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23801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23801U
CN215723801U CN202121976744.9U CN202121976744U CN215723801U CN 215723801 U CN215723801 U CN 215723801U CN 202121976744 U CN202121976744 U CN 202121976744U CN 215723801 U CN215723801 U CN 2157238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outdoor
air inlet
conden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7674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克
刘群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7674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238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238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238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除湿转轮、第一换热流路、第二换热流路和压缩装置,壳体内部设有相互隔离的室内风道和室外风道,制热模式运行时冷媒经过压缩装置压缩后依次经过第一冷凝器和第一蒸发器进行换热,除湿转轮在室外风道内吸收空气的水分,使吸附的水分在室内风道进行释放,从而实现对室内空气起到加湿作用;制冷模式运行时冷媒经过压缩装置压缩后依次经过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蒸发器进行换热,除湿区在室内风道内吸收空气的水分,使吸附的水分在室外风道进行释放,从而实现对室内空气起到除湿作用,这样空调器能够实现温度调节、加湿和除湿的功能,设计更加合理,无需用户操作调节,具有较佳的制冷和制热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相关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仅具有调节温度和除湿功能,当室内环境的空气干燥时,则需要额外增加加湿器来提高湿度,这种组合方式的空调处理方案会造成售后安装复杂,用户操作繁琐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能够实现加湿和除湿的功能,无需额外增加加湿器,更加实用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
壳体,内部设有相互隔离的室内风道和室外风道;
除湿转轮,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除湿转轮包括除湿区和再生区,所述除湿区和所述再生区的其中一个位于所述室内风道,另一个位于所述室外风道;
第一换热流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一蒸发器;
第二换热流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冷凝器、第二节流装置和第二蒸发器;
压缩装置,用于在制热模式时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连通,以及在制冷模式时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设于所述室内风道,所述第二冷凝器和所述第一蒸发器设于所述室外风道,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除湿转轮沿所述室内风道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冷凝器、所述除湿转轮和所述第一蒸发器沿所述室外风道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制热模式运行时冷媒经过压缩装置压缩后依次经过第一冷凝器和第一蒸发器进行换热,室内空气沿室内风道经过第一冷凝器加热后形成热风并送回室内,室外空气沿室外风道经过第一蒸发器换热后送回室外,除湿转轮的除湿区在室外风道内能够吸收空气的水分,利用室内风道的热风对再生区加热,使吸附的水分在室内风道进行释放,从而实现对室内空气起到加湿作用;制冷模式运行时冷媒经过压缩装置压缩后依次经过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蒸发器进行换热,室内空气沿室内风道经过第二蒸发器换热后形成冷风并送回室内,室外空气沿室外风道经过第二冷凝器换热后送回室外,除湿区在室内风道内能够吸收空气的水分,利用室外风道的热风对再生区加热,使吸附的水分在室外风道进行释放,从而实现对室内空气起到除湿作用,这样空调器能够实现温度调节、加湿和除湿的功能,设计更加合理,无需用户操作调节,具有较佳的制冷和制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蒸发器设于所述除湿转轮的出风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缩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流路和所述第二换热流路