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36572U - 新风调湿机组 - Google Patents

新风调湿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36572U
CN218936572U CN202223402378.3U CN202223402378U CN218936572U CN 218936572 U CN218936572 U CN 218936572U CN 202223402378 U CN202223402378 U CN 202223402378U CN 218936572 U CN218936572 U CN 2189365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fresh
fresh air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0237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都学敏
周仲行
田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0237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365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365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365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新风调湿机组,属于空气处理技术领域。新风调湿机组包括: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排风风道分别包括空气处理风道;还包括:热回收芯体,其一路连通在所述新风风道上,另一路连通在所述排风风道上,用于使新风风道内的室外新风和排风风道内的室内回风交换热量;所述新风风道的进风侧和所述排风风道的进风侧位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的同一侧,所述热回收芯体位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的上游;室外新风在所述热回收芯体处与室内回风交换热量后再流向所述空气处理风道。本新风调湿机组增加热回收芯体对空气进行预处理,使得空气处理风道内的换热器承担的湿负荷比例降低,提升了机组能效。

Description

新风调湿机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调湿机组。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基于吸附技术的新风调湿机组集成了新风机和空调器,既可以引入新风,又可以对引入的新风进行湿度和温度调节。然而,在室外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高温新风直接经过机组内的蒸发器,会使得蒸发器压力增加,同时造成冷凝压力提升,导致机组的排气压力较高,能效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调湿机组,增加热回收芯体对空气进行预处理,使得换热器承担的湿负荷比例降低,提升了机组能效。
一种新风调湿机组,包括: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分别包括空气处理风道;还包括:热回收芯体,其一路连通在新风风道上,另一路连通在排风风道上,用于使新风风道内的室外新风和排风风道内的室内回风交换热量;新风风道的进风侧和排风风道的进风侧位于空气处理风道的同一侧,热回收芯体位于空气处理风道的上游;室外新风在热回收芯体处与室内回风交换热量后再流向空气处理风道。
本申请的新风调湿机组,增加热回收芯体对空气进行预处理,同时热回收芯体可以承担部分湿负荷,因此可以降低换热器承担的湿负荷比例;同时由于热回收不需要冷源,因此可以明显提升机组能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风道包括分别位于空气处理风道两侧的新风进风区和新风出风区;排风风道包括分别位于空气处理风道两侧的回风进风区和回风出风区;其中,新风进风区和回风进风区竖向相对设置;新风出风区和回风出风区竖向相对设置;空气处理风道包括横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和所述第二空气出风道。
本申请的风道布局,新风进风区和回风进风区的竖向布设,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和第二空气处理风道的横向布设,新风出风区和回风出风区的竖向布设,以及使得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的流动路径没有大的折弯,减小了风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空气处理风道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风阀和第三风阀,以使得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可选择性地连通新风风道或者排风风道;第二空气处理风道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风阀和第四风阀,以使得第二空气处理风道可选择性地连通新风风道或者排风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阀、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四风阀均包括第一通风区和第二通风区;第一通风区和第二通风区中其一打开,则另一关闭;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的第一通风区均与新风进风区对应,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的第二通风区均与回风进风对应;第三风阀和第四风阀的第一通风区均与回风出风区对应,第三风阀和第四风阀的第二通风区均与新风出风区