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00463B - 织造织物的工艺及起毛织物 - Google Patents
织造织物的工艺及起毛织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00463B CN1800463B CN200510137347.1A CN200510137347A CN1800463B CN 1800463 B CN1800463 B CN 1800463B CN 200510137347 A CN200510137347 A CN 200510137347A CN 1800463 B CN1800463 B CN 180046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bric
- pile
- warp
- warp yarns
- technolog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27/00—Woven pile fabrics
- D03D27/02—Woven pile fabrics wherein the pile is formed by warp or weft
- D03D27/10—Fabrics woven face-to-face, e.g. double velv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织造织物的工艺及起毛织物。该织物包括多个经纱体系,其中对于至少两个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在每个经纱体系中,至少有两个具有不同特征的绒头经纱,在每个所述经纱体系中,绒头经纱为了形成图案而根据一种组织交替地在织物中交织,并且为了不形成图案而不织或沿着织物形成浮线,根据双面织造方法织成下层织物和上层织物,所述两个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各自包括相同的至少两根绒头经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第一经纱体系中不形成图案的一根绒头经纱分别在上层织物和下层织物中形成浮线或不织,则在另一个经纱体系中不形成图案的对应的绒头经纱分别在下层织物和上层织物中形成浮线或不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织机上织造织物的工艺,这些织物包括多个经纱体系,其中有至少两个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在这些至少两个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中的每一个中,至少有两个特征不同的绒头经纱,在每个所述的经纱体系中,根据一种组织,绒头经纱在织物中为了形成图案交替地交织,或者为了不形成图案而不织或沿着织物形成浮线。
经纱体系是指一组经纱包括:张紧经纱,接结经纱和/或绒头经纱,这些经纱体系沿着纬向并排延伸。特征是指类型,颜色,厚度等。
本发明更涉及一种起毛织物。
背景技术
起毛织物(也称作长绒织物)是使用了粗支长毛绒经纱的织物。绒头长度范围从15mm到100mm。纱线粗度从3000旦尼尔可以达到12000旦尼尔甚至30000旦尼尔。有时,这种起毛织物中,用粗纱和细纱组成一根纱以产生附加效果。
至今起毛织物主要是用羊毛经由手工簇绒或使用例如剑杆织机(rodlooms)或阿克斯明斯特地毯织机的单面织机织成。然而这种织物不适合在双面织机上织成,因为粗支的绒头经纱无法在传统的2投纬织造和3投纬织造中织成,因为粗支的绒头经纱难以在织物中隐藏,因为在实现织物时绒头较长(大于30mm),松紧条痕由绒头的强度不够以及由粗纱架上的筒子架供给的必须在一个机器周期内被输送的纱线因为绒头从上层织造到下层织造的运动而变得过度引起。另外,后者的松紧条痕取决于所织的图案的组织,确保给提花装置加载大的载荷。
在剑杆织造(rod-weaving)中,这些问题出现的轻一些,因为,由于只有一面织物被织成,必须在一个机器周期内送出的绒头经纱的数量比较受限制,另外机器速度较低。在阿克斯明斯特地毯织机中,这些问题出现的也轻一些,因为绒头经纱只供给一面织物,机器速度较低,并且一个绒头仅环绕三根纬纱。并且,不会出现埋头绒头(dead pile)。
然而,剑杆织造(rod-weaving)和阿克斯明斯特地毯织造与双面织造相比产量过低。至今这两种技术均不能用来织造或簇绒由廉价塑料丝或聚丙烯丝制成的起毛织物:在剑杆织机(rod looms)中,因为剑杆(rod)移开时产生的温度过高而不能用塑料丝或聚丙烯丝织造;在阿克斯明斯特地毯织造中,是因为片梭系统不适合接收和使用这种纱线。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用双面粗支羊毛纱线或聚丙烯丝织成多种色彩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起毛织物在传统的1/2V织纹中双面织造,其是一种很普通的双面织造方法,绒头经纱的占有率就过高,纱线难以织成织物。在这种情况下,则绒头经纱被挤压地过度接近,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在织物中隐藏埋头绒头经纱,这使得织物背面难以产生漂亮的图案。并且,具有这样密度的织物发硬,给使用者带来不舒适的感觉。另外,这样的织物使用大量原料使得其过于昂贵。并且,V织纹在使用较长绒头时绒头强度不够。
关于密度和绒头强度的问题在使用例如W织纹来织造平绒(flat velvet)时得以解决,W织纹提供很好的绒头强度(在这方面参考Van de Wiele WeaveCatalogue,第1,8和38页)。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根据任意图案结合提花机和色彩选择而使用此技术不是显而易见的。
发明内容
一方面,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粗支绒头纱生产长毛绒织物的工艺,其中这种织物例如起毛织物,能够在双面提花织机上生产,其中也可以使用廉价塑料丝或聚丙烯丝,并且能够在织物中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纱线类型或者凸纹等。
根据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具有在本说明书第一段中限定的特征的工艺达到此目的,其中根据双层织造方法织成上层织物和下层织物,所述两个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每个都包括同样的至少两个绒头经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第一经纱体系中不形成图案的一个绒头经纱分别在上层织物和下层织物中形成浮线或者不织,则另一个经纱体系中不形成图案的相应的绒头经纱分别在下层织物和上层织物中形成浮线或者不织。