均与所述第一压缩机连接,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控制阀,用于在所述制热模式时控制冷媒沿所述第一换热流路流动,且断开所述第二换热流路,以及在所述制冷模式时控制冷媒沿所述第二换热流路流动,且断开所述第一换热流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阀包括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设于所述第一压缩机与所述第一冷凝器之间,所述第二电磁阀设于所述第一压缩机与所述第一蒸发器之间,所述第三电磁阀设于所述第一压缩机与所述第二冷凝器之间,所述第四电磁阀设于所述第一压缩机与所述第二蒸发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缩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所述第一压缩机连接入所述第一换热流路,所述第二压缩机连接入所述第二换热流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内风道的进风侧设有与室内环境连通的室内进风口和与室外环境连通的新风口,所述室外风道的进风侧设有与所述室内环境连通的室内排风口和与所述室外环境连通的室外进风口,所述新风口设有第一开关阀,所述室内排风口设有第二开关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内进风口设有第三开关阀,所述第三开关阀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阀和所述第二开关阀打开时能够关闭所述室内进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室内进风管,所述室内进风管的一端与所述室内环境连通,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排风口,所述室内进风管内设有第一过滤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室外进风管,所述室外进风管的一端与所述室外环境连通,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新风口,所述室外进风管内设有第二过滤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三过滤器,所述第三过滤器位于所述室内风道的进风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壳体110;室内风道111;室外风道112;室内进风口113;新风口114;室外进风口115;室内排风口116;压缩装置120;第一压缩机121;第二压缩机122;第一冷媒流路130;第一冷凝器131;第一蒸发器132;第一电子膨胀阀133;第一电磁阀134;第二电磁阀135;第二冷媒流路140;第二冷凝器141;第二蒸发器142;第二电子膨胀阀143;第三电磁阀144;第四电磁阀145;除湿转轮150;第一风机160;第二风机170;第三过滤器180;室内进风管190;第一过滤器191;室外进风管200;第二过滤器2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等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参考图1至图3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该空调器100为整体式空调器,下面以具体示例对空调器100进行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10,该壳体110内部设有室内风道111和室外风道112,室内风道111和室外风道112相互独立设置,其中,室内风道111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连通室内环境,室外风道11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连通室外环境。壳体110内设置有压缩装置120和换热组件,通过压缩装置120与换热组件连接组成冷媒循环回路,使室内空气经过室内风道111进行换热,室外空气经过室外风道112进行换热,能够实现空调器100的制热和制冷。
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换热组件包括第一冷凝器131、第二冷凝器141、第一蒸发器132和第二蒸发器142,其中,第一冷凝器131和第一蒸发器132组成第一换热流路,在第一冷凝器131和第一蒸发器132之间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第二冷凝器141和第二蒸发器142组成第二换热流路,在第二冷凝器141和第二蒸发器142之间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压缩装置120可理解为用于压缩冷媒的设备,该压缩装置120可以向第一换热流路和第二换热流路提供冷媒,使冷媒能够沿第一换热流路或第二换热流路循环流动。
可以理解的是,压缩装置120、第一冷凝器131、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一蒸发器132依次连接组成第一循环回路,第一冷凝器131设置在室内风道111,第一蒸发器132设置在室外风道112。压缩装置120、第二冷凝器141、第二节流装置和第二蒸发器142依次连接组成第二循环回路,第二冷凝器141设置在室外风道112,第二蒸发器142设置在室内风道111。
