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82836U -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82836U
CN217082836U CN202220753929.1U CN202220753929U CN217082836U CN 217082836 U CN217082836 U CN 217082836U CN 202220753929 U CN202220753929 U CN 202220753929U CN 217082836 U CN217082836 U CN 2170828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air
reversing device
exchange cavity
connection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5392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信博
都学敏
孟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5392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828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828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82836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19725 priority patent/WO2023184894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气调湿装置,包括:外壳体,其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外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换热器分别设置在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中;换向装置分别与新风通道、排风通道、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连接;吸附件;压缩机通过四通阀分别与所述换热器连接,组成冷媒循环流路;控制模块,其分别与换向装置和四通阀电连接;新风通道的两端分别与室外进风口和室内送风口连通,排风通道的两端分别与室内回风口和室外排风口连通。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湿装置需要的器件少,减小装置的体积,节约其占用空间。而且能够持续、高效的执行除湿或者加湿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室内环境的品质,需要对空气进行调节。空气调节包括温度调节和湿度调节,空气质量以及舒适度日益被每个家庭及各类商业、办公场所重视。
目前行业内加湿的解决方案有湿膜加湿,蒸汽加湿等,基本上都是需要单独的加湿模块连接新风机并且供水才能实现。各模块之间需要管路进行连接,结构复杂,而且占用空间大。
在一些新风调湿装置中,夏季室外空气湿度大,室外新风携带的水分需先经过吸附材料的吸收,再经过室内排风将吸附材料中的水分带走,从而实现使室外新风中携带的水分无法进入室内的目的。或者冬季加湿时,将室内排风中的水分通过吸附材料吸收,控制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所连通的换热腔切换,同时控制冷媒换向,实现为进入室内的新风加湿。该种新风装置集成有换热系统以及风道换向装置,导致装置体积大,占用空间大。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空气调湿装置存在的结构复杂,而且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调湿装置,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包括:
外壳体,其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所述外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
换热器,至少具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中;
换向装置,至少具有两个,所述换向装置分别与新风通道、排风通道、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连接;
吸附件,所述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中分别设置有吸附件;
压缩机,其通过四通阀分别与所述换热器连接,组成冷媒循环流路;
控制模块,其分别与所述换向装置和四通阀电连接;
所述新风通道的两端分别与室外进风口和室内送风口连通,所述排风通道的两端分别与室内回风口和室外排风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向装置的内部形成有阀腔,所述换向装置开设有四个分别与所述阀腔连通的连接口,该四个连接口分别与新风通道、排风通道、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连接,所述换向装置包括:
隔挡部,其设置在所述阀腔中;
驱动装置,其接受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带动所述隔挡部动作,用于将新风通道与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的其中一个连通,排风通道与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的另外一个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湿装置包括两个所述换向装置,分别为第一换向装置和第二换向装置,其中:
第一换向装置的四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第一换热腔以及第二换热腔对应连接;
第二换向装置的四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外进风口、室内回风口、第一换热腔以及第二换热腔对应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向装置还包括前挡部、后挡部以及连接在所述前挡部和后挡部之间闭合的围挡部,其中两个连接口开设在所述围挡部上,分别为第一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另外两个连接口开设在所述前挡部或者后挡部上,分别为第二连接口和第三连接口,所述驱动装置带动所述隔挡部动作,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口与第二连接口连通以及第三连接口与第四连接口连通,或者将所述第一连接口与第三连接口连通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口与第四连接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与所述室内送风口连接,所述第一换向装置的第四连接口与所述室外排风口连接,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连接,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腔连接;
