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44904U - 热交换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新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44904U
CN216844904U CN202220310953.8U CN202220310953U CN216844904U CN 216844904 U CN216844904 U CN 216844904U CN 202220310953 U CN202220310953 U CN 202220310953U CN 216844904 U CN216844904 U CN 2168449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fan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1095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德彤
张君慧
李川
迟丽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1095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449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449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449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交换新风机,包括:全热换热器,其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中的换热芯体、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外壳上设置有送风口、回风口、排风口和新风口,新风口、换热芯体和送风口连通形成进风道,排风口、换热芯体和回风口连通形成出风道;热泵冷媒系统,其包括压缩机、排风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和进风换热器,排风换热器布置在排风口的进风侧,进风换热器布置在送风口的进风侧;其中,外壳中设置有第一风门,第一风门用于在外壳内部选择性地连通回风口和送风口。通过增加第一风门来选择性地控制送风口与回风口连通,能够提高温度调节的效率并降低能耗,以提高用户体验性。

Description

热交换新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热交换新风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由于室内家具及装修,造成室内长时间的空气污染,使用人们对室内换新风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而全热交换器能够实现室内外空气热交换,以满足用户对换新风的要求。
现有技术中,全热交换器中配置有可以相互热交换的进风通道和排风通道,进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分别配置有风机以实现室内外空气的流动。在风机的作用下,排风通道将室内的空气排出,而进风通道将引入室外的新空气,新空气与排出的室内空气换热,以减少新风对室内温度造成的波动影响。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热交换器配合热泵冷媒系统,实现具有调温和除湿功能的新风空调被逐渐推广使用。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08917020 A公开了一种全热交换便携式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在全热交换器上设置进风换热器和排风换热器。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尤其在启动阶段,室内空气经过排风通道排出,而外界空气经过进风通道输入,这便会使得室内侧的热量或冷量散失,进而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将室内的温度调整到设定温度,导致用户使用体验性较差且设备的能耗较高。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降低运行能耗并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性的技术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交换新风机,通过增加第一风门来选择性地控制送风口与回风口连通,能够提高温度调节的效率并降低能耗,以提高用户体验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新风机,包括:
全热换热器,其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换热芯体、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外壳上设置有送风口、回风口、排风口和新风口,所述新风口、所述换热芯体和所述送风口连通形成进风道,所述排风口、所述换热芯体和所述回风口连通形成出风道,所述第一风机用于驱动空气从所述送风口输出,所述第一风机用于驱动空气从所述排风口输出;
热泵冷媒系统,其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压缩机、排风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和进风换热器,所述排风换热器布置在所述排风口的进风侧,所述进风换热器布置在所述送风口的进风侧;
其中,所述外壳中设置有第一风门,所述第一风门用于在所述外壳内部选择性地连通所述回风口和所述送风口。
通过设置第一风门,利用第一风门能够根据需要控制室内侧的回风口和送风口连通或截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设备初始启动阶段,为了通过热泵冷媒系统尽快的调节室内的温度达到设定值,则打开第一风门,以使得室内空气从回风口吸入后经由进风换热器热交换直接从送风口输出,以减少新风口引入的新风量,进而可以缩短启动阶段温度调节的时间,通过增加第一风门来选择性地控制送风口与回风口连通,能够提高温度调节的效率并降低能耗,以提高用户体验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中设置有第二风门,所述第二风门用于在所述外壳内部选择性地连通所述排风口和所述新风口。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中还设置有相互隔离开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设置在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换热芯体之间,所述第一风门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上,所述第二风道设置在所述新风口和所述换热芯体之间,所述第二风门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的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一风门包括第一挡风板和第一驱动部件,所述第一挡风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上并用于开关所述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挡风板转动;
