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2513B - 换气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气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72513B CN102472513B CN201080030059.5A CN201080030059A CN102472513B CN 102472513 B CN102472513 B CN 102472513B CN 201080030059 A CN201080030059 A CN 201080030059A CN 102472513 B CN102472513 B CN 10247251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an
- draft
- force
- intercha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2012/007—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 by-pass for bypassing the heat-exchange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Ventilat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气系统。换气系统(S)包括分别包括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的第一换气装置(10a)和第二换气装置(10b)、配置在各台换气装置(10a、10b)的供气风扇(26)的供气上游一侧的增压风扇(1)、以及对各台换气装置(10a、10b)和增压风扇(1)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的控制器(100)。控制器(100)判断换气装置(10a、10b)是否已被要求进行工作,向已被要求进行工作的换气装置(10a、10b)的供气风扇(26)输出工作信号,再在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以后再使增压风扇(1)工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与换气系统相关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下述换气装置已为人所知,即:用排气风扇将室内空间内的空气排向室外,用供气风扇强制供给相当于该排出空气之量的室外空气,来对室内进行换气。
对这种换气装置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良,以提高节能性。在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技术方案中,采用功耗较小的直流电动机作为各个风扇的驱动电动机。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7-2855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当在例如盐害地区等使用所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换气装置时,作为解决盐害的措施需要在供气通路内设置盐害过滤器。还有,当例如在建筑物内设置多台换气装置时,需要让用来将室外空气引导向各台换气装置的供气通路分支成多个支路。然而,在前者的情况下,当室外空气通过盐害过滤器时会产生压力损失;在后者的情况下,当室外空气在供气通路内分支时会产生压力损失。因此,在哪种情况下都会存在不能充分确保供气风扇的供气量的问题。
针对于此,能够想到下述方案,即:在供气风扇的上游一侧设置增压风扇,以对供气风扇的吸气力进行辅助。在这种情况下,若在换气装置处于停止状态时增压风扇正在工作,则供气风扇就会受到增压风扇所吸入的室外空气的影响空转。若在该供气风扇在空转的状态下开启换气装置的工作电源,较大的启动电流(inrush current)便会在驱动供气风扇的直流电动机中流动。这是一个问题。因此,从保护电动机的角度来看,还有能够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包括具有由直流电动机驱动的换气用风扇的换气装置、以及对换气用风扇的换气能力进行辅助的增压风扇的换气系统中,在打开换气装置的电源时可靠地保护换气用风扇免遭启动电流损坏。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达成所述目的,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一种换气系统为对象,该换气系统包括换气装置10和增压风扇1,该换气装置10具有引入口63、排出口67及供气风扇26,该引入口63用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30,该排出口67用来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40,该供气风扇26由直流电动机驱动,从该引入口63吸入室外空气并供向室内30,该增压风扇1配置在该供气风扇26的供气上游一侧或供气下游一侧,对由该供气风扇26吸入室外空气的吸气力进行辅助。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换气系统还包括换气控制部101和增压风扇控制部102,若所述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该换气控制部101便使所述供气风扇26工作,在所述换气装置10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该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使所述增压风扇1停下来,直到该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为止,而若该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该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便在由所述换气控制部101开始使所述供气风扇26工作以后再使所述增压风扇1工作。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在换气装置10处于停止状态(供气风扇26停下来的状态)的情况下,若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供气风扇26便工作而对室内进行换气。增压风扇1在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以后才工作。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换气系统还包括风阀60和风阀控制部103,该风阀60配置在所述增压风扇1和所述换气装置10的供气风扇26之间的空气通路61、62上,打开、关闭该空气通路61、62,在所述换气装置10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若该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该风阀控制部103便在从所述该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时到所述换气控制部101开始使该换气装置10的供气风扇26工作为止的期间内将所述风阀60维持为关闭状态,而在该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以后将所述风阀60切换为开放状态。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在换气装置10处于停止状态(供气风扇26停下来的状态)的情况下,若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风阀控制部103便在从所述该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时到换气控制部101开始使供气风扇26工作为止的期间内将所述风阀60维持为关闭状态。
另一方面,在所述换气控制部101开始使供气风扇26工作以后,风阀60成为开放状态,增压风扇1和供气风扇26之间的空气通路61、62开通。
第三方面的发明以一种换气系统为对象,该换气系统包括多台换气装置10和增压风扇1,该多台换气装置10分别具有引入口63、排出口67及供气风扇26,该引入口63用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30,该排出口67用来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40,该供气风扇26由直流电动机驱动,从该引入口63吸入室外空气并供向室内30,该增压风扇1配置在各个该供气风扇26的供气上游一侧或供气下游一侧,对由各个该供气风扇26吸入室外空气的吸气力进行辅助。
在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换气系统还包括换气控制部101和增压风扇控制部102,该换气控制部101使所述多台换气装置10中已被要求进行工作的换气装置10的供气风扇26工作,该增压风扇控制部102在所述多台换气装置10中的至少一台换气装置10处于工作状态的情况下使所述增压风扇1工作,所述增压风扇控制部102构成为:在所述多台换气装置10中的一部分换气装置10在工作的情况下,若处于停止状态的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该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便在所述换气控制部101开始使已被要求进行工作的该换气装置10的供气风扇26工作之前暂时使所述增压风扇1停止工作,而在该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以后再次使该增压风扇1工作。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即使多台换气装置10中处于工作状态(供气风扇26在工作的状态)的换气装置10只有一台,只要有处于工作状态的换气装置10,则增压风扇1也进行工作。因此,在多台换气装置10中的一部分换气装置10在工作的状态下,增压风扇1在工作。在该状态下,若处于停止状态的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增压风扇1便在所述换气装置10的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之前暂时停止工作。增压风扇1在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以后再次工作。