所述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与所述室外进风口连接,所述第二换向装置的第四连接口与所述室内回风口连接,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连接,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腔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挡部包括挡框,所述挡框的两端沿分别朝向所述前挡部和后挡部延伸,将所述阀腔隔断为分别位于所述挡框内侧和挡框外侧的两个独立空间,所述挡框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口或者第四连接口的一侧开设有连通口,所述驱动装置带动所述挡框在所述第二连接口与第三连接口之间运动,使得在不同湿度调节模式时,仅所述第二连接口和第三连接口的其中一个位于所述挡框内侧,所述连通口始终与所述第一连接口或者第四连接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有齿轮,所述挡框上固定有与所述齿轮相啮合的齿条,所述齿条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连接口与第三连接口的连线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前挡部或者后挡部上,所述电机驱动所述隔挡部在所述前挡部或者后挡部的内表面上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附件为固定在所述换热器上的吸附滤网,或者涂覆在所述换热器表面的吸附材料层。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湿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室内含湿量的室内湿度传感器,和用于检测室外含湿量的室外湿度传感器,所述室内湿度传感器和室外湿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首先,通过设置换向装置,其能够受控切换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所连接的风道,以及还可以通过控制四通阀实现控制冷媒的流向,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模式与湿度调节模式相匹配,也即,当湿度调节模式为除湿模式时,控制换向装置将新风通道与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并且排风通道与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新风通道用于为室内输送新风,从户外引入的新风通过新风通道在经过蒸发器时,新风中的水分被蒸发器中的冷媒吸热,凝结成水被该换热腔中的吸附件吸收,达到除湿的目的。当湿度调节模式为加湿模式时,控制换向装置将新风通道与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并且排风通道与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从户外引入的新风通过新风通道在经过冷凝器时,冷凝器将与其靠近的吸附件进行加热,吸附件中的水分被蒸发释放到进入的新风中,实现为室内加湿目的。本方案在加湿时,通过吸附件中所吸附的排风中的凝结水分进行加湿,无需单独设置供水模块。
其次,本装置需要的器件少,减小装置的体积,节约其占用空间。
再次,当除湿或者加湿能力降低时,通过同时控制风道换向以及冷媒换向,实现了保持当前湿度调节模式的同时,新风通道所连接的换热腔更换,因此新风所经过的吸附件更换,进而能够持续、高效的执行除湿或者加湿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调湿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调湿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调湿装置的一种实施例中换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调湿装置的一种实施例中换向装置的状态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调湿装置的一种实施例中换向装置的状态2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调湿装置的新风除湿模式的状态1的气流通道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调湿装置的新风除湿模式的状态2的气流通道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调湿装置的新风加湿模式的状态1的气流通道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调湿装置的新风加湿模式的状态2的气流通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实施例一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空气调湿装置,如图1所示,其包括外壳体10,其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OA、室外排风口EA、室内送风口SA以及室内回风口RA,外壳体10内形成有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
该空气调湿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器,分别设置在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中。
该空气调湿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换向装置,换向装置分别与新风通道、排风通道、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向装置具有4个连接口,其中两个连接口分别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连接。另外两个连接口分别与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连接。换向装置能够切换其4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实现4个连接口能够两两连通,以与当前的湿度调节模式相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以包括两个换热器为例进行说明,分别为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4,其中,第一换热器13设置在第一换热腔11中,第二换热器14设置在第二换热腔12中。
如图2所示,换热器通过冷媒管分别与压缩机40、四通阀50以及电子膨胀阀60依次连接,组成闭合的冷媒循环流路,实现冷媒的输送。
控制模块分别与换向装置和四通阀50电连接,控制模块能够控制换向装置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进而控制风道的流向。此外,控制模块还可以通过控制四通阀50的上电和掉电状态,进而控制冷媒的流向。
通过控制冷媒的流向,可实现第一换热器13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4作为冷凝器,或者可实现第一换热器13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4作为蒸发器。
该空气调湿装置还包括排风机70和送风机80,排风机70用于通过室外排风口EA向室外排风,送风机80 用于通过室内送风口SA向室内送风。
控制模块可通过控制换向装置切换四个连接口的连通状态,进而控制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分别与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的连通状态,和/或,控制模块通过控制冷媒流向,使得各换热器的换热模式与湿度调节模式相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通道的两端分别与室外进风口OA和室内送风口SA连通,排风通道的两端分别与室内回风口RA和室外排风口EA连通。
