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62410U - 换层剪花梭织面料 - Google Patents

换层剪花梭织面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62410U
CN207362410U CN201720690646.6U CN201720690646U CN207362410U CN 207362410 U CN207362410 U CN 207362410U CN 201720690646 U CN201720690646 U CN 201720690646U CN 207362410 U CN207362410 U CN 2073624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carving
clipping
color
wh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9064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倩
王卫红
赵艳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Esquel Textil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Esquel Textil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Esquel Textil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Esquel Textil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69064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624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624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62410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层剪花梭织面料,包括底色经纱、底色纬纱和剪花纱线;所述底色经纱包括第一面底色经纱和第二面底色经纱,所述底色纬纱包括第一面底色纬纱和第二面底色纬纱;所述第一面底色经纱和所述第一面底色纬纱交织形成所述第一面层;所述第二面底色经纱和所述第二面底色纬纱交织形成所述第二面层;沿所述第一面的纬纱方向设有第一剪花区域和第一非剪花区域,所述剪花纱线于所述第一剪花区域织入,于所述第一非剪花区域浮出;浮出的所述剪花纱线形成所述中间层。上述换层剪花梭织面料设计方法巧妙灵活,解决了剪花布成花处纱线在面料加工、成衣制作、穿着服用过程中被拉出的风险,丰富了花型,为市场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Description

换层剪花梭织面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换层剪花梭织面料。
背景技术
传统的梭织面料剪花布,是以单层面料为底布,经纱或纬纱部分织入,部分浮出,在面料正面或反面形成规定长度的浮长线,最终通过特定机器剪掉浮长线而形成的,一般的剪花布只是在成花处有所织入,织入点较少,交织不牢固,易脱落。
而换层的双层及多层组织,是沿织物花型轮廓处调换表、里经纬纱的位置,同时将双层或多层织物连接成一个整体而形成的,花型较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层剪花梭织面料。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换层剪花梭织面料,
所述换层剪花梭织面料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面层、中间层以及第二面层;
所述换层剪花梭织面料包括底色经纱、底色纬纱和剪花纱线;
所述底色经纱包括第一面底色经纱和第二面底色经纱,所述底色纬纱包括第一面底色纬纱和第二面底色纬纱;
所述第一面底色经纱和所述第一面底色纬纱交织形成所述第一面层;
所述第二面底色经纱和所述第二面底色纬纱交织形成所述第二面层;
沿所述第一面的纬纱方向设有第一剪花区域和第一非剪花区域,所述剪花纱线于所述第一剪花区域织入,于所述第一非剪花区域浮出;
浮出的所述剪花纱线形成所述中间层。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二面的纬纱方向设有第二剪花区域和第二非剪花区域,所述剪花纱线于所述第二剪花区域织入,于所述第二非剪花区域浮出。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面的纬纱方向设有若干第一颜色区域,每条所述第一面底色纬纱由与所述第一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组成,所述第一面底色纬纱与所述第一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织入,其余纱线浮出形成第一浮出纬纱;
沿所述第二面的纬纱方向设有若干第二颜色区域,每条所述第二面底色纬纱由与所述第二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组成,所述第二面底色纬纱与所述第二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织入,其余纱线浮出形成第二浮出纬纱;