第四方面的发明以一种换气系统为对象,该换气系统包括换气装置10和增压风扇1,该换气装置10具有引入口63、排出口67及排气风扇25,该引入口63用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30,该排出口67用来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40,该排气风扇25由直流电动机驱动,吸入室内空气并从该排出口67排向室外40,该增压风扇1配置在该排气风扇25的排气上游一侧或排气下游一侧,对由该排气风扇25吸入室内空气的吸气力进行辅助。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换气系统还包括换气控制部101和增压风扇控制部102,若所述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该换气控制部101便使所述排气风扇25工作,在所述换气装置10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该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使所述增压风扇1停下来,直到该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为止,而若该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该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便在由所述换气控制部101开始使所述排气风扇25工作以后再使所述增压风扇1工作。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在换气装置10处于停止状态(排气风扇25停下来的状态)的情况下,若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排气风扇25便工作,对室内进行换气。增压风扇1在排气风扇25开始工作以后工作,对由排气风扇25吸入室内空气的吸气力进行辅助。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换气系统还包括风阀60和风阀控制部103,该风阀60配置在所述增压风扇1和所述换气装置10的排气风扇25之间的空气通路61、62上,打开、关闭该空气通路61、62,在所述换气装置10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若该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该风阀控制部103便在从所述该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时到所述换气控制部101开始使所述换气装置10的排气风扇25工作为止的期间内将所述风阀60维持为关闭状态,而在该排气风扇25开始工作以后将所述风阀60切换为开放状态。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在换气装置10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若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风阀控制部103便在从所述该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时到换气控制部101开始使排气风扇25工作为止的期间内将所述风阀60维持为关闭状态。
另一方面,在所述换气控制部101开始使排气风扇25工作以后,风阀60切换成开放状态,增压风扇1和排气风扇25之间的空气通路61、62开通。
第六方面的发明以一种换气系统为对象,该换气系统包括多台换气装置10和增压风扇1,该多台换气装置10分别具有引入口63、排出口67及排气风扇25,该引入口63用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30,该排出口67用来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40,该排气风扇25由直流电动机驱动,吸入室内空气并从该排出口67排向室外40,该增压风扇1配置在各个该排气风扇25的排气上游一侧或排气下游一侧,对由各个该排气风扇25吸入室内空气的吸气力进行辅助。
在所述第六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换气系统还包括换气控制部101和增压风扇控制部102,该换气控制部101使所述多台换气装置10中已被要求进行工作的换气装置10的排气风扇25工作,在所述多台换气装置10中的至少一台换气装置10处于工作状态的情况下,该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使所述增压风扇1工作,所述增压风扇控制部102构成为:在所述多台换气装置10中的一部分换气装置10在工作的情况下,若处于停止状态的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该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便在所述换气控制部101开始使已被要求进行工作的该换气装置10的排气风扇25工作之前暂时使所述增压风扇1停止工作,而在该排气风扇25开始工作以后再次使该增压风扇1工作。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即使多台换气装置10中处于工作状态(排气风扇25在工作的状态)的换气装置10只有一台,只要有处于工作状态的换气装置10,则增压风扇1也进行工作。因此,在多台换气装置10中的一部分换气装置10在工作的状态下,增压风扇1在工作。在该状态下,若处于停止状态的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增压风扇1便在该换气装置10的排气风扇25开始工作之前暂时停止工作。增压风扇1在排气风扇25开始工作以后再次开始工作。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或第五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换气装置10包括流路切换机构83,该流路切换机构83对调节室内空气的湿度并换气的湿度调节换气模式以及不调节所述室内30的空气湿度地进行换气的单纯换气模式进行切换,所述风阀60构成所述流路切换机构83。
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能够使用用来切换换气装置10的模式的流路切换机构83构成所述风阀60。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涉及一种换气系统,该换气系统包括换气装置10和增压风扇1,该换气装置10具有由直流电动机驱动的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该增压风扇1配置在供气风扇26的供气上游一侧或供气下游一侧,所述换气系统构成为:若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便在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以后再使增压风扇1工作。因此,能够防止供气风扇26当由于增压风扇1所产生的吸气流而正在空转时启动。因此,能够保护供气风扇26免遭启动时的启动电流损坏。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当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时,能够用风阀60在从所述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时到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为止的期间内遮断增压风扇1和供气风扇26之间的供气通路。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供气风扇26空转,可靠地保护供气风扇26免遭启动时的启动电流损坏。
第三方面的发明涉及一种换气系统,该换气系统包括多台换气装置10和增压风扇1,该多台换气装置10具有由直流电动机驱动的供气风扇26,该增压风扇1配置在各台换气装置10的供气风扇26的供气上游一侧或供气下游一侧,所述换气系统构成为:在多台换气装置10中的一部分换气装置10在工作的情况下,若处于停止状态的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便暂时使增压风扇1停止工作。因此,能够防止供气风扇26当由于增压风扇1所产生的吸气流而正在空转时启动。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护供气风扇26免遭启动时的启动电流损坏。
第四方面的发明涉及一种换气系统,该换气系统包括换气装置10和增压风扇1,该换气装置10具有由直流电动机驱动的排气风扇25,该增压风扇1配置在排气风扇25的排气上游一侧或排气下游一侧,所述换气系统构成为:若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便在排气风扇25开始工作以后再使增压风扇1工作。因此,能够防止排气风扇25当由于增压风扇1所产生的吸气流而正在空转时启动。因此,能够保护排气风扇25免遭启动时的启动电流损坏。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当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时,能够用风阀60在从所述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时到排气风扇25开始工作为止的期间内遮断增压风扇1和排气风扇25之间的排气通路。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排气风扇25空转,可靠地保护排气风扇25免遭启动时的启动电流损坏。
第六方面的发明涉及一种换气系统,该换气系统包括多台换气装置10和增压风扇1,该多台换气装置10具有由直流电动机驱动的排气风扇25,该增压风扇1配置在各台换气装置10的排气风扇25的排气上游一侧或排气下游一侧,所述换气系统构成为:在多台换气装置10中的一部分换气装置10在工作的情况下,若处于停止状态的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便暂时使增压风扇1停止工作。因此,能够防止排气风扇25当由于增压风扇1所产生的吸气流而正在空转时启动。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护排气风扇25免遭启动时的启动电流损坏。
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使用用来切换换气装置10的模式的流路切换机构83构成风阀60,所以能够减少部件数量,来谋求装置整体的低成本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系统的概略图。
图2是概略图,示出换气系统所包括的各台换气装置的结构。
图3是方框图,示出换气系统的控制系统的结构。
图4是流程图,示出控制器对各台换气装置和增压风扇的工作进行控制的情况。
图5是时序图,用来说明控制器对各台换气装置和增压风扇的工作进行控制的情况。
图6是相当于图1的图,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情况。
图7是相当于图4的图,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情况。
图8是湿度调节装置的概略俯视图、概略右视图及概略左视图,分别示出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9是湿度调节装置的概略俯视图、概略右视图及概略左视图,分别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装置在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0是湿度调节装置的概略俯视图、概略右视图及概略左视图,分别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装置在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1是湿度调节装置的概略俯视图、概略右视图及概略左视图,分别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装置在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2是湿度调节装置的概略俯视图、概略右视图及概略左视图,分别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装置在单纯换气运转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3(a)和图13(b)是示出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图13(a)示出第一动作中的工作情况;图13(b)示出第二动作中的工作情况。
