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0035A - 一种改进的控温除湿新风空调及新风除湿风温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进的控温除湿新风空调及新风除湿风温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80035A
CN112880035A CN202110319139.2A CN202110319139A CN112880035A CN 112880035 A CN112880035 A CN 112880035A CN 202110319139 A CN202110319139 A CN 202110319139A CN 112880035 A CN112880035 A CN 1128800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temperature
heat exchanger
dehumidification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1913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晋鸿
王德锁
徐勇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Xingguang Dianke Intelligent Hom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Xingguang Dianke Intelligent Hom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Xingguang Dianke Intelligent Hom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Xingguang Dianke Intelligent Hom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1913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80035A/zh
Publication of CN1128800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003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24F1/003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in combination with simultaneous exhaustion of in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dehumidific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7Switching between heating and cooling mo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absorption or discharge of heat in outdoor units
    • F24F11/871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absorption or discharge of heat in outdoor units by controlling outdoor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一种改进的控温除湿新风空调,包括外机体、内机体、外风机、送风机、排风机、能量回收芯体、风区隔板和用于对风流进行制冷、制热及除湿的新风温湿度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压缩机、换热器一、换热器二、换热器三和四通阀。新风除湿风温控制方法,适用于如前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新风空调,所述新风空调通过温度传感器监测出风温度tc和回风温度t,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恒温除湿方法以及等温除湿方法。本发明所述新风空调通风模式多样,可同时结合实现对新风的制冷、制热及除湿,且除湿效果好,出风温和,所述温控逻辑对除湿出风还能进一步进行温度调节,提高体感舒适度。

Description

一种改进的控温除湿新风空调及新风除湿风温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风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一种改进的控温除湿新风空调及其除湿出风温控方法。
背景技术
在新风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全热型新风机为较为普及的机型,这种新风机结构简单,就是通过一个排风风机、一个送风风机进行引入新风和排出室内回风,二者在全热交换芯体中进行热交换。如申请号为CN201820051549.7的专利文件公开的一种全热交换新风机,其结构包括全热交换新风机本体、全热交换器、室内进风口、室外进风口、室内出风口、室外出风口、离心风机、净化装置和加热装置,所述全热交换新风机本体的中间设有全热交换器,所述全热交换新风机本体的顶部左侧设有室内进风口,所述全热交换新风机本体的顶部右侧设有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内进风口和室外进风口的外部设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的内部分布有红外加热灯管,所述室内进风口和室外进风口的内侧设有净化装置,所述全热交换新风机本体的底部左侧设有室内出风口,所述全热交换新风机本体的底部右侧设有室外出风口。但这种结构所实现的功能仅仅是引入新风,且送风模式单一,并不能实现冷暖控制或除湿的功能,若要实现这些功能(比如处在一些比较潮湿的环境,除湿功能就很有必要),还得额外安装空调。