所述第二风道的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二风门包括第二挡风板和第二驱动部件,所述第二挡风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上并用于开关所述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挡风板转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风板还用于在完全打开所述第一安装口时截断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换热芯体之间的气体流路,所述第二挡风板还用于在完全打开所述第二安装口时截断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换热芯体之间的气体流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芯体的一端部贴靠在所述外壳的一侧壁,所述外壳中还设置有隔断,所述隔断设置在所述换热芯体的另一端部和所述外壳的另一侧壁之间,所述换热芯体和所述隔断将所述外壳的内部间隔为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
其中,所述第一风机、所述进风换热器和所述第一风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中,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二风机、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所述排风换热器和所述第二风道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机位于所述进风换热器的一侧,所述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进风换热器的另一侧;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排风换热器的一侧,所述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二风道位于所述排风换热器的另一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中设置有第一滤芯,沿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方向,所述第一滤芯布置在所述第一风门的前侧;
所述第二风道中设置有第二滤芯,沿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流方向,所述第二滤芯布置在所述第二风门的前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框架、侧板、上盖板和下盖板,所述框架的侧部设置有所述侧板,所述上盖板设置在所述框架的顶部,所述下盖板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框架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插口,所述第一滤芯插在所述第一插口中;所述第二风道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插口,所述第二滤芯插在所述第二插口中。
附图说明
图1是热交换新风机一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热交换新风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热交换新风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热交换新风机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热交换新风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之一;
图6是热交换新风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之二;
图7是热交换新风机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是热交换新风机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是热交换新风机另一实施例的第一风道的剖视图之一;
图10是热交换新风机另一实施例的第一风道的剖视图之二;
图11是热交换新风机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2是图1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全热换热器1;
外壳11、换热芯体12、第一风机13、第二风机14、第一接水盘15、第二接水盘16、隔断17;
送风口111、回风口112、排风口113、新风口114、框架115、侧板116、上盖板117、下盖板118;
热泵冷媒系统2;
压缩机21、排风换热器22、第一节流装置23、进风换热器24;
第一子换热器241、第二节流装置242、第二子换热器243;
第一风道3;
第一滤芯31、第一插口32;
第二风道4;
第二滤芯41、第二插口42;