以这种方式,如果考虑了两个相邻的经纱体系,可以很好的扩展到每层织物的绒头加工,换言之,在两个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上,形成图案的绒头在一层同一织物上,在两个连续纬纱之间延伸。
此工艺使得包含绒头经纱的织物具有不同特征,例如色彩、厚度、效果,根据任意织物组织使用长的粗支绒头织造,这样,在原纱线形成图案的区域,该纱线在同一织物中不织或形成浮线,在这些区域形成图案的绒头经纱与其上的纬纱不交织因此不出现标记,并且如果绒头经纱的特征改变例如产生色差,图案仍保持清晰。
根据本发明的工艺而织成的织物可以通过根据公式2k+3/2(2k+3)(其中k≥0且k为整数)的织纹而织成。
此织物通常在双面、双剑杆织机上织成,此织机具有两个引纬装置和引纬高度,在每个机器周期中两个引纬装置同时引入。
应用本发明的工艺的这些织纹表现出优良的绒头强度,形成良好的图案及好看的地毯背面。然而,使用这些织纹确保了在特定的连续引纬周期中的梭口的改变需要特定纱线的位置改变,该位置改变为从高于上层引纬高度的位置到低于下层引纬高度的位置。对于这种位置改变,如果绒头比较长,就意味着提供纱线的粗纱架的筒子架必须提供特别长的纱线,也就是,在短时间即一个机器周期内,为一个织物提供超过两倍的绒头长度。
为此,提供一种更优选的织物,其根据公式2k+1/4(k+1)(其中k≥0且k为整数)的织纹而织成。
这种织纹具有这样的优点,当在至少一个中间机器周期内在上层织物和下层织物之间牵拉绒头时,形成图案的绒头经纱采取了位于上层和下层引纬高度之间的中间位置。其优点是,施加在提花装置上的载荷减小,并且对于从粗纱架上提供纱线要求也低了,相比于传统的1/2V织纹或者根据公式2k+3/2(2k+3)(其中k≥0)的织纹,这种织机必须在一个机器周期内提供纱线跨接上层织物和下层织物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工艺更改善了密度,在于结合下述两者织造织物:一是根据公式2k+3/2(2k+3)和2k+1/4(k+1)(其中k≥0且k为整数)的织纹,根据所述公式之一的具有特定k值的织纹对上层织物形成图案;二是根据相同公式的不同k值的织纹而对下层织物形成图案。
这样,在采用了这种结合方式的区域,可得到不同的绒头密度,相比于分别根据上述公式之一的每个织纹,每个织纹的形成图案的绒头经纱分别在下层织物和上层织物中形成图案的同等数量的纬纱上方、在下层织物和上层织物中交替动作。
在根据本发明的工艺中根据上述公式之一的织纹,另一种变化给织物以特殊效果,该变化在于:在一个或更多的加纬上,从绒头经纱在上层织物中形成图案转移到该绒头经纱在下层织物中形成图案,每根加纬处的绒头经纱置于引纬高度之间的中间位置。
这样,形成图案的绒头经纱在上层织物的交织处和下层织物的交织处之间的绒头长度,比在一根纬纱上从绒头经纱在上层织物中形成图案转移到该绒头经纱在下层织物中形成图案,得到更长的绒头长度。
这样的话,切刀的切割质量以及形成图案的绒头经纱在上层织物和下层织物之间的下一次转移,共同决定了绒头长度在上层织物和下层织物之间的正确分配。在织物具有割绒的区域能获得高-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工艺,一根经纱体系穿过织机的筘的一个筘齿。
为了根据所述织造的两个公式及其结合进一步增加所述织纹的密度,可以采用优选的工艺,在至少两个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中,对于每个经纱体系的一个或更多绒头经纱,都存在一根具有相同特征的绒头经纱,借此织造能够被传导到反相中。
为了进一步增加密度,在至少两个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中,在每个经纱体系中,每个绒头经纱都是具有相同特征的绒头经纱,借此织造能够被完全传导到反相中。对于绒头经纱的每次向上运动,反相中的工序的特征在于,在相同经纱体系中具有相同特征的绒头经纱向下运动。
如果织造被传导到织物反相中,那么在这些区域自然可达到所能保证的绒头密度均匀度。这样的话,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工艺中,在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中的织物组织在一根或更多的纬纱上移动。这样,绒头密度的均匀性进一步提高。
然而,在反相中织造能够使在同一个提花机上采用的不同类型纱线的数目以及织造筒子架容量减半。
对于绒头经纱的每次移动,由于对于完全在反相中织造的织物结构,具有相同特征的绒头经纱执行相反的运动,通过对提花装置的一个或更多选针单元的主动选择,使用提花装置使得绒头经纱的每次运动都被耦接到具有相同特征的绒头经纱的相反运动,所以,对于具有相同特征的这种绒头经纱的运动,不需要通过一个或更多的选针单元的选择。这允许使用仅有一半数量的选针单元的提花装置实现这些织纹。
当织造被完全传导到反相中时,在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中的织物组织优选在多根纬纱上移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经纱体系中形成图案的绒头经纱在下层织物和上层织物之间移动,在邻接的经纱体系中形成图案的绒头经纱形成W织纹组织的中间线圈横列(leg)。
可防止由具有在其上例如只有W形绒头的中间线圈横列被交织的纬纱的织物行产生的剥离。
由于纱线厚度的缘故,优选将织物中的绒头经纱设置成在织物的绒头侧浮动,并按规则间隔在纬纱上方交织,相对于构成织物底布的张紧经纱,该纬纱位于织物的绒头侧。
为了到达多个连续位置的中间位置,一方面可以使用在每个引纬周期都能采取任意位置的全开梭口提花装置。
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这样的提花装置,即该提花装置在多个引纬周期只能到达中间位置,并可以从一个引纬周期的中间位置移动到最高或最低位置,而在下一个引纬周期移回到中间位置。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起毛织物,在该起毛织物中,可以使用廉价塑料丝和聚丙烯丝,并且在该织物中,可以实现不同效果,例如不同色彩、凸纹等。
此目的可以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起毛织物达到,该起毛织物使用具有多种色彩或效果的绒头经纱在双面织机上织成。
更特别地,该起毛织物通过根据上文限定的本发明的工艺织成。
在根据本发明的起毛织物的优选实施例中,在织物的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中,织物组织的绒头形成部分彼此位于多根纬纱上。
在此优选的是,所述在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中的位移等于织物组织在其上重复的纬纱数量的一半。
这样,第一经纱体系的绒头经纱形成的图案与邻接经纱体系的绒头经纱形成的图案互补。