市面上也有一些新风除湿解决方案,其中有将蒸发器、冷凝器、节流部件、压缩机等集中到一个箱体中,例如申请号为CN201911412579.1的专利文件公开的整体式新风除湿机,其可降低除湿蒸发器、除湿冷凝器的除湿载重负荷及功耗,其包括至少两种工作模式:新风模式、除湿模式,当处于新风模式时,风道包括新风送风系统、新风排风系统,新风送风系统、新风排风系统之间设置有竖隔板,竖隔板中部设置有第一风门放置孔,第一风门放置孔内安装有风门,新风系统内设置有与竖隔板垂直的横隔板,横隔板中部设置有第二风门放置孔,风门旋转安装于竖隔板中部延长线与横隔板中部延长线的交点上,风门旋转状态包括竖直状态、水平状态,当风门呈水平状态时,将风道分隔为相互隔绝的外循环系统、除湿系统,外循序系统与室外连通,除湿系统与室内连通,除湿系统内布置有除湿冷凝器、除湿蒸发器。这种结构虽然可以起到除湿作用,但是其无法解决冷暖调控问题,也还得额外安装空调,而且对于本就温度高、湿度大的夏天而言,经过冷凝器再热的温度比直接室外引进的新风温度还高,大大增加了能耗。
另外也有一些类似空调的风管式新风机,如申请号为CN201821990875.0的专利文件公开的一种风管式新风空调一体机,包括: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室内机上设有送风管、室内回风管和控制器,所述室内机内部设有高效滤网、新风机、表冷器、显热交换器、新风阀、排风机、粗效滤网、中效滤网和混风阀;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新风机、新风阀、排风机、混风阀、空调室外机内的压缩机连接。这种结构的新风除湿和传统空调的原理差不多,缺点在于出风温度比进风温度低得多,对于低温高湿环境,不仅除湿量低,而且吹出的风体感很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控温除湿新风空调,解决传统新风机送风模式单一、缺乏精简有效地冷暖及除湿出风集成设计以及除湿出风温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新风温湿度调控装置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改进的控温除湿新风空调,包括外机体、内机体、外风机、送风机、排风机、能量回收芯体、风区隔板和用于对风流进行制冷、制热及除湿的新风温湿度控制系统,所述外风机设在所述外机体中,所述内机体的侧壁设有进风口、送风口、回风口和排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外机体连通,所述送风机、所述排风机、所述能量回收芯体、所述风区隔板设在所述内机体中,所述内机体的内空间设有对应于所述进风口、所述送风口、所述回风口、所述排风口的进风区、送风区、回风区、排风区,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压缩机、换热器一、换热器二、换热器三和四通阀,所述压缩机、所述换热器一、所述四通阀均设在所述外机体中,所述换热器二、所述换热器三均设在所述内机体的所述送风区中,所述压缩机、所述四通阀、所述换热器一及所述换热器二串联使用而形成制冷或制热循环通路,所述压缩机、所述四通阀、所述换热器一、所述换热器三、所述换热器二串联使用而形成除湿循环通路。
作为优选,所述除湿循环通路中所述冷媒在三个换热器中的流经顺序为换热器一、换热器三、换热器二,并且所述换热器二相对所述换热器三先接触由所述能量回收芯体和/或所述第一风阀送来的风流。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为A1,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为A2,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为A3,三者关系为A1>A3≥A2。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用于控制制冷或制热循环通路接通或控制所述除湿循环通路接通。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电子膨胀阀,所述电子膨胀阀用于在制冷或制热循环通路中对来自所述换热器二的冷媒或对来自所述换热器一的冷媒进行节流,或者用于在除湿循环回路中对来自所述换热器三的冷媒进行节流。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仅属于所述除湿循环通路而不属于所述制冷或制热循环通路,所述单向阀用于防止冷媒倒流入所述换热器三。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冷媒过滤器,所述冷媒过滤器用于过滤焊冷媒中的杂质。
作为优选,所述新风空调还包括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所述能量回收芯体、所述第一风阀、所述风区隔板共同将所述内机体的内空间分隔成所述进风区、所述送风区、所述回风区、所述排风区,所述第一风阀位于所述回风区与所述送风区之间而用于开闭所述回风区与所述送风区之间的直接通路,所述第二风阀设在所述进风区中而用于开闭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能量回收芯体之间的直接通路。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区和/或所述回风区中还设有空气过滤器。