图14是吸附热交换器的概略立体图。
图15是相当于图1的图,示出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系统。
图16是相当于图6的图,示出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系统。
(符号说明)
S-换气系统;1-增压风扇;10-换气装置;25-排气风扇;26-供气风扇;60-风阀;63-换气口(引入口);67-换气口(排出口);83-第一旁路用风阀(流路切换机构);100-控制器;101-换气控制部;102-增压风扇控制部;103-风阀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以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系统S,该换气系统S具有两台换气装置10(第一换气装置10a和第二换气装置10b)以及增压风扇1。
第一换气装置10a和第二换气装置10b具有相同的结构,为所谓的总热交换型换气装置。如图2所示(在该图中仅示出第一换气装置10a),各台换气装置10a、10b包括形成有供气通路2和排气通路3的壳体11。在壳体11中设置有热交换器5,该热交换器5使在供气通路2内流动的供给空气和在排气通路3内流动的排出空气进行热交换。壳体11形成为:供气通路2和排气通路3在热交换器5内交叉。
在供气通路2内设置有由直流电风扇(以直流电动机为驱动源的风扇)构成的供气风扇26。供气通路2的位于供气上游一侧(室外一侧)的外部空气吸入口24与室外侧供气通路61相连通。室外侧供气通路61在其供气上游侧端与共用供气通路62相连通。共用供气通路62在位于其供气上游侧端的换气口(相当于引入口)63上与室外40相连通。供气通路2的位于供气下游一侧(室内一侧)的供气口22与室内侧供气通路64相连通。
在排气通路3内设置有由直流电风扇构成的排气风扇25。排气通路3的位于排气下游一侧(室外一侧)的排气口21与室外侧排气通路65相连通。室外侧排气通路65在其排气下游侧端与共用排气通路66相连通。共用排气通路66在位于其排气下游侧(室外一侧)的换气口(相当于排出口)67上与室外40相连通。排气通路3的位于排气上游一侧(室内一侧)的室内空气吸入口23与室内侧排气通路68相连通。
在共用供气通路62内的换气口63附近配置有用来对由供气风扇26进行的供气进行辅助的增压风扇1。与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一样,增压风扇1由直流电风扇构成,由后述的控制器100控制工作。在增压风扇1的供气下游一侧配置有盐害过滤器16。盐害过滤器16用来在盐害地区等(沿岸部等)除去室外空气中所含有的盐分,盐害过滤器16例如由已对表面进行过弹水加工的网状过滤材构成。
如图3所示,所述各台换气装置10a、10b具有启动开关14。各台换气装置10a、10b构成为:使用者能够通过操作启动开关14,来对供气风扇26及排气风扇25都工作的工作状态、以及两个风扇25、26都停止工作的停止状态进行切换。当启动开关14处于开状态时,各台换气装置10a、10b处于工作状态,当启动开关14处于关状态时,各台换气装置10a、10b处于停止状态。
若换气装置10a、10b成为工作状态,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便开始工作。其结果是,室外40的空气从换气口67通过增压风扇1和盐害过滤器16流入共用供气通路62内。已流入的室外空气通过室外侧供气通路61流入各台换气装置10a、10b的供气通路2内,在通过热交换器5后通过室内侧供气通路64,再经供气栅8被引入室内30。另一方面,室内30的空气从排气栅13通过室内侧排气通路68流入换气装置10a、10b的排气通路3内。已流入的室内空气在通过热交换器5后通过室外侧排气通路65,流入共用排气通路66内,经换气口67排向室外40。如上所述,通过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工作,则能够将污染物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粉尘等)的浓度已增高的室内空气排向室外40,并且将室外40的新鲜的空气引入室内30,来对室内30进行换气。
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各个风扇25、26的驱动电动机)由控制器100经专用变频器15控制工作。
在供气风扇26上设置有运转传感器17(参照图3)。运转传感器17作为风扇转速检测供气风扇26的驱动电动机的转速。运转传感器17当检测出的风扇转速在规定转速以上时输出工作检测信号,而当检测出的风扇转速低于规定转速时输出非工作检测信号。同样,增压风扇1由以直流电动机为驱动源的直流电风扇构成。增压风扇1(增压风扇1的驱动电动机)由控制器100经专用变频器15控制工作。应予说明,与供气风扇26一样,在增压风扇1上也设置有运转传感器18。
如图3所示,控制器100与所述换气装置10a、10b的启动开关14以及各台换气装置10a、10b的供气风扇26的运转传感器17可发送、接收信号地连接在一起。
启动开关14向控制器100输出与其开/关状态相对应的信号(与开状态相对应的开信号或与关状态相对应的关信号)。
所述控制器100包括换气控制部101和增压风扇控制部102。应予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控制器100不包括在图3中以点划线所示的风阀控制部103。
换气控制部101根据来自启动开关14的开/关信号对各台换气装置10a、10b的工作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控制器100对各台换气装置10a、10b进行下述控制,即:当接收了来自启动开关14的开信号时,经变频器15向各个风扇25、26输出工作信号,以让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工作。还有,换气控制部101对各台换气装置10a、10b进行下述控制,即:当接收了来自启动开关14的关信号时,经变频器15向各个风扇25、26输出停止信号,以让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停止工作。
增压风扇控制部102根据设置在各台换气装置10a、10b的供气风扇26上的所述运转传感器17所发出的信号对增压风扇1的工作进行控制。
也就是说,增压风扇控制部102构成为:在各台换气装置10a、10b中的至少一台换气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该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使所述增压风扇1工作。
所述增压风扇控制部102构成为:在各台换气装置10a、10b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该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使所述增压风扇1停下来,直到该换气装置10a、10b被要求进行工作为止,而若换气装置10a、10b被要求进行工作,所述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便在由所述换气控制部101开始使所述供气风扇26工作以后再使所述增压风扇1工作。
而且,所述增压风扇控制部102构成为:在所述两台换气装置10a、10b中的一台换气装置在工作的情况下,若处于停止状态的换气装置10a、10b被要求进行工作,所述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便在所述换气控制部101开始使已被要求进行工作的换气装置10a、10b的供气风扇26工作之前暂时使所述增压风扇1停止工作,在该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以后再次使该增压风扇1工作。
参照图4所示的流程图说明由所述控制器100对增压风扇1的工作进行的控制。
在步骤S1中,读出分别设置在两台换气装置10a、10b的供气风扇26和增压风扇1上的运转传感器17、18所发来的信号。
在步骤S2中,根据已在步骤S1中读出的信号判断两台换气装置10a、10b是否处于停止状态(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都停下来的状态),当判定为“否”时移向步骤S8,而当判定为“是”时移向步骤S3。
在步骤S3中,经变频器15向增压风扇1输出停止信号,以将增压风扇1控制成停止状态。
在步骤S4中,判断是否已出现下述情况,即:两台换气装置10a、10b中的至少一台换气装置10a、10b已被要求进行工作(是否已接收来自启动开关14的开信号),当判定为“否”时执行“返回”,而当判定为“是”时移向步骤S5。
在步骤S5中,经变频器15向已被要求进行工作的换气装置10a、10b的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输出工作信号,以让各个风扇25、26工作。
在步骤S6中,判断已被要求进行工作的换气装置10a、10b的供气风扇26是否已开始工作(是否已接收来自该供气风扇26的运转传感器17的工作检测信号),当判定为“否”时移向步骤S14,当判定为“是”时移向步骤S7。
在步骤S7中,经变频器15向增压风扇1输出工作信号,以让增压风扇1工作,然后执行“返回”。
在当步骤S2中的判定为“否”时移到的步骤S8中,根据已在步骤S1读出的信号判断两台换气装置10a、10b中的一台换气装置是否处于停止状态,当判定为“否”时执行“返回”,而当判定为“是”时移向步骤S9。
在步骤S9中,判断已在步骤S8中判定为处于停止状态的换气装置10a、10b是否已被要求进行工作(是否已接收来自启动开关14的开信号),当判定为“否”时执行“返回”,而当判定为“是”时移向步骤S10。
在步骤S10中,经变频器15向已被要求进行工作的换气装置10a、10b的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输出工作信号,以让各个风扇25、26工作。并且,经变频器15向增压风扇1输出停止信号,以让增压风扇1暂时停止工作。
在步骤S11中,判断已被要求进行工作的换气装置10a、10b的供气风扇26是否已开始工作(是否已接收来自该供气风扇26的运转传感器17的工作检测信号),当判定为“否”时移向步骤S13,而当判定为“是”时移向步骤S12。
在步骤S12中,经变频器15向增压风扇1输出工作信号,以再次让增压风扇1工作。
在当步骤S11中的判定为“否”时移到的步骤S13中,继续向增压风扇1输出停止信号,然后回到步骤S11。
在当步骤S6中的判定为“否”时移到的步骤S14中,继续向增压风扇1输出停止信号,然后回到步骤S6。
参照图5所示的时序图对如上所述构成的换气系统S的控制动作之一例加以说明。在该图中,在比时刻t1早的期间内,两台换气装置10a、10b的启动开关14处于关状态,两台换气装置10a、10b处于停止状态。在时刻t1,进行打开第一换气装置10a的启动开关14的操作,由第一换气装置10a的启动开关14输出开信号。控制器100接收该开信号,向第一换气装置10a的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输出工作信号。其结果是,在比时刻t1晚规定时间Ta的时刻t2,第一换气装置10a的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开始工作(在图5中仅示出供气风扇26的工作状态)。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各个风扇25、26接收工作信号时到开始工作时为止的迟延时间均为Ta,但供气风扇26的该迟延时间和排气风扇25的该迟延时间也可以相互不同。
在所述时刻t2,若第一换气装置10a的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该供气风扇26的运转传感器17便输出工作检测信号。控制器100接收该工作检测信号,向增压风扇1输出工作信号。其结果是,在比时刻t2晚规定时间Tb的时刻t3,增压风扇1开始工作。
在增压风扇1开始工作后,若在时刻t4进行打开处于停止状态的第二换气装置10b的启动开关14的操作,该启动开关14便输出开信号。控制器100接收该开信号,向第二换气装置10b的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输出工作信号,并向增压风扇1输出停止信号。其结果是,增压风扇1在比时刻t4晚规定时间Tb的时刻t5停止工作,之后第二换气装置10b的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在比时刻t4晚规定时间Tc的时刻t6开始工作。
