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36573U - 新风调湿机 - Google Patents

新风调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36573U
CN218936573U CN202223402379.8U CN202223402379U CN218936573U CN 218936573 U CN218936573 U CN 218936573U CN 202223402379 U CN202223402379 U CN 202223402379U CN 218936573 U CN218936573 U CN 2189365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air
heat exchanger
cavity
fre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0237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都学敏
孟建军
周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0237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365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365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365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新风调湿机,属于空气处理技术领域。新风调湿机包括:风道系统和冷媒循环系统;风道系统包括:新风风道,具有新风送风口;和排风风道;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分别包括空气处理腔,用于处理空气;冷媒循环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设于空气处理腔内;压缩机,通过四通阀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连接成回路;和第三换热器,串联在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四通阀之间;其中,第三换热器设于新风送风口的前侧;室外新风在空气处理腔内被处理后经过第三换热器升温,而后由新风送风口送向室内。本新风调湿机在压缩机排气管上增加换热器并放在新风送风口前,从而能够提高送风温度,避免低温除湿时的冷风感。

Description

新风调湿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调湿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新风调湿机在进行除湿时,应用在室内外温度相差不大而湿度较高的场景下效果比较好;然而,在低温高湿工况下,例如室外15℃左右,新风除湿机在除湿后送风温度10℃左右,新风送入室内,会有冷风感。或者,在冬季低温工况下,例如室外-15℃时,新风被吸附材料吸收水分后温度会有所下降,送风温度低于室内温度,同样会影响用户的舒适性。另外新风调湿机用于烘干场所时,除湿后,送风温度不高,烘干速度较慢。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调湿机,在压缩机排气管上增加换热器并放在新风送风口前,从而能够提高送风温度,避免低温除湿时的冷风感。
一种新风调湿机,包括:风道系统和冷媒循环系统;风道系统包括:新风风道,具有新风送风口,用于将室外新风由新风送风口送向室内;和排风风道,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分别包括空气处理腔,用于处理空气;冷媒循环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设于空气处理腔内;压缩机,通过四通阀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连接成回路;和第三换热器,串联在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四通阀之间;其中,第三换热器设于新风送风口的前侧;室外新风在空气处理腔内被处理后经过第三换热器升温,而后由新风送风口送向室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阀体,串联在压缩机的排气口和第三换热器之间;和第二阀体,串联在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四通阀之间;当第一阀体关闭、第二阀体打开时,第三换热器不工作,压缩机排出的气体经过第二阀体流向四通阀;当第三阀体打开时,第三换热器用作冷凝器,为室外新风升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系统还包括:新风出风腔,设于空气处理腔的后侧;第三换热器设于新风出风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腔包括横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空气处理腔和第二空气处理腔;风道系统还包括:回风出风腔,与新风出风腔横向相对设置,回风出风腔对应在第二空气处理腔的后侧;新风出风腔对应在第一空气处理腔的后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出风腔和回风出风腔统称为出风腔;风道系统还包括:后换向装置,设于空气处理腔和出风腔之间;后换向装置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时,第一空气处理腔连通在新风出风腔,第二空气处理腔连通在回风出风腔;在第二状态时,第一空气处理腔连通在回风出风腔,第二空气处理腔连通在新风出风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腔包括第一空气处理腔和第二空气处理腔;第一