作为优选,所述回风区中还设有杀菌器。
作为优选,所述送风区中还设有加湿器。
作为优选,所述能量回收芯体与所述第一风阀接合并竖向连接在所述内机体中而将所述内机体的内空间分隔为左右两区,所述风区隔板配合所述能量回收芯体及所述第一风阀而再将该左右两区各自分隔为上下两区。
作为优选,所述内机体具有检修盖板,所述检修盖板上设有若干个内空间部件检修口。
作为优选,所述内机体还具有保护盖板,所述保护盖板连接在所述检修盖板上。
本发明的再一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除湿风温控制方法,解决传统的新风机除湿出风温度过高或过低、体感舒适度差的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可控温除湿的新风机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新风除湿风温控制方法,适用于如前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新风空调,所述新风空调通过温度传感器监测出风温度tc和回风温度t,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恒温除湿方法,在除湿循环工作状态下,当第一出风温度预设值≤出风温度tc≤第二出风温度预设值,控制外风机保持在一预设标准转速;当出风温度tc<第一出风温度预设值,降低外风机转速而使其低于预设标准转速;当出风温度tc>第二出风温度预设值,提高外风机转速而使其高于预设标准转速;等温除湿方法,在除湿循环工作状态下,当出风温度tc=回风温度t,控制外风机保持在一预设标准转速;当出风温度tc<回风温度t,降低外风机转速而使其低于预设标准转速;当出风温度tc>回风温度t,提高外风机转速而使其高于预设标准转速。
本发明的技术优点在于所述新风空调在结构布局上合理精简,功能齐全,能效高,不仅通风模式多样,还可结合实现对新风的制冷、制热及除湿,此外除湿出风经过降温除湿和升温除湿处理,出风较为温和,避免除湿出风温度过高或过低,体感舒适度较好,所述控制方法对除湿出风还能进一步进行温度调节,提高体感舒适度,值得在本领域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新风空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新风空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全新风送风模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混风送风模式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内循环送风模式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新风温湿度控制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制冷循环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制热循环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除湿循环示意图;
图中编号对应的各部分名称分别为:1-外风机,2-送风机,3-排风机,4-能量回收芯体,5-风区隔板,6-进风口,7-送风口,8-回风口,9-排风口,10-第一风阀,11-第二风阀,12-压缩机,13-换热器一,14-换热器二,15-换热器三,16-四通阀,17-换路阀,17a-电磁阀一,17b-电磁阀二,18-电子膨胀阀,19-单向阀,20-空气过滤器,21-杀菌器,22-加湿器,23-检修盖板,24-内空间部件检修口,25-保护盖板,26-冷媒过滤器,27-截止阀,27a-截止阀一,27b-截止阀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见图1,一种改进的控温除湿新风空调的实施例,包括外机体、内机体、外风机1、送风机2、排风机3、能量回收芯体4和风区隔板5,图示中省略了外机体及设在外机体中的外风机1,仅示意了内机体及其内组件,内机体的侧壁设有进风口6、送风口7、回风口8和排风口9,风口形状优选圆形或方形,风口可进一步设置成大小可调的形式,图中左侧上方是排风口9而下方是送风口7,途中右侧右上方是进风口6而下方是回风口8,进风口6与外机体连通;送风机2、排风机3、能量回收芯体4、风区隔板5设在内机体中,送风机2、排风机3优选离心风机,安装方式优选为吸风面水平,能量回收芯体4优选常规的全热交换芯体,其他也可以为显热回收芯体或者其他用于能量回收的常用配件。
新风空调还包括第一风阀10和第二风阀11,能量回收芯体4、第一风阀10、风区隔板5共同将内机体的内空间分隔成分别对应于进风口6、送风口7、回风口8、排风口9的进风区(右上区域)、送风区(左下区域)、回风区(右下区域)、排风区(左上区域),第一风阀10位于回风区与送风区之间,第二风阀11设在进风区中,第一风阀10、第二风阀11优选为矩形风阀。本例中,能量回收芯体4与第一风阀10整体相当于一隔断,将内机体的内空间分为左右两部分,风区隔板5又将左右每个部分分隔为上下两部分,从而形成了四个风区。进风区、回风区中还都设有空气过滤器20,本例中优选滤网,其他可选择HEPA、活性炭等。回风区中还设有杀菌器21,本例中优选紫外线灯,可杀除空气中或者粘在滤网上的细菌。送风区中还设有加湿器22,位于第二换热器b1、第三换热器b2之后而可对处理后的新风加湿,可帮助调节新风湿度,本例中优选电极加湿器,其他也可选择湿膜加湿器等。内机体具有检修盖板23,检修盖板23上设有若干个内空间部件检修口24,如对应空气过滤器20、能量回收芯体4、第一风阀10、第二风阀11等;此外,在检修盖板23上可以设置额外的保护盖板25,保护盖板25和检修盖板23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如卡扣连接、铰接等的活动连接方式。