所述第一浮出纬纱、所述第二浮出纬纱和浮出的所述剪花纱线形成所述中间层。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颜色区域和所述第二颜色区域的纬向均为变纬密织造形式。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每条所述第一面底色纬纱由1-10个颜色数量的纱线组成,每条所述第二面底色纬纱由1-10个颜色数量的纱线组成(纬纱颜色数量没有严格限制)。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浮出纬纱、所述第二浮出纬纱以及浮出的所述剪花纱线的尺寸分别为0.2-8英寸(浮出的尺寸没有严格限制)。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面的经纱方向设有若干第三颜色区域,每条所述第一面底色经纱由与所述第三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组成,所述第一面底色经纱与所述第三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织入,其余纱线浮出形成第一浮出经纱;
沿所述第二面的经纱方向设有若干第四颜色区域,每条所述第二面底色经纱由与所述第四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组成,所述第二面底色经纱与所述第四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织入,其余纱线浮出形成第二浮出经纱;
所述第一浮出经纱、所述第二浮出经纱和浮出的所述剪花纱线形成所述中间层。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颜色区域和所述第四颜色区域的经向均为插花筘织造形式。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每条所述第一面底色经纱由1-10个颜色数量的纱线组成,每条所述第二面底色经纱由1-10个颜色数量的纱线组成(经纱颜色数量没有严格限制)。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浮出经纱、所述第二浮出经纱以及浮出的所述剪花纱线的尺寸分别为0.2-8英寸。
上述换层剪花梭织面料的原理及有益效果:
上述换层剪花梭织面料,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面层、中间层以及第二面层;通过底色经纱、底色纬纱和剪花纱线织造而成;所述底色经纱包括第一面底色经纱和第二面底色经纱,所述底色纬纱包括第一面底色纬纱和第二面底色纬纱;所述第一面底色经纱和所述第一面底色纬纱交织形成所述第一面层;所述第二面底色经纱和所述第二面底色纬纱交织形成所述第二面层;沿所述第一面的纬纱方向设有第一剪花区域和第一非剪花区域,所述剪花纱线于所述第一剪花区域织入,于所述第一非剪花区域浮出;浮出的所述剪花纱线形成所述中间层。
根据面料的图案需求,经纬向颜色排列可采用任意组合,经纬向纱线织法可采用换层的双层或多层组织,在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的交替位置统一或错开,另一部分纱线在第一面层或第二面层交替织入,并在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之间浮出,织入、浮出的交替位置统一或错开,浮线长短一致或不等。
上述换层剪花梭织面料设计方法巧妙灵活,不仅可解决剪花布成花处纱线在面料加工、成衣制作、穿着服用过程中被拉出的风险,提高了产品的穿着质量,又丰富了花型,为市场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其花型图案交接处自然成一体,手感柔软,且组织连接牢固、永久,适用于服饰、床品、家饰等。
上述换层剪花梭织面料的织造不需要额外设备,在正常梭织织机上即可织造生产。织造完成后的换层剪花梭织面料,布面没有浮纱,省去了在剪毛机上剪纱的工序。上述换层剪花梭织面料的织造对织物的规格、织法、尺寸等也无严格的限制,很多面料都可考虑采用此实用新型的方法来实现。
换层剪花梭织面料,既省去了剪花工序,克服了剪花布成花处纱线在面料加工、成衣制作、穿着服用过程中被拉出的风险,提高了产品的穿着质量,又丰富了花型,为市场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换层剪花梭织面料的花型图案正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换层剪花梭织面料的组织示意图;
图3、图4为图1所示的换层剪花梭织面料的平纹与平纹按1:1比例交替排列的换层组织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换层剪花梭织面料中如图3所示织法与中层纱线部分按2:1的比例交替织入、浮出的组织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换层剪花梭织面料中如图3所示织法与中层纱线部分按2:1的比例交替织入的组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一种换层剪花梭织面料,
所述换层剪花梭织面料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面层、中间层以及第二面层;
所述换层剪花梭织面料包括底色经纱、底色纬纱和剪花纱线;
所述底色经纱包括第一面底色经纱和第二面底色经纱,所述底色纬纱包括第一面底色纬纱和第二面底色纬纱;
所述第一面底色经纱和所述第一面底色纬纱交织形成所述第一面层;
所述第二面底色经纱和所述第二面底色纬纱交织形成所述第二面层;