在所述时刻t6,若第二换气装置10b的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该供气风扇26的运转传感器17便输出工作检测信号。控制器100接收该工作检测信号,向增压风扇1输出工作信号。其结果是,在比时刻t6晚规定时间Tb的时刻t7,增压风扇1开始工作。
之后,若在时刻t8进行关上第一换气装置10a的启动开关14的操作,该启动开关14便输出关信号。控制器100接收该关信号,向第一换气装置10a的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输出停止信号。其结果是,在比时刻t8晚规定时间Ta的时刻t9,该两个风扇25、26停止工作。应予说明,此时虽然第一换气装置10a成为停止状态,但是第二换气装置10b处于工作状态,因而增压风扇1不停止地持续工作。
之后,若在时刻t10进行打开第一换气装置10a的启动开关14的操作,该启动开关14便输出开信号。控制器100接收该开信号,向第一换气装置10a的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输出工作信号,并向增压风扇1输出停止信号。
其结果是,增压风扇1在比时刻t10晚规定时间Tb的时刻t11停止工作,之后第一换气装置10a的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在比时刻t10晚规定时间Ta(>Tb)的时刻t12开始工作。
在所述时刻t12,若第一换气装置10a的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开始工作,该供气风扇26的运转传感器17便输出工作检测信号。控制器100接收该工作检测信号,向增压风扇1输出工作信号。其结果是,在比时刻t12晚规定时间Tb的时刻t13,增压风扇1开始工作。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在两台换气装置10a、10b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在步骤S2中判定为“是”的情况)下,若至少一台换气装置10a、10b被要求进行工作(在步骤S4中判定为“是”),该控制器100便在已被要求进行工作的该换气装置10a、10b的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在步骤S6中判定为“是”)后使增压风扇1工作。
这么一来,能够防止供气风扇26当由于增压风扇1所产生的气流而正在空转时启动。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护供气风扇26(驱动供气风扇26的直流电动机)免遭会在启动该供气风扇26时产生的启动电流损坏。
还有,根据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在两台换气装置10a、10b中的一台换气装置在工作(在步骤S8中判定为“是”)的情况下,若处于停止状态的另一台换气装置10a、10b被要求进行工作(在步骤S9中判定为“是”),控制器100便在开始使已被要求进行工作的换气装置10a、10b的供气风扇26工作之前暂时使增压风扇1停止工作(执行步骤S10的处理),在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以后再次使增压风扇1工作(执行步骤S12的处理)。
这么一来,当使处于停止状态的另一台换气装置10a、10b启动时,能够防止该换气装置10a、10b的供气风扇26当由于增压风扇1所产生的气流而正在空转时启动。因此,能够更为可靠地保护供气风扇26免遭启动时的启动电流损坏。
应予说明,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增压风扇控制部102在比第一换气装置10a的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的时刻t2晚规定时间Tb的时刻t3使增压风扇1开始工作。但是,所述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也可以与第一换气装置10a的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的时刻同时(时刻t2)地使增压风扇1开始工作。总之,所述增压风扇控制部102只要在使所述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以后再使所述增压风扇1开始工作即可。
在第一换气装置10a的供气风扇26在工作的状态下,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增压风扇控制部102在比第二换气装置10b的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的时刻t6晚规定时间Tb的时刻t7使增压风扇1开始工作。但是,所述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也可以与第二换气装置10b的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的时刻同时(时刻t6)地使增压风扇1开始工作。总之,所述增压风扇控制部102只要在使所述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以后再使所述增压风扇1开始工作即可。同样,所述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也可以在所述时刻t12使增压风扇1开始工作。
(第二实施方式)
图6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0的数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而且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包括用来防止供气风扇26空转的空转防止机构,这一点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应予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实质上与图1相同的构成因素,适当地省略其详细说明。另外,在以下实施方式中,因为增压风扇1的配置情况和空气通路61~67等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换气系统S包括一台换气装置10a和增压风扇1。
换气系统S在室外侧供气通路61上包括作为所述空转防止机构的开闭式风阀60。所述换气系统S还包括图3所示的控制器100。该控制器100除了包括换气控制部101和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以外还包括在图3中用点划线所示的风阀控制部103。
风阀60与控制器100电连接,接收来自该控制器100的风阀控制部103的开闭信号进行开闭工作。
所述风阀60在处于关闭状态时封闭室外侧供气通路61,来遮断从增压风扇1流向供气风扇26的空气流,而在处于开放状态时打开室外侧供气通路61,来解除该对空气流的遮断。
所述风阀控制部103构成为:在换气装置10a、10b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若该换气装置10a、10b被要求进行工作,所述风阀控制部103便在从所述该换气装置10a、10b被要求进行工作时到所述换气控制部101开始使该换气装置10a、10b的供气风扇26工作为止的期间内将所述风阀60维持为关闭状态,而在该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以后将所述风阀60切换为开放状态。
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在换气装置10a的启动开关14处于关状态的情况下,风阀控制部103将风阀60控制成关闭状态,直到启动开关14被进行打开的操作(时刻t1)为止。
还有,在换气装置10a的启动开关14处于关状态的情况下,若进行打开启动开关14的操作,所述风阀控制部103便在从进行该打开的操作时到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为止的期间(时刻t1到时刻t3的期间)内将风阀60维持为关闭状态,而当供气风扇26开始了工作(时刻t3)时将风阀60切换为开放状态。具体而言,在控制器100接收了来自启动开关14的开信号时(时刻t1),该控制器100经变频器15向换气装置10a的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输出工作信号,并在从时刻t1经过了规定时间Tc的时刻t2经变频器15向增压风扇1输出工作信号。这么一来,在时刻t3,增压风扇1与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的时刻大致同时地开始工作。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所述风阀60从关闭状态切换成开放状态的切换时刻为时刻t3(即,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的时刻),但该切换时期也可以比时刻t3晚。
还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所述增压风扇1开始工作的时刻也可以比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的时刻t3晚。
如上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实施方式,在换气装置10a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若换气装置10a被要求进行工作(进行打开换气装置10a的启动开关14的操作),控制器100便在到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为止的期间(时刻t<时刻t3的期间)内将风阀60控制成关闭状态。因此,能够用风阀60在从所述该换气装置10a被要求进行工作时到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为止的期间内遮断增压风扇1和供气风扇26之间的空气通路61、62,来防止供气风扇26空转。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供气风扇26当由于增压风扇1所产生的气流而正在空转时启动。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护供气风扇26免遭启动时的启动电流损坏。
根据所述第二实施方式,在换气装置10a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在换气装置10a被要求进行工作因而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以后(在时刻t3≤时刻t的期间内),控制器100将风阀60控制成开放状态,使得增压风扇1和供气风扇26之间的空气通路61、62开通。由此,在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以后,能够用供气风扇26和增压风扇1吸入室外空气。因此,即使是在如上所述在供气风扇26的上游一侧设置有盐害过滤器16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使供气风扇26吸入空气的吸气力不下降的状态下充分地对室内进行换气。
(第三实施方式)