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为联动结构,第一风阀的第一通风区和第二风阀的第二通风区同步开启或同步关闭;第三风阀和第四风阀为联动结构,第三风阀的第一通风区和第四风阀的第二通风区同步开启或同步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空气处理风道两侧的新风旁通风道和回风旁通风道;新风旁通风道连通新风风道的新风进风口和新风风道的新风出风口,回风旁通风道连通排风风道的回风进风口和排风风道的回风出风口;旁通模式下: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直接通过新风旁通风道流向新风出风口;室内空气从回风进风口直接通过回风旁通风道流向回风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风道包括分别位于空气处理风道前侧的新风进风区;排风风道包括分别位于空气处理风道前的回风进风区;新风进风区和回风进风区竖向相对设置;新风旁通风道内设有第三隔板,第三隔板对应回风进风区设置,以阻断新风旁通风道和回风进风区;回风旁通风道内设有第四隔板,第四隔板对应新风进风区设置,以阻断回风旁通风道和新风进风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处理风道包括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和第二空气处理风道;第二空气处理风道内设有第二换热器;还包括:内循环风阀,设于第二空气处理风道和回风旁通风道之间,以使得第二空气处理风道和回风旁通风道连通或阻断;内循环风阀位于第二换热器进风的一侧;内循环模式下:内循环风阀打开,室内回风经回风旁通风道、内循环风阀、第二空气处理风道,由新风风道的新风出风口循环到室内;室外新风经热回收芯体、第一空气处理风道,由排风风道的回风出风口排向室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空气处理腔的进风侧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回收芯体的一个对角线竖向设置。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组的示意图一;
图2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组的示意图二;
图3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组的示意图三;
图4是图3中A-A向剖视图;
图5是图3中b-b向剖视图;
图6是图3中B-B向剖视图;
图7是图3中一种状态下的C-C向剖视图;
图8是图3中另一种状态下的C-C向剖视图;
图9是图3中一种状态下的D-D向剖视图;
图10是图3中另一种状态下的D-D向剖视图;
图11是图3中E-E向剖视图;
图12是图3中g-g向剖视图;
图13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组在夏季除湿模式和冬季保湿模式下的气流流动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四通阀换向后的气流流动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组在旁通模式下的气流流动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组在内循环模式下的气流流动示意图;
10、机壳;10a、进风区;10b、空气处理区;10c、出风区;11、新风进风区;11a、前新风进风区;11b、后新风进风区;12、回风进风区;12a、前回风进风区;12b、后回风进风区;13、空气处理风道;13a、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b、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4、第一隔板;15、新风出风区;16、回风出风区;17、第二隔板;18、新风旁通风道;18a、第三隔板;19、回风旁通风道;19a、第四隔板;21、第一换热器;22、第二换热器;31、第一调湿吸附体;32、第二调湿吸附体;40、热回收芯体;51、第一滤网;52、第二滤网;60a、第一通风区;60b、第二通风区;60c、盖板;61、第一风阀;62、第二风阀;63、第三风阀;64、第四风阀;65、新风旁通风阀;66、回风旁通风阀;67、内循环风阀;71、送风机;72、排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和实施方式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新风调湿机组集成了空调器和新风机的功能,用于向室内引入调湿后的新风,以调节室内空气。夏季除湿时,新风通过蒸发器降温,其携带的水分被吸附在吸附材料上,以对新风除湿;在一定条件下切换风道,蒸发器变成冷凝器,室内回风通过冷凝器升温,而后将吸附材料内部的水分烘出来并带走;冬季保湿时原理相反,室内回风通过蒸发器降温,其携带的水分被吸附到吸附材料上存储;在一定条件下切换风道,蒸发器变成冷凝器,新风经过冷凝器升温,将吸附材料上的水分烘出来并送向室内,以对新风加湿。
在以上过程中,夏季除湿时,高温的新风直接打到蒸发器上,会使得蒸发压力增加,同时造成冷凝压力提升,导致机组的排气压力一直较高,能效较低。
要解决此技术问题,相关技术中采用了增加冷凝器面积的方式,以此来降低系统压力;增加冷凝器面积,虽然能缓解这一现象,但是当面积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不起作用了,因为风量较小,此时风量的影响占比较大。也就是说,风量不增加的情况下,无限的增加冷凝器面积并不能解决问题。
因此,提出本申请的构思:增加热回收芯体对空气进行预处理,同时热回收芯体可以承担部分湿负荷,因此可以降低换热器承担的湿负荷比例;同时由于热回收不需要冷源,因此可以明显提升机组能效。
参照图1,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新风调湿机组包括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上分别包括空气处理风道13。
新风风道与室内外连通,用于向室内输送室外新风;排风风道与室内外连通,用于向室外排出室内空气。