沿所述第一面的纬纱方向设有第一剪花区域和第一非剪花区域,所述剪花纱线于所述第一剪花区域织入,于所述第一非剪花区域浮出;
浮出的所述剪花纱线形成所述中间层。
可以理解的,第二面也可以根据图案需求设置剪花区域:沿所述第二面的纬纱方向设有第二剪花区域和第二非剪花区域,所述剪花纱线于所述第二剪花区域织入,于所述第二非剪花区域浮出。
可以理解的,根据图案设计需求所述第一面和/或第二面的底色也可以设置若干颜色区域:沿所述第一面的纬纱方向设有若干第一颜色区域,每条所述第一面底色纬纱由与所述第一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组成,所述第一面底色纬纱与所述第一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织入,其余纱线浮出形成第一浮出纬纱;
沿所述第二面的纬纱方向设有若干第二颜色区域,每条所述第二面底色纬纱由与所述第二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组成,所述第二面底色纬纱与所述第二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织入,其余纱线浮出形成第二浮出纬纱;
所述第一浮出纬纱、所述第二浮出纬纱和浮出的所述剪花纱线形成所述中间层。
优选地,所述第一颜色区域和所述第二颜色区域的纬向均采取变纬密织造。
优选地,每条所述第一面底色纬纱由1-10个颜色数量的纱线组成,每条所述第二面底色纬纱由1-10个颜色数量的纱线组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浮出纬纱、所述第二浮出纬纱以及浮出的所述剪花纱线的尺寸分别为0.2-8英寸。
可以理解的,沿第一面和/或第二面的经向也可以根据图案要求设置若干颜色区域:沿所述第一面的经纱方向设有若干第三颜色区域,每条所述第一面底色经纱由与所述第三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组成,所述第一面底色经纱与所述第三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织入,其余纱线浮出形成第一浮出经纱;
沿所述第二面的经纱方向设有若干第四颜色区域,每条所述第二面底色经纱由与所述第四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组成,所述第二面底色经纱与所述第四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织入,其余纱线浮出形成第二浮出经纱;
所述第一浮出经纱、所述第二浮出经纱和浮出的所述剪花纱线形成所述中间层。
优选地,所述第三颜色区域和所述第四颜色区域的经向均采取插花筘方式织造。
优选地,每条所述第一面底色经纱由1-10个颜色数量的纱线组成,每条所述第二面底色经纱由1-10个颜色数量的纱线组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浮出经纱、所述第二浮出经纱以及浮出的所述剪花纱线的尺寸分别为0.2-8英寸。
下面采用实施例对上述方法做进一步阐述。
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换层剪花梭织面料,由底色经纱、底色纬纱和剪花纱线交织而成,经纬向纱线按1:1的比例交替的一段织入第一面层,一段织入第二面层,每部分纱线在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的交替位置错开,另一部分纬纱按1:1的比例在第一面层交替织入,并在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之间浮出,织入、浮出的交替位置统一,浮线长短一致,由若干单元图案循环排列构成。
参照图1和图2,实施例的换层剪花梭织面料花型结构100,包括:以经纬向色纱织入第一面层,经纬向白纱织入第二面层为主体,以经纬向白纱织入第一面层,经纬向白纱、色纱织入第二面层为底边,再加之另一部分纬纱与第一面层交替织入底边形成的剪花组成的色格部分130和150;以经纬向白纱织入第一面层,经纬向色纱织入第二面层为主体,以经纬向白纱织入第一面层,经纬向白纱、色纱织入第二面层为底边,再加之另一部分纬纱与第一面层交替织入底边形成的剪花组成的白格部分110和160;纬向组织花型单元的交替位置120和140,经向组织花型单元的交替位置170和180。
色格部分130包括四种组织,剪花1311组织F、白纬条1312组织E、白经条1313组织C、色底1314组织B;色格部分150包括四种组织,剪花1511组织M、白纬条1512组织K、白经条1513组织J、色底1514组织G;白格部分110包括四种组织,剪花1111组织F、白纬条1112组织D、白经条1113组织C、白底1114组织A;白格部分160包括四种组织,剪花1611组织M、白纬条1612组织L、白经条1613组织J、白底1614组织H。