在下文的详细说明中,进一步解释上述的根据本发明的织造织物的工艺以及根据本发明的工艺织成的织物的特征和优点。本发明的目的仅仅是说明本发明的一般原理,所以在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能被解释为对本发明申请的领域或者对权利要求书所要求保护的专利权的限制。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中,对在此附加的图1至17作为参考,附图中:
图1是在生产织物时的3/8W织纹的重复的织物组织图;
图2是在生产织物时的1/4V织纹的重复的织物组织图;
图3是织物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在每个织物的邻接的经纱体系中,具有相同特征的相应绒头经纱交织多个具有相同织纹结构的纬纱,同时在两个经纱体系中的不形成图案的绒头经纱均在同一织物中形成浮线;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工艺用3/6W织纹织成的起毛织物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工艺用3/6W织纹织成的起毛织物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工艺用5/10W织纹织成的起毛织物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工艺用1/4V织纹织成的起毛织物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工艺用3/8W织纹织成的起毛织物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工艺用5/12W织纹织成的起毛织物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工艺在反相中织成的起毛织物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工艺在反相中织成的起毛织物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工艺在反相中织成的起毛织物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在互相邻近的筘齿内的织物组织被安置于几根纬纱上;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工艺结合1/4V织纹和3/8W织纹织成的起毛织物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工艺结合1/4V织纹和3/8W织纹在反相中织成的起毛织物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15是起毛织物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在上层织物中形成图案的绒头经纱穿过一根或更多的加纬到下层织物中形成图案的移动;
图16是生产起毛织物的织纹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同时选择了两根具有不同特征的绒头经纱;
图17是根据图16的起毛织物在反相中织成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双面提花织造中,使用具有不同特征例如色彩、厚度、效果等的绒头经纱,这些绒头经纱根据特定的织物组织而织在织物中。在每个经纱体系中给出各类型的绒头经纱。如前所述,经纱体系是指包括张紧经纱、接结经纱和/或绒头经纱的一组经纱,这些经纱体系沿着纬向并排延伸。通过提花装置,每根绒头经纱能够置于梭口的正确位置以实现所要的织物组织,引入纬纱时筘就打纬。由于织物在传统的1/2V织纹中被割绒,在每个经纱体系中不同类型的纱线呈现一次,并且所有的绒头经纱体系构造相同。
然而,在立绒织造中,其它的织纹也是已知的,绒头在多根纬纱上没有那么密的织纹。W织纹就是这种织纹的良好例子。然而这种织机不能用在双面提花立绒织造中。因此,这种织机只能用在特征相同的绒头经纱的平纹织物中。所有具有不同特征的绒头经纱在上层或下层操作中分布组成无重复的组织;就不形成图案的绒头来说,至今还没有合格的纱线质量可以在这种织物中交织或形成浮线。
这个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这样的织纹在多根纬纱上,分别在上层织物的多根纬纱上和下层织物的多根纬纱上,没有一根绒头经纱在形成图案的操作中交织,并且在上层织物和下层织物中的图案在多根纬纱上移动,这种位移比重复组织小。
因此,对于3/8W织纹(如图1所示),如果在上层织物10中不织或形成浮线的一根绒头经纱15要形成图案,此绒头经纱15则在上层织物10中在第一个三根纬纱1-3上开始形成一个W绒头。然后,绒头经纱15在接下来的五根纬纱4-8上不呈现在上层织物10上。在纬纱5-7上,绒头经纱15在下层织物20上形成W绒头,而在纬纱8到12上(=纬纱8到4的重复)不呈现在下层织物20上。
从下层织物20上开始的绒头经纱(附图未显示)将在第一个三根纬纱上在下层织物20上形成W绒头,然后在纬纱5到7上在上层织物10上形成W绒头,在纬纱4到8上在下层织物以及在纬纱8到12上在上层织物,绒头经纱14不呈现。
这表明根据图1的织纹类型的织物中,如果一根形成图案的绒头经纱15被选择,此绒头经纱15既在上层织物10中也在下层织物20中,分别地在三根纬纱1-3上形成W绒头,另外在五根纬纱4-8上没有绒头。此种织物的缺点是它们不能形成漂亮的织物组织,也不能在织物上形成漂亮的背面。如图2所示,在1/4V织纹中有一些类似的地方。例如,在上层织物10中用形成图案的绒头经纱16在纬纱1上交织一个V绒头,然后用这根形成图案的绒头经纱16在纬纱2到4上不在上层织物10上交织V绒头;反之,对于下层织物20,形成图案的绒头经纱16不在纬纱1,2和4上交织V绒头,此形成图案的绒头经纱16在纬纱3上在下层织物上交织V绒头。这样的话,对于每块织物,V绒头将分别地在一根纬纱上形成而在三根纬纱上不形成。
如图3所示,一种尝试能够补救在图案上和背面的不利效果,在邻接的经纱体系A,B中,对于每层织物10、20,使具有相同特征的相应的绒头经纱13、14根据相同的织纹结构从多个在后的纬纱开始。在图3中,此尝试以3/8W织纹为基础。然而在此发现,如果浮在上层织物10的不形成图案的第一绒头经纱13和浮在下层织物20上的不形成图案的第二绒头经纱14,它们两者在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A,B中在它们之间发生图案变化,则在四根纬纱上移动。然而,这对织物图案质量有很大限制,无法进行高质量的操作,当然图案上还带有明显的条纹。