换热器设于第一空气处理腔内,第二换热器设于第二空气处理腔内;风道系统还包括:第一吸附体,设于第一空气处理腔内并位于第一换热器的后侧;和第二吸附体,设于第二空气处理腔内并位于第二换热器的后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系统还包括:热回收处理腔,设于空气处理腔的前侧;热回收芯体,设于热回收处理腔内,用于使得室外新风和室内空气交换热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腔和热回收处理腔之间设有前换向装置;前换向装置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时,第一空气处理腔连通在新风风道上,第二空气处理腔连通在排风风道上;在第二状态时,第一空气处理腔连通在排风风道上,第二空气处理腔连通在新风风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阀体为电磁阀或电子膨胀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阀体为电磁阀或电子膨胀阀。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中冷媒循环系统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在第一状态中的气流流动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在第二状态中的气流流动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在夏季普通除湿模式下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在夏季普通除湿模式下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在夏季除湿再热模式下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在夏季除湿再热模式下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在冬季加热加湿模式下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在冬季加热加湿模式下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在冬季加热加湿再热模式下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在冬季加热加湿再热模式下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00、机壳;110、热回收处理腔;111、新风进风区;112、新风换热区;113、回风进风区;114、回风换热区;121、第一空气处理腔;122、第二空气处理腔;131、新风出风腔;132、回风出风腔;210、送风机;220、排风机;310、第一吸附体;320、第二吸附体;410、前换向装置;420、后换向装置;500、热回收芯体;
11、压缩机;12、四通阀;13、第一换热器;14、第二换热器;15、第三换热器;16、电子膨胀阀;17、第一阀体;18、第二阀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和实施方式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介绍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新风调湿机的基本原理:
新风调湿机用于向室内引入调湿后的新风,以调节室内空气。夏季除湿时,新风通过蒸发器降温,其携带的水分被吸附在吸附材料上,以对新风除湿;在一定条件下切换风道,蒸发器变成冷凝器,室内回风通过冷凝器升温,而后将吸附材料内部的水分烘出来并带走;冬季保湿时原理相反,室内回风通过蒸发器降温,其携带的水分被吸附到吸附材料上存储;在一定条件下切换风道,蒸发器变成冷凝器,新风经过冷凝器升温,将吸附材料上的水分烘出来并送向室内,以对新风加湿。
参照图1、图2,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新风调湿机,包括风道系统和冷媒循环系统。
风道系统包括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分别包括空气处理腔,空气处理腔用于对新风除湿或加湿。
新风风道用于将室外新风送向室内,排风风道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
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11、四通阀12、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4连成的回路。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4设置在空气处理腔内,以作为蒸发器对空气降温除湿,或作为冷凝器对空气加热升温。
四通阀12的一端口连向压缩机11的排气口,四通阀12的二端口连向第一换热器13,四通阀12的三端口连向第二换热器14,四通阀12的四端口连向压缩机11的吸气口;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4之间通过电子膨胀阀16连接。
四通阀12换向前,制冷剂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通过四通阀12的一二端口流向第一换热器13,经过电子膨胀阀16节流后,流向第二换热器14,然后经四通阀12的三四端口回到压缩机11的吸气口;四通阀12换向后,制冷剂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通过四通阀12的一三端口流向第二换热器14,经过电子膨胀阀16节流后,流向第一换热器13,然后经四通阀12的二四端口回到压缩机11的吸气口。
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器15,第三换热器15串联在压缩机11的排气口和四通阀12的一端口之间,这样,第三换热器15可作为冷凝器,对空气加热升温。