在纬向,由组织A、B、C可以看出,当纬向色纱在色格部分130色底1314处织入第一面层时,同时纬向白纱织入第二面层,当纬向白纱在白格部分110白经条1113、白底1114和色格部分130白经条1313处织入第一面层时,同时纬向色纱织入第二面层;由组织G、H、J可以看出,当纬向色纱在色格部分150色底1514处织入第一面层时,同时纬向白纱织入第二面层,当纬向白纱在白格部分160白经条1613、白底1614和色格部分150白经条1513处织入第一面层时,同时纬向色纱织入第二面层;由组织D、E、F和K、L、M可以看出,纬向白纱在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分别织入,当另一部分纬纱与第一面层交替织入形成剪花时,同时未织入纬纱在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之间浮出。在经向,由组织A、D、G、K可以看出,当经向色纱在色格部分150色底1514处织入第一面层时,同时经向白纱织入第二面层,当经向白纱在白格部分110白纬条1112、白底1114和色格部分150白纬条1512处织入第一面层时,同时经向色纱织入第二面层;由组织B、E、H、L可以看出,当经向色纱在色格部分130色底1314处织入第一面层时,同时经向白纱织入第二面层,当经向白纱在白格部分160白纬条1612、白底1614和色格部分130白纬条1312处织入第一面层时,同时经向色纱织入第二面层;由组织C、F、J、M可以看出,经向白纱在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分别织入。经纬向织入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的交替位置错开,剪花织入、浮出的交替位置统一。
其中,在纬向,白格部分110、色格部分150在纬向交替位置120处分别转变为色格部分130、白格部分160,色格部分130、白格部分160在纬向交替位置140处分别转变为白格部分110、色格部分150;在经向,白格部分110、色格部分130在经向交替位置170处分别转变为色格部分150、白格部分160,色格部分150、白格部分160在经向交替位置180处分别转变为白格部分110、色格部分130。白格部分110在经纬向都具有一个或多个依次连接的白色区111,每个白色区111具有至少一个白色单元1110且具有多个白色单元1110的白色区111内的各白色单元1110可以重复设置。每个白色单元1110具有一个剪花1111、白纬条1112、白经条1113、白底1114。色格部分130在经纬向都具有一个或多个依次连接的色区131,每个色区131具有至少一个色区单元1310且具有多个色区单元1310的色区131内的各色区单元1310可以重复设置。每个色区单元1310具有一个剪花1311、白纬条1312、白经条1313、色底1314。色格部分150在经纬向都具有一个或多个依次连接的色区151,每个色区151具有至少一个色区单元1510且具有多个色区单元1510的色区151内的各色区单元1510可以重复设置。每个色区单元1510具有一个剪花1511、白纬条1512、白经条1513、色底1514。白格部分160在经纬向都具有一个或多个依次连接的白色区161,每个白色区161具有至少一个白色单元1610且具有多个白色单元1610的白色区161内的各白色单元1610可以重复设置。每个白色单元1610具有一个剪花1611、白纬条1612、白经条1613、白底1614。
可以理解,花型结构100可由多种织物组织形成,只要符合织入、浮出的原则以及在纬向交替位置120、140处和经向交替位置170、180处进行转变即可。
可以理解,白格部分110、色格部分130、色格部分150、白格部分160的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
可以理解,白格部分110具有至少一个白色区111,且白格部分110具有的白色区111的数量、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色格部分130具有至少一个色区131,且色格部分130具有的色区131的数量、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色格部分150具有至少一个色区151,且色格部分150具有的色区151的数量、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白格部分160具有至少一个白色区161,且白格部分160具有的白色区161的数量、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并且,白格部分110具有的白色区111、色格部分130具有的色区131、色格部分150具有的色区151、白格部分160具有的白色区161的数量、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
可以理解,每个白色区111具有至少一个白色单元1110,且各个白色区111具有的白色单元1110的数量、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每个色区131具有至少一个色区单元1310,且各个色区131具有的色区单元1310的数量、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每个色区151具有至少一个色区单元1510,且各个色区151具有的色区单元1510的数量、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每个白色区161具有至少一个白色单元1610,且各个白色区161具有的白色单元1610的数量、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并且,各个白色区111具有的白色单元1110、各个色区131具有的色区单元1310、各个色区151具有的色区单元1510、各个白色区161具有的白色单元1610的数量、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