图8到图14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该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换气装置10a的结构和空转防止机构的结构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应予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实质上与图6相同的构成因素,适当地省略其详细说明。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换气装置10a构成为:能够对湿度调节换气运转以及单纯换气运转这两种运转动作(运转模式)进行切换。在换气装置10a的湿度调节换气运转中,能够对除湿运转以及加湿运转进行切换。换气装置10a具有用来对湿度调节换气运转以及单纯换气运转进行切换的旁路用风阀83、84。该旁路用风阀83、84构成流路切换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所述旁路用风阀83、84中的一个风阀即第一旁路用风阀83作空转防止机构。
如图8到图12所示,换气装置10a包括壳体11,在该壳体11的侧面设有室外空气吸入口24、室内空气吸入口23、供气口22及排气口21。换气装置10a构成为:一方面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吸入室外空气并从供气口22供向室内30,另一方面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吸入室内空气并从排气口21排向室外。
在壳体11内收纳有制冷剂回路50(参照图13)。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连接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压缩机53、四通换向阀54及电动膨胀阀55。
<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参照图13对所述制冷剂回路50加以说明。
所述制冷剂回路50是设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压缩机53、四通换向阀54及电动膨胀阀55的封闭回路。该制冷剂回路50通过使填充在其中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50中,压缩机53的喷出一侧与四通换向阀54的第一阀口相连接,该压缩机53的吸入一侧与四通换向阀54的第二阀口相连接。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一端与四通换向阀54的第三阀口相连接。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另一端经电动膨胀阀55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一端相连接。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阀54的第四阀口相连接。
所述四通换向阀54能够在第一状态(图13(a)所示的状态)和第二状态(图13(b)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该第一状态下,第一阀口和第三阀口相连通且第二阀口和第四阀口相连通;在该第二状态下,第一阀口和第四阀口相连通且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相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装置10a中,制冷剂回路50构成载热体回路。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高压气态制冷剂作为加热用载热体被供向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作为冷凝器工作的那一个吸附热交换器,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作为冷却用载热体被供向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作为蒸发器工作的那一个吸附热交换器。
<吸附热交换器的结构>
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分别是将吸附剂载在管片型热交换器的表面上而构成的。
如图14所示,这些吸附热交换器51、52包括铜制传热管58和铝制翅片57。设置在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多个翅片57分别形成为矩形板状,相隔一定的间隔排列。传热管58呈沿翅片57的排列方向弯弯曲曲地延伸的形状。也就是说,在该传热管58中交替形成有直管部和U字形管部59,该直管部穿过各个翅片57,该U字形管部59将相连的直管部连接在一起。在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各个翅片57的表面上载有吸附剂,流过翅片57之间的空气与载在翅片57上的吸附剂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用具有吸湿性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作吸附剂。在用作吸附剂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中,多个在分子中具有亲水性极性基的高分子主链已彼此交联,多个已彼此交联的高分子主链构成三维构造体。
本实施方式中的吸附剂捕获水蒸气(即,吸湿)而膨润。可以推测该吸附剂吸湿从而膨润的机理如下:也就是说,当该吸附剂吸湿时,水蒸气吸附在亲水性极性基的周围,通过亲水性极性基和水蒸气反应而产生的电学力作用于高分子主链,其结果是高分子主链变形。已变形的高分子主链之间的缝隙由于毛细管作用而吸收水蒸气,由多个高分子主链构成的三维构造体由于水蒸气的进入而膨胀,其结果是吸附剂的体积增加。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吸附剂发生它吸附水蒸气的现象和它吸收水蒸气的现象。也就是说,该吸附剂吸附并吸收水蒸气。还有,已由该吸附剂捕获的水蒸气不但进入由多个已彼此交联的高分子主链构成的三维构造体的表面,而且还进入该三维构造体的内部。其结果是,与仅仅是在表面上吸附水蒸气的沸石等相比该吸附剂所捕获的水蒸气量更多。
还有,该吸附剂放出水蒸气(即,放湿)而收缩。也就是说,当该吸附剂放湿时,已捕获在高分子主链之间的水分量逐渐减少,由多个高分子主链构成的三维构造体恢复原形,因而吸附剂的体积减少。
应予说明,用作本实施方式中的吸附剂的材料只要通过吸湿而进行膨润且通过放湿而进行收缩,则并不限于上述材料,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吸湿性的离子交换树脂。
<控制器的结构>
换气装置10a由图3所示的控制器100控制。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一样,控制器100对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的工作进行控制,对增压风扇1的工作进行控制,并进行下列控制等,即:打开、关闭各个风阀41~48、83、84;对压缩机53的运转排量和电动膨胀阀55的开度等进行调节;切换四通换向阀54。
-运转动作-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装置10a能够执行三种运转模式(除湿换气运转、加湿换气运转、单纯换气运转)。也就是说,该换气装置10a选择性地进行除湿换气运转、加湿换气运转及单纯换气运转。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用者通过操作未图示的操作开关,则能够选择所希望的运转模式,也能够切换换气装置10a的工作和停止的状态。
在除湿换气运转中或加湿换气运转中的换气装置10a先对已吸入的室外空气OA的湿度进行调节,然后将该已调节湿度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30,同时将已吸入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另一方面,在单纯换气运转中的换气装置10a将已吸入的室外空气0A就这样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30,同时将已吸入的室内空气RA就这样作为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40。
<除湿换气运转>
除湿换气运转中的换气装置10a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以三分钟的间隔)交替反复地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在该除湿换气运转中,第一旁路用风阀83和第二旁路用风阀84总是处于关闭状态。
在除湿换气运转中的换气装置10a中,若让供气风扇26运转,室外空气便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作为第一空气被吸入壳体11内。若让排气风扇25运转,室内空气便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作为第二空气被吸入壳体11内。
首先,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加以说明。如图8所示,在该第一动作中,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开放状态,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关闭状态。
如图13(a)所示,在该第一动作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四通换向阀54设定成第一状态。在该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50中,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50中,由压缩机53喷出后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电动膨胀阀55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
已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内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而流入第二热交换器室38内,之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内,载在其表面上的吸附剂从第一空气吸湿,制冷剂吸收此时产生的热。已在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过程中被除湿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二供气侧风阀46而流入供气侧通路31内,在通过供气风扇26后经供气口22供向室内30。
另一方面,已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内的第二空气通过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而流入第一热交换器室37内,之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内,吸附剂在被制冷剂加热后放湿,从吸附剂放出来的水蒸气被供向第二空气。已在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过程中被供给水蒸气的第二空气通过第一排气侧风阀47而流入排气侧通路33内,在通过排气风扇25后经排气口21排向室外40。
接着,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加以说明。如图9所示,在该第二动作中,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开放状态,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关闭状态。