第一风门100、第一挡风板101、第二风门200、第二挡风板2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 “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交换新风机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制热循环。制冷制热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冷媒介质。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冷媒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冷媒气体。所排出的冷媒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冷媒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冷媒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冷媒。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冷媒,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冷媒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冷媒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机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排风换热器和第二风机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机包括进风换热器和第一风机的部分,并且节流装置(如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机或室外机中。
进风换热器和排风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进风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执行制热模式,当进风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执行制冷模式。
其中,进风换热器和排风换热器转换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的方式,一般采用四通阀,具体参考常规空调器的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空调器的制冷工作原理是:压缩机工作使进风换热器(在室内机中,此时为蒸发器)内处于超低压状态,进风换热器内的液态冷媒迅速蒸发吸收热量,室内风机吹出的风经过进风换热器盘管降温后变为冷风吹到室内,蒸发汽化后的冷媒经压缩机加压后,在排风换热器(在室外机中,此时为冷凝器)中的高压环境下凝结为液态,释放出热量,通过第二风机,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如此循环就达到了制冷效果。
空调器的制热工作原理是:气态冷媒被压缩机加压,成为高温高压气体,进入进风换热器(此时为冷凝器),冷凝液化放热,成为液体,同时将室内空气加热,从而达到提高室内温度的目的。液体冷媒经节流装置减压,进入排风换热器(此时为蒸发器),蒸发气化吸热,成为气体,同时吸取室外空气的热量(室外空气变得更冷),成为气态冷媒,再次进入压缩机开始下一个循环。
与此同时,热交换新风机中的全热换热器能够是一种高效节能的热回收装置,通过回收排气中的余热对引入的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在新风进行热湿处理之前,降低或增加新风的焓值。有效降低系统的负荷、节省系统的能耗和运行费用,有效地解决了提高室内空气品质与系统节能之间的矛盾。
全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是:工作时,室内排风和新风分别呈正交叉方式流经换热器芯体时,由于气流分隔板两侧气流存在着温差和蒸汽分压差,两股气流通过分隔板时呈现传热传质现象,引起全热交换过程。夏季运行时,新风从空调排风获得冷量,使温度降低,同时被空调风干燥,使新风含湿量降低;冬季运行时,新风从空调室排风获得热量,温度升高。这样,通过换热芯体的全热换热过程,让新风从空调排风中回收能量。
实施例一,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热交换新风机,包括:
全热换热器1,其包括外壳11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换热芯体12、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4,所述外壳上设置有送风口111、回风口112、排风口113和新风口114,新风口114、换热芯体12和送风口111连通形成进风道,排风口113、换热芯体12和回风口112连通形成出风道,第一风机13用于驱动空气从送风口111输出,第一风机13用于驱动空气从排风口113输出;
热泵冷媒系统2,其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压缩机21、排风换热器22、第一节流装置23和进风换热器24,进风换热器24包括串联在一起的第一子换热器241、第二节流装置242和第二子换热器243;
其中,排风换热器22布置在排风口113的进风侧,第一子换热器241和第二子换热器243布置在送风口111的进风侧。
具体的,热交换新风机主要包括全热换热器1和热泵冷媒系统2,其中,全热换热器1用于实现室内排风和室外新风之间进行热量交换,热泵冷媒系统2则通过进风换热器24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进而改变室内的环境温度。
其中,对于全热换热器1而言,所述外壳作为安装固定部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安装在用户家中。所述外壳通常采用钣金材料加工而成,所述外壳整体呈扁平的矩形结构,在安装使用过程中,可以吊装在用户家中的吊顶中使用。
换热芯体12为全热换热器1的关键部件,其用于对室内排风和室外新风进行热交换,换热芯体12通常配置有用于向室外侧排风的第一气流通道(未标记),以及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到室内的第二气流通道,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之间可以进行热传递。
而为了满足室内外通风的要求,所述外壳上配置有送风口111、回风口112、排风口113、新风口114,同时,所述外壳中配置有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4以满足室内外空气流动的要求。
对于室外的新空气,在第一风机13的作用下,室外的新空气经由新风口114进入到换热芯体12中并从送风口111输出至室内。
对于室内的空气,在第二风机14的作用下,室内的空气经由回风口112进入到换热芯体12中并从排风口113输出至室内。
另外,对于热泵冷媒系统2而言,其安装在全热换热器1的所述外壳中,利用进风换热器24对进入到室内的空气进行换热处理,以实现调节室内的温度。
而为了减轻在通过进风换热器24对新风进行除湿过程中造成室内环境温度波动过大,则将进风换热器24进行分体设计,即包括串联在一起的第一子换热器241、第二节流装置242和第二子换热器243。
具体的,第一子换热器241和第二子换热器243可以采用常规技术中的翅片换热器等,第一子换热器241和第二子换热器243之间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242。