可以理解,每个白色单元1110都具有剪花1111、白纬条1112、白经条1113、白底1114,其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每个色区单元1310都具有剪花1311、白纬条1312、白经条1313、色底1314,其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每个色区单元1510都具有剪花1511、白纬条1512、白经条1513、色底1514,其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每个白色单元1610都具有剪花1611、白纬条1612、白经条1613、白底1614,其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并且,每个白色单元1110具有的白经条1113、每个色区单元1510具有的白经条1513、每个色区单元1310具有的白经条1313、每个白色单元1610具有的白经条1613的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每个白色单元1110具有的白纬条1112、每个色区单元1310具有的白纬条1312、每个色区单元1510具有的白纬条1512、每个白色单元1610具有的白纬条1612的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每个白色单元1110具有的白底1114、每个色区单元1310具有的色底1314、每个色区单元1510具有的色底1514、每个白色单元1610具有的白底1614的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每个白色单元1110具有的剪花1111、每个色区单元1310具有的剪花1311、每个色区单元1510具有的剪花1511、每个白色单元1610具有的剪花1611的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并且,每个白色单元1110具有的剪花1111、白纬条1112、白经条1113、白底1114,每个色区单元1310具有的剪花1311、白纬条1312、白经条1313、色底1314,每个色区单元1510具有的剪花1511、白纬条1512、白经条1513、色底1514,每个白色单元1610具有的剪花1611、白纬条1612、白经条1613、白底1614的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
可以理解,每个白底1114、色底1314、色底1514、白底1614的组织可相同,也可不同;每个白经条1113、白经条1313、白经条1513、白经条1613的组织可相同,也可不同;每个白纬条1112、白纬条1312、白纬条1512、白纬条1612的组织可相同,也可不同;每个剪花1111、剪花1311、剪花1511、剪花1611的组织可相同,也可不同。
可以理解,每个剪花1111、白纬条1112、白经条1113、白底1114、剪花1311、白纬条1312、白经条1313、色底1314、剪花1511、白纬条1512、白经条1513、色底1514、剪花1611、白纬条1612、白经条1613、白底1614处经纬向纱线交替织入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的比例可以是1:1,也可以2:1、2:2等;另一部分交替织入,并在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之间浮出的比例也可以是1:1,或2:1、2:2等。
可以理解,每个白底1114、色底1314、色底1514、白底1614织入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的纬向交替位置120、140和经向交替位置170、180可以统一,也可以错开。
参照图3-6,结合图2,具体的,白经条1113、白底1114、白经条1313、白经条1513、白经条1613、白底1614的组织为平纹与平纹按1:1的比例交替织入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色底1314、色底1514的组织也为平纹与平纹按1:1的比例交替织入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白经条1113、白底1114、白经条1313与色底1314,白经条1613、白底1614、白经条1513与色底1514分别在纬向交替位置120、140通过组织的变化实现了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的交替。剪花1111、白纬条1112、剪花1311、白纬条1312、剪花1511、白纬条1512、剪花1611、白纬条1612的组织为平纹与平纹按1:1的比例交替织入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另一部分纬纱按1:1的比例在第一面层交替织入,并在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之间浮出。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纬向在白经条1113、白底1114、白经条1313、色底1314和白经条1613、白底1614、白经条1513、色底1514处,白纱与色纱按1:1的比例交替排列;白底1114结合组织A,白经条1113、白经条1313结合组织C,白底1614结合组织H,白经条1613、白经条1513结合组织J,如图3所示织法使平纹按1:1比例的交织规律形成了白纱织入第一面层,色纱织入第二面层的布面效果;色底1314结合组织B,色底1514结合组织G,如图4所示织法使平纹按1:1比例的交织规律形成了色纱织入第一面层,白纱织入第二面层的布面效果。在剪花1111、白纬条1112、剪花1311、白纬条1312和剪花1511、白纬条1512、剪花1611、白纬条1612处,白纱与色纱按4白、(1色2白)*5、2白的顺序排列;白纬条1112结合组织D、白纬条1312结合组织E、白纬条1512结合组织K、白纬条1612结合组织L,如图5所示织法形成了一定交织规律:首先,平纹按1:1比例的交织规律形成了白纱分别织入第一面层、第二面层的布面效果,其次,浮线、平纹与平纹按1:1:1比例的交织规律形成了白纱分别织入第一面层、第二面层,色纱浮于中间的布面效果,最后,平纹按1:1比例的交织规律形成了白纱分别织入第一面层、第二面层的布面效果;剪花1111、剪花1311结合组织F,剪花1511、剪花1611结合组织M,如图6所示织法形成了一定交织规律:首先,平纹按1:1比例的交织规律形成了白纱分别织入第一面层、第二面层的布面效果,其次,剪花、平纹与平纹按1:1:1比例的交织规律形成了白纱分别织入第一面层、第二面层,色纱再与第一面层交织置于第一面层之上的布面效果,最后,平纹按1:1比例的交织规律形成了白纱分别织入第一面层、第二面层的布面效果。