根据两个风阀的开闭情况,本新风空调可实现如下三种送风模式,
全新风模式:如图3,第一风阀10关闭,第二风阀11打开,外风机1、送风机2、排风机3都开启,引入的所有室外新风以及引出的室内回风在能量回收芯体4中进行冷、热量的回收,新风全部送入室内,回风全部排出室外;
混风模式:如图4,第一风阀10、第二风阀11均打开,外风机1、送风机2、排风机3都开启,回风一部分仍与新风进行常规的热交换后被排出,回风另一部分通过第一风阀10后,再和送风区的新风混合重新送入室内;
内循环送风模式:如图5,第一风阀10打开,第二风阀11关闭,送风机2开启,回风全部通过第一风阀10并再重新送回室内,该模式可在室外环境较为恶劣或者室内环境需要快速处理温湿度时启用,其可在短时间内使室内达到设定温湿度。
新风空调还包括用于对风流进行制冷、制热及除湿的新风温湿度控制系统,见图6,控制系统包括压缩机12、换热器一13、换热器二14、换热器三15和四通阀16,压缩机12、换热器一13、四通阀16均设在外机体中,换热器二14、换热器三15均设在内机体的送风区中,换热器二14位于换热器三15之前而先接触由能量回收芯体4和/或第一风阀11送来的风流,压缩机12、四通阀16、换热器一13及换热器二14串联使用而形成制冷或制热循环通路,此通路为同一条,但根据冷媒流向分别可对空气制冷或制热,即冷媒流向为压缩机12-四通阀16-换热器一13-换热器二14-四通阀16-压缩机12时,通路为制冷通路,冷媒流向为压缩机12-四通阀16-换热器二14-换热器一13-四通阀16-压缩机12时,通路为制热通路;压缩机12、四通阀16、换热器一13、换热器三15、换热器二14串联使用而形成除湿循环通路,其冷媒流向为压缩机12-四通阀16-换热器一13-换热器三15-换热器二14-四通阀16-压缩机12。
图6中,控制系统分室外控制部分和室内控制部分,本例中室外控制部分主要由压缩机12、四通阀16、换热器一13组成,另还设置了两个截止阀27,分别为截止阀一27a和截止阀二27b,分设在由四通阀16通出的管路和换热器一13通出的管路上,压缩机12、换热器一13、截止阀一27a分别与四通阀16连通(此处及之后的有关控制系统中的部件连通方式常规均选用铜管连接),截止阀二27b与换热器一13连通,换热器一13用于与被外风机1引送的风流进行热交换。
本例中室内控制部分主要由换热器二14和换热器三15组成,另设置有控制不同循环通路接通的换路阀17和用于对冷媒节流降温降压的电子膨胀阀18。换路阀17采用电磁阀,分为电磁阀一17a和电磁阀二17b,电磁阀一17a与其所连接的管道形成第一开闭通路,电磁阀二17b与换热器三15连通且该两者与其所连接的管道形成第二开闭通路,第一开闭通路与第二开闭通路为并联关系,电磁阀一17a、电磁阀二17b不同的开闭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冷媒循环通路。第一开闭通路、第二开闭通路因并联形成的整体一边与截止阀二27b连通而另一边与电子膨胀阀18连通,电子膨胀阀18、换热器二14、截止阀一27a、四通阀16依次连通,换热器二14、换热器三15用于与被送风机2引送的风流进行热交换。控制系统还包括单向阀18,单向阀19连接在第二开闭通路中,图示中其连接在换热器三15之后(以除湿循环通路的冷媒流向为参考),确保第二开闭通路中的冷媒仅可流向电子膨胀阀18、换热器二14,也防止在制冷或制热循环通路中冷媒倒流入换热器三15。控制系统还包括冷媒过滤器26,冷媒过滤器26连接在第一开闭通路、第二开闭通路因并联而形成的整体与截止阀二27b之间,用于过滤焊渣、水分等杂质,常用的冷媒过滤器26有滤网、分子筛、干燥过滤器等。本例中换热器二14、换热器三15如图示中那样并排对齐设置,送风机2位于两个换热器之后,其所引送的风流会先与换热器二14接触换热,再与换热器三15接触换热。
值得一提的是,电磁阀一17a、电磁阀二17b、电子膨胀阀18、单向阀19、冷媒过滤器26、截止阀一27a、截止阀二27b均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安装在内机体或外机体中,当然压缩机12、四通阀16、换热器一13、外风机1必定安装外机体中,换热器二14、换热器三15必定安装在内机体的送风区中,本例中选择将前述的室外控制部分(包括截止阀一27a、截止阀二27b)全部设在外机体中,将前述的室内控制部分以及单向阀19、冷媒过滤器26全部设在内机体的送风区中。
根据两个电磁阀的开闭情况,控制系统可实现制冷、制热、除湿三种冷媒循环过程,从而对新风进行制冷、制热及除湿处理,同时,前述的三种通风模式也可以与此自由结合,三种冷媒循环过程具体如下,
制冷循环:如图7,四通阀16掉电,电磁阀一17a得电打开,电磁阀二17b掉电关闭;由压缩机12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经过四通阀16并流入作为冷凝器的换热器一13,与被外风机1引送的室外风进行热交换而冷凝为中温中压液态制冷剂,再经过电子膨胀阀18节流为低温低压液态制冷剂,然后再流入作为蒸发器的换热器二14,与被送风机2引送的风流(也即前述由外风机a6引送过来的风流)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为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最后制冷剂重新被吸回压缩机12内;