控制模块配置为:通过控制换向装置的四个连接口的连通状态,用于控制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所连通的换热腔,并且控制冷媒流向,使得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与湿度调节模式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气调湿装置包括两个换向装置,分别为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第一换向装置20具有四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外排风口EA、室内送风口SA、第一换热腔11以及第二换热腔12对应连接。
控制模块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的连通口换向,使得新风通道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的其中一个连通,排风通道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的另外一个连通。新风通道中设置有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至室内的新风风机,排风通道中设置有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出至室外的排风风机。
制冷系统可通过改变冷媒的流向实现两个换热腔的制冷和制热功能的互换,同时配合第一换向装置和第二换向装置控制各自的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能够实现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所连通的换热腔切换,但是空气调节运行模式保持不变,尤其适用于为了达到除湿或者加湿功能,需要配合切换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的新风装置。
第二换向装置30同样具有四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外进风口OA、室内回风口RA、第一换热腔11以及第二换热腔12对应连接。
该空气调湿装置的原理是:湿度调节模式至少包括除湿模式和加湿模式。控制模块控制制冷系统运行和控制换向装置动作,满足:
当湿度调节模式为除湿模式时,控制所述换向装置将所述新风通道与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并且所述排风通道与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新风通道用于为室内输送新风,从户外引入的新风通过新风通道在经过蒸发器时,新风中的水分被蒸发器中的冷媒吸热,凝结成水被该换热腔中的吸附件吸收,达到除湿的目的。
当湿度调节模式为加湿模式时,控制所述换向装置将所述新风通道与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并且所述排风通道与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从户外引入的新风通过新风通道在经过冷凝器时,冷凝器将与其靠近的吸附件进行加热,吸附件中的水分被蒸发释放到进入的新风中,实现为室内加湿目的。
当吸附件吸附水分的能力有限,无论是新风通道所经过的吸附件的除湿能力或者加湿能力下降时,可通过控制换向装置将新风通道与冷凝器分别所连通的换热腔进行交换,进而实现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所经过的吸附件交换,以及同时控制冷媒换向,使得空气调湿装置持续保持高效的除湿能力或者加湿能力。
换向装置具有与各连接口连通的阀腔,换向装置还包括隔挡部和驱动装置,隔挡部设置在阀腔中;驱动装置接受控制模块的控制带动隔挡部动作,用于将新风通道与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的其中一个连通,排风通道与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的另外一个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向装置20的四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第一换热腔以及第二换热腔对应连接。
第二换向装置30的四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外进风口、室内回风口、第一换热腔以及第二换热腔对应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向装置还包括前挡部、后挡部以及连接在所述前挡部和后挡部之间闭合的围挡部,其中两个连接口开设在所述围挡部上,分别为第一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另外两个连接口开设在所述前挡部或者后挡部上,分别为第二连接口和第三连接口,驱动装置带动隔挡部动作,用于将第一连接口与第二连接口连通以及第三连接口与第四连接口连通,或者将第一连接口与第三连接口连通以及第二连接口与第四连接口连通。
驱动装置可带动隔挡部211沿直线或者曲线移动。
如图3-图6所示,本实施例以第一换向装置20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换向装置20包括的阀腔210,其四个连接口分别与阀腔210连接。第一换向装置20还包括隔挡部211和驱动装置212,驱动装置212设置在阀腔210中。驱动装置212接受控制模块的控制,带动隔挡部211动作,用于将新风通道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的其中一个连通,排风通道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的另外一个连通。
第一换向装置20包括前挡部205、后挡部206以及连接在前挡部205和后挡部206之间闭合的围挡部207,其中两个连接口开设在围挡部207上,分别为第一连接口201和第四连接口204,另外两个连接口开设在前挡部205或者后挡部206上,分别为第二连接口202和第三连接口203,驱动装置208带动隔挡部动作,用于将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二连接口202连通以及第三连接口203与第四连接口204连通,或者将第一连接口与第三连接口连通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口与第四连接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201与室内送风口SA连接,第一换向装置的第四连接口204与室外排风口EA连接,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203与第一换热腔11连接,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202与第二换热腔12连接。
第二换向装置30的构造与第一换向装置20相同,在此不做赘述,下面着重说明第二换向装置30的连接方式。
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301与室外进风口OA连接,第二换向装置的第四连接口304与室内回风口RA连接,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303与第一换热腔11连接,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302与第二换热腔12连接。
如图5所示,当第一换向装置的隔挡部将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二连接口202连通以及第三连接口203与第四连接口204连通时,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301与第二连接口302连通,且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303与第四连接口304连通。因此,室外进风口OA依次通过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301、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302、第二换热腔12、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202、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201与室内送风口SA相连通,组成新风通道。