总体上的发明概念包括,在根据双面织造方法织成的上层和下层的起毛织物中,包括不同色彩及效果的绒头经纱,这些织物包括多个经纱体系,其中对于至少两个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在每个这种至少两个的经纱体系中,至少有具有不同特征的两根绒头经纱,在每个所述经纱体系中,绒头经纱根据一种组织在织物中交织以形成图案,以及沿着织物不织或形成浮线以不形成图案,其中所述两个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每个包括相同的至少两根绒头经纱,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第一经纱体系中的一根绒头经纱在各自的上层织物10、下层织物20中不形成图案、形成浮线或不织,在另一个经纱体系中的对应绒头经纱在各自的下层织物20、上层织物10中不形成图案、形成浮线或不织。特征是指色彩、类型、厚度、结构等。
这个基本原理在图4到17中更详细地得以说明,其中分别示意性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双面织物的横截面,此织物在生产中使用双面提花织机。
根据上文所定义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能够应用于织物,通过根据公式2k+3/2(2k+3)(其中k≥0且k为整数)的织纹而织成。此织纹包括:3/6W织纹(图4和5),5/10W织纹(在“W”上有两个中间线圈横列(leg)100)(图6),7/12W织纹(在“W”上有3个中间线圈横列),等。
然而,由于上述原因,优选根据公式2k+1/4(k+1)(其中k≥0且k为整数)的织纹而织成。此类织纹是:1/4V织纹(图7),3/8W织纹(图8),5/12W织纹(图9),7/16W织纹,等。
为了根据两公式2k+3/2(2k+3)和2k+1/4(k+1)(其中k≥0且k为整数)而更进一步增加织纹密度,在至少两个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中,在每个这种经纱体系中,对于一根或更多根绒头经纱,可以提供具有相同特征的绒头经纱。由此能够将织造传递到反相中。因此可以进行选择,例如提供双倍的原色和效果以及仅仅单独地提供第二色彩和效果。
然而如果需要更高的密度,在至少两个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中,对于每根绒头经纱,可以提供具有相同特征的绒头经纱,借此织造能够被完全传递到反相中。当织造在反相中实现的情况下,对于从上层织物10延伸到下层织物20的每根绒头经纱,相应的绒头经纱从下层织物20延伸到上层织物10。在根据本发明的工艺中,在每对绒头经纱的反相的织造中,在不形成图案的应用中,在下层织物20中使一根绒头经纱不织或形成浮线;而相应的具有相同特征的绒头经纱,在不形成图案的应用中,在上层织物10中不织或形成浮线。由此绒头密度加倍,而根据本发明的工艺的所有优点得以保留。然而,对于给定的相同的提花容量,可以呈现在一个织物上的特征的数量减半。
如图12所示,已发现在织物10,20中的某些区域此等式成立,这些区域在反相中的织造通过在互相邻近的筘齿A,B中在几根纬纱5-7上移动织物组织而进一步提高。此处优选在多根纬纱上移动,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形成图案的绒头经纱21,22在一个筘齿A中在下层织物20和上层织物10之间移动,在邻近筘齿B中的相应绒头经纱形成W的中间线圈横列(leg)。
也可用的结合本发明工艺的新织纹是在上层织物10上根据具有特殊k值的两公式之一2k+3/2(2k+3)和2k+1/4(k+1)(其中k≥0且k为整数)形成图案,并且在下层织物20上根据不同k值的相同公式形成图案。图13显示了3/8W织纹结合1/4V织纹。如果这种结合反过来应用在邻近的筘齿中,也就是1/4V织纹结合3/8W织纹,在织物的某些区域这种结合比起根据不同公式的每个织纹能得到不同的绒头密度。由此织物可得到更大的变化。
如图14所示,这种结合也可用在反相中,所以,对在上层织物10中或在上层织物10和下层织物20之间移动的每个绒头经纱21、22,都有具有相同特征的相应的绒头经纱在下层织物20或在下层织物20和上层织物10之间进行相反的移动。
如图15所示,另一种变化使起毛织物中产生附加效果,包括根据公式2k+1/4(k+1)(其中k≥0且k为整数)的其中一种织纹,使得上层织物10中的形成图案的绒头经纱23、24越过一根或更多的加纬转变到下层织物20中形成图案,所以在上层织物10中和在下层织物20中之间交织的形成图案的绒头经纱23、24的绒头长度比起根据公式2k+1/4(k+1)(其中k≥0且k为整数)的织纹更长,其具有上文说明的优点。
在一个或更多的经纱体系中,可以使用相同色彩而不同厚度和/或不同类型的纱线。另外,也可以使用相同色彩但在后处理例如收缩、卷曲等反应不同的纱线。这些色彩相同但其它特征不同的纱线可以根据一种组织被同时选择或者不同时选择。在图16中,提供一种织纹,其中两根这样的绒头经纱25、26同时被选择,并且在第一个筘齿A中和邻近的第二筘齿B中,织物组织形成绒头的部分在多根纬纱上移动,相应的在一半纬纱上织物组织被重复。在图16中,织物组织为3/8W织纹,组织图形中形成绒头的部分在四根纬纱上移动,也就是纬纱7到11。图17提供一种根据图16但在反相中构成的织纹。在本领域中,这种效果必须使用包芯纱来达到,其中细纱和粗纱结合为一根纱。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效果不佳,因为两种类型的纱线在形成织物组织的过程中一直以结合的状态使用而不能彼此单独使用。此问题由根据本发明在双面织机上执行工艺而解决。
然而,如果需要在整个织物上结合不同的纱线类型,同样可以让两种从织机粗纱架上不同的筒子架上下来的纱线穿过不同的综片,用一个通丝单元操作。这需要附加操作以结合两种类型的纱线为一根。
已有的起毛织物与根据本发明的起毛织物的不同之处为,根据本发明的织物在双面织机上应用多种色彩(或特征)织成。在双面织机上织起毛织物也使得使用塑料丝或聚丙烯丝生产此类织物成为可能。
对于根据本发明的工艺织造的起毛织物,在此织物中,在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中,织物组织绒头形成的部分能够在多根纬纱上相对移动。这种移动优选地等于有织物组织在其上重复的纬纱的一半,如图4至9所示。对于3/8W织纹(图8),通常在与互相邻近的筘齿A、B相对应的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中,每层织物10、20中的W的形成将在四根纬纱7-11上移动。
由于绒头经纱的厚度的原因,绒头经纱很少在起毛织物底布的基础经纱之间不织,但它们常常在起毛织物的底布的绒头侧形成浮线,并且它们在一根纬纱上有规则间隔的交织,相对于底布的张紧经纱位于织物的绒头侧。
为了让在多根纬纱上形成的浮线到达中间位置,一方面可以使用全开梭口的提花装置,其可以采用每个引纬周期的任意位置。另一方面,也可以操作只能经过多个引纬周期到达中间位置的提花装置,其还可以在一个引纬周期上从中间位置移动到最上或最下位置,并在接下来的引纬周期返回到中间位置。
如上文所述,因为当织造传递到反相时,对绒头经纱的每次移动都有具有相同特征的对应绒头经纱进行相反运动,可以使用提花装置,其中绒头经纱的每次移动都通过一个或多个选针单元的主动选择而耦合到相应绒头经纱的相反移动中,例如通过机械耦合,因此,对于相应绒头经纱的移动,就不需要通过一个或多个选针单元的选择了。因此这种织造就可以用仅有一半数量的选针单元的提花装置实现。
Claims (17)