空气处理风道13用于调温或/和调湿。包括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和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内设有第一换热器21和第一调湿吸附体31,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内设有第二换热器22和第二调湿吸附体32。第一调湿吸附体31、第二调湿吸附体32的材料可以是MOF聚合物、硅胶等。
新风风道可选择性的连通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或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排风风道可选择性的连通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或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当新风风道连通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时,排风风道连通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当新风风道连通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时,排风风道连通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
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的进风侧位于空气处理风道13的同一侧,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的出风侧位于空气处理风道13的另一侧。
热回收芯体40用于使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内的空气换热,以气流方向为参考,热回收芯体40位于空气处理风道13的上游。
室外新风沿着新风风道流动,室内回风沿着排风风道流动,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可先在热回收芯体40处交换热量后再分别流向空气处理风道13的不同风道内。
夏季除湿时室外新风进入新风风道,先经过热回收芯体40,与室内回风换热,温度下降湿度也下降,然后再经过蒸发器继续降温。热回收芯体40对室外新风进行预处理,承担部分湿负荷,可降低空气处理风道13内换热器承担的负荷比例,提高了机组能效。
新风调湿机组包括机壳10,新风风道、排风风道、空气处理风道13均设于机壳10内10。
参照图2、图3、图5、图6、图11,新风风道包括新风进风区11和新风出风区15,新风进风区11和新风出风区15分别位于空气处理风道13的两侧;
排风风道包括回风进风区12和回风出风区16,回风进风区12和回风出风区16分别位于空气处理风道13的两侧。
机壳10内的空间大致可分别三部分,进风区10a、空气处理区10b和出风区10c。新风进风区11和回风进风区12均位于进风区10a,新风出风区15和回风出风区16均位于出风区10c。
其中新风进风区11和回风进风区12竖向相对设置,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和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横向相对设置,新风出风区15和回风出风区16竖向相对设置。
热回收芯体40设于进风区10a内,将新风进风区11隔成前新风进风区11a和后新风进风区11b,同时,热回收芯体40将回风进风区12隔成前回风进风区12a和后回风进风区12b。
继续参照图4至图6,新风进风口OA对应前新风进风区11a设于机壳10的侧壁上,回风进风口RA对应前回风进风区12a设于机壳10的侧壁上。
前新风进风区11a内可设置对应新风进风口OA的第一滤网51,以净化新风;前回风进风区12a可设置对应回风进风口RA的第二滤网52,以净化室内回风。
图4所示中,是以新风进风口OA在下方,回风进风口RA在上方为例进行展示。
在热回收芯体40的前侧,前新风进风区11a位于前回风进风区12a的下方,在热回收芯体40的后侧,后新风进风区11b位于后回风进风区12b的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理解,″前″、″后″是以空气流动方向为参考的相对概念,空气先流过的区域为前,后流过的区域为后。
继续参照图5、图6,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OA进入下方的前新风进风区11a,经过热回收芯体40后,流入上方的后新风进风区11b;同样的,室内回风从回风进风口RA进入上方的前回风进风区12a,经过热回风芯体40后流入下方的后回风进风区12b。
后新风进风区11b的新风继续从上方进入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或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后回风进风区12b的室内回风继续从下方进入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或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7和图8,进风区10a和空气处理区10b通过第一隔板14隔开,第一隔板14上设有第一风阀61和第二风阀62。其中,第一风阀61对应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设置,第二风阀62对应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设置。
第一风阀61和第二风阀62的结构相同,以下以第一风阀61为代表进行介绍:
第一风阀61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通风区60a和第二通风区60b,以及盖板60c,当盖板60c挡住第一通风区60a时,第二通风区60b打开;当盖板60c挡住第二通风区60b时,第一通风区60a打开。也就是说,第一通风区60a和第二通风区60b交替开启。