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如制冷或制热模式下,第二节流装置242不做冷媒节流处理,第一子换热器241和第二子换热器243同时用于蒸发或冷凝。
而在除湿模式下,第二节流装置242对冷媒进行节流处理,此时,所述第一子蒸发器作为蒸发器吸收从换热芯体12输出的新风热量,以使其多余的湿度释放,潜热冷凝成液态水进行实现对新风进行干燥除湿处理。
同时,在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二子蒸发器与排风换热器22共同作为冷凝器使用,所述第二子蒸发器提供显热以将除湿降温后的新风在加热到舒适的温度。
这样,室外新风经由进风换热器24的两个子换热器处理后,既可以达到冷凝干燥的作用又可以利用蒸发的热量补偿空气的温度,最终使得从送风口111输出的空气的温度波动较小以减少对室内环境温度的影响,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性。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流装置23与第二子换热器243连接,压缩机21通过四通阀(未标记)分别与排风换热器22和第一子换热器241连接。
具体的,对于热泵冷媒系统2而言,通过四通阀来切换冷媒流路,来执行切换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为了满足第二子换热器连接根据不同模式需要由第二节流装置242来切换其进行蒸发或冷凝,则使得第一节流装置23与第二子换热器243连接,而第一子换热器241与所述四通阀连接。
组装过程中,压缩机21、排风换热器22和第一子换热器241分别通过冷媒连接管连接在所述四通阀上,在排风换热器22和第二子换热器243之间通过冷媒连接管连接第一节流装置23,并且,将第二节流装置242通过冷媒连接管连接在第一子换热器241和第二子换热器243之间。
某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接水盘15和第二接水盘16,第一子换热器241和第二子换热器243并排布置,第一子换热器241和第二子换热器243位于第一接水盘15的上方,排风换热器22设置在第二接水盘16的上方。
具体的,第一接水盘15和第二接水盘16呈凹槽结构,以收集顶部换热器流淌下的水。第一接水盘15和第二接水盘16均安装固定在所述外壳内的底部。
其中,第一子换热器241和第二子换热器243采用并排布置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接水盘15的上方,这样,便可以充分的利用所述外壳内的有限空间布置足够大面积的第一子换热器241和第二子换热器243。
另外,沿第一风机13驱动空气的流动方向,第一子换热器241和第二子换热器243依次竖立并排布置;其中,空气依次穿过第一子换热器241和第二子换热器243从送风口111输出。
具体的,由于第一子换热器241和第二子换热器243并排布置并可以贴靠在一起,在使用过程中,空气将先与第一子换热器241进行热交换,然后,再与第二子换热器243进行热交换。
这样,在除湿模式下,第一子换热器241用于蒸发制冷,第二子换热器243用于冷凝制热。室外新风经由第一子换热器241进行制冷除湿后,将再输送到第二子换热器243中进行加热升温,以满足除湿的同时降低温度波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结构图纸对热交换新风机的具体结构形式进行说明。如图2-图4所示,热交换新风机的所述外壳在其中一端部的侧壁设置有送风口111和回风口112,在另一个端部的侧壁设置有排风口113和新风口114。
如图4所示,热交换新风机的所述外壳顶部打开后,显示出热泵冷媒系统2中的压缩机21、排风换热器22、第一节流装置23和进风换热器24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的布局。
热泵冷媒系统2整体布置在换热芯体12的一侧,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4位于所述外壳中,第一风机13通过进风换热器24与换热芯体12间隔开,同样的,第二风机14通过排风换热器22与换热芯体12间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芯体12的一端部贴靠在所述外壳的一侧壁;
所述外壳中还设置有隔断17,隔断17设置在换热芯体12的另一端部和所述外壳的另一侧壁之间;换热芯体12和隔断17将所述外壳的内部间隔为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
其中,第一风机13、第一子换热器241和第二子换热器243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中,压缩机21、第二风机14、第一节流装置23和排风换热器22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中。
具体的,在实际组装过程中,所述外壳中配置的隔断17与换热芯体12配合以将所述外壳内部间隔成两个安装空间。
在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中,第一风机13和进风换热器24安装在所述外壳中,同时,新风口114引入的新风经由换热芯体12后也将输送至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并与进风换热器24进行热交换。
在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中,压缩机21、第二风机14和排风换热器22安装在所述外壳中,同时,室内空气从回风口112吸入并经由换热芯体12后将输送至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并与排风换热器22进行热交换。
隔断17的设计,更有利于所述外壳内部空间不同部件的合理规划和安装,也有利于新风和排风有效的相互隔离开,以提高换热效率。
在某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风机13的出风口与送风口111连接,第一子换热器241和第二子换热器243布置在第一风机13的进风口处;
第二风机14的出风口与排风口113连接,排风换热器22布置在第二风机14的进风口处。
具体的,对于第一风机13而言,为了提高进入到室内空气的换热效率,则将第一子换热器241和第二子换热器243布置在第一风机13的进风口处,这样,对于进入到第一风机13中的空气基本上都得经由第一子换热器241和第二子换热器243进行换热,以提高换热效率。
同样的,对于第二风机14而言,为了提高排出的空气与排风换热器22进行热交换,则将排风换热器22布置在第二风机14的进风口处,这样,对于排出的空气基本上都得经由排风换热器22进行换热,以提高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内部部件的布局紧凑性,方便热泵冷媒系统2中的冷媒管路的连接,压缩机21布置在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4之间;和/或,隔断17上设置有安装孔(未标记),排风换热器22和进风换热器24之间的冷媒管路穿过所述安装孔。