如图13(b)所示,在该第二动作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四通换向阀54设定成第二状态。在该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50中,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50中,由压缩机53喷出后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电动膨胀阀55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冷凝器。
已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内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而流入第一热交换器室37内,之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内,载在其表面上的吸附剂从第一空气吸湿,制冷剂吸收此时产生的热。已在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过程中被除湿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一供气侧风阀45而流入供气侧通路31内,在通过供气风扇26后经供气口22供向室内30。
另一方面,已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内的第二空气通过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而流入第二热交换器室38内,之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内,吸附剂在被制冷剂加热后放湿,从吸附剂放出来的水蒸气被供向第二空气。已在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过程中被供给水蒸气的第二空气通过第二排气侧风阀48而流入排气侧通路33内,在通过排气风扇25后经排气口21排向室外40。
<加湿换气运转>
加湿换气运转中的换气装置10a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以三分钟的间隔)交替反复地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在该加湿换气运转中,第一旁路用风阀83和第二旁路用风阀84总是处于关闭状态。
在加湿换气运转中的换气装置10a中,若让供气风扇26运转,室外空气便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作为第二空气被吸入壳体11内。若让排气风扇25运转,室内空气便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作为第一空气被吸入壳体11内。
首先,对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加以说明。如图10所示,在该第一动作中,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开放状态,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关闭状态。
如图13(a)所示,在该第一动作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四通换向阀54设定成第一状态。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一样,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
已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内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而流入第二热交换器室38内,之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内,载在其表面上的吸附剂从第一空气吸湿,制冷剂吸收此时产生的热。已在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过程中被除湿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二排气侧风阀48而流入排气侧通路33内,在通过排气风扇25后经排气口21排向室外40。
另一方面,已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内的第二空气通过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而流入第一热交换器室37内,之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内,吸附剂在被制冷剂加热后放湿,从吸附剂放出来的水蒸气被供向第二空气。已在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过程中被加湿的第二空气通过第一供气侧风阀45而流入供气侧通路31内,在通过供气风扇26后经供气口22供向室内30。
接着,对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加以说明。如图11所示,在该第二动作中,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开放状态,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关闭状态。
如图13(b)所示,在该第二动作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四通换向阀54设定成第二状态。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一样,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冷凝器。
已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内而通过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后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而流入第一热交换器室37内,之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内,载在其表面上的吸附剂从第一空气吸湿,制冷剂吸收此时产生的热。已在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过程中被除湿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一排气侧风阀47而流入排气侧通路33内,在通过排气风扇25后经排气口21排向室外40。
另一方面,已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内的第二空气通过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而流入第二热交换器室38内,之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内,吸附剂在被制冷剂加热后放湿,从吸附剂放出来的水蒸气被供向第二空气。已在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过程中被加湿的第二空气通过第二供气侧风阀46而流入供气侧通路31内,在通过供气风扇26后经供气口22供向室内30。
<单纯换气运转>
参照图12对单纯换气运转中的换气装置10a的工作情况加以说明。该单纯换气运转在即使将室外空气就这样供向室内30也不会损害室内30的舒适性的时期(例如春季或秋季等中间时期)进行。也就是说,该单纯换气运转在虽然不需要对供向室内30的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但是需要对室内30进行换气的情况下进行。
在该单纯换气运转中,第一旁路用风阀83和第二旁路用风阀84成为开放状态,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一供气侧风阀45、第二供气侧风阀46、第一排气侧风阀47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关闭状态。在此,第一旁路用风阀83维持为关闭状态,直到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为止,而在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以后成为开放状态。
在单纯换气运转中,制冷剂回路50的压缩机53成为停止状态。也就是说,在单纯换气运转中不进行制冷剂回路50中的制冷循环。
在单纯换气运转中的换气装置10a中,若让供气风扇26运转,室外空气便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被吸入壳体11内。通过室外空气吸入口24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内后的室外空气在通过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后流入第一旁路通路81内,再通过第一旁路用风阀83而流入供气风扇室36内。已流入供气风扇室36内的室外空气被吸向供气风扇26,经供气口22供向室内30。
在单纯换气运转中的换气装置10a中,若让排气风扇25运转,室内空气便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被吸入壳体11内。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23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内后的室内空气在通过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后流入第二旁路通路82内,再通过第二旁路用风阀84而流入排气风扇室35内。已流入排气风扇室35内的室内空气被吸向排气风扇25,经排气口21排向室外40。
<控制器在单纯换气运转时对风阀进行的开闭控制>
控制器100根据来自所述操作开关的信息识别使用者所要求执行的运转模式,并判断换气装置10a是否已被要求进行工作。在换气装置10a处于停止状态并且作为运转模式选出的是单纯换气运转模式的情况下,若换气装置10a被要求进行工作,控制器100分别将各个风阀41~48、83、84控制成上述规定状态,并使供气风扇26、排气风扇25及增压风扇1工作。此时,控制器100在从该换气装置10a被要求进行工作时到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为止(到从供气风扇26的运转传感器17接收工作检测信号为止)的期间内将第一旁路用风阀83维持为关闭状态,而在该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以后,该控制器100将第一旁路用风阀83维持为开放状态。因此,能够在到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为止的期间内用第一旁路用风阀83遮断增压风扇1和供气风扇26之间的空气通路。由此,能够防止供气风扇26当由于增压风扇1所产生的吸气流而正在空转时启动。因此,能够保护供气风扇26免遭会在启动该供气风扇26时产生的启动电流损坏。
还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因为将用来切换换气装置10a的运转模式的第一旁路用风阀83用作空转防止机构,所以能够谋求部件共通化,来谋求将装置整体低成本化。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包含上述实施方式以外的各种各样的结构。