第一通风区60a对应后新风进风区11b,第二通风区60b对应后回风进风区12b。新风可通过第一风阀61的第一通风区60a进入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还可以通过第二风阀62的第一通风区60a进入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同理,回风可通过第一风阀61的第二通风区60b进入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还可以通过第二风阀62的第二通风区60b进入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
风阀中第一通风区60a和第二通风区60b的交替开启,实现了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和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的切换。
示例性地,当第一风阀61的第一通风区60a开启,第二风阀62的第二通风区60b开启时,室外新风从第一风阀61处进入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室内回风从第二风阀62处进入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当第一风阀61的第二通风区60b开启,第二风阀62的第一通风区60a开启时,室外新风从第二风阀62处进入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室内回风从第一风阀61处进入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
示例性地,后新风进风区11b在上,后回风进风区12b在下为例,则第一通风区60a在上,第二通风区60b在下,新风从上侧进入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和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中的其一内,室内回风从下侧进入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和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中的另一内。
本申请的新风调湿机组,通过对风阀的开关状态的控制实现空气处理风道13的切换。
而且,本申请的风道布局,即新风进风区11和回风进风区12的上下布设,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和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的水平布设,以及第一风阀61和第二风阀62位于进风区10a和空气处理区10b之间,使得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的流动路径没有大的折弯,减小了风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阀61和第二风阀62可以是联动结构:第一风阀61的第一通风区60a和第二风阀62的第二通风区60b同步开启。
也就是说,第一风阀61的第一通风区60a开启时第二风阀62的第二通风区60b可开启,此时,第一风阀61的第二通风区60b和第二风阀62的第一通风区60a均处于关闭状态;同样的,第一风阀61的第二通风区60b开启时第二风阀62的第一通风区60a可开启,此时,第一风阀61的第一通风区60a和第二风阀62的第二通风区60b均处于关闭状态。
这样,通过对第一风阀61和第二风阀62的联动控制,使得两个风阀中,一个的上部通风区打开,另一的下部通风区打开,从而保证了新风和回风进入不同的空气处理风道13,简化了控制程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风阀61和第二风阀62还可以分开控制,这样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风阀处盖板60c的运动可通过电机驱动其旋转的方式实现,例如,电机轴旋转带动盖板60c上翻可挡住第一通风区60a,此时第二通风区60b开启;盖板60c下翻可挡住第二通风区60b,此时第一通风区60a开启。
另外,盖板60c的运动还可以是上下移动:盖板60c与齿条连接,电机旋转带动齿轮旋转,同时齿轮与齿条啮合,从而齿条带动盖板60c发生移动。盖板60c向上移动可挡住第一通风区60a,此时第二通风区60b开启;盖板60c向下移动可挡住第二通风区60b,此时第一通风区60a开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1,出风区10c包括上下设置的新风出风区15和回风出风区16。
机壳10上还设有新风出风口SA和回风出风口EA,新风出风口SA对应新风出风区15设置且连通室内,回风出风口EA对应回风出风区16设置且连通室外。
送风机71对应新风出风口SA设置,以驱动室外新风沿新风风道送入室内,排风机72对应回风出风口EA设置,以驱动室内回风沿排风风道排向室外。
参照图1、图9和图10,空气处理区10b和出风区10c通过第二隔板17隔开,第二隔板17上设有第三风阀63和第四风阀64。其中,第三风阀63对应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设置,第四风阀64对应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设置。第三风阀63、第四风阀64与第一风阀61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风阀的第二通风区60b对应新风出风区15,风阀的第一通风区60a对应回风出风区16。此处风阀代指第三风阀63和第四风阀64。
第三风阀63的第一通风区60a开启,第四风阀64的第二通风区60b开启时,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通过第三风阀63与回风出风区16连通,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通过第四风阀64与新风出风区15连通;同理,第三风阀63的第二通风区60b开启,第四风阀64的第一通风区60a开启时,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通过第三风阀63与新风出风区15连通,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通过第四风阀64与回风出风区16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第一换热器21位于第一调湿吸附体31的前侧,第二换热器22位于第二调湿吸附体32的前侧。