制热循环:如图8,四通阀16得电切换,电磁阀一17a得电打开,电磁阀二17b掉电关闭;由压缩机12排出得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经过四通阀16并流入作为冷凝器的换热器二14,与被送风机2引送的风流(也即外风机a6引送过来的风流)进行热交换而冷凝为中温中压液态制冷剂,再经过电子膨胀阀18节流为低温低压液态制冷剂,然后再流入作为蒸发器的换热器一13,与被外风机1引送的室外风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为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最后制冷剂重新被吸回压缩机12内。
除湿循环:如图9,四通阀16掉电,电磁阀一17a掉电关闭,电磁阀二17b得电打开;由压缩机12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经过四通阀16并流入作为冷凝器的换热器一13,与被外风机1引送的风流进行热交换而一次冷凝为中温中压液态制冷剂,再流入作为再热器的换热器三15,与被送风机2引送的风流进行热交换而二次冷凝为更低过冷度的中温中压液态制冷剂,接着经过电子膨胀阀18节流为低温低压液态制冷剂,然后流入作为蒸发器的换热器二14,与被送风机2引送的风流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为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最后制冷剂被重新吸回压缩机12内;其中,被送风机2引送的风流是先与换热器二14接触,再与换热器三15接触的,即送进室内的风流是先进行降温除湿,再进行升温除湿,相比于传统新风机,本方案不仅除湿效果好,还能够相对使得出风温度更为温和,体感舒适度更高。
为了确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系统仍然能保证正常的散热需要,关于换热器一13、换热器二14、换热器三15的换热面积也有进一步限定,换热器一13的换热面积为A1,换热器二14的换热面积为A2,换热器三15的换热面积为A3,三者关系为A1>A3≥A2。在制冷循环时,即换热器一13作为冷凝器,换热器二14作为蒸发器,换热器三15不工作时,室外温度较高而不太好散热,此时A1>A3的设置是能够确保系统正常散热的;在除湿循环时,即换热器一13作为冷凝器,换热器二14作为蒸发器,换热器三15作为再热器时,如出现外风机1停转的极端状况,默认此时作为冷凝器的换热器一13不散热,那么此时A3≥A1的设置是能够确保系统正常散热的;在制热循环时,虽然换热器一13作为蒸发器,换热器二14作为冷凝器,理论上需要A2>A1,但实际产品往往都会考虑保证制冷能力,因为制热模式下,室外低温而吸收的热量不多,故室外蒸发器的换热面积不需要很大,若是其换热面积不够也可以通过如降频的方式来补偿,且实际产品这样设置制热量也是完全足够的,故最终A1>A3≥A2的设置能够确保本系统即使在面对一些极端情况时,也仍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在运行除湿循环时,控制系统可通过两种除湿出风温控方法来进一步对除湿出风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系统或者说新风空调通过温度传感器监测出风温度tc和回风温度t(回风温湿度也即室内环境温湿度),反馈到控制器。出风温度传感器可设在出风处,如出风口或邻近出风口的一些较准确反映出风温度的区域,回风温度传感器就设在回风处,如回风口或邻近回风口的一些较准确反映出风温、湿度的区域。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出风温度传感器、回风温度传感器,还会根据需要而设置其他温湿度传感器,以显示各处温湿度信息,或反馈给控制器进行调用,这些都是新风机、空调等结构中常会用到的,例如本例中出风温度传感器和回风温度传感器的设置处也还会设置了出风湿度传感器和回风湿度传感器(图1中位于换热器二14上方的两个小方块示意的就是回风温、湿度传感器,位于换热器三15下放的两个小方块示意的就是出风温、湿度传感器,其他位置也示意了一些温湿度传感器,如换热器二14中的内盘管温度传感器,换热器二14右侧的内蒸出温度传感器,四通阀16右侧的排气温度传感器,换热器一13右侧的外环境温度传感器)。温控方法具体包括两种,
恒温除湿方法:当第一出风温度预设值≤出风温度tc≤第二出风温度预设值,控制器控制外风机1保持在一预设标准转速;当出风温度tc<第一出风温度预设值,控制器降低外风机1转速而使其低于预设标准转速;当出风温度tc>第二出风温度预设值,控制器提高外风机1转速而使其高于预设标准转速;
等温除湿方法:当出风温度tc=回风温度t,控制器控制外风机1保持在一预设标准转速;当出风温度tc<回风温度t,控制器降低外风机1转速而使其低于预设标准转速;当出风温度tc>回风温度t,控制器提高外风机1转速而使其高于预设标准转速。
这两种针对除湿循环的温控方法通过对外风机1的转速,也即对外风机1风档的调高或调低,来实现对出风温度的调节,因为本方案中三换热器串联在整个通路中,理论上(在不考虑损耗如压缩机功耗的前提下)换热器二14的蒸发量等于换热器一13、换热器三15的总冷凝量,则出风温度tc过高(或过低)时,外风机1风档增加(或减小),直接使得换热器一13的冷凝量增加(或减小),而内部的换热器三15的冷凝量则相对的减小(或增加),也就使得最终送出前的与换热器三15接触的风流的吸热量减小(或增加),三换热器换热面积的关系也能使得除湿时风流的升温能够有效快速地调节起来,最终的除湿出风温度可以被调控在相对适宜的水平。
恒温除湿方法使得最终的除湿出风温度tc维持在第一出风温度预设值到第二出风温度预设值之间,也即除湿出风温度tc在预设的舒适温度段内变动(但在理论上两个出风预设值可以自由预设),如通常认为的舒适温度段为22~26℃;等温除湿方法使得最终的除湿出风温度tc维持在回风温度t左右,也即除湿出风温度tc进一步稳定,除湿出风、回风的温度维持动态平衡。例如,当tc<22℃时,外风机1降低风档到一低转速预设值;当tc>26℃时,外风机1提高风档到一高转速预设值;当22℃≤tc≤26℃时,外风机1风档保持在一正常转速预设值,此为恒温除湿方法;或者,当tc<t时,外风机1降低风档到一低转速预设值;当tc>t时,外风机1提高风档到一高转速预设值;当tc=t时,外风机1风档保持在一正常转速预设值,此为等温除湿方法。