也就是说,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增压风扇1仅设置在供气风扇26的供气上游一侧,但也可以追加增压风扇1,将增压风扇1还设置在排气风扇25的排气下游一侧。
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也可以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共用排气通路66的换气口67附近配置用来对由排气风扇25吸入室内空气的吸气力进行辅助的增压风扇1。控制器100的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对共用供气通路62内的增压风扇1所作的控制一样地控制共用排气通路66内的增压风扇1。其它结构、作用及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
还有,如图16所示,也可以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共用排气通路66的换气口67附近配置用来对由排气风扇25吸入室内空气的吸气力进行辅助的增压风扇1。而且,在所述室外侧排气通路65内设置有与室外侧供气通路61内的风阀60相同的开闭式风阀60,该风阀60构成空转防止机构。控制器100的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对共用供气通路62内的增压风扇1所作的控制一样地控制共用排气通路66内的增压风扇1。并且,风阀控制部103与对室外侧供气通路61内的风阀60所作的控制一样地控制室外侧排气通路65上的风阀60。其它结构、作用及效果与第二实施方式一样。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设定各台换气装置10为具有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的所谓的第一种换气装置,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各台换气装置10也可以是仅具有供气风扇26的第二种换气装置(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未设置排气风扇25的结构),还可以是仅具有排气风扇25的第三种换气装置。在换气装置10为第三种换气装置的情况下,只要在排气风扇25的排气上游一侧或排气下游一侧设置增压风扇1即可。当控制器100检测出了要求换气装置10工作的要求时,只要在开始使排气风扇25工作以后再使增压风扇1工作即可。这么一来,能够防止排气风扇25当由于增压风扇1所产生的气流而正在空转时启动。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增压风扇1仅设置在供气风扇26的供气上游一侧,但例如也可以追加供气风扇26,将该供气风扇26还设置在排气风扇25的排气下游一侧。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增压风扇1设置在供气风扇26的供气上游一侧,但也可以设置在供气下游一侧。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使换气系统S具有两台换气装置10,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使换气系统S具有一台换气装置10,但并不限于上述数量。换气系统S也可以具有三台以上的换气装置10。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靠使用者的手动操作对各台换气装置10的工作状态和停止状态进行切换,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室内30设置二氧化碳传感器,根据该二氧化碳传感器所检测出的二氧化碳浓度对换气装置10进行工作状态和停止状态的切换。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盐害过滤器16,但换气系统S并不一定需要设置有盐害过滤器16。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对包括具有用来对室内进行换气的换气风扇的换气装置以及对换气风扇的换气能力进行辅助的增压风扇1的换气系统很有用,特别对在盐害地区等在供气通路或排气通路内设置盐害过滤器的情况很有用。
Claims (4)
1.一种换气系统,其包括换气装置(10)和增压风扇(1),该换气装置(10)具有引入口(63)、排出口(67)及供气风扇(26),该引入口(63)用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30),该排出口(67)用来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40),该供气风扇(26)由直流电动机驱动,从该引入口(63)吸入室外空气并供向室内(30),该增压风扇(1)由直流电动机驱动,配置在该供气风扇(26)的供气上游一侧或供气下游一侧,对由该供气风扇(26)吸入室外空气的吸气力进行辅助,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系统还包括:
运转传感器(17),当所述供气风扇(26)的转速在规定转速以上时输出工作检测信号,
换气控制部(101),若所述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该换气控制部(101)便使所述供气风扇(26)工作,
增压风扇控制部(102),在所述换气装置(10)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使所述增压风扇(1)停下来,直到该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为止,而若该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该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便在由所述换气控制部(101)开始使所述供气风扇(26)工作以后再使所述增压风扇(1)工作,
风阀(60),配置在所述增压风扇(1)和所述换气装置(10)的供气风扇(26)之间的空气通路(61、62)上,打开、关闭该空气通路(61、62),以及
风阀控制部(103),在所述换气装置(10)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若该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该风阀控制部(103)便在从所述该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时到所述运转传感器(17)输出工作检测信号且所述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使所述增压风扇(1)工作为止的期间内将所述风阀(60)维持为关闭状态,而在所述运转传感器(17)输出工作检测信号且所述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使所述增压风扇(1)工作以后将所述风阀(60)切换为开放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装置(10)包括流路切换机构(83),该流路切换机构(83)对调节室内空气的湿度并换气的湿度调节换气模式以及不调节所述室内(30)的空气湿度地进行换气的单纯换气模式进行切换;
所述风阀(60)构成所述流路切换机构(83)。
3.一种换气系统,其包括多台换气装置(10)和增压风扇(1),该多台换气装置(10)分别具有引入口(63)、排出口(67)及供气风扇(26),该引入口(63)用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30),该排出口(67)用来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40),该供气风扇(26)由直流电动机驱动,从该引入口(63)吸入室外空气并供向室内(30),该增压风扇(1)配置在各个该供气风扇(26)的供气上游一侧或供气下游一侧,对由各个该供气风扇(26)吸入室外空气的吸气力进行辅助,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系统还包括:
换气控制部(101),使所述多台换气装置(10)中已被要求进行工作的换气装置(10)的供气风扇(26)工作,以及
增压风扇控制部(102),在所述多台换气装置(10)中的至少一台换气装置(10)处于工作状态的情况下,使所述增压风扇(1)工作;
所述增压风扇控制部(102)构成为:在所述多台换气装置(10)中的一部分换气装置(10)在工作的情况下,若处于停止状态的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该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便在所述换气控制部(101)开始使已被要求进行工作的该换气装置(10)的供气风扇(26)工作之前暂时使所述增压风扇(1)停止工作,而在该供气风扇(26)开始工作以后再次使该增压风扇(1)工作。
4.一种换气系统,其包括多台换气装置(10)和增压风扇(1),该多台换气装置(10)分别具有引入口(63)、排出口(67)及排气风扇(25),该引入口(63)用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30),该排出口(67)用来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40),该排气风扇(25)由直流电动机驱动,吸入室内空气并从该排出口(67)排向室外(40),该增压风扇(1)配置在各个该排气风扇(25)的排气上游一侧或排气下游一侧,对由各个该排气风扇(25)吸入室内空气的吸气力进行辅助,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系统还包括:
换气控制部(101),使所述多台换气装置(10)中已被要求进行工作的换气装置(10)的排气风扇(25)工作,以及
增压风扇控制部(102),在所述多台换气装置(10)中的至少一台换气装置(10)处于工作状态的情况下,使所述增压风扇(1)工作;
所述增压风扇控制部(102)构成为:在所述多台换气装置(10)中的一部分换气装置(10)在工作的情况下,若处于停止状态的换气装置(10)被要求进行工作,该增压风扇控制部(102)便在所述换气控制部(101)开始使已被要求进行工作的该换气装置(10)的排气风扇(25)工作之前暂时使所述增压风扇(1)停止工作,而在该排气风扇(25)开始工作以后再次使该增压风扇(1)工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61890 | 2009-07-08 | ||
JP2009161890 | 2009-07-08 | ||
PCT/JP2010/004418 WO2011004590A1 (ja) | 2009-07-08 | 2010-07-06 | 換気システ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72513A CN102472513A (zh) | 2012-05-23 |
CN102472513B true CN102472513B (zh) | 2014-12-24 |
Family
ID=43429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30059.5A Active CN102472513B (zh) | 2009-07-08 | 2010-07-06 | 换气系统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62892B2 (zh) |
EP (1) | EP2453184B1 (zh) |
JP (1) | JP4697341B2 (zh) |
KR (1) | KR20120036930A (zh) |
CN (1) | CN102472513B (zh) |