经向在白底1114、白纬条1112、色底1514、白纬条1512和色底1314、白纬条1312、白底1614、白纬条1612处,白纱与色纱按1:1的比例交替排列,白底1114结合组织A、白纬条1112结合组织D、白纬条1512结合组织K、白纬条1312结合组织E、白底1614结合组织H、白纬条1612结合组织L使在白底1114、白纬条1112、白纬条1512和白纬条1312、白底1614、白纬条1612处形成白纱织入第一面层,色纱织入第二面层的布面效果;色底1514结合组织G、色底1314结合组织B使在色底1514和色底1314处形成色纱织入第一面层,白纱织入第二面层的布面效果;在白经条1113、剪花1111、白经条1513、剪花1511和白经条1313、剪花1311、白经条1613、剪花1611处,白纱与白纱按1:1的比例交替排列,白经条1113和白经条1313结合组织C,剪花1111和剪花1311结合组织F,白经条1513和白经条1613结合组织J,剪花1511和剪花1611结合组织M使在白经条1113、剪花1111、白经条1513、剪花1511和白经条1313、剪花1311、白经条1613、剪花1611处形成白纱分别织入第一面层、第二面层的布面效果。
结合看,即形成白色单元1110、色区单元1310、色区单元1510、白色单元1610。白色单元1110在经纬向可通过一定次数的往复排列,形成白色区111,白色区111在经纬向可通过一定次数的往复排列,形成白格部分110;色区单元1310在经纬向可通过一定次数的往复排列,形成色区131,色区131在经纬向可通过一定次数的往复排列,形成色格部分130;色区单元1510在经纬向可通过一定次数的往复排列,形成色区151,色区151在经纬向可通过一定次数的往复排列,形成色格部分150;白色单元1610在经纬向可通过一定次数的往复排列,形成白色区161,白色区161在经纬向可通过一定次数的往复排列,形成白格部分160。白格部分110与色格部分130、色格部分150与白格部分160在纬向分别通过转换位置140、120处的组织变化以及白格部分110与色格部分150、色格部分130与白格部分160在经向分别通过转换位置170、180处的组织变化,形成此换层剪花梭织面料花型结构100。
继续参照图1和图2,白格部分110仅包括一个白色区111,白色区111仅包括一个白色单元1110;色格部分130仅包括一个色区131,色区131仅包括一个色区单元1310;色格部分150仅包括一个色区151,色区151仅包括一个色区单元1510;白格部分160仅包括一个白色区161,白色区161仅包括一个白色单元1610。
更具体的,白色单元1110的剪花1111、白纬条1112、白经条1113、白底1114,色区单元1310的剪花1311、白纬条1312、白经条1313、色底1314,色区单元1510的剪花1511、白纬条1512、白经条1513、色底1514,白色单元1610的剪花1611、白纬条1612、白经条1613、白底1614的宽度如下:
白色单元1110中剪花1111经向由白纱与白纱按1:1比例往复11次排列,纬向由白纱与色纱按4白、(1色2白)*5、2白的顺序排列,结合图6中的织法形成;白纬条1112经向由白纱与色纱按1:1比例往复45次排列,纬向由白纱与色纱按4白、(1色2白)*5、2白的顺序排列,结合图5中的织法形成;白经条1113经向由白纱与白纱按1:1比例往复11次排列,纬向由白纱与色纱按1:1比例往复40次排列,结合图3中的织法形成;白底1114经向由白纱与色纱按1:1比例往复45次排列,纬向由白纱与色纱按1:1比例往复40次排列,结合图3中的织法形成。
色区单元1310中剪花1311经向由白纱与白纱按1:1比例往复11次排列,纬向由白纱与色纱按4白、(1色2白)*5、2白的顺序排列,结合图6中的织法形成;白纬条1312经向由白纱与色纱按1:1比例往复45次排列,纬向由白纱与色纱按4白、(1色2白)*5、2白的顺序排列,结合图5中的织法形成;白经条1313经向由白纱与白纱按1:1比例往复11次排列,纬向由白纱与色纱按1:1比例往复40次排列,结合图3中的织法形成;色底1314经向由白纱与色纱按1:1比例往复45次排列,纬向由白纱与色纱按1:1比例往复40次排列,结合图4中的织法形成。
色区单元1510中剪花1511经向由白纱与白纱按1:1比例往复11次排列,纬向由白纱与色纱按4白、(1色2白)*5、2白的顺序排列,结合图6中的织法形成;白纬条1512经向由白纱与色纱按1:1比例往复45次排列,纬向由白纱与色纱按4白、(1色2白)*5、2白的顺序排列,结合图5中的织法形成;白经条1513经向由白纱与白纱按1:1比例往复11次排列,纬向由白纱与色纱按1:1比例往复40次排列,结合图3中的织法形成;色底1514经向由白纱与色纱按1:1比例往复45次排列,纬向由白纱与色纱按1:1比例往复40次排列,结合图4中的织法形成。