参见图1和图2所示,空调器100在制热模式下运行时第一循环回路开始工作,具体的,压缩装置120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入第一冷凝器131进行换热,冷媒经过冷凝后变为液态并经过第一节流装置进行节流,节流后形成低压气液两相冷媒,然后进入第一蒸发器132进行换热,气液两相冷媒经过蒸发吸热后变为气态并回到压缩装置120,从而完成冷媒的循环流动。可理解到,制热模式下,第一冷凝器131在室内风道111内对气流加热产生热风,热风沿室内风道111送回室内环境,从而达到制热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制热模式下第一循环回路工作,第二循环回路不参与制热模式的冷媒循环,也就是说,冷媒由压缩装置120输出后依次经过第一冷凝器131、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一蒸发器132,此时冷媒不经过第二冷凝器141、第二节流装置和第二蒸发器142。
参见图1和图2所示,空调器100在制冷模式下运行时第二循环回路开始工作,此时冷媒由压缩装置120输出后依次经过第二冷凝器141、第二节流装置和第二蒸发器142,然后回到压缩装置120,从而完成冷媒的循环流动。具体可参考上述制热模式的工作原理,此处不再赘述。制冷模式下,第二蒸发器142在室内风道111内对气流制冷产生冷风,冷风沿室内风道111送回室内环境,从而达到制冷目的。此时冷媒不经过第一冷凝器131、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一蒸发器132。
可理解到,第一冷凝器131和第二蒸发器142位于室内风道111,第二冷凝器141和第一蒸发器132位于室外风道112,制热模式下冷媒经过第一冷凝器131进行放热,使室内风道111产生热风,由于此时冷媒不经过第二蒸发器142,第二蒸发器142不影响空调器100的制热。制冷模式下,冷媒经过第二蒸发器142进行吸热,使室内风道111产生冷风,此时冷媒不经过第一冷凝器131,第一冷凝器131不影响空调器100的制冷。同理,室外风道112内的第二冷凝器141和第一蒸发器132在制热和制冷过程也互不影响,此处不再赘述。
参见图1和图2所示,壳体110内设置有除湿转轮150,除湿转轮150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110,例如可通过电机驱动除湿转轮150转动,除湿转轮150的一部分位于室内风道111内,另一部位于室外风道112内。其中,在室内风道111内,第一冷凝器131位于除湿转轮150的进风侧,使气流经过第一冷凝器131加热后再吹向除湿转轮150;在室外风道112内,第二冷凝器141位于除湿转轮150的进风侧,使气流经过第二冷凝器141加热后再吹向除湿转轮150。
具体来说,实施例的除湿转轮150采用吸湿材料制成,该除湿转轮150包括除湿区和再生区(附图未示出),在除湿区上,当温度低于再热温度时,除湿转轮150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在再生区上,当温度高于再热温度时,除湿转轮150能够释放吸附的水分。
可以理解的是,随着除湿转轮150的转动,除湿区和再生区会在室内风道111和室外风道112内循环转动。制热模式下,室外风道112的潮湿空气经过除湿区时,空气中的水分会被吸收,此时室外风道112内会形成干燥的空气并送出到室外,同时室内风道111的空气经过第一冷凝器131加热后变成高温空气并经过再生区,能够使再生区释放吸附的水分,从而恢复吸湿材料的吸湿能力,此时室内风道111内的空气变成湿空气并送到室内,从而起到室内加湿的效果。
而在制冷模式下,室内风道111的潮湿空气经过除湿区时,空气中的水分会被吸收并送回室内,对室内空气起到干燥作用,同时室外风道112的空气经过第二冷凝器141加热后变成高温空气并经过再生区,能够使再生区释放吸附的水分,从而通过除湿转轮150将室内风道111中空气的水分带到室外风道112,进而沿气流排出室外,达到室内除湿的目的。
参见图1和图2所示,室内风道111内设置有第一风机160,室外风道112内设置有第二风机170,空调器100开启后,第一风机160和第二风机170均启动,通过第一风机160使室内空气经过室内风道111后回到室内,通过第二风机170使室外空气经过室外风道112后回到室外。图1和图2中空心箭头所示的方向为室内风道111和室外风道112的气流方向,可以理解的是,在室内风道111中,第一冷凝器131、除湿转轮150和第二蒸发器142沿出风方向依次分布,而在室外风道112中,第二冷凝器141、除湿转轮150和第一蒸发器132沿出风方向依次分布。制热模式下第一冷凝器131加热形成的热风能够吹向除湿转轮150,满足温度大于再热温度的要求,从而通过除湿转轮150能够将室外风道112的空气水分带入室内风道111,实现室内的加湿。制冷模式下第二冷凝器141加热形成的热风能够吹向除湿转轮150,通过除湿转轮150能够将室内风道111的空气水分带到室外风道112,实现室内的除湿。这样空调器100能够实现制热、制冷、加湿和除湿的功能,除湿转轮150依靠第一冷凝器131和第二冷凝器141的热量来提供再热温度,结构设计更加合理,无需用户操作调节,实现较佳的空调调节效果,用户使用体验更佳。
需要说明的是,在室外风道112内,第一蒸发器132位于除湿转轮150的出风侧,也就是说,在制热模式时,先经过除湿转轮150对室外风道112的气流进行干燥处理,降低空气的湿度,干燥的空气再经过第一蒸发器132进行换热,能够有效降低第一蒸发器132出现结霜的情况,提高空调器100运行的可靠性。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室内风道111内,第二蒸发器142设置在除湿转轮150的出风侧,制冷模式时空气先经过除湿转轮150进行干燥处理,使室内风道111的空气湿度降低,干燥的空气再经过第二蒸发器142进行换热,从而形成冷风并送向室内,一方面能够起到对室内除湿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第二蒸发器142产生的冷凝水,可无需排水排对冷凝水进行排水,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从而能够提升能效。