具体的,第二风机14、压缩机21和第一风机13沿所述外壳的一侧壁依次布置,进而利用第二风机14和第一风机13之间的间隔来安装压缩机21,进而使得所述外壳内部结构更加紧凑。
另外,由于所述外壳内配置隔断17将进风换热器24和排风换热器22间隔开,为此,则在进行冷媒管路连接过程中,进风换热器24和排风换热器22以及所述四通阀连接的冷媒管均经由隔断17上的所述安装孔布管,进而满足冷媒管路的连接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满足室内外进出风的要求,热交换新风机还包括第一风道3和第二风道4;第一风道3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中,第一风道3设置在回风口112和换热芯体12之间,第二风道4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中,第二风道4设置在新风口114和换热芯体12之间。
具体的,第一风道3连接在回风口112与换热芯体12之间,用于将从回风口112吸入的室内空气输送至换热芯体12中,第一风道3形成相对封闭的气流通道以避免与进入到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中的新风相互干扰。
同样的,第二风道4连接在新风口114与换热芯体12之间,用于将室外新风从新风口114吸入并输送至换热芯体12中,第一风道3形成相对封闭的气流通道以避免与进入到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中的新风相互干扰。
通过将进风换热器设置为两个子换热器,在正常的制冷和制热过程中,子换热器同时作为蒸发或冷凝进行换热,而在除湿模式下,其中一子换热器用于冷凝除湿,另一个子换热器用于蒸发,这样,空气经由进风换热器的两个子换热器处理后,既可以达到冷凝干燥的作用又可以利用蒸发的热量补偿空气的温度,最终使得从送风口输出的空气的温度波动较小以减少对室内环境温度的影响,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性。
实施例二,如图5和图6所示,为了提高启动阶段,热交换新风机调节室内温度的效率,所述外壳中设置有第一风门100,第一风门100用于在所述外壳内部选择性地连通回风口112和送风口111。
具体的,第一风门100能够有热交换新风机内置的控制器来控制自动开关,并且,第一风门100能够根据使用要求,连通回风口112和送风口111,以实现室内空气的自循环流动。
如图5所示,第一风门100在关闭状态下,回风口112吸入的室内空气经由换热芯体12从排风口113输出至室外。此时,与进风换热器24进行热交换的气体为从新风口114吸入的室外新风。
如图6所示,在第一风门100打开后,回风口112和送风口111之间的气流流路连通,在第一风机13的作用下,回风口112吸入的室内空气经由第一风门100输出,并与进风换热器24进行热交换后从送风口111输送至室内。
而在热交换新风机启动阶段,为了减少室外吸入的新风对室内环境温度的影响,则可以打开第一风门100,通过调节第一风门100的开度来控制室内侧空气内循环的空气量,使得内循环的空气与进风换热器24进行热交换以快速调节室内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中设置有第二风门200,第二风门200用于在所述外壳内部选择性地连通排风口113和新风口114。
具体的,第二风门200能够有热交换新风机内置的控制器来控制自动开关,并且,第二风门200能够根据使用要求,连通新风口114和排风口113,以实现室外空气的自循环流动,以增大与排风换热器22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流量。
如图5所示,第二风门200在关闭状态下,回风口112吸入的室内空气经由换热芯体12从排风口113输出至室外,并与排风换热器22进行热交换。
如图6所示,在第一风门100打开后,第二风门200也处于打开状态,此时,排风口113和新风口114之间的气流流路连通,在第二风机14的作用下,新风口114吸入的室外空气经由第二风门200输出,并与排风换热器22进行热交换后从排风口113输送至室外,进而满足排风换热器22热交换对风量的要求。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外壳中还设置有相互隔离开的第一风道3和第二风道4;第一风道3设置在回风口112和换热芯体12之间,第一风门100设置在第一风道3上,第二风道4设置在新风口114和换热芯体12之间,第二风门200设置在第二风道4上。
具体的,第一风道3连接在回风口112与换热芯体12之间,用于将从回风口112吸入的室内空气输送至换热芯体12中,第一风道3形成相对封闭的气流通道以避免与进入到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中的新风相互干扰。
其中,为了方便安装第一风门100,第一风道3的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口,第一风门100包括第一挡风板101和第一驱动部件(未图示),第一挡风板101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风道3上并用于开关所述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用于驱动第一挡风板101转动。
在第一风门100整体安装在第一风道3上,并通过可转动的第一挡风板101来开关所述第一安装口,由于所述第一安装口连通第一风道3的内部,当第一风门100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安装口时,便可以控制回风口112和送风口111之间的气流流路的通断。
如图9所示,第一挡风板101在图纸中的水平状态下,将完全关闭所述第一安装口,而随着第一挡风板101的转动,所述第一安装口的开度逐渐增大,在第一挡风板101在图纸中处于竖直状态下,所述第一安装口的开度最大,此时,室内侧的空气内循环量也达到最大。
另外,同样的将第二风道4连接在新风口114与换热芯体12之间,用于将室外新风从新风口114吸入并输送至换热芯体12中,第一风道3形成相对封闭的气流通道以避免与进入到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中的新风相互干扰。
而为了方便安装第二风门200,第二风道4的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口(未标记),第二风门200包括第二挡风板201和第二驱动部件(未图示),第二挡风板201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风道4上并用于开关所述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用于驱动第二挡风板201转动。