1.在织机上织造织物的工艺,其中这种织物包括多个经纱体系,其中对于至少两个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在这些至少两个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的每个经纱体系中,至少有两个具有不同特征的绒头经纱,在每个所述经纱体系中,绒头经纱为了形成图案而根据一种组织交替地在织物中交织,并且为了不形成图案而不织或沿着织物形成浮线,其特征在于,根据双面织造方法织成下层织物(20)和上层织物(10),所述两个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各自包括相同的至少两根绒头经纱(17)、(18)、(21)、(22)、(23)、(24)、(25)、(26),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第一经纱体系中不形成图案的一根绒头经纱(17)、(21)、(23)、(25)分别在上层织物(10)和下层织物(20)中形成浮线或不织,则在另一个经纱体系中不形成图案的对应的绒头经纱(17)、(21)、(23)、(25)分别在下层织物(20)和上层织物(10)中形成浮线或不织。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工艺,其特征在于,上层织物(10)、下层织物(20)根据公式2k+3/2(2k+3)的织纹而织成,其中k≥0且k为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工艺,其特征在于,上层织物(10)、下层织物(20)根据公式2k+1/4(k+1)的织纹而织成,其中k≥0且k为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工艺,其特征在于,上层织物(10)、下层织物(20)根据公式2k+3/2(2k+3)或2k+1/4(k+1)的织纹相结合而织成,其中k≥0且k为整数,其中对上层织物(10)的图案的形成是根据所述公式之一的具有特定k值的织纹而实现的,对下层织物(20)的图案的形成是根据相同公式的不同k值的织纹而实现的。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之一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在织纹中,在一个或更多的加纬上,从绒头经纱(23)、(24)在上层织物(10)中形成图案转移到该绒头经纱(23)、(24)在下层织物(20)中形成图案,每根加纬处的绒头经纱置于引纬高度之间的中间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的工艺,其特征在于,一个经纱体系穿过织机的筘的一个筘齿A或筘齿B。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两个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中,在每个这种经纱体系中,对于一根或更多根绒头经纱,提供具有相同特征的绒头经纱,由此能够将织造传递到反相中。
8.根据权利要求7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两个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中,在每个这种经纱体系中,对于每根绒头经纱,提供具有相同特征的绒头经纱,由此能够将织造完全传递到反相中。
9.根据权利要求7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在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中的织物组织在一根或更多的纬纱上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在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A)、(B)中的织物组织在多根纬纱上移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经纱体系中形成图案的绒头经纱(21)、(22)在下层织物(20)和上层织物(10)之间移动,在邻接的经纱体系(B)、(A)中形成图案的绒头经纱(21)、(22)形成W织纹组织的中间线圈横列。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将上层织物(10)和下层织物(20)中的绒头经纱(17)、(18)、(21)、(22)、(23)、(24)、(25)、(26)设置成在上层织物(10)、下层织物(20)的绒头侧浮动,并按规则间隔在纬纱上方交织,相对于构成织物底布的张紧经纱,该纬纱位于织物的绒头侧。
12.根据权利要求5的工艺,其特征在于,为了到达多个连续位置的中间位置,使用在每个引纬周期都能采取任意位置的全开梭口提花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5的工艺,其特征在于,为了到达多个连续位置的中间位置,使用全开梭口提花装置,其只能到达多个引纬周期的中间位置,并且能够从一个引纬周期的中间位置移动到最高或最低位置,而在下一个引纬周期返回到中间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8的工艺,其特征在于,使用一种提花装置,其中通过提花装置的具有一个或更多选针单元的主动选择,绒头经纱(17)、(18)、(21)、(22)、(23)、(24)、(25)、(26)的每次运动都被耦接到具有相同特征的绒头经纱(17)、(18)、(21)、(22)、(23)、(24)、(25)、(26)的相反运动,所以,对于具有相同特征的这种绒头经纱(17)、(18)、(21)、(22)、(23)、(24)、(25)、(26)的运动,不需要通过一个或更多的选针单元的选择。
15.起毛织物,其特征在于,该起毛织物根据权利要求1的工艺在双面织机上织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起毛织物,其特征在于,在该织物中,在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中,织物组织的绒头形成部分彼此位于多根纬纱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起毛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在互相邻接的经纱体系中的位移等于织物组织在其上重复的纬纱数量的一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BE2004/0590A BE1016337A3 (nl) | 2004-12-02 | 2004-12-02 | Werkwijze voor het weven van weefsels en shaggy weefsel. |