在风道系统中,第三换热器15设置在新风送风口SA的前侧,新风在新风风道的末端经过第三换热器15升温后,再由新风送风口SA送向室内。
需要说明的是,″前″、″后″是以空气流动方向为参考的相对概念,空气先流过的地方为前,后流过的地方为后。第三换热器15位于新风送风口SA的前侧,即,新风先流过第三换热器15,后流过新风送风口SA。
本申请的新风调湿机,在压缩机11的输出端增加第三换热器15,压缩机11将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排向第三换热器15,此时第三换热器15可作为冷凝器;同时第三换热器15放在新风送风口SA前,当室外新风经过第三换热器15时,高温制冷剂将热量释放给新风,从而使得新风温度升高。
在低温高湿工况下,室外新风在空气处理腔内除湿后,经过第三换热器15升温后再送向室内,可避免除湿后直接送向室内的冷风感。
在冬季低温工况下,室外新风在空气处理腔内吸收水分后温度后下降,再经过第三换热器15升温后送向室内,避免了送风温度低时影响用户的舒适性。
另外,在用于烘干场景时,空气经过空气处理腔除湿后,再经过第三换热器15升温,提高了送风温度,从而提高了烘干速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2,在冷媒循环系统中,还包括第一阀体17和第二阀体18。
第一阀体17串联在压缩机11的排气口和第三换热器15之间,第二阀体18串联在压缩机11的排气口和四通阀12之间。也就是说,第一阀体17和第三换热器15串联后与第二阀体18并联。
通过第一阀体17和第二阀体18的通断可使新风调湿机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例如,当第一阀体17打开,第二阀体18关闭时,压缩机11排出的气体经过第三换热器15流向四通阀12,此时可用于夏季除湿再热、冬季加热加湿再热工况;当第一阀体17关闭、第二阀体18打开时,由于第一阀体17关闭,第三换热器15不工作,压缩机11排出的气体经过第二阀体18流向四通阀12,可用于正常的夏季除湿工况、冬季加热加湿工况(此部分下文将详细介绍)。
因此,本申请的新风调湿机通过将第三换热器15并联在冷媒循环回路中,并由第一阀体17和第二阀体18的通断实现通路的选择,从而使得新风调湿机达到不同场所的差异化需求,增加了产品功能,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阀体17和第二阀体18可以是电磁阀或者电子膨胀阀,这样,方便对其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阀体17和第二阀体18可以是一开一关的联动开关,即,第一阀体17打开时第二阀体18关闭,第二阀体18关闭时第一阀体17打开。
以下对风道系统进行详细介绍:
参照图1,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新风调湿机,风道系统包括机壳100,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均设于机壳100内。
机壳100上设有新风进风口OA、新风送风口SA、回风进风口RA和回风排风口EA。其中新风进风口OA和回风排风口EA均连通室外,新风送风口SA和回风进风口RA均连通室内。
新风风道连通新风进风口OA和新风送风口SA,排风风道连通回风进风口RA和回风排风口EA。同时新风风道内设有送风机210,排风风道内设有排风机220。
在送风机210的作用下,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OA进入新风风道,依次经过空气处理腔、第三换热器15,最后由新风送风口SA送到室内。
在排风机220的作用下,室内空气从回风进风口RA进入排风风道,经过空气处理腔后,由回风排风口EA排向室外。
具体地,送风机210对应新风送风口SA设置,排风机220对应回风排风口EA设置。
空气处理腔位于机壳100的中部,包括第一空气处理腔121和第二空气处理腔122,第一换热器13位于第一空气处理腔121内,第二换热器14位于第二空气处理腔122内。另外,第一空气处理腔121内还有第一吸附体310,第一吸附体310位于第一换热器13的后侧;第二空气处理腔122内还有第二吸附体320,第二吸附体320位于第二换热器14的后侧。
第一吸附体310和第二吸附体320的材料可以是MOF聚合物、硅胶等。
空气处理腔的前后端设有换向装置,换向装置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时,使得第一空气处理腔121连通在新风风道上,第二空气处理腔122连通在排风风道上;在第二状态时,使得第一空气处理腔121连通在排风风道上,第二空气处理腔122连通在新风风道上。
需要说明的是,换向装置适用于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详述。
具体地,换向装置包括位于前端的前换向装置410和位于后端的后换向装置420。
第三换热器15位于后换向装置420和新风送风口SA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100内还具有出风腔,出风腔位于空气处理腔的后侧,包括新风出风腔131和回风出风腔132。新风送风口SA设于回风出风腔132的侧壁上,回风排风口EA设于回风出风腔132的侧壁上。
第一空气处理腔121和第二空气处理腔122横向相对设置,新风出风腔131和回风出风腔132横向相对设置。
新风出风腔131对应在第一空气处理腔121的后侧,回风出风腔132对应在第二空气处理腔122的后侧。
第三换热器15位于新风出风腔131内。
后换向装置420的第一状态时,第一空气处理腔121连通新风出风腔131,第二空气处理腔122连通回风出风腔132;后换向装置420的第二状态时,第一空气处理腔121连通回风出风腔132,第二空气处理腔122连通新风出风腔131。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100内还具有热回收处理腔110。热回收芯体500设于热回收处理腔110内,用于使室外新风和室内空气交换热量。
热回收处理腔110被热回收芯体500分隔成围绕热回收芯体500的四个区域,分别为位于热回收芯体500前侧的新风进风区111和回风进风区113,以及位于热回收芯体500后侧的新风换热区112和回风换热区114。新风进风口OA位于新风进风区111的侧壁上,回风进风口RA设于回风进风区113的侧壁上。