本申请的新风调湿机组还包括制冷剂循环系统,制冷剂循环系统主要包括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外换热器、节流元件、室内换热器等,由于与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的制冷系统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中的其一为制冷剂循环系统中的室外换热器,另一为制冷剂循环系统中的室内换热器。
以下对新风调湿机组的操作进行介绍:
<夏季除湿模式>
状态1:第一换热器21用作蒸发器,第二换热器22用作冷凝器
Figure BDA0004003350290000081
参照图13,新风风道: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OA进入机组,先经过热回收芯体40,与室内回风换热,温度下降湿度也下降,然后经过第一风阀61的第一通风区60a到达第一换热器21(蒸发器)的入口,经过第一换热器21被冷却降温,湿度进一步下降,相对湿度升高,然后到达第一调湿吸附体31的入口,由于相对湿度较高,新风经过第一调湿吸附体31时携带的水分被吸附在内部,从而新风的湿度进一步降低,然后到达第三风阀63的第二通风区60b,然后到达送风机71的入口,最后由新风出风口SA送入房间,完成一次新风的除湿过程。
排风风道:室内空气由回风进风口RA进入该机组,先经过热回收芯体40,与室外新风换热,温度升高湿度也升高,然后经过第二风阀62的第二通风区60b到达第二换热器22(冷凝器)的入口,经过第二换热器22被加热升温,温度升高,相对湿度下降,然后到达第二调湿吸附体32的入口,由于空气温度高,而相对湿度较低,室内空气经过第二调湿吸附体32时将材料内部的水分烘出来,然后到达第四风阀64的第一通风区60a,然后到达排风机72的入口,最后由回风出风口EA排出室外,完成一次排风的热回收同时将吸附材料内部的水分排出到室外的过程。
当满足预设的换向条件时,四通阀换向,第一换热器21用作冷凝器,第二换热器22用作蒸发器;同时第一风阀61、第二风阀62、第三风阀63、第四风阀64换向,进入状态2。
具体地换向条件可根据新风送风的含湿量判断;还可以设置固定的换向时间,使得机组在状态1和状态2之间不断循环。
状态2:第一换热器21用作冷凝器,第二换热器22用作蒸发器
Figure BDA0004003350290000082
参照图14,新风风道: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OA进入机组,先经过热回收芯体40,与室内回风换热,温度下降湿度也下降,然后经过第二风阀62的第一通风区60a到达第二换热器22(蒸发器)的入口,经过第二换热器22被冷却降温,湿度进一步下降,相对湿度升高,然后到达第二调湿吸附体32的入口,由于相对湿度较高,新风经过第二调湿吸附体32时携带的水分被吸附在内部,从而新风的湿度进一步降低,然后到达第四风阀64的第二通风区60b,然后到达送风机71的入口,最后由新风出风口SA送入房间,完成一次新风的除湿过程。
排风风道:室内空气由回风进风口RA进入该机组,先经过热回收芯体40,与室外新风换热,温度升高湿度也升高,然后经过第一风阀61的第二通风区60b到达第一换热器21(冷凝器)的入口,经过第一换热器21被加热升温,温度升高,相对湿度下降,然后到达第一调湿吸附体31的入口,由于空气温度高,而相对湿度较低,室内空气经过第一调湿吸附体31时将材料内部的水分烘出来,然后到达第三风阀63的第一通风区60a,然后到达排风机72的入口,最后由回风出风口EA排出室外,完成一次排风的热回收同时将吸附材料内部的水分排出到室外的过程。
<冬季保湿模式>
状态1:第一换热器21用作冷凝器,第二换热器22用作蒸发器
Figure BDA0004003350290000091
参照图13,新风风道: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OA进入机组,先经过热回收芯体40,与室外新风换热,温度升高湿度也升高,然后经过第一风阀61的第一通风区60a到达第一换热器21(冷凝器)的入口,经过第一换热器21被加热升温,温度升高,相对湿度下降,然后到达第一调湿吸附体31的入口,由于空气温度高,而相对湿度较低,室内空气经过第一调湿吸附体31时将材料内部的水分烘出来,然后到达第三风阀63的第二通风区60b,然后到达送风机71的入口,最后由新风出风口SA送入室内,完成一次新风的加热加湿过程。
排风风道:室内空气由回风进风口RA进入该机组,先经过热回收芯体40,与室内回风换热,温度下降湿度也下降,然后经过第二风阀62的第二通风区60b到达第二换热器22(蒸发器)的入口,经过第二换热器22被冷却降温,湿度进一步下降,相对湿度升高,然后到达第二调湿吸附体32的入口,由于相对湿度较高,新风经过第二调湿吸附体32时携带的水分被吸附在内部,从而湿度进一步降低,然后到达第四风阀64的第一通风区60a,然后到达排风机72的入口,最后由回风出风口EA排向室外,完成一次排风热回收同时水分被回收的过程。
当满足预设的换向条件时,四通阀换向,第一换热器21用作蒸发器,第二换热器22用作冷凝器;同时第一风阀61、第二风阀62、第三风阀63、第四风阀64换向,进入状态2。
状态2:第一换热器21用作蒸发器,第二换热器22用作冷凝器
Figure BDA0004003350290000101
参照图14,新风风道: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OA进入机组,先经过热回收芯体40,与室外新风换热,温度升高湿度也升高,然后经过第二风阀62的第一通风区60a到达第二换热器22(冷凝器)的入口,经过第二换热器22被加热升温,温度升高,相对湿度下降,然后到达第二调湿吸附体32的入口,由于空气温度高,而相对湿度较低,室内空气经过第二调湿吸附体32时将材料内部的水分烘出来,然后到达第四风阀64的第二通风区60b,然后到达送风机71的入口,最后由新风出风口SA送入室内,完成一次新风的加热加湿过程。