BE2004/0590 | 2004-12-0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00463A CN1800463A (zh) | 2006-07-12 |
CN1800463B true CN1800463B (zh) | 2011-04-06 |
Family
ID=34923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10137347.1A Active CN1800463B (zh) | 2004-12-02 | 2005-12-02 | 织造织物的工艺及起毛织物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287552B2 (zh) |
EP (1) | EP1666651B1 (zh) |
CN (1) | CN1800463B (zh) |
AT (1) | ATE540147T1 (zh) |
BE (1) | BE1016337A3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204710A1 (en) | 2002-12-19 | 2006-09-14 | De Vries Hugo | Artificial turf ma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reof |
BE1016337A3 (nl) * | 2004-12-02 | 2006-08-01 | Wiele Michel Van De Nv | Werkwijze voor het weven van weefsels en shaggy weefsel. |
EP1900861B1 (en) * | 2006-09-05 | 2015-07-08 | NV Michel van de Wiele | Method for weaving a fabric and fabric woven according to such a method |
BE1017428A3 (nl) * | 2006-12-22 | 2008-09-02 | Wiele Michel Van De Nv | Kunstgrasmat en werkwijze voor het vervaardigen van dergelijke mat. |
BE1017429A3 (nl) * | 2006-12-22 | 2008-09-02 | Wiele Michel Van De Nv | Kunstgrasmatten. |
BE1017560A3 (nl) * | 2007-04-18 | 2008-12-02 | Wiele Michel Van De Nv | Geweven kunstgrasmat met fijne poolverdeling. |
US8359989B2 (en) | 2008-02-15 | 2013-01-29 | Card-Monroe Corp. | Stitch distribution control system for tufting machines |
US8141505B2 (en) | 2008-02-15 | 2012-03-27 | Card-Monroe Corp. | Yarn color placement system |
EP2251467B1 (en) * | 2009-05-13 | 2013-08-07 | SCHÖNHERR Textilmaschinenbau GmbH | Method for simultaneously weaving two fabrics, fabric adapted to be woven with such a method and loom usable with such a method |
WO2012098130A1 (en) | 2011-01-17 | 2012-07-26 | Vds Weaving Nv | A tridimensional woven fabric, an integrated permeate channel membrane comprising said fabric and uses thereof |
FR2970481B1 (fr) * | 2011-01-18 | 2014-06-13 | Snecma | Structure fibreuse pour piece en materiau composite de geometrie complexe |
CN103814162B (zh) * | 2011-09-22 | 2016-06-01 | 米歇尔.范德威尔公司 | 编织起绒织物的方法 |
BE1020430A3 (nl) * | 2011-12-23 | 2013-10-01 | Wiele Michel Van De Nv | Werkwijze voor het weven van een poolweefsel met poolvrije zones. |
BE1021026B1 (nl) * | 2013-01-09 | 2015-01-27 | Nv Michel Van De Wiele | Tapijt met een schaduweffect en werkwijze voor het weven van een tapijtweefsel met een schaduweffect. |
BE1022393B1 (nl) * | 2013-01-10 | 2016-03-21 | Nv Michel Van De Wiele | Werkwijze voor het weven van poolweefsels en werkwijze voor het daarvoor uitrusten van een weefmachine |
EP2894244B1 (en) * | 2014-01-09 | 2018-11-28 | STÄUBLI BAYREUTH GmbH | Method for weaving pile fabrics and pile fabric with shadow cut pile zones |
CN103966730B (zh) * | 2014-05-21 | 2015-06-24 | 廖军艺 | 一种地毯纺织方法 |
BE1023598B1 (nl) * | 2015-11-10 | 2017-05-11 | Nv Michel Van De Wiele | Werkwijze voor het dubbelstukweven van weefsels met figuurkettingdraden |
US9534323B1 (en) * | 2016-01-09 | 2017-01-03 | Trident Limited | Terry fabric weave and resulting terry fabric |
WO2018228694A1 (en) * | 2017-06-15 | 2018-12-20 | Staubli Bayreuth Gmbh | Weaving machine, method for simultaneously weaving two pile fabrics on such a machine and pile fabric obtainable with such a method |