在第二风门200整体安装在第一风道3上,并通过可转动的第二挡风板201来开关所述第二安装口,由于所述第二安装口连通第二风道4的内部,当第二风门200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安装口时,便可以控制新风口114和排风口113之间的气流流路的通断。有关第二风门200开关所述第二安装口的具体结构描述,可以采用对第一风门100的描述,在此不再结合附图进行赘述。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室内侧温度的调节效率,第一挡风板101还用于在完全打开所述第一安装口时截断第一风道3与换热芯体12之间的气体流路,第二挡风板201还用于在完全打开所述第二安装口时截断第二风道4与换热芯体12之间的气体流路。
具体的,当热交换新风机启动阶段,需要快速调节室内的温度,此时,第一挡风板101旋转打开所述第一安装口,并且,第一挡风板101转动到最大开度状态,以利用第一挡风板101截断第一风道3与换热芯体12之间的气体流路。
在此状态下,回风口112吸入的空气全部输出并经由进风换热器24进行热交换,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室内温度的调节效率。
与此同时,对于第二风道4上配置的第二风门200,其可以通过第二挡风板201将第二风道4与换热芯体12之间的气体流路截断,具体结构方式可以参考上述第一挡风板101的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3中设置有第一滤芯31,沿第一风道3内的气流方向,第一滤芯31布置在第一风门100的前侧;
第二风道4中设置有第二滤芯41,沿第二风道4内的气流方向,第二滤芯41布置在第二风门200的前侧。
具体的,第一风道3中设置第一滤芯能够起到对输入到换热芯体12中的空气进行过滤,进而可以确保换热芯体12内部保持较为干净的状态,以使得换热芯体12能够长时间具有良好的热交换能力。
而对于第二风道4中配置的第二滤芯41同样的对室外的新风进行过滤处理,而由于室外侧的空气通常所含的灰尘较多,则可以根据实际使用要求,在第二风道4内设置有多道第二滤芯41,以提高空气净化能力。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框架115、侧板116、上盖板117和下盖板118,框架115的侧部设置有侧板116,上盖板117设置在框架115的顶部,下盖板118可拆卸地设置在框架115上。
具体的,所述外壳采用框架式结构,利用框架115作为主要支撑部件,侧面则通过侧板116进行遮蔽,上部通过上盖板117进行遮蔽,而底部则通过下盖板118进行遮蔽,以形成相对封闭的箱体结构。其中,送风口111、回风口112、排风口113、新风口114则开设在侧板116上,以方便气路管道的连接。
对于下盖板118而言,其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框架115上,例如:下盖板118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框架115上。
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在后期更换维修第一风道3和第二风道4中的滤芯时,通过拆卸下盖板118有利于维修人员现场维修。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3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插口32,第一滤芯31插在第一插口32中;第二风道4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插口42,第二滤芯41插在第二插口42中。
具体的,对于第一滤芯31,采用插装的方式插入到第一插口32中,第一滤芯31插装到位后,将竖立设置在第一风道3中。
而在后期维修更换第一滤芯31时,则维修人员从底部将下盖板118拆卸下以露出第一插口32,通过第一插口32将第一滤芯31拉出并更新新的滤芯,进而方便维修操作。
通过设置第一风门,利用第一风门能够根据需要控制室内侧的回风口和送风口连通或截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设备初始启动阶段,为了通过热泵冷媒系统尽快的调节室内的温度达到设定值,则打开第一风门,以使得室内空气从回风口吸入后经由进风换热器热交换直接从送风口输出,以减少新风口引入的新风量,进而可以缩短启动阶段温度调节的时间,通过增加第一风门来选择性地控制送风口与回风口连通,能够提高温度调节的效率并降低能耗,以提高用户体验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热交换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全热换热器,其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换热芯体、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外壳上设置有送风口、回风口、排风口和新风口,所述新风口、所述换热芯体和所述送风口连通形成进风道,所述排风口、所述换热芯体和所述回风口连通形成出风道,所述第一风机用于驱动空气从所述送风口输出,所述第一风机用于驱动空气从所述排风口输出;
热泵冷媒系统,其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压缩机、排风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和进风换热器,所述排风换热器布置在所述排风口的进风侧,所述进风换热器布置在所述送风口的进风侧;
其中,所述外壳中设置有第一风门,所述第一风门用于在所述外壳内部选择性地连通所述回风口和所述送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中设置有第二风门,所述第二风门用于在所述外壳内部选择性地连通所述排风口和所述新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中还设置有相互隔离开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设置在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换热芯体之间,所述第一风门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上,所述第二风道设置在所述新风口和所述换热芯体之间,所述第二风门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的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一风门包括第一挡风板和第一驱动部件,所述第一挡风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上并用于开关所述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挡风板转动;