排风风道:室内空气由回风进风口RA进入该机组,先经过热回收芯体40,与室内回风换热,温度下降湿度也下降,然后经过第一风阀61的第二通风区60b到达第一换热器21(蒸发器)的入口,经过第一换热器21被冷却降温,湿度进一步下降,相对湿度升高,然后到达第一调湿吸附体31的入口,由于相对湿度较高,新风经过第一调湿吸附体31时携带的水分被吸附在内部,从而湿度进一步降低,然后到达第三风阀63的第一通风区60a,然后到达排风机72的入口,最后由回风出风口EA排向室外,完成一次排风热回收同时水分被回收的过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15,机壳10内还设有位于空气处理区10b两侧的新风旁通风道18和回风旁通风道19。新风旁通风道18连通新风进风口OA和新风出风口SA,回风旁通风道19连通回风进风口RA和回风出风口EA。
图示中进风区10a和出风区10c分别位于空气处理区10b的前后两侧,新风旁通风道18和回风旁通风道19分别位于空气处理区10b的左右两侧。
室外新风可经新风进风口OA、新风旁通风道18、新风出风口SA直接送向室内;室内回风可经回风进风口RA、回风旁通风道19、回风出风口EA直接排向室外。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新风旁通风道18内设有新风旁通风阀65,用于阻断或打开新风旁通风道18;回风旁通风道19内设有回风旁通风阀66,用于阻断或打开回风旁通风道19。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结合图12,新风旁通风道18内设有第三隔板18a,对应前回风进风区12a设置,用于挡住前回风进风区12a;回风旁通风道19内设有第四隔板19a,对应前新风进风区11a设置,用于挡住前新风进风区11a。
因此,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SA进入到前新风进风区11a,再进入新风旁通风道18;室内回风从回风进风口RA进入到前回风进风区12a,再进入回风旁通风道19。
当室内有余热余湿,而室外空气温度和湿度均低于室内时,可以通过直接旁通风道直接引入新风来消除室内的余热余湿,新风不需要进行温度调节和湿度调节。
<旁通模式>
新风旁通风阀65和回风旁通风阀66开启。
参照图15,新风通道:新风由新风进风口OA进入该装置,不经过热回收芯体40,而是直接通过新风旁通风阀65进入新风旁通风道18,直接到达送风机71的入口,最后由新风出风口SA送入房间,完成一次新风的输送的过程;
排风通道:室内空气由回风进风口RA进入该装置,不经过热回收芯体40,而是直接通过回风旁通风阀66进入回风旁通风道19,直接到达排风机72的入口,最后由回风出风口EA排出到室外,完成一次室内空气的排放过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6,回风旁通风道19和空气处理风道13之间设有内循环风阀67,用于使回风旁通风道19和空气处理风道13连通或阻断。并且,内循环风阀67位于换热器的前侧。
示例性地,内循环风阀67设在回风旁通风道19与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之间,且位于第二换热器22的前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阀62处的结构与第一风阀61不同:第二风阀62具有上下设置两个,一个对应后新风进风区11b,第一对应后回风进风区12b,这样当两个第二风阀62都关闭,就可以实现第二风阀62处的完全关闭。
内循环模式
<冬季内循环模式>
第一换热器21用作蒸发器,第二换热器22用作冷凝器。
Figure BDA0004003350290000111
新风通道:新风由新风进风口OA进入该装置,经过热回收芯体40,到达第一风阀61的第一通风区60a,再到达第一换热器21(蒸发器)的入口,经过第一换热器21后将热量传递给制冷剂,然后再经过第一调湿吸附体31(此时由于新风中的水分较少,故第一调湿吸附体31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饱和),然后再到达第三风阀63的第一通风区60a,再到达排风机72的入口,最后由回风出风口EA排出到室外,完成一次蒸发器从室外新风吸收热量的过程;
内循环通道:室内空气由回风进风口RA进入该装置,不经过热回收芯体40,而是直接通过内循环风阀67到达第二换热器22(冷凝器)前,室内空气被加热,再经过第二调湿吸附体32,再经过第四风阀64的第二通风区60b,然后到达送风机71的入口,最后由新风出风口SA送入房间内,完成一次室内空气的加热过程。
冬季内循环模式下可以实现室内空气的加热。
在冬季内循环模式中,第一换热器21作为蒸发器,其表面可能会结霜,因此还需要除霜。
本申请的新风调湿机组还包括温湿度传感器,设于新风进风口处,用于检测引入室内新风的温湿度,控制器可根据温湿度计算新风的露点温度TLoa;
还可包括温度传感器,设于新风出风口处,用于检测送风温度Tsa。
进入冬季内循环模式后,温湿度传感器检测新风的温湿度,控制器根据新风的温湿度计算出新风露点温度TLoa;
判断送风温度Tsa是否满足预设条件(例如Tsa≥22℃),若满足,则继续冬季内循环模式;若不满足,则压缩机升频。升频后蒸发温度会低于新风的露点温度,这种情况下第一换热器21表面会结霜。
判断是否满足化霜条件,若满足则进入化霜模式,若不满足,则继续冬季内循环模式;
化霜模式:排风机72停机,送风机71以最低速运行,四通阀换向,第一换热器21作为冷凝器进行化霜。
化霜完成后返回冬季内循环模式。
化霜条件可根据排风机72功率的变化来判断,在蒸发器结霜的情况下,风阻会变大,排风机72需要提高功率来保证排风量。因此,可根据排风机72功率的变化来判断是否需要化霜。
<夏季内循环模式>
第一换热器21做冷凝器,第二换热器22做蒸发器。
Figure BDA0004003350290000121
新风风道:新风由新风进风口OA进入该装置,经过热回收芯体40,到达第一风阀61的第一通风区60a,再到达第一换热器21的入口,此时第一换热器21做冷凝器,第一换热器21将热量传递给新风,新风温度升高,然后再经过第一调湿吸附体31(此时由于第一调湿吸附体31中的水分较少,故第一调湿吸附体31基本处于干燥状态),然后再到达第三风阀63的第一通风区60a,再到达排风机72的入口,最后由回风出风口EA排出到室外,完成一次冷凝器把热量散给室外新风的过程;
内循环风道:室内空气由回风进风口RA进入该装置,不经过热回收芯体40,而是直接通过内循环风阀67到达第二换热器22前,此时第二换热器22做蒸发器,室内空气被冷却除湿,再经过第二调湿吸附体32(由于室内空气携带的水分较少,故第二调湿吸附体32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饱和),再经过第四风阀64的第二通风区60b,然后到达送风机71的入口,最后新风出风口SA送入房间内,完成一次室内空气的降温过程。