AU (1) | AU2010269745B2 (zh) |
ES (1) | ES2662074T3 (zh) |
WO (1) | WO201100459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93378B2 (ja) * | 2011-05-12 | 2012-12-1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換気システム |
GB201207715D0 (en) * | 2012-05-02 | 2012-06-13 | Nuaire Ltd | A ventilation apparatus |
SE537032C2 (sv) * | 2012-09-17 | 2014-12-09 | Swegon Ab | Ventilationsanordning innefattande ett första utlopp och ettandra utlopp |
JP2014074554A (ja) * | 2012-10-05 | 2014-04-2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換気システム、換気方法、換気制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20160102873A1 (en) * | 2013-05-28 | 2016-04-14 | Fusion HVAC Pty Ltd. | Packaged HeatPump with Integrated Smokespill |
ES2549577B1 (es) * | 2014-04-28 | 2016-05-17 | Isasi Yusenka Novoa | Sistema de ventilación de una vivienda |
JP6497195B2 (ja) * | 2015-04-28 | 2019-04-1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装置 |
KR102018218B1 (ko) * | 2018-10-12 | 2019-09-04 | 김경환 | 고층건물의 공조 및 용수공급 시스템 |
KR101990831B1 (ko) | 2018-12-05 | 2019-06-19 | 주식회사 신성이엔지 | 조명일체 천정형 공기청정기 |
KR101981240B1 (ko) | 2018-12-05 | 2019-05-22 | 주식회사 신성이엔지 | 조명일체 천정형 공기청정기 |
US11460202B2 (en) | 2019-04-30 | 2022-10-04 | Gary Gerard Powers | Roof mounted ventilation assembly |
USD1027682S1 (en) | 2021-09-30 | 2024-05-21 | Carrier Corporation | Refrigerant detection sensor housing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33979A (ja) * | 2003-10-28 | 2005-05-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恒温恒湿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CN1821668A (zh) * | 2005-02-15 | 2006-08-23 | Lg电子株式会社 | 通风系统和增压设备 |
WO2009044505A1 (ja) * | 2007-10-05 | 2009-04-09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調湿装置及び換気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89621A (en) * | 1971-06-03 | 1974-02-05 | Ap Eng Kk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JPH06235534A (ja) * | 1993-02-09 | 1994-08-23 | Ebara Corp | 全熱交換器付き小形空調機 |
FR2778228B1 (fr) * | 1998-05-04 | 2000-10-06 | Robert Ribo |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climatisation et/ou de chauffage d'un local comprenant au moins une piece de service et au moins deux pieces principales |
JP2005233494A (ja) * | 2004-02-19 | 2005-09-0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
KR200372149Y1 (ko) * | 2004-10-07 | 2005-01-10 | 김송이 | 다층 공동주택의 주방 환기설비 |
KR100628090B1 (ko) * | 2005-05-11 | 2006-09-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환기시스템 |
US7766734B2 (en) * | 2005-12-27 | 2010-08-03 | American Aldes Ventilation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ssively controlling airflow |
JP4872428B2 (ja) | 2006-04-14 | 2012-02-0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換気装置 |
CA2581241C (en) * | 2007-03-07 | 2014-04-29 | North America Range Hoods Inc. | Airflow boosting assembly for a forced air circulation and delivery system |
SG187488A1 (en) * | 2008-01-18 | 2013-02-28 | Mpc Inc | Control system for exhaust gas fan system |
JP2010019479A (ja) * | 2008-07-10 | 2010-01-2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2010
- 2010-07-06 AU AU2010269745A patent/AU2010269745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10-07-06 CN CN201080030059.5A patent/CN102472513B/zh active Active
- 2010-07-06 JP JP2010153694A patent/JP4697341B2/ja active Active
- 2010-07-06 US US13/382,590 patent/US9062892B2/en active Active
- 2010-07-06 KR KR1020127000124A patent/KR20120036930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0-07-06 ES ES10796903.2T patent/ES2662074T3/es active Active
- 2010-07-06 EP EP10796903.2A patent/EP2453184B1/en active Active
- 2010-07-06 WO PCT/JP2010/004418 patent/WO201100459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33979A (ja) * | 2003-10-28 | 2005-05-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恒温恒湿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CN1821668A (zh) * | 2005-02-15 | 2006-08-23 | Lg电子株式会社 | 通风系统和增压设备 |
WO2009044505A1 (ja) * | 2007-10-05 | 2009-04-09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調湿装置及び換気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1004590A1 (ja) | 2011-01-13 |
AU2010269745A1 (en) | 2012-02-16 |
JP2011033329A (ja) | 2011-02-17 |
CN102472513A (zh) | 2012-05-23 |
JP4697341B2 (ja) | 2011-06-08 |
AU2010269745B2 (en) | 2013-09-12 |
EP2453184A4 (en) | 2014-07-30 |
ES2662074T3 (es) | 2018-04-05 |
US9062892B2 (en) | 2015-06-23 |
EP2453184A1 (en) | 2012-05-16 |
US20120122388A1 (en) | 2012-05-17 |
KR20120036930A (ko) | 2012-04-18 |
EP2453184B1 (en) | 2017-1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72513B (zh) | 换气系统 | |
JP5695752B2 (ja) | 除湿システム | |
CN102112813B (zh) | 调湿装置 | |
CN100432554C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1842638B (zh) | 调湿装置 | |
CN101842146B (zh) | 调湿装置 | |
CN101842641A (zh) | 调湿装置 | |
WO2014206012A1 (zh) | 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及温湿度独立控制方法 | |
KR101667979B1 (ko) | 제습 및 가습 기능을 갖는 공기조화기와 이를 이용한 제습냉방 및 가습난방 방법 | |
WO2005095868A1 (ja) | 調湿装置 | |
WO2021044947A1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CN103906978A (zh) | 调湿装置 | |
WO2006135068A1 (ja) | 調湿装置 | |
CN103827590A (zh) | 调湿装置 | |
CN103443553B (zh) | 调湿换气装置 | |
CN101883954B (zh) | 湿度调节装置 | |
CN101842640A (zh) | 调湿装置 | |
JP5772479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13190177A (ja) | 調湿装置 | |
CN218915186U (zh) | 一种热泵转轮除湿机 | |
JP2012102887A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KR101665936B1 (ko) | 주거용 냉난방제습장치와 이를 이용한 제습냉방 및 가습난방 방법 | |
JP4496821B2 (ja) | 調湿装置 | |
JP5109595B2 (ja) | 調湿装置 | |
JP2009109126A (ja) | 調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