与此同时,室内回风口RA依次通过第二换向装置的第四连接口304、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303、第一换热腔11、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203、第一换向装置的第四连接口204与室外排风口EA相连通,组成排风通道。
如图6所示,当第一换向装置20的隔挡部将其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三连接口203连通以及第二连接口202与第四连接口204连通时,第二换向装置30的隔挡部将其第一连接口301与第三连接口303连通以及第二连接口302与第四连接口304连通。因此,室外进风口OA依次通过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301、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303、第一换热腔11、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203、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201与室内送风口SA相连通,组成新风通道。
与此同时,室内回风口RA依次通过第二换向装置的第四连接口304、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302、第二换热腔12、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202、第一换向装置的第四连接口204与室外排风口EA相连通,组成排风通道。
仍然以第一换向装置20为例,如图6所示,隔挡部211包括挡框2111,挡框2111的两端沿分别朝向前挡部205和后挡部206延伸,将阀腔210隔断为分别位于挡框内侧和挡框外侧的两个独立空间,挡框2111朝向第一连接口201或者第四连接口204的一侧开设有连通口2112。本实施例中以连通口2112朝向第一连接口201为例进行说明。驱动装置带动挡框2111在第二连接口202与第三连接口203之间运动,使得在不同湿度调节模式时,仅第二连接口202和第三连接口203的其中一个位于挡框2111内侧,连通口2112始终与第一连接口201或者第四连接口204连通。
如图5所示,当第二连接口202位于挡框2111的内侧时,第三连接口203位于挡框2111的外侧,第二连接口202与第一连接口201连通,第三连接口203与第四连接口204连通。
如图6所示,当第三连接口203位于挡框2111的内侧时,第二连接口202位于挡框2111的外侧。第三连接口203与第一连接口201连通,第二连接口202与第四连接口204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12可采用电机实现,如图6所示,电机的输出轴固定有齿轮2113,挡框2111上固定有与齿轮相啮合的齿条2114,齿条2114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连接口202与第三连接口203的连线方向。电机带动齿轮2113转动,齿轮2113带动齿条2114在其长度方向运动,进而带动挡框2111在第二连接口202与第三连接口203之间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机固定在前挡部205或者后挡部206上,电机驱动隔挡部2111在前挡部205或者后挡部206的内表面上移动。
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之间具有隔挡结构,隔挡结构的安装方向可以是水平设置的,则第一换热器13以及第二换热器14呈上下布置。
当然,隔挡结构的安装方向并不局限于水平设置,可以是竖直方向设置在换热腔内,也可以呈角度设置在换热腔内,第一换热器13以及第二换热器14分别位于隔挡结构的两侧。
以上为第一换向装置20的结构说明,第二换向装置30的结构与第一换向装置20的结构相近似,在此不做赘述。
一般在新风装置上电开机、运行过程中用户手动控制切换或者系统自动判断需要执行换向时,进行第一换向装置和/或第二换向装置的控制。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向装置和第二换向装置的换向利用挡框2111的位置的变化实现将其不同连接口进行连通,进而实现换向,因此,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控制第一换向装置和/或第二换向装置的控制方法为:
确定运行模式以及当前挡框2111位置,并判断当前挡框2111位置与空气湿度调节模式的匹配状态;
当匹配状态为不匹配时,控制换向装置换向;
换向装置包括第一换向装置和/或第二换向装置。
换向时可根据系统的运行模式,单独控制第一换向装置和第二换向装置的其中一个换向,或者控制第一换向装置和第二换向装置同时换向。
第一换热腔11以及第二换热腔12中均设置有吸附件,用于吸附或释放水分。
吸附件以块状、片状、网状包裹的颗粒等形式设置在换热器内部或者涂附在换热器的表面。
空气湿度调节模式至少包括除湿模式和加湿模式。
<除湿模式>
除湿模式时,新风通道与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并且排风通道与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也即,本模式下新风通道的连通方式与制冷模式相同。本实施例中以图7中所示的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203与第一换热器13所在的第一换热腔11连通,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202与第二换热器14所在的第二换热腔12连通,第一换热器13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4作为冷凝器为例进行说明。
此时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将其第一连接口201与其第三连接口203连通,第二连接口202与第四连接口204导通。控制第三换向装置将其第一连接口301与其第三连接口303连通,第二连接口302与第四连接口304导通。
所组成的新风通道为:室外进风口OA-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301-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303-第一换热腔11(内部换热器为蒸发器)-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203-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
第一换热器13(蒸发器)中的冷媒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新风通道的空气流经蒸发器时,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水珠,被蒸发器的吸附件吸收,室外进入的风被干燥后通过室内送风口SA输送到室内。
所组成的排风通道为:室内回风口RA-第二换向装置的第四连接口304-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302-第二换热腔12(内部换热器为冷凝器)-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202-第一换向装置的第四连接口204-室外排风口EA。
第二换热器14(冷凝器)中的冷媒向周围空气中释放热量,排风通道的空气流经冷凝器时,冷凝器的吸附件中的水分被蒸发,释放至空气中,并被排出至室外方向的气流带出至室外。
当靠近第一换热器13(蒸发器)设置的吸附件达到饱和时,同时靠近第二换热器14(冷凝器)设置的吸附件被烘干,如图10所示,通过控制换向装置换向,使得新风通道经过第二换热腔12,排风通道经过第一换热器腔11,同时控制冷媒换向,使得第二换热器14为蒸发器,第一换热器13为冷凝器。室外进入的风继续被靠近第二换热器14的吸附件除湿干燥后输送到室内。
如图8所示,换向后的新风通道为:
室外进风口OA-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301-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302-第二换热腔12(内部换热器为蒸发器)-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202-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
换向后的排风通道为:
室内回风口RA-第二换向装置的第四连接口304-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303-第一换热腔11(内部换热器为冷凝器)-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203-第一换向装置的第四连接口204-室外排风口EA。
<加湿模式>
加湿模式时,新风通道与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并且排风通道与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也即,本模式下新风通道的连通方式与制热模式相同。本实施例中仍以第一换热器13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4作为冷凝器为例。如图9所示,控制将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301与其第二连接口302连通、将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303与其第四连接口304连通,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303与第一换热器13所在的第一换热腔11连通,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302与第二换热器14所在的第二换热腔12连通。
将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201与其第二连接口202连通、将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203与其第四连接口204连通。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203与第一换热器13所在的第一换热腔11连通,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202与第二换热器14所在的第二换热腔12连通。
所组成的新风通道为:
室外进风口OA-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301-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302-第二换热腔12(内部换热器为冷凝器)-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202-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
第二换热器14(冷凝器)中的冷媒向周围空气中释放热量,新风通道的空气流经冷凝器时,冷凝器的吸附件中的水分被蒸发,释放至空气中,并随着气流输送至室内为室内加湿。
所组成的排风通道为:
室内回风口RA-第二换向装置的第四连接口304-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303-第一换热腔11(内部换热器为蒸发器)-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203-第一换向装置的第四连接口204-室外排风口EA。
第一换热器13(蒸发器)中的冷媒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排风通道的空气流经蒸发器时,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水珠,被蒸发器的吸附件吸收,排出室外进入的气流被干燥后通过室外排风口EA排出到室外。
当靠近第二换热器14(冷凝器)的吸附件被烘干时,丧失释放水分能力,此时控制换向装置换向,使得新风通道与第一换热腔11连通,同时第一换热器13切换作为冷凝器,由靠近第一换热器13的吸附件继续向新风中释放水分。
如图10所示,换向后的新风通道为:
室外进风口OA-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301-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303-第一换热腔11(内部换热器为冷凝器)-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203-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
换向后的排风通道为:
室内回风口RA-第二换向装置的第四连接口304-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302-第二换热腔12(内部换热器为蒸发器)-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202-第一换向装置的第四连接口204-室外排风口EA。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气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体,其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所述外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
换热器,至少具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中;
换向装置,至少具有两个,所述换向装置分别与新风通道、排风通道、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连接;
吸附件,所述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中分别设置有吸附件;
压缩机,其通过四通阀分别与所述换热器连接,组成冷媒循环流路;
控制模块,其分别与所述换向装置和四通阀电连接;
所述新风通道的两端分别与室外进风口和室内送风口连通,所述排风通道的两端分别与室内回风口和室外排风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向装置的内部形成有阀腔,所述换向装置开设有四个分别与所述阀腔连通的连接口,该四个连接口分别与新风通道、排风通道、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连接,所述换向装置包括:
隔挡部,其设置在所述阀腔中;
驱动装置,其接受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带动所述隔挡部动作,用于将新风通道与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的其中一个连通,排风通道与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的另外一个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湿装置包括两个所述换向装置,分别为第一换向装置和第二换向装置,其中:
第一换向装置的四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第一换热腔以及第二换热腔对应连接;
第二换向装置的四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外进风口、室内回风口、第一换热腔以及第二换热腔对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装置还包括前挡部、后挡部以及连接在所述前挡部和后挡部之间闭合的围挡部,其中两个连接口开设在所述围挡部上,分别为第一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另外两个连接口开设在所述前挡部或者后挡部上,分别为第二连接口和第三连接口,所述驱动装置带动所述隔挡部动作,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口与第二连接口连通以及第三连接口与第四连接口连通,或者将所述第一连接口与第三连接口连通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口与第四连接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与所述室内送风口连接,所述第一换向装置的第四连接口与所述室外排风口连接,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连接,第一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腔连接;