为了保证第二调湿吸附体32长期不饱和,在夏季内循环模式运行的过程中,需要穿插进行夏季除湿模式。
进入夏季内循环模式;
S1、通过RA处的温湿度传感器计算回风露点温度TLra。
S2、压缩机升频,直到满足蒸发温度Te≤TLra-2,并每隔5min返回S1中;
3)当夏季内循环模式累计运行2小时后,切换到夏季除湿模式,并在该模式下四通阀换向4次后返回夏季内循环模式。
本申请的第一构思,增加热回收芯体40,对空气进行预处理,同时热回收芯体40可以承担部分湿负荷,因此可以降低换热器承担的湿负荷比例;同时由于热回收不需要冷源,因此可以明显提升机组能效。
本申请的第二构思,本申请的风道布局,即空气处理区10b位于进风区10a和出风区10c之间,新风进风区11和回风进风区12的上下布设,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和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的水平布设,新风出风区15和回风出风区16的上下布设,以及使得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的流动路径没有大的折弯,减小了风阻。
本申请的第三构思,通过在空气处理区10b的前端和后端设置交替半开的风阀,由风阀的开启状态可实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3a、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3b的切换,结构比较简单;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采用切换装置来实现,本申请中风阀的体积比较小,占用空间小,使得机组结构更加紧凑。
本申请的第四构思,由于设置了旁通风道,当室内有余热余湿,而室外空气温度和湿度均低于室内时,可以通过旁通风道直接引入新风来消除室内的余热余湿,新风不需要进行温度调节和湿度调节。
本申请的第五构思,由于在回风旁通风道19和第二空气处理风道之间设置内循环风阀67,在内循环风阀67开启时可实现冬季内循环模式和夏季内循环模式,只进行室内空气的制冷/制热,不进行湿度调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新风调湿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排风风道分别包括空气处理风道;
还包括:
热回收芯体,其一路连通在所述新风风道上,另一路连通在所述排风风道上,用于使新风风道内的室外新风和排风风道内的室内回风交换热量;
所述新风风道的进风侧和所述排风风道的进风侧位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的同一侧,所述热回收芯体位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的上游;
室外新风在所述热回收芯体处与室内回风交换热量后再流向所述空气处理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调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两侧的新风进风区和新风出风区;所述排风风道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两侧的回风进风区和回风出风区;
其中,所述新风进风区和所述回风进风区竖向相对设置;
所述新风出风区和所述回风出风区竖向相对设置;
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包括横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和第二空气处理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调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风阀和第三风阀,以使得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可选择性地连通所述新风风道或者所述排风风道;
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风阀和第四风阀,以使得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可选择性地连通所述新风风道或者所述排风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调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阀、所述第二风阀、所述第三风阀、所述第四风阀均包括第一通风区和第二通风区;所述第一通风区和所述第二通风区中其一打开,则另一关闭;
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的第一通风区均与所述新风进风区对应,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的第二通风区均与所述回风进风区对应;
所述第三风阀和所述第四风阀的第一通风区均与所述回风出风区对应,所述第三风阀和所述第四风阀的第二通风区均与所述新风出风区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调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为联动结构,所述第一风阀的第一通风区和所述第二风阀的第二通风区同步开启或同步关闭;
所述第三风阀和所述第四风阀为联动结构,所述第三风阀的第一通风区和所述第四风阀的第二通风区同步开启或同步关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调湿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两侧的新风旁通风道和回风旁通风道;
所述新风旁通风道连通所述新风风道的新风进风口和所述新风风道的新风出风口,所述回风旁通风道连通所述排风风道的回风进风口和所述排风风道的回风出风口;