参见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室内风道111内第二蒸发器142设置在除湿转轮150的进风侧,也就是说,第一冷凝器131、第二蒸发器142和除湿转轮150沿气流方向依次分布。可理解到,在制冷模式时空气经过第二蒸发器142制冷后再穿过除湿转轮150。考虑到空气经过第二蒸发器142换热时会产生冷凝水,对空气起到一定的除湿作用,在室内空气满足湿度要求的情况下,可关闭除湿转轮150,使除湿转轮150停止转动。也就是说,制冷模式下无需使用除湿转轮150进行除湿处理,有利于提高除湿转轮150的使用寿命。
参见图1所示,实施例的压缩装置120包括第一压缩机121,第一压缩机121的排气口分别连接第一冷凝器131和第二冷凝器141,第一压缩机121的回气口分别连接第一蒸发器132和第二蒸发器142,也就是说,采用一个压缩机能够为两个不同的冷媒流路提供冷媒。制热模式时第一压缩机121与第一冷凝器131、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一蒸发器132连接组成第一循环回路,制冷模式时第一压缩机121与第二冷凝器141、第二节流装置和第二蒸发器142连接组成第二循环回路,具体工作原理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第一节流装置为第一电子膨胀阀133,第二节流装置为第二电子膨胀阀143。
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空调器100需要控制不同的循环回路工作,实施例中,通过控制阀在第一循环回路和第二循环回路之间进行切换,在制热模式时冷媒沿第一循环回路循环流动,此时冷媒不经过第二冷凝器141和第二蒸发器142进行换热;在制冷模式时冷媒沿第二循环回路循环流动,此时冷媒不经过第一冷凝器131和第一蒸发器132进行换热。
例如,控制阀可以是换向阀,在第一压缩机121的排气口和回气口分别设置换向阀,通过换向阀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模式在第一循环回路和第二循环回路之间进行切换操作,附图未示出该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参见图1所示,实施例中,在第一压缩机121的排气口与第一冷凝器131之间设置第一电磁阀134,在第一压缩机121的回气口与第一蒸发器132之间设置第二蒸发器142,在排气口与第二冷凝器141之间设置第三电磁阀144,在回气口与第二蒸发器142之间设置第四电磁阀145。制热模式时,第一电磁阀134和第二电磁阀135打开,第三电磁阀144和第四电磁阀145关闭,冷媒沿第一循环回路循环流动。制冷模式时,第三电磁阀144和第四电磁阀145打开,第一电磁阀134和第二电磁阀135关闭,冷媒沿第二循环回路循环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制热模式下需要加湿时,利用第一循环回路中第一冷凝器131放出的热量为除湿转轮150提供再热温度;制冷模式下需要除湿时,利用第二循环回路中第二冷凝器141放出的热量为除湿转轮150提供再热温度,从而使室内风道111和室内风道111中的空气水分能够交换,无需依靠额外的热源,结构设计合理,无需用户操作调节。
参见图2所示,实施例中,压缩装置120包括第一压缩机121和第二压缩机122,其中,第一压缩机121与第一冷凝器131、第一电子膨胀阀133和第一蒸发器132连接组成第一循环回路,第二压缩机122与第二冷凝器141、第二电子膨胀阀143和第二蒸发器142连接组成第二循环回路。第一循环回路和第二循环回路独立设置,制热模式时第一压缩机121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133打开,冷媒沿第一循环回路循环流动,此时第二循环回路不工作。制冷模式时第二压缩机122开启,第二电子膨胀阀143打开,冷媒沿第二循环回路循环流动,此时第一循环回路不工作。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器100在运行过程中可根据实际环境需要来控制除湿转轮150的开启和关闭,从而能够实现自动加湿和除湿的控制。例如,在制热模式下,室内空气湿度大于预设湿度值时,此时无需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除湿转轮150不转动;在室内空气湿度小于预设湿度值时才启动除湿转轮150,通过除湿转轮150将室外风道112的空气水分带入室内风道111,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能够保持室内空气湿度的稳定,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又如,在制冷模式下,室内空气湿度小于预设湿度值时,此时无需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除湿转轮150不转动;在室内空气湿度大于预设湿度值时才启动除湿转轮150,通过除湿转轮150将室内风道111的空气水分带到室外风道112,从而达到对室内空气除湿的目的。
参见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风道111的进风口包括有室内进风口113和新风口114,室内进风口113用于与室内环境连通,使室内空气能够从室内进风口113进入室内风道111,并经过室内风道111的出风口回到室内。新风口114用于与室外环境连通,使室外空气能够沿新风口114进入室内风道111,并经过换热后送入室内,从而使空调器100具有新风功能。