EP3702500B1 (en) * | 2019-02-26 | 2022-04-06 | STÄUBLI BAYREUTH GmbH | Method for weaving pile fabrics and pile fabric woven with such a method |
CN111321502B (zh) * | 2020-03-13 | 2021-04-06 | 浙江英诺威纺织有限公司 | 一种仿生短毛丝绒面料的生产工艺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95382A (en) * | 1935-03-14 | 1937-10-12 | Collins & Aikman Corp | Method of weaving frieze pile fabrics |
US3327738A (en) * | 1964-03-04 | 1967-06-27 | Librex Anstalt Soc | Double face connected carpet structure |
CN87100264A (zh) * | 1987-01-08 | 1987-11-04 | 李秉仁 | 经花双面长毛绒织物和毛毯 |
CN1132274A (zh) * | 1995-03-24 | 1996-10-02 | 日本迈耶株式会社 | 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 |
CN2252820Y (zh) * | 1995-07-14 | 1997-04-23 | 张铁夫 | 毛圈与非毛圈双层机织织物 |
EP0919652B1 (en) * | 1997-12-01 | 2003-02-05 | N.V. Michel Van de Wiele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pile fabric with coarse pile warp threads |
EP1046734B1 (de) * | 1999-04-21 | 2003-12-17 | SCHÖNHERR Textilmaschinenbau GmbH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Doppelteppichgeweb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182610A (en) * | 1936-11-09 | 1939-12-05 | Calonnier Maurice | Manufacture of velvet woven in double piece |
US2497716A (en) * | 1949-09-08 | 1950-02-14 | Elsie C Bloch | Loop pile carpet fabric |
US2905202A (en) * | 1956-01-06 | 1959-09-22 | Masland C H & Sons | Pile fabric method |
US2929413A (en) * | 1956-12-03 | 1960-03-22 | Masland C H & Sons | Pile fabric |
US3204669A (en) * | 1963-07-03 | 1965-09-07 | Morgan Valentine Co Inc L | Manufacture of cut pile fabrics |
US3519032A (en) * | 1968-02-09 | 1970-07-07 | Librex Anstalt | Pile fabrics |
BE1004348A3 (nl) * | 1990-06-05 | 1992-11-03 | Wiele Michel Van De Nv | Werkwijze voor het vervaardigen van een dubbelstuktapijtweefsel, in een 2-schotbinding alsmede aldus verkregen weefsels. |
BE1004894A4 (nl) * | 1991-05-21 | 1993-02-16 | Wiele Michel Van De Nv | Werkwijze voor het vervaardigen van een dubbelstuktapijtweefsel in een enkelspoelige binding alsmede aldus verkregen weefsels. |
BE1011348A3 (nl) * | 1997-09-02 | 1999-07-06 | Wiele Michel Van De Nv | Werkwijze voor het weven van dubbelstuktapijten en tapijtweefsels met verbeterde eigenschappen. |
EP1072705B2 (en) * | 1999-07-19 | 2010-06-02 | NV Michel van de Wiele | Method for face-to-face weaving false bouclé fabrics with cut pile, and fabrics woven according to this method |
BE1013266A3 (nl) * | 2000-02-02 | 2001-11-06 | Wiele Michel Van De Nv | Werkwijze voor het vervaardigen van een hoogkorig poolweefsel. |
EP1152076B1 (en) * | 2000-05-02 | 2006-11-29 | NV Michel van de Wiele | Method for face-to-face weaving pile fabrics and pile fabrics woven according to this method |
BE1014721A5 (nl) * | 2002-03-22 | 2004-03-02 | Wiele Michel Van De Nv | Werkwijze en weefmachine voor het weven van weefsels met poollussen. |
BE1016008A4 (nl) * | 2004-05-07 | 2006-01-10 | Wiele Michel Van De Nv | Werkwijze en inrichting voor het weven van dubbelzijdig bruikbare weefsels. |
BE1016337A3 (nl) * | 2004-12-02 | 2006-08-01 | Wiele Michel Van De Nv | Werkwijze voor het weven van weefsels en shaggy weefsel. |