本新风空调结构精简,集成度高,可对新风进行制冷、制热及除湿,一套系统即解决房间冷热负荷、湿负荷的问题,对新风进行降温除湿及升温除湿,相对除湿效果更好,运行能效提高,出风温度较为柔和,不会导致出风温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并且还能进一步做到恒温除湿或等温除湿,更有效地调节出风温度,体感舒适度更高。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改进的控温除湿新风空调,包括外机体、内机体、外风机(1)、送风机(2)、排风机(3)、能量回收芯体(4)、风区隔板(5)和用于对风流进行制冷、制热及除湿的新风温湿度控制系统,所述外风机(1)设在所述外机体中,所述内机体的侧壁设有进风口(6)、送风口(7)、回风口(8)和排风口(9),所述进风口(6)与所述外机体连通,所述送风机(2)、所述排风机(3)、所述能量回收芯体(4)、所述风区隔板(5)设在所述内机体中,所述内机体的内空间设有对应于所述进风口(6)、所述送风口(7)、所述回风口(8)、所述排风口(9)的进风区、送风区、回风区、排风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压缩机(12)、换热器一(13)、换热器二(14)、换热器三(15)和四通阀(16),所述压缩机(12)、所述换热器一(13)、所述四通阀(16)均设在所述外机体中,所述换热器二(14)、所述换热器三(15)均设在所述内机体的所述送风区中,所述压缩机(12)、所述四通阀(16)、所述换热器一(13)及所述换热器二(14)串联使用而形成制冷或制热循环通路,所述压缩机(12)、所述四通阀(16)、所述换热器一(13)、所述换热器三(15)、所述换热器二(14)串联使用而形成除湿循环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循环通路中的冷媒在三个换热器中的流经顺序为换热器一(13)、换热器三(15)、换热器二(14),并且所述换热器二(14)相对所述换热器三(15)先接触由所述能量回收芯体(4)和/或所述第一风阀(11)送来的风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3)的换热面积为A1,所述第二换热器(14)的换热面积为A2,所述第三换热器(15)的换热面积为A3,三者关系为A1>A3≥A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空调还包括第一风阀(10)和第二风阀(11),所述能量回收芯体(4)、所述第一风阀(10)、所述风区隔板(5)共同将所述内机体的内空间分隔成所述进风区、所述送风区、所述回风区、所述排风区,所述第一风阀(10)位于所述回风区与所述送风区之间而用于开闭所述回风区与所述送风区之间的直接通路,所述第二风阀(11)设在所述进风区中而用于开闭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能量回收芯体(4)之间的直接通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区和/或所述回风区中还设有空气过滤器(2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区中还设有杀菌器(21)。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区中还设有加湿器(2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机体具有检修盖板(23),所述检修盖板(23)上设有若干个内空间部件检修口(2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机体还具有保护盖板(25),所述保护盖板(25)连接在所述检修盖板(23)上。
10.新风除湿风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空调,其通过温度传感器监测出风温度tc和回风温度t,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恒温除湿方法,在除湿循环工作状态下,当第一出风温度预设值≤出风温度tc≤第二出风温度预设值,控制外风机保持在一预设标准转速;当出风温度tc<第一出风温度预设值,降低外风机转速而使其低于预设标准转速;当出风温度tc>第二出风温度预设值,提高外风机转速而使其高于预设标准转速;
等温除湿方法,在除湿循环工作状态下,当出风温度tc=回风温度t,控制外风机保持在一预设标准转速;当出风温度tc<回风温度t,降低外风机转速而使其低于预设标准转速;当出风温度tc>回风温度t,提高外风机转速而使其高于预设标准转速。
CN202110319139.2A 2021-03-25 2021-03-25 一种改进的控温除湿新风空调及新风除湿风温控制方法 Withdrawn CN1128800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19139.2A CN112880035A (zh) 2021-03-25 2021-03-25 一种改进的控温除湿新风空调及新风除湿风温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19139.2A CN112880035A (zh) 2021-03-25 2021-03-25 一种改进的控温除湿新风空调及新风除湿风温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0035A true CN112880035A (zh) 2021-06-01