参见图1、图2和图3所示,室外风道112的进风口包括有室外进风口115和室内排风口116,室外进风口115用于与室外环境连通,使室外空气能够从室外进风口115进入室外风道112,并经过室外风道112的出风口排出到室外。室内排风口116用于与室内环境连通,使室内空气能够经室内排风口116排出到室外风道112,这样可以排走室内浑浊的空气,配合新风口114向室内送入新风,使室内能够得到新鲜的空气;而且室内空气经过室外风道112排出室外,可以通过除湿转轮150回收室内空气的水分,并将回收的水分带回到室内风道111,起到较佳的加湿效果。
此外,在新风口114处设置第一开关阀,在室内排风口116设置第二开关阀,利用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可控制新风口114和室内排风口116的打开和关闭,附图未示出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的具体结构。根据实际使用环境需要,在室内环境空气质量较差时,通过打开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室内环境从新风口114获取新风,并经室内排风口116排出浑浊空气。例如,当室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预设浓度值时,控制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打开,使室外空气在室内风道111内经过换热后再进入室内,具有较佳的新风效果。
参见图1、图2和图3所示,在室内进风口113处设置有第三开关阀,在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打开的同时,关闭第三开关阀,此时室内空气沿室内排风口116排出室外,室内空气不能从室内进风口113进入室内风道111,从而使进入室内的空气均为室外空气,室内环境具有全新风的效果。
实施例中,在室内进风口113处连接有室内进风管190,该室内进风管190为三通管,使室内空气能够沿室内进风管190从室内进风口113进入室内风道111,也可以沿室内进风管190从室内排风口116排出到室外风道112。实施例中,在室内进风管190内设置第一过滤器191,通过第一过滤器191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过滤,减少灰尘等大颗粒污染物进入室内风道111和室外风道112而造成污染。
实施例中,在室外进风口115处连接有室外进风管200,该室外进风管200也是三通管,室外空气能够沿室外进风管200从室外进风口115进入室外风道112,也可以沿室外进风管200从新风口114进入到室内风道111。实施例中,在室外进风管200内设置第二过滤器210,第一过滤器191和第二过滤器210均为粗效过滤网,能够过滤空气中粒径较大的灰尘、杂质等污染物。
实施例中,在室内风道111内设置有第三过滤器180,该第三过滤器180位于第一冷凝器131的进风侧,第三过滤器180可以是PM2.5过滤网、高效过滤网等,此处不作限定。通过第三过滤器180可以对进入室内风道111的空气进行精细过滤,有效去除空气中的细微污染物,有利于保持室内空气的洁净度。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内部设有相互隔离的室内风道和室外风道;
除湿转轮,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除湿转轮包括除湿区和再生区,所述除湿区和所述再生区的其中一个位于所述室内风道,另一个位于所述室外风道;
第一换热流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一蒸发器;
第二换热流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冷凝器、第二节流装置和第二蒸发器;
压缩装置,用于在制热模式时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连通,以及在制冷模式时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设于所述室内风道,所述第二冷凝器和所述第一蒸发器设于所述室外风道,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除湿转轮沿所述室内风道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冷凝器、所述除湿转轮和所述第一蒸发器沿所述室外风道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蒸发器设于所述除湿转轮的出风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流路和所述第二换热流路均与所述第一压缩机连接,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控制阀,用于在所述制热模式时控制冷媒沿所述第一换热流路流动,且断开所述第二换热流路,以及在所述制冷模式时控制冷媒沿所述第二换热流路流动,且断开所述第一换热流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包括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设于所述第一压缩机与所述第一冷凝器之间,所述第二电磁阀设于所述第一压缩机与所述第一蒸发器之间,所述第三电磁阀设于所述第一压缩机与所述第二冷凝器之间,所述第四电磁阀设于所述第一压缩机与所述第二