BE1016336A5 (nl) * | 2004-12-02 | 2006-08-01 | Wiele Michel Van De Nv | Werkwijze voor het weven van dubbelstukweefsels, weefsel geweven volgens een dergelijke werkwijze en dubbelstukweefmachine voorzien voor het uitvoeren van een dergelijke werkwijze. |
US7520303B2 (en) * | 2005-06-24 | 2009-04-21 | N.V. Michel Van De Wiele | Method for weaving a fabric, fabric woven by means of such a method and weaving machine for weaving such a fabric |
-
2004
- 2004-12-02 BE BE2004/0590A patent/BE1016337A3/nl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
- 2005-11-24 EP EP05077668A patent/EP1666651B1/en active Active
- 2005-11-24 AT AT05077668T patent/ATE540147T1/de active
- 2005-11-30 US US11/290,616 patent/US7287552B2/en active Active
- 2005-12-02 CN CN200510137347.1A patent/CN180046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95382A (en) * | 1935-03-14 | 1937-10-12 | Collins & Aikman Corp | Method of weaving frieze pile fabrics |
US3327738A (en) * | 1964-03-04 | 1967-06-27 | Librex Anstalt Soc | Double face connected carpet structure |
CN87100264A (zh) * | 1987-01-08 | 1987-11-04 | 李秉仁 | 经花双面长毛绒织物和毛毯 |
CN1132274A (zh) * | 1995-03-24 | 1996-10-02 | 日本迈耶株式会社 | 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 |
CN2252820Y (zh) * | 1995-07-14 | 1997-04-23 | 张铁夫 | 毛圈与非毛圈双层机织织物 |
EP0919652B1 (en) * | 1997-12-01 | 2003-02-05 | N.V. Michel Van de Wiele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pile fabric with coarse pile warp threads |
EP1046734B1 (de) * | 1999-04-21 | 2003-12-17 | SCHÖNHERR Textilmaschinenbau GmbH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Doppelteppichgeweb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666651B1 (en) | 2012-01-04 |
EP1666651A2 (en) | 2006-06-07 |
CN1800463A (zh) | 2006-07-12 |
ATE540147T1 (de) | 2012-01-15 |
EP1666651A3 (en) | 2010-05-19 |
US20060137758A1 (en) | 2006-06-29 |
US7287552B2 (en) | 2007-10-30 |
BE1016337A3 (nl) | 2006-08-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00463B (zh) | 织造织物的工艺及起毛织物 | |
CN103814162B (zh) | 编织起绒织物的方法 | |
CN106012237A (zh) | 3d间隔机织物 | |
CN101503840A (zh) | 三层提花毛巾及其织造工艺 | |
EP1152076B1 (en) | Method for face-to-face weaving pile fabrics and pile fabrics woven according to this method | |
CN202323243U (zh) | 双面圈绒织物 | |
CN2252820Y (zh) | 毛圈与非毛圈双层机织织物 | |
CN215906345U (zh) | 具有飘纱提花的三明治网布 | |
US1925459A (en) | Method of weaving patterned terry fabric and the resulting product | |
CN102534950B (zh) | 双面圈绒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 |
FTI | Advanced textile design | |
US6095198A (en) | Method for weaving a pile fabric with high pile density | |
CN107190396B (zh) | 换层剪花梭织面料 | |
CN1594696B (zh) | 用于在双面绒头织物织机上生产双面绒头织物的方法 | |
CN207362410U (zh) | 换层剪花梭织面料 | |
JP4099739B2 (ja) | 通常のタオル織物の織り仕掛けにおいて、ガーゼ織タオルを織成する方法 | |
CN113550060A (zh) | 具有飘纱提花的三明治网布及其制作方法 | |
JPH01314749A (ja) | 無地織柄ベルト | |
CN219326887U (zh) | 一种涤纶提花多色织物 | |
CN111364145B (zh) | 一种沙发布的织造方法 | |
CN114232181B (zh) | 一种用双把吊提花机织造独幅渐变提花织物的制造方法 | |
CN217127661U (zh) | 一种多维双层提花毛巾 | |
KR960016473B1 (ko) | 나일론 스펀라이크 직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01629345A (zh) | 具有镶绣外观的一次成型机织面料及其织造方法 | |
CN1047351A (zh) | 双面提花径起绒织物及织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