白色单元1610中剪花1611经向由白纱与白纱按1:1比例往复11次排列,纬向由白纱与色纱按4白、(1色2白)*5、2白的顺序排列,结合图6中的织法形成;白纬条1612经向由白纱与色纱按1:1比例往复45次排列,纬向由白纱与色纱按4白、(1色2白)*5、2白的顺序排列,结合图5中的织法形成;白经条1613经向由白纱与白纱按1:1比例往复11次排列,纬向由白纱与色纱按1:1比例往复40次排列,结合图3中的织法形成;白底1614经向由白纱与色纱按1:1比例往复45次排列,纬向由白纱与色纱按1:1比例往复40次排列,结合图3中的织法形成。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每段浮线的长度为0.6英寸。
由上述说明及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层剪花梭织面料及其织造方法,通过采用将经纬向纱线按比例交替的一段织入第一面层,一段织入第二面层,每根纱线在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的交替位置统一或错开,另将一部分纱线在第一面层或第二面层交替织入,并在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之间浮出,织入、浮出的交替位置统一或错开,浮线长短一致或不等的织法,可形成配色丰富,花型美观、避免花式纱线被拉出、效果良好的换层剪花梭织面料,而且不需要额外的特殊设备即可制成,还省去了原剪花面料必须在剪毛机上剪纱的工序,手感松软,不仅解决了传统剪花面料的技术难题,也突破了传统换层面料的花型局限性,拉开了换层剪花技术的帷幕。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换层剪花梭织面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层剪花梭织面料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面层、中间层以及第二面层;
所述换层剪花梭织面料包括底色经纱、底色纬纱和剪花纱线;
所述底色经纱包括第一面底色经纱和第二面底色经纱,所述底色纬纱包括第一面底色纬纱和第二面底色纬纱;
所述第一面底色经纱和所述第一面底色纬纱交织形成所述第一面层;
所述第二面底色经纱和所述第二面底色纬纱交织形成所述第二面层;
沿所述第一面的纬纱方向设有第一剪花区域和第一非剪花区域,所述剪花纱线于所述第一剪花区域织入,于所述第一非剪花区域浮出;
浮出的所述剪花纱线形成所述中间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层剪花梭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面的纬纱方向设有第二剪花区域和第二非剪花区域,所述剪花纱线于所述第二剪花区域织入,于所述第二非剪花区域浮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层剪花梭织面料,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面的纬纱方向设有若干第一颜色区域,每条所述第一面底色纬纱由与所述第一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组成,所述第一面底色纬纱与所述第一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织入,其余纱线浮出形成第一浮出纬纱;
沿所述第二面的纬纱方向设有若干第二颜色区域,每条所述第二面底色纬纱由与所述第二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组成,所述第二面底色纬纱与所述第二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织入,其余纱线浮出形成第二浮出纬纱;
所述第一浮出纬纱、所述第二浮出纬纱和浮出的所述剪花纱线形成所述中间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层剪花梭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颜色区域和所述第二颜色区域的纬向均为变纬密织造形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层剪花梭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第一面底色纬纱由1-10个颜色数量的纱线组成,每条所述第二面底色纬纱由1-10个颜色数量的纱线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层剪花梭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浮出纬纱、所述第二浮出纬纱以及浮出的所述剪花纱线的尺寸分别为0.2-8英寸。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层剪花梭织面料,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面的经纱方向设有若干第三颜色区域,每条所述第一面底色经纱由与所述第三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组成,所述第一面底色经纱与所述第三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织入,其余纱线浮出形成第一浮出经纱;
沿所述第二面的经纱方向设有若干第四颜色区域,每条所述第二面底色经纱由与所述第四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组成,所述第二面底色经纱与所述第四颜色区域对应的纱线织入,其余纱线浮出形成第二浮出经纱;