蒸发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所述第一压缩机连接入所述第一换热流路,所述第二压缩机连接入所述第二换热流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风道的进风侧设有与室内环境连通的室内进风口和与室外环境连通的新风口,所述室外风道的进风侧设有与所述室内环境连通的室内排风口和与所述室外环境连通的室外进风口,所述新风口设有第一开关阀,所述室内排风口设有第二开关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进风口设有第三开关阀,所述第三开关阀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阀和所述第二开关阀打开时能够关闭所述室内进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室内进风管,所述室内进风管的一端与所述室内环境连通,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排风口,所述室内进风管内设有第一过滤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室外进风管,所述室外进风管的一端与所述室外环境连通,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新风口,所述室外进风管内设有第二过滤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三过滤器,所述第三过滤器位于所述室内风道的进风侧。
CN202121976744.9U 2021-08-20 2021-08-20 空调器 Active CN2157238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76744.9U CN215723801U (zh) 2021-08-20 2021-08-20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76744.9U CN215723801U (zh) 2021-08-20 2021-08-20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23801U true CN215723801U (zh) 2022-02-01

Family

ID=80000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76744.9U Active CN215723801U (zh) 2021-08-20 2021-08-20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238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84894A1 (zh) * 2022-03-31 2023-10-05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空气调湿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84894A1 (zh) * 2022-03-31 2023-10-05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空气调湿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9050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KR101939586B1 (ko) 공기 조화기
JP2001241693A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102232441B1 (ko) 육구 공조기
CN217082837U (zh)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CN113137776A (zh) 具有湿度调节功能的空调系统
CN113566307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4848497A (zh) 一种空气调节器
CN112923459B (zh) 新风系统
CN215723801U (zh) 空调器
CN112944477B (zh) 新风系统以及包含该新风系统的空调器
KR100430278B1 (ko) 히트파이프를 적용한 에너지 절약형 폐열회수 공기조화기
JP2002267204A (ja) 除湿装置
CN215597592U (zh) 空调器
CN114017940B (zh) 一种整体式热泵热回收型新风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4738856A (zh) 新风除湿一体机
CN114198808A (zh) 一种再热型被动式环控一体机机组
CN114704923A (zh) 一种具有多运行模式的节能型基站空调系统
CN215446665U (zh) 空调器
CN113137777A (zh) 具有控湿功能的空调系统
CN218296049U (zh) 空气调湿装置
CN217785309U (zh)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
CN216844904U (zh) 热交换新风机
CN218936573U (zh) 新风调湿机
CN215062475U (zh) 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