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OA进入新风进风区111,经热回收芯体500后流向新风换热区112;室内空气从回风进风口RA进入回风进风区113,经热回收芯体500后流向回风换热区114。
热回收处理腔110位于空气处理腔的前侧。
前换向装置410的第一状态时,第一空气处理腔121连通新风换热区112,第二空气处理腔122连通回风换热区114;前换向装置410的第二状态时,第一空气处理腔121连通回风换热区114,第二空气处理腔122连通新风换热区112。
夏季除湿时室外新风进入新风风道,先经过热回收芯体500,与室内回风换热,温度下降湿度也下降,然后再经过蒸发器继续降温。热回收芯体500对室外新风进行预处理,承担部分湿负荷,可降低空气处理腔内换热器承担的负荷比例,提高了机组能效。
以下结合运行模式对本申请进行介绍:
夏季普通除湿:
第一阀体17关闭,第三换热器15不工作,第二阀体18打开。
第一状态
参照图3,新风风道:OA→500→410→13→310→420→15→210→SA
新风由新风进风口OA进入该装置,到达热回收芯体500与室内空气换热换湿,温度和湿度均下降,然后到达前换向装置410,再到达第一换热器13处,此时第一换热器13做蒸发器,新风再次被降温和除湿,然后再到第一吸附体310处,新风再次被除湿,由于吸附除湿后释放出热量,新风温度有所升高,然后经过后换向装置420,再经过第三换热器15(此时第三换热器15不工作),最后新风在送风机210的驱动下,由新风送风口SA送入室内;
排风风道:RA→500→410→14→320→420→220→EA。
室内回风由回风进风口RA进入该装置,到达热回收芯体500与新风换热换湿,温度和湿度均上升,然后到达前换向装置410,再到达第二换热器14处,此时第二换热器14做冷凝器,回风温度再次升高,然后再到第二吸附体320处,第二吸附体320内部在高温空气的作用下,内部吸附的水分被带出来,由于水分蒸发吸收热量,排风温度有所降低,然后经过后换向装置420,最后室内回风在排风机220的驱动下,由回风排风口EA排向室外。
冷媒循环系统:
参照图5,压缩机11启动,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向第二阀体18,然后到达四通阀12,然后从四通阀12流向第二换热器14,在第二换热器14内与管外的排风换热,将热量传递给排风,变成低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然后经过电子膨胀阀16的节流降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然后流向第一换热器13,在第一换热器13内与管外的新风换热,吸收新风的热量,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然后回到四通阀12,最后由四通阀12回到压缩机11的吸气口,完成一次循环。
当满足换向条件时,四通阀12、前换向装置410和后换向装置420同时换向,调湿机由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
第二状态
参照图4,新风风道:OA→500→410→14→320→420→15→210→SA。
新风由新风进风口OA进入该装置,到达热回收芯体500与室内空气换热换湿,温度和湿度均下降,然后到达前换向装置410,再到达第二换热器14处,此时第二换热器14做蒸发器,新风再次被降温和除湿,然后再到第二吸附体320处,新风再次被除湿,由于吸附除湿后释放出热量,新风温度有所升高,然后经过后换向装置420,再经过第三换热器15(此时第三换热器15不工作),最后新风在送风机210的驱动下,由新风送风口SA送入室内;
排风风道:RA→500→410→13→310→420→220→EA。
室内空气由回风进风口RA进入该装置,到达热回收芯体500与新风换热换湿,温度和湿度均上升,然后到达前换向装置410,再到达第一换热器13处,此时第一换热器13做冷凝器,回风温度再次升高,然后再到第一吸附体310处,在高温空气的作用下,第一吸附体310内部吸附的水分被带出来,由于水分蒸发吸收热量,排风温度有所降低,然后经过后换向装置420,最后室内空气在排风机220的驱动下,由回风排风口EA排向室外。
制冷系统:
参照图6,压缩机11启动,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向第二阀体18,然后到达四通阀12,然后从四通阀12流向第一换热器13,在第一换热器13内与管外的室内回风换热,将热量传递给室内回风,变成低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然后经过电子膨胀阀16的节流降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然后流向第二换热器14,在第二换热器14内与管外的新风换热,吸收新风的热量,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然后回到四通阀12,最后由四通阀12回到压缩机11的吸气口,完成一次循环。
夏季除湿再热:
第一阀体17打开,第三换热器15工作,第二阀体18关闭。
第一状态
参照图3,新风风道:OA→500→410→13→310→420→15→210→SA
新风由新风进风口OA进入该装置,到达热回收芯体500与室内空气换热换湿,温度和湿度均下降,然后到达前换向装置410,再到达第一换热器13处,此时第一换热器13做蒸发器,新风再次被降温和除湿,然后再到第一吸附体310处,新风再次被除湿,由于吸附除湿后释放出热量,新风温度有所升高,然后经过后换向装置420,再经过第三换热器15(此时第三换热器15做冷凝器),新风温度再次升高,最后新风在送风机210的驱动下,由新风送风口SA送入室内;
排风风道:RA→500→410→14→320→420→220→EA
室内回风由回风进风口RA进入该装置,到达热回收芯体500与新风换热换湿,温度和湿度均上升,然后到达前换向装置410,再到达第二换热器14处,此时第二换热器14做冷凝器,回风温度再次升高,然后再到第二吸附体320处,第二吸附体320内部在高温空气的作用下,内部吸附的水分被带出来,由于水分蒸发吸收热量,排风温度有所降低,然后经过后换向装置420,最后室内回风在排风机220的驱动下,由回风排风口EA排向室外。