所述第一浮出经纱、所述第二浮出经纱和浮出的所述剪花纱线形成所述中间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层剪花梭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颜色区域和所述第四颜色区域的经向均为插花筘织造形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层剪花梭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第一面底色经纱由1-10个颜色数量的纱线组成,每条所述第二面底色经纱由1-10个颜色数量的纱线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层剪花梭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浮出经纱、所述第二浮出经纱以及浮出的所述剪花纱线的尺寸分别为0.2-8英寸。
CN201720690646.6U 2017-06-14 2017-06-14 换层剪花梭织面料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3624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90646.6U CN207362410U (zh) 2017-06-14 2017-06-14 换层剪花梭织面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90646.6U CN207362410U (zh) 2017-06-14 2017-06-14 换层剪花梭织面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62410U true CN207362410U (zh) 2018-05-15

Family

ID=62424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90646.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362410U (zh) 2017-06-14 2017-06-14 换层剪花梭织面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624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90396A (zh) * 2017-06-14 2017-09-22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换层剪花梭织面料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90396A (zh) * 2017-06-14 2017-09-22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换层剪花梭织面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00463B (zh) 织造织物的工艺及起毛织物
CN202543473U (zh) 一种双层提花织物
US20170342658A1 (en) Fabric having uneven-surface design,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CN104250870A (zh) 单面凹凸提花丝绒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CN105002623B (zh) 具有交叉封闭结构的双层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US11408100B2 (en) Terry fabric with faux dobby and methods of making terry fabric with faux dobby
CN201517153U (zh) 三层提花毛巾
CN113564798B (zh) 一种带花梳三明治贾卡花边提花工艺网布及其制作方法
CN207362410U (zh) 换层剪花梭织面料
CN2252820Y (zh) 毛圈与非毛圈双层机织织物
CN207582054U (zh) 一种具有绣纹风格的小提花面料
CN109763233A (zh) 仿针织结构的织物组织的织造方法
CN107190396B (zh) 换层剪花梭织面料
CN108866791A (zh) 一种提花编织带的织造方法
CN218026566U (zh) 一种变色效果的梭织织物
CN209975040U (zh) 色彩变化梭织织物
CN109680385A (zh) 一种一次成型织物及其生产方法
CN105386199B (zh) 拼接式剪花色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11307709U (zh) 一种仿色织双层布
CN106958069B (zh) 一种仿缂丝效果的电子提花织物
CN219326887U (zh) 一种涤纶提花多色织物
KR20110044571A (ko) 이수축 혼섬사를 이용한 자카드 직물
CN206502931U (zh) 一种具有双色和双面效应的纬编织物
CN205741421U (zh) 一种波浪纹花式组织面料
Nisbet Grammar of textile desig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21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21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