所述第二风道的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二风门包括第二挡风板和第二驱动部件,所述第二挡风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上并用于开关所述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挡风板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板还用于在完全打开所述第一安装口时截断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换热芯体之间的气体流路,所述第二挡风板还用于在完全打开所述第二安装口时截断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换热芯体之间的气体流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体的一端部贴靠在所述外壳的一侧壁,所述外壳中还设置有隔断,所述隔断设置在所述换热芯体的另一端部和所述外壳的另一侧壁之间,所述换热芯体和所述隔断将所述外壳的内部间隔为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
其中,所述第一风机、所述进风换热器和所述第一风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中,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二风机、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所述排风换热器和所述第二风道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位于所述进风换热器的一侧,所述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进风换热器的另一侧;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排风换热器的一侧,所述换热芯体和所述第二风道位于所述排风换热器的另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中设置有第一滤芯,沿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方向,所述第一滤芯布置在所述第一风门的前侧;
所述第二风道中设置有第二滤芯,沿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流方向,所述第二滤芯布置在所述第二风门的前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框架、侧板、上盖板和下盖板,所述框架的侧部设置有所述侧板,所述上盖板设置在所述框架的顶部,所述下盖板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框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插口,所述第一滤芯插在所述第一插口中;所述第二风道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插口,所述第二滤芯插在所述第二插口中。
CN202220310953.8U 2022-02-16 2022-02-16 热交换新风机 Active CN2168449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10953.8U CN216844904U (zh) 2022-02-16 2022-02-16 热交换新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10953.8U CN216844904U (zh) 2022-02-16 2022-02-16 热交换新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44904U true CN216844904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088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10953.8U Active CN216844904U (zh) 2022-02-16 2022-02-16 热交换新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449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12947B (zh) 用于风机盘管和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的热泵系统
KR102283641B1 (ko) 상대습도를 감소시키는 제습을 수행할 수 있는 다목적 전열교환기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CN110375404A (zh) 双蒸发温度的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8679870A (zh) 一种带新风处理功能的温湿分控空调系统
US11796193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11076311A (zh) 一种新风除湿一体机
KR100430278B1 (ko) 히트파이프를 적용한 에너지 절약형 폐열회수 공기조화기
CN107289563A (zh) 再热型热泵热回收空调机组
CN109425063B (zh) 空调机
CN210425368U (zh) 双蒸发温度的新风空调
CN207299324U (zh) 再热型热泵热回收空调机组
CN114738856A (zh) 新风除湿一体机
CN216844904U (zh) 热交换新风机
CN215832055U (zh) 一种室内空气处理系统
KR100728590B1 (ko) 절전형 고효율 히트펌프 환기장치
CN217057730U (zh) 新风空调器
CN215723801U (zh) 空调器
CN114198808A (zh) 一种再热型被动式环控一体机机组
JP3643660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5114274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5183441B (zh) 空调器
KR20030028959A (ko) 폐열회수식 냉난방 겸용 공기조화기
CN214501465U (zh) 一种具有分体式除湿装置的风机机组
CN213983795U (zh) 一种具有分体式除湿装置的风机机组
CN218269311U (zh) 新风除湿一体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