冷媒循环系统:
参照图7,压缩机11启动,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向第一阀体17,然后到达第三换热器15,在第三换热器15内把热量释放给管外空气,在到达四通阀12,然后从四通阀12流向第二换热器14,在第二换热器14内与管外的排风换热,将热量传递给排风,变成低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然后经过电子膨胀阀16的节流降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然后流向第一换热器13,在第一换热器13内与管外的新风换热,吸收新风的热量,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然后回到四通阀12,最后由四通阀12回到压缩机11的吸气口,完成一次循环。
当满足换向条件时,四通阀12、前换向装置410和后换向装置420同时换向,调湿机由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
第二状态
新风风道:OA→500→410→14→320→420→15→210→SA。
新风由新风进风口OA进入该装置,到达热回收芯体500与室内空气换热换湿,温度和湿度均下降,然后到达前换向装置410,再到达第二换热器14处,此时第二换热器14做蒸发器,新风再次被降温和除湿,然后再到第二吸附体320处,新风再次被除湿,由于吸附除湿后释放出热量,新风温度有所升高,然后经过后换向装置420,再经过第三换热器15(此时第三换热器15做冷凝器),新风温度再次升高,最后新风在送风机210的驱动下,由新风送风口SA送入室内;
排风风道:RA→500→410→13→310→420→220→EA。
室内空气由回风进风口RA进入该装置,到达热回收芯体500与新风换热换湿,温度和湿度均上升,然后到达前换向装置410,再到达第一换热器13处,此时第一换热器13做冷凝器,回风温度再次升高,然后再到第一吸附体310处,第一吸附体310内部在高温空气的作用下,内部吸附的水分被带出来,由于水分蒸发吸收热量,排风温度有所降低,然后经过后换向装置420,最后室内空气在排风机220的驱动下,由回风排风口EA送入室内;
制冷系统:
参照图8,压缩机11启动,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向第一阀体17,然后到达第三换热器15,在第三换热器15内把热量释放给管外空气,在到达四通阀12,然后从四通阀12流向第一换热器13,在第一换热器13内与管外的室内回风换热,将热量传递给室内回风,变成低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然后经过电子膨胀阀16的节流降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然后流向第二换热器14,在第二换热器14内与管外的新风换热,吸收新风的热量,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然后回到四通阀12,最后由四通阀12回到压缩机11的吸气口,完成一次循环。
冬季加热加湿:
第一阀体17关闭,第三换热器15不工作,第二阀体18打开。
第一状态
参照图3,新风风道:OA→500→410→13→310→420→15→210→SA。
排风风道:RA→500→410→14→320→420→220→EA。
参照图9,制冷系统的流向同上述夏季普通除湿的第二状态。
第二状态
参照图4,新风风道:OA→500→410→14→320→420→15→210→SA。
排风风道:RA→500→410→13→310→420→220→EA。
参照图10,制冷系统的流向同上述夏季普通除湿的第一状态。
冬季加热加湿再热:
第一阀体17打开,第三换热器15工作,第二阀体18关闭。
第一状态
参照图3,新风风道:OA→500→410→13→310→420→15→210→SA。
新风由新风进风口OA进入该装置,到达热回收芯体500与室内空气换热换湿,温度和湿度均上升,然后到达前换向装置410,再到达第一换热器13处,此时第一换热器13做冷凝器,新风再次被加热升温,然后再到第一吸附体310处,温度较高的新风将第一吸附体310内的水分烘出来,由于水分蒸发需要热量,因此经过吸附材料后新风温度有所下降,然后再经过后换向装置420,再经过第三换热器15(此时第三换热器15做冷凝器),新风再次被加热升温,最后新风在送风机210的驱动下,由新风送风口SA送入室内。
排风风道:RA→500→410→14→320→420→220→EA。
室内空气由回风进风口RA进入该装置,到达热回收芯体500与新风换热换湿,温度和湿度均下降,然后到达前换向装置410,再到达第二换热器14处,此时第二换热器14做蒸发器,回风温度再次下降同时相对湿度升高,然后再到第二吸附体320处,当低温高湿的空气经过第二吸附体320时,携带的水分被留在第二吸附体320内部,由于水分凝结放出热量,排风温度有所升高,然后经过后换向装置420,最后室内空气在排风机220的驱动下,由回风排风口EA排向室外。
制冷系统:(第二阀体18-OFF,第一阀体17-ON)
参照图11,压缩机11启动,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向第一阀体17,然后到达第三换热器15,在第三换热器15内把热量释放给管外空气,再到达四通阀12,然后从四通阀12流向第一换热器13,在第一换热器13内与管外的新风换热,将热量传递给新风,变成低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然后经过电子膨胀阀16的节流降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然后流向第二换热器14,在第二换热器14内与管外的排风换热,吸收排风的热量,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然后回到四通阀12,最后由四通阀12回到压缩机11的吸气口,完成一次循环。
第二状态
参照图4,新风风道:OA→500→410→14→320→420→15→210→SA。