Family

ID=76042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19139.2A Withdrawn CN112880035A (zh) 2021-03-25 2021-03-25 一种改进的控温除湿新风空调及新风除湿风温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80035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87740A (zh) * 2021-11-24 2022-02-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新风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738856A (zh) * 2022-04-29 2022-07-12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新风除湿一体机
JP7209057B1 (ja) 2021-08-24 2023-01-19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外気処理装置
WO2023000862A1 (zh) * 2021-07-23 2023-01-26 浙江普林艾尔电器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等温除湿和冷风机的制冷系统切换结构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00862A1 (zh) * 2021-07-23 2023-01-26 浙江普林艾尔电器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等温除湿和冷风机的制冷系统切换结构
JP7209057B1 (ja) 2021-08-24 2023-01-19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外気処理装置
JP2023030834A (ja) * 2021-08-24 2023-03-08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外気処理装置
CN114087740A (zh) * 2021-11-24 2022-02-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新风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738856A (zh) * 2022-04-29 2022-07-12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新风除湿一体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07166B2 (ja) 除湿空調機
CN112880035A (zh) 一种改进的控温除湿新风空调及新风除湿风温控制方法
CN111306646B (zh) 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CN112880034A (zh) 新风温湿度控制系统、新风空调及新风除湿风温控制方法
CN110645636A (zh) 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AU2010231401A1 (en)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CN110375404A (zh) 双蒸发温度的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8286755A (zh) 一种自带冷源的空气处理机组
CN111442448A (zh) 一种对新风单独冷却除湿的组合式空调机组
CN205860215U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CN112815421A (zh) 机房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WO2020244207A1 (zh) 空调系统
CN208090865U (zh) 一种带独立新风的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
JP4293646B2 (ja) 空調機及び空調の方法
CN109595694A (zh) 一种壁挂新风、空调一体机
JP3048574B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3614775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CN210425368U (zh) 双蒸发温度的新风空调
CN210801397U (zh) 新风空调
CN208090854U (zh) 一种自带冷源的空气处理机组
CN111442449A (zh) 一种带独立冷源的双风机组合式空调机组
JPH03164647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6159151U (zh) 一种温湿度控制通风装置
CN217004686U (zh) 一种采用带旁通阀热回收装置的空调机
JP3614774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01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