第二管路222的流路断开,且换热腔体21和排风口41连通。第二三通阀52能够控制送风口42分别与换热腔体21和排风口41的第四管路224的流路断开,且换热腔体21和送风口42连通。
这样,第一管路221流入换热腔体21的新风在经过第二调湿换热器13脱附再生后从第四管路224经过送风口42流入室内进行加湿,并且新风不会通过第四管路224的流路从排风口41流出。同时,第三管路223流入换热腔体21的回风在对第一调湿换热器12的除湿材料吸附除湿后从第二管路222经过排风口41排出,并且回风不会通过第二管路222的流路从送风口42回到室内。
这样通过管路组件22与换向板23将通向第一调湿换热器12和通向第二调湿换热器13的气体隔开,将换热腔体21分为两个单独的空间,分别单独进行脱附再生和吸附除湿。可以保证第一调湿换热器12和第二调湿换热器13的除湿或者加湿的能力,通过切换第一调湿换热器12和第二调湿换热器13进行脱附再生和吸附除湿进行可以实现连续除湿或者加湿。
可选地,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还包括第二新风口44。第二新风口44与第三管路223通过二通阀61连接,用于引入新风与第三管路223中的回风汇合形成混风。
这样,在室内的回风从回风口45流入第三管路223,此时可以打开二通阀61,室外新风从第二新风口44流入风道与第三管路223中的回风形成混风。
具体的,在换向板23切换为第一方向,且在第一水氟换热器16为蒸发器,第二水氟换热器17为冷凝器的情况下,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能够通过混风对第二调湿换热器13的除湿材料进行脱附再生。在换向板23切换为第二方向,切换四通阀15,第一水氟换热器16为冷凝器,第二水氟换热器17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能够通过混风对第一调湿换热器12的除湿材料进行脱附再生。增强了脱附再生的效果,保证了除湿材料的吸湿能力。
可选地,第一风机31的进风口与第二管路222和第四管路224连接,第一风机31的出风口与排风口41连接;第二风机32的进风口与第二管路222和第四管路224连接,第二风机32的出风口与送风口42连接。保证了风道内的风量。
可选地,第二管路222和第四管路224分别在第一风机31的进风口处和第二风机32的进风口处连接;其中,在换向板23切换为第一方向时,第一三通阀51断开第二管路222通向排风口41的流路,第二三通阀52断开第四管路224通向送风口42的流路;在换向板23为第二方向时,第一三通阀51断开第二管路222通向送风口42的流路,第二三通阀52断开第四管路224通向排风口41的流路。避免了气体从送风口42回到室内,或者排风口41流出造成风量损失。
可选地,结合图4所示,第一调湿换热器12和所述第二调湿换热器13包括换热集管71和多个换热分支管72。换热集管71包括换热进液集管和换热出液集管;多个换热分支管72连通换热进液集管和换热出液集管,除湿材料涂覆于换热分支管72的表面。
这样,第一调湿换热器12和第二调湿换热器13的结构为集管式换热器,该集管式换热器包括两个换热集管71,一个换热集管71作为进液集管,另一个换热集管71作为出液集管,在进液集管与出液集管通过多个换热分支管72连通,多个换热分支管72呈一定规则排列;在换热集管71和换热分支管72的表面涂覆除湿材料;这样,与传统的翅片式换热器结构相比,集管式换热器易涂覆且具有更好的涂覆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5、6所示,第一调湿换热器12和第二调湿换热器13包括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支管81和多个换热翅片82,换热翅片82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换热支管81上;换热支管81和换热翅片82的表面涂覆除湿材料。
本公开实施例中,换热器采用微通道换热器,与传统的翅片式换热器结构相比,换热翅片82通过焊接形式连接于相邻换热支管81上,换热翅片82可以扩大换热面积更大,增加除湿量,因此,具有更好的调湿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翅片82为平片或者波纹片等;换热翅片82与换热支管81的焊接角度不局限于垂直方向,可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包括上述的调节湿度的装置。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媒回路,由压缩机、第一水氟换热器、第二水氟换热器、节流机构和四通阀连接形成;
风道,包括换热腔体和管路组件;所述换热腔体内设有第一调湿换热器、第二调湿换热器和可切换方向的换向板;所述第一调湿换热器和所述第二调湿换热器均涂覆有除湿材料;所述管路组件用于将气体引入所述换热腔体;所述换向板通过切换方向改变流入所述换热腔体的气体的流向,以使所述第一调湿换热器吸附除湿且所述第二调湿换热器脱附再生,或者,所述第一调湿换热器脱附再生且所述第二调湿换热器吸附除湿;所述第一水氟换热器用于与所述第一调湿换热器热交换,所述第二水氟换热器用于与所述第二调湿换热器热交换;
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设置于排风口,所述第二风机设置于送风口,所述排风口和所述送风口均与所述管路组件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水泵,设置于所述第一水氟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调湿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第二水泵,设置于所述第二水氟换热器和所述第二调湿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组件包括:
第一管路,连接所述换热腔体和第一新风口;
第二管路,通过第一三通阀连接所述换热腔体、所述排风口和所述送风口;
第四管路,通过第二三通阀连接所述换热腔体、所述排风口和所述送风口;
其中,所述换向板将流经所述第一调湿换热器和所述第二调湿换热器的气体隔开;在所述换向板切换为第一方向时,所述第一管路流入所述换热腔体的新风在经过所述第一调湿换热器后从所述第二管路流入室内;在所述换向板切换为第二方向时,所述第一管路流入所述换热腔体的新风在经过所述第二调湿换热器后从所述第四管路流入室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组件,还包括:
第三管路,连接回风口和所述换热腔体;
其中,在所述换向板切换为第一方向时,所述第三管路流入所述换热腔体的回风在流经所述第二调湿换热器后从所述第四管路排出;在所述换向板切换为第二方向时,所述第三管路流入所述换热腔体的回风在流经所述第一调湿换热器后从所述第二管路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新风口,与所述第三管路通过二通阀连接,用于引入新风与所述第三管路中的回风汇合形成混风。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四管路连接,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排风口连接;
所述第二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四管路连接,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送风口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四管路分别在所述第一风机的进风口处和所述第二风机的进风口处连接;
其中,在所述换向板切换为第一方向时,所述第一三通阀断开所述第二管路通向所述排风口的流路,所述第二三通阀断开所述第四管路通向所述送风口的流路;在所述换向板为第二方向时,所述第一三通阀断开所述第二管路通向所述送风口的流路,所述第二三通阀断开所述第四管路通向所述排风口的流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湿换热器和所述第二调湿换热器包括:
换热集管,包括换热进液集管和换热出液集管;
多个换热分支管,连通所述换热进液集管和所述换热出液集管,所述除湿材料涂覆于所述换热分支管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湿换热器和所述第二调湿换热器包括微通道换热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包括:
换热支管,包括多个;
换热翅片,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支管上;
所述换热支管和所述换热翅片的表面涂覆除湿材料。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
CN202123145706.1U 2021-12-15 2021-12-15 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空调器 Active CN2169245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45706.1U CN216924568U (zh) 2021-12-15 2021-12-15 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45706.1U CN216924568U (zh) 2021-12-15 2021-12-15 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24568U true CN216924568U (zh) 2022-07-08

Family

ID=82252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45706.1U Active CN216924568U (zh) 2021-12-15 2021-12-15 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245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76308C (zh) 调湿装置
KR101228748B1 (ko) 드레인리스 공기 조화 장치
CN100432554C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89050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0432553C (zh) 空气调节装置
KR100904592B1 (ko) 조습장치
CN110645636A (zh) 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2128861A (zh) 一种新风湿度控制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880035A (zh) 一种改进的控温除湿新风空调及新风除湿风温控制方法
JP2005195285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7575967A (zh) 一种适用于全年工况的热泵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11503040U (zh) 热湿比可调的溶液辅助式热泵系统
CN216346706U (zh) 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空调
CN216924568U (zh) 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空调器
CN101014808A (zh) 湿度控制装置
JP4225181B2 (ja) 調湿装置
JP3614775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CN216924567U (zh) 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空调器
CN210718200U (zh) 一种热泵系统
CN216557420U (zh) 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空调
CN218296049U (zh) 空气调湿装置
US20230092050A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8953673B (zh) 一种多通换向阀和热泵机组
JP3617623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CN112212418A (zh) 热湿比可调的溶液辅助式热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