新风由新风进风口OA进入该装置,到达热回收芯体500与室内空气换热换湿,温度和湿度均上升,然后到达前换向装置410,再到达第二换热器14处,此时第二换热器14做冷凝器,新风再次被加热升温,然后再到第二吸附体320处,温度较高的新风将第二吸附体320内的水分烘出来,由于水分蒸发需要热量,因此经过吸附材料后新风温度有所下降,然后再经过后换向装置420,再经过第三换热器15(此时第三换热器15做冷凝器),新风再次被加热升温,最后新风在送风机210的驱动下,由新风送风口SA送入室内。
排风风道:RA→500→410→13→310→420→220→EA。
室内空气由回风进风口RA进入该装置,到达热回收芯体500与新风换热换湿,温度和湿度均下降,然后到达前换向装置410,再到达第一换热器13处,此时第一换热器13做蒸发器,回风温度再次下降同时相对湿度升高,然后再到第一吸附体310处,当低温高湿的空气经过第一吸附体310时,携带的水分被留在第一吸附体310内部,由于水分凝结放出热量,排风温度有所升高,然后经过后换向装置420,最后室内空气在排风机220的驱动下,由回风排风口EA排向室外。
制冷系统:
参照图12,压缩机11启动,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向第一阀体17,然后到达第三换热器15,在第三换热器15内把热量释放给管外空气,在到达四通阀12,然后从四通阀12流向第二换热器14,在第二换热器14内与管外的新风换热,将热量传递给新风,变成低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然后经过电子膨胀阀16的节流降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然后流向第一换热器13,在第一换热器13内与管外的排风换热,吸收排风的热量,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然后回到四通阀12,最后由四通阀12回到压缩机11的吸气口,完成一次循环。
本申请的第一构思,由于在压缩机11的输出端增加第三换热器15,同时第三换热器15放在新风送风口SA前,可以给新风加热,从而避免了低温高湿工况下室外新风除湿后直接送向室内的冷风感。
本申请的第二构思,由于在压缩机11的输出端增加第三换热器15,同时第三换热器15放在新风送风口SA前,可以给新风加热,从而避免了冬季低温工况下室外新风吸收水分后温度下降而直接送向室内的不舒适性。
本申请的第三构思,由于在压缩机11的输出端增加第三换热器15,同时第三换热器15放在新风送风口SA前,可以给新风加热,从而避免了烘干场景下送风温度低,烘干速度慢的问题。
本申请的第四构思,由于设置了第一阀体17和第三换热器15串联后与第二阀体18并联在压缩机11的排气口和四通阀12之间,由第一阀体17和第二阀体18的通断实现通路的选择,从而使得新风调湿机达到不同场所的差异化需求,增加了产品功能,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的第五构思,增加热回收芯体500,对空气进行预处理,同时热回收芯体500可以承担部分湿负荷,因此可以降低换热器承担的湿负荷比例;同时由于热回收不需要冷源,因此可以明显提升机组能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新风调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系统和冷媒循环系统;
所述风道系统包括:
新风风道,具有新风送风口,用于将室外新风由所述新风送风口送向室内;和
排风风道,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
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排风风道分别包括空气处理腔,用于处理空气;
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包括:
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空气处理腔内;
压缩机,通过四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成回路;和
第三换热器,串联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和所述四通阀之间;
其中,所述第三换热器设于所述新风送风口的前侧;
室外新风在所述空气处理腔内被处理后经过所述第三换热器升温,而后由所述新风送风口送向室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
第一阀体,串联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和所述第三换热器之间;和
第二阀体,串联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和所述四通阀之间;
当所述第一阀体关闭、所述第二阀体打开时,所述第三换热器不工作,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气体经过所述第二阀体流向所述四通阀;当所述第一阀体打开时,所述第三换热器用作冷凝器,为室外新风升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系统还包括:
新风出风腔,设于所述空气处理腔的后侧;
所述第三换热器设于所述新风出风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腔包括横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空气处理腔和第二空气处理腔;
所述风道系统还包括:
回风出风腔,与所述新风出风腔横向相对设置,所述回风出风腔对应在所述第二空气处理腔的后侧;
所述新风出风腔对应在所述第一空气处理腔的后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风腔和所述回风出风腔统称为出风腔;
所述风道系统还包括:
后换向装置,设于所述空气处理腔和所述出风腔之间;