旁通模式下: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直接通过所述新风旁通风道流向新风出风口;室内空气从回风进风口直接通过所述回风旁通风道流向回风出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调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前侧的新风进风区;所述排风风道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前侧的回风进风区;所述新风进风区和所述回风进风区竖向相对设置;
所述新风旁通风道内设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对应所述回风进风区设置,以阻断所述新风旁通风道和所述回风进风区;
所述回风旁通风道内设有第四隔板,所述第四隔板对应所述新风进风区设置,以阻断所述回风旁通风道和所述新风进风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调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包括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和第二空气处理风道;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内设有第二换热器;
还包括:
内循环风阀,设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和所述回风旁通风道之间,以使得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和所述回风旁通风道连通或阻断;
所述内循环风阀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进风的一侧;
内循环模式下:所述内循环风阀打开,室内回风经所述回风旁通风道、所述内循环风阀、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由所述新风风道的新风出风口循环到室内;室外新风经所述热回收芯体、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由所述排风风道的回风出风口排向室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调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的进风侧关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调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回收芯体的一个对角线竖向设置。
CN202223402378.3U 2022-12-16 2022-12-16 新风调湿机组 Active CN2189365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02378.3U CN218936572U (zh) 2022-12-16 2022-12-16 新风调湿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02378.3U CN218936572U (zh) 2022-12-16 2022-12-16 新风调湿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36572U true CN218936572U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63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02378.3U Active CN218936572U (zh) 2022-12-16 2022-12-16 新风调湿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365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28748B1 (ko) 드레인리스 공기 조화 장치
JP3624910B2 (ja) 調湿装置
US7905108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1306646B (zh) 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CN1831438A (zh) 空调机
CN110645636A (zh) 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US10876749B2 (en)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KR20200092221A (ko) 공조 시스템
CN113883595A (zh) 新风调湿装置
CN218936572U (zh) 新风调湿机组
KR20090028856A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CN114543171B (zh) 一种空调器
CN215001975U (zh)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
CN210801397U (zh) 新风空调
CN213955462U (zh) 加湿装置、空调室外机与空调器
KR102190905B1 (ko) 공기 조화기
CN210688529U (zh) 一种一体化低温再生转轮除湿机组
CN114543176A (zh) 一种空气调节设备
KR102421244B1 (ko)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CN218936573U (zh) 新风调湿机
CN217785309U (zh)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
CN219913283U (zh) 新风调湿机
CN215336794U (zh) 调湿机
CN218495205U (zh)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CN217785385U (zh) 空气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