所述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一连接口与所述室外进风口连接,所述第二换向装置的第四连接口与所述室内回风口连接,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三连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连接,第二换向装置的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挡部包括挡框,所述挡框的两端沿分别朝向所述前挡部和后挡部延伸,将所述阀腔隔断为分别位于所述挡框内侧和挡框外侧的两个独立空间,所述挡框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口或者第四连接口的一侧开设有连通口,所述驱动装置带动所述挡框在所述第二连接口与第三连接口之间运动,使得在不同湿度调节模式时,仅所述第二连接口和第三连接口的其中一个位于所述挡框内侧,所述连通口始终与所述第一连接口或者第四连接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有齿轮,所述挡框上固定有与所述齿轮相啮合的齿条,所述齿条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连接口与第三连接口的连线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前挡部或者后挡部上,所述电机驱动所述隔挡部在所述前挡部或者后挡部的内表面上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件为固定在所述换热器上的吸附滤网,或者涂覆在所述换热器表面的吸附材料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湿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室内含湿量的室内湿度传感器,和用于检测室外含湿量的室外湿度传感器,所述室内湿度传感器和室外湿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CN202220753929.1U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Active CN2170828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53929.1U CN217082836U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PCT/CN2022/119725 WO2023184894A1 (zh) 2022-03-31 2022-09-19 空气调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53929.1U CN217082836U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82836U true CN217082836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53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53929.1U Active CN217082836U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8283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30313A (zh) * 2022-12-23 2023-04-07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低温余热驱动的新风除湿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WO2023142515A1 (zh) * 2022-01-27 2023-08-03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新风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42515A1 (zh) * 2022-01-27 2023-08-03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新风机
CN115930313A (zh) * 2022-12-23 2023-04-07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低温余热驱动的新风除湿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15930313B (zh) * 2022-12-23 2024-06-04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低温余热驱动的新风除湿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082836U (zh)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CN217082837U (zh)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EP1707888B1 (en) Humidifier
JP4639485B2 (ja) 空気調和機
JP3786090B2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JP2003314858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3719118B2 (ja) 空気調和機
JP3731113B2 (ja) 空気調和機
JP4077251B2 (ja) 除湿機
JP3564525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243107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16928820A (zh)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CN217785385U (zh) 空气处理装置
JP2001173992A (ja) 空調方法および空調装置
JP3564526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20817954U (zh) 空气处理系统
CN116928779A (zh)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CN116557957A (zh) 一种新风调湿装置
CN218884148U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215446665U (zh) 空调器
JP3619406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7785309U (zh)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
CN217057841U (zh) 新风调湿装置
CN218763743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5175462U (zh) 一种室内机及空气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