所述后换向装置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空气处理腔连通在所述新风出风腔,所述第二空气处理腔连通在所述回风出风腔;在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空气处理腔连通在所述回风出风腔,所述第二空气处理腔连通在所述新风出风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腔包括第一空气处理腔和第二空气处理腔;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腔内,所述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腔内;
所述风道系统还包括:
第一吸附体,设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腔内并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后侧;和
第二吸附体,设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腔内并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后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系统还包括:
热回收处理腔,设于所述空气处理腔的前侧;
热回收芯体,设于所述热回收处理腔内,用于使得室外新风和室内空气交换热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腔和所述热回收处理腔之间设有前换向装置;
所述前换向装置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空气处理腔连通在所述新风风道上,所述第二空气处理腔连通在所述排风风道上;在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空气处理腔连通在所述排风风道上,所述第二空气处理腔连通在所述新风风道上。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体为电磁阀或电子膨胀阀。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体为电磁阀或电子膨胀阀。
CN202223402379.8U 2022-12-16 2022-12-16 新风调湿机 Active CN2189365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02379.8U CN218936573U (zh) 2022-12-16 2022-12-16 新风调湿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02379.8U CN218936573U (zh) 2022-12-16 2022-12-16 新风调湿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36573U true CN218936573U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88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02379.8U Active CN218936573U (zh) 2022-12-16 2022-12-16 新风调湿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365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49194B1 (ko) 난방과 습도 조절이 가능한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KR101782839B1 (ko) 냉방과 습도 조절이 가능한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JP2968241B2 (ja) 除湿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KR100742074B1 (ko) 조습장치
CN189050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KR100790258B1 (ko) 공기조화장치
KR101664791B1 (ko) 환기와 습도 조절이 가능한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KR100904592B1 (ko) 조습장치
KR102283641B1 (ko) 상대습도를 감소시키는 제습을 수행할 수 있는 다목적 전열교환기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WO2006129646A1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4639485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13137776A (zh) 具有湿度调节功能的空调系统
JP459090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10823435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12944477B (zh) 新风系统以及包含该新风系统的空调器
CN109556216A (zh) 冰箱、空调、新风一体机
JP2013190177A (ja) 調湿装置
CN218936573U (zh) 新风调湿机
CN215723801U (zh) 空调器
CN219913283U (zh) 新风调湿机
CN210688529U (zh) 一种一体化低温再生转轮除湿机组
CN113137777A (zh) 具有控湿功能的空调系统
KR102421244B1 (ko)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CN217785309U (zh)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
CN220817954U (zh) 空气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